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2024-06-27

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精选12篇)

1.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篇一

生物学科2007年高考总结及2008年备考建议

一.2007年高考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2007年是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第一次高考,高考方案有所改变,使用的教材也和以往的不同且有不同的版本,有一定的难度,对广大高三教师和考生都是一个挑战。在04年高中新课程实施伊始,我们的策略就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课改和教学,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指导高三备考时,更是结合实际,分析形势,克服困难,科学备考,制定合理的备考方案和计划,在深圳市高三生物一、二模考试中也有所体现。经过广大高三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市2007年的生物高考又取得优异的成绩,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2007年高考生物学科总人数为2960人,比06年(2533人)增加了427人。全市均分85.87,排在广东省的前列。市外语学校、实验学校、高级中学、深中、红岭、华侨城、教苑、育才、宝安、等学校成绩都比较突出。龙城、福田、新安、南头、益田等学校考生人数都在100人以上,也考出较好的成绩,不负众望。市高级中学的胡晓烨生物单科成绩140分,夺得了全省的桂冠。虽然今年考生人数大幅增加,难度加大,各区生源、各校人数、学生基础等不一样,成绩有差别,但从高考成绩分析,以及对照一、二模考试的分析,全体高三生物教师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考生也考出了应有的水平。二.2007年生物学科高考特点

2007年广东省高考生物学科试题,内容符合考纲的指导思想,考查内容都在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的要求范围内,考纲考核内容的覆盖率高,总体来说试题新颖、灵活,试题的难度比去年大。主要特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结构和题型变化较大,体现为“多”、“难”、“新”

2007年生物试题较2006年试题在结构和题型上都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多”,2007年试题题量大,题干长,学生的阅读量大,题干字数8000多字,大多数学生不能按时答完全卷。二是“难”,中等难度及以上的题型较去年明显增加。多项选择题由原来的6道题增加到10道题,分值由原来的18分增加到30分,同时每一道选择题每一个选项基本上要考查学生一个知识点,导致选择题难度明显增加;非选择题的题干材料增多,分析难度增大,论述简答题型明显增加(如第40、41连续6个简答设问),能力要求高,因此大大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三是“新”,题目的形式新颖,试题在较大程度上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如第33题、第34题,第38题中一道题画4条曲线且都要说明原因,第41题将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蛋白质工程及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等一起放到一道题中来考察;题目的内容新,如13题、16题、17题、19题、30题、35题、37题等多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要求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2.突出主干知识,传统考点分值有所下降

从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来看,“遗传、变异和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细胞”、“细胞的代谢”等生物学核心知识分值达119分,特别是“遗传、变异和进化”分值与2006年基本相同,延续了2006年高考生物注重考核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命题思路。同时,其变化是“细胞代谢”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的生理等传统考点分值下降,而增加了“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等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的知识点的分值。3.凸显新课程理念,联系生产生活实践,着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7高考生物试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总体上看,试题重视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注重探究能力(如第32题、第34题)、信息处理能力(如第35题、第36题、第37题、第39题)、语言表达能力、图表曲线应用能力(如第7题、第36题、第37题、第38题)和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如第40题、第41题)的考查。

注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大都采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相关情境进行设问,关注人体健康,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涉及人类疾病、医学治疗、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内容;多道试题的解答都要求考生具有更强的分析、归纳总结和应用能力。选择题中,第8题、第9题、第17题考查考生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解决“专心答题、劳动大量出汗、植物人”的现实生活问题;第13题、第15题、第16题、第19题考查生物学核心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的联系;第30题考查实践中治理水体污染的原理。非选择题中,第31题以AIDS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生物科技进展对健康的影响和意义的了解,对免疫学和遗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理解生理专业术语、综合运用遗传学和动物生理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人体健康相关问题等能力;第35题以现代农业防虫技术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生态学知识和分析归纳方法的掌握,考查构建知识网络、作图、获取信息、运用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等能力;第37题以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生态学主干知识和重要实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考查图表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生态学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并引导考生关注环境污染等社会现实问题;第38题以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分解产生CO2为背景,考查酶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运用图表形式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推理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对建立模型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4.改变实验题型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改变了历年会以单一实验题考查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的方式。第32题、第33题第(3)小问、第34题,第36题、第38题、第41题第(4)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这些试题将常规实验与探究、实验能力与理论知识融合考查,设置开放性小问题呈现对创新思维的考查,使试题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和延伸性。5.突出华南地域特点

试卷中第16题、第21题、第30题、第35题、第37题第(4)小问、第40题和第41题都采用了华南地区常见的生物、生态情境,延续2005年试卷特点,凸显华南地域特色,便于华南考生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6.注重生命科学重大进展

试题考查了生命科学重大进展对生物学的渗透,如第4题体外植皮、第15题太空育种、第31题基因治疗、第33题基因诊断、第41题DNA分子杂交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等。

三、存在问题

1.备考过程中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研究不够,考试方向、内容和难度把握不准。第一次新高考,命题人员和备考都在探索之中,缺少成熟和可供参照的样题,值得深入研究。2.缺少对不同教材的比较,特别是对人教版教材的应用;复习中没有很好抓住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三“内稳态与环境”的核心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选修一、三的题型把握不准、训练不到位。在选修课的开设模式上要重新定位,做到省时高效。

3.个别学校备考策略欠科学,未能合理安排复习进程,一轮复习基础落实不到位,二轮复习综合提升不明显,存在前松后紧,被动应对各种模拟考试的情况。

4.市、区、校的各级交流、学习、听课,开展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够,导致课堂复习效率不高,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5.课后训练和模拟训练针对性不强,对高考试题的变化和难度估计不足,平时训练缺少难易梯度训练。对市一、二模后的问题分析和应对措施还不到位。

6.培优补差、分层次教学工作落实不到位。在教学中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教学和辅导针对性不强,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校考生,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的掌握上,适当增加一些重点章节的难度复习。

四、2008年高考备考思路

1.研究课标、考纲,分析高考趋势,把握高考动态变化

今年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第二年高考,研究新课程标准、不同版本新教材、2007年广东省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及走势、考试说明及补充说明显得尤为重要,在复习备考中应以新课标为准,以考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研究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为基础,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核心、主干知识,研究新理念,抓住新内容,努力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历年生物高考试题的分析,生物高考命题经历了“经验型命题→标准化命题→素质化命题”三个阶段。从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中、从考纲中,可以了解到高考改革的趋势:思维的开放性、答题的个性化、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化,是素质化命题的核心。在平时教学中就应紧扣这个核心内容来培养和训练学生。2。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体现课标、考纲的要求上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知识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三个必修模块上,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必须重视必修模块内容的复习教学,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能力。在历届高考试题中,分值较高的是“遗传、变异和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细胞”、“细胞的代谢”、五个部分的内容,2005年五个部分分数为105分,2006年为107分,2007年为119分,这五个部分内容分布在三个必修模块上,因此历年高考很好的体现了大纲中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核。2007年试题集中体现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如果没有很好地对基础核心知识的掌握、生物学术语应用和表达的能力等这些生物学基本素养,就无法在07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充分理解、掌握课标、考纲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通读教材,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要理解熟记。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性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保准确无误,由此学会用生物学术语答题。

在基础训练时,要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注重创新方法,对典型例题要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速度和准确度。另外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整理,如对横向关联知识的结合与比较、相近知识的比较。(如:①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对比;②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4个不同基本概念的联系 ;③DNA复制、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之间比较;④极体和极核的区别和联系;⑤核遗传与质遗传的比较;⑥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比较;⑦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比较;⑧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间的比较;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比较;⑩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比较等)。3.系统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主要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图表、曲线、实验等进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分析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和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07试题的非选择题部分每道题都有上述几能力的考查,而这些能力又是大多数考生比较欠缺的地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给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通过由浅入深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高考必然会将实验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近年来生物高考实验考查呈现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基础实验的内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评价,还有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中突出的变化是没有了独立的实验设计,而是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并且着重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在2008年复习备考中需引起注意。为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应认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和重视“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教学。

③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倡导学生在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社会发展及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际问题,已成为新课程生物高考命题的重要思路。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对于这一方面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第13题、第16题、第21题、第31题、第35题等)。简而言之可分5个方面进行训练。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 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 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究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4. 研究教法、学法,提高复习效率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复习效率放在首位,一切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量力而行,准确定位,把握标高,落实好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根据每一复习阶段侧重点的要求,认真研究并对教案和学案进行设计,经常组织市、区、校各级的高三生物高效优质复习课的观摩和研讨活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整体提高我市高三生物的备考水平和质量。

课堂教学的好坏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能力”的思路,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从事实验的独立工作能力。针对学生特点,采用“问题——讨论——总结提高——应用反思”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开放性的教学情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1)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着重以思路为主线,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审慎的科学态度;(3)掌握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4)针对学生解题能力差的现状,在讲题环节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注意学生答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得分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生物高考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难点。从历年各省、市生物高考试题来看,章节知识覆盖率均在90%以上,所以基础复习必须全面。但又必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高考试题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重点是《生理卫生》的循环、神经内容,《生物》的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等。上述内容在高考试题所占的比例高达70%左右。难点是生物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必须在高考复习中也必须予以重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分析的方法、质疑的技巧等)、如何运用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分布、高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适当地进行一些强化训练,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进行强化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①将平时训练就作为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闭卷完成,途中不能中断,不能查阅书本和答案,直到把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后才能看书、讨论或询问老师,老师在此基础上应及时进行评析,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提高反应速度,并作好反馈工作,使学生水平迅速提高。②进行课堂小测。不写题目,而是口述题目,学生必须听清题目、记住有关问题和供选答案,口述一题马上答一题,目的是强化学生记忆力和瞬时反应速度。③在考试时加大题目量、难度和能力要求,缩短考试时间,按生物高考时间即上午9:00—11:00进行模拟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试心理承受力。

5.关注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与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内容。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分析以生物学新进展为背景的材料试题。在选修本的教学上,建议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选定选修

三、或选修一,重点吃透一本就可,以节约时间。

6.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常常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和背景材料,如第5题以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为素材进行命题。新课标教材中(特别是人教版)列出了许多重大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细胞模结构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等等,这些内容在2007高考中都没有涉及。因此,回归教材,在08备考中对新科标教材中列出和其它重要的没有列出的生物科学史实的教学非常重要。7.研究学情,落实分层教学,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学生其它四科和专业成绩,抓好对象生、促进边缘生,增加有效上线人数。对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学生制定培养学习方案,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促使其广泛汲取生物学科知识,全面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同时对每次测试试卷进行面批面改,严格要求审题仔细、答题规范。对差生上课进行多提问,课后多辅导,选用合适练习与测试题,加强基础训练,逐步提高。8.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广东高考生物试卷从2004年以来,试题难度、试卷结构、考查内容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总的来说,2004年试题题量少、较容易,2005年、2006年试题趋于平稳,而2007年试题又突然加大题量和难度,这让考生很不适应。因此,在备考中,特别是最后一两个月内应加强难易梯度训练,各种难易程度的试题都要让学生体验,培养学生遇到容易题型不粗心,遇到难题不紧张,题量少时速度慢,题量大时速度快的应试习惯和心理。9.注重高考信息收集,进行分析与研究。

当今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在社会活动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高考复习也不例外。高考信息要把握准确,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复习效率才高。注意有关书籍(如《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报刊(如《招生报》、《教育报》、《参考消息》第7版科技等)和专业杂志(如《生物学通报》、《生物教学参考》、《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中国考试》等),查阅这些资料,及时做好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复习对策,准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效果。五.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科学高效地推进复习备考工作

生物复习教学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低起点、严要求、高标准、重“双基”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复习进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理清考点,教学目标应具体、细化。第二阶段应重点突出知识网络交汇点的复习,按考试要求整理出各个复习专题,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和综合训练。第三阶段应以模拟训练为主,加强一、二卷的限时练习,注重解题思路的发现,解题能力的提高。第四阶段应注重查漏补缺,考试艺术与策略的掌握,考前心理辅导。常规的计划可参照:

(一)时间安排及主要目标建议

生物复习通常采用三轮复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轮复习,复习中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安排的时间也应该最长,一般从选修结束开始,到明年2月底或3月初。然后用2个月进行第二轮复习,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高考前20天到1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三轮复习,以强化训练进行查漏补缺为主要目标。而这些安排不仅要做到老师心中有数,也应该告诉同学们,使大家共同努力。

(二)复习方法及内容建议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章节进行复习,另一种是按专题复习。根据几年来复习的情况看,第二种形式更合适。各专题按考试大纲中的九个部分划分比较合适。即:1.生命的物质基础、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生物的新陈代谢、4.生物的生殖与发育、5.遗传、变异和进化、6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8、生物与环境、9.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1)复习目标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熟悉教材、整理知识、巩固概念、规范表达、打牢基础为复习目标要求,不能求快求深。复习中要注意关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厌学或贪玩的同学,尽量鼓励他们、帮助他们。(2)复习方法

在每个专题复习中,注意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同学们回顾各知识点,并注意引导同学采用一定的复习方法,例如归纳法、知识梳理法、演绎法、比较法、推理法、模型法等,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复习。在复习微生物类群时,可引导同学把原核生物、真菌归类,可以将教材中提到的微生物,用表格方法将其细胞特点、代谢类型、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归纳起来。

(3)复习难度控制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把握复习难度,不要引进过多难题,要求抓住教材,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理解和记忆。不要操之过急,特别是上届高三的老师再次担任高三教学时,不要过高估计,要循序渐进。选择练习题和测验时,都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能够以夯实基础,力争基础过关为第一轮复习的关键。当然在复习中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也就是通常说的炒冷饭,那样很容易使同学们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复习效果,要让同学们有一定的新鲜感。

第二轮复习:

在复习中应注意复习目标,做到:(1)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牢双基。(2)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应试训练,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

复习中,要结合专题复习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多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的训练等。可根据同学们掌握的情况,选择其中几个题型开展训练。

对于图像题要引导学生识别各部分名称,并联想其结构和功能;抓住学生易错点,例如对内质网与其上的核糖体,常常是同学们辨认时的问题,要教会同学分辨。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例如代谢图,同学们常常将某些符号或序号写错。在复习中要尽可能帮助同学找出问题,教会同学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表格题要看清横格和纵格的含义,把握数据规律。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在第二轮复习中,可鼓励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为重要,老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去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拿高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指导他们以基本题目的练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在复习中强调准确性和规范性。复习后期可穿插适当的综合训练,如各地一模卷、近几年高考卷等进行训练,提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要特别注意运用生物学语言规范答题的能力。另外要注意挖掘知识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使同学们对各大知识块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例如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联系,遗传变异与生殖发育的联系、代谢与调节的联系等,提高自己解题能力。

第三轮复习:

在这一轮复习中,开始阶段要以练为主,通过每天做模拟试卷,促使自己适应高考,并在过程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后阶段由于临近高考,应以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为主要目标。在复习中指导学生做好三个调整,即知识调整、心理调整和身体调整。在知识调整方面使同学们重温课本内容,特别是课本中一些结论性语言。熟悉课本中的图形、表格等。注意课本实验,归纳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注意分类比较,归类记忆。

在复习中提醒同学:熟悉课本中的图形、表格等。针对某些常见病的病因、癌细胞特点、衰老细胞的特点等,注意分类比较,归类记忆。注意课本实验,归纳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例如怎样叙述实验原理,怎样安排对照实验,实验步骤的准确简捷的叙述等,对照自己在大型考试中遇到的实验题,重新进行实验设计。

做好查漏补缺:一是通过习题,发现常错的问题。二是通过试卷查出自己的漏洞。三是通过重温课本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漏洞。然后通过再次复习相关章节知识,加以弥补。也可以通过寻求帮助,包括找老师、找学习好的同学、查找资料等方式,加以弥补。

下面是深圳市高级中学的高三复习备考计划,以供参考。

(一)第一阶段: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块二《遗传与进化》8月1日——9月30日 第一次测试:9月5日。本校命题,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 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块三《稳态与环境》。10月1日——11月30日 第二次测试: 10月底,外校命题,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高三第一轮复习,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技术专题》。12月1日——12月15日 第三次测试:12月中旬,本校命题,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 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块一《分子与细胞》。12月16日——1月27日 四校联考:次年2月上旬,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五校组织考试。学校组织讲评和评价,目标是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突出能力培养。即对各单元有联系的知识加以综合,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时迅速提取。同时,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生物学能力。课时与课后训练的时间比为1:1;参考资料是《生物高考完全解读》、《第二教材》、《世纪金榜》、复旦大学《南通考案》、自编生物专题训练等。

(二)第二阶段: 2月—5月上旬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第一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第二专题:生命活动;第三专题: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第四专题:生命活动的稳态与调节;第五专题:生态专题;第六专题:实验专题复习;第七专题:基因工程:第八专题:细胞工程:第九专题:胚胎工程;第十专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如按体系分专题,则可分为:第一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第二专题:生命活动;第三专题: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第四专题:生命活动的稳态与调节;第五专题:

生态专题。

按实验分专题,则可分为:(1)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辨别;(2)对实验设备、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操作;(3)对实验原理、程序、现象的分析、归纳;(4)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提炼,获得结论及提出质疑;(5)对实验、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解释、改错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6)运用生物学原理,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

按题型分专题,则可分为:选择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图形图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遗传系谱图鉴别能力的培养;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曲线坐标题解析能力的培养。

按热点分专题,则可分为:(1)生命科学前沿热点(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2)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减肥、吸烟、艾滋病等);(3)生态和环境热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问题等);(4)国内大事、世界风云(西部大开发、绿色奥运、疯牛病、口蹄疫、反恐斗争—生物武器等)。

以上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当然各专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按各专题复习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专题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应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考试能力。

教学处组织学校第一次模拟考试和“深圳市一模二模和广州一模”,共四次考试。其中: 学校一模:2月25—27日,学科组组织命题。学校组织考试和讲评,不评价。深圳一模:3月7—9日,学校组织考试、讲评和评价。广州一模:3月20—22日,学校组织考试、讲评,不评价。深圳二模:5月7—9日, 学校组织考试、讲评,不评价。(广州二模(4月24—26日)用于随堂练习和讲评)。

第三阶段: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心理调整。5月1日——6月6日 实战演练、应试指导,调整状态。5月中下旬

学校二模:5月29——31日,学科组组织命题。学校组织考试和讲评(6月2——5日)综合训练,时间4周。

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考试各个环节的考试能力、技巧和心理素质。通过模拟考和评讲,进一步螺旋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分析、推导及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必胜信心。模拟考和评析时间比为1:2;资料是各地高考模拟题、历届上海高考试题和精编高考模拟题等。调整状态,时间2周。

在前两周停止任何测试,目标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分析教材和经典试题,进行系统整理,查漏补阙。并通过调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节奏,调整心理状态,力求使学生的应试状态在6月上旬达到巅峰水平。最后一周再进行一次高考前的热身考试。

以上的备考经验总结归纳了我市及兄弟市高考备考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对学校高三生物教学、高考备考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做法都同共同的地方,也可能人人都知道,关键在于抓落实,说到底还是时间加汗水,功夫要做细,细节定成败。

另外,广大高三生物教师可适时关注深圳教研网()生物栏上有关高考的信息或资料交流,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整体提高,为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提升做出最大的贡献。

2007年11月1日

2.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篇二

一、2014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评析

综观2014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其试题设计特色鲜明,具体特点如下。

1. 围绕核心概念,考查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整张试卷知识覆盖面广,基础题与拓展题的比例分配合理,在知识要求上与考纲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没有偏题和怪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及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第I卷第5小题考查四种常见分离方法与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本题侧重考查分离方法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内涵理解透彻。对学生而言,对试题中涉及的升华、萃取和重结晶三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存在困难,但“纸上层析”内容只在高三拓展教材中出现,部分学生由于片面理解“纸上层析”只与扩散速率有关,从而忽略其与溶解度有关这一本质,因此导致该题得分率较低。此外,多项选择题和压轴题与往年相比,都避免了烦琐复杂的计算,侧重考查具体的反应过程、过量问题和守恒思想,突出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与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可见,强调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的重要性是高考化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2. 呈现创新题型,考查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综合题的题型推陈出新,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核,而是设置情景代入分析,提供数据力求科学,俨然形成了一种新的命题趋势,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例如,第Ⅱ卷的第25小题要求学生结合“合成氨工艺中铜洗”的反应信息,简述吸收一氧化碳以及铜液再生的操作步骤。此题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它把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和周期律等规律加以整合,不仅说明迁移重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实际上,类似问题在教材中也屡有出现,如合成氨工业中氨液化分离器的装置和原理等。但平时按“老套路”复习的考生却被耳目一新的铜洗工艺所困,未能发现该试题考查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因素”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意图。结合对该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试题题型的创新着眼于考查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和思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考虑凸显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技术的关系。

3. 依托开放型试题,考查学科思维能力

今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开放型题明显增多,旨在考查学生多元思维,尤其侧重考查学生对学科思维的理解与应用。例如,第24题中氨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第29题如何利用石油化工废气中的H2S回收单质硫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氯气中是否含有空气”,该题不仅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更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动手实验技能。学生对此类试题的完成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其失分原因有很多,诸如考虑问题不周全,文字表达不严密等。此外,该类试题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学生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简答题和实验探究题变得越来越开放和灵活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学科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简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多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基于新高考改革方案和高考试卷分析的教学启示

上海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多种解读在教师中引起不同反响。笔者结合对2014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谈谈应对化学不同分类考试的教学策略,供各位参考。

1. 研读课程标准和考纲,加强学科基础教学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依据,考纲是考试的依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两者不仅要了解,而且要研读,这样才能明确不同类型考试的内容指向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往往依据课程标准但超脱课本,但一般不会超过考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标准和考纲将会按照《方案》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所以,对每一位化学教师来说,这将都是新的事物,都要认真地从头研读。研读方法有很多,如关注改革新动向,参加课程标准或考纲的解读研讨会,主动查阅试题评价意见,掌握命题最新动态等。同样,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把握课程标准与考纲中的核心内容。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重点掌握,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众所周知,知识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的亮点之一就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正因为学生选择空间增大,化学教师首先要牢牢把握化学的“基础和能力”,有序推进基础型课程的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进而系统思考提供能够适应学生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选择性化学课程。此外,在进行化学总复习时,先要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全面过关。

2. 关注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考化学试题可以选择多种视角考查化学实验,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即使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教师也不能忽视为学生提供走进实验室亲手体验的机会。特别是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查阅文献资料,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设计实验,真实演练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技能,观察实验现象和体验实验过程,这不仅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深刻体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另外,在《方案》中,化学学科考试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等级考的分值从原来的150分降低到70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增加化学课堂的魅力?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化学予以关注?这都将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考验。毋庸置疑,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研究,必将成为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抓手。除此之外,由于等级考成绩只描述了一个学生在同类考生中的相对位置,高校招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选拔,而面试、动手实验等方式将会是各高校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遴选学生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必将更为凸显,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阶段都应切实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

3. 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树立学科核心价值观

今年试题的亮点还体现在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生产生活实际的充分结合,没有纯粹说理,没有把知识游离在具体应用之外,而是将知识与具体情境有机融合,侧重考查绿色化学思想的活学活用,如要求学生设计流程的简单操作、绿色环保等,帮助学生树立化学学科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在高三阶段复习过程中要精心选编生活中相关的化学试题和练习,将核心内容融入生产生活实际,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和探索,使得知识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得来。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关心自然、社会、科技及生产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健康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真实的化学,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篇三

关键词:高考;生物试题;启示

2010年是福建省实施新课程高考和高考理综试卷归由本省自主命题的第二个年头。今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相较于去年,稳定平实中不乏创新,内容也更趋成熟合理,突出综合性和能力考查,既面向全体又兼顾选拔功能。其命题思想、测试方向,无疑对今后本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总结、反思,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重结果更重过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统一

根据考纲要求,生物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体现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具体要从知识理解能力、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本卷的生物试题测试的都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复述,而是把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起来。

因此,平时教学不仅要确保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也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训练学科技能;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参与并体会探究活动,学习获得生物学结论的方法。

二、深度考查实验探究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动手实验创造条件

本卷生物部分试题的内容涵盖了实验方案设计、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变量处理等方面,可谓多角度、深层次地加大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显然,针对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验教学还是停留在只进行“黑板实验”“口头实验”等的现状,新课程高考试题正展示出“要让认真做过实验的考生获益”的决心。

生物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潜力的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每个实验及探究活动,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重视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怀。

三、试题重视综合性和迁移能力,教学应倡导知识的主动建构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考纲的要求之一。

现行的高中生物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涵盖面很广而零散,很难用一根主线把它们连串起来,因而多数学生感到不易清晰掌握,更谈不上综合运用自如。对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即在理解生物知识点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将新旧知识、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新知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

四、考查背景源于实践,生物课程呼唤“STS”的教育

考纲强调,生物科命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综合应用生物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试题共涉及了诸如结核病预防、血糖调节、赤潮机理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生产生活气息浓厚,凸显出生物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相互联系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的心智和客观事实直接联系是科学教育的特征,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应该创造条件,把生物学知识与人体健康、生产生活等这些跟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五、命题关注课改新动向,教学不应忽略科学研究方法

考纲要求考生必须能够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用建立模型、系统分析、假说演绎等方法,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建立模型、数学方法、系统分析、假说演绎等都是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强调的一类科学研究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无疑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不无裨益。不过,它们多属于哲学或逻辑方法的范畴,较为抽象,表面上又似乎与生物学知识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容易被忽略。今年高考试题对这些科学方法的偏重,无疑对日后的教与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六、试题不拘泥于考纲,还须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4.高考生物实验总结 篇四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四、实验用具: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情况,并与1号试管作比较。

3、向3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向4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2至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3、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更猛烈。

六、实验结论:

1、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5.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HON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P17

无机化合物

:葡萄糖、脱氧核糖、糖原等;

:卵磷脂、性激素、胆固醇等;

:胰岛素、抗体、血红蛋白等;

6.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六

1、生物圈组成: ①、环境:大气圈底部、水圈、岩石圈的上部 ②、生物:地球上全部的生物

2、生物圈形成: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①、光合作用的出现改变了大气的成分②、大气中氧气的出现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厌氧到需氧;臭氧层的形成使生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

3、生物圈稳态的维持:从能量角度:有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从物质角度: ①、生物圈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能量能否自给自足)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三级结构使得物质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

③、生物圈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形成(大气成分的调节、物种数量的调节)

4、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变生产模式:原料—产品—废料———→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6、生物多样性价值: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工业原料、食用、美学、仿生、科研(抗虫基因)、②间接使用价值:主要表现为生态功能(绿色水库、净化空气、地球之肺、地球之肾)③潜在使用价值:未被发现的价值

7、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物种丰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多、生态系统多种多样。①、裸子植物:银杉②、被子植物:珙桐③、爬行动物:扬子鳄④、哺乳动物:白鳍豚⑤、活化石:银杏

8、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原因)、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威胁本地物种(没有天敌)

9、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③、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7.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篇七

一、对反应速率的考查,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1: (2006四川)13.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到10s, 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

C.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 (g)+Y (g)葑Z (g)

答案为:C。

本题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考查。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

υ=Δc/Δt,注意题中纵坐标是物质的量,横坐标是时间。本题以图像为载体,既考查了考生的观察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此题虽不难,但能够从多方面对反应速率进行考查,能够考查考生对反应速率的理解程度和基本功。另外外界条件的变化,也会对化学反应速率造成影响。

例2: (2009山东)2SO2 (g)+O2 (g) 2SO3 (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B.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在t1、t2时刻,SO3 (g)的浓度分别是c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 (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v=

答案为: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还有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V2O5作为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化学反应速率,A不正确;压强并不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唯一因素,只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才增大,B不正确;不管反应吸热、放热,降低温度均减小反应速率,达到平衡时间增多,C不正确,据v=,可知D正确。

【点评】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强化规范、全面提升。“功为百艺之基”,破解速率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思维变通能力。

二、对平衡的考查、注重了主干知识的考查

例3: (2010山东)某温度下,Fe (OH) 3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Ksp[Fe (OH) 3]

B.加适量NH4Cl固体可使溶液由点变到点

C.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 (H+)与c (OH-)乘积相等

D.Fe (OH) 3、Cu (OH) 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

解析:b、c两点金属阳离子的浓度相等,都设为x, c (OH) c=10-9.6, c (OH-)b=10-12.7,则Ksp[Fe (OH) 3]=(10-12.7) 3x, Ksp[Cu (OH) 2]=(10-9.6) 2x,故Ksp[Fe (OH) 3]K,沉淀要析出,故D正确。

答案:B。

例4: (2006江苏)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Ⅰ:△H>0, P2>P1

B.反应Ⅱ:△H<0, T1>T2

C.反应Ⅲ:△H>0, T2>T1;或△H<0, T2

D.反应Ⅳ:△H<0, T2>T1

答案为:BC。

从上面两道考题可以看出,也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的是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同时也对平衡的实质作了考查,平衡时υ正=υ逆,以及平衡移动的结果的考查等。这些都是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虽然试题的文字量少,但通过图像的形式,考查的容量大,涵盖的知识点多,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

【点评】图像一般包括以下要素:(1)横坐标、纵坐标、原点;(2)曲线的起点、趋势、拐点、终点;(3)极限;(4)各种参数。解答化学图像题,首先审题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提炼文字当中所给的关键词,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并且对各知识点做到“呼之即出”。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5: (2006四川)29 (2).在合成氨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常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将生成的氨从混合气体中及时分离出来,并将分离出来氨后的氮气和氢气循环利用,同时补充氮气和氢气。请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说明采取该措施的理由。

答案为:增大氮气和氢气的浓度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减小氨的浓度,增大氮气和氢气的浓度均有利于平衡向正向移动。此题考查了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加强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启示:1.由于近年来高考一直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一些老师过于强调能力型习题的训练,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使考生对概念理解不透。最基本的要点没有掌握,仍会丢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课本,立足基础,脱离题海,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2.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应运用学过的化学原理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教师应梳理知识、认识高考题、用好“题型示例”和例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重点高中化学导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8.高考中概率试题的特点1及启示 篇八

11 试题分布

从近三年新课程高考试卷来看,有关概率与统计部分的试题分布如下:

填空题

随机事件概率

1. 2 试题特点

(1) 密切联系教材,试题通常是通过对课本原题的改编,通过对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拓广,从而成为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并赋予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但是这几年对教材的原题更为重视.例如2009年江苏卷的第5题:就是课本习题,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2010年新江苏卷的第3题:以课本原题为例,既增加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重视程度,也鼓励了学生认真学习的信心;2011年江苏卷的第5题:继续延续了前两年的出卷宗旨,很具有人性化.

(2) 概率试题与其他数学试题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对基础知识非常重视,近三年来出现过三种类型:一是课本中出现的,学生对题型非常熟悉(这三年的试卷都是如此);二是与横向学科有联系的问题(2001年新课程卷第18题);三是赋予时代气息的数学问题(2002年新课程卷第19题).

(3)概率试题中注重了对四个基本公式的考查,即对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发生k次的概率的考查.

二、 对高考中概率试题的解题分析

2.1 通过对事件的理解与把握来解决问题

例1 (2010年江苏卷第22题)某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甲产品一等品80%,二等品20%;生产乙产品,一等品90%,二等品10%.生产一件甲产品,如果是一等品可获利4万元,若是二等品则要亏损1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如果是一等品可获利6万元,若是二等品则要亏损2万元.设生产各种产品相互独立.

(1) 记x(单位:万元)为生产1件甲产品和件乙产品可获得的总利润,求x的分布列.

(2) 求生产4件甲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不少于10万元的概率.

分析:本题是以等可能事件为考察点,在课本题目为原型作了一些改变,不是单纯的几种等级的产品,还有产品的类型也有集中,所以在熟悉基本题型,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分析能力.这提醒以后的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不但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不能教条注意.

2.2 通过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例2 (2011年江苏卷第22题)从1,2,3,4这四个数中一次随机取两个数,则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两倍的概率是 .

分析:本题是一个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问题.同时注意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的两倍”的意图,分析这两个数是什么,于是可利用排列知识及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加以求解,主要对分类的思想的考察尤其重要.

2.3 通过合理运用公式P(A)=1-P(A)来解决问题

例3 (2000年新课程卷第18题)用A、B、C三类不同的元件连接成两个系统N1、N2.当元件A、B、C都正常工作时,系统N1正常工作,当元件A正常工作且元件B、C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系统N2正常工作.已知元件A、B、C正常工作的概率依次为0.80,0.90,0.90,分别求系统N1、N2正常工作的概率.

分析:系统N1正常工作的概率由物理串联知识结合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即可求得;而系统N2正常工作的概率由“当元件A正常工作且元件B、C至少有一个正常工作时,系统N2正常工作”可知,必须分成三类:一元件A、B正常工作,元件C不正常工作;二元件A、C正常工作,元件B不正常工作;三元件A、B、C都正常工作.在解题时容易遗漏第三种情况,且忘记不正常工作的元件,导致解题错误.但若我们合理使用公式P(A)=1-P(A),则系统N2正常工作的概率可以看成元件A正常工作,元件B、C都不正常工作的对立事件的概率,从而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对这类题目以后仍是考察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

三、 对高考中概率试题对高考复习的启示

3.1 在复习中,不能因为概率这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而加以忽视,也不能因为概率与排列、组合同在一个章节,认为只可能出现填空、选择题的类别.因为从近三年的试卷看到,每年均有一个概率解答题,所以在复习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在复习中,应充分研究大纲、考纲,使学生做到:(1) 五个了解,即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2) 四个会,即会用排列组合基本公式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会用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发生r次的概率.

3.3 在复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普通语言中捕捉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数学语言为工具进行数学思维与数学交流.

9.高考生物主要知识点总结 篇九

名词: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唿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语句:

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

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

3、水污染的危害:

①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②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③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4、土壤污染的危害:

①“镉米”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

5、噪声污染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练习题: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小明同学为农场小城镇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①积极植树种草;

②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③垃圾集中焚烧处理;

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改用清洁能源;

⑤建立污水处理中心;

⑥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其中合理的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⑥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生活。

【分析】只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对环境无污染,不能污染空气,不能污染水体,不能造成白色污染等方面就行.

【解答】解:①积极植树种草,可以净化空气,故正确;②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正确;③垃圾集中焚烧处理,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故错误;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不现实,故错误;⑤建立污水处理中心,可以防止水资源,故正确;⑥配备洒水车,减少路面扬尘,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防止环境污染,故正确。

10.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篇十

2010年高考工作落下帷幕,下面我就今年备考的情况做一下回顾梳理,总结一下这一年的得失。

一、一轮复习—高二下学期末:三周完成必修一前三章

高三上学期:完成必修复

(一)时间安排

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习

高三下学期:一周时间完成选修复习,一周半时间进行一模前训练。3月20左右一模考试

(二)复习目标

落实基础知识,形成每一节(章)的小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是高三生物复习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把每一个小的知识点都理解到位,每一个需要准确记忆的知识点更要落实到位,只有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抓实每个知识点,才能在二轮和三轮密集训练中快速提高应试能力。

(三)具体措施

1、引导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复习课本

学生往往到了三轮的时候,甚至高考前

一、两周才准备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看课本(这个时候作业少也是一个原因),但是,这个时候学生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查缺补漏、调整心态。如果学生在一轮的时候没有通读并仔细研究过课本,三轮时再看,会发现课本中有很多内容很陌生,有些课后题还不知道准确答案,这时学生就会更加紧张,影响备考心态和自信心,所以,一轮复习的一个重点就是扎实地复习课本。

①看课本正文。看课本正文的时候要注意归纳,就像写出段落大意一样。②看课本图示。课本中的插图可以帮助你理解课本正文,而且很多生物试题都是以课本中的插图或相似的图作为题干信息的。

③看课本其他栏目。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课后题等等也都应该看,对于有价值的应该仔细分析。很多题目都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编制而成的。如果在讲新课的时候没有为学生明确答案,这个时候应该把相应的准确答案印发给学生(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都有电子稿)。

2、编制学案

我们以前做的“挖坑式”学案把课本中的内容以填空的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做可以细化知识,但是容易使学生脱离课本或是为了填空而到课本中去找答案,而不是通读课本后填写学案。

学生复习过程中觉得生物知识比较零散,而且回头复习的时候没有知识提纲,也就是没有复习的抓手。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设计生物学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本上有的,可以只列一下知识提纲,引导学生看课本。

②对一些过于零散的知识,可以通过表格等形式进行整合。例如:颜色反应。③课本上需要记忆的过程(如各种调节过程),可以留空默写。

④学案要体现出这一节内容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明确知识点以及每一个知识点下面应该掌握哪几个小的知识点。

⑤课本中需要加深理解的知识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这样学案就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落实基础知识和问题探讨。

⑥学案应该具有连续性,也就是在一轮、二轮、三轮复习中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二轮复习可以让学生看一轮学案自己构建知识网络,三轮复习可以用它来查缺补漏。

3、课前提问要坚持

每节课都应该将上节课的主干知识提问一下,让学生加深记忆。也可以复习几节课前的知识点,已达到不断提醒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勤回头”的目的。

4、不断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完一章的时候也应该回头把知识再梳理一下,让学生形成小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在二轮的时候形成专题知识的网络体系。

5、建立错题本和自己的笔记本

把自己做错的题目剪贴一下,形成错题本,经常回头翻看,将每一个未能掌握的知识点都掌握到位。高考试卷中的一部分题目就是平时做过题目的变式和整合。比如今年理综试题中的27题第3问的实验设计题目,很多学生考后反映没有做出来,但其实就在校内第五次理综测试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

老师在课堂上补充的内容,要及时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笔记本。

6、选择近三年适当难度的各地市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规范化训练(可灵活运用周六、周日),但是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一轮复习的题目。

二、二轮复习

(一)时间安排:4月,约6周的时间。每周一套理综试题,每周1—2个专题.。

(二)复习目标

形成各专题的大知识网络,尤其是细胞、代谢、遗传、调节、生态5个主干知识。不断提升理综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具体措施

1、形成专题知识网络。重新翻看一轮复习的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形成专题知识网络,也可以编制一轮的补充学案。(现成的二轮资料在与一轮复习知识的互补上不是很理想)

2、精选题目。

①根据知识点选择题目。选择的题目要具有典型性,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点都常从哪些方面考察。

②选择的题目要体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性,题目应该区别于一轮复习。

3、注意理综生物部分的定时训练(40分钟)

4.实验专题应该穿插到每个专题中,包括课本常规实验、科学史中的实验过程和方法。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实验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三、三轮复习

(一)时间安排:

5月和6月,四周时间。每周周一、二模拟训练。周三、四、五每天一节课。

(二)复习目标

①把一轮、二轮复习的内容(包括学案、错题本、笔记本)再看一遍。②把课本再看一遍。

③训练07.08.09三年的山东高考理综生物部分的题目,让学生整体感受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式。

④精选各地市的模拟题、市押题,从中不断寻找今年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

(三)具体措施

设计考前复习学案,包括:结论性语句记忆篇、典型性例题温故篇。

我们5个人按照生物的5大主干知识分工,完成每一部分的这两个内容。

1、结论性语句记忆篇

该部分包含了课本上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平时总结的知识点,考前加强记忆,对学生解答非选择题,非常有帮助。

2、典型性例题温故篇

针对重要考点,精选部分题目温习巩固。学生可以根据典型题目暴露出来的知识盲点,有针对性的再次回扣知识点。

四、理综训练

1、尖子生从11月开始,所有学生元旦后开始进行。二轮复习期间一周一套。

2、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通力合作

今年,在张润清老师和王福仓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感觉到二轮、三轮期间理综三科有不分家的感觉,这两个月我们经常“串”办公室,及时交流和沟通。老师们认真选题、组题,认真对待每一份理综试卷,珍惜学生每一次理综测试的机会。二轮、三轮期间三个学科合作的是必需的,也是见到实效的。

3、理综训练中,学生感觉生物选择题容易失分,非选择题不易得分

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两个:⑴提取题干信息的能力不强,习惯养成不够;⑵不知道题目想考哪个知识点,也就是不能将题目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①生物知识琐碎,而且试题注重理解和应用,单纯的背诵和记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不能搞突击,平时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应该准确掌握,做过的每一个题目都应该理解透彻;②碰到某些选项不易区分出来的时候,要分析该选项考查哪个知识点,或者再审视题干挖掘隐含的信息,平时做题就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很多同学提到非选择题的某些空不知道回答什么才能得分。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①认真审题,理解出题人的考察意图。也就是说,把你所学的知识和这个题目结合起来组织答案; ②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回答问题。

五、备课组老师的通力协作

我想,这应该是高三备考中最重要的一点吧。高三一年的时间,对老师来说,也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但是,备课组中合作融洽的环境使我们觉得备考工作轻松有序。

1、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都能够积极发言,出谋划策,说说自己课堂中的得失,与大家分享

2、能够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大家对分配到工作任务,都能够认真完成。一轮期间的定时训练和复习题目质量很高,一模考试生物学科在市里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高考前押题时,大家根据各方高考信息,精心挑选题目,组成了两套考前押题卷,效果很好。

3、留心完成分外之事

高三二轮和三轮期间,考试密集,搬试卷、数试卷、阅卷等工作非常繁琐,组内老师本着“你落下、我想着”的原则,使工作有序的进行。

11.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篇十一

一图表题的作用

图表是生物学科的第二语言,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和描述生物现象是生物科学常用的一个手段。它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化隐蔽为直观,具有简单、明了、形象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空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伴随图形同时对其作一些扼要、生动的说明,对知识信息的输出和学生信息的输入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图表题分类

1.图形题。包括坐标曲线图、结构模式图、细胞分裂图、遗传系谱图、生理生态图、实验装置图、知识网络图、示意图、流程图、概念图、柱(条)形图、饼形图等。

2.表格题。包括数据表格分析题和表格设计题等。

三图表题的特点

1.新情境。即通过图形、表格创设新情境,提供新信息、新材料。

2.重能力。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学生测试生物部分试题的题干以图形、表格的形式出现较多。生物图形、表格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识图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地位重。坐标曲线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判断、迁移、综合等能力。这类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层次较高、考查范围较广的一类题型,也是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题型,在高考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比分大。所占分值约为总分的1/3~1/2。

5.递进式。考查知识呈现递进关系,即前一问的答案是解答后一问的条件。

四图表题的解题策略

1.解题规律:曲线、表格题中的已知条件一般包含在文字叙述、曲线图像的变化、表格的数字中,题目一般巧妙地将信息隐藏在图表中而不会太明显。解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求按以下规律去找:

(1)根据题目要求倒过来思考即先考虑要求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必须已知哪些条件。

(2)再从图形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从中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

如:乙种群的增加,会引起哪几个相关种群的变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构成的一条食物链关系。根据甲乙丙丁在纵坐标上所处高低位置的不同,可以推测图中隐含着该食物链是:丙→甲→乙→丁。然后再来解这个题就不难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曲线图表把生物概念、规律表达出来,就易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核心与要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知识,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把握统一连贯的生物知识图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坐标曲线题解题可以把它拆分为识图、析图、用图三个步骤:其中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

(1)识图。识图的关键是三看:

一看轴即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自变量x轴和函数y轴表示的意义),寻找xy轴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理解题意和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

二看点即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点,终点,拐点,交叉点)。

三看线即曲线的走势(走向变化趋势是上升,下降,波动,正态,偏态等变化)。

(2)析图。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联想:通过联想,把课本内的有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图像中曲线中的图形与相关点建立联系。

(3)用图。迁移: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图像曲线紧密结合,在头脑中构建新的曲线——知识体系。然后运用这一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3.表格题——数据表格分析题的解题步骤简记为一审二找三定答。审题:要明确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最大值、最小值和平衡点。找答案:把表格转变成文字,经联想找出所要考的知识;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最大值、最小值和平衡点的原因。行与行、列与列进行比较,有无单一变量的对照关系或有无因果等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或因果等关系。定答案: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把表格转变成文字,要表达准确,尽量用课本上的术语表述;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同时也可把信息变成表格,即表格设计的题,如过程表格设计、实验表格设计。

总之,不管是图形题还是表格题,其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准确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仔细审题、深刻理解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无论是分析图形、表格还是画出图形、表格等都不是难事。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

12.生物高考总结及启示 篇十二

1 以基本概念为载体,考查收集查找数据的能力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每一个数学概念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与灵活使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2].高考中与“数据处理能力”相关的概念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折线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标准差、方差、变量相关性、散点图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高中统计学的基础.为此,高考试题中通常是以这些基本概念为载体,考查学生收集查找数据的能力.而且对这些知识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例1 (2013年安徽卷理5题)某班级有50名学生,其中有30名男生和20名女生,随机询问了该班5名男生和5名女生在某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5名男生的成绩分别为86,94,88,92,90,5名女生的成绩分别为88,93,93,88,9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B)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系统抽样

(C)这5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这5名女生成绩的方差

(D)该班男生成绩的平均数小于该班女生成绩的平均数

解析 由3种抽样方法的概念可知,该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所以,A,B错误.5名男生成绩的平均数

5名女生成绩的平均数

故5名男生成绩的方差为

5名女生成绩的方差为

所以,5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5名女生成绩的方差,但该班男生成绩平均数不一定小于女生成绩的平均数,D错误,故选择C.

本题表面上是对统计方法、数据特征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但通过对该题的分析可看出,本题是以统计方法、数据特征等基本概念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区分概念、灵活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理解收集查找数据的实质.因此,此类试题中是通过以基本概念为载体的形式考查学生收集查找数据的能力.

2 以统计方法、统计思想为载体,考查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将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试卷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3].统计思想方法也是数学高考考查的重点.统计思想主要包括抽样思想和统计推断思想.为此,高考试题中通过渗透统计思想方法,在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对统计本质的理解和掌握.此类题型属于中等难度,一般以填空题、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例2 (2010年北京卷理11题)从某小学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由图中数据可知a=______.若要从身高在[120,130),[130,140),[140,150]3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______.

本题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为背景,通过学生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阅读与理解,考查学生对抽样思想和统计推断思想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创设实际的问题情景将抽样思想和统计推断思想渗透于所考查的知识点中,使学生在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统计思想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以各种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

图表是一种将对象属性的数据直观、形象“可视化”的手段,具有直观化、可视化、简洁、美观等特点[4].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统计图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统计图表的学习和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应用统计图表整理分析数据,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理解图表,并且具有从图表中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高考试卷中主要考查的统计图表有: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折线图、条形统计图、茎叶图等.为此,在高考试卷中以各种统计图表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查相对灵活,考查的知识点相对综合,主要以学生阅读、理解图表,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为主,在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有考查.

3.1 以频率分布直方图为载体,考查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

例3 (2013年湖北卷理11题)从某小区抽取100户居民进行月用电量调查,发现其用电量都在50到350度之间,频率分布直方图2所示.

(Ⅰ)直方图中x的值为______;

(Ⅱ)在这些用户中,用电量落在区间[100,250)内的户数为______.

解析 根据频率之和等1,可得到(0.0024+0.0036+0.0060+x+0.0024+0.0012)×50=1,解得x=0.044,可得到用电量落在[100,250)区间内的户数为(0.0036+0.0060+0.0044)×50×100=70.

本题以频率分布直方图为载体,将生活中实际问题所涉及到的数据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呈现出来,通过将频率分布直方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渗透到实际问题中,主要考查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图表中所呈现的数据特征,然后抽取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以折线图为载体,考查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

例4(2013年北京卷理16题)图3是某市3月1日至14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空气质量指数小于100表示空气质量优良,空气质量指数大于200表示空气重度污染,某人随机选择3月1日至3月13日中的某一天到达该市,并停留2天.

(Ⅰ)求此人到达当日空气重度污染的概率.

(Ⅱ)设X是此人停留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求X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Ⅲ)由图判断从哪天开始连续3天的空气质量指数方差最大?(结论不要求证明).

解析设Ai表示事件“此人于3月i日到达该市”(i=1,2,3,…,13).

(Ⅰ)设事件B“此人到达当日空气重度污染”,则B=A5∪A8.所以

(Ⅱ)由题意可知,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且

所以X的分布列为

故X的期望

(Ⅲ)从3月5日开始连续3天的空气质量指数方差最大.

本题是以综合知识融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情况,在此过程中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解决此问题,数据是关键,而该问题巧妙的将所要使用的数据,通过设计试题用折线图呈现出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折线图中所呈现的数据特征,从图表中将数据抽取出来,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当中.

3.3 以条形统计图为载体,考查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

例5 (2012年安徽卷理5题)甲、乙两人在一次射击比赛中各射靶5次,两人成绩的条形统计图如图4所示,则().

(A)甲的成绩的平均数小于乙的成绩的平均数

(B)甲的成绩的中位数等于乙的成绩的中位数

(C)甲的成绩的方差小于乙的成绩的方差

(D)甲的成绩的极差小于乙的成绩的极差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甲的成绩为4,5,6,7,8,乙的成绩为5,5,5,6,9.因此,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为6,所以,A答案错误;甲、乙成绩的中位数为6,5,B答案错误;甲成绩的方差为

乙成绩的方差

所以,C答案正确;由于甲、乙成绩的极差为4,故D答案错误.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并不复杂,属于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但是要计算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等问题,数据是难点.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读懂试题中用于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从图中读取出甲、乙两人的射击成绩,通过计算出两人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从而解决该问题.

3.4 以茎叶图为载体,考查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

例6 (2013年重庆卷理4题)茎叶图5记录了甲、乙两组各5名学生在一次英语听力测试中的成绩(单位:分).甲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6.8,则x,y的值分别为().

(A)2,5(B)5,5(C)5,8(D)8,8

解析 根据题意,甲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可解得x=5.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6.8,可解得y=8.

本题选择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茎叶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从茎叶图中获取数据特征,并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茎叶图是近年来高考中新增的内容,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在使用茎叶图时,一定要注意看清楚所有的数据样本,弄清楚茎叶图的数据特征,在读取数据的时候不能遗漏数据,更不能混淆茎叶图中“茎”和“叶”的含义.

4 教学启示

4.1 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收集查找数据的实质

基本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5].对于学生来说,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数学能力.在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过程中,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对学生理解与掌握收集查找数据的实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强化学生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学生可以掌握收集数据的意义及方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其次,教师应强化学生对统计图表、数据特征中相关概念的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支撑着学生对统计相关内容的学习,只有理解了基本概念才能使学生灵活的使用概念,也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收集查找数据的实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4.2 重视统计思想方法的渗透,理解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基点,蕴含于数学知识中.所以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理解数学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统计学中的思想方法称为统计思想,主要包括抽样思想和统计推断思想.这两种思想渗透于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抽样思想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然后在统计推断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据的分析,通过分析数据的特征,进而对实际问题进行推断分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知识点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思想方法自然、贴切地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思想方法.通过统计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理解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帮助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3关注对各种统计图表的表征,提升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

图表是统计中的重要内容,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图表是整理数据的唯一途径,通过图表可以使杂乱无章的数据有序、明了的呈现出来,使数据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在统计内容学习中,从统计图表中抽取运用数据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对抽取运用数据的能力考查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各种统计图表的表征,通过强化学生阅读各种统计图表,使学生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从各种图表中抽取出对实际问题有价值的数据,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5 结束语

在高考试卷中数据处理能力不是单独存在的,能力的综合考查是高考考查的特点,在考查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涉及到其它能力,如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数据处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查找到数据的整理分析再到抽取运用数据,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各个具体的环节,使学生在理解数据处理实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2]任子朝,周远方,陈昂,田祥高.高考数学科考核目标研究[J].数学通报,2013,(7):1-8.

[3]刘绿芹.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五大基本能力”探析[J].中学数学月刊,2011,(9):7-9.

[4]刘元利.聚焦高考中数据处理能力考查[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4,(Z1):5-6.

上一篇:重阳节·收稻谷作文下一篇:读书要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