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导语举例分析(精选8篇)
1.新闻的导语举例分析 篇一
新闻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 与一般的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的开头是不同的。文艺作品的开头往往讲究“弯弓盘马, 引而不发”, 若是一开头就把人物的底细、故事的结局都抖搂出来给读者, 那或许反而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失去了一种艺术享受, 而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刚好与之相反, 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与进行艺术欣赏时的心理是不同的。如今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的工作、学习都很忙, 面对新闻媒介所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 读者势必要求有选择地快速阅读, 新闻导语一开始就向读者提供新闻事实, 就是为了顺应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 为读者提供方便。
一、新闻导语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堆砌概念, 罗列数字。概念、数字虽能说明新闻事实, 但过分地堆砌概念、罗列数字却违背了消息导语“简练”的特性, 必会适得其反。
二是穿靴戴帽, 拖沓冗长。
三是总结材料, 多多宜善。此类问题多出现于总结性会议的报道中, 是一种典型的总结式报道, 导语只怕别人不知道成绩与荣誉, 把新闻点淹没在大段文字材料中。
四是把计划当行动, 把认识当事实。
五是空洞无物, 滥下结论。
六是重复标题, 无计可施。有的消息导语没有几句却把标题、引题翻过来倒过去, 说一遍车轱辘话, 毫无新意, 让人感到不是“理屈词穷”, 就是“江郎才尽”。
七是生拉硬扯, 不分主次。有的导语中貌似追求创新, 运用技巧, 实则牵强附会, 生硬拔高, 很不自然。
二、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导语的“导”字, 含有“开始、启发、引导”等多层含义。记者在写导语的时候, 面临着如何把主要事实及意义表达出来, 以及如何吸引、诱导读者阅读整篇新闻报道的双重任务。虽然导语写作在写法上有千变万化, 但在导语写作上也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一)
突出精华, 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导语要对新闻事实中最新鲜、最重要、最独特、最有接近性的要素加以强调、突出, 以引起关注, 激发好奇心, 求知欲。
(二) 具体实在, 无论记事写人, 都应做到即物明理,
即事寓情, 见人见事清晰简明、干净利落。制作导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 为了加快传播节奏, 这就要求导语必须开门见山, 落笔入题, 具体实在地明示信息精华。
(三) 新颖生动, 巧于开篇, 讲究表达方法, 力求构思新奇, 文笔生动。导语最忌因袭依傍, 平淡无奇。
(四) 导语内容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
导语要调动读者的情绪, 记者选择新观点新言论的时候, 要适当地跟着读者走, 一定程度上要适合读者的情绪, 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心。
三、新闻导语写作的主要方法技巧
导语从一创立到现在, 已经经历了“六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 只提炼部分新闻要素的第二代导语和打破常规、多样化发展的第三代导语三个阶段, 无论记者用哪种形式构思新闻的导语, 总离不开以下几种方法技巧:
(一) 运用“浓缩概括法”写导语, 即以事件的核心事实概括整篇报道的主题和轮廓, 给受众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二) 运用
“设置悬念法”写导语, 即用带有悬念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抓住读者的胃口。
(三) 运用
“特写镜头法”写导语, 即抓住人物或事物的局部特征细加描写, 给人留下电影镜头般的印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四) 运用
“现场观察法”写导语, 即把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由头, 引出其它事实, 从个别到一般, 从点到面, 从具体到抽象。
(五) 运用
“夹叙夹议法”写导语, 即在导语中夹叙夹议, 进行议论点拨, 以揭示信息的性质、价值和意义, 但其中的议论必须贴切、与事实相符, 或褒或贬必须符合事实, 不能“贴金”, 也不能“抹黑”。
(六) 运用
“由近及远法”写导语, 即在写作时要尽量找一件最新的时间要素、最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导语, 由近及远, 以新带旧。
综上所述, 消息导语的写法虽然有很多种, 但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切莫循规蹈矩, 对号入座, 而是要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和意义, 从实际出发, 来决定导语的形式和内容。同时, 千万不要为了吸引观众, 而去刻意求新, 以免给人造成一种不伦不类, 哗众取宠之感, 既白费了心思, 又影响了消息的传播效果。
四、新闻导语写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今, 消息导语经历了“全型导语”、“部分要素导语”、“丰富型导语”三代发展之后, 已经随着互联网新闻时代的到来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领域固步自封, 那么写出的导语就会落伍, 所以, 导语的写作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些优秀的导语以新颖独特的角度、灵活巧妙的手法诠释了新一代导语的发展方向———即更简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发展方向。新闻导语写作要追求最佳, 就必须走出套路, 不拘一格, 新一代导语正向着更精粹简短、更灵活多样、更真切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发向发展。
正像新闻报道一样, 消息导语写作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正进入信息社会, 通讯卫星、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实现, 预示着多媒体时代已大踏步走来, 新闻报道的传播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导语的写作也不例外,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我们应当把眼光投向未来, 把笔端指向创新, 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 写出更精炼、更切实、更吸引人的消息导语。■
2.电视新闻导语的优化与创新 篇二
【关键词】导语镜头 画面特征 电视新闻
导语是新闻的眉头,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运用能起到提炼新闻主题,吸引观众兴趣的作用。所谓导语镜头,就是电视新闻画面为了与解说词相呼应,需要有一个启幕的镜头。导语镜头虽然不是对主体事实的叙述,但可以先声夺人,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整条电视新闻的兴趣。特别是在以画面为主的电视新闻中,一个好的导语镜头,可以使观众一看便知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引起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
现代社会的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大媒体,不断传播着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无线、有线、付费电视等上百个频道的选择,使现在的电视观众变得更加挑剔。据了解,2000年台湾的专业新闻频道多达11个,以台湾2400万人口来估算,台湾新闻频道的密度高居世界之冠。①为了争取收视观众的最大化——不只是争取忠诚的观众建立固定的收视习惯,同时更要争取手握遥控器、随意转台的广大游离观众,台湾电视新闻栏目开始逐渐突出具有自身特征的电视新闻导语,以此在新闻大战中树立自己的风格,并且掌握电视独有的特性,使电视新闻在具象和抽象语言的兼容并蓄中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
丰富的镜面视觉包装在台湾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已成常态,笔者归纳了这些新闻导语镜头的画面特征:
一、完善新闻细节,凸显电视新闻导语优势
大陆的电视导语镜头就如一碗清汤挂面,观众只能竖起两只耳朵专心地听播音语言。如果画面剪辑打乱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破坏了整条电视新闻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观众就会听得很吃力。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媒介,而且相对于没有屏幕文字的画面配语音的新闻来说,屏幕文字的介入能使得语音描述与画面展现的内容在屏幕文字的帮助下对应得更加吻合,减轻电视的负功能。
电视新闻的细节对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正如研究电视新闻语言学的黄匡宇教授提出的,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并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有吸引力的要素。②
信息传播所获得的价值大小,与其信息所运用的传播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1967年出现了一种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The Cue-Summation Theory)。当时,该理论的提出者赛维瑞(Severin)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提示或刺激物增加,学习的效果也将增强。“提示—累计理论”指出:“当文字信息和图片并列展示在受众面前时,能相互提示,特别是能引起受众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调动记忆库中的知识和信息,增强理解,加深记忆。数字技术更使得多媒体传播如虎添翼。”③
电视就是一种多媒体,同样适用“提示—累计理论”。一般没有屏幕文字与有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传播符号的区别如下:
无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
视像化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屏幕文字+动漫+图表
显然,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符号多于一般无屏幕文字或简单用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新闻信息在多种符号的共同作用下表达得更加明确,受众对其的认知更快捷,记忆更深刻。
台湾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们把屏幕文字视觉化落实到标题和画面上,使平淡无味的镜头耳目一新。台湾电视新闻在每则新闻一开始播报时就上标,并尽量保持上标的状态,包括没有画面的简讯或新闻(口播新闻)在内,每则新闻至少要有一个以上的标题,有时还会有2个以上的大标替换让观众维持视觉的新鲜感。(图1)
二、“捆绑式”报道,强化导语主题
图2是一则“捆绑式”的新闻。所谓“捆绑式”新闻是最近几年电视新闻中较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生的同一类事件捆绑在一起播报,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将类似的报道集中在一起,并且将导语镜头制造成双导语画面模式就是一种“捆绑式”新闻报道方式。左边是刚播报完的家庭隐患,桃园母被虐杀人事件。右边窗口就是主持人正在报道的台南狠心杀瘫夫的家庭悲剧。这个导语画面同时又用了一个总的大标题:家暴多年 妻杀瘫夫钢杯砸爆头,再一次将正在报道的主题凸显出来。
一般情况下,纸质媒体的各条新闻都是独立成章的,它不需要有导语从中串联,而电视新闻则需要有文字在整档新闻栏目中起串联作用。这个特点在大陆电视新闻中的应用较常见,但结合新闻镜头作为播音画面的双导语画面,并串联在一起报道的这种捆绑方式,就比较少见。这种同类新闻串联报道的方式不仅找到了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分散的、类同的、单薄的新闻显示出综合效应,还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信息量和分量,让观众加深对此类新闻的印象。
三、通过景别置换,制造导语悬念
图3这则新闻的导语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换,一步步地交代事件,并且观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更想了解事件的结果。画面首先运用了远景交代事件发生的位置,对画面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定位(会场外执勤人员维护秩序,其中两人引人注目,关键词:马谢辩论,场外重兵,国安部队,黑水取经),然后记者再切到中景(两个头戴黑水公司帽子的警官被突出,并打上文字介绍他们各自的身份),最后特写交代特定的细节(镜头推到某个人帽子的图案标识上)。报道的同时还搭配了上文字信息,使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立刻从基底凸显出来,这样不但有利于观众轻松地抓住新闻信息点,形成信息易受性,而且还为新闻制造了引人入胜的悬念。台湾新闻经常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观众注意,提高了电视传播的效果。
四、利用漫画特辑,使导语画面更精彩
台湾年代新闻在报道台湾国安局局长许惠佑的风化案时所用的动漫,很清晰地再现了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画面。在此篇报道的导语镜头中,就能看到许惠佑被画面引申放大了出来,并且打上标题“伸狼爪?许惠佑被控性骚扰秘书、女记者”,这种风格的报道只有在台湾电视新闻中才能看到。
对于已经成为历史,或者缺乏现场画面的新闻,利用动漫来帮助新闻的叙述,比单单运用主播语言来陈述事件要精彩得多,使得观众能免去繁琐的说明,直接通过图像和文字看懂信息点,为导语镜头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说明作用。实践表明,为了弥补由于摄像机无法触及的新闻现场画面而造成的新闻信息空洞贫乏的缺陷,极为有效的叙事手段就是动漫形式的运用。动漫以其联想、重构、趣味的叙事手法模拟、再现新闻现场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今电视新闻中“空镜头多、重复镜头多、虚假扮演镜头多、准确叙事镜头少”的被动格局,此为动漫符号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④
导语是一条新闻的点睛之笔,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成功的导语镜头更是电视新闻——开始就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
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画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解说词联袂向观众传播完整的信息,而导语镜头的出现则帮助图像与语言共同组成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达到了完美的体现,杜绝了“声画游离”现象。因此,处理好新闻的导语镜头对吸引受众来说,是首要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①陈飞宝,《台湾电视新闻发展脉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7):69
②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73
③罗以澄、黄雅堃,《论动漫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价值》[J].《现代传播》,2007(3)
④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09级研究生,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3.试论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 篇三
一、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 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 揭示消息的主题, 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 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1. 导语有高度的概括性
导语就是对新闻主要事实的最简单的概括。通常情况下, 人们在看报纸和阅读新闻的时候大多是先进行筛选, 选择自己最喜爱或需要的内容去看, 可以说, 导语就是为读者设置的一个快速解读新闻内容的平台, 为此, 新闻导语必须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美国小学枪击案至少28死嫌犯母亲在该小学任教”中的“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14日发生枪击案, 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的重大伤亡, 其中大多数是5到10岁的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整个新闻导语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2. 导语要突出新闻真实性
在构思导语的过程中, 需要专业人员培养训练新闻敏感性, 除了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要懂得新闻价值、勤于思考之外, 还有增强社会责任感,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接触实际, 注重实际, 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除了要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外, 还要坚持深入实际, 坚持从实际出发, 尊重事实, 遵纪守法, 坚持原则。
3. 注重新闻的核心和内容
以政治新闻为例, 新闻导语必须要突出其政治因素, 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强化群众观点, 贯彻群众路线, 与此同时, 还要新闻记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新闻敏感度和新闻功底, 明确新闻的思路, 做好新闻的准备工作, 了解新闻对象, 从而构思出有意义的新闻导语。如“中方:抗议日本出动军机侵犯钓鱼岛中国领空”中的“中新网12月14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4日就日本军机侵犯中国领空答记者问时表示, 中国外交部已就日方出动军机侵犯钓鱼岛中国领空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这个导语揭示了中日之间的问题, 表述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内容。
4. 突出新闻的最新内容与时间性
正如我们所知, 新闻导语, 就是新闻的开头, 但是, 与普通文章开头相比, 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新闻导语中, 包含着新闻事实中最精彩以及最为重要的内容。比如林肯总统遇刺时, 美国报纸刊发的报道的导语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其干净利索、简洁明快, 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观众在阅读时, 可以感受到新闻的时间性以及新闻的最新内容, 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如中新社洛杉矶12月14日电 (记者毛建军) 据美国地质勘查局报告, 当地时间12月14日凌晨2点36分, 美国南加州海域发生里氏6.3级地震, 地震没有给沿岸居民带来明显感觉, 亦无伤亡报告。
5. 要引导观众阅读新闻其他部分
在构思新闻导语时, 不仅要找准关键点, 而且还要引导和吸引观众去阅读新闻的其他部分, 为此, 需要在构思导语时, 还要兼顾到新闻后面的内容。因此, 需要抓住新闻的主题, 问题的报道指导性要强、社会影响大;导语要有利于上下结合, 运用正确的新闻导语构思与写作处理好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另外, 在新闻作品中导语起主导作用, 贯穿全文、支配写作, 并成为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需要在构思导语的过程中, 融合多种语言成分, 形成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 把所写人物、事件或问题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展示和描绘, 提高新闻的思想深度。如“湖北荆门一所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39人住院”中的“中新网荆门12月15日电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数十名学生住院治疗。14日晚间, 记者从东宝区委宣传部获悉, 食物中毒原因为青椒豆皮炒肉片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所致。”, 读者在阅读导语时, 就一定会想要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身。
二、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注意事项
1. 明确新闻视角
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 对新闻角度的定位也不相同。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根据现场, 从政治需要、主观意图、历史精神、社会事实等各个方面入手, 增强新闻导语的主题性, 做到据事析理, 讲求客观, 在叙事表意上, 正确处理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
2. 创新导语构思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强调。要突出新闻的新意, 就必须要把握导语的新颖性, 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为此, 要知道“新”在哪里, 简单来讲, 就是事件能吸引人的地方, 对事件有个大致了解, 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 先声夺人, 抢占先声, 抓住人的眼球, 促使读者读下去, 尽量给读者呈现事件的全貌和特点撰稿, 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有一个全面的阐述。
3. 明确事件背景
要把握新闻的背景, 把最新最能吸引读者的内容放在导语里面, 这也是当下电视新闻特有的撰稿方式, 不仅要有主体性, 把事件的主要内容记录清楚, 同时, 还要带有个人色彩, 用公正的语言描绘出事件的真实性。第三, 需要对新闻事件发生后的影响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进一步提升新闻的深度。此外, 要保证新闻稿的生动性, 记者还可以提出问题, 设置疑点, 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同时, 导语也可以通过制造悬疑来吸引读者。
总结:
总而言之, 在新闻写作中, 要想将新闻事实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 导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要掌握新闻导语构思的技巧和方法, 提升新闻的新意和价值, 激发起读者读完整个新闻事件的兴趣。■
摘要:在新闻写作中, 导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此, 本文主要针对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闻导语,构思,写作
参考文献
4.新闻的导语举例分析 篇四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5.新闻的导语举例分析 篇五
【关键词】 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 广播谈话节目
1.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新闻导语就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一条新闻,记者想表达什么,往往通过导语来“定调”,常用的导语有三大类型:①叙述型导语: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作导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②描写型导语:就是对新闻里有某一意义的特殊的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③议论型导语: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尖锐而有新意的语言,或者提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沉思。
在写导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1要有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要素,导语的事实要新鲜而又富有意义。
1.2要抓住事件的核心,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导语有确定全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应在导语中首先交代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或有价值的东西,以引起听众的关注。如: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及作者本人的万丈豪情,概括的不模糊,简略而包含深意。
1.3要简明扼要。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规范使用口语。注意尽量多用短语,多用简单的句式,多用主动的语态,少用或不用长句,复合句,被动语态和书面语言。
1.4吸引和诱导受众听看新闻的其余部分。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一篇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炼主题以吸引受众听完全文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必须把导语构思得对所要表达的稿件主题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1.5写导语最为重要的一点,导语要写得短些,再短些。能用20个字表达清楚,就决不要用21个字。能用一段表述,就绝不用两段。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中的“黄金点”,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立于篇首,以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2. 谈话节目是众多广播节目中受听众喜爱的一种节目形式,但各家电臺的谈话节目,在各有所长的同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2.1把握节目的选题。
谈话节目的选题——话题,是整个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基石,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选题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2.1.1要有社会价值。新闻事物话题的社会价值,在节目中往往表现为某种倾向,某种精辟而深邃的见解,并通过在谈话节目中的议论、评述的形式予以揭示,表达这一新闻事物的社会价值,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达到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但在众多的广播谈话节目中,能够深入挖掘新闻社会价值的精品并不多见,很多节目仅仅是就事论事,没有把新闻事物蕴含的社会价值充分地揭示出来,没有在谈话过程中表明所评述的事件对于听众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因而使人无法了解新闻事物的本质与真谛。
2.1.2要具有共鸣性。在一次新闻课上,老师曾讲过这样一句非常深刻的话:现在办节目的思路应从过去的“请听众注意”改变为“请注意听众”,你在选择话题时,一定要揣摩听众在关心什么,他身边在发生着哪些事情;什么事情对他们最重要。一般来说,听众总是关心和自己有关联的事物,越是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越能够引起关注。因此,好的选题要找准社会意义与广大听众利益的关联点,如果不善于发现新闻事件与广大听众利益的关联之处,仅从领导层面、工作角度来进行报道(谈话),就不能真正赢得听众欢迎。
2.1.3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公众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集中、突出的议论和反映。任何历史阶段都不可避免存在着社会热点,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新闻媒体应该重视的领域,也为谈话节目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热点问题跟其它事物一样,也是矛盾的综合反映,因此我们在选择热点问题作为谈话节目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舆论。
2.2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2.2.1学会倾听。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仅要会谈,而更重要的是要会听。主持人倾听要做到:a.不随意打断。打断嘉宾谈话会让人感到很不礼貌,并且造成语意不完整;b.不无理插话;c.不要听不及义。听不及义就是没有听懂对方话语的意思或言外之意,就自顾自答,显示出回答的话语不合逻辑;d.要给嘉宾自己正在倾听的信号。例如“对”,“是吗”,“喔”等等,传达出理解、接收的信息;e.一边听一边思考,并会继续追问。因此,要做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要学会倾听。
2.2.2主持人要有个性 。如今的主持人,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一个尊重人的个性的时代。要想节目脱颖而出,夺人耳目,就必须把自已的个性体现在节目里,或者睿智沉稳、或者机敏应变、或者娓娓道来、或者幽默风趣,凡是有鲜明个性的主持谈话,都会使谈话节目好听,也会增强节目对听众的影响。但强调个性并不是提倡主持人出言随意、口无遮拦,置节目的政策性和原则性于不顾,把自己主持的节目当作是表现个人的舞台。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将个性与理性相结合—一“理性思考是主持之根”。
2.2.3主持人要有情感投入。没有感情的、冷冰冰的节目是不会有听众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讲述一件事或者讲述一个人,其实都是在用声音传情。如果主持人在所做的节目中缺乏情感的投入,那么这个节目也就不会让听众动情。主持人必须将自己放在节目当中,进入角色,甚至可以通过想像描述一幅场景,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2.4注意节目节奏。节目内容决定节目的节奏。比如谈话节目,它的节奏就要随谈话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热门话题与家长里短的话题就要用截然不同的节奏来驾驭。对于广播节目而言,节奏是美,节奏是节目运行的规律,更是每一个广播人应当不断探讨和领悟的道行。
2.3谈话节目的风格。
节目的风格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是这个节目给予听众的印象。作为谈话节目大致上具有三种风格:第一,重要性。所选话题必须是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和法规,能满足听众关心和了解国家、省市政府大事的需要。第二,贴近性。听众用一定的时间收听广播节目,这个节目必须与他们的生活、工作贴近,这样节目才会有吸引力,才能引起百姓的关注。第三,关怀性。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风格,或轻松、或亲切、或活泼。谈话节目比之其它广播节目,不是“我说你听”模式,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传递模式,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应当适合作为服务者、倾听者、交流者的需要。为达到与听众平等交流的目的,必须使语言、语调贴近生活,显示出对人的关怀。
2.4节目的音响补充。
广播节目没有画面,所有一切都是用语言来表达、说明,如能有适当的音响补充,节目也就更能表达出主持人的意图。因此主持人与嘉宾在对话交流过程中,穿插相关的音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谈话节目是众多广播节目中受听众喜爱的一种节目形式,通过分析谈话题目的选择,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节目的风格以及节目主持之外的因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好的广播谈话节目,要选择好的话题,通过主持人的表达,建立公众交流信息的平台,实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播音主持网.
[2]《传播学总论》(作者: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6.浅论电视新闻导语 篇六
当前, 我们有些电视记者, 存在着淡化文字、忽视新闻导语写作的倾向, 认为只有画面才是第一的、主要的, 从而放松文字功底的磨炼, 常常草草挥就导语, 久而久之, 镜头下的导语变得千篇一律, 个性模糊, 缺乏吸引力。
与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相比, 电视新闻虽然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独特传播优势, 在新闻媒体之林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 电视新闻的王牌地位也在其他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下, 其作用和地位日渐被侵蚀削弱。另外, 由于电视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随意性强、换台特别方便。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 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 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 饱含信息要旨的新闻导语,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把新闻中最新、最吸引人的部分提炼成导语
一条成功的新闻导语, 要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 把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也就是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提炼成导语。使新闻导语中有能抓住观众视线的东西, 形成“导语一启动, 观众就盯住”这样呼之有应的互动关系。
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 (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的导语:
[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 不要水厂一滴水, 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 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 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 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一般来说,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新闻在导语里就要把最具新闻性的要素“显摆”出来, 把观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安徽电视台2008年1月7日“安徽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安徽沿江“屠龙记”》 (该作品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就形象地把各地冒着黄烟、白烟、黑烟、喷出火舌的烟囱比喻为“黄龙”“白龙”“乌龙”和“火龙”, 并在导语中借用了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提法。
[导语]: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安徽人, 形象地把当地的工业废气比作盘在头顶的“污染龙”, 为了使“沿江经济带”不成为“沿江污染带”, 安徽正进行着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屠龙记”。
该导语巧妙借用“屠龙记”, 让人耳目一新, 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立即就吸引了观众的眼光。
二、在导语中设置悬念, 吸引观众
导语要学会吸引人, 吸引人就要设置悬念。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 主持人可以用神态语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使受众产生好奇心, 以探究“水落石出”的心态收看之后的新闻。
再看一条《贼大胆, 偷来货品开商店》的新闻。
[导语]:在深圳龙华镇, 有一间杂货店, 这里卖的东西从外表看没什么特别, 但是仔细看看外包装你会发现, 上面竟还粘着别家商场的价格标签, 原来这里卖的东西都是偷来的。
这个导语的悬念是, 这个杂货店的老板是什么人, 这些货是从哪里来的?
比较播出前的原导语:深圳警方近日抓获一个家族盗窃团伙, 从其住处搜出被盗商品2000多件, 价值6万多元。
这个导语也没错, 只是平淡无奇, 吸引不了受众的注意力。
设问也是悬念的一种, 用设问引出新闻事实, 使新闻导语变得鲜明、生动, 引人入彀。比如上海卫视2006年3月播出的《生宝宝, 动动嘴就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导语]: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 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 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
这则新闻导语的开头以一个常理设问, 引出“紫红火口”用嘴“分娩”鱼宝宝这一不寻常的新闻事实, 听来趣味盎然。
三、以现场报道的形式播报导语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 面对摄像机 (观众) , 以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口头报道。”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方式。
比如, 2003年8月1日, 海南广播电视台《海南新闻》播出《海口世纪大桥今天正式通车》的新闻导语:“各位观众, 在历经了5年零3个月的建设后, 连通海口龙昆北路以及海甸岛五西路的海口世纪大桥今天正式通车, 世纪大桥全长2681.9米。它的建成使龙昆北路到海甸岛的行车时间缩短为3分钟, 大大地带动了海甸岛片区的开发建设。”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背后是雄伟壮观的海口世纪大桥全景, 记者犹如一个向导, 在事件发生地向观众描述事态, 带领观众了解新闻事件。以现场报道出现的新闻导语, 观众既能看、又能听, 使观众更强烈地感觉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从而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和信息含量, 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传播优势。
四、电视新闻导语要通俗化、口语化
就新闻传播而言, 电视新闻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不高, 加上是“一听而过”, 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重新再听一次, 所以新闻导语部分要用大白话一样的浅显明白、一听就懂的语言。
(1) 口语化。
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 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而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 重要的问题, 层出不穷的事物。
下面请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则报道“防盗座位”的导语:
“千不该, 万不该, 走歪门邪道最不该, 闲着没事搞搞发明嘛!火车上的小偷喜欢偷客人的行李, 他们看了下面这个发明的话肯定是郁闷得要死!‘天啊!我要下岗了!’”
(3) 朴实自然。
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 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 卖弄文字游戏, 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 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4) 简短明晰。
要在三言两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 要简洁明快, 不能拖泥带水。
(5) 形象生动。
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多用双音词。比如, 将“气候”改成“天气”, 将“立即”改成“马上”, “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 “乃”换成“就是”等。
(6) 慎用简称。
不能随意进行不规范的简化。现在我们不时可以听到电视上有“争号创手 (实为争创青年文明号及青年岗位能手) ”“打传 (打击传销) ”“清无 (清理无证照经营) ”等, 听起来令人费解。电视新闻中应尽量少用简化, 如用也应先用全称, 后用简化。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导语中, 不要包含全部细节, 不要罗列数字, 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总之, 电视新闻导语的创作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更需要迭出新意, 关键在于记者编辑的业务积累和对新闻本身的感悟, 形象和逻辑思维的灵活、缜密程度;除此以外, 还要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技巧, 使新闻导语建立在起点高, 立意新, 构思奇的基础上, 使新闻导语为整条新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菁.电视新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沈爱国.消息写作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7.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写作技巧探析 篇七
周恩来同志曾经就要求新华社研究一下“我们的记者能向西方记者学习些什么?”就导语而言, 西方新闻工作者非常重视导语, 无论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还是在具体的新闻写作过程中, 都把导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高度重视, 讲究写作技巧,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 对我们重视导语、写出好的导语, 不无启发意义, 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分析评判、学习借鉴。
英国作家亨利·费厄利在谈新闻导语时写到:“每一个曾经为写好一个导语而苦思过一番的新闻工作者都能体会到, 为什么写导语这么费劲。”导语难写, 需要“煞费苦心”。据美国新闻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介绍, 《纽约时报》一名记者在写一篇报道时, 导语写了十三遍才写成。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说:“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 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 第一句, 甚至第一行。”导语在通篇新闻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有没有人愿意读下去, 成败在于导语, 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这位学者还把导语看作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尺, 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 那么, 他就是没水平。”“一个平庸的记者只能写出一条一般化的导语。”
“文无定法”。西方记者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也是“各显神通”, 手法各异, 风格多种多样, 别具特色。通过一些实例, 我们来对西方新闻作品导语的写作技巧作一番探讨分析。
1通过冷静节制的文字直陈要点
中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 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新闻观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闻写作也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字风格。西方新闻工作者标榜 “客观、公正”, 讳言宣传, 但是很善于宣传, 往往把倾向性“隐藏”在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 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陈述方式加以表现。他们从导语开始, 行文就显得比较冷静, 在情感、立场、 观点上都有所节制, 少有夸张的形容词, 不动声色, 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 直接摆出新闻事实中最新、最重要的内容, 或点明报道的主题, 似乎没有明显的“褒贬”, 极少渲染主观色彩。如下面的导语:
“北京电台于今天凌晨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 但是, 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上面两条导语都是关于国家领导人的, 内容重要, 人物显著, 然而用笔极省、 结构紧凑、内容清晰, 没有可有可无的内容, 没有“过火”的文字, 简明扼要地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或新闻事实的要点。
又如:
“欧洲大战昨天佛晓爆发!”
“日本投降了!”
对于一场世界大战的开始与结束这样重大的事件, 这两条导语没有任何附加的修饰语, 寥寥数字, 直接交代, 只突出新闻最重要的要素, 精炼、简洁到极致, 似乎“处变不惊”, 只用一个惊叹号来表达对战争爆发的震惊和胜利的喜悦, 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比较下面两条导语: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威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同一事件, 另一家通讯社的导语是: “人类登上了月球!”
前者突出美国人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后者强调“人类”, 而且更加简洁有力, 没有冗词赘语。
从以上的这些导语我们可以看出, 好的导语, 尤其是动态消息的导语, 写出的是要点, 提供的多是“干货”, 绝不“拖泥带水”, 有的是干脆利落, 避免的是啰哩啰嗦, 没有空洞的说教, 全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美联社写北京人民过节:“今天晚上, 20多万人在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庆祝中秋节, 放爆竹, 吃月饼。”写美国人过节: “美国人民携带着国旗、热狗以及各种红、 白、兰三色的东西欢庆独立节。”
都是同一家通讯社, 写别的国家和本国人民过的重要节日, “调子”相似, 没有用“喜气洋洋”之类的词句去刻意渲染, 没有戴上一顶“高帽子”试图去 “宣传”什么。记者只是“如实道来”, 概述事实要点。
2抓住突出显要的特点创造印象
抓不住人物或事物的鲜明特点, 没有“抢眼”的地方, 新闻作品的导语就会流于一般化, 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公式化”的感觉, 或者像发布公告一样乏味, 很容易失去读者。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很善于抓住新闻事实的显著特点, “凸显” 新闻,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让人过目不忘, 引起人们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的高度关注。如:
“帕特和理查德·尼克松今天参加了周恩来的正式宴会。美国人胃口很好, 吃得津津有味, 像老手一样使用筷子。”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一起共餐, 记者抓住美国人“使用筷子”而且“像老手一样” 这一细节特点, 既表现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又有吸引读者的趣味性。
“在这里, 地面上燃料奇缺, 农民不得不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 在3200米的地下, 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地面”与“地下”的一种反差, 不言而喻, 显出了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如果写成“在某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则与其他类似的“发现”相雷同, 不足为奇。
“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起笔就用“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这一显著特征, 为正文报道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一系列具体情况作了概括, 相当醒目, 其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如果写成“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 显然淡而无味, 表现不出其重要性, 毫无引人之处。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 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用文件之多反映联合国机构的庞大, 数据具体, 特点突出, 给人造成很深的印象。
法新社记者写的下面这条导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地人们用这样的格言来概括中非内陆小国卢旺达的人口过剩:‘卢旺达有多少棵香蕉树, 就有多少户人家。’”
美国《迈阿密论坛报》的人物特写《最后一位皇嗣》:“他本来可以成为中国皇帝, 但现在却默默无闻。”从满清王朝皇室的显赫成员, 到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 概括了溥杰的人生经历的鲜明特点。十分简洁的一句话, 一下子就 “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令人很难忘记。
法新社记者采写的《中国的功夫片》: “前程远大的中国影星李连杰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李连杰在电影 《少林寺》中一举成名, 看来要取代功夫片超级影星李小龙。” 李连杰和李小龙, 两位都是中国功夫片的明星, 而“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 是李连杰“取代”李小龙的独特之处, 令人关注。
合众国际社记者采写的《云南来鸿: 早春》:“离开北京越远, 就越难听懂中国话。”导语抓住中国南北方言的差异, 使人们对中国南部边疆省份有了清晰的第一印象。
3利用人们好奇的心理激发兴趣
导语的“导”字, 就有引导、导入的意思。一篇新闻作品, 通过导语, 把受众“引导”“导入”正文。所以, 导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吸引力, 紧紧 “抓住”读者往下看。有的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没有好的导语, 就等于钓鱼钩上没挂诱饵。”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好奇心, 在导语中放置“诱饵”。当然, 前提是不能扭曲事实, 刻意为之, 去故弄玄虚, 故作惊人之语, 玩噱头。
来看下面的导语:
“今天, 在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候, 亨利·基辛格把他的三副面孔表演得淋漓尽致, 这使周围的人大为开心。” 美国著名外交家有“三副面孔”?居然让人们“大为开心”?读者自然好奇, 要去一“睹”为快。
关于福特总统遇刺有惊无险的报道: “今天晴空万里, 阳光明媚, 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大多数前来欢迎总统的人都希望同他握手。
这个红衣女郎携带着一支枪。”
带枪的红衣女郎是谁?会发生什么样的险情?读者非读下去不可。
如果新闻事实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 显著, 西方新闻记者在导语写作上很善于运用独特的手法, 别出心裁, 让一般普通的新闻事实也像“吸铁石”一样将人们吸引住, 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写北京民众在严冬中溜冰舞龙过灯节的新闻导语:“今天, 星期日, 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穿上了冰鞋”?极有趣味性, 吊起读者的胃口。
中国兵马俑在国外展出的导语:“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 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把兵马俑写“活”, 自然引人入胜。
关于拍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 的三条导语:
“时隔七百年后, 马可·波罗又回来了。”
“在另一个时代离承德不远的另一个夏令行宫, 威名赫赫的忽必烈设宴款待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
“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 但是, 美国、 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同一题材的三篇报道, 新闻导语有着明显的区别。三者比较, 前面两条导语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后者似乎显得平铺直叙, 明显略逊一筹。
再如下面两条导语:
“当七英尺二英寸 (二米二O) 的中国运动员穆铁柱小步跑入体育馆时, “嗬”!观众席上发出了阵阵惊讶声。” 写得一般化。
而另一位记者的导语, 捕捉的是人们在不知这位“巨人”运动员身份情况下的“惊讶”镜头, 在读者心中造成悬念: “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 一位美国女游客见了吓了一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
4调动形象艺术的笔墨展示画面。
导语写作有常规, 但无定式, 反对生硬僵化, 追求突破创新。西方记者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不拘一格, 手法灵活多样, 特别是通讯特写, 擅长形象化, 常常运用艺术手法写导语, 以生动的文笔再现清晰的“画面”, 对典型细节、典型事例、典型环境、人物的典型特征, 或工笔细描, 或简笔勾勒, 让人或“身临其境”, 或“耳闻目睹”, 去“走进” 新闻事实。
合众国际社的《北京的冬天》:“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 吃着冰淇淋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年人不见了。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白描手法, 寥寥几笔, 冬天来临的景象如在目前。
来看一篇社会新闻的导语:“一头狒狒逃走之后蹓进杜罗塞·普拉默夫人的家, 在那儿又是吃东西, 又是喝黑啤酒, 还到浴室洗了淋浴, 最后在房主人床上打滚。在他尽情享受期间, 普拉默夫人吓得躲在厨房里不敢出来。”生动有趣, 扣人心弦, 人们仿佛“看见”狒狒的一举一动, 同时也不免为主人捏把汗。
合众国际社的一条导语:“在美国的威尔福特豪尔的美国空军医疗中心, 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了一个四个月的早产婴儿, 这个婴儿小得可以放在医生的一只手掌上。”只需一笔形象的图画, 如见其人, 顿时让人“感知”早产婴儿的“小”。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写的《中国式的夏令营》:“中国领队拿着一个手提式电子扩音器, 命令一群青年排成两路纵队。二十名中国青年立即鸦雀无声地列好了队形——中国式的夏令营队伍。四十五名来自北美的青年也排成了两行, 但是他们动作缓慢, 而且还开着玩笑, 打打闹闹, 十分散漫, 一下子就扎成了几堆——美国式的夏令营队伍。” 通过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 把中美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集合”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为了避免枯燥乏味, 有的西方记者还会用散文笔法抒情写意, 让新闻富有感染力, 增强可读性。如:
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采写的 《过长江三峡》的导语:“这是一条怒涛奔腾、凶猛不羁、然而却能为人类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荡荡地流过中国的心脏地带。” 抓住长江的性格特征, 槪写一笔, 仿佛写意山水图, 气势壮阔的长江立刻“出现”在眼前。
同样是写河流, 美国记者克里斯托夫·鲁卡斯的《尼罗河自述》, 则别具一格, 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 导语宛如一幅深情优美的抒情画卷在慢慢展开: “我与天地同庚, 像宇宙一样壮丽, 像车轮一样有用。我辽阔、美丽、历史悠久, 像诗歌一样引人入胜。我是全世界最长最雄伟的河流尼罗河。”
参考文献
[1]程天敏, 杨兰瑛.中外新闻选[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2.
[2]雕岩.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作品评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
8.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改革之我见 篇八
毛泽东曾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 均应开门见山, 首先提出要点, 即于开端处, 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强调:“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导语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一般而言, 以简练的文字提示咨询、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文无定法”, 但电视新闻导语写作还是有规律可循。
先看下面两条新闻的导语:
2013年9月26日娄底电视台一条电视新闻《娄底严厉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的导语共有183个字:记者今天从全市交通系统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会上了解到, 9月20号—明年1月20号, 娄底将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专项行动, 重点查处非法营运两轮摩托车、面的车、私家小车等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客运的行为, 重点打击火车站、汽车站和商业区等客源集散地的非法营运行为;查处出租车异地驻点经营、异地候客从事班线营运行为;查处交通系统公职人员参与非法营运、提供保护、打招呼说情的行为。
按照播音员的正常语速, 需要28秒钟。而此条新闻总共时长为1分30秒, 等待观看新闻的观众的热情已经消退。再看, 2011年05月17日东莞电视台同样题材的另一则新闻《重拳打击非法营运》, 其导语为:近日, 东莞电视台接到市民爆料, 虎门部分地段存在非法营运现象, 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运营秩序。非法营运都有哪些表现, 为何屡禁不止?市民能做什么?东莞电视台《直播现场》栏目带您直击现场整治情况。这条新闻的导语是92个字, 是前者的一半, 却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 让观众急切想知道下面的内容。
在英语消息中, 一般要求导语不超过25个单词。同样, 电视新闻导语要保持精悍, 也不失去重大事实和生动细节。
2 导语要注重形式创新
电视新闻导语应大胆创新, 努力扫除导语写作公式化、概念化。这方面, 央视新闻联播有其特点。比如, 每年元旦《新闻联播》都有一则迎新年的报道。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2012年:告别2011, 拥抱2012, 各地的人们用多姿多彩的方式辞旧迎新。
2013年:在期待和祝福中, 全国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2014年:告别2013, 启航2014!人们用璀璨的烟火和悠扬的钟声度过2013年最后一个不眠夜, 迎来充满希望的2014。
同样是三则题材类似的新闻, 导语却令人倍感新意。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 切入每年都相同的主题, 再通过抓拍细节画面、特色镜头, 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每年的新年真不一样, 极大地调动了观众情绪。
中外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理论研究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研讨和传授。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过去, 电视新闻导语写法莫衷一是, 众说纷纭;如今, 电视新闻导语正以日渐明晰的结构形式和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 具体写作起来也有规律可循。业界比较流行和同行普遍认可的实用写作技法就, 一语破的、设置悬念、欲擒故纵、化静为动等等。但是, 这些形式上的变化要为新闻内容服务, 导语应客观描绘避免主观评论。既要突出新闻事实, 又让观众决定不落俗套, 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苦下功夫才行。
3 导语写作的若干应用
一般情况下, 观众对开头6秒印象较深。电视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 写导语也有所区别。
1) 硬新闻导语。硬新闻要回答: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 怎么发生的, 为什么发生, 这六大问题。写这类新闻的导语, 必须开门见山。这几个要素不一定全部包含在导语里, 只要有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素就可以了。
例如:昨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率全国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调研组来到二道区东盛街道亚泰社区, 调研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第16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今天到24号将在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今天18:50分, 本台奥运频道将直播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的比赛。
为期六天的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昨晚在上海落幕。闭幕式采取具有上海特色的浦江夜游方式进行。
2) 软新闻导语。软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 而且要有启迪、引导的功能。这种新闻的导语形式多样, 但是要吸引观众观看下面的内容, 是其区别去硬新闻导语的地方。
例如:顺其自然, 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 在浙江宁波却成为了“爱心”的代名词。15年来, 化名为“顺其自然”的好心人, 累计向慈善组织、困难群众等捐款一千多万元。而她的真实身份, 人们至今都不清楚。
这条导语用人物故事来引导全文, 牵引观众的情感, 让观众对这个好心人产生极大地兴趣, 迫切想知道她的真实面目。
再如:6年前, 因为父母病重, 父母投资的养老院只能交给当时只有19岁的闫帅管理。现在, 闫帅已经把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一个故事打动人心, 一句话语给人力量。越来越多制作精良、创意鲜活的公益广告, 在倡导文明、弘扬美德、服务社会等方面, 向社会积极传递着向上的正能量。
其实, 写这类新闻导语的方法就是以点带面, 导语从具体问题切入, 然后再正文开展话题。导语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 不可以把小细节当成诱饵, 开头之后, 再联系上与导语无关的话题, 这会让观众兴趣顿失, 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3) 复合式新闻导语。这种新闻导语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 既有客观性, 也有感染性的特点。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 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 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在导语中, 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可以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 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 使之更加引人注目, 发人深思。
综上所述, 写好电视新闻导语, 要做到因事而导, 因时而语。只有这样, 才能创新形式的同时又打造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摘要:一条电视新闻, 导语写不好, 思维是混乱的, 所以也就谈不上写出好新闻。当前, 有些电视新闻记者忽视新闻导语写作, 侧重画面, 放松文字写作, 导致新闻稿件导语千篇一律、缺乏生气。为此, 本文从创新、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关键词:新闻,导语,文字,改革
参考文献
[1]汤世英.新闻通讯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3]朱菁.电视新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沈爱国.消息写作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新闻的导语举例分析】推荐阅读:
新闻导语举例07-26
好新闻导语的范例06-18
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新闻07-19
分析新闻作品内容09-23
政治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08-20
新闻策划案例分析10-23
考试质量分析会新闻稿08-14
浅谈新闻档案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09-28
新闻通稿的写法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