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2024-06-09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15篇)

1.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一

浅论信息时代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

高玉芝 通化县图书馆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进程的加快,图书馆员不仅要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更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创建高效、便捷、资源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服务。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图书馆员 职业道德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ccupation morality of Librarians in

the information times

Gao Yuzhi

Tonghua County Library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process accelerate, librarians should not only speed up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ccupation morality.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level, truly create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rich resources of modern library service.【Key word】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librarian Occupation ethics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建设。我国的图书馆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做好图书馆工作,一方面取决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取决于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扬。良好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紧密相关。

1、图书馆职业道德内涵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质、任务,以及图书馆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图书馆工作者提出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员指导自己言行,调整馆员与读者、员工与图书馆、馆员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行为的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图书馆主要是为读者服务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图书文献来指导读者探索人类知识的宝库,吸取足够的“养料”,更新陈旧的知识,经过消化、提炼、产生更新的知识,逐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容的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对社会职业的责任。是以满足国民 文献 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中心。2.2调节履行职责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即“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怎样齐心协力为发展 本行业服务,即“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如何与其它行业搞好协作,共建文明社会,即“拓展社会协作。共建文明社会”。

2.3图书馆专业素养。这方面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只有一副好心肠、一腔热情,人们很难相信你会很好地履行社会的职责。图书馆员必须保持知识技能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不断学习探索,提高业务素养和自身的业务水平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3、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图书馆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新观念、新文化的冲击,从而传统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一些人工作热情减退,工作中不积极进取,满足现状;对待读者更是缺乏热情和耐心,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公众形象,所以在信息时代更应强化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思想上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做到以图书馆事业为己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4、强化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

4.1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他们罢了。”图书馆事业虽然平凡而枯燥,但它也蕴藏着无限的乐趣,在工作中我们要本着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尊重自己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好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4.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读者权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服务采取富有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不是将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和规范机械的搬到工作中来,而是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的采用不同的富有人性的服务方式。

列宁曾说过“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需要。”所以,在工作中图书馆员要从读者以及读者的需要和权益出发,提供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方位、深层次的主体服务和人性化的阅览环境,让读者能自由的徜徉在书海中。

4.3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如果图书馆员对如山的书籍一无所知,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对现代信息技术束手无策,将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勤奋好学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二十一世纪,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人们对知识的要求将越来越多。传统的一次文献的借阅和对信息开发的不彻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平台和基础知识库,即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能支持各种层次知识的学习的数据库,这才是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行业的竞争力,并且要有终身学习意识,要经常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有了能力才能为读者做好高质量的服务。

4.4 端正态度,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对外通过阅览、外借、咨询服务等来完成自己的职责,而这三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大众读者。要做的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人交往态度上的诚恳和气、言语上的谈吐文明,行为上的举止谦恭的表现。它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在读者服务中,与读者发生摩擦在图书馆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怎样处理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一直是图书馆界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人际交往中历来是有明礼、忍让、诚信等方面的道德伦理,在举止中不做对不起他人的事;在表情上不表露对不起他人的的神色;在言语中不说对不起他人的话。忍让也是体现人与人的一种宽忍与谦让的精神。在人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常常退一步,先人后己,显示了一种包容胸襟与宽容的情怀。所以,图书馆员应把读者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依据,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要注意语言文明,要以平和的语调面对读者。在读者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诚恳的进行讲解,得到读者的支持和信赖,消除读者与馆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同时,图书馆员还应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不能把与读者交往的过程,看作是单一的服务活动,重要的是通过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积极地体现双方在借阅过程中的互动和互鸣,促进图书馆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氛围。

结束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给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给人们提供新的机遇,提出新的挑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图书馆必须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林.新形势下图书馆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3(10).[2]李青.浅谈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7).[3]孙鸿燕.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4).[4]陈昔.论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

2.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道德问题,影响

0 引言

现如今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原来的上街购物逐渐被淘宝、天猫等各色各样的销售网站所取代,甚至连外出吃饭都在网上团购之后在前往。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却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1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人们的日常道德观念带来深刻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道德的方面的影响是极大的,它有利的促进了道德的进步,比如说打破了远距离亲人间的隔阂,通过视频技术,相距甚远的亲人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互诉衷肠。但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想要摆脱这种局面,还得要善加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道德伦理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道德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来说,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主要包括:

1.1 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最初原因就是为了资源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互惠互利、相互合作、共同遵守。在我们应用网络技术的时候自觉地维护网络技术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责任,用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来维护网络环境,在享受网络提供的资源获得收益时,不破坏他人对网络技术的正常使用。

1.2 必须具有自觉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很多人由于害怕他人的评论和指指点点,会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这在伦理学中称之为他律,他律只是在道德层面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只对有羞耻心的人有效,对于极端人群还必须要用法律手段去约束。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很难用人们舆论的力量去对道德规范进行约束,由于是在虚拟的世界,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人们之间的交流仅仅是通过文字或者是语音,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约束感,老认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算是做了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别人也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他律作用很小,所以必须依靠自身的自觉自律。只有经受住道德上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拥有良好道德规范的人。

1.3 虚拟网络必须和真实生活的道德要求相一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将人类的交流由真实世界引入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真实世界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出现各种的道德问题,其实在网络世界中也同样产生,因为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却是真实的,而且现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就必须要保持在网络世界中和在真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相一致,只有坚持统一才能成为真正完全的道德主体。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便捷生活,促进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很容易犯个人主义,因为评判道德的标准就是自己。由于互联网的世界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人们整天沉浸在互联网海洋中的一点,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是对的,别人无从进行评判。每个人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的身份在网络中进行交流,一旦发生道德问题就立刻舍弃“自己”,然后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因为虚拟的身份不用承担责任。现在的网络中有一项匿名技术,就是每个人可以匿名发表评论,用别人的名字或自编的名字进行毫无顾忌的评论,所以经常的以个人为中心。在网络世界中黑脸大汉描绘自己成妙龄少女进行勾引挑衅,认为这是自己的演技而不是欺骗,所以计算机网络中常常存在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却不认为是真实生活中的不道德,在网上可以随心所欲,虽然不能驱使别人但自己也不会被驱使,这就极容易导致道德的相对主义。

2.2 电脑犯罪现象屡见不鲜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许多恶行提供了场所,因为网络世界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每个人都认为在网络中是虚拟的角色,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因此在评论时变的肆无忌惮,甚至有些人故意用不道德的言行来进行评论以期标榜自己的标新立异和鹤立鸡群,可以摘下在真实生活中的面纱,在网络世界中尽情宣泄,甚至有些人为非作歹。最近几年,网络犯罪的比例在日益攀升,谩骂、诈骗等现象屡屡发生。

2.3 对现实的道德规范进行了冲击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世界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最多的是依赖自身内心的道德信念,依靠外在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小,传统的道德制约手段基本不起作用。不少网民将自己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成为标榜炫耀的工具,电脑黑客横行、木马层出、黄色网站去之不尽,真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约束。在2000年开始的时候,全世界的很多重要网站都遭受到了黑客的攻击,甚至有的都处于瘫痪状态,当时虽然进行了严查,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灵活性,收效甚微,因此人们认为,传统的道德约束和法律功能受到了极大限制,忠厚老实、安分律己的道德标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3 计算机网络技术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面对目前出现的诸多计算机网络技术道德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道德规范制度,首先,颁布计算机网络技术道德规范条例,国家根据现实生活中网络技术的应用结合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制定出一些守则,以供网民阅读,以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其次,就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来规范网民的认知,形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再次是组织优秀的民族文化网上活动,由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能够弘扬民族优秀精神,丰富知识文化宝库,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要加强网络场所的管理,尤其是审批条件要严格,保证执业资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营造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阵地。此外,要加强法律规范,因为仅仅依靠舆论和自己的规范效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运用法律的武器,虽然法律的运用范围要比道德小,但是力度却远超于道德,道德的实施仅仅依靠的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信念,以及社会的舆论和认知,而法律除了自觉遵守外,还有国家行政的有力保证,因此在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必须要加强网络法律建设。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立和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十分必要,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道德制度的越来越规范,势必会对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对于这把双刃剑,需要留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网络技术会更好的为人们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张宝慧.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4]裴婷.当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思考[D].渤海大学.2014.

3.信息技术教学与网络道德培养 篇三

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网络道德素养一、中学生与网络

近年来,青少年已成为推动我国网民数量上升的“主力”群体,互联网大军的主流。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直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不断研究和探讨。

1.互联网对中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Internet作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发明,它具有开放性、资源共享、实时交互、海量信息、个性化和人性化等特点,在高中生的学习领域,它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行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自行决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还可以上网与其他同学、老师或专家讨论、评价和分享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大量学习资源的支持,大量的网上资源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辅助资源,各种工具软件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辅助工具,学习环境的交互性更为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有很多的网校和知识性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个人喜爱的学习方式,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习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势必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是指思考问题的模式,即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模式。互联网同样对学生的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朝着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个性化与交互式的方向发展。

2.分辨是非第一课——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涉世未深、鉴别能力差、易受诱惑的中学生来说,包罗万象、鱼龙混杂的网络虚拟空间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世界。

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但由于其强大的娱乐和竞技性,吸引和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动辄让他们废寝忘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中学生经常玩这些游戏,会慢慢把自己想象成游戏中的主角,思想中逐渐掺入了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不良因素,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危害是无法弥补的。

此外,还有很多处于网络时代的“90后”的中学生沉迷于聊天室,他们或是不善于于现实中的情感表达或是对现实中的父母和朋友感到失望和不满,转而选择向网友倾诉来逃避现实,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的心情。然而不管的出发点如何,聊天的内容不是孩子自己能主控的,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会逐渐失去对周遭现实环境的感染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什么是信息素养?其中有一点就是要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网络使用中的道德問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所在,更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提出网络道德自律的正式文件《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重点强调了“五要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高中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是一群渴望知识、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的大孩子,堵只能是给他们更大的诱惑,重要的是引导。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让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首先,教学中要有德育目标,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都要有具体体现。敏锐抓住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落实。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道德、意识和品质。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传播不健康的内容,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使用正版、反对盗版。

再次,倡议网络道德规范,活动育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推荐好的网站给学生;组织《网络社会需要道德吗》辩论会,让学生述说心中的想法与态度,认识到网络道德与生活中的道德礼法同样重要;利用课堂时间放映网瘾悲剧视频案例,让一部分对上网有一定依赖性的学生看到目前行为的严重后果,起到警戒作用。

最后,社会与学校相配合,对于学生上网要担起监管责任,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要认识到网络与现实世界,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隔离的规范。

四、信息技术下的网络道德教育优势

信息技术下的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传统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

总之,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惧怕网络带给新一代学生毒素,而排斥虚拟空间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道德处于失范无序状态。我们要做的是: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灌输网络道德规范,正确引导青少年步入健康、和谐的新网络时代,让每一位学生面对网络学会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共同创建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01.

\[3\]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4\]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教学与管理.

4.论网络时代儒家伦理面临的挑战 篇四

论网络时代儒家伦理面临的挑战

由于因特网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具有比现实的社会更开放、更自主平等的特征,过去儒家伦理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在网络时代如何处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关系,如何看待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碰撞以及儒家伦理自身所面临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语言转化问题,都是儒家伦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 者:姚电 刘天杰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25(3)分类号:B82-06关键词:网络时代 网络 儒家伦理 挑战

5.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篇五

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解决网络道德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重塑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德教育,采用技术和法律手段进行控制.

作 者:杨近平作者单位: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14刊 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0024(4)分类号:B824.3关键词:网络道德 道德建设 互联网 道德规范

6.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六

论网络社会的代际数字鸿沟及其伦理表现

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和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横亘在代与代之间的问题.代际数字鸿沟特别是其伦理表现迄今尚未引起应有关注.事实上,由数字鸿沟所引发的.代际伦理问题已日渐凸现.网络不应成为代沟的新障碍,而应成为沟通代际关系的渠道和桥梁.

作 者:廖小平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76刊 名:湖湘论坛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年,卷(期):17(2)分类号:B82关键词:网络社会 数字鸿沟 代际关系 代际伦理

7.试论企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企业道德是指在企业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综合。按照道德活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企业的组织道德和员工个人的职业道德。企业道德既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原则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人格化了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自然求索。社会交往中,所应遵循的旨在调节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他企业、企业与他单位、企业与竞争对象、企业与服务对象以及企业内部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二、当下企业道德建设缺位的原因解析

(一)企业自身对道德建设认识不到位

先知而后行,即有了对事物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念,方能事半功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过于急功近利,将盈利赚钱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其他企业事务统统为之让路,将企业道德建设束之高阁而不顾。他们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有了足够的经济利益,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则水到渠成,不必列入到企业的专门规划发展之中,无关大局;甚至认为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是矛盾的,道德建设会分散精力,降低企业经济效益;认为道德建设好坏不可量化,只有业务做得好,才能彰显企业的实力与形象,道德建设只要“说得漂亮”就可以了。

(二)企业道德建设实践执行滞后、流于形式

企业职业道德的执行者与实践主体是企业本身,是企业这个组织以及组织里面的个体———人。再科学的规划、再高深的理解,若不付诸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有不少企业,其道德建设文本型的材料可谓全面,广告栏、宣传栏、企业内部刊物,甚至对外媒体宣传,都将企业展示为道德建设模范单位,以博得消费者信赖、行业认同、政府放心。可实际上,这些企业在实践中并没有将道德建设真正纳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仍然还只是唯利是图,以道德宣传形式掩人耳目,其产品、服务等并未真正取得市场的认可与好评。

(三)市场相应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初级阶段,又加之我国经济底子薄、起步晚,各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都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还不成熟、正逐步完善,相应的市场道德与法律体系也不健全。这也就为缺乏企业道德的不良商贩留出了钻空子、投机的机会。没有相应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单单道德的约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道德之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加有力,才更能起到引导、约束、净化市场的功效。

三、提升企业道德建设质量的策略

(一)企业自身强化道德建设观念认识

先知而后行,很多实践与行为都实在一定的认知与观念的支配下完成的,有什么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现实中很多企业出现了忽视企业道德或做出不道德的企业行为,大都是因为没有对企业道德的重要内涵与意义有清晰的认识,犯了“无知”的错误。这就要求企业上下,特别是企业领导阶层首先树立企业道德在企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观念,继而引导、熏陶自己的员工提高自己企业道德认识。将企业道德建设融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将之放在战略位置加以重视,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讲道德理念、树道德风气、行道德实践的良好氛围。

(二)企业切实将道德建设列入企业发展规划,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道德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理念认识、重视的基础上,要将企业道德建设付诸企业发展的实践之中,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到员工素质提升与业绩考核都要加以融入。将企业道德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整体道德质量水平,诸如聘请道德专家讲座、开展公益活动、建设职工之家、野外素质拓展、表彰道德模范员工等,都可以作为实践、建设企业道德的载体。将企业道德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重视建设,引导企业、激发员工,足以保障整个企业在鱼珠混杂的大市场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获得永续的发展动力与前景。

(三)建章立制,保障企业道德建设有责、有序、高效进行

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法律支撑的道德是无力苍白的,相应地,没有道德维系的法律也是无助、冷酷与不可理解的。故在企业道德滑坡的今天,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相应的市场法律、法规及运行机制一定要建立健全、完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形成企业法律与企业道德相得益彰、相互支撑,市场法制与德治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各企业职业道德质量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整个企业市场的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平.如何才能催生企业道德血液[J].企业研究,2011,(5).

[2]王小锡.当代中国企业道德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3,(2).

[3]刘可风,龚天平,冯德雄.企业伦理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臧金霞.企业道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代金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建设[J].商业研究,2004,(17).

8.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八

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胡主席指出:“要紧密联系部队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和战斗力。”这一重要论述,对加强和改进信息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与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不相适应

对“以人为本”关注不够,仍然存在着“工具论”的片面认识。信息时代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重促进官兵的全面、自由发展。然而,当前有些部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潜意识里仍把官兵仅仅看作是执行任务的“工具”,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这些“工具”更“听话”。这种认识,一方面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功能的科学发挥,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官兵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层次区分”关注不够,仍然存在着“一锅煮”的懈怠思想。信息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多元的时代。受这一时代特征的影响,部队官兵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独立性、差异性。同时,军队人员客观构成上的层次性,也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突出层次性。然而,当前有些部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视这些特点,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上下一般粗,存在“官兵同读一本书,三代同听一堂课”的现象。这种无视层次区分的懈怠思想,容易导致以“先进性”代替“广泛性”、用“政治性”取代“科学性”的偏激做法。过高的目标定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高大全现象普遍存在,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官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易于产生抵触情绪。

对“投入产出”关注不够,仍然存在着“粗放型”的观念误区。注重效益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信息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认真处理好的问题。然而,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存在着“重投入不重产出”、“重形式不问效果”的“粗放型”的错误观念,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悬殊、综合效益不强。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单纯的工作任务来完成,有的甚至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从表面上看教育没少抓,精力没少用,但真正解决问题、确实“管用”的教育却不很多。

(二)教育内容与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不相适应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距官兵思想实际偏“远”。上级下达的教育任务,从全局看针对性是强的,但具体到各个单位,有的与部队实际、官兵思想贴得不近,远水不解近渴。部队驻地的条件不同,各地区官兵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有所区别;担负的任务不同,各单位需要着力抓的重点教育也不一样。对部队实际和官兵思想把握不准不真,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是无的放矢。加之上级教育任务指令性过多、统得过死,基层单位如果不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就会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形势任务需要和官兵思想实际。

教育内容系统性不强,具体活动安排偏“杂”。《政治工作条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等文件规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安排过多过杂。“教”出多门,层层加码的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繁杂的教育任务,基层只能疲于应付,难以顾及质量和效果,甚至出现一堂课讲几个内容的“综合性教育”、一小时算半天的“压缩性教育”。教育内容创造性不强,涵盖实施路径偏“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新情况、新领域,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扩大涵盖面,拓展新路径。然而,当前有的部队的教育内容依然固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内涵上,涵盖面较窄,不能适应“三个确保”的需要。近年来官兵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经历日趋复杂,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的官兵逐年增多,青年官兵对求知、审美、处事、交往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基层部队的教育内容设置中鲜有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知识。

(三)教育形式与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

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官兵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需求。当代官兵尤其是青年官兵,更加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竞争、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在交往方式上,注重平等相待,乐于双向交流。然而,当前有些部队的教育者未能正确认识这些特点,依然习惯于运用“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本讲义一张嘴”的教学方式,采取“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方法。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与官兵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格格不入,阻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

传统封闭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官兵日益增强的开放意识需求。中青年官兵作为军队人员构成的主体,大都出生或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往往思想比较活跃,眼界比较开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许多部队在教育方法上仍然沿用过去的那种封闭、单调的教育方法,过分依赖课堂教育,对于“走出去、请进来”等开放式的教育较少。这种单纯的“内部循环”、“自我消化”的封闭式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信息时代改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树立人本观念,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具主义。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教育,所以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人的成长进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片面的“工具主义”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作为基本出发点。要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要求,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坚持启发疏导、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统一,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树立层次观念,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进主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官兵构成上的层次性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只有根据各类人员实际,坚持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才能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又在先进性与广泛性之间形成一定张力,形成后进赶先进,先后并进的理想局面。

树立效益观念,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效益不强的问题。在管理理念上,要确立工作投入与效益产出相统一的观念,遵循教育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客观规律,始终把教育的中心点放在有的放矢地解决思想问题上;在判定标准上,必须摒弃以上级表扬为成绩、以数量代替质量和追求思想表面稳定的观念,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过得硬,实现从简单价值判定向战斗力标准转变。

(二)全面认识教育对象,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积极开展平等互动式教育,激发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同时又要兼顾官兵的接受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要由过去的“俯视”改为“平视”,拉近与官兵的教育距离;通过传受双方角色的相互转换、信息的不断交流与反馈,搭建起平等交流的平台;采用面对面的互动式教育,使官兵产生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与行为,进而自觉地认同、内化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积极开展点面结合式教育,适当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针对当代官兵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开展教育时,既要注重整体教育氛围的营造,形成健康积极的军营环境和良好的主流舆论,也要改变过去重视共性、忽视个性的片面做法,在教育中把官兵当作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类”来看待。要在了解掌握官兵个体需要的基础上,针对其个性特点和信息需求开展教育活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努力完善教育内容,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内容的设置,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努力扩大涵盖面。要适应信息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要求,着眼“三个确保”的功能使命,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科学规划教育内容设置,统筹安排教育活动实施。要建立和完善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正规秩序,安排部署教育,充分考虑到官兵关注不关注、需要不需要,减少指令性,增强指导性;鼓励基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同时,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现代科技、历史、经济、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心理、管理等知识相结合,增加科技和文化知识含量。

教育内容的设置,要落脚到官兵必需必知、实在管用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坚持要精要管用,紧密结合形势任务和官兵思想实际。要着眼于官兵的全面发展,传授他们迫切想知道的,提供他们急切想学习的,解释他们心中所困惑的。要善于从形势发展变化、部队建设实践和官兵现实思想问题中,捕捉教育主题;从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官兵思想脉搏、尊重官兵现实需要中,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搞什么教育,需要什么教育就设置什么内容,真正做到基层官兵想的就是课堂上讲的、课堂上讲的就是官兵最关注的。

(四)大力创新教育手段,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探索多样互动的教育方式方法,拓宽教育路径。要在努力提高理论灌输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官兵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官兵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增加群众性自我教育的份量。在坚持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搞活开放式教育,开阔官兵视野,熏陶官兵思想。积极借助地方人文资源,组织官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典型。打破单纯说教的单一灌输式教育模式,探索多样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9.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九

信息时代的诚信更加重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高度接触的信息时代,就那企业来说,企业诚信和信誉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而是在无限的空间里广泛传播。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企业信誉的监督人,每个企业的诚信时时都在大众的监督之下。那些企图见利忘义、攫取短期利益的企业,可能一时会得到些蝇头小利,但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现实意义,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一个和谐的社会 ,必然是一个诚信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合的社会。如果说 ,和谐社会是用道与法来维系的 ,其中道德的核心便是诚信。所以说 ,诚信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一、诚信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

自古以来,我们就崇尚“和为贵”;然而“和”以“诚”为要,“诚”是“和”之首、“信”是“和”之根。从诚实守信方面来说,诚信贵在一个“真”字――真实、真诚、真情、实在、实意;而其前提,则是一个“心”字――真心、诚心、善心、良心、慈心;人如若没有“心”――没有真心、没有诚心、没有良心、没有慈心、没有善心,则根本不可能讲真话,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人”。因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做人之本,是做事之基、立业之基;甚至于“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言行一致、取信于民,是立党之要、执政之基、威信之本和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创造力乃至于生命力之源。

因此,诚信是和谐的核心,诚实守信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关键,诚实守信的目的和目标就是社会和谐。社会不和谐的焦点就是风不正、气不顺,大话、套话、空话、假话、废话充斥官场、商场和社会,因此而导致风气的不正、思想的困惑、人心的离散。因此,社会和谐就成为现今中国人民的最大企昐,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重要使命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原则、实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的最重要任务。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加强诚信建设,确立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的社会风尚。我们坚持诚实守信以弘扬正气、凝聚民心、营造温馨的环境,就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

正是因于此,诚信建设就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任务,加强诚信建设也就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建设是的根本目标和重要途径。

“和为贵”之“和”,以“诚为重”;“诚”是“和”之心、“信”是“和”之本。从社会和谐方面来说,和谐之“和”,首先在于心之和,在于心平气和,在于人之真心,而和之基在于诚与信;和谐之“谐”,关键在于关系协调,在于法制法治,在于程序秩序,而谐之基也在于诚与信。因而,和谐的根本在于社会的主体即人的心地善良、心平气和,在于真心实意、真诚待人,在于家人相亲、互敬互爱,在于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在于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在于社会经济、运行有序,在于安定安祥、安居乐业,在于团队精神、万众一心,在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而这一切,都有赖于社会的主体即人的心善、良心,即真心、真诚、诚心、诚实,即诚实守信。今天体制改革、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发展市场中利益的诱惑、风气的不良、人性的堕落所导致并加剧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就是丢掉了诚信、不讲诚实守信。因此,诚信是人之所以作为人的前提和条件,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和象征,更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核心要素和基本保证。一方面,社会和谐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和条件来构建;另方面,诚实守信的目标和追求就是构建直至实现社会和谐。因而我们致力于加强诚信建设,致力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机制,建立诚实守信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良好风气氛围,致力于强化管理、整顿经济秩序、维护健康的经济发展秩序和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就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并最终实现诚实守信、真诚互信、坦诚相见的美好社会。

正是因于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任务就是诚信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诚信建设。

诚实守信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倡导和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一是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标志和社会主义社会正气的集中导向。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正气的集中导向,倡导和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鲜明标志和社会主义社会正气的集中导向。二是倡导形成新三明精神以呼应新世纪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和强烈呼唤。诚实守信品德既是人类精神的本质要求,更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因而倡导和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风尚是新世纪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和强烈呼唤,倡导和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就是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今天,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就生动而鲜明地具体表现在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和“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之中。而且,每一次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在潘清江精神、张仁和精神、郑忠华精神、林先雄精神、大田县建设法庭精神、三元区白沙派出所精神等等精神之上的时代精神、三明精神的凝聚和升华都意味着三明改革开放的一次次进步、三明建设发展的一次次胜利。尤其是在实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时刻和关键时期,一旦诚实守信的三明人的精神的号角响彻三明的城市、乡村,我们三明就会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和谐三明、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诚实守信品德是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诚实守信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时代呼唤社会主义诚信公民,并且造就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在现实纷繁复杂的时代里,虽然曾经是八闽明珠、但却是地处闽中腹地深山区的三明人如何观察身外的世界、如何体验宝贵的人生、如何审视过往的历史、又如何创造美好的未来,都与三明人民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历练息息相关。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以社会主义诚信观修身养性、进德修业,这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要求。当此之际,建设、发展三明一定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发展以诚信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断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诚实守信的三明人。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立诚实守信体制。

就其本质而言,诚信是一种社会正气、道德风尚、思想要求;然而,在法治社会里,诚信更是、也必然是一种法制理念、法治力量、强制约束。这是因为:作为约束、协调、调节、维系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的诚实守信,本身是一种软性、柔性的约束、协调、调节、维系的力量,必须有法制和法治的刚性、强力的约束、协调、调节、维系的力量相辅相成,共同进行和共同完成约束、协调、调节、维系我们这个社会里各种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人际、亲情、血缘、工作等社会关系。因此,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立诚信体制,是我们加强诚

信建设这一社会系统工程的根本任务、重要内容、主要途径,也是我们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法制和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企、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必然之举。

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社会信用体制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的社会信用体制体系;而构建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的社会信用体制体系。因此,形成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支撑、社会主义产权为基础、社会主义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主义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更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的社会信用体制体系的根本之举。

10.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十

一、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素质的内涵

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 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 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指:在网络社会中调节网民与网民, 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

网络道德素质则是人们在整个网络社会活动中 (包括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等) 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它包括网络道德行为主体 (网民) 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 以及网络行为过程中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 过度迷恋网络而使许多大学生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 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 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精力和体力透支, 造成即使下网后, 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 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 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 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普遍, 而网络的虚拟性, 往往导致情感的不真实、不可靠, 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二) 网络行为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 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 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 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 责任感淡化。由此, 网络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调查显示:有86.3%的大学生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 93.2%的大学生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 比如谩骂、恐吓、散布虚假消息, 30%以上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和散布虚假消息, 即使是在学校较受欢迎的BBS, 也仅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 87.3%的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此外, 网络行为的不文明现象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扩展, 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三) 网络剽窃现象严重, 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 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分享使得网络信息丰富多彩, 浩如烟海, 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互联网信息产生、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 “自由、免费”的思想在大学生网民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大学校园中, 学生随意下载软件、下载网络文章是一种普遍行为, 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他人文件也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曾经有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的行为。有更值得反思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也直接从网上下载, 有的文章中甚至还留有下载的地址, 这种不惜违背学术道德, 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 加剧了学术腐败, 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讨

(一) 加强“两课”教育, 改革传统德育课程形式。

“两课”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两课”教育, 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 使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 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我们在加强“两课”教育的同时, 也可将“两课”将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定主题的讲授用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道德观时可专门开设“网络道德素质与修养”专题, 在探讨人际交往时, 可加进“网络交往应讲究的礼节”等内容;在讲法律基础基础部分时, 可增设“网络人的生存法则”专题, 介绍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犯罪等知识, 引导大学生依法行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可增加有关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的内容, 引导大学生透过网络现象认识网络本质。

(二)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网络活动, 形成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电脑和网络的日渐普及, 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 越来越多的学生配置了电脑, 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 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 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 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 成立各种“工作室”, 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各种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 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我们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网络文学作品大赛、软件编程大赛、校园DV视频展播、网页制作和电脑绘画大赛等, 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 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三) 规范网络道德, 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 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 清除网上垃圾, 规范网上行为, 为大学生提供—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为了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保证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我们要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办法”, 规范网上秩序, 严肃网络法纪, 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办法。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达到在思想道德领域中进行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 规范他们的网上言行, 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努力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使之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 规范网络行为。

(四)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网络时代, 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 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 耽误学习, 损害身体,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 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 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我们应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同时,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普查、在线咨询, 通过QQ、MSN、BBS、E-mail等对大学生进行实时或及时的支持和指导, 从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人格。

摘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掌握高知识、高技能的大学生已成为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 其网络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网络社会化建设的道德基础。要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生存的需要, 在网络空间中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其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白雪峰.网络环境下的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1) .

[2]詹秀菊, 刘秀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2) .

[3]杨万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理论探讨, 2002, (6) .

[4]宋富华.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 .

11.对网络伦理问题的一些思考 篇十一

对网络伦理问题的一些思考

国际互联网,即Internet,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输与交流工具在短短二十年内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构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正是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发明,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将人类文明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正如许多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样,网络的兴起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便利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发人深思.本文对网络及由其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简析评述,以期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积极信息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在高速变化发展的虚拟空间中更合理地活动以积极地推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 者:戴冰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年,卷(期):“”(10)分类号:B82关键词:网络 伦理

12.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篇十二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历史长的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下滑。本文将着重分析当下我国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部分解决的对策。关键词

道德历史现代

目录

前言...................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2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3 4.解决对策................4 参考文

献................4前言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它虽无形无影,却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端正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并时刻调节着自身的行为。中华民族历代的经典道德故事中,无不在向后人传达道德基本规范。远有汉朝苏武牧羊使节不辱使命,北宋范仲淹忧乐心系天下,更有巾帼英雄冼夫人流芳百世;而近也有救死扶伤的“抗非英雄”钟南山等。这些道德模范在不同时代及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传承文明精神,建设文明社会起到示范、鼓励、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

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

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即意味着“应当的”。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由社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变化。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

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东西有三类:一是社会或个人关于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的意识和观念,即道德意识;二是社会生活中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三是人们所进行的可以用道德与否来进行判断的行为,即道德实践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断思考社会秩序的重建,无论是孔子以尧舜时代为蓝本的“大同”理想还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都试图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恢复某种道德秩序。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推行和执行道德规范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柱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涵。

儒家认为,社会失序在于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道德体系崩溃了,恢复和重建道德秩序是当务之急。道德秩序何以能得以恢复并发挥作用,儒家认为在于人之基本品性。孔孟倾向于认为人性具有内在的“善端”,后天影响使得人性发生变化。儒家认为,人之道德本性是内在的,人具有内在的道德意向结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即使认为“人性恶”的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人具有内在的道德善端和道德意向,但要获得符合道德要求的现实行为,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将人的道德本性 发扬光大,最终重建道德秩序。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强调的是自我道德修养和外在道德灌输的帮助,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侧重的是外在的道德教化,孟子和荀子在逻辑起点上存在差别,但在公共管理中通过道德教化来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并实现社会道德秩序这一点上是相同的。综上所述,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科尔伯格(L·Kohlberg)从道德两难故事入手,根据儿童的相关回答提炼了道德发展的三大水平六大阶段(后发展为七大阶段)。

欧洲有一妇人得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新药镭才能救她。药剂师索要成本价十倍的价格,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才凑够要加的一半。他

对药剂师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廉价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并称发明此药只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药。

讲完故事,主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回答时,不能简单的回答“应该”或“不应该”,而要说清理由,以此来判断其道德社会化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出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二、习俗水平:以及行为是否有利于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三、后习俗水平:能够摆脱外因,看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七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89)的研究表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一般处于前三个阶段,达到第四个阶段的极少,几乎无人达到第五六个阶段。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财富的积累,道德建设逐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并有退化迹象,社会中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社会诚信严重缺损,假冒伪劣行为比比皆是,主要变现为极端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物质化、道德规范模糊化。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个人甚至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医疗、失业、养老、救助等,个人为保障生活,应对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危机,不得不倾向于储蓄财富,同时集体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导致个人信仰危机加深,从而促使利己观念横行。

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社会个体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

2006年江苏南京市的一起民事诉讼案引起极大争议,见义勇为与肇事者两种身份的莫名互换,而当地法院根据荒唐的判断依据得出的荒唐的判决结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轮的言论骚动。如果说当事人对彭宇的诬蔑还属于道德层面的错误,应该受到良心谴责,那么当地法院的裁决就是公然和我们的社会公德宣战了。为社会公德的加速败坏和堕落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持。平民的不诚信不可怕,司法不诚信才是最可怕的。人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可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英雄不仅流血,还是要流泪,辛酸的泪,无助又无奈的泪!连法律都没有扶持他们,道德已经被逼到了社会的墙角。

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

4.解决对策

道德”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字眼。它几乎如橡皮泥一样,在律己和律人时,变化万端,判若霄壤,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道德式微,法律最该亮剑。道德滑坡,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你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执法者,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不可否认的事,尽管道德有很大程度的沦陷,但国家主体机构却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始于2003年迄今已举办第十届的《感动中国》便是最好的举证。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该栏目旨在传递身边的大爱,让观众感受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仍然在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

参考文献

[1] 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厦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13.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十三

(一) 服务对象不同。文字信息侧重为领导服务, 站位要高;网络宣传信息侧重为全校师生服务, 覆盖要广。文字信息主要将基层活动上报领导, 如将基层院系、职能部门等全校范围内开展的重要工作 (活动) 有选择性地采编后报送领导, 是领导了解基层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径。文字信息工作者要有全局观念, 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 想领导之所想, 谋领导之所谋, 洞悉领导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编辑符合领导“口味”的信息。同时, 还要特别关注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做好信息调研工作, 便于领导掌握情况, 引起重视,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网络宣传信息主要将领导活动向全校报道, 侧重于报道领导出席活动、指导工作、基层调研和学校教研成果等, 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广而告之, 是广大师生了解学校近期工作重点和改革发展成效的主要渠道。师生通过浏览校内新闻, 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享有对校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网络宣传信息让师生一方面感受到学校浓厚的育人氛围, 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对学校取得的成绩备受鼓舞, 振奋人心, 增强全校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 发布范围不同。文字信息的发布范围一般较小, 针对性更强;网络宣传信息发布范围较广, 注重宣传效应。文字信息的内容针对性较强, 有时会涉及到保密信息, 对发布范围具有严格要求。文字信息多以书面形式报送给领导, 供领导了解情况和决策。如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文字信息类刊物《参阅资料》, 主要刊发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新变化、发展趋势、专家和学者对教育改革的理论分析、其他高校的成熟经验等, 限于校领导阅读, 是领导及时把握政策, 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的重要窗口, 为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改革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网络宣传信息面向全社会发布, 为学校与师生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交流平台, 内聚人心, 外塑形象。对内牢牢把握校内舆论导向, 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舆论氛围, 激励师生员工积极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学习中去;对外通过主流高端媒体深度报道学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招生就业等办学方面的特色或亮点, 以及学校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等, 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广泛争取办学资源。

(三) 功能不同。文字信息发挥“以文辅政”作用, 网络宣传信息起舆论导向作用。高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 工作重点会有所不同。针对领导一段时期内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篇有情况、有分析、有数据、有建议的文字信息往往会对领导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发挥信息工作者“参谋”作用, 体现信息的服务功能。如笔者所在单位主办的《简报 (增刊) 》侧重指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对策。以应对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为例, 为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信息工作者将我校与其他市属高校通用就业力排名和测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找准劣势和不足, 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供领导参考。

网络宣传信息作为高校重要的舆论工具, 是高校党委的“喉舌”, 起着先导、号召、鼓动、教育等作用, 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体现为导向功能和保证功能, 通过政治共识性、思想一致性、行动统一性来实现;在政治理论教育中体现为认识转化功能和育人功能,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为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 让大学精神成为凝聚师生的精神支柱。

(四) 选材不同。文字信息选材较为严格, 网络宣传信息选材更加广泛。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办事机构也越来越多, 各部门报送的信息数不胜数, 让人眼花缭乱。高校领导大多行政学术双肩挑, 工作非常繁忙, 无暇关注到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信息工作者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善于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 分清主次轻重, 挑选出能反映教学、科研、党建、学生管理等重要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 让领导耳聪目明、心中有数。此外, 还要将基层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实上报, 早暴露早解决, 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网络宣传信息在选材上没有严格限制, 内容更加宽泛, 覆盖学校正常运行的各个方面。宣传信息要将“务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务实”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宣传思想工作“管脑”“管心”, 教学科研工作“管生存”“管地位”。笔者所在单位为加强宣传效果, 开辟有新闻导读、新闻放送、媒体联大、联大视点、新闻话题、社会服务等14个栏目, 对全校性活动、学院动态、社会媒体采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社区共建等工作进行多角度报道, 既体现政治性、政策性和思想性, 又体现生动性、活泼性和多样性。

(五) 消息来源不同。文字信息来源较为稳定, 网络宣传信息来源较为灵活。高校办公室作为综合管理部门, 起着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纽带作用, 每天都有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原始信息汇集, 是信息的集散地。文字信息的消息来源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政策性文件、通知以及校内请求。二是二级单位自觉接受督查, 上报的工作落实情况。三是通过电话约稿和访谈, 主动了解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寻找亮点信息。四是深入基层调研, 到群众中去, 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撰写专题调研报告。五是从新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源, 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隐性信息”, 举一反三, 形成有价值的综合信息。

网络宣传信息侧重于思想引领和氛围营造, 上至国家大政方针, 下至师生日常活动, 发生在校园之内, 或与学校相关的对外事件均是校园新闻的主体。宣传部门通过实时搜索新闻媒体、网站论坛, 如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等, 将重大新闻或时政热点, 包括社会新闻媒体对我校的报道与评价等, 通过校内新闻平台及时进行报道与宣传。此外, 校园中发生的小事, 如能体现师生情、同学情、优秀教师、特色学生感人事迹的都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线索。

(六) 发布主体不同。文字信息的发布主体是“两办” (即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 , 网络宣传信息的发布主体是党委宣传部。文字信息的载体是信息刊物, 由“两办”统一归口管理。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 要办好多种形式的刊物。笔者所在单位的“两办”通过编印《两会通报》《联办通报》发布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研究内容、领导讲话等;编印《参阅资料》《简报 (增刊) 》发布行业动态和问题分析等;编印《简报》介绍二级单位的新经验、新典型和新做法等;编印《联大信息》记录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后勤管理等日常工作情况, 并向全校师生发布, 切实推进校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党委宣传部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 负责校内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 是网络宣传信息的发布主体。宣传部门要掌握舆论主动权, 通过单向与互动、平面与立体、灌输与熏陶、入情与入理相结合的方式, 着力打造高校宣传的“全媒体”格局, 探索“一次生成、多次发布”模式。同时, 要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 通过校园网络、微博微信、人人网、校报、橱窗、电子屏幕、电视台、广播台等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信息。

文字信息与网络宣传信息都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 有效保障了全校上下, 各部门以及校内外之间的有效沟通。两者都是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有及时、全面、准确的特点, 但又有所区别。宣传部门可以把文字信息中反映的典型经验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文字信息工作者可以从新闻中受到启发, 拓宽消息来源和关注面。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杰.如何做好高校信息工作[J].新东方, 2007, (11) :43~45.

[2]李继兵, 陈洪涛.论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4) :14~16.

[3]黄建平.高等学校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发布[J].河西学院学报, 2004, (5) :74.

14.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十四

摘要:如今,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启了人类崭新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愈加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科技进步一样,网络技术在极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便是其中一种,不当的网络体验会导致网络失范行为,这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维护网络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行为 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互动平台,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沟通合作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对人类道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拓宽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范围,为社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形成了多元性的网络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在不当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范现象,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情感标准,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严峻挑战与巨大冲击,因此研究并解决网络道德问题迫在眉睫。

一、网络道德发展现状

当前网络道德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现状:

(一)网站污秽内容充斥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今的诸多网站充斥着色情、暴力、侵权、恶意攻击等不道德内容,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各种有害信息泛滥,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视频聊天的形式组织淫秽表演;开办淫秽网站;提供色情交易;利用网络传播暴力影像、游戏等信息;利用网络诋毁他人或进行人身攻击;随意弹出窗口向网民推送恶意信息;张贴虚假内容或非法广告;以所谓的“人肉搜索”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二)新闻媒体过多聚焦糜烂内容

如今的新闻媒体已经不仅局限于以往的报社、期刊等机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网络成员纷纷加入到媒体宣传的行业中来,由于相关网络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如今许多网络新闻媒体为充分博取受众关注,过多报道社会中存在或讹传的许多不道德行为,且多涉及黄赌毒、糜烂奢侈等粗俗内容,这种错误行为变相宣扬了不道德信息,对网络受众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起到了错误引导的作用。

(三)网络软件成败坏道德的重灾区

网游、手游、社交等相关软件因严重缺乏管理,各种色情宣传擦边球层出不穷。暴露的衣着、低俗的语言、血腥的画面充斥着各种软件,开发商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成为荼毒网民身心健康的网络毒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

不足,不能完全辨别好坏善恶,往往图一时痛快,数度沉迷于网络、社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离家出走、为筹网费偷窃抢劫现象频发。

(四)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过高的自由度,导致网络上自由主义盛行,同时也导致网络道德情感的缺失,许多人在现实中因工作或生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精神压力无处释放,甚至产生愤世情绪,这些往往会通过网络平台散发,表现为社交言论过激无度或缺乏网络同情心,过度冷漠,甚至不顾道德规范,肆意发表错误言论只为博得社会关注,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严重败坏了网络道德标准。

(五)网络犯罪猖獗

网络监督管理机制的尚不完善,导致网络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泛滥,进而频发网络犯罪现象,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名誉权的现象时常发生,编写、散步病毒与木马的黑客行为过于猖獗,部分网站公开宣扬破坏国家与社会安全的非法内容,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犯罪工具、教授犯罪方法,更是助长了网络犯罪的嚣张气焰。

二、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开放性的网络缺乏规范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征,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这种世界性的沟通平台在规范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障碍。从全球范围内来讲,每个国家、地区在文化、利益、价值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套共同接受且行之有效的世界性法律规范较为困难;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说,关于网络行为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尚不尽完善,加之缺乏组织依托,网络相关约束机制难于起到强制性的规范作

用,使得网络成为了诸多网民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极具开放性的网络环境缺乏规范性,从而给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导致了网络道德水平的严重下滑。

(二)虚拟的网络过分脱钩于现实生活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在虚拟化环境中进行的网络交流,因为与现实的契合程度不够,导致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存在着某种偏差,如交往双方在不必道出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网络行为的道德他律性减弱,而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往往无所顾忌,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社会心态躁乱助长网络道德腐化

公德一般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要求社会公民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如今,一些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只顾着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发展,导致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反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部分腐朽思想甚至发展成“好财嫉富”、“笑贫不笑娼”的地步,这种急躁、烦乱的错误心态在许多情况下会通过网络平台宣泄与扩散,助长了网络道德的腐化。

(四)对网络平台的约束力不足

网游、手游等网络平台频频借助色情、暴力不道德信息的宣

扬来吸引网络客户,网络中诸多的“黄色信息”、“黑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网络受众极具诱惑性,不断地侵蚀其道德思想,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进而影响网络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同时这些非法的网络平台因缺乏足够的约束,悄然发展成为暴利惊人的灰色地带,而这种借助非法手段的高盈利诱惑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加入,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利益链,导致该行业肆无忌惮地膨胀式发展。

(五)媒体舆论功利色彩过浓

网络过高的自由度确实导致了网络谣言问题的频频发生,然而作为信息推送重要手段之一的网络新闻媒体因功利主义导致乌龙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元凶之一,且新闻媒体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比官谣和民谣对网络道德的打击程度更大。

《人民日报》曾提出“新闻想象学”这一概念:把采访中捕风捉影的东西,根据读者偏好进行想象加工,以求吸引受众、引起轰动,这种风气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新闻界需要克服的顽疾。网络时代这一疾患扩散更快、危害更大,毒害了不少记者和网民。

把小事想象成大事,把没事想象成有事,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的错误报道,对于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引导,以至于事后醒悟的网友指责此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

三、网络道德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

(一)加强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作为网络道德的基础,应充分突出其主体性地位,因此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公民道德内容的丰富,也是公民道

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应在此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做到:

1、正确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在全社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才能使社会成员清楚什么是应该坚决笃行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如此才能促成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

2、摆正风气,形成良好道德共识

良好的道德共识是形成社会合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共识,才能形成普遍纯净的网络环境,如此即便是出现了某些恶性因素,也会因为优秀的大环境共同声讨而得到尽快祛除。

(二)突出对青少年的教育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途径,也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行为等方式。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辨清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当地使用网络,会在心理、生理、行为模式选择等方面受到伤害,特别是网络色情和暴力等有害信息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从社会层面上,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利用多种规范约束或激励机制,引导网游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产品,并出资建立公益基金用于预防和矫治网络沉迷。同时强化网络从业人员的自律性,倡导从业人员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在个人方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以合理限制,如设定上网时间、封堵不良网游、限制网络访问、遏制成瘾网购等。

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青少年形成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青少年生活经历相对有限,但借助网络媒体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却非常丰富。共建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一要推动网络媒体更好地坚守社会良知、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青少年客观分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二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青少年聚集较多的网站采取措施,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方向,坚决同网上的错误观点和网上热点庸俗化等不良倾向进行交锋,主动倡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网络道德氛围

1、彻底清除有害内容

针对色情、暴力等网络污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净网行动”,树起有效的防护网,正如治理环境须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一样,净化网络也不能浮于表面,而要切实投身网络之中,吸纳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与门户网站,各大论坛积极合作,发动最基层、最真实、最广泛的网络力量,让那些披着“糖衣炮弹”的危险信息,打色情暴力“擦边球”博取关注的垃圾信息,在众人监督之下无所遁形,无处藏匿。同时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与监督,为网络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氛围。

2、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抱着开放、引导和规范的态度,做到既尊重通俗、中性的网络语言的生存空间,也要坚决抵制部分低俗、明显背离传统道德和认知心理的网络语言。对此一要将网络

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框架,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的引导规范,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乃至对精神文明的侵害;二要让网络运营商、媒体工作者明确自身定位,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承担起传播有益信息的职责,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传播汉语言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三要提高网民素质,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是非观,自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之流,防止“暴力语言”、“过度吐槽”等现象发生,齐心协力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3、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约束

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在确保新闻媒体自由度的前提下,应约束新闻媒体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减少对不道德行为的过分关注,加强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力度,多多聚焦道德模范行为,点赞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此,在确保网络舆论自由度的基础上,多传递正能量,限制网络语言的任性程度,正确引导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

(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防治网络违法犯罪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以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运用教育引导、法律约束等多种手段,彻底堵塞和清除网络违法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道德纯洁性。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不断加强和规范网络中的各种行为,大力消除各种不良信息,建立健全符合客观实际的互联网法规体系,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增强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和发现网络犯罪的能力,从自我做起,齐抓共管,让网络垃圾没有市场,彻底杜绝网络“黄赌毒”,形成文明上网、遵纪守法的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2、完善网络法规打击网络犯罪。

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首先要依法管理,依法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法可依。目前对于网络管理的执法依据是相关规章,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对突飞猛进的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因此,应当尽快出台一部覆盖网络整体的综合性的法律,使保护网络环境、维护网络道德工作纳入法律范畴,对造谣、人身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根据时间节点,适时部署开展针对色情、暴力、诈骗等网络犯罪的集中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坚持“以整促管”,加大对违规发布有害信息的网站整治查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15.浅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五

摘要: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并结合实施管理信息化所需的基础,着重探讨了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条件

1.1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首要条件就是企业真正具有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投资巨大,技术高新,社会关系复杂(包括管理、体制、机构和人的习惯观念、利益机制等社会因素),所以难度很大。因此,企业领导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要高瞻远瞩,而且还要有开发、应用信息系统的勇气和决心。也就是说,企业领导切实体会到必须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并为企业未来的战略性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坚定不移地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反之,如果企业不具有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而勉强进行,则势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失败。

1.2 现行的企业管理基础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要有技术基础,还要有管理基础。首先是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有没有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其次是现行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合理,管理机构是否稳定可靠,管理数据是否完整科学。如果当前的管理就很混乱,则谈不上现代化管理。否则,即使勉强为之,也不可能顺利开发;即使开发成功,也不可能有效运行。

1.3 身拥有的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

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而所采用的高新技术并不是可以一次购买、一直使用的技术。从项目确定,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今后的维护,高新技术总在变化、升级和更新,因此信息系统也要不断地升级和更新。并且,管理本身及人员使用要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企业实际状况的了解

实事求是地分析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企业开展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化能有效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首先要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瓶颈和主要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决关键矛盾。这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需求、人员匹配情况、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深刻地分析,找出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有些企业的领导层自身能力较差或观念落后,同时没有借助外部咨询机构的力量,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不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其结果是需求分析往往让企业的信息部门来主持,经常造成“分析报告”过于着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相脱离,实施结果当然不尽人意。

2.2 领导人的观念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领导“一把手”工程,这个观念如何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但这种观念如何深入到领导的意识和经营理念中去,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领导的重要性除了经常提到的进行总体规划,制定信息战略,排除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如果领导人的思想与时俱进,关注世界的管理发展潮流,那么他就能得到所需的专业人才,并且能留得住人才,知道自己是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也就不会认为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属于纯技术性的问题,是计算机人员的事情,进而把主动权交由计算机部门来掌握。

2.3 管理基础薄弱

IT界有句名言“进去是垃圾,出来的必定是垃圾”,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数据管理规范化、业务过程规范化和信息处理规范化。由于有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进程随意性比较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互不连通,互不兼容,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信息不准确,不能快捷传输和共享。一个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很难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即使采用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其效果也是非常差的,只能是形式化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

2.4 组织内部的阻力

企业管理信息化从表面来看是一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工作,但其实是一种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引人,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这肯定涉及到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方法的改变和利益的再分配等,这种流程优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必然触动一部分人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中层管理人员的利益,从而引起这些人对信息化工作采取不合作,甚至是抵制的态度。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后,要求员工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但人们一般都具有排外的心理,从内心是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害怕对新知识的学习,如果不对员工进行很好的知道和培训,这种消极的态度会对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不良的后果。同时由于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会堵住管理上的漏洞,使一些人失去了“灰色收入 ”,这些人也会采取不合作方式,阻碍信息化进程。推进企业管理信息信息化的若干对策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重大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加以推进,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结合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针,对症下药。针对我国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目前首先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 建立CIO和IRM制度

CIO作为概念的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职位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我国引入CIO的概念和设立CIO职位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可以说是起步较晚。通过对许多实施ERP失败案例的分析,找出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CIO运行机制。管理信息化就是要以 IRM(信息资源管理)思想为基础,在全局的高度上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对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进行整合,视信息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把信息当作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力武器。CIO重要职责就是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弥补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断层,对企业信息功能进行集成,形成放大效应。在我国目前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设立CIO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企业上下要对信息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CIO和IRM制度。

3.2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往往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扶持和引导本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例如日本政府为鼓励企业应用计算机,采取了多种固定资产减免税的政策。新加坡为推进企业信息化,由国家电信局等部门联合开发“小型企业电脑化计划”,协助小企业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起点很低,而且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可以起到积极关键的作用。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要加强典型企业示范效应的推广,积极引导其它企业进行相关的改制建设;同时多角度、全方位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改革提供内外部条件。

3.3 加强和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素质

这里所说的员工不仅包括普通的员工,还包括中层领导者和高层领导者。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企业来说是一项全身运动,涉及各个器官,需要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的共同努力,针对不同人员进行有重点的培训。企业领导者应该是最先受教育者,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然后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贯彻者和实施者。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让信息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素质。如果这种意识扎根于企业中,形成信息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这种观念就会转化为管理层及员工自觉的行动。由于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引入,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在信息产生的地方进行决策”,成为流程的所有者,同时,由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可以消除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不安心理,减少认为因素的干扰。

3.4 建立正确的效益评价方法

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要追求目标效益,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企业信息化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组建专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总体规划。只有在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的指导下才能真正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估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与成效,逐步形成规范,使企业发现自身管理中的不足,并从中提出改进措施。在评价效果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信息化战略,制定正确的评价体系和评价范围,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尽量地以数字进行说明,尽量避免认为的主观因素。

3.5 采用正确的实施方法

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庞大又耗时的工程,牵涉到企业整体的布局和运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来进行,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构建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成立项目组织机构,明确项目实施的工作边界,确定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里程碑。在实施中最为关

键的一步是进行软件的选型,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专业的咨询机构,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可以使企业少走弯路。按照“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和“先进实用”原则来进行企业的需求分析,确定企业的性质和背影,确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需求和相关需求,寻求最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1]李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3个步骤[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1).

[2]蒋黔贵.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4,(10).

[3]李敏,程刚.论企业管理信息化[J].情报杂志,2004,(12).

[4]程刚.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03,(11).

[5]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爱让我们相遇主题班会下一篇: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