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2024-09-02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精选11篇)

1.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篇一

江津花椒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防措施

江津花椒耐瘠薄、耐旱作物,管理粗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全国范围内发展迅猛.鲜果和干果皮是花椒的主要经济学产量,提高花椒的`品质、价质和产量是花椒生产的重要环节,但花椒一生中,病、虫危害会严重影响和制约花椒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生产经验,根据花椒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提出综防措施,以供参考.

作 者:文家富 张丽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江津,402260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15(14)分类号:S641.3关键词:花椒 病虫害 综防措施

2.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篇二

1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1.1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平原地带发生的主要是小麦红吸浆虫, 在高原和山区盆地发生的多以小麦黄吸浆虫为主。小麦吸浆虫作为一种毁灭性的成群虫害, 以幼虫吸食麦粒中的浆液来繁衍, 从而导致麦粒瘪粒的出现, 轻者直接影响单位产量和小麦的品质, 重者将造成欠收绝收, 将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

小麦吸浆虫一旦发生便难以除根, 因此在进行田间管理时要做好永久防治工作, 并尽早发现问题。比如在春季雨水较多以及抽穗期与吸浆虫发生期错开的品种等, 其防治的特点为个小危害大、隐蔽性强、对防治技术要求高, 都要求在蛹期加强对田间的管理, 通过选用抗虫小麦品种、进行土壤处理 (秋季耕地时用药) 、蛹期防治 (撒毒土) 、成虫期防治 (选用兼治药剂和配合使用灭治药剂) 的化学防治措施, 主要不要使用高毒农药。

1.2 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发生在小麦开花期, 发生时小麦穗部产生大量黑粉, 严重者演变成腥黑穗并, 其腥黑病菌中含有三甲胺等有毒物质导致小麦品质降低且含毒, 不仅造成农户减产, 还会导致后期面粉生产使用引发中毒事件。因此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要对2种黑穗病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整个病穗变成黑色粉状物且黑粉散出、无麦粒为小麦散黑穗病, 而有麦粒且麦粒变成菌瘿、麦穗松散则为小麦腥黑穗病。

检疫与防治相结合, 小麦黑穗病是典型的种子传病病害, 其发生程度于上一年种子带菌量和扬花期的相对湿度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农业防治中要建立起无病留种田, 通过精选种子和处理种子来提高种子的品质, 施用无病肥且及时拔除病株。此外, 配以药剂拌种并对土壤进行处理。

1.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以锈蚀部位不同又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 其共同特征便是小麦麦株受害处会产生夏孢堆, 并在后期生成黑色的孢子堆。小麦锈病是传染病害, 可以多次再侵染, 且多发生在多雨、多雾的雨季或温暖的冬季与早春, 其发病轻重与小麦的品种有很大关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选用抗病品种, 实施精耕细作消除杂草, 播种适期, 保证排水系统良好运行, 适时适量追肥且少施氮肥;配以药剂拌种和进行用药防治。

2 小麦各生育期病虫害及其管理措施

2.1 播种时期

此时期防治是小麦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 其防治对象以白粉病、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为主, 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加以药剂进行拌种, 并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以精耕细作加强播种期间的田间管理。

2.2 返青拔节时期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象是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 防治措施依靠于播种期间的种子选取和药剂处理, 防治病虫害以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来进行, 以化学防治与农业基础防治相结合, 科学施肥追肥, 加强田间通风和透光, 为小麦生长创造舒适的环境。

2.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防治的主要对象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 尤其是麦蚜虫, 在防治时应该切实做好预防控制, 拔除杂草, 配以适度的药剂来进行防治, 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 科学合理的进行施肥施药。

2.4 灌浆期

灌浆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主要防治的是白粉病、锈病和麦穗蚜等, 防治措施以合理施药为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以播种期和灌浆期为关键时期, 在对其进行防治时要选用优良的品种、合理使用药剂、加强田间管理、农业基础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才能将防治工作永远做下去, 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3.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 篇三

我县小麦发生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黑胚病、全蚀病、胞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近几年来,吸浆虫发生情况此起彼伏,形势严峻,重大毁灭性病虫害全蚀病、胞囊线虫病有所发生,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已对我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药剂选择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质量。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病虫害防治分四个阶段进行。即麦播及冬前、返青拔节期、孕穗杨花期、灌浆期。

1.麦播及冬前: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有利于压低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重点防治对象是地下害虫、吸浆虫、全蚀病、胞囊线虫病等病虫害及杂草,防治措施主要为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包衣。防治地下害虫:一般采用药剂拌种,药剂为50%辛硫磷或40.7%毒死蜱按一定比例加水后拌种;吸浆虫发生区:每667平方米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或50%辛硫磷200~250毫升兑水5千克,均匀喷在20~25千克细土上,制成毒土,在犁地时撒入垡头,可兼治地下害虫;小麦全蚀病:2%立克秀10~20克兑水1.5千克,拌种10~15千克,或用2.5%适乐时种衣剂进行包衣,同时可以有效预防纹枯病、黑胚病等多种病害;小麦胞囊线虫病:可以用灭线磷、涕灭威等制成毒土,进行土壤处理。

化学除草宜在秋季播种后进行,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中下旬,极端天气一般不要用药,大风天气不能施药,以免药液飘移,对邻近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2.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治对象是纹枯病和杂草。小麦纹枯病应早治,第一次用药宜在2月下旬或3月上、中旬,可选用井岗霉素、纹枯净、禾果利及粉锈宁,隔15天再喷一次,效果明显,并且有一定的控制旺长作用,关键是一定要对准茎基部进行喷雾。

补治杂草:小麦返青期是补充时期。尽早施药,一般要在小麦拔节以前施药结束,防治野燕麦,使用“骠马”效果显著。

3.孕穗至抽穗杨花期:此期防治重点是吸浆虫、麦蜘蛛等,严密监测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等。在吸浆虫发生期,大力宣传推广蛹期(4月中旬左右)土壤处理为主,成虫期防治为辅的治理措施。每667平方米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直接撒施,5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或40.7%毒死蜱乳油200~250毫升兑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或细沙土,搅拌均匀后撒施,浅锄或浇水。对小麦吸浆虫发生区,未搞好蛹期防治的要全力抓好成虫期防治,

去冬今春天气干旱麦蜘蛛达到防治指标时,每667平方米用1.8%虫螨克乳油6~8毫升兑水50~75千克进行喷雾。同时密切监测条锈病、白粉病的发展动态,并不时进行普查。一旦发现发病中心,立即按每667平方米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5~100克,兑水50~75千克进行喷雾。小麦齐穗至杨花期,若预报有3天以上阴雨天气,立即用药防治赤霉病。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兑水50~75千克喷雾。

4.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篇四

2008-2009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影响综合评估 2008-2009年我省秋冬连旱,冬小麦干旱面积不断扩大,遥感监测干旱比例最高达60%以上;拔节-抽穗期,豫北和豫西局部等地旱象有所抬头;4月中旬和5月上旬部分地区旱情较重。但由于抗旱及时或大范围降水,土壤墒情转化较快,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各阶段干旱均可能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计算分析,若不采取任何抗旱措施,秋冬连旱及拔节抽穗期中~重旱,可累积减产22.12亿斤,合19.24亿元,有灌溉条件的旱区越冬期较常年多灌溉一次,累计成本约5.77亿元,抗旱实际减损13.97亿元,为粮食安全、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一、旱情演变

2008年10月上旬-2009年5月下旬,全省降水量在118~499mm

降水量偏多2~4成外,大部分地区

接近常年或偏少2~4成,全生育期

中旱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豫

中和豫东局部及豫南大部。冬小麦

生长季内,干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阶段:

(一)前期

2008年麦播至2009年2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仅42.6mm,降

水严重偏少。按降水距平划分的干旱等级,除豫南和豫西局部外,全省大部达到中~重旱。

由0~20cm实测土壤墒情变化图(图1)可见,2008年麦播至11月中旬我省大部土壤墒

情较适宜,从11月下旬开始,干旱测点百分率由16.9%逐渐增大到1月下旬的44.9%,遥感监测的干旱面积达全省麦播面积的60%以上。由于各地积极抗旱保苗,有条件的地区及时灌溉,同时2月7~8日,人工增雨和大范围的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全省旱情缓解或解除。

图1 冬小麦生长前期0-20cm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情况

(二)中期

秋冬连旱缓解后,2月中旬至4月上旬全省降水在11~156mm之间,但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豫西大部、豫中、豫北和豫东局部较常年偏少3成以上。

虽然2月中下旬全省墒情较适宜,但进入3月以后,冬小麦逐渐开始拔节抽穗,需水量增加,局部地区旱象又有抬头,0~50cm干旱测点百分率不断增加(图2),到4月上旬增至42.9%,比2月下旬时高出39.5%。中~重旱主要集中在豫北、豫西及豫东局部的内黄、灵宝、新安、宜阳、开封等测站。

图2 冬小麦生长中期0-50cm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

(三)后期

4月中旬以后,冬小麦陆续进入开花灌浆期,进入全生育期第二个需水高峰。4月中旬全省旱情仍在进一步发展,0~50cm干旱测点比

图3冬小麦生长后期0-50cm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

例高达56.8%(图3),但旬末全省出现了7~85mm的降水,4月下旬

测墒结果显示:豫北、豫西及豫东局部的旱情明显缓解;由于作物耗水量大且气温偏高,到5月上旬干旱比例又有所增加,但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墒情转化较快,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

二、小麦干旱影响评估

(一)利弊条件分析

2月上旬全省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加上灌溉和人工增雨的作用,小麦返青期前后全省土壤墒情适宜比例在80%左右。4月中旬全省出现了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拔节-抽穗期的旱情。

然而冬小麦苗期持续干旱地区部分田块出现枯黄死亡,且因长期缺水导致抗逆能力下降;3月中旬起到4月上旬冬小麦处于拔节-抽穗期,耗水量陆续增大,豫北、豫西北等地的部分测站连续2旬以上出现中~重旱,若旱情不及时缓解减产量将有所增加。

(二)评估结论

据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田间试验结果及干旱评估模型运算,预计前期干旱可能造成我省小麦产量比上年减少3%左右,约18.36亿斤,以每斤0.87元计,预计损失15.97亿元;拔节-抽穗期豫北、豫西北的濮阳、内黄、三门峡、宜阳、开封等8个县(市)旱情较重,连续2旬以上中~旱麦区达531万亩左右,约损失3.76亿斤,合3.27亿元。若不采取任何抗旱措施,预计全省小麦累积损失19.24亿元。

我省冬小麦生长季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一般年份豫北需在冬前、拔节期和灌浆期进行三次灌溉,豫

中、豫东等地区多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各灌水一次,而豫西南、豫南地区降水基本能够满足小麦生长需要,不需灌溉。与正常年份相比,2008-2009年特殊的气候背景,使豫中、豫东及豫西南局等地约3197万亩麦区越冬期多灌水一次,比常年多增加投入5.77亿元。由于抗旱及时,冬小麦实现减损13.97亿元,为粮食安全、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三、启示

(1)我省是国家冬小麦的重要生产基地,干旱是我省小麦生长季内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各地应切实重视抗旱工作,因地制宜,防患于未然。豫北、豫东北等干旱风险大的地区应注意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并做到趁墒播种;豫东北部、豫西等抗旱能力较弱的地区应加强抗旱设施的基础建设。

(2)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干旱的影响不同,开展干旱动态评估工作,发布干旱风险预估和评估信息,及时为决策管理部门提供指挥生产的科学依据、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参考,实现干旱风险的动态管理势在必行。

(3)民以食为天,农业稳产高产与减灾防灾是社会稳定的根本,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需社会各界与广大农民上下联动,积极采取措施,将灾害损失减到最小。

5.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篇五

今秋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要点

入秋以来高温少雨,有利于蔬菜病虫害发生。秋季蔬菜进入生产盛期,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发生情况及时防治。主要害虫

据调查分析:目前田间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卵量剧增,今年秋季3种夜蛾类害虫将偏重发生,9月上旬是3种夜蛾类害虫的危害盛期。预计菜螟、瓜绢螟和豆野螟将中等及中等偏重发生。目前烟粉虱虫口基数高,发生面积大,对沿江地区保护地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威胁较大。菜粉蝶(菜青虫)、菜蚜、瓜蚜、萝卜蚜、美洲斑潜蝇、黄曲条跳甲将中等发生。

防治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菜螟、瓜绢螟、豆野螟、小菜蛾、菜粉蝶等鳞翅目害虫,可以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及时查抹卵块。药剂防治从9月3日开始,在鳞翅目害虫低龄幼虫期用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4~5次,兼治黄曲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菜螟、美洲斑潜蝇等害虫。

6.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篇六

关键词:林业防护;无公害防治;对策

森林对于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肆意砍伐,已经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破坏,但是随着森林保护政策的下达,人们渐渐对保护森林资源有所意识,大大减少了砍伐的力度。但是目前病虫害的危害还较为严重,如何有效采取措施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管理方式不合理

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对防治病虫害的重视程度较低是导致病虫害问题严峻的原因之一。对于生产经营人员来说,他们更为看重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其生态效益并不关心;在管理方面,并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林业病虫害爆发。林木在种植过程中,不宜过度密植,也不能太疏松,都不利于树木的生长。不合理的种植密度会影响气温、光照等环境因素,从而让病虫害有机可乘、大量繁殖。此外,监测系统不完善也是导致病虫害肆意猖獗的原因之一。护林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监测树木的生长发育情况,从而无法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危害,给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巨大破坏。

1.2天然林被大量砍伐

在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中,人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加节制地大量砍伐树木,导致原始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没有完善有关的砍伐政策,导致很多日常管理工作不具有科学合理的执行体系。大肆的砍伐,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尽管现在退耕还林政策使得林业恢复不少,但缺乏原始森林的生态性能,害虫的天敌减少,病虫大量繁殖,导致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峻。

1.3农药的过度使用

众所周知,科学具有两面性,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在防治病虫害的问题上,我们一般都是采取药物来进行治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农药使用量的制衡标准,无法根据林木的生长情况,因地制宜地合理用药,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都知道,农药使用量过少,不仅不能灭杀病虫,还会增加病虫抵抗农药的力度,增加其抗药性,导致后期的防治更为困难;农药使用量过度,又会影响林木的生长健康,同时残留的药物会通过土壤渗入到地下水,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进而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态健康发展。因此,合理用药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无公害防治对策

2.1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林业管理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必须把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放在首位,形成一套健全的病虫害监测预报机制,根据本地区的病虫害主要特征,结合气候条件进行全面监控,确保监测预报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全面性,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管理上,单凭工作人员是很难及时了解树木生长情况的,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相应的科学设备,实时监控树木的生长情况,才能及时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危害作用,同时应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措施,部署有效的救治战略。政府在投入资金时,还可以鼓励群众集资,加快林业防治工作的有效实行。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体人员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量将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2.2加强森林保护,禁止乱砍乱伐

虽然国家已颁布相关政策保护林业,但是仍旧有许多不良经营者偷偷砍伐树木、牟取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要严谨对待,不能网开一面,要追究责任。天然林业具有自己的生态系统,这是人工种植林业无法达到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进病虫害的天敌,创造天敌昆虫的生存环境,以控制害虫的密度,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但是在引进过程中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以防天敌数目剧增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出现,通过引进天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除去害虫,还可以为林区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3合理使用农药

7.涡阳县小麦主要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七

1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 涡阳县小麦吸浆主要是小麦红吸浆虫, 其主要是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危害, 进而造成秕粒、空壳, 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1.1 发生规律

麦红吸浆虫越冬幼虫在小麦返青后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 于3月中下旬, 活动幼虫量占总虫量的80%以上。4月下旬至5月初是麦红吸浆虫成虫的盛发期。成虫产卵于小麦护颖内、小麦间和小穗柄处。幼虫随即从外颖缝隙中侵入颖壳内吸食浆液。

1.2 防治方法

中蛹期采取毒土法防治,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3 L/hm2加水45~75 kg稀释碎土300 kg制成毒土拌匀, 在露水干后施于田间。也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 kg/hm2配制成毒土撒施。成虫期应于成虫盛发期施药, 可选用辛硫磷、敌敌畏及菊酯类农药, 按照常规剂量喷雾防治, 也可结合防治小麦蚜虫进行防治。

2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分布极广, 几乎遍及全国。涡阳县小麦苗期以麦二叉蚜为主, 穗期以长管蚜、黍缢管蚜为主。麦蚜的危害主要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为害2个方面, 直接危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 抽穗灌浆后, 迅速增殖, 集中穗部为害。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 被害部形成枯斑, 其他蚜虫无此症状。间接危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时, 传播小麦病毒病。

2.1 发生规律

麦蚜为间歇性大量发生, 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 要求湿度为40%~80%, 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 喜干怕湿, 湿度35%~67%为适宜。麦二叉蚜在小麦苗期为害, 抽秆后数量即减少, 灌浆期即外迁, 多数年份不造成严重的直接危害, 但能传播黄矮病。一般早播麦田, 蚜虫迁入早, 繁殖快, 危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2,3]。前期多雨气温低, 后期一旦气温升高, 常会造成小麦蚜虫大暴发。

2.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合理布局作物, 选择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 造成不良的食物条件。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 可驱避地下病虫, 隔离病毒感染, 不影响种子萌发吸胀功能, 加强呼吸作用, 提高种子发芽率。冬麦适当晚播, 作物生长期间, 根据作物需求施肥浇水, 保证氮、磷、钾和墒情合理匹配,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雨后应及时排水, 防止湿气滞留。在孕穗期要喷施叶面肥, 强化作物生理机能。二是药剂防治。用40%甲基异柳磷50 m L加水1 kg稀释, 喷拌麦种50 kg, 以减轻苗期蚜虫危害及防止小麦黄矮病发生。生长期防治指标为苗蚜500~800头/百株, 穗蚜500头/百株以上。用吡虫啉7.5~15.0 g/hm2对水750 kg进行喷雾 (药剂要2次稀释) 。不得在穗期使用有机磷等高毒农药防治穗蚜。三是利用天敌防治, 在天敌单位与蚜量的比值超过200以上方可施药防治, 低于150可暂时不防治, 以发挥天敌的控蚜作用。

3 小麦红蜘蛛

小麦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小麦,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汁, 严重时, 麦株生长不良, 影响小麦产量。

3.1 发生规律

麦圆蜘蛛较耐寒, 冬前即有发现。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活动, 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危害期。一天中多在9:00前和16:00后活动, 最适温度为8~15℃, 最适湿度为80%以上, 地势低洼, 春季阴凉, 以及砂壤土发生的数量较多。

3.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灌水灭虫, 在红蜘蛛潜伏期灌水, 可使虫体被泥水粘于地表而死。轮作倒茬, 可有效消灭越夏卵及成虫, 减少虫源。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底肥, 保证苗齐苗壮, 并要增加磷钾肥的施入量, 保证后期不脱肥, 增强小麦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及时进行田间除草, 以有效减轻其为害[4]。实践证明, 一般田间不干旱、杂草少、小麦长势良好的麦田, 小麦红蜘蛛很难发生。二是药剂防治。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 用40%氧化乐果2 000倍液喷雾。或者用速螨酮、牵牛星、扫螨净等农药按规定用量稀释喷雾, 可有效防治红蜘蛛。

4 麦田地下害虫

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3类。防治方法为:一是农业防治。通过改善耕作制度和环境条件, 压低地下害虫危害程度。如水旱轮作, 精耕细耙, 适时注水, 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等措施, 对防治地下害虫有一定作用。二是物理防治。利用地下害虫成虫阶段的趋光性诱杀成虫, 减少当年危害和发生密度。三是化学防治。药剂拌种, 小麦种子按0.04%~0.08%甲基异柳磷拌种, 对蝼蛄、蛴螬、金针虫均有良好防效。也可选用0.05%~0.10%门硫磷拌种, 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也很好。土壤处理, 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30~45 kg/hm2拌土撒施, 对蛴螬、金针虫效果明显, 并可兼治小麦吸浆虫。毒饵诱杀, 在蝼蛄较多的田块, 可用敌百虫等农药与豆饼配制成毒饵诱杀。

参考文献

[1]张炳坤.植物保护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任志祥.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 2011 (2) :26-27.

[3]郭香环, 铁春晓, 王永攀, 等.优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 2010 (8) :20.

8.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篇八

2011年9月5-7日,由我校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主办的“小麦病虫害持续控制研讨会”在校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20位国内外知名小麦病虫害防控研究方面的专家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其中包括5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国外植物病理专家、8位小麦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的岗位科学家和7位特邀专家。他们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建平研究员、湖北农业科学院院长喻大昭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陈万权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江苏农科院陈怀谷研究员、河南农科院武予清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程登发研究员、周益林研究员、彭德良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占鸿教授、沈阳农业大学院曹远银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杨文香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李成云教授、我校植保学院康振生教授和仵均祥教授。有共150多人参加了会议,其中80多位来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小麦试验站的科研人员、70多位相关教职人员和研究生。

9月5日晚,我校校长孙其信教授专程看望了各位与会专家,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会议开模式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主任、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康振生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王跃进教授参加了开模式,并代表学校致辞。

小麦病虫害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每年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0%-30%左右,给我国小麦生产造成重大威胁,例如小麦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小麦蚜虫和小麦吸浆虫,每年在我国主要麦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全蚀病、小麦孢囊线虫病、小麦土传病毒病等病虫害随着农业种植制度的变化和机械化跨区作业等原因,在我国小麦种植区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危害越来越严重,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几年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为我国主要病虫害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培训了一大批基层植保技术人员,确保了我国小麦的连年丰收。

9.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篇九

1 麦茎蜂

1.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的根茬内结茧越冬, 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出土, 成虫于小麦拔节后期至孕穗前期在穗下节近节间处产卵。幼虫孵出后, 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 随虫期增长向上危害, 咬穿节间, 直吃到穗颈部, 老熟时抵达根部, 在麦茎与地面接触处, 将麦茎内壁组织咬成断茎环。老熟幼虫在地下茎节中越冬, 受害小麦造成白穗、倒伏[1,2]。

1.2 防治措施

1.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秋收时低割麦茬或进行秋深翻, 可消灭越冬老熟幼虫和越冬场所。

1.2.2 喷施化学药剂。

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进行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应在成虫羽化始盛期 (每百单网成虫密度达4~5头以上) 进行, 严重田块最少应防治2次, 间隔时间7 d。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 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 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 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 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统防统治, 上述药剂任选1种, 交替使用。

2 麦蚜

2.1 危害特点

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 越冬卵孵化成母蚜, 孤雌生殖, 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母蚜, 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 迁入麦田危害。长管蚜喜光照, 多在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危害;二叉蚜则多在植株下部或叶背面危害。蚜虫群集穗部和叶片上, 吸食麦株养分, 受害部位出现褪绿小斑, 严重时扩大为褪绿条斑, 可引起叶片变黄早枯。蚜虫排泄蜜露, 招致腐生菌滋生, 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降低产量, 影响品质[3,4]。

2.2 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卵。

2.2.2 化学防治。

从小麦孕穗期起在麦田检查, 当有蚜株率达15%~20%, 或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 即应进行防治。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 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 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 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 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 或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进行统防统治, 上述药剂任选1种, 交替使用。

3 麦穗夜蛾

3.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田间、地埂的土表下, 特别是芨芨草墩下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中旬做薄茧化蛹, 成虫于6—7月发生, 吸食小麦、油菜、马莲等花朵上的蜜露。卵多产于小麦的第一小穗颖内侧, 一般块产。初孵化幼虫先取食穗部的花器和子房, 一般1~2头, 最多可达9头, 聚居于一粒麦种危害食尽后再转移危害。2~3龄幼虫全在籽粒内取食潜伏, 4龄后幼虫将小麦旗叶用丝连成卷筒, 白天转移潜伏其中, 日落后爬出卷叶, 在麦穗上危害, 每头幼虫一昼夜可食1~2粒麦粒。在幼虫危害处的地面上可见到状如二铵颗粒的虫粪。小麦收获后, 幼虫仍可在麦捆中取食或随麦捆转移到场上继续危害。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 以消灭越冬虫源。

3.2.2 喷施化学药剂。

在幼虫4龄前喷雾防治, 幼虫4龄后应在黄昏时分喷雾, 重点喷防小麦叶背面防治。可用50%氰戊·三唑酮乳油600 mL/hm2, 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 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对水喷雾。

4 小麦条锈病

4.1 危害特点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 其次是叶鞘、茎秆、穗部, 严重时在颖壳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 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及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 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 象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 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 出现鲜黄色的粉末, 即夏孢子[5]。到小麦生长后期, 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

4.2 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 如青春38号、通麦1号、通麦2号等。二是增施磷钾肥, 搞好氮磷合理搭配, 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速效氮肥施用不宜多。三是秋季深翻土地。秋天深翻20 cm左右, 消灭越冬幼虫, 降低虫口基数。

4.2.2 药剂防治。

当全田叶发病普遍率达1%~2%时 (发病初期) 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用11%蚜粉克星乳油750mL/hm2, 或25%百里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 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 或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30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应交替喷雾, 7~10 d后再喷1次, 连喷2~3次。

5 小麦白秆病

5.1 危害特点

小麦被侵染后大多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开始出现症状。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鞘和叶上, 其次由茎秆而上至穗部。茎上条斑一般从第3、4节间起和穗颈节间向上下延伸, 然后至穗轴及麦粒。同一植株的所有分蘖往往都表现症状。叶部受害后, 在基部小叶片上病症不显, 但在2、3叶时, 病症显著。先在叶鞘再到叶片呈条状, 条斑多从叶基沿叶脉平行向叶尖延伸。条斑初期水渍状绿色, 稍后边缘呈黄褐色至紫褐色, 中心为干草黄色。一般宽3~4 mm, 有时稍宽些, 每叶有条斑1~4个, 一般2~3个。最后几个条斑愈合成更宽的条带, 从而使叶片干枯。茎秆发病后, 严重的多从茎基第3、4节和穗颈节间发生2~3条宽2~4 mm、长达50~60 cm的长条斑, 罹病轻的条斑也长达18 cm。这是小麦白秆病极突出而又极明显的症状。叶鞘包被的茎秆部的条斑呈灰色或灰白色, 穗颈节上的条斑可延伸至穗轴, 但穗轴的节和多数茎秆的节不表现症状。茎上条斑中心出现宽2~4 mm干草黄色, 边缘为深褐色至紫褐色的细线所限。几个条斑愈合则呈曲型的白秆症状。穗部发病轻时尚显绿色, 但多受茎秆罹病严重的影响而使小穗和芒早期变成干黄, 以致种子发育停止而成皱缩瘪粒。罹病重者穗花而不实, 呈灰褐色, 早期干枯, 芒变弯曲, 后期穗似成熟但直立田间而不下垂[6]。

5.2 防治措施

小麦白秆病属于种子带菌造成的病害, 因此其主要防治方法是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或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量的0.3%拌种。

参考文献

[1]王霞, 梁小平, 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 (3) :89-91.

[2]韦伟, 许业全, 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140, 142.

[3]吴燕, 杨荣明, 朱先敏, 等.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4) :119-121

[4]郭春强, 靳文奎, 廖平安, 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4) :737.

[5]李南.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预防[J].种业导刊, 2011 (8) :24-25.

10.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十

1 小麦锈病

1.1 发生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 其主要症状为“条锈成行, 叶锈乱, 秆锈是个大红斑”。小麦返青后, 有2个多月的时间环境比较适合锈病的发生发展, 早春条锈病侵染小麦后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和全田普遍发病3个阶段或发病中心和普遍发病2个阶段, 然后扩展流行。

1.2 防治对策

小麦锈病的防治要采取积极消灭早期菌源, 推迟锈病流行期;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早施药控制, 集中进行杀灭, 切实控制其蔓延。在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立即进行全田普治。

1.2.1 农业防治。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增施有机肥、磷肥, 合理施用氮肥, 适时浇水等农业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锈病的发生。

1.2.2 药剂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用禾果利、粉锈宁、立克秀均匀拌种, 拌完的种子当日播完, 而且要注意严格掌握用药量, 避免发生药害;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50~525 g/hm2、25%丙环唑乳油 (科惠) 120~135 g/hm2、20%粉锈宁乳油675~900 mL/hm2, 或三唑酮、烯唑醇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其防治效果可达95%左右, 而且能使千粒重提高10%左右[1,2]。

2 小麦纹枯病

2.1 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之一, 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 其发生呈逐渐加重的趋势。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 拔节后进入发病盛期。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 后逐渐扩大, 并由叶鞘发展到茎秆上, 且颜色变深, 重病株茎基1~2节间变黑甚至腐烂, 常早期死亡或导致后期小麦倒伏。小麦生长中后期, 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的花纹[3]。

2.2 防治对策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抓住返青至拔节期病株率达15%的防治关键期, 特别需要注意3月底前的防治。

2.2.1 农业防治。早春要及时中耕, 促使麦苗健壮生长,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2.2 药剂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用立克秀、纹霉清按要求用量拌种, 以免影响种子发芽;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80~960 g/hm2、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g/hm2、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500 g/hm2等对水750 kg/hm2在小麦分蘖末期进行喷雾。为确保防治效果, 用水量要足, 使植株中下部分充分着药。

3 小麦腥黑穗病与麦散黑穗病

3.1 发生特点

散黑穗病仅破坏穗部各器官的正常发育, 而对麦株其他部位的生长发育影响不甚明显, 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 分蘖较多, 区别这2种病害的关键是病穗能否散出黑粉和是否有腥味, 能自然散出黑粉和没有腥味的是散黑穗病, 不能散出黑粉和具有腥味的是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也属系统侵染型的病害, 即苗期侵染、后期呈现, 1年只侵染1次, 没有再侵染。种子带菌是导致小麦腥黑穗病扩散蔓延的主要途径。

3.2 防治对策

小麦腥黑穗病是重要的检疫对象, 其防治除搞好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种植抗病良种外, 还要加强植物检疫。

4 小麦叶枯病

4.1 发生特点

小麦叶枯病是近几年河南省明显加重的病害之一, 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 在叶片上, 最初出现卵圆形或梭形淡绿色病斑, 以后逐渐扩展并互相连接成规则形淡褐色斑块, 天气干燥时呈灰黄色。发病的顺序是先下部叶片, 后上部叶片, 逐渐向上发展, 条件适宜时发展很快。4—5月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多雨潮湿及变化无常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

4.2 防治对策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注意栽培管理;三是药剂拌种;四是田间施药。在发病初期 (一般在4月中下旬) 喷施药剂, 无论使用哪种药剂, 均以在发病初期均匀叶面喷施为宜。药剂拌种和田间施药同小麦条锈病。

5 小麦赤霉病

5.1 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如果在小麦扬花期遇到潮湿降雨天气则会造成病害的流行。

5.2 防治对策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二是进行种子处理;三是进行田间施药。在小麦扬花株率达10%以上, 且温湿度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时即可进行第1次施药, 药剂可选用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80%多菌灵超微粉450 g/hm2+15%粉锈宁750 g/hm2, 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 注意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进行均匀喷雾, 对水量不少于600 kg/hm2, 若遇喷药后下雨, 则需雨后补喷[4,5,6]。

6 麦蚜

6.1 发生特点

麦蚜又称腻虫, 小麦不同生育期其危害特点有所不同, 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危害, 拔节抽穗后, 则多集中在茎叶及穗部进行危害。植株受害部位呈现浅黄色斑点, 严重时叶片发黄, 甚至整株枯死, 且其所排出的蜜露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2 防治对策

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于百株虫量超过500头时喷雾。穗期可用粉锈宁90 g/hm2+抗蚜威90 g/hm2+灭幼脲30 g/hm2混用, 可兼治小麦锈病及白粉病和黏虫等, 防效可达85%~90%以上。

摘要:介绍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包括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腥黑穗病与麦散黑穗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赤霉病、麦蚜等方面, 以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韦伟, 许业全, 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140, 142.

[2]刘海霞, 朱丽君.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6) :180, 182.

[3]王霞, 梁小平, 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 (3) :89-91.

[4]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 2012 (8) :20.

[5]赵兴喜, 郭永新, 白晓康.安康市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08, 54 (1) :93-94.

11.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 篇十一

小麦受冻的外因是天气条件不利, 内因是本身抗寒能力差。按冻害发生的时期和特点, 可分为4种类型。

1) 越冬初期 (12月上中旬)

麦苗未经过抗寒锻炼, 突遇气温骤降10℃、最低气温低于-5℃的天气, 苗质弱、整地质量差、土壤空隙大及干旱的田块幼苗迅速青枯。

2) 越冬期间 (12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

多次出现强寒流或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有两种情况, 一是长期低温导致小麦地上部枯萎;二是越冬期气温回升, 麦苗幼穗生长点萌动后抗寒力下降, 此时遇降温而受冻。

3) 返青至拔节期间 (2月中旬至3月上旬)

麦苗生长速度加快, 抗寒力明显下降, 如遇寒流易发生冻害死苗。

4) 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间 (3月中旬至4月上旬)

植株生长旺盛, 抗寒力很弱, 如遇气温突降极易受冻, 使主茎和大分蘖部分幼穗冻死。

2、发生原因

1) 气候因素

冬前气温偏高导致麦苗旺长, 越冬期间温度骤降, 强降温及持续低温天气使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小麦受冻。

2) 品种因素

春性强的小麦品种抗寒能力相对较差, 增加了发生冻害的风险。

3) 播种因素

苏中地区小麦的适播期在10月底至11月初, 但这一阶段常出现连阴雨或持续干旱天气, 难以保证适时播种。如提早播种会造成麦苗前期旺长, 冻害来临时麦苗受损严重。

4) 耕作因素

为抢墒播种, 耕作粗放, 麦种落土较深, 出苗时间拉长形成弱苗;或土块大而硬, 不利于根系下扎, 麦苗吸收肥水困难, 致使麦苗素质差, 同时冷空气易侵入土下冻伤根系;覆土不匀形成露籽苗, 根系入土浅易受冻害;沟系不配套, 排水不良, 易发生冰冻。

5) 肥力因素

播种时施肥量过大, 造成麦苗冬前旺长, 极易发生冻害;而缺肥田块麦苗黄瘦, 抗寒性差, 在气温骤降时也易受冻。

3、防御对策

1) 提高播种质量

选用抗寒性较好的品种, 播前每亩 (1亩=1/15ha) 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三元复合肥35~45kg, 深耕后精细整地。精选种子, 进行晒种和发芽试验, 采用药剂拌种。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播种, 合理确定播种量, 播深3~4cm为宜, 确保深浅一致。

2) 加强田间管理

对播后需灌水的田块, 如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松土;出苗后及时移密补稀和疏通三沟, 并看苗施腊肥;越冬前适当镇压, 弥合土缝, 配利于保墒。在寒流来前冬灌, 可提高地温, 弥合土缝, 促进多分蘖、长大蘖、育壮苗。冬灌、施肥之后在田间覆草, 有利于防风、防冻、保温、保墒。

3) 防止冬前旺长

对播种过早的田块, 可适当镇压, 以抑制主茎和大蘖生长, 必要时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播量过大的田块, 应先疏苗, 再结合浇水补施适量速效氮肥和磷肥;对肥水过量的田块, 可在麦苗5叶期时, 在行间锄7cm深, 切断部分次生根, 控制养分吸收。

上一篇:工作思路汇报模版下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9知识点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