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2024-06-18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共13篇)(共13篇)

1.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2、黄山奇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读文。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习,要求 : a.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b ,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习课文。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2)演一演,评议。(你觉得他演的怎么样?)

(3)还有什么补充吗?如:“陡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陡峭的山峰上?为什么是翻滚的云海?

(4)想象说话: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想法。

(5)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图展示仙人指路:

(1)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板书:站 伸 指(2)想象说话: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3)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4)指名说

(5)朗读第二段,一生读“猴子观海”,一生读“仙人指路”,其余齐读连接句。仙桃石:

1、指名汇报,插问:这里的“恰好”是什么意思?“落”还可 换成什么词?哪个更好?

2、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 图展示金鸡叫天都:

1、哪里是天都,哪里是金鸡?

2、它奇特在哪里?指名说

3、课文第三段并列地写了哪两个内容?同桌分读——男女分读

三、拓展思维,在延伸训练中领会黄山的神奇风光

1、课文哪一段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读读比一比,这段的写法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样子 名字)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你搜集了哪些奇石?

3、你能把这些奇石介绍给大家吗?

4、选择一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一画,或模仿课文写一写,也可以给收集到的奇石图片取名字,当小导游演一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猴 子 观 海 抱 蹲 望 仙 人 指 路 站 伸 指 仙 桃 石 飞 落

金鸡叫天都 伸 对 叫 天狗望月 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教学反思:

2.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二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教师计时, 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 (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 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 都有这样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 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 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课堂“活”了起来, 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 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 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 但是, 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 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 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 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 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 (陈洪杰语) 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 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 数出钟面上大小格, 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 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 通过动态演示, 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 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 (分针) 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 (分) ;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 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 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 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 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 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 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 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 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 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 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 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 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 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 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 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 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 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 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 (或几时) 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 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 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 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 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 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 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 一半的学生写字, 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 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 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 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 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 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 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 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 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 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 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3.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三

本课所学的词语介绍了祖国大地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课文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的是塞北风光;第二组词语表现的是江南春色;第三组词语介绍海岛夏景;第四组词语表现的是高原景色。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生字,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3.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重点识记并写好“塞”这个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课件。

2.学生用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中的“塞、骄、岛、骏、椰、牦”6个生字,会写“塞”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词串,并能凭借图画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中国这么大,有的地方互相之间离得很远,气候也不一样。也许南端正是炎炎夏日的时候,北边却开始下雪了呢?

2.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祖国的不同地区欣赏一下那儿的景色?

(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師配乐有感情地描述:看,祖国的江南,春雨绵绵,杏花正在朵朵开放。这儿是海岛,此时却是炎热的夏季,海边高大的椰子树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接着我们来到祖国的北边,一群彪壮强悍的骏马迎着秋风驰骋在塞北的草原上。最后站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上,看到的是被喻为“高原之舟”的牦牛。

3.(揭题):这些风景美吗?不过我们这节课不是美术欣赏课,而是语文课。当这些美丽的图片变成文字时,会是怎样的呢?(出示识字6):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识字6。(师板书:识字6)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展示优美的图片、婉转的音乐,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瞬间把学生带入到词串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初识生字,理解生词大意

1.自由读文,出示朗读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词多读两遍。

2.读词串,正音。

师:谁敢读?一人读一行,如果大家都认可你读准了,就可以自己在书上加一颗星。记住,每颗星都是你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易读错的字词,师带读两遍)

3.白板出示被五角星盖住的不带拼音的生字:认对一个,星星摘回家。再齐读生字。

4.师:调皮的生字宝宝看它难不倒你们,又跑回到文中,并请走了所有拼音,你们还能读对这些词吗?

选一个小组,一人读一行。(全读准确了,一人加一颗星。)

师相机强调读词时要连贯、干脆,词与词之间要稍作停顿。

5.师:这些词语都读懂了吗?其实很多词都能通过书中的插图来理解,是不是?请按词串的顺序找到插图中对应的事物。

师相机让学生理解“骏马”“骄阳”的意思,并借助地图理解“塞北、江南、海岛、高原”。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读词串;师引读:塞北有……江南有……海岛有……高原有……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同时理解并积累了文中的词语。此环节利用白板功能让学生识字摘星星,同时通过让学生给自己加星的这种自评方式,调动学生识字读词的积极性。)

三、交流识字方法

1.师出示所有生字。

2.同桌交流好的识字方法,认为对方说得好的书上加一颗星,然后全班交流。

3.重点记“塞”: 师板书由甲骨文演变到楷体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其意思再组词。

4.在交流识字方法时,随机书空要写的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的方法,鼓励孩子的个性化思维,同时带领学生对汉字追本溯源,不仅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的字音、字形和字意,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用它。)

四、字卡游戏巩固识字

1.发字卡,分组做游戏:一人出牌,另一人认读并按笔顺默空,对一个加一颗星。

2.检测游戏效果:全班一起默空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是喜欢做游戏的,用生字卡片来做游戏,达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同时用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识字效果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五、学写生字

1.白板出示生字“塞”,了解结构。

2.生描红观察间架结构。

3.师一边范写一边强调写字要领:结构匀称;笔画紧凑;撇捺拉开;生临写一遍。

4.展示台展示,教师当场批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白板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字,写得好的老师画红圈圈,发现问题的一起修正,力求写的字工整、美观。)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能背诵就给自己加一颗星。

2.从文中任意挑选三个词语说句子,说对一个加一颗星。

(设计意图:作业中安排学生自评是激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一个好方法,作业的设置也是为下节课的教学安排做好铺垫。)

教学效果及反思:快乐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活泼生动,更要体现在内涵上,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不停地跨过能够得着的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效能感,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我们学校是小班化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让孩子全面参与,展示个性。电子白板的运用以及教学中自我激励的评价方式,也让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当然,有些环节的细节还需要改进,比如,理解词语意思那个部分,可以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实物与词语的连线,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指导写字的环节,教师还可以利用白板演示笔顺的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记住生字和笔顺。

4.新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四

1.学唱歌曲《小红帽》

2.创设森林情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叙事歌曲《小红帽》,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快乐,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根据故事情节,通过力度变化,在听听、唱唱、演演等活动中,指导学生能用愉快明亮的声音唱好歌曲。

【教学重难点】

用愉快、明亮的歌声演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处的词曲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在《水族馆》乐曲中,学生律动表演。

(二)欣赏一段表现森林的音乐,启发学生创编森林的音响

设计说明:在《水族馆》乐曲中,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又通过一段音乐,把学生由海底世界引入了宁静的森林。再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老师启发学生用肢体、打击乐器创设森林情境。

二、学唱《小红帽》

(一)感受歌曲

1.教师范唱,学生说说小红帽的故事,了解歌曲内容。

2.在律动与打击乐器敲击中,感受歌曲节拍、情绪等各音乐要素。

(二)学唱歌曲

1.出示谱例,跟琴拍节奏,找找歌曲六个乐句的异同点。

2.用各种方式对唱,达到熟练掌握。

3.先默唱,找到易唱错的地方,再跟唱,解决歌词中的难点,加以解决。

4.歌曲处理

(1)解读歌词,结合表演唱,唱出歌曲中的情绪变化。

(2)配合歌曲的情绪变化,加入小乐器共同表演。

设计说明:

1、教师在歌谱的书写中,可以借助不同色彩,帮助学生找到六个乐句的异同点。

2、歌曲中的有些词语学生可能不完全理解,例:“僻静”,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共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启发学生唱好三、四乐句。

【设计思路】

5.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五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1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笔算加法中的“对位”问题。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课本11页主题图,例

1、例2主题图,小棒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暑假刚刚结束,你们在假期里都去过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大家去过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博物馆。出示P11主题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仔细观察后小组内互说)

汇报交流: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真好,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老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讨论出解决方案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一下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案。

同学们考虑的真周到。那我们就先来验证一下第一种方案吧: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境图:

怎样才能知道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呢?你们是怎么想的?

把本班学生人数和老师人数加起来。同学们,他说的对吗?谁能列一下算式? 生列算式:35+2=(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板书课题)同学们能试着把结果算出来吗? 独立计算,遇到问题时小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板书: 3 5 + 2 7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本第12页“做一做”,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认识到用竖式计算的好处。

同学们,看来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哦。2.教学例2 出示例2主题图: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35+32=(板书)

一生板演:(边写边介绍做法)(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4+5=9,在个位下面写9,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3 5 + 3 2 6 7(所有同学都做完后,交流计算结果,共同纠正。)

根据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小组内互想说一说)小组汇报:

(1)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2)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如果有学生从十位开始加起并计算正确,要给予肯定。)

小结:列竖式计算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1)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2.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2题(找八位同学上黑板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纠正。)3.数学医院。4.数学与生活

5.二年级的小朋友举行踢毽子比赛,小明踢了35下,小红踢了21下,小丽踢了34下。

(1)小明和小红一共踢了多少下?(2)小红和小丽一共踢了多少下?(3)小明和小丽一共踢了多少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 35+2=37

例2 35+32=67

6.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秋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难点: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黑板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游玩)

7.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七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三、设计理念

首先,由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入手,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喜读、爱学。接着,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真爱,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小练笔,学写诗歌,发挥孩子的想象。最后小结,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不能实现太多的愿望,这需要孩子从身边做起,关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更美,小动物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也会远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认识9个生字,能背誦课文,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六、课前准备

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八、教后反思

1.紧抓训练主线。通过紧抓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以读为主,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有食物和没食物、健康与不幸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从情出发,喷发爱心。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2.重视学生个性培养。通过故事的形式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挖掘孩子的内心,朗读这首诗时,孩子产生许多共鸣,小鸟挨饿的痛苦,鸟妈妈寻食的艰辛,很容易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感情。孩子对大自然、对小动物、对自己的朋友有种无言的感情,由此自己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

8.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偏旁。

2.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生字词并正确拼写。教学难点:如何快速有效的教导学生拼写生词。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出示画面,水乡,船儿归来,)觉得美吗?你觉得哪儿美?

(二)学习课文,感受金秋水乡的美 1.小朋友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出示:枫叶、金秋(认读)

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金秋水乡画,真让人陶醉!

2.出示:水乡(认读)你们知道“水乡”吗?(水乡就是湖泊、河流多的地方,扬州算是水乡。)江苏省很多城市都是水乡。

3.我们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上还有些什么? 学生认读时把相应生词卡按顺序贴在黑板上。1)烟波(江面上雾气很多)认读。

2)芦苇(在图上指出来)认读。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3)荷塘 认读。

4)荷塘里开满了荷花,真漂亮!小朋友知道在荷叶的底下,在池塘的泥土里还有什么吗?(藕)小朋友们吃过藕吗?介绍一下。过渡:藕的味道十分鲜美,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样美味,(出示图片“菱”——菱和菱的生长)认识吗?介绍一下。

出示:菱藕(认读)

5)归舟:一条条渔船迎着夕阳回家了。认读:夕阳 归舟

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这是渔船上的渔夫在干什么?想什么? 相机出示:渔歌 渔民们满载而归,放声歌唱。

6)过渡:夕阳西下,渔民们回家了,吃上了热气腾腾的晚饭,不知不觉,月儿就挂上了天空。(黑夜的水乡图)

出示:灯火,月光(认读)4.指导朗读

今天老师和你们共同游览了美丽的金秋水乡。你们喜欢这美丽的水乡吗?能把它读好吗?

1)学生齐读。

2)同桌练读,互相纠正。3)指名读,师生评议。5.指导感情朗读 1)范读。

2)老师读的时候,仿佛真的来到了水乡,陶醉于水乡的美,边读边想象,就能读得美了,想试试老师的好办法吗?(学生自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4)齐读。

(三)教学写字——前四个 1.读一读。认识“火字旁”。

2.说说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用了什么好方法? 3.自学字的笔顺,告诉朋友怎么把这个字写漂亮?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一)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1.认读生字 2.朗读全文

(二)练习说话

1.以《游水乡》为题练说一段话

叙述顺序:白天(湖面、荷塘)——傍晚——黑夜 2.练说

填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水乡游玩,先看到__________, 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________。太阳落山了,我们看到了,听到了__________。夜幕降临了,我们又看到了_______。

3.小组合作交流

(三)指导背诵

9.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九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通过上个学期我对每一个学生基本了解,学生的优点不少,但在语文学习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本学期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努力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更大地进步,更大的提高,达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转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以之为指导,开展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它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地位、作用,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要求。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的改革,积极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现状分析:本班有学生31人。多数学生在班内遵守纪律,能够自觉学习,在记忆生字、组词等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为牢固,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大部分学生爱读书,有学好的愿望,能够随时记录读书笔记。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学生上课发言不大胆,思维放不开,答案没有自己的个性;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作业方面,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另外,个别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完不成作业,本学期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阅读和作文也是学生的一个很大的弱项。在本学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准备在继续实行小组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加强阅读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准确认读200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0个。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5、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6、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积累——领悟——运用”,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作业的布置注意目的性、科学性、伸缩性、计划性。加强对作业的检查、批改,让学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3、注意阅读教学的方法:重要的是“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想象。既致力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注意向课文外延伸。

4、教师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的表率,首先是民主、平等的态度;其次是爱学习、会学习。

5、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向40分钟要质量,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余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多写读书笔记,多练笔。

7、开展好小组合作和竞争。

五、教材分析

从“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宗旨出发,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

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本安排了8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有28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8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8个,从本册起,每册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1个。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 个。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六、课时安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时

课文1~28 每课2~3课时

习作8篇 每篇2~3课时

单元练习8个 每个3~4课时

语文综合性学习3~4课时

10.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要点难点

1.以背影为线索,围绕中心意向组织材料的叙述方法。2.文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3.情感教育:真正领会父亲的深情。学习方法提示

1.通过层层深入、由点到面的领悟,理解“点”式构思方法。2.应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解思路解决问题。

3.重视情感因素的渗透,动情、动容,起到精神净化、深化的作用。

预习指导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4—1948)字佩弦,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原籍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他早期即从事新诗及散文的创作,出版的诗集有《踪迹》(1924)、散文集《背影》(1928)。他的散文写景抒情细致委婉,结构缜密简明,语言清新干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出版的散文集有《欧游杂记》(1934)、《伦敦杂记》(1943)。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迁往西南,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在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的推动下,朱自清对国民党卖国投降的反共反人民的种种倒行逆施的罪行,逐步提高了认识,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10月,他虽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仍拒绝接受当年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的“救济”物资,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内战的坚定精神。

写作背景提示:

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基础知识目标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狼藉 惨淡

勾留 琐屑

赋闲 蹒跚

颓唐

变卖典质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整体感知目标()1.按照下面的提示,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

2.背影自然是文章的线索,根据上面的提示,给三部分各自加一个小标题。

① ___________背影② ___________背影③ ___________背影

3.你觉得那一个情节最感动你?能把这个部分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吗? 探究准备

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1.在文中划出“背影”这个词语,看有几处。2.在文中找到写“我”流泪的地方,做标记。3.在文中划出写父亲语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引题:概括同学们整体感知的内容。(内容、结构、线索、主旨)

同学们都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以背影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表达出浓浓的父爱以及自己对父亲的理解、挚爱和怀念。那么这样一篇看似平淡的文章为什么会感动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名篇呢?我们有必要细致的探究一下。

二、问题探究

1.文章最感人的细节是哪一部分?先请你认真的读读。找出后提问同学朗读,教师点拨,指导同学学会动情地朗读。

2.这个细节就是父亲为“我”橘子,这似乎没什么,父亲为孩子买东西,太平常了,没什么可感动的,你是这样认为的吗?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感动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教师引导:

买橘子时候不容易:胖,衣服笨重不便,要费力爬月台,“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几个词语形象逼真-----细微之处见真情

他亲自来送我:这么多可以不送的理由:我已经20岁了,北京我已经来往过两三次,父亲事忙,已经叫茶房陪我同去

-----孩子,你永远是父亲的牵挂

家境:差事交卸、祖母去世、祸不单行,父亲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患难时刻,才见父亲拳拳之情

总结:看父亲买橘子而流泪,是感情沉淀已久的爆发,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三、拓展探究

如果母爱是一杯烈酒,浓烈而香醇,那么父爱就是。(父爱是一杯清茶,含蓄而深沉)在原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父亲的特点?

父亲那些简短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同学品味。要求同学模仿朗读,读出一种深沉而亲切的语气。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

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四、感情体味---谈谈父亲 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父亲。1.他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

2.你遇到危险或病痛时,你想象一下,你的父亲会怎样去做?

3.也许,我们的生活是平淡的,我们从父亲身上没有感觉到多少伟大之处,反而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朱自清不也嫌弃父亲的迂吗?但是,你真正想到过他的艰难吗?他每天在忙什么?他累吗?他也许为了这个家,为了你的将来,为了一个男子汉的尊严,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多么希望得到你的理解与关心啊!你做到了吗?你不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五、拓展赏析

认真而动情地朗读下面两段文字

(一)父亲给女儿的一封遗书!

给可爱的女儿:再吃10次蛋糕就可以找爸爸了„„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来。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躲好久好久。你先不要找,等你14岁(还要吃完10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眯,爸爸躲在那里,好不好?爸爸要躲这么久,你一定会想念爸爸,对不对?不过,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输了。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能犯规,爸爸不算输。爸爸的魔法是:趁你睡觉的时候,跑到你梦里和你大玩游戏;在你画图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你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当你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地看你„„要记得,爸爸一直都陪着你!你已经是4岁的大姑娘了。爸爸要拜托你一件事,要你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眯,看你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好?有多好,妈眯会告诉你的。爸爸猜想,我们这一次玩捉迷藏要玩这么久,爷爷,奶奶,妈眯有时候看不到爸爸,他们一定会偷哭,偷笑就是犯规,就是失败。他们偷哭你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好不好。宝贝?你们是同一队的,来比赛,看你们厉害,还是爸爸?准备好了吗,比赛就要开始了。十年后的女儿给爸爸的信

爱玩的爸爸:你躲在那里?你不是说我吃过10次蛋糕后,就可以找到你的吗?这10年来,我很听你的话。为了不犯规,害怕游戏输掉再看不到你,我努力地照顾爷爷,奶奶,妈眯,他们哭,我逗他们笑。爸爸,他们终于笑了!我赢了!游戏结束了,你该回来了,对吗?原来......不对的!我期待你回来,再和我玩捉迷藏的时候,妈妈却告诉我,我再也看不到你了,原来10年前,我已失去了你这个爱玩的爸爸......爸爸,你为何忍心骗你最爱的女儿,几年来,我每吃一次蛋糕,我对你的思念越积累,我们10年后的再会也就越期盼。10年前,若你让我选择的话,我宁愿爸爸不要骗我,你该相信你的女儿吧!我会坚强,我会更努力逗爷爷,奶奶,妈眯笑。又或......来骗我一辈子,和我玩一辈子捉迷藏,让我赢回一辈子的你......爸爸,10年后的后知后觉没有减轻失去你的震撼。虽然痛,但我会努力完善我的人生,不会辜负你的爱,不会辜负你和我玩10年捉迷藏的苦心。

教师总结:正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变的美好。我们沐浴在爱的世界里,为什么就不珍惜呢?努力去感受来自父亲的、母亲的,以及所有亲人和朋友的爱,我们才会使自己的世界丰富多彩。也许你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那么我们一起约定,20年以后,你再读读朱自清的《背影》好吗?我想,那时,也许不经意间,你的泪水已经溢满眼眶!

课下推荐欣赏

(一)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这个动作写尽了父爱的要义。

(二)思念父亲

日历撕去旧年的最后一页,太阳退出最后一抹余晖,暮色在倦鸟的翅膀悄然降落。携一缕低迷的山风,踩着轻湿的夜草。父亲,我来看你了。

年年岁未,不管我身在何方,总能听到你平安的消息,即便身在病中,我也能听到你的声音,今宵,你能听到我的述说吗?

躺在一堆黄土里,你冷吗?抽一支烟解解乏吧?我从千里之外带来的,你未曾听说过的牌子。我使劲吸一口,浓浓的烟雾醺遍了我的五腑六脏,点燃了我陈旧却又清新的记忆。

儿时你讲给我的故事,如今竟一点一点地从心底泛起;你陪我读过的那些书,那些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竟无比清晰地在我脑中出现。父亲,让我们再来一次比赛:看谁把《红楼梦》背的更多,记得上次我们背到四十回了还不分上下。来,让我们继续这场比赛,好吗?父亲,我现在能背到第八十回了,你呢?

或是我们来对对联吧?看谁对的既快又好?哦,不,在这方面我永远是赶不上你的。

父亲呵,那些你讲给我的故事,我会一代一代地讲下去,它们早已深入我的骨髓深处了。

父亲,我还有好多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生路上还有无数的选择,你需要你的意见,帮我,好吗?

漆黑的夜里下着细细的雨丝,我们还是一如从前般对面而坐,各读各的书吗?还是下一盘棋,或是说个笑话解困儿?

父亲,你的腰身累了吗?要不我来为你拔个火罐或是为你捶捶?

父亲呵,你可还记得:去年春节,我们都知你已经病入膏肓,但我们在你面前都没有哭泣,都能从彼此脸上那竭力掩饰的笑容里看到无限的眷恋。父亲呵,请原谅我,那时我好想拥抱一下你的,可是我不敢,我怕我一抱你,不争气的泪水就下来了。当我们向你挥手道别,说下个春节再聚时,你和我都知道这将是最后的见面了,我们都从彼此的眼神里读出了最后的告别。父亲呵,当我走上小山岗时,眼泪就如这春天的雨一样不停地下。我站在山岗的树后悄悄地看你,不忍离去,看见你依然站在房后身披大衣,依依挥手——尽管你已经看不到我了。我真想冲下山回到你的身边,父亲呵,你知道我的不舍,你频频地挥手赶我走啊。

当我走出你的视线,我流着泪的时候,心依然在你的身边,你感受到了吗?父亲。我知道,从此,每一根思念的弦都将爬上你最后的沧桑,在无人知道的时候,更是你风霜的浊泪花花。

从此,你最后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今夜,我再次仰望你的魂灵,我依然看见那些颗慈父的心。

喝一口酒吧,父亲,御御地下的寒气。从此,我将只能独饮无欢了。

父亲,没有你的年夜,我百无聊奈。

1.第一篇文章中,弟弟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第一篇文章中,父亲“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是因为什么?而“拐弯处的回头”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从人称的应用上看,第二篇文章用什么特点?

4.第二篇文章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11.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孙伯中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第课《沁园春·雪》教学案

课型:讲读

【学习目标】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学法指导】

1、朗读:最好能熟读成诵,有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最好能牢记在心,可以和同桌或小组其他同学比赛。

2、欣赏:从语言方面谈感受,从遣词造句的别致,修辞手法的生动等方面进行把握。

3、品味:在朗读与欣赏的基础上感受语言包括下的内涵,去发现作者的匠心和慧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学法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是诗文,借助工具书清理生字、词、文学常识,并整体感知诗文。

【学习方法】初读诗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B、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诵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一)正音:分

解词: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

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文。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探究方法】: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具体方法】:可先让学生点出,再由教师细细分析。

三、达标训练 见配套练习p2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第 课时

孙伯中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第课《沁园春·雪》教学案

课型:讲读

主备人:赵同泉

主讲人:

【学习目标】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学法指导】

4、朗读:最好能熟读成诵,有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最好能牢记在心,可以和同桌或小组其他同学比赛。

5、欣赏:从语言方面谈感受,从遣词造句的别致,修辞手法的生动等方面进行把握。

6、品味:在朗读与欣赏的基础上感受语言包括下的内涵,去发现作者的匠心和慧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学法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是诗文,借助工具书清理生字、词、文学常识,并整体感知诗文。

【学习方法】初读诗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B、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诵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一)正音:分

解词: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思考: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这两阙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文。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

开始,上阕先

、再

(总-分-总)下阕先

,由 入

,写

,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

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探究方法】: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具体方法】:可先让学生点出,再由教师细细分析。

三、达标训练 见配套练习p2

12.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究准确翻译课文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进作者: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知识链接

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贻

()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2、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2、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3、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4、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5、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6、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7、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2(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六、精读品析: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七、拓展延伸:

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并试着写一件物品: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教学反思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节课,学习以下几点: ① 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反馈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

衣褶()诎()楫()椎髻.(壬.戌.(()篆章()矫(.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2.罔.不.因.)))

虞.山

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其色墨.()()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

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5()

长约八分有奇()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核舟记》专项练习答案

一、mǐn

wǎng

yîujī

shǔ

ruî

sǎn

guān

rán

zhé

zhuījì

rénxū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 ”弯曲3.通“横”4.通“父”,男子的美称5.通 7 “拣 ”挑选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4.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略

六、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3.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苗、描、瞄、锚、猫”5个生字,会写“苗、猫”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苗、描、瞄、锚、猫”5个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有没有好朋友呢?(生答:有)

(设计目的: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出示生字卡片“苗”)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字,大家以前都学习过,怎么读?(生答:苗的拼音,齐读2次)“苗”一个人现在很孤单,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帮它来找朋友。

(出示转盘:底盘写上了5个字的偏旁)

(设计意图:转盘的设计很新颖,学生可以在玩耍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师生互动)

一、问题指导:

1、(出示字盘)看一看,苗能跟哪些偏旁做朋友?

2、学习“描”: 1)描为什么用提手旁? 2)谁能给描扩词? 3)齐读2遍生字。

3、学习“瞄”

1)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读一读,瞄准,这里的准是翘舌音

4、学习“锚” 1)它的拼音读什么?

2)你知道“铁锚”是什么东西么?

(设计要点:在设计这几个问题时,我总从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设计问题。符合学生实际。有梯度)

二、学生自学:

1、交流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2、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

(目的:以读为主,加强记忆,效果显著)

三、交流展示:

1、描:偏旁:提手旁(描红)(描写)

2、瞄:意思是用眼睛去看,偏旁:目字旁(瞄准)

3、锚偏旁:金字旁铁锚

(锚字的教学是一个难点,“铁锚”的意思是能让船停止的一种东西,它的外形有两个爪。可以让学生演示: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要想靠岸必须用力抛出铁锚,才可以停住。)

意图:在每个词语讲解完后都配了插图,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四、自主探究:

同学们,识字4中还有“喵。猫”两个字没有学习呢?把同学们分成了a.b两个小组,分别从生字的偏旁,结构,组词。造句来共同学习。老师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大家都能出色的完成。(激励性的语言要用的恰到好处。这样对学生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结果反馈:猫:反犬旁(小猫)小猫真可爱。(a组同学)喵:口字旁(喵喵叫)小花猫在院子里喵喵叫b组同学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初步尝试。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五、点拨解惑: 描,瞄是形声字 苗是声旁

提手旁,目字旁是形旁,表示与字的意思有关的。(形声字的教学需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

六、当堂训练

(选字填空题)苗描瞄喵猫锚

1、地里的禾()绿油油的。

2、小花()喜欢()()叫。

3、船上的()能停船。

4、()红的时候要看清字的位置。

5、我们打靶是要()准靶心。

(之所以没有分组进行是因为这些字是要求全部同学都要掌握的)

七、回顾总结,说说收获。

今天,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什么?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上一篇:店面规章管理制度下一篇:夜行船,夜行船吴文英,夜行船的意思,夜行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