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共14篇)(共14篇)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五里镇富强初中 陈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构建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广大农村生产和建设第一线的应用人才。它的发展历史虽很漫长,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展示着无限生命力。但是,当前农村初中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就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已经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家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寻找一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时间:2013年9月1日至10月30日。
二、调查地点:五里镇富强初中。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
四、调查对象:在校初中学生。
五、调查过程:
(一)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
1、关于品德和知识的认识 问卷:你认为知识和品德哪一样更重要? 品德与知识一样重要:40.3%,知识重于品德:35.4%,品德重于知识:12%,说不清楚:12.3%。
2、关于父母对待自己感情以及对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评价 问卷:你认为父母爱你吗? 很爱的75.2% 说不清楚的15.9% 不爱的8.9% 问卷:你是怎样对看待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 理解并体谅78.7% 不能理解4.1% 说不清楚17.2%
3、学生的倾诉对象和倾诉愿望达成情况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向人倾诉吗? 是的23.6% 偶尔这样23.7% 从不这样52.7% 问卷:如果你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喜欢向谁倾诉?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1.4% 不确定5.7% 问卷:你遇到挫折和困惑向人倾诉以后感觉满意吗? 同学中的好朋友71.2% 父母9.7% 老师16.4% 不确定2.7% 问卷:你觉得真正理解你的人很少吗 ? 经常有这种感觉53.8% 这种感觉时有时无26.5% 没有这种感觉9.7%。
(二)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问卷:你的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生活情况怎样? 初中水平61.4%,小学水平25.7%,高中水平9.6%家长为,大专及以上2.3%水平,文盲占1 %。问卷:你的家长晚上在家活动情况是怎样的? 看电视40.7%聊天、打牌7.6%读书、看报1.6% 家务50.1%。
2、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问卷:你的家长对你是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凡事必须听家长的41.3%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关注其行为10.2% 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但行为不能违反常规31.8% 顺其自然16.7% 问卷:你的家长对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唠叨训斥、打骂60.4% 表扬鼓励10.5% 与老师联系沟通16.4% 耐心询问12.7%。
3、家长对子女关注的问题。问卷:你的家长对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成绩60.6% 心理状况1.4% 思想品德20.7% 身体状况17.3%。
4、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情况。问卷:你的家长与你的沟通情况是怎样的? 偶尔与孩子沟通21.3%,能够经常与孩子沟通17.9%,不与孩子沟通60.8%。问卷:你的家长对你进行管教时你的态度是什么? 能够听从18.1% 不情愿但不反驳48.4% 有时反驳14.8% 根本不听18.7%。
(三)学生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 问卷:你觉得教师在课上是否注意对你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很注意7.6% 时有时无22.7% 基本没有这方面指导69.7%。问卷:你觉得哪类教师对你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影响较大 有爱心负责任46.2% 教学能力好12.8% 能指导如何做人10.9% 能严格要求9.8% 缺乏责任感 教学能力差20.3% 问卷:你觉得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很需要31.6% 有没有都行52.2% 不需要16.2%。
六、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调查显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自卑、自大、妒嫉、厌学、逆反心理,以及不能承受压力和挫折、不敢面对困难,不善于处理青春期问题等等,正困扰着他们,妨碍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关注农村中学生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当前学校和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等工作上存在不足,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在对家长家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尤其是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的指导和培训不够。第二,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彻底转变,部分教师仍然像以前那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家长不能为孩子创造好的家庭环境、缺乏同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技巧,家庭教育中以学习为主,忽视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第四,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厌学情绪,在学习与生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善恶美丑的标准与是非观念始终困扰着他们,他们同时也有着很强烈的倾诉愿望,渴望理解、沟通,在学习方法与心理健康方面更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
七、成因分析
1、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是个人因素。每个学生随着自身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 4 精神压力和心理困惑,如对异性的倾慕而产生的感情外露与内隐之间的矛盾,与长辈沟通上的代沟与逆反心态,浮躁与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只不过有的学生问题比较少,有的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很严重,但都要合理引导,恰当解决。二是家庭因素。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依靠爷爷、奶奶照管,所以这些孩子该叫做留守学生。他们长期独自生活或和祖辈等亲戚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他们经常显得失落、冷漠、孤僻、交流困难等情况,表现为抑郁的心理症状,女生在这方面要多于男生,而男生则可能出现放任自流,任性,盲目地自负等敌对、偏执等心理症状。另一方面,父母在家的,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少”、“三多”: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好吃懒做之恶习;少艰苦奋斗的意志,多坐享其成之贪欲;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多胆小怕事之懦弱。“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终将不会绽放。随之养成的是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三是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需要,办学思想存在较大误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重智商轻心商,中考的指南针使学校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迷宫,素质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喊喊口号,即使是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其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非是想让学生考更高的分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考试分数相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国家颁发的心理健康教材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落实不够。为了提高升学率,像音、体、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谓的小科在不少学校都被考试科目挤占的现象,即使课表上安排了,也形同虚设,只是应付检查的。学生整天围绕着中考科目争分夺秒,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而只有放弃。四是社会因素。主要是不良的社会风气、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等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读书无用论”再一次得到验证,就造成大部分家长、学生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至家长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放任自流,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在学校混日子,就会出现问题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木马”“病毒”也确实控制、毒害了这一代中学生,网络上的一些凶杀、淫秽等不良信息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不少中学生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农村中学生以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2、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四个原因: 一是贫富不均使部分贫困生的心理被自尊、自强与自卑、自闭之间的冲突所扭曲、所撕裂。二是家长的过分溺爱,使部分学生的性格呈现出自私、自大,却又敏感脆弱,难以与他人交流的特征。特别是经不起严重的挫折,受不住较大的压力,妖骄有余面坚韧不足,狭隘自私而容不得批评,这是当前许多中国孩子的“通病”。三是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学生在家多为“少爷”、“小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顺自己的心意,轻者恶语中伤,重者拳脚相加。四是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一旦陷爱情漩涡,将不能自拔,成绩必将下降。
五、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和工作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的种种中学生心理状况,作为学生成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该有哪些作为呢?
(一)、家庭教育要合理。家庭是孩子成长避风的港湾,是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的摇篮。所以,家长们不能只顾苦钱而忘记了苦钱的最终目的,决不可因小失大;更不该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丧失了起码的对儿女的养育责任。作为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情商比智商更重要。(2)在孩子气面前,父母要做好表率。(3)树立父母的威信。(4)保持家校联系。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学校教育要走出误区。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养成良好品德,成人成才 的摇篮,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如:首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特别是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音、体、美、劳动技术等所谓的副科。不能因为师资缺乏,有些硬件设施不够,就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通过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的许多科目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积极挖掘利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文科科目中有,数理化生物中也有,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良好的品格。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第二课堂,必然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行得到和谐发展,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锻炼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第四,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胆尝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孩子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着想。
(三)、社会要担负起责任。各级政府要从民族的未来的高度看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取缔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严控非法出版物,严打暴力犯罪、色情买卖等丑恶社会现象等。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心理教育其实是一种和谐教育,“和谐”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健全学生人格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家长与子女关系的基础。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打破旧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模式、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努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承担起和完成好育人使命。
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通过调查农村中学生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体质健康现状如何?找出如何在农村学校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突出与完善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 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与手段, 使我县农村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健康水平得以明显的好转。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县农村初中4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跟踪学生1800名, 其余为随机抽取各乡学生的健康卡片) , 及四年的初中三年级中招体育考试成绩档案。其中男生58%, 女生占42%。
2.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 阅读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和课程改革理论书籍, 查阅近4年的学生健康卡片, 采用比较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 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
3.1.1 身高:
农村中学生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男生12~13岁是快速增长期, 平均增年长高达3.58cm, 14~15岁是较快增长期, 平均每年增长1.86cm, 女生12~13岁是快速增长期, 年平均增长2.37cm, 14~15岁是继续增长期, 年均增长1.32cm。与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各年龄的身高平均增长男生为2.18cm, 女生为1.37cm。学生身高有继续增高的趋势。
3.1.2 体重:
农村中学生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男生12~13岁是快速增长期, 14~15岁是继续增长期, 随年龄的增长体重增长幅度越来越小, 女生体重增长12~15岁左右, 是快速增长期, 此阶段的体重增长随年龄的增长, 增长幅度越来越大。与03年同年龄段结果相比各年龄组体重平均男生增加2.78kg, 女生平均增长2.6kg。从整体情况分析, 体重超重的学生有增长趋势, 营养不良的占3.5%。
3.2 农村中学生机能特征情况。
3.2.1 肺活量呈下降趋势:
农村中学生男生的肺活量从2345~4178ml之间, 女生的肺活量女生从2018~3212ml之间。肺活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大的趋势, 但增长幅度有在差异, 男生13岁左右增长幅度最大, 女生也是13岁左右增长幅度最大, 男、女生在14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增幅逐渐减小。与03年健康卡片相比, 农村被检测的学生中80%的年龄组学生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 平均下降120ml。
3.2.2 近视率。
在被问卷调查的学生当中, 男女生近视发病起始年龄为13~15岁, 并且以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的速度上升, 15岁以后近视发病率趋于平缓, 在整个被调查的学生中近视发病率占全体学生的25.6%。与03年相比, 在13~15岁近视发生率为15.79%, 短短的几年期间近视率上升达10%。
3.3 分析。
从上述调查的结果分析可见农村中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明显增长, 这说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可喜的地方。同时也代表着国家的政策在基层有了很好的落实, 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条例》颁布以来, 国家及社会政府大力支持关心学校的体育工作有关。这一点需要继续发扬下去。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村中学生健康状况还存在的问题。
3.3.1 肺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学生肺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够, 尤其是学生的长跑活动减少, 其中既有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上的问题, 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精神的问题。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 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呵护多了, 而少了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学生中的怕苦、怕累的思想普遍存在。加上社会对教育的偏见, 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片面理解, 而带来对学校的压力, 以及一些学生本身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3.3.2 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1) 近视率与学段有关。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近视率上升有随着学段升高而增长的趋势。小学升初中, 初中升高中近视率出现两项大幅度上升。因此减轻毕业班学生负担, 加强毕业班的预防工作, 是降低近视患病率的关键。
(2) 近视率上升与性别有关。调查表明, 视力低下者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这与女生学习用眼相对多于男生, 不爱活动等因素有关。
(3) 近视率上升与不良的用眼习惯有关, 如: (1) 常在强光或暗光环境中学习; (2) 阅读、书写视距过近; (3) 爱写过小的字; (4) 躺着、趴着或走路看书; (5) 玩电子游戏机或近距离看电视; (6) 其他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
(4) 缺乏必要的预防和保护眼睛的常规知识。学校和有关人员重视不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根据本项调查分析, 说明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工作的势在必行。通过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 使农村中学生掌握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 同时贯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达到知、信、行的协调统一, 是中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中学生中普遍采取多项有效措施, 开展丰富多彩的卫生保健知识竞赛活动, 贯彻“预防为主”和“从小抓起”的精神, 从而使学校卫生健康和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成效, 使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进一步的好转。
4.2 建议。
(1) 国家、社会及基层的领导重视学校体育, 树立“健康第一”“从小抓起”的主导思想。各级各类学校要上好体育课, 开展好“两操”和课外活动, 并增加提高学校体育财力和物力。
(2) 基层的工作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把“减负”的力度大一点, 给中学生一个较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切实改变“升学率”就是一切的主导思想。
(3) 加强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 利用课堂、广播、专刊、专栏宣传卫生知识。向家长发健康教育宣传信, 要求家长以身作则, 在卫生行为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4) 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卡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卡, 每学期复测一次。
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三
来,由于农村发展的特殊情况,我校学生大多数属于留守学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学生数目的减少,学生心理变化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介绍自2010至2014年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我们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找到一些办法,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条更为良好的发展方向。笔者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希望能够为全国类似的地区教育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社会实践 农村留守生 学习生活状况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中国农村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农民收入大大增加。然而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很多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位,孩子缺少爱的呵护,使得孩子孤僻、消极、散漫、怯懦。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在广大的农村,学生数量急剧减少,导致孩子互相之间的交流也出现了问题,他们缺少玩伴。既没有父母的爱,也缺少朋友的友谊,使得他们缺乏了与人正常交往等能力。针对这种种问题,我校教师自2010年开始,着手研究和找出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以期为我校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以及全国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
一、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0至2014年接受调查的450学生中,有156人父母常年在外甚至几年回家一次,占34%,有300名学生父亲常年在外,占66%,父母常年在身边可以随时监管和照顾的孩子只有5名,大概1%多。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监管和爱护,使得学生在认识上,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缺少爱的呵护,心理发展异常
父母的爱和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是孩子良好的情感培养的关键因素。父母经常性的对子女教育交流,对于儿童的良好情感培养至关重要。有些父母常年在外,不能及时地看管孩子,甚至与孩子联络也较少。在关于孩子觉得与谁最亲近的回答中,50%以上的学生选择的是爷爷或者奶奶。在关于爸爸妈妈是否关爱孩子成长的问卷中,65%的孩子选择不关爱。这说明我校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爱的缺位,孩子的认识出现严重的问题。亲情缺位孩子很难正常发展,很多孩子有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不爱说话,不善交际,胆小怕事,上课走神,不认真完成作业等问题,造成学生成绩低下、态度冷淡等等。
(二)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粗放
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想念父母并不能完全表达。孩子缺乏父母关爱,常常变得怕羞、少言,对于远在外地的父母的想念也不能顺利的表达,逐渐地不爱接父母电话。父母每次打电话也总是叫爷爷奶奶看管好孩子,问问孩子有没有听话,学习成绩有没有进步,这常常给孩子不被关心的感觉。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得到爸爸妈妈买的好东西、好玩具,孩子心理就觉得被忽视、被遗弃。还有当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常常留在家的另一方会变得非常忙碌,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疏于发现,万一发现也是简单处理,不能从孩子教育和发展的高度进行引导教育,动辄呵斥,甚至打骂。长此下去,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孩子要么变得胆小怕事,要么变得逆反强烈,导致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听话。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败而习惯了,娇惯了,学坏了,厌倦了。学校教育听不进去,孩子出现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彻夜不归等严重问题的现象在留守学生中比例远远高于父母关爱和监管的孩子。
(三)隔代教育,认识错误,性格缺陷
时代发展往往把任何人都丢在了后边,几乎每一代人都粘着九斤老太那名言:“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事实是不能及时学习和进步的老一代,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已经有可能远远落后于时代,靠着自己已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勉强维持着生存。上一代往往不能理解下一代所做的事情,当今时代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的迅猛改变使得每一个人都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隔代教育导致祖父母给孩子指导的教育内容完全远离孩子成长的时代,祖父母对于孩子所作所为以及孩子的思想完全不能掌握。即使是那些听话的学生,由于祖父母知识老旧也会导致孩子成长出现问题。他们会发现祖父母的教育可能与时代不搭边。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或者问题孩子,祖父母根本没法理解其行为,也无法教育。隔代教育常常导致孩子认识错位,性格怪僻,出现各种问题,如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观,表现为暴躁、冷漠、内向、任性等等。
二、我校留守学生教育的探索
针对我校留守学生教育的种种现象,我们从很多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需要指明的是,教育和教师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农村人口转移等因素,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显得人口较过去稀少,农村老龄化较为严重,农村较过去缺少活力。就教育来说,由于孩子较少加上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考较过去少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很重视,仅仅表现在愿意为孩子教育花钱方面,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孩子出现问题的思考,家长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面对。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进步,更应该多思考学生心理需求和道德发展的要求。关注留守学生,懂得他们的需要成为我们教育的最重要环节。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正常、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会“自律、自强、自学、自理、自立”,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
首先,我们尝试建立温馨的班级环境和同学关系,为孩子构筑一个“温暖的家”。在父母的爱缺乏,孩子感觉不被关心不被重视的认识中,学校要主动担起关爱学生的责任。特别是寄宿学校,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室到宿舍,教师要全面关爱学生成长,也要引导学生互相关爱,互帮互助,体会人与人交往和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校从我校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学士的现实出发,非常重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校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互相帮助和合作互动非常强调。
再次,在班级管理中,我校强调在班会活动中进行体现良好美德的家庭教育故事,为学生认识家庭,认识父母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在学校层面,我想每年举行两次家长会,要求家长必须亲自参加,主要是进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把常年在外的家长以学校和家长会的名义召回来。由于近年来家长对学生教育较过去更为重视,因此,家长们对于家长会较为重视,因此学校家长会的组织,往往能够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家长也因为家长会而更加关注孩子成长。
总之,留守学生教育是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和学校作为今天“农村留守者”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要重视留守者的未来和发展,要为留守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的未来打造一片可期待的蓝天。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571。
4.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篇四
沈晓芳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现有10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21名教职工。日前,我们对一至六年级的400多名学生小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90%,其小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嫉妒(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二是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三是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四是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8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小,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小;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小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小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小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小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小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
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小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总结: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5.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一、调查概况
我于4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6.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的70%。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问题又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品质、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时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阶段之一。农村小学生因其社会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情况与城市的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农村小学生常伴有自卑,因自卑心理而影响交际合作的困惑;因家长忽视孩子的困惑与烦恼;因从小任性娇惯,家长没有时间管教与引导而心理缺乏承受挫折与自我调节能力等。而现行的河北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是针对全省情况而编写的,主要是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城市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并且编写的年限已久,不能适应我校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校开展《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现状与心理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该项研究为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研究与实践开创了新的局面,也提升了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我们将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校本教研”,借鉴别人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上的心理素质,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从而使现代农村小学教育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广泛性,以期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虽说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少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是因为农村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周围环境单
一、设施简陋、学生交往圈相对有限,再加之受到一切向钱看的小农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为处在农村的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滋长的温床。所以我们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使全校的师生人际关系和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要求我们不断尝试利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新的视角去理解当代的小学生,用不断探索的态度,去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我校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
因此,进行《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讨,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校本教材,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长效性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课题研究目标
在我校范围内,进行调查和实践研究,把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放在首要位置。实践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立足我校实际,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建立以心理健康为视角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制定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把现有的资源进行完善、提高,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例设计、活动设计,记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积累尽可能多的一手资料,编写校本教材。促进学校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五、课题研究内容(1)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采集、整理、分析材料,准确把握我校学生心理的真实状况。
(2)一至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分解与实施策略。一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二、三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四年级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五年级培养学习观念和提升调控情绪的能力。
六年级培养集体意识,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和课题研究成员,在认真学习理论、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参考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新的要求,根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优秀教材,发挥自身优势,编写校本教材。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个案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3、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体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
5、如何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等。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及他人成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心理教育理论及其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广义心理教育课程的领域中,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为要素,在校本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上来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调查研究法
根据我校具体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采集、整理、分析材料,准确把握我校学生心理的真实状况,积累素材,作出相应研究。
(3)行动研究法:完成模式的理论建构后,我们用行动研究法对模式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对本课题实施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调查法主要是文献资料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家庭调查研究、谈话调查研究等。
2、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在研究中以科学的理念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查找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依据、内容、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借鉴别人成功的研究方法对本课题实施研究。
3、课例研究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在课堂上,因此,我们把课堂作为研究的主阵地,课题组成员努力寻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心理辅导系列”作为各班校本教研的主课题广泛加以验证和推广,以求每个学生都能以健康阳光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
4、个案跟踪
通过课堂发现、调查问卷及活动中,发现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跟踪调查,查找原因及根源及时辅导,以寻求对问题孩子的帮助,使每个孩子都身心都得以健康成长。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2013、3——2013、8)调查分析,制定相关方案,强化相关理论学习,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3、9——2014、2)以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为主,强化实践过程中结果的总结。一年级学生能够适应校园生活;
二、三年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四年级学生通过心理教育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五年级学生以情感体验来端正态度,增强自制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教育氛围,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六年级阶段则是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自然,让这种习惯行为成为六年级冲刺良好保障的同时调整学生心理。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2014、3——2014、6)形成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总结推广。调查分析-教育实践-总结反思循环进行,螺旋式推进。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发现的各种问题及原因,,,2、解决问题的各种对策。。
3、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4、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7.加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教师的育人观念要与时俱进,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目前,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在的生活内容的变得复杂了, 学生接触到的不健康内容很多, 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加上家长对这方面的忽视, 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下, 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只要成绩不要健康的现实利益驱动下, 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而学生自身又没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非常规的心理状态。
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教师先要有一个正确健康的心态, 明白自己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而不是为了几个分数教书的, 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 然后再去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长处, 积极地跟进积极的教育, 让学生克服不利因素, 看到自身的积极因素, 每天都能正确。积极地进行学习。
对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必须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才能赏识农村学生的积极心理, 才能给农村学生自由发展的契机。这样, 正在发展中的农村学生就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行事, 自由地发挥自身的长处, 体验自主发展的乐趣。
二、培养健康心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能把学生的内在潜能开发出来,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有了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培养。所以, 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但在现实的教学中, 教师并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至于学生大多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 如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等。如果一个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理, 教师不能够及时给予疏导和教育, 久而久之学生便会积重难返, 在我行我素的道路上一直错下去。毫不夸张地说, 一个学生的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务必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突出的位置, 务必要心理健康的课程开齐、开全, 要对此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制度的层面形成一定的章程, 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重视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这些信息, 必须通过沟通的方式,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知道他们的所想所感。可以说, 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辅导学生的“金钥匙”, 是帮助教师塑造学生心灵的有效利器。由于师生关系并不能绝对平等, 教学活动的严谨性与学生的活跃性时时存在着冲突, 常常导致师生沟通上存在陌生感和隔阂, 所以, 心理辅导教师应始终把自己放在主导和主动的位置, 积极创造心理辅导的条件, 拓宽师生感情的沟通渠道, 要关心每一位性格和兴趣不同的学生, 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 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体察学生成长的苦恼, 知道他们的苦恼所在, 对症下药, 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 教育他们要有积极的心理, 开朗豁达的思想情感, 这样才能以健康向上的心灵来迎接困难的挑战, 为自己开辟宽广的人生道路。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在于重视学生的内心对自身行为的影响。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 学生的思想心态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我们不防在理论上探讨一下, 积极心理学强调正向的积极力量, 这种理论上的阐述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即学生的心理是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力量。另外,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先生的“习得性无助”人格理论, 也告诉我们, 关注人的心理导向有着积极作用。可见, 学生的乐观、高兴等积极心理健康品质, 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心理辅导教师不应该只将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 而要将所有学生作为管理教育的对象。其目标不仅要纠正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言行,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乐观、有爱心、能奉献、有进取心等良好品质。这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也是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前提。只有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信号,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成功的乐趣,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生的积极心理能力加强了, 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随之加强了, 这样他们便能沿着健康的道理继续奋勇前进, 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作为农村学生, 尤其是留守学生、单亲学生、问题学生, 他们是一群特别的教育群体, 具有较大的自我心理压力、社会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等,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 相关的心理辅导教师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内心情况,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期被教育者所忽视, 他们只为了应试教育而忙碌, 很少把学生的心理感受放在心上, 有的甚至于为了成绩, 人为给学生制造心理障碍, 使学生一提起学习就发怵, 严重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生活。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学生的重要性, 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8.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善于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我认为可以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发现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现象,主动提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望:中医用语上指观气色。学校每天有一套套的工作人员、值班人员,既有行政人员又有班主任,还有教师、食堂、门卫及后勤工作人员。他们与学生都有一线的接触,学生的言谈举止自然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学生的“言谈举止”就是“气色”,就是心理健康状况的直接表达。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写在脸上”、体现在行动上、表现在交往上,如果工作人员有责任的观察,一定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2闻:中医用语上指听声音。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很多方面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可以从单个声音和群体声音两个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可以通过“闻”来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做出分析了解,达到调查学生心理导向、分析学生心理是否存在相关问题、提供探寻需要解决的信息。
3问:中医用语上指询问症状。询问是最常用的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教师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迹象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影响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些因素。问的方式或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一条:不能泄露学生心理信息和超越学生心理承受的健康状态。问是最常见的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方式。
4切:中医用语上指摸脉象,这里引申为分析问题因素、归纳问题归因、划定问题切面、指出问题倾向等理论层面。切从理论意义上说,是诊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根据教师对学生的“望闻问”,可以初步发现及分析学生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障碍,为教师和学校下一步解决或帮助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线资料,并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学校主要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室”和“班主任工作日志”来实现的。
二、积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现在的学校和家庭,不是不知道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回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引发社会安全问题。我们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采取了以下积极措施。
1.观察阶段。通过上面“望闻问切”途径,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但个体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还要进一步调查分析、再做出合理化的结论。只有进一步观察,综合分析一线信息并深入调查探究,才能分析发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由于人们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心理抵触,往往是我们帮助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最大障碍。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光要有爱心,而且要有持久的耐心。
2.“保守治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观察阶段”学生的观察,如果发现有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向,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方法就是依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诱因”,首先进行“诱因”规避和“正能量”引导。比如发现某一学生有“上网瘾癖”倾向,首先要进行的是学校教师对其产生“上网”诱因的分析和帮助规避,并利用学习和活动对其进行“正能量”诱因引导,使其对“上网”能正确认识并健康对待。
3.“手术治疗”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帮助工作。到了这个阶段,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我倾向价值观”,由于对社会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心理诱因已经严重增强,对别人的正确引导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依靠简单的个体教育和帮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综合教育整体能力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外因,直至心理健康成长。这个阶段是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但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和保障性手段,问题学生的最后帮助都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理想目标。
4.“随访互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对已经帮助过的学生进行跟踪访问,进行后续教育帮助。这个阶段一直都是我们对问题学生教育帮助的盲区。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诱因很多,源于学校的诱因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而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诱因却源于社会生活复杂和家庭责任缺乏,如果不能及时的对问题学生进行随访互动,那么就有可能失去挽救一个失足儿童的最好机会,造成终身遗憾。“随访互动”就是要建立好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确定人员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后续教育帮助工作,直至还原问题学生于正常状态。
9.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九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了解小学上的心理健康,探索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千岛湖农村27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255份。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好。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
一、前言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心育” [2]为心理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还有到学校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农村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来研究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学校工作的迫切任务。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多样化和充满竞争的社会,从遗传因素上来说本来就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小学学生,就更加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当成为农村小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农村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目前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来看,各地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不容乐观。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心理教师队伍和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缺乏,导致农村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难以缓解,针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许多专
[3]家做了相应的研究。孙少平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4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和谐,情绪反应适度,情感比较稳定,具有人格的统一和完整。美国举行第三次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5],研究调查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精神医学者曼宁吉[6]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问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者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最近几年的调查结果[7],随年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有较大的上升幅度,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严重,[8]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严重。1992年石国兴的报告指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为18.48%,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女生比男生严重。夏雪芳[4]在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就提出几个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明显,农村小学生有比较明显的人际交往焦虑,表现在交往上有自卑倾向,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他们有心事不愿意倾诉的比例较高,和教师交往不够主动,惧怕家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农村小学生家庭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家庭教育能力匮乏,有的家长还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由于大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比较低,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当孩子犯错误时,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顿打骂,因此在孩子的心理产生厌学等情绪。
二、调查方法
(一)对象
这次学生基本情况及心理发展状况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严格遵循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问卷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共抽查了四至六年级学生,共抽取27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样本为255人,男生127人,女生128人。
(二)方法
我们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农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 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为总标准分,大于65分,则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分别看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如果标准分在8分以上,需要接受心理辅导。调查时让被试者按要求回答,对每一个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评定,全部有效资料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一)结果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按心理健康测验总分评定,255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38%。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49%、5.12%、1.57%、2.35%、3.54%、10.24%、5.91%、40%。心理健康问题以冲动倾向检出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上看,农村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受过度保护有关。
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不同。以六年级最高,总体上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呈递增的趋势,其原因有待深入探讨。从调查结果中还发现,农村学校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冲动倾向”、“ 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但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 如四年级主要以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冲动倾向、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为主;六年级则以冲动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学习焦虑为主。所以在解决不同年级的心理问题,重点不相同,方法特不同。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有关措施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二)讨论
此次农村心理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总标准分的平均值为正常范围,但学生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说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学校的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的是行为冲动, 我行我素。二是学习障碍,缺乏自信心、上进心。三是人际关系障碍,胆小害羞, 交往、合作能力差。四是自我意识障碍,逃避困难依赖性强, 承受能力差, 意志力不强。除了这些还有为人处世较敏感、躯体化障碍等等心理问题。
四、农村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从幼稚逐渐趋向成熟的过渡期,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高于他们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他们在解决或实现这些过高 要求的同时, 也使得心理冲突、心理矛盾随之出现, 这些冲突和矛盾就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家中住宿,家庭生活环境, 父母长辈的兴趣爱好、行为品德、文化素养等等, 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一些现象:一方面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这些打工者的孩子大部分留在了农村家里。有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则单独在家。他们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更得不到父母的指导教育。时间一长,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们,生活上放任自流,自然不可能认真对待学习;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上过学,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力辅导孩子的成长。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广大农村学校由于改革的滞后、教育手段的落后,仍在搞应试教育。学校都是以教学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准绳, 教师就把这种考核手段直接转嫁给了学生。他们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老师之间相互竞争容易造成恶性竞争,造成学生学习紧张, 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以至于产生厌学、逃学甚至对抗情绪,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素质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因素。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子比较小且比较穷的学校, 有许多教师都是半边农半边教学的,教师研究教学方面的时间不多,导致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老化,为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他们在教学中也只有采取过去的老一套。有时不免产生一些烦燥情绪, 使用一些轻率、粗暴、过激等手段。教师的心理状态、个人素质、人格力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是农村里往往残留一些不良风气如赌博、偷盗、打架、骂人等的不良习俗。小学生正好是处于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的时期,在大人的影响下,也会偷偷摸摸地尝试。二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比较泛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打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读书也照样能挣大钱的舆论在农村中流行。又由于近年来机构改革, 不少人员下岗, 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机会少等等。三是网络的因素,网吧在农村越来越多,农村的网吧管理不良,家长对网络知识的贫乏,常常会发生因网络而引发的农村学生偷窃、离家出走、失踪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总结与建议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关注孩子早期成长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教育的终极是培养发展性人才、创造性人才,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还应该重视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
家长要多多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就算是因为家境原因家长到外地打工,他们也要多于孩子们通电话,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解决心理矛盾,最好是能把他们带在身边。避免孩子受不健康现象的影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期望值不宜太高,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事实求是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免造成子女的心理压力, 但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要严格管教, 加强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家长除了在物质生活上关心他们外,更多地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思想和心理等情况。
(二)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出适合农村学生教学的方式,加强学校常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1、学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培养会学习的学生。要求教师充分领悟新课程精神,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重体验,重方法,培养乐学会学的学生。
2、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速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
3、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讨会和学术交流。
4、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三)周围环境的改善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村委要加大社会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祥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维护和增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10.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共计518名学生展开调查,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年龄10~14周岁,平均年龄11.6岁,男女学生分别为337人与181人。问卷回收518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6.71%。其中,按性别统计,男生共计325份,占64.9%;女生共计176份,占35.1%。按年级统计,四年级有160份,占31.9%;五年级有169份,占33.7%;六年级有172份,占34.4%。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在1991年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检测,该量表广泛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MH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均是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信度较高,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84和0.88之间,分半信度值在0.635和0.809之间,量表结构效度良好。测量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使用规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指导学生测验,现场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二级计分方法,计算出每位被测者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主成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MHT测验当中,若总量表得分≥65分,表示该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2不难得出,在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501名合格被测高年级学生当中,存在着26名有较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被测学生的5.19%。在MHT测验当中,若分量表得分≥8分,表示该名学生在该项内容上存在适应不良,需对其进行特别心理辅导。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数达247人次,比例为49.31%。各分量表得分超过8分的人数由多至少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分析表3中数据不难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男女生在MHT测验的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均低于女生,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方面更是趋于显著,这说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四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稍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但并无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三、讨论
1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特以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团队进行了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目前比较集中的问题核心,并就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结果及所反映的问题
本次调查是针对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忠义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展开的,学生总人数72人,其中留守儿童13人,占到总人数的18.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支持父母外出打工,且能正确看待此问题,当遇到困难或有心事时,都能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同学求助,平时在家帮家长做家务、学习等都能合理安排时间,且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实现梦想,改变经济现状及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但是还是有部分小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沟通能力欠缺;在学校和老师接触时间少,加上其性格上较羞涩,表达能力不足;而隔代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的差距,心理沟通困难,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小学生性格变得较孤僻,较同龄的其他儿童相比,往往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少自信心,心理素质差。即使学校对此采取很多措施,比如成立“亲情直通车”定期和外地家人通电话,取得一定成效,但调查显示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1]。因为心理问题将直接对孩子的未来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造成严重影响。家人和老师的关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部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我们社会实践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了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同时让家长配合,给予孩子们关心和温暖。经过短短几天的磨合,他们的自信心大为增加,能够更专心的学习,同学关系有所好转。但是由于老师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现象。他们不爱做体育活动,不爱与同学交流,但是在其他同学的热情邀请下他们也会去一起玩耍。
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学校老师的教导,家长的交流不仅使其心理素质提高很多,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很多。得到这个可喜的结果后,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的儿童发现,这一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做家务和忙爷爷奶奶种地上;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思念父母上课经常开小差。从上面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儿童家人外出打工对一部分子女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这部分亲情的缺失不能得到抚慰,很可能不能得到健康成长[2]。
二.解决农村学小学生亲情缺失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缓解农村孩子亲情缺失的问题
要解决农村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首先应减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劳务方式,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时一定的帮扶政策和宣传引导也至关重要。
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将一些大型的企业引进本土。如果家乡附近有大型的工厂或企业,并且薪资待遇与外出打工不相上下,使得农民愿意就近务工,而无须背井离乡,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使得亲情缺失状况从根源上解除[3]。
政府对常年服务于城市发展建设,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在其孩子的上学问题上,能给予一定的帮扶和补助金,使得一部分孩子可以随父母进入城市读书。既解决亲情缺失问题,同时还让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使得把孩子培养成为栋梁之才更进一步。同时,政府、学校与家长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补助金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定期检查农村儿童补助金的发放情况,并利用寒假时间对特殊农村儿童进行走访慰问,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政府在对“关爱农村儿童”的宣传工作上要加强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儿童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各企业单位和各高校加入到关爱农村儿童的爱心活动中来。一方面支持农村学校建设,让孩子们在家乡就可以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对于随父母进城上学的孩子,也要让周围师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尤其是要引导城市学生,不要因为农村来的学生的方言和穿着等对他们歧视和嘲讽,这样很容易造成农村学生自卑和自闭,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的念头,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农村学校成立相应管理机制
学校是学生长期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因此,针对农村孩子亲情缺失问题,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1)加强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针对农村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注而出现严重后果。
(2)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农村的孩子之所以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原因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领域,没有所见,自然也就不会有所感和所悟。如果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走出去,深入社会去了解和体会,相信孩子们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
(3)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让学生接受现状,避免因为自己生在农村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自暴自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坚强和自立,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和境遇;再次让他们懂得感恩,感谢父母远赴外乡辛苦打拼的抚育,感谢学习老师的辛勤教诲,感谢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nlc202309010139
(4)针对当前农村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农村孩子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5)定期举办老师培训活动,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吸引大学生来校就职。知识的新奇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美妙,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分散他们对于父母的思念的注意力和减轻家庭带来的压力的困扰。
(6)营造关爱小学生的氛围。学校以群众路线学习,整治“四风”问题为契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班内学生中,老师要充当起父母的角色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让其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
(7)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随时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并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的工作合力,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也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8)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要求教师作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施以更多的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留意每个学生的的心理变化,进行有关心理健康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父母及家庭责任不容忽视
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是他们成长的泥土和堡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整个成长路上的守护神。家庭和父母的关爱任何人无法取代。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能像花儿一样茁壮成长,散发迷人芬芳,家长将任重而道远[5]。
(1)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经济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2)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由于农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不是很善于言谈,最初的联系可以由教师引导,慢慢转化为相互联系,最后转变为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和老师了解孩子情况。
(3)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临时监护人除了要关注孩子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外,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关心关爱每一个小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的责任。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亲情缺失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希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为我们的农村小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孙文敏,吴庆兴.试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2(30)
[2]胡会丽,陈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4]杨会芹,张波,郭雪萍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6):97-101
[5]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167(5):82-83。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15-JSJYYB-175,项目名称为:教师及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本文通信作者:崔乘幸)
1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吉安市城乡结合部小学1所、农村小学1所,为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抽取了1所市区小学。每所小学都随机抽驭四~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73份,收回有效问卷866份,其中农村534份(城乡结合部286份,农村248份),城市332份。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205份、五年级学生176份、六年级学生153份;男生303份、女生231份。
1.2 方法
测试问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问卷是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GAT)基础上修订而成,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用于诊断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该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凡各内容量表标准分在8分以上者,说明被试在该项目上的焦虑程度较高;全量表的标准分在65分以上者,说明被试的总体焦虑程度较高,需要制定心理辅导计划。调查时让被试者按要求回答,对每一个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评定。全部有效资料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①被调查的农村小学生中,总分大于65分者5人,占总人数的0.94%;②各分量表的焦虑程度较高检出情况依次为:恐怖倾向15.2%、冲动倾向12.5%、对人焦虑11.3%、身体症状8.7%、过敏倾向8.1%、自责倾向8.0%、学习焦虑4.9%、孤独倾向2.9%;③至少一项大于8分的有208人,占总数的38.9%。
2.2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在自责倾向上有较显著差异,在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着非常显著差异。
2.3 不同年级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2的统计结果表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总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上无差异。
2.4 不同性别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3 讨论
3.1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吉安市农村99%的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人进行心理辅导的仅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0.94%,低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3.4%)[2]、四川资中县(1.04%)的调查结果[3]。但是,总检出率低,并不能表明没有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从调查结果看,有着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的小学生有208人,占总数的38.9%,说明此种情况比较常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总量表分还是各分量表(除身体症状外),农村和城市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位于市中心条件好的学校小学生受情绪困扰的情况明显好于位于市郊和农村小学小学生。因为,在市中心小学就读的孩子多为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子女,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是职业较好、收入稳定,且都受过一定的教育,而在市郊和农村小学就读的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甚至大部分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使得这些“留守孩子”生活不稳定,没有充分的安全感,由此而造成孩子的焦虑。小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小学生长期处在焦虑、不安宁状态,不仅会影响小学生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其生理发育[4]。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些孩子的心理发育,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比如,社区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家长进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学校要设置心理辅导机构等,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来为小学生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3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区别
从调查情况看,男女学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有较为显著的差异:男生在孤独倾向的因子分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女生差,主动社会交往的意识也较差,容易产生孤独心理,这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很不利的;男生在过敏倾向的因子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是因为男孩子受中国的传统的观念影响较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社会的支柱,男性要有很强的本领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男孩子都十分在意周围人的对其能力的认可和评价,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因而容易产生很多的矛盾心理,导致十分的敏感,这同样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利;女生在恐怖倾向的因子分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感情细腻、情绪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男生弱。同样,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所受的情绪困扰也有较大的不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方面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而低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有的放矢地制定心理辅导计划,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宋专式,陈伟.心理健康测量[J].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07-218.
[2]董灿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0-681.
13.农村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篇十三
(一)、初步形成了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心理自控力较差。
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意志、情感、态度、人生观等。形成了自己较稳定的心理认同感。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意志,喜欢表明自己的主张、观点等凡是符合其情感意志的事积极去做。反之,即使别人强迫,也会逃避,甚至抗拒,出现心理断乳期反应。但是,初中生毕毕竟处于十几岁的年龄阶段,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往往讲的是大人话,行的是小孩事,多数会由于无知、义气或冲动而犯错,再加上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可能对伤及自尊的行为反应更为强烈,从而导致行为偏差较大。我班原有一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上进心很强,好学,最令同学敬佩的是“够意思”,在同年级中可算是一位人物了。有一次,他的“够意思”让他尝到了苦头:外班一学生与人发生口角,他伙同其他同学去为朋友出了气,打了别人,事件发生后,学校给了严重警告处分,班会时,班主任在班级又批评了他,他敏感的自尊心受不了了,逃学了,后在老师和家长的耐心劝导下,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重返校园,现今已是初三的学生了。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他的义气和冲动才会发生这样的事。
(二)、由于生理发育引起的性心理探求及心理行为的混乱。
初中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很多人从“儿童”一下长成了“大人”,其中绝大多数人经历了性发育的必然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很多人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指导而产生迷茫、恐惧、好奇的心理。这个时期,身心发展很快,很多同学思想负担加重,整天担心自己身体的变化“我怎么会是这样?”“别人也这样吗?”产生迷茫,恐惧,好奇的心理。同时,也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幻想,喜欢打扮自己,给异性递字条等,这时就要很好引导,避免盲目的下结论。
(三)、初步面对学业的压力和社会评价而产生的压力与初中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平衡。
初中生都面临着中考的竞争。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面临的竞争。他们在中考中的表现,还会引来一系列的评价。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初中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仍很脆弱,他们常常无法化解这些压力,遇到一点失败就会产生挫折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调,如孤独、退缩、焦率、甚至产生冲动和攻击性行为等。初步面对学业压力和周围评价而产生的压力与初中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平衡。可能在小学是优等生,但上初中后,由于大环境及各方面因素影响,成绩或许有所下降,再加上初三的升学压力,使不能积极面对这种竞争的同学,对此成绩及由此成绩而引起的一系列评价,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对,很容易使他们的心态失衡,从而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或自我封闭的现象,怕别人笑话等心理。
14.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四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
宗志福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不容乐观的现状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日前,我们在七至九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100%,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症状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妒忌(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②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③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9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不再是局部的小问题,而是整体的大问题。这方面,学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某校一初三学生因不满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纵火以求解脱,造成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竟“自编自导”绑架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某校两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不满老师的管教,竟密谋在学校开水瓮里投毒,幸好发现及时未产生恶劣后果,但其低龄化和恶性程度发人深省。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几期家长培训中作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2)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成长、教育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1、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中国教育报》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题为《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的记者调查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报道和分析。文章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在京山县坪坝镇对848名中小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孩子”346人,占总数的40.8%;有严重违纪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务工,83%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92%与父母每学期联系不到5次,69%对学习成绩无所谓,90%将来准备经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愿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边。文章还说,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作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
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近几年,农村学校引进人才的机制一直运行不畅,教师流失严重,现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北京晚报》报道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的教师有心理问题,7%的教师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燥、忧郁、易发火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出现过教师咬掉学生耳朵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北京市已在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列为了必修课程,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尚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出路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应予以加强。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10-08
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10-01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12-10
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06-19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10-11
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09-16
农村小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07-15
农村小学生作文现状06-25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08-14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