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理论教学大纲(精选9篇)
1.广告设计理论教学大纲 篇一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一、教学理论
1、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
“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 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1)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3)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1)表演式:一组动作;
(2)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3)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 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d 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3)形成抽象概念: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4)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运用于实际,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2、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二
掌握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bloom)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
理论要点:
1.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
教学目标分类的内容: a 认知领域
知识: 描述、认出、界定、说明、列举;
理解: 转换、举例、摘要、归纳、重写;
运用:证明、解决、修改、发现、预测;
分析:判断、辨别、分解、指出、细化;
综合:设计、组织、筹划、创造、整合;
评价:比较、支持、批判、评论、鉴赏。
b 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价值判断(态度、重视其价值性)、价值组织(人生观)、价值个性化(价值观内化、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c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感官刺激、线索选择;
准备状态:心理、身体、情绪;
引导的反应:模仿、尝试错误;
机械练习:由熟练而成习惯;
复杂的反应:复杂的动作行为;
创作: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2.教学评价理论:(1971年)
诊断性评价:发现错误,提出矫正方法。
形成性评价:评价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中、单元、学年都可进行,通过测验和矫正达到形成性之目的。
终结性评价:评价达标情况及教法、学生学习结果,评定等级、写出说明。3.掌握学习理论:
期待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而不是上中下各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辅以“个别化教学”,即确保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即可。
正手段包括合作性的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教师针对性地解释有关内容,“对未中目标再射一箭”。要点:(1)为掌握而教
(2)信心
(3)全体
对教师的要求:
(1)调动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2)讲解准确、清晰、吸引人,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3)善于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目标教学”步骤:
(1)诊断性测验,确定学习基础。(5分钟)
(2)单元重组教学,制定双向项目表(内容、程度)
(3)量标及实施
(4)形成性测验
(百分制、互批、合格要求达到80%及以上)
(5)矫正学习(小组、小先生、个别化)
(6)终结性测验(等级制)
3、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三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产生时间:1960年,他把自己长期在心理治疗上所积累的经验,推广和应用到教学领域。
理论要点: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但要节制自己的发言。
(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
2.教学模式:
(1)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
(2)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教师只应学生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不对学生观点作任何评论。
(3)个人或小组鉴别。教师提供资源,对探索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可能没有结论,这并不重要,因为探索的过程已经存在了,学生已经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了。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可针对讨论内容进行讲授,但不作结论和总结性发言。
3.备注
(1)气氛--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良好的心理气氛看作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培养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的人。气氛要真诚、理解、接受、不掩饰、坦诚公开,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公开,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
(2)开放性探索--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占有的时间,强加在学生身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形成学习目标。“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个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全体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在探索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提供资源、知识、自身经验、气氛、鼓励、诱导、澄清、组织被学生认可的经验),确定目标,引导轨道不偏移,并且不约束、不评论、不结论、不总结,但可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3)鉴别--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讨论。重过程、不重结论;重愉悦,不重技能;重潜能,不重形成;重学生,不重教师。
4、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四
范例教学
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尔
产生时间:20世纪50年代
主要理论:
1.基本思想
(1)精选教材,使教材变为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2)教学不是再现和传授知识、技巧,而是启发、引导、辅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
(3)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批判、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总之,范例教学就是提高学习者独立能力的教养性学习。
2.实施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即通过个别典型特征说明其整体。
(2)范例性地阐明“类”,即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即探究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
(4)范例性地获得经验,即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
3.主要原则
(1)三个性质
基本性:体现在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基本规律;
范例性:精选知识,起示范作用;
基础性:体现在教学内容。
(2)三个统一
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即解决了问题,又掌握了学科知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即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既要熟悉教材(客体),又要了解学生(主体); 4.主要特点
(1)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细节知识与技巧,而是主动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 知识、能力、态度。解决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继续学习与探讨。例子应与学生经验有关,使之觉得重要和有趣,从而激发动机。
(2)教师具有高度的耐心,不能赶时间,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从观察现象出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与道理。
5、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五
多元智能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提出。
提出的背景:追求平等教育、追求优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普通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而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改进现有教育的主要方向。传统的智力测量从19世纪80年代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内容包括:
语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文智能的职业。对语文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等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
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数学家、税务人员、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 猎人, 室内设计师, 建筑师, 摄影师, 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象、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
肢体运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例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者、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肢体运作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常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例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歌手、指挥、作曲家、乐队成员、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
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例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例如:慢跑,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
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内省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
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对自然的景物(例如:植物、动物、矿物、天文等)有诚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及敏锐的观察与辨认能力。自然生态保育者、农夫、兽医、宠物店老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等是几种特别适合自然观察者智能强势者从事的生涯。
6、国外著名教育理论介绍之六
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赞科夫(1901--1977)20世纪60年代产生该理论。
产生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在总结教育科学时指出:“教育学中无儿童”,是苏联教育学的主要缺点之一。6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面临科技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主要理论:1.发展的三个方面
(1)观察力。观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则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很多的知识。培养观察力,就是启发了求知欲。(2)思维能力。知识和发展之间有某种“剪刀差”,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的原则。如果教材与教法在学生面前都没有他们应当克服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脑力活动,就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应有的发展。掌握科学知识,需要艰苦的劳动,适当的压力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也是导致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
(2)高速度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多次单调的重复、复习,形式主义和机械地练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拖慢了教学进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讲新教材时,包含着旧教材;做新练习时,包含着旧练习。这样学生总觉得在学习新东西,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篇二: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① 桑代克的“试误说”:美国桑代克是联结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一定的情景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一种渐进的、试探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不断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形成刺激反映之间的联结。桑代克的理论来源于他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实验中将饿猫关进迷箱内,它若拉开箱内装的开门设施(如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钮),便可打开箱门,并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此实验的一个关键动作边式碰巧抓到开门设施。
②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说”,美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加斯金纳依据他创立的反射与强化的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说”,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反射构成,学习在于形成条件反射。他把学习分成两类,即反射学习与操作学习,反射学习是应答性行为,它是有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学习是自发性行为,它是由有机体发出的自发的反应。斯金纳的理论根据其“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研究,斯金纳的实验中,将饥饿的白鼠置于附有精密电动装置的“斯金纳箱”中,白鼠的活动中偶然出现压杠的反应,即获得自动机械中送下的食物,经过多次尝试,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而按压杠杆变成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条件作用下的学习,便是操作杠杆与压杆反应之间形成的固定联系。
2、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①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不是机械的、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认为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格式塔的组织或形成的主动活动过程,因此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
②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于通过主动发现来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编码系统”或“知识结构”的过程,编码系统的形成主要依赖思维的概念化或类型化。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他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和不断发展知能的过程。他论述了四条学习原则:主动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反馈原则。③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旨在直接解决学校只是叫学问,其理论内涵同时设计学习、教学、课程三方面的问题。其理论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意义接受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意义接受学习必须满足内、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指学习者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同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再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如学英语时,把英语符号“book”和已经有意义的汉语“书”联系起来,这就是实质性联系。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是通过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同化”或“类属”来实现的。同化或类属过程有三种类型:其一,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一些观念在综合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就成下位关系。如学生学习正方形、三角形是以形成了轴对称概念,在学习“圆”时,“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命题那如火类属与原有轴对称图形概念,新的命题很快获得意义。其二,上位学习。当一支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先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综合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如已知“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个包括性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包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也就有了意义。其三并列结合学习。
④ 认知学习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在教育应用上有两大贡献:其一,发现学习理论为启发式教学法确立了理论基础;其二,布鲁纳所强调的学习情景结构理念,引起以后教材编制重视结构的实践。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对学校教学提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教师对学生经验能力的了解并给予清楚地讲解引导,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他强调行
为的整体性,他客观地证明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按照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
② 加涅的“认知——指导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看作
信息的加工、储存及运用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指导学习,即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② 建构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
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③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
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篇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广告设计理论教学大纲 篇二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乌鸦喝水》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就地取材, 想办法喝到小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内容生动有趣, 通俗简洁, 适合儿童朗读和讲述。学习本文不仅要学习一些生字和新词, 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乌鸦的聪明能干, 从中受到启发。
这篇童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而正确流利地朗读, 并从中丰富语文积累, 感悟到乌鸦的聪明,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教学中应突出以读为主, 以读促思的方法,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 会写“可、石”等6个字。能用“渐渐”一词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乌鸦的聪明能干, 明白遇到问题时, 应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的道理。逐步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教学重点: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认识到乌鸦的聪明能干, 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放大的文意图;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关材料。3、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
教学程序:
一、引入本课
1、谈话:
出示乌鸦图。同学们, 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 你们愿意吗? (板书课题)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 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 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 最准确。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 勾画出生字生词, 解决字音的问题。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汇报
A、利用字卡, 互相指读生字, 适当组词, 同学间相互评价, 纠正。
B、多形式读文。 (如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分段指读、小组齐读等。) 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 同时引导学生评价。
C、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 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D、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4、继续学习下边文章
1)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来体会乌鸦喝到水, 想办法的心情。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结合看图, 理解乌鸦喝着水的原因。指导朗读“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想象, 说说乌鸦会想什么办法。
2) 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 并要求学生思考:乌鸦想出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小结: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 一边想办法的。
3) 利用第二幅图和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要求学生看清楚水是怎么升高的。要求学生讲出瓶子里的水是怎么升高的, 书上是怎么写瓶子里的水升高的, 理解“渐渐升高”。并用“渐渐”说一句话。
4) 指导朗读。 (1) 第一句用坚定的语气读“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 (2) “水渐渐升高”要读得慢。 (3) “乌鸦就喝着水了”要用轻松的语气朗读。
5)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试着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讨论:创设情境, 组织讨论, 发展学生思维
1、出示课后思考提示: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 乌鸦该怎么办呢?
2、学生讨论, 合作交流, 表达看法。
教师拿出准备的头饰 (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 。启发思考:如果我们是这些个小动物, 我们会怎样帮助小乌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把合作想出来的办法, 表演出来。
3、汇报表演, 互相评价。
四、背诵, 多形式的背诵, 促进学生的积累
采取小组比赛或分段合作等形式, 练习把课文背诵下来, 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写字
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 再认生字, 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
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 组织互相评议。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
教学参考:
到处:各处、处处。
渐渐:表示程度和数量逐步增减。慢慢, 一点儿一点儿的。
故事:《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巢里。一天, 巢破了一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 难道巢这样破了, 它还能住吗?”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 难道巢这样破了, 它还能住吗?”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一直到了严寒的冬天,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巢里, 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 老二一定耐不住, 它会去修了。”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 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可是谁也没有动手, 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风越刮越凶, 雪越下越大。结果, 巢被吹到地上, 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摘要:教学设计 (Instructional Design, ID) 也称教学系统设计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 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 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 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乌鸦喝水》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乌鸦喝水》
参考文献
[1]林润生, 李明新, 肖俊宇:“课堂生成的有效性”面面观.《福建教育 (小学版) 》2006年10期.
[2]林润生:继承传统汲取智慧.《小学语文教学》2006、12.
3.广告设计理论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学生主体 分层教学 数学思想渗透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都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并一致认为,在新型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学生在亲身主动学习中更加灵活机动的理解与掌握知识。尝试教学法恰好是这样一种新方法,迎合了教育改革的需要,值得深究。
一、尝试教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尝试教学理论顾名思义,是指教学分为尝和试两个部分,其中尝具体来说是根据学科性质的差异,学生素质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寻求尝试探索,最后摸索出真正适合的教学方法,而试则更加偏重于实践试验检验,是指在尝的过程之后,将寻找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反复不断的实践检验,尽力克服减少并且较低教学中的各种弊病,从而达到最优化教学。
尝试教学理论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了解问题难易程度,寻找解决方法,实践并且检验为目标。尝试教学理论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大原则有机结合,运用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是尝试教学理论的践行,它在改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以学生为主,注重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尝试活动,在尝试活动中学生在探索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中不断总结经验,检验真理,最终真正意义上了解并且掌握知识,是一种作用非凡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尝试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意识与能力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情趣与热情,进而帮助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对于教师自身教育思想与素质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尝试教学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设计中一系列的变化,如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
(一)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
从古至今,自我们施行教育事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然而在不断的教育践行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地偏离了这个轨道,发展出现了变形与扭曲,导致了传统学校教育中普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附庸的情况。实际上,学生本身就是学校教学中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当归于学生,以学生为立足点。尝试教学理论便是如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这个点出发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寻求探索数学问题,此外将理论系统的数学内容与平常生活紧密联系,列举一些通俗易懂的实例,帮助学生从书本拘泥僵化的知识中走出来,根据生活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坚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概念课教学中,由于前面刚学习了向量的知识,教学设计可以安排如下:
1.学生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β,其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则:
(1)P1的坐标为___,P2的坐标为___;
(2) 坐标为___, 坐标为___;
(3)利用(2)的结论可知
=___;
(4) , 的夹角为___;
(5)利用向量数量积定义可知:
=___;
(6)由(3)(5)可以得到怎样的等量关系式?
2.由学生分组讨论: , 的夹角是否为α-β。
3.由学生给出完整的cos(α-β)的展开公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自我尝试中,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体现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得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及思维能力,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学习的热情。
(二)采用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自远古时期孔子教学就强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到现代教育中的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无差别,无层次的整体教学方法。尝试理论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不同理解接受程度,采用分层教学,逐层对待,强调全面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整体抓起,改变以往只注重优等生,放弃差生的的情况。尤其是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难度系数较大对学生整个高中学习影响举足轻重的学科,在教学中,更要正视这种差异,设置难易程度有所差别的教学内容,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落实分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如《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节的解题教学中,对于给出的例题:
已知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直线l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
求证: 。
解题时将班级学生按能力同学分成三组,并规定:第一组利用“联立方程组”求解,由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完成;第二组利用“A,B点坐标满足的等量关系式”求解,由基础中等的同学完成;第三组利用“焦半径AF,BF的几何意义”求解,由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
这样的安排,既能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尝试学习出现互补效应。在此过程中,同组同学之间,由于思维高度相近,更容易引起思维共鸣,从而进行有效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三)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科目,它有其特殊性。数学学习要求极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不可以死板地拘泥于课本固有的理论知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尝试教学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应用时,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普遍全面地渗透数学思想。如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树形结合,函数思想等数学有机思想有目的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在数学作业与联系中体现数学思维,让学生自己反复地归纳总结发现数学思想规律,促使学生真正掌握高中数学的方法,而非僵化地教条地记住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尝试教学理论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鉴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当前现状,尝试教学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展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并且推动其与时俱进,将尝试教学理论与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相结合意义重大。笔者也希望相关研究者能够加大加深研究力度,将尝试教学理论广泛应用到更多的学科教学中,推动整个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志英. 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J]. 数学通报,2010(1):8-14.
[2] 邱学华. 尝试教学理论要点[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4):8.
[3] 郑香娇. 尝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教师博览,2013(6):71.
4.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四
关于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羊 红
【摘 要】在教学中,围绕着这些特点,我们的设计理论教学进行着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方面是生动的实例状态进入到抽象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是从理论形态转为具体的设计实践。它们最终汇聚于一点:理论内化为人设计意识的一部分。
【关键词】理论课的实践;知识内化;设计理论与实例
在艺术设计专业全部所学课程中,作品是活生生的、视觉化的东西,是容易让大众亲近和鉴赏的,设计师在创作他们作品时,其哲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凝结但隐藏在视觉形象中。但当设计实例归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教材内容时,开始静态化、平面化、抽象化,特别是抽象化后,生动的、可感知的部分在离我们远去,吸引力也在离我们远去。如何在知识的掌握和课程的吸引力上找到平衡点,笔者进行了一些总结和尝试。
一、处理知识点与实例的关系
一个知识点往往有证明它的经典实例。我们在讲授该知识点时,利用其经典实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始人在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大脑在发展,外在的世界成为意识认知的对象,认识对象、美的观念、设计意识等人类独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缓慢地发展起来。石器形制的变化、陶器的色彩、纹样是清晰、直观的,我们进入到这些图片暗示出的原始世界中,设计起源的认识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其他的知识点,如农业社会的设计特点,也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设计器具中得到实证。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也体现在抽象的设计理论中。但理论创新我认为要紧密结合设计实践,减少思辨所生成的理论。设计理论虽说是具体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但它一旦生成,就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作为融众多设计实践的理论形态,其必然为艺术设计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它为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设计道路上节省了大量的理论摸索时间,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采用具体实例来阐释理论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
二、理论课的实践
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理论与实例。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诸如讲到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时,除了课程上的理论和实例外,因为仅仅课堂上的理解是相当有限的。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有众多的实践和争论,而且又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自然有莫大兴趣,而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学生学习消化着自己搜集来的东西,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也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当然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且把其他人的观点,特别是不同人对同一现象互相矛盾的观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信息搜集的结果是要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不全面),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要求,这个过程的理论实践提高了同学的辨析和总结能力。
接下来可进行讨论课,把上面理论实践的知识延续与升华,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另一种方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运动,促进理论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是检验设计理论具体实践的很好方式。理论的实践当然更多地体现于实践性强的设计课程中,我们很多老师是理论与实践课程双肩挑的。参与比赛或项目,我们首先在理论上进行思考和定位,然后再具体设计实作。最后形成的具体化的实体里面,仍然融合很多精神性的、理论化的东西。所以,设计比赛与项目应争取理论老师的加入,只有这样,才更助于这些设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三、知识内化
我们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能力作为评判该门课程效果的依据,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指导方针下。知识的内化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提升至个体自我设计思想的生存,意即完成意义的建构。学生学的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构建、内化完成的,我们要将设计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设计意识的一部分。理论知识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以无意识的方式流动出来,影响着设计者的认识和实践,但理论的建构却需要通过明确的意识活动。具体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
1.注重对设计实物、设计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并与所学的理论相联系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过,设计理论知识多来源于具体设计的总结与概括,因此思考并总结设计实物和设计现象就显得很重要。这里有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从具体的设计中去概括它的抽象形态,另一方面运用抽象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设计。这个交互过程并不止于解释与说明,其往往能扩展为新的理论形态,并产生新的设计可能。
2.注重理论考试试题的设计
考试当然是促进知识内化重要的途径,因此考题的设置显得很重要。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已有十数年时间,积累起了自己的题库,为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提供了保障。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有时是通过设计实践来完成的,有毕业学生与我交谈时说到,他在完成某项业务时,经常会想到老师曾经讲过的理论方面,这当然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因此,理论考试试题设计可以不以抽象的问答为主,而换作学生已有的设计或可能的设计的内容组成的试题,只是回答时我们更强调它的具体理论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考试不仅更新颖一些,而且设计理论知识此时已经成为一个活的东西,而不是死的知识。
5.《荷叶圆圆》教学设计理论描述 篇五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理论描述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精心的教学设计,提供想象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比如创设情景,“老师就是荷叶姐姐,你是小蜻蜓”,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引发学生想象。又如:如果让你拥有神奇的魔法,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再与荷叶一起玩耍呢?你可以把这些写成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与我们一起交流。
二、精美的图片播放,激发想象的热情。
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境,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一开始,教师播放精美的图片,将学生的所有思维都凝固在画面的魅力中,为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解,想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始终用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有的表象的基础上,渗入了自己的情感,激活学生想像画面的热情。
三、精妙的语言渲染,促进想象的生成。
教师的语言总是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教师最富有渲染力的语言,自然能够激起学生想象的生成。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小水珠把荷叶当成摇篮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小水珠自由自在的心情时,我精心设计自己的导语,利用形象的语言拉近课堂与文本的距离:现在我们就是那一颗颗漂亮的小水珠了,躺在这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上。这时候,风姐姐轻轻一吹,我们就随着风摇啊摇,像躺在摇篮里。(停顿)什么感觉?聪明的小水珠一边晃动着身子,一边眨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好像在说什么?很快,学生融入到想象的空间,兴致盎然的说出自己的理解。可见,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6.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篇六
摘要: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机制的解释各有不同,它们对教学设计也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字: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在近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教学设计模式更加多样,其基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其中学习理论就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那么,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习理论有对教学设计有怎样的影响呢?
1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相关定义 1.1 教学设计
在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中,由乌美娜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还有学者提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1]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构成的教学系统;强调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的桥梁。
1.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也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 1.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1.2.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在批评联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最初是沿着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条是现象主义的研究途径,另一条是实验心理学的途径。作为认知派学习理论的鼻祖,格式塔心理学家采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猿猴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有机体的学习是通过神经系统的组织作用达到“顿悟”,从而建立与新情境相应的“完形”的过程。布鲁纳、奥苏贝尔大致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方式或途径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操作活动(主要是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则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同化活动将材料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加涅力图将联结派与认知派调和起来,用一种折衷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的学习。他富有创建地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条件等重要观点,使认知观点得以确立。
1.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它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其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等情感因素,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对人的机械化,认为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主义虽然注重人的内部信息的加工,却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理解人的行为,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改变人的行为,也必须先从情感方面入手。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1.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2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2.1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主要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支配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评价方面。
2.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式上。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基于行为主义提出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肯普模型”。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教学设计者力求在实验室情境中对一个一个的独立变量进行研究,通过数量化的统计验证从而做出推断和控制。最初人们认为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过程而导致新经验的产生,这一认识促使教学设计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套程序性教学以促进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从而使学习有效地发生?
在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中。程序教学的步骤是:首先,确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其次,小步子呈现信息。将刺激物比如教材分成许多个小片段,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一步步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两个步子之间依次增加的困难是很小的。再次,学生对刺激物做出积极的反应和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即时的反馈。假如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者表扬以示强化,鼓励学生有信心去解决下一个问题;假如答案是错误的,教师指出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解题,一直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可见,教学过程完全是教师程序讲授的过程,学生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2.1.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关系
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类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也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式上。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了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史密斯—里根模型”。
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产生影响时,教学设计者从纯实验室环境中走出来,开始关注教育情境中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运用理论推衍的方式。此后又引发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问题:怎样才能设计一种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主义者认为,与其说教学目的的实现是旧知识的引申,毋宁说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认知愿望、情感的要求。因此,上课伊始,具有认知主义观点的教师不是先要复习旧知识,然后开始授新课,而是先把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摆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然后追索旧的知识和经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且他们认为教学过程是不断产生和爆发思想火花———顿悟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2.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意义的学习。这里所说的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的学习,它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与认知全部投入学习活动。这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这充分展示了个体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这意味着学习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说明学生自己对有意义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2.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也被称为第三代教学设计。其在看待知识、学习者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提出了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促使教学设计者关注怎样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构建对事物的意义理解,此后,教学设计者又从本体论转向主体论,研究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角色转向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以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2struction)。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协作、讨论过程中当然还包含有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结束语
从上述不同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的综述中我们发现,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与制约的作用。还可以发现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融合,其相应的教学设计思想也日趋丰富,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理论本身并非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它的许多结论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得到的。因此,教学设计作为一门联结教学实践的应用性学科,不可能找到一个成熟的、包罗万象的学习规律作为惟一的理论依据,除了对不同学习理论作科学分析、选择外,还必须从别的学科领域中汲取营养。4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上)[J ].电化教育研究, 1990;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赵丽霞.学习理论流派及其教学设计观(D).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4】余胜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0-12; 【5】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8-01;
【6】李林英, 学习论和导学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R).信息技术环境构建和教学运用, 2009-06; 【7】谭敬德等.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 2009-08;
【8】文冬&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 2002-12; 【9】李芳.从学习理论的发展看教学设计的嬗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12; 【10】李音.浅谈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09;
7.谈谈联结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七
联结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实验。它们和实际生活联系其实非常紧密,但因为带有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上应该多举例,启发学生思考。
1. 从重点人物介绍开始引入新课
联结学习理论的两大代表人物一是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一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对人物的介绍,特别是一些生平和趣闻介绍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带来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学者的坚持精神让学生反思自身。每个人物的介绍大约需要2分钟,可先介绍一人,待讲解完其实验和理论后再介绍另一人。
2. 对两个重要实验——— “经典性条件反射” 和 “操作性条件反射” 进行讲解
这两个实验是本节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验的介绍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进行,最好是视频展示。这样会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印象,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如果没有视频,可用多幅图片代替。
( 1)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对象: 狗。实验过程: 略。
( 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对象: 白鼠。实验过程: 略。
3. 由两个实验得出相关学习理论知识———联结学习理论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中,作为刺激物的有无条件刺激物———食物和条件刺激物———铃声多次相匹配,最终结果导致在条件刺激物的作用下,实验对象产生和无条件刺激物作用下一样的行为反应。这也表明,实验对象学会了在条件刺激物的作用下产生反应。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联系的过程,即联结学习过程。
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实验对象本来不具备行为反应,在有刺激物的作用下而逐渐产生,成为了一种自发产生的行为,即操作行为。这表明,实验对象通过操作反应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它学会了这种操作反应。这也就是学习的机制,通过刺激物的强化作用来联结习得的行为。
两个实验虽然不相同,但原理却是相似的,它们都认为学习就是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讲解重点在于要将两个实验的原理讲透,并理清它们的相同与区别,让学生能清晰地从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过程中得出联结学习的机制。这是本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4. 将联结学习理论用于实际教学或生活中
将两个实验的原理及引申理论讲通后,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自然就水到渠成。特别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就用到了联结学习的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运用中,联想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情绪的产生、动机反应都是依靠经典性条件反射。比如,触景生情、谈虎色变等都是如此。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许多刺激物,它们也都会让幼儿产生相应的情绪或动机的联想。其实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让幼儿产生积极的联想,无疑会对幼儿的学习产生良好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称为强化理论。幼儿教育中,老师的表扬、小红花的获得、糖果玩具的奖励都能成为幼儿保持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让幼儿良好行为得以保持下去。让幼儿将良好行为的学习同某些正向积极的强化联结起来。
8.广告设计理论教学大纲 篇八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设计理念
学习从问题开始,以问题调动思维,让学习环绕问题进行。新课标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教学目标
1.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世界上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②观看关于进化的一段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边看视频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究学习: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总结出答案,并用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来解释部分实例。
【设计意图】学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教师活动】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解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收集并整理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4.辩论赛: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
【教师活动】把本班学生分成两组,尝试运用进化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学生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
辩论赛结果: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即比较了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又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5.互助讨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学生活动】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6.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
七、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明确,使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和分组合作式探究教学。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提高团队协作、互帮互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允许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
9.广告设计理论教学大纲 篇九
【课程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节教学以前面所学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
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脱旧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好这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学法设计】
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强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保证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一切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即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以情激情,设置导向性信息,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独立的通过一系列五官并用全身心的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结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展示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适应性的现象,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进而引出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早在19世
纪,生物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自学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总结拉马克理论的内容和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能科学的评价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三、小组合作,分析总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引导学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所观看到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的生存以及生物的进化,从理性角度运用学说分析、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四、迁移运用。结合相关习题,对本节课进行知识巩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2.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通过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界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界、生物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物进化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课堂投影】展示生物适应性的图片及长颈鹿的图片。
导课: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这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生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途中 的生物,都有各自的法宝来适应环境,像长颈鹿这么长的脖子,对于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长颈鹿的长脖子是怎么来呢?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这个问题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展示生物适应性的图片及长颈鹿的图片,提出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这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而这个问题就是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以情激情,创设情境。
(课堂实录)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
二、自主学习、精讲点拨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课堂投影】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澈,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
【课件投影】长颈鹿的图片,设置问题: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课堂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 【课件投影】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B)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过渡)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三、小组合作,攻克难关。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课件投影】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课件投影】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1.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
2.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 3.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哪种最为剧烈?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课堂实录)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课件投影】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
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设计意图)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
(课堂实录)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它们过渡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对于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结束了这次讨论。【课件投影】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教师精讲)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
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课堂投影】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 2.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课堂实录)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局限: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案)
(过渡)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课堂投影】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设计意图)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的出答案。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课堂实录)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3.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四、知识迁移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内容我精心挑选典型习题,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迁移运用,起到再次巩固的效果
【小试牛刀】
1.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他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3.下列哪一项符合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论述()A.变异——生存斗争——有利变异的积累——适者生存; B.生存斗争——生物变异——有利变异的积累——适者生存; C.环境变化——生物变异——适者生存——有利变异积累; D.生物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有利变异积累。4.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其缺陷()A.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B.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D.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课堂实录)通过这5道小题的测试,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了本节的精髓,尤其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环境在选择生物,而不是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异产生于环境变化之前”)【课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过程,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有关资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本人在课前也准备了有关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观点形成的有关资料,以此来调动学生了解进化论的观点,为进一步理解进化论的重要观点作好准备。在课堂实施中,学生分别交流了进化论的观点,此时,我应让学生对进化论的观点作一个小结,在这一环节上做的不够。学生了解了进化论的观点后,我应这样进行铺设,“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现在我们来用这些观点来理解以下的具体实例,”这样引入显得不那么仓促,环节与环节之间没有分开,是有联系的。
另外,总结这节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了。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绝对不能盲目扩大一节课的信息量,切忌不管是否需要、是否适宜,不考虑方法,不顾及效果,盲目地使用媒体的现象。青少年学生具有富于想象、喜欢怀疑和争论的心理特点,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教学的内容设计、课型选择和教具使用时机都要符合这些规律,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教学方法的制定、教具的选择、多媒体等的使用还要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可操作性,但切忌随意地用其他媒体代替实验媒体、用任何课型随意上课。
【广告设计理论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理论剖析09-24
《影视广告创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08-06
广告设计制作与表现教学大纲09-26
篮球理论课教学设计09-11
《广告设计》教案 广告概述01-03
广告设计教育06-28
包装广告设计11-14
移动广告设计12-01
雷风设计 广告设计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