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4-11-11

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篇)

1.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一

《水乡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韦水艳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水乡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3、识记12个汉字,重点指导写“荡、清、湖”3个生字,注意间架结构和笔顺,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识记12个汉字,学会写3个生字。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了解水乡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块儿学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看——)欣赏水乡风光图片。这就是江南水乡,今天让我们一块儿走进水乡,感受它的美!

2、板书课题:21水乡歌

3、解题(水乡指河流、湖泊多的地区,歌指歌唱、赞美。作者歌唱什么?是的,水乡歌就是一曲赞美水乡的诗歌)。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指名读—小老师(提醒特殊音节)带读—齐读(2)读准了生字,相信你们也能把词语读好。

指名读—小老(师提醒难读词语)带读—(引:同学们,读词语的时候我们既要读出词语的意思,又要读出自己的感情,谁能做到?)个别读--齐读

(3)词语读得很美,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美。(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

(4)思考:水乡什么多?(板:水多、船多、歌多。)

三、细读第一、二节诗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这一节诗歌,其余学生注意倾听:有读错的音帮助纠正;边听边思考:水乡什么多?(水多)(2)课文是怎么写水乡的水多的? 理解:渠是什么呀?出示课件。

渠:人工开凿的水道,渠里蓄满了水,庄稼就会喝得饱饱的。再读“渠”。有一个成语叫“水到渠成”就是说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读读,赶紧把它记下来。

理解:荡清波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

(3)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水多?(千条、万条、一个连一个、处处)

(4)指导朗读:

① 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名读)

② 我们不光要读出词语的意思,还要读出词语表达的感情。(谁再试试?--齐)

③ 把它们放到句中去读一定会更有味道。(女孩们试试)

④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水乡处处绿水,处处清波,我真想说,水乡的水真——(引出“美”)啊!

⑤ 我们一起来赞美水乡的水多而美(男生问女生答)。

2、学习第二节

过渡:因为水乡的水多,所以还有什么多?(船多)哪一节写了船多?(1)默读第二节诗,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船多?(千只

万只 片片

飘满)

(2)试着像刚才那样先把词读好,再把它们带到句中去读,就能把整节诗读好。(生自由试读—指名读)

(3)驳是什么意思?理解:驳(也是一种船,本身无自航能力,需拖船拉着或推着行驶。)帆是什么?(帆就是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为什么说白帆像云朵?(都是白色的,云在空中飘动,白帆在河面上飘荡,都在轻轻地浮动)随着风儿,轻轻浮动,轻轻摇摆。这就是“飘”。多媒体图片

(4)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就能把诗读得更好。(齐读第二节诗)(5)水乡的船又多又美,我忍不住也想读读(师引读第二节诗)

四、师小结:水乡的水多、船多,她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如痴如醉。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歌唱水乡的美。(师生合作读一、二节诗)

五、指导写字

过渡:大家读得如此流利动情,相信也能把课文的生字写得端正美观。这两节诗藏着三个特别的生字宝宝,它们是——

1、出示生字:荡

2、齐读

3、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荡 清 湖”都有三点水,说明他们与水有关系。异:“荡”的三点水在下,是上下结构草字头,“清、湖”的三点水在左边,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

三点水写法指导:一点靠右二点靠左,三提对齐往上走。

追问:这两个字都有“月”,月在下,短而胖,竖撇变成竖;月在右变瘦长。

4、教“荡”字: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要想把它写漂亮,写时还要注意什么?(占位:上下结构、上窄下宽;草头一横要写长,横折折折钩一气成)

师范写,生跟书空笔顺。生描红书写(描一个写一个)。

5、教“清、湖”(形声字)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要想把它们写漂亮,写时还要注意什么?

师范写“清”,生跟书空笔顺。(青字三横有变化:一横稍长二横短三横最长挑大梁;月在下短而胖。)

师范写“湖”,生跟书空笔顺。(古、月变瘦长,月字竖撇往左伸,左中右写紧凑)。

生描红书写(描一个写一个)。

6、评价,再写2个。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感受到了水乡的秀丽风光。还学习了三个与三点水有关的生字,希望孩子们课后查查字典,还有哪些字与水有关。板书:

21、水乡歌

水多 船多

美 歌多

2.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二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同种意思不同表达”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悟句, 感情朗读, 学习“同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猜一猜:花的头衔。

牡丹:这位雍容华贵, 气派十足, 有歌赞曰: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月季:这位妩媚动人, 与牡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芍药:这位为花的王国日理万机。

杜鹃:这位娇艳欲滴, 清新宜人, 她是?

荷花:这位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水中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兰花:这位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如谦谦君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激趣导入。

1. 揭题:板书:花钟。

2. 质疑:读了课题, 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 认识花钟。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努力读通课文。想一想:文中介绍的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2. 交流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强调书写:醒、修、播) ; (2) 交流: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3. 学习最后一段。

(1) 指名读; (2) 了解词语:“大致”, 为后面的词语“左右”教学做铺垫; (3) 指导朗读:长句子; (4) 这位植物学家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来夸夸这位植物学家吧!

三、细读探究, 品味语言。

师:这花钟上没有数字, 也没有指针, 那么看花钟, 怎么知道时间呢?

(要看懂花钟, 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几点钟开。)

1. 自由读, 找一找这一段介绍了哪些花, 用“~~~”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2. 交流:花名 (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3. 引读。

4. 改写句子, 体会写法。

老师把文章改了一下, 出示:牵牛花开花了, 蔷薇开花了, 睡莲开花了, 午时花开花了, 万寿菊开花了, 烟草花开花了, 月光花开花了, 夜来香开花了, 昙花开花了。

师:和课文相比较, 谁写的好?你能找到生动的语言改一改吗? (根据学生改的, 随机学习句子)

A牵牛花: (1) 指名读。 (2) 你发现了吗?作者怎么写小喇叭的开放。 (拟人手法) (3) 朗读指导: (抓住关键词:吹起) 。

B蔷薇: (1) 读读句子。 (2) 你发现什么了? (同样写花儿开放, 用得词语不一样) (3) 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绽开) 。

D昙花: (1) 昙花的开放为什么会含笑一现呢? (2) 引读, 齐读。

5. 小结写法:同样是写鲜花的开放, 方法却不一样。

6. 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花时, 体会写法。

1. 齐读: (时间词语)

2. 从这些时间词语中, 你发现了什么?

(1) 从早到晚有顺序的写, 从凌晨的四点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引读:这些花是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2) “左右”用得好。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呢?文中有一个“左右”的近义词是什么?联系“大致”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3) 时间词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放前面, 有的放中间) 为什么最后三种花的开花时间要放在句子的中间来写? (4) 总结:第一段写作特点——同种意思, 不同表达 (词语, 句序)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五、学以致用, 写话迁移。

1. 补充:

(蒲公英茉莉荷花芍药花)

2. 练笔:

学着作者的写法, 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写一写什么时候什么花是怎么开的。 (如果你能够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写出花开的姿态, 颜色, 或者香味, 那你就更棒了。)

3. 交流:

(指名读、同桌说)

六、欣赏花钟, 积累词语。

1. 幻灯出示, 学生读文。

2. 出示词语盘点, 齐读。

七、课堂小结、引入下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3.“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 篇三

甪直“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街坊临河而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居民依水而居,前街后河,出入全凭水路。“上”字形河道如玉带环绕全镇,河旁为条石垒成的驳岸。驳岸上雕凿着许多精雅别致、形态生动的揽船石,图案有蝙蝠、立鹤、卧鹿、狮子滚球等,还有一些与古镇历史人物、名人诗文相关,布局形式丰富,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饶有趣味、耐人寻思,让人感受到风物之美,获得精神愉悦。宁静的河水,洁净的石桥,身着蓝花布衣的船娘摇起一叶叶扁舟,唱起悠扬绵细的渔歌,悠然而下。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秀丽的景色,古雅的情调,令人心醉。

入镇不远,我便来到江南名寺保圣寺。此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1500年。创建之初,有僧众上千名、屋宇5000间,占地上百亩,香火极一时之盛。元代书法大师赵孟俯曾为寺柱题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后经世事变迁,寺院荒芜,殿宇倾圮。现存主要建筑为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址上重建的天王殿。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泥塑罗汉像,就保存在寺内一幢歇山单檐式的古物馆内。泥塑罗汉像传为唐开元年间雕塑巨匠杨惠之所作。塑壁山岩起伏,九尊罗汉塑像或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或盘坐于山水云烟之间,犹如一幅古雅而精致的山水人物画卷,实为稀世珍品。当时就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说法。

出保圣寺前行十多米,便可见到一条古朴的商业街。条石铺就的街道绵延狭长,林立的店铺叫卖着风味小吃,两旁狭窄的骑楼上人们伸手可握。顺着小街往里行,透过高墙重门,依然可以闻见从纵深逶迤处飘来的幽幽书香。那虚掩的门扉,蔓延的藤条,撩起人们无尽的思绪。

有桥,有水,自然有了灵气,也就滋润着一方文化,陶冶了一方民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户大宅门上的这副对联,或许道出了甪直人的价值取向。千余年来,受悠久灿烂的文化滋润,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礼贤下士,温良恭俭,造就了许多文坛巨匠和名人雅士。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世代有才人出,沉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当我沿着弯曲、斑驳的墙垣深入巷陌时,我被她的雍容和睿智所陶醉。在甪直古镇,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交相辉映,这里有吴王阖闾、夫差的离宫;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曾隐居于此的白莲寺及他的衣冠冢,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宝圣寺题抱的柱联及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墓地、王韬纪念馆等等。

小桥流水、桨声矣欠乃、白墙黛瓦,是江南古镇再寻常不过的景致。所以,到甪直,最吸引人的不是这些,而且那些流动着的身穿特色水乡服饰的女人们。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汉民族服饰的杰出代表,是吴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劳动人民服饰,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该服饰主要分布在以甪直为中心的360平方公里的水乡地区,其中以甪直镇的水乡妇女服饰款式最美,堪称代表。研究表明,这种服饰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稻作农业经济初期。妇女在农田里劳作时,经常受到水生动植物的侵害,于是将衣袖口和裤脚口制作得很小,只能勉强穿进去;在插秧、耘稻、收割的时候,妇女常常被风吹日晒,手脚沾泥,肩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最易破损,于是包头、裙、束腰、拼接衫等应运而生。

千百年来,当地一代又一代农村妇女就是在从事稻作农业过程中,创造、发展了包头、大襟拼接衫、襡裙、襡腰、肚兜、衩裆裤、卷膀、绣花鞋等独特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又称“青莲衫子藕荷裳”,也是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的传统民俗服饰,她们历来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 穿拼接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美称。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以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美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

水乡妇女服饰,随着年岁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青年妇女以花俏为主。而中年老年妇女则清雅一些,以深色调为主,服饰重稳定,穿着要求的舒展宽大,头上梳扎着彩绳的发髻,发髻上竖插银荷花板,横插银簪,故而给人古朴持重之感。年轻的姑娘则喜欢色彩呈红的毛巾包头,露出乌黑发亮的辫子,身穿小花头的大襟短袄,花布滚边,小琵琶扣,腰间一抹士林蓝布百褶小围裙,腰兜绣有各种图案,蓝色的彩带头缀有红绿流苏,裙下一条藏青布裤,脚踏绣花滚边圆口布鞋。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都用深色。头发上罩着黑色的网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穿着要求舒展宽大,给人古朴、庄重之美。

过去摇船的旧毡帽已变作风情万种的船娘。她们立在船头,发梳髻髻头,扎包方巾,身穿拼接衫、拼裆裤,束着裾裙,哼着江南小调;“甪直呀古镇,真呀真正美,小桥流水真正好,哎呀乘一只小船河里摇,哎呀甪直小桥知多少……”吴侬软语,唱腔甜糯,完全不同于旧时的风景。

走在以卵石及花岗岩铺成的小镇,古街、古房和深巷,弯弯曲曲的小河道,处处体现着甪直古镇不一样的风味。穿过一条条窄小的街道,看着那破旧的黛瓦粉墙,仿佛在读着一本本古老的书。甪直沿河的街道,大多开着各式各样的店铺。游客购买较多的特产,便是当地的南瓜糕和甫里蹄。上了年纪的人,还会去买一种 “甪直萝卜”,传说当年曾齐名于金华火腿。现场制作芡实糕的店铺最是火爆,他们娴熟的制作工艺,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为甪直的街道增添了几分靓丽。

站在萧宅、沈宅等老宅的楼上高处,作一个俯视,整个院落都是青砖绿瓦、飞檐重重的老屋,真是别具一种美。错落有致的布局,小巧玲珑的房屋顶部造型,再加上那一道道的门,一排排的窗,这正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甪直古镇到目前为止是所有水乡、古镇中保留较完好的古镇之一,古镇上的古桥、古街、古寺、古树、古民居及古文化遗迹星罗棋布。当我进入古镇的那一刻,就被它淳朴的气质和原汁原味的风貌所吸引。与其它水乡、古镇相比较而言,她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没有一浪高过一浪人为的嘈杂声,她寂静地矗立在苏州一个东南的角落里。她是一座活着的千年水乡古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古以来甪直古镇淳厚的文风,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不忘先辈的重托,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为自己、为家族也为古镇赢得声誉。如果你在水乡古镇游历,请你一定要放慢速度,因为每个角落里都有故事、每一步都是风景。

4.第一次来到江南水乡初中作文 篇四

转过头迎着你的笑颜/心事全都被你发现/梦里遥远的幸福它就在我的身旁——《梦里水乡》

我虽下是江南的温婉女子,却向往那多情的醉花烟雨,向往那西子湖畔的青青石桥,向往那素手执伞的倾城仕女和雷峰塔下动人的千年之恋。怀着这些美好的向往,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水乡。

第一次来到江南,最难忘的是江南的烟雨。江南雨不似北方,春雨贵如油,夏雨落倾池。这里的雨不紧不慢,疏密相间,缠绵而朦胧,像母亲的手一般轻柔,又像是诉说着婉丽的传说。细雨纷纷中我执着一把印花的油纸伞来到一座古老的桥边,欣赏着雨中的江南。

朦胧细雨中,乌篷船载着游人在河中悠然自得地徜徉;岸边,那如烟的柳丝,在清风细雨中微微扭动着柔软的腰肢,任凭雨水的沐浴。凸起的屋檐,雨水顺着古朴青黑的瓦面,叮咚落下,不时在青石板上溅起几朵美妙的水花,轻灵、清灵。不知是雨的清冽洗涤了我的心灵,还是那黑瓦白墙的明丽让我的心变得宁静,所以我眼中的.一切才会变得纯净、多情。

桥边的人家种了几丛芭蕉,为这空蒙景色增添了几分旖旎,旁边的桐花铺落满地。岁岁年年花相似,不知那关押在雷峰塔下的千年痴情女子,是否也曾伫立在这桥边,在蒙蒙细雨中不悔地等待着良人的归来?江南的雨总是朦胧且多情。

雨碎江南,西子湖畔上,琴操梦碎于此。她的眼泪湿润了西子湖畔。毕竟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太守,一个却是身份卑微的艺妓,他们之间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江南桥,隔着茫茫烟雨,我仿佛看到琴操那双含泪的双眸。情断江南,雨落心头,江南的雨又是无情的。

江南雨造就了江南河,这里的水最懂人的心。它给姑娘如花的面容,少年丰俊的身姿。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从此琴瑟和鸣,相伴一生。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喜欢江南,喜欢江南风景的古朴,喜欢江南小桥流水的静谧,更该是喜欢江南的水吧,因为江南的水是多情的,它会为每一个到这里的人洗去风尘,洗去疲惫,洗去心灵的创伤和落寞,让他们有勇气和信心继续走下去。

5.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2.能借助工具(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点拨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与建筑物结构对照图,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植物(洋葱)表皮细胞,动物表皮细胞,人口腔粘膜细胞,人血细胞,人的神经细胞......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已知知识经验,很自然的引入新授)

 谈话: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组成,谁还记得,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交流)对,从外部形态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四部分组成,那我们人体内部又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提问:你知道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吗?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

学生活动:将自已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并把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20页插图进行比较.然后对照插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指出来。(熟悉人体内部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里的大致位置)

◆结合P20页插图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的名称并板书。(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和主要系统名称)

主要器官: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等 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教师讲述:在第一单元《常见的建筑》一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大家观察P21页图片,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一部分,组织、器官和系统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

学生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分析结果。班级交流。

◆教师适当小结: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组成)。所以,人体的构成是这样的: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使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和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知识延伸:人体的结构除了与建筑物的结构有一定相似外,与植物和机器的结构也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让学生理解构成人体、其他生物体和物体的结构层次都是相类似的)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适当记录。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植物体的构成: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植物 机器的构成: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引领归纳:通过分析,我们认识了人体的结构,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为下节课做铺垫)学生回答:细胞。

三、达标测评:(课件)

四、课堂总结(引领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整合,加深印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

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 导入新知

导言: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那么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并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承上启下,自然引出本节要探究的内容)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2:观察细胞

谈话: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细胞。那么,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些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呢?(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细胞非常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自然引出本节探究需要用到的仪器名称)学生回答:显微镜。

出示显微镜,教师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操作)(1)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②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③观察细胞,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引领:刚才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胞,你观察的是哪种细胞,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提升性引领: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类型的细胞外形各不相同。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进一步了解)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不但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整合。还可以把课上的知识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去探索更为有趣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

6.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六

新平县者竜乡小学 杨如才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以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文中那孩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大部分的学生是无法立刻理解得如此到位的。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结合?我想,两次对话是重难点突破的切入口。所以,我想本课教学将把对话品析作为一个训练点。【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会给课文分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图片导入

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5)做客了,你们瞧

3.出示杏花图: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

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

竺可桢 :浙江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

总结: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与他的付出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杏花和竺可桢爷爷身上的故事。

板书:第一朵杏花

指明读题:美美地读,让我们闻到花的香气。

二、解决生字新词 1.杏花的花瓣化生出了一些美丽的词语藏在文中等着我们一一念出它们的名字呢,你们看(出示词语)谁能把它们念得又标准又洪亮?自己先试一试?

2.你在读得时候觉得那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的?请带着大家读一读

一株

泛起

吹皱

程度

仰起脸 曾经

精确

估计

掌握

兴冲冲 绽开

大概

郑重

规律

顷刻间 3.注意仰右边的写法,不能和柳混淆

4.郑重怎么解释?带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出示辨析:

他()声明,这件事与他无关。

他()地考虑后,决定拿出钱买下昂贵的货物。5.顷刻间用三字词语表式相同含义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逐段朗诵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一共看了几次杏花?)板书:初看杏花

再看杏花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清脉络:如果给课文分成几个板块,你会怎么划分?(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

谁能根据这些线索试着给文章分段?

一(1-5)写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

二(6-15)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次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三(16)写竺可桢是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2.看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有些记叙文就可以使用这种好的方法。

四、学习第一节。

过渡:你们知道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有一处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你们看:(出示图片)

3.你能猜猜它们是哪天开的吗? 大概„„ 也许„„可能„„

4.你们的回答,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爷爷能接受吗?你从文章那里找打答案的?

朗读第16自然段

5.那竺可桢爷爷究竟是怎样第一朵杏花的呢?下节课让我们再去看杏花。板书: 第一朵杏花

初看杏花

7.《矩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及其推论。

(2) 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简单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矩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介绍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矩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1)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4页的内容, 并回答:

1.什么是矩形?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 它有几条对称轴?

2.矩形有哪些性质? (在习题上将矩形的定义与性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自学完教材之后就对矩形产生初步的认识。)

3分钟后, 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一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发现矩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再通过探究发现矩形的特殊性质。)

(2) 如图, 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找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五、一教

1.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学生以口答形式完成对矩形的定义、性质的回答。

评 (2)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并且指出相等的理由。 (在大屏幕上以分类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分类思考的有序性与优势所在。)

六、自学指导 (2)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5页练习的内容, 并回答:

1.在图19.2-3中, 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2.分别写出这些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在矩形的四个直角三角形中去寻找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产生感性认识。)

3.认真阅读例1, 并仿照例题完成自学检测题。

七、二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借以督促学生认真、自觉地学习。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 如图, 在Rt△ABC中, ∠C=90°, O为AB边上的中点, 且。

(1) 请你判断△AOC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2) 求∠A、∠B的度数。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1) 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引导学生结合书本探究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直角三角形, 指出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评 (2) :让学生结合例题, 完成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运用。

八、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九、当堂训练 (教师根据课堂完成的实际情况对本环节进行机动处理)

8.《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学习作者,抓住小动物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等写出它的可爱。

9.《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习全文,知道文写的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草原美景,另一部分是蒙汉情深。

2、读懂文,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文描写的生动画面。

【教具】录音磁带、投影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题

1、放音乐《赛马》。

2、提问:

你听懂了什么?

3、揭题:

1、草原。

二、初读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把文分为两部分。

4、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美景蒙汉情深

三、指导学生自读第一段

1、提出要求,板书: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2、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这句话,即如何才能有自己的见解。

四、读后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习

1、“这次,我见到了草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3、导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这种境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⑴这句诗是讲人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

⑵练习用“既……又……”说话。

7、“在这种境界里……无限乐趣”。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五、当小导游

1、让学生看一段草原的录象。

2、根据录象试着当小导游。

10.《推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结构,抓主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所处的环境,体会贾岛斟酌用字的投入,感悟其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2.在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会用“悟写法”“找关联”“想情境”等具体方法品词析句,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3.学习主人公严谨细致、聚精会神的认真态度,培养自己读写时词句的推敲琢磨习惯,提高斟酌词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推敲”含义,掌握阅读叙事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准备

l.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联系《寻隐者不遇》加深学生对作者贾岛的认识。

2.板书课题:推敲。才对“敲”字作指导。

二、学情反馈

I.听写课文部分词语:妥贴、街道、闯进、礼貌。

2.在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3.师:文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觉得文中所提到的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三、读悟课文词句,明晰人物

1.师:贾岛是一位“苦吟诗人”,你从文章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默读课文后先独立思考再参与小组交流。

2.根据汇报,寻点教?W。预设:(l)第二天仍然思考揣摩昨天即兴留下的小诗。(2)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3)大街上的人看着十分好笑。(4)竟然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5)韩愈也宽恕了他,和他一起推敲。

3.师:韩愈觉得用“敲”字更好的理由是什么?

4.师:贾岛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5.师:“推敲”现在不是指推与敲的两个动作,而是指什么?学生互动,小组代表发言。

6.教师指导小结。

四、扩展延伸

1.指导练习。

2.总结课文。

五、作业:

11.第一课时教学策略谈 篇十一

[关键词]第一课时 语文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65

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作为第二课时深入解读文本、体验文本形式、提升表达能力的基础,有着自身所承载的独特价值。没有第一课时铺垫的基础,第二课时的风景也就无法呈现。那如何才能提升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更好地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服务呢?

一、扫除朗读障碍,读通文本

读通、读顺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基础保障。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应将读通、读顺课文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示范诵读了一遍课文,给予学生榜样性的节奏划分,为学生的自主诵读形成了基本的情感基调。在随后的朗读指导中,教师特别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缀”“镀”等读音,为学生通顺朗读扫清障碍。随后,教师考虑到学生对雾凇形成过程的科学原理并不熟悉,又着重指导朗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科学性术语较多的语句。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学生练读、指名朗读、集体齐读等一系列方式,力求让学生读准每个字、读好每句话,确保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初读课文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必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长此以往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链接原始经验,理通字词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借助课文学会生字、理解字词、体悟形式,最终形成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追求。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必须依托于第一课时中对生字词的疏理与认知。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教师出示了三排生字词:

鲁国 宰相 鲤鱼 鲜美

盛情 腥味 呕吐 拒收

无可奈何 心满意足 恍然大悟

其中,第一行紧扣“鲁、宰、鲤”的读音,引导学生借助原有认知,明晰平舌音和翘舌音、边音和鼻音之间的区别;而第二行则紧扣“盛、吐”两个多音字,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的词语出发,了解其不同读音下的不同意思;而在四字词语中,教师通过“恍然大悟”拓展联系了“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等词语。

学生学习生词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认知期待,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夯实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习效益。

三、把握思路脉络,疏通结构

很多教师误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但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对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进行梳理,形成文本内容和框架的基本认知。

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的题目入手,将课题拆分为“青海高原”“一株”“柳”三个层面,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三个层面的文字段落。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意识到:课文围绕“青海高原”描写了辽阔广袤的高原环境;围绕“一株”展现了青海高原之上就独此一株的神奇;围绕“柳”则将笔触聚焦在对柳树的外形描写上。

这样一来,原本“形散”的一篇散文却因为课题立马形成了“神聚”的效应,更重要的是学生借助课题与文本的对应关系,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不仅概括了文本的基本大意,更厘清了作者的创作思路。

四、激发阅读期待,融通内涵

纵观阅读教学的课时划分,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的基础工程,只有在融通文本、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奠定基础。

例如,《祁黄羊》一文就借助祁黄羊分别推荐自己的仇人和亲人继任中军尉的故事,将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形成对文本的融通认知,并为体悟内涵服务呢?教师紧扣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总结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外举”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仇人?“内举”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儿子?由此看出,祁黄羊的选人标准是什么?当学生依据故事内容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之后,教师则顺势进行阅读期待的营造:作者又是以怎样的策略描写祁黄羊的这一特点的呢?下节课继续探究。

显然,教师依据文末的总结删繁就简,剥离了其他语言,直奔中心,在第一课时就预览了文本内涵的风景,为第二课时的深入体悟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第一课时是基石,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打通了文本,文本解读才能迈上四通八达的境界,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12.《狼和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提、泊、倒”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积累语言,展开想象,体会大自然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 初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合作展示

1.(板书:狼)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脑海中冒出了哪些词语?(板书:鹿)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科普类说明文。(板书:和)

2. 出示词语,小组内练读 。

3. 小组展示,正音 。

4.齐读词语。

二、聚焦中心,激发阅读期待

1.接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狼和鹿的。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评价狼和鹿的一段话。

2.引导质疑,相机理解“功臣、祸首”。

3.老师和大家一样,心里充满了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围绕中心段落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对比阅读,感受森林变化,品味语言

1.轻声读读第一小节。说说一百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导朗读。

3.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凯巴伯森林?

4.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送给美丽的大森林。一起读。

5. 一百年前生机勃勃的森林现在变成什么样儿了呢?快速默读第三小节,找出描写森林现状的一句话。

6.(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枯黄在蔓延。”)读了这句话,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7.指导朗读。

8.对比阅读:老师将这句话做了这样的修改,意思一样,你更喜欢哪一句呢?

9.小结:这个生动的比喻,使文字极具画面感。

【设计意图: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从文本言语内容方面看其教学价值,更要从文本言语表达方式上看其表达的艺术。此处设计,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言意兼得。】

10.引导想象:伴随着绿色的消失,枯黄的蔓延,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11.分角色读出森林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朗读,使学生既扎扎实实地习得语言,又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12.森林前后变化鲜明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板书:作比较) 同一座森林一百年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四、合作学习,感受鹿群变化,探究原因

1.狼被捕杀前后鹿群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2.出示合作要求:1自由读1~3小节,完成表格(略)。2小组内交流所填内容。每组选派代表做好全班交流准备。

3. 小组合作 。

4. 全班汇报 。

5.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数据,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鹿群的变化。(板书:列数字)探究原因,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初读课文时的困惑吗?

6.齐读最后一节。

7. 难道这场灾难真的是鹿造成的吗?作者借这个生动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此处紧扣森林和鹿群的前后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变化原因,从而为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缘由奠定基础。】

五、学写生字,交流展示

1.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要写的几个生字。(出示:葱、染、捕、退。学生交流。)

2.教师范写。

3.学生临帖,展示。

六 、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

1. 抄写书上104页的词语 。

13.《暖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书后列出的8个词语。

3、说出“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教学重点:

1、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教学方法:

运用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课之前,我先播送一则天气预报:今天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12摄氏度,偏东风三级。昨日,有一股暖流自西向东移动,江苏地区气温近日将有所回升。

2、提问:在这则天气预报中,“暖流”指什么?

3、导入新课:在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板书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⑴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⑶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⑷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尝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7、互相交流分段及段意;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从“涌动”一词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心情会这么激动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全文生字,引导讨论:这么多生字中,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其中的哪几个?

14.《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4个字。认识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磁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今天老师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请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请看,他们来了。(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美丽的春、夏、秋、冬景色)

相机出示图片,教师根据图片描述来创设情境:

春天:春天到了,柳树绿了,小草从地底下钻了出来,瞧,桃花笑红了脸,迎春花正在向小朋友们招手呢!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到。这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出示卡片:春天。指名认读。)

夏天:夏天的清晨,只要一到荷花池,远远地就能闻到一阵清香,那是满池的荷花开了,碧绿的荷叶象一个个大圆盘似的,上面还有小露珠呢!真可爱!瓜地里的西瓜也成熟了,相信里面的果肉一定是甜滋滋的。向日葵也面朝太阳,开得多热闹啊!这就是生机勃勃的夏天。(出示卡片:夏天。指名认读。)

秋天:这是黄叶飘飘的秋天,北京的香山公园一到秋天,就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真是一片火红。农民伯伯正忙着大丰收呢。(出示卡片:秋天。指名认读。)

冬天:这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山上、树上全都是白茫茫一片,北方的小朋友还可以滑雪、堆雪人,非常好玩。这就是银装素裹的冬天。(出示卡片:冬天。指名认读。)

师:这就是四季带给我们的感受,(板书:四季)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为进入新课学习储备必需的情感因素。)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文,去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的四季。师:好听吗?想不想读读。(一年级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准确地传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主读课文。

师:翻开语文书,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读准它,难读的地方把它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认读生字。老师刚才看见小朋友们非常认真,回家已经做好预习,把生字都圈出来了。现在把它们请到屏幕上你还会读准吗?(课件集中出示字词。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读。)

(1)小老师带读有拼音的词语。先拼读再直接读。(2)同桌互相读生字。指同桌读。开小火车读。(3)认偏旁记生字。齐读。

(4)猜谜记生字。老师出字谜,学生猜,不说出来,而是举起这个字的卡片。再认读。

雪:雨点儿落在倒山上。秋:小禾苗被火烧断了苗头。肚:月光照在土地旁。

春:三个小朋友一大早看日出。

圆:大口框,小口儿,贝贝关在家门里。叶:小口和十不分离。

(5)摘苹果。金苹果,银苹果,谁想来摘大苹果。

(6)看图学词。(荷叶、谷穗、雪人、草芽)相机把话说具体、说丰富。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看谁来了?生:我看到一只小鸟在飞。他们在说什么呢?

指导说话:春天,小草芽从土里钻出来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他会对小鸟说什么?

生:春天真美!生:我要长大!生:我是春天。

师:他为什么说自己是春天?生:因为小草春天就会发芽。生:因为人们看到小草绿了就知道春天到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草芽多高兴、多自豪呀!自己读读课文,把小草芽的高兴、自豪的样子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检查朗读。谁来读一读?师:真好!谁再读读,更高兴些。一生读。师:读得怎么样?生:好!师:我也想和他比一比。老师范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笑眯眯的。生:我发现老师把“我是”读的特别重。生:我发现你把“尖尖”读的特别轻。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练习有感情的读。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我真想变成一株可爱的草芽,你们想吗?让我们一起边表演边读。愿意表演的同学起立。学生兴致勃勃地扮小草和老师一起表演。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乐,你们自己表演,看哪株小草芽最高兴、最得意。老师朗 2 读课文学生表演。

五、拓展练习。

1、观看课件,创编儿歌。(桃花、柳树、迎春花、绿叶)()(),他对()说,“我是春天”。

(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开放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编诗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欣赏歌曲。生机勃勃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美好印象,春天真美。让我们来听听歌,放松一下。其实,除了春天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美好,夏、秋、冬也同样给我们带来它们的乐趣,我们可以回家去认真地读读课文,将你所喜欢的季节画出来,看看在不同的季节你得到了什么快乐,下节课一起来交流。

(让学生画四季,用画笔描绘自己喜欢的季节,再向别人介绍,感受美,表达美,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六、写字指导:“儿”、“七”。

1、学生观察,认识新笔画:竖弯钩。注意:竖直弯圆钩儿向上挑。

2、师范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讲评。

5、学生再写一个。

15.《比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一册第四单元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能力: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会正确求比值。

3.情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 女工人8人, 男工人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3.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两数相除, 不能整除时, 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其中被除数可以看作分子, 除数可以看作分母。

二、导入新课

1. 出示例1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 针对学生所答, 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2. 小结:

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 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叫做比。 (板书:比的意义) 。

三、学习新知

1. 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 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 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 指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说法变了, 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5÷4=5/4, 我们就说, 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 可以写成5∶4或5/4, 读作:5比4。

(2)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 (1)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 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3) 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4

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 教学例1“试一试”。

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然后集体订正, 评价。

(4) 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5是比的前项, 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5又是比的后项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 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 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 正确表达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 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 (时间)

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 它们是同一种量, 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 (速度) 谁和谁进行比较? (路程和时间) 谁除以谁? (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 (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 (不是) 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 (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 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 求比值。

思考:5∶4表示什么?4∶5表示什么?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 不写单位名称。

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 可以用分数表示, 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3.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 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 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 小结:

(1)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2)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

(1) 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 能不能用“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 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 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2)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四、巩固练习

1. 想一想, 填一填。

(1) 比的前项是5, 后项是3, 比值是 () 。

(2) 比的后项是8, 前项是4, 比值是 () 。

(3) 比的前项是0, 比值也是0, 后项是 () 。

(4) 甜甜3分钟做60道口算题, 做口算题的数量与时间的比是 () 。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然后指名回答, 集体订正。 (提醒学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

2. 学校里有10棵杨树, 7棵柳树, 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 ,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3. 两辆汽车, 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 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 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2) 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3) 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

(4) 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

(5) 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

4. 求比值:4∶50.8∶0.4

五、拓展练习

1.“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12∶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 (不是比, 它是记录两队得分多少的一种形式。)

2. 小强的身高是1米, 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这种说法对吗?

3. 如果a是b的3倍, 那么a和b的比是1∶3.对吗?

4. 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1∶15。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 你有何想法?

5. 图示呈现:两杯糖水, 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50。哪一杯糖水更甜?

6. 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 大齿轮有100个齿, 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 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 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作业

16.《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六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的故事。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此外,学生的书写也有所欠缺,概括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4.理解课文2~4节内容,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2~4节内容,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前查阅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墨梅》穿插其中:我们每天的语文课都有课前三分钟诵读,今天课堂搬到这里也不例外。

一、 导入

1.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一首《墨梅》,知道是谁写的吗?你知道他吗?

2.生交流资料,并问收集资料的途径。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学会取舍,把自己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资料记录下来,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取舍得很好。

3.入题(师述:王冕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作诗不拘常法,语言质朴自然,寄意深远,著有《竹斋集》。他更是一位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墨梅》就是他的一首题画诗。他一生孤傲,鄙视权贵。《中国历史名人传》称赞他:“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么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去感受王冕少年时期的故事。)

板书:24 少年王冕

二、 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语言风格和现在有所不同,课文较长,多音字较多,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

出示难读的句子,指生读,适时出示多音字“载”。

zǎi:表示年,如一年半载,三年五载;表示记在书报上,如记载,转载。

zài:表示用交通工具装,如载货、载重;表示充满,如怨声载道;表示乃、于是,如载歌载舞。

读后评价:看来同学们用心读书了,多音字读得那么正确,句子也读得很流畅。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红色的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字音同学们都读正确了,书写你能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吗?

生说,描红。

2.请同学们把这些难读的句子放到课文里去朗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王冕几岁时的事情?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知道的?

3.浏览课文:哪几节写十岁、十三四岁呢?其余的呢?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同学们,我们抓住了课文里一些有用的信息,如:“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就可以理清课文的思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好像要到一个地方去旅游,知道了这个地方的全貌和游览的路径,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 品读2~4自然段

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4节:你从少年王冕的语言和行动中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划出关键词句,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1.生读、思、画、写,师巡视个别辅导,了解学习情况。

提醒: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看来同学们都做到了。

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索,读书时一定要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2.全班交流。

(1)语段一:王冕说:“娘……闷得慌……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读句,说理解,再读句,这是人物的语言。(板书)

“闷得慌”是什么意思?

王冕不想读书了吗?(不是)你怎么知道不是呢?

生交流:

生1: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2:“每天给的点心钱……柳树阴下看书。”

如学生能找到:你真会读书,知道联系后文。 如生找不到: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要联系上下文,同学们再读读后文。

生谈理解:

舍不得花:意味着没有早点,饿肚子。

积攒一两个月: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连几十天。

偷空:抽时间。(与学生学习现状作比较)

旧书:强调“旧”字。

师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现在却要放弃学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聆听母亲的一番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2)语段二:“孩子呀,……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年成不好:收成少。

这几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连好几年,也可能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不好。

只靠: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顶梁柱倒了,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针线活:古代女子不能随便出门找一些挣钱的活计,况且她们裹着小脚,行动也不方便,只能在家里做一些针线活,一针一线一天能挣多少钱?

这点钱:与这些钱的区别。

据《儒林外史》中记载,王冕父亲去世后,王冕母亲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现在确实一无所有了。要读好这段话应该读好哪些词语?指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确实听出来了,王冕家里确实贫穷,已经供不起王冕读书了,即使王冕再喜欢学习也不得不放弃学业,所以王冕对母亲说:“娘……”

第一,无奈:请同学们再读读母亲的话,你还能读出什么?

不是我要耽误你:母亲也不愿意让王冕辍学。

只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实在:经过了各种努力都无济于事,即使有一点点希望母亲也不会这么做。

师:你就是那个无奈的母亲,你会怎么对王冕说?

指生读,评价。

第二,疼爱,愧疚,难过,不舍。

刚才我们说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你再往后读读,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和发现。

(3)语段三:“你在这里……”

小心什么?

为什么是早出晚归?(做事勤快)

牵挂:母亲在家里也会提心吊胆,坐卧不宁。

含着眼泪:为什么是含着,而不是流着?

师:天下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再三的叮嘱,从母亲闪烁的泪光,我们读出了母亲对王冕的疼爱、不舍与牵挂,当她下这份决心该是怎样的矛盾重重和万般无奈呀!

指生读。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堂里读书,而自己的孩子却要在河边放牛,母亲的心里该是怎样自责、愧疚、难过呀!

指生读。

所以,王冕说:“娘……”原来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为了安慰母亲而撒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再指生读。

(4)王冕说他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也是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是的,同学们,王冕看着母亲的操劳与煎熬而心里难安,未能减轻母亲的负担,多么懂事孝顺的王冕!你就是王冕,你来读:“娘……”

(5)配乐:男女生分读。

师:身为母亲都望子成龙,可是生活无靠,难以维持,母亲矛盾地拉着王冕的手说(女生读):“孩子……”

身为儿子,眼看着母亲这几年含辛茹苦,日夜操劳,受苦受累,王冕很心疼,对母亲说(男生读):“娘……”

身为母亲,深知儿子勤奋好学,可是丈夫早逝,无力供学,哪怕有一点点的希望,她也不会让儿子辍学,耽误他的前程,母亲无奈地对王冕说(男生):“孩子,……”

身为儿子怎能不知道母亲心中的煎熬,他要为母亲分忧,他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王冕懂事地对母亲说(女生读):“娘……”

师:母亲舍不得让儿子辍学,但又实在没办法,王冕舍不得放弃学业,但更不忍心让母亲难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母慈子孝、母子情深!

齐读整段。

同学们,好茶要品,好的文章更要品,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少年王冕的语言,再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读出了一个懂事孝顺(板书)的王冕。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出了他的懂事孝顺呢?

生答。

王冕的懂事孝顺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所以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爱我们的父母吧!

17.《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七

授课人:纪雪云

授课人单位:乌沙镇联庄小学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18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5个生字,认识6个汉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新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看懂图意,结合图理解字词是本课训练的重点。

2、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的难点。

教具准备

1、课文所描述的事物图、动物图。

2、生字、词卡、小黑板、生字苹果图。

3、录音唱带《娃哈哈》。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昨天已经见过面了,知道我姓什么样吗?关于我,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能不能介绍介绍你自己的家?

一、揭题。

小朋友说起自己家的时候,都有说不完的话,老师从你们高兴的小脸上看出来了,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小家”。

出示卡片“家”谁已经认识了?你是怎么认识的?(表扬好学会 学的学生)

能给家找找朋友吗?

有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它的名字就叫“家”,看老师写课题,请小朋友伸出小手跟着老师写。

(范写,注音)

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

诗里的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去看看呀?

二、看图,学习生字。

1、观察画面。(课件演示)小朋友快看,你觉得美吗?你都看到些什么啦?

3、学习生字。

小朋友说得真好,这些词儿你都认识了吗?点击,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己练练读读,比比谁先读准,学生自学。

谁已经会读了?谁来读给大家听?

(注意:种子、鱼儿是轻声,“子、儿”要读得又轻又快,这样鱼儿才可爱。种子的种是翘舌音。)

真的会读了吗?老师加大难度看你们行不行?哟,真的会了,真了不起!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朋友看,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小鸟在茂密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欢快地畅游,种子在泥土里尽情地发芽,成长。多美呀!

小朋友,景色美诗写得更美,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连贯。

(一)、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教师:小朋友不仅读书认真,而且姿势也那么棒!小朋友向他学习。

有的小朋友读得很认真,已经在读第二边啦!

(二)、检查初读。

1、谁先来读第一行?你真是个勇敢的小朋友!(注意“白云的家”要读得连贯。)

齐读,再指读。

2、谁来读2、3、4行?这回可就难一点啦!谁来读?

3、下面2行字儿最多,最长,谁也会读了?

小朋友读书个个都不错。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小朋友真棒!都能读通顺了,老师真高兴,你读了书知道白云的家在哪里吗? 你们愿不愿意把他们送回家呀? 谢谢你们把他们送回家。

四、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行。

A、指导体会、朗读。

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真高兴呀咱们先去白云的家看看?白云的家怎么样呀?(美)你读得真好,特别是“蓝天”,老师好象看到了广阔的蓝天,真大,真美呀!

小朋友眼前看到蓝天了吗?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象也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蓝天。

听出来了,白云在这么大这么美的蓝天里飘呀飘,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想到哪就到哪。假如你是白云,你心里怎么样啊?多么自 由自在,多么快乐呀!谁再来读读?

对呀,蓝天是白云美丽的家,蓝天是白云自由的家。小朋友一起来夸夸白云的家。

2、学习第二、三行。

A、白云的家真美,那小鸟和鱼儿在家里都做些啥呢?想看吗?点击。

小鸟在树林里做什么呢?你听,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呢?

对呀,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树林真是小鸟离不开的家!谁来读读?

听出来了你真是只快乐的小鸟!你是一只活泼的小鸟。

B、你们看小鱼在干什么呢?假如小鱼离开了小河,会怎样呢?是呀,鱼儿一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小河是鱼儿离不开的家呀!

我们一起学着鱼儿一边快活地游一游,一边读读句子。

指名读。

3、学习第四行。

小朋友你们看,种子在泥土里发芽啦!咱们一块儿来做做种子发芽好吗?

种子种子快快长种子种子发芽了!

“种子,种子,你为什么长得这样快?这棵种子长得最高,你来说说!

你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你喜欢你的家吗?你来夸夸你的家。

听出来了,你的家真温暖呀!谁再来读读?你的家真好呀!

4、齐读1-4行。

小朋友,有家的感觉真好呀!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四行诗!

其他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5、学习5、6行。

小朋友,白云、鱼儿、小鸟、种子都有自己的家,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他的名字叫什么?

(学生如果说不出,就请他们再读读书,从书里去找答案)

结合学习“祖国”。出示生词卡片。指读。齐读。

我们祖国的叫什么?

小朋友看,我们的祖国的形状就象一只昂首高歌的雄鸡,壮观的海上日出,辽阔的原野,巍峨的高山,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样啊?(祖国真美,祖国象个美丽的大花园)

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你们觉得怎么样?瞧,我们的小朋友生活得多幸福呀!

(小朋友,我们美丽的祖国就象一个大花园,我们就象花园里的花朵,幸福地成长,就象小鸟在树林,鱼儿在小河,多么快乐,多么自由自在!——“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家的感觉真好啊!让我们一起来读!

祖国真是小朋友幸福的家,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再来放声齐读……

6、齐读全诗。

(这首诗写得多美呀,下面,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美美地读这首诗。书要读得美,姿势先要美,看看谁的姿势最美。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这么美的诗小朋友想不想把他记住呀? 谁能看着屏幕读?

谁已经背出来了?

愿意背的小朋友站起来好吗?

五、复习生字词。

小朋友,学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块做个游戏,好吗?

把生字卡片分发给学生。

老师说:“种子种子在哪里?种子种子在这里,种子种子快回家!”

发到“种”“子”卡片的学生就上台把卡片组合成词语,贴到画上的相应位置。贴对了,就齐读两遍。

鱼儿、泥土、白云同样的方法。

六、指导写字。

1、咱们来看“云”字怎么写。

A、云有几笔?怎么写?

B、看书上笔顺,课件演示,说说怎么写。(横,横,撇折,点)

C、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老师边写边说顺口溜:一横短,一横长,撇折起笔在中央。

齐说顺口溜。

D、学生描红。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表扬姿势正确的学生。

2、学写“儿”。(机动)

A、别小看“儿”字笔画很少,但要写好它很不容易啊!

B、看笔顺,说说怎么写。(先写撇,再写竖弯勾)

C、范写。学生书空。

左边是竖撇,右边竖弯勾,两笔肩并肩。(不要一笔高一笔低)

D、学生描红。

七.作业。

1、小朋友,这首诗很美,课后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背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2、有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学着用“()是()的家”做一首诗。

3、想象把自己最美的家画下来(有能力的可在画下写出一两句表达你对自己家的热爱之情来。)

附:板书设计

蓝天

白云的家,树林

小鸟的家,小河

鱼儿的家,泥土

种子的家。我们

18.《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八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灰雀》一文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发展的进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我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读中体验“自读感知—导读—启思—悟读明理”的过程,实现“体会列宁对灰雀、对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体验男孩的诚实、可爱”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揭题,认识“隹”就是短尾巴的鸟。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小礼物,看,这是——(学生读),这种鸟名字叫灰雀。板书:灰雀。“雀”可以分成“小”和“隹”,“隹”是一种短尾巴的鸟,小隹就是小鸟,让我们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吧。

2、这是三只怎么样的灰雀呢?围绕灰雀,俄国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标号序号。

2、出示词语:

胸脯 散步 仰望 婉转 面包渣 白桦树 郊外 诚实 惹人喜爱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读准词语中几个后鼻音的字“诚”“蹦”,平舌音“散”等

3、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1自然段,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1、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三只灰雀的,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颜色:粉红 深红 动作:来回跳动 叫声:婉转

3、多么快乐、美丽的灰雀啊,谁来读一读?引导学生读出灰雀的惹人喜爱?升华感情。

4、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字形的

3、重点指导“胸脯”“步”“或”“敢”

4、学生描红、摹写

五、抄写句子

19.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十九

1.老师送给同学们一份礼物,需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悟。(播放课件)

2.简单交流。

(1)江苏省省花;(2)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宋祖英曾在“金色大厅”演唱。

3.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言,生活中茉莉洁白芬芳,清香怡人,让人喜爱。一位妈

妈还用茉莉来比喻真爱,而她的女儿映子见证并记录下了这份真爱。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课文《爱如茉莉》,用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如茉莉般的真爱。

(板书:16.爱如——)

4.美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第一组词语

平淡无奇直奔医院恬静的微笑

洁白纯净睡眼蒙眬揉揉胳膊

缕缕幽香洗漱含笑的眸子

清香弥漫打哈欠

(1)字音:奔、哈欠、揉揉胳膊

(2)词语理解:先分组,再朗读,后理解——蒙眬、恬静、眸子。

2.第二组句子

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

(1)第一句话读好后,长句子提炼成一个词语:那是一个

(2)理解“欣欣然”。

三、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那映子在课文中向我们讲述了谁与谁真爱的故事?

2.这份真爱流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老师每一次阅读都深受感动,相信大家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谁能把文中饱含夫妻真爱的段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有的是一段话,有的可能是几段话。

课件出示: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夫妻真爱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第6、7两节)师评:多么感人的话语!

(指名读第8小节)师评:善意的谎言并没有逃过爸爸的眼神。

(指名读第9小节)师评:多么温馨的画面。

(指名读第10—17小节)师评:朴实的话语,真切的关爱。

四、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的第6—16小节,似乎很少有人关注课文的前5个自然段,秦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2.我们知道这几段话写的是映子与妈妈的对话。那在短短的几段话中,映子问了妈妈几个问题?妈妈又有什么反应呢?

3.第一问

(1)出示:“妈妈,你爱爸爸吗?”

(2)妈妈有没有直接回答?尽管妈妈嘴上没说,可是听了女儿的提问,她心里可能会怎么想呢?(但我们从她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可能有许多想法?)

(3)理解“嗔怪”,并指导朗读。

4.第二问

(1)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2)体会“掏”字的好处。

(3)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映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板书:这也叫爱?)

(4)同学们,以你们的年龄,如果想表达心中的真爱,你会选择茉莉花吗?

(5)妈妈是随口应付的吗?(“寻思”、“一本正经”)

是的,“真爱像茉莉”,也许是我们和映子听到的最朴素、最不浪漫的表达了。其实,不同的人表达爱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热情如火,海誓山盟,有的平平淡淡,润物无声。让我们再拿起书,细细品味妈妈充满爱意的话语。(齐读第1—5自然段)

五、总结课文

虽然一时我们还不能理解妈妈的心,但最终映子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号走出课堂,去思考,也可以去实践,去问问你的爸爸或妈妈:“真爱像什么”。老师期待和大家下一次的真爱之旅。

附板书:

16.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这也叫爱?

20.《比本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十

《比本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只梅花鹿和一只金丝猴互相合作摘果子的事,告诉读者:个人的本领再大,也需要合作才能干好事情的道理。本单元的主题是合作,让学生懂得学习中、生活中的有些事情需要靠自己努力,或者靠自己现有的本领是不能做,也做不好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14个生字,会写“领”和“象”。正确认读多音字“了”的两种不同读音。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尝试运用。

3.培养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学会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生字,会写“领”“象”。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尝试运用。

教學准备

教师:课件、贴图、词语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相关资料,生字练习册,识字卡。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播放视频《动物世界》,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交流自己最喜欢视频中的哪种小动物,并说说为什么。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指名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教师补充。

2.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想办法认识它。

2.小组内交流识字法,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识字情况。

4.小结识字方法。

5.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开火车读并组词,检测单个字的认读情况。

6.“摘苹果”游戏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7.区别多音字“了”:同桌互读、开双轨火车读“了得,了解,成功了,会读了”。

8.趣味读词:“他们俩”“你们俩”“我们俩”。

9.动作表演读“得意洋洋”“垂头丧气”。

10.出示课文中描写梅花鹿“得意洋洋”及“垂头丧气”的句子,指导学生带上神态和动作读。

11.指导写“象”字,展示评价。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

2.指导多形式读课文第一段。

(1)分角色表演读,体会金丝猴和梅花鹿的自信。

(2)齐读。

3.总结:你们的本领真不小,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知道了梅花鹿的本领是——“跑得快”,金丝猴的本领是——“会爬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们是怎么比赛摘果子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四、拓展阅读,课后延伸

推荐阅读《同步阅读文库》中的文章《一个都不能少》。

板书设计:

比本领 象

梅花鹿 金丝猴

跑得快 会爬树

上一篇:五年级组工作计划下一篇:谈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