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2024-10-07

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共9篇)(共9篇)

1.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篇一

第30课时(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新课导入:

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探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在探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神话故事的差异:东方神话中,人物形象大多是人身体,动物头像;如:猪八戒、孙悟空、牛魔王等。西方神话人物形象则与此相反,为人的头像,动物身体;如:狮身人面怪、美人鱼怪等。说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考虑的视角不同,西方重视人的思想智慧和动物强健的身体。中国文化则从嬉戏观赏等角度创造神话中怪物形象。

2.打招呼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3.告别语的差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4.宴请餐饮的差异: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国人为了显示热情,喜欢给别人夹菜。但是老外却不喜欢要别人给自己夹菜。老外乐于让人自主选择喜欢的食物。中国人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都喜欢随处逛,到处看。虽说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是好的待客之道,但老外还是忌讳你在做客的时候在他家里东逛西逛,甚至偷窥他的隐私。同样的,涉及到薪资、年龄等隐私问题我们也不要张口就问。咱们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老外就觉得中国人奇怪,拿两根树枝就能吃饭了,而且是能切、能剁、能叉、能碾、能搅、什么都能做。他不 1

理解,他觉得中国人真聪明,手特别灵活。所以老外到中国吃饭一般最怕的就是用筷子,每次吃完饭手都抽筋,因为手实在是太累了。

二、传授新知: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独创性和不同的历史渊源,不能厚此薄彼。体育文化也有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两大类别。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使东西方体育文化也必然存在的差异:

1.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伦理精神——超越精神)。东方社会对等级地位、精神道德的侧重,也对体育运动的审美目标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了东方体育文化把体育运动被赋予的伦理道德视为重点,而忽视身体的外在美。如练武并不是为了伤人,相反而是为了防身、强身健体;强调“点到为止”、“适可而止”。

2.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重文轻武——健全人格)。从整体上说,受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为主导。西方人生观是“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

3.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趋向的差异,(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中国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的养生体育文化,促进了那种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印度的瑜咖、中国的气功等)的顺利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而西方体育文化则是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形式,充分强调个性发展,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文化。在古代奥运会举行的数千年间,古希腊人一直保留着赤身裸体参加竞技比赛的习俗,以展示外形的健美和肌肉的发达,就是如实写照。为进一步探讨体育对人体各部分的作用情况,在西方发达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解剖学、人体组织结构学的基础上,人们企图以“分析”“实验”的认知方式去揭示体育的奥秘,沿着“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途径不断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以此衡量体育的功能,规范其手段、内容和方法,使体育活动向着严格的“针对性”“专门性”的方向发展。

4.中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没有形成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竞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形成理论体系)。西方体育文化,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在工业生产、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

三、课堂小结:

总结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四个方面的差异。

2.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篇二

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人类需求的特殊反映。体育利用身体形态、动作、运动器材等有形的物质来反映无形的意识、观念,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以及民族的特征, 并对人们的体育行为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体育文化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 中国文化注重自身修养的养成, 儒家文化重视体育、德育、智力的统一和谐。中国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人的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而是对人的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 陶冶人的性情,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1 对体育文化的界定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体育文化中还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在进行本文的研究之前, 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第一, 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发展。第二, 在进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当中, 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 形成了相关的体育活动的制度文化。第三, 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民族心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评判, 这些统称为体育的精神文化, 是抽象的体育文化概念。第四, 具体化的体育文化, 也就是人们创造出了一定的物化形式, 例如火炬、奖杯、徽章等。学者高于兰著作了《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一文, 在该文当中高于兰指出:体育设施设备、体育技术、体育消费以及体育资金等都属于体育的物质层面, 这些因素具有活跃性、时代性的特征, 是衡量文化整体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具体的政策、制度等体育制度文化属于体育中层文化, 它具有权威性, 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保守性、稳定性的特征, 是文化的核心它。

总的来说, 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集合,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以及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其作用是为了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

1.1 西方体 育文化

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 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 西方文化也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 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中心, 也包含北美洲与大洋洲。

西方体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 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市场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再度兴起, 西方体育文化更具世界意义, 并逐渐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礼仪, 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保健作用 , 崇尚礼让、宽厚、和平的观念。

2 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2.1 两种体育文化依存的社会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 中国的传统体育也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地大物博, 土地肥沃, 农业是立国之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力量, 尊重自然。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稳重的民族性。

而西方则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是在工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工业发展。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西方人崇尚与自然的竞争, 认为优胜劣汰,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人的力量, 提倡自由、平等。

2.2 两种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

2.2.1 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朴素主义唯物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提倡阴阳五行、气一元说的观点, 这些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 并成为了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依据。

西方体育是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西方的试验科学开始出现, 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19世纪,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后, 西方出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点。这种新观点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解剖学等相继出现, 体育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为西方体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2.2 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观, 西方体育提倡个体观

中国传统体育体现了中国典型的整体观念。中国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人的躯体与人的精神的和谐, 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人的身体锻炼, 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以及身心的和谐。

与中国传统体育不同, 西方体育强调的是人的物质形态, 提倡人通过体育运动, 强壮身体, 练成发达的肌肉, 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

2.3 两种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2.3.1 中国传统体育重视伦理, 西方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 注重道德和人伦。中国将体育和德育联系起来, 主张利用体育培养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养成良好的情操。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的意义不在于竞争取胜, 而是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升华。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重在参与”这样的鼓励的话语, 都体现了中国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是以工业文明为依托,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西方提倡竞争, 认为竞争才能发展。人们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 展现个人的能力, 获得成功。西方的比赛规则是在平等的情况下, 通过个人的努力, 在竞争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根本性。

2.3.2 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 西方体育重视抗争

中国崇尚的是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的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舞等都都是通过运动实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而西方一直追求的是人的独立、自主, 强调人的作用, 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 提倡抗争。人与自然的抗争, 人与社会的抗争, 人与人的抗争, 在抗争中求生存。

3 两种体育文化的相似性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还是西方的体育都是重视集体的发展。中国社会一直强调集体的力量, 个体依附集体, 集体主宰个体。个体的完善最终是为了集体的发展。西方也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 个人从属于国家。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

4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 势必会吸收其精华的部分。

4.1 中国体育开始追求体育竞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 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西方体育的竞争意识也渐渐开始影响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现代奥运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敢于挑战自我, 勇于冒险, 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获得胜利, 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

4.2 不同的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 从而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

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传入了中国后, 其中有很多的项目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 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各地的健身会所也相继开展, 西方的重型机械、击剑等项目成为热潮。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但同时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运动项目, 同时完善了世界体育的理论体系。

4.3 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 , 西方的竞争观念也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要输入新鲜的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 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逐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新追求。

4.4 中国引入西方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 西方的一些优秀的体育项目也开始传入中国, 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逐渐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喜爱。

总而言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因为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以中西方文化为基础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也具备着一定的民族特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也具备统一性。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能会改变体育文化原本的性质, 同时可能带来文化的变迁, 产生新的体育文化。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要: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本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予以了定义, 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有意识的身体活动, 并且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文化制度以及人们用以对体育活动进行评判的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文化还有具体的体现形式, 如奖杯、奖牌等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同时笔者就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予以了不同的阐述,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同时笔者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相似性的角度着手,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 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并且指出中西方体育文化都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这一相似性。文章的最后笔者根据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概念、不同的特征以及共同的特性的研究结果, 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体育文化开始崇尚体育竞争, 西方的竞争观念逐渐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不仅丰富了体育运动项目, 还推动了世界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差异性,相似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 (1) .

[2]哲学中国网.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info.aspx?n=20120321121819357232[OL].

[3]董立兵.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3.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篇三

【关键词】体育审美;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aesthetic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WANG Yu-ling LIU L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zhou University, Zhen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sports basketball, football, table tennis, boxing and martial arts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reflected in the educa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natur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life attitude, to show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heterogonous countries with rich and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various industry school was its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 of the ordinary, In the sports aesthetic process,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idea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also inevitable by many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Westerners tend to" dare" ( sense ), the Chinese with "ceremony" of lead, two does not divide the merits, ultimately forming a unique sports aesthetics.

【Keywords】Sports aesthetics,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Culture difference

谈到体育审美情趣,首先要提到的是体育美感,作为体育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美感同其他美感一样,是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育美感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直觉性,即它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美感。体育审美恰恰是对体育美感的一个感受过程。

体育审美,首先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系统或听觉系统,逐渐过渡到整个感官系统,而引起大脑的思维活动,最终使审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使心情愉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1〕。而审美者通过感官系统接受体育,引起大脑的思维活动,是随着各人的喜好、心情和文化结构而产生的。

中西方文化的主干像两条腾飞的蛟龙,自成体系,相互交融。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次在《原始文化》(1871年)的书中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2〕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些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形成人们在关于体育审美情趣中的判定标准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也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西方文化则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3〕。二者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在诸多方面:

1中西方教育上的差异在篮球中的表现

西方文化的家庭教育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4〕。而这种从小锻炼出来的独立生活能力我们可以从美国的NBA中窥见一斑。美国的篮球队员主张个人荣誉、以自我为中心更重视自己的独立进攻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强调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特别欣赏团队精神,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5〕。

2中西方社会文化导致性格差异在足球中的表现

足球是一种激烈的,使人如痴如醉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就像中西方对音乐的欣赏,西方人沉醉于高雅而神圣的古典音乐,中国人却钟情于现实的生活化的小品一样,体育作为一种审美力量的生成与发展,也同样取决于从事体育运动的主体——人,取决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西方或足球文化先进的国家,人们为其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为它欢呼、为它流泪、甚至为它疯狂到去死,进入一种痴迷的境界。而中国人却理性地把其视作一种愉悦身心,放松自我,宣泄情绪的方式,热情过后便会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天伦之乐。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带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6〕。它体现在中国人的性格上,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以理性来具体规范感情,使人的感情心理与社会行为处于平静和谐之中,施拉普那在中国不停呼唤豹子精神,国人却以理智的面容面对他,而西方人对足球却主动地呈现出忘我的投入,他们把自己的智慧、激情,淋漓尽致的投入到对运动员带球、传球、射门的欣赏中,创造了丰富的球场文化。他们在欣赏过程中,高度亢奋而紧张的情绪自然进入到一种疯狂的状态。相对而言,我们中国人在这一过程中虽说并不是没有上述情况的出现,但相对于西方或足球发达国家的人来说,我们对足球的审美情趣要理性并缺少较多冲劲的。

3中西方传统礼仪的差异在武术中的表现

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所表现出的“礼节”和“谦让”都是中国人的美德,尤其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理”(礼)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代中国人对体育的欣赏便也以“礼”为重要思想指导,如现代体育中的武术比赛负方展示了主流的赛事风格和超凡的人类品格,即使失利后仍然可以说“虽败犹容”获世人称赞,从而使比赛呈现出双赢的局面,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欣赏体育活动与竞赛多么地重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西方人对待赛程认真较劲,一板一眼,绝不低头认输,对于赛事拼尽全力,可谓拼命三郎之说。中国的体育审美观因带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精神深刻的烙印,而缺少了西方典型的激烈的竞争以及西方竞技体育的那种撼人心魄的对抗场面。

4中西方生活态度的差异在拳击中的表现

在规定的区域中同场竞技的强烈对抗性项目,并且身体的接触、冲撞频繁,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是双方具有排斥性的体育项目就是拳击了。它意味着力量、冲撞、对抗、身体接触,是一种对抗性极强的体育项目,激烈的对抗与冲撞,健的身躯,充满激情的呐喊,吸引着成千上万大的西方观众的眼球。激烈的竞争中冲斥浓重的火药味,表现了西方人张扬的个性,打破平衡冲破束缚的风格及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从对拳击的分析中我们更多的发现西方古代体育崇尚竞争、敢于竞争、乐于竞争,以竞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显示自己的优劣。而判定比赛胜负的唯一标准就是运动员在场上的比赛成绩,不会以贫贱高贵来定输赢。他们的文化思想更多的体现在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古代传统文化区别太大,使得带有中国理性实用文化及以“礼”的思想为文化结构生活态度,对这种激烈的对抗的体育项目无法接受,审美也无从谈起,观之国内拳击类项目的普及程度,通过电视台对此类比赛项目的播出率可知一二。但我们以对抗性擂台节目《武林风栏目》却正在慢慢的兴起。

5中西方自然文化差异在乒乓球中的表现

有“国球”美誉小小乒乓球,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是作为外交手段与人沟通的,这与西方十分盛行的网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内敛、含蓄故将西方的网球引进的中国的同时,不是照原有的场地大小制作,而是缩小很多倍,并抬到桌面上进行。这一点,不仅体现了中西方自然文化的基本观点的不同,也同样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的不同。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从中国对乒乓球的普及状况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体育审美的过程中形成体验自然、和谐的旋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的审美情趣。而西方的网球,橄榄球甚至有棒球、曲棍球都在向我们展示古代西方体育的那种崇尚竞争、敢于竞争、乐于竞争。

6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体育审美中的表现还有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敢”(感)性,中国人以“礼”(理)性为重要指导思想。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很多差异直接影响了体育审美情趣上的差异。但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中西方体育审美情趣的文化差异促使中西方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体育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玲,王凯.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现代体育审美观的影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3):85-86.

〔2〕于连水,赵志明,许丽红.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J〕.商业现代化2009,(563):204.

〔3〕邓绍建.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价值工程.2010,(5):220.

〔4〕石亮.浅谈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差异〔M〕.华章.2009,5:90.

〔5〕石勇CUBA折射出的校园篮球文化-对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学教育的影响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8,(1):71-72.

〔6〕张延平,高景龙.现代体育审美浅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2):7.

4.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比较分析 篇四

姓名:贾晓璐年级:12级产业三班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观看体育赛事更是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乐趣与爱好。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而中西方国家的体育赛事文化有什么差异呢,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是如何融合促进全球发展呢。下面我将对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1.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原始社会时期,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出现了利用劳动工具进行狩猎的活动, 这要求人类增大力量作用, 提高速度、耐力和主动性的技能。体育作为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活动之外的一个社会活动的特殊范畴, 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这一点, 已经通过在中国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石球、石锤、石链等物和西方考古发现的投掷武器和齿状鱼叉上得到了证实。在东方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各自的物质基础不同, 但是都承认体育文化中所蕴涵的养生思想、军事体育思想、体育教育思想、娱乐体育思想等。

2.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说起中西方体育文化,就必须先了解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从中国古代,华夏文明开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古文化的演变.它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淘汰精选存留下来的文化,虽然就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价值上来说决定了世界体育文化具有内在趋同的性质.但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深久影响例如,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倡“六艺”。“六艺”中的射、御都是当时人们所承认的体育技能。但由于“仁”学的核心地位,而最终把以竞技为主的体育也限制在“礼”的规范内。这对后来的体育有巨大的影响。

中国多个民族所创造的多元体育文化,在历史上表现出较好的并存沟通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中国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被世界各国充分肯定包括其健身娱乐及文化价值;其次在中国传统体育主体保持非竞技化的同时一部分项目将发展成为国际竞技项目与现代西方体育接轨;最后,与世界各国的横向体育交流更趋频繁,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及其特点决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完全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秀内容,并使其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体育在内容上更充实表现形式更多样。

西方体育文化以整个西方文化为背景,西方文化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发展历史中,古希腊科学发达占重要地位,古希腊成果比较多的产生于数学、物理方面,力图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西方的这种文化孕育出来的西方体育自然而然地反映了解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可能性,最终出现以物理量的变化为表现形式,以物理量最终确定评价成果的体育,它是西方哲学与西方科学的延伸,因此与中国体育的入文观完全不同。

3.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影响

从上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原因看来,由于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体育本身的性质上就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转变为侧重“自娱”“娱人”以及增添了不少的表演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消灭或走上消灭的道路。然而,在与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性也逐渐削弱,竟而成为多民族共有的项目,如赛龙舟、舞龙舞狮、游泳、射击、武术等已成为国际性民族项目。同样西方竞技体育的传人也对我国各族人民产生巨大的影响,世人对诸如篮球、排球、网球等运动的爱好也与日俱增。以西方新经济观念为载体的体育消费观已进入民族文化氛围当中。民族传统优育的产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行列。进行产业化不仅是当前时代的需要.而且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我们不可把发展与同化这两个概念混淆,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少数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成果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保存完美的精英民族文化。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仍旧影响着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所以积极主动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形势.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地对其采取开发与保护的措施,以保证其完全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当今十分紧迫的任务。

4.中西方体育赛事文化的融合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不断摆脱民族性、地区性而走向世界性、全球性的过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

式,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此,中西方体育文化具有必然性的汇合与互补。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同样是优秀的,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中国体育强调修身养性,把体育价值观定位于行为的主体作用性,中国体育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则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西方体育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思想,在一定条件下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目标产生背离。

民族体育文化的和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有深刻地认识,而且要求对西方体育文化有全面地了解。在切实的和合过程中,我们接受、吸纳西方体育文化决不是要民族界墙拆掉或是。全盘西化’。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纳必须昂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主体性,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来选拣、吸纳西方体育文化;要将西方体育文化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改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当前世界进入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我国也进入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毫无疑问,文化也要现代化,要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现代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更要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接触。通过创新,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进行必要的保护、引导、调控,做到既抓住西方文化冲击的历史机遇,又协调发展不使其走上灭绝的道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群众性 也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可以借此文化融合的机遇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

认同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周咏松,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D] 2006.9

[2] 程志理,人文奥运与希腊精神[ C].体育科学研究,2003(3).[3] 李哲峰,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之差异、变化与发展[D]社会科学论坛2004·11

[4] 孟凡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C]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8 卷第2 期 2006.3

5.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 篇五

随着“地球村”的逐步实现,各国文化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引发了跨文化研究的高潮。本文在研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西文化的总体差异,目的是促进中西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以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 中西 比较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共同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交通、通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大趋势。尽管如此,千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文化传统有着强劲的连续性,从总体上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依然十分明显,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比较仍然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一、文化的定义

诚如西哲所言,越熟悉的存在人类越陌生。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交往不断紧密,“文化”这个词汇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其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丰富,其定义也就越来越难以界定。据有人统计,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数百种,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定义文化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是这样解释的: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定义2和3主要用于特定领域,在这里略去不谈,定义1应用广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泛指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方面又特指文学、艺术、科学等精神财富。在英语中,culture也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它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在英文中为culture,原义是指农耕以及对植物的培育,从15世纪以来,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RaymondWilliams认为:culture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Chastain认为,文化可划分为大写C和小写c文化。大写C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是狭义文化,即文学艺术以及学术方向的文化。小写c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是广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传统等。根据Chastain对文化的界定,广义内容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大众体育、流行音乐、习语、幽默、笑话、教育、大众电影、体态语、节假日、信仰等社会文化或语言现象;狭义内容包括文学、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建筑、艺术、科技、宗教、哲学等文化现象。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一,文化是人类的、社会的、后天的。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加工制造出来的物品才是文化。文化,尤其是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化,不是人们先天遗传的本能,是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个体遗传来的是学习文化的能力,但文化本身必须通过学习的实践才能获得。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都是说文化是学来的,是受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人一生下来,就受到其所处的人群和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开始了文化化的过程。第二,文化是历史的、动态的。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对文化产生影响,形成它的发展变化。具体地讲,有许多原因能引起文化的动态变化。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发明创造、新的观念的出现是文化历史的、动态的变化的原因之

一。其次,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文化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有,政治上的风云突变和经济上的全球化趋势也使文化不断变化第三,文化具有共享性与相对性。文化是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社会性的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所有的成员所共同接受和遵循,即它具有共享性,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例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代都可享受同一文化;不同的阶级,既有其不同的亚文化,也有共同文化。第四,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形式。文化由人们的内隐和外显的行为组成,这当然包括人们的交际行为。

6.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篇六

一、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无形,但是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1.“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一直把“天人合一”视做一切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人们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 2.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而是群体、的一分子。为了保持和谐的群体不至于分解离散,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在以群体主义为取向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谦卑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礼”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长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礼让,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比如见了老人打招呼时应称“老先生”、“老师傅”、“老大娘”、“老大爷”等,见了有职位的人打招呼要称其职位以示尊敬。

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同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中国人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使每个人习惯的透明生活,同样也形成了要求别人也透明的习惯。这样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常要受到周围无数有关无关、有形无形事物的制约,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育,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个空虚的概念。

西方人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

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freedom),崇尚平等(equality),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打招呼、称谓行为模式中,还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和礼貌,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遵守。隐私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可以保护个人自主,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人们忌谈个人的年龄或疾病,这样做是为了在社会群体中保持一种健康、年轻、完美的形象。作为一种隐私,人们回避个人的财产或收入这类话题,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竞争。

3.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皇权胜于神权,没有一种宗教占统治地位,我国就总体而言,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因此中国礼仪没有宗教色彩。然而在西方。基督教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就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成为西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如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仅美国基督教堂就多达四万多所。在西方历史上还曾多次爆发过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因此西方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女士优先礼仪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为高尚情操的影响。对基督教徒(天主教与东正数)来说。圣母玛丽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基督教文明尊崇玛丽亚为圣母,对心爱的女性像上帝一样顶礼膜拜,即使西方国家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的中世纪时期,骑士的传统也是以保护女性为己任。骑士都要选择一位贵妇人作为尊敬、爱慕、服从的偶像,学会一套讨好、效忠、保护女人的本领,不惜为她遭受苦难,献出生命,这种“骑士风度”对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表现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

示尊敬的称呼。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2.见面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为他过于亲密,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对此非常困惑,有时甚至愤怒,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3.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宴客礼仪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料,且要不断加茶。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5.禁忌习俗差异。在西方,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婚姻、恋爱等都是大忌,隐私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中国,这些却是经常交谈的话题,人们不会感到不快或反感。登门拜访一般是先应预约,突然造访是社交禁忌。应邀吃饭,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则不仅为失札也会让女主人措手不及,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西方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他们的救世主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13的恐惧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13,宴客避免13人同坐一桌,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但在汉语文化里,“十三”却集“美恶于一身”,它既表示“爱抚,亲昵”,又表示“鄙视,轻视”。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因为它与“死”同音。

6.女士优先礼仪。女士优先在西方和国际交往场合仍是广泛遵循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无视这一原则是严重的失礼行为。在正式交际场合中,男女首次相识是否握手要由女士决定(除非男士地位极高或年龄极大),在室内握手时,除女主人外,其他女士一般不起立。现代交际场合中“女士优先”的礼仪还有诸如进出门让女士先行,上下电梯、汽车或进出门,男子主动为女士开门等。对于西方人的这种女士优先礼仪中国人很不习惯,中国人的两条优先原则是老、弱、病、残、孕优先和上级、长辈、贵宾优先。中国人之间没有女士优先的礼俗,相见是否握手要由上级或长者决定,在室内握手时,女士也必须起立。

三、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

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骗的嫌疑。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2.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四、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启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即和谐、融合,能使事物得以发展。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交流,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基础上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亦即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使自己的文化跟上时代,臻于先进的水平,才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态度。

首先,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形式更多,内容更复杂,但是作为维系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根本因素并没有变化,人与人关系和谐是

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之上。人与人关系和谐需要一定的社会礼仪作为黏合剂与润滑剂,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如此。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及个人的素质,是^们跨文化之间有效沟通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礼仪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其在历史演绎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本土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承认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是避免文化冲突、实现平等交往、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能帮助我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最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同,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人人都有爱和被爱的心理需求,“爱”贯穿在不同文化的观念中,是中西文化传统都可以接受的普遍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各种关系时,平等友善的理念应贯穿交际行为的全过程。对于礼仪文化中诸如此类的共性,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使其成为多元文化展开交流、对话、商讨,进而达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

7.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篇七

1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表现

1.1 球迷文化的差异“内敛”和“狂热”

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文化是外化的,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西方球迷的表现更为张扬。西方人的感情需要外露的宣泄, 当他们看到的结果与自己的愿望相背离时, 有时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与西方球迷不同, 中国球迷则相对内敛。即使是在足球比赛这样火爆的现场, 中国球迷也相对沉稳, 在现场或者球迷组织者的指引下呐喊加油。

1.2 体育传媒的差异“严谨”和“随意”

首先, 西方传媒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更为细致。西方的体育传媒不仅局限于赛事结果的报道, 还会留意赛场内外的其他新闻。而中国媒体更加严谨, 对比赛的结果, 战局的分析会有很详尽的报道。

其次, 中国体育传媒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一般不会把个人的倾向性带到评论中来。西方媒体则更愿意表达出个人的见解,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一针见血, 不会拐弯抹角。

1.3 审美情趣不同:人文性与健身性

体育在中国古代的作用不仅是强身健体, 还要寄托很多人文的精神。与之相反, 西方体育受古希腊和罗马神话的影响, 西方人对于“力”和“美”的追求十分执着。西方体育追求“更快、更离、更强”的理念, 追求对抗和竞争。

1.4 追求目标不同:内化性与竞技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内化性强, 西方体育的竞技性更强。内化指参与者关注的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并不过分强调胜负。而西方的体育竞技性特别突出, 因为一堅西方体育项目在规则并不完备的巧始阶段, 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送一特性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1.5 运动员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化与职业化

让适龄儿童直接进入对口的体校, 通过比赛让适龄运动员进入更高水平的运动队。这些运动员日常训练全部由国家或者当地政府出资资助。西方运动员可自主决定自己的运动生涯和参赛计划, 通过比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代言。目前中国知名运动员的赞助合约仍然不能自主选择。

2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2.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人类文化按照地域特征进行划分, 可以划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岛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大陆文化, 发源于黄河流域, 属于农业文明, 使东方人形成了安分保守, 求同求稳的性格特征, 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而西方属于海洋文化, 很早就进行了工业革命, 使西方人乐于探险, 性格外向, 具有较强斗争性和自主意识, 奉行独立自由的处世原则。

2.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国土主要以平原、山地和高原地形为主, 东面环海, 西面环山, 地形上比较封闭, 使中国人空间意识薄弱, 思维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 使中国人形成了安守本分的性格,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西方大部分国家地处开阔的海洋环境, 他们的工业、航海业都比较发达, 沿海地区,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也造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和不屈的性格。

2.3 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也被尊称为孔圣人, 遵守儒家学派倡导的“仁、义、理、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人生态度。而西方受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影响, 较早的开始工业革命, 奉行独立、自由、平等的精神, 人们的自我意识较早的觉醒, 具有敢于争先的竞技精神。所以, 西方体育主要发展竞技类体育运动, 而中国古代的竞技体育基本为零, 主要强调体育运动的娱乐性, 重视娱乐精神。

3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融合

3.1 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和谐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西方体育通过奥林匹克等各类运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各国延伸, 而中国体育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 也是积极走出国门。虽然两种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的排它性, 但它们都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竞技理念, 此共同点将推动着两种体育文化的交流,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

3.2 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原则

3.2.1 平等互利性

中国体育文化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 再不是被动的或“崇洋媚外”的, 而是一种自由的变迁与融合, 自觉自愿、平等互利的双向交流。

3.2.2 多元互补性

当今社会和平发展是主律, 多种体育文化价值观并存, 不同价值取向互补, 共同协调发展是国际社会大环境的要求, 和谐带来和平, 竞争促进发展。

3.2.3 继承与借鉴相结合

一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向其他文化的借鉴和学习。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应该是继承过去的思想精髓和借鉴其他文化的先进思想, 通过文化的不断积累和沉淀, 最终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文化。

3.2.4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对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论证, 毫不犹豫地去粗取精, 充分考虑现代人类的先进文化, 构建一个崭新的符合现代全球体育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它受到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体育时代是世界体育的时代, 它的内涵既是东方体育又是西方体育, 既是外来体育又是民族体育, 既是古代体育又是未来体育, 它的概念就是全部人类体育的集合体。

摘要:为了深入解析中西方体育文化, 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 从而更好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 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表现, 进而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剖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的必然性与坚守的原则, 以期在明晰差异性、共同性的基础上, 让中西方体育文化实现优势互补, 整合一体化。

关键词: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旭.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4 (4) :132-134.

[3]周茜, 张建营, 何源.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中的交融[J].科教文汇旬刊, 2007 (8) :163.

[4]曹继红, 王揖涛, 茹秀英, 等.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及其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6) :727-729.

8.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篇八

【关键词】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翻译,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语言间的转换,但实质上它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说的那样:“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翻译起着原语和译语的两国人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的作用。然而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和特定的情景里却有着各自的特定背景情味。

就中美两国的文化来说,两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和方式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他们对待同一事物有时会有不同的理解、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观看一部美国影片,中国人不理解或误解片中展示的某些行为或词语,而美国人却会视为自然。这是因为美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都是带着自己的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去看同一部影片而产生的不同反应。这些文化是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学得的,是社会的积累,是交互影响,是环境的要求。

从中美两国人在餐桌上的谈话行为所反映出心理上的差别也可以看出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传统的中国餐桌上长辈是发话人,晚辈是受话人。因此长辈说话时晚辈要认真听着;孩子则要听从和模仿,长大了也要学长辈的样子。美国人则不同。在餐桌上长辈是受话人,孩子是发话人。孩子要极力表现自己,讲自己做过的和要做的事,讲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长辈则要对孩子加以鼓励或支持、或否定。

可见,一篇好文章的译文不但要能充分反映原文的意思,而且还须引导译文读者排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惑或误解。这就要求译者要通晓对象国的历史、地理、社会、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下面从经济、政治、心理、文艺几方面谈谈文化差异带给译文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

东西方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发达国家会出现一些他国没有的新的术语、词汇和说法。把这些译成汉语时会有些困难,因为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例如,美国市场上出现一种廉价的葡萄酒时,人们为它取名为”redeye”。中国人在没有看到实物上的商标时,会把它同中国社会风气联系起来,误认为是“红眼病”。这些显然是望文生义了。又如美国人常喝的一种“white wine”,如果把它直译过来,也许有人会译成“白酒”。其实那是一种低度酒,并非中国人用“白酒”所指的那种烈酒。因此,要准确而真实地把具有西方经济文化特点的词译成汉语,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和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而不能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去理解和翻译。

二、政治方面

西方特有的一些政治术语常常找不到恰当的汉语词语与之相对应。这同样给翻译带来影响。如美国是个主张自由与民主的国家,但种族问题依然存在,称为“colour problem”,对黑人有“black”和”Negro”两种说法。如要在译文中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在某些带有歧视意味的文章里会用Negro,意为“黑鬼”;在一般性文章里则用black,意为“皮肤黑的人”。如不加斟酌随意地译为“黑人”或“黑鬼”有时会背离原文表现的真实情感。

三、心理方面

从心理的角度看,西方人喜爱以自己为中心。他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英语中常可见到“I think……”或“I have an idea”这类表现见解和看法的句子。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一词在美中两国人的观念显然不同。美国人用这个词是指拥护个人自由、权利和个人独立行动的社会概念、原则或习惯。这是美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准则,也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这一词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具有褒义。而中国人说“个人主义”则有贬义,指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错误思想,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能明显地反映出美中两国人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不同的心态。人们常感到英文“wife”一词的汉译比较复杂,并非任何场合都要议成“妻子”,有时为了适应我国各阶层人的欣赏水平,还可以相应地议成“老婆”、“女人”、“内人”等。这也是为了反映人们的不同心理倾向,否则有时会背离原文的风格。这就要求在译文中注意用词的区别,不然容易闹出笑话。

四、文艺方面

日益发展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各国的文学作品有在异国亮相的机会。中国的一些文艺创作(如古诗等)极难用英语表达。因中国传统文化擅长于优美含蓄的表达诗意,中国人尚且难以理解,就更难对译成英语了。这也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经济、政治、心理、文艺等方面的表现,影响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使译文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要使译文读者对所读译文感到满意,译者除需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外,还需学习和接受原语国的文化,以便在翻译时,使自己头脑中显示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尽可能地接近原意。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读者排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惑或误解。

参考文献:

[1]王蓓.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03).

[2]陈玉娟.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

[3]曾悦.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8).

9.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 篇九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从《饮食男女》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一.电影剧情简介及简评

老朱虽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她们性情各异,充满叛逆个性。吃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两代人受着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怎没想到,最能从传统封建中逃人却是老朱。

在李安导演这部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中国独特的、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也令观众叹为观止。其间融入了爱情,友情,亲情,生活态度等诸多问题,也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影响一一显现。片子属于李安家庭三部曲之一,从细处着手,虽然叙说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却道尽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诸多问题。

二.从影片中浅谈中西方文明化差异

看过电影《饮食男女》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很多差异和冲突,面对这些差异和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我对此的几方面浅谈。1.饮食方面:

在《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中,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这种饮食文化也是老朱和三个女儿维系感情的纽带。片子一开头,老朱就以娴熟的手法在做松鼠鱼,切鱿鱼花,片鸭胗,去椒籽,蒸腊肉,扣肉,炖鸡汤,包小笼包等各类菜式,川鲁淮粤,包罗万象。镜头中厨房的刀架里竟插着几十把大巨细小、宽窄不一的刀,真令人叹服。中国的意识形态、处世哲学迥然不同的西方,在饮食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片中老朱所烹制的精美的食材无不经过娴熟、复杂的刀工处理,再配以五味,加上适当的火候,做成的佳肴给人以视觉上和味觉上的双重诱惑。这与西方人的饮食相去甚远:西方人认为菜肴是果腹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味”却是要在生活中从方方面面深刻体会的。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吃东西只需讲究吃饱而已,其间的过程并不重要。所以,西方的饮食大多以炸,煮为主;而在中国,蒸煮烹炸炒,形形色色。中国人讲究内敛,讲究细节,在饮食方面也是这样。简单的食物也是融入了聪明才智,融入了各种技巧与艺术。片中,老朱的三女儿是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主营汉堡之类,镜头下油锅里炸的鸡肉,纸杯里装的可乐……这些用老朱的饮食观念来讲就是“不健康”!饮食平衡是中国传统饮食最注重的一点,药膳药膳,吃得健康,才是最好的良药。这里,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差异就大大凸显了出来。但如今,肯德基,麦当劳也在中国内地普遍开来,但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把他们当做是主食,这就跟我们传统饮食习惯分不开了。中国饮食包含了人们的智慧,细腻,艺术性……这是民族的也将是世界的。2.爱情观:

影片中是着墨最多,也是李安要重点突出的一个话题,李安当初导演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要通过饮食,这一人们无法避开的日常需要,来表达“男女之情,人之大欲”这一主题,旨在说明,爱情也像饮食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这是对传统保守思想的一种挑战与纠正。这部影片中有父亲与亡母的“老式爱情”与锦荣的“忘年恋”,家珍的臆想之爱与突然爆发的爱情,家倩自以为洒脱的后现代爱情,家宁的“青春冲动之爱”,家宁女伴的折磨之爱,这些爱情观,都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缩影。

老朱对亡妻的感情,是相亲相爱的爱情,家倩的说法是“吵吵闹闹算什么爱”。不说这俩姐妹是出于不同思想观念而发表的议论,没浪漫与激情,只有琐碎与平淡,有时候,反而争吵是感情的升华。父亲是爱亡妻的,这从父亲搬家时带着亡妻照片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但老主与锦荣的“忘年之恋”确实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它突破年龄的限制,经受亲人朋友的舆论与诟病,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自由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的对比,其实是中西文化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锦荣母的爱,其实也不能算真正的爱,在这里谈有些牵强,但他这种“想当然”而盲目的爱,确实也是传统中国式爱情观的一种体现。她表面是一个新派的人,骨子里却被传统世俗的思想所毒害,她认为自己与老朱“蛮谈得来”,却没意识到女儿的“背叛”,传统刻板的思想让她觉得自己与老朱年纪相仿,又都单身,简直是“天作之合”,至于女儿与老朱的爱情,那时她想都没想到的。所以,当老朱请求她把女儿嫁给自己时,她的反映与其说是对“忘年恋”的反对,不如说是对自己一相情愿的恼羞成怒。这种“想当然”式的爱情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而李安设置的结局出乎意料,也是对这种爱情观的反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对中方文化的冲撞。

家珍的臆想之爱是受其矜持保守,敏感性格的影响,由单相思引起的病态心理。她痴情于自己女友的男朋友,可惜一直只是暗恋,看着别人结婚生子又离婚,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用宗教信仰麻醉自己。可谓是受传统思想毒害至深。但是后来因为学生开玩笑的情书和体育老师爆发爱恋,最终以闪婚结束。这两种爱情,也是保守爱情与现代爱情的一种对照。也是西方爱情关对中国传统爱情观的一种抨击。家倩可以说是中西爱情观融合得最彻底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看不起老式爱情,与前男友的关系暧昧不清,藕断丝连,看似洒脱,实则骨子里的传统与克已在左右着她。所以当他得知情人要结婚后,不能在忍受这份不清不白的暧昧,于是选择疏远;在以为上司是姐姐前男友时立马刹车,这些都是传统与克己的反应。本来风流洒脱总能全身而退的她只配享受旧情人咖啡后两个小时的空档,有好感的上司也轻描淡写优雅的申明彼此只是好朋友,这样惨淡的结局其实正是李安导演对于现代或者自以为现代那种不负责任的爱的讽刺和对世人的警示。家宁给人的印象是乖乖女,但这一传统的形象却未婚先孕,她的道德观,人生观受到两种文化的巨大冲击,在她还未完全意识到爱情是什么时,已被卷入了后现代“快餐爱情”的洪流中。

中国封建的爱情观已深入人心,新的爱情观却席卷了着传统的心理,两种观念并存,矛盾中却也反映了中西方截然不同爱情观得来的利弊。3.亲情:

在这部影片中,老朱和三个女儿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亲情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而锦荣母女之间吵吵闹闹的亲情是对这种“静默”亲情的一种对比和补充,但本质上,这两种亲情都充斥着传统思想与西方新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老朱和三个女儿间的讳莫如深的亲情波折。老朱深爱着女儿,却又不善于表达,所以两代人之间心存芥蒂,也常有一些争吵,这在老朱与二女儿家倩身上表现的最明显。但表面上的冷漠并不能遮盖浓浓的亲情,他们对彼此的关爱可以从一些细节场景中看出来,这些都真实而自然地刻画出了彼此内心的深情与关爱。但是,传统保守的思想已植根他们的心灵深处,谁都没有采取主动去冲破这种牢笼,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关爱。在影片的结尾,即将出国的家倩在已经出售的老屋内掌勺烧了一桌菜,发现自己味觉恢复了的老朱激动地握住女儿的手,家倩从激动中醒悟过来,叫了一声“爸”,在父女俩的深情对视中,我们知道他们算是在冲出传统思想束缚的过程中走出了第一步,这也正是西方观念不断冲击的结果。

锦荣与前任丈夫婚后在国外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应该是很深的,这也为她与老朱的“老少恋”做了铺垫,而从锦荣母亲的造型和言谈举止看,她也算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受西方文观念影响较深的人物形象。但是,即使是这样,她们母女俩也难以摆脱传统中国观念的影响。锦荣母不但抽烟,新潮,还口口声声对女儿说“女人不一定要嫁人”,但在骨子里却很刻板世俗,她不断对女儿唠叨,教育她单身母亲的日子不好过。锦荣虽然也很反感母亲的唠叨与挑剔,但一句“她始终是我母亲,我不养她谁养她”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自己传统的孝女形象。总之,这种亲情也没能逃脱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

这个两个家庭中,一群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中是少不了矛盾与纠纷,但是亲情冲破了文化差异,冲不破文化差异的只是对待亲情的态度。三.心得总结

上一篇:经典哲理性的文章下一篇: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