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

2024-06-21

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精选11篇)

1.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 篇一

标准作业管理程序

1目的为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和标准作业文件编制提供依据,使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和标准作业文件符合标准化管理规定,以标准化的形式对产品过程作业进行控制,达到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和生产作业文件有效性管理。2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和生产过程标准作业文件的管理。3定义

3.1 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工艺规程、明细表、工艺装备、特殊工艺过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3.2 工位控制作业文件:标准作业指导书、工作要素表等生产过程作业文件。

3.3 标准作业指导书:是一种编制标准文件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工作班组通过减少浪费、持续改进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4职责

4.1 生产制造部负责公司生产作业过程控制的归口管理,负责对生产作业文件的编制和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负责对生产作业的安全环保方面的管理,负责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劳保保护、安全环保卫生等工作监督检查。

4.2 设计研究所负责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和生产作业文件的标准化管理,负责产品过程技术文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

4.3 质量部负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负责产品生产质量检查作业文件编制和实施。

4.4 承制单位技术组负责承制产品过程技术文件设计编制和实施过程的管理,承制单位负责组织产品生产过程、生产作业文件的编制和实施过程的管理。5工作程序

5.1 过程设计技术文件的管理

5.1.1 产品过程设计必须依据产品设计图样和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编制,产品过程设计文件编写要详细,各个环节要考虑周全,要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应符合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规定。

5.1.2 公司技术部负责对产品关键、重要工序和特殊工艺等过程的作业指导书的审批,负责对生产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1.3 产品承制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标准化实施工作,负责产品关键、重要工序和特殊工艺等过程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并对正确性负责。

5.1.4产品特殊工艺过程作业指导书设计的一般要求

5.1.4.1人员的要求: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要求做到持证上岗。

5.1.4.2设备的要求:需对设备进行要求,明确设备工序内容要求,如热处理的炉温的均匀性要求,设备的精度等级要求等。

5.1.4.3材料或坯料的要求:如需对材料或坯料提出要求的,应在作业指导书中有明确的规定。

5.1.4.4工艺参数的要求: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的工艺参数和详细的规定,如机械加工的切削深度、切削速度、主轴转速、进给量以及热处理的装炉温度、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的温度、时间等,以便操作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

5.1.4.5工艺装备的要求: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作业所用的工艺装备。

5.1.4.6 工作环境的要求: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有明确的规定。

5.1.4.7 检测项目的要求: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检测项目,同时规定检测器具,检验方法以及检测频次等。

5.1.4.8 控制内容的要求:作业指导书编写时应有相应的控制内容和要求。

5.1.5 对过程设计技术文件编写的具体要求

5.1.5.1 作业指导书编写时应有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消化资料、核对零件流动卡、零件数量、检查工艺装备是否齐全、工艺装备是否检定、生产环境与工艺要求的符合性等。

5.1.5.2 作业过程的操作顺序和注意事项:作业指导书编写时应对作业的操作步骤进行细化,并对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5.1.5.3 作业指导书编写时应有作业过程完后的处置事项,主要包括:相关记录的填写工作,作业后的清理工作等。

5.1.5.4 作业指导书编写时应有异常情况的应急预案,如在作业过程中发生停电、或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发生时的处置方案等。

5.1.6 作业指导书审批:按工艺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经批准下发执行。

5.1.7 作业指导书发放、更改、归档等管理应符合公司文件控制程序规定。

5.1.8过程设计作业指导书的格式采用必须符合公司产品工艺文件管理制度《工艺设计作业指导书》企业标准规定。

5.1.9 产品过程设计技术文件的有效性控制由技术设计部门按产品工艺文件控制相关程序进行管理,并负责产品工艺文件有效的检查监督。

5.2工位控制作业文件的管理

5.2.1 生产作业文件的编制由生产部门GFPS办公室组织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依据相关工艺流程、产品工艺、工位作业范围、工位承担产品等进行编制,小组成员(车间班组或小组)在组长及技术、质量、安全等相关人员的协助下制定及更新相关工位生产作业指导书,保持生产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

5.2.2 工作小组负责按作业程序进行实施,积极协助小组成员找出作业标准的潜在问题,持续改善以便达成工作小组的方针目标。

5.2.3 生产车间领导、生产要素负责人、车间精益生产技术员、小组长负责工位生产作业各项工作的管理。

5.2.4生产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负责明确对本单位生产作业指导书归口管理责任,制定相应生产作业指导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生产单位生产标准作业指导书应符合如下管理要求。

5.2.4.1 所有批量生产产品的应编制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并按制定程序对标准作业指导书进行审批、更新、闭环进行管理。

5.2.4.2 明确标准作业指导书的发放、归档保存及作废销毁等控制管理工作。

5.2.5 标准作业文件格式采用必须符合公司《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企业标准规定。各生产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生产作业指导书标准,制定的生产作业指导书格式标准应上报公司技术管理处标准化进行备案,纳入《工位控制标准作业》企业标准中进行统一管理。

5.2.6 标准作业文件的编制

5.2.6.1标准作业文件的编制应充分发挥作业指导书的作用,应高度重视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在编制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时,应以工作小组成员为主,在生产、技术、质量等相关人员的支持下共同编写。

5.2.6.2 在编制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前,应首先对生产现场的现状工艺规程、作业环境、现有设备和工装、精度检测手段和方法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5.2.6.3 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设备的过程能力进行必要的分析,在必要时计算工序能力,做好工艺实验对比,保证编制的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可行、可靠和有效。

5.2.6.4 编制生产过程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文件前应对编制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如价值流图、制造工艺、质量功能、七种浪费的识别等。

5.2.6.5 生产过程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序号、工序名称、产品及零件名称;

2)操作者,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3)作业顺序,符合工艺流程;

4)工艺参数、工艺装置符合标准要求;

5)质量要求,符合质量控制和管理规定;

6)明确检查频率和检测仪器;

7)生产节拍(周期),准确;

8)标准手持(指按照作业进行操作时为了能够反复以相同的顺序操作生产,而在工序内持有最少限度的待加工品);

9)关、重特性标识完整,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10)指导书审批复查为有效版本(有效标识)和编号;

11)指导书编制对作业过程有安全防护要求。

5.2.7 工位控制作业文件的应用

5.2.7.1 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是一种可视化显示工具,它显示当前工作的执行标准。因此在现场工位标准作业指导书均应被张贴和放置在容易观察、取到的地方。

5.2.7.2 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也是一种标准化的控制工具,质量管理人员、组长、车间领导可根据作业指导书检查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5.2.7.3 工位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还是一种培训工具,在新员工上岗前应进行指导书的培训,使员工了解作业指导书的内容,使用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

5.2.8 工位控制作业文件的变更

5.2.8.1工位控制作业文件的更新应按程序进行重新审核并进行更新。

5.2.8.2 在下列情况时工位控制作业文件应进行更新:

1)过程和产品改变时;

2)生产纲领改变时(节拍发生变化);

3)工位调整或人员变更时;

4)质量、安全事故或高风险虚惊事件发生时;

5)产品特性(关键特性、特殊特性)改变时;

6)定期评审时发现不适当的工作程序;

7)操作人员的改善提案被批准时。

5.2.8.3 对工位控制作业文件进行修正和更改,由工作小组成员按文件更改管理办法规定执行,经相关人员审查并进行实作验证是否符合安全及质量要求。

5.2.8.4 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的重新制定应对相关质量控制文件进行更新,并将作业指导书更新时间填入作业指导书中,完成相关人员签核,同时,告之工作小组员工,并张贴在容易取到的地方。

5.2.8.5工位作业员工变更时,必须对作业指导书作业员签字栏等进行更新。

5.2.8.6 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更新由生产单位和车间作好的更改记录。

5.2.8.7 根据最新的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对该工序的新员工进行操作培训。

5.2.8.8 车间领导、工作小组组长必须随机地检查工位作业人员指导书以确认工作小组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是否有持续性的改进,定期稽核评估。

5.2.9 生产作业指导书的改善

5.2.9.1在下列情况时作业指导书应进行改善:

1)进一步提高质量;

2)降低成本而减少工时;

3)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减少在制品库存;

5)全面贯彻可视化管理。

5.2.9.2 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应悬挂于现场或员工触手可及的地方,如果作业要求在作业指导书和工作要素表中表达不完全,需特殊说明的,可以采用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附页进行直观、详细的描述,同时悬挂于现场或员工触手可及的地方。

5.2.9.3 质量检查作业指导书用于产品质量确认检查的工位,其余不需要质量确认的工位可不悬挂。

5.2.10 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的评估及改善流程

制定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定期评估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的维护和改善--改善方案的验证--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的更新--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的张贴。

5.3 作业文件的监督检查

5.3.1生产部门GFPS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生产作业文件管理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5.3.1 作业文件主要检查内容:

1)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管理办法的制定和作业文件标准化情况;

2)工位控制作业文件编制内容的统一性、完整性、正确性,满足精益生产标准作业相关要求;

3)工位控制作业文件张贴和放置在作业区内,操作者能够方便读取;

4)操作者完全熟知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

5)粘贴在作业区内的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应为有效版本;

6)制定有工位控制作业文件的变更管理办法,作业文件的变更按照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完善;

7)工位作业人员上岗前对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学习。

6相关文件

《作业指导书管理办法》

7相关记录

工位控制作业指导书

工位控制检查记录

2.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 篇二

设备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做好设备管理工作而制定的相关约定, 任何一个生产企业都有设备管理制度。但是, 几乎所有企业领导都为制度得不到认真执行和落实而犯愁, 真正能够全面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的企业微乎其微。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制度复杂、条款较多, 靠人工翻阅逐项落实不但繁琐, 而且效率不高, 起不到及时管控作用;二是因为制度不完善或不切合实际并且得不到及时发现和修正而成为摆设;三是没有一个规范的、实事求是的制度监控程序。比如发生设备故障由谁提出考核、依据什么考核都很随意, 越级考核、跨专业考核和跨部门考核都已习以为常, 员工的运气取决于领导的情绪, 制度失去了约束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那就是构建企业设备管理制度数据库和计算机管理制度快速检索与考评系统, 执行程序化设备管理。这样一来, 严谨科学的计算机管控程序不但使得管理制度对企业所有员工真正起到监督和约束控制作用, 而且快速高效的制度检索手段使得员工行为能够及时得到评价, 使得不完善和不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条款也能够及时得到修订。

二、设备程序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程序化设备管理”是指以求实、严谨、公平、客观的管理程序检查、落实和评价设备管理制度的执行结果。实施程序化设备管理有两个要素:一是管理活动应遵守的设备管理制度;二是落实设备管理制度的评价程序。设备管理制度要切合实际需要, 符合技术要求, 条款规定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兼顾一定的先进性, 评价执行结果不能模棱两可, 要有量化标准。任何管理活动都要有始有终形成闭环, 设备管理制度的评价程序就是针对企业员工所从事的设备活动行为是否符合管理制度要求而进行检查、落实和评价。没有管理制度评价程序而实施程序化设备管理是不可能的, 设备管理制度也将失去管控作用。如图1所示。程序化设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制度监控和业绩考评3个主要过程。

1. 制度建设

制度泛指管理办法、管理规定、操作规程和作业技术标准等。建立制度相当于给企业立法, 比如设备前期管理办法、设备事故管理规定、备品备件管理制度、设备点巡检制度、设备检修规程、设备使用规程、设备维护规程和设备检修标准等都是企业设备管理要遵守的制度。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制度和修改制度两方面内容。负责设备管理制度建设的部门或岗位要熟悉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设备管理业务流程, 其主要职能是根据企业管理需要组织编写、修改、补充和审批发布企业设备管理制度。制度的具体编写由制度所适用的业务主管部门起草, 由制度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审核会签, 最后由制度建设部门或终审领导审批后发布。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多的情况是, 管理制度将根据管理的变化而不断修订或补充, 使其随时都能够切合实际需要。管理制度的修订或补充条件是:当管理中发生的行为没有任何制度条款可依据时, 或者说当任何管理条款都不能够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准确的评价时, 就需要对制度进行修订或补充。制度建设部门终审的主要目的是审查管理制度是否与上级或其他有关制度相抵触或重复, 必要时委托专家进行审核。

2. 制度监控

制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制度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负责设备制度监控的部门或岗位要熟悉企业管理制度, 熟悉企业环境、业务流程及设备管理业务, 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监督落实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或立功褒奖行为, 并向业绩考评部门提出奖惩请求。制度监控不仅仅是制度监控部门的事, 企业任何人都有权提出请求制度监控部门调查落实某种行为的奖惩意见。比如, 设备操作工人及时发现了设备故障隐患并按程序向设备检修人员做了汇报, 然而由于检修人员工作拖拉造成设备事故发生, 这时, 设备操作工人就有权请求监控部门调查落实和追究设备检修人员的责任。

3. 业绩考评

业绩考评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在制度贯彻执行中发生的立功或违规行为, 计算立功或违规行为所发生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 检索适用的奖惩制度条款, 按照制度兑现褒奖或惩罚。检索结果有3种可能, 一是超额完成了管理定额, 或者在本职工作范围之外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予以褒奖;二是违规操作给企业造成损失, 予以惩罚;三是所发生的行为活动属于本职工作份内的事, 不予奖惩。无论考评结果如何都要将结果在规定的范围内予以公布, 接受监督。

三、计算机检索管理制度的几种方法

在进行业绩考评时, 由于管理制度比较多、比较复杂, 如何准确快速地确定员工行为所适用的奖惩制度条款, 靠人工落实是很困难的, 这将关系到程序化设备管理的成败与否。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检索技术, 采取以下检索方法可以协助人们迅速落实兑现奖惩制度。

1. 分类检索法

把管理制度按树状结构进行分类。分类检索法是指对提出来的奖惩行为, 从大类到小类逐步检索, 直到从管理制度数据库中检索到所适用的具体处理条款。比如有人提出一项奖惩行为, 首先要确定是奖还是惩, 是惩则再细分属于哪一小类, 如点巡检责任、操作责任、设备检修责任等。分类检索法落实奖惩行为比较准确、客观, 但要做好制度分类比较困难。

2. 关键词检索法

把奖惩行为的事件原因、责任及经过、结果等信息输入计算机, 计算机则根据信息描述中的若干个关键词在管理制度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奖惩条款。比如对某次吊车机械设备故障进行考核, 则可依据关键词“吊车”、“机械”、“故障”进行检索从而检索到有关处理条款。关键词检索法的优点是检索全面, 但不精确, 需要人们根据计算机的检索结果和实际情况作进一步选择。

3. 分类与关键词综合检索法

分类与关键词综合检索法是指结合分类检索法和关键词检索法在管理制度数据库中进行综合检索的方法。比如先按关键词检索法进行检索, 缩小再次检索范围, 然后再在小范围内按照分类检索法进一步检索所提出的奖惩行为的适用条款。这种检索方法应用于大型集团公司可以明显提高检索效率。

4. 举报法

监控部门或举报人在举报奖惩行为的同时, 可以列举适合奖惩的法规条款, 业绩考评部门通过检索法规数据库进行核实, 如属实便可采纳。举报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的前提是将管理法规通过印刷成册及企业计算机局域网络公布于众, 如果对法规进行了修订或补充都要在生效前及时公布于众。举报法不但有利于企业每个员工自觉学习遵守企业管理制度, 而且还可以体现管理制度的公平性, 对于举报人可以匿名也可以署名, 对于署名举报要有奖励制度, 否则举报法也不能很好地得到应用。

5. 自动监控法

实际中, 对于设备作业率或故障率这两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 由于人工统计口径不统一及人为因素干扰往往误差很大, 不但同类设备之间的设备作业率或故障率可比性不能令人信服, 而且即使同一台设备在不同时期的设备故障率都没有可比性。如果通过自动监测设备将设备的运转与停机信号自动采集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 这样再由计算机自动统计出来的设备作业率或故障率就非常准确可靠。自动监控法是指针对管理指标, 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采集汇总能反映某部门或某岗位管理指标完成情况的实时数据, 经过汇总统计再与管理定额进行对比和考核与评价。比如可以通过安装在设备上或能够反映设备状态的流量计、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等各种计量传感器、限位开关和光电开关等器件自动采集数据, 还可以通过类似备件出入库计算机开票系统自动采集备件收发存等管控数据。然后, 计算机自动将所采集的数据按考评要求汇总计算并与定额进行对比, 最后按照管理制度规定提出奖惩意见。自动监控法是与数据自动采集和数据自动统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具有客观公平、及时准确和无需人工干预等优点, 将对提高设备管理水平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第一炼钢厂根据厂规模和实际情况, 成立了由设备厂长、设备部部长及副部长组成的设备管理制度建设领导机构, 负责组织制定、修改、补充和审核、发布设备管理制度。在建立设备管理制度数据库之初,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过去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简化、合并、量化和重新分类, 剔出重复的、过时的和互相矛盾的制度条款, 并根据变化后的管理需要补充新的管理条款, 成熟一项应用一项。先后将备件管理、故障管理、检修管理和设备点巡检管理、能源管理等方面管理制度纳入了设备管理制度数据库。在管理制度监控方面, 由设备部各专业主管负责管理并监控全厂设备在使用、维护、检修、点检与备件等作业与管理中的制度贯彻执行情况, 其中转炉煤气回收量、连铸机用水量和煤气、天然气使用量等管理指标在计算机企业办公局域网络上率先实现了实时自动采集和统计。

业绩考评由劳资部门专人负责。上至厂长, 下至操作工人的全厂所有员工, 如有与设备管理有关的奖惩意见都可以而且必须首先向设备部提出考评请求, 设备部主管调查落实事件的缘由、经过、结果和责任人等情况后向劳资部门提出奖惩要求, 劳资部门根据管理制度规定对设备部提交的奖惩事件提出具体经济奖惩意见, 经厂长签字同意后在奖金中兑现考评结果, 最后在厂内局域网上公布考评结果并归档备查。对于类似自动采集和统计的能源管理指标、备件消耗指标和库存指标等, 计算机会根据管理定额自动开出罚单或奖励意见。如果业绩考评人员发现管理制度有漏洞则及时向负责设备管理制度建设的领导机构反馈意见, 以便及时补充或修改管理制度。

3.以人性化管理抓好安全生产作业 篇三

第一是生产作业情况多变,物质条件不可靠不安全,使潜在的事故危险越来越复杂。

第二是企业难于作出安全与生产的平衡,生产管理部门生产作业进度的要求可能与要求规范操作的安全工作构成冲突。

企业强调了产量、质量,但是,未把人机安全管理作为提高产量、质量的基础工作来做。

第三个原因来源于人的基本动机,随着农民工的增多,追求经济效益与安全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安全知识匮乏、长期紧张工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使人的安全不可靠因素增加。

人们要成功地赢得经济效益,减少停工、息工以及事故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就必须从减少不安全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开始,从人性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做起。

一、把人放在安全岗位的设计点上

人机安全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从1906年美国TS轧钢厂的厂长格里第一个提出“安全第一”的口号以来,安全系统工程形成了一门基础学科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作业与人机安全这一对立统一的同一体存在于生产作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格里时代传统的安全方法凭经验和直觉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为定性研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事故的规律提供了基础工作。开工前对操作人的监测,对设备、工具等作业对象存在的不安全状态作前期分析,是搞好生产管理的前提。日本企业家把安全前期工作总结为三种重要措施,即实行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其中技术和教育是基础,实施管理和法规是保证。技术的充实可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技术和教育的充实又可以使实施管理与法规更具有科学性。对工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利用巳有知识与经验,累积和增加新的知识与经验,是消除事故隐患提高人机系统可靠性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工作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工作环境的枯燥单调影响着职工意识水平的持久。对一些运动不激烈的的单调作业,如监视作业,手指作业等,一旦持久,头脑里就有余暇,就易产生厌倦,思想开小差,打瞌睡现象。这时人体的意识水平往往因疲劳或单调自动降低。这种状态的出现,有可能使客观要求的信息处理等级与人体的意识不协调造成事故的发生,人们发现色彩能对人的精神起调剂作用,对工作环境作色以调剂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保证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科学的行为研究告诉我们,人体的各部位机能与工作环境协调节可以使人振奋。分析劳动者的工作姿势,排除无效动作,调整劳动节奏,减少重心移动来防止事故。通过人体的测量找出躯体各部分相关尺寸,确定手足活动及其范围,并为之设计合理工具和个人护具,确定危险区域等等,都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因此,为人体创造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可以从意识上调节人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放松,那种心里的厌倦和消极抵触情绪就可消除,安全感使他以自豪与振奋的精神面貌轻松地投入工作。

员工进入工作现场,一些醒目的提示标语,“为了你的家庭幸福,请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请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等等以人性化关爱的亲切语言与职工直接对话,改变以往“安全为生产”的排他意识的口号,为舒适、安全的工作场地,配以直观诙蔼的图片、标语,组成一个“安全为了我,我需要安全”的生活整体。为开工前安全防范做好精神准备。

二、以人为本抓好中途安全作业管理

行为是决定事故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事故妨碍任务的完成。在发生前一定有不安全的行为和不安全的条件,或者有不安全的行为又有不安全的条件。日常生产活动的内容丰富,情况复杂,各种因素都在变化发展,抓好过程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才能保证计划的实施。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的三要素是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人有意识地使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达到自己预期的愿望。劳动中有的难度不大但要花体力,有的劳动强度不高但技术难度较大。为了使操作与意识水平的协调,我们可以把作业的困难程度分成几个等级,诸如常规性操作,熟练性操作,决策性操作,从低级判断延伸到高级判断。根据操作等级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克服薄弱环节。根据所发现的生产隐患,调整作业方案,对每道工序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预见和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实施生产作业计划过程中,要使劳动者自觉意识到安全与自己与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强调“安全第一”抓好过程安全以确保人身的安全。

4.生产设备管理程序 篇四

维持整个生产系统设备的完好状态,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的管理。

3.职责

3.1 技术研发部组织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规范》,并提供技术支持。3.2 生产管理部组织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实施计划》,并督导实施。3.3 技术研发部组织制定技术改造项目的计划,并组织实施、验收。3.4 工厂负责设备的请购、安装、调试、验收、维护、保养等。3.4 供应中心负责设备及机配件的采购。

4.工作过程和方法 4.1 请购

4.1.1 设备常用零部件的请购由使用单位提出,填写《采购申请单》,副厂长批准。

4.1.2 技改项目需用的设备、备件等由技术研发部提出,填写《采购申请单》,总工程师批准。

4.1.3 新增生产设备的请购由工厂提出,填写《采购申请单》,厂长审核,生产副总裁批准。4.2 采购

4.2.1 请购单位将已批准的《采购申请单》,交供应中心实施采购。4.2.2 立项设备、配件等的采购,按集团招投标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4.3 验收

4.3.1 生产设备进厂后,由工厂根据《采购申请单》和《装箱清单》逐项清点检查,并组织生产科、设备科、使用车间等进行安装、调试,合格后会签《设备验收记录》,并报送供应中心。

4.3.2 设备常用零部件,由使用单位验收后在《出库单》签字。

4.3.3 新项目和技改项目的设备和零部件由技术研发部组织工厂清点、安装、调试和验收,填写《设备验收记录》报送工厂和供应中心。

4.3.4 进厂验收不合格的设备或维修零部件,由请购单位通知供应中心处理。4.4 入库、出库

4.4.1 验收合格后的设备和零部件由供应中心采购人员凭批准的《采购申请单》、《设备验收记录》到供应中心材料库办理《入库单》。

4.4.2 验收合格后的设备和零部件由请购单位凭批准的《采购申请单》到供应中心材料库办理《出库单》。

4.4.3 财务部门凭《采购申请单》、《入库单》、《出库单》等办理结算业务。4.5 设备建帐

4.5.1 设备验收后,生产单位将设备资料编入《设备台帐》内,并报生产管理部、技术研发部和财务部备案。4.6 设备异动

4.6.1当设备在工厂内部需要移装、封存、启用、报废时,由使用单位填写《设备异动申请表》,副厂长审核,厂长批准。好生管物控网

4.6.2 当需要在集团内各工厂之间进行设备移装时,由设备所在单位填写《设备异动申请表》,厂长审核,生产副总裁批准。

4.6.3 设备异动后,各工厂应调整《设备台帐》中相关内容,并报生产管理部、技术研发部和财务部备案。4.7 设备一级维护保养

4.7.1 设备一级维护保养指设备的日常点检、清扫、清洁等。

4.7.2 生产管理部组织各工厂制定《日常点检规范》和《日常点检表》,并督导、考评。

4.7.3 一级维护保养由设备操作者根据《日常点检规范》实施。生产值班长每天巡检生产、设备运行情况,督导操作者做好点检工作,填写《日常点检表》,点检结果作为操作者考评依据。

4.7.4 生产值班长要及时处理点检发现的设备异常情况,并将处理方法和结果填写在《生产值班长交接班记录》上。4.8 二级维护保养

4.8.1二级维护保养指设备的专业点检和维修,包括对设备定期进行的加油、换油、调整、更换等,以及设备故障的排除。

4.8.2技术研发部依据设备和零配件生产厂家的建议,结合工厂实际使用频率、使用条件、重要度等,组织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规范》,并督导实施。4.8.3生产管理部根据《设备维护保养规范》,组织生产单位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实施计划表》,副厂长审核,厂长批准,生产管理部督导实施。

4.8.4二级维护保养由车间设备维修人员根据《设备维护保养规范》的要求实施,并填写《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车间主任督导考评。生产管理部监督实施效果。4.8.5主要生产设备的易损易耗零部件,生产单位应随时有备品可使用。4.8.6 在生产过程中,当设备出现异常时,由操作者通知设备值班维修人员处理。异常排除后,设备值班人员应将异常时间、原因、维修方法、更换零件等情况详细记录在《设备运行交接班记录》中。

4.8.7 当异常情况设备值班维修人员无法处理时,经生产值班长同意,可提交维修班进行维修,并将维修结果记录在《设备运行交接班记录》中。4.8.8 生产单位应统计设备故障时间,以确认预防保养措施的正确性,并在《生产日报》中向生产管理部报告设备运行状况。4.9 三级维护保养

4.9.1 三级维护保养指设备的大修和更新改造。

4.9.2 技术研发部组织生产单位制订《设备大修和更新改造计划》,由厂长审核,总工程师批准,并报生产管理部备案。

4.9.3 三级维护保养由技术研发部组织生产单位实施,必要时组织外单位协助。4.9.4 大修和更新改造项目完成后,技术研发部组织生产管理部、使用单位等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填写《设备验收记录》。

4.9.5 技术研发部组织更改相应的设备技术规范文件,如维护保养规范、操作规程等,并送到生产管理部和使用单位。5.相关文件

5.1 《采购管理程序》 5.2 《日常点检规范》 5.3 《设备维护保养规范》 5.4 《公司生产设备管理办法》

6.使用记录

6.1 《采购申请单》 6.2 《设备台帐》 6.3 《日常点检表》

6.4 《设备维护保养实施计划表》 6.5 《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6.6 《设备运行交接班记录》

5.设备管理制度(对应管理程序) 篇五

第一章 设备的配置 第二章 设备的采购 第三章 设备的使用过程管理

第四章 日常修理、保养、检查及大项修 第五章 档案管理

第六章 随机工具、配件,易损配件管理 第七章 报废 第八章 特种设备 第九章 设备调拨管理

第十章 租赁与劳务分包队伍自带设备的管理要求

一、设备的配置

1、设备租赁、采购配置方式的经济性比较分析、论证和评估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目的建设周期。

2)企业需要长期占用还是只希望短期利用这种设备以及设备的技术性能和生产效率。

3)设备对工程质量的保证程度,对原材料、能源的消耗量,生产的安全性。

4)设备的成套性,灵活性,维修的难易程度,耐用性、环保性。5)设备的经济寿命。

6)提交设备的进度以及技术过时风险的大小。7)设备的资本预算计划,设备租金或设备购置价。8)自有设备进退场的运输、装卸、安装成本。

2、配置过程中关键设备或专用设备应遵循可靠性第一,技术先进性第二,经济性第三的原则进行,保证项目施工的安全、可靠。通用配套设备应可靠性第一,经济性第二,技术先进性第三的原则进行,更多的考虑设备的使用成本。

3、统计各类施工设备的工作效率,制定出机械产能定额,提高设备配置计划的合理性。

4、在用设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使用的,优先考虑租赁。

二、设备的采购

1、设备的选型应符合以下的要求:

1)、机械设备的实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先进性、合法性(特别是特种设备);

2)、机械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好; 3)、机械设备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满足要求;

4)、符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规定,符合 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优先考虑。5)、同本单位已有机械设备相配套。

2、设备购置的程序(询价模式)

1)、开发设备供应商,收集供应信息,建立《合格供方名册》 2)、确有购买需求时与生产部门协商起草《设备购置申请表》给领导批准。

3)、通过《设备采购比质比价表》确定采买对象。

4)、《设备购置合同》一式三份,供应单位、公司财务、公司设备部各执一份,以便办理催货、付款、验收等工作。

5)、设备到场后组织验收本机、随机附件、工具和合格证、技术资料(使用说明、图纸、零件图册、电器原理图、维修手册)等,确保与合同内容一致,进行空运转、负荷试车,填写《设备进场验收记录》。性能达不到技术规范要求或存在严重质量缺陷可提供服务书、机械故障或损坏经过描述报告、音像或照片、《运转记录》、《保养记录》进行索赔。

6)、要求供方提供操作维护培训或者自行组织操作维护培训。7)、做好新机的走合、联系售后做一保、二保、售后服务,计入台账,建立履历表。

三、设备的使用过程管理

1、机械设备使用的规定

1)、按规定性能使用,严禁不合理使用机械设备(如超负荷使用,不进行设备规定的走和,不按要求进行一保、二保,带病作业); 2)、严格执行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履行岗位职责,保证人身及机械设备安全,禁止超负荷和违章使用;

3)、机械设备使用的燃油、润滑油(脂)、液压油、冷却液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电压等级必须符合铭牌规定。

4)、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听从现场施工人员指挥,正确操作,保证作业质量和效率。

5)、机械设备使用必须遵守国家、行业及当地政府对环保、节能、排放及职业健康的要求。

2、符合主要技术条件

1)、使用符合规定的燃料、润滑油、液压油,供、配电电压等级符合铭牌规定。

2)、机/车容整洁、润滑良好。

3)、机械传动、底盘各总成连接牢固,工作正常。

4)、电气系统电压、电流等值在设定范围内,电器设备、仪表指示、线路齐全可靠。

5)、液压、气压系统各部压力值在设定范围内,各元件工作正常。6)、工作装置运行正常,无故障。

3、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遵守操作规程》内容要求,履行《岗位职责》义务,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

4、设备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的保养、维修及油、水更换等工作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遵守操作规程》,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填写《值班、维修、保养记录》。

5、使用纪律

1)、未经允许不准拆卸机械零、部件,凡是发生乱拆卸零部件的一定要追究有关领导或拆卸人员的责任。

2)、若因施工急需,拆卸零件后应立即采购安装以保持机械的完整状态。

3)、不准无证人员操作机械; 4)、不准使用有碍安全运转的机械;

5)、不准以任何理由或借口不做规定的保养和检查; 6)、不准超过机械的负荷强度;

7)、不准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油料和冷却水; 8)、不准随意改动机械的原结构; 9)、不准安装使用不合格的零部件; 10)、不准随意使用在修在保的机械。

四、日常修理、保养、检查及大项修

1、保养

1)日常清洁、润滑保养,由白班当班司机每日进行,具体项目按照《日常润滑表进行》

2).例行保养由维保人员按规定的检查保养项目,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紧固、调整、润滑、防腐”十字作业,消除故障隐患。

3)定期保养,维修人员依据机械设备技术保养规程规定的运转时间(或产量)间隔和保养内容进行的保养;定期保养前由机械工程师出具《保养配件采买计划》或联系售后进行。

2、日常修理。日常修理过程中,要避免外部环境污染油、水及电器元件,随修随填写维修记录,涉及配件如果库房有则填写领料单领取配件,如果需要临时采买,告知型号、规格或直接拆下配件由材料员比照采买。如果维修人员无法排除故障,及时联系售后或者委外修理,避免耽误设备使用。

3、检查。

1)维修人员每日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根据项目安置部门安全大检查周期,维修人员陪同安全员进行设备安全大检查。

3)机械工程师半年一次或选择设备长时间空闲时对设备进行评定,填写《设备性能评价表》作为大项修计划的参考。

4、大、项修。

1)《大、项修计划》由设备工程师根据设备使用年限结合设备使用情

况,听取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意见之后做出,报领导批准后执行。2)大、项修完成之后由设备工程师评价维修情况,填写《试运转记录》,合格后填写《大、项修完成情况》存档。

五、档案管理

1.机械设备履历书

详细记录操作人员的变动,机械设备的运转、消耗、产量、维修、技改、检测、事故等信息。2.随机技术资料

随机技术资料即机械设备使用说明书、合格证、图纸、备件目录等。3.使用运转记录、保养记录、修理记录、事故情况记录

机械设备运转记录是机械设备使用、保养、修理、统计、核算的原始资料,《运转记录本》保管期为一年。4.台帐等相关信息资料(含电子文档)。

机械设备台帐是掌握机械设备信息的基础,包括使用单位、机械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原值、净值、所在项目、资产变动情况等项内容。

六、随机工具、配件,易损配件管理

1、随机工具及购买的通用工具在设备进场之后统一收入仓库,建立工具台账,领出及归还需要在《借出单》签字确认。

2、随机配件和采购的易损件统一进入仓库保管,入库前清点,做好名称、数量、入库时间记录,需用时领料人签字确认,消耗

配件同时应当反映在维修记录上,方便核对。

3、针对项目部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由机械工程师填写《易损件材料购置单》,经项目领导签字确认后,交材料员采买入库。

七、报废

1、大、中型设备达到折旧或使用年限,经大修和报废方案比选,如无大修意义,向公司申请报废,报废方式为出卖,同时书面形式报公司财务。

2、小型设备、手持工具、更换下来的配件,无法修复或维修成本不合理视为报废。报废物件统一交回仓库存放,进行统一处理,同时进行采买补充,填写购置单时写明情况交领导签字。

3、无论大中型设备台账和小型机具台账上对报废机具必须进行注明。

八、特种设备

1.公司所有购置的特种设备必须是由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或者安全认可证厂家生产的产品。

2.国家规定的其他特种设备必须执行相应的特种设备管理规定。属国家规定需要进行型式试验(如架桥机,门式起重机等)的,须通过国家法定机构型式试验且取得合格证。

3.特种设备的安装必须由取得合法安装许可证的单位进行。4.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特种设备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有合法安装许可证的单位进行。

5.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必须按规定办理告知手续,经告知后方可施工。

6.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规定向合法的检验检测机构提前申请监督(又称验收)检验,使用单位应当对调试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

7.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并妥善保存登记机构出具的注册登记表,按规定张挂登记标志。8.建立健全特种设备技术档案。

9.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一个月自行检查一次。10.根据定期检验申请检验计划,使用单位应当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九、设备调拨管理

1、设备部负责接收项目部对设备的需要信息,同时掌握各项目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拨闲置设备到需要的工地,调拨前发出书面调拨通知单。如果是挖机、装载机等大、中型设备最好是司机随车调配。

2、设备调出项目必须保证设备有与其使用年限相匹配的性能,不能由于项目施工快结束就不保养、不维修,在调出前必须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清洁。设备调出同时附带与设备相关的资料,包括履历表、技术资料、合格证、特种设备相关的检验合格证等,同时检查设备履历,补充遗漏信息。

3、设备接收项目部组织机械工程师、维修人员、司机对设备进行进场验收,核对清单与实物,填写《设备进场验收记录》,同时更新项目设备台账。

九、租赁与劳务分包队伍自带设备的管理要求

1、设备选择租赁或者劳务分包队伍自带,在设备配置表中应当有所反应,或者是临时租用。

2、租赁设备进场时需要进行进场验收,验收标准同调拨设备验收标准,带司机租同时检查司机操作证,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

3、劳务分包队伍自带设备虽然维护保养与单位无关,但是其设备性能会影响项目部的工期安排,甚至产生安全隐患,所以劳务分包队伍自带设备必须要求其性能满足安全施工和产能的要求。

6.12设备和工装管理程序 篇六

1.目的

对设备和工装进行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有计划的全面预防性维护系统,以保持持续的过程能力,稳定地生产合格的产品。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设备和工装的管理,预防、维护、目标的建立,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预防性维修计划的制订与实施。3.职责

3.1工程部负责设备和工装的管理,组织实施设备和工装的预防性维护工作。3.2生产车间负责实施设备和工装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3.3技术部负责工装的设计,参与设备和工装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建立。3.4工程部负责工装的委外加工。

3.5模具室负责模具的维护以及简单模具的加工。4.工作程序

4.1生产设备的购置、选型、验收、移交和存档的控制

4.1.1.生产管理部根据产品符合要求特性要求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设备的生产能力,技术性能、精密度及可靠性、可维修性等要求,确定新购设备的型号、规格和数量及标准,填写《购置物品(设备)申请单》,经主管副总、财务副总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采购。

4.1.2.设备到货后,生产车间和相关部门配合设备供应商安装、调试,设备验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件应齐全,一般包括:图纸、使用手册、操作规程等; 2)设备应完好、有必要的备件; 3)试运行正常,加工产品满足要求。

4.1.3.验收后生产车间填写《设备验收记录》。验收合格,生产车间将其登记在《设备一览表》中(《设备一览表》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验收合格日期、随设备的附件、设备使用部门、维护保养周期,并对关键设备进行标识等)。如验收不合格,生产管理部负责联系供应商解决处理有关事宜。

4.1.4.生产车间对购置设备上的温度(包括一次传感器)、压力、时间仪表等需鉴定的

仪器、仪表应列出明细表,在设备移交前通知实验室,实验室编制周期检定计划并及时送检。

4.1.5生产车间对关键过程/特殊特性过程以及大型单一设备标识为“关键设备”。4.2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保养

4.2.1生产车间根据设备制造厂的使用说明书、设备的磨损、正常运行时间的优化考虑、过程能力的要求等做出设备保养周期规定,并做《设备保养计划》,在实施保养后,填写《设备保养完工单》。

4.2.2设备保养分为定期保养和日常保养

a)定期保养:对关键设备和特殊特性设备每年至少保养二次(一班制),视设备能力,可适当的增加保养频次;对一般设备由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设备的状况和设备制造厂的使用说明书自行确定保养周期。定期保养内容按设备制造厂的说明书,适用时包括:

1)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清洗。2)修复或更换易损件。3)检修电器箱,修复电路。

4)检查、调整、修复精度、校正水平。5)对设备的各个配合间隙进行适当的调整。

6)清扫电器箱、电动机,做到电器装置固定整齐,安全防护装置牢靠。b)对所有在用设备,由各车间主管组织本车间人员进行日常保养,填写《设备日常保养项目检查表》,日常保养内容包括:

1)设备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线路、管道完整,工件工具放置整齐。

2)保持设备清洁,各滑动面、丝杠、齿条等无油垢(即每班结束后清洁设备)。3)操作者在使用设备前应检查设备各部件,进行润滑、慢速空转正常后方可工作。

4.2.3对设备维护保养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完好检查,设备维护保养要求指标为:关键和特殊过程设备的设备完好率和其他生产设备完好率。生产车间填写《设备完好检查表》,综合汇总设备完好情况,评估并改进维护的目标(如适当时增加设备保养频次)。

4.2.4对关键设备和/或特殊特性设备,生产车间编制设备操作规程,设备操作工人必须经过培训,才可以上岗操作设备。不准擅自开动他人使用的设备,在设备运行时

不得擅自离岗。4.3设备预知性维护保养

设备预知性维护保养包括: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确定设备零件、工具更换时间;根据统计过程控制分析识别设备维护需求等。4.4设备维修

4.4.1操作人员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机,并报告负责人,设备维修人员分析原因、及时排除;发生事故要保护好现场,立即报告车间主任或生产管理部,操作者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拆机。设备事故处理后,需填写《设备事故维修报告单》。

4.4.2生产车间根据过程能力情况及设备的使用寿命,确定是否需要实施大修理,并在《设备保养计划》中标识,按期组织实施大修理。4.5设备报废

当设备严重损坏,确定无法通过修理恢复其性能时,由使用部门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申请报废,经主管副总核实后签署意见,报总经理审批,批准报废的设备应在《设备一览表》上标明。4.6设备备件管理

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识别所有关键、单一设备备件需求,设备备件的储备定额,应以满足修理需要和不积压过多为原则,由生产车间制定设备备件的最小储备定额,并根据储备定额和实际储备情况制定《设备备件计划》,组织自制或采购达到备件最小储备量,保证需要时能及时提供备件,尤其是关键、单一设备的备件供应。4.7设备包装与防护

4.7.1在设备搬运时应在表面做好防震保护,贮存时在设备上覆盖油布或其他防水材料。4.7.2设备长时间停用,应做好“封存”标识,并注意封存期间设备的防护工作,如做防锈工作。4.8工装管理 4.8.1工装准备

1)技术部负责根据产品符合要求特性及工艺要求设计工装图纸,由模具室制造或委托外协制造。委托外协制造时应填写《购置物品(设备)申请单》,经主管副总、财务副总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采购。

2)重要工装制造完毕后(包括外协制造和本公司自制),由生产管理部组织生产车间和相关部门进行验证。验证内容包括:

a)文件:验收工装设计图纸是否齐全,包括使用说明。

b)工装本身:包括工装尺寸、使用材料和硬度、外观质量。以及应配备的备件数量。

c)产品符合要求:应按照规定数量试制产品,生产车间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试制,检验员负责依据产品图纸对样品实施检验。

d)服务:生产管理部应依据外协加工协议,对外协加工方的服务质量实施确认; 3)工装验证后,生产车间填写《工装验收记录》。验收合格由生产车间在《工装模具一览表》上做好登记,发放至工装使用部门。不合格的在《工装验收记录》上加以记录,并记录处置意见。

4)一般工装由质量保证部检验试制样品加以验证(如首件检验)。4.9工装的贮存、修复和保养

4.9.1各使用部门设置专/兼职的工装管理人员具体负责领用工装的贮存,日常维护保养和使用管理工作。每次工装使用时,应填写《工装领用登记表》,工装使用完成后,应记录生产数量,以便于对工装使用寿命进行管理。

4.9.2工装的贮存条件:应设在防潮之处(必要时设置工装架),做好工装标识和防护措施(如涂油防锈)。

4.9.3工装修复:当工装不能满足产品符合性的要求时,生产车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修复,修复后,使用部门和质量保证部验收,填写《工装修复记录》,如本公司无能力修复则委托外协厂家进行修复。

4.9.4工装的保养:工装应清洁、防锈、防磕碰,生产管理部每季度检查工装的保养情况,包括工装是否锈蚀、工装是否放置于工装架上,工装的标识是否齐全,用该工装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等内容。并填写《工装定期检查记录单》。

4.9.5工装的封存、报废:工装长期不用(2个月以上)可封存,使用部门做好封存标识(如在工装标识卡上注明“封存”),工装无法修复需报废时,使用部门填写工装《报废申请单》,主管副总确认,总经理批准后作报废处置,并在《工装一览表》上注销。4.10工装储备

4.10.1技术部应在工装设计时负责识别易损工装/部件。

4.10.2生产车间根据工装使用寿命、使用频次、生产量等因素,确定工装(包括易损工装)的储备量,编制《工装更换计划》,需补充时,提前申请制做,以保持连续生产。4.10.3《工装更换计划》的编制原则应以预防性维护更换为主,在巡检过程发现产品接近公差上下限,首先确定是否由工装造成,如是则应维护、修整或更换。

5.相关文件和记录

7.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 篇七

1.1 伐区作业机械设备

(1) 油锯, 发展中国家使用较广泛, 我国森工企业普遍使用; (2) 采伐联合作业机械, 森林工业发达国家使用较多, 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森工林区一般没有; (3) 集材机械设备, 主要是j50大型链轨拖拉机, 现在有28胶轮小拖拉机、小型链轨拖拉机, 都带有自动集材功能。为保护植被也有倡导推广牛马套子。今后发展特点是多样性;环境友善型;高科技性。 (4) 木材削片机械设备。森林工业发达国家使用, 我国森工林区一般是自制[1]。

1.2 木材装卸和运输机械设备

(1) 装卸机械设备。按作业时的状态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 固定式装卸机械多用于固定作业场所。移动式装卸机械既用于固定作业场所, 也用于像伐区这样的移动作业地点。主要是绞盘机、吊架、吊车、装载机。 (2) 运材设备。运材汽车承担全球木材短距离运输90%以上的任务量, 木材运输设备近期发展特点趋于大载量的列车化, 我林区内以汽车为主。

1.3 贮木场机械设备

技术上没有产生显著突破。但是在生产流水线高度自动化方面取得了进展。主要设备:倒链、架杆、绞盘机、龙门吊[2]。

2 木材生产作业机械设备管理

2.1 木材生产机械设备的选择

木材生产机械设备选择的原则, 选择高效率机械设备;选择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选择充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机械设备;选择可一机多用的设备;选择耐用、节能的机械设备;选择便于使用、维修方便、价格合理、通用性好的机械设备;选择机械设备要以经济效果为主。

2.2 木材生产机械设备选择的技术要求

2.2.1 伐木机械设备的要求。

体积小、质量轻、转移方便;作业效率高, 质量好;有利于安全作业;保护幼苗、幼树;有利于控制树倒方向;振动、噪声小, 利于减轻作业人员工作强度。

2.2.2 集材机械设备的要求。

有一定爬坡能力;通过性能好、安全可靠;油脂、燃料、材料消耗低;集材效率高, 机动性好;对地表破坏小, 利于幼苗、幼树保护的机械设备;适应林相变化。

2.2.3 伐车装车设备的要求。效率高;起重量大, 能一次满车;对木材形状适应强;节能性好;安全可靠, 坚固耐用。

2.2.4 运材机械设备的要求。

动力性能好;燃料经济性好;制动性能好;通过性能好;安全可靠性好、机架坚固耐用的机械设备;便于维修;设备购价底。

2.2.5 贮木场机械设备的要求。

(1) 贮木场卸车机械设备的要求。生产效率高;具有随到随卸能力;具有散捆能力, 可一机多用。 (2) 贮木场造材机械的要求:质量轻, 减振性好;功率消耗小, 生产效率高;安全可靠;对木材形态适应性强。 (3) 贮木场归装机械的要求机动性能好;归楞和装车效率高;归楞和装车质量高;为全盘机械化创造条件。

2.3 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

木材生产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 是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正确使用机械设备, 可以减少机械的磨损, 并在节省费用的条件下, 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决制止对设备蛮使滥用;另一方面要防止对设备闲置不用。

3 汽车运材的组织管理

3.1 汽车运材计划

运材计划分为日、月、季度和年度4种。 (1) 月运材计划。计划以林业局所批准的月间汽车运材指标为根据, 并考虑汽车和挂车的运用、保养的计划数量, 装卸场地条件及人员和装车机械设备情况是否能满足运材要求。 (2) 日间运材计划。根据林业局下达的月间运材计划而编制日间运材计划, 每日午后, 由汽车队队长号召有关人员总结日计划执行情况及布置次日计划。 (3) 年、季度运材计划。汽车队根据林业局下达的运材任务, 考虑设备能力、道路条件和季节特点, 由汽车队各部门协调一致地编制年、季度运材计划。 (4) 运材计划的总结和分析。计划的总结和分析首先是从数字上进行, 即将计划的指标同实际完成的指标相比较, 找出完成或没有完成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其次, 应该从总结和分析中找出存在的问题。现在随着汽运体制改革, 车队建置都已撤销, 按计划临时组织车辆运材。

3.2 行车调度与管理

行车调度室的职责:

(1) 负责编制汽车队的运材计划及运行图。 (2) 合理的组织可以投入生产的车辆。 (3) 按日运材计划发出行车命令单, 组织与调度汽车装卸、排空和挂重, 做到运行均衡。 (4) 掌握各种机械设备状态, 保养检修情况, 及时组织汽车入场保养检修。 (5) 掌握路线、装车场分布、存材量及装卸能力等情况。 (6) 处理行车事故, 并采取措施保证运输安全。 (7) 统计分析车辆运行情况、生产效率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总结运输计划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 (8) 对紧急情况采取适宜措施。 (9) 对基层生产和上下工序发生争执进行裁决。

3.3 汽车运行的技术管理

3.3.1 基本任务

汽车运行的技术管理是对运材车辆和各种保修机械设备按照科学的管理, 合理使用, 定期保养, 计划修理的原则, 全面地组织、指挥、协调。管理所有运材生产服务的各项技术工作。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车辆和机具设备的使用性能, 保证车辆和机具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建立以预防为主的车辆和机具设备的保养的修理制度, 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大力节约运行和维修材料, 保证达到各项技术经济定额, 降低运行材料消耗和修理成本;加强对车辆和机具设备的技术档案、生产图纸、工艺规程、技术资料以及其他技术文件和资料的管理;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 加强科学研究、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工作, 改善企业的技术装备, 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运材车辆的技术管理是木材汽车运输技术管理的中心。包括:运材汽车和挂车的正确选配和合理使用;运材车辆技术状况的综合检查鉴定, 维修保养;运材车辆的调动、更新、报废及停驶、封存等工作内容。

3.3.2 车辆的保养

运材车辆的计划预防保养制度的目的, 在于保持运材车辆的外观整洁, 降低零件的损坏速度, 防止不应有的损坏, 查明故障和隐患并及时予以消除, 使运材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 以便随时出车, 发挥最大效能, 完成运材任务;在合理使用的条件下, 不致因中途损坏而停歇, 不致因机件事故而影响行车安全;在运行中, 节省油脂燃料、零件和轮胎的消耗。

3.4 对运材汽车的管理

(1) 运材汽车的发动机功率应与运材汽车总质量相适应。 (2) 发动机的构造, 应保证无过热和额外增加燃料以及长时间工作的可能性。 (3) 为保证适当的牵引性能和使用条件下的经济性, 动力传动应具有足够的传动比范围。 (4) 运材汽车的制动系统应保证其安全行驶和汽车、挂车制动作用的同步性。 (5) 为适应木材的长大、沉重以及林区公路质量标准低的特点, 运材汽车应具有坚固的承载、行走和悬挂系统。

参考文献

[1]赵君, 孙常国, 杜洪双.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对林业木材生产管理的影响[J].森林工程, 2006, (01) :10-11+72.[1]赵君, 孙常国, 杜洪双.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对林业木材生产管理的影响[J].森林工程, 2006, (01) :10-11+72.

8.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 篇八

【摘要】穿大绳和倒大绳作业是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比较复杂的作业,要求各岗位人员及钻台上下要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绳头固定牢靠。因此在穿大绳和倒大绳作业过程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动作标准、监理加强安全监督及安全作业风险提示及控制,确保人员、设备安全。

【关键词】大绳;绞车;风险

一、前言

为保证穿大绳、倒大绳作业的正常进行,在穿大绳、倒大绳作业过程中,对作业过程进行分解,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作业动作、安全要点进行安全操作,各岗位之间沟通要清晰明确,穿绳绳法正确,指挥人员手势明确,各关键要害部位检查到位,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监督人员监督到位,确保作业过程安全进行。

二、A型井架的穿大绳作业程序:

标准化作业目的是通过规范人在作业中的行为使之标准化、合理化、安全化,从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标准化作业内容分一下步骤:(1)分解作业过程,明确生产作业中最基本的作业单元的内容。如穿大绳作业有游车摆放、挂牛鼻子、穿引绳、连接大绳、替换引绳、绳头固定。(2)按作业单元制订作业标准,作业标准必须符合工艺、设备的技术特性,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3)明确作业程序,即作业单元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动作标准,即对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动作行为的规定。

1、经过检查确认完好并与天车相匹配的游车平放于井架底座的正前方3米以内,以能轻松挂上起升大绳提升环(牛鼻子)为宜。

2、将准备好的白棕绳通过二层平台操作以内拉至天车由下往上穿过1号轮拉回至游车处,用引绳将白棕绳从游车右侧(靠近死绳固定器侧)1号(游车平放时最上端)滑轮穿入并由上往下顺天车7号轮穿出拉至游车处再用引绳将白天车处,由下往上顺天车2号滑轮穿出并拉至游车处,由上往下顺天车6号滑轮穿出并拉至游车处,用引绳将白棕绳从游车右侧5号滑轮穿出并从左侧拉出至天车处,由下往上顺天车3号滑轮左侧穿入并从右侧拉出原天车处,由上往下顺天车5号滑轮穿出并拉至游车处,用引绳将白棕绳从游车右侧穿入并从左侧拉出至天车处,由下往上再过天车4号轮(快绳轮)顺井架背部(平躺井架上方外部)拉至人字架处,将白棕绳由上往下顺人字架横梁滑轮穿出拉至地面人力绞车处并固定人力绞车滚筒上。

3、将6股19丝大绳头破开10-12个捻矩(1.2m)左右并作气焊切割掉4股,剩余的两股编成较小的提环以便顺利通过游车滑轮,并用细铁丝将编好的提环进行捆邦牢固。

4、将已穿好的白棕绳尾部绳头插编在钢丝绳的提环上进行连接(编插不少于4捻距)。

5、把大绳(钢丝绳)滚筒放在能转动的支架上或用吊车将滚筒提离地面10-50mm。

6、盘动人力绞车把白棕绳盘在人力绞车滚筒上将大绳和白棕绳进行替换。

7、大绳穿好后应立即将大绳头(活绳头穿入钻机绞车滚筒)用两只直径相符的绳卡用专用压板将绳头固定于固定器(必牢靠)然后将大绳紧密而平整缠绕、排列整齐于滚筒上。

三、钻井施工过程中的倒大绳作业程序

1、将钻具提至安全井段、灌好泥浆、关好防喷器。

2、将绞车大绳活绳头打开并抽出,绞车滚筒上余绳4圈即可。

3、间歇转动绞车滚筒,利用人力向外拉活绳头至前大门地面,并将抽出的旧大绳盘好。

4、新旧绳连接点拉出绞车滚筒5米后应停止,同时拆除连接并对活绳头进行齐整处理.

5、利用人力将绞车滚筒剩余的4圈钢丝绳抽出,并将活绳头抽头滚筒进行固定。

6、活绳头固定完毕后将大绳紧密平整地缠绕在绞车滚筒上,长度为一层。

7、绞车缠绕一层大绳后将死绳按标准固定牢固,并将剩余大绳滚筒放至适当位置。

8、将换下的旧大绳放置在废料堆。

9、解除游车固定绳索,缓慢上提游车。

四、穿大绳与倒大绳作业过程中安全要点提示

1、在天车上操作人员应系好安全带,穿防滑工作鞋,防止坠落摔伤,所需携带的手工具必须将保险绳拴在天车台栏杆上工作。防脱手砸伤人。

2、引绳在使用前必须选择合格产品,用过的旧绳必须认真检查、校验,确认安全可靠方可使用。

3、严禁人员用手抓“上行绳”和进入游车绳以防伤手、臂。

4、特殊作业现场必须有专人指挥,跟班干部与司钻应加强对现场特殊施工的人员安全操作方面的管理,做好现场的“旁站监督”制度的落实工作。

5、死绳往固定器上缠绕时要配合好,防止钢丝绳将人员挤伤或弹伤。

6、往外拉绞车滚筒钢丝绳时应注意防止绳断将手臂刮伤。

7、在遇钻开油气层后需更换大绳作业时应提前制定好预防措施,以防井下压力变化而发生复杂。

8、穿大绳施工作业中,钻台上应停止一切其它工作,所有在钻台上参加施工人员要带好安全帽、并站至安全位置,随时观察注意钢丝绳与棕绳联接处是否有脱开情况。

五、穿大绳、倒大绳特殊施工作业对HSE监理的要求

具体到穿大绳、倒大绳作业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为:

1、审查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策划并提出改进意见。

2、检查施工单位使用的白棕绳和钢丝绳规格和数量。

3、熟练掌握穿大绳及更换大绳的施工过程及工序,正确辨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做好现场特殊施工中的安全监控工作。

4、督促施工單位做好特殊施工作业前的安全措施的制定和施工过程中措施落实工作,监督井队组织安排好“旁站监督”工作。

5、根据钻井施工特点和作业天气情况的变化多方面考虑些不安全因素,下达特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指令。

6、监督并协助井队开好特殊施工作业前的班前班后会,督促员工们之间开展好安全讲话及安全对话活动,补充和完善井队安全员及井队干部没有想到的安全施工要点提示。

7、加强现场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和现场安全监控工作,及时处理施工现场与安全有关的各种事宜,发现隐患及不符合项及时下达整改单进行整改。

六、结束语

穿大绳、倒大绳作业存在各种风险,针对具体作业单元,进行作业研究,制定出安全可靠的风险控制措施,并把技术措施和安全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把作业人员和工艺过程联系起来,进行作业分析及动作分析,按照标准化要求,岗位人员认真执行操作规程,监管人员加强检查和安全提示,提高现场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庆森,王秉权.安全人机工程.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9.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 篇九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以下简称发电公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提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引用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549号令)

(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0号令)

(四)《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0号)

(五)《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电监会6号令)

(六)《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电监会15号令)

(七)《特种作业名录》(国家安监总局2006)

(八)《火力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标准》(神华集团)

(九)神华国能(神东电力)集团公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明确了特种作业的范围、种类以及从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范畴,对特种作业岗位与人员的资质的确认、1 培训管理、档案管理、资格证书管理、健康管理等有关要求,指导和规范公司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作业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本规定所称“特种(设备)作业范围”包括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起重指挥作业、起重机械作业;爆破作业;厂内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轮机操作;电梯维护、操作;潜水作业等。(详见附件)

本规定所称“特种作业人员”是指从事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爆破作业;潜水作业等作业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本规定所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是指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

本规定所称“特种(设备)作业证”是指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由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的部门或机构颁发的资质证明证件。其中《特种作业操作证》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发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考核发证。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发电公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五条 生产技术部是发电公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的归口部门,主要职责:

(一)按照本规定的规定及要求,负责制订和完善公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实施细则;

(二)负责对发电公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六条 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组织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取证、换证工作,保存证件原件;

(二)建立发电公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档案。第七条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负责完成培训任务,取得相应资格,持证上岗。

第三章 管理内容及要求

第八条 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前,不能从事该工种的作业。

第九条 人力资源部应根据本规定,确认所涉及的特种作业的范围、种类以及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并根据特种作业岗位与人员对其所接受的培训情况进行核实,确认是否符合国家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质的相关规定要求。

第十条 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以下的相关培训:

(一)发证机关指定的培训机构培训;

(二)为适应工种的技术更新及证件复审的培训;

(三)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要求的其他所必需的培训;

(四)安全技能认证培训;

(五)日常安全教育培训。

第十一条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档案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人力资源部应建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记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历次培训情况、考试考核成绩、所获资格的有效期、培训投入的费用及其他与培训相关的资料。

(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所在的部门、班组也应建立相应的档案,主要记录内部和外部培训的情况及所获资格证书的有效期。

第十二条 离开特种作业岗位达六个月以上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经安全监察部门确认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三条 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应满足有关要求,不应有岗位禁忌症。

第十四条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每 2 年进行一次体检,对身体条件差,不适应继续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调换工作岗位。

第四章 检查与评价

第十五条 生产技术部利用春、秋季安全大检查等各类安全检查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十六条 人力资源部门与安全监察部门共同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第十七条 对本规定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安全技术部部,并定期对本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安全技术部部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特种(设备)作业范围

附件

特种(设备)作业范围 电工作业 1.1 高压电工作业 1.2 低压电工作业 1.3 防爆电气作业 1.4 煤矿井下电气作业 2 焊接与热切割作业 2.1 溶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 2.2 压力焊作业 2.3 钎焊作业 企业内机动车辆作业 3.1 叉车作业 3.2 工程机械作业

3.3 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作业 3.4 企业内准轨机车驾驶作业 4 高处作业 4.1 登高架设作业

4.2 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 5 制冷与空调作业

5.1 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 5.2 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修理作业

6 爆破作业 6.1 岩土爆破作业 6.2 拆除爆破作业 6.3 煤矿井下爆破作业 7 矿山安全作业

7.1 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作业 7.2 煤矿瓦斯检查作业 7.3 金属非金属矿井通风作业 7.4 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作业 7.5矿山主提升机操作作业

7.6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绞车操作作业 7.7石油天然气司钻作业 8 矿山应急救护作业 危险化学品装卸、押运作业 9.1燃爆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 9.2燃爆危险化学品押运作业 9.3毒性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 9.4毒性危险化学品押运作业 10 烟花爆竹生产涉药作业 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涉药、押运作业 11.1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涉药作业 11.2民用爆破器材押运作业

锅炉作业

12.1锅炉运行操作作业 12.2锅炉水处理作业 13 压力容器作业

13.1固定式压力容器运行操作作业 13.2氧舱维护作业 14 起重机械作业

14.1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作业 14.2起重机械指挥作业 14.3起重机械司索作业 14.4起重机械操作作业 15 电梯作业

15.1电梯安装维修作业 15.2电梯操作作业 16 客运索道作业

16.1客运索道安装维修作业 16.2客运索道运行操作作业 17 大型游乐设施作业

17.1大型游乐设施安装维修作业 17.2大型游乐设施运行操作作业 18 压力管道运行操作作业

10.生产设备管理作业程序 篇十

1、设备管理制度规定

设备标准化

2、设备管理工作程序

3、设备维护检修规程

逐级审核批 准实施

年度实施总 结并进行修 订

每年整理一 次资料档案

1、设备大、中、小修周期

设备管理定额

2、设备大、中、小修工期定额

3、检修工时定额

4、备件、材料消耗储备定额

各片区设备 管理,建立统 计台帐

每年底或定 期综合分析 进行修改

每年底或定 期综合分析 进行修改
每月

基 础

运 行 中

1、到货、开箱、验收记录

2、装箱单 设备技术档案

3、合格证

4、安装使用说明书

5、易损件图纸及目录

6、总装图

1、状况监测

2、设备润滑记录

汇总 一次 每年 整理 归档

管 理

投 运 后

1、设备履历卡

2、动静密封资料

3、建立润滑档案

4、备件明细表及储备定额

3、运行时间累计

4、故障事故记录

1、检修、周验、技术鉴定记录

检 修

2、计划检修及故障检修小时统计

3、锅、容、管、特检测记录

4、安全附件校验记录

1、设备状况表2、3、消

4、设备技术状况月统计 表

6、修

8、检修计划 设备 密 统计表 表 月 级表 况表 理表 况表 每月 统计 每年 整理 一次 归档 设备技术 汇总表 案 计划及

5、设备润滑管理

7、设备事故统计表

备、材料消耗汇总表 设备技术台帐



技术状况表

1、安检

2、安全事故

1、分

2、各

3、各 各 理资料 基础管

4、各6、7、8、设备

1、锅 图纸资料 管3、4、工

设备管理制定、规定 核 检修单 工作总结 计划 件图 表 每年整理归档

5、年、月检修计划

容 设备 程 图

图纸

1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程序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机械;安装;施工过程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71-0127-01

1机械设备安装的施工程序

由于各种机械设备结构、复杂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其安装要求、安装工艺、安装程序和安装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经验、习惯做法、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即便是同一种机械设备的安装工艺程序,也会有所不同。机械设备安装的一般程序如下:

1)设备开箱与清点。在设备交付现场安装之前,总承包方负责与业主或供货商,按照设备装箱清单和设备技术文件,有针对性地对安装的机械设备全部进行清点、登记和检查。同时,还要对其中的重要零部件的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清点设备的零件、附件是否短缺,检查设备的外观及零、附件是否有损坏和锈蚀的现象。做好开箱记录,检查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是否齐全,在确认一切无误后,双方再签字鉴证、移交。

2)基础放线。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安装之前,一定要先按照设备布置图和有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沿线、标高线,科学合理地划定安装的基准线。要注意,在安装互相连接、衔接或排列的设备时,保证在共同的安装基准线上,如果有需要,还应该埋设一般的或永久的标板或基准点,同时设置具体基础位置线和基础标南线。

3)设备就位。如何将设备,特别是大型的设备安全地放到基础位置线上,是安装人员在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主要对起重作业提出较高的要求。在设备未安装之前,首先根据设计、安装和将来对设备进行检修的需要并结合本区设备布置图,绘制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在图中标明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的编号、设置位置。埋设永久性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以供设备安装调整使用,同时为了观测设备基础的沉降情况,还要在整个机组的基础和主要设备附近埋设基础沉降观测点。如果是进行分解安装,则首先要将设备底座就位,再进行其他部分的调运和安置。

4)精度检测与调整。精度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测设备、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误差,如垂直度、平行度、同轴度误差等。为了保证设备在原定基础上准确就位,设备吊装就位后应根据已设置的中心标板,挂设基准线。对于出现误差的部分要进行精度的检测和科学的调整,以保证安装准确。一般来说,基准线的挂设应根据设备安装精度要求和挂设跨距选用直径为0.3mm、0.75mm的整根钢线,其拉紧力一般为钢线破断拉力的40%~80%,水平或倾斜挂设的跨距不宜超过40m。基准线应挂设在便于调整的线架上,用线锤对正中心点,当对正中心后用调整螺母锁定钢线,使其钢线在使用时不发生位移,但使用期间应定期对其进行复检。

5)设备固定。在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中,绝大部分机械设备须牢固地固定在设备基础上,除了一些可移动机械设备外。设备的固定,在重型、高速、振动大的机械设备安装中是必須的,因为若没有牢固的固定,就可能会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如果是解体设备的安装,则需要先把底座就位固定后,再进行组装。

6)拆卸、清洗与装配。一般来说,解体机械设备和超过防锈保存期的整体机械设备都需要进行拆卸、清洗与装配,设备装配的一般步骤为:了解设备装配图、技术说明和设备结构(包括设备的结构、配合精度,确定装配方法,准备好工器具和材料)→清理装配用场地→收集和检查零部件(包括外观检查和配合精度检查,检查应做好记录) →清洗零部件并涂润滑油→组合件的装配→部件的装配→总装配→润滑与设备加油→调整与试运转→工程验收。

2机械设备检验要点及连接方法

2.1基础检验方法

1)为了顺利对混凝土配比、混凝土养护及混凝土强度等进行检查,检测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必须依据基础施工单位所提供设备基础质量合格证明书和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检查。

2)对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的测量检查。主要包括基础的坐标位置(不同平面的标高、平面外形尺寸、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凹穴尺寸)、平面的水平程度、基础的铅垂程度、预埋地脚螺栓孔的中心位置、预埋地脚螺栓的标高和中心距、深度和孔壁铅垂程度、中心位置、带槽锚板和带螺纹锚板的水平程度、预埋活动地脚螺栓锚板的标高等。

3)对重型设备基础的预压试验。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型设备安装后,因基础不均匀产生下沉,导致设备安装不合格的情况而进行的预防措施。在进行基础预压试验中,技术人员要保持预压力大于设备满负荷运转作用在设备基础上力的总和,保证基准点不受基础沉降的影响,同时在观测点的分布上,应该在基础周围均布4点以上。

2.2连接方法

为了防止设备发生位移或倾覆,同时保持设备长期的安装精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将设备与基础进行连接,即把机械设备牢固地固定在设备基础上。在安装工程中,地脚螺栓的作用是将机械设备与地基基础牢固地连接起来,防止设备在工作时发生位移、振动和倾覆。地脚螺栓的长度应符合施工图的规定,当施工图无具体规定时,可按下式确定:L=15D+S+(5~10)式中:L为地脚螺栓的长度(mm);D为地脚螺栓的直径(mm);S为垫铁高度及机座、螺母厚度和预留量(预留量大约为地脚螺栓3~5个螺距)的总和。

垂直埋放的地脚螺栓,在敷设时应保证垂直度,其垂直偏差应小于1%。地脚螺栓偏差的排除:如中心距出现偏差,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处理:先用凿子剔去螺纹周围混凝土,剔去的深度为螺栓直径的8~15倍,然后用氧-乙炔火焰加热螺栓需校正弯曲部位至850℃左右,用大锤和千斤顶进行校正;达到要求后,在弯曲部位处增焊钢板,以防螺栓受力后又被拉直,最后补灌混凝土。一般地脚螺栓分为4种:固定地脚螺栓、活动地脚螺栓、胀锚螺栓和粘接地脚螺栓。

1)固定地脚螺栓安装。固定地脚螺栓也叫短地脚螺栓,其通常与基础浇灌在一起,以便固定那些没有强烈振动和冲击的设备。为防止地脚螺栓旋转和拔出,在设计上其长度一般为100~1000mm,头部做成开叉形、环形、钩形等形状。在施工中分为一次灌浆和二次灌浆:一次灌浆也就是预埋地脚螺栓,方法有模板定位、与钢筋网分别焊接固定等;二次浇灌法,是指在基础预先留出地脚螺栓孔,安装设备时穿上地脚螺栓,再将地脚螺栓浇灌在预留孔内。

2)活动地脚螺栓。也称长地脚螺栓,主要适用于固定工作时有强烈振动和冲击的重型机械设备的安装,其可以拆卸。这种地脚螺栓比较长,型式为双头螺纹的双头式或者是一头螺纹、另一头T字形头的T 型式。

3)胀锚地脚螺栓。目前管路、线路支架等的固定都需要用到胀锚螺栓;控制箱柜静止设备,槽罐的固定上应用也较普遍,机械设备的地脚螺栓也正被广泛使用。我们在使用这种螺栓时要特别注意:胀锚螺栓的中心线应按施工图放线,同时不得采用预留孔。胀锚地脚螺栓中心到基础边沿的距离,要控制在大于7倍的胀锚地脚螺栓直径的范围内;在钻孔时要避免钻头与基础中的钢筋、埋管相碰;安装胀锚地脚螺栓的基础强度要大于10MPa;钻孔处不能有裂缝;保证钻孔直径和深度与胀锚螺栓相适应。

4)粘接地脚螺栓。这是近年来普遍应用的一种地脚螺栓,其方法和要求与胀锚地脚螺栓基本相同,只是在粘接时应把孔内杂物吹净,并不得受潮。粘接方法要符合粘接材料的规定。

预留孔方式地脚螺栓在预留孔中应垂直,无倾斜,同时螺栓底端不应碰到孔底。在安装工程中,大部分现场施工人员对此不太在意,常常使得地脚螺栓在灌浆后才发现位置不正,导致设备不能安装到位,须重新做设备基础或必须对设备的底部安装位置进行局部扩孔才能进行下一步安装。

3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安装施工成了各个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内容之一,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整个安装工程的质量。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安装施工,是保证机械正常运转的前提;只有科学地完成机械设备的安装,才能发挥机械设备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施工人员为保证安装的顺利进行,应对施工技术、设备特点、安装环境等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相关施工技术要求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孙子栋.大型设备现场安装协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5.

上一篇:建筑业资质变更下一篇:初三英语写作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