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谈(精选8篇)
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谈 篇一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
【写在前面的话】
考研是一场修行。从备考到最终录取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不仅是知识上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成长。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你经历的开心或者痛苦等种种情绪都是对你的磨练,可能这个过程会从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受挫后的怀疑自己,一蹶不振,再到考前的焦虑情绪。但当你结束之后,站在风平浪静回望当时的兵荒马乱,你会发现自己终于走过来了。那是一种由衷的喜悦。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这个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春日,我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二的成绩被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录取。虽然我本科就是南师大的,但能够在母校再学习三年依然让我感到很开心~所以在这里把这一年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或多或少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考研科普】
1.考研概念。是指研究生招生的统考,与“保研”相区别。那么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有一丝保研的希望,哪怕很渺茫,也千万不要放弃。不同的学校保研政策不同,就南师大的保研政策来说,完全有可能在保研考试时候争取到保研资格。如果说保研是百米冲刺,那么考研就是马拉松,战线拉得很长,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力,这个过程会很痛苦,而且保研是一定会有学上的,而考研很有可能会在一番努力之后没有结果。
2.考研时间。考研的时间一般是在12月或者1月吧,我们18届是在2017年12月23日和24日,反正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成绩一般是在2月份出,大部分学校3月底复试,南师是在3月底,34所自主划线学校可能稍早一点。
3.报考学校。考研只可以报考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如果没能进入目标院校复试,可以之后考虑调剂。虽然调剂有捡漏的情况,但大多数还是调不到好学校的,所以为了能进入最心仪学校的复试,选学校很重要。这里要关注的有两点,一个是招生简章,一个是报录比。招生简章主要了解目标院校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以及参考书,报录比是指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比如南师大古代文学18年招34个,其中保研有15个,所以统考有19个名额,而报考这个专业的有560多,报录比算下来将近30:1。在这里特别提醒报考人数一定要确定是除去推免之外还剩的统招名额。所以大家可以参考招生简章以及往年的报录比,还有历年分数线,来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
4.考试科目。统考科目分为政治(3小时,100分),英语(3小时,100分);专业课一(3小时,150分,需要考数学的这一科为高数),专业课二(3小时,150分)。
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5.南师大文学院考研政策解读。南师文学院这几年专业课一都变成了小综合,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都考的是《文学基础》,包括这四科的基本内容。专业课二是各个专业的专题,古代文学一般是给一段古文,做句读,翻译,再根据文中观点写评论。(参考历年真题就能基本把握题型和考点),但是南师大题型是经常变的。
【关于教材】官方给定的教材有: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导引》(周宪版)、《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现当代文学:《中国新文学史》(上、下两册丁帆主编)
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六卷郁贤浩主编)
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王立新版)
【复习经验】我以一个报考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的角度来说一下各科的复习经验。
古代文学:
书目:官方推荐教材是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我这里推荐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游本是南师本科的教材,然而南师的老师上课也不怎么按游本来讲,因为游本的观点略微有点陈旧了,阶级意识很强,对于文学性的把握可能相对较弱一点,而袁本则从文学本身出发,评价较为中肯,而且知识点的讲述上也很容易理解、易读。就我个人来看,南师好多古代文学的真题其实答案还是依据袁本来的。所以袁本是重中之重。另外是六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套有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两个版本,南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全部使用繁体字版,如果选择考中国古代文学方向,也一定要选择繁体字版。此外,还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虽然是语言类的,但是因为专业课二会考句读,所以扎实的古文基础是必需的,可以以第一册和第二册为重点,打好古代汉语基础。此外想拓宽眼界还可以参考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方法:
(1)文学史重要的是时间线的把握,以及关注文学总体和每一种文学体裁在不同时代的通与变,要学会用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不仅要对文学史常识有良好的把握,对于文学的时代特征,每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过程都要有所洞察。比如山水诗的发展历程、歌行体的发展历程、乐府诗的发展历程等等。
(2)时间的线要与作品的点连接起来,头脑中只有宏观的概念是不行的,还要落实的具体作品上来。比如初唐时期的诗歌代表作有哪些,到盛唐又有哪些,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小可爱们不仅要有理论上的知识,还要有感性的认识,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初唐的风骨,而到大历年间又成了“日暮苍山远”的清冷之音。此外,书本上对于作者风格特点的论述也最好能找到相应的作品来佐证。这样记忆也会牢靠一些。
(3)古代汉语基础也非常重要。专业课二会考到句读,所以希望大家古代汉语基础不好的多花时间训练一下。
其他科目:
现当代文学是我最头疼的专业,也没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只能说对于基本的分期、流派、文学运动要有较好的把握吧。书目上,《中国新文学史》上、下两册是南师本科所用教材,上卷主要是现代文学,下卷是当代文学。但是这套书许多人看完之后都觉得编得很乱,头绪不是那么清晰,而且南师的老师在给本科上文学史的时候往往也不按这套教材来讲。这套教材更注重对于作品的把握,可能“史”的框架不鲜明,建议现当代文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先不要从这套书看起。(会头大的!真的会头大!)我看的是钱理群先生编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套书按时间线来走,每个阶段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重要作家单独摘出来讲,相对于丁帆先生的那套更为清晰。
文学理论的官方书目上文有列出来了。周宪的《文学理论导引》是南师本科所用的教材,里面引入了很多流派的理论,在运用理论分析时候显得很高大上,每章后面都有小结总结这一章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条理也很容易把握。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里面有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容,但是总体上来说也很不错,从文学的本体论、创作论等等分类展开,更加系统化,更容易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在复习的时候是两本教材都有看的,相辅相成,依照童本的大框架,再填充周本的前沿理论,可以更为透彻。复习过程中可以童庆炳为纲,自己列出知识体系,再对几个重要的理论稍微透彻了解一下就好,比如南师经常考的“作者之死”等等。我在整理真题的时候总结了南师的高频考点,所以复习时候相对来说是有的放矢吧。
外国文学史:紧跟课本就行!外国文学史就用王立新的那本就好,这套教材分为西方卷和东方卷,南师只考西方卷。这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傻瓜(哈哈哈!),编写的条理特别清晰,基本上每段话第一句就是中心句,行文采用总分结构,答题的要点很容易被找出来。
下面是每一科复习都要重视的地方: 框架意识很重要
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你要对这一科讲了哪些东西有基本的了解,拿古代文学史来说。三大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再往下分,以唐为例,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那么每一个时期诗、文、俗文学分别有哪些。你要有个基本的宏观了解,就算你每个具体说不上来,但你得知道它有。有了这些体系之后你的格局和视野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
背诵和看书相辅相成
不要觉得把书看透了再开始背。背诵要早点开始,在你对书本有大致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背了,背诵过程中发现不熟悉的再回书本中深加工,二者相辅相成使得记忆更牢固,书本知识也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诵要尽早开始,早开始意味着你可以多巩固几次,只背一两次是不行的,那么多的内容很容易忘。我开始的晚,十一月从开始背古代文学的笔记,300多页,一个月背完,到12月的时候又什么都不记得了,最后导致考前心态数次崩溃,差点放弃。
·利用真题,把握南师出题套路和高频考点。南师出题往往有一定的重复性,所以充分利用真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复习效率,尤其是在冲刺阶段。所以要善于总结高频考点,并且在总结答案时以课本为主再进行一定的拓展。比如阅读一些有价值的论文之类的。
·紧跟课本,课本永远是重点,不要舍本逐末。南师的很多题目都是在课本上直接能找到答案的,所以吃透课本依然很重要。
公共课:
政治:这个科目大家不用太担心,最后分差不会太大,而且紧跟肖秀荣大大的步伐就可以啦。
我简单说一下我的复习过程:我准备的很晚,我是十月份开始准备的,用半个多月迅速刷完了知识点精讲精练,然后十月底开始刷1000题中的选择题,反正这个1000题建议反复刷,每年虽然说是变来变去,但很多时候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握住知识点怎么变都能游刃有余,1000题很重要!然后真题的话,我没有做,大家有时间可以试着做一两套感受一下吧。基本上选择题保持到35-42都没问题。最后复习的法宝是肖秀荣终极预测八套卷和四套卷,俗称肖四肖八,这个一般是考前一个月出吧,到时候留意就好,有余力可以肖八肖四都背,没时间只背肖四也行。另外还可以适当关注下时事热点。总之政治考试很简单,不用太害怕也不需要太早准备。求稳妥的可以多背点,我是只背了肖四。答题技巧嘛,选择题就是善于运用排除法,简答题觉得写得不多或者无从下手就挖掘材料,把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多少能拿一点分。
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英语:英语考试题型分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和写作。完形填空一共20空,每个0.5分,而且一般来说文章比较难(18年是个例外),不建议花太多时间在完型上。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一个2分,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可以买本阅读的专项训练来练习,我个人建议是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这样才能给后面的新题型留出充分额时间。新题型有很多种,历年考过的有排序题,选主题句的,选上下文衔接句的,反正花样很多,但很有可能选错一个跟着错一堆,比如18年的排序,一不小心就错了,所以希望大家能用心谨慎地对待新题型。最好代进去反复读几遍,检查逻辑关系。翻译要求信、达、雅,最基本的信要保证。写作分为小作文和大作文两篇,小作文主要是应用文体,比较简短,可以直接背模板。大作文一般是看图作文,首先对漫画的主题要把握精准,可以通过练习历年真题来检查自己的审题,一般来说主题都是鲜明的,不需要过分担心。写作上也有套路可寻,可以分类准备通用的例证什么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准备一两句出彩的自己用着顺手的背下来,多练练笔基本上拿个中档的分数还是容易的。
【时间规划】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时间大体上可以分为暑假前,暑假时,暑假假后。
暑假前是个相对来说可以心平气和精耕细作的时间,但是万万不可因为自己准备的早而有一种“时间还很多”的错觉。其实时间很紧,四门课程,分开来平均也要一个月看一到两科。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初读课本,了解课本的编排体系、主要内容、重点知识。那么在这个阶段要达到的就是1.在头脑中构建出每个学科的基本框架。比如文学史按时间线,每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有哪些大的角度,比如本体论、创作论,每个角度里面又有哪些小点。这是对知识的宏观把握。2.找出重点,也就是下一阶段需要记忆的内容。将重点作出笔记。自己做笔记太慢或者拿不准重点的话可以参考我们的笔记,自己觉得有必要的地方再自行填充。主要是这两个内容。同时呢,公共课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逐步安排阅读理解的训练和扩充词汇量了。
暑假时:暑假时可以早点开始背诵专业课的内容。就是你暑假前初读课本后找出来的重点笔记。根据自己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争取两个月内把重点差不多背一遍留个印象。这样也算是同时为保研考试做了准备。这时估计肖秀荣大大的书(《知识点精讲精练》)就出了吧,感觉政治基础不好的可以先买了看,不用背,看一遍留个印象就行。
暑假结束,此时离考研只有不到四个月。小可爱们可以背第二轮专业课的重点,一遍背一边回忆书本中对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不会的及时翻书巩固。专业课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多背几轮没坏处的。随着积淀越来越多,可以开始做真题了,如果对自己水平自信,可以从网上找来真题,一边做一边总结。如果对自己不自信的,可以选择一套解析完善的高质量的真题来看,先自己试做,再对照答案,发现知识点漏洞,同时学习答题思路和技巧。现在市面的真题解析质量良莠不齐,大家在选择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考前一个月:巩固已有的知识,调整心态。这个月是心态最容易崩的时候,行百里者半九十。我感觉我其实算心态不错的,但经过前面很长时间的积攒,到最后一个月经常在图书馆做题做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所以这时候稍稍放松减减压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要以最好的状态上考场。
【心态调整】
Emmmm心态有多重要大家都知道。心态的好坏对一个人水平的发挥有很大影响,我在保研考试时候就是由于心态崩塌所以做到后面几题的时候题目都没看好,造成了很大的失误,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避免这种情况,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下面是几个小贴士:
早点开始准备!只要你早点开始准备了,快到考试的时候才会感到胸有成竹,而不是慌乱无助,有备而来才是克服焦虑的最好办法。所以有过惨痛教训(11月还没背完古代文学,12月才开始背现当代、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史)的学姐再次提醒大家早点准备不吃亏!
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不要天天熬很晚学习,那样只会自己给自己负面的暗示,总觉得复习不完了时间太紧了,这样会不断地加深你的焦虑情绪。不如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这就告诉自己,备考嘛,很简单!
听听音乐、偶尔出去吃点好吃的、去风景还不错的地方散散心。
有什么就倾诉给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可信赖的人听,坏情绪埋在肚子里是会发霉的哟~ 5.……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又把考研之路以N倍速回放了一遍。感慨颇深,走到这步不容易。我想说,只要你有目标,就朝着它努力,借用老掉牙的话,“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就像是一场涅槃吧,加油,期待重生之日!
考研咨询、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请关注新浪微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百事通
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谈 篇二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谈 篇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国语》
(2)建安七子
(3)唐宋派
(4)《聊斋志异》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简述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2)简述南北朝诗歌有什么样的风貌;
(3)简述杜甫诗的人民性;
(4)简述“临川四梦”
三、论述题(每题50分)
结合作品,谈谈《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认识
专业课二: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与写作(806)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歎而寫人情之難..
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凡十餘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幼習於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說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
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歎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
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歎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
1、給上述文段加標點(40分)
2、解釋下列字詞(每題20分)
(1)羈臣(2)蔭補(3)鬱其所蓄(4)苟說於世(5)清廟
5.考研英语翻译练习:中国古代文学 篇五
China is the only country in the world with aliterature written in one language for more than3,000 years. This results largely from the nature ofthe written language itself. China has a very old andrich tradition in literature,drama and visualarts.Early writings generally originated fromphilosophical or religious essays such as the works of Confucius and LaoTzu.In addition tophilosophical,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writings,China also produced poetry, novels, anddramas from an early date.Poetry became well established as a literary form during the TangDynasty. Drama is another old and important literary form.Chinese drama usually integrateslocal language with music and song and thus has been popular with the common people.
参考翻译
国是唯一一个3000多年都用一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书面语言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有非常古老、丰富的文学、戏剧和视觉艺术传统。早期的著作一般源自哲学或宗教文章,如孔子和老子(LaoTzu)的作品。除了哲学、宗教和历史作品外,中国很早就有诗歌、小说和戏剧。唐朝时期,诗歌作为文学形式的.地位得以确立。戏剧是另一种古老且重要的文学形式。中国的戏剧通常结合了地方语言、音乐和歌曲,因此深受老百姓欢迎。
1.用一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可译为a literature written inone language.其中written in one language作后置定语修饰literature.
2.由…引起:可译为result from.而result in意为“结果是,导致”。
3.文学,戏剧和视觉艺术:可译为literature,drama andvisual arts.
6.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谈 篇六
一
1、亦余心之所善兮,()
2、()濯足万里流
3、()须把乾坤力挽回
4、日出江花红胜火()
5、何不策高足()
6、苍龙日暮还行雨()
二、《花间集》《四声猿》《六十家小说》《》《》《》《》
三、名词解释
风雅颂史记的五种体例大历诗风公安派桐城派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
1、这段文字出自《论语》的哪篇
2、孔子为什么对子路的回答“哂之”,子路的回答和冉有、公西华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3、由“吾与点也”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志趣。
4、五、作品分析(任选其一)
1、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论述题(任选其一)
1、举例说明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7.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 篇七
关键词:传记文学,文学史,发展轨迹
一、传记文学的概念
叙事文学的一种, 它以文学的形象化手法记叙人物的事迹、品德及经历, 既属文学范畴, 但同时又是历史著作。 (《新编文史地辞典》) 。关于中国传记文学史, 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 先秦是传记文学的萌芽时期;两汉是传记学的辉煌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各种体裁各种样式的史籍杂传、蜂出并见的时代;唐宋是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时期;元明是旧式散传的继进与文学传记的新扬的时期;清代是文学传记的兴盛时期。从这些不同时期的传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承演变历史, 还能作了全面的研究, 并且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班固的《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欧阳修的《新唐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沈约的《宋书》等优秀作品以及韩愈、柳宗元、苏轼、宋派、李开先、归有光等一大批优秀的著名作家在传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突破。
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史传作家其著作《史记》中包含“本纪”、“世家”、“列传”, 不仅仅都包含了传记文学作品, 而且一些历史人物传记给读者带来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熏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 并且成为了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自《史记》后, 还出现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等一大批传记的发展。《史记》中的许多纪传, 极富文学色彩, 是优秀的史传文学。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 有李少雍的著作《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
古代传记文学发展的历程上, 西汉和东汉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巅峰繁荣时期。从魏晋开始, 不同种类的传记作品如雨后春笋渐渐发展兴盛传承起来了。
二、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
1、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
《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 《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
2、两汉史传的辉煌和魏晋南北朝杂传的兴起, 西汉司马迁的
《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人物传记标志着汉代史传的辉煌。
3、唐代史传、碑志的繁荣和宋代传记的演变, 而《陈书》、
《北齐书》、《晋书》、《梁书》等八部作品被称为唐初八史, 占了中国古代所谓正史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 其比例是相当大的, 可以推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4、明代市民传记的兴起和清代传记的停滞, 明代一些著名的
散文家都写过不少颂扬节妇、烈女、孝子的传记作品, 李梦阳、李开先, 晚明公安派袁氏三兄弟, 以及张岱, 他们写出了一批包括商人在内的以市民阶层为传主的作品, 其内容和形式出现了世俗化倾向。清代出现了顾炎武的《书吴、潘二子事》, 黄宗羲《刘宗周传》, 桐城派作家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三、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第一是文字凝炼, 语言精美;第二是篇幅短小, 易于诵读;第三是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第四是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五是有明确的功利性。
根据传记文体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把它们分四类:分别为“史传”、“杂传”、“散传”和“专传”。
1、史传, “史传”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当初主要指纪传体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它最初没有确定的书名, 有人称其“太史公书”、也有人称“太史公传”, 更有人称“太史公”。“史记”一开始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时期开始, 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前四史”的说法, 它们就是《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2、杂传, 起于汉代, 兴于魏晋南朝杂传因作者率尔而作, 不在正史, 离史独立, 其传主形象反较真实。
它对传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独立地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例如, 刘向的《列女传》, 南朝梁代慧皎的《高僧传》, 是纪传体正史中列传的一小类, 还有史部起居注和杂传类。
3、散传, 古代传记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 以单篇流传, 或散见于各家文集中的个人传记, 特点是一人一传, 不单独成书。
关于这类传记, 自唐宋后历代文人都有大批的创作。明朝中期李开先的《亡妻张宜人散传》中最早出现“散传”二字, 单篇个人传记的名称因此流传下来。散传, 不仅有自序 (自传) 、行状、也有墓志铭等。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就是古代散传。
4、专传, 专传一词是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最先提出的, 指一人一传, 单独成书的中篇以上单人传记。
专传作品目前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全书共十卷。唐慧立原本, 彦悰撰定。记载了玄奘西行前情况和西行十九年的经历, 以及回到长安后到逝世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也有资料说是最早最详细的记录玄奘一生事迹的作品。
四、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 不允许虚构,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其描写对象。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 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传记读者的基本共识。一方面, 要有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 体现在真实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 运用想象或夸张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 然后作一定的艺术加工, 当然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生活的特定逻辑和人物性格。
第三, 它区别于普通的人物传, 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 运用恰当的语言。
第四, 传记文学有的和小说接近, 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传记文学作家创作时, 不是被动的受传主材料的限制, 而是重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渐进入传主的角色之中, 深入到传主的丰富复杂情感世界中去。传记文学是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形象性的结合, 也是历史的真和文学的美的结合。《史记》体现了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看, 即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
托马斯·卡莱尔说:“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诗人叶芝给了更高的评论:“一切知识皆传记”。由此可见, 传记文学在文学和历史上的非凡意义。梁启超提倡读传记, 曾表示:“读名人传记, 最能激发人志气, 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 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这是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谈到“二十四史”读法时提到的。传记文学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裁, 是一种精神上和艺术的遗产, 记载了许许多多历史上优秀人物, 让后人知道他们的业绩, 向他们学习, 以便发扬他们的光荣精神。鲁迅曾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重重困难始终没有打倒他们, 因为他们有一股韧劲, 他们坚强不屈,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本质特征, 仔细研究传记给我们带来的益处。通过对传主身上所体现的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崇高气节、美好品德, 坚忍不拔等精神来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2]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82.
8.《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之我见 篇八
本课程从上古文学直至近代,是高校中文专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多而杂的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成为摆在古代文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由于大量的理性知识都在文学史教材中,加之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因而很多同类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史”为主,作品的讲授成了阐明“史”所提出的已定观点的例证。由于学生缺乏对足够数量作品的深入学习、具体感受,所接受的文学史知识只能是粗疏、抽象、流于表面并且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比例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作品”与“史”的关系应当是作品是第一性的,“史”是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其发展脉络、规律的归纳与梳理。因此,本课程应将作品选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确立作品选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应在讲授、学习一定数量作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文学史理论。只有如此,才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具体体现在时间安排上,作品的讲授、学习至少应占到每位教师任课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文学史占三分之一。另外,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必须保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必须突出各时期的名篇佳作的讲授和学习。
过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教学中应当逐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授每一阶段文学史时,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概括要点法、列表法、学生讲授法、练习法等。
所谓概括要点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采用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概括归纳文学史的要点,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列表法是要求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列表的方式,列出书中涉及到的每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影响等等;学生讲授法就是定期选取一些简单篇目,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讲解,由学生自己讲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法就是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根据课本作出答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能力。概括要点法易于学生理清思路,但是呆板、单调,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列表法和学生讲授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用于已有了较高自学能力的学生,但耗时多,不易于教师把握;练习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但是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则显得不足。四种方法各有短长,为了避免教法的呆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我们应该穿插使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学知识。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教授作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史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生动,最具体的部分,它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教材,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每章节时,要要求学生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简单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层次来掌握课程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
一是记忆能力层次可分识记和背诵两种。识记,要求识记主要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背诵,要求背诵经典作品,熟悉其中的名句名篇。二是理解能力层次,主要要求理解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概括、归纳作品主旨,理解作品段落层次,认知作品的某些总体特征。三是简单运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具体艺术手法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主要文体、作家作品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作简要的解释说明。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层次,要求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以打破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沉寂状况,只有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悠久古老的古代文学才能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目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的形势下,注重学生平时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有终端检测即可。但笔者认为平时作业能督促学生用功,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测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好课程提供更多的保证,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这是终端检测所不能代替的。作业可以布置课外阅读篇目和背诵篇目,要求学生背诵百篇以上的诗文作品,选取自己理解最为深透的作品,每学期写出1至3篇短小的分析、鉴赏文章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专题讲座的开设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开设讲座的原则应是深、新、趣。观点应该深刻,课题应该新颖、有趣。这样才能在教材的深入研究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例如开设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散文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等等,目的是理清几种主要文体的发展线索,使在基础课中学习的文体知识深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对所选文体的研究能力。另外还可以开设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桃花扇》《聊斋志异》《红楼梦》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主要作家、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相应的研究能力。此外,笔者认为还应鼓励一些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搞讲座,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综合素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经验谈】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分类09-08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06-13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答案08-15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1-02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02-08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08-0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背诵篇目08-17
中国古代文学之西游记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