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5-02-04

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10篇)

1.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一

常见的酸和碱(2)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浓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掌握酸的性质。

3、书写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意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酸的性质

2、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玻璃片(20cm*30cm)、点滴板、胶头滴管、烧杯(2个)、玻璃棒、浓硫酸、稀硫酸、火柴、棉布等]

四、学习用具

每组:点滴板、胶头滴管、试管(2支)、试管架、试管夹、烧杯、酒精灯、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生锈铁钉(2根)、清水、火柴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启发式、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了打开盛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可观察到产生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 性;浓硫酸具有 性,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干燥剂,在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浓硫酸神秘的面纱,进一步认识它。先请大家观察 【演示实验】浓硫酸的腐蚀性

在一个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放入火柴梗、小纸片、棉布,然后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或稀硫酸。

【学生活动】认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果:滴入浓硫酸孔穴中的火柴梗、纸片、棉布变黑,发生炭化现象,而滴入稀硫酸孔穴中的火柴梗、纸片、棉布无明显变化。【小结与介绍】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硫酸能使蔗糖、淀粉、纤维素等物质失水碳化,是把组成有机物成分里的氢、氧元素的原子按2∶1的比例(水的组成比)从有机物里夺取出来,形成硫酸的水合物,同时剩下有机物组成中的碳。这种作用通常叫做脱水作用。

使用硫酸时应十分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思考】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可以置之不理吗?为什么?

在空气中由于水分蒸发,稀硫酸会变成浓硫酸

【过渡】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用到稀硫酸,怎样将购买到的浓硫酸配制成稀硫酸呢? 【演示实验】稀释浓硫酸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触摸烧杯外壁,回答问题

1、请说出手的感觉?

用心

爱心

专心

2、请猜测原因?

【设问】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又会怎么样呢? 【播放录像】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说明】

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的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样做是危险的。因此:

【小结】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提问】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在不借助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追问】为什么会变色?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提问】除了碳酸,还有其他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 【学生探究】酸的性质

【明确要求】

1、在实验前,先阅读探究报告。

2、在实验时要小心,注意安全。

3、完成实验后,整理好仪器,填好探究报告。【学生汇报、教师点评】(滴管的使用、将铁钉装入试管、酒精灯的使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归纳】酸的性质

⑴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⑵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⑶某些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简介】浓硫酸的氧化性、酸能与某些盐反应、酸能与碱反应。

【提问】硫酸、盐酸、是常见的酸,在组成上它们都含_______元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_,因而它们具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

【小结】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组成和结构上的某些相同必然带来某些性质上的相似。这是学习化学的一个基本观念,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本课小结】

1、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氧化性、吸水性。

2、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选做练习】

1、酸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本质的原因是

A.酸都含有酸根

C.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离解出H+

()

B.酸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D.酸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2、已知某无色溶液中含有硫酸,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硫酸铜 B.氧化钙 C.硫酸锌

上述物质不能存在于某无色溶液中的原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1)。

3、判断下列方程式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请加以改正。⑴2Fe+6HCl=2FeCl3+3H2↑ ⑵Cu+2HCl=CuCl2+H2↑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二

http://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 及名句,培养文言语感。(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教学 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

2.展示、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自主复习

提示:因为本单元知识量大,知识点集中,向学生布置自主复习的任务。明确复习任务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名句积累等。投影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回答

提示:自主练习题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题,需要学生强化记忆。讲评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把出错的环节重点记忆,归类整理。

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 分析归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三篇史传的主旨立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部分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进行调控。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内容,进行主旨、人物形象、写法特点的概括,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引导、订正。

展示交流

1、主旨立意:

1、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2、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3、在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学法指导:归纳主旨是在借助注释,联系背景的前提下,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局部剖析进行概括。

2.分析《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人物形象。

陈胜: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有志有谋。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静、不畏强暴、机智果敢、据理力争。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是在了解作者对文中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3.总结《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陈涉世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洁富表现力。《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比、衬托、人物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学法指导:总结写作特色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学生明确 圈点勾画

记笔记

拓展迁移 总结反思 循序渐进,学有所获,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写法及感悟体验等仿照例句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可以谈学习本文后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或体验,引导生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例: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获取成功。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单元重点语段及五首宋词。

2、完成《解读3+2》

3、推荐阅读名著:《三国演义》。背一背 做一做 记一记

亿库教育网

3.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三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种类: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条形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的结构:挂勾,吊环,指针,刻度,弹簧;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看指针与刻度盘摩擦是否过大;使用时(1);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使拉力与测力计外壳平行;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应用重垂线:检验墙是否直;检验台面是否水平;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3: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4: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用心

爱心

专心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加大物体所受的压力,加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时加大物体所受的压力和加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使物体表面分离(加润滑油、形成气垫)。,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

四、杠杆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F1l1=F2l2.4: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五、其他简单机械 1: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滑轮组:

(1)、规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S=nh(n同上,h 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2)、绕法:n为奇数时从动(滑轮)开始绕、n为偶数时从定(滑轮)开始绕。2: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3:斜面:(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

对应习题以作业形式完成

用心

爱心

4.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四

[学习目标]

1. 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 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 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4. 用普通话正确、清楚、连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题解

1、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代表作品有《青枝绿叶》、《蛾眉》、《蒲柳人家》。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 背景材料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烟囱 cōng 梆 bāng他 纤 qiàn夫 腌臢 ā zā 捯 dáo气 唿 hū哨

拗 niu不过 到了 liǎo儿 隐匿nì 勒 lè令 戏谑 xuè 荣膺yīng 断壁残垣 yuán 蓬蒿 hāo 作揖 yī 礼聘 pìn 嘬 zuō 着嘴唇

剜 wān 肉 梢shào马子

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老生儿:高龄父母所生的儿子。

到了儿:到最后,最终。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产生好的影响。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勒令:用命令的方式强制人做事。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荣膺:光荣地获得。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如坐针毡:形容心声不宁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腻歪:厌恶,厌烦。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四、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形象?(何满子、何大学问、奶奶一丈青大娘)

2、找出描写人物的语段,并认真阅读。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烟囱(cōng)蓬蒿(hāo)到了儿(liǎo)

B.勒令(lè)隐匿(nì)坍塌(tān)

C.戏谑(xuè)害臊(sào)荣膺(yīng)

D.剜肉(wǎn)礼聘(pìn)驿道(yì)

2.用短线把相对应的项连接起来。

出人头地

途中休息临时休息

打尖

用命令方式人做某事

熏陶

超出一般人

勒令

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逐渐产生的影响

3.选词填空

①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__,他们只当耳旁风。(斥责 辱骂 断喝)

②一阵风__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奔下 冲下 跑出)

③何满子的爷爷,__已不可考。(姓名 名讳 大号)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1.D2.略3.断喝

冲下

名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小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线索人物是谁?你觉得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导入

小说以讲究压韵对偶的说唱语言和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在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时,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分组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1、小组学习,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

何满子: 好动玩劣,聪慧灵秀;好学好问,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有男子汉气;

何大学问: 刚正不阿,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能说会道,嫉恶如仇;

一丈青大娘: 口苦心甜,宠爱孙子;身强体壮,能干泼辣;信神拜佛,思想守旧;直肠直性,爱憎分明;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2、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②、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作者运用了A、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B、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C、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D、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E、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③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四、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作为提高性学习内容)

1、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大声朗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指名回答)

2、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这篇小说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②、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五、课堂练习

二、巩固题

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夜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1、选文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

——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用心

爱心

专心

4、“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 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5、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用心

5.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五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故事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知识归纳综合运用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

二、教案

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领悟知识要点,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体会到人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2.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3.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反应的原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把部分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仪器和药品:自制简易天平、试管、导气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木条、饮料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讲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农夫,养了一只小狗和他相依为命。一天,老农夫带了小狗一起去田里劳作。他背着锄头,悠闲地叼着烟斗,带着活蹦乱跳的小狗上路了。途中经过一低洼地段时,原本活蹦乱跳的小狗是越走越没劲,最后把舌头吐的长长的,趴在地上走不动了。于是农夫弯腰去摸摸小狗,想拖它走,可是发现小狗喘得好厉害,这时农夫也觉得自己呼吸有点不顺畅,吸了一下烟,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烟灭了;等他抱起小狗直起身后,很快觉得没事了,小狗也慢慢恢复过来了。[提问] 大家知道导致这一事件的元凶是谁吗?

[提问]同学们,请你用你所知道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个故事里所有的现象。分组进行。[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请各组的同学代表公布讨论结果,并在黑板上对结果作简要记录。(密度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倾听故事。[答]二氧化碳

对故事中的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公布讨论结果。

通过生动的化学故事将学生引入奥妙无穷的化学世界。使学生开动脑筋,大胆猜想,解释现象。

[演示实验]拿出一瓶事先制备好的CO2,让同学观察CO2状态,并请一名同学闻气味(指导动作)。

(下面我没来通过实验验证刚刚同学们推测的CO2性质。)

天平两端挂两只纸口袋,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故事中的低洼地段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密度大引起,因此,难于扩散。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所以在低洼处农夫和小狗才会感到呼吸困难,农夫抱起小狗直起身后,很快觉得没事了。

(这一实验证明了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除了我们得到的这四条性质,CO2还有什么性质呢?)

[提问] CO2溶解性如何?

[讲解] 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CO2,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CO2的这一性质。

[演示实验]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继续演示实验]加热变红的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讲解] 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 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讲解]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所以溶液变浑浊。[板书] 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在水中与过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所以继续吹气溶液变澄清。

[板书] CaCO3+H2O+CO2====Ca(HCO3)2 [讲解]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讲解]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板书]二氧化碳的用途

[讲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板书]1.灭火器

[多媒体展示]干冰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图片并解释原理。[板书]2.人工降雨

[多媒体展示]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危害。

[板书]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讨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

[答]无色气体,无味。

观察并描述现象:天平偏向倒入CO2的纸袋一侧。

[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将一根点燃的木条伸入盛有CO2的机器瓶中,观察现象。实验并描述现象:木条熄灭。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 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分析。打开汽水瓶,观察气泡。结论:CO2可以溶于水。

观察并描述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答]酸性。

观察并描述现象: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拿出一只试管,倒入适量的石灰水,并取一只洁净的玻璃管向内吹气,你能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并描述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吹又变澄清。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观看 观看

思考并讨论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CO2性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初步认识石蕊这种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巩固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讲解]

1、夏天把冷气的温度调高1度,冬天把暖气的温度降低1度。

2、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3、家人尽量在同一房间活动。

4、停止设置电饭煲处于保温状态。

5、每次减少一分钟淋浴时间。

6、购物时携带购物袋,避免购买过渡包装商品。

7、买东西时,尽量挑选简易包装物品。

我们自身能做到的环保措施也许是很微小的事情。但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从我们自身开始做,一定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正是为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实际应用]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进入这些场所前应该怎么办?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巩固练习:

1.CO2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A)比空气大(B)比空气小(C)与空气相等(D)无法判断 2.CO2 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A)难溶于水(B)能溶于水(C)微溶于水(D)易溶于水 3.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将CO2通入水中(B)将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CO2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D)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附2:课堂练习二

4.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液变成(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5.常温下,二氧化碳跟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氧化反应 6.下列性质中,与二氧化碳灭火无关的是(A)它能溶于水(B)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

(C)它的密度比空气大(D)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 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6.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六

教学内容

1.圆周角的概念.

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它们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的定理的推导及运用它们解题. 2.难点: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证明圆周角的定理. 3.关键:探究圆周角的定理的存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老师点评:(1)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刚才讲的,顶点在圆心上的角,有一组等量的关系,如果顶点不在圆心上,它在其它的位置上?如在圆周上,是否还存在一些等量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要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所问题:如图所示的⊙O,我们在射门游戏中,设E、F是球门,•设球员们只能在EF在的⊙O其它位置射门,如图所示的A、B、C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像∠EAF、∠EBF、∠ECF这样的角,它们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用心

爱心

专心

现在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二、三位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点评: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无数多个.

2.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没有变化的. 3.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得出,同弧上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下面,我们通过逻辑证明来说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1)设圆周角∠ABC的一边BC是⊙O的直径,如图所示

∵∠AOC是△ABO的外角

∴∠AOC=∠ABO+∠BAO ∵OA=OB ∴∠ABO=∠BAO ∴∠AOC=∠ABO

EAOBFCAOBC1 ∴∠ABC=∠AOC 2两侧,那么∠ABC=过程.(2)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1∠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说2ADOB明 老师点评:连结BO交⊙O于D同理∠AOD是△ABO的外角,COD是△BOC的外角,•那么就有∠AOD=2∠ABO,∠DOC=2∠CBO,此∠AOC=2∠ABC.

(3)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同

C因1侧,那么∠ABC=∠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证明. 老师点评:连结OA、OC,连结BO并延长交⊙O于D,那么∠AOD=2∠ABD,∠COD=2∠CBO,而∠ABC=∠ABD-∠CBO=

ACDOB11∠AOD-∠221COD=∠AOC 2因此,同弧上的圆周角是相等的.

从(1)、(2)、(3),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现在,我如果在画一个任意的圆周角∠AB′C,•同样可证得它等于同弧上圆心角一半,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的推导: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面,我们通过这个定理和推论来解一些题目.

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分析:BD=CD,因为AB=AC,所以这个△ABC是等腰,要证明D是BC的中点,•只要连结AD证明AD是高或是∠BAC的平分线即可.

解:BD=CD 理由是:如图24-30,连接AD ∵AB是⊙O的直径

∴∠ADB=90°即AD⊥BC 又∵AC=AB ∴BD=CD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92 思考题. 2.教材P93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2.如图,已知△ABC内接于⊙O,∠A、∠B、∠C的对边分别设为a,b,c,⊙O半

AODCBabc===2R. sinAsinBsinCabcabc 分析:要证明===2R,只要证明=2R,=2R,=2R,sinAsinBsinCsinAsinBsinCabc即sinA=,sinB=,sinC=,因此,十分明显要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

2R2R2R径为R,求证: 证明:连接CO并延长交⊙O于D,连接DB ∵CD是直径

∴∠DBC=90°

又∵∠A=∠D

DOABCa,即2R= DCsinAbc 同理可证:=2R,=2R sinBsinCabc ∴===2R sinAsinBsinC 在Rt△DBC中,sinD=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圆周角的概念;

BC 2.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相等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应用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六、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教材P95 综合运用9、10、11 拓广探索12、1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用心

7.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七

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发现。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5、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日积月累

1、自由读两组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我会填

1、读句子,说说每组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互相检查。我会读

1、默读短文,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是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读完短闻后的心得和体会。

4、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口语交际 交际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的小制作(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等)

2、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交际小组。过程建议:

1、1、学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其实这只是一个范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办个“小制作展览”,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1、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2、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大家互相学习借鉴。

3、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愿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8.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及数感。

3、使学生知道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一图四式:

师左手拿一捆小棒,右手拿三根小棒,你能根据这些小棒来写算式吗?

10+3=13     13-3=10

3+10=13     13-10=3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加法算式中一共有3个数,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名称

板书:    10   +   3   =   13

加数     加数      和

减法也有自己的名称      13  -   10   =   3

被减数   减数       差

3、同桌合作:先摆小棒写出4个算式,然后介绍给同桌各部分的名称。

4、你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了吗?

被减数就是和,减数是一个加数,差是另一个加数。

4、练习计算:

(1) P89  第1题  连线

(2) P89  第2题  知道怎么填大于、小于和等于吗?

(3) 计算比赛。

5、出示一些小园片,问:你能看出这儿大约有多少个小园片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1)独立完成P89 第3题。

(2)同桌合作一人摆园片,一人估计大约有多少。

二、课堂练习:

P88 第1题     P89-90  第4、5两题

三、教学小结:这节可学会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小记:

9.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九

找次品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创设找5瓶钙片中的1瓶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不必急于归纳最优方法,重在鼓励。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进行指导。

例2

编排思想:

创设找若干零件中的1个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有效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探索性最优化方法。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如画树图的方法。

教师初步归纳最优方法。

让学生继续探索10、11个零件找次品的方法。

教师最后全面归纳最优方法。。

练习二十六

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保证能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第4题是一个趣味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爸爸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即现在和3年后两者的年龄差一样,所以设小明今年岁,则爸爸今年就是(+24)岁,从而+(+24)=34,可算出小明今年是5岁,爸爸今年是29岁。

第5题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示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下面的图示:

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6=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19=3人。

关于“你知道吗”的说明

本专栏简要介绍了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的情况下,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测的次数。由该表可发现,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1~之间,则最多只需要测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由此,要保证6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244~729个。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10.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十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利用率.

2.常识性了解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节能是每个公民的职责,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3.常识性了解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告诉学生,这节课主要采取自学教材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节约能源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就下面板书的几个问题做好参加讨论的准备.

板书:

(1)举例说说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2)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4)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5)如果每人一年节约用电1千瓦时,那么全国近12亿人一年节约的电能相当于多少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标准煤的燃烧值为2.93×10焦/千克)

2.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由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沦结果

5.教师进一步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这节课的总结

在总结中着重强调:

(1)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由于目前人们使用的能源主要还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或者是由煤和石油转化而来的电能.因此,节约能源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每节约1千瓦时电能,如用于工业生产,则可增加约8元的工业产值;而少烧1吨煤,则可少向大气中排放约20千克二氧化硫、440千克二氧化碳和15千克烟尘.可见,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供应情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据报纸公布的资料介绍:近几年,全国工农业生产因缺能而少创造的产值,每年都高达千亿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少地方存在着高能耗、低效益的问题.例如,每生产1万块砖,大工厂的耗能量是0.87吨标准煤,而农村砖厂的耗能量则是1.05—3吨标准煤.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的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值,能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能源的需求量还要继续增加.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我国来说,是既重要又紧迫的事情.

(2)自觉树立节能意识,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

能源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节能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要自觉树立节能意识,积极宣传节能的重大意义,培养节能的良好习惯,从节约1千瓦时电、1克煤、1滴油做起,那么,日久天长,就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布置作业

(6)调查了解本地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情况.

(2)对学校、家庭提出节能的建议.

(三)设想、体会

1.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关于“常识性了解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教学要求,本教案在强调节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同时,专门举出数据补充说明节能还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2.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我国国情,教育学生对待节能问题要有紧迫感.

3.这节课采取教师提示,学生自学教材和分组讨论,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的方式.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抓住教材重点,对能源问题获得较深的印象,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认识和想法,以便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普及能源常识教育的实效.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上一篇:庆国庆合唱比赛串词下一篇:六一的简短感言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