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与科学发展观

2024-06-26

防震减灾与科学发展观(共11篇)

1.防震减灾与科学发展观 篇一

金沙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院

第四个“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宣传

活动总结

根据《中共金沙县委办公室、金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第四个“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为全面做好我院今年“防灾减灾日”及宣传活动周期间的各项工作,我院于2015年6月1日开展“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宣传教育活动。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日”各项工作,结合我院的实际,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现就我院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为了确保活动落到实处,我院成立了由罗定宇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宣传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工作。会上,罗院长强调全体职工不仅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还要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宣传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医院作为特殊公共场所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我院通过横幅标语向全院职工及广大患者进行安全知识宣传,目的是让

患者及群众掌握火灾如何逃生、避免雷击伤害、地震自救口诀、防灾顺口溜等防灾减灾知识,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使患者及家属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有效自救和救助,最大限度的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强化应急准备

另外我院开展演练,增强安全意识。我院在扎实抓好“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医院”主题教育的同时,还结合本院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疏散演练。演练过程,全院职工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安全有序,在极短的时间内全体职工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快速而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演练,推动了医院安全教育深入开展,提高了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不断增强职工防灾减灾意识和防范能力。

长期以来,我院一直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定期组织防震减灾知识宣教、安全演练等活动,旨在有效地保障职工、家属及病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医院的安全与稳定。我们将以这次主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把我院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好、做实,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继续建设“平安和谐”医院而不懈努力。

金沙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院

2015年5月15日

2.减灾与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

1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们反省传统的发展模式,淡漠的生态意识以及人类为中心的思维定式给自然界带来损害的结果。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共识。随后,中国也制定了《中国21世纪的议程》,规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各项改革措施正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实际操作的进行,使中国肩负的责任更加沉重。

2减灾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财富造成的灾损数目是极为可观的,我国每年要有1/3的新增国民生产总值被自然灾害所吞噬。减灾的投入与灾损数目相比要小得多,对减灾的必要的投入可以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对减灾的投入与减灾效益比可达1∶10、1∶20或更高”。①内蒙古地区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全区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累计已达60多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约3万元”,“1997年在遭受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全区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421亿公斤,牲畜总头数在7112万头(只)”。②可见减灾也是增加财富的一种方式,加大对减灾的投入,保证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减灾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

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导致水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等问题的出现。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灾害严重,有“十年九旱”之说,内蒙古地区也长年受干旱的困扰,旱灾是本区的常见灾害,持续的干旱天气使水资源严重不足,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湖泊萎缩,农业受干旱的困扰严重,生产力较低,产量不稳定,只在灌溉条件较好的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等地农业生产较为稳定。在本区土地沙化、盐碱化问题严重,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减少,这些生态问题的存在进一步遏制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减灾的投入,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将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生物资源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据联合国在非洲的一项实验表明,一英亩的森林用于生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3400美元,而其生态价值的计算结果是4600美元,其生态价值是生产价值的113倍。③我国森林覆盖率极为有限,远低于30%这一抵御自然灾害的最低覆盖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的侵害,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而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加强减灾工程与非减灾工程方面的投入,减少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并且注重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其恢复平衡,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和生态环境保障。

二、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实现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将减灾工程纳入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规划中,扩大对减灾的必要投入。

将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就要加大对减灾的必要投入,在国家和地方财政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减灾建设。减灾的必要投入可以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而且可以减轻救灾的压力。自然灾害不仅使我国每年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1/3流失,而且每年用于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投入也极力可观,1998年夏季洪水灾害,国家仅向内蒙古地区就拨救济款34亿元。④在今后的减灾工作中,应改被动的救灾投入为主动的防灾抗灾投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减灾效益。

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较为严重,而减灾工作在决策、组织、机构、人员、科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依据自然灾害存在发生的特征、规律,规划出不同的灾害类型区,针对本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全面制定具体的减灾规划,加大减灾投资力度。对重灾、易灾区予以关注,如本区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草场退化,土地三化现象普遍存在,对这一类型灾害区应增加投资力度,增加防灾、抗灾工程建设,同时有计划地恢复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通过制定减灾规划的中长期和短期目标,改善受灾状况,以促进本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2以灾前防御、抗灾及灾后救治为线索建立系统的减灾体系。

灾前防御是减灾过程中十分有效的一个环节。灾前防御包括防灾工程的建设,即新的防御设施的兴建及老化失修工程的重建维修工作。对减灾工程的兴建应充分考虑其减灾效益及环境效益,使工程在投入使用后仍具有实用价值。在防灾过程中,除工程投入外,还应加大对防灾科技、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投入,以便更大地发挥防灾的综合效用。

抗灾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抗灾工程,如水利工程、防雹工程等在抵御灾害袭击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防护作用。在抗灾过程中要协调组织好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抵御灾害的过程中,争取用最少的人员、物资、资金投入取得抗灾的实际效果。

灾后救治与重建关系到灾民的实际生活及生产的恢复,也是减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灾后重建工作应作出科学的安排,避免在灾害多发地区重新修建住宅、厂房,这样可以减轻社会对灾害的放大作用,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开展灾害保险业务也是救灾的有益之举,减轻国家压力,增加救灾资金,迅速恢复生产,有利于灾区灾后重建工作。

3加强自然灾害管理水平,强化国家、地方政府及灾害部门间的主体协调效应。

各级政府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们不仅要在防灾、抗灾、救灾过程中发挥积极领导作用,还要密切与国家的联系,使上级单位更精确地了解灾情,以提供科学的援助。政府对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各地区减灾工作的开展及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政府部门在减灾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各级政府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减灾方面,以推动减灾工作的全面发展。内蒙古地区也应大力发展减灾工作,发挥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尽快建立本区的减灾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各部门工作,使我区的减灾工作能有新的突破,在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与加强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相结合。

各级政府领导者在减灾工作中是主要的决策人员。要加强各级行政领导者的减灾教育,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减灾知识。对减灾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减灾人员中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尤为重要。应该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减灾科技队伍的行列。在救灾工作中,要培养专业救灾队伍,除此以外,可发动群众,成立群防组织,增强快速应变能力,以提高救灾工作的有效性。

5提高减灾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科学技术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3.防震减灾与科学发展观 篇三

——写在“7·28”唐山地震35周年

●鹤岗市副市长马冲

今年的7月28日是我国唐山大地震35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防震减灾宣传日”,宣传主题是“勿忘国难,珍爱生命”。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一、广泛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搞好宣传是贯彻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实施综合防御战略和推进防震减灾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避险自救能力不高的现状,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一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能力。二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四进”活动和地震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努力构造专业教育、培训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科普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三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载体,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咨询、讲座、竞赛活动,并通过建立活动站、科普基地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防震抗震、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防震抗灾能力。

二、坚持专群结合,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地震部门要切实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要认真总结经验,根据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特点,切实推进地震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健全完善本辖区地震监测台网,努力提升地震监测台网的技术含量,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科学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加强区域宏观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地震前兆宏观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牢固树立震情观念,建立健全震情报告责任制,落实地震微观、宏观异常报告责任制和奖励激励机制;定期开展震情会商,严密监视震情动态,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预测。

三、强化设防监管,不断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唐山地震表明,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此,提高城乡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是有效防御地震灾害的关键。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积极做好重大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从工程建设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着手,增强重大建设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发改、规划、建设、住房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把关,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和颁发产权证书的必备内容。认真做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等基础工作,搞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高度重视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提高抗震设防等级。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农村泥草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示范范围,建立健全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地区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四、完善预案管理,切实增强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建立科学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是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有效减轻人员伤亡,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迅速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和恢复家园的重要措施。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和重要行业部门,要加强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和备案制度,建立地震应急预案数据库,指导有关部门修订行业地震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准备,进行经常性的地震应急检查和演练,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跨系统、跨行业、跨区域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拓展救援行动范围,配备必要的装备,加强培训和演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加强对学校、企业、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全民应急避险救助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已建成的室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室内永久避难场所,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性能鉴定,为大震巨灾后灾民安置做好充分准备,真正使避难场所成为地震后的“保命”、“救命”场所。要加强地震应急区域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全面提高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4.防震减灾与科学发展观 篇四

1)人本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包括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民群众谋发展。这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也部分回答了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

2)全面发展。就是要形成并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即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协调发展。就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保持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这就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册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特别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主要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目的是实现人类福利连续不断地增加或保持。这体现了发展的代际关系原则(即每一代人的发展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和谐发展。就是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问题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一个和谐的创业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6)和平发展。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创造和平发展环境。要坚持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建设性,实现互利共赢,并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还包括文明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等。它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的认识。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科学回答了何为发展、为何发展、如何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思想源头,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的概念,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五个统筹”等重要思想,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来加以展开和深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它把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系统概括,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为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下了新的时代烙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5.防震减灾与科学发展观 篇五

通过本次党课的学习,不仅使自己思想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认识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突破重重的危机,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段的向前发展。

本次党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等等。在讲到科学发展观时,我听的很入迷,在这儿,针对”科学发展观”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

要求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对于学院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各层次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师生,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三、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6.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篇六

班级;金融1001

姓名:法景玉

学号:201041070131

在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期学校又组织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发面,让我在以前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国家主席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胡锦涛主席还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更适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由关于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要求、发展途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状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侧重点是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侧重点则是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总的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

7.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感想 篇七

1、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要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提倡科学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矛盾和困难问题也日益突出:如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后劲不足(科技含量下降,拼能源,拼劳力、拼土地),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导致的新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念来指导今后的工作, 是最佳时机(符合国情、党情),最佳选择(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最顺民意(人民群众拥护),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素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提高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3、从我做起,搞好本职工作

目前,外经贸工作,肩负着为人民服务,服好务的重要职责,如何能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摆正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做到立足根本,胸怀大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注国家前途,关注社会发展,也是关注我们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任何困难都能克服,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美好!

科学发展观感想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大跃进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文化大革命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四人帮后,曾提出过在2000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是在十六大报告的指引下提出的,尽管与时俱进,不管它提出的时间是否在科学的发展观(2004年的3月10日)之后。而与时俱进是在2002年11月24日的十六大报告上。但我认为总书记及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正在和已经形成。我们回想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们所接受,不是有人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早在毛泽东、邓小平时代就有过论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党学习的深入,才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也体现了与时俱进。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谈的也是发展生产力,但还不是先进的生产力,毛主席也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这是完全对的,也必须坚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提出,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这科学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还要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要说或者有人准要问谁能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我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和邓小平都提出过“为人民服务”和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含概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我们党为之奋斗和必须让他们满足的。而要尊重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民主化进程加快了,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发展,继续提高。建国初期人民的利益主要是当家作主和吃饱肚子,六、七十年代人们渴望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可现在和今后人民的利益是要享受小康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更加优美的生存、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特别从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怎么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这里要把握四条: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发展。

其实是注意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第五,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科技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公司领导下,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科技工作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我学院11月11日就江泽民同志论科学发展观探讨会,让我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也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必须讲究科学,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复杂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界、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大跃进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文化大革命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四人帮后,提出过在2000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

我们回想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们所接受,不是有人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早在毛泽东、邓小平时代就有过论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党学习的深入,才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也体现了与时俱进。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谈的也是发展生产力,但还不是先进的生产力,毛主席也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这是完全对的,也必须坚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提出,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科学发展的观点,是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主席和邓小平都提出过“为人民服务”和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含概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我们党为之奋斗和必须让他们满足的。而要尊重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民主化进程加快了,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发展,继续提高。建国初期人民的利益主要是当家作主和吃饱肚子,六、七十年代人们渴望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可现在和今后人民的利益是要享受小康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生存、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怎么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发展。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五是: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五)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对我们每个党员都非常重要,对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要,通过这次重要思想学习,使我理清了我党建党以来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创造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一代中央领导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树,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重大理论建树,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8.立足民生求发展抗旱减灾保增收 篇八

立足民生求发展抗旱减灾保增收

建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国家防总的大力支持下,河北抗旱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抗旱工作“两个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 者:孔振江 作者单位:河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刊 名:河北水利英文刊名:HEBE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

9.科学 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九

题目: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

研究背景: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结出了辉煌的工

业文明之果。但是,工业革命也是一把双刃剑。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没

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无污染治理的基础,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

污染问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他们在率先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甜蜜的同时,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苦果。20世纪的30年代到

60年代,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使众多人群非正常死亡、残废、患病的公害事件不断出现,其中最严重的有八起污染事件,人们称之为“八大公

害”。

研究方法:通过对 :第一,经济发展数据。第二,资源消耗数据。第三,环境

质量数据。这以上三种数据的统计做出对比最后得出发展的状况与环境的变化状

况作出对比最后的出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係。

正文的目录:

一.环境形式

1.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2.当今世界环境问题

3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

4.世界的环境形式

二.环境问题对发展和生存的影响

1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影响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环境问题对政治的影响

4国家的环境政策措施对粗放型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作好环境保护工作

1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差距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结论: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意识,经历了由蒙昧到觉醒、由忽视到重视,由单纯注重环境问题到实施科学发展的艰难转变。回顾人类环境保护思潮的历

史,反思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将使我们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念:世界的发

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同时,世界的环境保护也必须服务好经济发展,才能为“率

先”和“加快”提供坚实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的支撑,这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不懈追求。

10.论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十

摘要 :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这一唯物辩证法去解决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矛盾。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设想及目的: 在放假期间,我在株洲做了一个关于环保的问卷调查,如今环保是人人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更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调查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是理论,环境保护是一种行为,理论是要和行为相结合的,既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坚持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密切的关联。

正文: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些地方风景宜人,可有些地方却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可是在行为上却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有的人知道乱扔垃圾是错的,可是还是会不经意的随处乱扔。很多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乱扔生活废物和排放生活污水,我问过一位将垃圾倒在河旁的一位大伯,问他为什么要把垃圾倒在这里,他回答说,倒在这里方便而且可以做肥料。可见,很多居民的对环保,科学发展,和谐这些字眼是很陌生的。很

多工厂没有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工业废水和废气没经过处理的排放屡见不鲜,一些新闻记者曾报道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消息,在株洲的空气一直以来都不好,尤其是在人多车辆多的工业地段,我们路过时都很无奈的捂住鼻子。那些工厂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回避了人与环境的矛盾,更别谈坚持科学发展观了。我想如果没有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关系是可悲的,因为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只会让矛盾激发,让我们或者是后代过上不安的生活,而且也是导致我国绿色GDP降低的直接原因。为了发展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我们想要的一切东西,却从未想过回报过它,一旦它大怒了,带来了酸雨,泥石流,沙尘暴··· ···人们到底又反省了多少呢?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了解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试想,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观会怎样?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人用一次性餐具,却从没想过其中的危害与后果,问卷调查中显示,人们大部分都是在向大自然索取却从没想过要去报答给自然。当我们在用一次性筷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毁掉一棵大树,或者更严重的是毁掉一片森林,让很多的人承受着大自然给与 的惩罚,而且这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种树就是为了可以用木材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是的,没错,可是我国是一个大国,如果13亿人口都用一次性餐具,那么很难想象我们的环境会破坏成什么样子。因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近几年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也吃了不少的苦,比如水质变坏,越来越少的水可供人们饮用,泥石流的突袭,空气质量的恶化,人类所承受的种种怪病等等的都是人们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环保的结果。这些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就坚持了环境保护,即有了环保的意识,坚持环境保护也就体现了科学发展

观的理念。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不过在很多地区出现了“长寿村”,在这个村里有很多高龄的老人,在这些地区都有个共同点:在这里有青山绿水,空气质量好,远离工业区没有受到什么污染,是个世外桃源。而且大家的环保意识也很强,是个典型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地区,可见好的环境能给人类造福。

其二、我们还要注意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其三、要大胆探索,寻求发展新途径新方式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思想理论是一观二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行为是万物的开端。以人为本,不是历史上的以人为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主义是博弈的自我,自私又会成为博弈失败的幻觉,这不是物理学家的结构,而是政治家的发现。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把以人为本列为问题之首。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行为开发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组织人们的活动。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

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都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概念。科学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就是增长,是连续性的自然特征;观念是所有文化的中心。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发现它是从马克思革命斗争思想演化过来的一套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文明模式,这种演化是时代的文化开放。科学发展观会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智力、知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是自然的概念。我们呼唤科学,追求科学,其实我们就是走在科学的文化进程中。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必须依赖自我创造的文明,才能被感知、被遗存。

三、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及其他行业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

11.党十八大与科学发展观 篇十一

摘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十八大又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述。关键词:科学发展,科技,实践,规律

自从科学发展观被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并不是很明显,在很多地方科学发展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并不深刻,还有一些就是照抄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完全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

一、科学发展观是灵魂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①

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比拼很大程度上拼的就是科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②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螺旋式的上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逐步完善后又指导着实践,紧抓着发展的第一要义,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①

二、发展是根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个国家里最主要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搞好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我国人力资源的弱势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科学和平地发展。

在过去的十年里,党始终把发展发在首位,始终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创造了“中国速度”的发展神话。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的GDP以可见的速度增长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土地和人是构成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因素,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人为本”的提出,其目的旨在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本职在于把人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使得党和国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思想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它超越了个人在教育和素质方面的发展,体现为多方面社会活动的发展,拓宽了个人全面发展的范围。③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我们要全方位、相适应、可持续地发展,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现今,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这些都大大制约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想要把我国的经济发展好,就要落实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①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我党在几十年中治理国家的经验,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唯物辩证法要全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在发展上,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握住发展的大方向,统筹规划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善于把握国内和国际的局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④我们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加强战略思维,有效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发展本身涵盖的内涵、核心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丰富,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发展的生命源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菜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才能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①.《十八大报告全文》

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3页。③.丁翔,《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社会发展【J】,第70页。

④.杨婷,《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报【J】2011年第28卷第4期

上一篇:流动资金贷款审查模板下一篇:大暑清凉问候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