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4-08-20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共9篇)

1.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人教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中兴中心学校好保小学 郭应谊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小学人教版一年级教材的培训,这套教材也是比较早接触到这套教材的。我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从中感觉到,新教材与我们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例如,更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进步。但实际怎样操作,怎样把握新教材心里却没底。可是,听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讲座后,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认识清楚了许多。几位老师不仅就《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谈自己的体会,还结合一年级的实际内容给我们分析,组织我们分组讨论,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精神。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新教材更注重多样性。过去教学可以说也重多样化,但这种多样化目标单一,往往是殊途同归,而且过分强调掌握多种方法。相反,新教材更重研究探讨的过程,承认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有一个较大的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解题,使学习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形式。

三、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例如有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和童话故事,教材中充满着鲜艳的图画,使儿童兴趣高涨,并能投入其中。

四、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

我相信,通过这次的新教材培训,我们将对新教材更加深入的把握,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课改工作。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暑期我有幸参加了 “安徽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新教材培训会”。回想此次培训,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我庆幸自己能率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亲身领略专家的先进理念,聆听专家的编写意图,感受专家的课改气息,特别是第一次看到人教版采用的大开本教材,心情激动不已。本次培训储瑞年老师进行了专题讲座:《对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再思考——学习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社小学数学室卢江主任,对新教材进行了介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6年级)》教材修订整体介绍;陶雪鹤主编对《义务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受益颇多,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悟了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真谛,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精彩,开阔了我的视野。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双基”扩展为“四基”,“双能”调整为“四能”。

《新课标》在数学课程的育人方面,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将“双能”调整为“四能”,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这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注意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概括,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2、素材运用的多样化和应用化。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些计算题,只要求笔算,另一些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再如过去的应用题一定要求学生列出算式,新的《课标》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甚至鼓励用扳手指的方法找到答案。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以前教学中我们只能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师要想将知识点变的更深更宽就必须重新寻找素材,这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工作负担。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可变化性素材,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光盘,增加了教材的应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点。

3、适当调整知识结构,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

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再如教材系统处理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针对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教研员提出的不适用的教学素材;例题设置中的一些不合适的呈现方式;练习题编制中的有难度或效率低的题目;等等,进行细致地修改。循序渐进的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此次课改通过教材修订研究和精心制作工作,形成了一套文字表述准确,易懂、可读性强,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恰当,装帧精美,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教材。

总之,这次新教材培训,使我更加深入的把握了教材的编撰意图、框架结构,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帮助我更好的做好数学教学工作。

2.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随着课程的实施, 时间的推进, 教材也做到了与时俱进, 今年的九年级教材就做了很多方面的修改和完善。如将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修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立国之要,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同时也删减了社会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给广大教师提供了科学的、发展的教育素材。

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已经有15年了, 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发现了教材编写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拖沓, 现将其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材在某些细节内容的安排上影响教学的流畅性

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第一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课文开头 (第4页) 探讨了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和人民的范畴, 接着在第5页中指出“在我国, 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 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 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然后在第6页才开始涉及公民的概念以及和人民的区别:“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 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公民是法律概念, 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 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我国, 公民既包括人民, 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整体上看, 这部分内容有点混乱, 每次讲到开头, 面对“公民、人民”“权力、权利”, 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都是一头雾水, 效果不太理想。我觉得应该把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先提出来, 放在人民范畴的后面 (就是第5页) , 连贯着讲效果好得多, 接下来讲人民享有的是权力, 而公民享有的是各种权利, 就很好理解, 而在实践中也证明这一点。此外, 九年级第九课中的《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课中我们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出现的顺序也应调换一下, 因为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首先一带而出, 而由共同理想引出最高理想也就更加顺理成章。

二、教材在一些内容的难易程度选用上应进行一些调整

例如, 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心有他人天地宽》一课中第107页《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中链接的事例“管鲍之交”中管仲曰:“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这个故事引用得很好, 但我感觉不足的就是文中的文言文对于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他们知识面窄、对文字的领悟力差, 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结合历史背景详细解释才能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无形中浪费了时间。我觉得可以直接翻译成白话文, 或者引用其他简单易懂的事例更好。又如, 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中67页的连线练习, 如果学生独立完成, 难度也偏大。

三、教材中可以用于充实课堂的实例不多

我在教学中经常收集与每节课有关的材料或者事例来辅助教学, 深受学生的欢迎, 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例如, 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中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中从众心理可以举例《毛毛虫试验》。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 首尾相连, 围成一圈, 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 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 一小时过去了, 一天过去了, 又一天过去了, 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 一连走了七天七夜, 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在对这次实验进行总结时, 法伯的笔记本里有一句话:“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 它们就能马上改变命运, 告别死亡。”故事启示:“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敢于质疑”这种素质最能出奇出新, 总是从众、随大流是永远没有大出息的。又如在讲八年级上册《诚信做人到永远》可以引用《美丽的笑话》。故事为:美国的“阿罗兹”饼干是一个知名的品牌, 圣诞节后的一天, 阿罗兹食品公司突然接到一个匿名电话, 宣称在澳洲某一地区待售的饼干中投了毒, “阿罗兹”饼干在澳洲有上千个品种, 当月批发量已达到4000万元。几个小时后, 董事会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查封澳洲所有的“阿罗兹”饼干。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内, 全澳洲所有商店柜台上的“阿罗兹”饼干被全部撤下。此举让阿罗兹食品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8天后, “阿罗兹”饼干新包装面市, 这种包装采取了防伪技术, 打开后就无法复原。新包装上市不久, 销售量继续保持稳定。正当阿罗兹食品公司在巨大的打击中慢慢复苏时, 警察局查出了那个打匿名电话的人, 他竟然是个精神病人。这样, 这个事件就成为了当时该地商业界的一个笑柄。但是使旁人不解的是, 原来因为种种顾虑而不愿进口该品牌饼干的东南亚国家, 例如日本、韩国等了解了这个事件之后竟然纷纷要求进口。就在当年, 阿罗兹食品公司不仅挽回了因为召回商品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还成功地打开了亚洲市场, 营业额有了很大提高。正是这个公司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 对信誉的保证使他们的商品赢得了更多的市场。

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指瑕 篇三

最新版《思想政治(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新版教材纠正了原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编写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大醇小疵,教材仍存在着少许问题。

一、选用材料与其他政治教材重复

教材第15页在讲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一目内容时,在正文中选用了张思德因公牺牲的事例,而这一事例在《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40页使用过,并且在《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109页还出现了电影《张思德》的剧照;在辅助文中选用了邓小平的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而这句名言在《思想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第101页出现过。教材第54页在讲述“追求和谐的理想”这一目内容时。引用了《礼记·礼运》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描绘,而这个材料也在《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41页出现。同为高中政治教材,选用的材料重复出现,不仅显得单调,也让学生失去了新鲜感。

二、表述欠严谨

教材第41页专题三第一框第二目的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道德》,其内容阐述中有这么一句话:“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里的表述缺乏严谨。道德属于文化的一种形式,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性质的道德,对经济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道德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道德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教材对道德不加区分,随意表述,容易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混乱。建议将题目改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道德》,将前面所引内容中的“道德”前面加上“先进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歧义。

三、图片内容与名称不符

教材第59页有六幅图片,其中左上方的图片名称为《古代的书籍:竹简》。图片中的竹简色泽鲜亮,显然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应是今人利用现代工艺制作的艺术品,是仿制品。并且竹简内容不是书籍,而是对联。图片中共有竹简20个,有对联10幅,内容都是赞颂滕王阁的。现在基本上都镌刻在滕王阁风景区内。这些对联或古人或今人所作,如其中左起第4幅“高阁凌云王勃序,大江泻地杜陵诗”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于2004年贺江西省南昌市首届楹联艺术节所作,第5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取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再者,竹简作为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它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竹简才为纸抄本所代替。滕王阁系唐永徵四年(公元653年)由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那时已普遍用纸张作为书写工具了。这从另一侧面佐证,图片中的竹简不是古代的。

四、图表存在严重的知识性错误

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中有一图表,展示了体细胞核移植过程流程图。图表右下方最后的克隆羊的遗传特征应该与体细胞供体羊相同,而图表画成与卵母细胞供体羊相同,这是严重的知识性错误。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要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体细胞供体),同时从另一动物身上提取卵母细胞(卵母细胞供体),去掉其中的细胞核,把单细胞移植人进去,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004年6月第1版)第48页图2-21《体细胞核移植过程流程图》也明确指出,通过体细胞核移植而克隆的动物,其遗传基础应与体细胞核供体相同。

五、图片选择不当

教材第91页左上方有一幅图片,名称为“高温天气使人们不得不呆在水中”。可是图中最左边的一位女孩一边将双腿泡在水中,一边拿着打火机正在点燃香烟。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倡导禁烟的今天,这个图片选择得很不恰当。高中学生中多数都还属于未成年人,辨别是非、抵挡诱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加警示地将吸烟的图片放在教材中,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示范效应,这是对未成年人健康的不负责,对烟民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图片使用侵犯作者著作权

教材中共选用了150余幅照片(包括雕塑等美术作品等),可惜却没有一幅照片能够在文中指明作者姓名,有的还没有指明作品名称。这是一种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3条明文规定:“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政治教材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4.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武老师开始时从教材的实验板和修改版进入演讲,教材的修改不简简单单的改改而已,都是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修改的,是通过了大量的试验才进行的修改。其次讲了怎样有效的进行教学。

武老师讲到他的儿子对数学“恶心”了。听到这个字眼之后,我深思了,现在的学生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数学,并不是真正的喜欢数学而去学数学的,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下面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学会灵活运用实物(教学用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较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而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恰当﹑合理地进行直观操作,能让学生做的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比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要准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具,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的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仅仅这样是不行的,他们在了解了有12条棱之后,在问他们有几条棱平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图,再去让学生理解,他们就能很清晰的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紧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认为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会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组织与指导他们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候,让同学们理解为什么石头放进水里,水面上升了?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那些类似这样的情况?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答案,根据实践活动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不但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为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

比如:学习分数意义的时候,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一个月饼,老师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因该怎么分?一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又该怎么分呢?通过一个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有像继续探究的心态,最终达到对数学感兴趣。

应该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会继续学习、继续观察、继续实践,更好的了解学生、理解教材、踏实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喜欢数学,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新水桥回民小学

5.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本次培训为期一天半,由叶老师和孙老师两位老师主讲。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合理、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更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孙老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新旧课标的相同与区别,帮我们梳理了整个新课标的核心所在,更利于我们对新课标的学习。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要做好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就要了解新课程对小学英语的要求,以指导教学实践。

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人教版新课标PEP小学英语教材的结构。这套教材分为A、B、C三个部分。A部分内容包含:Let’s talk(句型);Let’ s play(活动 操练);Lets learn(单词); Let’ s do(全部动作反应法 TPR活动); Let’ s make; Let’ s sing。B部分内容包含:Let’ s check(单元检测)。

三、四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五、六年级是学习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巩固好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求更好的发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在词汇教学方面,叶老师建议要音、形、义结合,同时总结了如下四种方法:

1、结合字母的发音,教会能力;

2、融单词于语句中教,强调语意;

3、在交际性游戏中教,促进记忆;在任务活动中教,重在运用。呈现单词环节,叶老师建议音、义领先,形随后,强调语素——字母(组合)的联系,培养拼读能力。操练环节,叶老师也介绍了如下几种方法:

1、请学生把单词与图片(实物)匹配;

2、请学生边说单词边指课本上的单词或句子;

3、教师说单词,学生举出相应的单词卡片;

4、教师说单词,学生举出相应的实物或图片;

5、Let’ s do听听做做;

6、给单词编号,教师说,学生指。在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时,叶老师谈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段:

1、请学生把单词与图片(实物)匹配;

2、教师说单词,学生举出相应的单词卡片;

3、听录音,手指单词跟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4、充分利用板书以及单词表的作用。在上词汇课的时候,叶老师提醒老师们注意:a、分清单词的教学目标(认读?书写?),有针对性地处理;b、对单词进行精细加工,可分组或分层处理;可引入反义词、近义词、同类属词进行对比;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加深印象;c、单词先分别操练,再综合在一起操练,利用短时记忆的关键复习点强化记忆单词;d、强化认读能力;e、操练量要大,学生参与面要宽,词句融合自然,活动形 式要 1

丰富有趣。对话教学也是让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因素,教学条件因素,环境因素等,让这一教学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针对对话教学,叶老师也给出了几点建议:a、利用图片、多媒体及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呈现对话,在语境中整体感知并强化“注意”目标语言结构;b、利用趣味活动强化认识并掌握语言结构;c、利用任务型活动,创设不同语境,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活动。叶老师还提到,课堂活动设计应注意由紧到松,由控到放。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在唱独角戏,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想把英语学好却又无从下手。经过这次培训学习,有了两位老师的理论方法指导,对我今后的教学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暨“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心得体会

华丰镇中心小学

李建军

10月29日——11月1日,有幸参加了为期四天的泰安市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培训暨“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受益匪浅,很受启发。

一、报告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

肥城实验小学刘鹏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作了题为《触摸生本观念,探寻高效课堂》的学术报告。由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小学部主任、特级教师钟静对2011版课标进行了解读,指出了新课标由原来注重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向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转变;向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转变;向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并做了《班级阅读习作新计划》的报告,为我们今后语文教学引领了方向。

二、“经典诗文”诵读堪称经典。

肥城市的师生们进行的主题为“歌吟经典诗文,传承传统文化,共筑中国梦”的中华经典诗文歌吟展演,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师生们以饱满的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张扬个性的表演,或唱、或诵、或吟、或舞、或演,或奏,将经典诗文中动人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实验小学教师合唱团精彩激昂的演唱更是将此次活动推向高潮。肥城市师生的歌吟汇演给我带来的是震撼和惊喜。

三、课例研究展示“生本高效”

由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小学部主任、特级教师钟静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各县市区13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的课例展示。展示中,既有老师们一直关注的阅读教学课例,也有优秀的习作、写字课例,真可谓精彩纷呈,好课连连。在教学中这些教师已经由原来注重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向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转变;向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转变;向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真正实现生本高效。

四、层次高,阵容大,形式活。

在内容安排上,既有课堂观摩展示,也有专家的学术报告,更有优秀教师的现场点评。课堂观摩和专题报告,交相组织,交叉进行,便于老师们更好地学习借鉴、消化吸收。而省特级教师和各级学科骨干的莅临参与,带给老师们的是高端的专业引领。为期四天的教材培训会暨“生本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信息丰富,务实、高效、令人震撼又备感人文色彩,每一天都让人感觉是一场饕餮盛宴。在会议学习期间,别出心裁地安排了诗文歌吟、歌曲欣赏、快板说唱等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寓研于乐,让老师们劳逸结合,轻松学习,在愉悦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此项活动的安排给紧张的大会增添了人文色彩。

五、指点迷津,回归本真。

7.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一、教材的内容

1. 七年级上册:

“律师事务所负责为我们提供法律咨询, 解决我们的法律疑难, 受委托做辩护人和帮助我们打官司, 处理相关的法律问题等”。

2. 八年级下册:

⑴案例:“有一次, 初二 (3) 班的李振在一个景点的古石碑的碑文下面, 刻下了‘李振留念’的字样, 正当他要离去时, 景点管理人员发现了他。应该怎样处理李振呢?”⑵“活动”要求“参加以上案例或其他已发生过的事情, 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⑶模拟法庭活动的步骤建议 (略) 。⑷开庭审理: (1) 审判长宣布正式开庭; (2) 原告宣读诉状, 并出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3)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4) 被告 (或辩护律师) 作答或者提出反诉, 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后面内容略) 。

二、教材不恰当之处

七年级下册中的“受委托做辩护人”的定义界定较笼统, 不够精确, 缺乏法理性。误导学生认为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活动进入诉讼程序后的唯一角色只能是一个“辩护人”。

八年级下册中的案例材料, 只交待了李振对古石碑进行刻字, 没有交代古石碑是否属于国家保护文物或保护的等级, “开庭审理”步骤中则是“被告 (或辩护律师) 作答或提出反诉”。把教材中的案例与步骤相连起来, 使学生容易理解为:李振的行为已构成犯罪, 是犯罪嫌疑人;另外, 步骤中的“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从形式上给人的感觉该案属民事案件, 从内容上看给人的感觉又是刑事案件。

三、对教材不恰当之处的评析

七年级下册中的“受委托做辩护人”的不当之处, 由于编者对我国程序法把握和理解不够, 因此教材中对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身份变换的称谓论述不够精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7条规定“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 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 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答辩”。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 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和第82条第五项规定“‘诉讼代理人’是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为参加诉讼的人和附带民理诉讼的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为参加诉讼的人”。从上面的法律规定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律师受委托后参加民事诉讼活动, 其法定称谓为诉讼代理人; (2) 律师受委托后参加刑事诉讼活动, 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提供法律服务, 其法定称谓为辩护人。 (3) 律师受委托为刑事案件中受害的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和自诉刑事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其称谓为诉讼代理人。所以说教材中的“受委托做辩护人”的提法是不恰当的。

八年级下册中的案例材料, 就其叙述情节来看没什么不当, 但“开庭审理”步骤中的“被告 (或辩护律师) 作答或提出反诉”与案例联系起来, 即有不恰当之处:1.“辩护律师”即辩护人也, 比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2条的规定, 该案件应为刑事 (公诉) 案件, 案例中没有交代古石碑是否属于国家保护文物或哪一级保护文物, 也没有交待“刻下了‘李振留念’的字样”的这一举动对古石碑的损坏程度。按我国《文物保护法》第64条及该条第二项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的、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略。 (二) 故意或者过失损毀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从内容来看, 李振的行为及行为后果都没有达到犯罪的构成要件;2.按编者的思路“推定”李振为犯罪嫌疑人, “模拟法庭活动的步骤建议”设定也存在不恰当之处。⑴按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6—7岁始读一年级, 初二年级秋学期的学生、在年龄上尚有部分学生未满14周岁, 李振是否满14周岁, 案例没有交代。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 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⑵从插图4—15的画面看, 该模拟法庭的形式为公开审理,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 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 一律不公开审理。因此我认为此处的编写内容易误导学生, 使学生认为: (1) 只要是“古”的东西, 不管属于文物与否, 一旦对其实施了损坏行为, 都是犯罪行为, 这与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和《刑法》的立法原意相违背; (2) 实施犯罪行为人, 不论年龄大小, 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这不符合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 (3) 不论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大小, 都可以公开开庭审理, 这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违背, 即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 一律不能公开审理。

八年级下册“开庭审理”步骤中的“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内容, 从“辩护律师”的提法看, 编者可能想把该案定为刑事案件, 如为刑事案件的不恰当之处有:1.刑事案件的公诉案件应是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以“公诉人”的角色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 律师不可能充当原告 (国家) 的“辩护人”;2.律师为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自诉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依据《刑事诉讼法》第82条的规定, 律师的身份应为诉讼代理人, 而不是“辩护律师”;3.从“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的形式上看, 编者也可能想把该案定为民事案件, 如设定为民事案件的不恰当之处有: (1) 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7条的规定, 在民事诉讼案件中, 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应称为诉讼代理人, 而不是“辩护律师”; (2)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代理的规定, 诉讼代理人在当事人的授权下, 可以在庭上代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陈述诉讼请求的理由和提供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而不是“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这种措词我认为不规范, 有欠精确性和法理性。

四、建议

8.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第二单元 认识新自我 22 第三课 珍爱生命 23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24 生命因独特而绚丽 27 让生命之花绽放 30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34 走进青春 35 感悟青春 39 祝福青春 43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45 日新又新我常新 46 发掘自我的潜能 51 自我新形象 54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58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 59 丰富多样的情绪 60 善于调控情绪 64 第七课 品味生活 69 多彩的生活情趣 70 追寻高雅生活情绪 75

第四单元 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80 第八课 学会拒绝 81 身边的诱惑 82 对不良诱惑说“不” 88 第九课 保护自我 91 遭遇险情有对策 92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95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2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3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4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9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2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17 “我能行!” 18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3 唱响自信之歌 27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32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33 自己的事自己干 34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39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46 人生自强少年始 47 少年能自强 51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58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59 人生难免有挫折 60 挫折面前也从容 64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70 让我们选择坚强 71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77 第四单元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 82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83 走进法律 84 法不可违 89 防患于未然 95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99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100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05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2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3 我知我家 4 我爱我家 8 难报三春晖 12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 18 严也是一种爱 19 两代人的对话 23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28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29 同学▪朋友 30 男生▪女生 36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42 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 43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47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54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 55 世界文化之旅 56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61 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 65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66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72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76 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 77 礼貌显魅力 78 礼仪展风采 83 第八课 竞争合作求双赢 89 竞争?合作? 90 合作!竞争!95 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 100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01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105平等尊重你我他 109 第十课 诚信做人到永远 114 诚信是金 115 做诚信的人 119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2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力 3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4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8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13 公民的义务 14 忠实履行义务 18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22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23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24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 28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33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34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40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45 隐私和隐私权 46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51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56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57 知识助我成长 58 珍惜学习机会 62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67 财产属于谁 68 财产留给谁 76 无形的财产 81 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 85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86 维护消费者权益 93

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 98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99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100 维护社会公平103 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107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108 自觉维护正义 112

九年级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2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3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4 不言代价与回报 13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8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19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22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6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30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31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32 党的基本路线 37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1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46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7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5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5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0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5 灿烂的中华文化 66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70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74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75 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 7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80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84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89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90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95 学会合理消费 98 第八课 投身精神文明建设 10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3 灿烂的文明之花 107

9.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篇九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7425 更新时间:2007-3-28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

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

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新授:板书

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请同学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

(二)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作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

2、提问:

(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论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作简要解释)

3、学生阅读书本非典的案例

(1)提问: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结论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

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

(1)提问: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重点讨论)

(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

结论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2、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

(1)提问: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

(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

(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

结论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6、学以致用

(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

(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四个方面,即四个结论)。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一框 公民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

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

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

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新授:公民的义务(板书)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

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

义务呢?(三点见书)

二、我们的道德义务

(一)道德义务和含义以及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1、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2、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3、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4、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链接)

5、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二)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

(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

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民履行义

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

第二框 忠实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板书 忠实履行义务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

(二)相关链接——“五爱”

(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

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

(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

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3、教师小结——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

3、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

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尊重权利,增强法律意识,远离暴力。

★ 重点和难点

重点:什么是人格权?怎样用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调查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何疑问,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讲解;相关知识的贮备和拓展。如:有关人格权、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本课和各框的教学主题;收集相关的案例与素材。

学生准备:向老师提出自己在“人格权”方面想要了解的问题;反思自己是如何行使生命健康权的;反思自己是否有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收集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相关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设疑讨论法、体验教学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引言导入,学生阅读引言中的3个情景,简要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在这个方面还有哪些疑问。(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兴趣,利于教学。)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珍惜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新授:板书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一、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一)看图例案例回答问题:

1、请同学观察三副图,编一个情景剧本。恶作剧的可以让学生表演;

2、补充最近煤矿爆炸新闻(北京讯)就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煤炭生产安全之际,山西却发生煤矿爆炸事故,吕梁交城县煤矿在3月8下午6点半左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至9日下午3时为止,已确认有16人死亡,11人仍然下落不明,伤者6人已送医院抢救。事发当时井下有83人工作,54人成功脱险。中国有三分之一的煤炭产于山西,山西也因矿难频发而出名,官方数字显示,2004年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5起、死亡497人。

2、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格权的重要性

(三)相关链接 人权知识

(四)人格权的构成及其特点

特点: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

(五)相关链接 封建和新中国对于人格权的维护情况

(六)生命健康权的地位——首要地位

(七)相关链接 健康和其他利益的比较(请学生齐读后,谈对健康问题的看法)

(八)通过对书本三个情景问题分析,引出人身自由权

1、分析三个情景,提问上述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

2、了解人身自由的作用、具体内容、侵权行为

二、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一)分析雇佣童工的案例

1、阅读案例

2、提问法律禁止使用童工,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

(二)未成年人的生命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具体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共同讨论作为未成年人受害者应如何依法维权。)

(三)相关链接 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以及雇佣童工的危害

(四)国家法律(提问哪些法律?)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远离暴力。

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探究,在此基础上掌握。

教学重难点: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

课标内容: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 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公设

积 合 极 作

行 使交

生 命流 健

康 权合 关 作 爱

他交

人民权利,生命健康权是行使其他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提权利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究竟出新的主题

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呢?

活动一:

一、出示一组图片(见教材 28 页)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图景中,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利?

2、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权利?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二、出示资料(见教材 29 页)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成对行使生命健康权的 1、上述行为哪些属于合法行正确认识。

为?哪些属于放弃权利的行为?为什么?

2、我们身边有哪些珍爱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教师指导,得出结论,作为青少年,应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认识到关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一种责任。

活动二: 通过对小哲伤害案的分、出示案例(见教材 30 页)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得 2、学生思考:

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

? 此事给小君,小哲双方家庭造权,害人就是害自己,的 流

拓 展

成什么后果? 遇事应冷静,应通过合 ? “进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海法手段解决问题。

阔天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者受制裁”,结合这两句话,谈谈此桩惨案如何避免。

教师指导总结: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让人为荣。活动三: 1、出示案例:

案例一:“杀人狂魔黄勇伏法”沉溺于暴力电影和游(见附录 1)

戏,虽不至于直接促成 案例二:“美国青少年枪杀数人犯罪,但却在诱导青少案(见附录 2)年以暴图解决问题,在 2、学生思考:

学生中形成远离暴力,两则案例告诉我勿什么道理?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教师指导、归纳:我们要远离暴力文化、珍爱生命。活动四:、出示“同学落水之后”案例(见教材 35 页)

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珍

? 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上述三种表现;

也要主动关爱,他人的 ? 如果你遇到 类似情况,应该生命与健康。

怎么办?(提示:从自护与救人两个角度考虑)。

活动说明:全班分成 8 个小组,每 2 个小组组成 1 个大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基础上进行大组汇总,然后选派 1 位代表发言。1、各组交流。2、教师指导、归纳

结语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从小事做起,关爱他人生命与健康。

附录1:2003年冬,中国震惊全国的雇舆特大杀人案侦破,29岁的杀人魔黄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续杀死青少年17人,杀伤1人,黄勇供述本人身小酷爱看武打录像,凶杀恐怖片,自感杀人刺激。

附录2:1999年4月20日,美国,年龄同为18岁的哈里斯和克莱佰特身穿黑色军用雨衣,闯入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哥伦拜恩中学,开枪扫射杀死12名学生,1名教师,打伤数人,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该屠杀案的两名凶手平时喜欢在网上“冲浪”,并经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电子游戏。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一、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觉悟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本课安排依据

(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

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具体为:

法律权利 人 名誉权

格 肖像权

严 姓名权

权 隐私权

课时安排:两课时

4、教学方法:

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

侮辱、诽谤等

如是违法行为则承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肖像; 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轻者承担道德责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任)(第五课内容)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5、教学具体活动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2)课前准备:发放表格评选最满意老师和班级星级学生并做统计。

(3)教学过程

第一步: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

1、(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

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加入网评。

摘录或及时捕捉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如:

我心飞翔:我为乞丐要尊严喝彩

冰糖葫芦: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

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目的在于:

1、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

2、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

3、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

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第二步:从评选活动谈个人名誉

1、说说自己评选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的依据

2、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名单,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目的在于: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3、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

品行表现

优良

不良

评价所用的词

名誉

(诚实、善良、正直等)

(好的名誉)

(奸诈、邪恶、卑鄙等)

(坏的名誉)

问题一: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可联系小故事:在日本打工的学生和卖瓜的小男孩:得出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

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第三步:带着问题二分析案例

1、见书本: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问题二展开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说明: 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

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维护自身名誉的同时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

民法通则第101条:通过熟悉法律条文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第四步:案例分析——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违法吗?

小张和小林是同班同学,有一天小林自修课吵,被小张记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小林怀恨在心,想寻机报复。碍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张正面吵,又怕打架受处分,终于想了一个操作简单的万全之策:在网上臭骂小张。小林骂的解气,越骂越过瘾,可第二天小张难过了,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是有口难辩,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最终请病假在家休息。小张还得意的说:“我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了也不犯法。”

讨论:

1、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件事该如何判决?

3、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

具体表现 为方式 1.侮辱 谩骂他人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通过案例分析和表格填写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要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制裁。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教学活动和建议: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3、课前准备:搜集学生在艺术周美术长廊中的人物画作品。

4、教学过程

第一目:(1)、导入:以我们如何区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些知名人物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这样就进入本课要讲的内容。

(2)、展示学生艺术周的相关作品:有人物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目的让学生去感受肖像含义、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之所以成为特定人的容貌标志。

(3)、案例分析:

见书本: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了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

思考: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

连连看:

小红让爸爸给自己拍照片 肖像使用权

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编辑的要求 获酬权

小红获得了一定的报酬 肖像制作权

通过思考和动手连线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4)、小品:朱月坡的烦恼

我叫朱月坡,上月在潇洒楼拍了艺术照,今天莫名其妙发现橱窗里摆着自己的巨幅艺术照,难怪同学们见到我就说“美女”,我好不自在。另外,因为我的字不好,老师点名时无意中念成了朱肚皮,于是一个女孩子多了一个不雅的外号,我还发现自己送给同桌的照片在别的同学手里,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我长了山羊胡子和一对猪耳朵。哎,我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思考:朱月坡遇上了哪些烦恼?小品中除了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外还有哪些侵权行为?她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的:根据这段小品的表演让学生知道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和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反之,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目:(1)、由此及彼话人物

鲁迅 刘翔 比尔.盖茨 霍金

我们之所以一看到这些名字就能说出他们的事迹,是因为姓名是一个人的文字符号,它与某个特定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和艺名等。

(2)、案例分析一

见书本:牛顺父子的冲突。

思考:牛顺可以改名吗?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请说出你的依据。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3)、案例分析二

如此玩笑能开吗?

案情:宋明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玩笑惹上了一场官司,落得与好友对簿公堂反目成仇,心中懊悔不已。今年9月,宋明突发奇想,到邮电局以申洋妻子江玉的名义,向远在云南的申洋拍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内容为:“家有急事,速归。”申洋接到电报后信以为真,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里,谁知却是一场虚惊。申洋夫妇一怒之下将宋明告到法院,提出了要宋明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

思考:宋明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

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宋明为寻开心,假冒江玉姓名虚构事实愚弄他人,其行为构成侵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宋明向申洋夫妇赔礼道歉,并赔偿二人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合计5100元。通过法院的判决我们可以看出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所谓干涉,是指采取某种积极行为干涉他人使用或变更其行为(如无合法根据强迫他人更改姓名)。所谓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名义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活动)。假冒他人姓名与盗用他人姓名一样,都是指非法利用他人姓名并侵害了权利人的姓名权,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盗用的结果常常直接损害了被盗用者的利益,而假冒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某种民事、经济及其他活动,假冒者的目的常常并不是为了直接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非法所得。当然,假冒的结果也可能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凡是非法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不管是否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均构成他人姓名权的侵害。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臭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自主地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个人隐私的含义、具体内容及作用。

课前准备:

老师收集一些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之间侵犯个人隐私方面的日常事例;学生思考自己对个人隐私和隐私权是如何认识的,回想自己的隐私受到过哪些侵害,自己是否侵害过他人的隐私。

教学方法:

讨论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等。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

一、情景导入: 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

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

二、学习新课:

(一)、人人有隐私

1、帮小红讲清道理:

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1.讨论:“隐私就是臭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们?

2.阅读P47两段相关链接,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明确当今世界,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迫切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3。共同学习教材P46页大字内容,重点了解隐私的具体内容和保护隐私的意义。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学生阅读案例:某影视明星认为某报侵犯了自己隐私权的事例。围绕书中两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出隐私权的问题。

2。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保护隐私权的作用。3.讲解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1)学生阅读案例(某派出所非法搜查的事例),并结合P49页的相关链接的内容,讨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显示《宪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文,得出: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

(2)讨论:“一米线”是银行、邮局等窗口服务行业为保护客户的个人帐号、储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资料而采取的措施。“一米线”的设立有什么作用?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公民有权对个人的信息保密。

(3)情景展示: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学生私自撕下同学信封上的邮票。

思考: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请说说理由,并列举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确通信包含多种方式,而不仅限于普通信件。

得出结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

小结:学生归纳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

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2、假设你把一些个人的秘密说给朋友、同学后,他们泄露了出去,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呢?

二、学习新课

(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

1、结合导入中的情景,思考:(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1。友谊与隐私:

材料

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

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材料

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 A破坏友谊 B太不道德了 C没什么关系 D侵犯了其隐私权

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

2。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二)、依法维护隐私权

1、出示材料: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1.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2.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

(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

(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学生在了解书中的两方法后,思考:保护个人隐私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可以怎样做?

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本课:

1、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共编《维权手册》保护合法权益

目的:

(1)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

(2)增强学生的初中能力;

(3)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维权“工具”。

操作要求:(1)学生在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围绕生活、学习等方面搜集侵权的表现;

(2)结合法律条款和维权帮助的范例,整理出有效维权的途径和方法;

(3)查询能够给予维权帮助的机关、部门的地址和电话(如消协等的地址、网址、投诉电话),为维护权益提供信息资料;

(4)按照拟订的提纲,以“当XX权受到侵害时怎么办”为题撰文;

(5)将上述成果装订成册。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学生面临的问题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方面,现在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初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用,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而现在在初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完全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有的初中生动辄迟到早退,甚至逃避作业,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正在接受高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接受教育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⑵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⑶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⑷明确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⑴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⑵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时:2课时。第一框为1 课时,第二框为1 课时。

教学内容提要

一、知识助我成长

创设情境:

例子——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

“你放羊做什么?” ——“挣钱”——“挣钱做什么?”——“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羊”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1)教育的含义P58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重要作用意义。

①P59对个人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②P60对国家来说,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

创设情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往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引出:

2、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每位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了吗?请看以下事例——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小燕的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小燕的奶奶就带着姐弟俩挤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拖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

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今年2月16号,也就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 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师过渡):小燕和弟弟虽然失学在家,但仍坚持自学,她的经历令人心痛。但是,是谁剥夺了小燕上学的权利,谁又应该在失学少年的遭遇中承担责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热点辩论。

热点辩论 :

1、辩题:少年失学谁之过?

[教师事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师):请同学们结合录像提供的信息,利用手中的材料、教材,对其进行加工重组,要求:

1、寻找对方的责任

2、尽力为自己开脱

记住:你给对方找的过失越多,你的责任越小,为自己开脱的越好。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时候到了,让我们赶紧行动吧。

[第一阶段:学生看书、资料,自由讨论,第二阶段:自由辩论,教师应随时调控、并适时转移矛盾,挑起战争。

此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学生的看书、交流、整合知识、自由辩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能从中找到对方的责任,从而为己开脱。本环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本节课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也很会为自己开脱。但我们知道,在失学儿童问题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是责任大小而已。

为了保护我们的受教育权,下面我们来学习——(1)P60受教育权的含义:

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面对向小燕一样的失学儿童,我们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复学之路呢? 2复学之路共探讨 :

[学生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职责、措施]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

学校:按时接纳学生入学,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学活动

家庭:家长应及时送子女入学,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你们各方的措施都很好,关键是付诸行动,挽救失学儿童。

(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要实施,不仅涉及到儿童少年,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辩论总结义务教育的含义:(2)P61义务教育含义:

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含义)

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

(师过渡)另人欣慰的是,失学儿童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的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到全社会的捐资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不象一股股暖人的春风,点燃了失学儿童心中的希望。但有些人想得更远,提出了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我们关注来自两会的最新报道:

时事追踪: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卷烟厂厂长程佳华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议案。他指出: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即使是象征性的学杂费和书本费,也可能成为他们读书的障碍,因此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是他们受教育机会的根本保障。

请回答:程佳华代表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议案?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分析、总结] 师分析:

1、提出全免费,说明目前的义务教育不是全免费,而仅仅是免除学费,这是义务教育的一个特征。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免费,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2、如果议案能够实施的话,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遍性。

3、他提出修改法律,想依靠法律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而法律又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特征)(3)P61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

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们希望: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着义务教育全免费这一天早日到来。

知识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很积极,很活跃,老师非常感动,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请同学们结合前三个版块的内容,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二、珍惜学习的机会

上一框我们学习了每个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实现吗?请看课本第62页“小梅的遭遇”。它说明了什么呢?

它说明了我们还有不少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它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1、维护受教育权利

类似小梅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想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侵犯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的情形„„上述情形表明了我们有不少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正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侵犯。有的是个人的受教育权被侵犯、有的是学生群体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以上介绍的是:

⑴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情形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小梅的遭遇”思考——

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⑵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

方式一:寻求学校及老师的帮助;

方式二:

方式三: 方式四:

方式„„„„„„„„„„(请同学上讲台到黑板上填写)

(课本第63页寺庙建到学校旁)„„针对这一事例,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①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

②假如你是该校的校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要懂得:受教育——作为我们的权利,一我们不得随意放弃;二在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必须尽力维护。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小公民,适龄的少年,我们还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履行受教育义务

从国家来说,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还比较紧张,但是国家每年都得拿出几千亿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对于有的家庭来讲,家长每个学期也要拿出成百上千的费用供我们学习,对有的家庭来说,也是相当吃力的。可见,⑴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报答国家和父母。

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

⑵初中学生应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参考课本第64页。共有三项。具体地说,为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

①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

②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以下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③„„„„

④„„„„

⑤„„„„

假如遇到下面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

①上课走神,遇到老师的批评; ②做作业时,遇到疑难问题;

③上自己不大喜欢的课;

④考试成绩不理想„„

(3)初中学生应如何珍惜学习机会?

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②我们不仅要现在学、还要将来学。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祖国的繁荣富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社会财产的分类和个人财产的内容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⑵明确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法律规定和保护。

⑶明确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继承权的含义及实现方式。

⑷明确智力成果的含义,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2、能力目标

⑴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⑵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

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⑵保护智力成果权,要树立维权意识。

课时:3课时。第一框为1 课时,第二框为1 课时,第三框为1 课时。教学内容提要

一、财产属于谁

1、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1)财产的含义(归属):属于国家、集体或个人所有权的物质财富。公民的财产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准物权、债权及知识产权等。

(2)公民的的合法财产的含义:公民正当的、合法的途径获得的财产。

教育学生能辨别哪些是合法财产?哪些是非法财产?结合教材P68——70页来学习。

(3)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教材P70 分别解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2、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

(1)为什么要保护?P71(2)怎样保护?

①宪法保护 ②民法保护 ③刑法保护

3、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

(1)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

(2)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第一框 财产属于谁

一、导入新课 “拾金不昧”。

教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

(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教师: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我们看看这张图片。

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内容: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教师:看到这儿,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学生说这个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教师:看来大家是很能辩证地看待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的。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映?(学生回答)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 王某上了火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钱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教师: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为什么?(支持)好,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财产的归属问题说起,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财产属于谁”这一课的内容。

板书:财产属于谁

一、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要想理解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

教师: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法定节日)?(学生回答)教师:春节期间大家一般可以收到多少压岁钱?(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好。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了1000元压岁钱,你会如何安排这些钱呢?(学生回答)

教师:你会把这1000元放在哪里?(学生回答存银行)老师说,看来同学们年纪虽小但却十分具有理财思想。近期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调高了存贷款利率,相信你这时存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教师:如果你去商店看到了自己十分喜爱的物品,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

教师:(找存银行的同学继续提问)刚才你说会把这500元存入银行。如果你过一段时间去银行取钱,钱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的部分叫什么?是归银行还是归你自己。(学生回答)

教师:如果你在报纸上也看到了类似出租车司机李某听到的消息,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

教师:从我们拿到这500元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这500元都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将大家做的这些行为后面加上一个“权”字就是我们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

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好!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到在我们周围可为我们所有的财产越来越多,刚才有同学说到对家庭财产(家庭中的电脑、电视等)享有所有权。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接到了这样一个咨询电话:

6月初,我花3600元买了一架数码相机。三个月后,我发现相机不见了,经再三追问,儿子说他将相机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学。我找到那位同学及其家长,表示愿以1000元将相机赎回,但那位同学的家长认为:张明是14岁的中学生,不是小孩,说话是算数的,买卖已成交并写有字据,双方出于自愿,哪有反悔之理,不同意退回。请问我该怎么办?

教师: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和第12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根据这些规定,一般情况下,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上述材料看,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只能进行简单的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子的行为能力。因此,其与买方之间的买卖行为应是无效的。

我们在生活中决不能做案例中张明所做的事,虽然我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对家里的财产只有使用权,只有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可以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

教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下面请看图片,看看这些财产的所有权都归属于谁?

(出示图片:学校的桌椅、路边的电话亭等。)

教师:我们如何划分财产归属的种类呢?(学生回答)

我们可以将财产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有哪些呢?

(二)公民合法财产的范围

财产范围的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教师:我们看教材第68~69页出示的五种财产占有情况,判断一下哪些应该属于个人,哪些不属于个人?为什么?

(学生判断,教师总结)

所谓合法财产是指公民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取得的内容合法的财产。

因此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这个规定强调合法性。

过渡: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过渡:请同学们看家庭盗窃现场的图片)

教师: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了图片中的情形,你的反映是什么?(家中被盗了)

教师:看到如此情景,你接下来会做什么?(打电话告诉家长,或直接打110报警)

教师:由同学们对刚才情景所作出的反映,我感到大家还是很有法律意识的。即在自己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应该说依靠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最有利的武器。

(三)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根本da法——宪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具体手段有那些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我们请右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法官,你又会做出怎样的处理?(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上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普遍的做法。

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下面的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教师提问:画面中的开车人遇到了什么事情?(学生回答抢劫)

教师提问:抢劫行为使你的什么权利遭到了损害?(学生回答财产所有权和人身安全)

教师提问:如果该抢劫犯在对你进行抢劫时,恰好被公安机关抓获,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他?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相信大家对他的处理意见是一致的,即交由公、检、法机关依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具体来讲,就是运用刑法这一最为严厉的法律武器对犯罪人进行最有力、最有效的打击,从而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因为这些进行抢劫、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行为的犯罪人,他们的存在不仅会给公民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害,而且还对公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不仅如此,这类实行侵犯财产所有权犯罪的犯罪人,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如果仅用民事手段来解决,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保护作用。因此,国家在规定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同时,还规定了公民可以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第二框 财产留给谁

对应的课标内容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的传统美德。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晓军一家的遗产继承故事为线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有关遗产继承的几个概念、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请看

活动一:角色扮演

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 生1:晓军的父亲尚未辞世,其财产不能继承。

生2:即使晓军父亲死亡,也不是所有的财产和家产都能继承。

3、假如晓军父亲的财产中有来源不明的,晓军的家人就不能继承。

生4:父亲死亡后,他的所有个人财产如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可以作为遗产继承。

生5:还有家产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属于父亲的那部分可以作为财产继承。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谁来归纳作为遗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归纳得出: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的个人财产。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

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多媒体显示)

活动二:人生AB剧(学生扮演)

不久,晓军的父亲因病去世,晓军的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准备继承遗产,可是在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争执不下。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姑姑不能继承。

师: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依据。

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的坐在右边,赞同母亲的说法的坐在左边。

生1:因为爷爷奶奶是长辈,应该由他们说了算。

生2:姑姑与父亲是亲兄妹,财产分给妹妹也是理所当然。

生3:姑姑总是要出嫁的,不能把家里的财产带给外人。

师:同学们似乎说得都有点道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7页,然后请你再次作出选择,赞同爷爷奶奶的坐右边,赞同母亲的坐左边。

生4: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第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所以我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

生5:我赞同母亲的说法,因为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姑姑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因而不能继承。

师:同学们通过争论、阅读教材已经对上述问题形成了共识,姑姑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父亲的遗产。

师:晓军家的这种继承方式属于哪种继承方式?它应该按哪些原则对遗产进行分配?

学生阅读教材78页,理解上述案例属于法定继承以及法定继承中,遗产份额的分配原则。活动三:律师到我家

学生角色扮演晓军一家和律师:正当晓军的家人准备分割遗产的时候,晓军父亲的律师来到晓军家,拿出了晓军父亲生前的遗嘱,遗嘱中提到:晓军是未成年人,要把遗产的二分之一留给晓军,父母年老体弱,四分之一留给父母,另外四分只一给晓军的母亲。晓军继承的份额由暂时爷爷奶奶和母亲共同管理。

师问:你认为晓军父亲的遗嘱有效吗?

生答:有效,因为父亲的遗嘱具备了以下条件:父亲有遗嘱能力,意思表达真实,内容和形式都合法,继承人都在法定继承的范围。

师:父亲立遗嘱确定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有什么区别?

生:这种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达到财产。

师:晓军家到底该采取哪种继承方式继承父亲的遗产呢?

生:我国法律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因而晓军一家应该根据父亲的遗嘱继承遗产比较合理合法。

活动四:家庭纷争

媒体展示:三个月后,晓军的母亲另嫁他人,对晓军不闻不问,对爷爷奶奶更是置之不理,姑姑也远嫁他乡,从此音讯全无。为此,年迈的爷爷奶奶和邻居家签定了协议:爷爷奶奶由邻居一家照顾,死后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临死前,爷爷奶奶立下遗嘱并办理了公证:两人死后,存款由晓军继承,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晓军的姑姑知道父母去世,回家要求继承自己父母的遗产,要求晓军交出爷爷奶奶的存款,并要把邻居的房产收回。晓军的母亲也以晓军是未成年人为由,霸占了晓军应继承的遗产。

师:晓军爷爷奶奶的遗嘱有效吗?

生:有效,因为这份遗嘱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遗嘱必须的条件。

师:姑姑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爷爷奶奶的遗嘱是有效遗嘱,而且邻居受赠房产属于遗赠,受我国法律保护。

师: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我国继承的两种继承实现形式。而邻居接受遗赠取得遗产不属于遗嘱继承,但是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

师:面对姑姑和母亲,假如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做?

生1:与姑姑协商,拿出爷爷奶奶的部分存款给姑姑。我们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稳定幸福,有利于充分发挥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效益。

生2:通过老师,做姑姑和母亲的工作,向她们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协商取得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

生3:起诉姑姑和母亲,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师:看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你最赞同哪种做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媒体展示:

(一)我国继承法第15条规定:“继承人应当本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当继承发生争议时,我们应尽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协商解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五:模拟法庭

媒体展示:金、吴夫妇生育了四个儿女。甲男、丙女在家务农,乙女、丁男在城里工作,四人都已成家,共同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两老口相继病故后留有房产三间。丙女、丁男因房产继承问题发生了争议。丙女提出丁男收入丰厚就别继承房产了,三间房由其他三兄妹个继承一间,而丁男却不同意。最后四兄妹弄上了法庭。

以大组为单位,模拟法庭进行法庭辩论与庭审活动,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书记员、四兄妹等角色,然后全班交流。

第三框 无形的财产

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2.能力: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3.知识:了解有关智力成果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基本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

教学难点

培养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

教师提问:平时生活中,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喝什么?或者你最喜欢什么品牌?

看看你喜欢的品牌是否在下列排行榜里。

我想同学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品牌在这些排行榜里,一定很高兴。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喜欢的有些品牌,特别是我们国家有些著名品牌的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

材料分析: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材料一)

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5%的企业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最近内地企业的商标在港澳台地区也开始频遭抢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国际注册处工作人员提醒企业,强化商标先行意识、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以及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可以有效规避遭抢注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今年6月份,拉芳、舒蕾、雕牌等13个知名日化商标在香港遭抢注;3月份,泉州8个知名鞋业商标被台湾商人抢注;2月份,泉州有17个知名商标在澳门遭抢注,其中大部分为服装品牌商标。

比如,五粮液集团正是因为错过“异议期限”,只好耗时长达15个月,花费数万元,终于夺回被一韩国人抢注的品牌价值达269亿元的“五粮液”商标权利。

五粮液集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陈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夺回自己的商标,我们又将面临着被诉侵权或退出已有市场的命运。”他还表示,“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应该成为品牌先行的必要手段,准备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更需对这些炒家们的恶意行为提前防范。”

目前内地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反抢注”行动,除了五粮液成功在韩国夺回商标外,在香港遭抢注的“满婷”品牌拥有者九鑫集团已经请了律师并定好基本方案,日前向香港商标总局递交了异议申请。

而柒牌服饰集团办公室主任叶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此次抢注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在商标保护上的缺陷,我们在国际上的商标注册已经付诸行动。”

教师提问:看了这份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我们再看两个案例。

材料分析:小小诉耐克“火柴人”侵权案。

日前,记者从“小小”的代理律师王惠红处了解到,“小小诉耐克‘火柴人’侵权”案将于今天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目前,“小小”方面已向法院申请增加为耐克公司进行广告创意的一家国外代理公司“Wieden+Kennedy”为另一被告。

去年10月,耐克公司在电视媒体上相继推出一则“Stickman”(又名“创意小子”)的广告。但闪客“小小”(朱志强)认为,这则广告中的主角“Stickman”的形象是抄袭自己“火柴人”的创作,因而将耐克公司告上法庭。

此前,双方对各自形象的创作都有自己的解释。“小小”认为,“火柴人”的形象源于其早年创作,早已深入人心并已完成商标注册,这一创作的运用可带来可观的效益。耐克一方则表明其所涉及的广告形象“Stickman”由耐克及其广告代理公司原创,类似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多见,例如人行道指示灯里表示“停”和“行”的小人等。

昨天,“小小”的代理律师王惠红表示:“‘火柴人’形象是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创作,已被多数网友认可,而耐克‘Stickman’在广告中的形象存在雷同,已构成对‘小小’创作的侵权。”

材料分析:《细节决定成功》一书发现盗版。

2004年6月11日,《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地坛书市发现盗版,当日下午一时左右,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执法大队进行了查收。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该书第二版2004年2月出版,为16开本,红色特种纸内衬,定价24.80元。在书市查收的盗版书为32开本,定价18元,无内衬,印制粗糙,封面颜色黯淡,插图模糊不清。据新华出版社有关人员说,该书在广东还有一种盗版,其版式、开本均与原书相同,定价为2980元,封面无覆膜,全书纸张较薄,印制装帧质量较差。

教师提问:这两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怎样严重的问题?

学生回答:侵权。老师说,这就涉及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保护无形财产,保护智力成果权。

板书:无形的财产

一、关于智力成果

教师提问:结合刚才讨论的几个案例,试着说说什么是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是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看书P82,书上列举了六项智力成果。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这六项智力成果对人们的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你还知道哪些智力成果?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智力成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更多的智力成果出现,我们也就需要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有积极性创造智力成果。

看图片。

教师提问:请你猜猜图片里的人物是谁?

他就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

他曾经给我国有关领导写过三封信。

材料(二)分析: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

皮尔·卡丹是著名的服装大师,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尔·卡丹”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品牌;皮尔·卡丹先生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8年以来先后28次访问我国。然而“皮尔·卡丹”品牌在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同时,也成为“傍名牌”者“最喜爱”的目标。2001年6月,皮尔·卡丹先生出席南京一个国际服装节时,展厅里一个高达两米的“意大利皮尔·卡丹(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的广告牌赫然而立。皮尔·卡丹先生对此大惑不解:我没有这个公司!真假皮尔·卡丹竟在展厅见面了。

面对众多的“傍名牌”现象,皮尔·卡丹先生坐不住了。2003年9月10日,皮尔·卡丹先生在巴黎给他非常敬重的一位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投诉信。在信中,皮尔·卡丹先生写道:“作为对中国情有独钟的一个法国人,我迈入中国市场已有20多年了,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您的关照,才得以有今天的发展。但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假冒‘皮尔·卡丹’,或采用与‘皮尔·卡丹’极其相似的名称、包装及标牌在各大商场公开销售。更有甚者,在中国许多城市用‘皮尔·卡丹’(中文)注册公司。我有幸被贵国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直遵纪守法,苦心经营,与中国各有关部门及公司的合作始终十分愉快。但由于上述公司的违法行为,我的声誉及我在中国合作伙伴们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侵害。”皮尔·卡丹先生提出:“我在这里,恳请您的帮助。烦请中国工商部门助我公司一臂之力,清除中国市场上的‘皮尔·卡丹’侵权现象。”

国务院领导把投诉信批转给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领导接到投诉信后立即行动,公平交易局、商标局、企业注册局共同对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迅速发出《关于查处侵犯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各地工商机关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对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投诉的违法行为认真调查核实;对构成商标侵权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依法坚决纠正;对在市场检查中发现的其他违法行为一并处理。2004年4月9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部署查处重大不正当竞争案件专项会议,对涉及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等8起重大不正当竞争案件部署全国统一查处。会上,与会者形成共识,做好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等8起案件的查处工作,是保护知名企业合法权益、知名商品市场信誉、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措施,是保护消费者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会议要求,以查处重大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开展专项执法活动,整合工商系统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和案件督办力度。要通过建立执法责任制度,保证执法工作取得实效,解决问题要坚决彻底,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不留死角。随后,全国各地工商机关的统一行动全面展开。

工商系统的全国统一查处行动取得的成效,使远在法国的皮尔·卡丹先生十分满意。2004年4月19日,皮尔·卡丹先生在巴黎又给这位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我在中国的代表处向我汇报了您对我公司对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侵权现象的投诉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大力的配合。我的首席代表宋怀桂女士也高度赞扬了您多年来对‘皮尔·卡丹’品牌的一贯支持。我想在此为您对维护‘皮尔·卡丹’品牌所做的一切表示我衷心的谢意。”

同日,皮尔·卡丹还给负责部署查处行动的国家工商总局写了一封感谢信:“我在中国的代表处向我汇报了贵局对我公司的投诉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大力的配合,为维护‘皮尔·卡丹’这一品牌在中国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在此对贵局为维护‘皮尔·卡丹’品牌所做的一切表示衷心的谢意。”

教师提问:快速看上述材料中楷体字部分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分别是什么样的信?

学生回答:这三封信有一封是投诉信,有两封是感谢信。

教师提问:皮尔·卡丹先生写投诉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次国际服装节,在展览厅出现了假的皮尔·卡丹公司。相关的原因是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假冒‘皮尔·卡丹’,或采用与‘皮尔·卡丹’极其相似的名称、包装及标牌在各大商场公开销售。更有甚者,在中国许多城市用‘皮尔·卡丹’(中文)注册公司。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事情,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保护智力成果不仅仅是涉及个人利益,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以至于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智力成果权

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

回想一下刚才讲过的几个案例。

教师提问:说说这几个分别涉及哪一方面的智力成果权?

学生回答抢注事件和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涉及的主要是商标权。

耐克广告涉及的主要是创作方面的权利。

《细节决定成功》涉及的主要是著作权。

教师提问:请你说出还有哪些权利也属于智力成果权?

学生回答,智力成果权还包括:专利权和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教师提问:从查处侵犯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行动中可以看出,维护学生回答,知识产权,最强有力的手段是什么?

学生回答,维护知识产权,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法律。

三、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材料分析:16岁中学生三项发明引资200万,换得10%股份当老板(材料三)

武汉一16岁的在校高中生胡登煌凭借3项发明专利,成为一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企业的股东。他是武汉地区“学生股东”第一人。他发明的“无压痕眼镜架”在宁波市投产。他的另两项专利“世界筷子”“自洁水龙头”也进入生产进程。前者在一双筷子上加三个套环,以固定筷子,让外国人也能熟练地使用;后者在传统水龙头把柄上钻4个孔,一开水龙头,把柄便溢水自洁。

3项发明吸引了浙江知名企业宁波天安集团,该集团3个月前投资200万元成立“天之煌公司”予以开发,胡登煌凭专利技术拥有公司股份10%。

胡登煌的家人说,胡登煌自幼爱好发明,去年3月至今已申请10项专利。

教师提问:这个16岁中学生当老板的事情,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未成年人也能够享有智力成果权。

看书P83,案例。

教师提问: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可依,说说你所知道的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重要法律的名称。

学生回答,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重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智力成果权,而且为了保护我们的智力成果权,我们要紧紧地依靠法律。不过,还需要明确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纸雕防伪技术,纸雕防伪兼有水印防伪的视觉效果和雕刻防伪的触觉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对奥运商品的价位不会造成影响。所有经北京奥组委同意使用的会徽商品都将使用此种防伪技术。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袁斌介绍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防伪标志由目前我国在防伪技术领域最好的企业制作。截止到8月12日,北京市的朝阳、西城、丰台、延庆等区县工商分局已经分别检查了动物园、秀水街等服装市场,依法查扣擅自使用会徽标志的服装134件。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官员手拿印有“中国印”的真假T恤衫做了展示。真品的标签运用了纸雕防伪技术,与假冒品有着显著区别。此外,假冒品在水洗后胸前的标志很容易掉色,而真品则不会。发布会上,北京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天起,将组织全市工商系统开展保护奥运会会徽专项执法检查。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公布还不到一周,朝阳工商部门就在秀水街市场查获了28件仿冒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T恤。而在万通,记者也发现有人在偷卖“中国印”。奥运一向为社会所关心,因此,“中国印”一公布,新一轮的奥运标志保卫战就此开始。

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的名称、徽记、标志以及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名称、徽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会歌、口号,“北京2008”、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简称;其他与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关的标志等都受到此条例保护,其中就包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其中包括将奥林匹克标志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用于服务项目中,用于广告宣传、商业展览、营业性演出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同时,也不得销售、进口、出口含有奥林匹克标志的商品,制造或者销售奥林匹克标志,以及可能使人认为行为人与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之间有赞助或者其他支持关系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其他行为等。

因此,在没有经过北京市奥组委同意和授权的情况下,任何以商业为目的使用“中国印”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工商部门可对其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奥林匹克标志进行诈骗等活动,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提问:从奥运会会徽采用防伪技术这件事,你对如何保护智力成果权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提问:据你所知,我们国家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展示我国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工作。

教师提问: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项作用。

⑵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2、能力目标

⑴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

⑵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⑵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教学时数:3课时,其中第一框2课时,第二框1课时。

第一框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诚信的道德观,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关于消费者的九个基本权利的知识来指导实际消费。

3.知识目标: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4.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5.难点:增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理念】

上一篇:立夏祝福语朋友圈文案下一篇:融资部2015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