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课堂总结(13篇)
1.简约课堂总结 篇一
精简设计
简约课堂
——在区“简约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研活动中高年级学科中心组教师评议课材料 精简目标,让每一个环节慧意玲珑
针对“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先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简约的课堂应该是丰满而厚重的,应该是富有意境、充满韵味、启迪智慧、荡漾美感的,更应该是一种真实朴素、原生态的课堂。要想使语文课堂教学简约、有效,首先要精简教学目标,有了精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的放失地设定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流程。
刘艳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节课,教学目标十分简要明了,紧紧围绕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启蒙“这条主线展开师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活动,进而引导学生感受母亲那暖暖的、浓浓的母爱。为此目标,刘老师巧妙安排了”吟唱歌谣忆启蒙“、“赏读美文品启蒙”、“想象拓展感母恩”这几个环节,用“月光启蒙”这条线索把整个教学过程连成一体,自然无然无痕,水到渠成。
贺义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一课,课文篇幅长,但贺老师进口“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感悟刘老师的乐观、坚强、追求热爱生活的人格魅力“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赏句析词,逐步感悟”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突出了”长文短教“简约高效的特点,较好的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让每一个环节会意玲珑。
教学内容追求简明扼要
“简单”是一种境界,“简而精,单而丰”更是一种智慧,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教学目标,我们已经明确了,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两位教师执教的课文都很长,要想让课堂简约有效,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入手,进行恰当的取舍。刘老师在执教《月光启蒙》时,取的是文本的四块内容:歌谣、童谣、故事,在这几板块中又取“歌谣”这一块,让学生充分感悟母亲通过民谣、童谣给作者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舍得是其他两块。进而对学生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详落得当)。贺义老师执教《理想的风筝》时,开始先拎出了三件事,接着拎出重要的事“放风筝”,进而拎细节描写,拎重点的词句,让学生充分感悟刘老师的坚强乐观、执着追求的精神。而其他两件事略讲,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就把一篇很长的文章,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长文短教,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更有效,更实在。
教学环节的简约、有效
这两节课教学环节的安排有相似之处,都是紧扣文眼,长文短教,引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重点章节,比较其余两块内容的作用,渗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在最后有情真切的诗歌朗读,直至揭示文章主旨。我认为这两节课环节的安排都比较清晰、紧凑、有层次,凸显了简约、有效的语文教学。但由于执教内容的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又有独具匠心之处。例如刘老师在教学“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这个教学环节时教师通过画面、音乐层层深入,最后质疑“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时,学生句句透彻的话语向我们解析了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再如贺老师教学《理想的风筝》,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课后的最后一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的情感也层层推进,环节的衔接给人以自然、流畅的感觉,真正是“情、学、采”的和谐统一,诠释了简约有效的教学理念。
找准突破点
刘艳老师上的《月关启蒙》从文题入手,并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多次归结到文题——月光启蒙上,我认为这个突破点找的很好,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这种循环往复由文体来归结、来生发,是整个教学流程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对文章的题目和内涵有了十分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另外,循环往复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重复,哲学上说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循环往复正是一种上升的螺旋式,在循环往复中步步深入到文章的内涵。
教学语言的简约高效
我觉得课堂的高效,离不开我们老师教学语言的高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我们的语言要想达到高效,首先应该做到朴实、通俗、富有感染力,而且易于接受,也就是说要用你的语言“粘住”学生,让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听懂并乐于接受你的语言,那你的教学语言就是高效的。我觉得刚才这两位教师在这一方面都做的很好。举个例子,刘老师的课,到后半段“四十年后,当孙友田再次回到故乡,看到母亲坐在藤椅里„„”和”夏夜的夜晚„„”我觉得这就是语言的感染力,它把作者的手和学生的手紧紧相握、心心相连。贺义老师的语言朴实、随和、行云流水,他提问的语言都是看似很随意的一些话,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地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地品味老师的顽强。
教学导入的简约有效
就两位老师的课堂导入部分,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的主题就是母爱,刘老师的课先让学生唱了一首关于妈妈的歌,这一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产生了在心理上的准备,铺垫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紧接着让学生围绕“你的妈妈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谈一谈,这一问题唤醒了学生对母爱的切身体验,巧妙而又自然地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出来了,真正做到了简约有效。贺老师的课堂导入语言入情入境,但我觉得还不够简洁,如果把教师的语言换成先让学生看画面,紧接着由一句话引入,比如说,此时作者看到了风筝却想起了自己的刘老师,从而解释课题,我觉得这样就能做到简约了。
教学过渡语的运用
过渡语在一趟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简约,更要巧妙,要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它不仅是上下文的过渡与衔接,更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方式,还能掀起课堂上的一个个高潮。这两堂课有基础过渡语,设计很巧妙,不仅简约,而且自然。比如:贺义老师的过渡语:“放飞的是理想的风筝,放飞的更是自己命运的缰绳”过渡到让学生品读“漾”体会刘老师的精神世界,这就叫简洁有效。刘老师的那句“母亲不识字,怎么会那么多歌谣呢”过渡到那句“故乡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自然而然,简约高效。还有刘老师深情地诵读诗歌“感谢您,母亲”过渡到那就“许多年以后,母亲坐在藤椅里,她竟不知我从哪里来,也不知我来自何处,此刻,看到哪议论明月,孙友田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区思考、去说,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当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情境中时,也让我感觉到了过渡语的有效传情。但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有部分过渡语不够简约、明确,有些随意,还需老师再斟酌。
教学评价语言的高效
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应习惯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你真棒”“真了不起”虽然这是鼓励,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习力,甚至使学生的思维进入误区。课堂的评价语言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习兴趣评价应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不虚、不做作,才会唤起学生倾情投入。今天的两位教师都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进行“人文点燃”使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入,使学生心灵感动、情感升华,这样评价不仅关注教材内容和情感,而且超越了文本,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评价语不止限于有声语,两位老师在评价语的无声处做得还不够。多样的无声语更具魅力,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拉近师生距离,教师精彩的教学评价语,会是课堂的生命所在。
精简手段,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确,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因并茂,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心理、触觉以全方位刺激,达到激发兴趣、激活情感、潜化内质的目的。但我们要认识到,它毕竟是辅助手段,过分的依赖它,会封杀学生的想象,替代学生的思维,想必会削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我认为,我们选择多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当用则用,好用则用,不能贪图热闹,为了用而用,要区尽繁华,回归朴实。
两位老师的课在运用课件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刘艳老师,屏幕上始终出现的画面,渲染除浓浓的诗意氛围,老师补充的40年后,孙友田见母亲那一段,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以及对课文最后一节的诗化重组,非常巧妙,匠心独韵。建议:课件用的偏多,有12处之多,有几处是文章的再现,这几处还是让学生读书,不能总盯着大屏幕。另外课尾歌曲《母亲》的使用是画蛇添足,可以舍弃。
贺义老师的课件用得简洁高效。例:中心句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使得出现,巧妙精当;重点词的点拨很到位。
拓展迁移如何做到简约高效
简单教语文,并不是要排斥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阅读教学中视导地对学生进行课内外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两位老师做得非常好。刘老师《月光启蒙》中学生谈歌谣、说歌谣。四十年后孙友田再次见到母亲时的情景的创设以及贺老师《理想的风筝》自己创编一首诗,以富有磁性的声音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两位老师都注重了这一点,刘老师推荐学生阅读《母爱三部曲》,贺老师推荐学生阅读《我们爱老师》。两位老师注重了读写结合,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等)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刘老师以“妈妈,我要感谢您”为开头引导学生写了一段话,母亲节时做成贺卡送给妈妈。贺老师布置写熟悉的人,这样的拓展迁移是有效的。建议贺老师的作业布置的目标再明确一些,要有反馈和检查的手段,这样更能突出简约、高效。
让语文充满情感的魅力
我们一直在倡导的简约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语言都精简了,都瘦身了那语文课堂就不只剩骨头架了吗?是不是太显干巴了?但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我们却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觉得课堂显得很丰满、很有效。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料位老师都注重了情感的激发,因为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月光启蒙》和《理想的风筝》都是诗、意、情见长的文章,母子情、师生情融入平淡的语言文字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这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这点,两位老师都是简简单单地抓住重点词句、抓细节,引导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另外两位教师都恰当地抓“拓展”‘给学生表达的空间,然情感得到了升华,感情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要打动学生,教师首先要本打动,语文教师只有对文章情深似海,用心灵去拨动学生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就会丰满起来,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具语文味的,最有效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如此,应该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否则就会显得沉闷、平淡,这两问老师沉稳有余、激情不足,课堂略显平静。
2.简约课堂总结 篇二
一、在目标制定上,要简明适切
教学目标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起源,更是教与学最终的归宿,学生只有在清晰明确的目标牵引下,才能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即课标明确的年级段目标、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关键是,学段等长期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借助每课一得的模式促使学生向高端目标不断迈进。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做到适切、简明,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能够彻底解决一两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相应能力得到提升。当然,面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尤其是不同的文本体裁,教师应该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恐龙》一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在执教这篇文章时,教师既不能突破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的实际,更不能剥离说明文文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将目标定位在:了解课文介绍的恐龙的基本特点;体悟感受相应说明方法使用的妙处;收集恐龙资料,并模仿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言语历练。整整两个课时,就围绕着三个任务,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中其他烦琐的教学环节全部摒除,凸显了高效意识。
二、在内容遴选上,要简约科学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即便树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不能是一堂好课。”此言一语道破了语文教学中内容选择的重要性,但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唯“材”是举,认为教材就是世界的全部,于是串讲串问、烦琐分析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学。乍看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能够渗入开掘,导致了课堂教学始终停留于表层。课堂内容的选择,应该大胆摒除繁杂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老师有着著名的“三不讲”定论,将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学生无需读懂的剔除出教学内容,而要紧扣内容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价值点、生长点做足文章,并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通过感悟品味、积累内化、外显表达等言语实践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执教者紧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语言、感悟语言,从而习得文本的语言特质,形成解构文本的语言编码程序,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益。
三、在环节设计上,要简洁合理
传统教学理念笼罩下的课堂设计,过程烦琐复杂,提问琐碎浅薄。学生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但实际收益却寥寥无几。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说过:“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顺畅的,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鉴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摒除烦琐臃肿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实际为基础,对环节进行整合设计,从而以整合的思路促使环节设计的简约化,起到“提领而顿而百毛皆顺”的效果。例如薛发根老师的经典课例《哪吒闹海》就这样几个教学环节:①指导读熟课文;②依照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简述、详述、自述、转述几种不同视角下的表述方法;③概括人物形象。整个环节简约而不简单,始终将教材文本玩转在手中,但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对文本进行不同层面的体悟,学生在层次鲜明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历练和综合发展。
四、在教学方法上,要简便有效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这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有着自己固有的教学法则和规律,教学过程应该固守。但针对不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法则规律下又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上,在学生能力水平能够接受、利于接近文本、便于提升学生素养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时,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定位于读懂课文和吸收文本内容的信息上,而是要学生在阅读中习得阅读寓言这类体裁文本的方法,感知寓言蕴藏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因此, 执教者让学生采用了反复诵读、变序表演等简便方法,让学生始终在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程序中发展自身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努力构建简约课堂 篇三
第一、凡事是越简越好,语文“倡简”实际上要运用裁剪技术,把语文味不浓的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剪掉,我们的课就会简简单单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了。
第二、凡事越实越好:要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简”与“实”联姻,要想做到简约,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实”,做到朴实、真实、落实。
第三、敢于取舍。十全十美的课堂是没有的,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失去更多。我们要学会取舍。要以“效益”为准绳,尽可能留住价值大的,舍弃意义小的知识与环节。
2.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课堂教学中,目标简明,能指引师生的教与学,能控制教改程序的进行,能协调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能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造成的负担,所以目标简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堂教学目标要简明,就是要充分集中并糅合。一般一节课目标只要2—3个,有时甚至只要一个,不宜过多,更不能宽泛。过多的、宽泛的教学目标可能会让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要么就是蜻蜓点水,要么就是舍本求末。
3.教学导入简短
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设计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导入语。导入语可以单刀直入,可以质疑问难,可以开课点题,可以温故知新。简短精炼的导入语可以恰当而准确地诱导学生愉快地步入新的知识领域,兴致勃勃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状态。而蹩脚的冗长的教学导入只能画蛇添足,白白地浪费时间与精力,降低课堂效率。所以好的导入语应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做到精彩而简短。
4.教学环节简易
语文课的教学环节也要求紧凑,要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但是不能过多过细,否则即使精心安排,看似条理清晰,实则让人感到繁杂、琐屑。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教学环节简化再简化,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这样才能突出重点,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
现在教学注重板块式教学,或推崇一课一得,也就是只围绕一个重点去设计几个大环节,这样也是很有好处,只要注意学生能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就行了。
5.教学内容要简要
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的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盲目地追求“厚重”,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者教学内容“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所以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
那如何做到“沉繁削尽留清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教材,在备课的时候,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浅出上做文章。要准确把握、艺术处理、科学补充教材,要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中发现并提取最具价值的部分,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
6.教学手段简单
有位专家说过:“如果一位教师功力深厚,那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同样能上出精彩的课。”此话有一定的道理,许多名师就是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演绎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教学手段要简单化,一些无为的空洞的“小组合作”,形式主义的“表演”,费时费力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应剔除。该用则用,让其真正起“四两拨千斤”之效;不该用则不用,否则,就成为障碍。
7.教学语言简练
语言表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的课堂语言简炼有力,课堂教学自然就会吸引学生听,吸引学生学,自然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避免啰嗦、杂乱。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追求课堂的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8.教学评价简洁
评价手段应简洁,包括评价要点、评价要求、评价方式都要求简洁。
因为教学评价既要体现语文味与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简洁明了。这样既简洁又有语文味,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肯定很有帮助。
比如在《致女儿的信》这节公开课中,当一位学生在朗读课文后,老师说:“听到你的朗读,我仿佛在聆听一对父女在促膝谈心。”当一个学生在评论中学生如何对待爱情时,老师说:“如此深刻,现在的你,就好象一个爱情专家在给我们的青春萌动的学生做情感的指引。”
4.让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篇四
――“121简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河南新郑市新华路小学 刘 涛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超越于传统的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得到了老师的积极响应,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其实,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简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让数学课散发出数学特有的魅力,才是数学教学应追求并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
“121简约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下半年在我校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实践和反思,“简约教学”的理念已逐渐成为我校数学教师的共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解读与反思。
立意:“121简约课堂”教学的内涵界定
“简约”并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相反,它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在去繁就简中又极其完美地保留了事物本身的经典内核。同样,我们所倡导的简约教学也不是简单、简易的教学,它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探索:有效课堂形态:“121简约课堂”模式
一、“121简约课堂”模式
一个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两条发展主线:一是简约教师的行为,力求教学目标、内容、环节、方式、手段、语言等等达到简明、简约、简便,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二是强调问题导学:课前弄清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课中通过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引领,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对话,质疑文化;课后通过达标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督促提升。
形成一种模式:问题导学――互助共议――交流提升――达标反馈
二、“121简约课堂”基本原则
(一)教学目标简约
不少人认为,备课时写上教学目标仅仅是个形式,因而拟定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空话连篇。其实,教学目标既是老师规划课堂教学全程的起点,也是反思教学效果的基准。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易于达成、便于反馈”。
案例:教学“年、月、日”时,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手势演示、自主尝试等方式,会识记每月的天数,会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全年的天数。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会区分大月、小月、平月。
3.通过自然常识、历史资料介绍的方式,会说出二月份的特殊性。
目标的制定既关注了目标的全面性又关注了目标的达成性,尝试用“通过方式,会(能)()”的形式来撰写教学目标,使每一条目标都具体、明晰,利教、利学、利评。
(二)教学程序简约
“121简约课堂”程序简单明了,思路清晰,没有人为的复杂化,各环节之间衔接顺滑。
案例: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问题导学(复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2.互助共议(研究加法的算法、算理,利用迁移,自学减法)――3.交流提升(分组汇报,综合应用)――4.达标反馈(当堂达标,反馈小结)
设计这样四步的教学流程,使得整个的教学思路简洁明朗,每一环节的教学任务精当明晰。
(三)指令清晰完整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数学老师的教学指令完整明晰,每个时段学生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很明确。问题语言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自然流畅、评价语言扼要坦诚……
案例:教学“可能性”时,如果你问“抛3次硬币,有1次正面朝上,有2次反面朝上,那么抛第4次硬币结果是什么?”不少同学都会选择“正面朝上”。,理由是: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共抛了4次,不就应该是正面和反面各2次吗?所以,第4次应该是正面朝上。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借用一句“硬币是没有记忆的”的数学名言对此作了点评,简明、形象、深刻地指出: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随机事件,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无法确定。
(四)时间结构合理
老师的讲授时间、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学习同伴互助时间、师生交流时间等,能够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在课堂时间结构上,也灵活应用,不呆板迷信。
(五)善于归纳浓缩
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一节课留给学生的是程序化、问题化、公式化、口诀化、技巧化的知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反思:打造“121简约课堂”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一、问题导学(导)
1.创设的情境要有效、有趣,切忌为情境而设置情境。
2.导入简明扼要,不要浪费太多时间。
3.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二、互助共议(学)
要做到四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后仍然不会的问题。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让通过自主探索,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3.明确教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4.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这个环节,要善于发现一些较好的方法,及时给予指点,让问题导学和互助共议能够更有效。
三、交流提升(评)
这一环节主要是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交流达到深化理解。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这要求我们做到:1.深入备课,充分预设。2.灵活使用教学课件。3.简约有度。4.恰当评价。
四、达标反馈(达)
这一环节是针对学习目标,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拟定的检测题要紧扣三维目标,习题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注意达标检测时间不少于5分钟。其目的是反馈,补缺,巩固所学。检测的手段和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因课而异,因人而异。
5.简约的教学,精彩的课堂 篇五
作者:丰城市剑光三小 杨平如 电话:*** 内容摘要:现在语文课堂常出现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却迷迷糊糊,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其实语文教学只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中心环节,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突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一种“简约之美”。简约而自然,这才是是语文课堂的本色。简约自然,才是真实,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堂教学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让教学环节太花哨,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关键词:简约,务实,高效,丰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冷静思考,深入探究简约的课堂教学之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充满智慧的对话,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简单地说,语文课堂的简约,就是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方法纯一点,以自然、朴实的教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是为学生所想的话,就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只要让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能干净一点,语文课目标就能简单一点,从而让学生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惟有 ‚更浅出‛的教学,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这里的简单,不是肤浅,应是简约。追求简约,既不是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的减少,也不是训练强度上的削弱,而是要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对文本进行适度地补白与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我们既不能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也不能刻意地‚精雕细琢‛,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突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一种‚简约之美‛。教师教学首先要突出教材重点、敢于取舍,简约而自然,这才是是语文课堂的本色。
一、导入简明,开门见山
简洁自然的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前奏。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通常情况下,解读题目是导入教学的突破口。
在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巧妙的释题导课,达到开‚窗‛窥‚室‛的效果。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在问题兴趣激发下去阅读课文,就会自然而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合内容,目的明了
有些老师对课文挖得太透,什么都不放过,结果却适得其反。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收获甚少。如有老师在教《山行》 时,补充了‘霜叶为什么会变红’的详细资料,一堂语文课几乎就成了一堂科学课;又如,教学《泊船瓜洲》 时,大量引入王安石二次为相的背景,冲淡了课的‘语文味’。因为小学生读这首古诗,感受他的思乡之情以及锤炼字句的写作态度已经足够。
一篇文章可以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反成面面不到。教师应该‚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精选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的生长点。如教学《怀念母亲》,介绍了作者季羡林对生身母亲、祖**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课文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这种深深的情感。在这里如果补充大量季羡林生平资料,就有点为时过晚。(季羡林的文章在以前就已经出现不止一次)如果改成补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或是关于文中几则日记的完整资料,则锦上添花。
三、简化环节,思路清晰
学习语文本来就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我们无需设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环节,也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那么玄乎,要知道有些认知的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又何来那么多的感受可说呢?应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去学习、去发现语文的美。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简化环节,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懂意思、领悟情感、学习方法、积累知识。
教师可以尝试 ‚激兴导入、初读质疑、精读释疑、赏读迁移‛教学法。(1)可用情景再现、激兴谈话法导入新课,也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导入新课;(2)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语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4)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写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
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是应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
四、简洁小结,画龙点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是一课的点睛之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用‚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结,这样简洁的语言,却让学生充分想象,进一步理解了对母亲的怀念。
6.我们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简约 篇六
1、教学目标的简明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风向标,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摒弃“假、大、空”,追求“真、小、实”,应该除虚求实、主次分明、突出重点,要具有真实性、可操作性和易达标性。不要期待一节课能解决许多问题、实现过多愿景、达成太多目标,一堂课若能透彻解决一两个问题,认真完成一两个重点任务,启迪学生一两个学习技巧或策略,足矣。
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基于教师对学生原有基础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充分考虑,以及对教材内容透彻分析。简单、明确、切实的教学目标会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与扎实的教学过程,也就会带来真切、明晰、高效的教学效果。
2、教学活动的简易化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的质量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堂不应该只看教学活动的数量,以及所谓的独特性、奇异性,而更应该看重活动的内涵与实质。高质量的活动来自于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而又注重个体差异,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场所,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与实践,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师只有简化活动的环节、形式与数量,降低活动的难度系数,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抓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领会学生的兴趣点,提供宽松自在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更为主动地去学习、体验与思考,从而得到更为有效的、长足的发展。、教学媒体的选择化
教学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现代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予了教师更多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但是,无论哪种教学媒体都不是万能的,它往往只会对一两种教学情境或教学任务起作用,并不会对所有学习活动和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教学媒体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多种教学媒体的参与,也不是每堂课一定要有教学媒体的参与。让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简约,不简单。”这看似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却恰恰是对“简约”的生动诠释。一直以来,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们在欣赏赞叹的同时,却又陷入新的困惑:到底哪条路才是真正指向语文教学的理想回归?“简约教学”的理念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我想,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追求简约的教学过程,删繁就简,会让课堂无比丰盈。
1、精简内容,让每一个环节慧意玲珑。
简约的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的“精”,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从知识的学习中提炼出学习的方法,从方法的感悟中领略思想的火花。内容的简约是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从知识的源头揭示思维活动的过程。追求简约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应学会认真仔细地备课。在教学内容的数量上剪裁“瘦身”,在讲与不讲的准度上精心把握,力求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凸现。
2、精简问题,还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我们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总是把语文课堂上成问答课,老师不停地在提问,学生不停地在回答,而缺少了学生自主深入的思考。当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才会发现,满满一节课的发问里没有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提问。
追求简约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会巧妙地提问,恰当地点拨,让每一个40分钟成为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成为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成为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3、精简环节,让预设绽放无限精彩。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简约化的课堂,应注重学习的整体性,简化教学内容,简化学习过程的细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搜集很多资料,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放,致使教学环节臃肿。学生在这种繁琐沉重的“线性序列”安排下,缺乏自主活动的空间,也没有更多感受和回味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追求简约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应在课堂上用细心的安排,适时的调控,让各个环节简洁明快、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既看不到面面俱到的介绍,又寻不见细微之处的刻意粉饰;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听之,给人以“奔马图”般的艺术享受,简洁,洒脱而又充满灵性。
4、精简手段,让语文朴素而优雅。
教学方法要灵活,“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活用”教材、“活化”教学内容。我们既要做到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结合,又不能忽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活”就是一种教学智慧的“生成”。
简约不是返古,简约更不是倒退,简约是更高层次的进步。追求简约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绝不会拒绝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他们的手中,将会展现更真切的画面:有鸟鸣蛙唱的田野,有枪林弹雨的战场,有人流如织的闹市……他们用适量而又恰当的画面,让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让学生视通万里,神游八方,让历史与现实接轨,让思想与思想碰撞。听之,给人以“散文诗”般的艺术感染,精练,明快,而又饱满恬畅。
7.简约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七
一、简约的教学引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那么,推动这个教学的出现就要有华丽的情境导引吗?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拿起自己的好奇心寻找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变成了教师思前想后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认为数学课堂是高效的、明确的和直接的,为什么不能少一些华丽的装扮让学生的思考直接进入数学的主题呢?
记得在一次数学课堂培训中,听完了一堂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上课的教师在引入中把五角星、正方形、圆等放入纸袋里,问学生如何能摸出哪个是它们。如此引课这位教师一定想了很久吧。学生们都跟着教师的设想往下走,引出了物体分别有角。但在教师评课中,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什么是直接简单的数学课堂引入:“何必要这么麻烦还要让学生猜,猜完之后也只是让学生知道有角的存在而已。角的存在学生也是已知的。拿出一枚五角星问生:这有角吗?那角在哪里?学生指着五角星的一顶点,教师拿着这个顶点在黑板上点了上去,这个就是角,接着就是引起了学生的无限的思考。”
刚好我也是教学二年级的数学,我将学过的引入尝试着运用到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这个片段:拿起教学准备的三角板(学生早已经认识三角尺)问:这个三角尺有角吗?学生:有。师:在哪里?学生用手指着某一点。请其他学生指一下,还是指着三角尺的一点。我将学生指的这一点点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师:刚才小朋友指的就是这一点,这个就是角。生慌忙喊叫:老师不是这个。师:那是哪里?这时学生已经进入思考:对啊,三角尺上的这个是角啊,那这个点好像不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再请学生示范指角,学生指了顶点还加了一小段的边。师:对了,这个就是角,它除了这一顶点还有两条边。这个导语中引入角的概念并直接告诉了学生角的各个名称。
二、简约的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教学环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不要重了形式而少了实效。我们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操控者,要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
例如,学习“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直接让学生在家长的允许下准备好零钱,我拿着1元问谁愿意跟我换。有的学生拿5角和我换,我直接说了句,那老师不是亏了吗?学生哗然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就知道要等价换取人民币。这样的教学是简单的,让每个学生在开心中学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运用感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思维从问题开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教学中往往想做得面面俱到,让每个过程的问题设计都做到“全”和“齐”。
三、简约的课堂语言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基本是对课堂的问题准备,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在课堂上,数学提问很重要,教师讲得多学生不一定学得多,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让学生理解已有的生活知识,问题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越容易理解,让学生在数学语言中学习体验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创设情境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充分的体验,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了一个平平的面,它是一个圆形。”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一个光滑的面。”接着,我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就是圆柱的底面。”此时,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地传授了新知。
四、简约的课堂评价
在新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也随之转变,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通过巧妙地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让评价恰到好处。即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如果想让数学课堂激情飞扬,那就要恰当运用即时评价。在简约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抛弃过去不论学生表现的好坏,都用正面夸大词语表扬的做法,而要结合实际,好就是好,不好就让他继续努力,多练习。
例如,在教学“名数改写”时,我要求学生自己探索一道题:1米10厘米=( )米,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有一位同学回答道:“我只把10厘米除以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00,等于0.1米,再加上1米就是1.1米,所以,1米10厘米=(1.1)米。”我赞许地说:“你的想法好极了!”此时,这位学生在教师的赞赏后建立了自信,而后,这位学生下课后就积极主动地做起了题目。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体验和享受了成功,对学生进行评价似乎变成教师必须做的事情。其实课堂的评价权力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他们能听出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的错误。同时把评价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照顾到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态度。
8.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 篇八
前几天上了一节《三位数加二、三位数的进位加》,课堂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甚至很糟糕。细细回想,目标明确的一节课到底是被什么影响了?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数学课上得简单明了,直到听了周立群老师的讲座,顿感豁然开朗。下面我以《三位数加二、三位数的进位加》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导入简要直接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课堂上以“情境创设”为风潮的导入成为教师们的最佳选择。其实数学情境创设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真实背景,它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效果不大。因此,倡导情境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生长点。
本课我出示小朋友熟悉的苗苗小学第七周各班借书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复习上节课的不进位加知识,接着引出进位加知识的探索学习,一切顺理成章。问题出在我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多提两个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重点不够突出,且有与试一试重复之意。我想只有找准切入点,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带着质疑直接进入新知的探究活动,这样的导入才是简洁、自然、直奔主题,才能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的效果。
二、语言简洁精练
有位专家说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追求简约,其中首先是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很多人用“一是一,二是二”来形容比较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简练的数学教学语言能给人直奔主题、酣畅淋漓的感受。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精炼、有效的语言刺激能起到很好的凸显教学内容的作用,而无效的语言刺激越多,越是削弱教学内容的凸显程度。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环节间的过渡,学生自然地在我的引导下深入学习。如果对笔算过程的概括能更简练,学生的掌握速度会更快。如计算85+126=,列竖式时提醒学生相同数位对齐,接着从个位算起,个位5+6=11满十,写1,进1;十位8+2+1=11满十,写1,进1;百位1+1=2,写2。这样清晰简洁的话语,化解了本课难点。
三、提问简单有效
课堂提问或追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我觉得本节课有几处可圈可点,我用一句: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呢?看看哪些小朋友能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探清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1)十位上8加4等于12,怎么办?(2)百位上怎么会是2,是几加几?1是哪里来的?(3)十位上是几加几?超过十了,怎么办?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本质,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从而成功突破学习的难点。只是我的提问思维含量不够大,还不能带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9.用心引领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九
摘 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领;简约有效;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结合几年来数学课堂实践,认为简洁有效是改进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基于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以数学本真之美拨动学习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借实物教具直击概念本质激发兴趣
合理地使教具,实物,能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生材料,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盒子六个面厚度较厚),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能很快地算出盒子的体积是1372.5立方厘米。然后教师打开纸盒,出示给学生,此时教师接着问:在这个盒子里装满沙子,能容纳多少体积的沙子?生1:“纸盒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生2:”有点不同意,纸盒有厚度。“师:”要求沙子的体积,必须怎么测量呢“生:从里面量长,宽,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从里面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算出得500立方厘米。然后教师强调: “1372.5立方厘米的纸盒只能容纳下500立方厘米体积的沙子。在数学上,500立方厘米是这个盒子的容积”。
师继续追问:“这个纸盒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谁能总结一下体积和容积哪里一样?这时,结论就顺理成章的得到,即:体积包括容积,容积是从里面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从外面量长宽高相乘。继而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容纳物体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举出诸如瓶子,冰箱,集装箱,房子,牛奶罐等许多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随着学生的举例,教师出示了一些有容积的物体。而后,教师抛出本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即:谁能结合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什么是容积吗?
在揭示容积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以上的直观学示后,兴趣盎然,学生很容易就容积的概念表达出来了,对于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有了较深层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言,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在浓厚的兴趣中形成了能力。本节课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是充分利用最普通的实物――六个面很厚的盒子,采用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真正凸显数学课堂的本味,学生收益较大。
二、巧用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突破重难点
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直观操作,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爱学,乐学,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有关立体图形的一些知识,更应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具体实物的感知,加深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形成解题的技巧,技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牢固地掌握。
我曾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对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当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了 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到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游戏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相等。
充分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单纯的讲授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此情此景,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学具、实物的操作与现代化的课件相比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务求本效的课堂追求。
三、巧借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知识拓展延升
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中,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得以应用,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复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小学数学中如何人类的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能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我曾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这节课时,对其中一个环节设计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让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卡纸(长8厘米,宽5厘米),师生共同简要的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张长方形的纸,剪一个下底是8厘米,高5厘米的梯形,并求出你所得到的梯形的面积,再逐步地要求学生在下底和高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底逐步变短,通过学生的剪,最终,梯形的上底为0,即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与从前不一样的体验,一次从“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形变换过程。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只有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才能把其他平面图形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沟通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去掉花絮,去掉繁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变得真正简单而有价值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0.小学数学论文:简约课堂焕发新彩 篇十
小学数学论文:简约课堂焕发新彩
庄绵绵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钱头小学(362200)
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我们会思考很多:教学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教学手段如何丰富先进,教学环节如何紧凑,教学语言如何精雕细琢。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效果好。细细想来,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都是因为有了这些而千头万绪,其实,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特有的“数学味”才是数学教学所应追求的境界。
1简朴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案例:“有趣的图形”教学片断。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阴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反思: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哨、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毫无裨益的。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
2简洁的环节安排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会绞尽脑汁搜集许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的好的设计都能用上,设置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没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赶往另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这除了能表现教师的“做秀”水平之外,还能带给学生什么呢?
在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删繁就简。
2.1复习引新,从找数量关系入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2将复习题稍作改动成为例1,接着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检验,写答案,自主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环环相扣。
2.3放手让学生探索例2,相信学生,让学生想、说、做、议。在这个环节中,教者要尽量少干预,以调控者身份出现,完全让学生自主尝试,自由讨论。
2.4抓住解题关键,让学生练找等量关系式,以突破重点、难点。最后,安排了一道“请你做小设计师”的开放题,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论文 )教案设计基本没有多余环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尝试、大胆地交流,在本堂课中使学生有所感悟、思考,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简明的教师语言
数学本身缺少生动的因素:没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没有优美动人的诗句,教师语言的作用就日益突显,它犹如一根魔枝,调控着数学课堂,因此如何提炼数学教师的语言,使其简约而又充满魅力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3.1此处无声胜有声
教师的每一个期待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学生受到一种情的熏陶,爱的鼓舞,无声语言有时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无声胜有声”,课堂上老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更要来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无声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真情告白暖人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真心地面对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错误,要宽容地引导,让他们愉悦地起立,体面的坐下,面对精彩的发言;要由衷地赞美,送上掌声:“我终于找到了知己”、“你真有数学天赋”、“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让我们大开眼界”、“谢谢你”……这些发自内心的赞美,会在学生心头激荡,勉励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3.3该出口时就出口
课改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要改变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然而由于理解上的极端,不觉间教师“谈讲色变”,教师少讲,甚至不讲,从教师的“一言堂”走向学生“一言堂”的极端,放自任流,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过于”一词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讲授”并非完全否定,只不过要把握讲的时机,讲的数量,注意讲的艺术,“该出口时就出口”,要大胆地讲,要精要地讲。
案例2:教学“认识角”的片断。
教:你能给尖尖的点和直直的两边取个名字吗?
师:拿着你创造的角,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告诉大家?
生1:头上是尖尖的,刺到手上手有点痛(边说边比划)。
生2:头上很小、很尖,旁边是平的.直的(边说边比划)。
师:你能给尖尖的点和直直的两边取个名字吗?
生:点叫角的顶点,两边就叫角的边。
师:真好!与科学家取的名字一模一样……
反思:教过这一内容的老师都知道,角的顶点和边很明显,可以由老师直接说明叫什么名称,何必浪费时间叫学生取名,这个名字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呢?难道是探究出来的吗?这个名字还需要探究吗?值得探究吗?如果这样反而有欺人之嫌。其实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参与探究(师: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告诉大家),然后大胆地采用讲授法(师:我们把头上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边上直直的线叫角的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来告诉别人在指哪个角)。
这样做,省时高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在这里运用讲授法,可谓用得恰到好处。其实概念、名称等陈述性知识完全可以用讲授法,而那些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规律性学习材料(并且学生有探究这个材料的能力),可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要因“材”施教,别赶时髦!
4简明的练习设计
在巩固练习阶段,我抓住重点,从练说等量关系式,到找出等量关系式,将方程补充完整,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最后,安排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请你来当设计师”:如果后你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使用面积比建筑面积少12平方米,请你从下列瓷砖种选择一种你认为合适大小的面砖,(每块1平方米、每块0.64平方米、每块0.36平方米)算一算需要多少块面砖才够铺?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生活的联系。“说不定,20年后还真有这么一天,需要你像今天这样算一算呢!”让学生觉得:我现在学的知识20年后还能排上用场呢!这种练习形式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在双基训练的时间该说的说了,该练的练了,该评的评了。从课堂作业反馈来看,课堂教学效果挺好。
11.简约的课堂不简单 篇十一
复习导入,提出猜想
师:谁能说出几个与算式2÷5相等的不同除法算式,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1:2÷5=4÷10,在2÷5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即得到4÷10;
生2:6÷15=2÷5,6÷15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3倍,即得到2÷5;
生3:8÷20=2÷5,8÷2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4倍,即得到2÷5;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找到等式: 2÷5 = 4÷10 = 6÷15 = 8÷20。
师:能否将上面几位同学的发现用一句话来归纳?
生(齐声):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教师给出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我们将上面的除法写成分数还相等吗?为什么?
生5:我觉得这4个分数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生6:我也觉得这4个分数不相等,因为在前面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们知道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相等。
生7:我通过计算上面4个分数的大小都等于0.4,所以这4个分数相等。
生8:这4个分数可以写成:师:我们看看这4个分数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生9: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适时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促进新知更好内化的“催化剂”。本教学片段中,刘老师从分数与除法的特殊关系入手,根据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引发学生产生出猜想:分数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性质呢?面对学生的猜想,教师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学生能多角度去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分组活动,验证猜想
师:下面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动手折一折、涂一涂,体验分数的大小(六人一组,分9个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活动要求如下:
1.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三张完全一样的纸。折一折、涂一涂,你们能在三张纸上找到相等的分数吗?用等式的形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2. 说说这组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如何变化的?在等式上表示出来。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5分钟后,请两个折纸方法不一样的小组汇报,出示小黑板)
师:下面请各组选代表来汇报一下。
小组1:我们组用三张完全相同正方形白纸,分别折成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让同学用涂色部分表示三个分数。观察比较涂色部分的面积大小,发现存在下列相等关系。
小组2:我们组用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白纸,分别折分成三等分、六等分、九等分,让同学用涂色部分表示三个分数比较三张白纸发现涂色部分面积相等,我们得到下列等式 。
师:通过折纸、涂色分别得到两组等式,你们发现了有什么规律?
生: 我们发现,分母扩大2倍(或3倍),分子也同时扩大2倍(或3倍),但分数的值不变。
学生课前已经对本课知识有较充分的预习,为了不受教材的影响,刘老师让学生准备三张完全一样的纸,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圆形等,这样就丰富了分数基本性质的论证素材。在教学中,刘老师组织分组活动,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折纸、涂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分母扩大2倍(或3倍),分子也同时扩大2倍(或3倍),但分数的值不变这一基本规律。每组把探究的成果写在了小黑板上,让小组同学看到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直观地验证了提出的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
分析质疑,揭示规律
师:为什么三个分数分子分母不一样,可是分数值却相等呢?请大家想一想,议一议,举例说出它们是怎样变化的?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从左往右看,把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可以分别计算验证:=0.5,=0.5,所以=。
生2:我是这样验证的:
=1÷2=(1×2)÷(2×2)
=2÷4=。
生3:我还可以用线段图来验证,先画三条一样长的线段来表示单位“1”,然后分别取出它的、、,结果发现它们都一样长。所以说这三个分数肯定相等。
生(众):在上面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即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我们可以归纳出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板书:都乘以相同的数)
生4: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是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以变化成为例,的分子、分母都除以3,就得到。
(学生画线表示=的思维图,略)
生(众):我们可以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都除以相同的数)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呢?
生5: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大家同意吗?谁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6:我觉得这个相同的数不能为0,因为如果把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0的话,分数就没有意义了。
(全班不由自主地响起了掌声,师板书:零除外)
师: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小数,分数值会变吗?
生7:这些不是0的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如 的分子、分母都乘以0.5就得到。
师:分子、分母可以同加或同减相同的数,分数大小还相等吗?
生8:不相等。
师: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有学生质疑可不可以直接写成×2=。
生9:×2表示2个,×2=+=。
师:同学们逐步学会了质疑和倾听,思维非常地活跃,希望大家多动脑,多动口。下面大家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求找出关键的字词。
(教师板书分数基本性质: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众):三个关键词是“都”“相同的数”“零除外”。
通过对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深入分析与归纳,让学生加深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学生不仅知道这“相同的数”可以是零除外的自然数,还可以是小数(预设之外的收获,延伸了数的概念),这就是课堂的精彩之处,整个分析过程都是学生的相互质疑与讨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数学课堂的精彩,不一定要借助动听的故事、美妙的画面,只有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辨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才是数学课的魅力所在。
本节课结构简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自主高效。经过寻找分数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和“归纳”的探究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变化中的不变”的数学思想,得出“分数大小不变”这一基本规律。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提升了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了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正如一次生态的“孕育”,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研究的方法与数学思想的浸润。这是一堂真实而高效的数学课,真正把讲台交给了学生,课堂还给了学生,把精彩留给了学生。(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周瑜芽
12.务实简约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篇十二
一、有舍有得择要而教
布卢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备课时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学生的基础, 体现文本的特点, 力求恰当、全面、准确、明确, 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一篇课文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 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有所取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舍才有得”。语文的教学目标很多, 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郑成功》, 这篇课文在课堂上可以学习研究的内容, 简单地说有: (1) 了解郑成功生平的主要功绩, 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 增强对民族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3)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 (4) 详略分明, 重点突出的表现方法; (5) 战斗场面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6) 有感情地朗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7) 郑军官兵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8) 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等等。但是, 如果把这些目标全部安排在两个课时内, 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 必须有所舍弃, 才能保证重点任务的落实与完成。虽然表面上看, 教给学生的东西少了些,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这次暂时舍弃的东西作为重点来教。暂时的舍弃, 是为了长远的取得。
二、紧扣目标分层落实
无论是什么教材, 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清晰、简约,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可是有些老师把本应简单的教学活动设计得非常复杂。有人说:语文课多上两个月没长进, 少上两个月没损失, 就是因为有许多教学活动是繁琐而无效的。
我们每教一篇课文, 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否则, 就难以实现教学的高效。
比如,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 从一年级开始就作为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几乎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要安排朗读训练活动, 但是直到六年级毕业, 许多学生也没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因为许多老师只是在教案上写了这个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仍然是“两张皮”。要想真正落实这个目标, 必须设计有效的朗读训练活动。比如: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围绕上面的朗读目标,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 读熟短语。
如: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聚合全部身心之力等等。对于这样的课文, 学生一下子并不能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拈连的朗读技巧, 只有教者分层次进行指导, 才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 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并在班级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者在学生不容易读顺的段落上作重点指导, 示范、点评、生评都行, 而后进行反复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品味美读。
这是一种审美性或欣赏性阅读。叶圣陶说:“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因此, 要在深刻领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命运与其顽强精神的基础上, 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与作者的情感得以强烈的共鸣, 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以上这三项朗读教学活动, 分别安排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但是都对应着朗读教学的目标。教学活动扎实有效, 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三、精心设问点拨思维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时间和空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 要让学生充分地在语言文字里摸爬滚打。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提的问题多而散, 有的问题太浅, 不能启发学生真正的思考, 浪费了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教者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问, 体现启发性和层次性, 要探求问题的本质, 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都曾执教过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在教学中都有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个环节。三位名师分别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于永正:
1. 请告诉我, 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能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
读课文2、3、4自然段, 用一句话回答问题, 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 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2. 这三个自然段, 总起来写了什么?
窦桂梅:
1.课件 (五幅圆明园废墟图) , 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 但它们却只是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2.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 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 (板书“不可估量”) 的价值?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说一说。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 用上了好多连接词, 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王崧舟:
1.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珍贵文物、宏伟建筑)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 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 (学生读课文, 思考, 交流)
3. 漫步园内, 置身其中,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位名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虽各有千秋, 但均围绕目标设计了精巧的问题, 这些问题富于启发性, 探求到问题的本质, 点拨了学生的思维, 引发了学生的想象, 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13.简约课堂总结 篇十三
——观徐长青老师《重叠问题》一课有感
“简约课堂” 别样的精彩 做快乐的老师
——观徐长青老师《重叠问题》一课有感
2017年3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华蕾小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向----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在这一天中,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培育研究》的专题讲座以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马向东老师的《田忌赛马》和徐长青老师的《重叠问题》教学观摩课,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重叠问题》一课,使我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数学课可以上的这么精彩”。
徐老师在课堂上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手势,爽朗的笑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整堂课无时不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在认知的冲突中,学生们智慧的火花也不时的迸发。一节课结束后,不仅听课的学生依依不舍,听课的老师们也都感觉意犹未尽,课堂的很多地方都让人深受启发。
第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幸福和快乐。整堂课故事和活动贯穿始终。再加上徐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和对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得课上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课的开始,徐老师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创设情境,他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讲述不同人物间的对话,还用象声词“吱扭”形象地描述开关门时的声音,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徐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也引发学生思考: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出了“他们都是光头”这个猜想,虽然距离老师想要的答案很远,但徐老师仍然热情洋溢的给予了表扬:“勇于猜想,掌声在哪里?”不仅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思维随之被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可以说,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徐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用手势表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此后,无论是抢椅子游戏,还是给爸爸找位置等活动,学生们的笑声从未间断,连听课老师的笑声也情不自禁地多次响起。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对数学课堂的期待,也必然会转化为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世界。
第二、教师让位,学生到位。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徐老师的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其中一个学生既做了“抢椅子”游戏,又做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她首先站在表示“抢椅子”的呼啦圈中,但站在“石头、剪刀、布”呼啦圈中的学生也在呼喊她,她自己也认为应该站在那个圈中,此时,这个学生以求助的眼神看着徐老师,徐老师笑着说:“该怎么办呢?自己想办法,我不管!”说完徐老师就退到了黑板后面,离开了学生的视线。老师的离开,不仅没让学生束手无策,反而更好地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思维,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同时套住参加两次游戏的这个同学。全场的听课教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为孩子,也为老师。(孩子们在课上正在进行套呼啦圈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徐老师放弃了教师最爱用的招数——暗示,而是躲到了旁边等待。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正是由于老师信任的让位,才成就了学生们精彩的到位。
第三、深入浅出,简约而不简单《重叠问题》一课,由于是数学广角内容,且渗透集合思想,在教学和学生的理解上均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重叠问题和集合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徐老师在教学中用多种活动贯穿教学,如:讲故事、做游戏、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活动的进展。沉浸在活动思考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重叠问题的感悟与理解。看似简单的活动,往往体现出设计者的智慧。在做游戏环节,徐老师现场找来两把椅子,请了两个学生,提出问题:“两把椅子两个人能玩这个游戏吗?”“怎样才能玩?”学生回答:“减少一把椅子或增加一个人。”“好吧,再选一个人!”此时很多学生想参加,徐老师从想参加游戏的学生中一下子选了4名学生,“唉呀,这么多同学想玩,老师一激动,人选多了。这可怎么办?”“老师出的差错,老师来解决,再增加一个游戏”。于是,选出来的4个同学先进行了“石头、剪子、布”游戏,决出一名学生去参加抢椅子。看似徐老师不经意的“差错”,其实正是他高明的地方,“石头、剪子、布”游戏,成了“抢椅子”游戏的必须,两个游戏很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为重叠问题的出现设下伏笔。与依次做两个独立的游戏比起来,徐老师的设计上更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徐教师又以“既…又…”、“只…没…”、“既不…又不…”三组关联词来将在集合圈中不同位置做出了区分。深入浅出的介绍,把学生由“一一对应”引向“一多对应”,充分理解了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
第四、鱼渔同授。徐老师将旧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改为“鱼渔同授”,更加全面的去关注“四基”。课上,徐老师既重视教给孩子看得见的知识,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整堂课,徐老师围绕着“7-6-5-6-7-6”的矛盾主线展开。即探究:猜拳游戏的4个人,抢椅子游戏的3个人,总共几人?从4+3的算式中,得到应该是7个人。通过呼啦圈的活动,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同学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抢椅子,应该减去1人,得到了总人数6人。再把“捣乱”的1人从呼啦圈里减掉后,得出总人数5人。学生思考后,明确应该减掉重复的1个角色,剩余一个角色,所以应该是6人。在数据矛盾的变化中,儿童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徐老师帮孩子在无意识的行动中进行有意识地思考。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考,减去的1是谁?减去的是多余的他,而不是重复的他。利用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徐老师在无形中对学生渗透了集合。利用呼啦圈,学生们的思考始终在活跃的展开。当最后学生们把两个呼拉圈抬到讲台时,徐老师问:“它像什么?”一个学生答道“奥运五环”,“是五环吗?”“对,今天它应该是诞生在我们课堂上的智慧两环”。接着,徐老师收起了呼啦圈又问:“你能教我把智慧两环画在黑板上吗?”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却让学生们完成了思维上的质变,从形象到抽象,由呼啦圈生成了韦恩图。通过这种设计,既呈现出了韦恩图,又对学生进行了应有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徐老师简约的教学风格独具魅力,他语言自然、风趣,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人。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上,非常有“度”。不断刺激学生,保持课堂的情趣盎然。巧设情境链,逐步建模型 徐老师的课堂,通过设立情境链、问题串、巧妙地引导学生建立对重叠的认知,并建立起集合的初步模型。课始通过理发师的困惑引出重复,通过抢椅子与猜拳游戏的巧妙结合为后续引出“重复”做了充分的铺垫,进而按游戏的分类进入相应的呼啦圈;然后利用“怎么总有一个呼啦圈少一个人呢”的设问,让学生解决“重复参加游戏的人应该怎么进入相应呼啦圈”的问题。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径直把矛盾丢给了学生,自己退到台后,让学生自发探究,此时学生思维达到了最高潮,也达到了这节课最精彩之处。台下掌声一片,为孩子,也为老师。整节课活动、游戏中,矛盾—突破—升华,无出不显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课堂成为创造智慧的场所。再比如,当把自己两个呼拉圈抬起时,徐老师说:“现在它不是呼拉圈了,而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想,谁能帮它起个名字的?”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也出来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在提升中质疑,生动地向我们演绎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由始至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在上这节课时,借助实物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调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徐老师精彩的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宝贵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对他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常常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贴近生活的情景,引领学生在无意识的情景中捕捉信息矛盾,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许多复杂的规律都隐藏在简单的现象背后,这就看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它了。徐长青老师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化难为易,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听徐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教学的快乐。徐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对自己教学理念的诠释和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艺术,也令所有与会的老师深深地折服。徐老师的课虽然结束了,但他带给我们的启发,就像一盏明灯,必将引导我们在教学水平提高的路上走得更远。
总之,听了这几节课,我受益匪浅。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快乐地学习,学生学习观念发生变化,不再厌学,不再乏味了,老师也就轻松了。简约的是最好的,简约的会成就不一样的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名师们的快乐学习理念融入每一节课,努力创设高效、智慧的数学课堂!让我的学生更加爱学、乐学数学!简约而不简单,让学生快乐,做一名快乐的老师真好。
【简约课堂总结】推荐阅读:
简约风格10-18
美式简约风格论文08-24
徐长青简约教学11-02
简约教学 丰满境界12-15
徐长青简约教学讲座06-30
个人简历简约空白09-11
租房合同范本简约10-24
励志简约青春个性签名11-25
简约蓝色word简历模板07-13
2018房屋租赁合同(一页简约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