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

2024-09-09

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精选7篇)

1.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一

一、落实教育理念, 强化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牢牢把握新时期, 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 让学生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新技术和新信息中汲取养料, 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求知能力, 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好学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化。如:在酸、碱、盐的学习中, 向学生介绍, 在生活中, 我们厨房食用的食醋、食盐、纯碱;建筑上用到的生石灰、石灰水, 石子和沙子;洗衣用到的洗衣粉、洗涤剂等等, 都与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极大危害, 让学生注意平时饮食卫生;并向学生介绍电池中汞盐、铅盐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让学生注意环境保护。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 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 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 感受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探索课堂教学, 培养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的结果, 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场景, 创造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完O2、H2、CO2等气体的制取后, 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生活中, 做饭燃烧用到的沼气、“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 主要成分都是CH4。教师可提出实验室制取CH4的原料及反应原理, 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了解CH4的性质,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 通过合理类比、推断制取CH4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这样, 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的情景中, 教师应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 采用各种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们必然会遇到不少他们尚未学过的新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愿望可使他们产生激烈的求知愿望, 启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 老师可先向学生输出前馈信息, 指出学生容易犯、经常犯的错误, 在师生共同活动中, 分散难点, 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问题, 就可以降低难点和难度。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能够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 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 可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 加热KCIO3融化后才开始缓慢放出O2, 若使用催化剂时, 实验室里无Mn O2, 还可加入什么物质使KCIO3迅速放出O2? (2) 用KCIO3和Mn O2制取O2, 混合加热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 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它们分开? (3) 用H2O2和Mn O2制取O2时, 能否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4) 若将Mn O2放在隔板上, 是不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问题的提出, 可使学生跃跃欲试, 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 妙趣横生, 一些想法也许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其效果当然肯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述, 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 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四、灵活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 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难度、大纲要求等特点, 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 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

例如:氮族元素是高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个以非金属元素为主的族, 其所含的员苏化合物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涉及化学反映很多, 请大家留心记忆。

1. 掌握N、P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2. 学会较复杂元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3. 学会过量问题、多步反应问题的计算方法;

4.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 反复多次的使用, 都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 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 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以前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熟练程度,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考量。学生评价要多元化, 可以有成绩第一名, 也可以有进步第一名, 还可以有参与化学实验小冠军等等。

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探究的参与过程,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 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 真正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蜀晋, 《探究教学论析化学教育》2002 (4) .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 篇二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应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同时又体现其特殊性。我们认为此种可基于学生易受暗示、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学校环境中的教育性因素进行总体设计,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使环境中各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能只是零散地挖掘和研究其中某一因素或某几因素将其无限制地泛化。这样做,必然会影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认识,实质上是弱化了此种潜在课程的作用,因而也无法发挥其功能。

2.适应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3.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在环境建构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实践证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达成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程度。

4.情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注重营造情感陶冶的现实情境,注重习得过程的心理愉悦性,注重态度、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激发和启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内容

1.从物质—空间维度划分的内容

物质—空间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隐含于学校的物质空间中。学校的物质空间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对学生心理品质能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塑造和强化行为的重要力量。物质—空间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教室环境等。

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构成的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此,学校自然环境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扬长避短,既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又充分利用它们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人文景观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学校建筑作为育人场所的组成部分,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育人价值,通过对其结构、线条、造型、布局等进行科学的设计,适应学生心理需要,促进潜在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景观设计包括草坪、树林、花坛、喷泉、雕塑、校园壁画等,景观设计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能促进积极的情感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

教室环境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排序、声音、温度、色彩、光线等。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暗含着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十分必要。

2.从组织—制度维度划分的内容

从校园文化角度来看,组织制度是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组织与领导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学校的规章制度及舆论等。它们通过心理体验、思想认同、舆论导向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制度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是校风和班风。

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风。优良校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效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良好校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运用定势原则,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提倡、宣传和感染过程,使所倡导的风气,成为群体规范,深入人心。其次,运用认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如校友会、校史展等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毫感。再次,运用模仿机制,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定势规律,适时检查,不断强化,并运用一定的奖惩手段,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班风是指正确的集体舆论在班级里持久地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班级风气。班风是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班风一经形成,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优良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

3.从文化—心理维度划分的内容

文化—心理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文化、课堂心理气氛,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无形但影响巨大的方面。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黄秀兰(1986)认为存在积极、消极、对抗三种课堂心理气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各种心理品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需要通过增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自我调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和教师间形成积极而愉快的互动,促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对其设计表现为:促进教师了解期待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倡导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让学生有更多讨论、合作、创造的机会,发展对话、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教师的言语、体态、面部表情、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潜在教育作用。

生生关系在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注重营造适合个体成长的群体氛围,使生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产生正向隐性效果,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学生文化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外在影响常常表现在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现代时尚等方面,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品质、价值取向、社会化程度。因此,对学生文化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干预,会有效地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共同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事实上,他们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组织、优化潜在课程中的各个要素,使它们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功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整体功能,产生综合的心理效应。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

课程的设计和运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环节,只研究课程设计不研究课程运作的课程是欠缺的,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不能很好地运作,课程设计也没有任何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的方式主要有:

1.体验

这一方式注重借助于主体自身阅历、内在体验,通过创设物质的、人际的、心理的情境,利用其中蕴含的潜在教育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2.暗示

这一方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3.互动

这一方式借助师生、生生相互交往的互动过程,以语言、表情、动作为媒介,引起个体相应的情绪反应,并扩展到心理的其他方面;以他人良好的行为为榜样,并仿效其言行,最终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类似,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4.认同

这一方式通过学生对其所处情境中蕴含的信息的认可以及对学生文化的认同等,使个体与情境协调、融合,以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评价

3.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三

一、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教育课程、专业知识、拓展性知识以及实习实践。

1.教育课程模块

教学课程模块主要针对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化学教学论,现代的教学课程模块新增了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估、化学文献检索等新型科目,意在增强化学师范生的知识建构,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化学人才。化学教育专业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有更加丰富的选修课,例如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教与学的评价、学习动机与心理学等,这些课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得学生看见更广阔的化学天地。此外系部还开设了诸如中学化学课程分析与解题研究、化学教学实践等限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格外重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其引领学生逐渐由化学师范生走向化学教师。

2.专业知识模块

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环境下,时代为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学科性以及师范性。据调查显示,就目前而言,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化学教育专业都设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然而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内容偏难且实用性不大。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所需,将化学专业课程进行精简,根据知识的实际利用效率适度降低难度,将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列入选修课程,供少数人进一步深造。

3.拓展型知识模块

新课程理念弱化了传统的学科独立性思想,着重强调学科间动态的综合性联系,在学科间紧密联系中寻求学科内容发展的丰富性以及无限性。面对中学课程逐渐走向多元化、就业形式愈加严峻的趋势,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要提升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放在突出地位。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做出适当的调整,课程的内容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选修课程内容,从中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

4.实习实践模块

化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与课堂学习同步进行,见习根据课程的进度穿插在各个学期中,见习的实际操作以中学化学课程分析、化学教学论以及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等相关理论为支撑;一般而言,教育见习集中安排在大学学习的第七个学期,见习实践为八周,除了集体见习,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暑寒假以及周末进行自主性见习。教学实践环节除了见习外,还包括工业见习、社会调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安排在各个学期中,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层次的体会课堂知识所学的深刻内涵。

二、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课程设置综合化

化学课程的设置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提升对化学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两种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的统一,共同服务于化学教师的培养。此外,化学课程还应增加化学专业相关领域选修课程的设置,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得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不仅能有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化学综合素养,在未来的化学教师岗位能游刃有余。

2.高度重视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的培养

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实现基础性教育课程与深化拓展性教学课程的有机统一,强化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建构,加深了学生对中学化学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展开自主探索,同时,学生能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化学知识进行新领域的探究。这种紧密围绕中学化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化学教育专业课程,集中体现了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这为培养符合时代所需教师的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媒介促进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探究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个人反思、积极进行集体探究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方式能促进理论与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课堂所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春荧.关于普通高校化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亚太教育,(36)

[2]袁江,袁欣.实现化学与公众对话———论化学公众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

4.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四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象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3、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

3、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四、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

2、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必需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3、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需要。

4、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其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它是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技能或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新领域。

教师要勤于学习,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与新教材编写者,都要关注新课程实施情况,切实改善教学设施,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改革教材编写。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化学教学的前景才会美好,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5]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浅谈农村中学文明礼仪教育

★ 中学班主任教育反思

★ 农村中学后勤工作总结

★ 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性论文

★ 中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 教育随笔中学

★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新途径

★ 教育反思

★ 农村小学教育困境

5.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五

摘要: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改革;思考

一、教师的观念应由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课标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化学教学中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课堂形式多样化。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检测方法多样化。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新课标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模拟微观世界中分了、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只会事倍功半。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在讲述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自制的多媒体影像可以使微观粒子的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反应历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6.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六

一、知识理解功能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或意义, 有的简明地反映物质变化或实验操作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如:九年级化学[以下简称上册或下册]上册图4-10 (钠与绿气反应形成绿化钠) 十分形象地表明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图4-11 (化学式H2O的意义) 直观地展示了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 可帮助学生很快理解其知识。再如:教材中用与实验配套的插图来直接说明实验的步骤、方法, 下册图9-22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 就是如此, 通过观察、分析插图就可得出实验的步骤: (1) 计算, (2) 称量, (3) 溶解, (4) 存放等。同时还可从插图中知道实验操作的一些细节, 如下册图11--3、11-4 (过滤、蒸发食盐水) , 这种以插图形式表述操作方法明显优于用文字表述。它清晰、直观、富于指导性、示范性, 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二、激趣质疑功能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满意愉快的刺激有助于学习。如:上册图1-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图3-5 (品红在水中扩散) , 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等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 下册图8-12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图8-13 (铝与硫酸铜的反应) 、图8-14 (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这些生动直观而具有感染力的彩色插图, 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 使学生在其内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念, 获得化学美的刺激, 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 把学习化学的欲望内化为学好化学的强大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 还能进一步开拓思维, 产生质疑: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原因是什么?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不同的金属有哪些不同的化学性质等问题。通过这些质疑, 给学生下一步探索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搭建了平台。

三、情感教育功能

化学教材插图简明、美观、形象逼真, 内容丰富, 趣味性、审美性强, 蕴含着丰富实在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 挖掘插图中的情感因素, 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 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上册图4-3 (张青莲) 著名化学家、下册图11-8 (侯德榜)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他们在化学领域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伟大, 感受科学发现对人类进步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热爱社会的情感。上册图4-36 (氢气的用途) 高能燃料放出的能量把火箭送入太空, 是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又如下册插图11-5 (大理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中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或工艺品都是大理石所做。这些不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知识教育的功能, 而且通过学生的感受、欣赏, 还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环境教育功能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上册图7-29 (森林受到酸雨破坏) 、图7-30 (雕像受到酸雨腐蚀) 让学生直面了解到酸雨的“无穷危力”;图2-8 (大气污染) 、3-26 (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 、3-32 (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 、6-17 (全求变暖) 、下册12-22 (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等图片, 会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的严峻性, 若不进行环境保护, 后果难以想象。带着思索让学生去透视人类面临的其他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森林破坏、土壤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以及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的泛滥等现象。

通过对这些图片的透视, 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给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 给与我们息息相关, 共同相处的其它生物造成生存威胁, 最终将给人类自己带来可怕的灾难。通过对教材插图意境深层次环境教育功能的挖掘, 可激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使学生知道学好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 有利于形成“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 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也不损坏、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纵览化学新教材, 其间有较多能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素材的插图。如下册图8-26 (金属的回收利用) 中铝质饮料罐回收利用, 图12-24 (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 等, 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教师可利用这些图片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探讨如何回收生活中可利用的物质, 如废旧电池、废塑料、废金属制品的回收利用、实验后废液中可有用物的回收利用等。并结合环境教育、绿色化学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动, 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珍惜自然资源, 爱护自然资源,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学科渗透功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使传统的学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学科相融、文理相通已大势所趋, 运用多学科知识及综合技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已举不胜举。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淡化学科界限, 化学教学插图同样巧妙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中图8-1 (东汉晚期青铜奔马) 、图8-2 (河北沧洲铁狮子) [公元953年铸造]、图8-18 (我国古代炼铁炉图) 等图片, 不仅展示了我们祖先精湛的制作工艺, 而且体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 将化学知识与人文历史交融在一起。还有上册图7-36 (太阳能电池) 、7-37 (风力发电) ;下册图7-9 (奇妙的钟乳石) ;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十三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中插图等, 分别渗透了与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相关的知识联系, 表明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七、科学技术教育功能

化学教学应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技术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 它可以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而在化学教材的插图中同样蕴含了科学教育功能的素材。如: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图12-17 (不同种类的塑料制品) 、12-18 (棉花、羊毛、合成纤维) 等图, 让人感受到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优越性。又如上册图7-23 (化石燃料的用途) , 图8--6 (钛合金制造人骨) 等图片表明, 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就没有化石燃料的广泛运用和钛合金人骨的产生。挖掘好这些素材进行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八、安全、健康教育功能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要求, 而健康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同样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的部分插图中, 以不同地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安全健康教育功能。比如:上册图1-29 (酒精灯的使用) 、1-31 (加热方法) 、1-32 (试管的洗涤) 等是对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安全教育;图7-12 (一些与认识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1-23 (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 等是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图12-5 (香烟烟气中的有毒物质) 、12-6 (肺癌患者的肺) 形象、直观、富有代表性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 最大限度的使用教材中插图, 能促进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形成化学思维;用好插图, 能使化学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足插图,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丰富的教材资源中, 除此之外, 肯定还蕴含着其他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潜在功能实施教学, 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新的化学课程倡导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充分发挥好学科教材自身的优势。本文结合教材中部分插图内容为例, 对所潜在的知识理解、激趣质疑、情感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学科渗透、科学技术、安全健康等教育功能几方面进行了探究分析, 从而更加明确在教学实践中, 开发利用好教材插图这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课程资源, 对培养学生能力, 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插图潜在功能探究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武汉.

(2) 九年级化学《教师用书》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3) 九年级化学《教师用书》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7.潜在课程中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七

一、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善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社会观、经济观、法律观、道德观等的思想体系,是一门严密而完备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在学习中,必须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我们这里所说的准确完整是指,我们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把握其本质,要从基本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而不是只学它的片言只语,不是断章取义,搞形而上学,不是搞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认真。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都需要用心理解,尤其是那些事关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基本常识,必须准确理解、细心领会,理清枝叶,把握主干,理解精神实质。

准确完整的理解理论观点,包括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实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学生的任务,第一步要通过教科书。教材不仅传授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还引导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觉悟的任务,同教材密不可分。如在理解时一定要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与国情教育、宪法教育、历史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紧紧抓住这四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有机构成,即抓住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人才保障。

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根本任务之一。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观察分析能力,鉴别批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教育调节能力等等。

能力的培养必须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思想品德课所涉及的内容,实践性、现实性都很强,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内容,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它包括社会交往人际关系,道德、法律准则,国内外的重大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同学们还要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工农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把学习理论与学习社会结合起来。同学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留意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观察商品经营、市场交易、生活消费、人际交往、流行风尚等,分析人们发出的议论看法,以这种种社会现象引发自己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进而认识其本质。

其次,要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工具和方法。比较见异同,比较分优劣,比较出真知。在进行比较时,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要恰当地选择比较对象,使它们具有可比较性,既要进行横向比较,又要进行纵向比较。以提高辨别是非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提高思想觉悟、指导行动

思想品德课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有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双重任务。知识和能力并不等于有觉悟,思想觉悟的提高与知识、能力的掌握是两回事。所以就存在着进一步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思想觉悟的问题。这就是说,同学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点,正确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思想的侵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

如何提高觉悟,首先是立场问题,认识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自身的思想认识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才有可能辨明是非、善恶、美丑,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比如:如果根本不懂法,也不知守法的意义,就很难自觉地遵纪守法和护法;如果不知道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人类社会必然要进到共产主义,要提高其共产主义觉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也是办不到的。

如果提高觉悟,当然也有方法问题。要提高思想觉悟,就必须做到知、信、行的统一。知,就是知识和能力。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信,就是信仰,包括情感、信念、意志等。信仰是以观点为基础,由观点转化为情感,它是观点和情感的“合金”,同学们有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思想情感,就会产生对马克主义的信仰。情感是教育的窗户,有感情的变化才会引起思想的变化,促使立场的变化。我们只有树立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行,就是行为,是把信仰付诸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信仰支配下所表现的行为。行是知、情、信的集中表现。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实现知、信、行的转化呢?除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外,重要的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增强自我修养和自觉进步的能力。自我修养和自觉进步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在学习思想品德课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善于正确自我评价,善于总结生活经验,善于自我监督言行,善于自觉抵制和纠正错误,善于锻炼和增强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毅力。只有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我们认识能力的全面提高,实行知、信、行的转化,自觉地做一个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

上一篇:酒吧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相关下一篇:班级风采大赛 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