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作文

2024-12-24

清华作文(精选15篇)

1.清华作文 篇一

花开在太阳下

花开无声,然而绽放过程中的美丽却是不容遗忘的,因为有阳光照耀。

——题记

她静静地穿过喧闹的街市,暖暖的夕阳故意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她稚嫩的脸上堆满了幸福。

她叫兰,一个花般美丽的女孩。

从她充满激情的脸上,人们渐渐忘记十五年前的那天,她像天使般降落的那天,她奶奶绝望地弃世而去。

只为她是个女孩。

只因她不是那个家庭渴望的男孩。

奶奶的去世加上她是个女孩,她父母饱经生活沧桑的脸上有多许些愁容、一些牵挂、一丝无奈,一道道皱纹悄然爬上了那原本已满是痕迹的额头。

“要不咱把孩子扔了吧!?” “„„”

“不然,你说能咋办?咱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了。” “没有别的办法了!” “唉,怪就怪她是个女孩子”

“不,我养,兴许她也能帮我们干活呢。” “你„„”

兰就这样走过了坎坷的十五年。

在这期间有邻里的冷眼,有别人的排挤,有他人的怀疑,但在阳光的爱怜下他走到了今天——兰要参加中考了。“妈,告诉你一件好事。”兰兴奋地说 “什么事?”母亲冷冷地说

“老师说政府对我的中考有分数照顾,老师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双农民独女户的考生,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6分参加中招录取。咱们是农村双农民二女户的考生,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3分参加中招达标校录取。若是普通高中则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6分参加中招录取。”

“我们老师还说咱们农村双农民二女户的孩子就读高中还有学费照顾呢!省市里还有关于帮助我们的文件,如我市制定出台计生“三结合”工作实施意见,文件里说为进一步形成“党政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计划生育户特别是农村计生“二女户”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确保我们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文化上有提高。”

“这样,妈你以后就可以少一些负担了。”兰说道

“哦,真的吗?”母亲仍然很冷静,其实她的心里很高兴,也很激动。只是面对这个曾经让她默默抹去无数次泪,让她默默为她担心的女孩面前,她习惯了冷漠。

“妈,您不高兴吗?” “高兴,当然高兴。”

兰的这一句话彻底打破了母亲一贯的冷面孔,兰终于见到母亲的笑容,以往母亲四处打工,脸上除了疲惫的愁容一无所有,但今天„„

兰也笑了,像朵绽放的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兰发现母亲和蔼多了,父亲对自己也多了一些关爱,兰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冲击中考!

一个政策在悄然间改善了一家人的关系。

如果说这个党的政策是一束阳关,那么兰无疑是开在阳关下的幸运儿。祈福她一路走好!

——后记

2.去也清华 归也清华 篇二

在日本,我的优势来自母校

1978年我进入清华大学热能系学习,4年的本科,9年的团干,清华的一草一木,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知不觉也成了我的思维方式。1992年因为我妻子先到日本留学,我不想分开时间过长,就自费去日本读书了。当时出国的确没有其它目的,但去了以后,觉得不容易,一是没钱,二是东京大学理工皆重,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我原来研究流体力学偏理,而东京大学流体动力学偏应用,所以我想一是学好日语,二是想学点新东西将来再回到清华教书。

当然钱是不可少的。第一年我是 “research student”,翻译成中文就是研究生,但那是拿不到学位的,主要是过语言关。也就免不了辛苦的打工、外语考试、还跟导师做课题。但正因为无论是打工赚钱还是帮导师做课题都要用日语,在那样高强度的使用环境中,当时已经三十出头的我,用一年的时间就彻底过了语言关。第二年再去考“大学院”,拿真正的研究生学位。我也就变了专业,学流体工学,搞减少流动物体阻力的研究。日本这个研究主要是让流体的工业传输变得更容易,效率更高。我立刻想到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天然气和煤的运输问题,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还有晋煤的外运,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995年,从清华大学到东京学习工作的学子已有300多人,大家都希望相互有个交流,成立了一个同学会。我当时正是最忙的时候,但我想到我刚到日本时,第一年我的学费我妻子帮我付的,第二年的50万是当时在东京的清华同学借给我的。当时同学间根本没有什么担保,50万在日本也不是小数,我那个同学也知道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一听说我要借钱,二话没说,就给我准备好了钱,而且是约了时间地点,见了面给我钱马上就走,连什么时候还,怎么还提都没有提。想起这些,我体会到这些莘莘学子从内心来说并不是人情淡薄,而是乐于助人,而且学子们每个人都是很孤独的,都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但客观上大家都很忙,有个组织真的能帮点忙。所以我就和其他十来个人共同发起,于1995年4月23日在驻日大使馆教育处成立了清华大学东京校友会。那天是我妻子在医院生孩子的次日,她不能参加成立大会,我也只能让她一个人在医院,自己跑去参加成立大会。更让我惭愧的是,大家觉得我有学校工作的经验,和很多在日本的学子都熟,就推举我做会长。

在后来的两届任期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在日本,我的优势来自清华。第一届校友会来参会的有200多人,登记的有300多人。会员不光是清华的留日学生,还有很多在清华学习工作过的日本人,也有在日本企业就职的留学生,还有台湾清华大学在日本留学和工作的,大家在清华的大旗下,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联络和沟通工作。

当时的中国驻日大使馆的教育参赞曲德林先生也是清华的老学长,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校友会后,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日本企业与清华大学之间,在留学生个人与日本企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首先是清华有个校友总会,清华大学的老师去日本我们负责接待,学校和日本企业的沟通我们负责联系。因为清华校友会中有很多学子是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我们就很自然地就会把清华和东京大学放在一起比较,从办学体制、管理方法到思想观念。每次清华领导到日本来,作为学生代表,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与清华的领导沟通。举个例子,当时国内大学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较少,影响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整体排名。而日本东京大学不仅在亚洲,在全世界大学的整体排名也是很靠前的。但我们这些身在东京大学人却不觉得它在教学上有什么特别,只是他们的硕士毕业必须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博士至少3篇,而不是只看重你的毕业论文和教授答辩。这样的简单规定直接影响了日本学校的国际排名,也保证了学位质量。而当时我回国参加清华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发现很多清华的硕士在做服务工作,我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可能在会议上发表论文,他们回答说是不可能的。这样“论文问题”在我个人感觉就特别强烈,我就对清华大学的来访领导认真地提出来,不久清华大学在听取各方意见后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我们觉得特别高兴,也算是校友会为自己母校的建设出了点力。

当时我还教了东京一个区的企业家中文补习班,学生是当地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很想来中国发展,不光学习汉语,也参加我们校友会的活动。后来他们组团来中国参观、投资,到石景山区做了友好访问,还为中国水灾多次捐款。这些活动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现在清华大学东京校友会已经发展成了清华大学日本校友会,十·一、春节,校庆庆祝活动及赈灾捐款等等公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同时校友会无论从人数上还是经济实力上与成立初期均不可同日而语,而日本企业也想通过我们的组织在国内建立长期的投资渠道。从我个人而言,校友会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外企,了解中国国情是留学生的优势

我在快毕业的时候,有一个日本企业想到中国投资,在这家企业工作的一位校友立刻推荐了我。当时这个企业开出的条件也很有意思,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兼备在国内工作经验和日本留学经验的,学理工的,最好是清华毕业的。当时我爱人正在念博士,我的硕士已经毕业了,正好有个时间差。在这家日本企业工作,我可以和爱人呆在一起,还能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企业。当时对我来说,日本企业还是满神秘的。同时我想这家企业是要到中国投资,选择留学生是为了节省了解中国国情的成本,从我个人而言,更是在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同时,避免了与日本经理人的直接竞争,节省了我适应日本国情的成本。无疑是个双赢的选择。因为纯粹在日本就职,留学生实际上不如当地人有语言和文化优势。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1995年9月,离毕业还有半年时,我就已经开始为这家NOK公司(汽车油封公司)帮忙了。1996年3月,我毕业后就正式被派到无锡,每个月有10多天飞到中国。到1996年8月,日本公司对我有些了解,希望我能负责中国事务,开始对我进行全面培养。最早是市场销售,然后是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全套课程。我在日本工厂里住了整整一年,是这家公司真正花精力培训了第一个海外员工。从后来的发展看,NOK公司对在海外发展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它的股价是400日元,现在已经涨到4000日元,最高时达到7000日元,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用较小的资本介入了中国市场。

具体来说,1997年年底NOK收购了长春的一家中法合资成的汽车油封公司,这家公司原来在5年内亏损了3000万,NOK的老板力主对它进行收购。1997年7月让我先后带了3个团对它作全面考察,当时我认为这家公司不值得收购,但日本老板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意见,还问我希望不希望回国工作,然后就直接把我派到了长春。说心里话我当时不是很愿意,但是又觉得是个挑战,最终还是一个人来到了长春。同时每个月我会从长春飞一次无锡。到长春后,企业原来的管理班子都给换掉了,留了一个非常年轻的副总经理,负责生产。而整个厂子里就没有日本人。我仔细考察了这家工厂的生产基础与市场环境,力争使所学到的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国际企业的管理经验与原有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在此期间,我还经历了NOK对长春企业法方投资公司的收购。应用了法国的新材料发动机油封,使长春工厂的产品在性能上比橡胶更耐磨,耐高温,有了质的飞跃,也成了国内的独一家。

这样从1997年底到1998年底,一年时间厂子就开始赢利了,我1999年12月又回到了无锡,在走之前,长春的工厂每年增长在50%以上,各方面的关系搞得非常好,成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及其它欧美汽车公司的供货商,2001消化了累计的亏损,每个月的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其后我又回到无锡帮助NOK成立了5家新公司,现在这6家公司均纷纷开始赢利,反映了国内汽车市场良性发展及日本企业管理思路的优势。我也常在总结与反思,企业的成功是实实在在的,我在86年曾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到日本考察,现在想来是走马观花,日本企业真正的精髓无法体会;而且很多东西是在课本上、MBA教程中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去交流,去实践才能体会,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是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同时NOK公司老板很年轻,很小的时候就到美国留学,他认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细化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并强调用本土化的方式来拓展国际市场,在他身上较好地实现了日本管理经验与国际化发展眼光的结合。可以说留学文化在NOK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NOK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是我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延续。

在国内,精通国际规则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到清华同方工作缘于我与同方老总陆致成的一次偶遇。此前我一直想回清华,但有很多顾虑,再回学校教书已经不是我的长项,而我对校办企业没有明确的概念,想当然地认为她与国外企业的观念作法肯定很难吻合,在人际关系上肯定比在外资企业复杂得多。但去年春节期间,我和清华同方老总陆致成偶遇之后简单谈了一下,使我对校办企业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因为我在日本企业虽然工作上比较得心应手,个人生活上比较滋润,但说白了是一种平稳的生活,说不上发展了。虽然我已经40岁了,但与陆总的谈话,使我认识到清华同方正处在青春期,在国际化进程中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而这正是对我在NOK学到的东西的最好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我的夙愿。

同方本部的业务有两大块,一是IT,二是能源与环境。IT我们与国外没有太大差距,基本上可以跟得上国外的最新进程。但能源环境产业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差距大发展空间就大,我原来就是学热能的,我觉得这又是一种挑战了。同方有品牌的优势,有资金上的优势,有清华大学的背景,没有理由发展不好。一个星期后,我就决定回国了。当我离开NOK时,日本的总裁在各种场合都说,张宇宙到清华同方,对NOK公司是个非常惋惜的损失,但对他个人和他的家庭(我爱人当时已经回到清华任教了)发展是件喜事。这样2003年4月份就办好了所有手续,我就回国了。

我回来做什么?陆致成先生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同方总的目标是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从1997年上市,6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资产从2、3个亿发展到60至70个亿,今年销售要突破100个亿的门槛。这也是国内一系列企业的发展模式:2至3年上市,有一个非常顺利的成长期。很多国内企业家由此觉得办企业是很容易的事,但同方高层包括陆总感觉这种高速的发展是基于国内市场空白而产生的,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市场总量的限制,再想发展必须有变化,有突破。所以同方今后5年的目标是发展与合作并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用合作来促进公司全球化发展的进程。策略上一方面和国际大公司合作,另一方面引进一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留学人才,我算是从日本回来的,还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数字电视专家做我们的副总裁,现在这个引进过程还在持续。同方以前的管理人员都是同方上市以来自己培养起来的,引进了有留学和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无疑是加速发展与合作进程的捷径。

我的具体工作是主抓同方能源与环境,2003年10月我与陆总去日本考察,访问了三洋、东芝等国际大企业,发现所有这些著名的大公司基本上有两个支柱产业,一是IT,二是能源环境,与同方基本一致,这体现了一种趋势。另外我负责企业管理部,因为向外拓展首先要做到自身产品质量,品牌的统一管理,这也是同方真正成为百年老店的基石。从个人讲,国内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又一次给自己找了一个从头学习的机会。到同方的近一年时间,通过实践来学习同方自身的长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日本,美国一些基业长青的公司已经淘汰了流水线作业,而变为以高级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个人操作平台”。从这个细节的变化说开去,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模式都是通用的,是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同方原来就有自己的基础,有各个分公司、各个本部的管理模式,现在强调统一管理不是由一个人管,同方的领域也很宽,需要自己有自己的管理特色,所以现在的工作就是把一种国际化眼光的管理思路渗透到原有的管理模式中去。对我来说,首先我要了解同方的文化和已有的经验,不能说我有留学的背景,我有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我就要按自己的方式改变你,这样的想法只能使你与原来的团队无法融合。同方这样多年持续发展的企业肯定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但一旦发现同方有什么地方不适应国际化发展,我会明确的提出来集体讨论,或者在管理会议中举例说同样的问题日本是如何处理,美国是如何处理,为大家集体决策做参考。同方的管理团队本身有很强的能力与凝聚力,大家都有共同的完善企业的愿望,而且我和美国回来的副总年龄在整个团队中算是大的,与原来的团队相处更加容易。

3.游清华作文 篇三

入清华西门,最先见到的是工硖石,直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或许就是这般的不经意成就着清华的低调的高雅。工硖石后的草坪的卵石小道上是一名中年牵着一头西施贵妃犬在那缓行,渐后是一排金黄的银杏,树下辅满一层层的落叶。

过了一座小桥,或许它甚至不能称之为桥,更可冠之为蹲,右斜而上,却是一面巨币,上面隶书书写着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下面的石蹲之上也书写着一排小字:九州大同,明德似鼓,这是清华百年志庆的时候所立的,其右侧则是一蹲“桂韵”的巨型石块,不起眼的石块竟是前寒武纪的海底火山岩,形成于十一亿年前,清华许是想用这种办法来纪念校史的悠久吧!再往前沿沟而筑的是一排排台阶,于最顶处的台阶缝处流出细细的水溪,滑行而下,台阶之上是渐或飞下的数只小鸟,在那轻饮!北大欢喜建楼,清华乐意种树,在北大见到的是各式冠之其名的大楼,而在清华的校园内均是各界各级种下的绿树,这或又是清华于北大之间的别一种理念上的不同吧!做为一名游客,可能更喜欢北大这种一塔湖图式的游览,象极了当下的国人,功利性极强,而我更喜欢做一名散客,漫步走在校园内,或惊异于每件偶遇的物件。浙行不久,清华也有一物件,竟是厚重的石刻书页累极而起的,许是告之学生功课需要厚积,近利不得,又与北大立于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不是一般!而经过之时,恰遇一直升机飞行于远处小山之上,却恰正在书塔之顶,或正寓意着书到读后青云升吧!我拐进一片林子,林子有名无名确也不愿考究,只因清华此类的林子太多太甚,若是每般都要考究一下,终是累人的活吧!在林子的正中央也立着三块石质图腾,正中是阴撰的象形文字清华大学,左右更是阳撰的象形文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林中出来,见一画龙雕凤的红木官门,近来一看,竟是苦寻不是的清华园匾额,许正是应了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再右行,一处拱形楼房立于一片青草地前,近处一看,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而正对拱形楼房的是一处石钟,恰因今日阳光正旺,以古老之法告之今日之人时间的另一种表述。

石钟之下刻有四字“行胜于言”,校风无时不在浸润着学子的思想。于一叉路,遇一三角形建筑,不高,两层青砖房,欧式模样,细看竟是清华学堂的字样。最喜的是在清华园内,不经意地看到一排四合院,老式北京的四合院,没有任何修缮的四合院,没有任何走样的四合院,推门而入,四周宅子围着一处大大的院落,院落上铺就的都是青砖,院落的正中央是一株枝繁叶茂的银杏,红色的窗柩,青色的彰瓦,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欢喜,似乎在梦中常常绕萦的就在此处,仿若千年我就住在此间一般。

4.游清华作文 篇四

我们来到了清华大学,走进西门我看到这里绿树成荫,走在小路上,你会发现小路旁有一个池塘,池塘边种植着许多花草树木,让人感受不到夏日一丝一毫的炎热。继续往里走,迎接我们的是清华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在绿树的掩映中,招生办公室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朴素的气息,这是一个灰色的砖房。继续往里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门牌坊,上面写着清华园三个大字,这个门牌坊是灰白色的大理石做的。分为三道门,中间的正门最大,旁边有两个小侧门。三个门的上方都呈圆拱形。

穿过这座门牌坊是一条长长的路,路的两边竖立着许多牌子,牌子上写着: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听导游讲,明年就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了,学校正在为百年校庆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果然在不远处的草坪后面,我们又看到了正在维修的礼堂。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日晷,日晷上刻着四个字,“行胜于言”听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说:“这是他们大学的校训。”日晷是用大理石雕刻成的,它的做工十分细致,做得很精致,让人好不喜欢。

又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个青铜雕塑。这个青铜雕塑上雕了一个人物的头像,好像也是摸鼻子会聪明的呢。别的空间,就刻了清华大学的简历,刻这个青铜雕塑的人真是别出心裁。

5.清华小升初作文题目 篇五

1. 小升初作文题目《——的**》

2. 小升初作文题目《我和——的距离》

3. 小升初作文题目《——着并快乐着》

4. 小升初作文题目《给自己找个——》

5. 小升初作文题目《永远说——》

6. 小升初作文题目《那一次,我——》

7. 小升初作文题目《——不同情眼泪》

8. 小升初作文题目《带上——上路》

9. 小升初作文题目《我与——面对面》

10. 小升初作文题目《——是一盏明灯》

11. 小升初作文题目《那段——的日子》

12. 小升初作文题目《一个——的心灵独白》

13. 小升初作文题目《——,让我欢喜让我忧》

14. 小升初作文题目《爱上——》

15. 小升初作文题目《欣赏——》

16. 小升初作文题目《我眼里的——》

17. 小升初作文题目《那—那—那—》

18. 小升初作文题目《想起——》

19. 小升初作文题目《———的遐想》

20. 小升初作文题目《第一次——》

经典的清华小升初作文题目

1. 我敬爱的一位老师

2. 我在学校的发奖大会上

3.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4. 他(她)的创造精神值得我学习

5. 我敬佩的人

6. 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7. 激动人心的时刻

8. 记一件曾受老师表扬的事

9. 让人高兴的变化

10. 我心中的校园

11. 学校(班级)新事

12. 半命题作文

13. 我____的一个人

14. 我____时刻

15. 发生在____的一件事

清华小升初作文题目集锦

1. 题目:谢谢你——

2. 题目:我得到了——

3. 题目:我多么向往——

4. 题目:假如停水三天

5. 题目:啊!小店

6. 题目:请让我来帮助你

7. 题目:掌声送给——

8. 题目:让人高兴的变化

9. 题目:会说话的——

10. 题目:我发现了(喜欢的)——

11. 题目:爸爸出差以后

12. 题目:网络与社会

13. 题目:奇怪的手机

14. 题目:彩虹于石桥的对话

6.清华学风的渊源 篇六

何先生的文章说理透彻,以理见长;葛先生的文章细腻清新,以情动人。两文论题相近,同刊于一期杂志篇首,恰好相映成趣。两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清华园几十年间人才辈出的盛况,并做出了各自的解释。我很赞同两位先生的见解。不过,总觉得还可以从教育史的角度,解释学术史上清华风格的渊源,以及清华何以在学术史上领一时风骚。

大概可以不错地说,清华之所以成为清华,是由于有清华大学成立(一九二八)前十数年的清华学校的历史。正是这一时期奠定了清华风格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留学史上,清华学校是很特殊而幸运的。她适逢留学风气大开之际,因之招到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不乏家学熏陶之辈;除了部分素质不错的在校时间较短的插班生外,沾染清华习气较深的是那些在校五年到八年的学生,养成清华习气的也是这批学生。从英文的听、说、读、写到数理化政经法基本科学的训练,乃至于体育、演讲的备受重视,美式课外游戏的流行,这批人受到了相当扎实的留学预备训练,为以前的留学生远远不及。因而他们到国外后适应能力很强,充分地吸取了西洋现代学术的精华。不少人在校时很下了一番功夫学中国旧学。他们水到渠成地成为三十年代后学术界的一代英才。

自二十年代初起,为了对社会上批评清华不重视中文教育做出反应,校方有意识地加强了中文教育,甚至在一九二五年成立了著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学校的教育方针逐渐转移到培植“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学风的路子上来。从人事的网络来说,早期养成清华习气的那批毕业生陆续返校执教,形成以后实际左右校政方向的所谓“少壮派”。这批人以及有意无意援引的教授大抵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工作和生活在同一個清华园内,自然容易形成相似的学风,也就是学界所称道的“清华学派”。业师胡伟希先生曾说过,在清华任教的不一定是清华学派,不在清华的未必不是清华学派,清华学派不是一个地域观念。胡先生划分清华学派的着眼点是文化观上的多元论与改良论,因而把蔡元培、汤用彤等都划进去了。我的理解较胡先生窄一些,我比较重视“养成清华习气”的后来成名的学者(不限于任教清华园)和在清华长期任教并自觉认同清华主流学风的学者(不限于清华出身)。我关注的焦点是对清华长期以来形成的主流学风的认同感。

7.我的理想清华作文 篇七

初中曾经我们班举办了一个班级活动,班主任让我们说出各自的`理想学校,当听到同学们心中各自的理想高校心中满是羡慕,而我却只能远远观望,因为我那不忍直视的成绩,现实早已给了我答案。

我一个不惹人注意的差生,但中考改变我一生的经历,学校早在老师心中印上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在家里爸妈也处处教导我,在中考前的几个周,我对自己说你真的放弃了,为什么不努力呢,考上高中让所有人停止言语,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于是我开始努力起来,先是基础知识开始,一步一步来,在次过程,同学对我说现在努力晚了吧,然后是一片嘲笑。而我把悲愤化作力量不断努力着。

最终我以高于录取分数线2分的成绩录取了,到高中我的成绩也是稳步上升,由进校的排名805名,到后来的440,360,220…后来到了全班第二时,我才有信心说出自己的理想清华,一个曾经来说不可触摸的理想。但我会努力一步步接近它,最终实现它。

曾经我孤立无助,饱受语言的攻击。但我不能放弃,2年前我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梦想,而现在我终于有底气说出却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清华可能我最终也不会实现,但我为之努力过,我会更加努力证明自己。

8.北京清华大学游记作文 篇八

八月十号这天,导游阿姨说要带我们去清华大学,领略高等学府的风采,我们听了这个消息都无比兴奋。要知道,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学府,是我心中的梦想学校。

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名校的气息:偌大的校园里静悄悄的,每一位行人都匆匆忙忙,好像在与时间赛跑,又好像在思索着什么……边走 着,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导游哥哥给我们讲了一些学习方法。他告诉我们要学会预习和复习,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要有理想和追求……哥哥的一字一句,深深 地印在我的心中,给我了许多自信和鼓励。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朱自清当年写荷塘月色的荷花池,荷花开得正欢,“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闻着花香,听着蝉声,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月高星稀的夜晚,看见了朱自清先生月光下徘徊的身影。

最后导游哥哥带我们来到了清华大学的南门,我从门前走着,欣赏这着美丽的风景,漫步在百年老校里,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了一个愿:七年之后,我会再次踏入北京,再次踏进这扇大门。

9.“懒”儿子考入清华 篇九

刘则华小的时候天资平平,一度曾是令老师头痛的差等生,可2006年,他却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获得了山东省二等奖的好成绩。2007年高考时,他的分数又超出了重点线100多分,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差生”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呢?他的父母是怎样把他培养成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向他的父母取取经吧!

一招见效!

儿子从差生变成尖子生

刘中洪是山东省巨野县矿务局的一名普通工人。少年时代的他本想考大学,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可因为父亲去世得早,他不得不辍学参加工作。1988年,儿子刘则华出生后,刘中洪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儿子身上,想让儿子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然而,小时候的刘则华天资一般,并无过人之处。刘中洪想:孩子既然不是很聪明,那就让他笨鸟先飞吧。于是。他买来一些识字课本,耐心地教孩子识字读诗。令刘中洪失望的是,一些很简单的字词,往往教了几天,儿子还认不出,更不用说背古诗了。见儿子不开窍,刘中洪只好寄希望于孩子上学后能脱胎换骨。

1994年,刘中洪把孩子送进了学前班。1997年,刘中洪和妻子杨丽丽相继下岗了。为了生计,刘中洪干起了拉板车的活,杨丽丽则在街上擦皮鞋。尽管沉重的生活压力把夫妻俩压得抬不起头来,可他们从没有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为了让儿子能集中精力学习,他们晚上从不看电视。为了能指导孩子,刘中洪特地把小学的课本重新温习了一遍,每晚陪孩子坐到11点,陪他做作业、抄生字、复习、预习。然而,父子俩并肩苦读了一年,收效并不大,刘则华的考试成绩仍在班上二十名左右徘徊。

每次拿着儿子的成绩单,刘中洪就很伤心。自己和妻子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地赚钱,都是为了儿子以后有个好的前途啊!可照这样下去,儿子以后考高中都难,更不要说上大学了。刘中洪急得成天叹气。

1999年10月的一天,刘则华的班主任老师来到刘中洪家家访。刘中洪跟老师诉苦:“没办法啊,我每晚都守着他学习。可他的成绩就是不见起色!”也许是出于安慰,那位老师对他说:“我看啊,世界上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光守着孩子耗时间是没用的,看来还是得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啊!”送走老师后,刘中洪反复回味着老师的话,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确实把儿子管得太紧了。

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出了问题后,刘中洪决定着手补救。那段时间,只要一有闲空,他就跑到书店里看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有一天,刘中洪看到一个叫温比特的美国教育家在书里说: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除了记忆力和遗传的因素外,在智力、思维等方面孩子之间并没有大的区别;影响学习效果的更多是学习效率问题。温比特还举了一个实验例子:一个人阅读100页书,头10页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记得很清楚,但最后1 0页却很少有人能记得是什么内容。在多数情况下,即使有人能记住,那也是扭曲的记忆。温比特建议小学生每节课课时定为30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为宜……看到这里,刘中洪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以前整晚守着孩子学习的教育方法是大错特错了。

从此以后,刘中洪不再盲目要求儿子死读书,而是注重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他一改以前陪儿子学习到深夜的习惯,而是让他自己学,并且到晚上10点以后就提醒儿子:不要太累了,应该上床睡觉了。果然,刘则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但因为没有父亲守在身旁“虎视眈眈”,感觉轻松了许多,学习效率反而大大提高,成绩也慢慢有了起色。2001年考初中时,刘则华还取得了全班第五名的成绩。刘中洪暗自庆幸,多亏自己注意了教育方法啊,不然儿子的成绩不会有这么大的提高。就这样,刘中洪初次尝到了效率致胜的甜头。

离经叛道!

准许儿子“吊儿郎当”地学习

2001年9月,刘中洪带着儿子去中学报过名后,看到儿子发了一大摞课本,而课程表也排得满满的,他明白,初中课程比小学的难了一大截,而要想让儿子有好成绩,就更得在他的学习效率上下功夫。

可要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效率才高呢?深思熟虑后,刘中洪意识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孩子到底怎么学习效率最高,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也只有按自己喜欢的模式学习,效果才会最好。刘中洪的这番教育理念在指导孩子日后的学习时,果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刘中洪的眼中,儿子学习时有两个很不好的习惯:首先是学习时喜欢吃点东西,特别是喜欢嚼口香糖;其二是坐的姿势也歪歪斜斜,很不端正。刘中洪说过儿子多次,可他怎么也改不过来。有一次,刘中洪在拉板车时受了气,情绪很低落,晚上回家时,看到儿子又是一边学习一边嚼口香糖,他气得把书桌上的几片口香糖往地上一扔,很粗暴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有谁像你一样边吃口香糖边学习的?”刘则华见父亲发脾气了,只得默默地把口香糖吐了出来。可当刘中洪转身要走时,听到儿子在嘀咕:“我边嚼口香糖边学习效果好一些,这关你什么事?”刘中洪听了,当即训斥道:“我可从来没听说过边吃东西边学习效果会好。我今天一定要你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慑于父亲的权威,此后刘则华再也不敢在学习时嚼口香糖了。可不久,刘中洪在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上看到,一边读书一边咀嚼的人,比只看书的人的效率高10%到20%,原因是咀嚼有利于提高注意力。书中还举出了足球场上守门员为了提高注意力,比赛时总是嚼口香糖的例子。看到这里,刘中洪面红耳赤,看来自己以前是错怪了儿子啊!晚上,刘中洪拿着那本书来到儿子跟前,自我批评道:“这书上说得对,以前是我错怪你了,以后只要你喜欢,还是边嚼口香糖边学习吧。”

受口香糖事件的启发,刘中洪想到,既然儿子感觉边嚼口香糖边学习效率高一些,那么他喜欢歪歪斜斜地坐着学习,是不是效率也要高一些呢?于是,他又转回去问儿子是不是这么回事。果然,儿子说歪歪斜斜地坐着舒服一些,这样学习比端端正正地坐着效率也要高一些。刘中洪点了点头。从此以后,他在一些学习的细节上让孩子“放任自流”。这看似离经叛道,可事实上刘则华却因此得以按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模式学习,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刘中洪又有了新的烦恼。原来,刘则华有严重的偏科现象:数理化成绩很好,可历史地理成绩很一般。刘中洪决定找出儿子文科成绩差的原因,然后帮助儿子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中洪发现儿子对死记硬背的知识根本提不起兴趣,只要一拿起课本,就有一种畏难情绪,效率也奇低。针对儿子的这种特点,刘中洪陷入了思考之中……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谁说历史地理就要死记硬背?儿子从小就喜欢说话,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如果能利用他的这个特点,让他把历史地理知识“说”出来,这样学习效率肯定会很高。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把这种非常规的方法运用到儿子的学习中去。

每到儿子学习的间隙时间,刘中洪就假装不经意地前去问一些问题:“则华,上次我看电视时,看到了一个什么‘马关条约’,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今天听别人说黄山很美,黄山到底在哪个省呀?”每次问完后,他总能看到儿子匆忙跑去翻书,然后再告诉他答案。刘中洪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问完后,又表现出一副对历史地理知识很感兴趣的样子,一有时间就要求儿子讲些历史故事或介绍名山大川给自己听。平时不喜欢文科的刘则华见父亲要听故事,立马来了兴趣。结果他讲一次故事就要看一次书,故事讲得多了,翻书的次数也多了,书中的内容自然也记住了。半个学期下来,他这两门课的成绩从60多分提高到90多分。

2004年,刘则华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以往对儿子的成绩很担心的刘中洪,对儿子考上大学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方法得当,自己一定可以把儿子教好。

效率第一!

“懒”儿子考上清华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刘则华排在班上的二十多位,比进校时下降了十多位。刘则华见成绩下降了,自己心里也很着急,开始熬夜学习。2004年12月的一个晚上,刘中洪半夜起床时发现儿子的房间里还亮着灯。他悄悄走了进去,发现儿子正埋头在做一道数学题,一双眼睛则布满了血丝。他见儿子如此勤奋,便悄悄退了出去。躺在床上,他却怎么也睡不着。接下来连续几个晚上,刘中洪发现孩子都学到半夜。他想:孩子学习更刻苦了,可成绩不升反降,这肯定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他宁肯不要儿子学得太勤奋,但要他学习时有高效率。

为了弄清儿子成绩下滑的原因,刘中洪特意把儿子叫过来分析原因。没想到,儿子对这种状况也很困惑,并对他大倒苦水,说自己以前的成绩在初中时名列前茅,做题目也得心应手,即使做错了,大多也只是因为粗心把结果算错了;可没想到,高中的课程比初中难多了,有时一个晚上就被一道题给难住了。刘中洪听后恍然大悟:一个晚上耗在一道题上,做出来了也就是一道题,没做出来就白费了一晚上时间,还谈什么学习效率呢?原来,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在这里啊!

为了督促儿子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他对儿子又有了新的要求: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放弃,一门功课一次最多只能学习一个小时,就要放下课本去学习另外一门课程,不允许一个晚上就耗在一道题目上。

在刘中洪的督促下,刘则华在家学习时,一次的学习时间开始限制在40分钟以内,然后休息几分钟就投入到另一门功课中去,让大脑均衡地运转,以提高学习效率。父子俩发现,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果然,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时,刘则华考进了班上的前10名。

因为学习方法对路,刘则华不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起来也很轻松。在高二的会考中,他的成绩在全年级排在了前三名。这时,自信心大增的刘则华向父亲信誓旦旦地保证——每次考试都保持在全年级的前三名,而且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

定下了这个目标后,刘则华对学习抓得更紧了。有时晚上到了11点,刘中洪催他睡觉时,他还要坚持学习下去。刘中洪看在眼里,既为儿子的自觉而感到高兴,可又担心他的学习效率降低。

这种担心很快得到了应验。高三的第一次考试中,刘则华的成绩降到了年级的10名以后。刘中洪决定找儿子谈一谈,让他不要那么勤奋。可儿子看到自己的成绩下降了,比以前学习得更加刻苦了。一时间,刘中洪不知该如何是好,要知道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如此用功,肯定高兴都来不及,哪会对孩子泼冷水呢?可是,“天道酬勤”这句古训真的适用于儿子吗?

有一次,刘中洪在看武侠书时,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武术有两种,一种是花拳绣腿,那是给别人看的;一种是真刀实枪,那是对付敌人的。刘中洪看到这里,马上联想到儿子的学习情况,觉得儿子现在采取的是时间战,和花拳绣腿差不多。想到这里,他心里有了底。第二天,他把这句话告诉了儿子,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儿啊,你从小学到高中的成绩起起落落,无非证明了学习不仅仅是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效率的问题。这段时间你的成绩有所下降,按以往的经验,应该是学习效率出了问题啊!”

父亲的话,提醒了沉迷于苦读之中的刘则华。他专门花了半天时间,分析了自己学习方法的利弊,理清了思路,开始注重学习效率和方法,他的成绩果然很快再次排在了班上的前3名。在2006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他取得了山东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2007年高考后,刘中洪问儿子考得怎么样。刘则华开玩笑说:“勉勉强强考了680分,上个清华没问题吧。”成绩出来后,刘则华果然考出了683分的好成绩,高出山东省2007年本科一批分数线110分,北大和清华两所高校的招生老师都跑到他家里,劝他填报自己的学校。刘则华慎重考虑后,填报了清华大学的化学专业,并很快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

(责编/王蕾)

10.在清华听演讲的作文 篇十

女儿在清华读大一的时候,一天有一辆去北京的顺便车,我搭车去了清华。一是想看看女儿,二是也想感受一下名校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漫步在清华园,第一印象是安静。早春时节,高大的杨树下,随处可见学子们读书的身影,来往的小道上,结伴而行的,都是低声细语,没有大声喧哗,更没有吵吵攘攘。第二印象是干净,学生们都自觉把碎纸屑、饮料瓶扔到垃圾桶里。庄严的教学楼、试验楼令人肃然起敬。走到一幢白色的小楼前,女儿说,杨振宁教授就住在这里,她说有一天还碰到杨教授了呢。啊,我在心里感叹,果然是不一样,这样名震海内外的大师级人物也能轻易见到。走到中文系教学楼前,见墙上贴一张海报,说中文系邀请著名作家毕淑敏明天来校演讲,希望同学们到某教学楼聆听。女儿说毕淑敏不是你崇拜的作家吗,要不要去听?北大清华的演讲都是开放的,谁都可以去听。真的吗?真是太幸运了,当然得去听了。

毕淑敏,17岁走进西藏阿里当兵10年,转业后成了一名内科主治医生,35岁时弃医从文。处女作中篇小说《昆仑殇》一炮打响,好评如潮,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预约死亡》、《女人之约》、《血玲珑》、《红处方》等作品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关注心灵,频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46岁的时候又去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醉心于探索心灵深处的神秘。20,56岁的毕淑敏用自己辛苦写作所得的40万元稿费和儿子航海环游世界114天。这样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拥有的。

演讲是在下午七点半,我和女儿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来到演讲教学楼,坐到了前面的位置。不一会周围就陆陆续续坐满了学生,诺大一个演讲厅座无虚席,边上还站了许多人。没有想到,在谈文学需要勇气的年代,又是在清华这个以理工见长的高校,还有那么多人来听一个作家演讲。看看周围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清华学子,自己在那儿真感觉恰似鸡立鹤群。我不时回头观望门口处,想尽快一睹偶像的风采,虽然在她书的扉页上见过照片,但还是想看一看真实的毕淑敏。

演讲会是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主持。在主持人介绍后,一阵热烈的掌声迎接作家站到了演讲台上。毕淑敏是带着她最新力作《面具后面的脸》来的,毕淑敏说这本新书讲述的是她在美国进行访问时的所见所闻。“我到美国去,最想看到的是美国人怎样衰老,怎样死亡。”带着这样的初衷,毕淑敏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我们不了解,甚至从来没有想要去了解的美国。慈祥、笑容可掬的毕淑敏主讲题目是《你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她说“你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是我在美国访问期间一次谈话的题目。当时是在餐桌上,讨论得特别激烈。大约有一半人说他们非常想知道他们今生将要遭遇什么样的苦难。还有一半人说他们不想知道。我属于不想知道的那一派。”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然而演讲起来却不像题目这样沉重,毕淑敏那温文谦逊的微笑和亲切诚挚的讲话,在座无虚席的演讲楼引起阵阵笑声和掌声。

从毕淑敏的书中,我了解到,她在西藏阿里当兵时,曾经目睹战友的死亡,甚至自己也曾萌生过自杀的一念。这样经历的人,我原来以为对人生的看法一定是悲观的,没有想到,她是那样豁达,谈吐那么温润。她谈到了人为什么活着,谈到了自己对人生、对挫折、对苦难、对幸福独特的思考。她说“活着本身没有意义,但你要为你的人生规定一个意义。人活着的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由生到死的过程。”这也是作家演讲的点睛之笔吧

演讲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是自由提问,前十名可以得到一本作家签名的书。对学生们妙语连珠的提问,作家的每一个回答既展现了智慧又充满了哲理。女儿为了给我争取一本签名书,也争抢提出问题,真幸运,第三个就轮到了她,她的问题是“对于人生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很开心很随意,不做思考;有的对宇宙,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很深奥的探讨,比如尼采,但是不见得有很好的结果,有的精神分裂了。我想知道,你是否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过这样的思考,然后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作家的回答是:“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是书本上教给我们的,不是父母给我们的,而是你自己思考得出来的。对我个人来说,我会用我的生命去做我所热爱的事情,而这件事不但对我是快乐的,而且对人类是有所帮助的。我想就是这样。它说起来比较大,比较空洞,但落实起来……比如说有人让我写电视剧,但不是我喜欢的,就把它拒绝了。所以我认为,因为有了大的目标,一些小的事情,就会变得比较简单了。”

11.参观清华园小学生作文 篇十一

昨天下午,骄阳似火的太阳照在大地上,我们参观完了故宫,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清华园。我很久很久以前就特别向往这个地方,所以这次实现了我的愿望。

一走进大门,绿树成荫,鲜花遍地,我连蹦带跳的向前走。我一边拿着冰棍,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接着,杰哥哥带着我们来到了荷塘,我看了一眼都惊呆了。哇!这么壮观!你看,只见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推推散散,好像要把对手推到一边去,让别人看见我才是最美的。不一会儿,杰哥哥对大家说:“这儿就是我们清华园的荷塘了,朱自清曾描写过这个荷塘,题目叫《荷塘月色》。”

接着向前走,杰哥哥把我们带到一座房子门口,说:“这个地方可是让清华园里的人呀,外面的人呀在这里开会、看电影……许多采访都是在这儿拍的。”我听了若有所悟,感觉这真不愧是名牌大学清华呀!他接着说:“以后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再来我们的清华园,来到这儿看场电影呀什么的,绝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的。”

12.苏联专家在清华 篇十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高质量建设人才的需求,以及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上世纪50年代初蒋南翔校长高瞻远瞩地提出在清华创建和充实新兴科学技术的系和专业。

据校史资料记载,从1952年开始至1960年,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德国专家和捷克专家共60多名,聘期从半年到3年不等,主要分布在建筑、水利、机械、电机、土木、无线电、工程物理等系所,其中苏联专家主要来自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列宁格勒工学院、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等23所工科院校。

这一时期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来校总共讲授课程114门,帮助建立和扩充实验室72个,重点培养本校教师518人,听专家课的总人数达4000余人。从1955年末开始,清华陆续建立了实验核物理、同位素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介质及半导体、热物理、空气动力学、固体物理、自动控制等10个新技术专业;1956年以后先后增设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和自动控制等系,并有意识地发展应用理科。到1965年,清华大学已发展为12个系40个专业。

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来校在帮助建立新专业新学科、帮助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从事和指导科研、指导建立新实验室、培养年轻教师等方面,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阿谢甫柯夫、倪克勤、高尔竞柯等多位受聘清华的苏联专家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苏友谊奖章”。

聘请苏联专家担任校、系顾问

聘请苏联专家担任校、系顾问,是学习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在组织方面的重要措施。清华先后聘请萨多维奇、巴巴诺夫、米哈辽夫、齐斯佳柯夫、阿凡钦柯5位苏联专家为校级顾问;聘请阿谢甫柯夫、阿凡钦柯、倪克勤、巴然诺夫、萨多维奇、捷列文斯科夫、瓦采特等7位苏联专家分别的建筑系、水利系、电机系、土木系、工物系顾问,他们参加校、系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研究工作、提出建议、解答问题,举办讲座,培训干部和教师等。例如:1953年,学校先后召开6次教学研究会,校级顾问、苏联专家组组长萨多维奇、系级顾问倪克勤及专家高尔竞柯、杰门节夫等分别就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教研组的工作、生产实习工作等问题介绍了苏联经验;教学研究会上,有10名苏联专家先后就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问题作了86次报告。

编写教材实施新教学计划

院系调整后,清华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取消原有的学分制,改为学年制。本科教育的学制从原来的4年改为5年(仅建筑系的本科专业学制为6年)。苏联专家到清华后的第一项工作是帮助清华大学制定学制为5年的统一的教学计划。

例如:第一批到校的专家阿谢甫柯夫教授在建筑系工作,他根据苏联专业教学模式,与建筑系教师共同制定了建筑系的教学计划。到1954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新清华所有21个专业都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从1953年到1955年,苏联专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开始实施教学计划。

院系调整后,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当时全校有388门课程,多数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根据苏联教学大纲修订而成的,然而有98门课缺少苏联教学大纲(占1/4),此外还缺少45种教材、100余种课程设计和15种毕业设计的苏联资料。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学校与苏联专家共同商讨采取以下教学措施:(1)苏联专家一般只给进修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上课。(2)授课采取“大班讲课、小班上习题课和实验课”的形式。(3)苏联专家提前写出讲义,直接授课,由翻译在课堂上把讲义的内容口译成汉语。(4)专家编写教材,由翻译笔译成汉语,作为正式教材出版。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到1955年7月,苏联专家共开设课程和直接讲授45门新课;写完32份教材。

联系实际加强生产实习环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清华在教学培养过程中还加强了生产实习环节。学生在5年学习年限内要进行4次实习。生产实习前,苏联专家指导制定实习计划和大纲,并与清华教师一起指导实习。1953年,苏联专家高尔竞柯和张光斗教授在水库工地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时,发现在土坝施工中黏土含水量过高,碾压后呈橡皮弹簧现象,他们提出了降低黏土层含水量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该工程局非常重视,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停工改进,结果很成功,使大坝建成后安全运行。

1953年,全校8个系1500名学生、200名教师分赴30处工厂、土地参加生产实习,这是清华大学在院系调整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生产实习。此后,实习规模不断扩大,1963年共有12个系5075名学生、419名教师分赴106处工厂、工地实习。

清华大学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时,十分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联系学校的实际,不断探索走自己的办学道路。1958年清华大学在教育革命的探索中,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毕业设计,也就是以承担和完或某项实际生产或科研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把模拟的设计训练发展成为“真刀真枪的实际作战”。从1958年至1966年,人部分毕业设计课题均取得较好成果。例如,密云水库工程设计、电子模拟计算机、500万电子伏特加速器、数字程序控制机床等成果都具有较高水平。其中密云水库工程设计、电子模拟计算机曾在1959年罗马尼亚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数字程序控制机床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新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

从1955年起,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清华大学先后建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化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成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系,并注意在这些新系内发展应用理科,建立了原子能技术利用研究实验基地。

1955年工物系筹建时,清华缺乏原子能方面的师资力量,为了建立专业课,加速培养师资,邀请了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等有关专家陆续来系短期讲学。从1956年10月到1960年8月,工物系共聘请17名苏联专家进行短期讲学,是清华大学聘请苏联专家最多的系。

从1953年到1961年,系里共有7名苏联专家来工作,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1955年,清华聘请苏联电视专家康·瓦·萨普雷金到无线电系开展电视设备的研究工作,他的夫人、列宁格勒电视台的高级工程师也同时主动参与设备设计实验的技术工作,对我国电视技术学科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1958年,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广播器材厂、广播事业局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电视发送设备,于当年“五一”在北京正式开播,为国庆十周年电视转播提供了技术基础。

13.清华作文 篇十三

关键词:考博英语写作

题目:

近些年学术界出现了,学者们盲目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而忽视文章质量的现象,请以“quantity and quality of works”为题目阐明个人观点,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300字。考博.中国

参考范文:

The past years witnessed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country.One typical sign is the mounting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SCI and SSCI periodicals.However, the quality of many such papers and works is doubtable.One proof is that the average citation frequency of these papers has remained unchanged for years.This phenomenon has given rise to heated debate.Personally, I believe that this phenomenon should be viewed from more than one perspective.On the one hand,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re has appeared an undesirable trend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past years, that is, too much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rather than the quality of these papers, or substantial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Taking a look around, one can find examples too many to enumerate.The number of papers, especially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SCI or SSCI periodicals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or the single criteria in uating a scientific researcher.It is even directly related to his salary and opportunity for promotion.This trend has led Chinese academy to an unhealthy road of development.As we can see, many scholars have become more of writers than researchers.Some even plagiarize in order to publish more papers.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we should not hastily say no to the quantitative 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In fact, the number of papers is a critical index in measuring the achievement of a scholar or an academic institution.As we can see, nations with developed sciences rank among the top in SCI and SSCI publications.Quantitative uation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in some disciplines in China where there are not sufficient experts to give an objective assessment.To sum up, we should not go to extremes in this matter.While we should continue to adopt the quantity of works as an index in u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ers, we should not lay as much emphasis on it as we did.Instead, more freedom and a looser environment should be provided for researchers so that they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talent.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xpect a boom of science in this country.考博英语怎么复习?http://kaobo.b2cedu.com/yingyu_fuxi.html 考博英语真题汇总专题http://kaobo.b2cedu.com/kaobo_zhenti.html 2012考博英语词汇http://kaobo.b2cedu.com/kaobo_yingyu_cihui.html 2012考博英语作文模板http://kaobo.b2cedu.com/kaobo_yingyu_zuowen.html

14.游清华作文600字 篇十四

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大草坪南段端有个古典计时器——日晷。在这座日晷的下部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大哥哥给我们解释说“行胜于言”就是多做事少说话。

紧接着我们又到了大哥哥的教学楼。学霸大哥哥说,他们开学第一件事情是规划课程表,自由地安排课程。学霸大哥哥还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学习习惯,他每天早上5点起来看书,晚上花30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个好习惯,只要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坏习惯,却一两个月也改不掉。

学霸大哥哥还带我们在校园泳池旁做了一个游戏,让我们听他的指示,做动作。我是反应最快的,做摸鼻子动作时,我第一个摸到。他说:“这真是我的学妹。”我听了心花怒放。他还送了两本书和一支钢笔给我们,让我们带着梦想长大,以后也考上清华大学。

15.我的清华记忆 篇十五

进校第一天,高中学长来宿舍看望,语重心长地说:“从此以后,你就是我2字班的师妹了。”原来,清华学生的自命名以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为标志,从0字班到9字班,10年一轮回。班级命名则取院系名字的第一个字加入学年份的个位数字。因为工科院系的名称本已高度浓缩,再取缩写,在不明其义的人看来不免搞笑。例如,电子系因建国初叫无线电系,于是简称为“无”,其2002年入学的班级命名为“无2”,精密仪器系则为“精2”,经管学院为“经2”,等等。每次在路上看到一位帅哥意气风发地走过,留下T恤背后一个大大的繁体“无”字,总是能让人乐半天。

☆学在清华

刚入学时,就被师兄们教育:“清华就是一个大牛棚,各种大牛小牛的聚集地。要调整好心态,按自己喜好的方式学,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在清华,遇到了太多牛人。有各种竞赛金牌得主,有专利发明人,还有那些传说中的科研天才,大学时就能在影响因子超过10的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文章。除了那些早已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院士、教授,以及崭露头角的少侠们,那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打饭的食堂师傅,自学念研究生的图书馆保安们共同组成了“清华扫地僧”团队,让人且惊且佩。

在清华学习,首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就是自行车。因为校园太大,宿舍区和教学区相隔太远,教学楼之间相隔也很远。通常一堂课结束以后,同学们都没时间围着老师再问问题,而是赶紧收拾书包,踩着自行车奔去下一节课。上了清华以后最先理解的一句话是,“不在自习,就在去自习的路上”。课上的时间太有限,为了完成复杂的课后作业和实验,同学们都得争分夺秒地上自习。在被称为“六教”的第六教学楼还没建成之前,五个教学楼和新旧水利馆以及图书馆这几个可以自习的资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占座成了每个清华学生的必修课。三教、图书馆、新水绘图教室,这几个条件好的自习教室是兵家必争之地。通常,从教室开门之前20分钟就开始排队,占座也各出奇招,有书本、作业纸,更有甚者,连手纸都用上了。于是,背着书包走到空荡荡的教室门口,却只能对着写有“此桌已占”的手纸望而却步。以致有一段学生会组织了“非占座联盟”,每天定时处理这些座位无人的占座行为。这种境况到六教建成以后才得到改善。在清华园里,情侣们约会的地方最多选在自习教室,他们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上自习”。

☆玩在清华

虽然学习氛围浓烈,但是只会学习的学生在清华却难以得到最高的荣誉。从50年代起,“社会工作与专业学习双肩挑”,“又红又专”就一直是清华培养学生的方向。清华有众多的学生协会和俱乐部,这些协会基本由学生自己组织运行,学生自主决定协会的发展方向。诸如军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学生协会以其极高的专业水平在社会上赢得了高度赞誉。每年的校园歌手大赛是最受同学欢迎的活动之一。不过,没有文艺特长也没关系,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业余爱好,这里都能找到同道中人。

清华大学学生交响乐团

体育类协会是最受欢迎的。祖籍鼓浪屿的马约翰教授是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先驱。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期间,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五项测验”指标,不过关者不能出国留学。于是,梁实秋在毕业前竭尽全力通过补考通过游泳考试,才得到马先生放行。著名学者吴宓因为跳远不及格,被马先生扣了半年后才得以赴美留学。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刚入学时,身高只有1.49米,体重不到50公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一天运动,成为清华著名中长跑运动员。时至今日,体育锻炼依然是清华人的传统。每位本科生在每年的秋季学期,都必须通过长跑测试,男生测试3000米,女生为1500米。对很多高中时代最多跑800米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考验。为了通过体育测试,同学们都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操场练习。每天下午4点半,校园广播的大喇叭就会响起:“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到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每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都会举行以“马约翰杯”命名的校运会,运动项目囊括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众多项目。每个院系都以拿到“马杯”为荣。离开清华以后的众多面试中,简历中得到被国内外面试官最多关注的就是“马杯女足冠军”,想来那些和队友一起拼搏向上的经历真是学生时代的辉煌记忆。

☆吃在清华

清华是吃货的天堂。清华人总是很容易被其他学校的同学们羡慕嫉妒恨,因为清华食堂多,好吃的多,价格还不贵。最早的时候,清华食堂以数字命名。例如“七食堂”、“十食堂”、“十四食堂”,当时新建的饮食广场,因其面积最大而被同学们戏称“万人食堂”,简称“万人”。七食堂的包子,十食堂的面条,万人的肘子饭,十四的小炒还有十五的麻辣烫都是我的最爱,排名不分先后。还有甲所,荷园餐厅、陶园餐厅等消费稍高的食堂可供偶尔的班撮和好友的小腐败。后来,八食堂改成了保龄球馆,宿舍区新盖了两座规模比万人还大的“紫荆园”和“桃李园”食堂,再然后,所有的食堂都被起了更优雅的名字,例如“听涛园”、“清芬园”。可每次校庆返校时,校友们还是愿意回忆那些数字食堂时代的吃趣。

除了那些美食之外,最令我难忘的是清华食堂的师傅们。这些每天辛勤工作的后勤一线的叔叔阿姨们,把同学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关心,虽然他可能到毕业都不知道你的名字。有一段时间,我总在桃李园一层吃饭,后来因为进实验室的关系,有几天没去桃李园。再后来某天去打饭,还没开口说要什么,阿姨说话了:一份酸菜白肉加米饭?你怎么这几天都没过来?顿时黑线,我爱吃酸菜白肉锅仔都被食堂师傅记住了。当然更多的是感动。每天在窗口打饭的同学至少几百个,可我就几天没来都被师傅记在心里。要不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用心,谁能做到呢。

☆写给好友

又是八月,写到这节时,我想起了本科毕业的那个夏天,想起了你们——结缘于清华园的我的好朋友们。不由记起紫荆1号楼门口迎新时第一次见面彼此相对傻笑的情景。四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熬痛苦的制图作业,一起为未来而奔波。在我生命中最好的日子里,感谢有你们,陪我一起度过那些平淡而美好的时光。

怀念考试周早起占座上自习的时光。新水、三教以及后来的六教大教室,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骑着车穿行南北主干道的匆匆身影。自习完了去13号楼下买个加榨菜的煎饼或者去超市买包锅巴或山楂,真是人生一大享受。春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在校园里漫步,水清木华、二校门、工字厅、大礼堂,柳絮纷飞,如细雪般轻舞风中,我们笑着闹着,走在美丽的园子里,抬头看蓝天白云小鸟快乐地飞翔,无忧无虑;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寻觅最凉爽的教室,啃着冰棍看书,在太阳落山以后跑到西门鸡翅,可乐拌黄瓜,然后会在骑车回来的路上说起二教的鬼故事;秋桂飘香的时候我们去香山、动物园,看槐花飘落一路的美,满大街地寻找各式各样可爱的饰品和衣裳;冬天来到清华园的时候,我们一起盼着雪降,堆雪人打雪仗追忆童年。

六教

一晃离开清华已经六年,虽然好友们已天各一方,奔向各自的理想,但我知道那些在园子里一些走过的日子,将永远盛开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会永远记得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所有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回忆,所有那些想珍惜却没有机会再去珍惜的人和事。

☆后记

上一篇:公路工程养护大中修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禁毒教育各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