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共8篇)(共8篇)
1.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 篇一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 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三中 郑立平王振云 邮编:262735 邮箱sdzhengliping66@hotmail 标准1:正确的学生观
知道学生是在不同教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能运用学生如何学习和发展的知识来了解学生,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和完整的学习数学的机会。
(1)尊重所有学生,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特长和需要进行相应教育。(2)承认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给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等机会,并能为每个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不断向每个学生提出更高期望。
(3)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第 1 页(4)知道如何改变教学,以适应学生已有的技能和经验;知道如何树立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有助于智力发展,数学在未来生活中将起重要作用。
(5)善于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及时适当调整课程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6)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多尝试着去观察对比、实验操作、分析思考,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发展变化规律。标准2:广博的数学知识
明确数学观念与这一观念在数学、其它学科和现实世界中应用之间的重要联系,在数学概念、原理和技能等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及时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体系进行反思。(1)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授课所需。非常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了解数学方面的新进展。
(2)明白数学的中心概念和原理(代数、函数、几何、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离教数学和微积分等),知道数学思维的基本步骤——审题、假设、建模、推理、结论、解释、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数学知识。
(3)对基本数学观念有很深的了解,明白计算、规则、步
第 2 页 骤、方法,不仅是规则,而且是学生理解问题的途径。能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数学解题技能与技巧方法。
(4)熟练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能在教育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的教学,以探索的形式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规律。
(5)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注意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能灵活的把实际问题抽象建模,能帮助学生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概念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重要关系,并把各种观念和方法应用到问题解决中。(6)了解丰富的数学史知识,利用对数学的感情,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满好奇和热情,并从中得到乐趣,巩固学习的信心。
标准3: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扎实的教学实践中,勤于自我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筛选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评价。
(1)注重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选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善于了解学情,预见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知道何时提供何种帮助。
(3)懂得如何与学生群体一起学习以及如何为学生选择适
第 3 页 当的学习任务。知道如何组建有利于学生自学和相互学习的集体,有效组织兴趣小组的探索活动。
(4)能提供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技能实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惑与失误。(5)能把数学与科学、社会研究等其他领域联系起来。通过丰富的跨学科教学,把各种学习线索串连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把实践经验应用于数学教学。注重在各种非正式的推理中使用数学模型,强调各种数学测算、运算、作图工具的灵活使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应用的重要性。(7)有较强的反馈矫正能力。优秀教师必须能根据教材和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及时检测学生学习,反馈矫正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标准4:成熟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创造艺术的和有效的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教学挑战。教学艺术是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它表明教师在关心学生、教学热情、内容把握、应用能力、丰富知识和创新实践等方面均已十分成熟。
(1)把对学生的了解、学科知识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并将其渗透在有凝聚力的、优秀的、令人激动的课堂教学中。
(2)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第 4 页 开展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灵活地把握课堂,认真地设计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步提高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递进性环节。欣赏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质疑,张扬个性。
(4)不断监控和调整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注意听取同事和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5)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力、背景,力争使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达到更高水平。
(6)语言精练准确又不失幽默,启发诱导,善于和学生一起分享并交流探索知识的无穷乐趣。
(7)能通过多个切入点和多种途径,使学生所有技能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清晰的思路,娴熟的方法,使学生时刻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标准5: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能力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灵活有序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优秀数学教师的必备素质。
(1)创设一种让学生在学习上积极向上、敢于冒险、解决问题时能享受到乐趣和成功的班级氛围。在这种课堂上,每个人都参与学习、发表见解、独立或协同工作。
第 5 页(2)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并时常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赏,鼓励学生猜测、实验、分析、假设、推理,构建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模式。
(3)善于表扬、激励学生,发展自信。时常通过作业展评、智力游戏、学习材料、课题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4)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数学背景材料,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从巧妙的实践活动和实例出发展开教学,设计的有针对性、有层次问题,和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理解掌握知识的应用。
(5)知道学生学习中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知道怎样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巩固新学知识。及时调整课堂节奏,灵活处理偶发事件。有意识地利用竞争性的丰富的数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紧扣学生思维。
(6)选择合适教法,制定切实的目标,运用恰当的评价,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组织形式,使课堂活跃、有序、实用。并结合相关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size=4]标准6:完善的评价方法[/size] 把评价融入促进师生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选择和应用一系
列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手段和工具去衡量教育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1)把经常性的评价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熟悉各种
第 6 页 评价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承认评价的重要性,并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2)经常为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进行反省的机会。有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学会简要概括与总结。
(3)拓展多样化的评价目标和方法。把过程纳入评价视野,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它们学习的过程和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充满自信。
(4)明确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不断改进命题原则和考卷形式,与情景、开放性、建模、应用有关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使用。
(5)要注重发现学生“好”的方面,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
(6)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要点,提高教学水平,并把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标准7:执着的教科研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优
第 7 页 秀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问题,更有利于开展教育科研。脱离教学研究,对自身发展和教学发展都极其不利。(1)认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只是教学,教育科研更不仅是专家们的“专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优秀教师不能总是把别人的或原有的理论和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
(3)重视问题解决与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及时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能在变迁与复杂的教育教学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行动策略和方案。(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执着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第 8 页(6)要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努力学习基础理论,借鉴先进经验,克服自身不足和各方面压力,执着追求教育教学新境界。
(7)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研究和校本研究,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通过结题鉴定或在县级以上会议交流、报刊发表。
标准8:灵活的数学应用
发展学生把数学应用作为自己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途径的能力。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调查、探索并发现各种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培养论证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毅力,创造和使用数学模式,将问题系统化,相互证明和交流结论等方面,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力。
(1)知道一般概念和推理方法对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意义,利用对数学中各种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广知识,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他们自己的数学方法。
(2)从巧妙的活动和实例开始,通过各种任务把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数学概念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经验和数学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3)注重在各种非正式的推理中使用数学模式,并强调其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之基础的重要性。使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发展推理能力。
第 9 页(4)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听讲、反应询问、互相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学习任务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有助于他们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5)鼓励学生调查、合作、交流,以促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6)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把培养学生能力的多种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让学生解决问题、交流推理过程、找出概念间的联系。标准9:谦虚的合作态度
以谦虚的态度,积极使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最大程度争取他们对教学的支持;积极与其他同事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
(1)有效协调人际关系和与他人沟通。除了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要与领导、同事、校外的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员保持适当沟通合作。
(2)注重家庭、学校、学生三者关系。尊重家长,把家长看作是鼓励促进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经常深入家庭了解情况,从家庭、家长不断得到有关学生能力、兴趣、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3)承认家庭和社会的参与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创设不同的、开放的第 10 页 环境让家庭和社会成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与同事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情,合作设计教学程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使各学科、各年级有机融合,相互促进。(5)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相互讨论、定期检查、评价课程等方式,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价值。
标准10: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通过认真选择和设计教学材料,充分开发相关的人力、物力、自然等资源,使用先进技术等途径,有力提高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1)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知道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依据课程标准,大力开发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相光盘、数学家故事、教学案例及专家讲课等社会智力资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3)把计算器作为发展学生数学理解力的一种探索工具,积极提倡采用最新技术成果;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学生操作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鼓励学生使用远程
第 11 页 技术获得有用信息并与他人广泛交流。
(4)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学会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的先进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标准11:不断的反思、学习,发展完善
经常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紧跟数学发展的最新形势,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改进教学实践,使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并向高层次发展。
(1)知道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
(2)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小结,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模式,努力完善数学教学。
(3)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把成果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断吸收、筛选符合学生需要的观念和方法。
(4)设计和使用各种方法,定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应、分析考试结果、观摩同行教学等手段,认真检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第 12 页 不断的自我检查中修正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5)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顺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第 13 页
2.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 篇二
关键词:标准,小学教师,角色
一、什么是教师角色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G.H.Mead) 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称为社会角色。后来, 角色概念引入教育领域, 教师角色理论开始兴起。人们运用教师角色理论来阐释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对教师行为的重要影响。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 (B.ddle) 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 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 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 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在众多的研究中, 教师角色一般被认为是教师的行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角色群。因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随着教育活动的时间、空间的变化, 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教育内容以及各种教育环境之间构成不同的关系, 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从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时代的变迁, 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也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小学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教师角色
教育部制定、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体现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特别需求。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新教师, 它要求小学教师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 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 实现“六个转变”, 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以表现出合适的角色行为。因此, 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新角色转变表现为:
(一) 面对学生的角色
1.做学习的促进者。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当学生察觉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 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会感觉到这种学习是有威胁性的, 并往往受到抵制, 一方面不容易学习, 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 那这样的学习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 应废除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 以促进者取而代之!“学生为本”———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规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生学习, 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2.做潜能的激发者。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 虽然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项或八项智能, 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则有所不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 而其他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具独特性。传统教育所认为的“差生”, 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 但他在其他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 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智能的差异性,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重鉴别、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 并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另一方面, 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智能强项, 以强带弱, 促进学生的弱势智能领域的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师须在多元智能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上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 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景, 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多元智能的组合活动、集体 (小组) 以及师生之间的多元智能的互动, 适应学生个体智能特点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 充分发挥激发者的作用, 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3.做真诚的赏识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与个性表现的强项和弱项, 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评价观念, 善于发现、关注和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 全面地评价学生,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中的优良行为, 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4.做得法的组织者。新课程的实施, 就是要求教师淡化权威, 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 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 有效地组织教学, 引导个性化学习, 做“平等中的首席”。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智能特点改变学习方式,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促进个体潜能与特长的全面开发。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设计符合自己智力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学习活动。
5.做得体的协调者。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 打破区域界限, 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 协调各种关系, 具有“外交家”的能力。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6.做平等的合作者。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合作与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 彼此尊重, 互相信赖, 智能互动, 教学相长。特别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乐于与学生分享共同学习的成果与进步的快乐。在这个合作与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彼此的思考, 提升经验和知识, 聆听各自内心的喜悦,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全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合作发展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 学生通过交往、合作, 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懂得尊重人、体谅人, 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7.做资源的开发者。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 现在需要教师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面对新的形势, 教师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逐步走向课程资源 (特别是微课资源) 的开发者。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 “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 “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8.做德行的示范者。《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提的“师德为先”, 具体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 教师的品行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对社会公众的示范性的“育人”影响。为人师表也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 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 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以教人者教己”。他自己也正是为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 忘我奋斗, 鞠躬尽瘁。“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也是对为人师表的最好注解。
(二) 面对自我的角色
1.做终身的学习者。“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 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 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这是一种观念, 更需要行动, 教师要不断用学习来重塑自己。热爱教育意味着热爱学习, 投身教育意味着投身学习。教师应向书本学习, 向同行学习, 向名师学习, 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 与学生互动学习, 每天淘汰自己!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我人文素养, 养成苦耕不辍, 终身学习的习惯。
2.做精明的反思者。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当前公认比较符合现实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通过对自己或身边日常的教育教学时间进行专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而发现不足, 或者以经验的方式化解教学中产生的困难, 从而促进自己的教育智慧,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并成为充满反思意识和创造活力的群体。在理论和经验的持续碰撞中不断成长, 成为反思型教育的实践者。
3.做扎实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 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 都离不开研究。
实施小学教师专业及新课程标准,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树立服务意识, 努力发挥新角色的作用, 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
[2]Kristen J.Nelson Kim Bailey.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M].刘坤,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3]梁志洪, 陈雅玲, 张晖.小学教育与教师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教师素养 篇三
一、德
德即指品德。教师高尚的人格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高尚的师德上,它具体体现在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上。不论工作、生活上,都要热情、开朗、诚实、正直、乐观、豁达、向上,做工作生活的主人公,永不言败,积极进取。
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认真领会革命的教育思想。同时,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
其次,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恰当的道德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各种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加强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内容及其蕴含的道德价值,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中体现的真善美,应该由衷景仰,对教学内容中体现的假恶丑,必须无情鞭挞,这些都可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染,并折射出教师人格美的光辉。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师言形的感染,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如何去“做人”。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单从人文性来说,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这些切入点,利用祖国优秀文化中那些最有营养的东西滋润学生心田,而语文教师在二者之间起一个桥梁的作用,是形像代言人,是高尚道德的化身,集道德和文明于一身。
二、才
才即才能,既包括才华又包括能力,也就是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
(一)知识素养
语文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教师必须具有公共类知识、专业类知识、行业类知识,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更加胜任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信心,增强成就感,立志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公共类知识,能使自己更加适应社会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性认识,确保工作中有动力有方向。行业类知识,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为工作增加灵感,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能力素养
1.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己应该比学生有更加过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首先对学生的朗读、复述、问答、讨论等能知其优与劣,按要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当然,教师自身也应不断提高这方面丰富的知识和实践。
2.要善于把握教学语言艺术,特别是课堂用语,要做到合乎要求,并多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学习语言,用有时代感的语言,传授具有时代感的知识,使学生做具有时代感的人。
3.教师要特别善于读和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要熟悉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对学生多进行分析文章的训练,以增长他们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还要学会使用各种必要的工具书,善于分析归纳。为了备好课,既要反复熟悉语文教材,又要熟悉与阅读有关的文章书籍,要求学生读,首先自己读,用丰富的阅读实践和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写字应规范,讲究章法,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平时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讲义、书面汇报工作,读书笔记、书信往来、工作生活随笔等,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文风,并能经常看写作书,阅读经典范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有了实践的能力,才能把为文之道、行文之法传授给学生。
三、情
情在这里既指情感,也指人的个性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倾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思想是丰富的,人的情感更是丰富的,教师有丰富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声情并茂,学生才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最终升华思想境界。有成就的教师其典型个性特征应该是情绪稳定,有恒心,敢想敢为,适应能力强,聪明灵活,现实性强。教师有很高的智商,学生才能有丰富的知识;教师有很高的情商,学生才能有丰富的情感。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第1版,陕西师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4-84页.
2.戴汝替 张芃.《实用教学新法》第1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17-25页.
3.黎传绪.《论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一期.
4.范淑芬.《新型语文教师素养—与青年教师共勉》.http:www.htbb.com,2005年9月5日.
4.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篇四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新的教学习作观,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乐于动笔,写作能力有很大地提高,习作教学上我取得了事办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树叶贴画、见闻感受、习作方法、米粒画、展示自我
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叶圣陶的关于习作修改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习作教学中,根据这样的标准,我尝试着以下做法:
一、亲身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获取作文素材,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每逢秋季学校开学后一段时间,我让学生先观赏各种树叶的形状和颜色,再带领学生有计划地采集各种树叶,比如:冬青树叶、杨树叶、柳树叶、柏树叶等,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班上作树叶贴画的指导,比如我用一片大点儿的冬青树叶做身子,再用8片很小的冬青树叶做头、爪子、尾巴用双面胶贴成一只可爱的小乌龟。我在引导学生用柏树叶、冬青树叶贴长颈鹿等小动物,学生边听边做贴画,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小组合作,用树叶贴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贴画,什么《小金鱼找妈妈》,什么《小鹿找朋友》、《龟鱼的对话》、《聪明的小刺猬》、《龟兔赛跑》、《坐井观天》等。我再按照贴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成作文,一篇篇作文想象丰富,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好极了,这样的树叶贴画即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促成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作文,起到的效果好上几倍。
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 想像。
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学校的景点,先积累作文素材,如:写《美丽的光明学校》,我特别强调要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一位同学在《玉波池》中写道“瞧,那一个个翠绿的睡莲叶,像一个个马蹄。而睡莲花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朝天怒放;花的颜色美极了,白的花似雪,粉的花似霞。池里的鱼儿像一群群快乐的小孩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位王晓航同学在《秋雨》写:今天,老师让我们观赏秋雨,大家撑着雨伞陆续来到校园,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个个伞花,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给校园增添了色彩斑斓的颜色。细细的秋雨远看就像一根根透明的线,落在地上,近看就像一颗颗珍珠滚落到小水坑里。一会儿,起风了,秋雨又像一群群漂亮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大家蹲下来摸摸雨水,哇,好清凉啊,仰起头,张开嘴,品尝一下秋雨点的味道,凉丝丝的甜蜜蜜的。尽管学生的见闻和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写出来的都是他们的真实表达。
三、指导作文,掌握方法。
过去我让学生习作时,板书作文题目后,开始让学生写作,作文本交上一改,学生写得不分层次,中心句表达不清,改作文改得我头疼,叫人心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习作得让学生有一定的习作技巧,有好的习作方法,写作就事倍功半,写作方法我从以下八方面指导:
(一)、写作文时,我强调学生要把句子写具体,用上数量词、的字结构、地字结构即一定的修饰成分,也就是平时让学生做的扩句训练,如:火红的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
(二)、把句子写优美要多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如:《秋雨》写道:“早上,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那雨就像数不完的针落地,凉丝丝的,可又像是天上下了小珍珠,不一会儿,雨下得越来越大,像多个珠子帘散了一样落在地上,地上水的颜色深了一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比起干巴巴的句子好多了。
(三)、我让学生写场面描写或活动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如:一位同学在《除夕之夜》中描写的烟花“满天的烟花,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绽放的礼花,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还有的像满天的小星星。”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一定很美。
(四)、我也让学生学会按顺序写作,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用顺序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进行片段写作,比如: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文具盒》等。
(五)、我非常重视文章的层次训练,强调段落开头使用总句写作,如用总分关系写一段话。“今天天气真冷啊。寒风像针一样刺着我,冻得我的手都红了,我搓搓手,跺跺脚,用嘴里的哈气来暖手。早上,我去刷碗时,碗上的小水珠几乎要变成小冰珠。我赶紧回教室,放下碗,再一次用嘴里的热气哈着手。”
(六)、我平时让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强调在写人、物、想象作文时用上以上描写,使描写的人、物形象、具体,内容丰富。
(七)、我在平时习作时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在写作文时,我常常鼓励学生恰当地想象或联想,如:米粒画作文、续编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新奇,更富有创意,收到的习作效果很好。(八)、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语文课的范文学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仿写作文,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四、重视作文批改,乐于动笔。
学生写完作文,教师要参与批改,不能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要知道享受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应当在作文批改中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所以,我在批改作文时,因人而异给学生鼓励,评语要中肯、适当,对待后进生,要让学生能体会习作的优点所在。如:“你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句子 用得妙!你的选材很新,你真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这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使其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对优等生,则使学生在自我欣赏的基础上,鼓励自我完善,从语言、标点、篇章结构上逐步提高。如“这里 的排比句写得具体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观察力真好,能引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你的像象真丰富,思维空间很大!”,“这段话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棒”等。另外,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他们互相修改文章。因为“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叶圣陶。
五、小结:要扎实提高学生的水平需要: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2、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
3、教会学生谋篇布局。
4、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六、展示自我,积极发表文章。
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2001年的第一届、2012年的第二届、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成龙杯”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我让学生积极参赛,三次共计投稿150余篇,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2012年12月《 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投稿54篇,24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生面对自己的获奖证书,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我经过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指导,收益颇多,习作教学教得轻松,学生写作写得快乐,我看着学生写的一篇篇优美的习作,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我在习作的课程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5.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篇五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刘冬梅 北京玉渊潭中学 王海臣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增大,板块多样,布局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很少有干瘪的纯知识性的叙述。但是也许正是新教材的这些优点使教师感到了棘手。因为面对这样的教材,你根本无法照本宣科或放任自流,必须下一番苦工夫,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呢?
一、要注重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课程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有关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将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正确认识到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进而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即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观念;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对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运演;用保持自然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权利观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节制生育取代放任生育;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经济的盲目增长的生态观,使学生对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得出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三、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等,从而克服只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材料,如“蜣螂出口澳大利亚”,“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生物间捕食关系场景”的描述,“达尔文对‘猫与牛’的描述”等,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圈的稳态及环境保护奠定基础。之后再通过对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等补充材料的剖析,强化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教学奠定基础。
显然,这种教法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挑战。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从追求教科书的结论到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讲明自己的观点,决不能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例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应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比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再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失水的条件、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等实验,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找出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力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摸索出科学实验的方法、技能和手段。其次是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归纳,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探究蜗牛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小龟爱吃什么?蜗牛是否有感觉?马铃薯如何繁殖?等等。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新课标教学中,主张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告诉给学生,单纯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将他们的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小实验,而此时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创设出实验设计的氛围,展示科学的问题情境,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正是新《标准》所倡导的。学生有极大的潜力,他们的自学能力及互助精神是不容低估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动对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快的弄懂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强化新课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新课改 新理念
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中学 王怀敏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几学年薪课改教材教学的的体验,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受,望与大家共同切磋。
1.“以人为本”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多样思维的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不仅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他们将来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知识点多,教材容量大,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高,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使本来生动有趣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这种负面情绪与日俱增,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种弊端,降低了知识难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新教材图文并茂,与原有的教材编写相比可读性、欣赏性、趣味性极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教师由传统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新课改并不否定教师的讲
有一种误解似乎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观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里克特说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你的学生因你的讲解而喜欢上科学,你应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得更加强烈”。教师的讲关键在于怎样讲,教师的讲解如何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讲解也是无可厚非的。
4.变苦学为乐学
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抓住了这个关键,要想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学习历史很轻松、不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在历史课堂上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在受苦受罪,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
5.充分体现师导生学
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教师起到导的作用。这样的课看似轻松,实际却不是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课,对教材及学生的各方面彻底吃透,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教材,对学生导的到位,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要走到前台去。
6.要充分利用活动课
新课改安排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历史短剧、实地第二历史课堂、小制作等,特别作为历史许多学生认为离我们很遥远,对我们现实作用不大,我们可以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登封作为著名的“文物之乡”,历史遗迹很多,况且新课改教材中也多次提到我们登封有关的东西,如禹都阳城、嵩岳寺塔、元代郭守敬观星台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实物资源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愿意参加,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同时又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从而也就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实施小结 篇六
————理念的转变与能力的提高
遂宁中学东校区陈小艳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以及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2010年四川省全面推行新课改,一学年过去了,在历史的新课程教学中,我的感受是很深的。面对新的教材,面对课堂上一群过于活泼的学生,我时常感到黔驴技穷,对于新的问题,新的形势,一年来,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最终还是认为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认识过去也认识现在,既认识世界也认识本国,并且通过对过去事实的认识,做到以史鉴今,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了解历史和当今世界。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到了以下的四点认识,以供大家参考,并乞求给以指正。
(一)新课标较旧课标更具有现实性和灵活性。
李大钊在研究历史材料时曾说过:“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在历史的课堂上,我们到底是教给学生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是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还是记住所谓的历史规律。到头来,当他们一个个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他们能从中学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有益的东西呢?我记得泰戈尔也曾深情地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学生们在一生中获得永恒的动力,珍惜生命,珍惜人世间的一切。这才真正是历史教学应该达到的一种目标和境界。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学是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所以在这个目标之前,首先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历史教学中,侧重对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介绍,形成教师的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前的教学最普遍的模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很少去学习和关注,有关历史了解得太少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概念都弄不清楚,比如以往有不少的同学生总是分不清中国的“近代历史”和“近代化”的开端,“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区别,除了课本上所说到的人物和事件外,其他的一无所知,你要问他“陈寅恪是谁?凯恩斯是哪国的人?里根主义是什么?”他一片茫然,少得极其可怜的知识,如何构建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如何能够开阔心胸,如何能够走出井底。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则要改变这种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要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知识应用能力。1
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多去了解和探究历史,而且要让他们知道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与人的相叠加,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而且,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人的精神与传统是延续的,搞不清楚历史的人就无法认清现实。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源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
(二)新课程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老师先介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达到巩固知识和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历史眼界,培养历史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比如在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中,要注重分析中国清政府的短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对外政策要作一个对比。可以向学生讲出一些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让他们在听和学中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我讲了这样的故事:1792年,英国的马戛尔尼率领使团看拜见中国的乾隆皇帝,在这次会见过程中,英国人带来了最新的发明———钟表枪支和机械用品,还有当时战舰模型,英国人满以为满清贵族会感到惊奇,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觉得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马戛尔尼还赠送了榴弹炮等火药武器。但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几十年前送给清政府的大炮和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在那里—————他们从未使用过。在清朝行宫中保留了明朝利玛窦所赠送的《坤舆万全图》,但乾隆皇帝仍不知道英国在哪。马戛尔尼回国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政策与自负有关,他是想凌驾于各国之上,但是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的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因此,清帝国“不过是个泥足的巨人,只要轻轻一推便可把他打倒在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他们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满足现状。”在我罗列了这些史实和历史学家的评论后,让学生来自己思考和讨论,他们对于中国在战争之前的状况的认识,这些与鸦片战争的关系,从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的认识,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和兴衰关系是非常重大的。这比以往我按书本上的一点二点三点原因来一一讲述,更能培养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一种大气的精神。
在新的教材中,特别注意运用课后的“谈一谈”“想一想”和史学探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新近学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知识仅仅用在考试练习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思路,学有所用,可使学生既感新鲜亲切,又津津有味,同时还能解决不少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达到新课程教育的目的。
总之,新教材能够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三)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之下,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我们不是要把多少的历史知识教给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海洋中去寻找到有价值的和闪光的东西,指导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和将来的知识。其实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也。
当然对于教师这个引导者应该具有更高的素质。历史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精通教学,勤勉有为,浑身上下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知识分子。历史教师要有一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自身的素养内涵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如同“中医治内,而西医治外”一个道理,不刻苦修炼内功,仅仅依靠外力恐怕成效不大。这种精气神是历史教师在长期的历练中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造就的。一堂历史课,优秀的教师在那一站,不费一言一词,就可以收揽学生的心灵,课堂凝聚力由此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衡量其精神状态优雅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谓优雅是一种教学状态,更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升华的教学的理想境界,具有用知识修养气质个性等元素武装起来的优雅状态的历史课堂,才是能让学生倾注热情,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教师的这些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激发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它就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率,这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想找到一种现存的学习模式不太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当然,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探究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特别有效和培养人的能力的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在2013届高一学生入学之初,进行了全年级的问卷调查:其中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占60%;而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学校开设课程”的学生仅占6%一8%,大多数同学是因为“受历史课外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家庭影响”而喜欢历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并不欢迎,但也没有厌恶之心。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为了赶进度,为了考试,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纲纲条条,学生厌学、怕学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我们高一历史组的邓伟老师在新课程的探索中,就初步找到了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必修二的第五个专题第二节《蒸汽的力量》这节课堂教学中,邓老师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去预习,带着相关的问题去看书,“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过程(在英国开展的情况和在其他欧美国家开展的情况)”“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一个引导者,让学生真正地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去感受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在课堂上,还就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很平和的声调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历史中学会去思考,用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清晰的头脑去认识历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它要求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去学会预习和质疑。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要看老师在课堂上的几点引导和总结,他其实是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有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十分冷僻,有的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比如说在《自由放任的美国》的这一节,有的同学提出,“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对于中国和苏联有影响吗?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经济危机吗?”《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的同学问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比30年代的更大吗?那为什么没有引起大战呢?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的情况如何?里根政府缩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影响到国家的福利政策吗?”要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老师去好好地作一番准备工作的。
有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认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如:在专题七的第二节内容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先提问“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际上这个问题中要求学生在看书后,要清楚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而且还要把前面有关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相对比。老师在学生看了书和讨论后,还是要向他们讲清楚二者的关系。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经
把苏联当成“最好的先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深入人心学习苏联的高潮。这个学习,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不少的失误,尤其是在经济体制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突出照搬照抄的毛病。毛泽东后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几乎一切都是照抄苏联,自己创造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学习中也出现了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毛病,有时把苏联的短处也学来了,甚至认为苏联的经验是“不能有丝毫怀疑的。”但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是照搬苏联的。我们是建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没有采用苏联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而是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协,就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弹性,利于应对紧张的政局,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国家结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革后,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结束了半封闭的状态,开始对外开放,同国际接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与苏联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方面的关系,并激起他们对于历史探索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注意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当下有不少的人认为在教育成为一种产业,而且已经在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老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甚至有人鼓吹学生是上帝,对于学生只能用夸和奖的方法,不能去罚和惩,而我则以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在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于学生的学习错误虽然不能不给以理睬,也不能粗暴简单的训斥讽刺,但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是需要的,学生在内在动力形成后,外部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和加强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当然,切莫过于严厉,并且注意方式方法,要在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去“惩罚”。因为“惩罚”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矫正信息。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思想中的精髓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不要进一步发扬,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与主动性,对学生而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学习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强调复习功课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也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备课中,要做到一个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地探讨和借鉴。
总之在这一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于教师的能力和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一些以上的感受。
主要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5.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7.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新探索 篇七
1.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教师应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 并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是考核学生的信息成绩, 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深刻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2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往往能创设诱人的信息情境, 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1.3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引航”。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的情感性。学生对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表现为: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投入极大的精力, 其学习思维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期望。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重视课堂教学,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保持, 而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透。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2.1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往往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萎缩, 表现为: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1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2.1.2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实现思维活动的展开,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的主动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既要帮助学生学会, 又要帮助学生会学。
2.1.3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探究,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2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 同时也要听其他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概念能够解释, 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向教师提出问题, 使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 既能丰富知识, 又能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思”就是学生发挥“自由想象”, 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 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
2.3引入“开放式问题”, 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把开放问题引入课堂, 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也是当前属性教育的发展趋势。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 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 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 在思考中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式问题不同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创造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等的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 教学教师只有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8.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 篇八
《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高中英语课程设计内容力求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以人为本”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从根本上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要把学生看成是积极的、创造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此,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从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图示中可看出,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重点在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1,语言技能——听、说、读、写;2,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3,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4,学习策略——_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5,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英语课程标准就这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标准。重点描述了七级、八级的标准这充分体现了灵活性,选择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上所述对当今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高素质的要求。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改革,英语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同时,教育部门“五严”的落实,对英语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与提高教学效率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第一。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的核心。英语教师应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热爱全体学生,关心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腐蚀,廉洁从教,严谨治学,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不厌。诲人不倦,成为优良品德和行为的示范者。
第二,要具备广博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及教学的基本。
首先,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语音、语调规范准确,词汇丰富,听说读写能力强,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能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所需知识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其次,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素养,以及美学、行为科学、传播学、演讲学、社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我国目前正处在素质教育阶段,为使英语教学能符合时代的潮流,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的改革,英语教师应当:
首先,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在教学上,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型的学习内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
其次,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建立师生互动模式,形成良好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个性化学习。教师还应该开发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第四,教科研能力是英语教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教师。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努力适应社会发展。这样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加强业务进修。善于总结、借鉴教学改革新的经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理论,扩大知识内存,积极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推荐阅读: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09-02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论文01-0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11-23
城西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1-06
课程新标准初中数学06-25
小学新课程标准数学07-15
新课程标准理念是什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