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精选12篇)
1.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 篇一
《初中物理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从2013年9月开始,我对《初中物理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这一课题的进行申请、立项,及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通过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一年来取得一定的成果,也使一大批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及其他习惯,班风焕然一新。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习惯是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初中生必须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我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尚未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而提高。被动学习,为他人学习的理念在初中生中广为流行。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行为令很多老师和家长头痛。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我认为:唯有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可能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也才可能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可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这个研究课题。我决定尝试着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作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突破口。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实验目标
1、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根据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形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的实验,使学生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讲究方法,不断创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心态。通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孩子是管教不足溺爱有余,所以造成孩子各种习惯非常差,尤其是自主学习习惯更是令人堪忧。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自主性。不爱思考,不爱发言,不爱动笔。
2、没有预习、复习、查找工具书、质疑等基本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不会学习。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
4、学习意志不坚,不能持之以恒,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退缩,没有进取心和自信心,经不起考试失败的挫折。
针对以上不良学习习惯,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1、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方面的表现,进行归类、整理,并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的研究。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向45分钟要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3、探索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关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探索。
4、探究培养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有效方法。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的适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
1、筹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我首先编写了有关学习习惯及习惯养成的问卷,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摸清了他们有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并组织学生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及良好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很好地与老师配合,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同时我查阅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了解了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态进行学习,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填报了课题审请表。
2、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4月):我调查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成因,写出调查报告。初步拟定了对策,制定了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实施方案,制定了日常学习行为规范,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开展并实施,如在“收集信息和积累资料的习惯”培养中,进行了课前五分钟同座互查;课堂上重点知识让学生立即画下来,并要求学生逐步达到理解记忆,隔日组长检查····,取得阶段成果。
基本要求习惯形成后,应进行更高要求的习惯培养,如培养学生运用教材,讲解习题;探索学习规律,形成独特的、良好、高效的听课习惯;理清各章节的内容、规律及关联,学会科学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也就是说,从养成习惯入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3、总结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进一步完善实验,进行总结,形成了书面材料,写一篇论文。在每一阶段,我都非常重视家校合作,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家长会电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表现,学校和家长步调一致,共同帮助学生养成符合时代所需要的积极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在每一阶段结束后,我都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在以后培养中进一步完善、提高。
五、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本课题的研究我主要采用了调查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二)、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1、向学生发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成因分析报告,制定了培养对策和实施方案。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主渠道是课堂。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索和研究,我认为整个课题的实施,必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必须抓好课前、课内、课后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正确处理好课前、课内、课后三者关系,重视课前、突出课中、兼顾课后,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此围绕课题我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落实研究内容,对课前、课堂、课后教学的三个环节进行大胆的教改尝试,初步构建自主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首先,重视预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组织好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活动。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奠定听课基础,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明确知识要点,抓住知识重点,思考知识难点,找出知识疑点,从而保证在以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课前预习也是学好物理课的主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我们在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具体要求:一是明确预习目标。二是指导阅读方法。三是坚持预习检查督促工作。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了解了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基本框架,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普遍反映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轻松多了。
其次,重视听课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可能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我必须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落实到“学”上,把教师主导地位落实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始终围绕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各种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次,重视复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作用。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复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回忆和思考所学实施,训练记忆力,可以进一步掌握新知识的逻辑结构,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可以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提高学生理解、复习和整合的能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工作对教学效益提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加强对学生课后复习工作的指导,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学习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最后,重视作业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消化和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必要的课堂、课后、单元作业可以及时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答题、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在学校的关心支持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研究现已接近尾声,一年多来,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
1、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改变。
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立足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策略,以指导学法为举措,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指导,学生由机械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涉及到倾听、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表达、交流、合作、实践等各个方面,方式灵活,使学生更广泛地获取信息途径。学生能从自己的视角和能力出发,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如:一个课题,学生有不同的猜想和发现;某些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解答方案;某些探究,学生有不同的方案和方法;等等。
2、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提高。
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也不局限于听课和做作业。他们的学习已从课堂、课本拓展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等各个领域。
(1)会在自学中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总体来看,实验班的学生,教师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因而学生注重自主学习,比对照班学生明显在自学中会发现问题,在提出假设或猜想方面比较多方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采集相关数据验证假设和结论。(2)能以点带面,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学生能够先透彻理解某个知识点,然后通过对照、联想,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带动其它相类似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以某个知识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展开探究,拓宽知识面。(3)有及时总结、归纳、联系、整理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在学习完每一单元、每一章节之后有及时总结、归纳、比较、联系、整理成知识网络的习惯,总结出知识相互联系的某一条主线,达到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既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难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必须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索、深化。我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2.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 篇二
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 物理实验既是开展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又是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相较于理论讲授, 利用实验手段来讲解相关知识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为实验手段往往比理论讲授要更加直观生动。在物理课堂上, 为了引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 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手段来进行课前导入。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大气压强”的知识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将一个浸透酒精的棉球点燃放进烧瓶之中, 接着把一个去了壳的鸡蛋放在烧瓶的瓶口处。过一会儿, 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学生发现原先在瓶口的鸡蛋被一股力量慢慢地吸进了烧瓶之中。就这样, 在有趣实验的引导之下, 学生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学科, 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就会发现, 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 处处都包含着物理知识。为此, 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就可以利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 在讲到“蒸发”的概念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 去医院打针时, 护士用酒精棉擦拭皮肤以后, 皮肤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在讲到“升华”的概念时, 让学生思考一下, 为什么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越变越小, 直至最后消失?在讲到“惯性”的概念时, 让学生回忆一下, 坐汽车的时候, 汽车开动、刹车、左转、右转时, 车中的乘客身体分别会朝着怎样的方向移动?等等。这种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爱做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在物理课堂上, 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游戏式导入, 使得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摩擦力”的知识时, 就利用拔河游戏来导入新课。首先, 我找了两个男同学上来进行第一轮比赛, 结果其中一个男同学取得了胜利。接着我又找了一位女同学上来与之前的获胜者进行第二轮比赛, 但是在比赛之前, 我偷偷地将润滑油涂在了男同学一端的绳子上, 这样, 在比赛开始以后, 之前取得胜利的男同学却输给了力气较小的女同学。通过这两轮的拔河比赛,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及摩擦力的作用。这样, 就给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四、利用多媒体工具导入新课
随着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多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多媒体工具是一种集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 多媒体工具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诸多优势, 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强烈的刺激, 使得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 在物理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导入新课也是教师经常用到的导入方式。例如, 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 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模拟的日食和月食现象, 通过清晰而生动的动画演示, 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并直观地认识到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规律。这样, 有了这些直观的经验作为基础, 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知识的讲解, 学生自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五、利用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在课堂教学中, 几个有效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起学生的思考行为, 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 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导入新课。例如, 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
教师:很多家庭用的小台灯都具有调节亮度的功能, 那么台灯亮度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与电流有关。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改变电流的大小呢?
学生:改变电压或者电阻。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改变电阻大小呢?
学生: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一种可以调节电流大小的仪器, 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滑动变阻器。
教师:滑动变阻器是怎样连接在电路中的呢?
学生:通过串联的方式。
教师: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以后, 各部分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发生了哪些变化?
就这样, 在一问一答中, 学生顺利地投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物理课堂中,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激发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就会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不但要正视导入的功能, 更要发挥想象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灵活的导入方式, 使得物理课堂教学在有效导入的引导下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卞孝武.初中物理课堂导入面面观[J].数理化学习, 2011, (12) .
[2]姚传书.初中物理一些新颖的课堂导入[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12) .
3.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初探 篇三
【关键词】物理课堂;演示;实验
一、做好物体课堂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什么时候要提出什么问题,启发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演示时要注意些什么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概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得出结论,形成概念或导出规律。
例如在《大气压》这一节内容中,我们可以安排几个实验,阐明问题。每做一个实验,都要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最后引导出规律性的东西。
(1)首先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存在压强,并作为引导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學习的浓厚兴趣。
(2)接着我们可以增加《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薄膜扎好,然后用抽气或针管将漏斗内空气抽去,可以看到,像皮薄膜向里凹,改变像皮薄膜所对的方面,像皮薄膜的凹像不变,这个实验表明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
(3)进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向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压强是很大的——让两个空心的马德堡半球官倒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里的空气,为了生动形象,可以叫两个小同学用力往两边拉,结果半球拉不开,教师把管子上的开关打开,听见嘶嘶声,表明空气又进入球内,小同学很容易就把两个半球拉开。教师要抓住时机指出:抽出空气后的马德堡半球,两个同学都拉不开,空间要用多大劲才能拉开呢?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迫切需要理解这个问题。
(4)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第四个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目的是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并阐明大气压为什么可以用水银柱高来表示。这四个演示实验一环扣一环地把教学内容逐步引深,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因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很自然地紧紧跟随教师的演示实验而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的演示实验还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长期不忘。此外,教师的演示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往往起着示范作用。
二、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边做演示实验边分析、边推理,同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动脑。这样做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上变灌为导,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变为自己动手,实践探究,动脑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课堂教学得以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演示实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有人认为,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可以代替演示实验。我认为这种“代替”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固然某些生活经验可以用来难某些物理规律,但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这些经验,特别是学生并不是有意识地观察和体会所感到的物理现象。因此,课堂演示实验有必要使学生重新观察这些物理现象,再和生活经验加以印证,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例如:在惯性问题上,虽然初中学生多数具有站在汽车上,当车开动或加速时,人会向后倒;当车减速或突然停车时,人会向前倾倒,但这些体会和经验都不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因此在教学中仍然要演示放在硬纸板上的钢球,当硬纸板突然被弹出时,钢球保持静止现象的实验;还要演示直立在小车上的木块,当小车突然开动时,木块要向后倒,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就要向前倒的实验。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共同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联系站在汽车上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物体惯性的体会就更加深刻了。认识到那是一切物体普遍存在的物理性质,而不是人体所特有的。这样不仅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牢固地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得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避免“讲实验”。因为有的教师认为:“没有实验照样可以教好物理”,“做好一个实验不如讲好一个实验”。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些物理知识,光凭教师嘴巴讲,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经历,他们在思想上就很难接受。
如: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金属丝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吗?这个问题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感到困惑,教师只要用电流表进行测量,稍加演示,学生们立刻就会明白,同时还有一种“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2)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在实验前向学生布置预习实验,否则学生不知道实验目的、观察对象,更谈不上如何去思考问题。学生就会把观察实验变成了集体“看把戏”。
(3)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操作不严谨,不规范,随心所欲。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要站在讲台上做演示,教室空间又那么大,学生又那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选择演示仪器时,要注意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更不要只顾自己操作方便将实验装置朝向自己,或者长时间站在实验装置与学生之间,挡住学生观察视线。
(4)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还要避免教师忙于操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最后学生看到了现象,记住了结论,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将严重影响学生今后在学习物理上的发展。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是物理课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让学生学到许多物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戴永广.一个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师,1998(04)
[2]易其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3]章君明.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技术性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4]李世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04)
[5]马庆甲.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做”的尝试[J].教学与管理,1999(08)
[6]张格鹤.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7]其木格,林海河,郭继成.物理演示实验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兼论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的统筹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8]席彩萍.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化解教学难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S1)
[9]王运常,雷清春.生物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要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4.初中物理 热学 知识点小结 篇四
热与能基础概念 热与能基础概念
1.温度是表示 物体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 摄氏度 , 读作 摄氏度 温度反映了 分 子热运动(分子不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2.摄氏温标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为 0 摄氏度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 度为 100 摄氏度 3.测量温度我们通常使用 温度计 它的工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使用时应该先观察 量程 , 最小分度值 ,玻璃泡充分接触(时间,空间)读数时视线与玻璃管内的液面 相平,不能 离开被测物体__ 4.医用温度计称为 体温计 ,它的测量范围是 35 摄氏度---42 摄氏度 ,人体的正常 体温为 37 摄氏度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读数时,可以 离开被测物体 ,第二 次使用时要 甩动体温计,使液体回到玻璃泡内.5.为了衡量在 _热传递___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物理学引入的物理量是_热量_,单位 __焦耳__,发生热传递的条件 存在温度差 , 温度相同 时,热传递停止.6.(实验)液体必须 种类不同__, 质量相同 酒精灯要放在铝板中央加热是为了 单位 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实验时应该观察: 温度计 记录数据 :液体温度 , 加热时间 7.实验证明了哪些因素与物体吸收热量有关_物体质量___,_物质种类__ ,_升高温度 特别注意,与加热时间无关)(特别注意,与加热时间无关)8.由实验,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比热容 ,它的单位________ 一杯水的比热容为 _____ __ 物理读法____焦耳每千克摄氏度____物理意义_____1 千克的水上升(或下降)1 摄氏度吸收(或放出)4.2x10^3 焦___,倒掉一半水,比热容 不变 9.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是因为比热容是 物质的一种特性 比热容的公式 10.判断 吸收热量与比热容有关(正确)比热容与吸收热量有关(错误)11.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__Q 吸=cm(t2-t1)___,物体放出热量的公式__Q 放=cm(t1-t2)__ 12.物体内大量分子的_不停地无规则__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__引力_,__斥力_ 13.内能是指__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___总和.温度升高, 内能_增加_;内能增加, 温度 不 一定 升高_,这说明内能还与_物体的体积,状态_ 有关 1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__做功,热传递__,晒被子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是内能 增加 15.热机是将__内能__转化为__机械能__ 的装置,它可以分为__吸气冲程__ __压缩冲程__ _做功冲程_ _排气冲程_ 四个部分, 其中能量发生转化的是_压缩冲程_ _做功冲程_ 内能变为机械能的是 做功冲程 机械能变为内能是的 压缩冲程 阀门打开,活塞向上的是_排气冲程 阀门关闭,活塞向下的是_做功冲程_ 16.做 5 次功,需要_ 20 个冲程,飞轮转__10_ 圈
5.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小结 篇五
李含旭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我们高一年级6位教师经过培训与自学,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围绕这一目的,经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新课程有了一点体会,现从以下三方面作一汇报:
一、过程
三个月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统一的模式,1、备课方面:全组六人先对每章节深入分析、讨论,确定课时,确定大的框架,制定出本节课统一的教学设计,在大框架下,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增添适当内容或手段,因班制宜,有效探究。
2、上课: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在课堂上就能表现出积极的欲望。为此我们加强了实验课教学,积极开展学生实验,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面向全体实行启发、讨论等教学方式,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法模式。
3、作业: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保证练习质量,课外练习结合学生实际,对《非常学案》有选择性布置,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动起来。
二、收获: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有了一些收获:
1、新课改,转变
了我们的教学观。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过程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2、新课改,转变了我的角色,在以前几年的高三教学中,将本是“双边活动”的教学,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学会,新课改,使我基本克服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激活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3、新课改转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去对学生评价不够全面,太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平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新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从多个方向、角度掌握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的积极程度,观察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困惑:
1、资料不配套,章节知识点提前,部分内容前后不连贯,《非常学案》难度较大。
2、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落实基础知识,完成教学内容,又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只能是我们的目标。
3、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注重结果,而现行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学活动还是围绕考试内容进行,还要看那“一锤子买卖”,故影响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不敢放手。
4、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度的把握不够,管得太死,势
必会死气沉沉,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但放的一活,难免会出现混水摸鱼、滥竽充数的现象。“课堂活了、学生傻了,成绩差了,教师闷了”的矛盾困惑着我们。
5、新课程教与学的不适应,部分学生习惯被教师牵着走,没有教师的督促不会主动学习,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需要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6、新教材取消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若这些实验由学生完成,自然对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实现很有好处,但教学时间紧张。
6.如何做好初中数学课堂小结 篇六
榆中县来紫堡中学教师:张林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发现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想自己进步更快、所教的学生掌握的更好、发展的更全面,情景引入是重要,因为它可以引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教学过程也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和收获;而与课堂引入和教学过程一样重要的,其实还有被我一直当成可有可无的课堂小结,因为它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本文就是从数学课堂的小结的重要性说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借鉴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小结,谈谈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在中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小结,几乎是每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我却从来都认为它是一堂课可有可无的部分,只是受每节课时间和内容的影响而已。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这也充分说明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堂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的思想:只是把课堂小结当成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是为了形式上课堂的完整性;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形式------我的独白与忠告------学生只是在听,接受老师强加的教学成果,甚至,有的同学只是知道这个时候是该下课的时间了。因此,认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努力追求课堂小结的高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追求的。
二、通过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了解了课堂小结的功能 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教师是否上好了一堂课,是否落实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能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兴趣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对教师而言,是上课内容的回顾 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经过精心准备后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依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作为数学教师,抓住课堂小结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一堂课到底做好了哪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总结及大家的补充,教师能对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到底掌握到哪个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回答“有何收获时”教师本人也在回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回顾自己教学生的每一个环节,是否下次应作调整,应作怎么样的调整,思索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作为新课程中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对学生而言,它是对知识的巩固 一堂数学课的课堂小结的功能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而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节课所掌握的新知识为下一堂课、下一个知识点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延伸和铺垫。课堂的小结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一堂数学课结束了,在小结中师生一起可以明确地了解到本节课中学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的相互关系,来龙去脉是按照哪一条线来展开的?有几个新概念、新定理(公理)、推论及公式?这节课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其次是帮助学生巩固与提升知识一堂课的小结,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适时扩大“战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的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新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的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课堂小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对某一堂课的学习,在课堂小结时,学生会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产生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解题方案等,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创新思维。一旦有了这样的思维作准备,学生就能把数学学活,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数学上的知识解决数学上、生活中涉及数学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运用的学习,就能把生活中商品买卖的利润问题很好的掌握,并教与了他们必要的生活常识;又比如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三角形及八年级四边形基本常识的学习,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类比学习,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脸盆架、土地测量的三脚架做成三角形,而有些衣架、拉门、电子门等做成四边形的原因;等等
二、通过向老教师讨教,我掌握了课堂小结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因此,我觉得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也应该紧扣这些目标进行小结。
(一)注重对每堂课的新知识(即定义、定理、法则、性质)的梳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比如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实际物体与数学图形的形状、大小的类比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等等。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猜想等活动后,对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一般情况下都能在各自的大脑中经过加工形成初步印象,所以在小结中,学生一般都能把课堂中的新知识的框架叙述出来,比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学生能基本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2、求出整式方程的解;3验根。代数中这样的知识小结在学生经过适量的练习后是都能解决的,计算步骤的小结也是代数中经常遇到的。而几何课程的小结也是如此。
(二)注重对每堂课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梳理。在课堂小结时及时对本节课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要看他对整节课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程度。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价值不只是记住几个数学结论,解决几个习题而已,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在里面。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升华。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对于定理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它所内含的数学转化的思想。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前,学生大脑中的180度的角有平角,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同旁内角的和,证明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就是将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或同旁内角的过程。那么在小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概括这种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有了这种转化思想,就有了思维的方向,也就有了行动的方向。这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
(三)注重对每节课进行纵横的综合联系,抒发学习感受。我们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小结时应注重纵横知识的联系,这一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上整式的加减这堂课时,新内容很少,就是两个简单例题,在学生预习课本,解决习题,解决练习后,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知识,从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的转化思想,联想到恒等变形,从全局出发,通过联系、类比,将与整式加减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纵横联系,求同存异。通过建立数学观点——验证数学观点——升华数学观点的思路,让学生把一节普通内容的课,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高度。这样的小结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四)注重对数学经典习题的梳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在数学习题课、讲评课及某些新授课中,对于经典的数学习题的小结也非常重要。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经典的生活背景题目等。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学生体验问题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差异时,感受不同方法的得出主要来源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的不同;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些问题的小结,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享受情感与态度上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三、通过课内外的交流协作,我学会了课堂小结的形式传统的课堂小结就是老师简单的例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千叮万嘱要学生记住这个记住那个,而学生就是机械的听着,有的只是候着下课的铃声。这样的小结,唤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下课堂小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应做好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这样才能达到课堂小结对该该节课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后继知识的欲望和启迪他们对数学的灵感。
(一)首尾呼应,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材在编排时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大部分章节之前都有一定的问题,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而教师在上课设计情景引入时也往往喜欢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与此相对应,在课堂结尾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以增强学生解题之后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设计这样的引入学生会很感兴趣。如图一,圆柱的高为12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在 A处有一只蚂蚁,B 处是一块蛋糕,现在蚂蚁想沿着圆柱爬着去吃蛋糕,请问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一开始很难下手解题,通过学习后,就知道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展开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如图二线段AB的长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这样的课堂小结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首尾呼应,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梳理,形成学生的知识系统性 这是数学课堂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课堂小结方式,教师利用下课前几分钟时间,简要的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梳理,辩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进一步强调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进行课堂小结,也有多种方式,包括: 1.提问的形式。2.图表的形式,在上一些和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比较类似的新课时,可以采用图表进行类比小结,如学习相似三角形可以和全等三角形进行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增强学生的类比思想。
(三)思维拓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课堂小结,对于独立的一堂课而言,它可能是一个终点,但对于一段数学学习而言,它可能是另一个起点。在课堂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定义与证明》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什么是定义、命题,而在课堂小结时,老师也是采用提问式,问题提得很大,但对学生来说绝非空洞,而是富有挑战性,因为老师的提问是:请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对于这样一个紧扣本节课的问题,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想说下去,多么精彩啊!
7.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 篇七
一、教学程序
(1) 学生活动———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明确目标出示学生活动提纲
(2) 学生阅读———根据学生活动提纲有目的的阅读
(3) 小组交流讨论
(4) 教师精讲———本节易混知识点
(5) 反馈练习
(6) 学生反思———针对本节教学目标
二、具体做法
(一) 学生活动要设疑
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提纲时, 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设计要有质疑精神, 才能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强烈欲望。这是培养学生能力、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关键。质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学中常用以下设疑方法:
1.实验设疑,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如讲大气压强时首先演示覆杯实验;讲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首先演示敲鼓。2.提问设疑。一般此种设疑以书面形式出现。
总之, 疑问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神奇的诱惑力, 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掀起急于求解的波澜, 激起极大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
(二) 阅读 (自学)
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上一环节的学生活动提纲来阅读,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教师都要创造阅读情景,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带着自己未懂的问题, 有目的听讲,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 小组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认真组织小组讨论, 实现师生问题的共同确认, 以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间的质疑、释疑, 既可澄清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为了搞好讨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既是讨论者又是把握讨论方向和速度的引导者, 对学生的表达要适时进行指导、评价。即讨论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使讨论服务于教学。
(四) 精讲
教师的讲授是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但绝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由教师选定和精心设计的练习题,
既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作为进行教学行为的调整补充完善, 又有利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的能力。
(六) 学生反思
学生反思要针对于本节教学目标, 首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比如学习《测量电阻》这节课结束时, 应让学生反思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原理、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其次是每章内容学习结束后对知识体系的反思。在学完一章内容后, 学生对具体知识点可能出现模糊和混淆, 这就有必要让学生通过知识体系的反思, 强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识记。最后是对所犯错误的反思, 反思原因, 提高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造成学生反思行为差除了学生本身缺乏反思意识外, 还由于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师误以为通过多留作业多占自习的题海战术就能让学生学会所学知识, 结果使学生受制于过多的课业负担没有进行反思的时间;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方法的传授与讲解, 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行为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明白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与方法,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反思式学习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摘要:“课堂反思习惯”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教学程序。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既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8.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初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有效提问 方法和策略
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通过课堂观察,我们逐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有效提问要把握好“五性”
1.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封闭性的提问,以“是”或“不是”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并带有猜测的成分,因为回答“是”或“不是”都有50%的正确概率。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或思考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
2.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目标明确,或者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或者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规律、定律的关键词句,或者引发学生进行超越文本的深度思考。
3.提问时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与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
4.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所提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有生活化且富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做好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1)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着不同的方向自主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2.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时机主要指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提问后的等候时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一是学生的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的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自愿给出更详细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以更多依据为基础做出有预见性的回答,而他们的成就感也会增强。
3.科学选择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提问的方式。如:知识型问题——楞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理解型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楞次定律中“阻碍”的涵义吗?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吗?分析型问题——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电磁作用规律,你能说说会议话筒传声的过程吗?评价型问题——谈谈你对××问题的看法,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
4.准确把握问题难度
所提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传授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又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
5.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为使提问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切忌先让学生站起来,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或按一定顺序对学生进行发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避免因过早叫某个学生而让其他学生感到回答无望或因不需自己回答而不思考,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9.初探中学物理课堂与美学 篇九
重庆市荣昌中学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物理是难学难懂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习物理是一件令人烦闷枯燥的事情;学生缺乏对物理的学习热情,甚至对物理用恐惧和厌烦心理,是每一个物理教师一直面临的问题;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再认识,给予学生一节生动、乐趣的课堂享受则是每一位物理教育者致力探索的问题。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成绩提升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不可能天真的以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靠几个小故事,几次思想教育讲座或者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的长期说教就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开普勒在接受日心说时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想象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爱恩斯坦也增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永远是源于美好事物的感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因为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这门学问的美,也就是对物理学的美的欣赏、享受与追求,从而促使他们乐意去享受和追求这种美,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伟大建树。
同样对一位喜欢物理的学生来说,物理课堂是充满乐趣的,学习物理是一种美的享受;他之所以喜欢这门学科,能学好这门学科,是因为他在学习一系列的物理定理、定律、公式和解题技巧的同时,还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美,并为这种美所打动,从而自觉地去欣赏、享受与追求这种美。把物理学的美展示给学生,用美去感动学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方式。
说到美我们会想到自然和艺术美,却很难将物理学和美联系起来,这是因为物理之美更注重于事物内在结构和谐,秩序以及思维之美。这种不以外在形式来呈现的美,我们的学生很难直接感受到,从而
吴定栋
造成学习物理的乏味心理。如何向学生呈现这种美,把物理学的内在形式美,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用美来感动学生是我们物理教育成功的关键;结合我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美的展示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展示物理哲理之美,励志树德
物理课堂在教会学生基本物理规律的同时,还能给予学生做人的感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高一物理关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中,有这么一个典例:
清晨,一架飞机自动向西飞行,倘若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太阳相对地球的转动速度一直,那么飞机上的人将会发现太阳一直不会落下去,我们将看到永恒的黄昏;倘若飞机以很高的速度(大于太阳相对地球的转动速度)飞行,这个时候飞机上的人将会观察的太阳竟然从西边升起来了。
诗人们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总是伤感于美好的事物即将逝去,或者觉得已经错过了很多时机,为时晚也!然而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永恒的黄昏。“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往往是指某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后再这里太阳竟然真的从西边升起来了,这不就告诉我们的学生,凡事没有绝对,美好的事物是可以永恒的,奇迹是可以发生的;你可以告诉你的学生,你以前没有学好物理,现在为时不晚,你以前学不好物理,你现在和以后都是可以学好物理的,只要你把握好自己的方向(飞机自动向西),付出一定的努力(速度足够大)。
在我们讲到重力这一节重心的概念时,也有这么一些事物:不倒翁和欹器。学生学习重心的概念,我们向学生介绍不倒翁的原理(物体的平衡问题),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不倒翁,促使学生也去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重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
我们向学生介绍欹器的原理:这种器具在不装水时重心在转动轴下方——倾斜,装少的过程中中心逐渐升高到转动轴——直立,继续加水重心升高到转动轴上方——倾斜——翻倒。这种神奇的器具包含的物理原理确实十分简单,学生在认识这种器具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对物理学的兴趣无疑是增加了。
同时我们向学生介绍这种器具在古代还有着“满招损,谦受益”的象征意义被君王 士大夫至于座旁为座右铭(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收获的了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态度。
二、展示物理思维之美,点燃智慧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视逻辑思维的学科,物理学中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建立于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向学生展现思维之美,引导学生思维的体验,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伽利略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时有这么一个十分出名的驳论:假设一个重物下落速度是100,另一个物体要轻一些,下落速度是8,如果把两个物体绑在一起总质量最大,则下落速度应当大于100,然而,从另一角度看,两物体绑在一起清的物体下落慢,中的物体下落快,慢的物体会拖住轻的物体,快的物体会拉慢的物体,则最终速度将介于100和8之间,这就得到一个前后矛盾的结果,也就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从而引出了自由落体的规律。
我们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这么一个思维的辩证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思维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会诱发学生这样的一个想法:“这么简单啊,我怎么没想到呢?伽利略太聪明了”。学生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论学习的乐趣。学生对物理思维美的感悟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摆脱过去学习中对物理学科的难、烦、闷得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物理学习的一个再认识。
三、展示物理规律之美,简洁秩序 物理规律实际上并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那样定律,公式繁多。实际上物理规律一直遵行一种简洁,统一,和谐的规律。我们的课堂应当注重向学生传达这么一种观念:我们的定律,公式很少,事物的规律是简洁的。并且要确确实实的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这么一个事实。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一章里,我们实际上只学习了这么两个基本结论:vv0at,xv0t12at,本章节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么两个基本公式而展开的。但是若果我们忽视了物理规律2 的简约型,全面的向学生灌输直线运动的各种的推论,公式,定律。将会迫使学生费尽心力的去记忆各种结论,结果不但没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许多学生在被动的记忆过程中把基本公式都搞混淆了,从而形成一种对物理的错误认识—公式多,概念烦,内容杂。
我们在这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引导,给予学生基本的研究手段,促使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研究相东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复杂的物理问简约的物理规律上得到圆满的解答。比生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常用比以及数学上的函数只是我们可以很轻动的几个常用比例关系。这样我们在教量繁琐的计算过程,从而向学生呈现了过程,学生会在这种简洁的轻松的课堂来自觉的去验证和推导相关结论。
四、物理现象之美、人文引导
我们的学生是不同的,我们的教师却只有一个,同一课堂也只有一节,无论多么精彩的内容总有不适合它的学生,在普通的教学也有适合它的学生。诗人是这样描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事物的姿态也是不同的。同一个教师,同一种教学风格,如何给予学生不同的课堂?怎么给予学生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来查看物理世界呢?
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差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也就会有差异;学生的性格心理的差异,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视角也就有所差异,学生思维方式有所差异,学生在分析现象是也就有差异...。学生的这些差异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不同;我们的物理课堂中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教学设计中让课堂的内容难度,情景创设的视角的,问题分析的思维方式富有阶段性,差异性,丰富性,将会使得我们的学生都能获得设和自己的课堂。
O t /s V /m/s 关的变速只限于题,最终都能在如在我们指导学例时,结合右图松的验证直线运学中就避免的大一个简洁清晰的氛围中,静下心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么两个情景:
深秋,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游客漫步在公园的小道上,地上落满了一地的金黄的树叶,微风轻扶,凌乱了游人的发丝,一片片金黄的树叶飘飘洒洒的落下,如蝴蝶在飞舞(或者向学生展示无边落木萧下之意境)。
在电梯间,你看到这么一张公益广告:一颗鸡蛋从20楼落下可以砸碎人的头骨,高空抛物十分危险。释放一支粉笔,一张白纸,粉笔的下落过程干净利落,白纸下落飘飘洒洒,林间落叶是十分唯美的,高空坠物确实十分的危险。极大的反差,即满足起学生对美景的欣赏,也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同时更进一步的引发学生的对物体下落规律的思考。给予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物理问题,能在满足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是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
10.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 篇十
1. 新授课中穿插史料,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讲授新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及时穿插历史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如在讲电压单位伏特时,可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向学生讲述电池的发明灵感来源于青蛙腿的故事,剖析物理学史上伏特与伽伐尼之争这个案例。这个案例除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向学生展示几个重要的观点:(1)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解释。作为医生和动物学家的伽伐尼提出 “动物电”,而作为物理学教授的伏特提出 “金属电”。(2)实验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伏特一派能占上风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去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伏特电堆这个重要的发明。(3)人类的认识是具有局限性的,但也是不断进步的。当初处于下风,不被大部分物理学家接纳的伽伐尼,其动物神经中有电源的观点,以现今人类的认识来看并不是完全错误。(4)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伏特虽然在学术争执中获胜,但他也真诚地赞扬伽伐尼的工作“在物理学和化学史上,是足以称得上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之一”。为了纪念伽伐尼,伏特还把伏特电池叫做伽伐尼电池,引出的电流称为伽伐尼电流。在后面学到电磁感应实验,使用灵敏电流计G表(galvanometer)的时候,可与这个故事呼应。
2. 科学探究中融入史料,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结论几乎是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解释全部情况。”因此把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物理学史相融合,更能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与奥斯本提出的融合模式,我们可把科学探究分为陈述现象、引出观念、学习历史、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与评价六个环节。如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知识时:(1)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出电和磁的相似点。(2)引出电和磁是否有联系的问题。(3)向学生剖析奥斯特实验这个物理学史上的案例。其中包括奥斯特在探索这个问题时,科学家们所持的主流观点和他前期的做法是把导线垂直地放在磁针的上方;他如何一次偶然地他把导线和磁针平行放置;再而他又如何必然地用他物理学家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实验,最后总结出电流具有磁效应的结论。(4)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所吸收到的历史材料结合现有的器材去设计再现奥斯特实验。(5)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导线与磁针垂直放置、平行放置两种情况下的实验现象,观察改变电流方向后的实验现象。(6)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电和磁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去评价奥斯特获得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导学生认识奥斯特抓住偶然看见的现象后并没有立即结束实验,而是立刻去改变电流方向再做实验,之后还在导线和磁针间放置不同介质的物体再次进行实验。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究上会使用到的如有效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的科学方法,偶然的背后藏着必然。
3. 知识归纳时整合史料,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个教学单元结束,进行知识归纳时,如果教师只是将知识重新列举一遍,学生往往会觉得失去兴趣并且反感。如果这时我们能结合物理学史材料,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总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构建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并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回顾这段历史,更可让学生发现起初几乎所有的电磁现象研究都是纯学术性的,一旦出现应用的可能性时,技术性的研究便蓬勃发展起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对物理的发展也给予了有效的支持。
11.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 篇十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其中建构主义教学观就是这些教学观念中最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中学物理课程是一个相对比较难以接受, 老师授课比较困难的自然学科, 由于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和零散性等特点,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堂小结的重要作用。物理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课堂小结这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把握知识结构。既然课堂小结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实现这两者的结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味单纯地记忆的过程, 正确的学习方式应该是通过意义建构获取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或者运用其他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获取和完善新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教学观念, 对于其内涵的把握应该全面, 不应该仅从单一的方面进行理解。第一, 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学生的学习有相应的知识基础, 这是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第二, 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知识;第三,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新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对物理课堂小结的认识
中学课程体系之中物理课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 物理课程有很多特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学物理知识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 加之中学物理知识点繁多, 这就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带来新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物理课堂小结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物理课堂小结是对整堂课程中的物理知识的概括和浓缩,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堂小结可以说是物理教学的点睛之笔, 对于物理课程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是很多中学物理老师授课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三、实现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课堂小结的有效结合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课堂小结都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和方式, 对于中学物理教学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如果可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课堂小结的有效结合,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物理课堂小结,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然会达到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实现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飞跃。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物理课堂小结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教师积极引导 , 将建构主义教学观应用到物理课堂小 结中。
在实际的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课堂小结主要是由老师完成, 鉴于这一现状, 我们要实现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物理课堂小结中的应用就必须发挥老师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电学的相关教学过程中, 这部分的知识点特别多, 必须重视课堂小结。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的用电常识,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掌握电学的三大支柱:电阻、电流、电压;再结合安全用电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安全电压的相关问题, 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安全电压的意义, 还要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 并让学生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观察家庭中照明线路和用电器的线路板电路的基础上掌握电路图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小结的方式既具有启发意义, 又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可谓一箭双雕。
2.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践行物理课堂小结中的建构 主义教学观。
新课标规定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当然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并引导学生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物理课堂小结。
例如, 在学习力学板块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总结力的类型都有哪些, 这种总结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更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完美诠释, 由于力学的直观性,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很容易地总结出力的种类:摩擦力、重力、弹力、浮力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结语
将建构主义教学观应用于物理课堂小结中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结合对于改变中学物理的教学现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本文针对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物理课堂小结中的应用这一论点 进行论述, 希望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推进, 很多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进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建构主义教学观就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 本文就是针对物理课堂小结的教学中对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具体应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理课堂小结,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书锋, 刘学惠, 郝靖.建构主义课堂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3) .
12.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 篇十二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回顾、总结,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教学改革方向如何,课堂小结都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多年多年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必要性人手,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小结
常用方法
“好的开头,更需要好的结尾”。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可以快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帮助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为进一步的学习搭建桥梁。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将课堂效益发挥到最大。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在每节课或者每个章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者图示将一节课或一个章节的所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可以将所学内容前后结合起来,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第二,数学教学的课堂总结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有疏忽和出错的时候,在课堂总结时,我们可以进行弥补。此外,在课堂总结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及时发现仍然不易理解的内容,老师可以在总结中再次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第三,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繁杂,逻辑性、连贯性很强,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全部掌握。我们需要课堂小结来帮助我们来回顾以前的知识,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架设桥梁,以免学生学习起来糊里糊涂的,学一些忘一些。
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常见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教与学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堂小结的涉及,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就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常见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和借鉴。
1.数字法
紧紧扣住关键的字词,结合相应的数字便形成了数字法小结。如在教授“有理数”第一课时,小结可总结为“一个定义、三个分类、四个法则”。“一个定义”就是有理数的定义,“三个分类”是指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四个法则”是指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这种数学法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重点。
2.口诀法
课堂小结时将数学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项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经常采用这种课堂小结方法,比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运算时,可运用以下口诀: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法则:同号正、异号负、一项为零就是零;又例如在学习解方程时,也有这样的口诀:已知未知闹分家,分家要靠移成全。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转乘……等等。由此可见,几乎每一个数学的运算法则、概念等都可以编成口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总结与做好口诀的编写,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对数学进行掌握、学习。
3.兴趣激发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内容繁多,且很多知识非常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在包括课堂小结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参与,乐于探索。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涉及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各种平面图形,然后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这种新鲜的课堂小结方式,学生的兴趣一下了就被激发出来了,争先恐后的要求角色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愉悦了身心。
4.拓展延伸法
拓展延伸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力。一次有效的课堂小结可以是围绕“提问”展开的拓展延伸教学,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是怎么认识三角形的?”于是有的学生回答:不在同一条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所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有的学生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点,三个内角,分别用“A、B、C”表示,等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举出生活中与三角形相关或者应用了三角形原理的事物。”这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形势下,充分认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发挥课堂小结作用,掌握课堂小结的常见方法,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效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课堂技巧09-05
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 2003 文档09-10
小班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组织形态06-28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09-17
[高考必看]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9-07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08-24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初探08-20
初中物理答案11-02
初中物理复习概念06-21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