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10篇)
1.《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 篇一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入:请同学们看课本后面有一张元素周期表,只有112种元素,但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却是极其丰富的。这其中,有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也有人类利用化学方法制备的物质。不过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这极其丰富的物质世界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由112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内在联系。板书: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一P31交流研讨第一题
课件展示不同组学生对该问题的解答
讲述: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即单质,如钠元素形成钠单质,氯元素形成单质氯气。一种元素可以与其他种类的元素组成物质,即化合物。化合物种类繁多:有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钙、氯化氢、甲烷、过氧化钠等;有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硝酸、硫酸、碳酸钙、氢氧化钠等;有四种或四种以上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五水硫酸铜等
板书: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问题二P31交流研讨第二题
课件展示不同组学生对该问题的解答
讲述:元素在物质中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游离态,一种是化合态,同种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能呈现不同的价态。对于元素的某一价态,总有一定的对应物质。通过对所对应物质性质的研究,可以清楚的认识处于某一价态的元素的性质;反过来,通过对处于某一价态元素的性质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把握所对应物质性质。对于绝大多数元素来说,都能形成单质和化合物,这些物质构成了这种元素的物质家族。板书:2.元素在物质中有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即单质和化合物 3.对于元素的某一价态,总有一定的对应物质 交流:展示P32图2-1-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你对上图有哪些理解?你能丰富这个图示,进一步展现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吗? 课件:展示不同组学生对图丰富后的内容
问题: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2价、0价、+4价、+6价,你能说出分别含有这些价态元素的常见物质吗?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个类别?画图并表示出含硫元素的物质家族 课件:将各小组同学按教材图2-1-3的模式绘制的硫元素的不同价态物质图展示,也可以其他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数轴法): 化合价-2S(游离态)0+4+6SO3Na2SO4化学式Na2S SO2H2S Na2SO3类别化合态 讲述: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物质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新的物质还在不断的被制备出来。如果能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在分门别类的研究他们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就容易找到有关的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根究研究的需要,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问题:尽可能多的列举你所知道的物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并绘制简图表示分类结果。
Na、Mg、Al、C、N2、Cl2、O2、P4、S Na2O、MgO、CaO、Fe2O3、Al2O3、CO2、SO2、SO3、P2O5 HCl、H2SO4、HNO3、H2CO3、CH3COOH、HClO NaOH、Ca(OH)
2、Mg(OH)
2、Ba(OH)
2、Al(OH)3 Na2SO4、MgCl2、CaCO3、AgNO3、BaSO4
盐酸溶液、硫酸钠溶液、糖水、课件:请一小组展示他们的简单图标,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订正,教师做简单评价。
板书:
二、物质的分类
课件:展示下列物质的分类简图 1.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将物质分为 纯净物物质混合物单质:O2H2O3C Cl2Fe Cu 金属氧化物氧化物Na2O Na2O2Fe2O3化非金属氧化物合CO CO2SO2NO2物酸:HClH2SO4HNO3H2CO3HClO碱:NaOHBa(OH)2Al(OH)3盐:Na2SO4K2CO3FeCl3溶液浊液胶体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
2SO2
SO3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Na2O MgO CaO 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但有例外:Mn2O7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但有例外:CO、NO、NO2等
2.另外
化合物反应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氧化剂还原剂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元素的存在形态只有两种:化合态和游离态 B.同一元素,呈化合态时,其化合价一定比游离态时高 C.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物质
D.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表现的存在形态一定不同
2、经分析,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D)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D)A.H2O
B.NHC.NaH
D.H2SO4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一种元素可能形成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单质 B.单质的种数一定多于元素的种数
C.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D.只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一种物质
2.《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 篇二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调节生长
(一)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
高浓度:抑制生长
(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三、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一)修剪整枝
(二)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四、其他植物激素>(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上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设计我们理解了向光性的原因(请一位同学说明原因)。那么,引起玉米幼苗向光生长的生长素是在什么部位产生的?
(学生回答:略。)
在植物体内主要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是以什么方式运输到作用部位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有关小字内容。同学们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请提出来。
(学生会提出“叶原基”、“形态学”等词语。教师可以利用芽的模式图和一盒柱顶红的叶片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
好了,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是否生长素浓度越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越快?同学是怎么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的?
(学生汇报,课下讨论方案)推测结论。)
讲述:是不是如同学们所预期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深入研究的结果。
(出示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图投影片。)
学生观察后说出各段曲线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长素浓度不同对植物器官的作用不同,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一种调节作用,即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注意指出向光性生长的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但仍在低浓度范围之内。)
提问:生活中有没有体现上述作用特点的实例呢?
(利用计算机展示“松树”塔形树冠,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演示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情况,及侧芽生长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观察。分析后试着解释原因。)
(教师引出“顶端优势”现象,并强调:离顶芽越近的侧芽受抑制越明显。)(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横放的幼苗,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面部分分布较多;根和茎近地面部分与远地面部分生长速度不同。)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近地面部分,根、茎的长势却不同?
(引导学生推测: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出示根、茎、芽三个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反应图投影片。)
(学生观察后找出三个器官最适浓度,归纳出根的敏感度大于芽的敏感度大于茎的敏感度。由此分析解释根、茎近地面部分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
讲述:既然上面讲到生长素调节生长有两大特点,所以应用时必须从这两大特点出发。
比如可以根据顶端优势原理,在种植果树或柿等作物时,要想丰产,就需要去顶芽,适时修剪整枝。
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很少,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大量应用的不是生长素,而是生长素类似物。如:奈乙酸、2,4-d。(布置同学阅读“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内容。)
(出示胶片)展示带芽多的枝条,带芽少的枝条和不带芽的枝条扦插生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后得出: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使不易生根的扦插枝条生根?
回答: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
(出示胶片)展示植株受粉与否对子房发育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后得出:发育着的种子里产生的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提问:由于没有受粉,这种果实有什么特点?
(回答:无子。)
讲述:除上面谈到的两点作用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如在棉株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达到保铃、丰产的效果。
除了生长素外,植物体中还有其他的激素。有些是同学熟悉的。(教师引导学生讲生活中如何让生柿子尽快变熟的经验引出乙烯等其他激素。)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其他植物激素”部分,了解其产生。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提问:一株植物体内只存在一种激素吗?
(回答:大都含有多种激素。)
如果同一植株同时含有多种激素,那么,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怎样起作用呢?
(回答: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教师小结本节所学内容。)(略)
反馈测试:
3.《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重点和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条件 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出问题并确定问题。1.问题的提出 种子才能萌发?
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何检验假设。因素(如肥料等。)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
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简便易行的方案。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 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提出注意事项,督促、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检查,随时抽查,适时
给予评价,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验探究
5.得出结论: 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和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度、一定的水分、充
察,并进行描述。足的空气。
6.表达和交流: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交流探究的过程,分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析结果。
因,鼓励重做。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7.本探究实验成
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功的关键
度 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条件: 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记录。置。
芽率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法。
3.种子萌发自身 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条件的分析: 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完整的、活的胚储藏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丰富的营养,渡过休
眠期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胚根→根 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胚轴→一连接根和茎
4.《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
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推进新课
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课件展示:
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 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 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
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
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 生:光照。师:方向怎样?
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师:对,非常好,在生物学中我们把这种植物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那么,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呢?大家先看这么一个资料。
课件展示:
展示植物根的向地性。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向性运动。
师:体验下列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找学生代表从不同方向刺激含羞草叶片,叶片闭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含羞草叶片受到刺激,产生闭合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不管从什么方向刺激,都引起闭合。不是单一方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师:答得好。
师:请同学们讨论植物还有哪些向性运动的例子?学生讨论,老师简单总结:向性运动:单一,定向。
师:同学们了解清楚了向性运动,下面我们来探讨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
板书:
一、玉米幼苗是否具有向光性
师:1880年,达尔文用NFDCO草为材料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了研究。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具有向光性?
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汇集如下实验注意到的问题: 1.必须得有单侧光刺激为实验组。
2.必须设计对照实验,即黑暗情况或均匀光照为对照组。3.其余的条件在相同并适宜条件下进行。
师:请看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课件展示:
A.暗箱中的胚芽鞘生长弯曲情况。
B.留有小孔的暗箱中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作用下生长弯曲状况。观察玉米胚芽实验时的现象并说明结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A.现象:向上直立生长;B.现象:向光弯曲生长;A、B对照说明:单侧光刺激使其弯向光源生长。NFDCO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胚芽鞘的生长与光无关。
板书:
二、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师:请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汇集内容如下: 课件展示:
1.可能是整个胚芽鞘都可以接受单侧光刺激。2.可能是胚芽鞘的某个部位能接受单侧光刺激。解决的方法:
1.整个遮光处理、局部遮光处理分组实验。2.刺激必须是单侧光,否则不会弯曲生长。3.采用相互对照为对照实验。
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总结焦点问题是采用遮光的方法研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课件展示:
A.暗箱中用锡箔或黑纸遮住燕麦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作用下生长弯曲状况。
B.暗箱中用锡箔或黑纸遮住燕麦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单侧光作用下生长弯曲状况。观察燕麦胚芽实验时生长弯曲状况并说明结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A.现象:向上直立生长;B.现象:向光弯曲生长;A、B对照说明:感受单侧光刺
激的部位是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师:综合实验一、二,你认为燕麦幼苗的生长弯曲与哪个部位有关?为什么会生长?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推测可能与尖端有关,可能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板书:
三、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
师:1910年,丹麦的生物学家詹森设计了如下实验: 课件展示:
A.暗箱中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现象是不生长不弯曲;
B.胚芽鞘切去尖端,放一明胶薄片,再放上尖端,单侧光照射,现象是向光弯曲生长。请同学们评价该实验是否有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有缺陷。首先,本实验未设对照实验。应该设计一组相同情况下切去尖端,只放一明胶薄片实验作对照,以排除明胶薄片中含有促进生长物质的可能。其次,未设计无单侧光的实验,以排除单侧光作用的可能。
师:回答得好!课件展示:
C.胚芽鞘切去尖端,放一明胶薄片,单侧光照射,现象是不生长不弯曲。D.去除单侧光刺激,其他条件都相同对照实验,结果都不变。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整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师: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验证方法?(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评价。师:再来看,科学家是如何做的?
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耳从另一个思路进行了研究。课件展示:
切去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无单侧光条件进行实验。现象:向放胚芽鞘相对的一侧弯曲生长。
请同学们思考:该实验有无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
生:缺少对照实验,应加两组,一组为切去尖端,无单侧光;一组为切去尖端,放在胚芽鞘的另一侧,无单侧光。
师:很好,那么你加的两组现象是什么呢?
生:切去尖端的一组不生长,另外一组向放尖端的另一侧弯曲生长。师:很好,这个实验也能证明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师:除了上述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科学家温特想到了更聪明的方法。课件展示:
展示温特实验的过程。
师:你认为温特实验是否有缺陷?如果有,如何纠正?
生:缺乏对照实验,应该设计一组,除了未放过尖端以外,其余的均完全相同的实验作对照。
师:回答得好!
师:有人设计了更好的实验,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展示:
(注:已知云母片可以完全阻断物质的运输)
师
既然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促进了生长,那么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这得感谢科学家郭葛。
板
书:
四、促进生长物质成分的确定
师:1934年,科学家郭葛提纯分离出了该物质,并证明它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那么吲哚乙酸是不是真的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呢?现在假设给你吲哚乙酸,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吲哚乙酸能促进胚芽鞘生长?
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吲哚乙酸能促进胚芽鞘生长? 课件展示: 问题:
1.吲哚乙酸要作用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必须要借助于一种承载物。这种承载物应为什么?
2.如何排除承载物的干扰? 解决的方法:
1.借助于温特实验的启示:承载物选琼脂块。
2.要排除承载物的干扰,必然要设计对照实验。师: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课件展示:
展示郭葛实验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对比评价。
师:因为吲哚乙酸确实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所以我们就可以确定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就是吲哚乙酸。而因为它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所以就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师:通过一、二、三、四的学习,我们都得到了哪些结果?请同学们讨论汇总。师、生共同总结:
①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②胚芽鞘的生长与光无关,与尖端有关; ③胚芽鞘的向光生长与单侧光的刺激有关; ④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⑤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⑥尖端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吲哚乙酸。板
书:1.在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如何运输的? 课件展示:
观察下图,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生:生长素总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下端,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上端。师:我们把生长素的这种运输方式叫极性运输。板
书:2.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课件展示:
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课件展示:
1.光照情况下,生长素的合成量是98。
2.单侧光照情况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是70,而向光侧生长素的含量是28,且与正常量98相同。
3.如果将尖端在正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则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相同,都是49,且与正常量98相同。
4.将2与3对照,单侧光作用使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
生: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具体说:在单侧光作用下,向光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
师:结合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请同学们解释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生: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具体来说:单侧光作用下,向光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尖端部位的生长素再向下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使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侧,从而使背光侧细胞伸长的速率大于向光侧,因而弯向光源生长。
师:请同学们总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生:在茎中:极性运输;在尖端:单侧光引起横向运输。师:(总结)生长素运输:极性运输、横向运输。板
书:3.光对生长素产生的影响 课件展示:
将玉米胚芽鞘尖端切下,选取相同的尖端随机分为两等份,放到两块相同的琼脂块上,一块置于光下,一块放在暗处,其余条件相同。最终产生生长素的量如下图所示。观察图示,说明光对生长素的产生有何影响?
光对生长素产生量的影响 课件展示:
1.黑暗情况下,生长素的合成量是100。
2.光照情况下,生长素的合成量是99。
3.对照1、2说明光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素产量几乎没有影响。师:光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素产生的量几乎没有影响。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主要以科学家对生长素的探究过程为背景,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历程,要求我们青年学生既要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又必须掌握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板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向性运动的概念:单
5.《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师:请大家观察课本P92-93提供的图片,完成讨论1、2。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交流,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互动二:耳的结构
师: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看书,教师展示耳的结构挂图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师: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讲解: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阅读课本P94上面一段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学生看书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互动三:用耳卫生
1.教师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 1
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参考课本P94第三段)
2.耳的结构图中有一个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请分析咽鼓管的好处和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强调: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互动四:请你当医生
师: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
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项活动加深学生对耳的结构的认识和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收集声波)(放大声波)(形成听觉)
6.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二、教学重、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等。
四、课前准备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思考与交流] 1.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7.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 篇七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8.第一节“行星的运动”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学习开普勒三大定律,能用三大定律解决问题。
3.了解人类对行星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是来之不易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研究天空中的运动:天体运动。师:自古以来,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天空中壮丽璀璨的现象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智慧的头脑开始探索星体运动的奥秘。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迅猛发展,人类终于能够飞出地球,登上月球。还能飞向万籁俱寂的茫茫太空,探索更遥远的星球。但你可知道:人类走到这一步经过了多少艰辛曲折?在对行星规律的认识过程里人们经历了地心说、日心说及到开普勒定律。
二、地心说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通过直接的感性认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等各星体都围绕地球做简单的完美的圆周运动。因为地心说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同时也符合强大的宗教神学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认识,故地心说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古希腊的托勒密加以完善的
三、日心说
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星星的位置为船队导航,因而对行星的运动观测越来越精确.再加上第谷等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及记录的大量的观测数据,用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很难得出完美的解答.当时,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航行已经使不少人相信地球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球体,哥白尼就开始推测是不是地球每天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呢?他假设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与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是“日心说”的模型。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且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做简单而完美的圆周运动。
代表人物: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四、地心说与日心说的碰撞
师:两种学说斗争的时间很长,虽然地心说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长,但最终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师:“地心说”占统治地位时间较长的原因是由于它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同时它也符合当时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观点.师:“日心说”所以能够战胜“地心说”是因为好多“地心说”不能解析的现象“日心说”则能说明,也就是说,“日心说”比“地心说”更科学、更接近事实.例如:若地球不动,昼夜交替是太阳绕地球运动形成的.那么,每天的情况就应是相同的,而事实上,每天白天的长短不同,冷暖不同.而“日心说”则能说明这种情况:白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师:虽然“地心说”符合人们的经验,但它还是错误的.进而说明“眼见为实”的说法并非绝对正确.例如:我们乘车时观察到树木在向后运动,而事实上并没有动(相对于地面).师:从目前科研结果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看,“日心说”也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一个中心天体,而太阳系只是宇宙中众多星系之一,所以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日心说”只是与“地心说”相比更准确一些罢了。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地心说”和“日心说”有了初步的认识,事实上从“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过渡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且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苦的奋斗,哥白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猜想的基础上,假设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和其他天体一样都是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从而使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也建立起了“日心说”的基本模型.但他的观点不符合当时欧洲统治教会的利益,因而受到了教会的迫害.使得这一正确的观点被推迟一个世纪才被人们接受。前人的这种对问题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对待学习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不放过一点疑问。
让学生课后阅读“科学足迹” 观看动画:日心说示意图;日地月 视频文件:地球自转与白天黑夜
五、开普勒三大定律 师:德国的物理学家开普勒继承和总结了他的导师第谷的全部观测资料及观测数据,也是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思考和计算的,因为不管是“地心说”还是“日 心说”,都把天体运动看得很神圣,认为天体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但结果总是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8′的角度误差.当时公认的第谷的观测误差不超过2′(第谷是一个观察天才,它通过对780颗左右的恒星持续观察,将观测结果从前人的10′偏差减小到2′)开普勒想,天体运动很可能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在这个大胆思路下,开普勒又经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终于计算出行星是绕太阳运动的,并且运动轨迹为椭圆,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并总结为行星运动三定律。
①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定律)
课本“做一做”,了解椭圆的特点。
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图钉来画椭圆.如图所示,把白纸镐在木板上,然后按上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枝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叫做椭圆的焦点.
想一想,椭圆上某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与椭圆上另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 观看动画:开普勒第一定律
【问题】:这一定律说明了行星运动轨迹的形状,那不同的行星绕大阳运行时椭圆轨道相同吗? 【解析】:不是。不同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不一样,但这些轨道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即太阳所处的位置。观看动画:开普勒第一定律(双行星)【牢记】:不同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不一样,但这些轨道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即太阳所处的位置。近日点 远日点
近日点
【补充】:因为地轴方向恒指向北极星方向,在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在远日点时,太
远日点
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在春分和秋分时候太阳直射赤道。所以春夏比秋冬时间长,但因为地球轨道接近于圆,所以相差不了几天。
②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面积定律)
观看动画:开普勒第二定律
【问题】: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则行星在远日点的速率与在近日点的速率谁大?
【解析】:根据相等时间的面积相等可知近日点速率大于远日点速率。【牢记】: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远日点的速率。
③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周期定律)
a3若用a表示椭圆半长轴,T代表公转周期,则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2k
T观看动画:开普勒第三定律
a3【问题】:公式2k中的比例系数k可能与谁有关?
T【解析】: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可以猜想,这个“k”一定与运动系统的物体有关.因为常数k对于所有行星都相同,而各行星是不一样的,故跟行星无关,而在运动系中除了行星就是中心天体——太阳,故这一常数“k"一定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 【牢记】:k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
例
1、我们假设地球绕太阳运动时的轨道半长轴为为a地,公转周期为T地,火星绕太阳运 动的轨道半径为a火,公转周期为T火,那这些物理量之间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 3r地日T地日23r火日T火日2k(常量)
六、太阳系 师: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太阳系的各行星及其运行情况。
师:自从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国际天文联会取消其行星地位,降为“矮行星”后,从此太阳系由“九大行星”变为“八大行星。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
观看动画:九大行星运行图;九大行星
七、开普勒三大定律的近似处理 师:从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太阳系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阶段的研究中我们按圆轨道处理。这样,开普勒三大定律就可以说成 【牢记】:
①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是圆,太阳处在圆心上。
②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所有行星的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若用R代表轨道半
R3径,T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2k,k与太阳有关。
T【参考资料】:给出太阳系九大行星平均轨道半径和周期的数值,供课后验证。
扩展及注意:
a)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运动,同时它适用于所有的天体运动。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中开
K火=3.36×10
k水=3.36×10 K金=3.35×10 K地=3.31×10
1818
R3R3R3心天体,2k中的k值不一样。如金星绕太阳的2与地球绕太阳的2是一样的,TTTR3R3因为它们的中心天体一样,均是太阳。但月球绕地球运动的2与地球绕太阳的2是
TT不一样的,因为它们的足以天体不一样。b)开普勒定律是根据行星运动的现察结果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它们每一条都是经验定律,都是从行星运动所取得的资料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开普勒定律只涉及运动学、几何学方面的内容,不涉及力学原因。
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确切描述,不仅使人们在解决行星的运动学问题上有了依据,更澄清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对天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A.大多数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地球处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人造地球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时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在近日点附近速率大,远地点附近速率小;卫星与地心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C.大多数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跟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可以近似看做为圆,这些圆的圆心在地心处
D.月亮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跟行星绕太阳运动,遵循相同的规律 例
3、关于开普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开普勒定律是根据长时间连续不断的、对行星位置观测记录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获得的结论
B.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随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距离小时速度大,距离大时速度小
C.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可以近似看做为圆,即可以认为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D.开普勒定律,只适用于太阳系,对其他恒星系不适用;行星的卫星(包括人造卫星)绕行星的运动,是不遵循开普勒定律的
例
4、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因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季节变化。冬至这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最远。下列关于地球在这两天绕太阳公转速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变的
B.冬至这天地球公转速度大 C.夏至这天地球公转速度大 D.无法确定
例
5、关于行星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BD)
A、行星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越大 B、行星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越大 C、水星半长轴最短,公转周期最大 D、冥王星半长轴最长,公转周期最大
例
9.分式的第一节教案 篇九
二、(1)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2)能力目标: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即是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先问学生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分数。
思考:请各位同学将下列各题用一个恰当的分数来表示: 1.
矩形的面积是20m2,宽为3m,长为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达乙地行驶了7小时,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然后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思考:
1.矩形的面积是20m2,宽为xm,长为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达乙地行驶了x小时,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是一种新的代数式。思考:
1、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给出分式的概念,引出课题。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
叫做分式。
例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2);
(3);
(4).例
2、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
小结:分式要想有意义,分母必须不等于零。例
3、当x取什么数时,下列分式值为零(1)
(2)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和B均为整式,B中含有字母
2、分式是否有意义的识别方法:当分式的分母为零时,分式无意义;当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有意义.3、分式的值是否为零的识别方法:当分式的分子是零而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的值等于零.4、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在引入新概念或新问题时,把相关的旧概念及旧知识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接触新的知识点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的构建新概念以及如何去分析问题.在辨识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质疑。
10.《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走进新单元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引出主题。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借助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右手握,左手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托;略偏左,安史。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目镜。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兴奋,跃跃欲试。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
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用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四种观察标本:
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对光 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③动植物玻片标本;(1)低倍物镜观察到物像的。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对准通光孔。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2)左眼看,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右眼睁。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3)转动反光 同学上前演示。镜,看到明亮的给予鼓励性评价。视野。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观察: 提出疑问,明确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1)标本放在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载物台上,压加以解释。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住,正对通光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孔。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2)镜筒先下数越多。看着物镜。
降,直到接近标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本。察。(3)左眼注视认真观看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目镜,使镜筒缓动手观察,注意规范。同解决问题。使 缓上升,直到看学生明确: 清物像。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小组竞赛 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像。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07-03
初一生物第一章教案09-12
八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一周06-13
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生物《鸟》教案09-10
检查机构认可分类方法07-28
高考作文素材常用分类方法11-16
学习生物常用的记忆方法09-21
高一生物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10-14
人教版物质的分类教案09-15
成人英语三级考试语法单词分类方法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