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图》唐诗鉴赏

2024-11-06

《金陵图》唐诗鉴赏(精选7篇)

1.《金陵图》唐诗鉴赏 篇一

金陵(今江苏南京)是一个易于激发诗人画家灵感的地方 ,它不仅有险峻的地理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内蕴,一连续有六个短期的王朝建都于此。因此咏史怀古是到达此地的文人墨客不可少的节目。在中原饱受战争**之苦的韦庄四十八岁到五十二岁间两次到金陵,可能在这时他看到六幅描绘金陵史事的图画,它触发着诗人,他感昔伤今,而写下了这首诗。

“谁谓”二句是有针对性。在韦庄之前那位曾写过“ 日边红杏倚云栽 ”名句的高蟾有《金陵晚望》。

其中写道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 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高氏在金陵处处 感到一片衰败景象,而他却没有看到表现六朝衰亡的图画 !因此 ,所谓“画不成”是带有激愤情绪的反语。韦庄也并非不懂。他只是以此作为缘由,揭示所谓“画不成”的原因的底 。“画人”们内心只注意迎 合“ 世人”喜欢粉饰太平的庸俗心理 ,因此才不去揭示六朝的“伤心事”。看来,“瞒”和“骗”是中国文艺家的痼疾,它历史悠久,为世人所欢迎。六朝偏安江左,内战、外战不断,有什么可炫耀的。可是六朝给后人留的印象却是富贵气十足的“六朝金粉”或带有飘逸色彩的“六朝烟水 ”,而诗人从自己亲身的 经历出发 , 他在金陵所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重的一幕 。他看到的《金陵图》恰恰和他的感受是一致的, 因此对其他“画人”的批评,正是对《金陵图》作者的.褒美。

那么《金陵图》表现的是什么呢?“君看”句指出它是六幅描述“ 南朝事 ”的组画 ,(可能一朝一画),但画中具体内容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言,只用 极空灵的一句“老木寒云满故城”结尾。读者不要以为这“六幅”图画都画的“老木寒云 ”,此句只是用 “老木 ”、“寒云 ”、“故城”三个意象来暗示《金陵图》中所表现的六朝,不是繁华兴盛、也不是超凡脱俗,而是它的萧瑟、凄凉、窒息和衰败。从六朝的历史教训 ,诗人必然想到现实 ,北方已经战争践踏成“赤里千地”,而且战火仍在燃烧。南方也充斥了腐 朽与衰败 ,唐王朝大约已走到了历史的末路。这一点,诗人已经朦胧地感受到了。

题画诗虽然产生于六朝 ,但到唐代才繁盛起来, 大多题画诗都要细致描绘画中景物 ,然后抒情叙事。 而此诗以议论为主,通过议论以状写诗人的忧惧之情和无限的伤感,对于画的内容却只以暗示和象征手法一笔带过,将画中的空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2.《金陵图》唐诗鉴赏 篇二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5分)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二: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4分)

答案:(1)采用拟人手法(1分),情景交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1分),抒发了作者的沧桑凄凉之感(1分)。

(2)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4分)

答案: “一片伤心”是抽象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2分);但是这六幅图通过老木寒云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画”出了伤心之情(2分)。

(3)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2分)

答案: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1分)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1分)。

【比较赏析】

两首诗都取材于“金陵”,内容相近,表达了作者对颓废衰败王朝的伤心。作为晚唐时代的诗人,面对颓废的时代,他们伤心不已,但作为“百无一用”的书生,也就只好也只能发发感慨罢了。

作为诗歌而言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片伤心为那般“伤心”二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诗的主题。两首诗均以写景为主,“伤心”二字熔铸在环境描写之中。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两首诗均表现出诗人感世伤时的情怀,体现出他们对国家的忧虑,一片爱国真情。虽然他们也许并非不知道,这与世无补,与事无益,但依然有感要吐,有情要抒。

“画成”“不成”各千秋

两诗相同之处在于:内容相近,情感一致,手法也相同,都运用象征,借他物来表现,以景衬情,情寓景中。

两诗相同之处不少,但也有区别,面对颓景,一言可画,一言画不成,究竟有何区别?

高诗着眼于情,以此生发,虽有“浮云”“落日”,然而,心中的痛,心中的情,即使再高明的丹青妙手,倾尽所有的色彩,也难以画出啊!

韦诗立足于“老木”“寒云”,用“老木”“寒云”来象征颓靡的时代,见“老木”“寒云”如见那颗枯萎的心,哪里不可画呢?

3.金陵图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三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译文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注释

⑴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及江宁等地,为六朝故都。

⑵逐:随,跟随。《玉篇》:“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⑶老木:枯老的树木。’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翻译鉴赏 篇四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5.李贺唐诗《出城》鉴赏 篇五

这是诗人李贺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他感慨人生的坎坷遭遇。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鉴赏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这一幅凄凉冷落的景色是诗人哀伤感情的`形象化,它又暗喻着自己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在前两句凄冷背景的映衬下,三、四两句诗人刻画了自己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他骑在瘦驴下孤单的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像是在朔风中萧瑟着。以上四句白雪、桂花、飞鸟、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构成了一幅情感哀戚、色调惨淡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孤独的瘦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两句抒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又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这是值得欣慰珍重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孑然一身,一事无成,真是可悲。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卿卿”两句则是通过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相聚时情状的描写,进一步抒发自己悲苦的心情。他想到,这次入京应考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全家都希望他成功,尤其是他的妻子。这种境况下回家,不知道有什么可说的。他心爱的人儿,在相互见面之时,当然会忍着苦痛关切地细问详情,只应是相对无言,回首镜中只见两双泪眼默默相向而泣。

这不只是个人的坎坷际遇,也是中唐时期不少诗人所共同的,人才被压制毁灭的悲歌。

作者介绍

6.李贺《梦天》唐诗鉴赏 篇六

梦 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鉴赏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人生的梦幻曲。

古人所谓记梦,往往不是真梦,而是幻想,借“ 梦”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梦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由于梦无拘无束,具有无限的自由,所以一些喜欢幻想的诗人,经常运用记梦的方式,上天入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尽情表现郁结于心中的感情。《梦天》正是这样的作品。

诗的开头四句,诗人描绘了他幻想之中升入了天国,见到了天上无比美好神异的景象。月宫中的兔子,由于得到了长生,不知它到底有多少年岁了,应该是一只很老很老的兔子了吧;月宫中的蟾,也得到了长生,日夕在美丽的广寒宫中生活。它们是值得生活在人间的人羡慕的。那幽暗的天色终于慢慢开朗了,那丝丝细雨不再飘;这时高耸的云楼半开着,掩映着洁白的墙壁。皎洁的月宫呈现在人们眼前,月宫洁白如玉,就像一个玉作成的圆圆的轮子,辗压在晶莹的露珠凝聚的草地上,露珠把圆圆的光轮似乎也弄湿了,因而显得更加莹洁透明。

诗人在这里把月宫描绘得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神往!特别是诗人在描绘月宫时,突出地写它的晶莹洁白,洁白的`楼、洁白的墙壁、洁白的月轮、洁白的光芒、洁白的露珠,真是一尘不染、没有半点污浊的晶莹透彻的世界!毫无疑问,这是诗人理想的境界,是他理想的天国。诗人常作这样的遐想,他多希望能脱离尘世,到天国去啊!

他上到天国去了,在桂花飘香的小径,诗人遇见了美丽的仙女。这仙女有多美啊,她腰间佩着晶莹的鸾凤玉佩,飘飘欲举。诗人和她谈着、谈着,在桂花飘散着芳香的月宫路上漫步。这又是多么美好的遇合。

如果诗人仅仅写到这里,那么,这就只是诗人的一种入非非的冥想,最多也就只是一种带有优美情调的奇想而已!人们还看不到诗人为什么要忽发奇想,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有着优美的奇趣的天上仙境?这个问题,在读到后四句,就豁然而解了。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这大概是诗人幻想的美丽的仙女告诉他的情形:她看到在三座神山下,青碧的海水已变成了黄土,又多次由黄土变成了大海,千年以来的变化如同走马一样迅速。仙女的话使升上了月宫天国的诗人想起人间,他在上天·3726·《唐诗鉴赏大典》

向人间俯瞰遥望,他看见了什么呢?那广阔的九州,只象九点烟尘那样;那号称辽阔的大海,只象从中溢泻出来的一小滩水那样,这就是人世间!那么,在诗人的眼中,人世间是怎么样的呢?人世间是那样的变幻莫测,人世间又是那样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正是由于诗人是这样看待人生的,所以他厌恶这样的人生,幻想着要摆脱这样的人生。这正是诗人“梦天”的原因。他企图寻求一个永恒的、广袤的、纯洁的、有欢乐的世界,这就是在诗人冥想中出现的天国。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一般的记梦,一般奇异的游仙,而是充溢着一种深沉的哲理,散发出理趣芬芳的奇妙诗篇!

7.《画鹰》杜甫唐诗鉴赏 篇七

这首题画诗大概作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旨。以惊讶的口吻起句: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阵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有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勾勒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就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勾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绘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扌双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仿佛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使一只勇猛矫健的雄鹰瞬间展现在读者面前。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楹”是堂前廊柱,这里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写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仿佛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绘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以真鹰来作比拟,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将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表现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把画鹰当作真鹰,寄托诗人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望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将“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韝上。”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与评估工作管理办法下一篇:219-舞蹈兴趣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