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2024-07-30

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精选15篇)

1.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一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按照新的课程设置,本课程为3学分。按每学分18学时计算,本课程 的总教学时数共计54学时。按照教学惯例,高校每学期都按l8周排课(包

括2周的复习考试),因此,本课程每周授课时间为3学时。在对“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绪言及十二章)的安排上,原则上是每周讲

授一章的内容,其余3周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相对灵活机动地进行安排。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3学时)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与逻辑主线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逻辑主线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

适应新的生活

开拓崭新境界

一一做继往开来的大学生

(3学时)

一、认识大学与大学生活

1.新世纪的大学

2.大学生活的特点

3.大学与人才塑造

二、把握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1.适应新环境

2.确定新目标

3.追求新发展

三、承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3.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

第二章

正确认识自我塑造健全人格

一一做健康发展的大学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3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时)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长困惑

1.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2.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3.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健全人格

二、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

1.心理健康的涵义

2.关注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适

3.促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

三、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1.健全人格的涵义

2.健全人格与人才素质

3.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第三章

协调人际关系

把握友谊爱情

一一做人际和谐的大学生

一、学会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3.人际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

二、寻求真挚的友谊

1.友谊的涵义与价值

2.真挚友谊的获得与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3学时)(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友谊的巩固与升华

三、摆正爱情的位置

1.理解爱情的本质

2.承担爱情的责任

3.升华爱情的境界

第四章

认识社会自然

寻求和谐共存

一一做文明现代的大学生

(3学时)

一、科学把握人的本质

1.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看法

2.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3.“人性自私”论辨析

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推进个人社会化的进程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完善

三、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2.自然环境危机探源

3.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

第五章

维护社会秩序

恪守行为规则

——做遵规守则的大学生

(3学时)

一、法律和道德是社会文明与秩序之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法律和道德的本质和功能

2.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3.法律和道德是维系社会良性秩序的润滑剂

二、法律与道德是大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

1.与他人协调相处需要行为规范

2.与社会和谐共存需要行为规范

3.法律与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事之道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

2.法治、德治与人类文明

3.以法彰德和以德辅法

第六章

学习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做知法尚法的大学生

(3学时)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2.社会主义法的功能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法律意识的内涵

2.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特征

3.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七章

提高守法理念

增强法制观念

--做明辨权责的大学生

(3学时)

一、提高守法理念

1.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依法行政

3.了解国际交往准则

二、当代大学生的权责观

1.尊重民事权利

2.惩治违法犯罪

3.实现程序公正

三、培养和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1.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涵

2.培养和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方法和途径

3.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稳定

第八章

学习道德知识

提高道德素养

--做知善扬善的大学生

(3学时)

一、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1.继承和弘扬叶,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2.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

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一心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与主要规范

二、实践公民道德

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3.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第九章

完善道德品质

提升道德境界

一一做品行高尚的大学生

一、解除道德困惑,明确道德责任

1.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面貌

2.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

3.培养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的能力

二、加强道德修养,完善道德品质

1.道德修养及其基本途径

2.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

3.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完善

三、注重道德实践,提升道德境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3学时)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注重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3.强道德自律,提升道德境界

第十章

把握人生方向

实现人生价值

一一做积极进取的大学生

(3学时)

一、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2.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 3.用科学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

二:、坚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的内涵与类型

2.正确对待不同的人生境遇

3.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

三、实现科学的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剖析

2.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取向

3.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第十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做志存高远的大学生

(3学时)

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的涵义与类型

2.信念的涵义与类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人生需要理想和信念

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2.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3.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

4.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1.确立远大的志向

2.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3.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

第十二章

弘扬民族精神

成就辉煌人生

---做爱国奋进的大学生(3学时)

一、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3.培养爱国情怀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

2.坚守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3.保持健康的民族心态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铸就报效祖国的责任心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2.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二

一、专题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虽然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完整丰富, 但全国高校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 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大学生的学习, 尤其对“三本”学生而言, 教材理论性较强, 可读性较差, 涵盖内容较多, 教材之间内容重复, 条条框框明显, 可谓“骨多肉少”。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的“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 结合武汉传媒学院的学生实际、师资实际和学校实际, 为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说服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缓解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基础弱、师资缺口大和理论课时少、教材内容多的现实矛盾, 原思政课部从2011年开始, 就酝酿拿出一门课程进行专题式教学改革。经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程作为试点, 进行“模块设计、专题讲授”的改革尝试。

二、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专题教学法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摒弃按章节照本宣科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某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 然后由对某专题学有专长或者深厚学科背景的教师备课和授课, 若干教师共同完成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遵循“精讲、深思”或是“少讲、多学”的理念。实质是变“顺着教师思路教学”为“顺着或高于学生思路导学”。武汉传媒学院公共课部进行专题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专题教学重构教材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 把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与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即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根据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

2.把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学期初,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 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为学生列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 请学生课外多方准备, 独立或自组小组共同完成。例如, 就一个专题, 首先要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其次, 围绕专题分析材料;第三是拿出研究的结果;第四, 与同学交流;最后, 完成专题作业。不同的专题, 会有不同的研究过程, 但从“研究”到“交流”再到“成果” (还可以有成果评价) 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流程。

供同学进行课题研究的参考选题如下: (1) 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与作用研究; (2) 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及其培养研究; (3)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 (4) 当前我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析; (5) 当前我国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评析; (6)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 (7) 当前我校校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分析及对该课教育教学建议。

3.把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基础》课的实践性非常强, 其教学目的不是要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 甚至不是培养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感受道德的意识和实践道德的能力。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到实践中思考、体验、认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 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 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专题式教学实施的途径

1.研究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专题。

在落实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研究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确定专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公共课部采用板块优化组合的原则, 把《基础》教材内容分为大学适应篇、思想修养篇、道德修养篇和法律基础篇四大板块, 将内容具体明确提炼出14个专题, 根据三位教师的相应专业背景分别安排讲授。

《基础》14个专题目录如下: (1) 2013, 我们相约在华传———《基础》课程简介; (2) 致青春:展望大学生活———新起点上自成才计划; (3) 心灵的朝圣———追寻理想的踪迹, 铸就中国梦; (4) 我的中国心———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5) 意义的追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6) 做自己的主人:心灵的修为与成长———大学生生命观与心理健康; (7) 道可道, 非常道:失落的文明———传统美德的研究与探寻; (8) 追寻美德———传统之上的现代性道德构建; (9) 社会人定律———公共生活与虚拟社会; (10) 之道与之术———职业与婚姻家庭生活法则; (11) 社会主义法:人民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解与运用; (12) 正义之门———崇尚法治精神与法律权威; (13) 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实体法律法规之一; (14) 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实体法律法规之二。

2.针对教学专题, 分工协作备课评课。

九月份学生军训期间, 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所讲的专题, 收集资料, 深入研究, 然后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 是一个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专题的主旨, 而且要突出重点。同时, 要选择与各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分工及拟定的专题与原教材章节大致对应情况如下表:

3.注重学生信息反馈, 发现不足及时弥补。

专题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接受度为标准, 衡量授课效果。在授课环节中及时发现主题确定是否恰当, 内容结构是否合理, 授课方式是否合适, 等等。通过课间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课后反馈进行仔细研究, 不合适的地方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同时, 每周四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经验、说课等教研活动, 互相取长补短。

四、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1.改革前的授课是每学期一个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从头讲到尾, 课堂上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是教师必须全面、系统、透彻地讲解教材每一部分内容, 但实际上可能是教师对于自己爱讲和能讲的部分就加时加量地讲, 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就一带而过。或者是教师在每一章节都平均花力气, 力求面面俱到, 结果疲于奔命。既没有时间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备好课, 又没有精力搞科研。改革后首先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 改变一个教师从头至尾讲到底的形式;其次不按章节授课, 而是“既依据教材又脱离教材”, 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梳理, 找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再归纳整理为各个教学专题,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专题授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专题深入钻研, 精心准备, 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 更有利于实现强强联合, 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势, 进而强化教学效果。例如, 梅书记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 让他讲授实体法就能游刃有余, 学生反响很好;邓老师思政专业毕业, 还进修过心理学, 给学生讲授恋爱婚姻、道德就能驾轻就熟, 深受学生欢迎;李老师酷爱历史, 讲授理想、爱国就能引经据典, 深入浅出。

2.改革前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 国家统编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 可读性较差, 涵盖内容较多, 教材之间内容重复, 与初中、高中等政治课教材也似曾相识, 再加上教师“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学生就认为老师按部就班的章节授课方式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 从而成为学生以“混”为手段度过的课程, 一切为了“过”, 为了拿到学分, 于是思政课堂上出现“人在心不在”、“睡到一大片”、“背英语单词、做数学作业”等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施专题教学改革后, 不再是“一本教材一张嘴, 从头开始讲到尾”, 专题教学可使学生领略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层次和学术背景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 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从而避免出现审美疲劳, 参与教学活动会更加积极主动。采用专题教学还能使课堂讲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简单重复教材, 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及主动思考问题上, 与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3.实施改革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较大, 学生平时到课差, 但期末考试成绩好照样也能过关。改革后更注重过程, 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如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占20分、《思政课实践报告书》作业的完成占30分、期末考试只占50分。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基础》课“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当然, “万事开头难”。实施专题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新生事物, 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教师面对, 如专题设计是否科学, 专题间的逻辑承接是否严谨, 多人轮流授课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辅导体系, 易造成上个专题遗留的问题在下一个专题中无法得到解决。另外,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学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克服, 如大班上课二、三百人, 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就很难完成。

总之, 实施《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贴近学生的思想,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基础》课成为大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敢发言、善讨论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3.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不是对教案简单重复的讲解,更不是像搬运工一样简单机械地将知识从教材上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含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发表意见等。我和很多教师都十分害怕这种“意外”发生,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不断反思、总结。

一、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如果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他们的内心就会因为缺乏那种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因而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发言人数少,讨论不热烈,时常有人“开小差”。究其原因,还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让学生提问不够。没有了感兴趣的問题,学生怎能积极地投入精力去研究呢?我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将时间让给学生探究问题,而我现在还让得不够,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思想中还有传统观念在支配着自己。其实教师要勇做先行者,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而不应该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二、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每章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能够做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的确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时,我引导大家合作、探究,展开想象后交流:“什么样的人生观是有意义的”,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尽情发挥,有时教学内容没完成,留下了遗憾。可见,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三、要反思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和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4.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四

当前,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我们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选择和创造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主要采用下列方法:

一、理论灌输法

灌输的思想首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思想同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灌输理论。其内容包括: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可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照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只能是“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治意识是首先要灌输的内容。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工人阶级,使工人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是灌输的实质又是灌输的手段与方法。对于怎么办才能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这个问题,列宁的回答是,灌输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列宁指出:“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参加日常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倡导的灌输理论符合思想政治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客观要求。这也就从根本上要求和决定了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灌输法这一基本方法。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有了新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有了新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实际合理运用理论灌输法。运用理论灌输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灌输的内容要紧贴实际,与时俱进。一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灌输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二是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

(二)灌输的方式方法必须要在增强灌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一是必须坚持灌输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要解决思想问题。要解决思想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思维敏捷,进取心强,同时认识上往往存在片面性,容易偏激。因此,在灌输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双向沟通。在灌输过程中,一要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要在坚持关心大学生、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良性互动。教育者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让受教育者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觉行动、自觉追求高层次的思想政治品德目标。二是必须坚持灌输的实效性。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考研、贫困、教育等问题出发,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做表面文章,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典型示范法

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树立少数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时代特点的事迹、经验,影响、教育多数人的思想教育方法。认知科学表明,作为社会印象的典型一旦为人所接受(形成),就具有了稳定性,不易改变或者说服。因此,树立典型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能够起到教育、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它的特点在于它通过典型的言行,把抽象的思想理论、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典型中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运用典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对这一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好人好事,宣传模范人物和事迹,捕捉带有普遍教育意义的闪光的思想、行为,树立好典型。

典型应在实践中反复推敲、摸索、总结、概括和培养。典型是具体、生动、真实的人或事,来自于广大大学生,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产生。树立典型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先进,推动后进,共同提高。因此,运用典型示范法应注意两个问题:(1)树立典型要科学、恰当。树立的典型既要高于一般,又不能过高,使大学生们感到高不可攀,望不可及。(2)宣传典型要实事求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典型也不会没有缺陷、缺点。因此,宣传典型时,既不能夸大其词,任意拔高,也不能粉饰缺点,而应实事求是。

三、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按一定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锻炼,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使知与行统一起来,巩固已获得的正确观点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邓小平曾强调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因此,实践锻炼法是我们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实践锻炼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激发大学生自觉参与实践的愿望。运用这一方法要与理论灌输法、典型示范法等相结合,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行为实践的意义,明确行为实践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提高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的自觉性。(2)要注意检查督促,坚持从严要求。要督促大学生严格按照组织活动的要求去行动,及时纠正活动中出现的偏差,使行为实践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有序地进行。(3)要及时总结、巩固和扩大实践锻炼的成果。要通过总结,使大学生从实践效果的反馈中,加深情感体验,巩固认识,增强实践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使大学生看到进步,找出差距,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4)要持之以恒,使大学生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依靠人们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接受正确理论、先进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我教育分为个人的自我教育和群体的自我教育。个人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群体自我教育是指一个群众内部的互帮互教,通过认识他人而认识自己,调整思想和行为,使整个群体达成共识,在更高的基础上共同进步。自我教育和群体教育是紧密相关的。自我教育是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群体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人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使被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自我教育是与人的自我意识相联系的。自我意识即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适等方面的意识。一般认为,人们的自我教育水平(具体表现为一种自我评价能力)是随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而发展的。自我教育能保证更加迅速地发展教育对象的个性,并促使普遍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随着自我意识逐步成熟,人能够从评价他人过渡到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从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性上进行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个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自我教育法是我们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自我教育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把自我教育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和提倡自我教育,绝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育者的责任和要求,而是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更高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艺术。(2)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个体不能脱离集体而孤立地存在,个体自我教育也不能脱离集体自我教育而孤立地进行。集体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主体,可以起到教育者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能向所属每个成员提出严格要求,而且要以促进成员问的相互帮助和相互督促为目标,成为推动个体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外来动力。同样,个体自我教育的完善,也必然会提高集体自我教育的水平。(3)要把自我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所强调的自我教育,绝不是那种唯心主义的脱离社会实践的“闭门思过”,而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受教育者亲自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实践的检验,强化自己已有的正确思想,发现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养成良好的品质。

五、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心理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并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其中,往往会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收不到的特殊效果。

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心理咨询法正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这一基本要求。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其次,开展心理咨询是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最后,心理咨询法与其它教育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第一,心理咨询建立在咨询对象“自愿”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第二,心理咨询注重个别指导,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三,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提供了“心理渲泄”场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五

实践教学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思政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法制观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法制观念。本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学生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把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行为的标准,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安排了20——24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并制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书》。

针对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设计了“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什么”实践教学模块,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我们和就业指导中心相互配合,先后对1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针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设计了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在执行劳动合同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了劳动 1 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情况的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项目。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什么”实践教学模块中,我们针对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的关怀、国家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在家不能做孝子,在朝就不能做忠臣”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为父母分忧,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的自觉性。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利用假期做了实践模块。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家庭调查等方式,了解父母供子女上大学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盼心情,了解社会、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反思自身的行为,树立感恩思想、自强精神、报国意识,学生通过调查才深深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付出,从思想上对父母的一片苦心才有了初步的理解,开始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开始懂得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开始立志发奋读书,学习专业知识,学好各种技能,为今后适应岗位需要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电子信息化能力,把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改革、电子信息化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活动在学生中产生很大反响,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利用电子邮件和多媒体课件方式纷纷参加了这一活动。实践结果证明,实践教学部分效果很好,非常有必要。

在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实践模块中,学生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过硬的技能,更要有良 2 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也就是企业更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是否具备奉献意识,是否能够做到爱岗敬业。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的观念有很大的转变,过去以为学习好、技术好,找一个好单位就没有问题,对自身整体素质培养有些忽视,特别是对学校的一些养成教育都不够重视,很多同学表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一定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锻炼的机会,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通过平时的积累,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情况的调查实践模块,同学们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家庭调查、社区走访、深入工地工棚、走访邻里亲属,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评析,许多做兼职的学生自身就有实践经验,他们普遍感到求职要签书面合同,现在有些单位用人很不规范,不愿意与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想以此逃避一些责任,也有的用工单位图省事。这是对劳动者极不负责的行为。劳动者有权要求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合同。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为了得到一份工作,许多人对不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不敢提出意见,只好委曲求全在合同上签了字。通过劳动合同法执行情况的社会调查,强化学生劳动者权益保护观念,同学感到一定要学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用劳动法保护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地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确定自身平等地位,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实践教学模块,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也更具有吸引力;通过社会调查,同学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了解决问题;在社会实践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并将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正是新课改期待的良好效果。

德育法律教研室

6.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六

学时数:8学时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根据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应安排一定学时用于实践形式的教学。实践教学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以感知体会-理论思考-讨论提高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情况

主题实践活动一: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2学时)

内容:大学生适应新生活答疑会,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

方式:教师就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学生也可现场提问。时间:第7周,星期二第5、6节(西区),星期四第5、6节(东区)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第一次上课时告之学生,下课前将纸条收上来,课后归类汇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

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二:国家兴亡,我有责任(2学时)内容:观看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影片 方式: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

时间:第9-10周,星期一至星期四第5、6节(各任课教师根据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灵活安排具体时间)

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在播放影片前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学生观看后写出总结 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三:做一个有价值的人(2学时)

内容:就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展开主题演讲。方式:参赛人数每班两到三名,全体任课教师担任评委,评出一、二 三等奖若干,颁发荣誉证书,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时间:第12周,星期二5、6节(西区),星期四5、6节(东区)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提前布置作业,学生个人自愿与择优录用相结合;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四: 道德在我心中(2学时)内容:观看反映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影片 方式: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

时间:第13-14周,星期一至星期四第5、6节

7.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 其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 使教师所教的以及他们自己所学的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 并外化为行为。以利于大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所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就显得很重要了。通过教学实践, 加强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的互动,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向综合教学转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有敏锐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现实性, 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旨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了解社会、面对现实、锻炼毅力, 增强集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自觉进行道德和法律修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会做人做事。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实践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实践

很多教师也有实践的概念, 也在教学中强化教学实践, 但是却以偏概全地认为教学实践等同于社会实践。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我们绝对不能把这两个问题简单地等同。社会实践只是教学实践的一个部分、一个体现、一种形式。我们要多方面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

2.教师素质不高, 业务不强, 缺乏自身的提高

教师要从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做起, 这也是将学生吸引在课堂上的良策。在课堂教学中, 内容上详略得当, 节奏上快慢适当, 神态上落落大方, 语气上抑扬顿挫, 尽可能在每次课上组织一到两次高潮, 用激情演绎教学。课程组要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研讨等活动, 要求教师认真准备, 并定期开会交流。

3.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很多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 一步入大学很茫然, 所以往往就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 而对我们的这个课更是缺乏明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所以教师要给以明确和强化, 并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的不够完善

很多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的不到位,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板书形式成为现在主要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 而且信息量大、直观性强, 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课堂讲授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 。

5.教学方法单调枯燥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学方法的跟进, 教师不能还像以前只是一种模式的教学, 单一的灌输式, 还要利用多种途径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教学。

三、优化教学实践的几种途径

(一) 强化教学内容, 注重育人为本,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强化学生的学习观念, 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信任学生, 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真正贯彻我院“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教师除了加强理论的授课外, 还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的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 以学生为根本, 在教学上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带入课堂。比如在讲到理想信念时, 如何把理想信念讲实, 关键要立足两个实际, 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 二是要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教学内容上, 围绕经济与社会发展中, 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关注的焦点, 用社会现实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启发大学生思考, 从而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因为本门课是一门现实性较强的课程, 不能就理论讲理论, 不然讲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底下学生昏昏欲睡, 根本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所以在授课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古今中外的种种实际, 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说明与论述[2] 。

(二) 完善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教学, 打造一个生动丰富的课堂

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而且, 现在学生的需求很广泛, 单纯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势必会阻碍教学效果的发挥, 这就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手段, 集图像、音频、视频等于一体, 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尤其教师要利用好媒体影视片的教学优势, 增强感染力。例如, 在讲解人生价值的问题时, 可以播放成功人士的事迹, 可以把感动中国人物生动的事例搬进课堂,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作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播放“东京谈判”等爱国影片,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提升爱国的情操。多媒体教学法增强了电子教案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能动性;既丰富体验、陶冶情操, 又通过情感参与、感性体悟, 增进认识, 提升境界;既节约课堂板书时间, 又使教学资料更翔实, 内容更丰满, 信息量更大。为此, 师生真正融入了现代信息社会, 与时代、社会更接近了, 师生也更近了, 交流更频繁、更方便了。

2.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辅之以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此提倡多媒体的运用, 并不是否认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 而是要求教师在分析两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中, 经过综合分析, 找到发挥教学效果的最佳结合。考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我认为应该从传统的以“黑板+粉笔”上课模式为主过渡到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授课的电子教案以PPT幻灯片方式提供, 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 创新教学方法, 营造学习氛围, 使师生共同进步

1.搜寻社会热点、焦点

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 走近社会, 贴近生活。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社会热点和焦点素材, 如收集中央影视的“道德与观察”、“道德与法制”、“每日说法”中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准备的同学说给大家听, 再让别的同学进行分析评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相关素材, 使教学贴近生活、走近社会, 实现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 也提高了本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把案例借鉴到思想道德教育中, 是使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的好方法。它是一种启发式、亲验式的学习, 体现了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举一反三的优良传统, 这种模式使学生增强了现实感、实践感, 在案例的分析学习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时, 应选择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 能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如讲授人生价值时, 应该选择近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龙江的人物。讲授大学生创业时候, 应该多说一些大学生创业的优秀事迹。讲到法律部分时候, 如正当防卫的法律问题, 应该结合校园里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该概念, 准确掌握该概念的构成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真正内涵, 树立法律意识, 培养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同时, 选择案例时候还要注意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对比, 国内案例和外国案例的结合。一般情况下, 以选择正面案例为主, 但是为了形成对比, 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错和违法的时候, 也会选择反面案例。选择反面案例的时候要注重阐述, 这些只是个别现象, 社会整体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在选择国外案例时候要注意区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不要给学生一种外国如何好的片面认识[3] 。

3.讨论教学法

课堂上不应只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除了回答问题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声音, 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 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便形成了讨论。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 并进行讲解,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如组织得好, 能使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 既锻炼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时间可长可短, 可以分成小组讨论, 将教学班级的学生8~10人分为一组, 小组成员不是自愿组合, 我们强调异质组合, 把性别、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同的同学组合在一起, 这样既利于互助又公平。然后课堂要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参与的教学情境, 设计能引发不同程度同学讨论和活动的问题和场景, 座位安排要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 教师要把讲台多让给学生, 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后, 边质疑边讨论, 讨论时可能出现嘈杂混乱, 教师要做好引导控制;也可以是辩论型的讨论, 每个小班派出善辩者四人, 两个小班组成一组, 分正方与反方, 其他人做观众。学生讲完, 教师要做适当地点评, 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发言, 另一方面也可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之处, 同时也表达了教师自己的观点。

4.利用学校的网站及个人的信箱, 建立与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向我反映课堂的教学和交流有限, 他们的想法和问题不能够完全地反映出来, 据此, 我利用学校的网站和个人的信箱等方式和学生建立联系, 保持交流, 并在他们毕业后进行跟踪回访, 事实证明很受学生的欢迎, 尤其在新生和毕业生中收到很好的效果。新生刚来到大学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这时候最需要有人给予交流指导。毕业生在就业时候也是问题多发的时候, 对就业的茫然和不自信, 在就业中遇到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出现的法律问题, 都需要教师在心理和知识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通过交流平台对我的教学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素材。

5.参与法

学习本课的目的是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只有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那么这样教与学的分离会使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他们结合实际,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讲授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 安排同学以宿舍为单位, 上台相互表扬, 相互沟通,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大学生的八荣八耻”, 由于这些话题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 当然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参与, 并且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 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逻辑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2] 。

(四) 以弘扬“道德法制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为主题, 实施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高职的特点, 在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中贯彻落实教学的实践性。

1.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基于社会的法制化, 现在学生对法律的渴望也在加强, 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提高法律素养,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法律教学中, 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模拟”、“模拟法庭”等形式来弘扬法治精神, 完善法制教育。

2.组织参观、志愿者行动等社会实践

首先, 选择典型地方组织参观访问。如去历史博物馆、烈士遗址等,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培养爱国情操。参观监狱或者观摩法院审理案件, 弘扬法治精神, 让学生自觉守法。

其次, 组织志愿者行动, 如哈尔滨大冬会时候, 很多学生报名参加志愿者行动。结合我院生态文明的理念, 学生们自愿组织生态环保队到江边、旅游景点等地方实施清扫以及环保知识的宣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我环保意识, 同时也美化了城市, 渲染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再次, 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制, 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和学院辅导员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指导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的社会教学实践工作量做出明确规定, 保证其社会教学实践的收益水平不低于理论教学收益水平。

此外, 在社会实践内容安排上以突出课堂教学主题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生活,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如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社会调研, 如调研“大学生道德修养状况”、“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校园内外的不文明行为”、“中国农村、城镇变化的状况”等等。上述实践活动延伸了课堂教学, 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使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相得益彰, 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4] 。

四、总结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青年人, 无论是进行思想修养方面的教育, 还是法律基础方面的教学, 仅仅从书本出发讲理论、讲道理固然容易, 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大学生一种自觉的行动, 因此, 我们的课程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个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任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结合起来, 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 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课改后的新课程, 也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在实际教学运行和研究过程中, 怎样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有很大提高和完善的空间[5] 。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贯穿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通过对学生的动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从发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及行为方面的问题着手, 深入进行研究分析, 抓住问题的现状和成因, 在研究其他解决方案的同时, 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此外, 教学实践还体现在教师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督促自身加强学习研究, 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 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结合实践总结新的经验和方法, 以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增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邱淑云, 方纯.高师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探讨[J].教学研究, 2009, (12) .

[3]孙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探讨[J].科教论丛, 262.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8.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软实力因素及其作用

“软实力”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首先提出的。按照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而将事情办成的能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们最初都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现在已被扩展到各个领域。

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硬实力是对具体专业岗位而言,是大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能力等显性因素。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指除了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思想品德方面: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精神,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2.心理因素方面: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强烈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为人处世方面:良知与正义,团结友善,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

4.思维能力方面: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意志品质方面:承受挫折与压力能力,自我调节与管理能力,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6.沟通交往方面: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7.工作能力与态度方面:工作态度(认真、热情、尽责),工作作风(踏实、严谨、进取、快捷、高效),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执行力。

8.职业素质方面: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礼仪,求职择业策略与技巧,创业意识与能力,职业心态。

9.人文修养方面:较为广博的人文知识修养。

10.形象气质方面:外在形象,气质涵养,亲和力。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硬实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某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殊工作岗位来说,硬实力甚至被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然而,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绝大多数岗位都属于一般性的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能胜任。在这种情况下,软实力就成了就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如果说硬实力是“敲门砖”,那么软实力就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而且,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员工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单位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软实力越来越看重。

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笔者对用人单位做了一个书面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贵单位今天的招聘最看重毕业生的什么”问题上,作为软实力因素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道德诚信”位列前三甲;在“您认为有些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上,“责任心不强”“沟通能力低下”和“承受压力能力低下”位居前三;在“您认为毕业生最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问题上,“责任心”“承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期待提高的素质。

可见,大学生软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软实力的培养,要么看不到软实力在就业和成长成才中的作用,要么以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会自动协调发展,因而只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二、就业软实力与《基础》素质教育功能的拓展

《基础》教学具有传授科学理论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基础》内容设置的把握,使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基础》更是一门素质培养课程。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它也是学生仅有的一门人文修养课程。在知识上,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逻辑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国防、科技信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在素质培养上,《基础》涉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的引导,涉及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也涉及学生思辨与创新能力、沟通交往与表达能力、意志与心理品质、为人处世和组织管理协调等多方面能力和个人品质的培养问题。而这些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所必须着重培养的素质。笔者认为,《基础》教学在充分发挥其传统教育功能的同时,在深入挖掘素质教育的功能、大力提升学生就业素质中的软实力方面完全能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拓展《基础》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有利于切实提高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改善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学生重视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软实力,增强其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实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率;有利于打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上的误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三、转变《基础》教学理念,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基础》教学要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教育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一是拓展《基础》教学功能,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素质教育功能转变;二是改革《基础》教学模式,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基础》教学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素质教育功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教学理念。《基础》教学虽然具有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教师应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理解,把《基础》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素质课,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采取空洞说教灌输式的方法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拓展和加强《基础》的素质教育功能,才能实现《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能力素质和就业软实力提升的双赢。

实现《基础》教学向素质教育功能的转变,各高校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基础》教学成为培养大学生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标准,应从人、财、物方面给予保障,为《基础》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基础》教学要发挥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作用,还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基础》作为传统的政治课程,高校教师往往习惯于教师本位的说教,这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谓学生本位制,就是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途径。这种主体本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对事物做出“肯定——否定——再肯定”,从而深化自己的认识,并运用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种学生本位制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基础》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融合,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实现依法治校的需要,还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发挥其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渠道作用.

作 者:曾咏辉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社科部,重庆,涪陵,408100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律素质   培养  

10.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十

实践教学基本方案

依据《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际情况,拟定本期实践教学的大致内容,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一、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对应章节、专题 绪论

1、我校2010级新生晚自习情况调查。

2、我校2010级新生学风调查和研究。

3、我校2010级新生社团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第一章

1、结合课堂所学,编制提纲,制作调查问卷,调查和分析本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影响。第二章

1、结合课堂所学,从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入手,思考山寨产品大行其道的原因,以及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科技创新能力

2、对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思考。第三章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调查(包括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创建关怀型宿舍行动报告

2、大学寝室上网的利弊比较和对策思考。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服务——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调查(心理健康专题)第四章

1、校园文明情况调查及改进措施设计

2、微博与大学生生活。第五章

1、参与义工(志愿者)服务行动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 第六章

1、联系所学内容,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并深入分析利弊 2、90后大学生对我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认知和认同度调查。3、90后大学生如何与家人沟通。

4、围绕着“感恩父母 报效祖国”主题进行公益广告创作。(专题“珍惜大学生活 提高学习效益”)第七八章

1、利用节假日,在你的家乡或学校所在地进行居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调查,并就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说明: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任一题目进行调研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或小论文。

二、基本要求

1、若选择调研,调查报告要求2000字以上,主题明确,有具体的调查地点、数据和分析结论。

2、若以论文形式,要求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联系调研问题,撰写小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格式规范,观点正确,联系现实。

3、若以广告创作,需详尽说明创作的立意及具体内容。

4、考察分析报告应在期末时在规定的期限内交给任课老师。

5、作业(报告或论文)格式要求:

(1)题目(黑体 四号 居中)

(2)副标题(宋体 小四号 居中 无副标题可空缺)(3)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宋体 五号 居中)(4)内容摘要:200字左右(仿宋

小四)

(5)关键词:3-5个(仿宋

小四 各词之间空一格)

(6)正文(宋体 四号

行距24磅

上下左右页边距2.5厘米)

(7)参考文献:作者姓名.文献名称,文献出处,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或期号。(宋体五号)

说明:报告或论文要求有(1)-(7)七个部分【第(2)部分例外】,顺序排列。请同学们务必按上述格式撰写并打印作业,否则成绩不及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

11.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100-02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方式,强调“做中学”,是“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通过创设体验情景,利用特设的体验场景,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素质拓展项目等,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与非技能素质方面有着十分突出和显著的效果。因此,将体验式教学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对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在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等宏观因素及灌输式教学、大班制教学等微观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不高,而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1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切实走进学生内心,引导学生以富有情感的生命来学习、体验、反思、升华。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外化的理论知识才能内化为人的素质,才能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再是单纯地说教、灌输,而是深刻的人生哲理、透彻的人生感悟、动人的人生体验。

2体验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内容也更抽象。故而,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会给大学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往往不会受到学生的青睐,无法达到学生自觉自愿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悟到某种价值、某种道德要求或某种社会规范,从而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敬畏,或羞愧、讨厌时,教育才有了实效性。”所以,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才能促使由知到行的转变,才能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真正产生影响,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

3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关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传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主体———客体”、“授———受”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认识的对象,是接受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特定的工作,课堂变成了“作坊”和“车间”,教学变成了由教师高效地控制此“作坊”和“车间”的技术过程,而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因而,师生关系是心与心的关系,是人格对等的交往。因此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体验事物。教师刺激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通,内化为真实的情感,教师与学生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困境

体验式教学把课堂回归给学生,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却遭遇到操作难的困境。

1教师缺乏必要的体验

现实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体验和感受缺乏,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北坡等革命圣地;很少加入志愿者、义工、社工等组织进行志愿者活动,或与学生一同开展志愿者活动;很少到法院旁听法庭审判,或到监狱去参观考察过。体验缺乏的教师不能给课堂注入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因子,无法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

2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

竞争激烈的社会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选择专业上往往就以实用性作为标准,忽略了道德养成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功利性,认为这门课程对自身的发展并无太大作用,难以在课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体验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与精心的备课,也需要学生投入其中。学生不参与其中,不对其产生兴趣,课堂只上演教师的独角戏,那么教学效果仍然会不理想。

3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的硬件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教学环境的改善等等。这些物质条件的提供需要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而纯粹作为一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体验式教学,是很难上升到如此高度而获得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体验式教学也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尝试。而教学场地的限制、合班大班及资金投入少的障碍则让很多教师连尝试之心都没了。

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成效的对策

实践证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能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构建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师队伍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资源整合能力及教师的感召力、亲和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并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及思想品德的塑造。体验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学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实际,积极营造开放、体验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强,思想活跃、开放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拓展教学空间,创设体验情景,获得直接体验

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设置、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科学化的体验情景。如在“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的教学中,结合部分同学由于自己来自偏远农村、成绩不佳或相貌不好等原因而不自信、封闭自己、回避交往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教师鼓励同一课堂的两或三个班学生互相认识,通过交流,他们互换联系方式,学会了大胆和融合,并表示交往其实并不难。

3借助视频图像等资料,合理利用间接经验进行体验

人的认知过程都应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学生在其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亲身获得大量的直接体验,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合理利用间接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体验。例如,课本第四章讲述道德实践内容,加强道德修养时,可以选择网络上谈论较多的文明出行、公交让座、中国式过马路等道德热点话题为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当中,并从讨论中深入地思考问题。当讨论中国式过马路时,会有学生提出道路规划、信号灯设施、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关系的问题。这样的情景设置,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道德缺失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情,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4改革评价模式,建构科学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采取知识性的试卷测验,这种评价能够检测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却无法检测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状态的情况,分数不能衡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科学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的自觉程度上。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评价,在情景中评价,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正面的激发。在文化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

5加大投入,积聚多样的体验式教学资源

开展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必须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反思内省”,而要为学生创造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多场域,就需要高校一定的物质支撑和精神支持。一是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师生共同进行实践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二是设立专门的体验课程,将小班授课与大班教学相结合。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一些道德情境与学生自身的体验活动。因此在排课时可在大班教学合理设置小班教学课程,专门开展体验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查广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2]本书编写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张丽丽.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2.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十二

一、深化课改

(一)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这本教材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 在教材的章节结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修改, 可以说保持了原教材稳定性和权威性基础上增强了针对性。但对于高职高专教学来说, 应该在维护教材权威性、贯彻国家教育宗旨和目标基础上, 根据授课对象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编排, 甚至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专业, 结合其专业特点选取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们在正在进行的课改实践中, 尝试打破原来的教材知识体系, 按照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规律以及情智、身心发展规律重新进行组合。根据课程设置的宗旨、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教学目标以及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重组, 极大地增强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实用性, 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 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思政课过去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刻板、教条、说教”是学生对思政课一贯的印象。我们要努力改变这一现象, 探究行动导向教学, 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当中去感受和感悟, 其效果远胜说教。根据每一模块的教学目标, 可以分别设计若干教学情境, 通过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将理论寓于情境当中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说:“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而言, 实践尤为重要, 通过践行, 学生才能有所体悟从而巩固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大块来进行。课堂实践主要可以开展“优秀学长访谈”, 即邀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回到课堂,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这些从学生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触动很大, 他们的成长、成功历程更具说服力;还可以采用“名人课堂”的形式, 邀请本地各行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或者专家来校举办座谈会或专题讲座, 对学生起到激励或引导作用。校内实践主要是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比如教师节要问候老师、中秋或重阳节要感恩父母家人、“十·一”要有爱国主题的演讲等等。社会实践主要在校外进行, 比如参观当地的革命历史遗址等。我们成立了爱国青年社,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成功实施了好多实践活动, 并且确定了儿童福利院等校外实践基地, 这些活动带动很多学生参与进来, 效果非常好。

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所谓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市县范围内的文艺人才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同文化发源紧密连接的文化设施和资金等。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具体包括: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而提升政治责任感;有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而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指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高职学生作为地方建设的有生力量, 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了解直接关系到本地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以,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并将地方的历史文化糅合于思想政治教育, 既有利于高职学生从情感和文化上产生归属感、自豪感, 更有利于为本省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大量思想素质较高的蓝领人才, 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实现强省目标。

黑龙江省拥有大量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基础好, 有潜力, 根据专家初步调研, 归纳了十大重点系列。包括民族历史源流系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红色历程系列、文化名人系列、开发建设系列等。其中红色历程系列 (以抗日战争历史为代表) 及开发建设系列 (以“北大荒开发建设时期”、“大庆开发建设时期”为代表) 尤其值得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利用。此外,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省重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更是与高职学生的未来职业息息相关而值得充分关注和了解。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 提升教师素质

从高职学生特点来看, 他们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对社会复杂现象辨别力低, 课堂上老师的熏陶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学会辨别是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 教导学生学会奉献、学会做人。所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是及极其重要的,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前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而严肃的任务。

谈到提高思政课师资素质, 大家最多想到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 这些方面毋庸置疑是很重要的, 但笔者认为, 教师自身的人品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也是同样不可忽略的。用嘴讲道理很简单, 但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言语或形象传达出来的其内心世界的信息是无法掩饰的, 所以在选拔任用思政课教师时也应该重点考核其人品。品格高尚、言行一致、德行端正是担任思政课教学的最基本素质。

“德育为首, 育人为先”, 德育教学就是要把做人的道理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效果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 并融合到他们的性情品质中去从而转化为行为。作为德育教师, 能否认识到这些, 并以师德为自律、以育人为己任, 真正将德育教学工作升华为事业去投入身心地做, 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 会关乎到广大青年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这样的大问题。

(二) 提高教学艺术构建课堂“软环境”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工作之后, 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国内学者姚利民认为, 能够有效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特征:正确的目标、充分准备、科学组织、清晰明了、充满热情、促进学生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利用时间、激励学生。这几方面特征应该是每一位教师要经常对照自我检验的标准。美国学者克里克山克等人写的《教学行为指导》中谈到: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下的人际关系, 学生希望在老师控制下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具备的要素中, 教师的教学艺术、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掌控都很关键, 这些可能是我们平时忽略的, 或者是有所意识但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系统的总结并上升到规律性认知的。教室、多媒体以及教室的理论素养, 这些可以说是课堂的“硬件”, 但我们还应认识到, 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情绪状态、人格魅力等这些构成了课堂的“软环境”, 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修为、政治素质的培养。基于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思考, 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可以从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拓宽与创新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及提炼教学艺术构建良好的课堂软环境等几方面着手。

13.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十三

专业民族籍贯性别

1.你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评价是()

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

2.平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你是否认真看过教材()

A.认真看过B.有选择地看过C.从未看过

3.你认为目前所使用的思修与法基课教材具有适用性和可读性吗()

A.有B.有一些C.没有

4.你对开设《法基与思修》课的态度是()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不喜欢D、无所谓

5.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主要目的是()

A.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B.开阔视野C.拿学分,不学不行

6.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你是否有收获()

A.收获大B.没有收获C.有些收获

7.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你的收获是()

A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B.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明确了人生目标,促进了专业课学习D.其他

8.你认为《思修与法基》课应如何吸引学生()

A.更加深入的讲些思想和观点B.增加时事政治的比例C.授课形式多样

D.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阐述对某个问题的观点E.老师应分析国际时政

9.你最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是()

A.讲授B.讨论C.其他10.你对《思修与法基》课最满意的地方是()

A.授课形式B.老师渊博的知识B.与社会现实的结合D.没有满意的地方

11.入大学以来促使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A.学校管理导向B.专业知识的积累C.科学与人文知识的积累

D.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E.社会和校园实践活动F.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G.老师的影响

12.你认为《思修与法基》课的考试形式最好是()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以平时成绩而定D.不清楚

13.你进入大学后遇到困难,主要找谁解决()

A.辅导员或班主任B.父母C.同学D.老乡

E.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老师F.心理咨询老师

G.自己解决H.其他

14.在上《思修与法基》课时最让你困惑的是()

A、课程内容虽然重要,但实用性不强B、内容枯燥难懂

C、老师上课方式单一古板D、学生不感兴趣,听不进去E、没有困惑

15.你认为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课程的性质B、老师的理论修养和人格魅力

C、学生态度D、教学方法

16.据你观察,一般说来,思修与法基课缺课人数多,还是专业课缺课人数多()

A.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B.专业课C.其他17.你对《思修与法基》课老师的看法是()

A、为人师表,方法恰当,很受欢迎B、为人古板,虽没什么方法,但受敬重

C、上课枯燥,根本没方法,但受敬重D、不负责任,上课敷衍,比较反感

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十四

——小组感想

从学习这门课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前看着别的同学上台讲课,很羡慕。现在终于可以上台讲课了,很激动。

我们小组是分工进行的,这样加快了我们的完成效率。在大家的制作准备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制作ppt,如何使用ppt。这样的上课方式,让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但是我还要讲课,很害怕,怕自己做不好。以前是老师讲我听,现在是我讲老师听。我会尽力地做好的,让老师同学认可。

我们组准备的很充足,结果在讲课那天,沙画视频不能看了,小组准备唱的歌也没有完成。在准备的时候,我们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在上课那天出现了。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想想会不会出现意外,尽可能的避免意外发生。这样的课堂真好。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15.2018-20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十五

一、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

1.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中, 来自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共处, 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生活经历在一个学校共同交汇。这种情况下,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校园气氛融洽, 使根源于社会背景的矛盾冲突得以缓和, 起到重要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正是给大学生讲授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交往的课程。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有助于使得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消弭社会矛盾的萌芽,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和谐社会价值观, 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 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可以说, 当今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的推行, 也对当代大学生展示才华, 实现理想抱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但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能够对于大学生在“今后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成为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做好准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提升教学质量向争夺生源、强化内涵、提升就业、培养全面人才等物质、精神全方位发展。学校精神、学生的品德逐步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学生是学校的根本, 学生的竞争力提升, 才能彰显学校竞争力的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学生的做人、做事、“三观”教育, 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 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兴衰。

二、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存在的问题

1.学习态度不热情

很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觉得从小就接触, 道理谁都懂, 上不上无所谓, 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过关。这些观点都制约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这与教育部门目标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 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2.教师教学手段缺乏

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如果能以高昂的激情、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勤奋的钻研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这种身教能强化言传的效果。但是现在的现实是很多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满意, 上课照本宣科, 下课不钻研教学方法, 不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 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把着教学工作当成一门艺术去钻研其中的规律。这样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益发感到无趣, 进而一步步远离课堂。

3.社会现实使得大学生对理论的迷惘

社会环境的复杂也使得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讲的内容产生了一些困惑。一些社会的现实使得大学生认为这门课很空洞, 无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像社会上的一些道德失范等现象, 无法通过他们学习这门课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门课程只是教学计划规定的, 他们只要考试及格能够毕业就可以了。这些都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冲击。

三、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方法

1.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教师的职业就是培育人才, 份内之事就是要把课上好, 教好学生。所以, 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要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信念, 要在教学工作中投入全身心。这是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前提。

2.要掌握科学理论前沿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当前社会, 科技发达, 信息化时代到来, 学生掌握的信息比我们还快, 还多。如果我们不能够掌握科学理论的前沿知识, 那么不但教不好这门课, 还必将被社会淘汰, 被学生淘汰。

3.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政治理论课。“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生动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1]所以, 教师在讲授这么课程的过程中, 一定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 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同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同学中产生共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

“所谓‘主体原则’, 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 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 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2]在课程教授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的精神关注引入课堂, 引入课程的讲授环节,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想转化, 把课程教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念。从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的教育效果来看, 把学生的受教育的地位转化为其主体效应, 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5.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原则

“所谓示范原则, 是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 感染和启发受教育者, 以促进其思想认识与觉悟不断提高的工作准则。”[2]示范原则在课程教授中的运用, 能更加贴近实际, 使学生们感同身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典型树榜样, 发挥示范原则的作用,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也是我们教好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探讨层出不穷。但是, 毋庸置疑, 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阶段的生活,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认识到教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仅是完成本职工作, 更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为保证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在努力工作。所以, 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努力履行本职工作,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进入高校接触到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到了铺垫作用。尤其对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掌握科学理论前沿知识、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和示范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上好这门课程, 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课堂自主秀的概念下一篇:实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