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

2024-09-30

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共16篇)

1.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一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字、词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如学“碴”,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如在导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了成千上万的鱼在浅水洼里的情景后,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担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然后再观看小男孩捡鱼的情景。孩子们认识到保护动物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2.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二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

丰富的德育材料, 对其进行循序渐进、既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的思想影响, 这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几乎全是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名段, 文质兼美。在引领学生学习、分析、借鉴、吸收其巧妙的构思和各具特色的文章的同时, 更应引导学生关注名篇中美的思想素养和高贵的灵魂。

2. 以情动情, 以境育境,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情感的一个特点是感染性, 即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 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的产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我在主题为“感悟亲情———献给母亲的歌”的单元实践时, 开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了高尔基的《妈妈》, 在我充满慈爱、温柔的话语中给学生创设感受母爱的情景。然后, 让学生诵读积累的“献给母亲的诗歌”, 经过这样精心选择和设计的良好情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激情, 从而激发了他们积蓄多年的感恩母爱的情感, 使他们积极参与情境创设的同时, 又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继承了传统的美好思想品德, 受益终生。

二、在无限的语文课堂外渗透德育教育

从品德的形式和发展历程来看,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并非课堂45分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所能轻易达到的。这就要把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 课内外结合, 从知情、知意、知行多方面渗透, 使其更根深蒂固地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本源。

1. 指导阅读书籍、报刊、杂志、收听广播, 课外书籍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通过正确引导, 让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刊, 读后写一些心得体会并及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是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最佳途径, 这也是语文课外教学的优势。

2. 结合学校、社会活动不失时机地用事实激励学生, 并引导学生把所受触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浅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将学生课堂演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天我都让学生准备一份演讲材料,第二天上课之前,让某个学生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讲述。他们讲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成语典故、新闻报道、社会见闻等。学生讲完之后,我并没有草草了事,而是先让该同学讲述自己的心得,然后启发其他学生,让他们总结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教育意义。比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故事都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素材。学生在讲述和总结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持之以恒、诚信等做人的道理,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情景再现,动人以情

小学教材当中的很多课文尤其是记叙文都含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文中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切身感受,在课堂上要努力模拟、营造出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的生活态度,也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多媒体设备的出现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语文课本中无法描述的场面,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比如,在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通过搜集整理网络资料,制作课件,再现了当时人们臂带黑纱,悲痛地哀悼一代伟人的场景,画面中的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人们的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对周总理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道德取向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挖掘和领会教材的深层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内涵,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识字、写字、阅读等练习来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底;通过写作、口语交际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道德素质修养也是这个时期的教育重点。所以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发挥教师思想品德和学识修养的示范性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楷模,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任务之坚,要夯实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基础,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丰富的知识去教书,以良好的行为去育人。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还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存在的文化难题和道德倾向,及时解决学生所遇的困难,引领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做到传道与解惑的高度统一,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五、在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文如其人”“文为心声”“先学做人”“后学作文”都是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的阐述。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作文过程中所含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写作还是学生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外在流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比如,在作文技巧的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心思想反映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对假恶丑的唾弃;作文的修改过程蕴含了精益求精、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的道理。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德育构建的过程,教师理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德育渗透到作文教学过程当中。

总之,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也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有文化、懂礼貌、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8).

[2]赵佳,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4.七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四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本学期,我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根据语文学科教材,构建教育框架,把握住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根据第一、三册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除了带领学生去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吸收现代新作的精华,如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感。

1、结合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从中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闸门。

2、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除了要有一般的思想素养外,尤其需要具有敬业乐业、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教材也正好有相应的课文,我能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传输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我能在训练学生掌握泛读要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如何执着追求、不畏艰难困苦、努力奋斗,从中明白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学习《荷花淀》这篇课文时,我就有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赞颂那些敌后方的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她们不争荣誉,无怨无悔,甘在最底层支持抗日这项人类最伟大的事业,颂扬她们勇敢机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一堂好的课,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4、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可贵与不可挽回。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为我所用。通过学习课文第七单元,我让学生都明确到信息的重要性,平时要注意收集,要广泛阅读,不断积累。

5、培养教育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结合第八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习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从而获取新的认识、新的思路,不断地提高其分析的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明创造的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促进的作用。

6、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无比热爱赞美的感情。对赤壁江山的赞美,对当年在此麈战的英雄豪杰如孙权、刘备、周瑜的赞美,让学生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学”。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爱国之情,报国之情。这感情震撼之心。古人尚且有这美的情感,现代化更应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气魄。语文教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后代的良好效果。此外,我还处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使他们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我还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搜集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材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演讲、论辩能力进行着意培养,且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教育,在课后进行小辩论,针对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辩驳,从中分辨是非,辨明真伪,纠正了错误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认识,解答了头脑中的疑惑;养成了辩证深入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二、经验和体会:

教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修身为本,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教育理念。道德建设,修身立人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综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修养高深、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开拓意识、自立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就,没有实事求是、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就很难在事业中有所建树,不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督促其严格自律自我修身、以事明理、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现代化接班人。应抓住“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人的良好效果。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过程变为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体教学方法,使其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让其有自主思维和意识的参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学不学无所谓,学多学少无所谓。”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使其认识到“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是不断学习”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5.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德育渗透总结 篇五

高海珍 2012-201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俗语道:“人看从小,马看蹄爪”。这充分说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我曾在这方面努力做过一些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制定渗透计划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予一定的褒贬爱憎。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新学期开始,教师应该定出本期的德育重点,有意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智育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合理地统筹安排,制定出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二、抓篇、段的朗读训练,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读者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对此类文章,我把握教材特点,着重抓好篇章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如:教《海上日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三种不同的读法:

1、浏览,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听。

2、默读,用笔画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订正,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向教师汇报。

3、朗读,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读”的训练,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我再利用投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三、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有的课文,由于时代距离现在太远,所以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既有革命的浪漫情怀,又见历史的岁月峥嵘。但是,自幼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这样的意境呢?而时代背景往往与作者的写作动机紧密相连。所以背景介绍对有些课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必须要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和无尽的悲伤。了解战争的艰苦,了解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背景介绍,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战争,自然激起对战争的愤恨,对战士们的敬爱,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德育自然渗透到了教学中。

四、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吓倒,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

五、进入角色,再体会角色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引带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再现情境。一种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另一种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来理解课文,加强体会,不仅使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器官,而且笼罩了情感的色彩。

六、让人物感染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好模仿、崇拜偶像是他们的特点,可以把课本中许多正直、勇敢、顽强、品德高尚的人树立成他们的榜样

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因为学生的周记、作文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起初的想法、观点。教师应当把批改作文、周记当作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环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演、鼓励,强化其优点。但我也常常从中发现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偏见,甚至思想深处的某些丑恶、消极的东西,我总是通过中肯的评语、谈心等予以批评指正。我坚信,只要教师能长期重视学生思想上的点滴教育,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品德的。

八、教师以身作则,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极好的学习对象,教师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会给学生很好的影响;教师的谦虚有礼,勤学好问,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受到感染。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

6.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六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文以载道”,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一)、以教材为主线,贯穿德育教育。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筹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系列德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二)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1、巧编故事,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 o 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 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 o e”的音和形,也感受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洗礼。

2、观察辨形,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二、以生活为内容,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找春天,学雷锋活动,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如:母亲节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受道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一、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通过时间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德育渗透教育总体目标实施措施 教学内容

一、数一数

1、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措施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观察兴趣。

2、数出课本图中的数量。

3、数教室里的实物。

二、比一比

比多少

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比长短

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好习惯。

教师提供物品、选取身边的题材让学生操作、比较。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以内数的组成

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创设游戏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学习5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5以内的减法

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认识平面图形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

2、思考、想象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分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1、录像:商场外景镜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上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抽象出数10。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数学乐园

1、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游戏活动: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位。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八、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感知一分钟、一秒钟有多长,可以做多少事情,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2、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8、7、6加几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2、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1、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组织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5、4、3、2加几 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我们的校园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

1、联系学生的爱好,引入“活动”。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让学生感受统计图的用处和优越性。

十总复习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7.语文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 篇七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众所周知,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工具性、社会性的基础学科。毋庸置疑,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本任务。与此同时, 还必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的精品。这些精品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观点还有利于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高雅志趣的发展。比如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李白, 一生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浪漫诗篇, 这些诗格调高昂、内容乐观, 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报效祖国是时代和历史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再比如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新时代的学生通过对鲁迅的《祝福》的学习, 能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真正看透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凶残本质, 从而在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爱和恨, 自己的思想、灵魂也会从中经受洗礼, 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德育, 也可以渗透德育。

二.不同文体德育渗透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不同的文体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 德育渗透的方式也不同。

1.记叙文、议论文的德育渗透直截了当。因为记叙文、议论文中作者的立场鲜明、感情明朗, 学生能从文章本身明辨是非善恶, 识别真假, 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比如人所共知的《记念刘和珍君》, 学生能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 同时也不能不为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牺牲和大无畏所精神感动而生敬意, 并从中汲取执着的爱国力量。再比如刘少奇的《个人和集体》, 让学生懂得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的道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抛弃个人主义, 走出自私自利的泥潭, 步入个人和集体相得益彰的广阔天地。

2.说明文中也可渗透德育。不过这种渗透不是直截了当的。需要透过表面深入挖掘, 展开联想并加以合理的引申。我们知道, 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 以说明为主要手段的文章。其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不像记叙文、议论文那样着重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尽管如此, 我认为说明文教学中仍可渗透德育。我教《眼睛与仿生学》时作了适当的发挥、延伸: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没有人才和科技,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经济的腾飞, 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异想天开。1999年, 美国将罪恶的导弹投向了中国驻南使馆, 这起震惊世界的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美国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靠的是什么?是它遥遥领先的科技、军事、经济优势。暂时落后的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是唯一的出路。自尊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立、才能不受欺凌。三烈士的鲜血擦亮了国人的眼睛,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变深仇大恨为爱岗敬业, 同仇敌忾、励精图治,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这就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纪念。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 学生清醒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自强自立, 只争朝夕, 才能不负祖国, 无愧人民。结合时事的剖析、讲解, 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爱国情操一道升华。

三.德育渗透的广泛性与持久性

8.文科教学德育渗透方式研究 篇八

1、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

(1)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培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它重教轻学;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关心学生的外显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在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改变这种呆板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学活动。如语文教学可以在朗读的教学活动中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感受、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品味语言文字的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2)(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集体活动中产生和养成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创设各种锻炼的情境,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实现自我;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

(3)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观点的碰撞与趋同,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提倡多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达到以下目的:

①规范社会行为。学生在社会中获得的各类信息在小组讨论中达到共识,取得比较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念,并可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培养应变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广开思路,有助于他们多向思维和应变能力的锻炼。

③调整偏差行为。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以人为镜,发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偏差,在他人的帮助下,加深对自身与他人的理解,纠正自己的偏差行为。

(4)设计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效益是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的,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在实验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效益观和评价方式,强调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价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2、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那些隽永、凝练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字句,重点记诵,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语文、英语学科中,通过电影或歌曲欣赏渗透德育教育。课外课题探究活动渗透德育。各学科通过各种比赛进行德育教育。给定话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戏剧表演、美文背诵、英文名著赏析等,语文朗诵活动、演讲活动等,都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各学科均可采取深受学生欢迎的不同方法和形式,如知识竞赛、征文讲演,板报图片展、专题讲座、影视观赏和学生自办的手抄报和小广播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知识:才华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广阔空间。

3、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技巧。学生透过研习一个特定的专题的同时,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综合,并透过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继而学会这个新的题目,而达至学会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体现着自主精神的德育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也可以蕴含适当的德育内容。如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同学关系研究等课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

4、紧跟时代脉搏,结合现实生活渗透德育。

学生读书学习,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是这个新鲜社会生活的主人,他们关注现实,关心现实。德育的渗透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地理学科中,对突发性事件,及时作出反应,通过调整计划,适当安排有关教育活动,要满足学生渴望知晓真相和因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2015年 4 月 25 日和5月12日发生的尼泊尔8.1级、7.5级破坏性地震,我们就应认真理解和领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通过举办报告会、收看电视新闻等不同形式密切结合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把握地震的根源和本质,通过实时报道把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起来,同时也可以增强国家主权和国民安全意识。研究性学习也可结合社会热点来选题,增加时代感。

5、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在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德育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会默默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要修养身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进行德育的教化。

德育渗透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是教学艺术,也是新课改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追求,为新课改做出努力。

9.语文德育渗透教案文档 篇九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 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 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 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 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

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

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

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 会。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 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 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 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 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 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 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 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

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 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 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 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 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 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 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

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

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 姿势。

七、作业

10.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文章,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的熏陶。身残志坚的霍金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 至诚友爱的韩愈,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屈原的《离骚》让学生知道了高洁自守,爱国忧民,学生的德行深受其影响;李白的《蜀道难》让学生不再厌学,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

二、教学中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语文课堂应注重“写作教学”,语文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做人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就随之而提高。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1

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批改、评讲作文,我不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和评讲,更注重通过批改和评讲作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写作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教学中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通过写作进一步去剖析,去了解,端正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走出教材,加强阅读,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

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书籍,通过与大师、与名人、与哲人对话,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因此,可以借助“读书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教育。①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②鼓励学生读《二十六史》、《诗经》、唐诗宋词、现当代散文等,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懂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③挖掘本地德育教育资源,如名人、名胜等作为校本德育教材。我以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为本校德育教材,让学生了解白求恩烈士革命的一生,从而培养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深化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德育氛围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

11.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12.语文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时刻关心学生高尚思想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不仅会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情感能轻松地理解和领悟,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 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从以下三点浅谈相关的做法及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最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这一教育, 使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并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突出教学的重点, 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 我就采取了直奔中心的方式, 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回去, 回自己的祖国去!”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哪些言行、神态描写可以表现出华罗庚爱国。有的学生说, 当时中国刚刚解放, 国内局势还很不稳定, 他毅然回国, 报效祖国的动力就是强烈的爱国热情, 是这种感情在支配他的情志。也有的学生认为, 文中美国朋友的劝阻, 以及美国给他的优厚待遇都无法吸引他继续留下, 他要把毕生所学献给祖国,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证明他爱国。同学们也纷纷表示, 要努力学好一身本领和少年周恩来一样, 为中华崛起、腾飞而读书, 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此时课堂气氛已高涨, 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各抒己见, 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德育已完全融为一体, 他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领悟得比较深入和透彻, 同时也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渗透德育, 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当前, 我国的各类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的生存受到环境恶化的威胁。因此, 我们把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认定“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这一教育, 学生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自觉环保重任在肩。

例如, 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被编在了“家园的呼唤”这一章就很有针对性。在学习本文后我就组织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课。课上他们讨论, 那些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再生资源, 可以长期为人类作贡献。为什么它们再生的速度和数量却赶不上人类使用的节奏, 生态会失衡?有的学生便解释这与人类的滥用资源、浪费资破坏自然有关。于是我们相约走出教室, 走进家庭和社会。展开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认识什么是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保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水体的告示牌, 把它们挂在广场、河畔、路边……在班级和家庭里, 掀起了保护环境的热潮。这样进行语文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 而且扩展了外延, 即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有使他们有了环保意识, 学做有担当的时代主人翁。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会使这一教育具体、想象, 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后, 让生讨论小凡卡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的观点如下:有爱心、有童心、有孝心, 但命运悲惨的一个孩子。有同学问, 为什么无辜的凡卡处境如此可怜?我抓住这一契机就反问了一句:如果凡卡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会让他和自己的爷爷团聚, 劝告爷爷不要再将他送出去。让他享受亲人的关爱, 亲情的温暖。有的同学说, 不让他再受折磨, 让他到我们学校来读书, 学本领。于是, 我语气沉重地变声说:“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接触过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中所唱的的美好心境吧!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 而小凡卡却生活在沙俄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在那样的社会中, 穷苦人民食不果腹, 流离失所。最后, 同学们写了《给小凡卡的一封信》。他们用真心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关爱, 描绘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感及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语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交融, 效果非凡。

13.德育渗透语文教学论文 篇十三

一、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将这一传统美德遗忘了。特别是今天独生子女较多,我们的家长对子女越来越溺爱。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任务。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这方面的教育较多。如在《柳叶儿》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过去人们生活水平的困难,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经过艰苦奋斗带来的,来之不易。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就可以批判那些贪图享乐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还比如在《俭以养德》这篇课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

二、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我们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课外活动的德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情况进行设计,并且注重德育活动设计的层次感。比如我们的小学低年级大多数还处于幼稚、独立性、依赖性的复杂时期,他们的模仿行为很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的时候,要坚持以正面的引导为主,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都逐渐处于成熟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我们的学生当中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将这些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德育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做事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的益处较多或者对多数人有益,这就是道德,这种道德上升到心灵的角度就是道德修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我国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我们中国最为宝贵的财产。古代的孟子就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可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些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紧扣这些文字,分析他们高尚的品质,讲解他们的英雄业绩,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

四、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做人就应当像古井那样,“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作者感慨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我马上问学生:“你们受到什么启迪?”大家纷纷发言:“我们做了好事,不应该自我吹嘘。”“我们做人就要有奉献精神。”一朝学古井、我们学到了什么的讨论给学生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古井的启发”的作文。

14.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十四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一、理论引领,是学科德育的前提

学科德育的落实,关键是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进而自觉地“融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一)抓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三个不等于”:第一是教学不等于智育,第二是分数不等于质量,第三是活动不等于德育。“三个不等于”的观点在全校教师中逐步形成,使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转变。

学校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开展多学(学理论、学范例),多思(反思成效、反思差距),多听(听经验介绍、专家辅导),多研(评课、交流、参与课题研究),多实践(积极参与学科渗透德育研究实践)的学习活动。“五多”学习活动帮教师提升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知道了方法、消除了困惑。

(二)抓示范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实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学校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开展了“什么是一节好课”等系列的活动。让他们上引路课、观摩课、并加强会后的研讨、交流,使教师们学有实例。

(三)抓反思

学了理论,看了范例,余下的就是开发并落实教材中的寓德点及本班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把这些作为反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既为教师提供撰写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又可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

二、完善制度,是学科德育的保证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使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研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三、强化课堂,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中心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学科实施德育更具实效性,学校初步总结出德育渗透课的教学模式:三环节、三步法。三环节即“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步法即“备课挖掘--讲读渗透--总结延伸”。

(1)备课挖掘。一是做好每册书的渗透德育总规划。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德育内容的条、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二是分解总目标落实到单元、到每节课。三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体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施内容、方法。

(2)讲读渗透。即按备课教案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觉讲到位。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一般体现在以下各方面:在课堂导语中体现、在课程背景上体现、在涉及人物上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上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体现,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等等。根据需要抓住主要点实施教育。

(3)总结延伸。在组织、总结、评价中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又要注意情感的升华。并布置课后相关的读物,拓宽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

15.一节渗透德育的语文课 篇十五

基于以上, 我把这堂课教学重点设计为透过音容举止体会领悟人物的个性。围绕这一重点设计教学思路, 突出主题。德育渗透目标设计为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 让学生讲述, 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博学求知的品质。学生活动设计成细细品读, 圈点筛选, 讨论评析, 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朗读, 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思路落实以上目标及重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问题探究———品悟人物

拓展延伸———培养精神

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引发学生对梁启超的敬佩之情。导入语:“水木清华, 菁菁校园, 作为高等学府引无数学子竞折腰, 这里是知识的殿堂, 有博学的大师, 有思想的盛宴, 今天让我们走进清华, 走近大师, 聆听一次震撼心灵的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同学们带入情境, 激发出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梁启超, 学生们争相介绍, 教师不失时机的补充了自己搜集到的梁启超先生的资料, 和学生共同学习, 得出先生是一代大家, 成就卓著的结论, 学生啧啧称叹。

问题探究的环节, 根据新课程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放手让学生抓住细节品读, 学做旁注。教师先示范对启超先生讲演稿一节做了批注, 并幻灯显示了先生的手稿, 书法秀丽。同学们被感染了, 拿起笔认真读着, 思考探究加上旁注, 展示成果。在交流中, 同学们热情高涨, 有给先生的表情加了注, 有给梁先生的语言做了旁注;教师请学生读自己加旁注的语句, 注意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学生们模仿先生说话的口气动作, 惟妙惟肖, 大家都乐起来, 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体会了先生幽默、博学、谦逊而又自负、率真坦诚的个性, 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作者对先生的高度评价“有学问, 有文采, 有热心肠的学者, 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为使学生对人物的个性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又提出:“同学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内容和人物个性, 对课文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细节吗?”学生果不其然提出了这些疑难点, 教师引导: 《箜篌引》———一位狂夫的执着让人联想到“戊戌六君子”, 想到“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清末的腐朽颓败, 先生等爱国志士力挽狂澜, 探寻救国之路;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讲至此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盼国家早日强大,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疑难一一破解, 启超先生最为珍贵的一面———爱国救国热忱, 强烈的责任感就被呈现出来了———晚年不问政治, 专心学术, 讲学育才, 极为辛勤;捐募基金, 兴办中国公学;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学府讲学。教师激动讲到先生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战士死于沙场, 学者死于讲座”。学生们脸上写满景仰, 目光中透出敬佩。

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进入拓展延伸环节, 幻灯打出《少年中国说》片段,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同学们齐声朗诵, 琅琅书声洪亮的从班里传出, 回响在楼道、心中, 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

16.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各门学科知识中,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呢?就是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中的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之中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上一篇:见证历史初中作文下一篇: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