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人生感悟

2024-10-24

内在小孩人生感悟(精选3篇)

1.内在小孩人生感悟 篇一

遇见内在的小孩儿

这是一个被我以前遗失的孩子。我以为我找不到他了,但是,在之后的某一天,我在跋涉千山万水之后,突然发现,他没有走远,他就在我的家的一个角落里。他已经长大了,很强壮,很结实,明亮的大眼睛里闪着璀璨的光芒。我没有喜极而泣,我只是默默地拉着他的手,仔细感受他手的温度,感受他内在散发出足以震撼我的力量。就那样端详着他,我知道,我的余生,他必须会在我的身边,不会离开,我也不会再将他遗失了。

我不知道怎样有了这个孩子。

只是我听说了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孩子,有的是男孩儿,有的是女孩儿,而且都有这样的经历,迷迷糊糊的有了这个孩子,却不懂得如何照顾这个孩子,于是不是不停地让这个孩子受苦,或者遗失了这个孩子。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们会将这个孩子照顾的很好。那些早就知道这件事情的先知们称这些孩子为“内在的小孩儿“。西方国家谈的更多,他们辨识的更早一些。他们做很多工作来帮忙人们找到这个内在小孩儿,安抚内在小孩儿,认领内在小孩儿。他们发现,人所拥有的一系列不平衡的状态,均来源于内在小孩儿的丢失或者备受折磨造成的。

不是每个丢失孩子的人都那么幸运能找到自己的孩子,有的人很幸运,他们透过一些方法很早就能找到自己的孩子,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他们已经遗忘了这个孩子,也不会觉得有这个孩子和没有这个孩子有什么区别。只是会体验到遭遇生活曲折和坎坷时的无力感与不安。通常人会把这些明白为一种正常现象。正因人们有一个理念:人生就是苦的,经历一点苦难或者挫折没有什么,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我也这么认为。之前是,但是此刻我了解了一种新的人生。

我觉察到此刻我内心深处的变化,是的,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不能光明正大地为我所看到的一个崭新的人生状态做代言,坚定它是绝对存在的。我觉察到那些负重还在我的身体上以及内心攀扶着,它们时不时地在警告我,不好去触碰太多未知的东西,它们还会跳出来坚决阻止我。但我知道那股崭新力量正在以迅猛之势超我袭来。

此刻,我知道那个孩子在我的身边,因此,我没有害怕,我甚至有点欣喜。

被我丢失的孩子没有半点责怪我的意思,我感到很惊讶,我看到他平静的表情,像是一个年长我很多很多的父亲,他在告诉我不用害怕,一切的发生都是你必将要看到的,而且要融入的。

他忘记了我以前怎样将他丢失的`么?但是我还记得,但是,他似乎不想让我讲之前的故事,他不想听那些很无聊的往事,正因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我再去复述,已经没有任何好处。每当我有歉疚之情的时候,他总是将我拉回来,告诉我:“不好回去,不好回去了,那里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人,也没有事,更没有人去责怪你,怨恨你。“于是,我又留意翼翼回到此刻,和他呆在一齐,虽然,我仍有懊悔之意。他似乎觉察到我的感受:”原谅自己吧,你没有错,正因在你丢失我之前,你没有学会任何关于人的功课。释放掉你的压力,你的歉疚,你的负罪感。选取待在当下,放松你的身心,体验到此时此刻和我在一齐的美妙,你值得拥有的是这些。“

是的,和他呆在一齐的感觉很真实,很贴心,也很有力量,那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与灵感从内心深处迸发而出……

他似乎也不想告诉我他的打算和计划。他告诉我,他只是觉得此刻和我在一齐很好,我们一齐写文章,让灵感流动起来,他喜爱这样美妙的感受。

他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他不思考将来能够做什么让自己更安然,他信任一切的发生,愿意承担一切的职责,没有半点恐惧。我感到惊讶极了,正因我还很难适应他的速度,也很难进入那种很强烈变化之中。

只是我知道了,我已经找到了这个孩子,我在接纳这种相见的喜悦。

2.石头的故事:拥抱内在小孩 篇二

关键词:石头的故事;内在小孩;文化心理意义重构;心理技术;真实自我

一、心理符号系统与“石头的故事”技术

人的心理是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将社会文化内容内化成个体心理内容。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曾把它描述为“人们借物质工具改造物质世界,借符号工具改造自己的意识世界”。石头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将物质的石头借助各种符号转化成了石头符号,用以表达群体或个体的心理内容,形成了绵延数万年的石头文化。这一文化符号,参与建构了中国人的心理。

“石头的故事”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一种。它以石头为载体,在投射、象征中帮助个体改善与自我的关系、管理情绪、促进自我成长。通过一些技术流程和科学的操作步骤,将心理空间外化,赋予石头以符号意义。“石头的故事”的全部治疗过程包括六个阶段:评估、呈现、表达、转换、整合、康复。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呈现、表达、转换、整合都有文化心理意义的元素参与其中。这个意义可以是人际关系的意义,可以是关于自我的意义,也可以是关于情绪的意义等。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些意义上的调整或重构,达到对真实自我的重新认识,以实现心灵重建。

二、自我中的内在小孩

从心理发展理论来看,我们相信个人的过去及童年经验,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要发展成心理功能健全的成人,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关键性的发展任务。每个孩子在成长過程中,都期望可以被当作“一个人”来爱,并且也期望有人来接受他的爱,这是一个人成长中学会爱与信任的关系之起点。若孩子们成长所期望的需求受到挫折、不能满足,则会经验到痛苦与伤害,从而导致对自己的看法扭曲,对他人不易信任,以及对事情的麻痹反应。内在小孩的概念是从荣格的原型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每个个体自我中都存在着一个“小孩”,即内心的自我。有时候,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他和自己的“内在小孩”的关系。两者越是统一,关系越好,我们就越是接纳内心的自我,内心就越和谐,快乐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内在小孩往往是缺乏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三、文化心理意义重构与矫正的心理技术

从空间范围看,我国的石头文化心理普遍存在,这是一个本土化范畴的问题。人与石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直接的实用关系:人在直接使用石头时才能感受到石头的存在及意义,在此过程中人们会创造出一种石头符号。其次,石头并非直接建构人心,因为二者是异质的,石头被人类抽取、创造为石头符号——一处心灵记忆形象、表象或意象以及语言符号,才参与了心灵的构建。

当然,除了重构之外,在石头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被充分表征之后,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情绪情感、过去经历会再次被体验。“石头的故事”既是一种艺术表达,同时又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治疗性技术,在此过程中,通过引导,个体在技术运用过程中与石头进行矫正性对话,调整、促进个体与石头的连接,这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对话。这种对话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不是完全的个体内部言语,也不是个体与现实中的某个人的真实对白,而是是将石头符号内化后转化成为自己的—部分,不断交换角色进行的对话。

通常情况下,个体不容易将符号与情绪情感分离开,加以重新整理,赋予新的意义。在此技术中,个体借助于外在符号与个体内在化符号的相似之处引发共鸣,从而将个体内在的符号连同蕴藏其中的情绪情感一并带出体外,在技术指导下,重新整理、重新赋义,再重新内化,达到重新建构心理结构、心理内容的目标,个体的困扰也就被改变了。

四、“石头的故事”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步骤

1.去江边、海边、路边等地方,随意找一些石头,不需要名贵,不需要好看,随意找几十颗洗干净带回家。

2.寻找内在小孩:闭上眼睛,真实地面对自己,会看到有个小孩住在你的心里面。看看他穿着什么衣服,有着什么样的表情和眼神……

3.为石头取名:将找到的石头摆放在一起,凭感觉,在石头堆里选一块石头,最好能说出为什么选这块石头。

4.与石头的对话:将石头拿在手里把玩一下,仔细地端详它,观察它的颜色、纹路,感受一下它的质感,让它与你的内在小孩连接。小心地把它放在手心,细心地呵护它,然后给它取个名字。

5.一封写给内在小孩的信:将你选择的石头放在眼前,看着它,就像看着你的内在小孩坐在你面前,体察你内心产生的情绪,是欣喜、悲伤,还是怜惜、心疼,让眼前的石头与你的内心融为一体。然后,给你的内心小孩写一封信,标题叫“给××的一封信”,开头是“XX你好,我是长大了的你,今天是……,我想对你说……”把你想对他说的话,你的心情等,都作一个充分的表达。

6.把这封信读给眼前的内在小孩XX(他的名字)听,再一次实现与你的内在小孩的对话。

7.做完前面的步骤之后,将石头小心地带在身上,接着执行“二十一天”计划:在未来的二十一天里,坚持将你的小石头带在身边,每天至少一次,将它拿出来,与它进行连接和对话,有什么想对他说的话可以写下来或者说给他听。在这二十一天的时间里,与你的内在小孩好好相处,直到你的内心完全接纳了它,完全与它融为一体。

8.在家中为你的小石头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将它小心地保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去看看它,摸摸它,跟它说说话。

五、“石头的故事”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1.我们需要慢慢用心去体察:自己的内在小孩多大、穿什么衣服、叫什么名字、在做什么,是孤独地一个人在那里待着,还是在很多人面前活泼地玩耍?试着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学会与他相处,满足他的合理需求。当我们把他照顾得很好,并让他轻松愉快地成长时,我们的现实生活也会越过越滋润。

2.在寻找内在小孩的过程中,有许多痛苦的感受可能会再次浮现。我们会鼓励你试着照顾你的内在小孩,因为当你试着去拥抱他,就不会觉得内在小孩那么可怕或陌生;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创伤经验和感觉,再次体验当时的情绪,就有机会重新解释现象及产生不同体验。

3.石头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是一个载体、一处平台、一种方式。可以代表内在小孩,从而使关系、情绪或自我具体化,抽离于个体之外,使有效转化成为可能。

4.通过石头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我成长。如果石头住着你的内在小孩,它就不仅是一个象征,还是一面镜子、一个舞台。在这个镜子前、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重新演绎着过去经历过的人生。所不同的是,一个人的过去不能改变,但是在“石头的故事”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有一切不合理、不利于我们发展的因素,却可以现场作出修正,并在演绎过程中,让个体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

3.内在小孩人生感悟 篇三

上幼儿园时,老师教孩子们做手工,其他孩子一教就会,可他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连学两天仍没学会,老师对他只能无奈地摇头。上小学时,尽管他很用功,然而他的成绩总是在全班倒数一二名的位置上徘徊,同学们便给他取了一个绰号“笨笨”。他本想与同学理论,可面对大家机关枪似的冷嘲热讽,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跟不上,只能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偷偷地流泪。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很糟糕,父母仍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可随着课程深度的增加,他的压力越来越大,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没办法,只好带他找心理医生。

经过几天的心理疏导,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孩子的情商、智商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是以后不要再一味地去指责孩子成绩差这一缺点,这本身就是他的自卑所在,希望你们多发现他的长处并加以表扬。”后来,医生又单独对他说:“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身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要善于利用和开发,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属于你的才能,到那时,你的父母就会为你感到骄傲。”

听了医生的建议,他和父母商量不再去上学了,因为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他居住的小镇不大,一时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唯一适合的工种就是给别人家的花园除除草种种花什么的。对他来说,能有这样的工作干也是不错的,于是,他便一门心思地做起了园丁的工作。

虽然他不太聪明,但做起事来相当认真,雇主安排的脏活累活,他总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与花花草草接触的时间一长,他仿佛与它们成了朋友一般,只要有空,他就来花园精心地侍弄它们。后来,雇主惊奇地发现,经过他的培育,花园里多年不开的花开了,多年不见长的树长高了,人们开始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亲切地称他为“神手”。(www.yuwenmi.com)面对大家的赞许,他第一次羞涩地露出了笑脸。雇主的表扬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动力,以后他更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花园里。

有一天,他下班绕道回家,正好路过镇政府,看到政府楼后面有一块荒地,心里顿时激动不已。第二天,他走进镇政府,向镇长自荐说:“镇长先生,你可以把政府楼后面的那块荒地交给我打理吗?我可以把它变成一座花园!”

镇长看了看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满脸的不信任,说道:“镇里哪有闲钱去弄这些花哨事!”

“镇长先生,我不要镇里的一分钱,我只喜欢干这些活儿!”他激动地说。在他的一再恳求下,镇长思忖着那是一块荒地,暂时也没多大用处,倒不如让他先试试,并给他开了张许可证。

几个月后,原来杂草丛生的荒地,竟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小花园:各种花朵竞相开放,蝴蝶漫天飞舞。这里的美景吸引了全镇人的目光,大家开始知道了这个名叫约翰尼·马丁的年轻人。

现在,约翰尼·马丁已是加拿大一家着名园艺公司的总裁,他的业务遍及加拿大的各个地方,所到之处,他都会用自己的一双“神手”为当地人留下一片奇丽的美景。虽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仍不是很强,也仍然弄不懂几何、代数,但他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年迈的父母为儿子在园艺事业上取得的成绩感到了骄傲。

上一篇:精神分析案例下一篇:学校中层领导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