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24-10-27

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共13篇)

1.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一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实施好卓越计划,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域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举措。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主要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3.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4.实施领域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5.我部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委员会,主要负责卓越计划重要政策措施的协调、制定和决策,重要问题的协商解决,领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我部高等教育司,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卓越计划工作方案的拟定,协调行业企业和相关专家组织参与卓越计划,具体组织卓越计划实施工作。

6.我部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总体指导卓越计划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卓越计划方案的论证。

7.我部成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负责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负责参与高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

8.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成立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专家组,负责行业内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制订本行业内具体专业的行业专业标准,负责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

9.制订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10.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鼓励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承担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参与企业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择优认定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鼓励省级人民政府择优认定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11.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要主动向社会公开,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或行业协(学)会,对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建立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体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对参与专业进行质量评价。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12.高校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专家工作组对高校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资格。卓越计划高校每年均可提出新参加卓越计划专业的申请,由行业专家组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新增专业。我部每年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

13.高校制定卓越计划的本校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工程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14.鼓励卓越计划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举办普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的参与高校也可少量招收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职学生。

1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6.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7.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18.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卓越计划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19.高校要积极推动工程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要为中学培养懂得工程技术的教师,帮助中学开设工程技术选修课程,利用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展工程技术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质和工程设计的意识。到中学选拔热爱工程技术的学生,参与高校组织的工程实践活动。

20.高校要为本校卓越计划提供专项资金。卓越计划高校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实训实习等费用。

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21.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应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其任务是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22.参与卓越计划企业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应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卓越计划企业应根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23.卓越计划企业要与高校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

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

24.我部对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高校,在推荐生名额安排上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的发展。各有关高等学校要向工程硕士专业倾斜,优先保证实施卓越计划所需的优秀生源。卓越计划高校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再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

25.我部支持高校按照实施卓越计划的需求,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入职标准及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办法。

26.卓越计划高校申请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予以优先支持。

27.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优先资助外国学生来华接受参与高校的工程教育;按照有关规定适度增加卓越计划高校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名额;对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28.我部支持卓越计划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支持卓越计划企业开展在职工程师培训,提高在职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协助企业掌握新技术、新装备。支持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提升在职工程师学历层次,在职工程师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或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职工程师参加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可委托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卓越计划高校在职培养博士层次的工程人才,我部对受托高校为企业培养研究生层次工程人才,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上给予支持。

29.参与企业依据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可以享有优先聘用权。

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各参与高校和参与企业要积极努力实施卓越计划,并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及时报告我部。我部制订的工程教育相关政策对卓越计划高校予以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可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向我部有关司局提出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申请。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并对本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一月八日

2.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二

关键词:卓越医生,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

2012 年以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 教育部、卫生部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 皮肤性病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应积极实施教学改革, 为探索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 二者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 而临床医学是生命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以认识和防治各种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为任务的科学, 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二级学科, 与其他临床学科一起, 共同构成了临床医学的主要内容[1]。

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强调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

2 改革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

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围绕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展开: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课程是构成教学计划的基础, 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并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所提出的要求, 结合学科特点, 对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同时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安排,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主要进行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3 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实践

3.1 教学内容的组织

皮肤性病学是直观性强, 以形态学的判断为主要诊断手段的临床学科, 其病种繁多, 临床表现复杂, 需要在大量对皮损形态的观察中获得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思维[2]。同时, 该学科需要有扎实的“内外妇儿”、急诊、预防及人文医学等学科作为支撑。梳理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强调早期接触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临床实例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 对疾病的讲授以临床实例或案例为先导, 引导学生思考, 不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以学科特点为蓝本建立病例资料库, 将典型皮损及病理学表现进行归纳总结, 将病例资料库电子化、数据化、信息化。

3.2 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

病例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或复杂性的表观展现, 病人之所以得病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3]。在医学教育中, 案例通常指临床病例, 案例教学法即以案例为导向的学习 (Case-Based Learning , CBL) , 特点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责任, 并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根据临床课程的共性和皮肤性病学课程的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CBL教学改革。譬如在围绕某个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疾病的教学中, 先将病例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总结和概括, 直到学生彻底掌握。

3.3 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

某医学院从2013 年起, 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 在2010 级学生中开展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 现已在3 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4 教学改革实践初步评价

4.1 教学改革前后的成绩分析

某医学院自2010 年起逐步开展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试的题型和难度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为对教学改革进行初步评价, 采集了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前后6 个年级的课程考试成绩, 分为改革前和改革后两组进行t检验。运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0.0, 结果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 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皮肤性病学课程考试成绩高于教学改革前 (P<0.05) 。

4.2 学生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 (对改革后教学的认同程度)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同度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 实施教学改革的3 个年级对改革的认同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说明教学改革逐步被学生所接受。

5 讨论

5.1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课程整合

皮肤性病学涉及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预防医学、内科学、急诊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 上述课程的讲授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课程之间缺乏关联, 按学科分类分别授课, 教学缺乏与临床的联系,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记忆。皮肤性病学开展课程整合的尝试和实践, 不仅减少了课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 精简了教学内容, 强化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 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还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 打造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皮肤性病学以形态学诊断为主要诊断手段, 海量的皮损图谱和病例资料可通过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法向学生推送, 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譬如建立皮肤性病学微信公众号, 设置各种栏目, 包括学科前沿、学习图库、病例学习及师生互动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加之微信等功能的逐渐丰富, 为学生提供了内容更为海量、更为便捷的学习渠道。

5.3 及时分析反馈教学信息,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生命线, 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为了确保教学改革能够取得成功, 加强对教学改革的过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工作, 及时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修正。将各类评教信息与学生考试成绩结合起来, 综合分析, 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提高教学水平,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范星, 肖凤丽.浅谈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7) :297-298.

[3]李竞, 王振维.医学教育中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与促进因素[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 (10) :1490-1492.

3.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三

[关键词] 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73-03

2014年9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宗旨,推动着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的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如何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试图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反思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一 通识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性、发展理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即使培养目标实现由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到幼儿园教师的调整,但仍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和其它专业通识教育普遍采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模式相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长期以来缺乏自然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造成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的相对匮乏,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普遍不足。那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中已经开设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培育呢?事实也并非如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教育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通识教育的理想是培育学生人文和科学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性。而现实的状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不认可通识课程的教育意义。笔者通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通识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如果不是因为必修课程,他们绝不会花费时间学习这些在他们看来毫无用处的课程。

造成通识课程教育现实与理想背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目前大学的通识教育完全沦落为通识知识的教育,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忆知识,这种将知识本身作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很难实现其教育理想,正如雅斯贝斯所言:“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如果变得如此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竟被人们如此的忽略,那么教育就会因丧失根本目标变得不稳定和支离破碎。”[1]另一方面,大学这所曾经被认为是象牙塔的地方,如今面对市场经济各种各样的诱惑,似乎也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学校领导在意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就业率,无意关注教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教师则急于评职称,主要精力用于科研,无力潜心研究教学和人才培育;学生则忙着考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无心怡情悦性、完善品性。在这种功利主义盛行的校园里,通识教育课程自然不受待见。

通识课程教育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幼儿虽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就对幼儿教师的道德品性、精神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上频频曝光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不得不引起师资培养机构的深刻反省。正如美国学者拉莫斯所言:“如果师范教育只重视专业角色中的智能的培养,而不把道德的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和本质性的部分,那么师范生就没有领悟教师专业的全部含义并对之做出确认和判断,这种师范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应当把师范生严格的道德陶冶和精神培养当作师范教育的重要方面”[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必须坚守大学教育的精神实质,主动改革通识课程现有的僵化知识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通识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反思,着重研究通识课程如何通过学生对知识背后意义的追问,将其所承载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和德性素养。

二 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历来有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因为我们历来信奉“观念先于行为”,坚持“要有好的行为,先有好的观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通常承担着对学生先进育人观念的培育。特别是新时期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再是人们传统所认为的“能歌善舞、能讲会画”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应当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种对幼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先进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而言,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专业理论知识空洞琐碎,专业理论学习枯燥乏味,特别是当所学理论无法用于实践、仅仅用来遗忘时,他们甚至开始怀疑专业理论学习的意义。

造成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目标与结果背离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和其它师范专业相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科目实在太多,学科之间呈条块分割,彼此孤立,让人找不到知识的联接点和内在逻辑。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种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缺乏内在逻辑的知识不仅倍感庞杂琐碎,而且颇觉容易遗忘,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其次,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的方式仍然是典型的授受式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课程知识,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问题是学生即使理解记忆了全部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仍然感觉到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时这些曾经被理解又熟记的知识都难以提取,一点也派不上用场。总之,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的是“关于教育观念的知识”,而不是真正获得了先进的教育观念。

如果说通识课程实施的困境是知识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那么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困境则是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个人真正信奉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来讲,让其了解一种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这并不意味他们可以真正认同、内化观念。对于新观念,人们无论是“顺应”还是“同化”,都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否定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更新的过程。[3]这就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显性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学生原有隐性知识的存在。这些隐性知识是学生们在十几年的受教育的经历中,潜移默化所获得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这些隐形知识已经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影响着学生对显性知识的建构,支配着学生的实践行为,但学生却并不能自觉意识到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在。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唤醒学生对缄默教育知识的意识,帮助学生将隐性知识受到触动、得以澄清,引导学生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与自己原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碰撞、对话、交融,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只有这种纳入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观念,真正指导实践行为。

三 专业技能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从高师增设的专业技能课程来看,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普遍将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等同于原有中师重视的艺术技能课程,认为学生“普通话标准、儿歌唱得准、钢琴弹得好、舞蹈跳得美、绘画画得像、手工做得精致、故事讲演绘声绘色”就算具备了专业技能。这种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狭隘理解,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应当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观察能力、对幼儿发展需求的诊断能力、对幼儿发展提供积极支持的教育能力以及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艺术技能的训练。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艺术技能训练上,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其它专业技能的学习,以致于有些学生以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就是这些艺术技能。

造成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狭隘理解主要是受长期以来我们所持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影响。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幼儿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 ,教师则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作为“知识、技能传授者”的教师通常需要给予幼儿清晰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而作为“知识、技能接受者”的幼儿则通过倾听、观看、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自然就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和艺体技能,以致于在很多人看来,幼儿教师就是会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的人。其次,幼儿园在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聘时注重对学生艺体技能的要求,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师是“研究者”,幼儿是“建构者”。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幼儿的伙伴与向导、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与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4],而作为“建构者”的幼儿则通过自身的调查、实践、探究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不仅应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还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理性的研究能力,包括观察幼儿的能力、教育价值分析的能力、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等。[5]当然这些教育技能的训练比艺术技能的训练更难。在美国哲学家舍恩看来,传统的艺术技能尚且属于“技术性实践”,而教育能力则是“反思性实践”。“在反思性实践中,专业人员需要不断与情景对话,在‘行动中反思,形成‘行动中的知识”[6]。我们能教的是“技术性实践”,而“反思性实践”需要在“做中学”。可见,这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课程实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 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困境之思

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普遍受到重视。针对传统教育实践时间短,实习形式单一的问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进行了拓展教育实习形式,延长实习时间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但仅仅增加教育实习的长度(延长时间)和宽度(拓宽实习内容),并不能真正提高实习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实习生进入园所以后,通常会出现三种状况:一种情况是实习生一进入园所就承担起带班老师的角色,原来班级的教师因忙于准备各种活动比赛,将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完全丢给实习生,实习生在毫无经验和准备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胡乱应付;另一种情况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处在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边缘,很少有机会独立尝试教学与管理,更多时候是帮原班教师打杂,甚至有些同学抱怨连指导教师如收取快递等私人事情也由实习生帮忙打理;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先见习,然后逐渐承担起教学与管理的任务。前两种情况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也绝非小概率事件,在这两种情况下,实习生很难有真正的成长。此外,笔者在与实习生深入交流时,学生普遍反映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少幼儿教师不仅对实习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也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对于活动的准备与组织过于随意和草率,与幼儿的互动过于简单粗暴。可见,提高实习质量,不是简单延长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就可以做到的。

造成实践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是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存在误区分不开的。人们通常把教育实习过程理解为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观念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将实习本身也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并不能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正如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所言:“教育知识对理解教育行动很重要,但却不能直接推导出教育行动。”[7]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教育行为的习得更多来自于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观察与模仿,这就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于教育实习,我们的任务不是将学生“送出去”,而是应当为他们精心设计,一方面我们要选择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园所作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缺乏精心设计的实习,学生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即使延长实习时间,拓展实习内容,实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教育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协调合作的过程。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行政体制下,通过实习活动自然联系起来的高师院校和实习园所的关系是松散的,高师院校与实习园所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管理关系,实习园所没有义务接待和安排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同时高师院校为实习生支付的教育实习经费相当有限,不足以激起实习园所承担实习指导的动力。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下,教育行政部门拥有对幼儿教师进行评价的权利,但评价内容并不涉及教育实习,这导致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普遍不高。[8]高师院校安排的实习指导老师一方面因自身缺乏教育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指导如隔靴搔痒;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则侧重于科研,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常常是流于形式。可见,若要真正提高高师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质量必须实现高师院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韩益凤.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40.

[2]李玉芳.论教师专业精神及其培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6):59.

[3]雷丽霞.观念是如何转化为行为的[J].中小学管理,2006(3):18.

[4]牛翠平.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的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J],2010(10):110.

[5]孙琴干.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视角审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J].考试周刊,2011(7):200.

[6][7]王加强.“教”可教吗[J].教育学报,2012(5):40.

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名单 篇四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 同济大学 宁波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合肥学院 东华大学 福州大学 上海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南昌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山东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河海大学 东)江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江苏大学 郑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汕头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3] 中国石油大学(北大连海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京)沈阳大学 上海电机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沈阳理工大学 南京大学 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沈阳建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苏州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扬州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徐州工程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 淮阴工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 常州工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盐城工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常熟理工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温州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东北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烟台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 三峡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河北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新疆工程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厦门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海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南华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湖南工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广州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宁夏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青海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广西大学

成都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贵州大学

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集美大学 云南大学 三明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新疆大学 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5.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实习体会

我是测绘工程10-1班的***,我很荣幸参加了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的设计方案,行业企业将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2011年我很幸运的在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进行对高层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沉降监测)的实习。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是经原冶金工业部批准,在哈尔滨市工商局注册成立的全资国有企业,隶属黑龙江工程学院,其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大队。1995年12月被国家测绘局首批授予“全国甲级测绘资格单位”。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依靠高校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加强同测绘行业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秉承黑龙江工程学院“明德求真,知行合一”的校训,以“诚实、守信、优质、高效”为服务宗旨,用最新的测绘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

6.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六

(2018年修订)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学校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规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教学管理,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卓越班以“强化基础、加强实践”为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努力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第三条卓越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类专业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国际认可的研究型工程师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法律类专业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的精英法律人才。

第四条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进行筛选分流,一部分学生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硕卓越班),未获得推免资格的卓越班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本科卓越班)。

本科卓越班:本科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训练。

本硕卓越班:本硕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X(“X”工程类卓越班为3年,法律类卓越班为2年)”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实践能力训练和硕士公共基础课程学习,X年为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以及学位论文阶段。

第五条

学院应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简称“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高于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体现专业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体现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学校标准应细化到可实施、可检查的程度,并落实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第六条学院应制定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要体现“三个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强化基础与注重个性并重。

卓越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经历。

第七条

学院应加强课程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学生本科阶段修读产学合作共同开发工程实践类(法律实务类)课程学分总数应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的1/3。本科阶段课程中至少要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一定年限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原则上每个教师承担的主讲课程不超过两门)。

本硕卓越班硕士阶段专业实践环节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1/4。本硕卓越班硕士阶段课程至少有4个学分的课程由行业(企业、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教学。学生应选修至少2个学分的跨领域课程。在本科第四学年修读研究生课程,按研究生相关文件管理。

第八条学院应强化专业实践环节,保证生均实践实习经费投入,将课内实践、课外创新活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等相关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工程类卓越班: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学时)的30%,结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达到100%,鼓励实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法律类卓越班: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

本硕卓越班硕士专业实践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研究生阶段专业实践相衔接。

第九条学院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每个班应有不少于5个相对稳定、有效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工程类卓越班:遴选一批优质的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和教学实训基地等。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工程实践训练或企业学习。

法律类卓越班: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共建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组织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或法律实务部门学习。

第十条学院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做好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阶段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管理。

学院和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应依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订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期间的生活,共同承担学生管理工作。

学院应指定专人作为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的带队老师,负责与企业(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包括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法律专家),开设专业课程,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第十一条学院应加大力度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工程类卓越班:遴选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校内专任教师,并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面向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法律类卓越班:遴选在科学研究、法律实务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校内专任教师,并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1-2年。面向法律实务部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第十二条

本科卓越班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安排和指导学生实习。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3名。校外导师聘期为2年,优秀校外导师自动续聘。

本硕卓越班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并探索集体导师组指导模式。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获得推免资格时确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从第七学期起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学院应制订“双导师制”实施细则,对校内、外导师的工作职责、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十三条学院应积极拓展卓越班各类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项目,包括学位教育、联合培养、联合设计、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合作研究和短期交流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第十四条

本科卓越班原则上实施动态管理,即按一定比例筛选不适应卓越班学习的学生,同时通过遴选增补优秀学生,保持学生规模和学生质量。具体工作方案由学院根据本专业特点自行制订,报教务处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本科卓越班先进个人评选单独开展,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卓越班学生同时满足如下条件者,具有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硕士资格:综合评价(其中学业成绩占80%,工程实践能力占20%)排名在班级前80%;英语成绩需达到当年执行的《***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中的“基本推荐条件”要求;没有考试作弊行为或受过校纪校规处分;符合学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其中综合评价排名在班级前10%且达到免试攻读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推荐条件的学生,可选择免试攻读学术型学位硕士。

卓越班总的推免人数占在读学生数的50%左右。卓越班学生推免名额由学校单列,学生原则上不能推荐免试到外校攻读研究生。第六学期末进行推免工作,学院组织面试,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专业,完成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除本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外,卓越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管理按《学生手册》《研究生手册》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从2018级卓越班学生开始实施,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原《***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华南工教〔2016〕4

7.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七

一、建筑行业发展对土建类专业人才需求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家的重要工程行业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 土建类专业 (包括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及智能化) 的内涵发生变化。对技术人员从单纯的技术要求转到要求技术人员精技术, 善经营, 懂管理。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 土建类专业实施该计划是通过教育部与住建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虽然土建类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由原建设部开始进行专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 但卓越计划实施对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设置“土木工程”专业 (本科) 院校有430多所且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 人才培养定位多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要求,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2010年、2011年试点院校中开展土建类专业试点的地方院校并不多。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国内已有34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其中985院校11所 (2010年10所, 2011年1所) , 211院校7所 (2010年5所, 2011年2所) , 地方一般院校16所 (2010年6所, 2011年10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 “真刀真枪”做工程训练, 要求制定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方案。因此, 迫切需要土建类专业建立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开展相应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地方院校发展一般是依托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 而且学生培养基本上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211”大学, 明确提出“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 土建类专业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但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土木工程师, 同时也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下工作, 并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提升现有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迄今为止, 美国三分之一的高校 (约900多所) 已经实行产学合作教育。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 (Herman Schneider) 首次提出了产学合作教育。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 产学合作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内土建类专业目前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一般是学校在一定阶段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生产技术实践、完成毕业设计等。但是, 企业对学生学习组织参与很少或者基本不参与。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 要求在本科阶段四年学习中必须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在企业的学习是联合培养, 其实质是以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培养工程师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习, 更强调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次介入。因此, 高校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尤其是实现双方“共赢”模式来调动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积极性。安排学生学习知识以便能够尽早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需要对现有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提升, 要注意从联合机制的内涵进行发展。高校土建类专业和建筑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包括: (1) 遵照建筑行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 与行业部门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2)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 高校与建筑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方案,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3) 培养过程分成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本科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左右的时间, 学习内容包括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通过参与工程实践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4) 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上, 充分听取和吸纳行业企业的意见建议, 同时企业要积极并主要负责承担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教学与实践工作。

三、土建类专业参与卓越工程教育的切入点

1. 处理好土建类专业规范—评估标准—专业标准,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专业标准—学校标准之间的关系。

实施“卓越计划”要处理好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和“卓越计划”专业标准之间的关系。专业规范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最低标准, 目的在于规范办学, 是办好专业的指导性依据;评估标准是从注册工程师角度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 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行业教育标准;卓越计划的专业标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指导性文件, 旨在提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和做法, 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者虽对象不同, 但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 要注意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关系。土木工程的“专业标准”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 它是依据教育部“通用标准”的要求规定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专业基本要求, 能充分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我国建设行业的要求。专业标准是制定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依据。学校要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 以专业标准为基础, 结合本校特色与定位制定出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内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

2. 建立一批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

高校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 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的聘任、考核、评价制度问题。另一方面, 高校工科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能否出优秀的工程人才, 因此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专门政策, 积极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 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高校必须注重建立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建筑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需要明确工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建立学校层面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来提升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机制, 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具备国际视野和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

摘要:在分析建筑行业发展对土建类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能力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部“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要求, 探讨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一批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建立学校层面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土建类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31-33.

[2]赵韩强, 郭宝龙, 赵东方, 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4) :49-5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8.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八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47-03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了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竞争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1,2]。合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2014年12月获批成为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我们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卓越计划”为导向,开展了以培养后备工程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以便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过大,内容过于抽象,不明确,不具体。为了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培养目标为:(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和身体心理素质;(2)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3)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修改了培养规格和要求,增加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并强调学生毕业后不但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三)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明确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的构成。知识要求:掌握人文、自然、专业、工具性知识及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能力。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运用不同方法主动获取各种知识,以适应学科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2)应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能够在多种环境、场合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学会书写各种文书和报告,熟练掌握各类应用文体,能用一门外语进行阅读、翻译;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计算机信息使用能力:要具有计算机办公、文字处理等操作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有关科学研究、工程技术领域最新信息;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有正确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的一些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较深刻的认识;综合实验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设计或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装置的安装和调试,使用实验仪器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工程应用能力:在材料工艺设计中,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数据,进行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计算,掌握设备选型、设备结构、工艺流程的设计,并能熟练使用CAD工程制图。(3)创新能力。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透明表象看本质,发现不同于寻常的细微特征;想象力: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从已知的现象中推想象出新事物;思维力: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成果。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为以后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在校期间的锻炼和实践,让他们具备一些科研基本潜质,对科研工作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培养方式改革。企业实践学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核心,我们采用“三加一”的培养方式,其中前三年在校集中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工程基础三方面的知识,培养工程技術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一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在此期间,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二、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突出和强化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从传统课程教学“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教学模式转向“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突出能力培养和工程教育[3,4]。

(一)模块构建。在实施工程教育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提升能力、强化实训、完善素质”的要求,将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大模块,每部分依照能力和素质导向和要求进行整合,构建出若干个课程教学模块,模块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和一定的区分度。这三大模块的内容:(1)理论知识(模块I)。自然科学知识:数理化、生物、信息科学等;应用和工程技术知识:工具类知识(语言、计算机、工程数学、制图等)、学科类知识(化学、化工、材料学、矿物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史、哲学、政治、经济、管理等。(2)应用能力(模块II)。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逻辑学、辩证法、创造学、工程哲学等;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制造、操作、调试,金工、土木、管道等;交流与合作能力;适应与竞争能力等。(3)综合素质(模块III)。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心理等。对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三大模块,又可从不同的方面,根据实际的需要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细分,又可分为若干子模块。

(二)模块化教学团队建设。各模块构建后相对稳定,相应教学的任课教师即组成为该模块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教师加强协调互动,开展团队教学研究,使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在模块构建后,确定各模块负责人,要求各模块负责人之间加强沟通,定期召集负责人讨论教学问题。同时加强模块教学团队和社会的联系,深入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将企业对人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重要指标来指导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另外,还要加强与校内相关专业的合作,一些教学模块中的课程可请外系教师担任。不定期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或企业专家来校给教师作报告,择机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

(三)对模块化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1)教学内容整合。传统的课程讲究完整性、系统性,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大,教学的目的性不强。经过模块化改革以后,确定了模块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每个模块对应某种能力),学生在学习完这个模块以后,必然能够达到这个模块对应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对应的模块知识点,可能涉及到两门或三门课程,这样势必打破传统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线,要求授课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对符合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对于不符合的则要弱化或删除。(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培养还是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就业统计发现,近几年本专业的学生到混凝土、玻璃加工、新型建筑材料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可适当补充或加强相关方面的教学模块。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模块之中,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建设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培养目标,在基础实验及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企联合工程实训平台建设,如建立“嵌入式”实验室,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来指导实验;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巩固专业认知实习与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建立开放式实验室[5]。

四、建设符合卓越工程需要的教学团队

积极探索和建立“教师-工程师”新机制,加大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育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加强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我们要求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不小于7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小于50%。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从事主干模块教学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材料类专业。整合企业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企业的工程化特点,让青年教师定期进企业进行培训。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为了增强教师的企业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并建立从企业聘请工程师作指导师的机制,让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此外,我们通过定期召开校企座谈会、聘请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等方式,以评价“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改革培养方案。

六、构建“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三加一)

企业生产实践是“卓越计划”不可缺少核心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好学习方法。学生在企业中可以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实习活动,我们制定了企业培养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掌握材料的制备原理、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相关的工程基本理论,熟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对材料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对设备进行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对新产品、新技术能够进行初步研发的能力;具备所必需的信息分析、设计筹划、数据处理、实验测试、检验表征、评价控制等技术的能力;了解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趋势;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

(二)实施过程。了解、认识企业:为了让学生对企业有个全面的了解,让企业工程师在学生入驻到车间一线之前,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策略、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入驻一线实习:企业工程师结合学生及本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先安排合适的岗位进行体验式实习,让学生了解本部门的生产职能和运行机制,熟悉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然后选择与专业更为密切的固定岗位,如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岗位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在此岗位上,完成后面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此期间,加强校企交流与探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

(三)考核方式。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网络考核与評估平台,考核学生在企业各环节、各时期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考核。

(四)师资配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企业工程师和本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聘请用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开设课程,有针对性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七、考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在执行学校提出的N+2考核模式基础上[6],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上。如学生在实习的综合表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第二课堂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都可成为考核评介的重要内容,均要在毕业成绩单上反映出来。

作为地方型应用本科高校,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试点的契机,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我校的国家首批“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建设为依托,先后在多个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的优化等,都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改进教学方法。当然,新的教学体系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人才,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键.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

〔4〕蔡苇,符春林.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28-30.

〔5〕肖秋国,申少华,刘清泉,彭美勋,陈丽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79-81.

9.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九

划”的通知

校教发【2010】

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高校。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计划选拔一批基础好、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体系进行学习。

根据校发[2010]99号《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特制定选拔2009级本科生进入“卓越计划”学习的办法。

一、培养管理模式

1.采用“2+2+2.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6.5学年中校内外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并在此期间完成相应的学士或硕士论文。

2.所有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纳入高等工程师学院统一管理。

3.采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能进能出”的学生流动机制,不符合“卓越计划”培养要求的学生根据分流办法转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

本次面向2009级本科学生共招收140人进入“卓越计划”进行培养,其中: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采矿工程方向)招收20人,设一个教学班;

冶金工程专业(钢铁冶金方向)招收40人,设二个教学班,每班2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收40人,设二个教学班,每班20人;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冶金机械方向)招收40人,设二个教学班,每班20人。

三、激励政策

1.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不低于80%。

2.大部分学生可以免试进入“卓越计划”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阶段学习(须通过保研资格审核)。

四、报名条件

1.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记录。

2.有致力于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志向。

3.专业排名50%以内(含50%)的在校本科学生,无不及格课程。

4.对于科技创新成绩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排名可适当放宽。

五、选拔方式

1.报名:理工类在籍本科学生均可报名。需填写《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

培养计划”选拔申请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审批表》,并且登陆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上的“网上申请”模块进行预报名。

2.审查:由工程师学院进行初步审查,本着“择优录取,本专业优先”的原则,按招生人数的1.5倍确定面试人员名单。

3.面试:考核包括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委员会负责选拔工作,确定入选名单。

4.入选名单上报教务处,经批准后按校内转专业办法办理相关手续。

5.学生必须如实填写报名表,如有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取消录取资格,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六、时间安排

1.本学期14周,教务处向全校公布“卓越计划”专业设置情况和接收学生计划。同时工程师学院接受学生咨询(电话:62334029、62334954)。

2.本学期第14周周五前(12月17日),学生将申请材料送交所在学院教务办公室,并将申请材料电子文档发到工程师学院,[email=邮箱]邮箱[/email]:gcsxy@ustb.edu.cn

3.本学期第15周周三(12月22日),学生所在学院将申请学生的《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选拔申请表》(一份),《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审批表》(三份)及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选拔情况汇总表》,送交工程师学院办公室(原工程训练中心西区,201室)。

4.本学期第15周周五(12月24日),确定并公布参加面试考核学生名单。

5.本学期第16周(12月27日~12月31日),组织面试。

6.本学期第17周,工程师学院将《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校内转专业接收情况总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审批表》(三份)报送教务处审批。

7.本学期第18周,公布审核结果。

8.下学期第1周,学生到高等工程师学院报到并办理相关手续。

10.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十

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2011年兰州市定西南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教育工作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导,坚持创新、务实、努力满足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开拓服务范围,针对管辖区内居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和互助共济健康意识,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能力,教育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尽量降低发病机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特制定2011年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了解社区疾病发生特点,确定健教特点

定西南路第二社区地处市城关区,面积1平方公里,总户数为1726户,常住人口7000人。居民主要以退休及在职工人为主,老龄人口比较多,工业污染比较重,空气质量比较差。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较高,结合本社区特点,所以将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作为本健康教育重点,并积极走访了解社区居民关心的健康问题,把居民关注的健康问题作为健康教育活动的首选内容。以通俗易的懂健教形式为主,务必让社区居民能了解到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医学保健知识,从而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能力。

二、普及健康知识、营造健康氛围

1、实施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黑板报定期刊出各种健康知识,要求宣传橱窗每三个月一期,全年不少于4期,黑板报每月一期,全年不少于12期。利用服务站“健康教育课堂“定期开设健康讲座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提高社区居民防病治病意识,解答社区居民关于健康的困惑,要求健康讲座每三个月一期,全年不少于四期。并不定期举办诸如电化教育,街头宣传,发放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居民参与热情,营造一个和谐欢

乐的健康氛围。

2、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对一般人群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健康咨询等多中形式的健康教育。

3、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对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流通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4、社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在世界无烟日、防止高血压日、世界爱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日活动期间,积极做好组织发动和上街咨询活动,以促进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并积极开展控烟、无偿献血、禁毒、卫生法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一年不少于四次。

三、深入辖区各机构开展健康教育

1、深入社区居民中普及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等常见传染病和重点防治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普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教育居民改变不良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要求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5%,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达到80%。

2、加强中小学生、有毒有害作业工人等特定人群的健康知识培训,并要定期深入相关单位我宣传相关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要求一年不少于两次,力求个人群知晓率达85%以上。

3、在社区道路、居民活动中心、居民楼群等地都要有一块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进行健康宣传,营造健康氛围。

定西南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

11.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十一

【摘要】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出发,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背景,探讨了认知实习工作开展的经验。从校企合作、实习计划和准备工作、学生积极性调动等几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认知实习的实习效果。对认知实习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 认知实习 ;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36-0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启动,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企业实践课程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培养效果有显著影响。在实践教学换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认知实习是“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实际生产知识与技术。在认识实习推进过程中,如何提高实习效果,达到“卓越计划”培养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校企全方位合作推进“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由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人才越来越被认可[2]。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工程素质和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已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弥补高校教育中的不足[3]。“卓越计划”的实施,企业不仅仅作为实习学生的接收单位,而且应参与到培养计划的修订和课程改革工作中。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化为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参与“卓越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为了扎实推进“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邀请了企业人员来校共同研讨“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认知实习实施方案。通过研讨明确认知实习的总体计划安排,确定了《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实习的协议书》的内容。

为了加强“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认知实习的教学管理,保障认知实习的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确保实习效果,根据研讨会的决定,制订了《“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认知实习管理办法》,对实习的组织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的准备、对学生的要求、成绩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校企双方的高度重视,确保了落实认知实习单位、实习实施时间、接待与指导人员、实习内容与实习方式、实习过程与实习进度等方面的工作均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2.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计划是认知实习顺利实施的保证

充分的准备、详细的计划是认知实习顺利实施的保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车辆工程专业针对认知实习工作专门成立了实习工作小组和实习指导小组。认知实习工作小组负责统筹认知实习工作,认知实习指导小组在认知实习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学生的认知实习指导工作。

实习准备工作包括认知实习计划、学生劳保用品准备、交通提供、认知实习动员和经费准备等。各个环节工作的充分准备与详细计划为认知实习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3.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是取得满意的实习效果的前提

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往往对认知实习效果有较大影响。由于认知实习学生为一年级学生,因此对于专业背景、未来职业规划的概念较为模糊。认识实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学生提前对专业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企业与高校共同研究学生成长计划,让学生尽早进入社会角色,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更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认知实习初、通过认知实习动员和集中讲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实习目的、实习过程、有关规章制度和实习中各方面的要求,并激发学生的实习人情。特别是实习前的动员,调动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从整个实习过程来看,动员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参加实习的学生尚无企业实习经验,因此实习期间易出各种状况,如乘车和实习期间的安全、暑期参加实习的自我防护工作、实习期间的着装要求以及如果有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等。通过实习动员加深学生的安全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对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4.認知实习实施的经验总结与发展方向

从几次认知实习的效果来看,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够充分,影响实习效果。由于认知实习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期末。此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系统的专业课学习,因此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影响了实习效果。

2)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的组织管理还不够细致,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解决。由于企业还有平时的生产任务,因此不能有更多的校内教师参与到企业实习指导环节。

针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今后应该适当加长认知实习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基本明白实习的主要内容,以保证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管理不足问题的措施有三个:1)可以在每日实习结束时开展小结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结当日实习情况,完善实习记录,补充必要的知识,并交流当天的实习体会,为保证实习效果打好基础。2)增加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每日实习结束时安排教师的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消化当日的实习内容。3)实施“卓越计划”导师制。“卓越计划”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选课环节、课程学习环节、实践环节中均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这样,虽然不能使每位教师参与到认知实习的指导环节,但是学生在实习当中的问题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指教教师沟通,提高了实习效果。

从认知实习开展的效果来看,学生从专业学习之处就建立工程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概念。这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更好的发挥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优势是今后开展好认知实习工作的关键。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是一个长期机制,将贯彻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卢艳青,李继怀.试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现途径——以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9),5

[2]魏宏波.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3),17

12.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十二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 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 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 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 (群) 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说, 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 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 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课程体系, 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 的目标和过程虚化, 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 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 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 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 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 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 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 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 (调整) 的基本原则, 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 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 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 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 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 (方向) 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 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 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 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 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 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 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 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 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 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 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 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 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 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 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 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 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 普通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 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 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 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 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 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 (见图1) , 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 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 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 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 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 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 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 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 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 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 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 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 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 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 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 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 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 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 (见图2) 。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 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 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 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 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 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 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 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 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 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通用的可行性。第四, 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 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 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 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 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 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 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 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 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 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 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 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 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 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 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 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 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 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雷环, 汤威颐, Edward F, 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5) :29-34.

[2]潘懋元, 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3) :8-13.

13.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篇十三

一.是非题(10)

1、“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

3、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任务之一。

4、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有一名行政领导分管,并成立社区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5、人感染了结核杆菌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情况下才可能发病。

6、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设立1个健康教育宣传窗,健教内容每季更换一次。

7、结核病疫情大幅回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8、全国大约60%的结核病病人在农村,因此,结核病是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

9、一个未经治疗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一年中可能传染1-5人。10、1996年卫生部将结核病由丙类传染病提升为乙类进行登记管理。

二.填空题(20)

1、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主要是开展、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形式以服务、服务为主。

3、社区卫生服务对象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

4、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围大、单位多;二是,有各种人群;三是可利用资源多。由于这些特点,也就使社区健康教育既有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亦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发挥的空间。

5、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

6、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收到上级下发的的宣传资料后应在十天内宣传张贴。

7、健全的社区健康教育网络包括由辖区内有关部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商业单位等组成。

8、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针对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和季节性疾病、、等开

展健康教育活动;

9、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及时将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在《慈溪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册》中。

10、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幼儿园开展一次以上健教活动。

11、我国目前的结核病病人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12、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又称化学疗法,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有效方法,合理化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13、结核病的正规彻底治疗必须有6-8个月的疗程,且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彻底治愈。

14、初治涂阳病人在第2、5、6月末必须进行痰涂片复查。

15、复治涂阳病人在第月末必须进行痰涂片复查。

16、我市有关减免政策规定:可向初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提供一次免费摄片和痰涂片检查。

17、大多数肺结核病人在服抗结核药物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

18、有咳嗽、咳痰症状的肺结核病人是最主要的结核病传染源。

19、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表现为咳嗽、咳痰≥3周或有咯血/血痰者。

20、一个未经治疗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一年中可能传染人。

三.单选题(20)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A、增进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努力。B、提高或维护健康。

C、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D、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

E、以上都是。

2、社区健康教育要求对重点人群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其中资料户覆盖率要求达.A、65%,B、70%,C、75%,D、80%,E、90%

3、社区健康教育要求对重点人群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其中重点慢病防治知晓率达

A、65%,B、70%,C、75%,D、80%,E、90%

4、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以上健教资料入户活动,确保入户资料份以上,A、5份,B、3份,C、2份,D、1份,E、4份

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A、12月5日,B、3月24日,C、4月7日,D、4月25日,E、5月8日

6、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A、12月5日,B、3月24日,C、4月7日,D、12月1日,E、5月8日

7、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

A、12月5日,B、3月24日,C、4月7日,D、12月1日,E、5月8日

8、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设有资料架,并提供种以上健教资料。

A、三,B、五,C、七,D、九,E、六。

9、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任务有。

A.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B.行为干预,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C.创造有益健康的外部环境。D.推动医疗部门观念与职能的转变。

E.以上都是。

10、结核病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染源病人的A、病情严重性B.排菌量多少C.咳嗽程度。

D.病人居室的通风情况及与病人接触的密切程度及接触者的抵抗力。

E.以上都是。

11、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哪些人群

A.与排菌肺结核病密切接触的家属、亲友、同事及医务人员。B.儿童。

C.慢性支气管炎病人。D.糖尿病人。E.以上都是。

12、下列哪项不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

A.咳嗽、咳痰、数量不等的咯血B.胸痛及呼吸困难等

C.典型的主要有疲乏、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D.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E.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

13、下列哪种药物不是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结核药物。

A.异烟肼;B.链霉素;C.吡嗪酰胺;D.乙胺丁醇;E.干扰素。

14、控制结核病的流行,减少结核病感染和发病机会的主要措施:

A、早发现早治疗,治愈传染源,减少结核杆菌传播的机会;

B、对已感染结核杆菌并有较高发病可能的人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

C、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

D、新生儿和婴幼儿接种卡介苗。

E、以上都是。

15、在结核病随访中应做的主要工作。

A、询问病人症状改善;B、询问病人痰菌阴转情况;

C、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D、服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E、以上都是。

16、结核病人可在慈溪市哪些单位诊治?

A.市级以上医疗结构;B.镇级以上医疗结构;

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D.综合性民营医疗结构;E.以上都是。

17、肺结核免费检查对象:

A、初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B、涂阳病人;

C、重症涂阴病人;D、复治病人;E、以上都是。

18、下列哪项不是肺结核免费治疗对象:

A、初治涂阴病人;B、初治涂阳病人;C、重症涂阴病人;

D、所有复治涂阳病人。;E、粟粒性肺结核。

19、下列哪项不是肺结核免费检查、治疗项目。

A、治疗开始前查肝功能;B、治疗开始前查乙肝三系;

C、痰培养;D、痰涂片检查;E、治疗中每月复查肝功能。

20、下列哪项不是抗结核药异烟肼的不良反应:

A.少数病人有兴奋、失眠、头昏、等副作用B.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黄疸)

上一篇:教导主任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稿下一篇:宣威小学安全演练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