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精神(精选12篇)
1.民主精神 篇一
以创新的精神推进人民政协
民主监督工作新发展
谢斌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各级政协组织不断探索和实践,扎实有效地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来讲,民主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推进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提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基层政协,必须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机制,以创新精神加强和推进民主监督工作,切实发挥好政协民主监督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群众利益中应有的作用。
一、要创新思路,着力增强民主监督整体合力。思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履行好民主监督职能、发挥好作用,实现政协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正确、清晰、稳定的工作思路。首先,要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民主监督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此,应摆正政协与党委、政府的关系,从有助于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支持政府工作出发,自 觉坚持和依靠党委的领导,有计划地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在工作中,我们对重大的民主监督的内容和部署都主动向区委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区委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始终做到与区委、区政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一致,使民主监督的各个环节都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同时,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若干规定》《关于支持区政协工作接受民主监督的决定》等文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研究政协履行民主监督工作,亲自过问各级各部门认真办理政协的监督评议意见情况,从而形成了党政支持民主监督,部门希望监督、自愿接受监督的良好局面。其次,要自觉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民主监督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大事、议大政,做到同步合拍,才能同党委政府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在民主监督工作思路的制定和确立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中央《意见》精神实质,围绕党政决策落实、部门作风转变,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把服务中心作为第一要务,把促进科学发展、增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同时,对政协的调研、视察、提案、政协常委会等,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安排、去落实,使民主监督真正起到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目的。第三,要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民主监督工作应突出政协工作特色,在具体监督活动中,要坚持以责任为重,强 化责任意识,破除民主监督“可有可无”、“监督无用”、怕“越位错位”等思想倾向,牢固树立民主监督“必不可少”、“大有作为”、“监督就是支持”的理念,应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做到“言者无过”,让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加踊跃地参与民主监督,从而形成主动监督、敢于监督、乐于监督的内部建言环境。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监督工作基础,力求掌握真实情况,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提出符合区情、客观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客观公正,使被监督对象心悦诚服,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要创新方式,着力增强民主监督实效。政协民主监督的基本方式是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也是提高民主监督质量、增强民主监督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必须拓展渠道,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开展主动监督、专项监督、重点监督和经常监督等方面下功夫。一是开展知情问政,实行主动监督。让政协委员知情明政是做好民主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知情明政,才能使民主监督到位。为此,应健全完善听政议政制度,就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重大决策的制定、执行等内容,及时通报情况,让政协委员知情明政,自觉主动监督。近年来,我们根据政协全委会、常委会议和情况通报会的议题,邀请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 “十一五”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繁荣发展服务业、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等向委员通报情况,并实行问政议政,听取意见,答复 问题,并组织委员认真进行审议,共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建议90多条,80%以上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取得了良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民主监督的质量。二是组织调研视察,实行专项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要做到把握得准,督察得实,关键在于掌握实情。对此,应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问题和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委员进行深入调研和专题视察,促进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加快调研视察成果转化,提高民主监督的科学性、针对性。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委员就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房地产及建筑业税费征管等12个课题进行调研,就“十大工业项目”建设、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22个专题进行视察,共提出建议270 多条,并以专题调查报告或建议案的形式,呈报党委、政府批转有关部门办理落实。同时,及时跟踪问效、反馈情况、督促落实,帮助协调解决难题90余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发挥提案作用,实行重点监督。提案是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团体和政协各专委会向党政部门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是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应紧扣党政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引导政协委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撰写提交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提案,并对相关部门办理落实政协提案、尤其是重点提案办理落实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为充分发 挥提案在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从06年开始,组织开展了提案承办先进单位评选活动,累计评出了42个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并以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的名义进行隆重表彰。同时,组织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党政督查部门,对部门办理落实政协提案情况进行评议,指出存在问题,监督抓好整改,使提案办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区政协交办的408件提案,已落实398件,提案办复率达100%,提案人满意率达98%。四是委派民主监督员,实行经常监督。委派特约民主监督员是扩大政协民主监督渠道、强化政协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应向政府执法执纪等职能部门、垂直管理单位选派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政协委员,特别是政协委员中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民主监督员,对派驻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作风、专项工作进行及时和全方位的日常监督,有效推动被派驻单位加强党风、行风和政风建设,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近年来,区执法执纪等部门聘请了50多位政协委员担任监督员,在此基础上,我们报经区委研究同意,又向12个政府职能部门、垂直管理单位选派了24名政协委员担任了民主监督员。同时,加强了同人大的沟通合作,与行政、纪检、监察、新闻等部门联合,深入开展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政协民主监督职,扩大了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
三、要创新机制,着力为开展民主监督提供保障。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必须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将民主监督职能尽可能体现在政协的各项工作和各类活动之中,坚持不 懈地推进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一是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政协委员是民主监督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民主监督的质量。因此,应立足于民主监督工作实际,建立完善学习制度,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通过委员小组集体学习,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教育培训,加强政协委员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政协委员的政治素质和民主监督水平。对此,我们将全区委员划分成14个小组,制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时间,明确学习内容,定期组织学习。同时,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并先后举办了发展循环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城市转型等6次专题讲座,每年底对委员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和通报,增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应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知情、沟通和反馈制度,完善民主监督的具体措施,积极为委员知情明政、发表意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保证民主监督的有效运行。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工作情况通报制度,为委员知明“上情”把握方向;制定了《提案工作细则》《关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委员视察工作办法》,组织委员参加调查、视察、执法检查、走访政府职能部门等活动,让委员了解“下情”,做到监督有的放矢;健全完善了提案办理、反映社情民意、建议案报送制度,制定《主席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制度》《委室联系委员企业制度》及对口联系制度等,加强联系沟通,畅通了民主监督渠道;建立健全了提案、建议案、社情民意、议政建言的交办、会办、督办、反馈制度,实行跟踪“回头看”,促进了成果转化,提高了落实效率,保证了民主监督的正常有效运行。三是创新考核奖惩机制。把民主监督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政协目标管理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载入委员实绩档案,并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实行政协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委室分级负责制,加强对监督检查,年终考核,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到位、兑现奖惩到位。对此,区政协制定了《关于评选优秀政协委员的意见》《关于评选提案承办先进单位、优秀提案、提案工作先进个人的意见》,并对近年来评选出优秀政协委员、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由区委、区政府、区政协联合进行隆重表彰,有效调动了委员积极开展民主监督、政府部门接受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民主精神 篇二
一、坎坷命运成就坚强性格
徐复观的一生和时代命运紧紧相通,他的一生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农村生活时期,求学历程,军政生涯和学术研究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徐复观经历了时代的风起云涌和命运的波澜壮阔,乡土世界的经历浸润了徐复观对大自然美的启迪,贫穷疾苦带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成为几十年后丢不去、忘不了的情感寄托和感情流放地。求学历程可谓一波三折,8岁开蒙到饱读诗书,徐复观的问题意识和勤勉刻苦为日后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军政生涯对徐复观来说是一次挫伤,更是一场梦,但是也能够让他在理性价值和道德律令中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为找到根源性的问题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和准备。徐复观在港台期间,以学术著作、政论杂文的形式,凭借《民主评论》等进步刊物,将对中国艺术精神和文化根源性的探究达到了极致。徐复观创办的《民主评论》,因其承载的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已经成为一份兼具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的重要刊物。《民主评论》从创刊到停刊,共经历了17年的岁月,它在追求民主政治和儒学现代化的探索中做出了许多成绩,其影响至今可谓愈久弥重。
二、文化转向塑造儒者胸怀
徐复观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始终保有“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天下情怀。他曾怀有一个政治救国的梦想,并积极投身其中,如抗战期间亲历娘子关战役等。然而,随着对国民党的日渐失望,尤其是经过“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励精图治后,徐复观的政治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性意识,来探索中国艺术精神,坚持“文质彬彬”,倡导“美善相兼”的艺术追求,彰显中国人充满德性的艺术观;追求虚静之心与自由之境,发掘出审美关照与艺术自由的主体心灵原则,通过主体精神的“明心静性”成就艺术的人生,最终达到人的精神的自由解放。徐复观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命运的珍贵价值。“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必须有人出来挺身讲学,以造成风气”,“以讲学结合有志之士多人,代替政党的作用,为国家培植根本,为社会转移风气。”徐复观的思想开始由“政治救国”转向“文化救世”,开启了全新的学术人生。
三、血泪精神成就华夏文章
徐复观和《民主评论》对于现代新儒家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创办《民主评论》着实不易。牟宗三在《悼念徐复观先生》一文中说:“民四十至民五十,十余年间是民主评论之时代。吾与唐君毅先生许多有关于中国文化之文字皆在民主评论发表。去障去蔽,抗御谤议,皆徐先生之力,那时新亚书院初成,极度艰难,亦多赖民主评论社资助,此亦徐先生之力。所谓新亚精神实以民主评论之文化意识为背景。人不知此背景,新亚精神遂亦漫荡而无归矣。”《民主评论》创办之初就十分注重文化研究对现实政治的指导意义,后来逐渐以谈传统文化为主,后来成为现代新儒家宣扬传统文化的舆论阵地。足见徐复观为《民主评论》成为儒家学术研究重镇做出的不朽功勋。经过与胡适、殷海光等自由主义者的激烈论争,徐复观更加坚定儒家思想不仅有安顿人的精神价值,而且还有着充沛的自由精神,“为仁由己”、“威武不能屈”等都是这一精神的表现。
《民主评论》不仅是徐复观进入学术界的安身立命的自留地,对惨淡经营的流亡海外新儒家也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舞台。儒学大师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诸位先生,都成为《民主评论》的主要撰稿人。钱穆饱含对中国文化的温情,唐君毅以深纯之笔不断发掘中国的人文精神,牟宗三质朴坚定地发挥道德的理想主义,等等,都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从儒家代表人物的传承人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等人身上还能看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业宏愿与风华伟志,《民主评论》成为现代新儒家舆论阵地的典型符号形象。
摘要:《从“政治救国”到“文化救世”——徐复观创办<民主评论>前后的心路历程》一文以徐复观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将徐复观对传统文化的道德建构与审美品格贯通到“心”的价值探源上,该成果对研究徐复观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承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徐复观,民主评论,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马林刚.从“政治救国”到“文化救世”——徐复观创办《民主评论》前后的心路历程[J].齐鲁学刊,2015(4).
[2]马林刚.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变奏——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75).
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篇三
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政治文明建设。30年来,江苏始终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省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积极发展人大民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省委围绕各级人大、政协和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制度性的规定、意见和决定,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证立法、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开展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同时,积极支持政协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重大决策协商在前,主动通报情况,鼓励建言献策,广集社情民意,广纳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仅1998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就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等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作出60多项决议决定,对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政协围绕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切实履行政协职能。仅九届政协任期的5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提交大会发言材料156篇,集体提案618件,社情民意信息229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法治江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苏的地方法制建设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民普法的逐步展开,江苏省于1989年提出了推进依法治理的方针,此后。各地先后提出了依法治村、依法治镇、依法治县、依法治市的目标,开始探索各具地方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从90年代开始,省委作出了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省人大也通过了相应决议;在世纪之交,省委还制定了依法治省的工作规划;2003年以来,省委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着眼于“两个率先”的需要,提出了以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江苏”统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目标。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坚持把立法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放在促进依法治省、营造良好法制环境上。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坚实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明显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现代型的有限政府和公共政府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方面,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依靠行政审批进行管理的模式正在转变,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裁减。从2001年下半年起,我省各地各部门先后开展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努力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较好地保证了《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通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基本解决了审批事项多、手续繁、多部门重复审批等问题;规范了审批行为,保留的审批项目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及审批程序规定;改进了审批方式,提高了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强化了对审批过程的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投资环境,较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编制完成23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和各市总体应急预案,推进省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展较快,已编制完成省级专项应急预案22个。重点解放好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党内民主,对于推动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把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方面,在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方面,在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用方面,在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方面,广泛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试点。这些探索和试点,为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从1997年起,江苏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乡镇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到2002年底,全省已有100多个乡镇推行了党代会常任制。在部分乡镇试点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后,这一探索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省委决定在吴江市和射阳县先行开展县(市、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并从2005年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继续抓好县(市)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基础上,选择1个省辖市(淮安市)、每个省辖市选择1个县(市、区)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逐步推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各试点市县区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党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建立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党委领导同志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党群联系链”;进一步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加强党代表同选举单位的联系,组织党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安排党代表列席党委会,参与干部评议和监督,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扩大党内民主,加
强党内监督,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务公开是指党内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党的十五大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以来,江苏各级党组织着眼于提高党内工作的透明度,在实践中不断从一些具体工作人手。逐步展开和推进党务公开。2004年初,镇江市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成为率先在全国推行党务公开的省辖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省委专门下发《关于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党务公开工作在全省各地又有新的发展。发端于宿迁的党政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已在全省推开:无锡、连云港等地打造党务政务“阳光工程”,正在成为党务公开的一种重要形式;省国资委等部门实行“开放式”民主生活会制度,丰富了党务公开的内容和做法。江苏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中,把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和征求意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增加了党组织活动的透明度,不仅为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对权力运行也起到了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从公开选拔到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党内选举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党内,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任前公示制度的首倡地——江苏,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为“两个率先”配干部,推广了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举措。2000年,江苏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干部,21名平均年龄37岁的优秀人才从2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为当时平均年龄51岁左右的省级机关厅局领导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截止2007年9月,江苏公推公选各级领导干部1776人,公开选拔科以上领导干部2658人。有1.6万余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科以上中层领导岗位。改革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了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完善了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选举权,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参政热情,提高了群众的民主意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面做法不断创新。民主程序和制度日趋规范。目前,江苏全省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乡(镇)、街道和社区自治组织普遍建立并实行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各市、县(市、区)都制定了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村(居)民委员会制定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社区议事规则,基层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各项公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有力促进了城乡基层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尤其是城市社区近年来在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工作不断规划化、制度化,在基层自治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政务、厂务、村务、财务公开和城市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管理有了新的进展。在政务公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13个市和绝大部分县都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政务大厅,开展了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建立了重大事项通报制度、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在厂务公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支持和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作用,结合完善规范职代会程序和内容。对厂务公开进行了认真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在村务公开方面。1997年6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村务公开活动的意见》(苏办发[1997]13号文件),对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的内容、工作任务和具体落实单位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在财务公开方面,江苏各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预算安排上扩大群众参与,或者让公民旁听人大会议,或者在人大会前举行民主恳谈、对预算草案进行预审。一些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预算支出项目。先交由人大或者群众讨论:应该上什么样的建设项目,由人大或者群众提出动议,做出选择,而不是政府安排后再交人大审议通过。基层人大工作的探索正在从审议预算报告转向审议预算项目。政府预算的公开化正在成为群众参与的直接要求。这些探索显示出,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管理和资源配置等问题上,群众的参与要求越来越被一些基层政府所重视,群众的参与热情正在为制度化的参与方式所吸纳,“扩大基层民主”成为基层政府在应对具体问题时的武器和工作方法。“参与式预算”和“协商式民主”,既可以说是进行财政改革、推进阳光财政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说是开展行政改革、提高决策民主性的重要方式。而且,从改革的实践来看,拓展群众在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决策权和政治参与,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4.民主精神 篇四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70年中,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起点和基本标志。客观地讲,站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站得住、站得稳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了立足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年轻的共和国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大炮、拖拉机等,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伟大奇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春雷序曲,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交响乐,引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提振华夏大地焕发无限生机。从1978年至2012年,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都大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走向辉煌。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2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圆梦工程铺展宏图。……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辉煌成就奠基,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和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伟大祖国健步走向强盛,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要领导好伟大的社会革命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众志成城的决心,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壮士断腕的毅力,以百折不挠的意志,谱写了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70年沐风栉雨,我们经受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和困难的挑战与考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风险、挑战,使党和人民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可以说,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压、不信邪,勠力同心、发愤图强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经历磨难、经受考验,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学习、勇于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创造奇迹、铸造辉煌的历史。70年风雨同舟,7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5.民主精神 篇五
2016年01月10日11:28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传达学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 “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9日,省委书记尤权主持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指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进程,总结了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精神、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情况,阐述了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对中央政治局当好“三严三实”表率提出了明确要求。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体现了党中央从严管党治党的信心决心,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以上率下的标杆要求。
会议强调,总书记对中央政治局当好“三严三实”表率提出的要求,既是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作为省委常委和省级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向中央看齐,一定要自觉把这些要求作为标杆,落实到自身工作生活各方面中去。
会议强调,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有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大局意识,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站在大局上想问题、做工作。要有政治意识,政治能力要强,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要过硬。要有责任意识,说话办事处理问题都要坚持对党负责。二要加强省委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升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要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针对“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真正把省委班子建设成为领导我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三要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家里人,进一步转变作风。要从***、***、令计划等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从严和实开始,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党性锤炼,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四要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扎实抓好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以严和实的作风,把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把省委关于“十三五”发展和今年各项工作部署安排落实到位,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6.民主精神 篇六
时间:2011年12月14日
地点:朝阳中队会议室
人员: 全体民警
主持:李志兵、邢跃光
记录:刘石涓
一、组织学习周强书记讲话精神
1、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型社会
2、结合自身实际,爱岗敬业,加强道路管控和处突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目前需谏言讨论解决的两个问题
1、如何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搞好本职工作,推动
中队和个人协调发展?
2、中队领导不足之处及管理思路和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哪些?
三、民警结合单位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颂凯:作为内勤室负责人,内勤室目前比较突出的缺点一是工作交接不到位,工作连续性不够,工作效率不高。二是工作缺乏预见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责任
心和协调沟通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建议或意见:
1、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能流于形式,奖惩兑现,才能促进提高。
2、做人心胸眼界要开阔些,有话当面讲,不搞背后议论,民警与民警,分队与分队之间多交流沟通,相互协作。
李进: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和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家在一起共事是一种缘分,平时多沟通交流,相互协作,才能推动中队整体发展。
7.民主理论和当下对民主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民主,民主的前提和条件,中国的民主
一、民主的基本理论
(一) 民主制度和民主理论的发展
民主制度最早源于古希腊。民主的内涵在于人民行使权力。古希腊实行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制, 也就是城邦中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组成公民大会, 国家的一切重要决策由公民大会行使决策, 执政官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公民大会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作出决策, 决策中公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 民主作为一种政权形式, 就是指多数人的统治, 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民主。
近代资产阶级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以自然法、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基本原则为基础;以代议制民主为形式;以分权制衡权力制约为内核的制度构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政府只是人民权力的行使者, 因此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防止权力的滥用, 或者专制的政权。这一民主思想为后来的民主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危机以后, 多数人的统治依然造成了如此重大的灾难, 人们开始反思民主的危险性, 这些反思带来的结果就是违宪审查制度和国际人权保障制度的建立。从而有效遏制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在此后的时间里, 人们对民主理论的认识日益完善, 尽管传统理论依然受到很多批判和争议, 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不能争辩的原则,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也在日益完善。
为现代民主的完善作出贡献的人物之一卡尔·科恩, 他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民主理论。他说:“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 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影响全体社会成员的决策。”另外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协商民主, 这一理论强调协商在民主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协商的平等性、公开性和责任性。
(二) 民主的条件
在科恩看来, 实现民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地理条件、设施条件、经济条件。首先看地理条件, 实现民主一定不能有太多的障碍, 高山大川这样的条件不利于参与;设施条件是指投票箱、办公室等等, 并且政府愿意支付这一开支;经济条件是指社会福利, 要求公民享有合理水平的经济福利, 使国民的生活达到一定的富裕的程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法治条件
在实行民主的社会中, 一些重要原则是必须写入宪法的, 如公民的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就前者来讲, 公民能够自由投票, 自由参与供职候选人提名, 自己能够自由竞选, 这种自由投票还包括不用担心自己投票会受到他人报复。言论自由表示公民有建议的自由和反对的自由。
2.智力条件
公民利用理性能力去处理一般问题的条件, 在科恩看来,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 智力条件包括: (1) 提供信息。 (2) 教育公民使其能够有效利用所提供的信息。 (3) 发展交流协商的艺术使智力能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3.心理条件
社会成员实行民主的时候, 必须具有性格特点和思想习惯。心理条件是气质方面的, 表现: (1) 相信错误难以避免, 国民要有怀疑的精神, 怀疑人不能无错, 要使国民了解无论怎么样的政策都不是绝对正确的。 (2) 重视实践的精神允许试错和实践。 (3) 批判的精神。民主国家的公民在信任之中要有一定的不信任, 对当局有一定的不信任, 不信任其判断, 而非品质。民主的国家需要忠诚的反对派, 尊重反对是明智的做法。
4.灵活性
民主国家的公民要在其生活环境中调整自己, 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
5.要有显示的态度
民主国家的公民必须认识到所有人类组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社会问题不会有一个一了百了的解决方案, 调整与改进人类制度, 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情。
6.愿意妥协
民主国家的公民必须乐于以妥协办法解决他们的分歧, 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 各方都不愿妥协就无法达成协议。
7.能够容忍
对不受成规的要加以容忍, 要有容忍的态度, 容忍明显是恶意愚蠢的反对意见。
8.要客观
不带偏见, 因而能做到坦率和诚实。
9.要有信心
民主国家的公民要相信集体能力, 相信自己能管好自己, 对社会有信心, 对自己管理能力有信心。
10.民主的保护性条件
也叫做防卫性条件, 民主社会必须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民主的保护性条件要防止来自外部的威胁, 也要防止外部的威胁。
二、为什么同情民主
关于民主的正当性证成方面, 罗·达尔为我们列出了十点关于民主的好处:1.民主有助于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2.民主制度能够保障公民享有许多基本权利。3.较之其他可行选择, 保证公民拥有更广泛的个人自由。4.有助于维护人们自身根本利益。5.能够为个人提供最大机会使他们能够拥有自我决定的自由。6.未履行道德责任提供了最大的机会。7.能够使人的理性获得更充分的发展。8.只有民主政府才能造就相对较高的政治平等。9.现代代议制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10.民主国家较之非民主国家更为繁荣。
三、关于民主讨论的各种声音
民主在中国是个经常被谈论的话题, 更是个经常被一些人指责的对象。然而很多场合下谈论缺乏理性, 指责并不客观。很多人在声称自己是民主的信奉者时, 却并不理解它, 甚至把民主简单机械地应用到政治领域的任何范畴, 出现了认识混乱和对民主一词的滥用。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 有着自己历史文化底蕴,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 现阶段各个方面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矛盾凸显。对民主的讨论应该必须考虑到中国各个方面的现实国情, 而不应该简单的以一套固守的民主标准去衡量中国的民主, 甚至否定中国的民主。在谈论及评价中国的民主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出发点:
要把支持民主或反对民主与保持客观统一起来, 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是世界政治潮流,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可以高声呼吁。但是民主的局限性正如《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中指出的, 也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上出现过“民主危险性”的例证不止一次。正如科恩所说:“对民主及民主进程的充分理解才会奠立持久不变的效忠和理直气壮的尊重。”
要认识到民主参与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对参与的深度、广度和范围所遭遇的现实保持冷静, 不能用最原始和最明显的直接民主的形式去鉴别是否参与管理。如果不能够认清社会中参与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想要明确指出社会管理中哪些方面不够民主是不可能的。
实践中的民主不可避免地会有缺陷, 理想的具有广度、深度、与宽度的民主可能还未实现, 或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国家多大程度上实行了民主, 不是由政党、选举或结构形式实现的, 重要在于实现参与的决策过程。而且任何社会的民主不可能是静止的, 时时刻刻在每个决定上参与的成员都在不断地变化。民主理论也是随民主行为而深化发展, 我们不能预知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的社会样貌, 我们对民主的理解也必须结合当下。科恩在《论民主》中写道:“关于民主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不能只是占有它, 树立它, 而是要继续不断地在行动中实现它, 体验它。所以, 我们应该认识到, 民主永远处于尚待改进的状态。”
四、结语
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现代各种政治目标之一, 也是国家公民时常讨论的政治话题。在中国对民主的讨论, 有呼吁声, 也有抵制声, 甚至有学者以专著的形式提出破除“民主迷信”①。但是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 意见之中都流露了对中国发展前途的关心, 这是健康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在各种民主理论下对中国现实保留一份理性, 看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民主, 这要依据许多因素来确定:决策时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以及在哪些问题上参与的或可能有效。作为有着一定政治意识的青年人, 更应在复杂的现实中看清方向。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密尔著.《代议制政府》[M].商务印书馆, 1982年出版.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3][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4][美]科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 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8.民主精神 篇八
[关键词]儒家;民本;精神因子
民主”(Democracy) 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s和kratein,代表着由人民统治。作为国家形态,与“专制”相对应,作为国体,与“专政”相对应。实际上,“民主”的概念是较为模糊的,我们所接受的实质上它的一种外在表现,即“民主理念、民主体制以及民主方法和程序。”包含全民主权、政治平等、全民商议、多数统治等等这些范畴。这样丰富、复杂、多层面的“民主”建构,我们如果要在“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中找到完全符合的对应物,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现代意义上“民主”,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是在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历史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他们应该存在各自的特点。但是“民主”和“民本”是密切联系的:“‘民本’思想是‘民主’理念存在的基础;‘民主’精神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民主’是‘民本’发展的必然归宿。” 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实质上确有可通之处。民主的精神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归全体人民所有;二,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和根本,人民的力量和人心向背决定政体存亡。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第一层含义是缺乏的,中国古代一切权力归属于“受命于天”的君主,人民是没有行政权的。但在第二层含义,却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这里表现最突出的即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政治理念。儒家政治理念中的“民本”思想,强调国家与统治者的命运与民众密切联系,有了民众的拥护,才能得到国家和政权的稳定,否则,政权便会坠落。具体来看,儒家“民本”思想在“民的作用”、“君民关系”、“尚贤与民生”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民主”精神的。
一、君民平等意识和民的作用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即重视人民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价值,“民主”的前提也应该是对人的价值和民的平等地位的充分肯定,而儒学“仁”和“礼”的体系则充分显示了这一要求。《尚书》中最早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于政治上最高权威“王”和思想上最高权威“天”的关系,认为天神所具有的道德就是“保民”的道德,天神所具有的道德意志,代表人民的意志。所謂“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威” ,正式表达了这种思想。而它将天凌驾于王之上,但天又代表民的意志,实质上民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尽管由于其根源于上古人类同自然界斗争的必然要求,所反映的“民本”认识是非常感性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很所便来自《尚书》所展示的上古三代的民主传统。春秋时起,礼崩乐坏,诸侯坐大,相互征伐,生灵涂炭。“天下共主”的神的外衣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怀疑,在神与民之间,孔子发现了人的价值,要求给予人起码的人格。他认为“民为国本”,要求爱民,不可弃民,要顺民意,取信于民,民意即天意。虽然具有神学意味,但在天道观的外衣下,蕴含着丰富的“为民思想”。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伦理学上讲,是把人放在了平等的层面上来思考的。从政治学层面讲,这种平等的条件,正是现代民主所要求的前提。
在孔子的时代,这样的“重民”思想还有很多。如《左传》中提到了“失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也”,“国将兴,听命于民,将亡,听命于神。神,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在神与民之间,提升民的地位,将使对现世的关注从“神”回到“人”,这是“民主”精神发展必须走出的一步。
受荀子“君民舟水论”的影响,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认识不得不提及。在《贞观政要》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他对于“神”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论述,而更多的是关于“民”的作用。同时,太宗将他的“君”的地位基本上是同大臣、平民同等来看待的,他推崇“君民舟水论”,完全将君主与民作为一个生死相系的整体来看待。他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下其身,示有向阳花下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政治平等思想,创造了唐朝的盛世,又正是因为这一点,“贞观政治”成为后世之典范,这一优良传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从三代到太宗这一简单的历史轨迹来看,“民”的作用在不断加强,“神”的地位在不断减弱。及至清初,三大思想家以及唐甄等人,对民的作用的认识则完全抛弃了与“神”的关系,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因素开始显现。如黄宗羲立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存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把已被专制所扼杀的民本主义重新推上了新的高度。孟子是在君臣各有等级的不平等的基础上来讲君臣关系,黄宗羲将君臣放在同一高度来考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他认为天下已为民众的天下。按照这种认识,既为人民的天下,则应为人民所治。这是不是民主政治的一大思想基因呢?唐甄从人类学和平等观的角度,进一步打破了统治者的光环,对“民的地位”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天子之尊,非天地之神,皆人也。” “卑人”“焉人”“蛮人”“均可为圣人” 。可以看出,唐甄的民本思想已经建立在具有某些科学基础的理论之上了。
二、君民关系——君权有限和权力平衡思想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完全专制主义国家,“专制”是中国最大的特征。作为对历代政权影响最深的儒家思想,是否同样特点呢?回答是否定的。相反,儒家政治思想所主张的是一种开明的君主制,而不是君主的绝对专制。儒家政治思想真精神是,儒家的人民高于统治者,君权是有限的。
nlc202309012136
儒家主张君主制,但不主张臣对君主的单方面的道德义务和绝对服从。孔子提出“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方面,对于君主而言,因为“民本”同“民主”是不同的,民本并不代表人民普遍政治个体的自觉。“贵民”、“爱民”的主体只有君,如果君一旦不贤,“民本”即成为泡影。孔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仁”和“礼”,要求君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把注意力转移到君主个人的身心修养上来,认为“修身”是其他一切的基础,所谓“修己安人,修己以安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君主做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孔子又讲“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如果君主不遵循儒家所提倡的“道”,那么,臣可以离君而去。孔子思想的源头在于三代。《尚书·洪范》中提出“天子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如果王违背了天的道德意志,肆虐人民,那么天“惟德是辅”,将选另外的取代他为王,讨伐暴君。如果我们用现代民主的分权思想来比附三代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在三代潜含着三权分立的观念。因为天的意志代表民的意志,而王又必须按照天的意志来执政,那么民似乎具有立法权,王则行使行政权,而王的选举监督罢免权则属于天,天子因为畏惧“天之罚”、“天讨有罪”,才“替天行道”。当然,这样的比喻只是想说明,按照《尚书》中的设想,社会的权利和权力是可以有所节制的。
孟子和荀子对“汤武革命”都给予肯定,对君权的认识也更为理性化.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但一种战争他不反对,而且认为是“义战”,即推翻所谓“独夫民贼”的战争,他充分肯定了人们有推翻暴君的权利:“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达到了古代民本思想的高峰。孟子认为,一切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面前一律平等,“圣人与我同类者” 、“尧舜与人同耳” ,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平等的观念,这同西方自由平等的观念是何其相似。于此,孟子反对君主无限扩大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异位。” 孟子还主张君主和臣民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已经具有个性解放的因素。荀子则形象的概括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用以告诫君主。处理君民关系的典范李世民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退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君主不是受命于天,而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吏是“为民役”的官吏,是人民的仆役,而不是奴役人民的害人虫。王夫之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不以天下私一人,把君和民从公与私的角度做了区别。他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他认为君主一家一姓的兴亡是私事,而广大民众的生死存亡问题才是国家的公事。
在对于君主如何决策时,儒家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这段话虽然是针对君主提出的,但他已将君、臣、民三者联系起来,统一于政治决策这一环节之中,它表现了君主做出决策之前必须听取民意。虽然决策者最后也是君主,但决策的依据都来源于民,这一点,同西方民主精神是一致的。
从儒家对于君民关系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按照儒家的政治理想,君和民的关系,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来的那样,臣民完全是君主的“私人物品”,君主和臣民的权力是有所制衡的。二者在不同时段上的具体表现含有相同的政治平等和权力制衡思想。只是同西方相比,传统所缺乏的更多的是制度的缺失。
三、尚贤与民生
尚贤应该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孟都主張“举贤才”。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惟贤是求,举贤不避贫贱。儒家尚贤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基本价值的肯定。孔子把“举贤才”作为施政方针交给学生,还把能否知人举贤作为人愚智的标准。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他提出五个“王天下”的条件,“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为其首、荀子认为能否“尚贤使能”是君主明暗的标志,更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把问题放到了如此的高度。荀子认为贤人并不缺乏,惟在人主是否善于发现任用。《大戴礼记·五言》有两句话很值得玩味:“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可见,儒家对贤才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显然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者爱人”和“知者知贤”的思想,很能代表儒家旨意。 这种尚贤的思想日益上升为一种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并成为统治的权术。历史上一大批君主、士大夫既是儒家学者,同时又是执政者,儒家的尚贤思想便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政治思想中。例如科举制便是这种尚贤思想的突出表现。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是少又身份限制的,确实是“惟才是举”,它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选拔人才,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在事实认同上,给予了民众一定的参政权,这同西方的选举制具有相似的特点。尽管西方的选举制是“民”按照“民众的要求”在选,中国的选举制是“君”按照“君主的要求”在选,但是,由于儒家思想中对于君民关系的规定,使得这种选举制多少带有“为民”的意味,二者操作方式差异巨大。
在民生方面,儒家主张“先富后教”,儒者把“富民”作为考功的重要标准,儒家的事功着重在“富民”、“养民”、“惠民”。如孔子主张轻徭薄赋,要求统治者“施去其后,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使民“庶之”、“富之”。孟子认为只有制民恒产,才能稳定民心,有了恒心,社会就会安定,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的记述,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一个平等、民主的社会。
四、结语
李约瑟博士在《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中讲到的:“虽然在中国古代传统中从来就没有西方国家所说的那种‘代议制’民主政体,但是...我深信,在中国的传统中坚强的民主因素是一直存在的。” 本文寻着这个思路,从儒家在民的作用、君民关系、尚贤与民生几个方面简要的进行了论述,从中找到了一些能同现代“民主”精神相一致的因素。这些民本思想是西方民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土壤。西方民主理论之所以能为中国人所接受,正是因为有民本思想这个基因在起作用。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理论的民族文化基因,也是西方民主转化为中国现代民主的重要基础。在对待这些有益因素时,只有立足于传统的现代化才有出路,如果脱离传统,在器物层面上生硬的学习西方,那么中国就丧失了“民族认同”。正如罗志田先生所说:“如果一个物质上像欧美或日本那样‘富强’,文化上像他们那样‘文明’,但其认同上已经没有多少‘中华成分’的国家出现在东亚大陆之上,这个‘国家’还是‘中国’吗。”
参考文献:
[1]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23卷第一期.
[2]王世舜:《尚书集注·皋陶谟》,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6页.
[3](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3](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4](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中华书局,1984年,第4页.
[5](清)唐甄:《潜书·抑尊》,中华书局,1984年,第67页.
[7](清)唐甄:《潜书·格定》,中华书局,1984年,第56页.
[8]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下》,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9]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上》,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10]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下》,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11]杨伯峻:《孟子译注·万章下》,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12]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下》,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13]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下》,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14](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3页.
[15]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下》,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16](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17]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7页.
9.民主精神 篇九
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参加并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以无私无畏的坦诚态度和担当精神切实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通知》指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兰考教育实践活动前一段工作和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充分肯定,对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为第二批活动单位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提供了重要指导,为扎实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指明了努力方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自觉以总书记指导推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标杆,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
《通知》强调,作风建设要讲认真。无论是第二批活动单位还是第一批活动单位,各级党组织都要以严格的尺度来衡量,以坚定的决心来纠正,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坚决防止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认真查纠活动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真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进作风好转。
《通知》指出,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抓常,把作风建设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要坚持抓细,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要坚持抓长,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提供保障。
《通知》强调,作风建设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政治辨别力,对错误思想和言论理直气壮批评教育。要坚持求真务实,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清正严明,强化明规则,有刚性约束、强制推动,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通知》明确,作风建设要以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规制和引导。各级党组织要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意识,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党内组织和组织、组织和个人、同志和同志、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等重要关系,完善党内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严格党的纪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
《通知》指出,用讲话精神指导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做实规定动作,严格按照中央要求不折不扣做好查找问题、自我剖析、谈心谈话、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等会前各项准备工作。要做到批评和自我批评“三个统一”,干部群众提问题、班子成员相互点问题、班子成员个人找问题相统一,班子集体查摆的问题与班子成员个人查摆的问题相统一,班子成员心里想提的意见、会前谈心沟通时提的意见、会上相互批评时提的意见相统一。要立行立改解决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10.民主精神 篇十
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情况
近日,我校组织党员教师在会议室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各位老师认真学习,确保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一是深学细学。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原原本本学、深入持久学、联系实际学,领会实质、融会贯通、入心入脑,创新形式、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11.协商民主:重点在民主 篇十一
(一)主权。思考“协商什么”的问题。应根据民有主权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谁来提出协商议题的法定主权。
显然,协商议题不能光由党委、政府、政协来提出,党派、界别、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媒体及公民,都应当具有相应的提议权。
我们注意到,目前在政协组织的提案办理协商,虽然协商议题(即提案)是以党派、界别、专委会或委员的名义提出,但许多提案的原创者却是党派的普通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近年来,广东省政协在媒体公开征集提案线索,在更大范围内征询社情民意。2012年“两会”前《人民网》调查发布的“十大热点问题”: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改革、社会管理、教育公平、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物价问题、食品安全、房价调控等,这些以民生为重点的议题,也毫无例外地成为当年政协提案的重点。据统计,在2012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政协提案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提案2500件,占已立案提案总数的40%以上。这说明,建立在广泛民意基础上的政协提案辦理协商,较好地体现了民有主权原则。
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目前的专题协商和以各界人士座谈会为代表的界别协商,其议题均由党委、政府和政协提出,对口协商和基层民主协商尚未列入议事日程。而且,从长期以来协商议题的内容看,明显偏重于宏观层面和经济领域,很少涉及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在民众中、群团里、社会上广泛征集协商议题,并未成为现行协商平台的法定程序。
因此,应探索建立以民间为媒介、以民意为依归、以民生为重点的协商议题形成机制,在“协商什么”的基础环节上充分体现民有主权原则。
(二)主体。思考“谁来协商”的问题。应根据独立主体的原则,逐步推进政治协商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当然,并不能就此否认目前政治协商的人民性和有效性。我国执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政党在思想、目标、工作上,也是与执政党同心、同向、同行的;政协委员同样是各个界别的代表。目前以各党派和部分委员代表为参商主体的政治协商,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为国商大计,为民谋大事。
但也应当看到,在利益主体越来越繁杂、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利益表达越来越独立的现代社会,只有平民才能真正代表平民。目前局限于精英参商的政治协商,很难完全反映和满足各种社会主体的真实需求,的确存在百姓利益被忽视、被转移、被代表的情况,也出现“政府做好事,群众不买账”、“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改革开放的无数事实证明,没有来自人民群众的亲身参与和自觉创造,就难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社会经济发展就将失去活力源泉。我们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首创精神的有效发挥,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最大动能,也是政治建设的最大动能。
因此,必须健全公共利益公众参商的常态机制,逐步改变参商主体中上层与基层、小众与大众、精英与平民的失偏现状,主动培育和聚合协商民主的民间正能量,在“谁来协商”的主体环节上,尽显公民社会与平民政治的良性生态。
(三)主人。思考“怎样协商”的问题。应根据平等主人的原则,开展平等协商。
这一点上,并不追求参商者说了算,但至少说了不白说,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广东近年来探索并出台《政治协商规程》,着力完善协商活动的组织运作机制和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机制,在制度层面确保政协组织及委员说了不白说;全面实行省、市、县各级党政一把手和部门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制度,直接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和解决重要民生问题。
但目前政治协商中权利、地位、作用、信息、资源及准备等,也存在不对称、不对等问题。一些协商议题,提出方准备时间很长,往往一个半天就通过协商,许多参商者并没有作事先准备和充分发表意见,有的连话筒都没摸到就提交决策。协商本是一种民主形式,却陷入流于形式的窘境。
因此,应当健全信息化明政、民主化问政、平等化议政的参商机制,在制度上杜绝出现“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问题。
此外,协商民主制度设计中,还应当包含民主监督的元素。协商什么,谁来协商,怎样协商,还有制度安排本身,都不是做来看、走过场的,都应办实事、出实效、得实惠。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督促协商成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发挥制度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总之,应更加重视民主本质这个理论重点,进一步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2.浅谈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协商民主 篇十二
一、我国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
“协商民主”并不是中国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概念, 而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民主理论对选举民主局限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发展而来的。自毕塞特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后, 西方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开始了深入的关注与探讨, 协商民主也由此成为了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尽管“协商民主”在中国是舶来品, 但政治协商和决策洽谈等民主协商的形式和西方协商民主的精神要义和社会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历史实践中都以带有中国特色的形态存在着。
有学者提出每一种民主都要有其适应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新掀起的民主理论和模式也有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而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容易找到“和”、“合”和“中”的思维影子, 体现在中国的民主政治观念便是重和、贵合。孔子有语:“礼之用, 和为贵”, 孟子强调“人和”重于一切, 儒家的《周礼》也强调“以和邦国, 以统百官, 以谐万民”,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儒家对“和”、“合”的重视, 其重点强调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协同, 此外, 《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天下大同政治理念, 都为中国近现代的民主协商和协商民主实践与发展提供了精神价值和文化资源。近现代的张岱年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以贯之的东西——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梁漱溟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 为其根本精神”, 程思先生更是直截了当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中华和合文化”, 从此种种, 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有着源远的强调共济、协调、互补、和谐共事的协商民主文化资源, 这些都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我国民主协商的形式与实践早已存在, 自西方协商民主概念传入我国以来, 在中共的重要文献中也多次提到, 但像十八大这次鲜明地提出和重视其在政治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还是首次。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与中共提出的协商民主, 在遵循的理路和原则上虽然还有着差异, 但都重视多元主义、平等与理性, 都重视公共利益与公民社会的参与, 正是这些特质, 使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期待, 也决定了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同质一元化社会结构正迅速走向解体, 取而代之的是异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与流动加快, 人们的利益关系与矛盾也日益复杂, 不同社会团体与阶层的物质利益与政治利益诉求日益增强与多元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产生已不可避免, 仅靠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不完全协商民主与社会控制显然不能实现多样化的社会利益与意见整合。协商民主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是相适应的, 其主张社会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 重视协调商谈机制的有效建构, 支持社会多元力量的政治参与, 争取公共利益的合理整合与最大化, 所以, 协商民主可以克服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冲击, 可以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提供进路与空间。总而言之, 协商民主将在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彰显其价值。
三、发展新时期的协商民主
中共曾在2006年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中共十八大再次标题式地在报告中强调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我国不仅具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 也具有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 再加之中共对协商民主的再认识, 协商民主将是中国十八大后政治发展与革新的新的路径选择。
中共十八大重申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再次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提出了改革人大制度的新举措, 这体现了中共发展与完善代议民主的努力。人大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对人大代表自身素质能力要求和联系群众沟通机制的改革, 而这些都需要人大代表议政协商等协商民主能力的发展, 需要构建人大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关系, 总体而言, 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取向。
我国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公民基于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的活跃, 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基础。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首先要在城乡社区积极推进居民、村民自治, 基于协调商谈、多主体参与、多利益整合基础上建立民主规则与程序, 把居民、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落到实处, 近年来各地基层发展起来的民主恳谈会、市民论坛等就是较为成功的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还要注意考征基层民主协商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参与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协商的可发展性与公正性等, 否则基层协商民主只会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高建, 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民主精神】推荐阅读:
党委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座谈制度09-26
中国民主建设的出路:以基层民主为突破口07-25
民主与管理06-13
民主会议推荐06-15
发展基层民主07-18
民主评议报告08-22
群众民主评议08-23
党员民主会议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