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2024-08-02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共5篇)

1.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篇一

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体现,所以课堂教学成了我们研讨的永恒课题。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怎样来实现课堂应有的价值、实践这一“乐园”的遐想?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按照学校要求的八步走教学模式:①确定教学内容;②展示教学目标;③指导学法;④学生自学;⑤讨论交流;⑥成果展示;⑦达标测评;⑧课堂小结。学生动起来,课堂热闹起来了,可是却发现在达标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探出新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趣”字当先,牢牢抓住学生“爱新奇,喜热闹”的心理设“趣”,用“趣”。用听、说、读、写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抓好咱校语文组倡导的“朗朗书声溢校园”、“课前三分钟我主持”、“我是写作小能手”“瞧瞧我的钢笔字”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在朗朗的读书声或“蜂飞教室声如雷,蝶入课堂无人赏”的心无旁骛默读氛围中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舍我其谁”的思考讨论气氛中,使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以上反思心得我把它概括为:立足文本,关注社会,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具体做法为。

1.精备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QQ:1624575606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文本,把文本内容研究清楚,把文本中所蕴含的语文素养充分挖掘出来,联系学生实际,做到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显出来。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丰富细致的描写和叙述角度阅读,认识什么是叙述什么是描写,理解童年的“我”对玩耍和读书态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是童年。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阅读、质疑中读出了“童年的就是快乐的”、“要珍惜童年的记忆”,进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往事…… 我觉得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这一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到充实提高。

2.巧设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教学《台阶》这一课时从学生初读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此文要以“台阶”为题目,更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我就让学生再读书,读懂“大门口有高台阶的家庭在村子里意味着什么?”“父亲为什么要造高台阶房子?”“父亲是怎么造房子的,用了多少时间,经历了那些艰辛?”再读之后,学生明白了“台阶”是线索,也清楚了父亲造高台阶的不容易。但对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仍是不清楚。我就让学生回忆父母及村子里人们热衷的话题。“房子呀!”学生发现,“再瞧瞧你们村的房子,后建的总要比先建的怎么样?”“漂亮”、“高大”、“新奇”、“适用”、“有个性”,“呀,我们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是一样的。”捕捉到这点,我死扣:“哪里一样?”学生滔滔不绝,谈论热情很高。热议间歇,我又追:“由此,你们看到父亲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了吗?”学生稍作思考,答案便纷纷涌出。我让学生再读房子造好后父亲在青石板上的表现,问:“房子造好后,父亲怎么了?他感到幸福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争论言说不止。待时机成熟。我出示延伸习题,“今年国家领导人大力提倡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你的幸福感是什么呢?你的幸福感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学生又热议开来了。我止住议论,让他们把答案写在纸上。完了以后,我不点名地念收上来的答案,全班简评。在评的过程中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用心做好份内的事就是幸福”等幸福感传递给学生;又适时地抛出:文中的父亲造好高台阶后没有幸福感的原因之一是他当初奋斗的基础是为自个,也就是他的幸福感基础是建立在满足个人利益上,若要恒久的幸福就要为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觉得此教学设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活动范围的前提下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存,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上述《台阶》课堂没有按照教前的教学设计发展,但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了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个性化体验的目标基本达到。所以教学设计是要求我们教师心里装着学生走进课堂,而不是自己,更不是教案,这样我们的课堂最终才会是“指向人的解放”。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关注课堂实践,灵活处理生成

课堂生成是教师教后学生学或学生学后教师指导之后学生产生的新的知识、认识感悟、情感态度价值感等等。课堂上的生成有的是个性的,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语言文字,有的是动作表情,有的转瞬即逝,有的恒久不变,有的是精华是智慧,有的是糟粕是垃圾,有的是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呈现,有的是教与学的偶然火花迸溅。这些需要及时把握,灵活处理。教育得法之处在于善于把握教育契机。

新课改要求教师讲不超15分钟,30分钟的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做什么呢。我觉得这30分钟里教师比讲课还累。教师得倾听、观察学生学的情况、以判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方法的确定是否合理有效。对个性化的问题作个别指导,对共性问题作引导阐释。对学生的闪光点,亮点做出赞许鼓励的信息,还得思考出现的新问题解决的办法、推进课堂进程,组织完成目标。在这30分钟里教师走进学生,及时发现解决课堂生成。既掌握了教学的情况又亲近了学生,使教师明白该教什么,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在我们中间。”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语文老师是我们的同学,她与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看到这话,我一点不生气,学生把我当成同学是荣幸啊。我处理课堂生成的绝招是:听了看了学生的学习生成后,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层面,参与讨论发言或按自己设计的目标发问。学生不知不觉把我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而忽略了教师的权威性。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我想要的。

5.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任学生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显然是不行的。学生学一段时间,游一些文章,获得了些知识,但也会产生混淆或疑惑。况且学生学的知识和“游”的文章必然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如在文言文古诗词这一块,先分课整理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重点句子,文章内容理解,写法归纳。六册书学完后再按体裁进行归类整理。现代文先按单元整理如作家作品,文章标题,体裁,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等。六册书学完后,又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整理,构建三种文体的语文知识体系。其它如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语文知识都要帮学生构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教学设计要以语文文本为载体,从学生成长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学习材料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学习资源作出充分而又灵活的规划。打破依赖别人解读、为自己而设计教案的陋习,努力做到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设计、为语文课程的发展设计、为体现自己专业成长设计。

课改并非要革去过去所有的东西,不合素质教育时宜、不利国家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不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东西当然该革去;有用的、实践证明既可行又有利学生发展的东西要保持发扬乃至推广(优秀的古诗文我们不是一直在学习背诵吗),课改不宜照搬某个成功教师的做法或某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注重发辉教师自身的特长,教师要发扬自我创造和主观能动的精神。

2.教出古诗的语文味 篇二

基于此,我在教学班尝试采用专题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高涨,教出古诗的语文味。下面从整合专题、课堂展示、拓展探究三个环节,结合贬谪诗专题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选修课古诗词专题教学,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从被动到主动:让学生积极整合出富有“诗味”的诗歌专题

新课程改革已提倡多年,当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依然以“教师讲析”为主。在这样老师唱主角的课堂中,绝大多数学生必然成为配角,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久之,学生也就必然以为所谓的古诗词鉴赏就是这样:读一首诗,然后做习题,之后听老师分析讲评,后订正答案,再花时间记住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诗歌鉴赏教学效果差不说,更不要说感受到语文味了。

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水平,教出古诗词的语文味就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欣赏诗歌的主体。我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采用古诗词专题教学,实施如下:

1.高二下学期,经过和学生共同讨论,我们对教材编选的诗歌进行重新梳理。这些专题来自学生的讨论结果或建议,能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题原则除了考虑内蕴深厚,还要便于在原有基础上探究思考提升。最后确定的古代诗歌专题有:如山水田园诗赏析专题、婉约词欣赏专题、南宋爱国诗词赏析专题、贬谪之思专题、隐逸情怀专题、家国情怀专题、沉郁顿挫的杜诗专题、李白与杜甫、苏辛豪放词等专题。

2.根据兴趣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每小组均设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分工,如查找资料、确定主讲人、制作PPT等。

3.公布小组讲课时间,要求自制课件,突出亮点,展示风采,上课实践。

4.学生交流点评反馈,教师点评引导拓展探究。

一石激起千层浪,方案一公布教室马上炸开了锅,激发了他们欣赏古诗的热情,同时也给学生不小的挑战。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不但熟练掌握了课本重点介绍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而且频繁阅读古诗鉴赏资料、专著;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与老师交流阅读、鉴赏、探究心得。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改变对古诗词的态度,学生们发现古诗词并非枯燥无味、艰深难懂,而是“万紫千红”,富有趣味。诗词专题既能体现古诗歌的核心文化价值,又便于实际教学操作。诗词专题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诗歌实际和兴趣。

这样,负责贬谪诗专题的同学找到数量众多的所学贬谪诗词,并将初高中必修、选修所学及课外阅读的《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滕王阁序》、《书愤》、《新城道中》、《将进酒》等内容串联起来,构建了贬谪诗专题。

诗歌专题的优势在教学容量大,探讨性强,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参与。这样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语文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从而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好文章、好专题定能读出“诗味”。

二、从浅层到深层:课堂展示现“情”味

每个小组按日程整理、印发资料给全班同学,待学生充分阅读、品味诗词专题之后,适时布置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资料作适当指导与提升。因此,课堂展示也是使学生从感性阅读到理性认识的契机,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枯燥的诗歌鉴赏知识。

因有不甘落后心理加上好表现,在课堂展示环节,每个小组的同学真是穷尽其才,形式多样,堂堂掌声不断。

比如贬谪诗词专题的同学就提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1.贬谪是我们古时独有的文化现象,因而产生了大量贬谪诗词。那么谁来说说贬谪是一种什么的人生经历,对中国古代文人意味着什么?

学生能分析归纳出:由环境的落差导致心理产生落差。

2.我们来回顾学习这类诗词,重点来品读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看看在人生困境中的诗人们都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它们因何感动千百年来的读者,又为何得以流传?

学生能分析归纳出四类:中国古代文人遭贬谪后抒发自己所感,发自己的心声,由于个性、遭遇及时代不同,作品中流露的情怀也不尽相同:(一)委屈不满,愁苦愤懑;(二)纵情山水,钟爱释道;(三)心念君王,初衷不改;(四)豁达乐观,善于解脱。

通过专题阅读、课堂展示,学生不仅抓住了贬谪诗人的人生际遇,而且深刻地解读出贬谪诗的情感内核。由此,让我意识到教学指导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就必然真切地接近诗歌,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着悲欢离合的“情”味。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词展示课的“情与味”,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中。

三、从知识到文化:拓展延伸,引领思考感悟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凝练的语言、多样的想象、诚挚的情感而被传唱千年。语文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这就说明:如何让学生传承、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民族文化,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也就是富有语文味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要引领学生感悟到“文化味”。

贬谪诗词是传统诗词文化的典范作品,值得学生主自合作探究,从而感悟到我们优秀知识分子蕴涵在诗中的文化。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去思考为什么这会成就诗人们如此多优美的不朽的诗篇?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是如何超脱出来的?是怎样实现人生的突围?进而指导学生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的结果进行交流;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查询阅读,使学生明了贬谪诗词所折射的历史文化。

学生最后明确到:在这些被贬谪的诗人从宫廷庙堂文化政治中心走向僻远的江湖,更是淹没于文化的蛮荒地,迈进人生低谷的精神困境中。同时,迁客也从尔虞我诈的官场走向民间,走向自然山水,融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中,他们也因此获得解放和自由,找回自我的欣喜。最终他们都可喜地进入到一个纯粹的艺术创作的自由天地,于是他们实现了艺术的新生,也完成了生命从困顿到豁然开朗的突围。

这样学生随着阅读的量的增加及探究的深入,慢慢领略了其中蕴涵的哲理,充分感受到贬谪文化。相信浸润了贬谪文化的学生也学会如何面对人生的失意,完善了学生人格。

综上,通过选修课贬谪诗词专题来探讨诗歌鉴赏教学的语文味,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由对贬谪现象的探讨,到解读贬谪文化,使学生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诗词专题引导学生依照兴趣和新课标进行必修与选修的整合,使单篇课文成为专题整体架构中的有机部分,以点带面,步步深入,纵横联系,发挥了整体效应。这些专题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诗词教学情境,传播了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让古诗词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3.把握散文特点 教出散文韵味 篇三

一位老师执教《像山那样思考》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整堂课围绕“环保”展开教学,把语文课变成了德育课。这样的散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散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散文教学要把握散文的特点,把握文本的特色,教出散文的韵味。下面就以汪曾祺《五味》为例,谈谈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抓住文本特点

《五味》是一篇关于吃的散文。自古以来,写“吃”文化的作家作品数不胜数,如周作人、叶圣陶、周国平等都写过经典的有关“吃”的散文。汪曾祺笔下的饮食与他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写饮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食物美味的描述,而是借“吃”来传达一种生活的态度。散文的任务是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独特的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这种体验的。《五味》正是一篇典型的表达作家情趣的散文。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当定位在“学习本文大处(饮食文化、民俗之趣、文人之闲适)着眼,小处(寻常小食取材、味觉)着手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感受文字背后的民俗之趣,人生之思。”上。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

汪曾祺的散文多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文风的形成,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有关系。食物的味道是五味杂陈,而由汪曾祺个人的经历看一个人的人生也是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皆有,但他却能做到随遇而安。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正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据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可定位在“对语言的品味,理解文字背后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例如:写酸的段落中,“直瞪眼”“呼呼地”很生动形象、有趣。对于甜味的描述:广东人爱吃甜食„„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剑 闭庑┚渥右嘧?亦谐,长短错落,有韵味。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去理解这个经历了生活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的文人之趣。

三、抓住学情的特点

散文教学除了要抓住文体特征和作者的特点之外,还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五味》作为一篇写饮食民俗的散文,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内容读不懂,而是不会赏析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所以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如何让学生体悟到《五味》中具有韵味的语言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来完成新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端午的鸭蛋》,对文中“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样的句子肯定记忆犹新,学生对该句子的赏析也很到位,如果将之迁移到《五味》中,也不乏是个好方法。可以赏析《五味》中:“我们那里叫做 ‘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3]曾大龙.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误区与对策[J].现代语文,2012(5)

[4]王志成.以课堂核心问题带动有效教学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9):13.作者简介:

4.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篇四

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敢于质疑书本、自感自悟、自我鉴赏、自我测评。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以上五点要求,可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敢于质疑书本就会让学生的想法得到更好的认可,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感悟可使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散文的意蕴;自我测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自己更高的提升空间,从而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提升思维层次的效率。

二、散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5.简简单单教出语文味 篇五

【片段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有许多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描绘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吧!

大屏幕出示:《牧童》《村居》。

古典音乐响起,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分析】千百年来,优秀的古诗词时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因此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统合理念,上课伊始,笔者就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结合一些学生已经积累过的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品味诗词的意境。接着由读到悟,从诗人的诗句中去想象一千多年或数百年前儿童的生活场景,去品悟古人童年放风筝的天真烂漫,乡村生活的美妙惬意,分享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美好。

【片段二】感伤怀念共氤氲

师:有一位台湾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就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后来她去了台湾。她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做《城南旧事》,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出示旧照片,学生齐读课题。

师:当作者脑海中不断地浮现骆驼队这一画面时,哪些童年往事重上作者的心头呢?(生默读课文,汇报)

生1: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样子。

生2:和爸爸谈骆驼为什么系铃铛。

生3:我想给骆驼剪毛。

生4:我不断地追问骆驼的去向。

师:这四件事情当中,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关键句谈谈你的感受。

生5: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骆驼咀嚼这件事,我从“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中感受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6:我觉得骆驼虽然丑,可是作者还是非常喜欢它。

生7:孩子对骆驼充满了天真与好奇。

……

师:还有哪件事你觉得有趣呢?

生8:林海音想给骆驼剪一剪那不整齐的毛,这件事体现了她的幼稚天真。

生9:我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骆驼的关心。

师: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10:对逝去的童年生活的一种淡淡的感伤。

生11:对童年生活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分析】“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段篇章条分缕析,它删除了无效的教学环节,结合训练点直奔中心,简简单单教语文,使课堂教学高效低耗。所以结合这堂课的训练点,以“作者记忆深刻的四件事情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最有趣”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学生在自读自悟之后,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感伤。然后抓住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文字“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同一个反复呈现的旋律主题,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诵读当中,感悟一次次地加深升华,情感随之一次次地递进,感叹童年虽一去不还了,但是那份纯真美好的童真童趣却永远让人深深地怀念。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朗读也逐渐地从生硬到自然到入情入味。感伤和怀念的气息久久地氤氲在课堂中,童年生活的美好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深情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和作者心灵发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领悟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产生强烈的创作欲。“语文主题学习”这种简简单单、直奔教学要点的教学方法,在删除了大量无效环节的情况下,让师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仔细品味语文,语文所蕴含的美感也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上一篇:退保离职证明下一篇:近现代史演讲稿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