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2024-09-14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精选8篇)

1.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篇一

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一、引言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然而,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固步自封,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满堂灌”和平铺直叙仍是现行主打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对高等工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高校教师应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现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目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等工科院校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元认知学习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元认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个体认知过程进行的监控与调节。我们所谓的感觉、思维或想象都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分为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三类。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人的认知热情,调动人的认知潜能,从而影响人的学习速度和有效性。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以及任务执行情况的认识。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要求,制订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产生积极而准确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的元认知监控;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动态地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并由此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经验和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又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同时获得更丰富的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个体元认知水平,它是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

三、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类课程教与学中的应用

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笔者在“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既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元认知水平,收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良好元认知知识环境。在传统的知识注入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欠于独立思考,只需按部就班地接受、吸纳、记住教师灌输的知识就行了,而对于“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基础性强、内容庞杂、技术涵盖面广等特点,若按传统方式教学,则易造成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考就忘”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授课状况,首先就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的环境,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如在介绍特种铸造前,先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砂型铸造方法来个小结,引导学生从模型、铸型和充型三个方面总结出砂型铸造的基本特征:即模型用木模、铸型用砂型和在重力作用下充型,并归纳出砂型铸造的优缺点,再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鼓励其大胆突破思维禁锢,提出问题:如果模型不用木模,铸型不用砂型,还可以用什么替代?在压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充型又将如何?由此引出了各种特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及工艺。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灵性和活力。

(2)适时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诠释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或理论,揭示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讲到铸造工艺一节时,笔者穿插了以下案例:2月20日,辽宁鞍钢铸造车间,在浇铸一个大型铸钢件接近结束时发生砂型型腔喷爆,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的重大事故,笔者以案发相关报道资料中的大量图片为实记,将学生带入触目惊心的“现场”,深入案情分析问题,从专业视角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但需要运用刚学习到的铸造工艺知识,同时还接触到了生产运作、生产管理和生产监控等新信息,对知识进行重构,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2.强化元认知体验,培养元认知能力。通常,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某个知识点,但并不等于会运用这个知识,运用好知识的前提是具有运用这种知识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建立难以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来完成,它还需要经历相应过程的体验。体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强化:其一是实操式体验,如协同培养、深入企业车间、了解生产实际、开展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其二是探究式体验,即通过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项目驱动的学习体验,如课题研究、学业竞赛等;其三为讨论式体验,如前所述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作业展示等。让学生在学习互动过程中,讲出自己解决问题所依据的规则或理由,发现并叙述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思维方式及不同解决方案,借助语言暴露其内隐的思维过程,进而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

无论哪种方式的体验,都蕴含着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体验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从而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加以设想和预估,对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和强化这种体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3.完善元认知监控,提高教学效果。从元认知角度看,学习不仅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

为此,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站上,开设在线学习、自检自测、拓展训练、在线问答等信息渠道,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保驾护航,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自我把控,对学习的效果及时总结。这种对学习的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也是反映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完成和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了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寓教于考,以考促学。笔者对课程考核采取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作业情况、任务展示、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在考查之列,并按4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心理学研究证明,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传递知识,重视单一的结论,而更要善于总结规律,突出规律产生的过程及其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充分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元认知提升环境,以之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评价学习结果,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篇二

由上可知, 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现为两个重要的功能:意识性, 能使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干得怎样、进展如何;调控性, 使学者能随时根据自己对活动的认识, 不断作出调节、改进和完善, 使认知活动能有效地向目标逼近。数学问题解决具有目的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连续性与突发性、内隐性、延伸性与散发性, 操作步骤的程式性。而元认知能修正数学问题的解决目标, 激活和改组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强化解题者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主体意识。

一、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1、元认知知识的统摄作用

数学认知结构中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含程序性知识、情景性知识、评价性知识在内的数学经验知识, 以及含数学核心思想、数学思维模式、策略性知识在内的数学提前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的统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程序性知识的控制作用, 对情境性知识的控制作用, 对情景性知识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对评价性知识的收敛作用, 对数学核心思想的调控作用, 对数学思维模式的启发作用。

如求函数在闭区间的最值, 只要求出导数等于零的点或是驻点后, 直接与端点值比较就可以了, 而不必要判断其是否是极大值还是极小值。

2、元认知体验的调节作用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体验, 主要包括随主体活动的自觉意识或情感体验。表现为:修正目标, 即确定新目标, 修改或放弃旧目标;改组数学元认知认识, 数学问题解决的元认知知识体验贯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对每一个阶段都要求主体事前有计划、事后有评价, 通过自我教育丰富自己的数学认知知识, 促进智能发展;元认知体验能激活策略, 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的一种元认知体验就是怀疑感, 那是一种提出疑问的情绪体验。许多数学思想的诞生就源于这种元认知体验。

3、元认知的监控作用

监控作用是指通过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活动, 其主要有3个方面:即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方向、对问题解决的思维、对思维活动的策略进行监控。

如求方程的通解, 所给的方程不是可分离变量的方程, 但是, 若令, 即, 则有, 代入则可将原方程化为可分离变量方程求解。

二、加强元认知培养的措施

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是人们学习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之前, 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学习情境, 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 根据面临的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择方法策略, 构想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并预测其结果。

在学习新知识时, 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复习、预习, 指导学习的方法、顺序和学习目标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解题的方向、估计所用的方法。

2、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调节训练

在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不断检查反馈和评价学习活动进行的各个方面, 分析发现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调整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 (1) 运用启发式策略, 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这是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监控能力。如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问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的结论是什么?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这样做?下一步该怎样做?能否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其它发面等。这种启发式自我提问的方法, 就是通过自我意识相应的调节自己的思维行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意志。 (2) 通过章节自测, 培养元认知监控能力。学生可以自己每一章检测一次, 其内容可以如下:能否保证预习, 认真听课和复习;能否理解这一章的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能力是否有信心;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满意等。通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3) 注重学习完成后的评价、反思。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要渗透在教学内容中, 通过平时的概念教学, 解题教学, 阶段性复习等逐步加以培养。

总之, 通过加强学生的元认知训练, 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改进数学学习, 提高数学素养, 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在简要阐述了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其来作指导,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高等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盛祥耀主编.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3.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元认知;英语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Yuan cognition theory in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application

LI Bin

【Abstract】reading studied five big skills as English “to listen, saying that to read, writes, translates” one, was playing the very vital role in English study. This article profits from the Yuan cognition theory to read psychological the enlightenment, how discusses to raise student's Yuan cognitive capacity consciously in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thus sharpens the student English reading knowledge the method and the way

【Key word】: Yuan cognition;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Reading knowledge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01-03

1 元认知理论

何谓“元认知”?费来维尔曾在1981年对元认知的含义作了简练的表述:元认知,即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他明确指出,元认知可以指两种现象:或者是有关认知的知识,或者是调节认知的活动。国内的研究者也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从本质上来讲,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调节活动通过两种基本过程监测和控制而得以实现。

元认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元认知体验。其中,元认知知识为基本的知识背景,元认知技能是个体进行调节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元认知体验是调节得以进行的中介。

1.1 元认知知识:指个体对于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那些因素的认识。在经过许多次的认知活动之后,个体会逐渐积累起关于认知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一些知识,这就是元认知知识。它是元认知活动的必要支持系统,为调节活动的进行提供一种经验背景。个体根据这些知识而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进行组织,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1.2 元认知技能:即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运用元认知技能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在元认知技能的形成初期阶段,它的运用需要意识的指导;当这种技能得到高度发展时,就会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不为意识所觉知。基本的元认知技能有:计划(个体对即将采取的认知行动进行策划)、监测(对认知活动的进程及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根据监测所得来的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的矫正性或补救性措施,包括纠正错误、排除障碍、调整思路等)。

1.3 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有关情况的觉察和了解。元认知体验的内容有认知活动初期的关于任务的难度、任务熟悉程度、对完成任务的把握程度的体验,认知活动中期,有关于当前进展的体验、关于自己遇到的障碍或面临的困难的体验。认知活动的后期,有关于目标是否达到、认知活动的效果、效率如何的体验,以及关于自己在任务解决过程中的收获的体验。它是元认知知识和认知调节之间、元认知活动和认知活动之间的重要中介因素。元认知体验在激活相关的元认知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种对当前认知活动有关情况的觉察或感受会激活记忆库中有关的元认知知识,将它们从“沉睡”的状态中“唤醒”出现在个体的工作记忆之中,从而能够被个体用来为调节活动提供指导。元认知体验可以为调节活动提供必须的信息,调节活动总是基于体验所提供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信息而进行的,只有清楚地意识到当前认知活动中的种种变化,才能使调节过程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下去。获得元认知体验可以通过反省性自我提问激发相应的元认知体验。

再通俗一点解释,“元认知”也就是指:学生学习之前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问一问自己是否适合学习,是否有信心学好,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心理状态是否稳定等;其次要对学习任务做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把握,哪些知识自己容易掌握,哪些知识自己学起来比较困难一些,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再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哪些方法好、可用;哪些方法不适合,不可用;最后在学习过程中及在学习结束之后,注意自己量身定做计划,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检测,自我评定等。应该说,元认知理论的提出和创设,对原有的认知理论做了有益的补充和充分开掘,它使得我们的认识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完整,为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掘学生的认知潜力,更有的放矢的增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元认知在阅读中的作用

著名语言学家Paris(1983)将有关阅读策略的知识分为三类,(1)陈述性知识,即对存在哪些阅读策略的认识;(2)程序性知识,即对如何应用及操作阅读技能的认识;(3)条件性知识,即对为什么及在什么时候要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元认知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主要以三种方式体现出来,即自我评价、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评价就是对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个人的理解能力作出分析,计划就是选择相应的阅读策略来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并合理地安排认知资源和时间,调节就是在阅读中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和调整以达到预定目标。

我国著名学者张必隐在《阅读心理学》中指出,在有效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对他的认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控制,可能包含在阅读活动中的元认知技能有:(1)明确阅读的目的,了解阅读任务要求;(2)识别出篇章中的重要信息;(3)集中注意于篇章中的主要内容;(4)监控阅读的活动,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去决定是不是阅读的目的已达到;(5)当理解失败被发现后,采取补救的行动。即使是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对元认知监控技能的有意识运用也不是经常的。研究表明:阅读时的理解监控可以通过对于理解的评价、在阅读时的自我校正、由填空测验所测量、在阅读时自我报告来进行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对自我的阅读过程进行监控。

3 元认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上的研究结果可看出,元认知理论在阅读教学中会有很大的作用。而近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并不高,许多学生的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差。

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学生开始阅读的阶段,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自身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因而在学习了英语多年以后,阅读的效率依然很低。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一般有三种途径:①通过学生的自身阅读经验自发地获得;②通过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在无形中习得。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逐步地形成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③通过专门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课堂教学是我们平常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借鉴元认知能力的专门训练方法,使之与我们的阅读教学相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教学中比较可行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阅读的元认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首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阅读活动的特点和实质,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讲,影响阅读过程及效果主要有三个因素:个人因素、文本因素、策略因素。个人因素是指由于个人的兴趣喜好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会对阅读产生影响。文本因素是指阅读材料的特点、难易及任务要求等。策略因素是指阅读策略的种类、有效性及使用条件等。要让学生切实地了解这些因素,能够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如何依据不同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何选用适宜的方法解决某些特殊的问题,如何根据自己的水平分配阅读时间等。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调节,这包括自我提问、自我测试、发现难点和未理解的地方、自动校正错误等。这些方法是学生学会自我监控调节的开端。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并且把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自我习得的知识往往比较牢固,而且知识迁移比较容易。因此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反思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某天的或某一阶段的阅读活动及时进行回顾,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得与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4 结束语

总之,要有效、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使学生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积极自觉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把元认知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实验,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充满个性的教育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Zohreh Eslami Rasekh.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for Vocabulary Learning,Texas A&M University

[2] 杨宁. 元认知与教学[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5(3)

[3]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贤纯. 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篇四

大量学者研究证实,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外语学习的成效,尤其是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有很大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在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用元认知策略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作 者:施健 王华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大学英语   略读   查读  

5.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五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识,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进行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的活动。它是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实现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从而相应地决定着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元认知可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决定着认知过程进行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性、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探索元认知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元认知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元认知知识是指有关认知的认知,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认识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认知方面的不知的知识;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差异的知识;知道理解,记忆不同的水平,在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知道认知能力可以改变等。二是有关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方面的知识。主体应认识到,不同的学习材料、任务和目的会导致认知的加工方式的不同或难度不同,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例如学生面临的任务是记住某些材料,他可能意识到此类材料比其他材料更难存储,而把这些材料里的新知识与先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能会有助于成功地存储。三是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指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调节与控制有所认识,如能够了解影响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各种因素是什么,各种学习策略之间有何不同,它们应在什么条件下使用,适用的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方法对何种学习任务是有效的等。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善于学习,与其所具有的学习元认知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会学习”方面的目标。如通过提问来控制学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通过形成性评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会学生在听课或读书时如何记笔记来促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从而使新的知识技能迅速地被同化,归属或并列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帮助学生用提纲法、图示法、列表法、编码法等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促进记忆,便于回忆。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大脑中的创造因素施放出能量,迸放出创造的火花。比如填词是训练学生敏捷思维的好办法,古诗词讲究字数、平仄、韵律、对仗等。你填一首词,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来考虑很多问题。古人从小就受到了这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以充足的学习机会,使评价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元认知知识,提高他们的成绩。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利用元认知体验来激活学习方法。

元认知体验是指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包括不知的体验和知的体验。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激活元认知方法和认知方法。如学生感到(元认知体验)对课文的某一部分掌握得还不够,除非复习,否则不能通过考试,所以采用把课文从头复习一遍的方法(认知方法),用这种方法单纯是为了获得和改善知识,促进认知有所进步。元认知方法不是为了获得和改善知识,而是针对元认知目标(如估价对知识掌握的牢靠程度,从而引起另一种元认知体验)。如你怀疑(元认知体验)是否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不知能否通过考试,所以就采用一些方法(如就课文中的有关问题自己提问,并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注意回答是否正确等)来估计自己对课文掌握的程度,它实际是对认知方法的监控,并不直接获得和改善知识。

一般地说,元认知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活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和学习中,因为在分析学习情境,制定计划,估价学习效果时,都要求高度的情感,这就需要也有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体验自己的认知活动,它可以补充,删除和修改元认知知识,把体验到的学习目的、手段和作业结果间的相互关系同化到元认知知识中。

元认知体验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不会分析问题,解题犹如盲人骑瞎马,瞎碰乱撞,劳而无功,还有些学生习惯使用过滤法解题,仿佛用一串钥匙挨个儿试开一把锁,事倍功半。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教会学生使用综合分析法解题,即列出全部条件综合各种数量关系,在问题目标与问题情境之间寻找决策的突破口,针对问题情境,从个人经验中找到可利用的隐含条件而形成决策,这样有助于产生不知的体验和知的体验,适度紧张和高兴喜悦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比较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如何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难点在哪里,用什么方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丰富学习经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自觉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之一。

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中,将自己的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表现在学习方面,即自我检查、评定、调节自己的学习,懂得哪些内容已经领会、掌握,哪怕内容尚未领会、掌握,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学习水平,预测自己的学习成绩,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能不断地得到自己的学习反馈,并以此来决定自己新的策略、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不断地适应新的学习情境。学生如能自己测定结果,自己评定结果,检查出差距并能校正,就能掌握技能。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策略,这是知识学习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和突破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善于根据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根据自己个人的特点和课文性质而相应地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从而使问题最快地得到最佳解决,最后将突出地从其思维智力活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方面表现出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重要差异之一,就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活动的监控、调节水平的不同。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学习监控、调节能力培养,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分析升入中学后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的成因,就可以看出,升入中学后的学习发展状况与元认知能力直接相关。由小学到中学,是两个学习阶段的交替和学习情境的重大变化,在小学获得的元认知能力很难迁移到中学的学习上,新的学习情境同原有的认知能力、学习策略产生脱节。那些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就可能掉队,帮助这部分学生,就是从培养新的元认知能力入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的学习情境,升入中学后,课文增长,难度加大,知识系统化,教师要帮助学生迅速地适应这个学习情境的重大改变。其次,中学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也与小学发生大的变化,强调理解,领会课文,强调独立思考,强调自己管自己,教师应帮助学生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在即的学习策略,使自我监控、调节、管理的能力随学习的发展而发展。

6.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篇六

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 华国娟

摘要: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简述了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并结合对一位高三女生案主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过程,尝试分析了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应遵循的原则、操作技术、介入策略和对认知行为理论的简要评价。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实务 案例应用

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展社会工作既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更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吸收并融合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发展出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模式。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也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个体学习的动机可以通过强化得到。例如,在小学的学习中,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是会受到老师学生表扬的行为,就有学生不断从事这样的行为并且持续维持,然而,当一个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误解、被指责,那么他以后就极少有可能再从事这样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这里,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术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on Theory)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在阿德勒看来,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原则及案例分析

(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的原则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服务活动,需要将认知行为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认知行为理论由于综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的发生作用,因此,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能够做到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受助者实现改变的目标,而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关于认知行为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认知行为学派主张,个人的知识经验的形成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认知和生活形态是通过正确解读外在环境事件的意义,有效地自我调适来建构和调节的。

第二,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帮助服务对象的关键是协助他(她)自助、自立,使其能够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成为自己的咨询者和帮助者,以达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第三,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2、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第一,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非理性的想法。第二,修正非理性的自我对话。第三,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第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开展社工服务的具体案例

本案例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埃利斯(Elis)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来协助案主消除其困扰,以促进案主的成长与发展。

1.埃利斯(Ellis)的理性情感治疗

理论基础:理性情感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Ellis并进一步提出了“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Ellis的ABC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增加了D和E两个部分,D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E指导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异常的情感和行为。D和E是影响ABC的重要因素,对异常行为的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对ABC理论的重要补充。

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45岁,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患有慢性胃炎,在案主升入高三时专门来到县城租房陪读。哥哥是某高校大二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4、问题及资源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案主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和自信心不足。由于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使得案主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自我评价较低和自信心不足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3)嫉妒心理。通过和案主的几次交谈了解到,案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是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同时,案主还缺乏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案主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的扭曲。

通过分析发现,案主也具有以下优点和资源:案主个人的上进心比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高一时曾获得过两次奖学金,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

5、介入策略

通过对案主问题及资源的分析,了解到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影响案主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当自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意同别人进行交往。所以,当案主面临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情况时,他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要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工作目标确定为:通过解决问题,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案主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

在此案例中,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案主需要认同工作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完成整个过程;通过对案主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案主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的,客观的了解的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法制与社会》.2009(1)3.程玲.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李晓侠.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5.陈俊.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7.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篇七

一、注重培养,唤醒元认知意识

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到最后的教学,都有详细的计划。但是这些方案往往照本宣科,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让学生对体育活动或者技术动作进行观察、了解,调整心态,对观察到的体育活动或技术进行整合,直至完全学会。如在“健美操”的学习中,就需要唤醒学生的元认知。首先注意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然后进行模仿练习,尤其是在数节拍的环节,学生需要将动作与韵律结合起来。通过分解动作的方式,让学生先熟悉各技术动作,然后回忆动作,将动作连贯起来。学生学完一小节的时候,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师利用元认知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记忆训练,在反复的记忆与练习中,他们掌握了完成动作与连贯完成动作的要领,使教学效率更高。

二、引导探究,突出元认知地位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熟悉各种体育技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技术动作,是教育者的教学目标。而元认知水平就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技术的调整与把握。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能提高元认知实践的水平。同时,学生只有以探究的心态去学习、完成技术动作,才能更好地学习。比如,在学习足球中的脚内侧踢、接球时,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来熟悉技术动作,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协调的投掷动作及练习方法。教师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是以“圆内自由运球”的方法进行练习,学生通过自我观察练习,在不碰人、不受阻、不丢球、不出界的情况下,掌握足球中的脚内侧踢、接球。学生在游戏初期,不能灵活地控制球体,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监控球的运动方向,以及观察老师示范动作的方式,进而慢慢开始掌握技巧,顺利进行游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元认知实践才能显示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灵活使用,发挥元认知作用

元认知是一个系统的理念,学生产生元认知意识后,对体育活动的体验、知识、监测能力就会不断地更新、积累,并形成具体的学习方式来指导体育学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元认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行元认知实践,最终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而且还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在学习“组合拳”的时候,教师以讲解并示范动作的模式进行教学,先以单个动作练习,教师分步示范,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认真听、仔细看、动脑想、刻苦练,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所学动作。接着全套动作练习,教师完整示范,学生以记忆为主,做到听名称做动作,让他们连贯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深入,引入第二组拳法练习的时候,学生学习的速度明显提高。元认知实践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强化元认知效果

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因材施教,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和锻炼方法。同时,教师要利用运动技能迁移的理论,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产生终身体育理念,将体育技能学习融入生活。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教师只有强化元认知的效果,让学生举一反三,将课堂学习融入生活中,产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完成体育学习的最终目标。如在学习原地推实心球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在全面发展学生投掷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原地推实心球。在做完一系列的准备动作后,教师向学生讲解了原地推实心球的动作要领:蹬地、转髋、挺胸。这是一项需要自身体会的运动,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体会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在进行练习训练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在一旁进行观察,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指导自我的练习,进而完成技术动作。教师根据练习的情况,逐个纠正学生动作,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正确的原地推实心球的动作要领。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机械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以授之以渔的心态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意识深处埋下终身体育的概念,让学生不仅学会体育技能,还能运用元认知创新和改进,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体育方式,以达到健身强体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琳.元认知能力与新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4(03).

8.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篇八

1. 依据元认知知识,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按照元认知理论。通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调整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完善整个单元(阶段)知识的认知结构,学会反思解题过程。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具体的题目分析,掌握对出错原因的剖析方法,学会依据测验诊断调整学习的态度和方式。

2. 根据元认知体验,设计突破措施

数学试卷讲评课是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其中的规则是启发式的。学生需要丰富自己的元认知体验,在讲评课上应该采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元认知体验不光是对自己学习的认知,也应该包括对他人学习方式的认知和辨析,以至评价反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地让学习者学会交流和评价。

具体措施包括:

(1) 设计“自我评价量表”,引导和规范学生反思策略。

(2) 小组讨论学习,进行组内试卷统计和组间数据比较,分析典型错误。

(3)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3. 按照元认知监控的不同维度,改进“数学单元测试”自我评价表的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让学生在试卷上错题的旁边用红笔订正,在试卷表头归纳本次考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下阶段学习计划。此做法的优势是学生耗时少,与原有体验相匹配。不足之处主要是反省认知的目标大而模糊,学生对此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大多学生用“计算粗心”来概括不足,用“多做题”来作为下阶段的学习计划。此设计没有体现培养学生反省认知的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设计归纳表2份,表1为课堂小组学习统计表,用于分析典型错误。表2为学生解题反思表,需要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下图为表2)。优点是把反省认知目标定位为错题反思,让学生可以根据表格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反思习惯。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对知识整体的反馈认知,大部分学生在归纳错误原因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填写。

第三阶段设计:在前表的基础上参考了林少杰老师的“数学单元测验”学生自我评价表。增加了对测验的整体认知和对自我认知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单元测验”与“阶段综合测试”评价表。单元测验评价表没有设置“知识结构反思”,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单元知识归纳总结。

上一篇:erp项目启动会发言稿下一篇:动漫教案《暖色和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