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训练教师版

2024-08-28

记叙文训练教师版(精选4篇)

1.记叙文训练教师版 篇一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一事一理”型记叙文的写作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并能学以致用,写“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考点透视】

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在阅卷工作结束后,专家学者们总是会慨叹优秀的记叙文少之又少,下一届考生在购买翻阅上一届考生的优秀考场作文时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记叙文成为广大考生考场作文的第二甚至是第三选择呢?对于那些议论文基础同样薄弱的学生,我们还能否可以依靠记叙文获得高考的生存资格?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就对“一事一理”型记叙文中进行彻底的揭秘和解剖。希望通过范文的学习,使我们对“一事一理”型记叙文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学以致用。

【解题方略】

一、道具——让我们的故事更紧凑

父亲的洗发水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匆匆忙忙地赶回了家。

其实,父亲早在一个月前就写信给我,信重复了“不要节省,饭要吃饱,衣要穿暖”等五年来一贯的内容之后,末尾加了一句“过年了,早点儿回来”。

可我学业实在太繁重,没时间——不,这只是借口,事实上我潜意识里已经不太想回家了。在上海求学的时间长,有时候觉得上海和家乡简直就是正反两个“命题”:在上海我喝自来水、用“海飞丝”洗头发、和同学高谈阔论、看各种各样的精彩影视节目……可是,在家乡我只能喝又黄又苦的井水、用碱粉洗头、和儿时的伙伴相对无言、看14 英寸 黑白电视机中寥寥无几的电视节目…… 但生活总还是生活,家乡也总还是家乡,每年的春节我还是要从一个“命题”到另一个“命题”的。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全家都洗头发,父亲又要去拿碱粉,被我拦住了:“爹,你不是买了洗发水了吗?” 父亲愣了一下,才想起来:“瞧我这记性!” 洗完头发,父亲竖起大拇指:“这洋玩艺儿洗完了,就是舒服。” 我也洗了头发,可觉得有点不对劲,仔细看看瓶子的包装,我知道了让儿子别花冤枉钱的父亲,这次自己却的的确确花了冤枉钱:“海飞丝”是假的。但为了不让父亲

心疼那二十几块钱,我没有告诉他。

正月初十,我有些事,就提前向另一个“命题”转移了。临行前,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父亲点燃一串长长的鞭炮,母亲则红着眼圈,依依不舍地问我:“放暑假还回来吗?”

我小心翼翼地回答:“暑假要搞社会实践,可能……可能没时间回来。”“不能回来就算了,学业要紧。”母亲说着从围裙里拿出了那瓶“海飞丝”,“本来这洗发水,你爹买来留着给你寒假和暑假用的,既然你不回来了,就带到上海去吧。”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忙接过洗发水,转头就走了,走出去老远,才敢回过头去,鞭炮还在炸响,泪眼蒙眬中,我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在焰火的映衬下,已经凝成一片永恒的召唤。

【分析】 家洗发水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1.假洗发水承载真情感

身:离家——回家——离家

心:也离——未回——皈依

2.假的海飞丝——实用价值:趋近于零

情感价值:飙升

正如唐诗宋词一样,我们任何复杂的情感都可以寄托在一定的意象上。学会选择恰当的道具是一事一理记叙文的基本功。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道具

二、点题——让我们的故事有价值

勇于放下(学生习作)

那年,凭着对高中新生活的激情,一进校便当上校文学社团的社长。

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疲于应付,想把社团发扬光大的宏伟志向一下子被冲的烟消云散。从取稿到审稿,送给老师进行二审,打印出来进行校对,一系列的任务仿佛一个人做了,社员难召齐,场地难安排,一堆的问题搞得我焦头难额,说实话,真有放弃的冲动。但真要把这些事交给社员做,我还是不敢,看着他们一个个不上心的样子,实在是很难交付。所以,我多想把自己撕成两个人,一个应付学业,一个忙于活动。

父亲看出了我的异常,问我怎么了,我如实相告,语气里带了种种不满,父亲笑了笑未知可否。

星期天的下午,父亲正巧也在家,他翻出一套很久没穿的休闲装旅游鞋,说“女儿,我们去爬老城墙吧。”带了一包东西让我背着,且再三申明不许我打开看。包很沉,不过还好我年轻。简单的准备之后我们就步行出发了,家离老城墙还是很远的,觉得肩上的东西愈发的重起来,爬起老城墙,似乎都没什么支撑的力

气了,口渴、疲劳更让我这个难得锻炼一次的人难以忍受。

“把包打开吧!”父亲看着我的表情,淡淡地说。

好奇的我立即打开,原来是两瓶大号装的盐汽水,它们折磨了我一路。三下五除二我便和父亲各自喝了一大瓶,看看古城墙下的风景,休息了一会。父亲拍拍屁股,说我们原路返回吧。

同样的步行回家,因为肩上没有了重负,所以我们走得很轻松。

“你是社长,理应多担一些,然而你把一切都放在肩头,当然很累。”父亲看着轻快的我,淡淡地继续说道,“勇于放下一部分,学会信任你的成员,合理分工,你能做到的,对么?”父亲循循善诱,他的金玉良言也徐徐进入我的耳朵。

勇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父亲的一席话堵住了我对生活喋喋不休的抱怨。

我试着转移自己的重荷,按计划分配任务,你去取稿,你筛选优秀的稿件,你负责录入排版,你负责校对……

果然不出父亲所料,在我勇于放下一些之后,社员们也变得更加充实,他们不再是空头挂名,每个人都认真地完成了所分配的任务。

“完成了!”“搞定!”“OK!”

一群人围在印刷室里,看着亲自参与的杂志出版,大家都笑了。

父亲说的没错,勇于放下,活得自在。

【分析】要想依靠一件小事说清一个大道理,在小事叙述结束一定不能忘记点题。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结尾处从普通故事中提存、升华,简洁干脆地点题。

三、细节——让我们的故事有看头

这也是一种美丽(学生习作)

“你,就是你,把贴在墙上的传单给撕下来。”不远处那个身处材魁梧,肩戴红臂章的人喝道。

捧着一叠传单正准备离开的我顿时一惊,众目睽睽之下,只好悻悻的把刚贴在墙上的传单又撕了下来。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戴个红臂章吗?”我愤愤的转身走开,临行前当然不忘狠狠的白他一眼。一拐弯,刚好看见他正用力的撕着墙上的传单。

我心里余恨未消,记下了他冰冷的目光。

星期天,我出门去找同学,路上刚好经过那堵墙。我不屑的向墙边瞟了一眼,那个肩戴红臂章的人果然又在用力的撕着满墙 的传单。要知道那些贴在墙上的传单显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撕下来的,有的还要花好一番功夫。看着满墙的传单,我得意地笑了笑。

傍晚的时侯,我托着疲惫的身体慢悠悠的往家走。离很远就看到那堵墙边的人影还在撕着传单。等我走的稍近些却发现他忽然停下了手上的工作,出神的看着墙上。我沿着他的视线看去,是一张已经快被撕下来的传单,在风中无力的抖动,好像在祈求他放过自己一般。呼,又是一阵风吹过,那张传单终是不经风吹,从墙上滑了下来。他一个激灵,连忙追上这传单,从地上捡起来又拍拍像是怕弄脏了一样。回到刚才的位置,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圈胶带。小心翼翼的又把传单贴回了墙上,看了很长时间,用手拍了拍才转身继续工作。

我揉了揉眼睛,仿拂刚才看错了一般。这个冷面人居然放过了一张传单,还亲自贴紧了它。我掐了掐自己,确信不是在做梦后小心翼翼的走上前去。等到他转过身子到对面时,我连忙冲上前去,空荡荡的墙面上只有那一张传单被贴的很紧,再大的风也不能吹动它的一角。

我抬头看向那张传单,“寻母启示”四个大字顿时映入了我的眼帘。我愣了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再转身看去,他仍在用力的撕着其他传单,冰冷的眼神里却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美丽。

墙边仍然人来人往,他也依旧戴着红臂章在撕传单,但却少了一个嘲讽他的人,因为我知道他也有一种美丽的一面。

【分析】细节是一事一理型记叙文的生命力和得分点,没有细节描写,我们的故事便会黯然失色,文中小作者对“红臂章”的观察细致入微,且用心感悟,所以描写起来才生动形象。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细节

四、蓄势——让我们的叙事有张力

做好手上的事(学生习作)

“没办法活了,你就不能替自己的家人考虑考虑。”老张的妻子坐在床上呜呜的哭着。

老张心很烦,将灯关了。老张根本睡不着,事情发生在上个月。老张是工地上的一个小头儿,因为施工现场没有保护措施,他手下的小李昨天从四楼摔下来,瘫痪了。老板太黑了,四千元钱把小李打发了。老张准备以小头儿的身份,用罢工的方式,逼迫老板赔钱。

但今天,妻子死活不许。再过几天就到年底了,老板们都是在年底才发工资的。家中的房子已经漏雨了,老张正准备这回拿到工资将房子翻新一下。如果老张这回惹恼了老板,不仅可能卷

铺盖走人,这一年的工资也可能泡汤了。

看着旁边熟睡的女儿,大大的耳朵,皮肤很白,大拇指放在嘴里,可爱极了。宝贝已经上二年级了,最近书包坏了,鞋子也该换一双了,就等工资一拿,就可以给她一个惊喜了。

老张深深的吐了一条长长的烟雾,仍记得老父亲曾记对他的告诫:“自己做好自己手上的事,不该你管的就千万别管。”是的,就因为平时老张坚守这条信条,少一事是一事,所以工作顺利,还被弟兄们推荐为小组长。

老张已经做好了决定。

第二天,老张来到了工地。工友们本以为他能带领他们集体罢工,但老张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道:“大家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吧,做好手上的事,过年拿工资回家好交代。小李的事我们管不了!”

工友们一片哗然,一个人大声喊道:“做好手上的事,那下一次不是你就是俺。又得不到补偿金,下半生不就毁了。”

“是呀,是呀。小李这件事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十月的雪已经积了一地。大家好像感觉不到寒冷一样,只是将目光都集中在老张的身上。

老张不停地来回踱着步子。他仿佛看到小李躺在床上,一脸迷茫,一脸无奈,他的妻儿不停的以泪洗面。

雪打在他脸上,工友们的热心融化了他冰冷的心。踱着步子的老张步伐在不断地加快,脸色越来越红。忽然,他大喊:“兄弟们,小李的事现在就是我们手上的事,为了他,拼了。”他们一同肩并肩向老板办公室大步走去……

【分析】本文有很多优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蓄势”本领高强:老张能做出最终的决定真的很不易——作为丈夫,面临着家庭的生存压力和妻子的叨咕;作为儿子,面对着父亲的遗言(谆谆告诫);作为父亲,面对着女儿的简单的生活需求。而这一切与自己的最终决定是违背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蓄势,老张的决定还有价值吗?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蓄势

五、对比——让我们的主题更突出

破 例(学生习作)

石阶上夜色如水,白云镶着银边的月光,敲打着光滑的青石街面,“叮叮咚咚”地如同泉水流淌过一般。

转而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宁静小镇夜晚苍凉的静谧,“咚咚咚”又是几声沉重的敲打在木门上的声音。“孙大夫,孙大夫,快来啊。我家这伢儿不知怎的了,今儿个刚睡下便发起了高热,还请您行行好,快开开门吧。”门外女人的声音已明显带了哭腔。不

登时,门内便传来些许窸窸窣窣的声音,接着便是木板门栓与铁锁的摩擦声,“孙大夫……”女人刚欲开口,一个沙哑的声音便打断了她,“莫说了,我都知晓了,大晚上的,看在伢儿的份上,暂且破这一次例吧。”

原本被暗黑笼罩的小镇里,便有了一盏豆点大小的灯烛在摇曳。

孙大夫这个人有很多规矩,这是小镇人都知晓的。平日里,孙大夫便端坐在“悬壶济世”的那块大匾下望闻问切。虽然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身形也开始略显佝偻。但那双眼睛却清澈地如同一汪湖泊。也正是因为那双眼睛,让他整个人看起来都精神许多。但凡是来看病的人听到的最多的,莫过于“破例”这二字了。“今儿个我破例跟你多加了味中药”,“今儿个,破例,再给您一剂”……诸如此类。

小镇上没人知道孙大夫的“例”是什么,但又好像全都知道一样,遵循着孙大夫的伪例。

今日药局门口又熙熙攘攘了,聚了很多人,中间躺着个用竹轿抬过来并还在哼唧的人。“怎么了?”“钱掌柜家的小儿子摔了个跟头,好像胳膊脱臼了。”“啧啧,这父子两个,一个贪一个横,平日里欺横霸市惯了,终于有报应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不多时孙大夫晃悠晃悠地托着一嘴紫砂茶壶出来了,人群慢慢敞开了一条道。走到当中,孙大夫斜睥了一眼躺在地上的人,嘬了一口茶缓缓地说:“这两天照例闭馆三天。”说罢又慢慢踱回店里,任凭地上的人呼天抢地。

后来,任凭钱掌柜又是求情又是送药材,孙大夫就是不为所动。镇里的人看着钱掌柜每天风风火火提着一堆东西进了药局,又垂头丧气地回去,心里无不暗暗叫好。再后来,那小儿子的胳膊还是接上了。不过却也是结结实实的疼了三天三夜,每天鬼哭狼嚎,一时间成了镇里人茶余饭后的消遣。

孙大夫的“例”依旧没人知道。只是又是一夜月明星稀,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分析】

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孙大夫对待的不同病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将孙大夫的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化。

在一事一理型记叙文中可使用的对比包含两种:①甲乙双方对比②甲自身前后对比。本文用的就是第二种。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对比

六、虚实——让我们的主题有深度

守住自己的宝(学生习作)

那双棉拖鞋是我的宝,我的宝就是那双棉拖鞋。

寝室里,大家都在泡脚,热水的温度从脚往上蔓延,暖暖的。“咦,你还穿着那么老的手工鞋啊。”室友坐在床沿,边泡脚边问我,全寝室的焦点聚集在我的一双棉拖鞋上。

我低着头,向他们的拖鞋瞥了一眼。都是市场上质量上层拖鞋,除了颜色有差异而已。我看着自己那针线不整,颜色老土的手制拖鞋,心中有难以名状的不快。室外的照明灯今晚格外耀眼,晃得我都难以入睡。自进入这座大城市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尽管身着校服,可还是怕被别人一眼就辨认出是外地人,农村人;说了十几年的方言也瞬间被不习惯的普通话所替代。尽管那么拗口。一直以为自己掩饰的还不错,可一双拖鞋就将我的底掀了个底朝天。

妈妈,我之前就告诉你我不需要你手工的东西,可你却像做宝似的,硬是熬了一夜为我赶制。你错了,它虽然很暖脚,却凉了我的心,这怎么能成为我的宝?

那晚的夜特别长,长的让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拖鞋的问题。后来几天,我刻意最后一个回寝室,最后一个洗脚,为的使他们能够无暇注意到我的那双拖鞋。

周末,我的床下换了双新拖鞋。旭荣牌的。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把那双面棉拖鞋用袋子装好,毫不犹豫地将它搁置在箱子底部,我看了棉拖鞋最后一眼,合上箱子,扣上锁。

晚上,整个寝室被水汽笼罩着,我刻意先于其他人洗完脚,穿上那双崭新的拖鞋。“哒吧,哒吧。”不仅穿着舒服,踏着地板的声音都那么有节奏,得意而忘形。我一不留神,已经摔坐在地下。疼,酸像一下子被唤醒一般,从腿部传来。我回过神,看见那双已滑出脚,底部针线已近散了的新拖鞋,突然脑海里浮现了妈妈吃力的一针一线。“旭荣”这两个烫金的字在室外光线的反射下显得那样刺眼,是的,那分明就是“虚荣”。的确,我德才兼优,没有什么不如别人的,可却在虚荣的膨胀下一步步迷失自我。我要守住自己的不卑不亢的宝,坦然地做自己。我转身打开箱子,郑重地拿出那双棉拖鞋,周围空气一片清新。【分析】

文章中被守住的“宝”是坦然做自己的精神,但是文章借用了一个很好的道具——棉拖鞋,这个“宝贝”,这样的虚实结合让文章的主题有深度。这种虚实相生、虚实转化的方法在比喻性作文题很实用,如《人与路》、《必须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隐形的翅膀》、《世界因你而精彩》、《人生的作业》等等

一事一理型记叙文必杀技——虚实相生

【课后巩固】

(2013年上海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2.记叙文训练教师版 篇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3.了解材料作文的基本分类。4.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材料作文的概念】

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所给的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近三年高考作文】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故事类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审题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问题1:哪句是关键句?

问题2:请你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1928年,才26岁的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开始讲课后,原先准备要讲一课时的内容,十分钟就讲完了。他没有东扯西拉,拖时间,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引出一阵善意的欢笑……胡适评价这次讲课时,认为:沈从文坦言、直率,是“成功”的!问题:请分析胡适为什么说沈从文是成功的呢?

教师分析:1.失败往往也是成功的另一种体现。2.品质是一个人能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问题1:从哪些词看出作者的倾向?

问题2:你的观点是什么?

教师分析: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2 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问题1:这两人是什么关系?

问题2:你如何劝导这位同学?请你立意。

教师分析: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5.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问题1:猫与老鼠,你会联想到什么样的人?

问题2:请同学们为本题立意。

教师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6.同异互求法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作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问题1:几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问题1: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审题三忌】:

一忌无视材料,另起炉灶; 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 三忌主旨不明,迷雾朦胧。【作文分类及训练指导】 按照材料作文的内容可分为: 1.名言类;2.故事类;3.话题类; 按照材料的数量可分为: 1﹒单则材料;2.多则材料

一、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高考作文采用名言作为材料的,多是名人语录或者是哲理性语言。名人语录与哲理性语言,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会比其它作文材料难。哲理思辨语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奥,作文难度较大。训练1:(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俗语

问题1:这则名言采用什么方法写的,你如何理解这则材料?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解析:本次作文材料采用的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 母爱的长阔高深,并揭示儿爱母亲与母亲爱儿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

看到这则谚语,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等古话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这些谚语、古话和诗词名句,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素所重视的亲情和孝道。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考生回顾传统,省视生活,感悟亲情。比如,用心体会父母亲给予自己的关爱、关注并思考空巢老人现象、对父母要给予精神赡养等。谚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一句俏皮轻飘的顺口溜,传达的是一个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

易错警示:考生如果只抓住前半部分“娘想儿,流水长”,写母亲对自己持久的呵护与惦念,则是偏题之作。

训练2:(201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问题1:为什么时间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呢?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本道作文题的外延较大,立意时需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联系现实生活中某一话题来确定立意。从“人生”“生命”“自然”“文化”“艺术”等话题入手,紧扣“时间”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

可就第一句话写:面对时间的短暂,我们无需感伤,而应珍惜;也可就第二句来写:面对时间的漫长,我们不应放纵,不能虚度。但也可就两方面来写:联系生命历程与生命价值,强调在短暂的历程中创造(追求、向往、思考„„)永恒(伟大、有意义、有品位„„)的价值。也可结合具体载体如文化、艺术等表达对随着时间长短的变迁或永恒或消逝的慨叹。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前后两句话平均用力,造成观点不清、重心不明。同时,不能仅仅证明这两句话的正确性,必须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训练3:(2015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第二次教学情况调研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问题1:“慢”、“不肯输了人生岁月”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解释: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由“可是”进行转折衔接,将“从前”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木心的《从前慢》概括了我们当代人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

日色慢,是说时间缓缓流逝;车、马、邮件这几个事物是旧日生活节奏和缓的代表性意 象。慢,从字面上来感受,当然是生活节奏不快。但若介入一种情感机理,慢有慢的成因,还有就是一种“心若止水”的那种沉静、悠然的姿态;或者也有如朱自清的那种“匆匆”的对于日子跟光阴的一种别样怜惜的情调。“从前”究竟是怎样一个时间段,是模糊的;比方说,可能是解放前、文革前、改革开放前,或者就是十年、二十年前,等等。另外,由于木心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从前”可能提供的参数也很多,或者是出国前、回国前、狱前,等等。但是在写作中,不需要对应这些具体的界定,一个简简单单的“以前的那些日子”就够了。

“从前慢”与眼下愈来愈快的世界、生活相比,从前的慢有时候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细细品味、琢磨,这“慢”里透着人性的静美、朴素、浪漫、耐性等等。现在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人心浮躁,这几句诗一下子就能打动人的内心,让人停留审视自己的脚步。

第二个分句“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分秒必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可取的,所谓人生苦短、时间宝贵,为了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与时间赛跑;但是,分秒必争的人生,并不见得就赢了人生岁月,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岁月充满生命的质感。第二个层面,可以理解为被高速度、快节奏现代生活所“绑架”的一种机械的人生,人们为了“跟上”机器的节奏、赶上社会的步伐,而不得不“赶时间”,“赶地铁”“赶考试”“赶应酬”„„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匆忙人生”,人们被动地与时间赛跑,但却未必能赢得人生。第三个层面,从这个句子的出处进行思考,句子来自于余光中的“分秒必争吗?当心别输了岁月”,前后分句之间形成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关系,“分秒必争”,很有可能输了“岁月”、输了“生命”。

现代人,在当下这个社会里面很紧张,总是争分夺秒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与人生,总想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得到、实现自己的欲望、目标等等,可是很快的时间就过去,最后人生岁月可能就这么流逝掉了。“岁月”对应的词汇不是短暂的光阴,而是跟生命、跟文化有关系,而“分秒必争”是跟眼前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分秒必争的人生”,更多时候表现为急功近利;很多人追求结果的实现,而不在意或者忽视、漠视过程的体验、感受。其实,在生命的路上不必分秒必争;当觉得乱的时候,就停下来把自己整理清楚,找到自我,那么生命才饱满。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句话并不是否定“抓紧时间学习或工作的必要性或称赞人争分夺秒的可贵精神”;它让人们反思“在分秒必争中,莫忘岁月。”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从前”对应的不光是年代、时间,也对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现在的生活,时空被科技高度浓缩化,高度发达的通讯方式、交通方式,让人们越来越追求目的,以至于忘了自己在这个当中成长的过程。生活中的很多人在心底里还是十分向往那种单纯追求过程的感觉的。

二、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故事类材料作文,即给你一则或者多则人物或寓言等故事,让你从故事中,或者人物语 言中,或者前后对比中,去理解材料的内涵。训练4.(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年级语文统测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听两个年轻人弹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他们弹得很糟。格拉祖诺夫问他们过去听过没有,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格拉祖诺夫叹了口气说:“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问题1:格拉祖诺夫说年轻人“幸运”,他“幸运”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格拉祖诺夫说自己不幸的?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这是一则叙述型材料,材料的核心格拉祖洛夫对年轻人讲的一段话。这段话共三句,一二句为一层意思,前后是因果关系:年轻人幸运,因为有许多美好的等待他们去发现;第三句为一层,“我”不幸,因为“我什么都已经涉猎了”。前后对照,其意不言而喻,这是材料的用意所在。格拉祖诺夫已经涉猎了生活中太多美好的事物,他说自己是不不幸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去发现是幸运的。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去考虑,格拉祖诺夫涉猎了生活中太多美好的事物是幸运的,两个年轻人对生活的涉足狭窄是不幸的。从后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年轻人的希望和祝愿,希望他们拥有更多美好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进步和超越。

材料内涵丰富,立意较多。考生可从格拉祖诺夫出发,可从两位年轻人出发,也可辩证的从两者关系出发,进行合理的阐述。立意参考:人生的意义(幸运),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美好的事物;当你很不幸的时候,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常常意味着另一方面的幸运;事物总是两面的;好的导师给学生的应该是希望,是美好,是方向,是动之以情,是晓之以理,是循循善诱,是光明前程等等。一些文题,可供参考:生命的意义在发现;追求是首动听的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绝顶风光真的真的很美;读本好书,敞亮一扇大大的窗;发现,发现,再发现;不要轻易训斥学生;希望,是盏最美的灯;不断涉猎,让我的生命如此灿烂等。

训练5.(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3月教学情况调研考试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问题1:这则材料关键词与关键句是什么?如何理解。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通读材料,我们发现,其中的关键词有:贫困交加、振作、信心;关键句有:生活的色彩和心中的色彩不太一致。显然,此处的生活色彩指的是生活中的窘境、困境、坎坷和苦难等,而“生活中的色彩”喻指面对苦难生活,我们要内心明亮,坚守对生活的梦想,激发对生活的希望,强调精神生活对物质生存的超越。通读材料,命题者意图很明显:这是一则关系型的话题,需要考生思考: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内心的色彩如何?

面对“生活的色彩与心中色彩并不一致,很多人为此感叹过,思索过„„”后面这一句补充,为本则材料增加了一定的开放性。两种色彩并不一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梵高型”,直面困境,内心依然拥有阳光,心中拥有梦想;另一种是“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型,虽然现实很美好,起码是看起来很灿烂,但是,终日不见理想与梦想,心中的色彩一片昏暗,属于悲观型。但是,在写作中,我们以为,根据命题者意图,从引领价值导向和高考作文写作规律角度,考生最好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写作时内心要充满阳光,即便文中有一丝悲观的色调,但是,在写作结尾最好要上扬一下,让文章亮丽起来。当然,材料的开放性是一只“由线牵着的风筝”,即所谓的开放性是有限的。有些观点,例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是根据材料往前走了两步,有点过,不主张。

立意参考:面对困境,我们内心要有信心与阳光,要有梦想。题目参考:《心若向阳,何畏悲伤》、《用心中的色彩涂抹一片蓝天》、《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用理想的光芒照亮现实的道路》、《让理想点亮生活》、《虽不能至、内心向往之》、《生命不曾屈膝》、《为现实染上理想的颜色》、《织造自己的生命之色》等等,看到这些题目,阅卷老师的内心也是阳光满满。

部分学生写作出现的问题反馈:

1.审题方面:部分学生依然出现偏题现象:比如写自由、勇气等,当然,还有部分脱离语境,纯粹写信心,写直面苦难,大而无当。还有部分学生专门写生活的色彩,比如《生活的色彩很丰富》。

2.记叙文方面:最主要问题是构思,编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章贴标签现象非常严重,好多考生只是在一味地强调“面对困境需要梦想、需要美好东西”,并未通过细致地刻画、生动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来。文章的主旨是表现出来的,而并未一味地呈现出来。点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点题就会让人反感。其二,在选材方面,部分考生视野狭窄,写作中选择了面向自我,通过自我的事例来表现主题,主要围绕高考与学习的话题,让人觉得事例简单老套。部分考生选择通过想象编写故事,可是编写的故事又显得虚假和矫情,技法也缺少变化。其三,在表达方式方面,有部分考生选择“1+1”形式,即前部分是记叙,后部分是议论,典型的文体不清,并且在描写方面,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套作现象非常明显。个别考生完全模仿高考优秀习作,还有的甚至直接抄袭试卷上的散文,均不应该。3.议论文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思想不够深刻,仅仅在常识常理上滑行,没有深入论证,思维疲软现象比较严重;在论证方法上,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选择了举例论证,而缺少形象生动的比喻类比论证、思维缜密的推理论证等等,以例代议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部分考生采用“三段论”(一个观点+三个名人故事)方式,亟需改变;在论证思路上,部分考生尚未有将关联词、逻辑连词置于段首或重要位置来呈现思路的意识;论证素材老套现象也不容忽视,苏东坡、史铁生、海轮凯勒、曼德拉、霍金均为“高频人物”。

【解决对策】

1、回归书本。深入研究书本中典型议论文的写作,如《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寡人之于国也》、《朋党论》、《留侯论》、《伶官传序》、《六国论》等等,总结古人论证推理的方法,砥砺思维,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2、打通阅读与写作。一是打通课内外的阅读与写作,有意识地归纳整理阅读素材,打造属于自我写作的银河系;二是学会打通课内的文本阅读与写作,学习散文、小说、论述类等文本的写作技巧,积淀思想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3、学会智慧对接。部分考生已经有意识地将平时作文或者“半成品”运用到本次写作中,这个意识很好,但是,转换与对接能力仍需要增强。为此,平时学习中,学生一定增强构思能力的训练,学会巧妙对接,实现智慧写作。【立意误区列举】 1.“战胜脆弱,通过刻苦实现梦想。”将生活的困苦等同于自己的刻苦和脆弱,没有注意到“贫困交加”,一个“加”说明这是外部因素,不是内部因素。

2.“生活有苦也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画画侧重在“将心中的美好表现出来”,而非“用美好的心境去发现美”,表现美不等于发现美。

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强调的是苦难现实和美好梦想的内在统一,即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太不一致”,即“生活”和“梦想”的不可调和对立。况且材料强调的是两者的并存关系,并没有先后关系。类似的还有“沿着现实向梦想出发,不 8 要空想,要运用智慧,把现实当作实现理想的阶梯”,材料中梵高的痛苦恰恰是梦想无法与现实兼容,面对与现实的“不一致”,梵高采取的是“努力振作”而非“协调妥协”。而且,这里强调的是“信心”,即悲剧英雄,而非“智慧”,即化悲剧为喜剧的智者。4.“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清静淡泊的自我。”“贫困交加”固然有物质困乏的因素,但是也不能等同于“对物质的欲望”。而“清静淡泊”与材料中的“色彩绚烂”相违背。5.只表现“勇敢地与贫困、病魔作斗争”,却并不强调这种斗争的意义——让梦想活着。6.“只要努力,就能战胜苦难,在社会中成功成名。”但是以梵高画画为例,更强调的是生命在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前的一种灵魂表达和自我实现,而非得到现实生活的赏识,悲剧英雄恰恰不能以成败论。

三、话题类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话题类材料作文,即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此类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在高考题型中话题作文出现的概率最高,一般考生多以写议论文为主。

训练6.(淮安市2015届高三信息调研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爱是美好的,也是艰难的。真正的爱是以“人”去爱“人”:这应该是我们的必修课,是人生考场中最难的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盲目地去爱,我们必须学习怎样去爱人。审题立意指导:

问题1:这则话题类材料作文,哪一句成为你思考的关键句?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材料主旨,爱美好而艰难,真的爱在于以人去爱人,只有这样去爱人,人生的一切才会变得美好而有意义。然而学会以人去爱人,却是人生考场中最难的考试,年轻人更要学习怎样去爱人。

主流立意方向:人应该怎样去爱人? 其他立意方向:

1.青年人不能盲目地爱,不迷失自身的爱和不淹没对方的爱才是真正美好的爱; 2.爱是一种艺术,需要学习;

3.懂得以人去爱人,是人生最重要的工作。

注意:这里的以人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可能有的一切人际关系之间的爱。所以,爱不能只局限在一般男女之爱,它还包括父爱、母爱、师爱、友爱,以及陌生人之间的爱等。青年人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

训练7.(南通、扬州、泰州市2015届髙三第三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问题1:你如何理解“永恒的归宿”、“灵魂深处”。

问题2:请同学们给这则材料立意。

教师分析:

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1.(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作文后教师指导:

名师对作文题评价:从2013年江苏采用材料命题作文以来,两年都在审题立意上不刻意设置障碍,而只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准,从而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这种指导思想是相当正确的,也体现了江苏人的理智与心胸。

我们往往不能接受的是一个高作文水平的考生因立意偏题而名落孙山的现实,如真是那样,那将是在我们心中永远抹灭不掉的遗憾和自责。

只要你对“智慧”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作文分数应该不低。名师解析:近年来,“哲理思辨类”的作文受到命题专家们的热捧,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当然不会错过这类命题形式,2014年就是以“青春朽与不朽”展开讨论,写作空间大,只要考生能从某一角度入手,展开论述或记叙便可。

今年是关于智慧的思辨题,前半句说“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强调 智慧的不可捉摸性,是一种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后半句说:“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样子。”着重强调“智慧”的可“视”性。前者无形,后者有形,智慧本身就是一组带有思辨性的词语。

此处也是一种暗示,考查学生“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因此,只要考生能够将“智慧”以具体物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便可,记叙文、议论文都比较好些。本人觉得记叙文更好写,只要你能够写出一件富有智慧的小故事便可。而且江苏阅卷人也一再强调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性。议论文写作强调说理,很多考生把握不准,议论泛泛,缺乏具体内容,往往不受阅卷人的青睐。

标题范例:1﹒微笑是一种智慧;2﹒智慧树下好乘凉;3﹒扬智慧之风帆;4﹒着智慧之华裳;5﹒漫卷智慧之书;6﹒舌尖上的智慧

范文欣赏:

破经验之茧成智慧之蝶

一群孩子在庭院中玩耍,突然一个孩子掉进了水缸里,其他的孩子见此情形,手无足措,惊慌不已。只有一个孩子,搬起石块向水缸砸去。咣当一声再加上紧随其后的哗哗的流水声,让这个孩子流传千古,永垂不朽。孩子的名字就叫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救人,这种景象让人着迷,让人痴狂,如同头顶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以至千百年后,我们一提起这个人,就会想起这个人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和感慨,全然忘记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这其中的原因,甚是耐人寻味。

救人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比这美德更迷人的,则是背后的智慧。水往低处流,这是一般孩子都曾有过的经验,然而只有司马光把此经验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来,我想这就是司马光砸缸真正让人着迷,让人痴狂的秘密。把落水孩子救出来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无疑司马光救人的方式,最智慧,最美丽,最经典。

我们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什么经验,什么能力,什么聪明,我们所缺乏的正是司马光砸缸救人凸显的大智大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小子你才多大点,乳臭还未干,好好学着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姜还是老的辣!”这些话语的实质,就是过分相信经验的作用,就是不承认青年人的智慧,不肯定青年人的创新。长此以往,人就不能成为新人,老气横秋,未老先衰;事业就不能成为新事业,胡乱模仿,山寨泛滥。

经验是一种智慧,但智慧肯定不是经验,就像智慧是一种聪明,聪明绝对不是智慧一样。经验指向过去,智慧指向未来。指向过去,我们或是洋洋自得,或是悲伤不已;指向未来,我们就会视野开阔,胸襟坦荡,明亮地向上,积极地进取,就会越来越有智慧。

经验要成为智慧,还需要很多的条件。首先,要把经验变成能力。经验只是对生活的一种认识,还属于一种意识,“心动不如行动”,只有把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经验才有可能变为智慧,就像司马光砸缸救人,才是智慧。其次,要有家国情怀。智慧是一种能力,但能力也绝不是智慧,如果能力用于非正义之事,不仅不智慧,还很愚蠢,甚至是邪恶。只有把能力用于民生事业,显于社稷国家,能力才算是一种智慧,如果后来的司马光像秦桧之流,我想人们也不会流传司马光的故事的,也不会承认司马光所谓的智慧,这就是智慧之所以为智慧的吊诡之处——和大自然一样,有他自己的景象。

智慧是一种经验,也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破经验之茧成智慧之蝶,让“小我”走向“大我”,不断地提升我们的生命之境界。

也论“智慧” “智慧”是什么,似乎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它太广博,无处不有,因而熟视无睹;因为它太实用,无处不用,因而不被留意。似乎上帝创造了万物,就赋予了万物以智慧。

上帝赋予水以灵动,灵动便是水的智慧;上帝赋予山以沉稳,沉稳便是山的智慧;上帝赋予草以轻柔,轻柔便是草的智慧;上帝赋予树以高大,高大便是树的智慧。花以香而招蝶,鸟以鸣而引伴,虫以群而相安,鱼以跃而求生。智慧似是与生俱来,无物不有智慧。

而上帝却是最大智慧者,他创造了绿意葱茏的山川草甸,便又创造了凄凉死寂的戈壁荒原;他创造了阴,便也创造了阳;他让你在这里活着,便也让你在这里死去;他创造了五行,既让五行相生,又让五行相克:万物便是在这生生死死中不停地轮转,他就是这样给了你生路,便永远地断了你的退路。他简直就是个情感专家,他给了你喜怒哀乐,便也给了你爱恨情仇,让你在悲悲戚戚、喜喜乐乐中演绎着一生的笑与泪;他简直就是个玩笑家,他给你开了一生的玩笑,最终用死来赢得你一生万事空;他简直是个哲学家,用悲离诠释着欢合的珍惜,用困苦诠释着侥幸的真谛,用病死诠释着生命的要义。

上帝就是这样地智慧,也是这样地任性,你奈他何?

上帝看似有情,缘于他给了万物以生命,但更多的却是无情,他又肆意地鞭挞甚至践踏着生命:他想来一阵风,便吹你个彻骨彻髓;他想来一阵雨,便打你个遍体淋漓;他还懂得偷袭,局部作乱,弄你个船倾人亡;„„人就是这样悲哀,从一出生开始,便被赤裸裸地暴露在群兽出没的旷野!

我们实在无法逃脱如此被捉弄的命运,因为我们做不了上帝的主,只有上帝做我们的主,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生命和智慧以及如此惨淡的生命背景,因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智慧改变我们如此背景下的生命,使生命更显活力与张力。

关于这一点,一代代的古人曾不断地追寻过,比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比如懂得“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比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故而,古人便是在入世、出世、忘世之间徘徊,用这样的智慧来调节着生命的哀乐和行进的节奏,活出别样的人生来。

人生天地间,生命不与天地长,即便如此,也要活出生命的色彩来。古人说得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两者都是人生智慧的理想,前者侧重于为个体,后者侧重于为集体,不管哪一种理想,都是智慧的人生,都是让惨淡的生命承载了意义!

想起张洁的一句话:“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收获总是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这才是一个平凡人真正的智慧!

实战演练2:

一位古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 在生活中,人们心里都有各种“根”的故事,有着“根”的感情。

3.记叙文训练教师版 篇三

高一期末复习成语专项训练(教师版)

望文生义,用错对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朱先生年幼时,经常蹲在教室窗下听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

B.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信众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享有盛誉的女神。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的素材。

D.清明时节,我们相伴去郊外踏青。一路上,四野风光宜人,大地一派生机。途中在田埂上休息,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答案B(A项“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艺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该句把它误解为“进入教室”。 C项“下里巴人”是泛指通俗文艺作品,跟“阳春白雪”对举。该句把它误解为“乡下人”。 D项“如坐春风”指就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该句仅从字面理解为“好像沐浴在春风中”。 A C D三项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B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该句容易被误解为“人们都在家里,不出家门,街巷都是空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学和初中她都是在很普通的学校里上的,虽然师出无名,但今天她却成了这一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B.这次错误是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大亏的。

C.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D.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无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还算差强人意。

答案D(A项“师出无名”没有理由而出兵打仗,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名,理由。句中误解为“名声”。答案B项“不足为训”指不能作为典范或法则〈训:准则、法则〉,该句把它误解为“不值得做为教训”。C项“细大不捐”指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捐,舍。句中误解为“捐献”。A B C三项都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D项正确,“差强人意”现多指大体上还能令人满意。差,稍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B.老王虽说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C.这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正值豆蔻年华,却因盗窃和打架斗殴而被判刑四年。

D.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答案A(B项“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句中误用于一位退休老人。C项“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女子,与主语“儿子”不符合。D项“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用来形容商品。A项“独树一帜”指独特地树起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或一派,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学术方面。该处使用正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如果缺乏打动人心的感染力,缺乏引人入胜的吸引力,理论就会黯然失色,学员就会觉得味同嚼蜡。

B.要是工作中再有个三长两短,被人抓了把柄,不仅升官无望,就连现在的职位,也是凶多吉少,去日不多也。

C.如今一些地方党政机关“结关系”现象愈演愈烈。最近江苏某市纪委与新疆伊犁州纪委缔结秦晋之好,签订 “友好单位协议书”。

D.在我见过的人里,锦心绣口妙笔贯通,文章和聊天一样机趣盎然,金先生当为第一。

答案D(A项“引人入胜”形容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句中误用于“理论课堂”。B项“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句中误用于工作中犯错误,大词小用。C项“秦晋之好”指两家结成婚姻关系,句中误用于两家单位结成友好关系。ABC三项都误用对象。D项“锦心绣口”形容才思横溢,文辞优美。这里用来形容文坛怪才金岳霖先生恰当。)

二、搭配不当,语意重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B.日前,记者跟随“日月同喜,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台湾文化交流团的30余对两岸新人,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观赏了令人目不暇接的馆藏瑰宝。

C.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答案B(A项“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与句中“对”不能搭配,应将介词“对”改为“把”。另外,“置之度外”要改为“置若罔闻”。C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此处属定中搭配不当。D项 “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B项“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句中正确。)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命运的齿轮自然不会青睐尸位素餐者,而是加以无情的倾轧,中国男足这辆两个洋教练驾辕的马车,毫无意外地向着失败的悬崖飞奔,投奔怒海,只留下一地不值得任何同情和垂怜的残渣。

B.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C.国际田联专家诊断,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

D.鲁强一向很自信,接受任务后立即着手制定了计划。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很周密,其实是如履薄冰,具体实施起来,很难操作。

答案A(B项“莘莘学子”是集体概念,与数量短语“一位”不能搭配。C项“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而竞技状态只有好坏,不能增长。属于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之误。D“如履薄冰”指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与计划不能搭配。A项“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句中运用正确。)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所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B.鸦片战争以后,封闭的中国大门被轰开了,帝国主义强盗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C.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反应,地方政府也积极组织重建工作,人民生活很快安居乐业。

D.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开了逐鹿中原的序幕。

答案D(A项“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成语中已含有“自然”之义,与前面“自然的”构成重复。B项“接踵而至”的“至”表示“到来”,与下文“闯进来”造成语意重复。C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与前面的“生活”重复。D.指群雄并起,争夺、竞争。句中运用正确。)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B.毕业却不就业,虽然身无长物却又极为挥霍,上海日益壮大的“啃老族”令中国社会孝道传统经受严峻考验。

C.今年以来,钢铁等原材料价格涨势凶猛,对本来利润率就不高的电子信息企业造成较大影响,最先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家电行业。

D.儿子的轮椅渐渐向远方驶去,史铁生的母亲仍孤单地茕茕孑立着,直到儿子的轮椅消失在视线之外,才缓缓地转身而回。

答案B(A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C项“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首,首先,与“最先”语义重复。D项“茕茕孑立”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与“孤单”重复。B项“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句中运用正确。)

三、不合语境,自相矛盾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种治疗哮喘病的新药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也较大,许多病人吃了之后手就情不自禁地发抖。

B.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对,等闲视之,才能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C.这幅画运笔拘谨,主题比较杂乱,显得粗糙和幼稚,但它的色彩搭配很和谐,层次感强,构图别出心裁。你把它贬得一无是处,这未免也太过分了。

D.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答案C(A项“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服药后的副作用与感情无关。不合语境。B项“等闲视之”指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多指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的态度,不合句中“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对”的语境。D项“百里挑一”指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不合句中“极其缺乏”的语境。C项“别出心裁”意思为“独创一格,与众不同”,运用正确。)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尽管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音乐仍深得观众的喜爱。

B.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C.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足球队深孚众望,兵败于家门,实在是令人嗟叹不已。

D.过去的三年间,我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多个旧区改造项目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蓝图进一步明确。

答案D(A项“瑕不掩瑜”瑕,玉中的斑点,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句中既然情节和表演都难主人满意,还有什么瑕不掩瑜可言?不合语境。B项“不绝如缕”形容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不合上文“热闹非凡”的语境。C项“深孚众望”指很使群众信服。根据句中“兵败于家门”,可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一日千里”形容进展极快。句中形容“旧区改造”的速度,正确。)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拼搏,我军终于旗开得胜。

B.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功亏一篑,只获得第八名。

C.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

D.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答案C(A项“旗开得胜”指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与“经过三天三夜”“终于”矛盾。B项“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与“连连失利”矛盾。D项“因人成事”指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与“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矛盾。C项“恣意妄为”指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运用正确。)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B.有福利机构负责人抱怨,一到每年3月,每天就要接待数十个来此学习雷锋的工作单位,有的只是走走过场,参观参观,并不做什么实事,让人不胜其烦。

C.自去年2月被深圳市中院裁定破产还债后,明斯克航母这个烫手山芋,究竟将由谁接手,花落谁家一直备受关注。

D.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答案B(A项”,“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与前面的“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矛盾。C项“花落谁家”比喻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谁是最后的胜出者。而语境中说明斯克航母是一个“烫手山芋”,矛盾。D项“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与“为时太晚”矛盾。B项“不胜其烦”指烦琐得使人受不了。运用正确。)

四、褒贬误用,谦敬错位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个潜伏已久的特务,平日装得一副老实相,倒也没人能看透他,哪知今天他居然赤膊上阵了,一下子露出了狐狸尾巴。

B.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C.战士们奋战了一天一夜,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但是他们忘乎所以,继续与山火搏斗。

D.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答案A(B项“暴虎冯河”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贬义词。C项“忘乎所以”形容由于过度兴奋或得意而忘记了一切,贬义。D项“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贬义词。A项“赤膊上阵”,比喻不讲策略或毫无掩饰地做某事,句中用后一义项,运用正确。)

14.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当这位长袖善舞的梨园名旦,抖起她最擅长的水袖,唱开清亮的京腔时,台下的观众都禁不住大声地喝起彩来。

B.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眼前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

C.他们根据受害者提供的线索,先找王某,再按图索骥,最终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D.TVB编剧可谓想入非非,居然能将《水浒传》和《无间道》拼凑成一个现代警匪故事,真是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答案A(A项“长袖善舞”,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现多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是贬义词。B项“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C项“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贬义词。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中性词。D项“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他仍然是中国最高学府的名教授,门墙桃李,此中大可物色党羽。

C.山的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墓。恕我孤陋寡闻,我原先并不知道他的墓在这里。

D.递交了承包治理这座荒山的申请后,我觉得自己当之无愧地将要成为这座荒山的开发者,心里十分激动。

答案C(A项“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自己向别人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谦词。B项“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D项“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敬词。C项“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谦词。)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老赵一见人就说:“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我这个人一辈子从不食言,绝对是一言九鼎。”

B.赵工碰到健谈的钱工,喜笑颜开地说:“老伙计,可把我闷死了。近日可有什么高见?我正准备洗耳恭听呢。”

C.面对同事送来的科研奖金,因为家中出事而中途退出攻关的杨技术员连连推辞说:“无功受禄,这多不好意思。”

D.老李65岁才从单位退休,不过还是不断有人上门请他做事,但他总是笑着说说:“老啦,我只有敬谢不敏啦。”

答案 A(A项“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敬辞。B项“洗耳恭听”。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谦辞。C项“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谦辞。D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谢,推辞;不敏,没有才能。)

综合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近几年,由于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家乡又重现了昔日山清水秀、草丰木茂、风声鹤唳的秀丽怡人景象。

B.他生性沉静淡泊,宠辱不惊,无论贫困,还是富贵,无论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能甘之如饴,泰然处之。

C.最近,医患矛盾十分突出,经常有患者家属把医院闹得天翻地覆,伤害医护人员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D.得知将要征用村里的土地建新开发区的消息后,村民们为了多得拆迁补偿款,突击装修、非法建房在村里蔚然成风。

答案C(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大,也形容闹得很凶。A.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B.甘之如饴: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D.蔚然成风: 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含褒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经过了这几个月的集训,国家足球队的技术战术水平是否能有较大提高,精神面貌是否能有明显改变,广大球迷正拭目以待。

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C.章子怡、徐静蕾、赵薇、周迅几位青年女演员现在是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人物。

D.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十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亲历21世纪的我们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答案A(拭目以待:擦亮眼眼看着。形容对事情发展密切关注。B.闪烁其词:形容说法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与“议论纷纷”并用,自相矛盾。 C.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与语境不符。D.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不可形容时间短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不少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管,其实等于无为而治,社会应当给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B.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确实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

C.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D.徽州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

答案D(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句中用来叙说建筑的韵律感,符合语境。A.无为而治:①指不施用刑罚,通过任用贤人、用道德感化老百姓,从而使天下安定的治国方针。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②一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这是道家的治国方针。③比喻不费力就把事情办好。均不合语境。B.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不合语境。C.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感情色彩不当。)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正是金秋时节,游人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举目远眺,遥想古人当年走马逐兔,藏弓烹狗,尽享狩猎弹射之快,不亦乐乎。

B.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进一步减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

C.每个部门都要旷日持久地开展学习“十八大”报告的活动,确立“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思想,并能身体力行。

D.叙利亚国内战争,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答案B(尸位素餐:是说占有职位而不尽职守。A.藏弓烹狗:比喻君主杀戮功臣,不合语境。C.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拖延很久,多有被迫之意,感情色彩和语义都不符合要求。D.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解除国难。与句中想表达的是家破人亡,灾难深重的意思不合。)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B.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即是,吸引了许多的顾客。

C.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去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D.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答案D(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A.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不合语境。B.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用错对象。C.火中取栗: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不合语境。)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徐教授不赞一词,而是严肃地指出了文章在逻辑上存在的诸多错误。

B.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海军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无可厚非,完全合法。

C.快速阅读不利于深入思考,看上去读得多,读得快,但“上心”的并不多。长此以往,文化会变得浮泛和肤浅。

D.矿难发生后,救护部门接到报警,矿山救护车载着医疗人员雷厉风行地赶到出事现场。

答案C(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A.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而不是指“没有一句赞扬的话”。B.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此句应该用“无可非议”。D.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对象指人。)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奥巴马总统下令冻结伊朗政府和伊朗所有金融机构在美国境内的资产,伊朗政府扬言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战争呼之欲出。

B.最近发生的方舟子和韩寒之间关于韩寒作品是否由他人代笔的争论,将《儿子韩寒》这本书推上了风口浪尖。

C.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D.冬春之交,人体免疫力下降,加上病毒肆虐,流感疫情方兴未艾,我国台湾地区在数天内有18人因感染流感而死亡。

答案B(风口浪尖:风浪最大的地方。比喻斗争最尖锐激烈的地方。A.呼之欲出:形容人物画得逼真或描写得生动,好像一叫就会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物即将揭晓或出现,多指人们希望出现的事物。句中用于“战争”,对象误用。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儿童。句中作“孩童”的定语,不当。D.方兴未艾: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形容事物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不用于贬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听证会、公示、公开征求意见……距离老百姓不再遥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词汇。

B.碳酸饮料含磷酸,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常喝碳酸饮料,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影响骨骼健康。

C.公交车和地铁内不文明的现象经常为人们所诟病。公交车里,白发人颤巍巍地扶椅而站,黑发人安然而坐,熟视无睹。

D.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A(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B.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对象错误。C.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望文生义,应为“视而不见”。D.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贬词褒用。)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韩寒的新作尚未正式出版,粉丝们都翘首以待,幸而《独唱团》上提前发表了几节,所以大家还能管中窥豹,略见这部新书的大概。

B.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择善而从。

C.在自主招生的面试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出众的音乐才艺,评委们对一名90后能如此附庸风雅赞赏不已。

D.随着蔡家沟矿难33条人命的戛然而止,交口县安监局局长武小莉两年敛财数百万的贪婪面目暴露在公众面前。

答案A(管中窥豹:比喻所见狭小,看不到全面;也指能从观察到的一小部分推知大体和全貌。B.择善而从:意思是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对象误用。C.附庸风雅:形容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追随于文化人,装出自己很有修养,文雅有风度的样子。感情色彩不合句意。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形容“生命”属对象误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不可。

B.许多寄生植物叶片的形状和寄生物大致相似,容易鱼目混珠。

C.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骑士,骑在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泰然自若。

D.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答案C(A改头换面:比喻只换形式不变内容。贬义。B鱼目混珠:比喻以假充真。不合语境。C.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D.完美无缺:完备美好,没有缺点。此处不合语境,讲化石的取出应该用“完好无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来的警察擒获。

B.王小光同学不仅学习认真,而且好为人师,班上的同学不管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乐意帮助。

C.中国篮球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

D.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各路救援人员迅速到位,但当地的气象情况仍是翻云覆雨,十分恶劣,所以要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答案A(坐地分赃:坐在地上,后来多指(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抢而分得赃款、赃物。也指盗贼就地瓜分取赃款、赃物。句中用后一义。B.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句中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当。C. 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这里指姚明个人,不妥。D. 翻云覆雨:比喻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句中望文生义。)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微笑姐”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近20分钟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微笑,像雕像般一动不动,几千万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了这一赏心悦目的情形。

B.在当今各地生源大战中,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一己私利,不顾当地教育发展的需要,目无全牛,把一些优秀学生介绍到了外地的学校。

C.在20国集团峰会上,7个新兴国家凭着经济上的重大进步鼎足而立,成为构建多边经济新秩序的重要角色。

D.人才交流市场上,那些口才好、成绩好的大学生在自我推销时能够侃侃而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答案D(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适用于“自我推销”的场合。A.赏心悦目:不能直接修饰“情形”,应在前面加上“令人”。B.目无全牛:指技艺十分熟练。这里把它当成了不顾大局的.意思。C.鼎足而立:指三方面的势力相对立。与句中实际不符。)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是一篇令人不忍卒读的报道,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青年三年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帮助敬老院腿部有残疾的张大爷的故事。

B.海城市民普遍认为宜居环境就差一个“水”,市区水污染问题突出,人们改变水环境的愿望非常迫切,特别是沿河居民对此感同身受。

C.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D.在第三届“百姓大舞台”演唱决赛中,上一届获得三等奖的李大妈凭借出色发挥,终于一鸣惊人荣获省电视台戏曲演唱类节目的一等奖。

答案C(体无完肤:原指全身创伤。后比喻论点被驳得一无是处。A.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符合语境。B.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不符合语境。D.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上一届李大妈就已经获得过三等奖,表现已经很不错,现在获得一等奖不能说是“一鸣惊人”。不符合语境)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身为炎黄子孙,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这些变化,并常常为之振奋。

B.关于房租上涨的问题,出租者和租房者的看法模棱两可,社会上也议论纷纷,住建部负责人则认为这是由供求矛盾引起的。

C.本次展览涵盖京津画派李可染、海派吴昌硕等五大画派“掌门人”以及诸名家的作品,幅幅水墨淋漓,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D.江苏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

答案C(美不胜收:意为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使用恰当。A.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应改为“翻天覆地”。B.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应改为“莫衷一是”。D.绘声绘色:描写、叙述生动逼真。应改为“有声有色” 形容说话或表演或其他活动精彩生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D.不到一年的时间,来自自民党的“一老一少”两位首相都无奈地选择了“突然”辞职,日本政坛可谓陷入了多事之秋。

答案D(多事之秋:指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A.随波逐流:比喻没有主见。贬词褒用。B.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与句意矛盾。C.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与语境不合。)

16.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大讲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先生 ,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 地背诵下去了。

A.前瞻后顾 博闻强记 连篇累牍

B.左右顾盼 旁征博引 连篇累牍

C.前瞻后顾 旁征博引 成本大套

D.左右顾盼 博闻强记 成本大套

答案D(前瞻后顾: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不合语境,排除。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大量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句中与“引证许多作品”重复,也不合“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所以第二处当用“博闻强记”。两步到位,选D。)

17.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精巧绝伦

C.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巧夺天工

答案B(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或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精巧绝伦:指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18.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今社会, ,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道德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他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 振振有词 扬汤止沸

B.鱼龙混杂 侃侃而谈 扬汤止沸

C.鱼龙混杂 振振有词 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 侃侃而谈 釜底抽薪

答案C(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优美的心灵’对于人生的真正有价值的道德力丽的旨趣是_______的,他只孤坐默想,像蜘蛛吐丝样,从自己的胜予里纵出他的主观的宗教和道德的幻想,’点_______的事情就可以使这种人的心情陷于极端绝望的境界。这就产生了永无止境的忧伤抑郁,愤愤不平,悲观失望。”——这段话对于资产阶级没落时期颓废主义文艺的病根是_______的。

A.置若罔闻 不足为奇 一针见血

B.漠不关心 微不足道 一针见血

C.置若罔闻 微不足道 一语中的

D.漠不关心 小足为奇 一语中的

答案B(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到,主要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后者更合语境。“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指事物、现象很平常,不值得奇怪;该语境强调不值一提而非不值得奇怪。“一语中的”“一针见血”都有“说中要害、实质”之意,在“说”的方式上前者强调“一句话”,后者则非“一句”;在“说”的结果上前者强调“说中”,后者则强调“深刻”,因而”一针见血”更符合语境。)

20.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圣”杜甫在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突然变得很忙,很火。借助网络的 ,杜甫很忙:一会是送水工、肌肉男,一会是火影忍者、高达战士……各种搞怪造型 。年轻人“恶搞”杜甫画像,拿名人大家开涮,这种 的做法不得不令人担心,随意拿文化名人消遣娱乐,长此以往,会失了分寸,辱没传统。

A.推波助澜 不一而足 穿凿附会

B.推波助澜 不一而足 牵强附会

C.火上浇油 数不胜数 穿凿附会

D.火上浇油 数不胜数 牵强附会

答案B(第一空应填“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含有“更加使人发怒”之意;第二空应填“不一而足”,“数不胜数”含有“无法计算”之意,句中强调的是列举;第三空应填“牵强附会”,“穿凿附会”意为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不合语境。)

2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 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浮动,犹如 的佳人。

A.文人雅士 洋洋洒洒 特立独行

B.骚人墨客 洋洋洒洒 遗世独立

C.骚人墨客 纷纷扬扬 特立独行

D.文人雅士 纷纷扬扬 遗世独立

答案D(第一空两个成语皆可用。文人雅士:泛指文人、文士,且具风雅、儒雅气质的人。骚人墨客: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第二空当填“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与雪花无法搭配。第三空当填“遗世独立”,意为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含有清高之意。切合语句中“寺院”的环境。“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强调的是“志行高洁”,不合语句中“寺院”的环境。)

2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今,不少老师感慨孩子不好教,但这不足以成为体罚学生的理由。转化后进生不可能 ,如果我们 ,工作一曝十寒,教育必然 。

A.一蹴而就 心浮气躁 徒劳无功

B.一蹴而就 心神不定 徒劳无功

C.一挥而就 心浮气躁 百无一用

D.一挥而就 心神不定 百无一用

答案A(第一空当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动笔就写成了。不合语境。第二空当填“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不合语境。第三空当填“徒劳无功”,意为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功效。“百无一用”指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不合语境。)

2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药家鑫到李昌奎案,再到现在引发民间热议的吴英案,最近,废除死刑这一原本看起来 的法律命题,开始在普通民众层面引起了争议。如果说几年前,人们对废除死刑还是

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少杀、慎杀”的观点已陆续成为各地法院在实践中遵循的原则,也在民众层面被逐步接受,不再被视为 。

A.遥不可及 讳莫如深 无稽之谈

B.遥不可及 谈虎色变 天方夜谭

C.遥遥无期 谈虎色变 无稽之谈

D.遥遥无期 讳莫如深 天方夜谭

答案B(第一空当填“遥不可及”,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遥遥无期”指日期遥远得很,说不定要到何年何月。与“法律命题”不搭配。第二空当填“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讳莫如深”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句中指不敢谈论,而不是“隐瞒”。第三空当填“天方夜谭”,比喻虚诞夸饰的议论、荒诞不经的说法。“无稽之谈”指没有根据的说法。不合语境。)

2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 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 的少数人的信念。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形成 之势。

A.林林总总 凤毛麟角 风卷残云

B.林林总总 寥若晨星 摧枯折腐

C.形形色色 凤毛麟角 摧枯折腐

D.形形色色 寥若晨星 风卷残云

答案D(第一空当填“形形色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林林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前一个成语更适合语境。第二空当填“寥若晨星”,形容为数极少。“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不合语境。第三空当填“风卷残云”,比喻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摧枯折腐” 比喻极容易做到,就像折断枯树枝烂木头一样。不合语境)

2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 ,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白驹过隙

B.物换星移 坚如磐石 昙花一现

C.时过境迁 坚如磐石 白驹过隙

D.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4.记叙文训练教师版 篇四

1.天有阴晴,月有圆缺,年有四季,花有开落。真正完美的人生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客观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到接近完美或相对完美的人生,也就是说绝对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力求完美的人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而接纳不完美的人生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请以“接纳不完美”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①必须写议论文。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想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已成了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遨游。…… 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 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②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从不同角度可以确定以下立意。从鹰的角度: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从鸵鸟的角度:不能正确运用优势(天赋),优势也可能丧失甚至转化为劣势。从企鹅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条件/善于根据环境改造条件。从鹰、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假于物也。从鹰、鸵鸟、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而失败者则恰恰相反。从上帝的角度:上帝是公平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打开一扇窗。从鹰、鸵鸟、企鹅和人的角度:命运是公平的,让你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别的东西。从人的角度: ①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但因为拥

有了某种美好的事物(信仰、追求、理想、幻想等等)而使生命获得新的高度。②在精神世界里,人类享有高贵的自由。③生活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拥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④崇高的灵魂可以弥补生命的缺陷。⑤人类如果失去了理想,世界将会怎样?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延展生命的广度和宽度,所依靠的是思想(或信仰等)。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生潜心研究数学,他创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论、几何等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成为西方整个数学学科的源头。

毕达哥拉斯去世后,他的学生希帕索斯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数字——2,它无法被老师以整数为基础的数学理论所解释。这一发现直接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信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恐慌。学派成员决定将这个秘密永远封存,并将希帕索斯投入大海。

2400年后,由希帕索斯引发的数学危机才被解决,它所发现的数字类型被命名为无理数。

根据以上材料,从毕达哥拉斯学派铲灭异己分子这一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现写作“哪”)怕一点点小事。”

摘自萧红《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诗,从这首诗中,不同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根据你自己读这首诗的体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有人读出了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不能没有发现的眼晴;有人读出了若没有追寻的过程,也许永远学不会珍惜;还有人读出了任何一种成功都并非偶然,除了努力,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奥黛丽·赫本,著名影星,奥斯卡影后,世人敬仰她为“人间天使”。身为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味的穿着著称。赫本晚年投身于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作为亲善大使,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动,造访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亚非拉许多国家。她曾被记者追问如何保持优雅和美丽,赫本说,你若要有优雅的嘴唇,要讲亲切的话;若要有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有苗条的身材,要把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若要有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不止你一个人。

上一篇:如何评价小学生的作业下一篇:《错误》优秀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