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2024-08-09

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共10篇)

1.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一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板书:9_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2)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案点评:

激趣导入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学生活动设计丰富: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探究活动

在世界地图上找一找英国和法国,再在英国的南部沿海找一找南安普敦。

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2.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二

一、四个版本识字写字要求概况

笔者统计了四个版本识字总量及学期分布情况, 如表1。

本文对识字总量差异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识字总量差异指数=

其中, 同一学期四个版本识字量最大的版本识字总量记为X, 最小识字总量记为Y。当四个版本的识字总量均相等时, 识字总量差异指数为0;当某一版本中的识字总量为0, 其余版本的识字总量均大于0时, 识字总量差异指数取得最大值1。该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 1]。写字总量差异指数的计算方法同上。

教育部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其中800~1000个会写。教育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 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四个版本四个学期识字总量要求在1525~1800之间, 均在2001年版课程标准范围之内, 但总量要求差异指数达15.3%;写字总量要求在808~1000字之间, 也在2001年版课程标准范围之内, 但差异指数达19.2%。从学期分布来看, 同一学期识字量安排的差异指数在10.9%~36.3%之间, 最大差异出现在一上 (即一年级第一学期, 余类推) , 最小差异出现在二上, 基本呈现出前大后小的趋势;写字量安排的差异指数在23.3%~53.5%之间, 最大差异出现在一上, 最小差异出现在二下, 基本呈现出同年级上学期大于下学期的特点。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量、写字量的安排差异最明显。

四个版本识字写字字种选择情况如何呢?以教育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表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 (2500) ”“字表二 (1000) ”为参照进行了统计, 四个版本识字、写字字种选择情况如表2。

四个版本识字字种选自“字表一”的比例在92.5%~95.7%之间, 写字字种选自“字表一”的比例在93.8%~99.6%之间。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识字属“字表二”选字比例在4.3%~6.4%之间, 写字比例在0.4%~1.8%之间, 比较好地考虑到了识字、写字的差异, 在写字字种的选择方面比较严谨。上教版识字在“字表二”选字比例为5.2%, 写字比例为5.2%, 没有考虑到识字、写字的差异。

二、四个版本识字写字要求同步性分析

考虑到语文识字暂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序列安排, 笔者将四个版本安排在同一个学期作为识字要求视为同步。应该说, 这是一个比较宽松的同步性界定。下面以四个版本在“字表一”范围的2036个字 (识字) 和1553个字 (写字) 为研究对象, 以赋值方式统计识字写字要求的同步指数。赋值采用如下方法:

仅一个版本作为识字 (写字) 要求 (简称一用) , 赋值0。两个版本同时作为识字 (写字) 要求 (简称二用) , 间隔两个学期赋值0.05, 间隔一个学期赋值0.1, 相邻学期赋值0.15, 在同一个学期赋值0.2。三个版本 (写字) 作为识字要求 (简称三用) , 间隔一个学期赋值0.25, 相邻三个学期赋值0.3;两个学期间隔两个学期赋值0.35, 两个学期间隔一个学期赋值0.4, 两个学期不间隔赋值0.45;在同一个学期赋值0.6。四个版本作为识字 (写字) 要求 (简称四用) , 分散在四个学期赋值0.5;三个学期间隔一个学期赋值0.55, 相邻三个学期赋值0.65;两个学期 (两同两同) 间隔两个学期赋值0.7, 两个学期 (两同两同) 间隔一个学期赋值0.75, 两个学期 (两同两同) 不间隔赋值0.8;两个学期 (三同一异) 间隔两个学期赋值0.85, 两个学期 (三同一异) 间隔一个学期赋值0.9, 两个学期 (三同一异) 不间隔赋值0.95;在同一个学期赋值1。根据字用和学期安排的同步程度, 赋值基本上呈现由低到高的分布, 仅三用中同时出现在一个学期的情况赋值高于四用中的两种情况, 这既是一线语文教师的经验判断, 也是基于同步指数的统计学意义的考虑。

识字 (写字) 要求同步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xi表示识字 (写字) 的第i种赋值, yi表示赋值为xi的识字 (写字) 数, xi=0, 0.05, ……, 1。

当要求识或写的某个字仅出现在某一版本的某一学期时, 识字或写字要求同步指数取得最小值0, 当要求认识或写的某个字出现在四个版本的同一学期时, 识字或写字要求同步指数取得最大值1, 该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 1]。

根据该赋值方法, 统计四个版本一二年级识字字种学期分布, 如表3。

统计得出四个版本识字要求同步指数为:

同理, 统计四个版本一二年级写字字种的学期分布, 如表4。

统计得出四个版本写字要求同步指数为:

根据上述识字写字同步指数统计情况, 得出如下三点看法。

1.现行教材对识字写字的字种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究竟安排哪1600个字作为一二年级的识字要求, 哪800个字作为一二年级的写字要求呢?教育部2011年版课标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有一个说明:本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 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 又分成两个字表。提供这样的字表, 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 也便于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该说明还明确:“字表一”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看来, 第一学段学生识字、写字范围控制在“字表一”是比较合理的, 确实根据需要或者地区特点, 个别字选自“字表二”也未尝不可。目前四个版本第一学段识字要求总字种数为2315个, 其中2036个在“字表一”中, 233个在“字表二”中, 还有42个字超出了以上两个表的收字范围。这42个字是:笆陛呗姹嫦凋踮碉炖呱囫囵婀荚毽铠纶鹂鹭阑喽莓喵袅喃噢怦邵忐忑娲嬉曦舷瑕恙俞蚜辕粽蘸攒2。这42个字, 苏教版1个, 北师大版9个, 上教版17个, 人教版19个。其中“嬉”字出现在苏教版、人教版, “笆呱莓”出现在北师大版、人教版, 其它字均为四个版本中某一版本单用。

写字方面, 四个版本第一学段写字要求总字种数1553个, 其中1471个在“字表一”中, 69个在“字表二”中, 还有11个字超出了以上两个表的收字范围。69个“字表二”的选字, 除个别选字确有一定道理 (如“禾”字) 外, 其它选字值得商榷。11个超出“字表一”“字表二”的选字是:姹婀荚袅怦邵忐忑舷瑕俞。这11个字, 除“怦”是人教版的要求外, 其余10个字是上教版的写字要求。

2.四个版本识字写字要求同步性较低

以学期安排为统计单位, 是非常宽松的同步性统计方法。采用该统计方法, 识字要求同步率47.3%, 写字要求同步率30.6%。在四个版本2036个识字字种中, 有368个字仅作为一个版本的识字要求, 占比达18.1%;四个版本同时采用且同步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的字145个, 占比7.1%。写字方面, 在1553个写字字种中, 有488个字仅作为一个版本的写字要求, 占比达31.4%;四个版本同时采用且同步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的字41个, 占比仅2.6%。有13个字四个版本均作为识字要求, 但四个版本安排的学期完全不同, 这13个字是:报病父弓关楼烧鼠滩霞烟舟紫;有10个字四个版本均作为写字要求, 四个版本安排的学期完全不同, 这10个字是:父关户角泪路意舟捉作。

3.第一学段识字写字应优先安排300个基本字

教育部2011年版课标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收字300个, 这些字构形简单, 重现率高, 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该课标认为: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四个版本同步安排的识字145个和写字41个的情况看来, 先识写基本字应该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共识。

三、提高识字写字同步性的建议

教育部2011年版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各地进入了教材修订的高峰期, 为了使教材修订在识字写字安排方面更加合理,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小学低年段的识字写字字种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教育部2011年版课程标准所附录的教学用字表是很好的参照, 一二年级的识字写字应尽量在“字表一 (2500) ”范围内选字, 如果要选用其它字, 应该有充分而适当的理由。2500个字中, 究竟哪1600个字先识, 哪800个字先写, 也不可率性而为。在充分重视学生识字语境的同时, 要适当考虑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及汉字之间的依联关系。

2.编制小学低年段识字写字序列表乃当务之急

确定了1600个识字字种, 800个写字字种, 还有一个先识哪个字、先写哪个字的问题, 是谓字序。我们现行教材对字序的考虑是不够的。如上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跑”作为写字要求, 一年级下学期“包”作为识字要求;苏教版一年级上学期要求识“洞桐”, 而“同”则放在一年级下学期;在此不一一赘述。

目前, 不同版本教材在识字写字方面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 上教版、苏教版采用的是识写同步策略, 即要求写的字基本上是在同期 (指一篇课文) 识字范围内;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采用的是识写分开的策略, 虽然所有要求写的字都是识过的, 但并不同步, 如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400个, 其中有362个是作为一二年级写字要求的, 安排的时间贯穿一二年级四个学期, 分别为:100、146、92、24。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334个, 其中296个作为一二年级写字要求, 一二年级四个学期的安排分别为:138、86、48、24。学生识字、写字的心理机制是有差异的, 识字、写字的教学策略不同, 识字、写字序列的编制依据、策略也是不同的, 所以在大同步 (所写的字均已识过) 的基础上, 识字和写字应该是两个序列。识写分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结构特征。

3.合理安排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写字字种非常关键

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学生正式接触汉字书面学习的发端, 对培养学生识字、写字习惯, 学习汉字的兴趣非常关键, 是培养学生对汉字感情的关键期,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数量安排方面, 识字量以300个左右为宜, 写字量以100个左右为宜。字种选择方面, 在考虑2011年版教育部课标所附的300个基本字的同时, 选取一些理据度高、使用频率高的汉字, 通过适度的字理分析, 在学生心理埋下汉字文化的种子,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亲近感。如“安”字, 有的老师将其解读为“妈妈 (女) 在家里 (宀字头) 我们就心安了”, 学生不仅了解了宝盖头 (宀) 的本义 (房屋) , 而且为今后学习“家宝寒牢宋宿灾字”等会意字扎了根, 所以, 初学汉字不要求多而要激趣, 以慢求快, 注重后效。

4.教材编排要优化组合多种识字方法

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教材的编排围绕这一重点来选材应是题中之义。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在教材中适当安排了集中识字教学, 上教版基本没有涉及。目前成熟的、经过试验证明有效的识字方法有二十余种,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 在随文识字的同时, 教材中如果巧妙安排一些有趣、有效的识字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识字量, 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催化作用。

注释

11 本文涉及的一二年级语文教材版本如下, 人教版:一上2001年6月第一版, 一下2001年12月第一版, 二上2001年12月第一版, 二下2002年12月第一版。北师大版:一上2006年5月第四版, 一下2007年11月第六版, 二上2008年5月第五版, 二下2008年11 月第五版。苏教版:一上2012年6月第十一版, 一下2012年11月第十二版, 二上2012年6月第十版, 二下2012年11月第十一版。上教版:一上2007年8月第四版, 一下2008年1月第四版, 二上2008年7月第四版, 二下2008年12月第四版。

3.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2]周胜琼.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86.

4.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四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 47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9人,大部分人上进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少数同学在学习态度上不重视,思想上缺少进取精神。这个学期,我接手这个班,我会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思想,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来提高整个班的成绩的。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从第九册语文教材起,教学重点不再着眼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 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九册教材秉承了前八册“培 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 化了学习内容。第九册共 10 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马、奇观、变化、韵味、智谋、水、危急时刻、方法、面对错误、家园的呼唤。九册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 贯性。但是有四点比较明显的变化。

1、“语文天地”中不再安排“日积月累”,改为每篇课文后面有一栏“日 积月累”,而且内容较少。这些词句并非如前几册那样表示保底的学习内容,而只是象征性地提示要注意在 阅读中积累字词句。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应当培养起喜爱阅读、主动阅读的习惯,又学会了摘录的方 法,熟读背诵名作应该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所以教材中不再指定课文外要背诵的名作和名言警句了。

2、教材不再单独列写字表。经过第二学段两年的练习,应当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当他学会“认”一个字的 时候,也应当能够知道怎么学会“写”这个字,故此,教材不再分列“认字表”和“写字表”,而笼统地提“生字 表”。

3、从第九册开始,“语文天地”里不再编写自读课文,阅读量应通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以保证。各单元主体课文(共 25 篇)后面有一至二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共 16 篇)。拓展性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必读,字词句的学习可以放给学生自己做,教材不提要求。这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也可以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有较大价值的问题。有些拓展阅读的课 文通过小“金钥匙”提出了教学要点,例如第八单元“方法”中的拓展阅读课文《管道》后面,就有一个小“金 钥匙”:“快速阅读有许多方法,‘跳跃式’阅读就是其中一种:阅读某些文章可以忽略次要内容,如跳过引文、推理过程、图表等,直取核心内容。”这个“金钥匙”旨在辅导学生学习浏览,需要做相应的诠释、练习,不 能简单地把课文放给学生自己阅读。

4、有三个单元的“语文天地”是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九册“语文天 地”里面,分散的双基练习减少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变化”第六单元“水”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的 “语文天地”只有三个综合性学习。这样安排体现了如下的理念:第一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具有实 际应用价值的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加强综合性,学生要在活动中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检索,合作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第三,六年级教材安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九册、十册各安排三个,学生做尝试性学习,与六年级形成发展的梯度。

三、本年级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年段和本册教材,结合三个纬度拟定板块式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 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有条件的学生初步尝试常用书法的连 笔写法。

(二)阅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务必带字典或词典进课堂,教师 可以推荐)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 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或者画情 节曲线。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学习判断性阅读和比较式阅读)。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以及举实例、打比方的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 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古文,通过朗读和与现代文比较,理解大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手指帮助快速阅读、跳跃式阅读。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 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 感。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三)习作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 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 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到字斟句酌,学习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详略得当。学写读书笔记(心得笔 记)和常见应用文。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继续综合运用四年级学过的修改标准、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以 及本学期的补充进行修改。学习写评语,会用写评语的方法。降低习作中的错别字率。课内习作每学年 16 次左右。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400 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 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 发言,会写发言提纲。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划 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制定小组活动 计划,明确分工和职责。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 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使用目录和网上查找输入关 键词的方法查找资料。

四、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根据新课程观念谈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开放的课堂、创造思维的培养、评价的改革、研究性学习、课内外作业设计等)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思维及语文学习能力。这个学期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我打算这学期着重进行积累和写作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轻松的面对语文课堂。

(一)、加强学生积累的训练 学生已经学过如何摘录,如何背诵(见四年级教材)。升入五年级后,要继续练习运用这些方法独立、主动地做语言材料的积累。把积累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督促、检查、辅导学生,并做出评价。积累的对象,从生字新词,到佳句、片段和篇章,也可以积累信息。凡是学过的字、词(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句(包括名言警句和古诗名句)、文(包括诗歌)。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巩固学过的东西,但是这种练习巩固,应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可以运用“优秀文章我推荐”作品赏析会的 形式,“语文知识比拼”竞赛的形式,每节课课前抽出两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精彩句段展示”活动等,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二)、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九册培养学生阅读时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备课时,应兼顾前四年的要求,启发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 问,善于提问。继续练习如何处理所提的问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讲求方法,重视积累,注重学习过程,重视阅读体验和感受,养成阅读好习惯。在关注篇章的前提下,在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的 基础上,领会其表达方法。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在阅读时是否积极地进行思考。学 生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提问,可以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可以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提问,可以针对层次 线索提问,可以针对写法提问,甚至可以针对词语提问„„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应组织学 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逐渐使学生能够抓住主要问题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组织学 生继续深入阅读,把主要问题弄明白,至少要比较明白。备课时,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把握课文 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例如:针对课题提问:《天马》《枫叶如丹》《生 死攸关的烛光》《草帽记》《只有一个地球》《绿色千岛湖》。针对内容提问:《我喜欢》我喜欢什么? 《“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遇到了什 么难?怎样遇难的?结果怎样?在快速阅读方面,第九册教材对学法的指导主要有:①线式、面式阅读; ②浏览和精读的配合。③跳跃式阅读;④使用目录和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快速阅读”“浏览”,浏览过后必 须检测阅读效果,通过检测促进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从第一单 元开始抓起,往后要反复实践,贯彻始终。

5.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五

神形兼备:神态和形状都具备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临危不惧: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终身受用:终身享用.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披头散发:头发长而散乱.形容仪容不整.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奇花异草: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焦急万分:十分着急.惊叹不已:非常惊叹.不可思议:原是佛教语,指神秘奥妙.现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荒山秃岭:山岭上什么也没有,非常荒芜.漫天卷地:形容众多而密集

水天相接: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齐头并进:几个事情或多方面同时进行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东扯西拉: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世外桃园: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

纵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盘根错节: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昂首阔步:昂:仰,高抬.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宁静淡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幼稚淳朴:形容很单纯厚道.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沉思默想:静静地深思.历经磨难:经历太多的苦难.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谓处事为文不着痕迹.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骄阳似火: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狼狈而逃:形容非常窘迫而逃走.得意忘形: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喜从天降:喜事从天上掉下来.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丢盔弃甲: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人困马乏: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毫不介意:毫:丝毫;介:进入.指丝毫不往心里去

摇头摆尾:原形容鱼悠然自在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人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踪影全无:没有了踪影.东奔西走: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一声不坑:不说话.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闻所未闻: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冒名顶替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血迹斑斑: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烟熏火燎:形容很多烟雾.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新陈代谢: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粗制滥造:滥:过多,不加节制.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吐故纳新: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彤云密布:彤云:彤是红色的意思,有时指红霞;有时指下雪前均匀密布的阴云.很厚的云层布满天空,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生死攸关: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满载而归: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懊悔不已:后悔已来不及了.畏缩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唇枪舌剑: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寸步不让: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形容丝毫不肯让步、妥协.毫不惧怕:一点都不害怕.风光如画:风景非常美.错落有致: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津津有味:津:口液,唾液;津津:兴趣浓厚.形容兴味浓厚

郁郁葱葱: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群星璀璨:璀璨:美玉发光.各种明星如美玉.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欺人太甚:欺负人太过分了,令人不能容忍.筋疲力尽:筋:筋骨;疲:疲劳;尽:完.形容非常劳累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闷闷不乐: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窃窃私语:窃窃:偷偷;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开怀大笑:开怀:心情无所拘束.无怕拘束地在笑.熟视无睹: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团结协作:一心一意,团结一致.先人后己: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不言自明:言:解释,说明.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非常明显(不言而喻)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有用之材:很有用的人才.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隔岸观火: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冒名顶替: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闻所未闻: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狂轰滥炸:指疯狂地轰炸

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回味无穷: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昂首阔步:昂:仰,高抬.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海市蜃楼: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漫不经心: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虚无缥缈: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一马平川: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触目惊心: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绚丽多姿:形容色彩华丽

6.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字6个,写字11个。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 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4.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

2.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通全文——弄清故事——探究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朗读,体会古文的韵律,感受寓言的讽刺意味。

2.理解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感知古代语言的特点。2.对照现代文,了解故事大意。教学难点: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教学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刻舟求剑》,了解故事大意,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 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首先我们学习《刻舟求剑》(板书 《寓言二则》以及《刻舟求剑》)。

1.出示“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二、导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2.学习生字“坠、遽、矣”。

3.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齐读。

(二)探究学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3.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 涉:渡过江河。自:从。坠:掉下。是:这儿 遽:立刻 契:雕刻

求:寻找 若此:像这样 惑:糊涂,不明白 4.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

遽契其舟—立刻在船边刻了一个记号。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5.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评议:讲得是否语句通顺连贯,情节是否生动,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6.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7.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8.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没有类似的事情,类似的人?

10.介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一本书,内有许多寓言故事。

三、巩固练习一词多义,之:

而置之其坐()何不试之以足()

入水求之()其: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我们今后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默写《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3.预习《郑人买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郑人买履》,了解故事大意,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通过上节课学习《刻舟求剑》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寓意和 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谈。)

2.小结学习方法: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古文《郑人买履》。

二、导学新课 1.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履lǚ、遂suì、吾wú、宁nìng、度duó、度dù); 再指名读。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

(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2.小组探究学习

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预设不理解的句子:何不试之以足?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宁信度,无自信也?)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 点研究。)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ì)不得履。

(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 样吗?

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6.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

(2)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 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7.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拓展:阅读《守株待兔》。(1)出示《守株待兔》文言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2)自己读,用工具书查不理解的词意。(3)交流以下词义。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走——跑,逃跑。

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冀——希望。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寓言故事,我们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今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经验所束缚,眼界要开阔。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 题至 题。2.背诵、默写《郑人买履》原文及译文。3.预习《“看”的学问》。

六、板书设计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舟行剑不行 刻舟求剑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不得

郑人买履

7.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七

《迟到》一文节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第五章《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记叙了“我”上一年级时因赖床不起而挨了父亲的打, 被逼着上学, 后来父亲送夹袄和铜板到学校, 此后“我”再也没有迟到过的事。文章以回忆的口吻叙述, 首尾互相照应, 情感真挚朴实, 多处细节描写体现出平凡而伟大的父爱。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 以读为经, 以悟为纬, 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 升华情感, 层层感悟严厉而深沉的父爱。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析句, 情感体验, 感悟父爱的严厉与深沉, 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 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从小养成好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平时上学你迟到过吗?当你快要迟到的时候, 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

2.揭题设疑: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上学也迟到过, 但这次迟到却给她一生以影响, 使她从此成为一个守时守信的人。那是怎样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到她的文章《迟到》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入, 亲切自然, 并为下文体会特殊的父爱作铺垫;揭题设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指向明确。]

二、初读, 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大声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 选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好好朗读。教师巡视, 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生字板书。

2.检查字词:需要注意的多音字如扎 (zā) 辫子、夹 (jiá) 袄, 需要注意的字形可板书强调。

3.指名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

4.同伴互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同桌听, 互相评价, 共同提高。

5.感知文意: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一年级的时候, “我”因赖床不起而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 父亲逼着“我”去上学, 又给我送来夹袄和铜板, 从此“我”便再也没有迟到过。)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以读为本”,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

三、默读, 读中思疑

1.以疑促读:一次上学迟到, 为什么会带给作者这么大的触动呢?再次默读课文, 边读边作批注, 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 再读课文试着解决问题。

2.互动交流: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情况。

3.整体感受: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预设:爸爸打“我”时很凶;父亲其实很爱我;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才使我改掉了坏习惯……)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应加强默读。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 尝试自主阅读, 读中质疑, 读中思疑。谈印象深刻的内容, 学生的话题自然集中在父亲身上, 多元的答案是对文本最初的个性化解读, 这样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

四、作业, 抄写字词

抄写课文生字词语, 注意书写正确、工整。

[设计意图:把被忽视的传统作业挤入课堂, 保证字词学习的时间, 真正落实字词教学目标, 体现扎实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过渡, 直接导入

过渡:上节课交流的时候, 大家都对这位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位父亲的形象吗? (严格、严爱相济、疼爱孩子、爱子心切……)

二、研读, 感悟父爱

(一) 感悟父爱之严

过渡: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 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呢?

1.研读品味: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适时梳理, 抓住父亲打“我”这件事,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语言、行动、神态入手, 体会他的严格。

▲从语言体会出示句子: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也得去, 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 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1) 指名朗读。

(2) 对比理解:为什么那一天“我”赖床不起?平时你的爸爸是怎样催你起床的?“我”的父亲又是怎么做的?读父亲的话, 细细品味, 你有什么感受? (从语句上看, 都很简短, 没有称呼语, 毫无亲切感, 说明父亲十分严厉;从标点看, 多用叹号, 带有明显的命令语气。仅用一个“起”字命令我, 毫无商量的余地, 让“我”闻而生畏。)

(3) 朗读, 体会父亲之严。

▲从动作体会出示句子:

爸气极了, 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爸左看右看, 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 倒转来拿, 藤鞭子在空中一抡, 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 从床上打到床下, 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1) 理解形象:“抄”、“抡”是什么意思?

(2) 丰富形象:闭上眼睛, 听老师朗读语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 扣词读悟:你从哪里感受到父亲打“我”之狠? (重点研读“一下”、“拖”、“抄”、“倒转来拿”、“抡”等词, 想象当时父亲拖我时速度之快, 力量之大;打我时咬牙切齿的痛。)

(4) 感情朗读:对于“我”的感受, 作者没有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 只用了四个字“我挨打了”。如果是你, 怎么读这个句子?带着想象读句子, 体会父亲打“我”之狠。

▲从神态体会出示句子:

……爸爸就进来了, 他站到床前, 瞪着我……

(1) 想象父亲当时的神情和心理。

(2) 感情朗读。

▲从“我”的感受体会出示句子:

最糟糕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 他不管你晚不晚。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 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 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 是红的, 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 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 我最怕同学耻笑。

(1) 体会“我”当时伤心、委屈的心理。

(2) 带着感情朗读。

2.小结学法:体会人物特点,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要特别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扣住关键词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返璞归真, 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在扎扎实实的研读中有所感悟, 有所思考, 有所启迪, 于字里行间品味文本蕴含着的思想情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特点, 既使阅读板块清晰, 又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

3.想象写话:此时, 坐在车上, 大雨滂沱, 我像一只狼狈的小羊, 心里也在“下雨”。想起爸爸那让人望而生畏的眼神, 看着腿上那一条条红而发热的鞭痕, “我”在心里会对爸爸说些什么?请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 设身处地体验一下, 把话写下来。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适时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严厉背后对“我”真正的爱。)

4.渲染提升:是啊, “爱之深, 恨之切”, 正因为“我”的表现太令父亲生气, 正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受害终生, 所以才会打我, 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让我们再用心地来读这段话, 边读边体会。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 试图从深层次全面地理解父爱, 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文本中的“我”产生共鸣。在想象体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二) 感悟父爱之深

1.引言过渡:在“我”的印象中, 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那严厉的父爱近乎苛刻。然而, 这仅仅是一位面对女儿的错误只是狠狠地打而不懂心疼、关爱女儿的父亲吗? (引读父亲送夹袄的语段)

2.研读语段:“爸没说什么, 打开了手中的包袱, 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 看着我穿上, 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1) 指名朗读。

(2) 细读推想:父亲为什么要给我送夹袄, 又给我两个铜板? (怕下雨天“我”淋湿了身体, 怕“我”没吃早饭饿肚子)

(3) 默读体会:轻轻地读句子, 想象画面, 你从中 (上接第109页) 体会到什么? (从“没说什么”“递给我”“看着我穿上”等词体会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4) 想象说话:父亲什么也没说, 然而此时他的内心又是多么的不平静。面对孩子, 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此刻, 刚才那个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伤心、委屈、气愤的“我”会怎样呢?

3.教师小结: (音乐响起) 父亲的爱就是这样, 有时是狂风暴雨式的打骂, 有时是默默无言的关怀, 这其中, 却时时流淌着一种浓浓的情, 那就是“爱”。它没有过多的语言, 没有夸张的修饰, 却是那么的厚重, 那么的深沉。

[设计意图:将简短的语段通过画面想象、内心补白等方式延展成立体的、多维的、充满情感的阅读过程, 丰富了视像, 更全面地感悟了父爱。]

三、拓展, 升华情感

1.由果探因:后来, 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就站在学校门口, 等待着校工开门。由于这件事, 我从此一生做一个守时守信的人。此后, “我”没有再迟到过, 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随着年岁的渐增和老师的教育引导, 开始变得懂事。是父亲的爱改变了“我”, 感染了“我”。)

2.经典怡情: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界祖母级人物, 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 一生经历的事不少, 但这件‘迟到’的事, 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 我又影响了读者, 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面对错误, 林海音因为有了一位好父亲而及时得以改正, 而且一生受益。读林海音的话, 说说她影响了我们什么?

3.名言激励:出示“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指名说大意, 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补充适时适量, 自然渗透了本课时的情感目标, 不露痕迹, 浑然一体。]

四、延伸, 读写结合

1.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2.感受父亲的爱, 学习本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记录自己的一次挨批经历, 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8.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学习策略 篇八

授课现状分析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也顺应了这一变革。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在教学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不能有效利用语文学习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带着学生就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把课文读熟,把课文里的汉字会写,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算是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有效地利用了课内资源,把书本上的知识都教会学生,但是在课外资源方面完全没有涉及到。如此一来,就把语文这个本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视野的学科变成了死板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语文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六年级是小考的重要阶段,所有科目都系统性复习,因此五年级的综合性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对考试要考的内容的题型进行多次练习,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从而丧失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扼杀了一部分在语文学科上有天赋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做法和目前课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驰。

整合资源,提升素质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教学质量。课改的推进过程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的成果也不仅仅是靠成绩单来体现,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取合适的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对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想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就要使得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共同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需要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课堂走出去,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师不要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之中,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和书籍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由一个小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或者思考,引入文章的学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利用网络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比如,讲到像《春》这样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去春游,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春天的存在,也可以让学生把去春游看到的景象写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同时也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综合培养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要会做题,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主要角色,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制定特别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些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进步更快,这样,就要多表扬。同时,教师要转变思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出去,在平时对同学的培养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将语文的学习分板块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分成阅读课、听力课、书法课、写作课等,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效地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某些偏科的同学,鼓励他们不掉队,共同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对综合素质培养十分有用。比如,教师可以用英语翻译古诗,或者将古诗翻译成英语,都是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这些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各方面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基础知识学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升学;小学素质培养的不好,会影响整个人生阶段的学习习惯。所以,素质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责任更是巨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的重大举措,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转变,导致有些方面实施得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素质教育改革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张志伟,陈天伟.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要点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10(3).

[2]张鸽.小学语文综合课的自主学习要素与基本方法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

9.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九

教学目标:

1.感受少年时代爱慕英雄的热情。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加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学习。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描写手法。教学难点: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京剧,生旦净丑。“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2.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小说家,画家。生于天津,原籍浙江。

长篇小说《义和拳》《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冯骥才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二、读课文,感知 1.花脸是什么?(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花脸是俗称。面部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文中的花脸是指依据戏曲中“花脸”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2.作者最喜欢的那个花脸是什么样的?(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3.这散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爱花脸—买花脸—配花脸—戴花脸

4.作者对这个花脸的态度情感?表现在哪里?

(1)文中有多处表达了我对关羽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喜欢花脸的有关句子(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做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夜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戴上„„,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带上,恢复我“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到:“俺——姓关,名羽,字云长。”)(2)然而在第二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我”惧怕那个大花脸,那么从最初的惧怕到喜欢,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

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骄傲之极 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5.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更加逼真,形象生动。

6.拓展

(1)课文除了带给我们对这样一位英雄的热爱之外,你们感觉还读出了些什么? a.童趣 b.热闹的过节气氛 c.给人带来美好享受的民间传统文化(2)你还能举出哪些民间艺术形式?

三、小结

我真正喜欢花脸的原因是因为对英雄(关老爷)的崇拜,并自己也渴望成为一个人人敬畏人人羡慕的英雄。

四、作业

1.请运用细节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

10.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 篇十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讨论交流加深理解,进一步深切体会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

会为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教学重点、难点:

诗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歌颂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中国一日》这则新闻,又用大量的事实数据,较全面、具体地说明了这一变化。《黄河象》从考古的角度,推想远古时期一头老象为了喝水而深陷淤泥最终送命的故事,科学合理地推断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课时安排: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2课时;黄河象 2课时;楼兰之死 1课时;中国一日 1课时;综合活动 3课时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教学内容: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

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教具:PPT课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对深圳这个城市有了解?(课件)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新课讲授

这是一首现代诗,一共有几小节?(8)好,那我要找8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下面我出几个词考考大家,谁来念念?全班一起,一个词读两遍。(课件)

那我要问问你们了,渺茫是什么意思?(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测)劳作的意思呢?(劳动,多指体力劳动)边陲呢?(边疆)

翩翩起舞的“翩翩”是什么意思?(轻快地飞舞的样子)那这个词的意思呢?(形容轻快地跳舞)

焕然一新的意思呢?(新面貌,使人觉得到处都是亮堂堂的)

那面向黄土背朝天是形容什么呀?(形容(农民)长时间辛苦耕种的样子)

我们再看看课后生字表,在你预习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提示给大家吗?(灶、庞的读音;庞不要少写一点)

形近字:灶、肚、杜,庞、宠,焕、换、唤、涣;画词(扰、渺、曦、舞的字型)下面请大家小声地把这首诗再速读一遍,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那你能试着给这首诗分分层吗?(1—2,3—7,8)自己放开声,把这首诗歌再读一遍。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完成生字,积累本上写形近字。第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在学习之前,谁来回忆一下儿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板书:昨天——今天)

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座村庄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精读课文

我们一起把第一部分一、二小节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昨天”一座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就是这样一座贫穷落后的村庄,今天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到今天村庄这个样子的作者,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第三小节?(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引领下文)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课件:四个人一组朗读4—7小节,思考: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第四小节:第1、2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

第五小节:设问,由上节村庄的城市建设引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还是故乡人。第六小节:具体写如今“乡亲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种地)以及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第七小节:概括上节,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板书: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改革开放„„美好春光)

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画着美好春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那么我们再回到诗歌的开篇,诗人为什么要说“昨天”,而不说过去呢?(体会“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这座村庄——也就是今天的深圳特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改革开放)(板书:改革开放)那么我们再回到诗歌的开篇,诗人为什么要说“昨天”,而不说过去呢?(体会“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原来的村庄发生的这些变化,这变化之大又如此之快,给你什么体会?可以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它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的阶段,(课件)正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也一起来唱这首歌。作业

完成练习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变化,比如你的玩具、你的学校等等,去观察搜集这些变化,为我们下次的习作做准备。板书: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昨天——————今天 焕然一新 黄河象 教学内容:

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巨大的变化。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6.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具:PPT课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动物的骨架呀?(大象)对,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这是通过化石所推想出的黄河象的外形。(课件)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河象”。(板书:黄河象)新课讲授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9)好,那我要找9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下面我出几个词考考大家,谁来念念?全班一起,一个词读两遍。(课件)

那我要问问你们了,炙烤的“炙”是什么意思?(烤)那这个词的意思呢?(烤)发现是什么意思?(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掘的意思呢?(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那挖掘呢?(挖)

有气无力的意思呢?(形容无精打采的样子)

我们再看看课后生字表,在你预习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提示给大家吗?(蒿、砾的读音;簇是上下结构,椭是左中右结构)

形近字:骼、胳,椎、稚,砾、烁;画词(颌、趾、炙、栎、淤的读音)

下面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快速阅读法,把文章浏览一遍,并试着给课文分分段。(1,2—7,8—9)好,四个人一组把课文再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段:介绍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第二段:推想化石形成过程;第三段:化石被发现)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都有了,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依据象化石推想了它的来历,它是一九七三年被发现的)

这也是一种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就是段意总结法。作业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完成生字,积累本上写形近字。第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黄河象”,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黄河象)在学习之前,谁来回忆一下儿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依据象化石推想了它的来历,它是一九七三年被发现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形成过程。精读课文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出这具大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画出来。(完整)(课件:下列内容)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这些语句给你什么感受?谁再来读读?(用具体数字介绍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说明这样完整的象化石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那如此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第2—7自然段。(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推想)那这个形成过程是如何得来的?(根据化石推想得来的)那么作者在推想的过程中有很多合理的细节,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这句话?(课件)作者是看到那条小河了吗?(没有)那这推想的细节从何而来?(生活经验)那给你什么感觉?(真实)那两人一组在课文的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这样的推想细节。(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正是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才带给我们如此生动真实的推想故事。

那么这具距今有二百年历史的象化石又是如何被发现、发掘的呢?我们一起把第8—9自然段读一遍。(板书:发现、发掘)(1973年,甘肃)

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能找到作者推想化石形成过程的根据吗?(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给你什么感觉?(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百万年呀,大地„„黄河,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那第九自然段在讲什么?(命名)(板书:命名)

大家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推想—发现—发掘—命名)那你还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发现—发掘—推想—命名)

对,所以呀,以后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就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的,还可能是什么样的?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给你什么感受呢?谁来说说? 作业

课间跟同伴用新的叙述顺序复述这个故事,完成练习册,继续搜集有关变化的材料。板书: 黄河象

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 推想—发现—发掘—命名 楼兰之死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国际国内土地沙漠化的严重状况,强有力地说明了土地沙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生活环境问题。并通过科学分析,翔实的例证,得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这种自然灾害的进程”的结论。警示人们:不能听任这种历史悲剧重演。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教具:PPT课件 教学步骤: 质疑揭题

我们这个第三单元的单元题目是什么?(变化)

对,所以我们学过的《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从一座村庄、一个城市的角度说“变化”;《黄河象》则是从考古的角度说“变化”。那我们今天要学的《楼兰之死》又是从一个怎样的角度说的“变化”呢?(板书:楼兰之死)在示意图上指出楼兰的位置。(课件)看今昔对比图。(课件)你有什么感受?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看看楼兰有如此变化的过程。阅读升华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7)好,那我要找7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旁做批注。(繁荣到消亡)

楼兰消亡了,死了,那它为什么会死呢?四人一组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概括出“楼兰死了”的原因。(土地沙漠化)那土地沙漠化怎么形成的?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那我们看看文中,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土地沙漠化的?(诠释、举例)那么作者还举了什么例子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第六自然段。

1983年策勒县一天上市的柴车不超过500辆,但现在一天高达1000辆,那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像课文列的数据那样,10年,100年以后,柴车一天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 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楼兰已死„„悲剧重演吗?对,就是不能让悲剧重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业

保护我们的环境,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楼兰之死》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在说“变化”。回家阅读《楼兰古国为何失踪?》,完成练习册,听写本上写这个单元的词语。中国一日 教学内容:

这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现象,是“奇迹中的奇迹”。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稿的体裁特点。

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具:PPT课件 教学步骤: 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讲的是什么呀?(改革开放给深圳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文章,题目是什么?(中国一日)可它的体裁不是诗歌,而是新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则新闻。新授

这则新闻一共有几个自然段?(11)好,那我要找11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新闻稿的写法包括三部分内容:导语、主体和结尾。根据这个提示,请大家给这则新闻分分段。(1,2—9,10—11)

我们一起把导语部分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这则新闻的时间和主要话题是什么。(1994年9月20日;中国一日,道出“发现”的是“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

那么哪些数字令人惊讶?新闻又是从哪些方面来统计这些数字的呢?四个人一组边读边学习主体部分,解决这两个问题。(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方面面)

[“仅仅是一天,中国就会买下近6万台电视机、12万只手表。”“仅仅是一天,中国城乡就会开通一万门电话。”„„] 这许多数字令人惊讶,但文章除了列数字之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好,老师给你们一把金钥匙,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读?(课件:金钥匙的内容)那你能找出这一部分作比较的句子吗?(“中国每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运送旅客1800万人次,相当于瑞典、芬兰、挪威、冰岛4国人口的总和。”„„)(课件)[澳大利亚总人口2000万左右] 5.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和49年相比你又知道了什么?

6.从这些数字和比较中,你们感受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请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为什么要用这句话来概括?(与过去的中国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很落后)

7.所以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的人口。你会用什么来形容这个现象?(奇迹、自豪)那我们就带着这奇迹这自豪一起把第11自然段读一遍。

三、作业

虽然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但是它的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应该看到崛起的希望,增强承受沉重,克服“困顿”的信念。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则新闻写于十几年前,文中列举的很多数字都已发生了变化,请你查找并核实几项最新的数据,比如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等等。回家阅读《中国贫困人口知多少统计差异使扶贫战略不确定》,完成练习册,继续搜集身边的变化。综合活动 教学内容:

本次主题活动,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社会的变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反映社会的变化。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调查、统计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与时俱进的信念。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变化”,及时记录、整理,写出反映“变化”的习作。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步骤: 看一看

由周围某一事物的“变化”说起,引发议题。小组合作,根据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访问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找一找

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与方法搜集资料,记录“变化”。回顾学过的四篇课文。写一写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选择一种表达形式,反映其“变化”过程。评价习作。说一说

结合“写一写”评价习作。作业

完成练习册和习作。课后小结:

第三单元的单元题目是变化,所选编的四篇课文可以说跟孩子的生活实际贴得很近,讲起来让孩子充满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主要讲改革开放给深圳市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遥远,很生疏,所以我先没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这个大背景上,而是就课文的诗歌本身去讨论变化,现代诗歌的特点是浅显易懂,孩子通过诗歌就能比较出深圳市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到底是变在哪里,通过诗歌很明显的语句,可以了解到变化的巨大和变化速度之快,但最后作者实际是在歌颂改革开放,歌颂党的福民政策,孩子就答不出来,只是一味地在说是农民们辛勤的劳动得来的,这可能跟我先前没有让孩子去体会这变化之中有党、有国家的政策在支撑着、在带动着有关系,我太就诗歌本身去讨论变化了,而忽略了作者真正的情感,再者,对于改革开放孩子的理解也很困难,他们不明白怎么就改革开放使贫穷的村庄变成了繁华的城市,但最后讨论对于变化的体会时,孩子说得都很好,尤其是对于北京的变化,我感觉到孩子对于贴和切身实际的,感受会很深刻。像以后再碰到这类课文,就先把这个大背景一点点带到每一部分的体会中,这样,孩子就不会偏离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最后我给他们讲了我小时候的学习生活,和他们现在的生活进行比较,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我就趁机鼓励他们要更努力学习,得到很好的应答。

上一篇:景物式议论文精彩的开头与结尾下一篇:企业工作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