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心情日记(10篇)
1.看见心情日记 篇一
有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奶奶提着菜篮上街买菜,谁知天上刚下过雨,地很滑。老奶奶走着走着,不小心摔倒了。
这时,来了一位大嫂,瞟了一眼老太太,嘴里还说道:“这个老太婆怎么这么傻,走着走着都会摔倒。”大嫂刚说完,就跑来了一位姑娘和少先队员,只见姑娘二话不说立马跑到老奶奶身边,说:“老奶奶,拿好拐杖,我扶你起来。”“嗯。”老奶奶回答道。扶起了老奶奶,带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开口了:“老奶奶,我帮你去买菜!”不等老奶奶说什么,少先队员已经跑远了。不多一会儿,少先队员提着满满一篮子的菜,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老奶奶笑笑说:“你们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一旁站着的大嫂红着脸说:“我还不如你们,我以后也要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少先队员听了,开心地笑了。
2.你看见岁月的痕迹了吗心情随笔 篇二
我不知道,岁月,究竟去了哪里?
离开地那样匆忙,那样地,决绝,连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就掩泪而去了。太多的日日夜夜,仍旧不能将岁月挽留,是不想给我一个道歉的机会吗?毕竟,我伤害得他太深太深了,更不懂得珍惜他,岁月,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我仿佛听到了他那无奈的叹息,也好似看到了他的“日子”,满脸微笑地匆匆离去,留给他一个落寞的背影。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我倚在大榕树下,心事重重。童年的过去,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眨眼间就要与我分别,一滴泪涌出了眼眶,在脸上舞出了一道绚丽的弧线,滋润了野花,这是它们曾经的芬芳吧!或许只有一夜间,岁月此时是陪伴了它们?我颤抖着蹲下身来,将手抚在野花上,感受岁月的气息,可惜,只有微风凉意缠绵手臂,岁月又离开了,我低头一看,原来那朵花早已枯萎了,枯萎了……
我的岁月,我的过去,只有脚步声,只有欢笑声,除了玩耍,除了发呆,我干些什么了?好自责,也好后悔,为什么不用美丽的文字记录生活呢?为什么不用渊博的知识填充生活呢?为什么不用颜色编绘生活呢?无数个为什么,让我更加困惑了:眼看着我的.稚颜渐渐成熟,我的乌发忧愁地长出了亮眼的银,我的两颊也逐渐有了折痕,我深知,岁月又从这些痕迹中逃走了,我实在让他失望了。
在大街上,时常会看见一些有手有脚的人躺在那里,浑身肮脏,还穿着破烂且有异味的衣服,充当社会中的“乞丐”角色。我嗤之以鼻,这些人都是健健康康的,有那么年轻,完全可以去工作,用双手养活自己,躺在地上,没有谁正眼瞧过,简直虚度光阴。转念一想,我不正是这样吗? 整天嘻嘻哈哈,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天下来做过几件有益的事?这好像跟“乞丐”没什么不同吧!只是我相对舒服罢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我看见岁月了,好开心,他却冷冷的看了我一眼,我愣住了。他说:“既然你不懂得珍惜,我为何久留?”说完,又匆匆忙忙地离去了。我泣不成声,就这样与岁月擦身而过了吗?我不甘心啊!醒来时,泪早已浸湿了枕头。
3.柴静《看见》 篇三
整个寒假我几乎都在阅读这本《看见》,柴静刚写的一本新书。闲来没事,就坐下来把书翻开,看完一章就不由得停下来了。总是会被一个句子或整个事件给感动,或者更准确地来说,是触动,甚至是激动。当看到“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样一针见血的句子时我没办法不停下来去思考去反省;当读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时,我也没办法不停下来去回忆非典那年我在干什么;看到《我们终将浑然不分,像水溶于水中„„》旁边那幅插图时,我也无法控制住自己内心当时复杂莫名的心情。
说来也奇怪,这本书中故事都是别人的故事,但是我读到每一章几乎都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来,并在不断地反思之后,又回到书中,希望能够在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是柴静她并没有给我任何答案,她只是让我去看,去见,去思,去索。不得不被这个安静刚毅的女子给打动。
幸而这本书不是一本小说,可以说是一本回忆录,章与章之间并不是通过情节联系的,但又不能说是杂乱无章的。从目录上的那些标题来看,你就能看到一个女记者的心路历程。
第一章就给自己来一个不冷不热的下马威,“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这句话她是用来告诫她自己的,同时此后她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在主持人和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把握好“表演性采访”和“表演性克制”之间的分寸?说简单点,就是如何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其实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去看见,去认识这个世界,最后回过头来还不是要看见我们自己本身吗?
有人曾评论说“《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更觉得柴静至始至终对自己都是诚实的,甚至她都没去想要不要去对读者诚实?而她的诚实,却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的不诚实。
记得那天下午我看到《沉默在尖叫》这一章时,是柴静采访一个因家暴而致死丈夫的女囚,看到多处都情不自禁地默默流泪。旁边父亲正在抽烟,依旧是一脸的中年后的沧桑和落魄。我不知为什么,心里突然冒起了无名之火,我愤怒,我埋怨,我责怪父亲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看我又把书里的故事扯到自己身上来了,而且是硬生生地。因为我家里并没有家庭暴力那么恐怖的事,只是像大多数家庭那样,夫妻吵吵闹闹,为贫困所迫。如果勉强要说有不同的话,那就是我的家庭父母吵得更凶,三个孩子也比同年的孩子更加叛逆。我们总是无法原谅彼此的缺点。记得放寒假前,我跟姐姐说不想来广东和父母一起过年。姐姐就说了一句话,没有任何责怪的意味——“是什么样的父母?做了什么样的事?竟让小女儿都不想回家和父母在一起过年?”我听了,已是泪眼婆娑。我想起了柴静书中的那句“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寒假我还是回广东来过年了。家里不再像以前总是掀锅子摔盆子那样大吵大闹了,互相挫磨了这么多年,都累了。心里的怨气都只好往心里压,彼此妥协。父母和我们,谁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少的”。于是这个家里终于安静下来了,但是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安静。总有一刻还是会爆发的,迟早而已。就是在那个下午,我坐在阳台上,看完柴静的《沉默在尖叫》,突然对旁边的父亲说了一句,掷地有声:“你们都好虚伪!”然后就甩身而去,回到卧室,把门重重的摔上,全然不去理会在我绝食的这两天里母亲的焦急,也不去理会父亲是如何去消化我那句沉重的“你们都好虚伪!”,是要硬生生地独自承受吗?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哪来的那么大的愤怒,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虚伪”两个字。我觉得我始终没办法认识自己。当我诚实地说出自己的虚伪来时,心里又是充满了恐惧,顷刻间,我对自己的期待,亲人朋友对我的期待,分崩瓦解,支离破碎。我无法承受这种不安。
很多时候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写作,写诗歌,写小说,写散文,我们是为什么而写呢?曾经我以为是心情的发泄。但久而久之,却觉得总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如今看我过去写的那些文字,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煽情,故作姿态,假装深刻。可除了当时的“情绪”,从那些文字里看到的我总觉得是不真实的,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那是我吗?或许我可以用“年少幼稚”这样的字眼来安慰自己,好让我不再那么自责。但那不是清醒,而是麻痹。如今看看柴静这本十年的心路告白书,我又一次溃败了。我不得不去重新面对那些问题。
4.《看见》读书心得 篇四
对柴静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网上她演讲的那个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整个演讲一气呵成,是一个很平静的叙述,但对于我却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动,是故事里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适的表述。平静、坚定、有个性、有力量。后来看到网上说这个视频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第二次,记不得是哪里看到了柴静调查某个事件说自己可能会有危险,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寻事实。当时在想做新闻是这样吗?
读《看见》这是第三次感触她。
书的撰写让我看到了柴静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汉字这门语言她的使用让自己感觉到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从这点也让我对提高自己的汉语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更强的动力。
回到书的内容,我不是新闻人,但能感觉到柴静的新闻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种新闻表达,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赏。所以看到这本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见》名符其实。从书中我看见了如下:
1、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寻找、发现、参与、了解、分析、追寻、思考、真相、展现,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这些,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平静,也并不轻松,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追求可能会翻山越岭、困难重重,但他们在行动,在努力让这些事情真实的展现。
他们的生活更有社会的责任感、有社会主人翁精神,“与我无关”这样的词语感觉他们说出来就像是犯了错误。
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高效的工作和彻底的放松相结合的时间分配,有探寻的繁重也有安静的思考,这个是我这个行业主流节奏不给予的。
他们的生活“看见”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锐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动带来的收获。
2、书中人物对我的触动
书中讲了20个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读者触动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讨厌屈服”——看到我真的想问自己是公民吗?
自己也常遇到权益受损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权利受损的事情,很多时候心底里发出的是“把这个自己问题解决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过关系、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数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这些事情,那些跟我无关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环境已经是这样,经常听到身边抱怨社会的环境是多么的世风日下,发达国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质,但自己在事中时又还是做着那些没素质的事情,为什么?答大家都这么做„„
过马路的时候你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身边的人不这样做你能制止吗?为什么会有中国式过马路?前些天我好想听到说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某个地方交通规定处罚前三个人,真实⊙﹏⊙b汗。为什么要处罚,教育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教育又是谁的责任呢?只有管这个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吗?这个逻辑不通的事实,在我们身边却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们每个公民一起行动,让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来梳理行为准则,让那些陋习成为全民公敌,这样我们才会有大环境。
从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应该是去做榜样、去做监督者,让这样的正气传播、正气壮大。
“无能的力量”——学会承受的力量。
卢安克——向他致敬。
5.《看见》读后感 篇五
从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认识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柴静,被她的主持风格吸引,后来得知她出了一本书叫《看见》,一看到题目就感觉到新颖又耐人寻味,于是买了这本《看见》。
本以为这本书就是记录柴静从事新闻职业十年来所经历的人和事,可是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很多味道,这本书用行云流水的文字使人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她成长的轨迹,能感受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追寻着事件的本源,能反省到自己的行为,甚至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书里记录了许多新闻报道,很多都是热门的话题,通过柴静的看见,去引领我思考,通过思考得到领悟。
6.看见阳光的日子 篇六
作者:程灵素
我对游戏可说是一窍不通,在我能看到阳光的日子里我只玩过两个游戏:一个是《仙剑奇侠》,一个是MUD《天龙八部》.然而在这短短数月中,却似乎包含了我生命中的一切.请您听我缓缓道来....以前,我只看弟弟玩游戏,8岁的他玩起《魂斗罗》来津津有味,小脑袋摇来摇去,浑身随这游戏中的人物一蹦一跳起来,继续下一条命.我用写稿挣来的钱给他买个游戏卡,他一见立刻抢在手里,尖叫这跑遍全屋,然后涨着通红的小脸,搬凳子去拿大丽柜上的游戏机.每见他这样,我总叫他小心,又禁不住想将他搂在怀里.后来,男友给我买了台电脑,什么配置我也说不清,总是很好的吧.他大汗淋淋的为我运来装好,说给我"换笔",我板着脸瞅着桌上的铁家伙,怪它占了我写作的地方,弟弟躲在我身后,也好奇的探着头看.男友给我讲了一整天的话,说电脑有多好多好,看我总带著怀疑的眼光,他也不生气,直到晚上他该走了,我问了一句傻话,他听了愣了愣,满脸委屈的跑掉了,因为我问:"笔在哪?"我真的很苯,学东西慢,我喜欢细细的揣摩,却难以通篇的领会.所以电脑虽在我这里安了家,可我只学会了打字,出一点小毛病,我就把男友叫来修理,他不厌其烦的给我讲,细心得教我各种电脑知识,还买了好多很贵的书,我老笑他"售后服务稿的不错",可也确实没想到,爱人的苦心却为我谱下了最后的苦曲.很快,我上了网,这对我触动不小,真不知世界如此之大,网上有那么多的故事.我是搞写作的,上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从此我才真的喜欢上了电脑.男友来看我时,总见我喜滋滋的坐在电脑前,都顾不上跟他说话,他只能苦这脸陪我爸慢条斯理的聊天,不时回头来看看我,又向我可爱的电脑抛去忿忿的眼光,每当此时,我就偷偷暗笑他吃电脑的"醋",越发跟电脑"耳鬓厮磨",成心气气他.同学向我介绍了MUD游戏,说很好玩,我就去了《天龙八部》.那里有好多人都在玩,可有意思了!我从没想到,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文字表现出来的话语和表情竟是哪样的生动;也没有想到,来自天涯海角世界各地的人们,能通过网络走到一起,一起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畅游;更没想到,我同那些无缘识面的朋友,竟会产生如此深厚的友谊,竟然让我在电脑屏幕前,笑疼了肚子,哭湿了手绢.MUD中有WIZ和pLAYER,总有二,三十个人在一起玩,我是个小小的玩家,WIZ是管我们的.在我的印象中,巫师总象云端上的神仙一样,冷冷的看这下界众生忙忙碌碌,以苦为乐.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取的名字叫程灵素(小名素素),因为我最喜欢金庸小说中的这个人物,程灵素有一双明澈乌黑的大眼睛,xixi...跟我一样..(shy).网上的朋友名字各不相同,有的叫大虾,有的叫诗仙,有的叫阿珂,每个人还都起了自己的绰号(nickname),总之,这是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世界,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创造,自己拥有,我在MUD中活着,玩着,说著,笑着,那种亲身的参与感和天下无双的唯一感另我深深的陶醉.我像一个孩子似的,惊奇的发现自己的存在,又像个思虑多年的哲人,终于了悟生存的价值,当我俨然以一个老玩家自居,用刚学来的本事帮助了一个新人时,我又怎能不为这种荣誉感而洋洋自得?从此,我总爱一个人傻笑,爸爸还以为我神经不正常了呢.就是苦了我的男友,他第一次发觉再也无法象往常一样了解我的所有情感,可是我竟是那样的愚钝,没有注意到他眼神中的疑惑和离去时的失落.在这里,我无法控制自己,想提起一段往事.我在现实中虽然刚过20岁,可已经在MUD中结了婚.我的夫君是个叫大虾的老玩家,我不知道他在现实中怎样,但在MUD中,他关心我,爱护我,他等我到来,送我离去,他教给我所知的一切,带我走遍了MUD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有一次去救木婉清,大虾费了好大劲杀了段延庆,推开大石.木婉清果然就坐在石屋里,可她就是不跟我们走.我们说尽好话,她干脆来个置之不理,到好像谁要拐骗她似的.没办法,只好把她打晕了背起来去给段誉,谁知刚到段誉那儿,木碗清就醒了过来,一见我们就立刻兵戈相加,我们只好逃之夭夭.事后大虾苦笑说"好心没好报",我也叹了口气.不知为何,我将这件小事深刻于脑海中,以至于我在数月后想起此事,就满脸笑意.那是我们一起闯荡江湖的经历,可我们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数天.如果说MUD是个理想的世界,那为何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实?感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当指尖与键盘相触的一刻,他可曾感到我倾心得柔情呢?我不敢多想,你是否明白?当我没遇见他的时,上网是一种好奇,可从那一天起,每当我坐在电脑前,就不由脸红,心中一片温暖快慰.我就怕男友在旁边看着,总觉得难以畅怀,更无法沉入自己醉心得遐想之中.一天天中,我越来越沉醉于MUD世界的乐趣,我在跟网上的朋友聊天时,不知不觉将情丝丝缠入.我开始多愁善感,对他人的一言一行常耿耿于怀,我不知不觉的忧郁,常在独处时细细回味网上的故事,MUD给我的欢乐多,但又怎多于痛苦,当我有一天认为无法离开MUD时,又同时感觉到现实的排斥.从此,我寡言少语,害怕同学探索的目光,更不敢正视男友严厉的双眼,我总以为他变了,他没有以前好了,至少跟网上的人比起来,他不够好,是的,我总是这样认为,我总以为我是对的.可是,当我知道自己错了时,一切已为时太晚.之后的岁月,我离开了MUD,我患了眼疾(视网膜炎),无法再整夜面对屏幕.男友终于离我而去,电脑从我的写字台上搬开,留下一块空空的位置.我怎么能接收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我更无法理解,现实和MUD为何相差如此之远.我分不清我活在中我孤卧病塌,与黑夜做伴.我还痴心不改,总希望病会好,总想会再回天龙.短暂的离别另我加倍的渴望,我夜不能眠,食不知味,我一遍遍对自己说:"我要回去,我要回天龙...."然而,我终于连阳光都看不见了.......
(此文为作者口述,我为她坐笔录,写到此,她已哭成一团,她让我把这文章给“诗仙”和“大虾”等网上的朋友,她没说别的.)
7.《看见》读后感 篇七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听过别人评价柴静的一句话:“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节目很有力量。”柴静的节目我在之前从未看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看的是《告别卢安克》。在这个节目里,她的出镜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镜头前总是很冷静,无论是煽情的场景还是失控的场面,她总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在没有用多少笔墨写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见》里面也一样。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没有装饰和点缀的《看见》,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8.《看见》读后感 篇八
——《看见》读后感
李一凡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虽然从前也知道,真实的才是最可贵的。可总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述,直到看到这句话。
《看见》这本书的内容恰如其名,记录的都是最真实的事情。它们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触手可及。而书的作者,柴静,作为一名记者,所从事的正是最贴近生活与真实的职业吧。
书中描述了二零零八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巨大的天灾惊动了整个中国。为支援灾区,各个地方都在组织捐款、捐物。成千上万的记者们活跃在最前线,时时刻刻感受着灾区人民的生活,进行着24小时的实况转播。柴静就是其中的一位。
书中对于当时灾情的描写并不太热衷,记录更多的是作者与灾民之间的交流。
在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村子里,一位刚刚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父亲在废墟里轻轻地翻看,找出了一副象棋,他告诉柴静,这是前一天他与儿子下过的棋。
这一个场景让我看了心酸。面对着亲人的遗物,回想起从前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场面,让人想到“物是人非”这个成语,浸透了无法言说的悲哀。
废墟上的那对夫妻随手升起了火,煮了碗泡面,料包就浮在水面上,与面饼一起在水里沸腾,很容易地就炸开了,鲜红色的佐料像花一样在水里绽开„„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到了他们心中的那一种深深的无力与软弱。面对这样可怕的天灾,他们不知道等待着自己的会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是又多么不甘什么都做不 1
了„„这种感受我曾经体会过。记得有一年外婆得了乳腺癌,辗转医院长达三个月之久,那段日子里,妈妈和家人都整天忙里忙外地照顾外婆,把我托付给一个远房的亲戚,常常一连几天都见不上面,那个时候,我的心里面就是这样的感受,好像自己是被遗弃了,就好似孤儿一样;既希望外婆能快点好起来,又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想必那废墟上的夫妻,也是这样的心情。
这一段段文字,平平实实的出现在书中,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但却好像写进了我的心里。
没错,记录下来的就应该是最真实的,真实才能触及到内心的深处。
在如今这个网络盛行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被网络发明,并传播到生活中,时尚达人们以使用这些词汇为荣。渐渐地,我们看到的文章失去了真实感,一句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话,很容易就被一些乱七八糟的词装饰得变成了“火星文”。似乎这样才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没人能长久地记住那些文字,记住那些写下“火星文”的人。不是吗?
《看见》让我体会到,那些能感动我们的,是真实的文字、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生。
可是,什么才是“真实”?
“真实”——是烈日下环卫工人喝下路边小店老板赠送的绿豆汤时,那一脸憨厚的笑容;是山区的孩子们在收到捐赠的书籍文具时兴奋而朴实的脸庞;是我们送行亲密的挚友去远方时无法抑制的潸然泪下„„真实,就在笑与泪中浑然而成,难分难舍。
再华丽的致歉函也比不上一声真心的“我错啦!”;再昂贵的答谢礼也比不上一声真挚的“谢谢你!”;再浪漫的玫瑰也比不上一声真情的“想你了„„”。
客套语太多,真心话太少;虚情假意太多,真情实感太少;没错,这就是现在的社会。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至少,不要遗失了真实的自我!
我相信,真实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摒弃了虚荣与浮夸,停下云端中的幻想,迈开平实的步伐,迈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要让自己有存在感,就学着做一个真实的人!让身边的每一个人体会到你的真实,相信你眼中的世界一定会有所改变!
9.《看见》读后感 篇九
作者——赵思佳
柴静是央视一套“看见”专题节目的主持人,《看见》是她进入央视工作十二年的体会。作者从最初的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进入央视从事记者工作。记者应该怎么报道新闻,她一直坚持关注新闻中“人”的理念,在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基础上,报道一个人,报道一个国家。
书中选择了留给作者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从看见不同的人物背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本书中很多新闻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2002年11月-2003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2003年“非典”对中国的肆虐更为严重。作者冒着生死的危险,前往北京“非典”重症病房采访报道,有些人认为,这些报道在制造恐慌!面对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医院没有做好“非典”重症患者与正常人的隔离、好多医务人员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可怕的传染病,没有做好最简单的消毒、卫生防护,造成了好多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好多医生殉职。事实上,面对“非典”比恐慌更可怕的是逃避、是轻慢、是无知。“非典”疫情开始时,有关部门封锁“非典”疫情消息,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后来政府作出了“非典”疫情每天公开,做好防护与救治工作,稳定了人民的恐惧心理。好在政府及民众从这次血淋淋的教训从得到了学习,在后来的“禽流感”疫情发生后,政府做到了疫情实时公开,科学有序的工作,战胜了“禽流感”疫情。
书中还报道了一个德国青年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后就留在下在广西做老师的事情。他的教育理念是要充分保护盒调动孩子们的天性,这就是现在的标准化教育相左,因而受到学校和家长排斥。卢安克说中国留守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他也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基础就要看到成果。是啊,中国的教育中掺杂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的教育很重视实践的,而且学生学的大都是也是有用,实践性的知识,因此,美国、欧洲、日本的创新性很强,他们引领着世界工业先进技术的潮流。中国学生从上小学就被灌输功利思想,以后怎么上初中、高中、大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英语,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很少,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由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不注重实践、创新,从而造成了培养出来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能胜任工作,有些大学生重新返回职业技能学校学习才能胜任一些技术工作。再者,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什么很低,“中国制造”为什么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这就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们从小的创新性被压制了,一直长大后就麻木了,一味地服从,而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大批的本土大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只能一味地重复别人的产品、别人的理念。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大部分都成为了别人的高级打工者,而不是老板。美国、就连日本也有很多诺贝尔科学家,中国一个都没有;国家对教育资金的投入都很支持,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的教育功利不功利值得深思。
10.看见读后感 篇十
——读《看见》有感
借着这次参加新东方助教项目的机会,我阅读了柴静的这本《看见》,之前没有关注过这本书,也没有关注过这个人,短短三天只是读了这本书的皮毛,我觉得有好多内容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皮,柴静与质朴的农民坐在一起,那种笑容很干净,很美。看了书的内容,感觉很真实,但是有些地方以我现在的经历和阅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之所以说是真实,是因为让我有一种画面感,尤其是关于非典的那一部分,记得两千零三年的时候,自己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听老师和家长说全国有非典了,很严重,每天上课教室里要放熟醋,每餐后要喝板蓝根,也是因为非典取消了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表演,但是那个时候真的不懂,觉得不痛不痒,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看了书里的内容之后,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仿佛我也去过现场,一切好像如此真实,如此震撼,心中产生了一种敬畏感,柴静,真棒!
这本书看完,触动我的不仅仅是她非典的经历,更多的是这一路走来,她的经历,她的成长与蜕变。就像柴静在书中写到过“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十年前,当陈莽问她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回答,把她推到今天。十年的时间,成就了今天的柴静,但她依然是一种朴素的态度,坚定的走下去,是的,人生就是应该用最质朴的东西来彰显华丽。
十年的时间,每个人都能书写出一段不一样的成长经历,而我觉得不论未来我们能够走得多远,在现在的这个起点上最重要的是找到最真实的自己。陈莽也和柴静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成长的路上要勿忘初心。
现在我大三,我把自己归类为即将毕业的人,从上了大三开始,自己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自己在大学里也没少折腾,静下心来想一想,还是最真最朴素的东西才能支撑自己走的更远。现在呢,看着大四的学姐学长们忙着论文的答辩,在即将离开校园之际能够传授给我的的就是社会如此之现实,而看着大一大二年级的同学时,看到她们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也许这就是不一样吧。而我呢,想着自己未来的定位,想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规划,认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找到最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当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从书中感受到,柴静在做新闻的时候,是十分充实的生活状态,可能熬到很晚,可能受伤了也要继续工作,我喜欢这种状态,年轻就需要这样一种状态,一种像阿甘一样傻傻奔跑、傻傻坚持的状态。
成长的路上时需要认清自我的,之前我也和同学探讨过,到底何为定位,不能仅仅做一个解释,而且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这是自己的一个方向,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给自己一个目标,未来的一个大的方向,有时我会困惑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清醒之后发现这样完全没有意义,能不能实现是要靠双手来创造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如果仅仅是以现阶段的认知来看未来的话,那岂不是很局限了吗,我也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境界,因为该来的总是要来的,是我的就一定会来到我的身边,光靠脑子虚幻的构想是没有什么实在的结果的。
然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又是漫长并且痛苦的。“没有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这是柴静在做非典节目时说的话,这才是放下自我,把自己拽进去做事的态度,并且她也做到了。再把它延伸到我们的身上,就真的是要放下小我,用一句我喜欢的话来概括就是“打破了才能重塑,放下了才能担当”,我们往往没有选择去做一些事情,或许是我们内心不够自信、不够勇敢,又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应该相信一点,该做的总是逃不掉的,该经历的也是早晚要经历的,我也一直告诉自己,要以一种试错的态度,坦然的接受事实,不能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也要敢于面对、敢于接受别人的评价,虚心,并且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贪图一时内心的舒适,而拒绝了成长,害怕自己受伤,所以用一层厚厚的盔甲来保护自己。书中白岩松这样告诉过柴静:“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想想自己曾有过那么一段经历,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有压力,也有动力,忙的自己根本没有心思去考虑这样舒不舒服,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事情事情事情。
也许自己有些时候就是习惯性的考虑很多吧,但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我最信任的人跟我说,你从小到现在,已经变得足够复杂了,而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很多包袱,让自己变得简单,就像父母这个年纪的大多数人,往往看事情都看的很开,叫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就是因为他们经历的多了,没有那么脆弱了。我想,柴静获取就是这样吧,从刚开始做新闻的青涩、文艺,慢慢的达到熟练的掌控这件事情,但是她也依然坚持自己要在成长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中唯一不能拒绝的事情就是成长。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得知道自己为何做这样一件事,读了大学,会让我们对一些事情理想化,等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之后,又要让自己从理想中脱离出来,回到现实当中。老师们也总是在提醒我们,找到大学真正的意义,搞明白为什么读大学,而不是随大流的心态。
其实我还想说,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还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盲从。总是听别人说成功的人都是孤独的,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但是自己又不是很理解,我会和我的好朋友说,瞧我自己,好像一直是这个样子,没什么变化,翻出近几年的照片,不变的发型,不变的表情,但他很认真的告诉我说要耐得住寂寞,我听了,似懂非懂。说的通俗点就是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并为之坚持,即相信自己。而柴静,给我做了最好的鉴证,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庆幸的是,我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书的最后写到,在柴静演讲结束后,有位她的同行拍着她的肩对她说:“今天早上我特别不愿意来,但听你讲完,觉得有的事还是要把它当真,不然就真没意思了。”而柴静的演讲最后提到“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很多事情经常提,大家就麻木了,但是还是要用心去感受,如果你觉得自己没什么明确的目标,那么按照她说的方向去做,并且真的能够做到,那么就已经很好了。
【看见心情日记】推荐阅读:
读《看见》有感:看见01-09
柴静《看见》语录10-03
看见500字作文08-06
看见700字作文11-23
看见读后感作文06-22
《看见》读后感高中09-14
我看见他们在换季诗歌09-03
看见你的爱作文11-17
观看防疫大课看见春天心得感想08-17
以看见为话题作文600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