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在反思中成长(精选16篇)
1.地理教学在反思中成长 篇一
在 教 学 反 思 中 成 长
建设北路小学 牛麦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指出一个人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论语》中的名句,向我们揭示了思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思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能是第一年经验重复20次。
教师的反思,有利于教育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专业精神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智慧,有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近几年的反思教学实践中的成长、体会和收获。
一、同伴互助,在课例探讨中迈步。
2010年11月,当时我在学校“有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中执教的是《掌声》一课,学校主管教学的李校长、龚主任和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帮我一块儿备课、做课件,一次又一次地指导我的试教,两个平行班都试教了一遍,但觉得效果仍不理想,于是,我们就进行空堂试教。记得李校长、龚主任和我们组的老师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就像小学生一般,坐在教室里,耐心地听我一遍又一遍地预演教学过程,一次又一次地针对我的课堂教学展开了更为细致的讨论,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都进行了认真的推敲,提出改进的方法。有一次带班试教时,我们组的张建军老师从家里拿来了摄像机,拍下了我整节课的过程,还帮我转码输入电脑中,让我得以在看自己的课堂实录中反思。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同事们的热情帮助感动着。这一切,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的含义: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终于,在最后一次给本班上课时,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节课全校领导和老师都来听课。课后,有些教师找到我说:“牛老师,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在对话交流中,老师们对我这一节课给了很高的评价。
而回顾从最初备课到最后取得的成功,我深深地感到:教师之间的广泛而真诚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我始终相信问题越早暴露越好,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和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分析点评中,在老师们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并由此引发思维上的碰撞和教学研究中的专业争论中,激活了我的思维,引发了我的灵感,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我的教学经验在集体的交流中逐渐累积起来,我得到了真实而快乐的成长。
二、专家引领,在不断内化中提高。
2010年4月,杏花岭区教研室的李晓红主任及各位教研员,以及与我校结为联盟校的杏花岭小学的各位领导来我校进行推门听课,当时听了我执教的苏教版十二册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听完课后她们紧接着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议,在肯定了我课堂中的诸多优点后,同时也提出来一些极具指导性的建议,教研室李晓红主任认为思考题的提出应顺着质疑环节中很多学生提出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究竟是是一个怎样的人”后自然地把这个问题出示,讲课要严谨,讲完课后还应再照应一下新课伊始的质疑环节等,并指出我讲课的最大问题:老师讲的过多,一定要让学生多思、多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李主任的点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紧接着修改了教案,又相继在别的班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试上,效果果然一次比一次要好。
三年前,学校决定让我为片上课题组的领导老师进行一次反思教学的研讨课,我决定执教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鸟的天堂》一课,当时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确定的反思主题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这一主题,我认真进行了《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我第一次试上后,学校教研室领导及教研组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意见,根据各位的意见,我修改了课的导入语和结束语,大家提出课件打的文字和画面过多,使整节课显得有些琐碎,我毫不吝惜地删掉了原来精心设计的文字和画面。另外,我又反反复复观看录象,为录象画面配了生动的解说词。经过潜心钻研,形成了第二次试上教案。在第二次试上时,片上课题组的领导老师以及课题组聘请的专家----原太原市教研室任主任、原太原市教育学院梁院长、太原师范学院丁教授等亲临现场听课,课后各位专家对我的课进行了热情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商榷之处,尤其是任主任指出的课堂学生的朗读时间偏少,朗读指导不够到位、评读还不够充分等意见,我非常赞同,研讨课结束后,我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又在点点细微处进行修改,在学校的第三次试上中,课堂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反思教学中,我深深感到,一节课经过有经验的专家点拨,能使人茅塞顿开,有时的确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专家引领下,青年教师能少走弯路,成长进步的会更快。
三、自我反思,在行动研究中创造。
有人说“反思三年成名师”。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校本教研更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杠杆。在行动研究中,我跨出了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自己的教学片断、教学闪光点、教学中的失误及教学中的困惑积极反思,力求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阅读和参考教育方面的文章、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辩能力,并通过反思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终目的,从而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近两年我所写的部分反思文章《课堂因生成而美丽》、《爱的教育》等,这些反思都反映我平时教学中的闪光点,失误及困惑,也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有了这样的思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心态,这样的反思精神,不仅让我在校本研究中受益,更让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养成了常常反思的习惯,这让我的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阳光总在风雨后,有付出总有回报。2005年1月我被评为“太原市高造诣学科带头人”,2005年6月我撰写的论文《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获《语文报社》举办的全国论文大赛二等奖,2005年10月我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杂志聘为《课堂互动》的编辑,2006年3月我撰写的教学反思《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被杏花岭区小语会评为一等奖。在“校本教研”的这片沃土里,在教学反思中,我茁壮地成长着„„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广告语)。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敢于反思,剖析自我”做起,体验 “善于反思,完善自我”的感受,达到并最终实现“学会反思,超越自我”的境界吧!
2.地理教学在反思中成长 篇二
教育工作者给予教学反思高度的评价, 如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基石,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源泉,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途径, 等等。因此, 教师不能对教学反思持应付的态度, 如果是迫于上级领导的压力, 不得不写反思, 反思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应乐于教学反思、勤于教学反思、善于教学反思和精于教学反思。
一、乐于教学反思
乐于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自觉地进行反思, 从中享受反思过程中的乐趣。当反思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时, 它是教师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一)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要做到乐于反思, 首先要对教育工作充满激情, 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事业, 而非“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在这种心境下, 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自觉地进行反思, 把反思作为乐事, 并以此来充实生活。
(二) 教师要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不能把教学反思看作是加大自己的工作量, 是一种负担, 而应主动树立反思意识, 把它化为自觉行动。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能教好书,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时代呼唤着“教育家”, “教书匠”将被时代所抛弃。教学反思是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一个途径。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体现在:
1. 反思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如果一个教师只进行教学而不进行深入的反思, 只是多次重复地进行一项工作, 那么教学水平就不可能有很大提高。
2. 反思能促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我们经常及时地反思, 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 然后再用一定的理论去分析、整合这些资料, 就可能挖掘、提炼和上升成一定的规律或理论, 也就有可能撰写出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教师积极反思, 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生活及经验进行反思和更新,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勤于教学反思
勤于反思就是要积极地、经常性地写教学反思。上完每节课, 教师都应进行反思, 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一堂课中, 总会出现教学亮点, 或者是突发事件产生的教学灵感和学生独到的见解, 教师要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坚持下去, 教学能力必将上一个台阶。同样, 一堂课难免会有遗憾的地方, 课后要及时总结,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相似的问题在下次遇到时就能顺利解决了。写教学反思要有恒心和毅力, 坚持写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快速行走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
三、善于教学反思
善于反思就是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反思。
(一) 反思的内容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捕捉反思点, 积极进行自我审视, 自我剖析和评价, 自我积累经验。教师既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 又可以反思其他教师的课堂;既可以反思学生学习的过程, 又可以反思学习的结果, 即考试成绩;既可以反思教师教的策略, 又可以反思学生学的策略;既可以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又可以在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反思。课堂教学反思可以反思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反思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反思是否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反思是否分层教学;反思是否合理运用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反思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反思课堂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 反思的方法多样化。
1. 撰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在写教学案例时,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思熟虑, 对教学过程的优势与不足都做了充分的思考。案例的写作通常包括:选材, 确定主题, 写背景情况, 了解事件的细节与结果, 以及对事件的评价。
2. 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教学反思是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下来, 促使教师天天思, 日日记, 不断积累经验, 经常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 撰写反思随笔。
所谓随笔, 就是随时记录下自己教学上的感触和思考, 如果不及时写下来, 可能就会遗忘。教师要养成写反思随笔的好习惯。随笔的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一段话, 也可以是一句话。
4. 开展教研活动。
校与校之间或者校内进行开课和评课,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反思方法。评课时, 听课教师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上课教师共同反思, 进行教学交流与分析, 通过相互切磋, 取长补短, 共同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教研活动除了听课、评课形式外, 还有备课组或教研组展开的集体教研活动, 包括集体备课和集体反思。“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备课组或教研组之间共同讨论, 共同反思, 有利于开发集体智慧, 使反思更有广度和深度。
5. 利用网络技术, 进行教学反思。
网络扩大了教师反思的渠道和途径, 正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接受, 其影响也越来越大。教师可以在教育论坛、教育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教学观点、经验和案例, 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 凝聚更多人的智慧。利用互联网, 普通教师可以和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
四、精于教学反思
精于反思, 就是反思不能泛泛而谈, 而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思考的深度。反思要有深度, 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 丰富教学理论知识,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具备现代教育观念, 掌握教育的艺术。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 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度的思考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反思时, 必须充分挖掘反思的深度, 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寻找背后隐藏的教学规律, 再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 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思考习惯。教学反思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教师应本着追求更好、更完善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总之,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和教师走向成功的法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使教学反思成为工作的一个必要部分, 使自己迅速成长为时代所需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丽.关注教学反思, 促教师专业发展[J].文教资料, 2009.3, 下旬刊.
[2]陈明瑚.教学反思——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基石[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9, (3) .
[3]陈小玲, 甘剑.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的催化剂[J].江西教育, 2009.4.
[4]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5.
[5]杨登新.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07.3.
3.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篇三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因此,除了要反思知识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反思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而这当中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关键看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参与度。课后要反思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愉快,是否情绪饱满,能否质疑问难。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张扬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都能朝着“最近发展区”去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还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根据个性特长实施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是否“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组织了教学活动。
3.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为“假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的关系;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对话、沟通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课后要反思是否存在这种“假教学”现象。
4.反思是否用好了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一定要深度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教材的难度。拔高了就会既为难学生,也为难自己;降低了则有些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同时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5.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创新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对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培植。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而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智慧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它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多地依赖于过程,依赖于知识的运用,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要多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创新火花。教师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和提炼,既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以资研究和共享,又可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撰写教学反思还要做到“三用”:一是“用心”,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全部的心思关注课堂的变化、生成和意外,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课后还要怀着一颗对课堂,对学生“火热的心”及时反思;二是“用情”,用全部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用爱来浇灌学生的心田,以激情点燃激情,用激情感染学生,课后还要持“炽热的情”来反思;三是“用智”,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去构建课堂、引领课堂,让学生学得有味,课后还要用自己的“聪颖”来进行反思。
4.地理教学在反思中成长 篇四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但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显得比较难以把握。有的只是对目标、教学手段等进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许多的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致使课后反思浮于表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记得失
每次活动后,总有点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差走了弯路;还会因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而令幼儿大失所望。教师课后都应记录下来,日后改进。
二、思教学
进行这种反思,一定要从“幼儿学”着眼来发现问题,从“教师教”着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得与失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
1、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幼儿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在写这类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从个人角度思考,而不善于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行为状态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老师应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解读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活动中孩子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2、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反思
教师在进行每次教学活动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三、挖特色
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节课能有一个特色,有一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教师可在活动后把该活动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广的经验,都—一记下。
5.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 篇五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素质的提高,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大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的教师全员培训就是属于这种方式。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以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已从原来注重对教师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注重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性教学实践受到高度重视,并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反思性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
1、确定内容。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这里的问题类型,有的来自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如怎样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怎样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来自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如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为什么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还有的来自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如我理想中的课程形式与结构是什么;教学评价是否可以取消分数评价。
2、观察分析。
反思的内容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3、重新概括。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订新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实际验证。
这一阶段是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之于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上一阶段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将从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从以上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是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所谓有经验的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这种习惯化的思维使他们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经验与教训反思的基础上。例如:
自己或他人以前在教学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其效果如何?
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二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假设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是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的?
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将如何处理?
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时,你将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导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却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将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这一类型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
当学生在学习某些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
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施行?为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假如你再教这一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做怎样的更改?
三、随着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要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现介绍五种常用的反思方法。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才识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灵感顿悟和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也可以总结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指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堂成功或失败的课,也可能是一次师生矛盾的冲突,还可能是一次与专家的对话等。要对关键事件反思,首先要对关键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因为任何事件本身一般无法呈现自身的意义,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才能断定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以便为事后总结反思提供原始的素材。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第一,由一名执教老师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老师带着问题听课。第二,由执教老师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第三,由执教老师与其他听课老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第四,执教老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3、录像反思法。
录像反思法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这种方法的操作程序为:第一,上课和录像。第二,观看录像,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第三,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或观看录像人员的评价,评价主要教学环节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论依据。第四,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性总结。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和查阅读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也是目前比较盛行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反思方法的操作程序为:第一,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才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广泛地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第三,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第四,收集研究信息,撰写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档案袋法。
档案袋法就是以专题的形式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进而从方法上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并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个专题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从而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自己尚需努力之处。可以说,档案袋可以代表教师个人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内研究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档案袋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
6.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篇六
陈金皊
在听取专家讲座中收获颇丰: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关注教育细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学生不论学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老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的有趣,是不是能学得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和欢乐,都跟老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对老师都抱有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把平淡工作做经典。我们要对学生负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二、不断反思,提升自己。
在听讲座过程中,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哪里,我又如何通过学习来弥补和完善自己。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就避免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就会在教育天地里大显身手,不耽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这也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以后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通过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
7.地理教学在反思中成长 篇七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其中包括理解能力、掌握情况、情感体验、学习态度等。只有对自己在各项活动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才有更大的进步。
今年我校举行展示课,我首先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桥》 ,课中我让学生写一写文中的老汉,面对儿子突然被无情的洪水吞没时,父亲会说什么,一个学生竟嘿嘿地笑起来:“儿啊……”其他学生也跟着笑起来。我说:“此时此刻,面对这样悲惨的场面,你还笑得出来吗? ”那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不协调的声音? 在课后我进行了多方位的反思,我发现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体味人物感情不到位,教师语言过多所导致。我也认识到了教师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第二次教学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感情寄托的突破口,上述的那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且课程终了,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有选择性的问题,学生可任选一个,试着解答,以加深他们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解读:
假如你是有幸活下来的村民,此时此刻你想说———。
假如你是老奶奶,此时此刻你想说———。
假如你是上级领导,灾后考察,此时此刻你会说———。
学生积极参与,争相说出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语言,而且富有诗意。我被学生的这种求知欲和真情所打动,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文本课后的延伸。
二、教师理论和教学实践要有机结合
一线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很强的接受能力;其次,应有很高的责任心,同时更应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我所带班级班额数量大,学生纪律较棘手,课堂回答问题的频率很难照顾全面。在教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每一课教学时,积极倡导动中学、乐中学、兴趣中学,尽量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实了课堂内容。这样就启发我在课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准备充分吗?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吗?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 对突发性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 学生在课堂上不张嘴怎么办? ”
这样经常性地反思自己,在课前我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后也可做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反思,从中找出优缺点。
三、教师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
作为教育者,责任重大。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要理性地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应冷静、理智地思考问题,切不可感情用事。
新接一个五年级班级,在最初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很少举手思考问题,我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识到了仅从教师角度分析是不够的。经过和学生的交流谈话,让学生说说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感受或看法,还有以前老师的上课情况,结合我的上课情况,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真正城里的学生占一小部分;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就只有六七个,大多数学生就坐在座位上不吱声。我便把这些状况写下来和其他老师交流讨论,从中得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于是,我在黑板上方写下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最好用语言叙述这个问题。以后的时间里,我经常训练学生提问题,并且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就大力表扬。半个学期下来,这个班的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明显提高了,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了,动脑筋的学生明显增多了。
时间在前进,学生在成长。当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时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更浓了:( 1) 作者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它们”指的是什么?( 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这说明了什么?( 3) 怎么理解“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句话?( 4)“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为什么作者不会再做了? ……那么接下来,谁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把这个球又传给了学生,指导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难题。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的讲还增强了学生好学、好思、好问的自主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加深对教育原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修正自我、重塑自我。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每遇到新的问题都会反思教学行为,从而得出几点心得体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醒教师理论和教学实践要有机结合;教师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加深对教育原理的理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修正自我、重塑自我。
8.在教学反思中酝酿精神成长 篇八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最终的结果,是实现理性的飞跃、认识的升华。自觉而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引领睿智、升华情感,是教师精神成长的“催化剂”。
曾听不少教师诉说不知教学反思该从何做起。其实,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会有困惑、有不满;也都会有精彩、有成功。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也往往会蕴藏着一些“教育问题”或“教育冲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展开教育反思。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静心琢磨:教学目标的编制和达成情况怎样?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否合理?课堂活动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智慧的火花”、“精彩的瞬间”?存在哪些典型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解决?????? 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反思,有助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完美自己的教育境界。
二.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要善于从自己的教学行為和教学方法中发现: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仔细梳理、深刻剖析,才能对症下药,合理调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三、对偶发事件进行反思
偶发事件是个性化的、不规则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也是最为常见、最为生动、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对偶发事件的反思,将更容易使原来抽象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内化到教师的精神成长中,甚至影响着教师的人生。而一些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也常常只在闪念之间,若不及时地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对成败得失进行反思
及时反思诸如“知识点上有什么新突破”?“教法上有何创新”?“训练是否到位”?“启迪是否得当”?“摸索出了哪些规律?”等的成败得失,无疑对提高自己的认识高度和精神境界大有裨益。
必须强调的是:要写好反思记录。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好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给力的引领作用。选择适当的方式写好反思记录,并对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定期的分析和再反思。坚持不懈,将来一定小有成就,从中也一定能找到幸福的感觉。
9.在反思中成长 篇九
——对源于思考、成于行动的校本研修的探讨与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让每位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到长足的培养与发展,已经成为每一所学校亟需思考、探索的课题。校本研修的方式多种多样,同“因材施教”的道理一样,根据每所学校的不同校情、师资情况的差异,学校所制定的校本研修目标也应该是具有该校特色的目标体系。其中包括对于研修内容选择、研修方式的侧重等方面。我校是一所成立于2000年7月的新兴城区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年轻化,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颇强;与原茸北小学资源合并之后,教师人数增至184名;学校实施了校园网络化管理,倡导“无纸化“办公理念;0-5岁教龄的新教师占了很大的百分比。整个教师队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鉴于这样的校情,我校制定了包括了研修方式为“反思—探究性校本研修”在内的一系列的校本研修体系。
反思作为人类的重要思维进入教育视野,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美国学者肖恩重新审视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即要从自上而下的“理论——实践”路径走向“在做中学”、“在做中反思”,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真正优秀的实践者并非是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是他拥有更多的实践智慧(如才能与艺术技巧)。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又提出一个关于教师教育的著名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进一步强调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学校从四方面着手,从基本到精深,从点到面,从常规到特色,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成立特色教研组,打造强大发展空间
中小学教研组,是学校教学任务的执行单位,是各科教师进行集体教学研究的组织,以协作交流、合作互助为形式;以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发展学生为主要目的。因此,教研组是教师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的第一场所,教研组建设无疑地成了校本研修的“重阵”。我校的三大主学科教研组均有着鲜明特色。
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是他们的信念,人人都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和探索精神;坚持理论学习,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以最新的,宏观的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虚心接受新事物,学习先进经验,认真听学术报告,并及时写心得,外出观摩公开课并回组内讲解或示范上课,常常买些最新的全国优质课录像,在组内作深入研究学习。该组的一贯作风是:勤学好问,互帮互助,携手提高。因为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智慧的结晶,成功的背后须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
英语教研组的“后方法”时代教研也极具特色。该组教研组长张园勤认为,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一个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尽快冒出来,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是否对其关注、是否给予机会有很大关系。于是该组通过对理论的研究、课堂的实践,反思机制的运用,促使广大青年英语教师快速的成长。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式上,教研组都明确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性,并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方式是务实、本真。他们擅于用理性思维来思考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并藉此加以深层地的探讨、研究。切实地找出教学环节中产生的每一个细小问题加以解决,并从中总结出经验,共同分享。数学教研组的教学质量是有目共睹的,它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教研组,这也是该组组员们工作杰出业绩的体现。每一年的中环杯数学思维竞赛,我校总能代表松江区赴市区参赛,并获得喜人成绩。显然,“抓两头,顾中间”的工作思路令数学
教研组成了全校教研组的工作楷模。
除了常规教研组之外,我校还设立了一些特色教研组。比如双语教研组、综合自然组和探究性课程教研组。双语教研组由部分学科教师和英语教师组成。活动内容分为双语教学理论学习、英语语言强化、双语教材及教案编撰,组内研究课教学和经验交流等项目。由于双语教学在中国是新兴的课程,目前所有的实验学校均处于尝试阶段,因此该组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的强化与反思。唯有不断的尝试、思考、重试,才能取得一定的、彰显特色的双语教学成就。教研组成立迄今,不仅共同商讨、制定了适合我校发展的双语教育教学实验目标,更是大胆实践,将双语课堂教学正式铺开。该组的彭玲花、杨燕青、陆艳、杨春燕等老师分别上了市、区级的双语展示课;张园勤老师代表松江区参加了上海市中小学双语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她更是松江区唯一一位取得双语教学教学资质认证的教师。
正是这些教研组的存在,我校的校本教研才得以立足,使得我们的教学理念牢牢地立足于这些“根据地”,使各年龄段教师有了展示、学习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教师有了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平台。
二、发挥名师新秀特长,引领全学科共同提升
优秀教师在一个团队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有着卓越的智慧、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无疑地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我校的区学科名师庄凤仙、陈炯炯老师;区教坛新秀陈志君、张园勤、顾爱萍老师。他们的成长同样得益于反思与探究。陈炯炯老师在每一次的课后笔记中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痛定思痛,为今后的教学积累宝贵的财富;庄凤仙老师是语文教研组组长,平时她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她指导的学生文章有20篇发表在区《小作家》上。陈志君、张园勤老师是两位年轻而优秀的英语教师,陈老师对小学低段英语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清新活泼、妙趣横生,精彩的师生互动令观课者不禁莞尔;张园勤老师则擅长中、高段的英语教学,她的教学风格明显,每一堂课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教学环节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生动的语境中习得相关的知识。顾爱萍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她善于换位思考,探究学生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写了相关的探究论文,如她所独创的“数学日记”,勇开区数学教学之先河。
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教师,学校的教学工作才有了坚强的骨骼。中坚力量们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比常人更大的工作效率,更是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众多教师。两位学科名师除了每学年带新教师徒弟,还要经常性地上示范课、参与区域性的送教下乡活动。三位教坛新秀也是在全体青年教师队伍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依托网络科技,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如何让反思——探究模式在校园中横陈铺开,除了教研活动以及名师引领之外,更需要教师之间平等、广泛的互动与交流。我们学校自2006年开通校园网以来,长期致力于网络化教师专业化平台的搭建,在虚拟的空间展开务实的校本研修。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发挥信息化高效自动的激励进取功能,强有力的互动共享功能、适时的便捷沟通功能、持续的反思调控功能。依托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校园信息化。
利用网络为教师与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友谊桥梁,从而实现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利用人文化的网络平台管理,构建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网络体现教师价值,发展教师个性和潜能。比如利用网络进行“教师档案袋”的上传。每一位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教案、反思、论文、练习设计等上传到指定的网络空间,达到资源共享。尤其是一些反思案例,可以为全校教师提供借鉴经验,并对一些“疑难杂症”展开共同讨论。在该校园网上发布的教育教学随笔、论文,都会被其他教师阅读并作出相应评论,参与度颇高,使撰写者获得被认同的心理,从而激发更多教师加入发布新文章的行列。
在不久的将来,学校课程管理部还将尝试将课堂实录搬上网络,以期让所有的老师参
与观摩、评课、讨论之中。尤其对一些不能及时到现场听课的老师来说,这样的一种视频“补课”无疑弥补了小小的缺憾。
四、搭建成长平台,挖掘新生代教师潜能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因此,全面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近三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新教师的培养工作。转变观念,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服务,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精干稳定、充满活力”的队伍是我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总目标。
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除了学科知识和基本的教学理念,他们的业务能力是十分不成熟的。尤其是教学反思、探究能力更是薄弱环节。为了激发年轻教师的潜能,让他们从“反思——探究”校本研究模式中有所收获,学校特别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他们的培养目标。除了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组织教师参加区、市级培训、创设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之外,更在每学期开学初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一名实力雄厚的“师傅”,让优秀教师传帮带,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工作中。要求青年教师学有目标,做有榜样,从基本功训练起步,积极实施青年教师“一二三培养工程”。新参加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都要力争做到“一年基本规范(课堂教学达标、班级管理合格),二年站稳讲台(教学质量良好、学生家长满意),三年教有特色(经验总结发表、形成自身特色)”。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区级有关评比展示活动,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扩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群体,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办学品位。
为了调动青年教师对业务能力的自培,我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论坛。通过思想上的交锋和观点上的碰撞达成对问题的共识,集思广益、互受启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总体发展。如何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首先转变观念,摈弃“不问教科研,只管埋头干”的落后思想与做法,让“教科研促训”、“教科研促教”的办学理念进教师头脑。其次,结合实际,积极启动教科研工作,发挥其对教师培训应有的作用。通过开展“活泼、新颖、务实”的教研活动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活动,激活教师的活力,调动他们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探讨的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拓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顺应教育形势的要求。
10.在反思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篇十
在学习中成长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老师创新思维能力。9月21日下午,淳化县教育局特邀西安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图书馆馆长赵精兵教授来我县为千余名教师做了题为《现代教学艺术》的专题讲座。报告会由县教育局张学习书记主持。局直各校教师及教研室教研员一起聆听了本次讲座。一千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三个多小时,似乎一瞬间。“从未见过一个教师把讲台当舞台,一个人的舞台,唱、念、做、打。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我觉得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感受。无疑,赵精兵成功了,就一个教师而言,它是讲台上的“角”,学生心目中的“王”。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如此的投入、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用情之深,我是第一次见到。
在讲座中,赵教授围绕现代教学艺术的特点,从理论到实际,深入浅出的阐述了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性。赵教授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理论知识,特有的诙谐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以一个小故事为“引子”,从“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谈起学生创新能力、质疑精神的培养,借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实例把现代教学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大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讲解,并不时和教师进行互动,充分调动了参会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赵教授神采飞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像您所说的您是一位用生命讲课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各位
教师的灵魂。激情澎湃的讲解,博得了在座教师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将会场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我备受震撼,您另类的讲课风格,独到的见解,培训过程中的游刃有余,还有您高尚的师德„一次又一次触动我的灵魂,直至结束,我们仍觉意犹未尽,不得不遗憾那时间的短暂。
最后,张学习书记代表全体教师对赵教授给我们做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鼓励学校教师在个人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认真进行现代教学艺术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办学水平再立新功!
11.地理教学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一
关键词:反思;教学反思;成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特别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可见,“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是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辨析和理解能力
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
1.加强对概念、定理条件、结论的反思,挖掘其本质
例1:在均值定理“当a>0,b>0时,■≤■”教学中的反思。
反思1:除当a>0,b>0时,均值定理成立外,还有没有其它a、b使定理成立?
反思2:当a>0,b>0时,能否得到其它变形后的结论?
反思3:均值定理能够解决哪几类问题?运用时应注意什么?
例2:在“奇函数的概念”教学中的反思。
反思1:由f(-x)=-f(x),可知其定义域有何特点?
反思2:若定义域包含0,可否求f(0)?
2.加强对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反思,对概念进行升华
在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教学中的反思。
反思1:周期函数的周期是否唯一?
反思2:周期函数是否一定有最小正周期?(如f(x)=2,x∈R)
反思3:由周期函数的定义,可知其定义域有何特点?
通过对概念教学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学习概念须把握的几个方向,最终让学生在重视概念学习中学好概念。
二、加强对例题、习题教学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1.加强解题过程的教学反思,确定目标意识
所谓目标意识就是对目标重要性的认识,解题活动中应把解题着眼点放在分析解题目标上。以目标为指导,寻找解题思路,挖掘深层次的条件,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优化思维品质。解题过程的反思,是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通过教学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建构。
例:若函数y=■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反思1:将问题化归为mx2+4mx+3≠0对任意x∈R恒成立来求m的范围。对于这种二项型含参问题,能否直接利用Δ=(4m)2-4m·3<0得到0 反思2:将问题转化为mx2+4mx+3=0的解集为空集。当m=0时,mx2+4mx+3=0无解。当m≠0时,Δ=(4m)2-4m·3<0,得到0 2.加强对解题后的教学反思,提高思维品质 罗增儒教授把解题后缺乏反思、评价的现象称为“进宝山而空手返”。通过反思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进一步探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元认知水平,完善知识体系。 例:已知0≤a-b≤2,2≤a+b≤4,求6a-2b的范围。 不少学生采用下面的方法求解: 解:由于0≤a-b≤2,2≤a+b≤4,则1≤a≤3,0≤b≤2,得6≤6a-2b≤14。 上面的解法看上去似乎每一步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实际上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反思1:看不等式6≤6a-2b,什么时候等号成立呢?由上述解题过程可知,当a=3,b=0时,才取等号,而此时0≤a-b≤2不能成立。同理,6a-2b≤14,等号也无法取到。 反思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这一性质是单向的,用它来做变形,是非同解变形。以上解法为了求得a、b范围,多次应用了这一性质,必然使所求范围扩大了,从而揭示问题的隐蔽性。 反思3:什么时候可以多次应用同向不等式相加这一性质呢? 本题可以采用特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等。 另外,在解完一道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归纳解题规律;在原题上进行编题,探索新命题;通过多题同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加强对教学后的反思,在感受、感悟中提升自己 反思1: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 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有效反思才富有实效。 反思2:这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 教师主要可以从学生的状态入手进行反思: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学生思维是肤浅的,还是深入的?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这些都可供教师反思。 反思3: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应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反思,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反思,是对自我的再提升。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教学反思的其它方法 教学反思的其它方法还有:观看教学录像、学习理论文献、名师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撰写教学后记或反思日记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以后的教学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攀着反思这一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最后,让我们记住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让我们在反思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楼欣荣,赵迎春.反思探究 补漏拓展[J].中学数学,2012(1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反思应有的微笑 这学期, 校长让我准备一节语文课作为优质课, 经过左筛右选, 我选中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准备工作, 我在班里试着讲了一次, 一堂课下来, 我感觉我的思路还算清晰, 课上也未出现什么错误, 感觉不错。但课下当我和学生交流时, 陈宇同学说的一句话很值得我反思, 他说:“老师, 你上课怎么那么严肃呢?吓得我都不敢回答问题了。” 的确, 课上老师的微笑很重要, 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位教师能够面带微笑去上课, 学生会倍感亲切、自如,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乐于或敢于回答, 这样不禁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 获取知识。 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板着面孔, 用一种生硬的语气给学生讲课, 学生的内心会有一种对老师的畏惧感, 就不能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更谈不上课堂气氛的活跃。 也就是说, 教师的微笑很重要, 微笑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不吝微笑的走入课堂吧。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 让我明白了课堂上的微笑很重要, 我也会面带微笑去上每一节课, 反思让我明白了微笑的重要性。 二、反思语文教学方法 我热爱教育事业, 尤其喜欢语文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 我发现一个问题:学生预习不到位, 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学文上, 多数学生课前不读文, 不预习, 直到老师讲课才第一次接触课文。对课文的生疏, 对字词的不理解, 怎能更好的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 感悟文章的真谛, 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所以,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看得见、行之有效的语文预习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反思、尝试, 我试着让学生写预习笔记, 课上汇报、检查、梳理, 课后让学生对预习笔记进行梳理和完善。 讲读课文的预习笔记分以下几项:1.生字;2.新词;3.课文主要内容;4.课后题;5.读文体会;6.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7.质疑。 前几天, 我和学生一起完成预习笔记, 一步一步指导他们完成, 告诉他们要很好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应做哪些准备。比如课文内容、课后题、读文体会、质疑这几个环节, 没有充分的读文是完成不好的, 从书写格式到完成方法, 每一个细节我都详细的进行指导, 不出一周学生的预习笔记初具模型, 对于完成较好的学生我加以鼓励, 并在全班展示, 从而也带动完成稍差的学生。 每节语文课, 我要求学生做好上语文课的准备, 书桌的左上角放预习笔记, 右上角放听写本, 中间放一本语文书。出示课题后, 我先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课文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接着我会找几个同学合作读文, 检查学生课前读文情况,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参看预习笔记。再进行本课生字、新词的听写, 最后让学生读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读不好的句子, 班级集体解决, 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即根据课后题学文, 交代写作方法, 指导写法, 最后一个环节, 我总是问:“同学们, 你的疑问解决了么?”这一环节也是我们班语文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质疑的问题提出来, 而且还会努力地去帮助别人解疑答难, 学生都会放下问题轻松地走出课堂。课下他们不会马上走出教室, 而是完善预习笔记中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填补预习笔记中没有的部分或需要积累的内容。 几年了, 我一直在实践并完善着让学生写预习笔记促语文教学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但不累了, 反而兴趣更浓了。我的学生期待语文课, 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期待着自己优秀的表现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学生兴趣浓了, 我的语文教学变得轻松多了, 从备课的轻松到上课的自如, 我再也不担心学生不预习了。 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反思, 让我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对我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受益匪浅。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堂空间,个性解读,深刻感悟,关注现实 “老师, 我们学习这么多古文有什么用?背诵那么多又有什么用?这些内容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听着学生的这一连串问题, 我的火一阵一阵往上涌, 我很想回质他们道:这是我们的经典呀, 这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呀, 怎么会没用?我还想这样回答:《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里的第三问, 不是通过举例很详细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嘛, 当时, 你们不是能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嘛, 怎么现在又发出这样的疑问与困惑呢!但话到嘴边我却没有说出, 因为在我恼火的过程中, 另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一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 要反思自己的失误, 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就是你老师的责任。 我静下心来, 回顾在教学中的做法, 还真发现了很多“黑洞”, 主要有: “黑洞”一:本学期因时间短, 一味赶进度,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以致用”的引导。本学期高二年级学的是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本册共六个单元, 三个单元是诗歌, 三个单元是散文欣赏, 这样就形成老师穷于应付完成教学进度, 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的恶劣局面。至于为啥学这些经典?好像师生都不再过问, 但当真正静下心来时, 学生便有了以上的困惑, 现在我写到这里, 也出了一身冷汗, 唉, 这“黑洞”大呀! “黑洞”二:新课改的理念我是烂熟于心, 我每节课也都有课改的行动,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常常是在学生合作探究后的发表看法时出问题:不是回答得较浅显, 就是回答不上来。于是我便匆匆结束他们回答问题这一环节, 接下来便包办了他们的思考过程和答案, 从而使他们在自我探究和体验方面欠缺, 学习自然枯燥乏味。当然, 现在想来课堂教学的失败最主要在于我没有恰当的引导方法。 “黑洞”三:在教学中没很好地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虽然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 但却是“雨过地皮湿”, 学生的印象不深, 也就无法去好好地把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痛定思痛过后, 便是思考改进的措施。那么, 如何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把“活水”引来, 补上以上的“黑洞”呢?这才是当务之急。 措施一:给学生留出课堂空间, 让他们享受体验的快乐。要留给他们发现问题和争议问题的空间, 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并使问题落实解决。这样, 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 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那些与自己生活相贴合的部分, 如此, 他们便会发现原来学习语文是有用的, 绝不只是“纸上谈兵”。给学生留出体验探究的空间, 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去探究去体验, 这种体验是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 而不是教师体验后讲给学生听, 表演给学生看。教师在这个讲解和表演中是激情盈怀, 但学生听得却是如坠云雾。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相差悬殊的结果, 足以惊醒我这个领路人, 所以教学中, 我得留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措施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注重“我”的解读。“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要引发其对文本更深入的思考, 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学习时,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从而实现个性化解读, 也就是“我”的解读。像学习《项羽之死》这篇文章, 学生就从自己的理解出发, 解读了一个个不同的项羽;同样学过李白的作品后, 一个个李白也在同学心中复活。有了“我”的解读后, 学生的知识就转化成了一种能力, 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 措施三:回归现实生活, 让刻骨铭心的感悟之花绽放。教读作品时一定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 走进作者的心灵, 深刻体验作者的内心感情, 但仅此是绝对不够的, 因为它的现实意义告诉我还应启发学生回顾现实生活, 联想、体验, 从而使自己所学大有作为才行。例如:《论语》中的经典内容, 几乎都能和学生自身联系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读、去感悟、去联系, 效果肯定很好。 措施四:以作品中的人物为榜样, 激励自己顽强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 这在我们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教学时一定要让他们关注人物的事迹, 吸纳他们的优点, 学习他们的精神, 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让自己也具备他们优秀的品质, 使自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怨天、不尤人、不气馁、不放弃。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44—01 通过教学反思的实践,本人颇感受益匪浅,从中我们既可以发现教学中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也可以总结出教学中好的经验加以应用。现就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课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环面积的计算》一课,谈谈进行反思的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会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圆环的面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以下情景: [课后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一、处理好了“突发事件”。本节课我并没有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因势利导让学生经历了平方差公式推导验证的过程,这本来是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可是无意中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形成了,或许有人觉得这样有点多此一举吧!小学生学什么初中的知识,可我认为搞好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正是小学老师的任务。 二、提倡解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4种解题方法,其中第4种是书上没有提到,也是我认为学生不会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予了肯定与鼓励。 三、重视了师生互动性。在这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除激励和引导以外,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只是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在自己争论与验证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放和收做得比较到位,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 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作为教师的我,选择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们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总结经验,让自己走得更远。 【地理教学在反思中成长】推荐阅读: 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06-10 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07-20 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07-22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09-20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优秀教学设计09-20 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11-05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09-14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912.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二
13.在实践中成长 在反思中提高 篇十三
14.在反思和改进中成长 篇十四
15.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五
16.教师应该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