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共13篇)
1.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一
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是在人。新机遇、新挑战、新科技、新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红海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应当好好开发利用。要把人力资源的潜力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优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特别是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这对红海公司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互联网络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人的智能化获得空间提高,人力资本已超越了货币资本及物质资本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地位,决定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更主要的体现在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竞争上,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一、经营人力资本,提倡投资思维
与以往相比,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点突出人力资本的作用,并成为社会经济和公司业务发展的关键动力。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活资本,有别于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科技资本,它是对人的知识进行投资,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并更新人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社会、公司创造价值的一种新的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是公司业务增值的基础日本是个最佳实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物质建设全被破坏,也缺少矿产资源,但是不到50年间,它发展成全世界最成功的经济。这是因为日本有全世界最高的教育率,人民努力地奉献,才有这惊人的成果。又如中兴通讯的“活资本”战略、东方电子的“第一资本”战略通过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了公司业绩增值,及四川红海公司军转业干部人才任用计划,实现公司业务完成率75%。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营造良好的组织生态环境,有利充分发挥人智力的价值,以实现新形势下的挑战。红海公司作为一家经营人的服务供应商,全面实现公司经营业务可持续性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运营,因此,集团各级管理人员要从成本意识上升投资意识所产生的重要性、意义性,树立起人力资源的投资意识,以适应新时期的人力资本发展属性。
二、分析人力资本现状,掌握人力资本库存量
孙子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军队双方作战时,既了解敌人虚实,又了解自己强弱,就能够百战百胜。公司运营也是如此,首先要了解公司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之中人力资本是一要素,须要分析公司现有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利用状况和潜力等进行“盘点”。根据经验,“盘点”的资料应当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工作业绩记录、工作能力、态度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公司现有的人力资本的状况,才能作出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预测,人力资本战略规划才有意义。
另外,有必要明确人才与人力资本的区别,公司的人力资本蕴藏于人才中,但人才不一定就是公司的人力资本。有的公司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造成用非所学,或者某一些岗位上人才积压,或者公司无法提供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等,结果是人才闲置,无法带来增值效应,这种人才对公司来说就不能算做真正的人力资本。这在人力资本经营中要力图避免,为此应该要对公司人力资本进行清查盘点,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培训、转岗、清退等办法,对人力资本进行科学整合、系统开发,使之更加适应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三、预测公司人力资本投资需要
人力资本投资预算,是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工作。作好公司人力资源资本预算,需要分析公司内外环境状况,一方面是要分析公司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发展方向、业务结构形态和需要完成的目标经营任务,潜在、重点攻克的客户单位;另一方面是要分析当前公司在同行之中竞争优势、地位和竞争对手经营状况、业务属性和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等方面。公司现有拥有什么样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如要实现公司经营和管理良好的运营,超过对方需要何种资源,据经验,所有的因素之中,人力资本是首先要考虑及规划的资源。因此,预算公司人力资本投资需求,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的一个关键就是,对公司未来一定时期的人力资本需求量与供给量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从而确定人力资本的投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人力资本投资要依据公司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公司发展要求,并结合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职位分析,预测公司一定时期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把它与目前公司既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数量、质量和结构)以及外部可能的供给进行对照,分析预测公司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情况。结合公司的业务属性和内部人员状况,集团各单位重点要关注预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经理或班组长人员。
四、制订人力资本投资目标与方向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人力资本长期的目标主要是在经营哲学、团队精神和公司文化建设层面形成关于公司人力资本的战略方针、政策导向和基本原则。中期目标就需要把长期目标具体化,诸如人力资本引进、人力资本教育培训、人力资本激励与配置等预期目标,并相应量化衡量指标。短期目标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预算指标,公司所处阶段不同,投资的重点也不一样,结合当下公司实情,各单位重点要关注项目经理、班组长和新员工三类员工。
另外,公司人力资本方向应根据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针对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特殊矛盾加以选择和确定,分为四种不同生命周期类型的公司:一是初创期的公司重点加强公司第一梯队业务经营类人才的投资;二成长期的公司须加强公司第一二经营管理类人才的投资;三是发展壮大期的公司须加强复合型类人才的投资,四是衰退期的公司须加强改革创新类人才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和重点应有所不同。从个人层面,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应人而异,重点是关注个人信念、价值观及专业与技能能力的提升;在团队层面上,重点关注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学习力,要根据不同团队性质,以及不同类型工作团队的特定绩效目标,选择各有侧重的人力资本方向和投资项目。
五、精准人力资本招聘 精准人力资本招聘,提升人力资本效益。人力资本招聘是一种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公司人力资本投资方法。要实现人力资本招聘的有效性需要注重二个方在:一方面招聘的结果是否能够满足公司对人力资源数量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招聘的质量,特别是招录的新员工素质及其上岗的工作表现是否能很好地达到了公司的用人标准。也就是说,有效的招聘公司要从“人”和“事”两个方面出发,依据人事(人职)匹配原则,想方设法地挑选出最合适的人来担任某一职务,促使上岗人员的个人特征与工作职位特征、公司文化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得理想的人力资本投资效果。人力资本投资的招聘方法:一是利用P-J、P-0合适度理论指导公司招聘工作;二是确定合理的招聘标准,建立各岗位任职资格胜任条件,为招聘人员提供标准与依据;三是实施提高公司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吸引力策略,提升人员招聘的力度;四是拓宽或扩展招聘渠道,实现引进渠道的个性化、定制化和多元化;五是提高招聘方法和招聘工具使用的效度与信度,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测评方法,提升测试的效率与质量。通过这些方法为公司选拔精准的人才,以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六、精准人力资本培训
公司人力资本培训是为提高员工符合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公司人力资本的价值,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要进一步提高公司人力资本培训的有效性,一方面培训成果与培训计划的多重目标所强调的受训者应该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受训者将培训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运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程度。为实现有效的公司人力资本,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培训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和讲师团队体系的建立,成立人力培训中心,充实员工培训管理机构,使员工的持久性保证,形成培训工作的常态化、系统化和有序化;二是推出并研发集团高层领导力学习计划、项目经理(班组长)学习计划和新员工培训学习计划,根据公司的业务战略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更新各级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加公司人力资本的储量;三是进一步完善集团人才培养体系,推出相关人才培养具体实施计划,使有共同信念、价值观和潜质,愿意将青春热血奉献给红海公司的有为青年进行培养,使其成为红海公司的接班人。四是严格抓好培训的考核工作,将员工考核成绩同评先进、晋升级别和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在培训工作中引入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培训工作。
七、强化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防范
影响公司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因素是多样、复杂,且是动态变化的。要完成消除公司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是很困难的,但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进行防范是可行的。应当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意识。作为公司的领导,树立投资的风险意识,要做到在投资前、中、后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思想准备和预防,把风险控制在公司可以防范的限度内,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二是做好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规划。三是重视人力资本的合理使用,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使用和配置人力资本,公平、公正地评价被投资者的行为和业绩,逐步建立公司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以维护公司和员工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增加员工归宿感、成就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内容的多元性,由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共同决定作用的结果。外部要素主要包括生活费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投资费用。内部要素主要有“干中学”。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就需要注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和全面性,注重多种要素的投入。五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
(二)学习能力不足,不善于研究解决问题
多年来,集团很多管理者不善于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去年底集团就已经发布了精益经营管理法,年初又在熊坚主席的亲自修订下发布了第二版精益经营管理法;但从集团领导班子的走访以及培训考试等可以看到,很多单位对精益经营管理法还是学得不多、领会不深。对于集团下发的相关政策文件如项目制人单合一指导意见等,部分单位一把手不懂得组织学习和讨论,有的单位纠结于员工薪酬激励不足却不知道运用项目制人单合一,有的单位说有多少项目但这些项目的目标、结算等都没具体涉及,有的单位很多员工甚至根本不知道集团有发布过指导意见,等等,这些都是缺乏学习的表现。从业务的角度看,依然有不少业务人员不懂得劳务承揽的基本概念,至今集团劳务承揽转型依然缺乏力度;不少单位没有深入学习研究劳务承揽实操方法,虽已在尽力推广劳务承揽,但做起来基本是简单地把业务往劳务承揽去套,实质还是老一套。从管理方式看,由于学习不足,集团基本处于保姆式的管理状态,各层级员工都习惯性依赖于上级,而不懂得主动研究分析问题,不善于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学习不足的问题是阻碍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加强学习研究,集团的战略措施始终就难以很好落实,各单位的经营业绩始终就难以有大的提高,我们的管理始终就难以科学规范发展。
(三)执行沟通不力,不善于定规矩守规矩
当前,无论是集团总部还是各分子公司,经常满足于做了工作,上传下达的沟通不足,没有定规矩守规矩的习惯,以致总感执行不力。
集团职能总部的经营管理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指导不到位,谈不上有什么规矩,有的简单发个通知就没有下文,没有主动去跟进和发现解决问题;有的办事不讲效率,拖延甚至忘记回复;有的处事方式简单粗暴,没有深入沟通,没有仔细调查研究就随意答复、随意处臵。各单位在执行落实集团的工作要求时,要么根本不去理解不去落实,如有的单位依然没有理会集团关于应用精益劳动管理软件的要求,有的单位没有把集团的制度灵活落实到当地;要么埋头机械地执行,不沟通不看路,如有的单位对简单机械的套用项目制,不认真研究本单位实际,也不主动沟通和理解。
总之,从精益的理念和要求看,集团当前的经营管理规范依然非常不足。不去全面梳理和补充完善各种规矩,我们的管理水平就上不去,我们的经营发展也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2.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二
2010年8月,我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
作为一座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城市,南昌曾有着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南昌工业逐渐形成了汽车、医药、冶金、航空等30多个大类、130多个中类、500多个小类的工业体系。南昌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5亿元,经济总量达到1837.5亿元。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南昌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屈居“小字辈”。即便是与中部地区其它省会城市相比,南昌的经济总量也处于中下游水平,制造业的规模仍然偏小。作为欠发达城市,如果还是重复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就只能永远在后追赶别人。南昌选择了以低碳经济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边保护、边开发,不以生态为代价的绿色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且南昌与国内外的其他城市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快速崛起之梦。在这一构想的引领下,南昌市已经基本确定了未来低碳产业的发展框架,即做强光伏、LED、服务外包三大低碳产业;做优新能源环保电动汽车、绿色家电、环保设备、新型建材、民用航空和生态农业六大产业群,促进全市低碳经济成规模发展。同时,南昌市提出建设“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江河、湖泊等水体沿岸绿化率将达到80%以上;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率将达到90%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1 南昌市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
2009年11月,南昌市举办了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今年5月,江西省低碳经济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根据中英两国政府气候变化合作协议,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已在南昌启动。低碳、生态、和谐人居一直是南昌市发展中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推崇低碳生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南昌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重点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大打低碳的绿色经济牌,使南昌经济实现逆势发展。在南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势之下,南昌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同步发展。
1.1 制定相关政策
(1)南昌市已经着手建立健全进行低碳试点的各种体制机制。出台了《关于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行动计划》,按照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特色分类,南昌对各县区实施差异化考核,引导和鼓励其根据各自的板块定位、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竞相错位发展。考评结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挂钩,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纳入有关县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指标在全面小康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从2008年起,南昌市在对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的考核中,着力体现“分类指导、错位发展”的原则,在总计15项考核指标中,对湾里区取消了“支柱产业投资”、“支柱产业产值”、“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的考核,改设“森林保护和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两项指标,“生态成绩”所占比重接近1/3。目前湾里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3%,绿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40%;红谷滩新区也没有一个工业项目,其他各县区、开发区生态经济在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此外,南昌市还专门设立了两个生态保护单项奖,按现行考核指标体系中的环境保护的实际考核得分排名为评奖依据。
(2)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2010年3月,南昌市正式成立了高规格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规划、经贸、商贸、环保、林业、农业、园林、科技、建设等部门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该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全市的低碳发展和示范试点工作,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冲突问题。
1.2 创建园林城市
近年来,南昌市把拓展公共绿地作为美化市容环境、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来抓———湖滨公园、相思林公园、燕鸣岛公园、阳明公园、赣江市民公园、秋水广场、象湖风景区等景观相继开放,使南昌这座山水园林城市风采初现。南昌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1%,绿地率为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4%。被称誉为南方的一颗明珠之外,南昌还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城市之一,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09年,南昌市启动“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据统计,城郊生态绿化工程投入资金达9.34亿元,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41.3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4109.86万株,共打造513个生态绿化农庄,为农民工提供近三万个中短期就业岗位,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市。2010年南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将围绕都市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都市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城乡森林版块建设工程、城郊生态绿化建设工程、“森林十创”工程等五大工程展开,力争2012年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1.3 发展低碳交通和建筑
在城市化发展方面,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城乡居民低碳化生活和城市低碳化运营管理。为打造低碳经济,南昌规划了三大重点区域:把红谷滩和扬子洲打造成生态居住和服务业中心区,把高新开发区打造成生态高科技园区,把湾里区打造成生态园林区。还有正在修建南昌地铁一号线和棚户区初步改造工程,加快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
在城市发展思路上,始终奉行“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和谐崛起”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些都与低碳城市发展思路高度吻合。牢牢把握追求绿色GDP这一低碳经济的实质,南昌选择了以低碳经济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选择了一条边保护、边开发、不以生态为代价的绿色发展之路。
南昌已经在对城市重新“定位”,不仅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更要做成低碳城市的示范。除开展“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南昌市还大力推进新能源和低碳产品的应用。一些主要交通道路的路灯使用了LED光源,相同的照明效果下,其能耗仅有白炽灯的1/10,使用寿命也比较长。虽然成本高于传统的路灯,但从节能环保的长远角度来讲是值得的。到2015年,全市LED路灯和隧道灯数量将达到10万盏;2012年前,南昌市还将推广应用1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根据规划,南昌市将打造四大生态区域:红谷滩及扬子洲生态居住和服务业中心区;高新区生态高科技园区;湾里生态园林区;军山湖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区。
1.4 培育壮大低碳产业
产业经济是城市富强的血液,也是城市崛起的发动机。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南昌紧紧抓住推进技术创新这一低碳经济的核心,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大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引进,发展高科技企业,让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处处体现“南昌创造”。化危机为生机,大力发展太阳能、LED、大飞机、服务外包、新能源汽车等国际前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推动南昌崛起的强大引擎,并使南昌真正成为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目前,南昌市正在加大新型战略产业发展步伐,集硅片生产、薄膜电池、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以及上下游产业于一体的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预计到2011年,南昌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有望达到1000亿元。以建设“十城千辆、十城万盏”城市为契机,加大电动汽车、LED产业的扩张力度,全面加强节能减排,以“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构建和谐生态社会。南昌市四大低碳经济示范区,即红谷滩以及扬子洲生态居住和服务业中心区、高新开发区生态高科技园区、湾里区生态园林区、军山湖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区。
从2011年开始,南昌市一方面将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强化低碳能力建设,基于低碳理念调整城市规划,并倡导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有效利用能源发展和能源资源。一方面,将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设定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发城市新组团,对县城进行城市化建设。此外,南昌市将继续发挥生态优势,将优势变为品牌,强化南昌生态品牌建设。南昌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大生态布局,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全面建设都市新农村。
2 南昌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
作为中部唯一的试点省份,南昌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解决好南昌走向大都市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的同时,也成为我国从“碳密集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型的代表窗口。目前南昌市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将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第一,关键技术有待攻克。主要包括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生产工艺,推广节能和新兴能源技术等。其次,低碳产品成本高、推广难。由于低碳产品还处在市场发育期,购置成本高,影响了推广的速度和广度。第三,低碳城市专项基础设施薄弱,高能耗企业、能源企业以及可再生能源企业碳排放的监测与数据库系统、森林资源和湿地碳汇评估与数据库系统、碳指标测算系统等亟待完善。
虽然南昌市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进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南昌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五大优势。
(1)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南昌市城市水域面积达28%,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4%以上,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南昌,是一座山水绿色都城,“花园城市,绿色南昌”是这个城市倾心打造的一张靓丽名片。数据显示,近年来南昌的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绿地率达到39%。被称誉为南方的一颗明珠之外,南昌还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城市之一,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2)后发先至的产业建构优势。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南昌的经济模式、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南昌市的工业相对薄弱,但这恰恰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优势。正因为没有过多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产业的副作用,能够轻装上阵发展太阳能光伏、LED、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被授予“十城千盏”、“十城万盏”和“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形成了初步的低碳产业结构。光伏产业将成为南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市共有光伏及配套企业10家,其中赛维将在南昌建设一个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明显,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具备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
(3)面向全球的平台优势。南昌市在去年11月17日-23日,由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和江西省政府共同主办了“世界低碳大会”,共签发143个低碳项目,总投资1046亿元。今后两年一届的“世界低碳大会”在南昌举行,将全面展示南昌的低碳建设潜力和成果,成为南昌面向世界的加快低碳发展的平台。
(4)创新的基金支持。今年2月,南昌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框架协议,成立了我国首只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城市发展基金,一期资本金达50亿元,这将为南昌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5)日益形成的人才聚集优势。近年来“学在南昌”品牌的打造,招才引智计划的实施,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各层次、各领域、各方面人才,使南昌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南昌市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大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引进,发展高科技企业,让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处处体现“南昌创造”。
3 南昌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
通过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南昌市将把两年一届的“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打造成全省招商引资、引企、引技、引智的高端平台,争取国家部委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的承接平台,推动低碳与生态经济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快速优化的升级平台。
3.1 加大激励机制和政策扶持
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南昌市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支持“低碳经济,绿色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推动现有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重大项目环保化。低碳产品的推广应用尤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否则,相关产业就难以走出“原料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外销”的困境。比如太阳能电站建设,缺少地方政府的配套,没有哪个企业敢大规模地进行投入。目前国内至少已有数十个城市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瞄准低碳。今后南昌市要将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放在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提高效能,加大政策激励与政策安排等方面。
3.2 技术创新成为南昌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南昌市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进程中应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做优做大一些符合绿色发展潮流的优势产业群,如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汽车、LED绿色照明、节能家电等,充分发挥南昌市在低碳产业方面的技术优势,不断开拓新的低碳产品。
3.3 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并重
发展要低碳,产业要先行。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按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型的低碳产业,优先发展太阳能光伏、绿色照明、文化旅游三大产业,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业、航空制造和新能源设备、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让这些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南昌发展低碳经济的助推器。
3.4 争取国家给南昌扶持政策
国家在南昌发展低碳技术上应该予以扶持。低碳技术的取得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在这个方面,国家应予政策支持,优先考虑将他们列入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帮助他们安家落户,提供科研资金。在低碳产业方面,国家资源的布局如碳交易中心这样的机构,也应当优先考虑中西部地区,比如南昌。国家在税收、信贷或财政补贴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应当向试点的低碳产业倾斜。对低碳产业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劳动用工、土地征用和企业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保证。
3.5 政府主导、社会推动、群众参与
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在导向和落实上需体现科学、务实、负责的精神。特别是要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有效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追求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南昌应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建设,在政策层面和制度体系上注重绿色GDP的考核,把南昌引入到以低碳经济促可持续发展之路上。
(1)完善管理制度,提出差异考核机制。不做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做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做严重危害安全和群众健康的项目。原来引进项目时的确存在“饥不择食”的情况,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带来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在设置考核指标时,有意识地引导其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扬长避短。
(2)政府要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纳入有关对县区和开发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生态环境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让绿色GDP成为全市的追求,并专门制定南昌市经济开发区和南昌高新区“产业与环境双提升”的考核新体系,湾里区“保护与开发双并重“的考核新办法。
(3)从政府推动的层面扩大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建筑节能也是重要内容,因此推动在南昌市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楼中,推行三层以下不能坐电梯、空调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等相关节能政策。加快推行公车改革,对公务员实行交通补贴,尽量压缩公务车的运行数量和时间,严格限制公务车的购买,控制大排量机动车增长总量,对各单位多余的车辆进行拍卖。市委、市政府各机关或事业单位应首先做出表率,并建议省委、省政府下属各单位随之参照实行。
(4)低碳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少不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参与低碳城市建设,鼓励大家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对购买节能节电消费品进行补贴。引导市民参与植树造林,在扩大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减少碳足迹,注重节电、节油、节气等。如过去有的家庭一直使用电热水器,建议改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太阳能,降低碳排放;生活中尽量减少奢侈浪费;少用塑料垃圾袋等等。
今后南昌市要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重点深化“战略产业、城乡一体、低碳发展、创新创业”四大发展主题,把南昌建设成为国际元素快速增长、泛长和泛珠三角区域有战略影响力的现代经济中心城市和低碳生态发展示范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现代服务业,提高“南昌服务”的区域辐射能力。同时培育光伏、绿色照明、航空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文化与创意、绿色食品、节能环保产业、服务外包业、现代物流业等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创建农、科、工、贸一体化的展示平台,构建信息、文化、交通、旅游一体化的互动平台,搭建多品种、高质量、大采购、大交易的合作平台,强化绿色食品宣传,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未来五年,将南昌市的农业打造成都市现代农业,并强化现代农业地位,改善现代农业条件,发展农村服务经济。
建设国家低碳生态城市,打造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南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形成起点高、起步快、起势好的局面。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去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南昌的明天发展必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尔德.南昌低碳要提供三个中国经验[N].21世纪经济报,2010-10-26.
3.关于村级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三
一是政府要担负起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将村级文化建设列入政府议程设置之中,加大对村级文化项目的投入。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都进行了相应的财政补贴,并通过乡镇及村自筹资金的方式,逐步构建覆盖农村、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客观地说,尽管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力度已极大提高,但经费仍十分有限,如何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能、合理配置基层文化资源与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是进行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覆盖率与利用率的问题一直很突出,有限的经费往往采用“雨露均沾”的方式下拨,在各村全面铺开。这就形成了一个怪现象,急需投入的村庄因经费问题无法上规模、上档次,满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而另一些村则资源闲置、无人过问,导致一些设施接近报废的边缘。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片面强调覆盖率,而应在考虑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做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先做大做强一些样板,再通过样板影响、辐射周边,真正解决农民文化需求问题。
二是村一级组织要转变观念,开源节流。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全省集体经济富裕的村庄并不多,绝大多数村的集体收入仅仅来源于承包山塘水库所得,而所谓的集体经济富裕村很多也不是真栽了摇钱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这些收入用于支付一个村的办公经费或是支付村民的福利就已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相形之下文化支出这种似乎只是烘托气氛的东西,由于缺乏来自上面的考核与来自村民福利的压力,所以往往被排除在议程设置之外。
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发动机和指挥棒的作用。先进的村级文化建设可以为一个村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因此村级文化建设对各项建设的运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村干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采用多种办法筹集资金,为村级文化建设创造条件。要充分重视人们在解决温饱奔小康进程中求知、求新、求乐的要求,积极引导,把人们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等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活跃村级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家园。
三是要丰富村级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村级文化更活跃。第一,针对农民求知愿望强烈、求知需求多元性的特点,在农村开办“乡村大课堂”,把高质量的历史文化、科技知识、子女教育、健康卫生知识和经商之道等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助农民共奔小康;第二,随着网络文化在农村的兴起,文化娱乐受到农民青睐,针对农民求新、求乐的要求,办好村级网络之家、健身之家等活动室,使村级文化设施逐步吸引青壮年人的参与,一改过去仅有老年人与妇女参加的局面;第三,充分利用农村的节庆活动与传统民间文艺,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
农村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这些民间文化十分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民间文化活动的大力开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吸引人、融合人、凝聚人与塑造人的目的。
四是要因地制宜,走精品路线。要搞好村级文化建设,应依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脱离现实搞指标化,而是根据各村的特点设立适合本村的文化活动,不能盲目跟风,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要尽量培养和挖掘本村的文化亮点与特色,做到各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
总之,村级文化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使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关于建设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议 篇四
公司领导:
根据2011年6月4日曾总在行政后勤会议上关于建立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的讲话精神,本人建议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企业思想文化宣传的平台。
企业员工之间,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关系;员工与领导之间,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企业各部门之间是一种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但不管是员工间的团队精神,员工与领导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还是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都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状态,然而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有赖于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作支撑,能够影响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塑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企业思想文化宣传的目的是以建立企业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为公司确定风气、强化沟通,能够有效地保障公司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举全司上下之力,共同塑造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故本人建议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企业思想文化宣传的平台。
具体措施如下所列:
一、发行宣传册。
(一)、意义:
1、反映公司的发展史。
2、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3、塑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
4、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措施:
1、在企业内部用A4纸发行一个宣传册。
2、宣传册每月或每季度发行一期,每期印20份(领导、车间、部室各一份)。
3、宣传册的稿件由公司全体员工自愿撰写(每篇稿件公司可给予5—10元稿费以资鼓励),由办公室统一排版出刊。
4、稿件的内容以公司生产建设为中心,如“对公司作出特殊贡献的员工的表彰,公司生产上取得的技术性突破,好人好事等等”。
二、创立一个意见箱。
(一)意义:
1、促进生产技术的改进。
2、对食堂卫生及饭菜质量进行监督。
3、对管理人员不良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监督。
4、促进各车间、部室的分工协作。
(二)措施:
1、在办公楼一楼大门口处设一个意见箱。
2、办公室负责定期收集整理意见书,并向领导汇报。
特此建议
李体呷
5.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五
企业名称:茗香宛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经营项目:茶叶
营业地点: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风中路68号
年营业额:81.77万元
固定资产:10.43万元
流动资金:5.42万元
投资总额:15.85万元
来源:自筹
茗香宛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近三年预期目标一览表
制作单位:茗香宛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计量单位:万元
SWOT分析:
优势(S):
1、良好的周边环境。茶叶是恩施州的一大特色产业,兄弟县(市)
恩施、宣恩、鹤峰等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将促使来凤县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少走弯路,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
2、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凤是湖北的西大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
称,历来都是商贸流通中心。209国道穿境而过,距枝柳铁路线
上重要城市张家界220公里,距建设中的宜万铁路130公里,规划中的黔(黔江)张(张家界)铁路将从此经过,便利的交通条
件为茶叶抢占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复苏的市场需求。近年来,由于茶叶出口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国
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北方地区、尤其是城市对绿茶需求的不断扩
大,加上自然灾害导致茶叶减产等因素,绿茶需求量增长较快,是来凤县茶叶发展的契机。
4、我们公司注重的是绿色、天然、健康、放心。在现在的时代,人
们都注重了养生,喝茶就是养生的一个方面。而在来凤县茶叶生
产史上,也曾有“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盛誉,“鸠园栗香”、“白岩毛峰”曾畅销省内外市场,很受消费者的青
睐,时称茶叶为来凤县县一条“绿色巨龙”。
5、优越的管理团队。我们公司具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正确的管理
下,相信我们的公司很快就会走上正轨。
弱势(W):
1、因为茶叶的总类太多,而我们的公司刚刚创建,经营的种类不是很多,消费者有时候购买的茶叶种类在店里没有销售,这样的话有可能会损失部分顾客和一些潜在顾客。
2、在选购茶叶的时候,经常面临选品种的问题,有时候选择的品种不是很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就会造成我们的产品积压,增加成本的投入。
机会(O):
1、根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千克,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三杯,那么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千克;而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的话,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可见国内的茶叶消费将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2、而且据权威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年内,全世界健康产业将创造一兆亿美元的商机,而茶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和活力产业。“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茶将成为继烟、酒行业之后在21世纪最有可能创世界品牌的行业之一。
威胁(T):
1、由于茶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所以后期将可能有更多的商家加入销售茶叶这业个行,竞争对手随之增加,市场竞争压力会逐步加大。我们可能将面临一大个更的挑战;
2、而且在随之进入销售茶叶的商家的数量增多,我们也将面临着茶市场的饱和,那时我们将面临是否要转行的问题;
6.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六
集团公司各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构建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先进的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做实做精做强做大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强和推进新兴铸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集团公司重组五年来,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时期、新的阶段,集团公司既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严峻考验,全面实现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一个突破、两个领先、三个最大、四个名牌”的发展目标,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集团公司,迫切需要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迅速提升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形成要素。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既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铸魂、塑形、育人工程,是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之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历史任务。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卓有成效地推进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军需企业几十年来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适应集团公司新的发展需要,总结、培育和提升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集团文化和子企业文化,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十一五”目标的实现营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广大职工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明确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实现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基本内容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集团公司为追求,以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为理念,以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集团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坚持创新、持续学习为动力,在弘扬和继承军需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在重组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的原则,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善于吸收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素质,努力为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系统化、实用化、科学化的要求,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律,符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为主要内容并且特色鲜明、形神兼具的集团文化体系,形成促进和推动全体职工为完成企业新的发展任务而努力奋斗的文化力。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产品、服务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在去年点题明确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明确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和基本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将今明两年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破题年,紧紧围绕“什么是企业文化,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怎样建设企业文化”进行破题,找准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结合点和着力点,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突出抓好“四个基本内容”(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三个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十一五”的后三年,作为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解题年,逐步总结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先进的集团文化、子企业文化和重要专项文化,保证和促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和“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企业即人、文化是魂的理念,重视从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二要坚持重在创新的方针,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在继承军需企业精华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以理念创新带动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把企业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三要坚持融入管理的方针,实现文化管理与物化管理的和谐统一,优秀文化与科学管理的有机融合,使企业管理提升到更高境界;四要坚持突出特色的方针,企业文化贵在特色,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充分展示集团公司和所属各个企业的特色;五要坚持广泛参与的方针,以广大员工为主体,充分发挥和依靠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提炼和培育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集团公司特色、能够涵盖集团公司四大产业板块、体现行业和产业特点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科学确定集团公司的使命和愿景,铸造集团公司之“魂”;培育形成与集团公司和所属各个企业经营业务融合的各具特色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理念、人才理念、创新理念等理念体系,持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以规范员工行为为目的,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合乎集团公司和各个企业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持续提升执行力,不断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建立和规范以集团公司和各个企业标识、标准色、标准字、司(厂)徽、司(厂)旗和司(厂)歌等为主要内容的集团公司与各子企业的形象识别体系,不断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在市场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努力提升集团公司和各个企业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与良好形象。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系统梳理和总结企业形成的先进企业文化
集团公司和各子企业都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对集团公司和各子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理清企业文化的历史、阶段、成果等要素,比较全面地分析集团公司和各子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在梳理时,要正确处理好集团文化与各个子企业自己文化的关系,注重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实现集团文化与各个子企业文化的主动对接和有效融合,促进集团文化的整合与再造。要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使命、企业标识规范整合集团的企业文化,保持集团公司内部文化的统一性,确保增强集团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各子企业要在坚持集团公司共性文化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各个子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培育和创造既符合自己实际、又符合集团文化总体要求的特色文化。
2、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和实施步骤
集团公司和各个子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在总结优良传统、挖掘企业文化底蕴、把握企业文化现状、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方案要对如何构建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如何实现员工对本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如何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如何完善企业基本制度与规范以及如何塑造企业形象,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如何推动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实现等方面,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推进计划和逐项推进步骤。
3、设计规范的集团公司标识系统
规范的企业标识系统,是一个企业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要紧紧抓住总部机关办公地点调整和二级集团公司组建的契机,按照实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要求,积极着手对集团公司形象识别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提出规范使用的标准,确保整个集团公司形象标识系统的规范和统一。各子企业也要适时对自己企业标识系统进行规范,主动为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名称、标识、品牌等统一配套创造条件。要逐步实现集团公司和所属各子企业标识的规范化,为整个集团优化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美誉度、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
4、建设完整、全面的企业文化体系
构建集团公司和各个子企业文化体系,要以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载体,以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工作评价标准和效果评价体系为规范。要按照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大的方面,全方位开展建设活动。
物质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它主要由企业环境、企业器物和企业标识构成。要努力在四个方面都取得成效:一是设计和确定企业的名称、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二是持续绿化净化自然环境,持续优化美化员工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三是设计和确定企业徽章、旗帜、服装和歌曲等;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办的报纸、刊物、有线广播、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宣传栏、广告牌、招贴画等。
行为文化是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展示员工精神风貌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要制定具有特色、符合管理实际、体现企业文明水平的员工行为规范,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逐步使员工的行为规范化,逐步形成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员工行为文化体系;二要营造企业良好的精神氛围,将企业长期沿革、约定俗成的活动、习惯行为等加以改造和培育、规范升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三要塑造文明员工形象,通过倡导和推行员工行为规范,在员工中形成共识和自觉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四要积极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树立模范人物,使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提升企业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五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技术业务等综合培训,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和各企业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改制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制度文化建设,构筑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健全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运转的责任考核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企业非程序化的特殊制度,如员工评议干部制度、总结表彰会制度、领导与员工对话制度等。要在坚持制度本身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之间的融合,注重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渗透到相关管理环节,建设集团公司科学、完整、富有人文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
精神文化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集团公司和各企业要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集团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念,培育形成与经营业务融合的、具有特色的集团与各个企业经营理念,确立企业精神,明确企业奋斗目标,确立企业经营宗旨、营销规范和企业用人之道等,形成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集团公司的强大精神动力。
5、加强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
基层文化建设是集团文化建设的基础。集团公司所属各子企业都要积极推进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以特色、简洁、实用为基本要求,通过完善企业文化设施、创新文化建设手段、丰富企业文化载体,增强厂、车间、班组的文化氛围、提高基层员工的文明素质、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丰富基层“人本管理”内涵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依靠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保持企业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使广大员工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实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关爱员工的和谐一致,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提升集团文化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和成长发展过程,决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的综合素质。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集团公司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共同职责,集团公司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要像抓先进性教育活动那样抓企业文化建设,高标准、“两促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励,常抓不懈。企业党组织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组织者和积极推动者。
2、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集团公司各级党政组织要明确工作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分工负责、关系协调的企业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保证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畅运行。要注重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女工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要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考评和奖励。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要与企业经营者年薪兑现挂钩。要建立保障机制,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企业预算,结合实际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凡未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体制、未明确工作机构的企业,都要根据国资委《指导意见》的要求,抓紧建立或明确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
7.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七
正海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他们在20余年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海文化——以“三个满意” (让员工满意、让顾客满意、让社会满意) 为企业宗旨, 秉承“互利双赢, 与社会共同进步”为经营哲学, 努力实现“创建百年正海”的企业终极目标。
一、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个满意”, 是立企之本
在正海集团的创业发展过程中, 曾经面临无数次的冲击与考验, 但由于全体正海人的同心协力, 以及广大顾客和社会各界的爱护与支持, 使正海集团能够度过每一次困难与危机, 并且持续健康成长。积累的经验逐渐凝聚成了正海的企业文化。
正海人认为:实践“让员工满意”“让顾客满意”“让社会满意”是企业经营的宗旨。个人的生命有限, 企业的生命却可追求长久。唯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才能达成上述目标。
正海人做到:“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优秀的员工是企业无限的希望和成功的基础。他们在人事公开、机会均等的原则下, 得其人、用其才, 让企业因员工的智慧和汗水而壮大, 员工也因企业提供的平台而不断成长。
正海人深知:“顾客是企业的命脉”。以真诚的态度为顾客提供优良的产品与完善的服务, 处处为顾客的需求着想, 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顾客满意, 企业才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海人明白: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 对社会的进步须担负一份责任。他们努力追求卓越、创新事业, 缔造佳绩并以实际成果回馈社会, 包括依法经营、上缴国家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参与公益事业等,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正海人对正海的诠释:正海中的“正”字意释为:方方正正做人, 公公正正做事。意思是要行得端, 做得正, 堂堂正正, 公正无私, 有浩然正气。正海的“海”字意释为:胸怀宽广, 事业辽阔, 谋略深远。意思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要有长期打算, 以圆百年之梦, 充分体现建设百年正海的经营理念。
海, 容量大, 数量多, 宽阔无边, 水深浪高, 汹涌澎湃。既有宽广平静的一面, 也有“风浪滔天”的时候。作为一个企业, 全体员工只有团结一心, 齐心努力, 密切配合, 相互协作, 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去争取胜利, 赢得更大的利益, 创造更多的财富, 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做到“让员工满意”, 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在“三个满意”的理念体系中, “让员工满意”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 是全部理念的基石。只有让员工满意了, 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才能让顾客满意, 进而通过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社会满意。
(一)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选好、用好、培养好员工, 发挥“人”的最大作用。
一是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正海集团不断探索和完善招聘机制、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卓有成效地开发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H”型 (管理路线和专家路线) 职业发展双通道等人力资源管理举措。比如在集团内部建立公开考选制度, 选拔优秀员工充实到集团管理岗位上。自2003年以来, 先后组织公开考选50余次, 参加考选300余人次, 在集团内形成了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这一做法, 既敦促员工尽快提高自身素质, 又提升了员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为有才华的员工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形成用人渠道的多样性。
二是强化对员工思想素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系列化、经常化的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 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与高校联合开办在职企业管理硕士班, 为公司储备和培养后备经营管理人才;以讲座、参观、讨论等形式加强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建立先进标兵评选制度和内部待岗培训制度, 通过奖优罚劣, 树立榜样等手段,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沟通交流会制度化, 建立不同层次的沟通制度;设立员工意见箱;实施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等。通过以上措施, 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 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三是加强对文化的管控, 保证企业文化“落地”。为了促进正海文化的“落地”, 他们采取了多项工作措施。集团各级管理人员率先垂范, 带头实践正海文化的要求, 并以各自的实践形成《正海文化》案例手册, 形成文化引导的长效机制;各子公司出台了各项管理制度、程序、办法, 全面落实正海文化理念;运用培训、宣传、案例教育、《正海人》内部刊物、讲座等形式,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贯活动;建立、完善集团企业文化理念落实情况监控体系。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企业文化落实评价等手段, 使正海文化理念在集团范围内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避免理念与实际工作的脱节。
(二) 打造“凝聚力工程”, 开展“员工关怀”, 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
一是着力打造“凝聚力工程”。建立了员工活动中心和员工图书室, 员工活动中心建有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棋牌室等活动健身场所, 全天候对集团全体员工开放, 是集团员工业余时间强身健体的好去处。图书室获首届“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荣誉称号;建立集体婚礼制度, 自2001年起先后为143对新人举办了12届集体婚礼, 不仅为员工节省了费用, 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更给员工一种温馨家庭的归属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平均每年举办超过20余场次4000多人次的文体娱乐活动, 为员工创造和谐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建立帮扶救急救助机制。集团公司采用“正海集团工会职工互助基金”以及“正海集团救助基金”两种救助方式进行救助。同时, 建立了困难员工档案和公司领导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其中, 互助储蓄基金是以会员每人交纳入会费300元的形式自愿加入互助基金会, 满足借款条件的会员可以无偿借用基金款, 一次最高额度为2万元, 借款年限为1年。为因大病或突发事故急需用钱的会员解决了燃眉之急。救助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互助金利息和投资收益、职工日常募捐款项、工会专拨经费等。截止到2011年底, 正海集团互助基金存有57.4万元。对会员累计提供借款87万元, 帮助困难会员80人次。2004年5月, 职工杜广清被诊断为胃癌;2007年6月, 杜广清的妻子被诊断为乳腺癌, 杜广清及家人的情况牵动着每一位正海人。6年多来, 为了使杜广清一家人能够度过难关, 在他和妻子住院治疗期间, 集团工会先后发动全体职工3次捐款, 并从集团工会救助基金中拿出10多万元为其解决住院治疗费用, 共计为其提供各项救助款29万余元。广清在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 多次表示“一定要努力地撑下去”。但在2010年, 他和他的妻子都失去了和命运抗争的机会, 留下了读高中和上小学的两个未成年女儿。鉴于这种实际情况, 集团决定在法定义务上长期救助, 一方面承诺要定期进行经济上的救助, 另一方面成立了父母爱心关爱组织, 不定期地送去情感上的关怀, 让两个孩子能够安心生活和顺利完成学业。正海集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让员工满意”的承诺, 得到广大员工的衷心拥护。
三、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做到“让顾客满意”, 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正海人始终坚持做到“先做人, 后做生意, 谋求互利双赢”、“顾客第一, 质量至上”。坚持真诚守信、按国际惯例做事的原则, 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 提升了企业的信誉度、满意度和美誉度。
正海产品创造了多个第一:正海磁材经过几年的耕耘和积累, 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优异的产品质量、一流的增值服务, 成为国内高性能钕铁硼磁材行业第一品牌;正海网板荫罩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是国内外彩管客户的首选品牌, 在原有业务基础上, 2011年7月进军触摸屏行业, 标志着正海集团在显像领域开始迈向新的起点;正海生物的口腔修复膜产品在口腔颌面外科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 产品是国内最优秀的组织修复材料之一。正海车饰的汽车顶棚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品质一流, 为国内多个中高端车型配套。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 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乘坐的敞篷轿车里的汽车内饰部件就产自正海汽车内饰公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海磁材公司的发展, 就是实践“让顾客满意”文化的一个缩影。磁材公司制造和经营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 其开发的风力发电机用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在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领域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开发的超薄静音节能环保电梯专用钕铁硼磁性材料, 在高端节能永磁直驱电梯曳引机领域一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四、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让社会满意”, 这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正海人认为, 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是对社会最大的责任。同时, 企业是社会母体的一个细胞, 在社会运行中, 企业必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 正海集团主动承担起各项应尽的社会责任——守法经营, 保护环境, 增加就业, 依法纳税, 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等。集团多年连续被评为烟台市纳税百强企业。2006年获得“烟台市首批AAA级劳动和谐关系企业”称号。正海积极向社会奉献爱心, 多次与烟台市特困员工结成“帮扶对子”进行点对点的帮扶, 多次承担共建村的帮扶任务。同时企业员工也积极向社会献爱心, 自2003年集团自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以来, 累计向社会捐款400余万元。2007年, 正海集团因在慈善工作中的积极表现, 在烟台市开发区慈善总会成立仪式上被授予创始会员单位称号。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获得烟台开发区“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一等奖”等荣誉。
正海人经过多年的努力, 形成了“员工铭”, 这就是:工作观:承担责任, 创造价值;利益观:理性诉求, 注重成长;协作观:认知角色, 互相支持;人才观:认同文化, 业绩优秀;形象观:遵纪守法, 明礼诚信。
8.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八
从源头上关注婴幼儿阅读,如何在全社会构建一个能够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们一直的呼声。本文通过回顾欧美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做法,结合婴幼儿语言学习中的全语言理论,探讨了我国婴幼儿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关键词
婴幼儿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 全语言 阅读习惯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政府推进转型的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框架。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阐明体系的内涵,对于完善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发展、更好地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任务,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与繁荣、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初的理论来源是“新公共管理”,我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婴幼儿早期阅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能力是个体的一项基本学习能力。一个好的阅读者,通过阅读不仅能获取大量的间接知识经验,而且能够促进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索耶(2000)和赫克(1993)阐释出幼儿书籍有下列目的和意义:给孩子完全的娱乐,帮助孩子发展想象力,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意义,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生活有关的经验,帮助孩子加深对世界的发现。即儿童早期阅读应该不单单指向知识本身,而要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所有方面,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建立起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坐标。这也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辅助婴幼儿阅读的推广。
通过对苏州婴幼儿早期阅读现状的调研,看到其在完善婴幼儿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文化体制的障碍和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迫切需要相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的非赢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其目的是保障群众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由组织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监管评估体系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92年,英国公益组织图书信托基金会、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及伯明翰的卫生机构和图书馆共同推出的Bookstart运动,系全世界第一个免费婴幼儿赠书运动。顾名思义,Bookstart具有book及start两种意思,提倡幼儿及早阅读、接触书本,赠书方式系利用儿童保健员(Health Visitor)前往有7至9个月大婴儿的家庭进行健康检查时,顺手将免费阅读礼袋亲自送给家长,礼袋中包括免费图书(两本适龄优质图画书)、《宝宝爱看书》(Babies Love Books)导读手册、一份延伸阅读推荐书单、再加上当地阅读资源说明倡导品与图书馆借书证申请表格,藉此鼓励家长踊跃协助孩子跨出阅读的第一步,除了善加利用收到的两本免费入门图画书之外,同时也能积极运用邻近小区的阅读资源,建立与图书馆头一次接触的美好经验,为培养终身阅读习惯提早做好准备。在这项运动中,公益组织、教育机构、卫生机构、图书馆、社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英国为例,在之后所做的追踪调查发现,第一批获得赠书的三百个家庭,无论是全家人对图书的兴趣、亲子共读的频率、父母买书给小孩当礼物或全家一起上图书馆的次数都增加了。而这批从小接触图书的幼儿上小学后,他们在基本学力测验的成绩也优于其他小孩,不但语文成绩好,运算能力也较佳(其中以阅读、语文、数学、科学等各领域表现最明显)。我国台湾省台北市立图书馆与信谊基金会于1995年9月1日起正式推出代表台湾特色的“Book start 阅读起步走”运动,以6~18个月的台北市婴幼儿家长为对象,赠送阅读礼袋及报名参加婴幼儿父母学习讲座,让婴幼儿父母能够从课程中了解婴幼儿的学习历程,学习善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提供孩子不同阶段最适切的阅读和学习引导,进而从小培养婴幼儿的阅读习惯,而图书馆也将成为培养亲子共读最直接、有效的场所。此运动现在已推行至全英国以及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如日本是2001年开始推行,韩国为2003年,泰国为2004年。苏州图书馆开展悦读宝贝活动,效仿这样的做法,已经连续两年共发放2000个阅读大礼包,并从今年起配合家长阅读讲座,注重亲子阅读方法的指导。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拟定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有:
一、提供公共文化基地
首先是要满足婴幼儿及家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一是依托原有的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继续发挥其公共文化功能,提供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包括图书漂流、文化活动、讲座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由各类文化设施,比如提供艺术辅导、活动策划、普及各类文化服务,满足其文化需求。二是拓展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各个社区分馆等文化基地的公共服务功能。
二、策划公共文化活动
由政府、文化单位根据婴幼儿及家长创造条件满足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需求,担负起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职责。通过策划、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确定活动主题,提出实施方案,编制经费预算,建立组织机构,寻找活动实施主体,提出要求并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
三、扶持志愿者团体
对志愿者组织进行扶持,鼓励学有专长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团队,扩大文化社群的辐射力。对于那些对城市文化起到重大影响的团体,可以进行长期资助,使其在整个城市文化发挥着稳定的作用;应通过后期的不断培训,激发志愿者团体的活力,提高团体的水平和创新力,
四、推动学术研究。加强0-6婴幼儿早期阅读相关文化艺术、学术上的创作与研究,利用高校相关专业资源和当地文联,推出更多的种类丰富的作品和高水准的理论争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任务。
五、发布文化信息和推动文化教育
通过互联网、平面媒体、电台电视台、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婴幼儿早期阅读相关信息,保证文化信息传递的及时与丰富,便于公众了解最新动态、参与文化活动。尤其要通过社区的力量,及时地保证信息的通畅及时。
通过对国内外婴幼儿阅读政策、经费投入和重视程度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这方面阅读工作存在起步较晚、缺少政策支持、社会阅读氛围欠佳、用于开展早期阅读的公共资源有限、儿童阅读的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苏州应带头推广阅读活动,大力发展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给予正确的理念指导和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利用社区资源,给予家庭福利政策支持,倡导在家庭推广早期阅读;重视与阅读相关的学术研究。
国内对于构建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对于早期阅读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到底该如何操作的论述更是少之又少。
通过对图书馆、博物馆及社区早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志愿者跟踪辅导情况研究,再结合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文献,查阅相关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主要做法资料,提出创建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能,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提出在建设婴幼儿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对策思路。
参考文献
[1]尹静.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黄明超.儿童文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9.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九
办公室要在立足本岗位和服务于基层的基础上,围绕“服务、管理、承办、协调、参谋”五项职能开展各项工作。确保上下级、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令下行,下情上晓,上下紧密配合、步调一致的开展工作。
工作目标:
2015年1月25日-2015年6月30日:夯实基础 2015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注重学习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全面提升 具体内容:
一、公文管理方面(2015年4月30日前完成)
1、完善文件的收发、上报、下达程序。
2、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能熟练的按保密程度、保存年限对文件、资料档案进行分类保管。
3、规范文件格式,按照公司管理总体的要求制定公文管理办法,并严格遵照执行;完善规范公司各类资料、表格相关文体的使用管理,达到管理全面、规范统一。
4、组织各部门对公文资料管理进行培训,完善各类文件归口管理办法。
5、完善印章、证照管理办法及规定,并严格按照公章、证照使用管理规定执行。
6、完善电话记录、通知登记制度。
二、文秘管理方面(2015年6月30日前完成)
1、在公司周例会方面
做好公司例会制度的宣传与贯彻,每月对周例会进行适时更新,对周例会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同时加强对例会精神和内容的落实与监督,及时反馈公司领导。
2、在信息、大事记方面
做好信息、大事记的收集、整理、编写工作,及时了解各部门、各单位活动动态,主动联系、索取第一手信息资源,做到真实记录、及时宣传。
3、在各项通知、申请、会议议程、总结、计划等写作方面 做好公司综合性材料、领导讲话等重要文件、材料的撰写工作。
加强对文秘人员的业务培训,可采取“定期培训”、“边干边学”等形式,提高办公人员的写作水平。
4、在接待、会务工作方面
做好接待服务,定期对相关人咒进行礼仪培训,提高接待人员的服务水平。对会务工作要详细分解,具体量化、细化。明确任务要求、完成时限、承办人员,注重做好每一个工作细节。
5、在文件资料归档方面
每次例会结束一周内,验查每次记录内容的规范性、真实性。每年年末,组织相关部门对文件、资料、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按时间分类、分项存放,确保资料归档的完整性。
三、档案管理方面(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
1、健全档案规章制度
(1)加强档案管理。注重档案的建设发展,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使档案工作日程化、分工化。
(2)制定与档案室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实体分类法》等,实现依法制档。
2、强化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1)丰富室藏档案材料,扩大归档范围,所发文,对各部门兼职档案人员开展基础业务培训,划清职责,分工明确,公司档案管理专员负责工作指导,形成档案材料收集集中化,利于系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细致深入地鉴定档案材料,鉴别归档范围,归档类别。如注重实体档案、声像档案、仪器设备档案等收集工作,确定其形成时间、部门、用途等原始信息记录,使档案真正成为第一手资料的集合体。
(3)坚持不懈地追求档案的高质量。纸质文档装订整齐,影、音等其他档案存放规范,对有价值的光盘备份并进行防磁保护等,通过多种保护技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3、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
(1)发挥档案管理软件作用。实行档案微机目录输入管理,使档案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机检。
(2)组织培训。充实计算机专业人才到档案岗位,了解档案 现代化管理动态,学习相关档案现代化技术手段,取长补短。
四、后勤管理方面
(一)食堂管理
1、实施食堂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人员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2、定期收集市场信息,关注市场物价走势,做到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严把质量关和价格关,保证物品质美价廉。
3、明确分工,岗位职责、制度、流程上墙,使操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树立食堂人员安全意识,提高警惕,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做好防火、防盗、防毒工作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二)公共设施、设备管理和维修
1、健全公共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并完善维修服务流程。(设 施完善后1个月内完成)
2、每年组织2次对各办公室的资产进行盘点,及时报维修计划,追踪维修结果并记录备案。
3、建立《公共设施巡检制度》,采取各部门报修与专人巡检维修相结合的措施。
4、建立维修信息资料库,实施维修反馈制度,即维修后由设施主管部门或使用责任人签署意见,全面掌握维修结果,保证维修质量。
(三)物资采购
1、完善物资采购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关,按采购流程采买、验收、入(出)库登记、转帐。(2015年6月30日完成)
2、合理储备物资,努力做到适度备用,勤俭节约,物尽其用。
3、建立库房台帐,做到帐目清晰,帐物相符。
4、做好各种物资的领用登记,做到有据可查。
(四)公共环境卫生
1、统一保洁人员服装,提高整体形象。
2、办公楼公共部分卫生分工明确到人,责任到人,加强卫生巡检,避免疏忽和遗漏,保证整体环境的整洁。
3、将对各部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评比,使全所卫生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五、网络信息管理方面
1、进一步完善《微机管理办法》,并保证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在工作中根据发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微机管理办法》,保证制度适应公司管理体系的发展要求。
2、微机、摄像机、照相机的维护(维修)及采购工作精细化。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对使用情况定期巡查,及时排除各种故障,保证在各项活动中正常使用;设备的采购要严格审批程序,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加强通讯监管力度。对各部门发生的电话费用进行监管,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提出解决和处理,避免浪费现象发生。
4、对各项会议及各项活动的影像资料做好保管归档工作。此工作规划及设想仅为办公室的初步工作内容,而非具体工作方案。鉴于公司行政、后勤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针对每项工作办公室都将制订与目标相配套的详细工作方案或实施细则。
另外,有些工作的完成时限应根据公司整体发展工作和部门的具体情况而定。
10.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十
一、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宣传力度。
1、对现有的《公司报刊》、《网站》、《微信平台》进行整合,统一由党政办(工会人员)负责编辑、整理、发布,做到宣传口径统一,发布信息及时。
2、在《公司报刊》开辟专栏,加强对冶金知识的宣传学习,重点刊登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冶金技术知识、设备管理知识、安全生产知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等。
3、成立集团公司内部电视台,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以下方面入手,深入挖掘集团公司深层次新闻:一是加强对领导讲话精神落实情况的采访报道;二是加强对公司重要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报道;三是加强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挖掘报道;四是加强对工会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员工自发组织的业余文化活动的宣传报道。
4、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职工服务中心、职工餐厅、职工活动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宣传力度,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整体形象。
1、尽快对现有《公司宣传片》和《公司宣传画册》调整更新,以适应集团公司发展新要求。
2、对《公司网站》版面进行小幅调整,始终能够感受到他是在为整个公司工作。同时,对《公司网站》宣传内容严格把关,突出宣传重点和时效,解决内容陈旧等问题。
3、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这一现代媒体工具,及时宣传公司要闻、一线风采、工会活动等内容,通过这一平台,打造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新亮点。
4、在办公办公楼展厅,以图片为主,配简要文字说明,设置以集团发展历程、上级领导关怀、企业获得荣誉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墙,及以展示集团发展蓝图为主要内容的厂区沙盘模型,让上级领导、银行客户等重要客人可以更直观地 了解集团整体概况和发展方向,以给客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还可提升企业档次和品位。
5、对上级领导、银行客户等重要客人经常参观的厂区、车间及路线,进一步加大周边环境及卫生整治力度,能绿化的绿化,能美化的美化,要充分体现企业的大气、大方、得体。
三、以管理创新和技改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1、加强以车间为单位的管理创新建设。(1)每个车间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建设自己的文化宣传和管理创新阵地,在加强生产工艺、操作规范、安生管理、先进事迹等宣传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工作特点的更为有效的基层管理新模式;(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班组延伸。
2、加强以厂为单位的创新活动建设。(1)每个厂都要结合自身生产和攻关要求,设立专门的职工学习和创新活动室,配置与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技改创新密切相关的书籍,必要时可购置相应的实验器具,为渴望学习和谋求创新的员工们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和交流、创新的平台。(2)公司还要设立创新成果奖,对的创新成果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有重大创新成果的员工,可以其名字命名“某某某创新工作室”,让创新活动在公司蔚然成风。
四、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1、设立党员先锋岗。以支部为单位,在党员较为集中的岗位或以党员为领导的岗位,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中争先创优,树立榜样,每年“七一”进行表彰。
2、开展“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由分厂自行组织,在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之间,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动竞赛,竞赛成果以书面形式报集团公司,每年“五一前”,由各厂评选出先进,报集团公司予以表彰。
3、开展“我为公司添光彩”演讲比赛。由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在每年“七一”前,举办演讲比赛暨与先进党员、先进党组织表彰会。
五、进一步丰富工会活动内容,让员工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凝聚力量,促 2 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六、努力加强企业文化队伍建设。
按照精简、效能原则,将企业文化宣传与工会活动开展两项工作有机结合,一套班子,两种职能,既有分工,更要合作。在人员配置上,目前以现有工会人员为主,同时,我们还可以工会活动参与者和志愿者队伍为依托,借助他们和各厂部的力量,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作为集团公司主管领导,我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上述各项工作做好,并力争早日见到成效。
11.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十一
一、规章制度对企业的意义和影响
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既是内部法律;也是企业实现管理自主权的手段和重要保障;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作为法律纠纷的裁判依据。
但,企业规章制度又不仅仅只是企业的“内部法律”,同时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遵循的标准。规章制度的建立不仅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必须遵循的层次清楚的企业管理目录,使企业标准化系统发挥更大的功能,更有效地满足生产、经营和管理对标准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益。
因此,订立完善、合法、合理性的内部规章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完善而规范的企业内部制度,可以建立健康而良好生产管理秩序,不仅是对企业形象的一种宣传,同时也因其中所包含员工的行为规范及员工的责任权利,对规范企业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公司规章制度的层次设置问题
公司在规章制度的纵向层次设置上分为:董事会级—公司级(总经理)—部门级,但董事会在规章制度工作上只涉及公司章程和基本管理制度,对于其他规章制度;诸如“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管理规定和组织机构职能职责设置等方面参与不多,而这些规章应属于公司管理中的纲领性制度文件,董事会是否能在公司总则类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上参与得多一些?并且在横向层次设置上,能否把各大类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和调整,使之更合理。
(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制定程序
公司人员构成主要以生产人员为主,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对于公司日常生产活动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行使他们应有的权利,进一步切实改善生活、劳动安全、卫生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职工队伍的稳定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那么相关部门在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员工绩效考核管理规定》等,是否有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参与民主集体协商讨论过?相关规章制度通过的程序是否民主?通过后的公示方式可否考虑多样化?承担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会在这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
(三)规章制度合法合规性的审核机制
集团公司按照国资委三年法制工作目标要求狠抓规章制度审核把关100%,那么对公司规章制度合法合规性的审核把关机制是否存在?是否有相关制度把审核流程作为必经流程固化下来?对已发布的规章制度是否有定期法律审视评估制度?在制定修改公司级规章制度或对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规章制度时,是否有法律事务人员全程参与?而有了这些审核把关机制之后是否会执行,执行了是否到位?
三、优化设想
(一)梳理公司规章制度的层次
纵向层次上,理清明确总纲性规章制度与其他规章制度的区别,以及董事会对于总纲性制度的制定和确定的权力。可考虑由董事会制定公司“基本法”——公司内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章,即总纲性总则性的制度。通俗来讲,董事会参与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公司的“宪法”;公司级为“一般行政法律法规”;部门级的则为“地方性法规条例”,以此类推。
横向层次上,在理顺公司规章制度由上至下的纵向关系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丰满横向13大类的规章制度,全方位覆盖公司各项工作事务,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真正实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的管理状态。
(二)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的程序
依照2011年发布施行的《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笔者认为在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须有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参与或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协商讨论,通过之后多种方式向职工公示。由法律顾问确定该规章制度是否与职工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相关编制部门和对口的专业负责人负责草案的起草,业务负责人审核后由企划部备案并交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修改。这一环节是决定规章制度是否经民主程序的主要标志,在操作时须做好相关文案的记录、存档工作,做到有据可查,将法律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点。
(三)建立公司规章制度合法合规性的审核机制
1.建立规章制度的法律审核把关机制
把对规章制度的审核以必经流程的形式固化,明确以公司名义发布的规章制度,都须经过法律审核,并由法律顾问出具书面意见方可提交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特别是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司级规章制度,在起草过程中法务人员应全程参与。
2.建立已发布规章制度的定期法律审视评估机制
定期对已发布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汇编,及时发现规章间冲突及与当前发展或现行法律法规不适应的规定,适时修订或提出修订意见,增强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另外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部门,要分清原因,赏罚分明,并就其执行情况考虑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中。
(四)新规章制度编制流程中专家人员的组成
创新加入专家组审核环节,保证相关业务规章制度的制定有此相关业务方面的专家审核并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专家组,起到智囊团的作用,依照公司造船主业务流程并与此对口的相关专家,根据需要,组织相关业务负责人召开会议,将可能引发、诱发内部法律风险的几率降到最低点。
完善而全面的规章制度体系是体现先进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制定规章制度上,必须紧紧围绕着造船主业务流程,一切以造船主业务流程为核心,实现规章制度与体系程序文件(质量管理体系、HSE体系)两者协同有效统一。同时理顺公司规章制度层次关系,做到有“法”可依,并且有“法”必依,以“法治”代替“人治”,在公司管理过程中强调依“法”治企,形成制度体系化、流程规范化、执行考核化的管理模式。只有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真正重视起来,尽可能减少人为的不确定因素,避免“朝令夕改”情况的发生,才能真正走上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企业法治之路。
12.公司预算设想 篇十二
预算为准确预测公司下一年度的收入及开支、帮助公司制订各短期及中长期政策配合业务发展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公司每年应制订年度预算及五年财务预测, 并提交公司董事会审批。预算方案通过后, 公司必须审慎处理开支, 避免超出预算, 以确保公司财务状况健康发展。一般公司财务部负责监督公司的收入及运作成本, 并需向公司总经理随时汇报财务状况。
一、预算类别
公司根据下列原则编制两类不同的预算, 以配合不同时间及目标的需要:
1.
年度预算是12个月内的预算综合报表, 内容综合了该期间内为达到既定目标而预期会产生的收入、开支急需动用的资金。年度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基础, 目的在于: (1) 引导管理层展望未来、预测变化、制订目标及达成目标。 (2)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3) 策划及分配资源以实现预算目标。 (4) 设立监控系统, 以对比实际完成情况, 提示说明何时何处采取监控行动。找出差距所在, 随时调整实际与预算的差额。 (5) 透过制订一套共同遵守的准则或指标, 激发员工积极工作。
2. 五年预算是针对未来会影响公司业务的假设, 以及影响公司达到中长期目标的环境因素而作出的预算。
此预算为管理层提供全面而合乎逻辑的方法, 预测在预期限制及各种资源条件下可能达到的业绩。五年预算属中期财务计划, 是制订策略和政策的工具, 可进一步协助管理层: (1) 减低因资源运用欠缺效率而产生的潜在亏损风险。 (2) 加强员工达到目标的意志和决心, 不断提升管理素质。 (3) 发掘管理新理念, 鼓励员工发挥自主意识, 积极创意。 (4) 协助制定公司日后可能发展的方向, 并促进公司上下注意做好准备应付环境转变。
二、预算程序
下面所述预算程序, 同样适用于编制年度预算及五年预算。
1. 目标及指标以部门目标作为部门中短期发展方向的原则。
因此, 财务部及部门预算人员在制订个别目标及指标前, 应先切实理解公司及本部门的整体目标, 考虑所有与其有关的项目, 继而订立个别指标, 以协助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财务部及部门预算人员编制的预算, 必须按先前订立的目标及指标进行评估和对比。
2.
公司预算环境也要受制于公司控制范围以外的内、外环境因素。编制预算前须清楚了解并列明类似因素。
3. 公司假设总经理按董事会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公司整体运营的各项假设, 这些假设会在多方面影响预算结果。
例如与经济有关的假设: (1) 市场变化。 (2) 薪酬变动。 (3) 通货膨胀率、税率。 (4) 银行汇率、利率变化。
4. 局部假设。
局部而言, 预算会受经理在其职责范围内所作的假设及倡议的影响。举例如下: (1) 经营租金预测。 (2) 服务合同工程维修。 (3) 宣传及推广策划。 (4) 建筑变动成本。如果这些假设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则必须向上一级负责人汇报, 并作为预算程序的一部分做好备案工作。同时, 应将所有预算以收入或所达到的工作水平作为考虑的依据。
三、部门准备
在清楚理解公司目标、指标、假设及管理需求后, 部门预算人员可以编制预算。
1.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要根据以往的实际数据再充分考虑未来变动因素进行编制, 这样有助于部门预算人员根据以往表现预测资源需求。
2.
就新建议 (例如改善或增值建议) 而言, 则须进行零基预算, 利用成本效益分析识别及评估可行性。
3.
预算过程中, 部门预算人员应确保每项收支 (不论属现有或新业务) 均以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
四、编制预算
本阶段的预算程序主要由财务部负责。财务部人员须审核部门预算人员编制的部门预算, 计算成本, 再核对上一期间实际数据, 然后才分发给部门负责人, 以进一步核实及作出编制说明。
1. 财务部负责编制不同的预算报告摘要, 配合不同阶段的审核过程。
综合预算须以整套方案形式编制, 其中包含综合财务报表、同比差异分析、部门预算表、特定收入/支出明细表及注释。
2.
为衡量各项收入与支出预算是否合理无误, 财务部人员须为预算中每项收入及开支项目作详尽的注释, 并对工资、维修、能耗等支出较大的项目制作明细表及相关注释。
五、审批预算
由于在任何经济体系中, 可以节省的资源有限, 因此, 预算程序的重点之一, 是确保体系内不同部门的需要及优先次序得到协调。最终制订的预算方案, 要以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满足各部门的需求。
各部门所提交的预算可能会被削减, 所提出的建议亦可能被否决。因此, 在不同阶段的审核过程均须从宏观角度出发, 并根据整体的可能收益, 对建议成本及可负担程度作出合理判断。财务部编制预算后, 须交各部门负责人审阅, 同时也须协助审阅工作, 以便编制最后预算方案。预算方案经公司总经理审核后报送董事会审批。
六、预算检查
部门负责人每半年应根据预算所设定的目标, 检查年内至今的工作进度, 尤其是对未来年度预算及预测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应加以监察和及时更新预测和汇报。
13.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独具特色的集团企业文化,为把集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钢铁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集团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贯穿到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之中,渗透到生产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各项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坚持务求实效、促进发展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做到求真务实,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使企业文化建设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3、坚持区分层次、打牢基础的原则。各直属公司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集团公司主要着眼于集团层面,着眼于企业文化的整合,着眼于共性的东西。
4、坚持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系统构建,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既积极推进,又不一蹴而就,做到开展一步,巩固一步,提高一步,不断引向深入。
5、坚持循序渐进、最终融合的原则。在统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实现各直属公司文化的有机融合,逐步建立起完整而统一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
6、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引导职工认知认同企业文化,自觉做合格的文化执行者和传播者。
三、总体目标
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集团实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集团发展战略,反映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达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适应,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的相适应,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适应。
四、具体内容及进度安排
1、建立集团统一的标识系统。当前最迫切、作为第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规范唐钢集团企业标识物品的制作和使用,确保唐钢集团形象的统一、鲜明、规范。
⑴集团名称的使用。凡代表唐钢集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进行企业公务活动,需要书写或使用唐钢集团名称时,要求使用“XX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称或“唐钢集团”简称;各直属公司对外使用的重要文件、资料、公务名片等印刷品中需标注“唐钢集团”名称,在此之后标明直属公司名称。
⑵集团标识的使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唐钢集团标识。式样见下图(颜色为红色)。
标识是企业的重要象征物品之一,为了保证集团形象的整体性、严肃性,凡在需要使用厂标的地方,必须统一使用集团的厂标,不再使用各自独立的厂标。
⑶在产品商标的使用上,继续使用原来各个产品的注册商标。
进度安排:力争6月底前完成标识物品的规范工作,明确本单位需要加注标识的具体载体。为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原有物品需加注集团标识的可做技术处理。
2、构建集团精神理念体系。企业精神、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基本思想和信念。它对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集团企业精神理念体系的建立要从市场竞争的环境和集团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在系统挖掘、总结、提炼各直属公司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集团的企业精神和理念,并使其逐步成为统一职工思想,指导职工生产经营活动的灵魂,成为企业和职工的自觉实践。
进度安排:尽快实施,在依据三家现有精神、理念的基础上,概括出初步文字表述方案,然后下发征求各直属公司的意见。经过上下结合,最终确定,正式颁布。此项工作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
3、加强企业文化载体的建设。注重利用网站等新型传媒和企业报刊、闭路电视等媒体,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提高职工文化素养,扩大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加强对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必要时在集团范围组织一些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的生活,展示职工的才华,满足职工自我实现的需求,增强集团的凝聚力、战斗力。
进度安排:今年初见成效,后续工作逐步进行。
4、创建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企业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要以制度创新为载体,以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引导职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提高操作技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坚持企业与职工和谐共进,着力构建学习型企业机制,培育与一流企业相适应的职工队伍,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向心力,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进度安排:既要有一般号召,又要有具体措施。以各直属公司自抓为主,集团予以指导和推广先进经验。年内提出培训与教育的具体指导意见。
5、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培养、选树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对那些在文化建设中工作力度不大,或缺少经验的单位进行帮助指导,制定措施,学赶先进,推动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进度安排:注意加强调研,随时总结先进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五、保障措施
1、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集团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集团公司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主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集团党群工作部负责具体工作,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进展,部署工作任务。各直属公司也要建立相应机构,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人员,做好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实施。
2、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建立企业文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企业预算。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建设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
3、加强企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各类人才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定期组织专题培训、考察学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按照省国资委要求,试行企业文化师评聘制度,在实践中培育和选拔人才,组织起集团企业文化理论骨干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4、发动职工,广泛参与。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要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保持企业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推荐阅读:
关于深圳XX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调查报告08-21
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09-01
关于跨地区经营分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具体说明08-10
关于公司培训的通知11-01
创业公司应具备的企业文化10-11
关于公司正能量的文章07-26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发展的灵魂07-25
苹果公司企业文化的十大方面07-28
关于公司责任心的范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