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思考(共8篇)
1.解读与思考 篇一
比较与思考——赴法司法考察一瞥
这了加强中法两国国家法官学院的合作交流,应法国国家法官学院的邀请,中国国家法官学院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1年10月21日至11月1日对法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访问。在法期间,按照考察访问计划安排,考察团先后走访参观了法国外交部欧洲司、司法部交流部、法国国家法官学院、法国诉讼学院等单位,受到法国国家法官学院院长阿诺特先生、法国诉讼学院院长贝尔纳先生等有关人士的热情接待,并进行了有益的交流。法国前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院长突多鲁义先生会见考察团全体成员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实地的生动考察访问,与有关官员、法官、教授、公务员、律师、执达员等进行了广泛接触、讨论和座谈,对法国的司法制度、法官制度和法官培训制度及文化传统等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
一、“法官最终来自法官学院”
法国国家法官学院院址设在法国西南的波尔多市。在法期间,我们详尽地考察了该院的培训目标、对象、师资、教学计划等情况,并与学院不同层次人员进行了多次座谈。通过这种实地考察与座谈,感到法国法官学院某些治院方略及法官培训运作程序等方面,对搞好中国国家法官学院和法官培训都是很有启发的。学院概况法国国家法官学院成立于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总统戴高乐,为了消除社会上对法官某些不满情绪以及恢复法官真正位置,从而发动了法国司法改革。国家法官学院的诞生正是法国进行司法改革的措施和成果之一。法国法官学院是属“国立”,即属国家行政机构的一部分,直属于法国司法部。根据法国于1970年7月10日发布的70-613号国家法令:“国家法官学院,系国家的行政机构,由学院董事会和一位校长负责管理。”学院董事会是国家法官学院的权力机构,决定办院方向等大政方针,共由19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既有国家司法界、教育界的权威人士,也有学院的教师代表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国家法官学院院长,要由司法部长提名,但对董事会负责。学院院长由两名副院长协助工作。学院下设2个处,一是教学处,主要负责课程设置、办学经费等,另一个是实习处,主要职能是监督实习、评估实习等。此外,学院还在巴黎设学院分部,有培训处、国际合作处。
学院办学主要分为基础教育与岗位培训。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国家统考招收学员,培养未来的法官。岗位培训则是对在职法官的培训。除此之外,还有国际合作职能,40年来共与117个国家有合作关系,比如,代培法官和举办研讨会等。
(二)基础教育
1.招生对象与“会考”
法国国家法官学院基础教育招生对象是未来的法官。法国国家法官学院每年通过国家会考招收新的学员,这些学员进校后即为见习法官。每年招收学员的数量以全国法官前一年的缺岗数、退休数为基本额度,每年的具体招生数额由国家司法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以增强透明性,便于公开竞争。法国全国约六千万人口,其中约有七千名法官(内含两千名检察官),每年因退休等原因自然减员约二百名左右。因此,法国司法部每年确定的法国国家法官学院招生数额基本上也在二百名左右。
国家会考招生的组织形式、纪律规定、口、笔试会考科目和阅卷方式等有关会考具体问题,由司法部长征求国家法官学院董事会的意见后确定。
勤制度
考生知识水平及业务能力的考核评价由会考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有以下5名成员组成:1名最高法院法官(任主席);2名大学教授;1名高等教育部部长的代表;1名公共事务部部长的代表。
根据考生不同的社会资历及年龄条件等实行有区别、有侧重的人学测试,即分三级不同会考公开向社会招收学员。各级会考均分初试与复试两部分。鉴于报考国家法官学院的学员,必须先行具备大学毕业的学历条件及法律专业知识条件,会考不再测试一般的法律专业知识,而是重点考核考生应用法律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会考被择优录取进入国家法官学院学习的学员,均为实习法官,在实习期间可以协助在职法官审理案件,但对判决的确定没有表决权。就像我国医学院学生在医院实习,可以写处方,但不能在处方上签字,而由有执业资格的医生签字一样。
基础教育的学员在校学习、实习等共31个月,免费上学,国家并付一定生活费和其它有关费用。2.培养目标与教学特点法官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法官,所以其教学不是一般的纯理论式的法律讲授,而是培训学员掌握审判专业技能,提高办案能力与水平,提高职业素养。教学特点是强调学员实习的重要性。其教学主要特点有:
(1)学院对每一学员的实习要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通过实习这种培训,使学员剖析具体案件和法律文书,逐步掌握普通法官、专业法官和检察官的不同的基本职业技能。
(2)作为法官办案知识综合的需要,不仅要懂法律,还要使学员掌握法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以及交谈、联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本内容。
(3)辅导学员熟悉他们的工作环境,了解并促进与律师、警察、行政官员、执达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关系。
(4)注重通过一定的调查或疑难案例分析,向学员剖析司法诉讼的复杂性,努力开拓学员对社会的观察视野,使他们熟悉司法工作的严肃性,明确司法工作的根本原则和道义准则,充分认识司法判决的社会影响,全面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水准。3.教学计划与实施国家法官学院基础教育共约两年半(31个月)时间,分两大阶段。教育方式原则上不采用刻板的传统学院式教育方式(因为学员已在大学学习了5年法学理论),而注重在实践部门的实习、考查等实践活动,目的是使纯理论得以实践应用。在校即使有些理论学习,其教学方式也主要采用报告会和小组研讨等方式。
(1)第一阶段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时间为25个月,是紧紧围绕司法实践组织和法官条例规定进行的多学科的普通教育培训。具体包括:
①在企业、行政机关等司法机构以外的单位学习3个月。目的在于站在社会角度重新审视法官的职业并理解其职责要求,同时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②在法官学院内部学习7个月。主要对学员就有关司法技能及有关业务知识进行培训。
③在法院学习并帮助办案14个月。在法院实习阶段,学员还应有两个月左右时间在监狱、警察局、律师事务所实习,担任监所教育辅导员、副监狱长、出庭辩护和实习律师等。
在第一阶段教育培训结束后,学员应返回学校接受考核,并参加为期1个月的研究活动,进一步消化实习成果,总结办案经验。
(2)第二阶段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第二阶段时间总共为5个月,被称之为专业化的教学阶段,也是为即将担任法官职务做准备的最后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员继续在法院系统实习,并从事预审法官、少年法官、一审法官、二审法官等法官岗位之一的实习并辅助办案工作。在这个阶段,教育培训努力实现技能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4.考核
经过入学会考进入国家法官学院参加基础教育的学员,并不当然地取得毕业资格而就任法官。在历时两年半的学习中,他们要接受学院及实习单位的双重考核。来自任何一方的否定评价都将使学员受到淘汰。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纪律考核。事实上,每届学员平均总有2—3名最终被淘汰。2001年就有4名因考核不合格而被淘汰。
(三)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亦称法官继续教育或称终身教育,是指在职法官定期接受的以提高技能、更新知识为目标的岗位培训。
1.岗位培训的法定性
法国1970年国家70—642号法令把法官必须接受岗位培训进行继续教育写进了《法官条例》,确定国家法官学院除负责法官的基础教育外,同时还要负责在职法官的岗位培训。1992年国家92—189号法令通过的《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任何法官每年至少应有5天的培训期。”“法官参加培训的权利必须得到保证,同时法院的正常工作不得受到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法官有岗位培训的权利,这是有法律依据的,但不是强迫性的。法官参加岗位培训不交任何费用。
国家法官学院董事会根据院长建议,每年制定多种形式的法官培训计划。这一计划要下发至各级法院。每年9月份,每个法官都能收到一份来自法官培训学院关于第二年在职法官培训的计划。计划中写明培训活动内容、日期、对象、名额及报名办法。每个法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和国家法官学院的具体安排,自愿选择每年的受训时间与受训内容,再经过各法院院长对本院所辖法官的培训机构综合审查后,按照轻重缓急的不同需要,依次排出受训法官计划表,交给国家法官学院,由国家法官学院负责实施。
为确保法官素质符合要求,考虑到法官接受岗位培训教育的特殊重要意义,法国国家司法部与人事部等有关部门签署文件规定,法官参加继续培训实行《个人培训卡》制度,其培训情况归人法官个人档案。培训卡记载每位法官每年是否依法接受培训教育,培训的成绩与表现等内容。培训卡由法官本人持有,由国家法官学院在全国联网管理。
2.岗位培训的分级实施
法国对未来法官的基础教育是由国家法官学院单独规划并组织实施的。由于正规化、全员性的法官岗位培训任务繁重,各地法官培训又有其特殊要求,在1989年10月15日及11月6日,国家司法部接连发出两个通知规定:在职法官的岗位培训的部分权利下放到上诉法院。这样就使现行的法国法官岗位培训体制,实行由国家法官学院举办的全国性的集中培训与各上诉法院举办的分散培训相结合的两级培训体制。
3.岗位培训的方式
法国的法官岗位培训的方式务实多样,充分考虑到法官已具有一定文化专业基础以及法官的职业素养,且又属于成人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报告会、研讨会等切实符合培训对象具有职业特点的独特的多种培训方式。
(四)法官教法官的教师特点
法国法官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法官教法官。学院教师由专职脱产从事教育工作的法官专职教师为主,兼聘社会上其它学科教授、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从法官中选择,一般先由国家法官学院根据教师岗位空缺情况,公开传达到各个法院每个法官,由有意愿从事法官教育工作的法官个人申报,上诉法院根据条件择优推荐,国家法官学院评审委员会考核评审选调。法官评审专职教授的主要条件是:
1.具有一定的审判实践经验,较强的办案能力;2.具有能够胜任教学的专业理论素养与伦理道德;3,有一定口头与文字表达水平;4.在法官岗位上至少已工作7年。现在学院共有24名教授,均来自全国各级法院较资深的法官。这些教授来自办案岗位,一般有新鲜经验,法官转任教授其收入待遇与当法官时基本一致,一般聘用3年或再延3年。当从学院再回到法院时,一般受到欢迎并有较好的岗位。对于法官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法国尤其受到国家重视,由法兰西共和国于1959年6月25日发布的59—772号法令予以专门规定。
(五)经费保障
其办学经费的来源最主要由国家固定拨款。学院作为国家的重要行政机构,其学院经费主要由法兰西共和国国会直接审批拨付,每年约批拨2亿5千万法郎左右。另一方面,法律也允许国家法官学院为了教育培训事业,还可以接受有关方面的经费补充,比如: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酬金、社会团体提供的基金、社会的捐赠及遗赠、转让财产的收入、贷款等。
(六)实地考察访问的启示
通过对学院院址、教室、模拟法庭、报告厅、电脑室、资料图书室等的实地考察,并与不同层次人员多次座谈探讨,我们切身感到法国教育培训确实有其不同于一般政法学院的特殊特‘点,不仅其教师来自法官,而且教育方案源于司法实践,教学内容阐释司法实践,教学方式配合司法实践,教学目的服务司法实践,从而在法官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了体现法学教育的务实性、实用性。这就使得法国国家法官学院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法国“法官的摇篮”,法国的法官最终不是来源于某些“高等学府”。的法学院,而是来自国家法官学院,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二、法国的法院体制
(一)“二元”并行的法院体系
依法兰西现行宪法的规定,审判分离为普通法院审判和行政法院审判。法国法院司法体系实行“双轨制”,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两大司法系统共存、并行运转,颇具特色。整个法院系统的主要区别与分工在于,普通法院负责审理民事、刑事以及其他专门领域的法律纠纷;行政法院则负责审理行政当局使用公共权力时与被治理的平民之间发生的诉讼。法国法院两大系统的这种分工且并行的体制,也是法国推进司法改革的结果,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防范、治理司法权与制定规章制度及进行行政管理权限的重叠与互相干预,真正实现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离。
(二)普通法院概况
普通法院审级分为三级法院,由低至高为一审法院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
1.一审法院(基层法院)
一审法院又分为刑事初审法庭和民事初审法庭。
刑事初审法庭,根据审理的案件的性质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法庭:违警罪法庭,审理最轻的违章违法犯罪行为;轻罪法庭,审理按法律应判5年以下的监禁的轻罪;重罪法庭,审理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民事初审法庭又分为审理普通民事案件的法庭和一些专门法庭:审理普遍民事案件法庭,又分为高级法庭与初级法庭;专门法院,包括商事法庭、社会保障事务法庭、劳资纠纷仲裁法庭等等。全国有初审审级的法院654个。
2.上诉法院
法国全国有35个上诉法院,是初审审级法院的上诉审法院。
3.最高法院
法国最高法院是实现国家法制统一的调节器。它是普通法院系统中的最高机关,指导和监督各级审判机关。法国的最高法院仅进行法律审,仅是该意义上的第三审级。比较特殊的是法国刑事法院系统中的重罪法院,它的上诉审是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作用是审核第一级和第二级审判机关作出的判决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原则上所有各法庭或上诉法院的终审判决,都能由个人或检察官向最高法院提出申诉。最高法院只监督原判是否符合法律要求,而不重新审查事实。所以,最高法院的法官又叫“法律的法官”,最高法院又叫“撤销原判法院”。对以下五种情况,最高法院有权撤销原判:①违反法律;②缺少合法依据;③法庭无权能的判决;④未遵守对撤销刑罚规定的程式;⑤越权判决。
最高法院是最有权威解释法律和规范法律、统一社会法制的机关。它不但可以依法撤销各类审判庭的判决,而且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相应修改自己以往的裁决判例,以使某一项过时的、不再适用的法规适应新的变化与形势需要。
4.检察机关是法院的内设机构
在法国,为了实现法制统一与司法权威,司法权被严格限定在法院审判权的范畴内。检察机关是设立在法院内部的负有既定责任的公诉机关和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附设于法院内,但隶属于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即法院内设的检察机关虽围绕法院的司法活动开展工作,不受法院管理,而受司法行政机关领导。总检察长对国家司法部负责并汇报工作。检察官的工作由检察长或总检察长负责,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与法官与法院院长、庭长间的平等关系不同。
检察官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在刑事法庭上,检察官的作用是对推定为不法分子的人员提起刑事起诉。在诉讼程序开始阶段,检察官领导司法警察的活动;在刑事诉讼结束阶段,他负责保证判处的刑罚得到执行。在民事诉讼中,检察官负责捍卫社会和公众利益,促使法律得到良好执行。
5.考察法国普通法院体制的思考
从以上法国法院组织系统看,法国司法法院系统中的初审审级的法院分工较细,在设置上兼顾了按案件类型、案件性质分工和地域管辖原则。而上诉审法院则相对比较集中,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设置,并且最高法院对案件进行法律审,直接掌握着具体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的终审权。从法国普通法院审级与分工来分析,是追求便民、公正、效率的结果,而检察机关附设于法院内,是按统一法制而设定的。这些对推动我国司法改革,是有借鉴作用的。
(三)行政法院
法国行政法院系统诞生于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历史悠久,比较发达,在整个司法系统中与普通法院相互不隶属,自成体系,各自独立行使司法权。它的司法目的明确,就是对行政活动实行司法监督,专门审理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或行政官吏在行使公务过程中由于越权、滥权而引起的与公民之间的行政纠纷。
法国的行政法院体系主要包括最高行政法院、上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法庭、行政争议庭和一些专门行政法庭。审级为三级。另外,还有权限争议法庭。
1.最高行政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也称法国行政法院),是行政法院系统中的最高一级法院。它的主要职责除一审案件外,大量工作是审理来自下级普通的和专门的行政法庭的上诉案件。除此之外,还向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及其它改革建议、报告等。
最高行政法院院长由政府总理担任,但他从不参加这里的工作,遇有重要会议时由司法部长代为出席。实际担任领导工作的是副院长。
2.上诉行政法院
上诉行政法院是法国行政法院系统中的上诉审级法院,对不服普通地方行政法庭判决的上诉案件有一般管辖权。法国全国共有5个上诉行政法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国行政法院体制规定,不服上诉法院终审判决还可以在最高行政法院提起复核审程序,这时上诉法院的判决就有可能被撤销,所以法国上诉行政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一般采取审慎的态度。遇到新的法律问题难以把握,而且这个问题在其他案件中也屡屡出现,它就暂时停止审判,请求最高行政法院给予指示。根据规定等候指示期为3个月,越期没有得到答复就可自行判决。3.地方行政法庭-地方行政法庭也可径直称为行政法庭,它对于初审行政案件有一般管辖权。
法国行政法院系统的另一组成部分还有行政争议庭。
上述最高行政法院、上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法庭、行政争议庭共同组成了法国的普通行政法院系统。与之相对应的为专门行政法院,包括审计法院、财政和预算纪律法院、战争赔偿委员会等。其中审计法院历史最悠久,建立于1807年。它的职责包括审理对中央审核各省财务作出的结论持有异议的案件、审查国家机关的开支、对不合法开支的做法提出改进意见以及根据宪法第47条的规定,“协同政府和议会监督财政法令的执行”等等。当事人如果不服审计法院判决,直接上诉于最高行政法院。
另外,由于法国的司法组织中包含有行政法院和普通法院两类法院,它们各有其既定的司法管辖权。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类法院也常常发生管辖权上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冲突,保证司法工作正常运行,法国于1872年设立了权限争议法庭。它由9名正式法官组成,其中3名来自最高法院,3名来自最高行政法院,2名来自上届争议法庭成员。司法部长为主席,法庭表决票数相等时,由他投出决定性的一票。除司法部长外,其他8名法官都是任期3年,届满更换。争议法庭的职权主要是解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之间管辖权争议引起的诸多实际问题。
(四)其他司法机关
根据法国现行宪法有关规定,法国设置宪法委员会、最高司法会议和特别高等法院。
1.宪法委员会
宪法委员会创始于1946年,主要职责为行使违宪审查权,当时的主席是共和国总统。1958年宪法再次确认这个机构,并对其组成和职责作了新的规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是保证议会两院及总统大选的合法性,二是行使违宪审查权。
2.最高司法委员会
最高司法会议由总统任命的9名委员组成,总统担任主席,司法部长任当然副主席。且司法部长可以代替共和国总统担任主席。最高司法会议的职权主要是参与任命法官以及对违纪法官进行惩戒。
3.特别高等法院
特别高等法院是专门审判共和国总统所犯叛国罪,政府成员所犯渎职罪、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别司法机关。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这样一种司法机关,它起源于大革命时期。1791年宪法规定:“由最高法院成员和高级陪审员组成全国特别高等法院,经立法议会发出公诉令后,有权审理部长和行政机关主要官员的轻微罪及破坏国家安全的重大罪行。”从此,设立特别高等法院成为法国司法制度的一个传统。特别高等法院的判决即为终审判决,对此不得上诉,也不得请求撤销。
三、独特的执达员职业
考察团此行还到位于巴黎的法国诉讼学院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学院院长贝尔纳先生热情地接待了考察团全体成员。
据贝尔纳院长介绍,该学院于1961年成立,是专门培训诉讼、执达方面的法国唯一专业学院,有三级不同的培训。
贝尔纳院长还任法国执达员协会主席,对法国执达员职业作了详尽的介绍。据贝尔纳先生介绍,法国当今执达员既不是法院的工作人员,也不是司法行政机构的人员,与仅为一方辩护的律师也不一样,而是在当局登记的接受指派的处于中立的特殊自由职业者。执达员的权力与义务由法律规定。其主要职责是将各种司法文书正式通知当事人,在法庭判决后的执行阶段,送达执行官的任务尤为重要,唯有他能执行法庭的判决。必要时,可以强制执行。执达员在执行中包括负责接收、评估、拍卖或变卖财产。其权力相当大,在法国公民中影响很大。执行员是“有偿服务”,无论受法院委托或受当事人等委托,均要收费。
执达员在法国哈福特王朝就存在,当时是为国王的法院负责执行和送达任务。由于历史变故,在“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执达员变成自由职业者。
现在法国有执达事务所1300个,执达员3200个。每年因为年龄等原因缺编160个执达员,要新补160个。执达员执业资格是要花钱买下,但不是随意买,要由缺额的执达事务所申请并经司法部长批准。执达员必须要有像法官一样的文凭,是属高技能的自由职业者。
除法国外,荷兰、比利时受法国影响,也有执达员这一职业。
通过对法国执达员的考察,也引起我们将其与中国执行制度比较与思考。法国执达员某些职责分属我国法院内设的立案庭、执行庭及法警队。法国执达员不属于司法行政机构人员,不同于法官序列的人事管理制度,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保障法官的地位,突出法官在司法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又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提高了办案效率。我们应认真分析研究并借鉴法国执达员制度中某些有益的东西,这对推动我国执行制度改革应是十分有益的。
四、法国的调解制度
法国法院比较重视和解与调解,这在诉讼法中有明确规定。
这在诉讼法中有明确规
关于和解,在任何地点和时刻,均允许当事人和当事人和解,法官也可以提议和解。和解协议制作笔录,由法官和当事人签字。法官签字具有见证的意义。当事人和解撤诉,法官不必再作出裁定。
调解只适用于民事审判,其目的在于使当事人双方直接达成协议,以便结束发生对立的冲突。在劳资调解委员会和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赔偿、保险纠纷等案件中,调解是必须采取的审判方式。
法国法院的调解不同于我国法院的调解,法国法官在调解中的工作是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指定某个第三人为调解人,由调解人进行调解的实质工作,为当事人的纠纷找到解决办法。调解人结束调解任务后,法官确定调解人的报酬,在当事人预交的费用中支付。
在法国,调解与调停的性质不同。调停仅适用于刑事案件,是对一些最轻的违法行为(如一般的盗窃、损坏财物、违反公路交通法、签发空头支票等)采用的审判方式。作为一种替代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刑事调停是经刑事诉讼法典加以规范的方式。经检察官征得有关当事人的同意之后,刑事调停的目的是开展必要措施的对话,使违法犯罪分子衡量他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争取他自愿向受害人赔偿损失。法国刑事诉讼程序改革法令明确规定,在经未成年违法犯罪者同意、其父母也赞同的条件下,检察官有权建议采取调停措施,以弥补对被害人造成的损害。审判机关也可以建议进行刑事调停。如果调停成功,法庭将随后作出免予刑事处罚判决。
法国司法审判方式中的调解与调停,既是法国历史上解决纠纷的经验,也是现代司法改革的结果。
2.解读与思考 篇二
如何转化, 需要考虑鉴别与取舍、整合与重构、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教学结构、依据文本体式、学生的实际与需求等诸多问题。以下笔者仅重点探讨其中的几点。
第一, 鉴别与取舍。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 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这需要鉴别与取舍, 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 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 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鉴别与取舍实际上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这是确保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如A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解构与重构, 她一反传统解读方式, 以“不幸”和“幸福”为教学的两条主线,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体验“幸福天堂”, 对童话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多元解读, 丰富了童话的主题内涵, 对学生进行了宗教文化的启蒙。这样的解读便烙上了教师个人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人生体验、人格气质等方面鲜明的个性印记。这样的解读与设计作为教学研究与创新是可以的、有价值的。当然, 其中有的问题是可以讨论的, 如她是否关注了编辑的意图, 单元教学的要求。如果像台湾教材那样, 课文本身就放在“幸福是什么”单元, 导学板块提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什么是幸福?”贫穷就不幸福了吗?”等问题, 从感性和理性思辨的角度提升学生对幸福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初步建构关于幸福的意义, 如此设计可谓妙哉!
第二, 依据文本体式, 创新教学设计。不同的文体, 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 就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了依据。教师要遵循文本体式、特点, 采用与之匹配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阅读“这一个”文本时, 掌握相应的适切的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设计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这样的文本体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有独特功效, 通过这种体式, 学生在阅读策略与方法养成上应该得到怎样的提升。唯此, 我们设计的能力目标才不会偏离, 也不会陷入大众化、模式化的境地。譬如寓言,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虚拟的故事“借事喻理”, 我们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 通过鲜活的寓言形象、人物言行来引发思考, 揭示寓意, 彰显其“理”。有了这样的认识, 教师就不会为学生“鹬的嘴巴被蚌夹住了, 它怎么能说话?”“世界上真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的那么傻的人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纠缠, 在课文的合逻辑性与真实性上兜圈子。这类寓言体式的课文, 其阅读教学大致有以下几个教学板块:朗读, 强调通过多种朗读点拨方法, 使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像, 甚至熟读成诵,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情节, 读出形象。演述, 且“述”且“演”, 带有表演性质地讲述 (复述) , 或者创造性地演述。讨论, 抓住寓言关键词句、人物行为, 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拓展思维, 领悟寓意。表演,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给予指导和建议。表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不断内化语言、加深体验的过程, 它是一种带有很强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在此过程中, 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合作意识得以强化,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开发和生成。这样的设计, 可以改变以教师的逐段导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从而创新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设计。
第三, 学生的实际与需求。我们认为文本解读理应追求深度与创见, 但深度与创见必须放在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加以审视, 基于儿童的视角去定夺, 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需要去权衡取舍, 且要深入浅出、深入巧出。此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只取“一瓢”的功夫, 需要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 一切从孩子的发展需要出发, 设“生”处地, 换位思考, 把文本解读之精华巧妙生成与转换为教学设计。
当下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了如何把文本内容读深、读透, 而对文本的体式特点、学生接受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视而不见, 漠视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如何把文本解读转化为教材解读,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并以此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关注尚不够。教师更多是想当然地从“我想教什么”、“我要这样教”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而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这位隐者吗?学生体验已经比较到位了, 但教师觉得还不过瘾, 便给学生大谈隐者文化, 努力让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 体验教师的体验:一个“药”字, 道出了隐者的高尚情怀, 采药治病, 流露出古代读书人崇尚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济世救民的难解情结, 可见隐者的拳拳爱心, 他是一个真隐士, 甚至言及古代的隐士大多不是真隐, 大讲隐士的三重境界等等, 弄得小学生一头雾水, 高深莫测。试问, 这样的挖掘阐释, 所谓的深度解读有必要纳入我们的教学设计之中吗?理解感悟这种能力, 是需要知识背景、生活阅历作支撑的。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但一定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能无视学生的真实水平与实际发展的需要而一味拔高要求。
我们再来看看B老师的一个教学课例, 那个被大家称道不已、拍案叫绝的教学片段——
师:故事的结局是大力神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假如大力神没有去解救, 那么, 你们想一想, 我们的普罗米修斯还有获救的可能和希望吗?
(学生说:有好心的天神会去救, 人类会去救。)
师:你就是人类的一分子, 当你看到普罗米修斯这样受难的时候, 假如你拥有无边的法力, 你愿意去救他吗?
(学生回答:愿意。教师追问为什么?)
师:愿意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同学请站起来。 (学生全部站了起来。)
师:孩子们, 是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 假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去救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也一定会得到拯救, 因为他是爱的化身。法国人彭沙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大屏幕出示: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法·彭沙尔)
师:其实, 真正解救普罗米修斯的, 不是大力神, 也不是别的什么神, 而是他自己。让我们永远牢记这样一条宇宙法则——— (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普罗米修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写下的这一条宇宙法则牢记在自己的心上——— (学生齐读) ——— (《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下)
这样改变结局有没有必要?其目的和教学价值何在?其实, 王老师在前一个教学板块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 让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大爱”的体验与感受、理解与表达已经相当充分与深刻了。他先通过音乐、画面渲染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想象写话, 然后再抓住普罗米修斯“坚定的回答”辨析句式, 理解词语, 体会情感, 最后反复追问、引读, 让学生尽情表达了对普罗米修斯的崇敬与爱戴, 引出“爱是神的唯一语言”, 极力彰显了“爱”。对于人文情感的挖掘与拓展, 我以为到此应该打住了, 因为本文的伦理道德、人文内涵价值是外显的, 学生对此的理解感悟也是不难的。教师却故意改变结局, 其目的指向还是人文性 (爱) , 让学生权当一回虚幻的英雄, 记住一条似懂非懂的名言, 以此完成情感的、哲理的升华, 且把其上升到“宇宙法则”的高度, 不知这有没有诠释过度之嫌?恐怕凸显的还是教师解读文本的与众不同, 以示深刻与创见。课堂教学毕竟不是教师炫耀研读文本的展示台, 教师一定要考虑学情与文本特点, 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本文的教学还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 阅读能力, 包括快速浏览、收集、整合信息 (人物、情节、故事发展脉络) 的能力。第二, 精细的理解揣摩语言、想象、表达的能力, 对重点情节的再组织与加工以及整个故事的演述能力。第三, 对文本主题的丰富、升华, 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自主建构文本意义的能力。第四, 如何把学生带入神话世界, 为他们打开一个希腊神话的窗口, 为课外阅读拓展提供支持。
3.小组学习与个性解读思考和实施 篇三
语文学科有其独特性,它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对文章的解读不应“趋同”,而应“求异”,但过分强调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用交流的幌子剥夺了学生自我体验文本的权利,磨平了学生的个性理解的棱角。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形成自己的理解后,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需视情况而定。什么情况适用小组合作学习呢?字词知识可以相互交流;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存在分歧争议的问题,对抗碰撞,思维更开放灵活;总结知识、探索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使思维更全面。
小组合作学习应与学生的个性解读综合起来运用,在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运用,应该灵活机动穿插式运用。阅读教学中怎样既保证学生的个性解读,又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乐于投入合作讨论,又保持了个性化的理解,都有收获和提高?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我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互通有无交换”“随心所欲朗读”“于无声处思考”“七嘴八舌议论”“集思广益展讲”“高屋建瓴总结”等。
“互通有无交换”环节主要是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学生都参加组内交流,把自己课前预习的内容在组内展示,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字的读音和词义,文章的大概内容等。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内解决基础知识。
“随心所欲朗读”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采用松散式小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己读,可以两三人组合,也可以几个人研究读,采取自愿形式。自己读的方式多样,可以表情读,摇头晃脑读,利用某种方言读,唱读吟诵等等,如果参加小组读,形式就更多样了,可以几人合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如果是诗歌,分出任务,每人几句,有分有合,有时还分出高低声部,造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不同情境效果。每到这个环节,人声鼎沸一片热闹,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比如我在讲李白的《行路难》一课时,这样设计该环节,李白的诗感情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画出该诗的情感变化的线形图,根据线形图朗读诗歌。学生有画成上升直线的,有画成抛物线的,有画成双驼峰式的,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不论什么样的图,都是个体思考体会后的成果。
“于无声处思考”是为保证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给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本的时间。先出示思考题。思考题不超过三个,一个是对文本的总体把握,兼顾全体学生;一个是对文本的精读深研,中等学生独立思考可解决;一个具有发散和深入性质的,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和开阔发展。这三个问题有梯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收获。比如我在讲《论语九则》时,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这三个问题:1.这九则论语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2.孔子认为怎样做是“孝”;具有哪些品德才算“君子”?3.该文中孔子的哪些观点你不认同?给学生静下来思考的时间和氛围,把思考的结果进行呈现。保证了学生思考的独立性,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七嘴八舌议论”环节采用小组学习方式,目的是将思维引向开阔深入和全面。还是《论语九则》的三个问题为例,第三个问题呈现后可能有不同意见,可能说得不完善,拿到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这个环节有交流合作,有思维的碰撞对抗,这样,学生的思维力才有可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集思广益展讲”指派代表,代表小组阐述。为保证独立思维的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并逐渐养成缜密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代表要把某种独立见解的提出者的名字交代出来,把结论的形成过程讲述出来。
“高屋建瓴总结”这一部分主要是教师对知识要点的总结,把思考引向深入,因为与探讨的话题无关,不赘言。
总之,尊重学生的思考和感受是基础,把“个性解读”和“小组学习”灵活结合,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吸引着我,我们做更多的努力。
4.解读与思考 篇四
建设工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客观要求。从2001年开始,眉县就着手筹建工业园区,2002年底经省科技厅和市政府审批通过进行建设,2003年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并聘请长安大学城市设计院制定发展规划,但园区选址几经反复,规划无法实施,直到2003年底,才确定了共7.6平方公里(包含县城区和马家镇在内的发展规划。2004年4月份,报经市政府审批通过了发展规划,重新确定了四址范围。2004年4月份,国家开始清理整顿未经省级政府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全市包括我县在内的7个园区均被撤销,加之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大多为基本农田,国家土地利用规划10年调整一次,我县在2000年没有提前调整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园区土地性质和利用规划没有得到上级审批,导致园区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也导致了全县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由于缺乏建设用地,大项目和大企业建设招不进来,也影响和制约了全县工业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2006年10月,新一届县委班子成立后,经过深入调研,从破解园区规划用地瓶颈、聚集生产要素、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高度出发,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突破口,紧抓省市扶持园区发展机遇,积极争取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按照“一园两区”的建设思路,强力推进科技工业园建设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
发展现状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县科技工业园建设已初具雏形,逐步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9年,县科技工业园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重点支持的44个工业园区行列。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管理逐步规范。0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25个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科技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由县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具体负责园区的日常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制定出台了《眉县科技工业园运行办法》,明确了县级相关部门支持园区建设的职责和任务,全方位支持园区快速发展。
二是规划更加科学。07年聘请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霸王河工业区、砖机产业园控制性详规,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开发规划,并通过了市级评估审核。县科技工业园设计面积11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霸王河工业区,位于金渠镇大桥口地区,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以发展机械制造、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西区为砖机产业园,位于县城西翼,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以发展机械制造为主。规划到2010年,两园入驻企业达到75户以上,年销售收入上5亿元企业达到2户、上亿元企业达到3户、上5000万元企业达到8户、上1000万元企业达到15户,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
三是土地瓶颈逐步得到解决。紧抓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灾后重建用地指标调整的机遇,重新调整和报批了园区用地,共争取到土地指标3190亩,其中,霸王河工业区2000亩,砖机产业园1190亩, 从根本上化解了园区土地制约的困境,为园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两个工业区土地统征工作都已启动,正在抓紧实施之中。
四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08年注册1000万元成立了科技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园区产业发展、土地经营、市政建设、融资等业务,多渠道筹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目前,霸王河工业区投资4957万元、总长6.5公里的“一纵两横”主干道路,已完成10.8公里管道铺设,路面硬化工程将于6月底全面完工;投资2100万元的霸王河工业园变电站项目已完成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投资600万元的霸王河工业区水厂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设计、选址等工作;投资1700万元的霸王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已列入国家水利部小流域治理项目,将于7月份动工。同时,天然气入园、人行道绿化带、滨河大道等工程也将于下半年动工实施。砖机产业园总投资1100多万元、总长1.8公里的“一纵一横”道路建设已完成招投标,其中投资719万元的柿林路已动工建设,水、电、通讯等工程建设正在积极筹划之中。
五是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制定出台了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一个政策对外,一个规划运行,一套班子服务,一个窗口审批,一道禁令保护”的管理模式,建立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园区检查、收费许可制度,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办责任制,全力为企业和项目落户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目前,投资800万元的华强物流配送中心、投资3500万元的三义碳素玻璃酒瓶生产线、投资3.2亿元的新西兰环球园艺公司猕猴桃深加工及储藏冷库、投资
10.58亿元的红豆杉深加工等4个项目已确定落户霸王河工业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砖机产业园经过招商引资,以及园区企业的滚动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宝深、皇城、关中压缩机等骨干企
业为龙头,协作配套企业聚集的机械制造业集群。目前,企业参与砖机产业发展的热情高涨,已与22户企业初步达成了入园意向。
困难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霸王河工业区“一纵两横”道路建设总投资为4957万元,工程实际已完成投资2400万元,资金来源仅为市上注入的500万元(其中近300万元用于道路征地及附着物补偿,仅有20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大部分资金由施工方垫支;砖机产业园投资719万元的柿林路建设资金也是由施工方先期垫支。同时,由于开发银行由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改制,信贷规模明显压缩,加之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渠道狭窄,自身造血功能欠缺,资金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2、土地统征困难较多。霸王河工业区土地统征及补偿价格平均每亩为3万元,要一次性完成核心区内2000多亩土地的统征,需6000多万元,所需资金量大,目前管委会仅为道路建设统征了252亩土地,通过两个企业预付资金为企业征地87亩,其余土地因资金短缺迟迟不能统征到位。砖机产业园由于紧邻县城,土地价格较高,目前虽然由宝深公司垫支2000万元启动土地统征工作,但每亩10万元的定价与周边群众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以及还存在失地农民的安置、村组利益等问题,导致土地
统征进展缓慢。一些群众唯利是图,有意在规划区内抢栽、抢种、超常密植,给土地征用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3、招商引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园区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声势小,没有组织大型的宣传推介活动,外界知名度不高,省内外咨询、洽谈的企业不多,洽谈的也大多是投资额为200-300万元的小项目,缺少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目前霸王河工业区只有4户企业确定落户,其中3户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的高利税型工业性项目还没有。砖机产业园除原有机械制造企业有扩建意向外,在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和大型协作配套企业方面步伐还比较缓慢。
4、产业聚集度还需进一步提高。砖机产业园以打造“中国第一砖机城”为目标,规划到2014年,园内砖机生产、附属企业分别达到30户、150户,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产值上亿元5户,实现利税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虽然我县已具备了打造“中国第一砖机城”的基础和条件,但截止2008年底,园区砖机生产、附属企业为125户,实现产值14.6亿元,上亿元的仅为宝深公司1户,与确定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同时,霸王河工业区规划以发展机械制造、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但由于前期招商引资较难,个别洽谈的企业与规划定位不符。
5、园区外围环境还不够优越。一方面,由于园区道路建设仅征用了道路部分,在施工中难免会对邻近地块的青苗或果木有所影响,一些群众以此为理由,经常堵路阻挠工程施工,不仅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也破环了园区投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在入园企业手续报批上虽然由园区管委会全程代办,但是有关职能部门没有真正实行“一厅式、一站式”办公,手续报批费时费力,影响了企业落户和建设。
6、园区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县上成立了工业园区管委会,并分别由县级领导包抓霸王河工业区和砖机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园两区”的总体思路,霸王河工业区和砖机产业园应该由管委会统一管理和开发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只是负责霸王河工业区部分,砖机产业园则由乡企局负责,现有体制不便于项目资金调度和计划安 排,两区在政策落实上还存有差异,管委会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 发挥。对策建议
1、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思路,建立多元化投 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县财政每年列支 300—500 万元 专项资金扶持园区基础建设,管委会、发展计划、财政、乡企、交通、水利等部门抓住省市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 省、市专项资金,在安排重点项目、产业引导资金时向园区倾斜。鼓 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 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 性循环。金融部门积极探索新的融资和担保(质押)方式,简化审贷 手续,为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力争使霸王河工业区和 砖机产业园近两年达到“五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讯、通 排污管道和土地平整),五年内达到“七通一平”(供水、排水、供 电、道路、供气、通讯、网络、土地平整),七年内达到“九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通讯、网络、公交、土地平整),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
2、创新思路,加快土地统征步伐。土地是园区和企业建设的重 创新思路,加快土地统征步伐。要基础。国土部门和管委会要继续加大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报 批,为园区长远发展储备充足的土地。管委会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 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垫资参与土地征用,缓解园区土地统征资 金压力。同时,管委会要学习借鉴其它地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和做法,进一步科学制定土地征用苗木补偿办法,由按数量、按树龄 补偿向按亩数补偿转变,从源头上杜绝群众在规划区内抢栽、抢种、超常密植的现象,减少征地障碍和困难。国土、建设、乡企、管委会 和涉及乡镇要强化协作,加大与征地群众的协商力度,抑制土地价格,积极稳妥推进东、西两区核心区土地统征工作,为园区建设和引进企 业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3、突出优势,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工业园区要实现长远发展,突出优势,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优势龙头企业是核心。管委会要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媒体、报刊 广告宣传和制作宣传画册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宣传推介,不 断提高园区知名度;要充分利用我县 的优势资源,精心包装项目,策 划组织有影响的大型宣传推介活动,有针对性地组团赴东部沿海地区 联系接洽有向西部转移意向的企业,特别是要主动联系拜访国内 500 强企业,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园区投资创业。要强化“项目不开工 等于没有项目”的观念,对意向项目抓落实,在谈项目抓落户,进园 项目抓增资,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投产,关联项目抓配套,全方位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同时,招商、乡企、考核办、管委会等部 门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园区招商引资目标责任 考核办法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激发和调动各个方面的招商引资活 力。
4、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条,扩大规模效应,是工业园区建设的落脚点。霸王河工业区和砖机 产业园的要按照产业定位,加快主导产业的聚集和培育,努力形成以 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 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特别是砖机 产业园要在鼓励扶持园内企业扩大规模的同时,大力引进相关协作配
套企业入园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水平,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产业规模、从业人员、市场占有率、科研水平“四 个全国第一”的“中国第一砖机城”。
5、强化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是 强化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发展的沃土,也是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理顺园区 管理体制,园区设立党工委,为县委派出机构,行使重大事项的决策 协调权;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作为县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县级政府经济 管理权。园区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由县级领导兼任,根据工作需 要,管委会可设若干名兼职副主任,对东西两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 政策规定、统一资金调拨、统一项目管理,统一执法管理,不断完善 园区管理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入园企业及其项目的 所有审批、核准手续均由园区管委会全程代办,对投资过亿元且符合 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成立跟踪服务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 包抓,从企业落地、开工、建设等环节全程搞好服务,确保项目能招 来、快建设、早投产。认真实行工业园区检查准入制,严厉打击破坏、阻挠园区建设的人和事;灵活运用优先用工、留地安置等方式,切实 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周边群众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同时,全县各 级各部门都要强化大局意识
5.SARS的解读及思考(下) 篇五
一 果子狸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灵猫科、果子狸属。果子狸正式名称应叫做“白鼻心”,常见俗名包括:花面狸、香狸、白额灵猫。商品名:青君。果子狸体长45-65m,尾长30-42m。体重为4.5-5kg 体背和四肢灰棕色,头部灰黑且有白斑。尾毛分两色,尾基部棕黑、尾末端黑色。四肢粗短有力,各具五趾,脚爪锐利。野生果子狸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如广东、广西。
二 据了解,去年下半年,非典病例出现的前夕,正是一些不法分子从边境倒卖野生动物十分猖獗之时。如果病原体来源得到确证,那么,这一病毒可能在动物身上没有显性表现,一旦传染给人,就造成了疾病流行。这一发现对于切断传染源,找到非典防控的正确措施均具有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长毕胜利认为,如果证实人类sars病毒来自动物,从预防上就有了目标,我们可以远离这种动物,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某种动物消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果子狸属保护动物。从长远考虑,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人类不可能去征服一切,去滥捕滥杀动物,而是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最重要的。
三 深、港科研人员共同研究的结果证实,此次威胁人类健康的sars病毒来自野生动物。这一研究成果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不能滥捕、滥食野生动物了。
人类从动物身上感染致命病毒的事例屡见不鲜。动物源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原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如狂犬病、猫抓热、鼠疫、疯牛病、禽流感等就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一些病毒对动物影响不大,但对人类却有很高的致病性,甚至出现很高的病死率。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在长期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自身已经产生了对病毒的免疫抵抗力。但是人类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对抗病毒的能力自然比动物要差一些。因此,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 综合思考 ※ 由以上的现场调查、统计图表、人物采访以及相关链接等各方面资料综合起来看,引发了我们的如下的思考:
一 为了预防和抗击sars的传播,人们养成了严格的卫生习惯。但是,一旦sars的威胁消除,这种自觉地卫生习惯是否会保持下去?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二 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的严重后果,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爱护动物,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三 这是一场与sars的生死较量,这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白刃战,在这场抗击sars的严酷斗争中,人民群众和白衣天使为战胜非典体现了空前的相互团结、相互关爱和无私无为的奉献精神。
四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非典终将到下,城市精神永存”的信念深入人心。在经过这场波澜壮阔抗击sars的斗争洗礼之后,我们高兴地看到古城南京的面貌更为光彩迷人,南京人民的精神状态焕发出了新的风采。
6.解读与思考 篇六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论文题目: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论文作者: 钟家业
作者学号:
所在院系: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指热永远都只能由热处转到冷处(在自然状态下)。它是关于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一切和热运动有关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的经验总结。广义生命演化意义上的熵,体现了生命系统衰落的过程。
关键词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二类永动机,熵,时间,生活
1.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发展
1.1、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
19世纪初,人们对蒸汽机的理论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在研究如何提高热机效率问题的推动下,逐步被发现的,并用于解决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进行方向的问题。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卡诺在他发表的论文“论火的动力”中提出了著名的“卡诺定理”,找到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根本途径。从1840年到1847年间,在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等人的努力下,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更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起来了。1848年,开尔文爵士(威廉·汤姆生)根据卡诺定理,建立了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这些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850年,克劳修斯从“热动说”出发重新审查了卡诺的工作,考虑到热传导总是自发地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这一事实,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初次表述。后来历经多次简练和修改,逐渐演变为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公认的“克劳修斯表述”。与此同时,开尔文也独立地从卡诺的工作中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后来演变为更精炼的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公认的“开尔文表述”。上述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是等价的,由一种表述的正确性完全可以推导出另一种表述的正确性。他们都是指明了自然界宏观过程的方向性,或不可逆性。克劳修斯的说法是从热传递方向上说的,即热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利用致冷机就可以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但是外界必须做功。开尔文的说法则是从热功转化方面去说的。功完全转化为热,即机械能完全转化为内能可以的,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木块由于摩擦生热而最终停不来就是一个例子。但反过来,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完全转化成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影响则是不可能的。[1] 1.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1.2.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 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这是按照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表述的。表述中的“单一热源”是指温度均匀并且恒定不变的热源。若热源不是单一热源,则工作物质就可以从热源中温度较高的一部分吸热而向热源中温度较低的另一部分放热, 这实际上相当于两个热源。“其他影响”是指除了单一热源所吸收的热用来作功以外的任何其他变化.当有其他影响产生时 ,把由单一热源吸来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作功是可能的。开尔文表述还可表达为:第二种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所谓第二种永动机就是一种违反开尔文表述的机器,它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但这种机器不违反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如果这种热机能够制成,那么就可以利用空气或海洋作为热源,从它们那里不断吸取热量而做功。果真如此,令人头痛的能源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海洋的内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的。1.2.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向性表述的。可以证明,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是等效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总结概括了大量事实而提出的,由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的推论都与实验结果符合,从而证明了这一定律的正确性。经验告诉我们, 功可以完全转变为热,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要把热完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则是不可能的。但这一结论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得不到的,因为无论功变热或热变功都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经验还告诉我们 ,当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热量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指出,热量不可能自发地由低温向高温传递。而这一结论也是不能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到的,因为这个过程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由此看出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新规律 ,是一个能够反映过程进行方向的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物体的内能不能完全地(在不产生其他影响下)转变为功,相反,功却可以完全地转变为物体的内能。因此,功转化为内能的过程带有单向性,是不可逆的。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可逆现象,例如,热量从高温物体自发地传向低温物体 ,气体自发地向真空膨胀, 两种气体自发混合(互扩散)等.显然热力学第二定律隐含地指出了其他不可逆过程的单向性。所以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所有单向变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下面我们从反面来说明这两种说法的确是等价的:
①如果我们否定克劳修斯的说法,认为热量可以自发地从低温物体B传向高温物体A,见图4-1(a)的示意图,设这个热量为Q,我们再设想有一个卡诺热机,从高温热源A吸取热量Q,一部分转化为有用功W,另一部分Q′传给了低温热源B,这样的整个过程中,高温热源A没有发生变化,相当于只从低温热源B吸收了(Q-Q′)的热量而全部转化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从而开尔文的说法也就被否定了。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②反过来,如果我们否定了开尔文的说法,认为可以从单一热源A吸取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见图4-1(b)的示意图,设这部分热量为Q1,做的有用功为W1(Q1-W1),我们再设想这部分有用功是带动一个理想的致冷机工作,它从另一个低温热源B处吸收热量Q2,向热源A放出热量Q1′,则满足Q1′=Q2+W1,而Q1=W1,所以Q1′=Q2+Q1。这样,总的效果相当于从低温热源B处吸收了热量Q。,向高温热源A放出的热量Q1′,在补偿了Q1以后,正好也是Q2,这就等于热量Q。自发地从低温热源B传向了高温热源地并没有发生其他变化,这就否定了克劳修斯的说法。
1.2.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遍表述
1865年,克劳修斯引进“熵”的概念来反映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方向, 从而可以从数学上严格地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entropia, 原意是转换 ,中文意思是热量被绝对温度除所得的商。克劳修斯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或叫封闭系统)内, 熵的变化总是大于或等于零, 也就是说,孤立系统的运动变化总是要沿着使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最后的平衡状态则对应于熵的最大可能值。于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最普遍表述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态函数——熵 ,它在可逆过程中的变化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与热源的绝对温度之比;在不可逆过程中, 这个比值小于熵的变化。即对于无穷小的过程 ,有
(1)
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2)在(2)式中 , 等号对应于可逆过程, 不等号对应于不可逆过程。这个式子是热力学理论的基本方程。假设过程是绝热的, 即 dQ=0,则由(1)式得到
(3)由此可见, 在绝热过程中, 系统的熵永不减少。对于可逆绝热过程, 系统的熵不变;对于不可逆绝热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这个结论叫做熵增加原理。根据熵增加原理 ,任何自发的不可逆过程 ,只能向熵增加的方向进行,于是熵函数给予了判断不可逆方向的共同准则.既然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的过程中,熵总是增加,那么系统越接近平衡态,其熵值就越大,所以熵的数值就表征系统接近稳定平衡态的程度。
1.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1.3.1 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十九世纪中叶由W·汤坶孙(开尔文爵士)和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的热机理论和热功转换问题时提出来的。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表述,并证明了这两种表述是等价的。后来,普朗克等人还提出了一些表述,同样也进行了等价性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这种表述的多样性与物理学的有些定律不一样。它是以一个实际过程的不可逆性来表述一个普遍的自然规律。即自然界的一切实际过程自发进行都沿一定的方向(具有单向性)。或者说一切实际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
两种经典表述都提到的“不产生其它影响”的条件及前面所说的“自发进行”意眯着:所研究的实际过程是在孤立系中进行的,孤立系中这些过程具有单向性。克劳修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这就是著名的熵增原理 :孤立系的熵永不减少。(若Q=0,刚△s≥0)由于孤立系的熵只能增加,即系统只能沿退化的方向进行。这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
际演化过程相矛盾。因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不适用于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这样一些不断进化的领域。
克劳修斯等人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外推到宇宙,得出了 “宇宙的熵趋于一个极大值”的命题。这就是著名的“热寂说”,即全宇宙最终将达到热平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字宙是静态的,在时间上无始无终,似乎早该处于热寂了。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自然遭到了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其中一个重要的论点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在有限的宏现系统中得出的规律,不能外推到无限宇宙。因而,长期以来都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不适用于宇观系统。这一论点现在还在大多数教科书与文献中出现。
1.3.2 “宇宙膨胀”模型与“热寂”佯谬的消除
“ 热寂说 ”以及对它的批判,都是建立在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基础上的。对它的批判总使人感到说服力不强。例如有限条件下得到的结论,就同样有外推成功的先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外推,得出的宇宙的能量守恒就被认为是正确的。上世纪二十年代,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观察到的星系红移现象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爆炸宇宙学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宇宙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膨胀。在此基础上,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又重新对热寂说进行了考察,发现随着宇宙的膨胀,由于粒子与辐射的温度随膨胀的线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即使宇宙最初处于温度均匀的热平衡状态,也会随着膨胀而出现温差,从无序向有序变化,而不会热寂。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是静态的,则对每一个静态体系总有一个最大熵。而对膨胀的宇宙,每一瞬时对可能达到的最大熵也是不断增加的。只要膨胀得足够快,宇宙实际的熵与最大熵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宇宙离热寂也会越来越远。而不管宇宙是否是有限的和孤立的。这样 “热寂佯谬”就以这出入意料的方式迎刃而解了。人们这才发现,“热寂说”的问题是出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上,而不是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外推上。这样一来,热力学第二定律不适用于宇观系统的限制也就自然解除了。1972年霍金证明黑洞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贝肯斯坦引入黑洞熵,建立黑洞热力学,正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宇观系统成功运用的范例。1.3.3 微观系统同样存在不可逆性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研究不可逆这一自然现象的科学规律。经典热力学研究的是固体、液体、气体等由大量微观独子(原子、分子、离子)组成的宏观系统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问。而不可逆性正是这些系统的共性,是大量粒子的集体行为。但是,自然界是分层次的,宏观和微观也是相对的。在每一个层次上的系统都可以认为是由下一个层次的大量子系统所组成。因而不可逆性不应该只存在于某一个特殊的层次中。例如,一个生物群体可以看成是由大量的生物个体组成的系统,一个生物个体也可以看成是由大量的细胞组成的系统,而细胞同样可以看成是由大量的生物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上,不可逆性都同样存在细胞的不断老化;个体的生老病死;群体的演化发展。现在我们都可以用由热二律发展起来的耗散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结构理论来对它们进行研究。同样,我们知道: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也存在着内部的层次和结构。而且我们还知道许多原子存在着放射性衰变现象。1968年美国的菲奇和克罗宁在K介子衰变实验中也发现了时间对称性的破坏。大统一理论还预言,像质子这样的基本粒子也可能是不稳定的,只不过其衰变周期非常长而已。这些都表明:不可逆性同样也存在于微观领域。所以,笔者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既然是用来描写不可逆性这一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规律,就应该可以用来研究微观领域的不可逆性。当然,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向微观领域的拓展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努力。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些应用
2.1 对时间的理解
我们知道,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所有单向变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而时间的变化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过程,因此可以说:时间的方向,就是熵增加的方向。这样,热力学第二定律就给出了时间箭头。进一步研究表明,能量守恒与时间的均匀性有关,这就是说,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这两条定律合在一起告诉我们:时间在向着特定的方向均匀地流逝着。
2.2黑洞热辐射的发现
1972年,英国物理学家霍金(S.Hawking ,1942-),提出了黑洞的“面积定理”。证明了黑洞的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即δA≥0(式中A为黑洞面积)。这不由使人想起热力学中的“熵”。但黑洞面积与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 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太荒唐了呢?几乎与此同时, 物理学家贝根斯坦和斯马尔 ,各自独立地得出了关于黑洞的一个重要公式。即
式中 M、J、Q 分别是黑洞的总质量、总角动量、总电荷;A、Ψ、V 分别是黑洞的表面积、转动角速度和表面上的静电势,k称为黑洞的表面重力加速度。此式与热
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非常相似。式中U、T、S分别是系统的内能、温度和熵;Ω、J、V、Q 等物理意义与前式类似。不难看出, 黑洞面积A确实像熵S ,而黑洞的表面重力加速度k非常像温度T。难道黑洞真的有温度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吗?为此人们进行了热烈的争论。1973年霍金、巴丁、卡特等卓有成就的黑洞专家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 ,声称:可以模仿热力学定律给出黑洞力学的定律,但黑洞的温度不能看作真实温度,因为黑洞没有辐射(不可能有任何物质跑出黑洞!)。但是,几个月后霍金就宣称 ,他已证明 ,黑洞有热辐射 ,黑洞的温度是真实的, 其值为
式中 kB是玻尔兹曼常数。对于一个 M =M s(太阳质量)的黑洞, T = 6×10-8 K ,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一个质量为 10亿吨的小黑洞, 温度可达 10 12 K。黑洞热辐射的发现 ,是黑洞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时空理论的重大突破。
2.3 耗散结构理论的形成
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 , 1917-)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他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 找到了开放系统由无序状态变为新的有序状态的途径。他指出 ,开放系统的熵变为dS =dS i + dSe ,其中 dSi为熵产生,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dSe为熵流, 由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或物质所引起。熵产生dSi永远不可能为负值 ,而熵流dSe则可正可负还可为零。由于外界有负熵流入,系统的总熵可以保持不变乃至减小, 系统保持稳定或者达到有序,形成“耗散结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开放系统, 自然界不会变得越来越无序, 而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采 ,会形成各种新的有序结构, 宇宙不可能处于“热寂”。从目前天文观测的事实来看, 宇宙确实不是向着热寂发展, 而是离开热平衡态越来越远。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3] 3.1 系统的宏观态与微观态
宏观态---热力学状态
宏观: 微观粒子不可分辨,以分子数目来区分状态.微观态---大量分子系统的力学运动状态(ri,vi)
微观: 可区分具体的分子.宏观态与微观态是系统同一状态的两种描述方法
.宏观概率/热力学概率Ω: 每一宏观态所包含的可实现的微观态的数目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例: abcd四个分子在容器的分布
3.2自由膨胀
(N: 总分子数)N=1:
退回到左边的概率是1/2
N=2: a,b 两个分子
退回到左边的概率是1/4
N=3: a,b,c三个分子
退回到左边的概率是1/8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N=4: a,b,c,d 四个分子
退回到左边的概率是1/16
N ~NA=6.02×1023 ,退回到左边的概率是 概率太小, 不可能实现.微观状态: 按具体分子来分 宏观状态: 按分子个数来分
微观状态数: 16 宏观状态数: 5 随着分子数N的增加,分子在A、B两室平均分配的宏观状态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目越来越多
当N ~NA=6.02×1023时,分子在AB两室平均分配的宏观状态所包含的
微观状态数目/总的微观状态数目~100% [2]
3.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表述
自由膨胀的方向: 概率小的宏观状态 →概率大的宏观状态
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少的宏观状态→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多的宏观状态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封闭系统, 其内部发生的过程总是由概率小的宏观状态向概率大的宏观状态进行, 由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少的宏观状态向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多的宏观状态进行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热功转换:
功 → 热
分子有规则定向运动 → 分子无规则运动
适用范围 :
(1)只适用于包含有大量分子的热力学系统, 对少量分子组成的系统是不适用的.(2)只适用于有限空间的封闭系统.3.4熵与宏观概率Ω------玻耳兹曼公式
S=klnΩ
其中 k---玻耳兹曼常数 Ω---宏观状态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目 例.1mol理想气体自由膨胀的熵变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推导: 热力学角度: 非平衡态→平衡态
S小 → S大
统计角度: 概率Ω小→概率Ω大 S = f(Ω)S=S1+S2=f(Ω1)+ f(Ω2)S = f(Ω)= f(Ω1·Ω2)∴f(Ω1·Ω2)=f(Ω1)+ f(Ω2)数学上可以推出: S = f(Ω)∝lnΩ
S = klnΩ
3.5 与无序度的关系
无序度---混乱程度
无序度低(有序度高), 则概率小→S 小 无序度高(有序度低), 则概率大→S 大 自然过程:概率小→概率大 S小 → S大
例:
有规则定向运动 → 无规则运动
3.6 熵函数的微观意义(与熵增原理的关系)[4]
(1)熵与宏观状态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目相联系
(2)熵是(宏观态所对应的大量微观粒子热运动所引起的)无序程度的定量量度.(3)熵增的方向即向微观状态数多的宏观状态转变的方向, 使系统更混乱, 更无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思考
4.1热力学第二定律与时间反演性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时间T到-T的变换叫做时间反演,这相当于时间倒流,在力学中保守系具有时间反演性,而“耗散系”不具有时间反演性。“耗散”是 一个宏观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微观过程都是可逆的,而从微观过度到宏观过程就可能变为不可逆的过程。在“耗散”系中能量的转变设计热力学过程,相当于从宏观看来具有整体的能量转化为杂乱无章的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而在“保守系”中能量没有转化为杂乱无章的热运动动能和势能,只在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
4.2理解时间的流逝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自然界所有单方向变化过程的共同规律,而时间的变化就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可以这样假设:时间的运动方向,就是熵增加的方向。由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就给出了一个时间箭头,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能量守恒与时间的均匀性有关,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这两条定律合在一起就是:时间在向着特定的方向均匀地流逝着。
4.3 在信息熵中的应用
人类在长期的电讯通信实践中,不断在力图提高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有效性就是尽可能用最窄的频带,尽可能快和尽可能降低能耗,即提高通信的经济性;高可靠性,就是要力图消除或减少噪音,以提高通信的质量。随着电子通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要同时实现上述这两个要求,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要减少噪音的干扰,信息传输速率就得降低;反之,提高了传输速率就不能有效地避免噪扰,在一定的具体的客观条件下,想要同时提高电讯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的企图总是失败的。于是有人想到在限定的条件下同时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的要求可能存在一种理论上的界限。1948年,美国贝尔电讯实验所的工程师申农提出了了一个数学模型,对于信息的产生和传输这些概念从量的方面给以定义,提出了信道和信息量等概念,利用熵的形成导入了信道容量这一新的重要概念,并且确定了信号频带宽度、超扰值和信道传输率三者之间的一般关系。从而,我们可以用信息熵来描述信道上传输信息的容量。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信息传输技术中的一些应用。[2] [5] 4.4 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在生命自然演化的意义上,熵概念的本质是生命系统(机体)创造机能下降,熵增的过程是生命系统自衰落至死亡的老化过程。如果我们以单一的生命体作为一个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系统,那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的流通;基于此,而生命体可以进行众多的生命活动,而这又是为了摄取“负熵”——或者认为是通过外界的能量来减少生命体本身的熵,就如同一个热机与另外的热库进行热交换使这个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如果这么看似乎无法满足熵增原理中条件“孤立系统”,但是,每个生命体都必须维持自己生命活动的稳定性状态,也就是生命学中的“稳态”,而这个状态则必然与整个环境相不同,因此当我们粗略的看待一个生态系统时,可以将这个生命体当作“孤立系统中的一份子”。
从物质能量流动的角度讲,生命过程是一个物质能量的传输和集中过程,物质能量的集中就是生物的生长。当生物不再生长时,生物的生存过程就是纯粹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从热力学的角度讲,生命过程可以认为是一个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区域性的自发的熵减过程,在包括生命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系统中,熵是增加的。熵减过程就是生物的生长过程。当熵减过程结束后,维持已有的负熵值的过程就是生物的生存过程。为了生产负熵,更为了维持已有的负熵值,系统必须始终存在一个熵增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新陈代谢过程中,除了包含有一个熵减的物质能量集中过程外,还包含了一个使生物生长不违反第二定律的熵增的物质能量的传输过程。显然,只有当生命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时,符合第二定律的熵减过程才有可能发生。下面我们简单地通过生命体生存发展的几个过程加以阐述:
(一)生 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生命体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独立于所生活的自然,而生命的一个必然进程就是“抵抗熵增”——为了避免死亡而摄取“负熵”。
(二)老 薛定谔在他著名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认为生命体是“以负熵为生的”。生命体为了维持它的有序结构,必须“吃进负熵”,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也认为,系统的熵由系统自身不断产生的正熵和外界流入系统的熵两部分组成。因此,要维持一个有序的、具有负熵值的系统,则必须由外界不断的向系统输入负熵。正是指这个道理,衰老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为了对抗这个过程,吸取负熵是其途径,不同的生命体吸取负熵的方法不同,对于绿色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来减少自身的熵,而对于动物(当然包括人类)来说,食物就是负熵,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进食的原因所在。之所以食物是负熵,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将食物中的能量用于减少生命体自身的熵,类似于一个热机与另外的热库进行热交换使这个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这个过程。实际上,进食摄取能量进而回归机体稳态就是生命的主要意义。但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认识和思考
是摄入负熵的能力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当人类摄入的负熵少到体内的平衡受到破坏时,体内的熵达到了一个限度时人的生命也就要终结了。而这之前“摄入负熵能力下降”的过程就是衰老。
(三)死 生命的结局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死亡,也可说是同化,尘归尘,土归土,将生命中的物质,能量回归系统,与系统同化,而物理学中指出,这种想对于独立的混合具有更大的混乱度,其所拥有的熵也是最大的,这是整个系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必然结果,所以“死亡”、“同化”、“熵增”是必须的,不可违抗的,生命的活动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为这个系统必须遵循热力学中熵增的规律。总结
我们把自然生命系统和工程热力系统演化的熵称为“机体熵”或“机能熵”,也可以称为“系统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熵,具有广义生命演化意义上的熵,体现了生命系统衰落的过程。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已经感觉到,生命现象的物理学解释,或者更具体的讲,生命现象的热力学解释,生命现象的物质能量流动解释,已使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本质,显然,上述的关于生命现象的物理解释,才仅仅是一个开端,许多问题还没有说明,本文试图从物理学的角度、从物质能量流动的角度对生命现象给出一些解释。但就我目前所掌握的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而言,还无法就上述所有问题给出明确的解释。因此,本文只能给出一些粗浅的解释,但也是基本的解释,我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热力学的范围,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生命活动的本质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这条定律的理解,同时也让人看到了科学的美。如果能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深入挖掘,必将会对生命体生存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物理学史》.郭奕玲, 沈慧君.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2、《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倪光炯等著.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龚昌德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5、《现代物理知识》,2001年第3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数字时代关于编辑力的解读与思考 篇七
1何为编辑力
编辑力, 从字面上理解, 应该是编辑从图书策划到营销的过程中各种力的总和。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 他们除了需要一般工作中的细心、敏锐观察力、良好沟通、清晰逻辑与分析能力之外, 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文字能力, 更需要有灵活的脑袋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想象。简言之, “编辑力是指一个编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主要包括编辑的选题策划创意能力、编校能力、营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不同的时代, 随着数字技术和出版产业的发展, 对编辑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数字出版的今天, 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并且阅读的媒体选择也变得多样, 信息传播途径变得多元, 传播效果中的可控因素变少, 不可控因素变多。正是这种社会背景, 对当代编辑的编辑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图书的内容如何把关, 如何创新, 如何提升营销力度, 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都是编辑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2编辑力的时代生发
2.1 “内容为王”的坚守
无论出版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图书的灵魂和核心都不会改变, 那就是通过精心策划、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 这也是编辑在策划出版一本图书时需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即“内容为王”。
从事编辑出版工作60余年的大出版家叶圣陶先生, 尽管很少攥写有关编辑出版的文章, 却可以从他的具体工作中看到他的出版思想, 即“‘教育出版’‘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带偏见的选稿原则、 注意语言文字教导性的思想、编辑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等, 这五个原则可以看作是编辑在图书策划出版中需要坚守的底线和根本。从图书的创意, 到图书的文字本身, 都要坚持以读者为根本出发点, 出版真正传播知识和文化思想的好图书。
2.2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日本“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编写了《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一书, 他从书籍创意发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下小标、如何炒作新书话题、熟悉通路与营销、发展人际网络等, 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 被称为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这本图书中,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 编辑作为“社会活动家”, 要想提高自身的编辑力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与传统的“内容为王”的原则有所不同的是, 鹫尾贤也从编辑的实际工作出发, 强调了选题策划和营销发行的能力。策划力是编辑力的核心, 这也是图书内容形成的基石, 沟通力是编辑力的重要因素, 是图书最终实现从作者到读者, 实现传播知识这一价值的根本。
3提升编辑力的有效渠道
3.1坚持不懈的学习与钻研
人们常说, 编辑是“杂家”, 这是由编辑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也是编辑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所决定的。编辑接触到的作者, 经手的稿件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各种行业, 如何对这些知识信息“去伪存真”, 需要作者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每出版一本图书, 编辑都需要经历一次知识的洗礼, 严谨执着地对待每一个文字是编辑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
要想做到对图书内容的准确掌控, 完全依赖图书的作者是万万不可取的。编辑作为图书编辑加工的负责人, 必须对图书的内容细致把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要编辑干到老, 学到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 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对某一学科, 某一内容的具体学习, 还包括如各种信息技术, 各种文化政策的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在编辑工作中游刃有余, 才能与时俱进, 真正提高自身的编辑力。
3.2善用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 多种形态的媒体互相竞争的局面, 带来了信息的高度公开化, 尽管其中有信息冗余, 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也为拓展编辑力, 促进编辑力提升带来了机遇。
一方面, 编辑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 关注时代热点和读者可能关心的问题, 了解大家喜闻乐见的出版形式, 以此作为启发创意的途径;另一方面, 编辑可以借助社会化媒体, 为自己图书的前期内容调查和后期发行服务, 通过各种数字形式让更多的潜在读者认识、了解图书, 在社会化的网络中, 建立最广泛的人际关系, 获得对图书出版有指导性意义的关键信息。
无论是叶圣陶先生, 还是鹫尾贤也, 他们对于编辑力的根本思想都在于如何让图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叶圣陶先生更加强调编辑对于图书内容的主观能动性, 而鹫尾贤也则更加强调在市场经济中, 图书出版编辑为适应市场需求需要提升的综合能力。总体而言, 编辑无论在何时, 都需要挖掘和提升编辑力,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士梅.图书编辑:善用自媒体提升编辑力[J].中国出版, 2014 (8) :30.
[2]李建伟, 董彦君, 李天姣.社会化媒体编辑力初探——以新浪微博为例[J].中国编辑, 2012 (3) :30.
[3]唐银辉, 朱宝林.现代编辑出版家的编辑力初探[J].编辑之友, 2015 (4) :34.
8.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误区解读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质疑误区
1引言
据报道,上世纪70年代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公司,仅过了十年便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了。国内一批曾经享誉全国的企业,没过几年便慢慢地消失于人们的视线。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上,组织管理跟不上,企业内部缺乏学习、创新的氛围,致使企业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竞争力逐步下降,并最终灭亡。在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企业若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在这个以知识为重要资源的新世纪里不断学习并用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来武装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可以能动的作用于环境,从而获得成功[1]。
2学习型组织概述
“学习型组织”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佛瑞斯特教授于1965年发表的“A New Corporate Design”一文中,而让其发扬光大的则是他的学生彼得·圣吉。1990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理论的提出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开始的标志,它使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为世人所知,并对后来的学习型组织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尽管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有了数十年历史,研究视角也非常丰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不仅没有共同认可的理论框架,在一些核心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许多学者如彼得·圣吉、戴维·A·加尔文(Garvin)、鲍尔·沃尔纳、马奎特等从不同方面给出了学习型组织的定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查阅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1)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提升整体的能力,发挥团队的智慧;(2)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是能够自主创新、自我升级,要升级就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创新;(3)学习型组织具有自主性、适应性、系统性、动态性、创新性、持续性的特征。
3对学习型组织的质疑和误区
在企业进行学习型组织的創建时,虽然很少有人公开表示反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其目的和意义。很多企业在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时,对其缺乏明确的认知,有很多发人深思的质疑和误区,正视这些质疑和误区将会对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1 对学习型组织的质疑
(1)企业运转正常,是否有必要建设学习型组织
这个疑问应该是大多数企业在讨论是否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时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异常空前,企业必须懂得“不进则退”这个道理,世上从来没有永恒的成功者,在庞大的经济市场中,不乏强大的商业帝国在一夜之间崩溃的实例。诺基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经连续14年在全球市场份额中位居第一,只因自以为是的态度,使其不屑智能机新技术的运用,仅一年多的时间,庞大的诺基亚帝国便凋零了。因此,唯有通过学习,时刻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取得创新和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每一个想要保持成功的企业都应当如此。
(2)实力小的企业有无条件建设学习型组织
在实践中,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型组织是否只是一些优秀企业“锦上添花”的事,只有那些有钱的、有实力的单位才适合搞?现在可见的案例多是一些优秀公司的实践,如国外的微软、苹果,国内的联想、海尔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型组织只属于这些优秀公司,一些小企业、快速发展中的成长型企业以及管理基础不好的民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全面增加组织体质,提升组织能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甚至一些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起死回生”。
(3)员工学历水平不高,是否适合建设学习型组织
在这个市场中,数量最多的还是中小型企业,他们都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所以很乐于吸收先进的管理理论,可是对于自己作为一个技术含量不高或员工学历水平不高的企业,是否适合建设学习型组织充满疑问。对于高科技公司或知识型企业而言,由于面临更多创新和知识需求,当然应该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知识管理,但并不是说员工学历低的企业就不能建设学习型组织。处身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必须明白,学习是每一个人的天性,知识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的基本职能。通过激发个人学习与创新,并有效的管理组织知识,任何企业都可以实现快速地发展。
32 对学习型组织认识的误区
虽然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传播了几十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机构和个人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误解与歧义,并由此导致行动上的一些错误倾向。
(1)把学习型组织等同于个人学习或教育培训
一看到“学习型组织”一词,很多人往往未经深入分析和思考,仅凭字面理解,望文生义,把学习型组织简单理解为加强员工教育与培训。这样不仅容易使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流于形式或停于表面,也远未发挥学习型组织的真正魅力与价值。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组织整体发展,而不是个人学习的简单累加。换句话说,即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在学习,整个组织也未必是学习型组织,只有组织行为上的变革、团队学习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才是学习型组织的真正检验标准。这就如同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一样,在漫长而又凶险的路程中,一两头在一块是到不了终点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才能在这漫长的迁徙旅程中取得胜利。
(2)把学习型组织当成“另一项工作”
一些人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的一项新工作,没有将其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或业务工作相联系,各级业务领导不参与或主导,而只是让工会、党委、人力资源部或行政管理部门来负责。这样容易是学习型组织脱离实际,成为“两张皮”,不能落到实处、呈现出实效,一切看起来都是虚的,不利于促进组织的创新与深层次变革,所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要与组织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但同时,也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创建活动等同于日常工作的“翻版”,什么都带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帽子。因此,必须把握关键,不偏不倚。
nlc202309020737
(3)把学习型组织“模式化”
很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时,很自然的希望找到一个现成的或固定的创建模式,可以“依葫芦画瓢”,并希望制定一些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去考核下属公司或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成效。但是,每一个组织都是独一无二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也不存在固定的模式,而制定评价标准更需要精心筹划,不能仅仅关注于表象或形式。如果不能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只是依照别人的模式来强加于自身,而且制定出严格的考评体系,让下属企业或部门参照执行,这既限制了下属单位的选择性和创造性,造成千篇一律的恶果,也与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内涵格格不入。
4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型组织建设也是如此。开好局,起好步,有助于增强人们的信心,提高员工参与度,从而持续推动组织变革。
(1)树立学习理念,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树立学习理念是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一步。价值观是联结员工所想和所做的纽带,对员工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和支配作用[3]。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们必须要将学习视为常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己。当员工有了学习的念头时,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是组织学习发生和发展的基礎,这样的环境必须适合个体、团队及组织的学习与创新、知识传播。
(2)激发个体学习与创新,提高个体工作效能
虽然个体的学习和创新并不必然导致团体和组织的学习,但个体学习和创新却是组织学习的基础,是组织学习的“种子”和“火花”,良好的个体学习能带动和促进组织学习。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也许来自一个灵感或顿悟,但其实离不开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总结、思考。因此,要鼓励个体在深入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创新。
(3)建立制度化的沟通体系,形成团队学习网络
个体的学习心得和创新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共享,才能促进组织间的学习。在组织内部,要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增加员工之间的交流,使知识能快速的传播和流动。建立制度化的沟通体系,使得更多的人学习、分享和应用他人的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更多的反馈或创新,形成特定的学习网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组织,才能将有限的知识产生无限的作用。
(4)建立组织学习机制,促进组织发展,实现持续改善
组织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庞大而又复杂的组织结构使得组织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对其进行精心培育。所以,企业应该在整个组织层面上建立共享的知识库,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充分利用组织内外的大量知识,同时,要培养员工积极地从过去经验中学习以及向顾客和他人学习的心态,可以定期的举行学习讨论会,进行组织学习交流,并创造员工进修深造的机会。这能推动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与流程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改善,进而促进组织整体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秋锦 论企业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J] 技术与市场, 2008(8):99
[2]王国勇 学习型组织创建评价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2
[3]陈春鹏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的运用及建设路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 10(13):17-19
[4]邱昭良 学习型组织新实践[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33-36
基金项目:本文受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学习型组织发展机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JKGHAD-0290)的资助。
【解读与思考】推荐阅读:
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10-03
解读“消费与环境”年主题06-28
美国移民与财税专业解读10-28
减速器拆装与分析实验解读07-04
第四讲 解读中国《劳动合同法》试题与答案09-29
全面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主题11-17
志愿填报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解读11-20
高考作文冲刺辅导‖2017高考作文主题预测与解读---工匠精神10-10
现象与思考06-12
思考与致富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