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论文

2024-10-16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论文(共13篇)

1.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论文 篇一

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

摘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其它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主体环境;整合学科

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首先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而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对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的兴趣,他们热衷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却不太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 1

“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30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教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其它学科,提高主体综合素质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

1、与德育的整合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由此,我们可借用互联网和校园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清楚,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平日里,我会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老师师有看法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各类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Word时,可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作文创作和修改;教作图软件时,可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Powerpoint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给亲友的精美贺卡;在教上网时,可结合音乐、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又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刻苦钻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论文 篇二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3.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论文 篇三

一、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

由于城乡学校条件不同、家庭经济不同,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了计算机,有的学生更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也有些学生到小学毕业也未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基础知识相差较大,造成对学习计算机的一种不平衡性。加上许多学校和家长把计算机这种产品当成高档商品来看待,造成许多学生产生对计算机有种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生怕把计算机搞坏,这种现象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是很不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解剖一台计算机,把各个配件分解下,让学生亲手瞧瞧、看看,介绍一下计算机各配件的组成和各个功能。然后再让学生亲手把各配件复位,盖上机箱,启动计算机连接网络,下载一些有关各学科的知识或视频音乐等等,让学生知道掌握计算机知识,可以学习到书本上所未学习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学习视野,对学习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我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上的第一节课。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并非一日之功,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和练好指法将终身受益。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手脚灵活度高,学习指法练习比较容易。所以让学生知道掌握好这个基本功,以后无论是在文字处理方面,还是在程序设计等方面,都能提高操作的速度。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坐姿,初学者要有耐心和信心,这是学习电脑的第一步。

二、合理配置初学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是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关键

对于初学者,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组织结构之后,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急于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教师不要急于讲授Windows的操作界面,而是要让学生学习Word的操作界面,让学生练习指法和汉字输入。在此基础上教师教授学生怎样设计电脑小报,内容可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这样学生既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复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初学者而言,自己可根据爱好及时间安排选择其中的一种文字处理,其中使用拼音输入法是一种较方便方法,它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去背,只要教师稍做解释一下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学习使用双拼、搜狗拼音等输入法。

在学习了汉字输入法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Word2000)、表格处理和数据统计(Excel2000)、图形与图像处理(Acdsee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多媒体演示文稿(Powerpoint等),还可学习Internet互联网上的各种操作。

对于具体学习内容的选择,建议学生以实际应用为指导。如:要制作一张精美漂亮的电脑小报学习文字处理方面内容;要制作一份精美的贺卡送给老师或同学可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来制作;要制作电子相册并能演示可学习erpoint……当然,在制作或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初学者只要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或谦虚的去请教老师或基础好的同学,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加牢固。总之,带着问题和目标去学习要比没有目标的去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育学生学会动手操作与自主学习是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保障

教师要教育学生自学计算机知识时,要边看书边操作,在实践操作中达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升理论。如果把学与做分开后,这样不仅难以理解消化书中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还很容易忘记操作过程。因而,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要是能看懂一点,就要亲自动手操作一遍,这样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上每节课的常规内容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自己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或两个较高教学目标,或与本节相类似的其它教学目标。提倡在做中学,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要领,不要单纯的先学习理论后再动手操作。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学习,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最有效的,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目标。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带着任务去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才会学到真正理解了的内容,当然,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跟上时代步伐,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4.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篇四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认真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考教材定论以外的“变数”,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中找到教学目标,在“变数”中找到创新点。

再者,现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信息技术教材,在发下来几周后,有很多学生就基本上找不到这本书在哪了。这里既是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层次来说还有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学生自己看书后进行相关操作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学会看书看帮助,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更过的是要他们自己通过书籍,资料,在线帮助等获取。因此,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当学生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而且知识水平也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才去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帮助等途径来获得新知,这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组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5.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6.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篇六

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

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7.小议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篇七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必须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我们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知识的传授给予了过多的关注,但很少关注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当下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已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生活化,实践化就是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能指导和改善生活。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借助生活经验学习,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尽量采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例,以增强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冲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实践化就是让学生要能运用所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感受信息技术的无所不在。综合以上,结合平时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生活化,实践化之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是“花架子”,没有目的性,时效性。一个实效的情境创设要对学生起着诱导激励的作用。情境的创设要能将学生鲜活的实践生活与信息技术课程链接起来。因此,恰当、生动的情境创设,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将信息带入熟悉的生活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Flash—移动的小球》这一动作补间动画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演示小球在地板上跳动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小球跳动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在Flash时间轴上怎么样创建关键帧?应该创建几个关键帧?小球的位置怎么摆放?学生联想到课前的实验,马上可以意识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怎么样来解决。这样通过实例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一步步引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在学习《贺卡制作》一课时,我采取让学生观看已经制作完成好的各种主题的贺卡,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贺卡;新年贺卡;圣诞节贺卡……再引导学生回想近期的节日,这样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模仿,而在回想的过程中,又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涌现,自然兴趣大增,学习利用Power Point制作贺卡就容易多啦!

2 生活化,实践化之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仅停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时远远不够的,我们承担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生活化,实践化。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设置方面,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时时在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Acdsee图片处理》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所播放的各式各样的瑕疵照片。学生看到被拍摄的效果极差的照片,自然有想将其纠正过来的想法。然后我在课堂上将这些照片分发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从调整图片的曝光开始,然后想办法将照片中的红眼病去除,最后到几张图片的合成,这样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图片处理教学,因为有了生活化的操作任务而变得生动活泼,真切有效起来了。

3 生活化,实践化之课堂例举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它有很多专业术语。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有时会很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课堂的观察,发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专业术语可以转化为我们生活的用语,因此在课堂上我采取例举生活中案例的方式将难讲的问题简单化。这样通过转化的形式,让学生形象透彻地理解术语的真实意义和操作效果。

例如在学习《信息的特点》这一课时,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实属不易。如果想通过简单的讲授让学生生硬地熟记知识,肯定是不切实际,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将信息与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似乎这也不算什么难题。比照起来,对于信息的传递性与共享性特点来说,我们举出奥运会主题曲为世界各国人所传唱例子,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中去感受信息的传递性与共享性,而对于传递性的特点更是可以从“copy不走样的游戏”中去深切体会。这样将实例运用于课堂,肯定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就能使学生轻松、直观地接受比较抽象的概念。

4 生活化,实践化之实践操作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已从应试考试转变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良好的教学评价生活化已日趋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1]在学习完《WORD编辑制作》后,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电子小报参加评比的任务,作品要图文并排,最后作品要以打印好的方式,交由评审小组进行打分。学生通过先自评打分,然后互评给分,最后评审小组综合评分。评价也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客观反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是很有意义的。又比如在学习IE上网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浏览网页并下载任务要求中所需的素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检验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随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因此,生活化的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反对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疏离,才能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让知识的种子深埋在学生的心灵中茁壮成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在新课改的时代要求下,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发展,从而要求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时反思全面诠释生活化,实践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实践化

参考文献

8.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八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这一门学科的看法、态度。怎样才算上好了这堂课呢?上好第一堂课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作一些改动,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例如: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生活,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等,从而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开始广泛使用,顺理成章地转到计算机学习上来;还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入手,用更加丰富的电脑游戏来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通过第一堂课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好奇心、并对学习计算机有一种欲望,这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计算机,并在以后的课堂中,要经常想办法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二)要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畏惧感。在学生的意识中都认为计算机是高科技产品,以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无形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对计算机的畏惧感;加上计算机操作的相对复杂(与其它家用电器比较),故障的频繁出现,理论知识的相对难度,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畏惧感。老师应当给学生指出,计算机的复杂,是因为它的功能强大,如果我们用它来做简单的事情,它使用起就简单,比如放影碟,它就像操作VCD一样;它只是我们手中的一种工具,只是这种工具的功能多一点,我们可以一样样地来,从简单的开始学。并且告诉学生计算机故障是正常的,不要因为出故障而不敢操作,故障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操作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我们在操作时搞清楚操作步骤,然后一步步来,减少操作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大部分的故障,即使出了故障,找老师处理下就可以了,不要因此而不敢去动它。并且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第一次出了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一次不就会了,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操作计算机。

其次,搞好理论课的教学也很关键。要上好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非常重要。(一)多安排一些计算机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尽量少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如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图、软硬件分类等这些知识对于中、小学生作为了解即可。可将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放在理论课上帮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课上不好好学,上机操作就很困难。(二)可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又感兴趣的知识,如: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病毒的防范、上网的作用等等。(三)在理论课上还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让学生提出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很有效。针对这些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我们要尽量做到多样化,如:讲叙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

最后,要适当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一)鼓励学生课后自己上机操作。一般来说,课后上机操作,学生大都很积极。(二)成立互助组(优差结合)。在班上鼓励同学之间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自由结对,并在上机编座位时(两人一台机)安排座在一起,以利于他们之间互教互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的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9.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1 篇九

一、教材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章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特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致,但本节课是一节理论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是本课教学中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特征。

② 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③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② 通过游戏,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③ 通过视频的观看,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带领学生参观信息技术博览会的情境,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技术,体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未来生活变化,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4、行为与创新

① 利用电子白板辅助理论课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

② 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与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体验教学、探究学习

六、教学过程

1、模拟体验,导入新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ppt展示)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要求被测试的人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被试者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试者移动手脚。总之,尽量剥夺被试的所有感觉信息。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时间在那种环境下会怎样?

生闭上眼睛想象,说出自己可能出现的感受。

出示资料: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实验开始时,被试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试者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中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结论:(板书)

1、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我们生存的保障。

2、感受身边的信息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p2什么是信息部份。

然后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说出一些身边常接触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出自己对信息的认识。

(师)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信息:刚才我们进行的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与信息相关的活动出现了?

(生)刚才阅读时,我们接受了课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你在讲话是,我们听到了你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师)我们身边还有那些与信息相关的事例?请举例说明了。(生):(举例)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信息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思考:

(ppt展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的“家书”是信息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的“已、彼”是信息吗?

读书以明理,其中的“书、理”是信息吗?

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3、信息传递方式 Ppt展示 学生回答

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信息,及信息的传递方式,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信息有那些主要特征

(四)大家说信息(特征)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要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通过讨论和提问,一起感受!

4、信息的主要特征 师: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你在课间休息时怎样会准时来到教室上课?(上课的铃声),你上学放学时,通过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什么?(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是不是信息?所以说:信息具有(板书)

1、普遍性

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

师: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一条座右铭通常写在哪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生3:写在铅笔盒上!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看到!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追究他老人家了。但是现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的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的!

总之,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板书)

2、依附性 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师: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板书)

3、共享性

同一信息可以同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共同享用 师: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结论: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板书)

4、价值性

信息、物质、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师:讲了这么多信息知识,下面我在这里公布一个信息:(ppt展示)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为什么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

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甚至稍纵即逝。(板书)

5、时效性

除此之外,信息还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信息的真伪性 孙膑“减灶退敌” 诸葛亮“空城计” 虚假广告 中奖的短信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请大家一定要把握这几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就一些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展望一下未来的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我们先了解信息技术定义,然后再来讨论信息技术,最后展望信息技术的发展。请大家阅读p4页什么是信息技术这一部份,然后回答什么是信息技术? 阅读二分钟,然后回答问题(板书)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2、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

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提高了信息的表达质量和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文字的产生

突破了时空对信息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跨地区的传递和交流 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为人类控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令命令 信息技术的第四次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开创了开放式的通信手段,使信息传播的途径、载体、方式和方法产生了质的飞跃,是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再次重要革命 信息技术的第五次革命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是信息传播与信息处理的一次重要革命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PPT展示)

4、信息技术的广阔前景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除了给人们带来方便、开心和舒适外,也带给了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追求。

6、小结

10.《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读书心得 篇十

尤 焕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信息技术课怎么学?怎么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一直让许多老师感到困惑。最近我一直在研读《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本书,收获颇多。

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普遍、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具体教学实施流程:

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利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情境即是一种任务化的情境(任务情境)。主要用于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例如向学生呈现任务完成前后的效果图或者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样例赏析,情境呈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评论。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接着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方案。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领会和进一步清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对于很快就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任务以进一步的提高。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可以逐个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并作相关的记录,也可以交流展示,大家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做出评价和表扬。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仍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还有待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作进一步的研究。

1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兴趣;精讲精练;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33-01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教师,在传授信息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开展诸如信息学和丰富多彩的计算机课外,如何更加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实效,是信息技术教师应长期致力研究的课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爱计算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最有效的、最实际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学生而言,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就会发动大脑中所有神经,自主思考,积极学习,从而为进一步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做好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这样一名学生,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对于游戏更是兴趣十足,玩游戏可以忘记任何事情,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想,既然他对游戏这样着迷,这么上心,游戏又玩得不错,头脑反应也很快,学习程序设计肯定不错,应该是学习编程序的一块料子,如果让他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他一定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接近他,对他加以引导。我先找了一个游戏程序,让他玩,他觉得十分好玩,此时,我告诉他这个游戏是由程序编制出来的。当他得知编写程序能编出游戏时,他就开始要学程序设计了,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学生就从单纯玩游戏到学习程弃设计,使他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会成为学生不竭的动力、学习的源泉。

二、课堂教学教师精讲,学生精练

“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精讲。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点与学生困惑易错地方详讲,其它知识略讲。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已去阅读、理解掌握,次要问题少讲、点拔启发、提示,坚决杜绝满堂讲。例如,在教授算法设计这一章节、回溯算法是难点。开始时不讲回溯算法的定义,而是让同学们玩迷宫游戏,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知道遇到障碍要退回,重新找其它可行的路径,直到走出迷宫,这就是回溯的原理,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在学生活动中学会,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精练。信息学奥赛跟其他学奥赛一样,要求学生做习题,是让学生跳进题海中,对各种类型,各种难易程度的习题,做到精心解题、精心研究、精心比较、精心选择把那些典型题、重点题、易错题和难题挑选出来,汇编成册,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生练习《pascal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第三章习题时,学生容易犯语法错误,学生容易漏掉语句的“;”,为了避免类似这样的问题发生,就将汇成册的易错题让学生练习,结果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练习,避免了学生将会犯的错误,达到了练习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分层推进,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孔子说过“有教无虑”,但作为教师,因材施教,顺应时势,极为重要。教的过程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体,面向体体学生,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独立深入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校的一位同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程序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上课时,如果让他的学习跟着班级同步,他是吃不饱的,很可能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浪费他宝贵的学习时间。对他就采取超前班级的学习计划,单独辅导,增加程度,培养其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并不失时机给予鼓励。着重培养他形成有效地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为其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恰当使用课件,注重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软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直观效果强、个别化学习特点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这种软件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得认知,因此,CAI教学法备受教师关注。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教学软件,为讲授课程内容服务;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教学软件只是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CAI法真正为教学服务。

1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板书设计,过程方法,多媒体板书

笔者曾对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网站上发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进行了统计, 2009~2011年共计85例, 有板书设计环节的只有2例, 仅占2.57%。在实际教学中又是什么样呢?有教师形象地把信息技术教师板书出现的现象总结为三化:①板书屏幕化。用课件代替板书, 美其名曰“板书屏幕化”。②板书随意化。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哪儿就写哪儿……这种随意性致使板书失去了应有的辅助教学功能。③板书单一化。在多媒体教室中很少能见到白粉笔, 更不用说彩色粉笔了, 这样就致使板书千篇一律:白字黑板。

被誉为课堂“眼睛”、在其他学科备受重视的板书, 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堂却遭遇如此尴尬?是板书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还是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偏颇?

板书设计之美再认识

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面书写、勾画、布局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 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板书设计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应是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媒体板书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实现板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大量依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媒体表达手段的多样性, 客观上造成了对传统板书的忽视, 也就出现了课堂上鲜有板书的现象。为了把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各取其长, 有必要对板书的概念进行扩展, 即广义的板书既包含多媒体板书, 又包含传统的黑板板书,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板书;载体既可以是多媒体, 亦可以是黑板。表现方式既可以是手写的文字、图形, 亦可以是计算机等。

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重新认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结合课程特点, 对板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把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为传统的板书注入新的活力, 达到现代与传统手段的有机融合。

重塑信息技术板书之美——板书设计与再设计

板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写什么”与“如何写”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的板书到底应该怎么设计?

1.信息技术课板书应“写什么”

板书设计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不但要反映知识点, 而且要根据学科特点, 突出教材重点, 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但有理论知识, 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 因此知识点可以是理论知识点或技能点。一节课有多个知识点, 但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写成板书, 而是要进行筛选, 写重点。难点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集中问题作为难点。信息技术课专业性较强, 用词要求准确, 避免歧义。一般板书量不很大, 完全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进行提炼呈现, 达到内容少而精, 点明关键要点。教师通过提炼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关键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明确板书“写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2.信息技术课板书应“怎么写”

(1) 确定组织方式。根据信息技术课知识特点, 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组织方式:①依知识体系组织。例如,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知识, 计算机对文件的管理等理论知识的板书设计就要体现知识间的联系。②依突出操作过程组织。例如, Photoshop的作品特效实现, 学生往往做了上步不知道下步该怎么做, 所以在板书组织中就应突出操作过程, 对学生起到引导、提示作用。③依突出重难点组织。例如, 《利用图表来分析》主要通过Excel表格来制作图表, 而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图表往往采用删除重做的方式, 而不是进行修改, 所以把图表的修改作为难点要突出体现在板书中, 而不是按照操作的步骤组织板书 (如图1) 。④依培养学生学习或思维方法组织。

(2) 应用技巧突现特点。我们习惯把关键词都按顺序陈列出来, 这种称之为陈列式或罗列式。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陈列式是最基本的方式, 也是“变化”的基础,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应用技巧达到“变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学习和使用一些美学的知识来给板书添彩, 如:①合理布局, 留白突中心。信息技术课的板书相对简单, 一般会用到两种布局:即中心版 (以黑板中心为主, 主版两侧留出板面以供辅助版书用) 、两分版 (将版面一分为二, 左侧为主版, 右侧为辅版) 。②字体大小、颜色变化来增色。通过字体大小、版面的缩进、字颜色的变化增强层次性、提示性的作用。③线条、图形等构形美。如果说板书各部分存在内在的联系, 那么直线、曲线、括号、箭头、圆、符号等把板书内在联系以有形的形式构建成整体。

固然, 板书的美是我们所追求的, 应用技巧让板书锦上添花, 但切记目的是让重、难点更为突出, 给学生思维以启迪, 在此基础上求新求美才是真的, 一味地求新求变, 失去了实用性, 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3) 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对于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板书模式。如果一味地求变, 反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4) 课后板书再设计。课前的板书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之后, 应该再次进行设计, 使之更切近学生的实际、课堂的实际。这也是快速提高板书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

改革与创新——多媒体板书

上面是《计算机被打开后》一课的板书设计的两种版本:一种是传统板书 (如图2) ——纯文字提纲式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图, 第二种 (如图3) 便是多媒体板书——把组成图中的部分文字用图片代替,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便于学生记忆。在板书中如需要使用多个图形, 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采用哪种形式的板书以适用与效率优先为原则,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廉的那种。”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在黑板上完美完全的实现的话, 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做成多媒体板书。

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传承与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板书设计亦需要广大教师的传承与创新。只要思想上重视, 多思善用, 认真钻研, 定会让板书之美重现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瑞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传统板书的功能[J].新课程研究 (下旬) , 2008 (8) .

13.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_1 篇十三

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二进制编码

时:1时

型:新授教学方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投影、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实施传统的“讲练”法模式,使学生了解信息编码;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对二进制做简单计算。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安全使用;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首先的培养。教学难点:二进制的计算。前准备:

1、复习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储存容量的基本计算;

2、、多媒体教室的试用。教

一、复习:(分钟)师:同学们,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机能够正常工作不但需要有硬部分,还需要软来支持,否则配置再高的计算机也如同一堆毫无生机的废品。下面请同学思考一下,试着画出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可以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师:通过大家的演示,再对比一下老师所给的正确结构图。(看大屏演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运算器中央处理器控制器主机随机存储器内存诸器只读存诸器硬部分

输入设备外部设备

输出设备计算机系统

外存储器

系统软

软部分应用软师:问题二,表示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常用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B=

B

B=

B

GB=

B生:回答。

二、新导言: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见到一些只存在两种状态的事或物存在?能否例举出来?生:例举事物……师:能从大家所例举的事物中看出只存在两种状态的事物多存在于电子器上,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学生为初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含量有限,所以由老师做以下简单的解答)电子器最易形成两种稳定状态,如电压的高低、电流的通断。所以我们在计算机中采用了以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二进制数的形式来表示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在大屏幕上展示十进制数的运算法则:逢十进一。启发学生说出二进制的运算法则。)

二、新:

1、[以1展示二进制运算法则,与十进制进行转换运算。]二进制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同学们不易改变头脑中的十进制进位方式。

2、[以2展示病毒对计算机的危害。]计算机病毒是指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破坏作用的程序。通过的展示,使同学们认识到预防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性。同时使同学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不应该有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

三、堂练习:

1、把十进制的、6、8、9转化为二进制的数。

2、(11)十=()二

(1)十=()二教学后记:第二章

INDS98操作系统在电脑的实际应用中,电脑的基本操作和操作系统有很大的关系。每种操作系统的命令和使用方法都不完全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电脑入门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操作系统的熟练程度,使用操作系统完成电脑操作的能力。inds98操作系统是图形方式操作系统,很受人们的欢迎。各个计算机的软生产厂商也设计了大量在inds系统环境下运行的软,使得inds系统成为P电脑上流行的操作环境。教学目的:

1、认识鼠标,学会鼠标的几种操作,认识鼠标指针。

2、了解inds98的基本界面,认识各个图标,并学会使用开始菜单。

3、掌握inds98的窗口的基本组成与操作能切换各个窗口。

4、能启动inds98自带的计算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教学重点:鼠标的操作、窗口的操作教学难点:窗口的操作教学方法: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节

中文in98概述

一、Pin98的特点

in98是一种不基于DS的一种全新、独立的操作系统,其特点如下:

1、全新的用户界面

全新图形用户界面。

2、支持长文名

可支持长度≤2个字符且可留空格的文名。

3、完整的操作系统一个独立、完整的32位操作系统,不再依赖于DS。

4、即插即用功能

自动检测,自动安装。、添加和删除程序极为方便:提供了“安装/删除程序”功能,所以安装和卸载软非常方便。

6、强大的网络功能:in98不仅是一个P操作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操作系统,提供了对等网和客户/服务器两种网络模式。

7、支持多媒体:自动检测多媒体设备并安装,还提供了多种多媒体软。

8、多任务操作系统:在in98环境下,同一时间可运行多个应用程序。

二、in98的启动和关闭

1、启动in98:从开机到in98桌面出现的过程。

2、关闭in98:“开始”→“关闭系统…”→选择“关闭计算机”,单击“确定”第二节

鼠标的基本操作在inds98操作系统下,鼠标一般可以产生下面的几种操作。(1)

上一篇:2022清明节文明祭祀工作简报下一篇:促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