科学学科教研计划

2024-06-23

科学学科教研计划(共15篇)

1.科学学科教研计划 篇一

长江中学小学部2014-2015学

第一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二〇一四年九月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科学学科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思路,按照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扎实做好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努力培养学科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现任科学老师优势,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加强教学流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培养习惯、激发兴趣为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教研活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作重点:

1.提高科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构建高效课堂。

2.团结协作,以团队建设为中心打造优秀备课组。(各备课组自主制定本备课组的发展标准)。

3.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确保备课质量达到学校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分析教材为载体,开展课题实验,各备课组随时梳理、积累课题实验的资料。

4、纠正学生的偏科思想,转变只重视语、数、外观念,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要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重视科学学习,要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

6、用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

7、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多看科普知识,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8.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平日教学,让学生不仅爱学、学好,还会应用,把科学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9.进一步落实课堂安全问题,确保学校过程安全环保,构建和谐课堂,安全实验。

三、工作措施

(一)教师文化素养

1.加强团队建设

科学学科现有教师三名,总管四个年级,十五个班,为方便教研备课,进行以下分组:

教研组长:周晓凤

三年级备课组长:邱吉超,组员:郑 浩 四年级备课组长:邱吉超,成员: 五年级备课组长:周晓凤,成员:郑 浩 六年级备课组长:郑 浩,成员:周晓凤

各备课组成员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紧紧围绕科学这个主题开展各项工作。要求所有备课组均能达到优秀备课组的要求。优秀备课组要求,教学研究突出,成员团结,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平均分差不开5分等方面。

2.教师专业成长

①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组内教师修养,主动好学,多请教,多参与有经验老师的课堂去听课。

②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项教学活动,借鉴先进经验,争取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③继续学习科学课标,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课题研讨,开展经验交流,学理论,学教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科教学常规。

④教师要翻阅专业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大量补充科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把握教学方向。

3.魅力课堂建设

①加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要认真学习学校下发各种学习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能够敬业爱岗,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继续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的研讨。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课堂魅力,真正做到实用高效。

③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课堂教学,改进学科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尝试以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更新课堂教学与评价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二)常规工作合理化。

1.制定计划和做出总结

每学期每个备课组要制定学期计划和期末复习两个计划。针对科学组人少但级部跨度大的特点,主要按教师分组进行研商备课,以各组长为主,组员辅助进行。计划的制定关系到备课组一个学期的发展,所以每个备课组要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细致可行、扎实有效的备课组计划。

在制定备课组计划时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①认真研读学校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

②认真研读本学期教材、课程标准做好教材的分析工作,备好课,上好课。

③了解和分析各年级教学情况,重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

复习计划可以老师根据教学实际备课组内协商完成,计划的制定切实为复习所用。

2.备课

每周开展一次教研组活动,了解最新课改动态,共同备课、交流、总结经验,并进行阶段性总结,进一步部署下一步工作。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科学课的教学,每位老师在平时教学的同时,一学期应深入研写4个优秀教案。

教案写好后全组反馈,反复修改,写好反思,在反复修改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反馈人:周晓凤

注:备课反馈要及时,每节课上课后及时反馈修改,为下一次备课的老师提出整改性意见和建议。

3.上课

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生有所收获。尤其因为科学组主要由新入职教师组成,在上课方面尤其需要正视,备好课只证明有了蓝图,在课前需要进行适当讲课练习,确保将蓝图转化为实际课堂,使课上的流畅高效才是关键。常言道,成功只会青睐于有所准备的人,课堂教学效率是努力多少的最好体现。

负责人:郑浩

注:主要以图片形式整理存档。4.听讲习惯

落实两大目标:即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所谓显性目标,即课前准备规范和课堂安全保证,课前课本打开所学章节置于桌面中央,安静坐好,试验课立正站好于试验台前,严格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安全第一。

所谓隐形目标,纠正学生的偏科思想,转变学生只重视语、数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负责人:郑浩

注: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常规检查,检查情况反馈给教研组长,并记录。

5.教师听课

确保每学期听课15节。且作为新岗教师,除大量听老教师们的精品课汲取经验外,还需要至少每周一次互相听课、评课,找不足、学优点,实现共同进步。听课时要求详细记录老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记录大概,看到你的听课本能大体看出老师上课过程,甚至有经验的老师根据你的听课本就能整理出这堂课。6.随笔(教育故事)

要求高质量的写出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得,为以后教育作文的撰写积累素材。

7.常规反馈

每学期组织两次反馈,期中前后各一次,每个项目有反馈,反馈要详细,做好记录,及时改正不足,同时发扬优点。

负责人:周晓凤

注:按照计划中列出的内容进行检查,反馈,记录。8.检测

每学期学校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检测,期中检测有备课组出题,期末检测由教体局统一命题,统一检测,校内阅卷。试卷的批阅严格按照教体育的评分标准。同一级部不同老师所教班级的平均分不超过5分,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期中检测命题总负责人:周晓凤 三年级命题及反馈人:邱吉超 四年级命题及反馈人:邱吉超 五年级命题及反馈人:周晓凤 六年级命题及反馈人:郑 浩 9.作业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到的知识,要求每个单元出一次单元检测,学生检测完,要及时反馈,装订成册,统一封皮。

单元检测反馈人:郑浩 注:每次检测都要进行反馈,从学生检测质量、书写、纠错、试题质量等方面进行反馈。

(三)课堂实验课

每学期每位老师至少准备4节课题展示课,其中新授课3节,复习课1节,提前安排时间,确保科学组每位老师参与听课、评课。

反馈人:周晓凤 要求: 1.小组合作

建立合作小组,一般前后桌3至4人为佳,教会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与班主任协调,合理分配小组成员,选好组长。通过有序组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探究实验。

2.评价

评价要统一,采用语言评价和奖励相结合。评价学生的语言不能过激,简单,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冷静,再冷静,多换位思考,杜绝体罚、变相体现学生。教师对孩子什么的态度,孩子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多把微笑送给学生。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颁发奖励卡片,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3.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要有序,其他小组成员可以互补。4.指导使用规范的语言交流

例如,“我同意他的观点„„”“我想给他补充„„”“我有不用意见„„”

组长的组织语言尤为重要,比如,“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谁这个问题不太懂?”“谁能帮帮他”“下一个发言是„„”“你听了他说的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四、月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学习学习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 2.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备课组计划 3.做好第一单元的教材分析。九月份:

工作重点:常规教学

1.科学组所有教师进行各种常规学习。

2.准备好新教师的亮相课,明确科学的教学思路,及时进行研讨。3.了解本级部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做到心中有数。4.各备课组根据本组安排,及时有效进行常规反馈。5.抓实学生的常规训练。

6.初步建立小组合作,训练小组长及成员。十月份:

工作重点:常规教学 1.落实学生的学习常规。

2.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课例教研,学习改进不足。3.备课组进行期中前常规反馈准备工作。4.各备课组自主教研。十一月份:

工作重点:常规反馈,期中检测 1.各备课组进行各项常规反馈。2.组织好期中检测。3.备课组自主教研。十二月份:

工作重点:复习课展示。1.复习课展示。

2.制定复习计划,做好期末复习工作。3.期末常规反馈。一月份:

工作重点:期末检测,各种资料归档 1.整理各种资料及各项工作总结。2进行期末复习。3.迎接期末检测

4.期末阅卷、质量分析等。

2.科学学科教研计划 篇二

营造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是应对教育变革挑战的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 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等新型教师培养方式也日益发挥出重要价值。但大量信息表明, 当前上述教研机制依然没能完全发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作用, 相对传统语数强势学科之外, 英语、科学、体育等薄弱学科现象更加明显。我们以小学科学为例,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区域教研员单兵教研现象局限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当前, 区域教研中教研员单兵化行动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教研主题源于教研员个人的主观判断, 教研形式也深受教研员个人观念和习惯的左右。这种教研员主导下的教研方法, 虽然具有较强的统摄力, 但是也容易出现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脱节现象, 更不利于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发挥, 与课程改革发展需要不相吻合。

(二) 校本教研组织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虽然校本教研方兴未艾, 但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 专职教师人数少、层次差异大, 致使校本教研校际发展不平衡, “强者恒强”与“弱者恒弱”现象交织并存。弱势学校教研方式依然单一、低质, “新人走老路”“高大上”等现象导致教师成长走了弯路, 浪费了时间和物力, 而强势学校又缺乏辐射教研价值的通道。

(三) 校本教研主题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是化解矛盾探索教育教学解困之路最有力工具。但是调查表明, 不少学校在借助校本研修的科研之路上遭遇了方向不清晰、主题不明确的困境。而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校本教研有形低质, 活动“表面化、碎片化、盆景化”导致特征不明、成果不成的现象更加明显。

为此, 嘉善县围绕“建设高质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团队”这个大目标, 在充分调查和分析县域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和科学教研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基础上, 从“教研团队组织”“教研主题架构”“教研形式活化”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 提出了“分类+互助”“结构+特需”“定向+自主”的薄弱学科“区域教研团队建设”策略, 初步组建起“组织交融”“主题合研”“活动互参”“资源共享的“区域教研共同体”。

二、薄弱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

嘉善县小学科学重点围绕“团队怎么组”“项目怎么定”“活动怎么推”三个角度, 以“丰富中老年教师‘本体性知识’”“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骨干教师‘条件性知识’”为准心, 创建起促进教师成长的团队环境, 在帮助教师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 又满足了解决教学困顿与弥补专业缺陷的特殊需求。

(一) “分类+互助”的组队策略

依照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科关注点 (兴趣点) , 分层、分类组建“教研团队”, 是解决教研主题空洞、方法单一、教研过程针对性不足、教研作用不明显的有效途径。

1.瞄定基点、层级分类

针对全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和教研组织建设及教研活动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专项考查与分析梳理, 从教师队伍分布、校本教研状况、教师需求3大方面, 明确教研现状和特征, 以此瞄定了教研团队架构的基点。

在厘清全县小学科学教师特征的基础上, 即依据学科、工作年限等因素, 组建“三格”团队。三年内新上岗教师“定格”, “以优带新”, 强化“学科常规”素养的研习与体悟, 积累“实践性知识”, 定格为合格教师;成熟教师“升格”, 借助校本研修, 突出“团队研究”和“项目研究”, 重点开展“主题问题”研究, 向“条件性知识”研究靠拢, 升格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风格”, 借助“特色教研”载体, 创新“特色”教学研究, 锤炼“学习力”“研究力”和“指导力”, 带出“团队“, 成长为“风格”教师。

2.项目结群、主题互助

针对不少教师具有相似追求和需要, 而学校各自为战的教研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的现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需要, 创造了多种形式的“项目结群”组团方式。如, 以专业共需结群。根据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为基点, 成立由教研员或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区级项目教研共同体, 分时、分项地结群建队, 实现县区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的“伙伴合作”。同时, 也根据各校的发展实际, 组织各校以特色联合、首席教师负责、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 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团队。这种校际间的教研共同体, 并非是中心学校向一般学校的单向帮扶, 而是双方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良性叠加, 部分学校还孕育出了“云游式”“挂单式”教研专项活动。

在上述策略的指引下, 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组建起了针对全体教师的“实验疑难”, 针对新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学科技能成长”, 针对骨干和名师的“特殊数据”“情景检测”, 针对特需学校教师的“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7大教研群团组织。

(二) “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

以教师专业“定格”“升格”“风格”及“特需”四个类别为团队蓝本, 从“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个角度, 谋划与选定教研主题, 推动教研群团有序、有效发展。

1.以“专业缺陷弥补”选择主题

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性学科, 知识背景广, 变化大, 所以在教师中广泛存在着“专而不广”“广而不精”的知识结构缺陷, 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据此, 确定了“疑难问题解决”等主题, 通过“征集”—“遴选”—“研磨”—“实践”的方法, 对教材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 通过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合作或专项研究活动, 解决教学困难。另外, 针对新入职青年和兼职教师的特征, 还将“学科技能成长”确定为“铁打的营盘”, 成员年年一进出, 三年一周期, 确保学科常规和技能的研修。

2.以“教学困顿解决”选择主题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不少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的教学困顿, 有些还成为掣肘学科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征集, 选择其中部分影响广、意义大的问题, 组建联合研究共同体, 有效解决原本研究力量不足、解决不到位的问题。例如, 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数据不支持结论”的“特殊数据”现象, 对儿童视角下科学课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专题研讨、教学比较等方法, 在理论层面明晰了“特殊数据”的教育价值, 在实践层面确定了重视“特殊数据”入手建构切合儿童“兴趣”与“思维”课堂的方法。在县区小学科学教师中, 关注学生教学起点、学习的深层特征成为自觉行为。研究成果在大市携手送教、浙派名师展示等多个活动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充分认同。

3.以“特需任务推进”谋划主题

良好的学科研究氛围和成效, 使得更多的县级重大研究项目青睐于小学科学团队, 2013年和2014年就有“小班化教学研究”和“‘慕课’教学研究”两大项目落户。为此, 课题组发挥团队组织优势, 转变了各校“各自为战”的松散研究形式, 组建“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特需项目研究共同体”, 共同谋划、分头行动、分享综合、推广应用。例如, 为应对县区推进“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 我们在某农村小学被确定为试点学校的基础上, 课题组联合相似背景的4所学校, 建立起“小学科学小班化教学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研究”团队。依据各校教师优势, 分别从“小班化环境物化”“小班化群学趋动”“小班化目标分类”和“小班化课型设计”等4大领域分头研究, 定期交流, 有效地解决了试点学校科学教师人员少、师资弱的问题, 产生了很好的效应。

(三) “定向+自主”的参与策略

依照“分类+自主”的组团和“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 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提出了“定向+自主”的活动参与策略, 事关专业基础的“规定”项目必须参与, 有关专业特色的可选择参加。

1.定向参与

充分依靠县教研室的行政组织力量, 对“疑难问题解决”“学科技能成长”等项目采用全员或定向参加的形式, 成立由教研员和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级教研核心团队, 进行教研团队建设研究, 强化对各级教研团队的专业引领作用, 促进团队成员专业研究力、组织力的提升。并借助县区级教研团队成员对下层教研团队的研究活动进行指导、督促, 实现校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伙伴合作”, 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2.自主选择

对于“特殊数据”“情景检测”“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教学困顿项目”或“特需项目”则更多采取自主选择参与的形式。以特色联合、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 建立3~4个小学科学片级 (校际) 教研团队, 确定首席教师负责制, 开展团队教研研究活动。实现校际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整合人力和经验资源, 开展校级教研团队成果交流。

3.展研合进

为扩大研究项目的影响面, 达成研、展、推的一体化, 根据项目特征, 采用了“先研后展”和“边研边展”的“合进”策略。

对“小班化”“慕课”“情景检测“等项目, 团队先研, 在取得前期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片、县研训活动进行展示推广。对“特殊数据”“疑难问题”等项目, 则采用边研边展、展研相融的形式, 全员合谋, 人人参与。

三、教研团队建设实施成效分析

(一) 探索了一套值得借鉴的区域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其中“主题+团队”的捆绑组团方式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很强的实效性, 特别是“以教研主题架构团队”的策略, 主题来源于一线教师成长特征和学科困难, 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小学科学教研方式单一、质低, 教师主体体现不足, 参与不力的问题。

(二) 建设了区域小学科学教研团队并转变了区域教研方式。教研团队的建设, 淡化了自上而下的教研管理方式, 营造了由优质学校名优教师、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机制。依托课堂的互助, 网络的交互、共享的特性, 充分发挥专家、教研员和优质学校名优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科引领作用, 改变了教研活动面窄的状况, 使学科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的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同时, 也更好地发挥区域教研组织的规划、协调、保障、监控管理作用, 拓宽区域合作的经验, 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 提高了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区域教研团队这个专业团体及其研究活动的影响, 发挥和带动优质学校名优教师聚焦教学研究, 并辐射专业影响力, 促进学科教师跨校合作教学研究的机制的形成, 保障更多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同时让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 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 使得专业支持力量和课程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充分的缓解。

3.科学学科教研计划 篇三

关键词:学科、科学、知识体系、人文学科、人文科学

何兆武、庞卓恒两位先生曾就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争论,被称为“何庞之争”,汪信砚、余金成两位教授也曾就人文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进行过争论。这些争论都促进了学术进步。回顾这些争论,无不与对“科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而要正确理解“科学”,从而判断某一种或者某一类学科的性质,又要首先正确理解“学科”。本文试从“学科”、“科学”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入手,通过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认识人文部分学科的性质。

一、“学科”释义:门类与知识体系

什么是“学科”?《现代汉语词典》 给出了三个释义,其一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其二、三分别是学校教学科目和军体训练中的知识性科目。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学科”的释义也是三个,其内容与《现代汉语词典》大同小异,如第一个释义是“按照知识的性质划分的门类”,如历史学科、物理学科 。《新华词典》给出的解释则为“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科学门类” 。如果对这三部词典的释义进一步概括,则可以将“学科”解释为“知识、学问或者学术的门类”。

除了上述三个释义以外,“学科”是否还应当有其他独立的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给“学科”下的定义是“学科discipline, 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也都将“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然后再给出若干个解释。这说明,将“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已被较为广泛地采用。在学术上,也已有人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科”的一项独立释义对待,如李鲁、杨天平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学”与“学科”之辨析》 一文中,就是如此。相比之下,《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未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列入“学科”的释义之列,似是遗漏了这一重要内容。

二、“科学”的变化:从门类到知识体系

作为一个中文词汇,“科学”的内涵,似乎演绎了从“门类”到“知识体系”的过程。

据周程考证,中文词汇“科学”最早可能是由唐末罗衮在《仓部栢郎中墓志铭》 中使用的,)。这说明,“科学”一词乃中国人原创。罗衮所用“科学”,意指一门(种、类)学问、知识。清朝乾隆五十五(1790)年编撰的《钦定千叟宴诗》第25卷,记述了意大利人那永福的一段话,中有“医、治、教、道四科学”一句,其中“科学”也是某一门(或种、类)学问、知识的意思,“四科学”就是指四门、四种或四类学问、知识 。清末,严复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中把科学分为统挈科学、间立科学、及事科学三部分,亦即三大门类,并称如此划分,乃是按照“西学通例”。这种划分,就是按照知识、学问或者学术的不同性质做出的。

不过,近代以来,在“科学”的内涵中,“门类”这层含义渐渐消退,而“体系”被引入并凸显出来。王国维指出:“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知识者,不可谓之科学。” “凡学问之事,其可称科学以上者,必不可无系统。” 在王国维这里,已是从“系统”,也就是“体系”的角度定义“科学”了。

在当代,人们对“科学”的定义依然见仁见智,其共同点是将“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其不同点则是以不同的方式界定“知识体系”。有的从任务的角度界定“知识体系”,将“科学”定义为反映(以及发现、探究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有的再加进表现形式,以表现形式﹢任务的方式,将“科学”定义为以定律(以及定理、公式、公例等)等形式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有的再进一步,加进方法,以方法﹢表现形式﹢任务的方式,将“科学”定义为以较为特定的方法,用定律的形式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至此,在关于“科学”的定义中,人们看到的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已看不到“门类”的踪迹。

三、“科学”等于“学科”——以《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例

上述表明,可以将“学科”释为“知识体系”,也可以将“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反过来说,“知识体系”可以用来解释“学科”,也可以用来解释“科学”,是“学科”与“科学”的共有内涵。于是,在同为“知识体系”这一点上,“学科”与“科学”两个中文词汇找到了共同点,是同义词。这说明,这两个中文词汇是可以交互替换使用的。就此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例子。

《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关于“学科”的,但在它给出的整个谱系中,却是称作“科学”的多而称作“学科”的少。它首先将我国的知识系统分为五大门类,均冠以“科学”的名称,即: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E人文与社会科学。在这五大门类之下,依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在这三级学科中,均有称为“科学”的。在这些名称中,“科学”是“学科”的替代词。

郭湛指出:“科学一词用以表示知識系统的不同领域时,是在‘学科’的意义上使用的” 。将《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所使用的“科学”解释为“学科”,符合该标准的原意。这也证明了,至少在表达不同的知识系统时,“学科”与“科学”是可以互换的。

四、“学科”与“科学”之间的种、属关系

在表达不同的知识体系或者知识系统时,“学科”与“科学”是同义词。从逻辑上看,此时,二者为同一关系。但是,论者还常常在从属关系上使用“科学”与“学科”。这时,就会产生哪一个是属概念,哪一个是种概念的问题。考察表明,有时“学科”是属概念,“科学”是种概念,有时则相反。但从时间变化的角度看,在较早时期,“学科”是属概念,“科学”是种概念,而在较晚时期,“科学”变成了属概念,而“学科”则变成了种概念,

有知识,然后分学科。就西方而言,亚里士多德首次明确提出“学科”概念,并进行了学科分类,即将原来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哲学—划分为各种专门的学问,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自哥白尼、伽利略以来,西方的知识开始了科学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科变成了科学,其中以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为代表,有些始终未能成为科学,有一些则是先被认为变成了科学,后又被清出了科学之列,如历史学。简言之,科学化过程后,有些学科变成了科学,有些未能变成科学。这就是说,在“学科”之中,有成为“科学”的学科,也有未成为“科学”的学科。这样,从逻辑上来说,“学科”就是属概念,而“科学”则是种概念。

但在中国,却有一种相反的理解。“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认为:“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前引《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关于“学科”的解释,实际上也是将“学科”作为“科学”的下位概念。在这种情形下,“科学”与“学科”的逻辑地位便发生了转换;“科学”变成了属概念,“学科”变成了种概念。

五、人文学科/科学的地位

在美、英、俄、德、韩、日以及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人文学科和艺术”是与“社会科学”并列的。在“人文学科和艺术”之下,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神学,也包括历史学在内 。另外,按照科南主编的《人文学科发生了什么?》 一书的介绍,有不少国家将学科分为两大门类:一类叫作艺术与科学(Arts and Sciences),另一类叫作专业学科(Professional Disciplines)。艺术与科学这一类,包括人文学科(Humanities)、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语言以及历史学。

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我国的知识分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与国外趋同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人文这一部分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并且涵盖范围与国外趋近。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把所有的科学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是为两分法。后来,出现了三分法,而三分法至少有两种,较早出现的一种三分法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较晚出现的三分法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则是将“人文”与“社会”并列在一起,统称为“人文与社会科学”。

从上述分类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从社会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这一部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经历了从无到有,并终与社会科学比肩而立的过程。

从涵盖范围上来看,以历史学、哲学、文学为例,在采用两分法时期,历史学、文学被归属于社会科学,而哲学超乎其上。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分法中,历史学、文学仍被归属于社会科学,而哲学则被分属于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分法中,历史学、哲学、文学均被归属于人文科学。这说明,我国所说的“人文科学”与国外的“人文学科”,所涵盖的范围,是比较接近的。

六、是“人文学科”,还是“人文科学”

汪信砚认为“‘人文科学’的英文对应词叫做‘humanities’,而‘humanities’根本就不属于科学(science)”,因此在论文中称“人文学科”而不称“人文科学”。余金成则认为人文学科属于科学,在论文中称之为“人文科学”。可以看出,在这场争论中,两人对究竟是应称为“人文学科”还是“人文科学”,观点截然对立。

在使用中文的情况下,究竟是应称为“人文学科”,还是应称为“人文科学”,恐怕还得回到究竟什么是“学科”,什么是“科学”。

前文阐述到,既可以将“学科”释为“知识体系”,也可以将“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学科”与“科学”共有的一种涵义。按照《辞海》给“科学”下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无疑,人文学科中的任何一门,都是可以形成一种知识体系的。因此,人文学科符合《辞海》的定义,属于《辞海》所说的“科学”。不过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既可以称为“人文学科”,也可以称为“人文科学”。

与《辞海》相比,前引《现代汉语词典》、娄兆文等主编的《自然科学概论》给“科学”所下的定义要复杂一些,增加了“反映”“客观规律”的内容,并用来限定“知识体系”。于是,“学科”与“科学”的区别就呈现出来了。成为一门“学科”,只要能够形成一种知识体系就可以了,而要成为一门“科学”,仅仅能够形成知识体系是不够的,还要求它所形成的,必须是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如果拿这个標准,去衡量人文学科是不是属于“科学”,就不能断然得出是或者不是的结论。

如果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给“科学”下的定义,那就可以认为人文学科不属于“科学”。因为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必须符合这样几个标准:任务是发现规律;采用的方法是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表现形式是范畴、定理、定律;规模要成为知识体系。人文学科无法满足这所有四项条件,特别是不能满足采用方法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的要求,因此不可以称为“人文科学”,而只能称为“人文学科”。

4.小学科学教研组计划 篇四

大庄小学史 增

本学年第二学期教研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的显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

本学年第二学期教研工作的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促进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要引导学校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2、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从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指导教师开展深入探讨,从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

3、积极参与新教材的培训。在参加市级培训的基础上,利用教研活动和平时的推磨听课等机会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4、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点,如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研究、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蚕桑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的内涵。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适时召开“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学术研讨会,学好课程标准,把握课改方向,转变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3、继续收集科学学科的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及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严格执行学校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课题管理责任人制度,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2、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四、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发展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1、不断完善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对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逐步建立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逐步实行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逐步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本地实际、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本学期主要工作

1、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金钥匙”等科技竞赛活动;

3、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相关评比活动;

4、金坛市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评比;

5、参加市教育学会年会论文和“案例评析”评选活动;

6、参加常州市科学年会论文评比;

7、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年会论文评比活动;

8、积极参加市研训中心组织的各类科学活动;

5.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篇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周: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第五周:

8、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周:第二单元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第八周: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第九周: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十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十一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十二周: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害

第十三周: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第十四周:

8、减少对土地的侵害

第十五周: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第十六周: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第十七周: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第十八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6.潘塘中心小学科学教研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贯彻教导处工作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扎实做好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努力培养学科师资力量,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加强教学流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培养习惯、激发兴趣为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教研活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工作目标: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推进课改实验成果,继续保持科学教学质量的领先地位。

2、加强进修,提高教师自身教学业务水平,树立优秀教师形象。

3、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学习,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

5、用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

6、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7、组织学生结合科学课程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和记录,撰写好课题报告,开展“科学记录”和“科学观察日记”的撰写。

8、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多看科普书籍,开展科学知识小竞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三、工作措施:

1、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组内教师修养。认真学习学校下发的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继续学习新课标,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课题研讨,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图,全面掌握科学教学目标。

3、用新课标来评价衡量课堂学质量,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利用自评、互评等方式,更新评价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开展经验交流,学理论,学教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科教学常规,继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开展撰写札记、反思等教研活动,教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创新,依托自己的教研实践,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6、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合理地安排各项教学活动,争取教学上有突破,有创新;组织教师参加教科研征文竞赛活动,力争有一定论文在各级教育报刊杂志发表。

7、教师要翻阅专业报刊杂志,开阔视野,把握教学方向;要互相听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8、教师要按学校教导处计划要求完成教学常规和教育科研任务,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履行教师工作职责!

四、学期活动内容:

2月:制定计划,完善兴趣小组。

3月:教学常规检查,课堂教学案例研讨活动,教学反思,半期工作交流。积极开展技术启迪智慧活动。

4月:课题研究工作,组内成员实验教学互相学习与交流。5月:远程教学学习、观看教学录像,完善课题研究档案。6月:期末理论学习交流、完成教学进度、期末复习与评

7.科学学科教研计划 篇七

一、提高对科学的整体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科学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科学领域“合分一体”课程体系设置的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课程,在高三开设,其定位是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对科学整体的认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着重于三个方面:沟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整体性和科学的统一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历史、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认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三个方面是高中科学课程定位的基本内涵,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主要内容。高中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分科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科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综合和学科知识的沟通,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知识结构,形成物质世界相互联系、永恒运动和不断演化的自然观,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能力。

2.通过考察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从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角度认识科学的发展、价值和基本特征,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和体验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和科学哲学观。

3.通过分析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过程、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考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和分析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规范课程管理,为学科实现育人价值提供保障

高中科学是基础型课程,是法定的每一名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学校要确立依法办学的思想,开设好包括高中科学在内的所有基础型课程。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应为高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在软硬件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学校应为教师的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根据高中科学课程高度综合的特点,在教师工作量、奖励措施、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学校应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或备课组,成员应尽可能包含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各学科的教师,形成校本研修机制,以确保课程的实施,并能对育人价值方面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学校应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定期评估,把学科育人目标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并在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加以落实,保证课程实施质量和育人价值的实现。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研究

目前,高中科学还没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和区域层面都很难开展教研活动,所以,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中科学育人价值的基本条件。高中科学可以由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分科教师兼任,但一所学校应有一名或以上的教师作为核心,参与高中科学课程的开发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教学得到持续的发展。建议每所学校确定若干核心的理科教师,由这些教师参与市、区教研活动,回到学校组织本校高中科学任课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培训应着重三个方面。其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知识培训,从自然的基本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综合应用知识和沟通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其二,需要对教师进行科学本质方面的培训,让教师了解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观点,使教师能从更高的层次理解科学与科学活动。其三,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通过培训让教师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处理社会、生活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

高中科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加强教学实践的研究既是推进课程实施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保证。市、区教研部门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根据高中科学学科特点,探索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和模式;结合学科课程建设,梳理各主题的重点和基本教学要求,厘清各部分内容育人价值的主要方面;整理、挖掘现有的教学案例和其他教学资源,针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各个方面,组织教师开展案例研究,通过典型案例、课例的研究,总结好的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操作性的策略,实践研究与教师的培训密切结合,采取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和研究,提升实践研究和培训的实效性,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基层教师传达研究的成果。

四、把握学科特点,提升育人效能

高中科学学科是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分科学科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重点在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科学观念。这是高中科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这一特点,并把它作为基本要求在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予以落实。

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主题的内容和要求确定育人的重点。比如,在“科学的历史与本质”部分,要重点关注科学的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内容;在“自然的基本要素”部分,要重点关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自然的整体性和科学的统一性;在“人与自然”部分,要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具体内容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反映不同内容主题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把握整体内容、整理知识结构、理解主题相互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和框架。

恰当的内容选择和合理的内容组织是落实育人要求的重要环节。内容选择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和育人的要求,既要有历史的视野,又要有现实性。比如,以科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科学史实和科学发现为载体,体现科学发展的历史线索;选择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成果为学习内容,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与人类活动和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尤其是环境生态等问题,渗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内容组织要注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应注意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要注意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具体的科学问题、科学事实与科学史实等材料,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提供支持,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增强情感体验。

基于高中科学以分科学科知识基础的特点,教学内容以“材料”为主,“阅读+问题研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回顾,提取原有的知识;通过问题研讨,建立联系,提高科学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材料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指导学生去阅读、思考;要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研讨,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分析、对比、概括等方法加工学习材料。教师还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比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认识。

8.联片教研 促科学教师共成长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 联片教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6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74

科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各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同,所以造成学校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联片教研是把整体教学区域根据学校规模、教师整体素质、各校之间的距离等因素考虑进去,划分出来一定区域的教研形式。近年来,各个地方积极开展区联片教研活动,实现学校之间的教学活动互相学习,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根据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联片教研开展的经验,下面就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联片教研区域的合理划分

联片教研区域的划分,是开展活动的保证,一个合理的划分能够对教研活动起到非常好帮助。区域划分一定要注意首先新老教师的搭配,不能够把老教师或者新教师全部划分到同一个教研区域,这样开展教研的意义就不大,不能够使教师的思想碰撞出火花,也不能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兼顾联片教研教师的年龄层次,最好是新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比例相近,如果差得太多就会使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其次,就是学校间的距离。可以说校际间的距离是影响开展活动的障碍,各校间距离太远活动开展就会很麻烦,教师就会失去兴趣,也会影响教学,因为教师把时间都浪费到路途中了。合理的距离划分也要动动脑筋,一定要使距离不要太远。再次是规模大的学校与规模小的学校互相照顾。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经验丰富,而规模较小的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所以学校的规模影响活动的开展。联片教研划分一定照顾各学校的规模,不能够全部是小学校或者是大学校,这样教学中的问题、经验、方法也就不会在联片教研中得到解决。最后就是教研队伍中一定要有“领头羊”,教研活动和学校教学活动有很大区别,它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定要找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带头活动,这个非常关键。如果带头人没有选好,有可能使教研活动永远停留在“准备”当中。

二、联片教研活动内容要科学合理

科学的活动内容是开展联片教研的保证,如果没有很好的活动内容,联片教研活动就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开学初我们就要制定合理的教研计划,并确立主题,按照计划本着主体一步步开展,不要搞没有目的的活动。根据经验我认为在教研活动中把主题确立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活动效果更明显,例如,科学案例的续写教研活动,教师能通过教学案例的续写对自己的教学设想有一个笔头构思,特别是有一些学校教学条件限制,或者是学情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实现。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先进行假设,无在脑海中有一个科学的构思,这样我们把案例在联片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可以集思广益,找到设计的缺陷并进行改正。还有同课异构活动,学生接受知识的阵地就是课堂,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通过同课异构和研讨活动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把科学的教学方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科学实验是教师的基本功,一名科学教师不能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肯定会影响教学活动,甚至会出现传授错误知识的情况。但一些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是教学短板,即使能够比较正确操作实验,但是一些细节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在联片教研活动中教师互相学习实验操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我们在学校中实验员很少,交流机会也很少,所以联片教研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我想通过教研活动教师的实验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实还有很多活动内容适合在联片教研中开展,只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活动,那么活动一定很有效果。

三、联片教研注重专家引领

作为来自教学一线的科学教师,都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也较高,但是科学教学中的专业知识需要专业人员来指导,这也是联片教研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就要求专家的专业引领,没有专业引领的联片教研要实现教研水平更上一层楼是不太现实的,教育专家的指导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是大部分教研活动怎么会有专家来呢?其实很简单,现在的网络很发达,不必要一定把专家请过来,通过网络学习和共同探讨也会起到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一样的效果。论文书籍也是很好的平台,学校为教师订阅的书籍不少,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报刊中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经验。在新课程推进中,我们要丰富我们的大脑,前沿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来和专家交流,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引领是科学教师走进新课程这个广阔天地的必经之路。

联片教研活动,已经是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特别是打破了校际间的壁垒,打破学科之间的屏障,让老师开阔视野。联片教研打破了专家指导教研员,教研员指导教师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传统教研模式,加强和重视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实现了优势互补,联片教研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以联校为平台,以专家为指导,以教师为活动主体,构建起真正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形式。

总之,联片教研活动要不遗余力开展下去,希望教师能够在今后的活动中真正地提高自己,让课堂活跃起来,把联片教研发展得有声有色,真正地起到让每位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的作用。

9.科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九

本学期科学教研组将根据教导处及教科室等相关科室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层次,踏实做好课题研究,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二、本学期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1)鼓励组内教师积极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争取在市级以上教育机构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2)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县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科学课外探究实效的研究》已经正式开展,本学期将要发挥好“实小科学网”的优势,积累相关经验。

2、注重常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做好实验室的点名簿、使用记录、迟到旷课记录本的记载;

(2)做好学生科学课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项目的平时记载,为期末学生综合评定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3、抓好第二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举办第三届“拍脑袋猛想”创意活动;

(2)做好小雏鹰航模社团的组建和训练工作。

(3)在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蚕宝宝饲养活动。

4、继续做好两名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扶工作。

三、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①制定教研组计划;

②科学循环教材的发放和使用。

三月份

①小雏鹰航模社团的选拔和组建;

②县级规划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

③陈洁老师参加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四月份

①四年级养蚕活动;

②参与市级教研活动,准备好一节公开课(汪);

③第三届“拍脑袋猛想”创意活动。

五月份

① 组内研究课(陈);

② 参与“五小”活动;

③ 县级规划课题组成员第二次会议。

六月份

①小雏鹰航模社团成果小结;

②撰写教研组总结及各项资料上交;

10.幼儿园科学教研组计划 篇十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情况分析:

本学年,针对我园教师队伍力量增强,为了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以前的幼教中心组和幼儿园教研组变为以幼儿园课程领域为分组依据,设置了艺术、科学、健康、语言和保育五个教研组。在以前的科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讲解、轻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在活动中虽然也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活动,但这些操作活动大多是对老师操作的一种简单模仿,而不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妨碍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特制定以下科学教研组活动计划。

教研目标: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本学科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指导要求。

2.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一篇优秀的说课教案,并在教学中运用。

3.注重研究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导与幼儿学的关系,探索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途径,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内容及措施:

1.全面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这一领域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学习科学活动的组织方法。大家一起探讨各年龄段科学教育的知识、能力及态度目标,使教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找到知识点和能力点,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让活动目标全面而准确,并将目标贯穿于准备、过程、结果及评价等环节中,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做到心中有目标,时时有目标。

2.通过观摩教学和说课活动,研究教师导与幼儿学的关系,让教师积极探索在科学活动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概括有关的科学知识,以动作操作法引导幼儿在活动能力中自我发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寻求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方法、手段等等。

3.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组长提前写好每次

活动的计划,通知组内人员做好教研活动的准备。做到有备而来,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

4.具体活动安排:

3月:自学《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4月:合理确定科学活动的目标及选择科学活动进行上课说课,并集中教师进行评课讨论。

5月:正常教学。

11.科学学科教研计划 篇十一

1. 实施科学管理,促进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不仅要建构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而且要实施有效的行动策略;不仅要有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行动,而且要师生成长发展有效,教得幸福,学得快乐,质量不断提升。首先是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民主管里体系;其次是采取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上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双基”、“二力”,发展特长,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效率,创新质量,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的教学体系。

2. 建构有效的理念策略,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贯彻教学常规,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确立课堂教学教改思路:以贯彻课堂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创新为主题”,以学科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为要求,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高密度,既抓实验教学,又开展电化教学。大胆探索和实施“主体型单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三先”(规律让学生先找,课本让学生先读,例题让学生先做)、“五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剖析,结论让学生归纳)的做法,收到了师生素质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改变备课方式,注重听评课研究,打造校本教研平台

1.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针对教师教案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为了减轻教师劳动负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达到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新课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方法”的要求,课改教案设计突出五个方面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方法;列出教学程序;反映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反思。在备课中,变以个体为主的备课行为为集体说评式备课。

2. 注重听评课的改革研究。在加强备课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听课笔记的改革和听评课的研究:突出听评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关系、教学评价五方面的要求;突出科学处理教材;突出学生参与水平;突出师生平等互动,创建幸福快乐课堂,与教案的改革遥相呼应,形成体系,促进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为提高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建构学生主体参与平台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研究直面的新课题,而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那么,如何建立全方位高效运作策略呢?

1. 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提到合作学习,许多教师想到的就是小组讨论,所能做的就是在一节课上空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这是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教研日,对教师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并打印成文发给每位老师,继而让教师自主探索实践和体验,而后进行课堂教学运用体验的交流和班级管理的交流,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单干、竞争是社会客观存在的,但合作更是现代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全方位高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学习方式。

2. 建立创新合作小组,追求互动和成功。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提高学习成绩、尚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和解决课堂活起来的重要课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以指导者、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于课堂教学的情景,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获得的知识更易保持长久记忆,更利于学会与别人的合作方法,发展与别人的合作能力,形成共同合作的行为,培养了合作的精神,从而实现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大面积的提升。

12.联片教研 促科学教师共成长 篇十二

一、联片教研区域的合理划分

联片教研区域的划分, 是开展活动的保证, 一个合理的划分能够对教研活动起到非常好帮助。区域划分一定要注意首先新老教师的搭配, 不能够把老教师或者新教师全部划分到同一个教研区域, 这样开展教研的意义就不大, 不能够使教师的思想碰撞出火花, 也不能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兼顾联片教研教师的年龄层次, 最好是新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比例相近, 如果差得太多就会使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其次, 就是学校间的距离。可以说校际间的距离是影响开展活动的障碍, 各校间距离太远活动开展就会很麻烦, 教师就会失去兴趣, 也会影响教学, 因为教师把时间都浪费到路途中了。合理的距离划分也要动动脑筋, 一定要使距离不要太远。再次是规模大的学校与规模小的学校互相照顾。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队伍稳定, 教师经验丰富, 而规模较小的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 所以学校的规模影响活动的开展。联片教研划分一定照顾各学校的规模, 不能够全部是小学校或者是大学校, 这样教学中的问题、经验、方法也就不会在联片教研中得到解决。最后就是教研队伍中一定要有“领头羊”, 教研活动和学校教学活动有很大区别, 它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一定要找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带头活动, 这个非常关键。如果带头人没有选好, 有可能使教研活动永远停留在“准备”当中。

二、联片教研活动内容要科学合理

科学的活动内容是开展联片教研的保证, 如果没有很好的活动内容, 联片教研活动就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开学初我们就要制定合理的教研计划, 并确立主题, 按照计划本着主体一步步开展, 不要搞没有目的的活动。根据经验我认为在教研活动中把主题确立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活动效果更明显, 例如, 科学案例的续写教研活动, 教师能通过教学案例的续写对自己的教学设想有一个笔头构思, 特别是有一些学校教学条件限制, 或者是学情方面的原因, 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实现。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先进行假设, 无在脑海中有一个科学的构思, 这样我们把案例在联片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 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可以集思广益, 找到设计的缺陷并进行改正。还有同课异构活动, 学生接受知识的阵地就是课堂, 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 通过同课异构和研讨活动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把科学的教学方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科学实验是教师的基本功, 一名科学教师不能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 肯定会影响教学活动, 甚至会出现传授错误知识的情况。但一些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是教学短板, 即使能够比较正确操作实验, 但是一些细节上还是有不足之处,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教师互相学习实验操作,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我们在学校中实验员很少, 交流机会也很少, 所以联片教研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我想通过教研活动教师的实验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实还有很多活动内容适合在联片教研中开展, 只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活动, 那么活动一定很有效果。

三、联片教研注重专家引领

作为来自教学一线的科学教师, 都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很多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也较高, 但是科学教学中的专业知识需要专业人员来指导, 这也是联片教研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就要求专家的专业引领, 没有专业引领的联片教研要实现教研水平更上一层楼是不太现实的, 教育专家的指导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是大部分教研活动怎么会有专家来呢?其实很简单, 现在的网络很发达, 不必要一定把专家请过来, 通过网络学习和共同探讨也会起到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一样的效果。论文书籍也是很好的平台, 学校为教师订阅的书籍不少, 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报刊中有很多,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经验。在新课程推进中, 我们要丰富我们的大脑, 前沿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来和专家交流,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引领是科学教师走进新课程这个广阔天地的必经之路。

联片教研活动, 已经是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 特别是打破了校际间的壁垒, 打破学科之间的屏障, 让老师开阔视野。联片教研打破了专家指导教研员, 教研员指导教师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的传统教研模式, 加强和重视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 实现了优势互补, 联片教研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 以联校为平台, 以专家为指导, 以教师为活动主体, 构建起真正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形式。

13.科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计划 篇十三

桃溪镇桃溪中心小学

2013年 2月

杜英华

科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的显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要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校的综合学科质量。

二、主要工作

小学科学学科: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继续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科学概念”的研讨。

2、认真做好新教材的培训工作,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结合身边科学、学生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常识)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的执行和修正、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等,积极开展专题研究。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校科学(常识)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3、进一步加强区科学(常识)教研中心组建设,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4、征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整合最佳教学设计,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探索小学科学(常识)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上完成。

2、重点做好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四)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发展

1、不断完善小学科学(常识)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对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逐步建立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逐步实行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逐步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引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本地实际、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五)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度安排,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2、以大矸小学、东海实验学校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常识)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小学阶段的评价制度,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教学水平。

3、继续开展科学新教材的教学研讨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1、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2、树立新的课程观,正确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生活性、国情性、活动性、主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因此,使用教科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不能教成“看图说话”;②借助主题活动图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③准确理解主题活动图的实质和目标;④准确把握主题活动图的线索;⑤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首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3、加强教学研究。各校要健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含思品学科)教研组,领导亲自挂帅,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实践、研究、总结经验,确保课程改革的实验顺利推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小学品德学科区教坛新秀评比活动,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新课程培训总结、资料归类

2、学科中心组成员活动

3、科学教案论文评比

十月份:

1、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研讨

2、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活动有效策略研讨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质量提升研讨

十一月份:

1、品德与社会情景测试研讨

2、关于小学科学试题小结

十二月份:

1、优秀案例评比

2、期末学科考试题目,应如何渗透在课堂上。

3、小学科学教案评比

14.中学科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十四

按照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和学校教研室的工作目标,结合本组的教学工作实际情况,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着眼于“有效备课”,切实提高学科教学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确保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

2、继续以课改为中心,抓实科学学科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教育科研,提高科学教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

4、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达到减负、提质、高效的教学工作。

三、工作要点:

1、加强理论学习,推进课堂模式的改革实验

(1)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新模式操作程序和新《科学课程标准》,研讨近三年的中考试题。

(2)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课堂教学,改进学科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尝试以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更新课堂教学与评价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各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深化课题研究工作。各教师确定个人教研专题,并根据课题进行教改实践,继续开展组内教师5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围绕科学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开展校级科学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组织科学教师共同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论文,为深化教学研究服务。积极组织和参加教研室和本校的各项活动。

3、多多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观摩名师、能手的教学课堂。认真组织科学教师参加市、县科学各项教研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4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5强本校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围绕科学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开展校级科学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组织科学教师共同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6根据市区教研室举办学生“三小”活动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侧重的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培养具有潜质的学生,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3周,制定科学组的15规划

4~6周,学习市、区初中科学教研活动工作计划

7~9周,开展科学组教研活动,开课,听课,评课活动

10~12,期中复习与质量分析,外出杭州教研活动

13~15,学习有效备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

16~18,开展学生科学素养竞赛活动

19~21,期末复习,学期教研活动总结

15.浅谈科学史的学科意义 篇十五

首先, 科学史赋予了科学广阔的人文内涵, 科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它其实是非常人性的, 富含精神的, 无论是从科学真理的发现或技术的发明和完善过程, 还是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都很容易发现科学也是一种文化, 和道德、艺术一样是人类的基本追求。其与其他文化是互动的, 相互渗透的。比如说哲学和宗教, 读一点西方科学史就知道, 这两者和科学是交织在一起的。

其次, 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要从科学史出发, 要回答什么是科学可没那么容易, 无论是较老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还是较新的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研究纲领理论等等都难以令人满意, 常常弄得人云里雾里。较好的办法就是看一部科学史著作, 无论是科学内史、科学思想史还是科学社会史都从不同角度生动的描述了科学过去的面貌和对未来的展望, 仿佛就是告诉你:“看, 这就是科学!”把理解交给读者。

再次, 教育需要科学史, 这一点要多说几句。现在喊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已经很久了, 众所周知的通识教育即主张博学多识, 独立思考。可这个桥梁实在不多, 萨顿发现了这个桥梁。不难发现, 科学史衔接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 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 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而外史将各门自然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科学家的个人思想、生活经历融为一炉, 有的著作甚至以社会学的观点透视科学的发展历程, 显得弥足珍贵。

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追求的一个核心方面——科学素养, 也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的, 其关键是参悟科学的本质, 造就理性的思维方法, 铸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这是需要通过长期展现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才能使学生领悟的, 因为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 儿童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认识过程与历史上的科学发展过程应该是相似的!中国的课程编订者没有足够重视。广大老师也很少实践, 即使讲一些也仅限于事实的陈述, 调动下兴趣罢了。

相比之下, 国外对于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的养成则很重视, 其中不乏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教育。在美国, 除了著名的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外, 几十年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用案例教学法尝试科学史教育, 其后又被人引入高中教育, 乃至形成了专门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为内容的HPS教育。“2061计划”以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指出: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 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科学的本质。他们的教材里有规定的科学史内容, 有大量鲜活的科学素材。

最后, 学习、审视世界科学史及中国科学史, 关注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我们学习科学史不但要求一个史实, 还要“近思”, 想想当下我们的教育和科技决策应该怎么办。科学史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而能够指导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指导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决策。

我们应该感谢李约瑟博士、钱学森先生, 他们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落后的发问是科学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是对我们教育和科技决策的有力鞭策, 我们绝不能回避在经济文化大繁荣的背后缺乏杰出人才的软肋!这个是有深刻社会历史文化原因的, 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 特别值得我们警醒。曾几何时, 我们也有过领先世界的光荣历史, 后来衰落了还挨了打, 这叫我们情何以堪?不错, 领教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之后, 我们反思过、检讨过,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成绩只是步人后尘, 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杰出人才仍然奇缺。需要更深层次的反思、检讨, 并拿出有效对策。

这里尤其要指出, 不少人认为这些是国家层面的事, 与个人无关, 这是很危险的想法, 若每个人都这样想后果就会很严重。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即是一个难解的症结, 中国人的兴趣很少放在科学探索上, 想的只是自己现实的过日子, 自古如此, “学而优则仕”, 读书、搞科研的目的往往是背后的名利而不是科学本身, 你叫他能忘我的进入到科学深处吗?不仅从事科研的人员价值观如此, 管理人员也是如此, 学术腐败、官僚主义、舍不得投入、急功近利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科学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科学教育实际可以随处进行, 可我们的大人们对科技漠不关心, 没有科学的意识, 儿童从小也就得不到相应的知识和启发, 等长大了, 早已麻木了, 就这样一代代循环下去。所以, 有觉悟的国民应该从我做起, 通过言传身教, 自觉地弘扬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 等, 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4) .

[2]万辅彬, 江晓原.听从内心的呼唤: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1) .

上一篇: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 读后感下一篇:春游趣事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