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共18篇)(共18篇)
1.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一
各位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下,我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和州、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以不断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行政问责四项制度、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等,理清工作
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为促进瑞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评议。
一、工作情况回顾
(一)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1、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情况。再就业资金结余136万元,全年共收入22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收入225.8万元利息收入0.2万元),支出194.6万元(其中:支付社会保险补贴139.3万元,支付职业培训补贴3.1万元,支付职介补贴1.1万元,支付公益性岗位补贴42.8万元,支付代理服务费8.3万元,),结余167.4万元。实现了目标任务规定的用好用完就业再就业资金的要求。
2、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截止10月底,成功创业人数90人完成目标任务70人的128.5%;城镇新增就业303人,完成下达目标任务指标460人的65.8%;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岗位完成18人,完成下达目标任务指标400人的4.5%;开发公益性岗位302人,完成下达目标任务指标145人的208.2%;363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下达目标任务指标200人的181.5%;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00人,完成下达目标任务指标400人的125%;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76人,超出下达目标任务指标665人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控制在下达目标任务指标4%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53人(其中转出省外56人),完成下达目标任务500人的250.6%;建立零就业家庭台帐,常年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2户,发放贷款金额50万元;贷免扶补小额贷款完成20人,发放贷款金额1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数20人的100%。
3、国家就业与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落实,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①认真开展《再就业优惠证》的年检和发证工作。办理《再就业优惠证》2889本,年检1567本;办理《失业证》145本;办理《外国人就业证》13本;办理《农民工手册》135本。通过开展年检工作,了解掌握了持证人员情况,为开展再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截止10月底,工商减免工商管理费50.3万元,涉及1116人次;税务减免56.2万元,涉及265人次。税费减免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实施“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和“诚信服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①就业援助周活动。本着“就业援助你我他,真情相助渡难庆”这一活动主题。1月10日至16日开展了“就业援助周活动”。联合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等部门组织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各用人单位通过举办专场会、现场服务等形式,共帮助102名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城镇新登记失业人员等到民营企业就业。②“春风行动”。1月12日—3月25日,开展以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是新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春风行动系列活动”。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周活动、“春风送岗位”活动。发放“春风卡”600多份,送岗下乡86个,组织招聘会2次,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介绍工作52人(其中女性20人)。开展“诚信服务”活动,推荐放心职介,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到可靠的职业介绍机构求职,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工作,使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③开展“春风行动在瑞丽”系列宣传活动。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以“春风行动在瑞丽”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对“春风行动”的内容和成效进行集中宣传。宣传重点包括:各级政府关于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政府给予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承诺和措施;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诚信服务的典型事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放心职介服务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及劳动保障部门的投诉电话;对以职介为名的欺骗活动、非法职业中介行为和违法违规等行为进行曝光。
5、开展“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和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根据省、州有关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的要求,瑞丽市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领导小组于年六月四日在市委召开了启动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市个体劳协等承办单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截止年底,各承办单位共收到创业申请282份,向农信社推荐143份,共有78人办理了贷款手续,贷款金额387万元。(其中我
2.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二
(一) 调研进行的背景
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 其相对较高的素质和庞大的数量使其成长和就业都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实习作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整合理论知识, 提升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中, 实习生既有未毕业学生的身份, 同时又处于用人单位的使用和管理之下。由于其主体身份在法律上的不明确导致其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近年来, 实习生沦为“廉价劳动力”、受到工伤维权无门等事件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深入调查研究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对大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调研的基本情况
针对高校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保障现状问题,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形式, 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以期了解到最真实的高校实习生权益保障现状。调查显示签订实习协议的比例为36.96%, 未签比例为63.04%, 可见未签订实习协议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对于没有签订实习协议的原因, 35.87%的同学表示自己和用人单位都无签订实习协议的意向, 有11.96%的同学表示因自己处于弱势地位而没有提出签订实习协议, 而有5.43%的同学表示自己曾提出但遭实习单位拒绝。可见未签订实习协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实习生的签订协议意识和相对弱势地位是重要原因。大多数同学实习时间长度集中在“1到3个月”和“3到6个月”, 分别为41.3.%和23.91%, 大多数实习为数月的短期实习。有4.35%的同学表示其所在实习单位实习生所占比重超过了50%, 可见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而大量使用实习生的现象是存在的。对于实习的满意度, 选择“一般”、“较低”、“很低”的分别为54.35%、19.57%和5.98%。选择“很高”和“较高”的则分别为1.09%和19.02%。最后值得注意的是52.72%的同学认为自己属于现行劳动法的保护范围, 47.28%的同学认为不属于。
在与劳动部门等实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交谈中, 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工作中通常并不把在校大学生视为适格的劳动关系主体。主要依据是:一、现行劳动法并未明确将在校生认定为适格的劳动者;二、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2条的规定 (1) (以下简称“《意见》第12条”) ;三、高校实习生尚未毕业, 档案处于学校管理下, 不像通常劳动者那样由人才市场或单位管理。因此, 对于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劳动争议, 各地劳动仲裁委员会多作出不成立劳动关系或者不予受理的裁定。当事人往往转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实践中法院的裁决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或是认为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不成立劳动关系而依据普通民事纠纷处理。或是从高校实习生的实质特征出发, 认定二者存在劳动关系并依法保护其劳动权益。
二、当前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实习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应届实习生群体具有数量大、经验少、能力不足的特征。这使得实习生在用人单位面前难免显得被动和底气不足[1]。我们的调查显示近两成的学生表示基于自己的弱势地位没有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实习协议或者自己提出而遭拒绝。甚至有5.98%的同学曾向单位交纳“实习管理费”以获得实习的机会。此外, 正在实习的学生由于在实习指导、实习评价、留任单位等方面有赖于实习单位, 加之自己本身力量弱小在权益受到侵害后选择忍气吞声。调查中, 仅39.13%的同学表示在权益被侵害时会选择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实习质量不佳、待遇低下
调查中了解到, 一些学校会近乎强制地安排学生到工厂、酒店等做一些普工、服务员等工作, 这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尤为突出。而即使是那些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的同学, 在办公室做简单的杂务和文员工作的情况也存在。调查中在回答“你从事的实习工作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度”这一问题中, 选择“一般”、“较低”、“无关”的同学分别为19.57%、23.91%、21.2%。另一方面, 实习期间的低待遇、零待遇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有29.35%的同学实习时没有报酬, 47.83%的同学能得到少许的补贴, 仅22.28%的同学表示自己得到了合理的报酬。有8.15%的同学日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 且有58.15%的同学表示自己加班未得到相应工资补贴。有33.15%的同学表示曾遇到过权益被侵害的情况, 其中以“入职、待遇的不合理差别对待” (52.17%) 和“工作中受到刁难、要求加班等不合理对待” (40.22%) 最普遍。
(三) 实习生劳动权益缺乏保障
立法上的空白和不签订实习协议的广泛存在使实习生劳动权益之缺乏必要保障。而在具体的实习工作中, 实习生由于尚未正式毕业, 档案处于学校的管理之下, 实习单位一般不能为实习生缴纳社保, 这样实习生就失去了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社保制度的保障。任何工作都有产生意外伤害的可能, 对于工作环境的安全保障问题, 调查中有10.87%的同学觉得自己工作环境不大安全, 有2.17%觉得很不安全。仅14.13%的同学表示实习单位为其购买了人身意外险。可见, 实习生的安全保障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权益被侵害的原因大多数同学认为是由于自己的相对弱势地位 (60.87%) , 政策、法律不到位 (35.33%) 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 (35.87%) 。
(四) 权利救济途径和效果不佳
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 有33.15%的同学表示在实习中遇到过权利被侵害的情况, 其中81.52%的同学表示会首先找用人单位协商, 27.72%的同学表示会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求助, 有21.74%的同学会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表示会向人民法院提诉讼的有12.5%。实际上力量弱小的实习生在实习单位那里往往是难以讨回公道的, 而由于现行法的规定, 对于实习生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诉求, 劳动部门多是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就诉讼来说, 一方面对于实习生来说时间和财力成本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现行法也难以对实习生的权益提供全面有效的保护。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对自己维权效果感到一般的比例为52.8%, 而感到较差和很差的则分别占到17.93%和7.09%。
三、理论上的争议与分析
从实务部门的做法来看, 大部分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都不将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这种关系认定为劳动关系。法院更倾向于适用劳务关系、普通民事纠纷的相关规定进行审理。由于社会经验、维权能力又更加不足。高校实习生实际上相对于一般劳动者其权益被侵害的可能性更大, 而其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实习生更需要劳动法更全面有效的保护。适用一般民事关系处理这类案件的诉讼中, 需要实习生举证证明用人单位有过错, 自己无过错或过错较轻。这对刚出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且处于实习单位管理支配下的实习生来说, 是非常困难的。对高校实习生主体定位直接影响到法律的适用。调研所反映的实习生入职时的弱势地位、工作中的实际待遇、权益侵害和救济情况都与主体定位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成为化解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下文将从劳动法法理、差别对待之合理性、现行法的解释等几个维度对将高校实习生纳能否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进行分析。
(一) 法理上的分析
对于劳动者主体之界定, 英美法确定了控制检测、组织检测、相互权利义务检测等原则[2]。大陆法系则抽象为从属性原则, 具体为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3]。简言之就是雇员要遵守雇主的规章制度, 服从雇主的管理、指示, 接受雇主的奖惩措施。此外雇员隶属于雇主所有的生产组织, 通过利用雇主所有的生产资料劳动来获得劳动报酬。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 49.46%的同学表示实习中要遵守和其他正式员工完全一样的单位制度, 42.39%的同学表示要有区别地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对于工作时间、地点、内容等, 71.74%的同学都表示完全由单位确定, 22.28%的同学表示有一定选择余地。可见高校实习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接受实习单位管理并遵守单位制度。关于劳动者主体资格, 在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基础上, 我国还存在传统的“四条件说”[4], 即年龄条件 (年满16周岁) 、体力条件 (具备特定工作所需要的健康条件) 、智力条件 (具备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和职业资格条件) 、行为自由条件 (具有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 。一个正常情况下处于实习期的应届毕业生显然符合这些条件。因此, 依据劳动法法理, 高校实习生完全具备劳动者主体要件。
(二) 差别对待合理性之考量
高校实习生与一般意义上劳动者实质上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在校生身份, 形式上则体现为他们的档案处于学校而非人才市场或单位的管理之下。由于这种差别一般劳动者可以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仲裁法》等一系列劳动法规的保护, 而实习生则只能按照《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普通民事法律的规定给予保护。依据自然法的公平理论, 相同情况应当给予相同的对待和保护弱者的原则, 以及政府对差别对待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之证明责任。仅仅由于在校生的身份而给予如此悬殊的差别对待, 这显然是无法通过合目的性与必要性的合宪审查[2], 因为这种身份与其应否受到劳动法保护并无合理的联系。
(三) 对现行法律规定的解读
从《劳动法》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来看, 《劳动法》并未就劳动者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非典型的用工方式必然出现, 故必须对“劳动者”这一概念作开放式的理解[5]。从随后的原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来看, 《意见》第1条至第4条 (2) 对《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本条所列举的四类主体在特征上与高校实习生相差甚远。
有争议的是上文提到过的《意见》第12条, 本条规定成为实务中劳动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否定高校实习生劳动者属性的主要法律依据。本条是否适用于高校实习生, 在于对“勤工助学”的理解, 依据《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对“勤工助学”的界定 (3) 这里可以抽离出“勤工助学”具有学校组织, 利用课余时间, 作为学生资助工作部分等特点。生活中的“勤工助学”突出了“利用课余时间”和“参加社会实践取得报酬”的特征。从实践来看, 应届生到单位实习首先并非一定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 除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集中安排实习外, 普通本科院校中学校进行集中组织安排实习的并不多。从调查数据来看仅23.37%的实习生是由学校组织安排实习, 七成同学表示是由他们自己或亲友帮忙找到实习单位。此外, 对于长达数月的全职毕业实习来说, 很难将其理解为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综上, 无论从对法律条文本身的理解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高校实习生并不适用于上述《意见》12条, 可见通过合理适当的解释, 将高校实习生纳入现行劳动法调整范围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四、结论
实地调研的数据显示, 高校实习生权益侵害的情况比较突出, 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将其由普通民事主体纳入劳动法主体。高校实习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劳动者的属性, 赋予其劳动者主体资格并将其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由于高校实习生的特殊性, 科学的责任划分机制既要考虑到实习生的权益, 也不能降低单位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 具体而言, 学校责任应集中于实习信息提供、购买实习责任险、安全教育等方面。实习单位则应给予实习生工资待遇、休息休假、加班补贴、福利待遇等与其实际工作一致的对待。短期内可通过法官的适当解释和自由裁量予以落实, 长远来讲仍需要通过修订劳动法和制定特别条例进行立法上的完善和保护。
摘要:高校实习生兼具在校生和劳动者的属性, 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使其劳动权益缺乏法律保护。实地调研获得的大量详尽数据显示, 高校实习生存在着权益被侵害而得不到及时有效法律救济的情况。从理论和实务来看, 问题焦点在于高校实习生能否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从劳动法法理、差别对待合理性、法律解释几个维度的分析和现有数据的支撑论证, 赋予高校实习生劳动者主体资格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实地调研,主体资格
参考文献
[1]汪静, 毛恩检.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J].教师教育学报, 2013, 2 (1) :92-98.
[2]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J].法商研究, 2005 (3) :30
[3]傅林放.论大学生的劳动者性质——以“洋快餐兼职事件”为例[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 11:46-50.
[4]黄建水, 行静斐.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的法律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009, 7 (2) :92-94.
3.和谐社会视角下劳动就业分析 篇三
关键词:劳动就业;意义;现状;措施
想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政府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农村人群涌入城镇,导致劳动就业紧缺问题的加剧。政府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劳动就业规划,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就业,加强宣传教育,重视第三产业的建设,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快速解决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
一、促进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劳动就业问题正在不断加剧,尤其是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刚刚步入工业型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这时政府必须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重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计划地将工厂进行搬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利用,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劳动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供大于求
当前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正在不断加剧,普通劳动者数量较多,但是高素质劳动者较少,这样就无法满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我国企业每年都在进行扩招,但是由于所招聘的劳动力与岗位需求不相符,导致大量劳动力的失业,而且普通劳动者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系统化地培训,缺乏专业技能,无法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样就容易出现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开始实行扩招政策,降低入校门槛,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整体数量的增多,就业大学生数量也会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率的急剧下降,在许多招聘会上都会出现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就业叠加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都无法稳定,这就会导致我国人才资源的浪费。据对无锡市北塘区2013-2014当年毕业的各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当年新增毕业大学生就业率仅85%左右,这对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都十分不利。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严峻
虽然我国正在加强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依旧严峻,而且农村人口综合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职业技能,当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往往都选择最为基层的工作,对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弱。关于就业的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服务机制尚未健全,加上我国农村地区法制基础较弱,这样就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当农村劳动力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四)就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就是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有效提升劳动力的个人能力,始终坚持自主择业、转移就业的原则,要时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全国劳动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信息化程度较低,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劳动就业人员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在选择工作时过于盲目,并未深刻认识到自己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和履行的义务,导致劳动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偏离。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政府要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及时完善法律政策
在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要从整体角度去分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就业扶持力度,要根据社会各个阶层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就业方案。首先,高等院校要加强对教育体制的改革,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根据岗位工作需求合理制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国家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其次,政府要在农村地区开设技能培训活动,积极鼓励农村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参与,增强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并且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保障,对贫困人口地区要给予制度支持,比如五保户、残疾人等。
(二)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
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发展是基础。政府要加强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减少,经济形势严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较差,这时就必须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增加企业就业岗位,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从而减轻劳动就业压力。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劳动就业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就业意识出现偏差,缺乏专业技能,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建立,要在农村地区开展就业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就业意识,要由“被动就业”转化为“主动就业”,要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和制度化
为了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体系在劳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增强就业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相关部门要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市场的需求,通过立法等手段,提高就业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制度化程度,确保我国就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洪玲,李宁.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 郭玮,庄宝忠.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自身应对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
[3] 宋亚飞.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7).
[4] 张富全.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4.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四
学生姓名: 童婧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职务/职称:******
实践单位: 常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实践日期: 2011年8月2日――2011年8月22日
单位联系人: ****联系电话:*******
关于2011年暑期在常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进行社会实践的总结
一、实践目的:
1、响应学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号召,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为自己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做准备;
2、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是政府众多部门之一,通过在劳保中心的实践,可以达到对基层政府组织的运作流程的了解,达到对我国的基层政府组织的一个初步了解,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知识联系起来,来深化理解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来面对将来也许会工作的环境。
二、实践内容:
1、时间
上午8点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半。
2、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前辈交办的工作,得到领导好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譬如理论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化,导致事件解释不清,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失业保险方面靠书本不能套入实际的尴尬。本人针对这些在实际中才能发现的弱项制定了开学后的学习计划及重点学习方向,加强对自身业务能力及工作能力的提高。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前辈求教,认真学习社保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社保工作流程,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上了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实践结果:
1、实践中的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1)作为一个实习生,刚开始进去的时候我觉得很兴奋,可是慢慢的,会觉得很无聊,有时几个小时没有让你干什么事。如果不自己做事,你会发现这里很无趣。
(2)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都非常琐碎,而且事情都来得突然,工作总是陷于被动。往来文件、复印传真、来客接待、接听电话等都是无法预见的,这很容易造成工作上被动的局面。
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首先是学会如何去学习。当你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时,你如何走出所谓的盲区是一门学问。学习,只有学习,才可以。所以我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前辈请教,跟他们交流,从这些交流中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态度等等。
(2)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料,每一个部门都会有自己的刊物,杂志,文件,报纸等等信息库。所以我会多多收集那里的信息,充分去利用。我在那里时,我会去看看那里的组织刊物,我从里面看到许多的对组织的了解,一些好的体制,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和一些很好的实践理论范例。
四、实践总结:
短短的实习生活已经过去,我感觉到社保工作人员的压力和神圣的使命感。首先是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严谨的工作作风。在社保局的长辈们工作的时候,我仔细的观察,详细的了解,遇到不懂及时的去问,在这里也谢谢社保局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一次次不厌其烦的为我解释,并拿出一些实际案例和我共同分析,让我明白在现实社会中,人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在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显得很乏力,他们反复详细的为我演示工作处理流程,处理一些实际事件,我总是紧跟其后,将所有的工作流程及处理方法记录下来,为我以后踏上社保工作奠定了异常坚实的基础,除了在处理事件中学习处理方法,还明白了万事不会千篇一律,强行套用书本知识只会让你束手无策,不但要学以致用,而且要用的好,用的巧。
百日风吹沙满山,千载水流破金石。这几个星期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只是我了解社会的一个开始,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社保工作也有着很大帮助。这里我也真正的感受到了与人文明交往和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做事先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步入大学即将面临走向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再次感谢社保局所有的领导和前辈,也向所有在社保工作岗位的人致敬。
回顾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主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
5.保德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研课题 篇五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调研课题目录开展劳动保障调研活动是落实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保障
水平、和谐劳动关系”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活动以全面了解劳动保障工作现状为前提,以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重点、热点问题为核心,以劳动保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研究对策、解决问题为目的,全面促
进劳动保障工作开展。在调研中,由局领导干部领衔,全员参加,全面调研,进一步摸清全县劳动保障事业的整个基础工作状况,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工作重点和工作对策,切实把调研的过程变成摸清家底、掌握实情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变成总结经验、推动创新的过程,变成理清思路、推进工作的过程,变成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素质的过程。通过调研,使劳动保障部门干部和职工对劳动保障工作情况明、思路清、有实招、出实绩,推进全县劳动保障事业
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次调研将全面排查当前劳动保障工作中的难点、热点
和焦点问题,研究剖析影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原因;全面
研究做好今年和今后劳动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建设
性对策,从而形成有情况、有总结、有问题、有分析、有实招、有建议的劳动保障工作专题调研报告,做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份量、又有成果。
这次调研活动时间严格按照计划进度表执行,从4月20日开始,到4月27日结束,包括确定调研课题、收集调研材料、撰写调研报告、上交调研报告等各个环节。局班子成员每人撰写1篇调研报告。4月底5月初,全局召开劳动保障调研活动研讨交流会,交流调研成果,研讨发展思路和计划。
附:调研课题(也可自拟题目)
1、关于我县劳动保障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关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3、关于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4、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基金使用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5、关于劳动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6、关于劳动保障系统服务窗口行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7、关于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8、关于劳动保障信访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9、关于劳动仲裁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0、关于我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1、关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2、关于城镇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3、我县工伤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4、关于企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险(或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5、关于养老保险市、省级统筹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6、关于改组改制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遗留的劳动保障问题和对策
17、关于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
18、关于职工退休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19、关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0、关于农民工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
21、关于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思路和对策
22、关于加强失业调控的思路和对策
23、关于职业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4、关于“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5、关于乡镇、村劳务输出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6、关于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7、关于我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28、关于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的现状和对策
6.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六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做好人事劳动和保障工作促发展、保稳定、维权益,积极调整思路,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狠抓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工作质量,全面提高干
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局党组坚持把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强化服务、改进作风作为完成繁重工作任务的保证措施。一年来,原创:wenmi114.com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要求,从抓学习入手,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落实党建目标责任制为总抓手,以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为重点,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改进服务的措施,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一)加强理论政策学习,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局党组坚持把理论政策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安排意见,认真落实了集中学习制度,把学习作为党建目标的重要内容。一年来,系统组织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五中会会、《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县委工作会议及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等专题学习活动。坚持集中学习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局党组注重对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做到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理论政策学习与统一思想、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决策水平和创新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做到学习的生动具体和深入全面。通过深入开展学习,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决定了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做好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促发展、保稳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解决了个别存在的盲目自满、因循守旧思想和工作低标准的行为,切实激励了干劲,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落实党建目标责任制,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一是切实加强了局党组自身建设。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县委、县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结合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确保了各项决议、指示在我局系统的贯彻执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制度,在人事变动、财务支出、政策制定等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上,集体研究,集体决策,有效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注重强化班子的团队精神和共事意识,班子内部既分工负责,相互间又交叉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开党组民主生活会,不回避矛盾,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了班子的团结统一。二是不断加大对下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教育力度。年初,党总支与各支部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三是狠抓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工作。建立了干部监督警示、考察公示等一系列制度,基本实现了干部监管的规范化。深入开展了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党纪法规的普及教育,党员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三)全面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任务,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我局建立健全了24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制度,规范了各项行政行为。我们坚持以规范行政权力行使为着力点,以便民惠民为落脚点,以政务公开透明为基本要求,以减少环节、提高效能为目标,积极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努力实现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提高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在社会的公信度。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管理等实行了上门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有效杜绝了“四难、四乱”和“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大力推行文明规范服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乐亭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业务办理程序》,规范了受理、初审、复核、审批四个环节的责任、权力、完成时限以及达到职责的工作效率。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转变作风,今年下基层都在100天以上,带队开展大型调研活动10余次,帮助基层解决了大量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民主评议行风、机关效能建设”征求意见结果看,对我局工作的总体满意率为100。
(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廉政促勤政。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狠抓了廉政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落实。一是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党纪政纪条规教育和宗旨教育,开展了解决好“三个为什么”问题的讨论活动,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我们健全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组织领导干部进行了自查自纠活动,进一步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言行,三是进一步落实了局系统领导干部外出报告、党风廉政情况报告、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从而维护了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二、认真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整体推进各项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
工作
一年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对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不断统一思想为先导,以目标责任制为总抓手,以狠抓落实、创新工作为重点,以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有了很大突破。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5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01;
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27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27人,其中“4050”大龄就业对象316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42、102和158;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职工办理小额担保贷款80人,发放贷款金额126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60;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2320人,其中劳务输出3635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10和10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下,低于市达4.0任务指标;在阳光培训工作中,完成引导性培训846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94;完成技能培训162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08;完成创业培训166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11;另外,为3525名下岗失业人员代收代缴养老保险费1041万元,为142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人事档案保管或人事代理,人才劳动力市场介绍安置求职人员2200人,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和社会保险费征缴为重点,确保了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及时足额发放,推进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县企业养老保险扩面续保人数达到1498人,失业保险扩面人数达到428人,分别为市达目标任务的166.8和116;确保了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共计为456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今年新增350人)发放养老保险金3132万元,为4645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今年新增210人)发放养老保险金7948万元,为2001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547万元,社会化发放率保持在100;超额完成我局负责征缴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企业工伤保险费、女工生育保险费、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社会统筹费征缴任务,实际征缴数已达2946万元,(县财政局核定任务指标为2130万元);工伤保险扩面参保人数为6739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101.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802人,参保率为100,基金征缴额为5975万元,征缴率已达到98.6;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纳入参保人数1140人,为全年扩面任务的114,基金征缴额为1396万元,征缴率为99.5;失业保险工作得到加强,今年新接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为2176人,并及时兑现了相关待遇,接收登记率达到了100;全县4326名企业退休人员均已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8.5(市下达任务指标为95)。全年稽核参保企业96家(全县参保企业共计189家),稽核率达到50.8(市下达任务指标为50),其中实地稽核73家,实地稽核率为38.6(市下达任务指标为35)。
(三)引人引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引人引智和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的工作力度,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先后与各技术部门和民营企业等单位合作,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参加市人才技术交流大会、赴外地招聘、深入高校洽谈和网上招聘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智力。全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39人,其中高级人才2人,柔性引进高级人才8人,基本满足了重点行业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培养紧缺专业人才32人。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用工特点,采取赴外地招聘、召开专场洽淡会等多种形式,为非有制经济输送人才,共为非公有制单位输送人才1120人。
(四)进一步加强了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率明显提高。为了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报到、推荐就业和跟踪调查“一条龙”服务,大中专毕业生报到推荐就业率达到了84.5。此外,为了更好地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我们还采取了政府安置与择优招录的办法,将2004年以前毕业并在我县报到的本科毕业生以及2000——2001年师范类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共安置大中专毕业生243人。为卫生系统招录医学类毕业生17人。
(五)通过加强管理、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及时完成了2004全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共计10161人的考核工作。完成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任务。公务员培训工作超额完成培训任务。一是完成了公务员英语培训扫尾工作,对未进行英语培训及培训未合格的54人进行了集中培训,使我县公务员全部通过初级考核。二是开展了《公务员法》的培训。与县委组织部一起组织了《公务员法》知识竞赛;组织了公务员法骨干培训班,有67名学员在县委党校进行了培训。在此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法有计划地对全县850名公务员进行了培训。三是开展电子政务培训。已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五期,培训人员176人。原创:wenmi114.com四是开展学习普通话的活动。我县315名公务员通过了培训,经过测试,全部达到了三级甲等以上水平。按照《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完成了20057483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认真贯彻任免条例,股级干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今年全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呈报正股级干部队13名,其中职务调整的1名,提拔职务的9名,免去职务的3名。提拔的9名股级干部全部是通过竞争上岗产生的,竞争上岗率达100。
(六)严格执法,依法监察,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了我县劳动力市场良好的用工环境。今年共监察各类用人单位183家,下发《劳动监察询问通知书》21份,下发《劳动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45份,纠正违法违规现象256项次,督促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1500余份,通过检查补发职工工资25.42万元。并立案查处用人单位15家,下发《劳动保障监察处罚决定书》7份,罚款人民币74000元。集中开展了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活动,为农民工追讨工资21.6万元。此外,还对非法职介活动,实施了不间断的检查。较好地维护了我县的劳动力市场秩序。
进一步加强了劳动用工管理。通过采取深入企业宣传、引导和实施执法监察相结合等措施,促使各类企业依法办理了劳动合同签订或续订手续。全年共督促指导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2233份,新签集体劳动合同13家,续签258家,续签率达到100,既规范了用工管理,又维护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年共对维修电焊、汽修、车工、商品营业员等7个工种1420人进行了职业鉴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劳动者素质,同时也规范了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及时调解处理了22起劳动争议案件,妥善处理了32起上访投诉案件,有效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原创:wenmi114.com
(七)积极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各项待遇的落实及稳控工作。对退休企业军转干部养老金达不到平均水平的全部补助到平均水平,同时加发了养老金补贴。在岗企业军转干部工资达不到1173元的调整到此平均水平。为困难企业军转干部解决资金41.9万元。通过建立联系上报制度、调度会制度、定期走访调查制度等稳控措施,确保了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
(八)及时完成了工资、工考、政务公开、清理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等各项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7.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七
目前,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的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第一, 负责当地劳动就业的服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表册、办理失业登记、就业登录、开展就业岗位调查、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组织实施社区就业项目、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审核《再就业优惠证》申报手续、为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办理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相关手续;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或劳动预备制培训;承办劳动保障相关工作的统计调查工作;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管理辖区内劳动用工;指导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工作。第二, 负责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内容是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主要负责辖区内参保人员缴费查询服务, 协助有关部门在退休人员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 开展文体活动, 指导帮助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失业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情况公示;辖区内参加医疗保险人员的查询服务。第三, 负责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的认定、手续办理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领取发放工作。
二、有效性的界定与组成要素
1. 什么是工作的有效性。
不同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不同的工作有效性界定。但是, 一般说来其往往有着共性的内容与要求。常常会有人问:“为什么有些有才能的人工作往往无效?”笔者认为, 其主要说明了才能本身不等于成就, 而只是人们一种重要的资源。不是你的才能有多高, 你的工作就多么的有效。这里所讲的有效性, 就是使能力和知识的资源, 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管理者在现代社会中所居的重要地位, 使有效性的课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这么讲, 有效性是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特殊技能。每一位管理者都面临这样的现实, 一方面要求他们提供有效性, 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心理学家在对生活中许多有效管理者调查研究之后, 发现他们的性格、知识、能力、所做的事和做事的方法等等, 都各有不同, 但是又都有一些共同之处:人人都有“做对事情”的能力, 都有他有多大的智慧、多丰富的知识和做多大的努力。
2. 构成工作有效性的要素。
对于有效的工作特征而言, 其第一要素就是时间的控制。有效的管理者应该知道他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 知道他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会有系统地进行工作, 来达到善用这有煨的时间的目的。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要素之二就是要重视自己的“长处”, 换句话说, 他们重视“能”的是什么, 而不会从他们“不能"的地方开始。要素之三是重视自己对外的贡献。先要弄清“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不会一开头就考虑做什么工作和怎样做工作。要素之四知道把精力集中在少数能产生卓越成果的主要领域。也就是知道要为自己设定优先次序, 坚持当先则先的原则, 否则必将一事无成。正如有位哲人说的:“人只能占据某个位子, 人不能占据所有的位子。”要素之五有效的决策。
三、提升工作有效性的几个策略
1. 科学分配时间。
通过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职责的解读, 我们不能发现其工作内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工作“点多线长, 面广量大”, 千头万绪。他们除了做好所内的业务, 还要经常了解上下岗人员的动态, 还要定期摸排需要帮助的人群, 还要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等。如果一名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分配工作时间, 那么势必将影响其工作的有效性。因此, 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分配。笔者认为, 要做到科学地分配, 前提必须要了解自己工作岗位的性质以及相关要求, 做到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2. 强化服务意识。
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而言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之一, 更是政府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 服务于民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 在现实的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 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或者工作中玩游戏、炒股等。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缺乏强烈服务意识的表现, 为此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监督形式和手段的丰富, 对于政府服务窗口工作有效性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 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更硬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
3. 丰富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是管理者进行日常管理必备的能力之一。对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而言, 首先就是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作为工作任务繁杂、层次繁多的管理与服务部门, 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不行的。其次是进行绩效考核制度。也就是对工作人员进行诸多方面的考虑加以考核而不是单一性的考核。
4. 创设成长平台。
工作有效性的提升不能缺少工作能力的提升, 也就是一个工作人员其工作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有效性的高低。我们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 适应是生存下去的第一需要。对于, 管理与服务也同样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通过自主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从业人员进行能力提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职责的分析, 对其从业人员工作有效性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科学分配时间、强化服务意识、丰富管理手段和创设成长平台等四个方面加以尝试。
关键词: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德平, 赵晓东.劳动保障服务迈向标准化[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 (01)
[2]高宏伟, 张民省.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制度支持[J].中国国情国力.2011 (04)
[3]梁春贤.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1 (03)
8.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八
实践证明,成功的雇主品牌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帮助组织找到符合组织价值观的人才,节约雇佣成本,改善雇佣时间,提高雇佣质量,减少雇佣双方的适配性风险;增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开支;并带来优厚的财务回报。
本刊与第九届中国雇主品牌论坛组委会邀请的专家学者、名企高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打造良好的雇主品牌。本刊将分期连载此次论坛中各位与会者的精彩观点,与您共同分享“雇主品牌”的前沿研究成果。
当前,企业作为改善劳动关系的主体,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我国的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地发展。
企业劳动关系现状
虽然我国的企业劳动关系已经实现了发展,但仍有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劳动关系法人体系初步形成,配套立法不断完善。
二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劳动用工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式总体稳定。2012年以來,企业以继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企业裁员和劳务派遣,保障职工工资支付,落实劳动标准为基础,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为重点,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企业劳动用工总体稳定。供需总体平衡,但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市场持续扩大,劳动力就业水平持续增长,就业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得到优化,区域就业结构在中西部地区经历了社会快速发展后得到初步的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在总体上进入相对平衡的状态。劳动工资水平持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保障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应届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劳动力市场初级技能、技师的用工需求有所增加,其余各类人员的需求有所减少。
企业用工管理逐步完善,广大企业在国内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企业盈利能力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围绕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管理制度和体系逐步完善,依法建立调整规范内部劳动纠纷调控机制,职代会、常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初步建立了制度管人、标准管事、文化管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另外,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还不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及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是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工资集体协商推进效果显著,行业间工资差距逐步缩小。尽管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职工工资增幅有一定回落,但职工工资总体水平呈增长态势。各地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近年来各地政府围绕工资制度改革,将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工资较快增长提供了政策支撑,农民工收入增速回落,拖欠工资状况有所改善。
四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逐步加强,企业劳动争议预防显著。劳动争议仲裁组织逐步健全,劳动仲裁机构增加,受理案件能力增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总量仍在较高水平。
为了推动规定执行,2013年年初人社部和中企联等也对六个省市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规定执行情况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各地采取了积极措施,推动规定贯彻落实;二是街道调解组织建设快速推进;三是调解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四是三方配合,形成了工作的合力;五是国有企业调解规范;六是健全沟通协商机制,有效防范企业争议风险;七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安全生产的环境。
五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不断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逐步发挥。2012年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出现,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精神,争取各地党委政府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推动河南、河北等地省政府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文件,将有关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地市政府的考核体系。
劳动关系领域的三大问题
目前劳动关系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尽管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转折,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年度就业人口将维持在8亿左右,就业方面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总量的压力和结构的矛盾并存,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及产业在区域间转移形成的区域性人力资源供求失衡等等,同时受经济形势影响,劳动关系矛盾出现新变化,劳动者诉求增加,这些都对就业规模及就业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就业形势仍很严峻。
二是企业用工成本呈持续上升态势。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会引起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从而形成工资上涨的压力,最低工资调整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上调,导致社会保障成本不断提高,生活必需品范围的扩大和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最低生存成本线的提高,由于教育、公共医疗的歧视性分配及购买价格不断上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工成本上升将成为常态,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迫使实体经济转向新技术、新设备、排斥劳动力的现象会更加严重。
三是企业工资分配仍然面临问题。集中表现为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偏重,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尚未健全,企业仍然存在拖欠、克扣工资等问题。
9.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九
一、2005年工作回顾2005年是我县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强力推进“三化”建设的关键年,我局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坚持“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人事人才、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安排部署,深化人事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认真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加大劳动执法监督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开创我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全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了人事人才工作新突破。
1、进一步健全公务员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积极探索招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招录工作。公正地完成了21名新录公务员,6名事业人员的报名、资审、考试、考察、录用。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调配干部,规范干部程序,杜绝违章和“暗箱操作”。加强干部队伍的考核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我局配合县纪委监察、组织、编办、财政,开展在编不在岗清理,共抽查10个单位。做到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并严格兑现考核结果。认真开展干部培训,任职培训,不合格和不称职人员离岗培训工作,同时,严格执行政策,对达到辞退条件的人员坚决予以辞退,全年共培训470人,其中不合格和不称职65人,辞退和开除不合格不称职人员34人。
2、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新体制。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地方,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关系重大,我县成立了“事改”领导小组,我局严格按照“事改”精神,积极宣传政策,作好过细调研,全面开展“事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全面安排,下发了《××县“事改”方案》、《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管理办法》、《竞争上岗细则》、《新增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全面贯彻落实以聘用制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基本用人制度,重点抓好科学设岗、公开聘用、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等环节,规范聘用程序,强化奖励机制,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全县“事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可望十一月底全面完成。
3、深化工资改革,认真做好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工资福利,审批10924人左右年终奖,办理两年考核升资3080人,五年考核职称和“三优”晋升级别工资326人,职称升资324人;严格按规定办理死亡安葬费、一次性抚恤67人;审批发放岗位补贴在职人员9791人,离退休3128人。同时,争取多种形式,结合“事改”工作,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教育部门按照“三治一管理”目标,打破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将财政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浮动工资直接与考评挂钩,卫生部门实行效益工资制,将财政工资以外部分称之为效益工资,并与月考评挂钩;从而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打破平均主义,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4、认真贯彻执行市发3号《关于进一步用好和引进人才的意见》和县委政府《提高人才队伍相关待遇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积极探索科技人才的考核和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创办、颁办、协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兑现发放高级人才津贴67人,高知边补571人(其中中级职称边补553人,学士学位边补18人),共计现金40余万元。全县职称管理进一步得以规范,实现计算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7571人,开展了40多个单位312人的资格证三年一审工作,办理资格证520人,向上级推荐评审中高级职称200多人,开展了初岗评审工作。结合“事改”加强职称结构比例管理,推进评聘分离,实行单位自主聘任目标。
5、高度重视军转干的安置和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安置军转干2人,积极争取中央转移资金157万元,县级财政资金6万余元,彻底解决62名困难企业军转干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问题。开展节假日军转干慰问,得到了各级好评,为全县社会稳定工作作出应有努力。
(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突破。
10.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十
2010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局党组和全体同志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深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政廉洁,求真务实,认真履行所分管的各项工作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做好自己所分管的各项工作,首先不断地充实自己,并积极参加全区科级干部“月训选学”的培训,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开拓精神,努力使自己在新的形式下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公道正派,真正做到“对已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的,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通过学习,努力做到政治上解决坚定性,思想上解决纯洁性,作风上解决扎实性,纪律上解决严肃性,为搞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工作中心,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任务
按照班子成员分工,我主要负责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一年来,我总是以扎实的工作作风,饱满的工作热情干好党组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无论是分管的每项工作,自己都能尽职尽责的去完成。人才工作,积极贯彻《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践意见》,结合大讨论活动,继续开辟人才交流新路子,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为全面建设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这一整体思路,严格落实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各类人事劳动代理工作,强化人事和劳动各项工作的服务职能,为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班子建设当中,自觉维护班子团结,能做到班子成员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思想教育,打好防腐倡廉的思想基础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按照中央纪委提出的“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大工作落实的力度”的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根据省人事和劳动保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党的廉洁自律若干规定,严于律己,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对人对事只存公心,没有私心,以诚信谅解为本,多年来不但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做的,尤其是在工作作风和经济方面更为严谨,也可以说是谨小慎微。因此,为做好全局的党风廉政工作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组织人事干部新创形象和全区开展的“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及大讨论活动。首先狠抓思想教育,打好防腐倡廉的思想基础。今年来,在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区委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人事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自觉学习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开展自查提高,使全系统产生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业创新的学习工作氛围。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局系统均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确定目标,量化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大讨论的开展提供了有力地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学习。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以集中学习、座谈讨论、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组织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国家领导人和省、市、区主要领导的讲话,并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将理论学习贯穿于平时工作中,常抓不懈。
(三)是认真查摆。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从工作实际出发,对照自身职责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经验,对照群众所盼所想,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走访调研、谈心交流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高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准确深刻查摆单位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形成剖析材料,认真分析原因,边查边改;
(四)是积极整改。针对查摆的突出问题,我们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并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把学习教育和讨论结合起来,正确引导,互相启发,使党员干部从廉洁从政、严守党纪国法,巩固执政党的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越是经济发展,越要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从灵魂深处打好防腐倡廉的思想基础,确保人事劳动保障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11.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十一
2009年7月8日,巴斯夫亚太区总裁敖云峰博士、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郑大庆,以及巴斯夫亚太区和大中华区企业传播部、可持续发展部和EHS部的多位同事齐聚巴斯夫北京办公室,正式发布巴斯夫大中华区的首份包含经济、环境和社会表现的报告,并接受了来自国内部分媒体的提问。
据悉,今年巴斯夫在全球发布了一份整合公司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绩效的报告:《我们共同塑造未来》——巴斯夫2008年报告(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这份报告厚达258页。
巴斯夫在华可持续发展作出五大承诺
巴斯夫亚太区总裁敖云峰博士介绍到,可持续性是巴斯夫各项业务的核心,此次巴斯夫在中国发布第一份经济、环境和社会表现报告,就是要向公众传递信息,汇报工作,聆听意见。同时这也是巴斯夫将全球统一的标准应用于巴斯夫大中华区运营的一个表现。
在报告中,巴斯夫对在大中华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五大承诺: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与大中华区客户行业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深化本土研发实力;为今后在大中华区的投资做好规划;继续增强团队实力;关注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巴斯夫大中华区的销售情况、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使用、空气污染物排放、水体排放、安全方面的数据等都进行了真实的披露。
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持续改进报告
在发布会现场,巴斯夫也同时展示了其2008年全球报告的完整版(258页)和一个简写版。此次针对大中华区发布2008年简报,是巴斯夫第一次针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出一份报告,这突出了巴斯夫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有记者提出,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那么巴斯夫这份报告的发布是否来自中国政府或社区、公众的压力呢?
对此,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表示,发布大中华区报告并不是来自政府或公众的压力,而是巴斯夫在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与我们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并共同获益,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初衷。
巴斯夫亚太区总裁敖云峰博士也表示,他觉得“中国政府或社区、公众的压力”就他理解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兴趣”,而这种兴趣对巴斯夫来说看到的是机遇。这是一个巴斯夫展示其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积极支持中国的化工行业发展的平台。
12.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异化劳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马克思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和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 (alien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对立化、受异己力量统治, 让别人支配等义。早在十七八世纪,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法国哲学家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 在霍布斯那里, 异化主要是指转让。卢梭认为人民的主权不能被异化, 他还从经济、政治上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 但卢梭对异化认识是肤浅的, 没有触及到异化问题的本质。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真正把异化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 在西方哲学史上,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接着, 费尔巴哈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概念运用于考察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 不是上帝创造了人, 而是人创造了上帝, 但他所指的人却是抽象的人而非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应当自由、自觉的, 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外部世界, 以便占有外部世界, 占有生产资料, 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然而,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劳动者越是通过劳动去占有外部世界, 创造出生产资料, 他就越是失掉外部世界和生活资料, 并受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和奴役, 这就是异化劳动。
二、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产品本来是工人劳动创造出来的, 理应与工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可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 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 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 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 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 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因此, 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与自己相对立, 劳动者成为他自己的产品的奴隶。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是在肯定自己, 而是在否定自己。工人制造产品不是为了自己, 劳动所获得的只是维持生存的微薄的工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 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者创造了宫殿, 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者创造了美, 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 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 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
2. 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按马克思的观点, 本来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 是其内在的东西。真正的劳动乃是人的内在本质, 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异化劳动中, 劳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和异己的东西,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受强制、痛苦的感觉。劳动不是自愿的, 是强制性的, 劳动变成生存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自由和自觉的活动。工人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但所能获得的仅仅足够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始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劳动变成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身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 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马克思指出, 要是劳动没有强制性的话, “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3. 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 人是类存在物,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它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是类的存在物。”人作为类存在物,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改造对象世界, 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才是人的类生活。而异化劳动使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的生产活动, 变成人的异己本质, 变成压制劳动者的力量, 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 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的自我异化”。
在马克思认为,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 在类的意义上, 人都是平等的主体, 而“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 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由于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都和劳动者相异化, 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尊严。劳动已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的生活需要, 而是变成了单纯的谋生手段, 变成了仅仅为了满足直接肉体需要的动物式的生产。“通过异化劳动, 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 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 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正像他把自己的生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化, 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 正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 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马克思指出了人同他的类本质的相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即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指出, “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1. 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 现代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 由于中国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化劳动现象, 异化劳动现象产生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具有历史阶段性, 也是暂时的, 中国的异化这并不是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这也是马克思对待异化劳动的辩证态度的肯定方面, 即肯定生产力层面的一切积极成果。
2. 坚持“以人为本”价值理念, 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
在《手稿》马克思精辟的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 自觉地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来看待异化问题。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历史形态阶段, 所以说异化现象在这个阶段出现是历史必然的。虽然某些异化现象表现为偶然性, 但任何偶然都是必然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 也就是必然表现为偶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更好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进而才能更好地解决异化劳动的种种弊端。社会的发展不能以人的价值的丧失为代价,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使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就是为扬弃异化所作的积极努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这充分说明, 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我们要充分肯定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尊重人的社会和个体价值。
3. 要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社会里存在的这些种种的异化现象, 在精神方面, 由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涌入, 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 许多人表现出了信仰危机, 精神空虚, 沦为感觉主义者。让我们看到了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均衡发展的状况, 所以改革要加大力度, 协调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处理好资本与劳动、人与物、公平与效率、发展与代价的关系, 健全法律制度,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 就必须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和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与环境。
4.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观点和基本的原则。资本主义是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疏远和背离为代价的。人类破坏自然, 人与自然矛盾的极端形式是自然界对人的报复。“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认为, 未来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 它是任何自然界之间、任何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关注的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种因素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67-297.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3.
[4]江宏龙.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评述[J].求索, 2004, (10) .
[5]迟成勇.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
13.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十三
------------------
金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铭梓
(2007年12月)
区人大常委会: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区政府的决定,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劳动保障工作,主动接受区人大和社会的监督,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兢兢业业,开创了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学习,注重自身建设
提高执政水平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理论和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积极组织开展纪律教育月等活动,思想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努力钻研业务。带头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培训,虚心向同事和群众学习,经常组织开展业务交流,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三是重视调查研究。一年来,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劳动保障主要任务,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就业、农保、未成年人医保、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保障队伍建设等课题研究,拓宽了思路,创新了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组织制订了9个有关全局性的工作文件,使就业等工作顺利推进并收到显著成效,并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党和政府威望,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全力抓好劳动保障工作,市、区交给的各项任务均全面或超额完成。
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此,在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我组织实施了就业援助等制度和“百企扶百村”就业等工程,具有金湾特色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日趋健全,形成了进厂务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区就业、家庭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就业渠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市府下达的年度城乡培训就业工作任务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受到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表扬。截至10月底,全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1830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3301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428人;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63%; 职业培训基本形成了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多方联动的局面,全年培训区内外城乡劳动力4775人。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今年,通过采取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加大扶持等措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和未成年人医疗均得到基本保障。截至10月底,全区养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1972人和63876人;开展“农保”的村(居)覆盖率100%,参保人数10992人;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067人,未成年人因病致贫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企业退休人员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他们的文体生活越来越丰富。截至10月底,全区9067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8.2%;先后组织举办文艺晚会书画展等大、中型文体活动18场;先后对区内3388名特困、孤寡、重病等“六类”退休人员进行了探访慰问。平沙退休人员省级示范点、红旗退休人员市级示范点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受到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表扬。
劳动关系处理工作日趋规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区、镇、村(居)三级工作网络和区、镇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资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完善,劳动
保障信访、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日益规范,劳动保障力度越来越大,劳动关系日趋和谐。截至10月底,全区共接访2769人次,接听来电2183人次,处理来信143件,处理职工投诉案件159宗,案件办结率达到99.6%;各类举报案件的专项检查结案率达到100%;处理职工投诉案件159宗,案件办结率达到100%;处理劳动保障突发(含集体上访和集体罢工)案件36宗,查处欠薪863万元;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145宗,争议金额1550多万元,结案率100%。此外,主动做好华侨农场改革和13家企业改制的相关工作,职工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搞好服务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配备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落实了经费,健全了制度,形成了区、镇、村(居)三级服务网络;二是区、镇、村(居)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对外办事窗口均实行“一站式”的服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三是形成了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并举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至10月底,全区共办理职工退休手续680人;工伤认定930宗,同比增加33%;劳动能力鉴定285宗,同比增加35%;鉴证劳动合同67000多人次,组织举办了不同规模招聘会56场。劳动保障宣传不断深入。宣传是各项工作的先导。在区、镇、村(居)和企业中开展了多形式的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劳资双方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截至10月底,全区先后组织举办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普法宣传等咨询活动43场;组织举办了6期《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业务学习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事干部和企业厂长、经理、劳资人员共768人;在企业召开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座谈会7次,并多次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报道我区劳动保障工作经验。
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两个条例”,树立良好的党性观念,坚持民主集中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作风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和纪律教育月、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三优文明窗口”等活动,进一步转变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学习和业务培训,先后组织区、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参加省、市、区举办的业务培训147人次,组织村(居)分管领导和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就业、退管和“农保”等业务轮训160人次,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三、严以律已,干净干事
加强党性修养。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遵守党的各项纪律,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努力当好党员和干部职工的表率。
坚持廉洁自律。建立和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执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带头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和各项廉政制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努力做到廉洁从政、干净干事,带好队伍,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坚持依法行政。劳动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具体工作中,除了注意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研究外,我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利用区、镇、村(居)对外服务窗口和宣传专栏,向社会公布劳动保障政策,公开办事程序、时限和结果;依法处理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和信访等案件,一年来我局接办的上述案件未出现过差错。
自觉接受监督。政府组成部门要对政府负责,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为此,我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议案、建议办结率100%;每半年和年终向区政府和人大、政协汇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整等工作情况,半年工作检查和年终工作考核等重大活动都邀请人大、政协参加;经常召开座谈会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经过自身的努力,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深入细致;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不够
14.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十四
一、基本情况
此次专项检查,我们对我县辖区内建筑、交通、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此次专项检查中,共检查xx户企业,其中建筑行业x户,共涉及劳动者xxxx人,查处各类违规违法问题x起,下达整改指令书x份。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为了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根据通知精神,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精心组织,全面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及要求,分重点、分区域、分阶段的安排了专项检查工作
(二)全面检查,确保落实。相关业务科室于x月xx日至x月xx日期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全面检查,深入到乡镇、社区、园区开展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检查中,工作人员深入到用人单位工作现场,查看相关资料,与职工谈话,现场询问。从多方面进行专项检查。
三、存在问题
一是建筑行业大部分农民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熟悉,缺乏维权意识;
二是行业用工特殊,人员流动频发,对签订劳动合同有抵触情绪;
三是部分农民工就近就业,农闲务工,农忙回家,打短工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
四是部分企业未依法参保,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四、下一步打算和措施
一是继续加大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力度,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我们将加大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二是继续加大对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执法检查力度,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受理投诉举报等执法手段,不断增强用人单位守法经营、依法用工的意识。
15.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十五
一是认真做好劳动合同备案管理和集体合同审查。引导企业和职工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 帮助企业和职工建立劳动合同协商机制,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劳动合同管理机制;加强指导服务, 不断推进集体合同审查, 确保集体合同的质量和法律约束力。一季度共对6126人的劳动合同进行了备案, 审查集体合同7份, 涉及职工2675名。
二是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争议调处工作。该局始终坚持“快立案、重调解、慎裁决、速结案、讲效果、保稳定”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案件调解力度, 强化举证、质证、论证的工作程序, 努力提高办案水平和效能, 有效化解了劳资双方矛盾。一季度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19件。
16.劳动安民枝上俏,社会保障开繁花 篇十六
2006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个专业时,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媒体中常出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想起常听父母提起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词语。在劳动局工作的小姨鼓励我说,劳动与社会保障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还不完善,而且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所以未来几年这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专业。听了小姨的建议后我开始动心想要进一步了解这门学科,后来又找到相关的高校专业介绍详细了解之后,发现这门学科确实“大有可观”。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果光从专业名称上看,不少人不会将它与管理学联系在一起。可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毕业生竞争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毫不逊色,总能以其特有的个性征服面试官。你也许会惊讶,会不解,但当你了解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嚣后,也许你的疑惑会马上消除。
由于该专业要求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在课程上分为了这三大类:一是基础课程,包括英语、人文、哲学、数学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国际经济、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专业课程,包括工资薪酬管理、社会保险、人事心理学、劳动关系、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市场概论等。除了理论学习外,我们还要跟随老师进行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个例分析等。
有了这些训练还不够,我们还要重点学习调查方法,就是现在业界非常重视的“定量分析”万法,这种方法在西方已久受推崇,我国的管理方法转型很大程度上就是。定量研究“的深化,这是社会研究的基础。系统地学习过调查万法是我们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深入各个行业,这样的契机成为我们在职场中举重若轻的原因。通过这些训练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毕业之后不仅擅长团队协作,出色完成细化分工后的工作,而且可以独当一面,可谓不折不扣的全才。
各有千秋,特色鲜明
现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在很多高校开设,其中以一些综合性大学和经济院校的条件更为成熟,如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在该专业上买力雄厚,学校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科研基地,学院创办之初,就设有工资福利专业,是当时全国新创的三个专业之一,目标就是培养工资福利管理人才。1993年,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9年正式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
武汉大学的社会保障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社会保障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为教育部批准的百所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8年首批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财务等专业不同,这个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由于该专业毕业后工作岗位涉及管理,因此人际交往技巧很重要。
除了上述提到的院校之外,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综合实力和研究特色都比较鲜明。
厚积薄发,不同凡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对口就业的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系统、社保基金、人才流动中心、民政部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都是较好的单位。我的一个师兄还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入机关工作呢。除此,我们还可以去保险公司工作,因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开设的课程中也有不少是相同的。据我所知,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了经济类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17.劳动和社会保障 篇十七
毕业论文选题及要求
论文选题(举例):
1.现代家庭的风险及保障研究;
2.企业年金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3.我国农村文华传统与养老模式选择;
4.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模式研究;
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文化研究;
6.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年金研究;
7.文化传统与养老模式研究;
8.朝鲜族人口老龄化研究;
9.东北朝鲜族外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
10.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国民认同研究;
11.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12.东北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状况研究;
13.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方式研究;
14.新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风险砸研究;
15.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民族团结研究;
16.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民族传统的关系研究;
17.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研究;
18.社会公正问题研究;
19.经常失业人口就业观念研究;
20.个体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21.经常失业人口的心态研究;
22.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研究;
23.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
24.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问题研究;
25.当代中国产业转型的社会就业问题;
26.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与支持网络研究;
27.基层社区自治与公司社会的建构;
28.公共管理人员的社会服务理念;
18.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篇十八
一、抓班子,带队伍,加强组织建设
局党支部始终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一是在班子建设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重大问题集体研究讨论进行民主决策,做到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全局一盘棋。围绕“谋发展、惠民生、促和谐”这一主题,召开了民主生活会,注重领导班子内部团结和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之间的团结,阐明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才能出政绩、出干部、出友谊。在工作作风上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按原则办事、按制度办事。同时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搞亲亲疏疏,不搞小圈子,团结协调各方面力量,充分挖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能。针对党支部力量薄弱的实际,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局党支部副书记(副局长兼),充实了支部成员,同时在二级单位社保局和就业局各成立了党小组,抓好各自日常的学习和组织生活会,形成了支部书记全面抓、副书记侧重抓党务工作的良性工作机制。二是在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中认真开展了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做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今年有1名重点培养对象转为中共预备党员、7名积极分子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作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学习和党费的及时缴纳工作,并按照“三会一课”的要求过好党员的组织生活会。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保证了全局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
二、抓学习,强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党支部从强化理论学习,推进学习制度化,积极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年初认真制定了支部工作和学习计划安排,将每周五下午定为集中学习日。严格执行全局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制度。二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进一步加大学习力度,局党支部为系统每位干部职工征订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图书、光盘等学习资料57套240余本。集中组织学习20次;先后召开座谈会3次,举办专题讲座和专题调研座谈会各1次培训80人,并在全局开展了学习心得体会交流活动,75名干部职工送交学习心得。编发学习实践活动简报45期。通过集中学习和专题讲座,使全体干部职工接受了系统的党性教育,切实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局党支部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为确保党风廉政不走过场,由支部牵头,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锡林浩特市专项治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礼金问题工作方案和市主要领导在全市专项治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礼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积极征订和学习王瑛同志等先进事迹图书,收看电视专题片,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王瑛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四、转变作风,提高了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今年我局效能建设工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软环境改善提升年活动的推动下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工作作风得到很大改观,依法行政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开展“三优”文明窗口创建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我局社保就业服务大厅积极开展了创建“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三优”文明窗口活动。通过“三优”文明窗口创建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了便利。
(二)清理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软环境改善提升年活动中,我们按照上级要求认真梳理并取消了征收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工本费等9项收费项目,进一步方便了群众。
(三)落实政务公开、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软环境改善提升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局进一步修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以行政效能投诉制度、社会公开承诺制度、机关首问责任制、行政执法公示制、过错责任追究制、政务十公开等规范化建设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办事流程。
(四)为民办实事能力明显提高。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软环境改善提升年活动,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期整改措施。通过落实整改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基层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以及部分企业人才缺乏这一现状,根据市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们年初以来相继组织了四次公开招聘基层工作者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人才市场推荐企业工作者335人。二是启动了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大额医疗保险。局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各苏木镇场和嘎查广泛宣传牧区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大额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三是针对城镇部分集体企业丢失档案和档案不全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困难这一问题,根据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要求,我局主动联系有关参保人员,认真梳理和审核各类丢失档案人员的材料,目前已上报148人的材料,有77人的已经批准参加养老保险,71人的材料在进一步审核之中。四是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我市社会稳定的问题,落实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有效防止和减少拖欠工资事件的发生。五是针对中小企业招工难,人才短缺问题,自2月份以来先后开展了大型春风活动招聘会、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四次系列招聘活动,有6269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意向,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供需平台,有效促进了就业。六是深入所承包嘎查和牧户,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意见,为承包嘎查牧民的考上大学生子女提供了资助,并力所能及的解决了承包牧户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
(四)综治维稳和信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由党支部牵头狠抓综治维稳以及信访工作。以“两会”和“国庆”期间的安保工作为重点,集中抓好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和丢失档案人员参保问题。截止目前对市属用人单位进行专项检查4次,主动监察5次。检查用人单位481户,涉及劳动者5286人,共受理拖欠工资案件41起,涉及农民工1400余人,追回被拖欠工资达700余万元,补签劳动合同989人。局机关接待信访案件70余次,涉及上访人员1500余人。
五、党建工作促使我局实现三个明显变化
今年来,在市委的领导和机关党工委的工作安排下,经过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促使全局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一)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变化。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班子成员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弥补,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凝心聚力、形成了团结务实的良好局面。
(二)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工作主动性有了明显变化。通过抓好机关干部职工的日常学习和管理,充分挖掘和发挥了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来势下激发了每个成员的干事、干成事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市委、政府采取的灵活用人措施为部门单位引进了人才、输入了新鲜血液,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在工作创新上有了明显变化。近两年来,我们在业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上始终注重创新。一是在高校毕业生安置和引进人才方面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引进安置高校毕业生1000余名。二是劳动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我市劳动保障三级监察网络,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对市属建筑工地实施了有效动态监控;通过积极努力成功争取全盟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试点地区,成立了锡林浩特市劳动争议仲裁院,实现我市劳动争议仲裁庭“未开庭”零的突破;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XX年以来连续启动了“四项”新险种,解决城乡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三是创造性地建成了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网,为利用网络宣传全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及进一步贯彻执行本部门政务公开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协议08-02
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06-19
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09-20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09-21
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所长工作职责10-30
工作计划(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09-24
办理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卡流程09-06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13年终工作总结11-03
劳动分和社会保障法心得体会11-09
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典型发言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