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角》教学反思
商万群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二是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2.《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二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数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 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小学教育中, 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养成思维的过程, 只有具有了数学思维, 学生才能顺利理解数学知识, 并学会使用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开发较少的阶段, 随着对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逐渐养成多种思维方式。“认识角”的课程知识学习, 不同于学生已建立逻辑思维方式, 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知识。因此, 教师要注意从“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 在开始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这一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角,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 可对角的组成及大小建立初步的理解。教师可简单演示角的做法, 并要求学生回家之后, 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每个人制作三个“角”, 为第二天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布置作业后, 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可能询问教师, 角要做多大的, 用什么材料等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大家选择家里可用材料即可, 角的大小随意。学生觉得做“角”非常简单, 于是认真回家制作“角”。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时, 角的张开角会变化, 感觉奇妙又疑惑, 于是期待教师第二天的授课。
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来激发思维,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认识角”知识做好思维铺垫。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其想象力也是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怎样理解“角”的概念, 只需适当引导即可, 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角”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将仔细斟酌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完成“认识角”教学。对于“认识角”教学而言, 教师应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并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若在课堂授课中, 学生仍无法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介绍, 让学生加深理解。如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足球射门过程中路线图, 解释离球门比较近的球员不射球, 而是传给离球门比较远的球员去射球的原理,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 理解角的概念, 使他们用生活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 注重开发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是互动的一方, 所以较容易引导学生如何认知数学问题。同时, 师生互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能够营造出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的环境, 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 角的教学中存在较多难点,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教师在教授“角的大小”时, 可利用课前制作的角模型进行讲解。课上, 教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角, 在学习角的构成后, 教师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几个角, 要挑选边较短、角度较大的角和边较长、角度较小的角, 教师把边长的小角固定于黑板上, 另选择边短的大角, 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两个角的另一边不能重合。教师可利用这两个角, 向学生讲授角的大小的概念。讲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学生会回答:“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学生可真正理解角的大小的概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认识角”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多难点和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疑惑并给予积极的解答。在设计“认识角”教学方法和内容时, 教师要体现自身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形象, 留给学生一定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认识角”是小学数学 (苏教版) 教学的一个难点。角的概念和知识非常抽象, 教师尚且觉得很难表述, 学生也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认识角”这个教学难点, 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并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几点“认识角”的教学策略, 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识角,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柳英.让思维活跃起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J].读写算数学教育研究, 2011 (21) :98-99.
[2]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44-45.
[3]刘娟娟, 赵东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 (5) :166-177.
3.《认识角》教学设计与赏析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知道角的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1.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物体,它们面的形状是不同的,像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平开关表面呢?(正方形)碟片的面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星、三角尺等),让学生观察。
瞧,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让学生说一说)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一些物品,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物品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学生观察、相互议论、教师参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角。
3.揭示课题:认识角(板书课题)。
4.你能在生活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找到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学生展开活动)。
赏析:教学一开头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新课。接着教师借用学生喜欢动画的天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物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角的特点。在抽象出角的概念后,又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的新课标理念,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增加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1.讲述:刚才我们从一些物体上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引导学生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讲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你能想办法做角吗?请动手试一试。(学生做角,教师参与)
2.做好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教师评价、激励)
3.这些物品的哪些地方藏着角?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活动情况)
4.看看小番茄、小萝卜、小辣椒、小磨菇他们又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想不想照他们的方法,自己做角呢?如果想做,再做一个角。
[赏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动画的天性,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操作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获得了自己探索数学的体验,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角,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同时在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初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到了两针形成的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根据你的想法判断课本第69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谈话:如果两个角的大小很明显,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两个角大小不明显,我们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出示教材第70页两个钟面上的角。提问:你们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办法)再看看小萝卜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请用这种比较方法判断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同桌合作完成。再指名说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的结果。
讲述: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赏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求知欲望,又学到了新的比较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教师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训练题,学生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面,发展了数学思考。]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大家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交流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做题,然后指名说出答案,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看第3题,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
让学生把合着的纸扇稍拉开些,找出两个扇柄的夹角,然后逐渐拉开。提问:你看到纸扇的角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把剪刀张开到最大限度,然后逐渐合拢。提问:在剪刀逐渐合拢的过程中,角有什么变化?在小组内做一做,说一说。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根据刚才你们讨论的意见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让学生判断)
再口答第5题。
[赏析: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的概念,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拓展这环节,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发现了角的知识内涵。]
五、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你能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吗?找出来让你的家人看看。
[赏析:认识角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学的知识点,积累了活动经验。]
本节课教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也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这样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学生对角的知识理解得透彻。
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使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总析: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理念新、基础实、方法活,先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来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串之中,形成悬念,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并以找角为由,导入新课学习,寓教于乐。通过情境串的创设,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求异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积极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师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去思考、探索、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3.注重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富有童趣,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除去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充分利用动画的效果,向学生展示“形、物”的分离,既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促进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4.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四
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语言的魅力。文章中晏子的话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的语言的巧妙,并从中体会晏子的人物特点。
我觉得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楚,抓住课文主线统领全篇教学。在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楚王面前,晏子是如何赢得楚王尊重的这一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展开学习。
2、设计问题精简,突出重点。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画出重点句段,通过品读句子并进行深入的理解,从中明白晏子说的话的意思,从而理解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3、 注重对重点词、句的挖掘。如晏子说齐国人多的那一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教学时出示古文让学生把古文中的三条成语带到原文中分清各指哪句话。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二、教学中的不足:
1、 在文章的写法上应该加强指导,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好在哪里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或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2、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好的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所以没有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自己没有做好引导示范的作用,当学生的读体现不出人物品质时,明知问题出在哪,但我还是蜻蜓点水的提出了朗读建议便匆匆而过,如果此时我大胆的施展范读技巧,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学生也会大胆尝试,朗读效果也会转好。
5.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篇五
从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先让学生辨析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角的区别,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是数学上的角。再通过物体“剪刀”、“钟表”、“三角尺”的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些实物种抽象出角,初步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让学生指出剪刀张开与合拢时角的所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再结合钟表的出示,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形成角的大小也不同,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而且角还是有大有小。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化,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认识”的过程,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形成原因,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的生发并逐步的形成。
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要有动手操作的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整的形成知识的模型。因此,学生初步感知角后,应让学生动手做角。学生用准备好的工具,如小棒、折纸、铅笔、绳子等,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角。其实这种做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想象、尝试、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6.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 篇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7.《认识角》教学设计之二 篇七
教学要求: (1)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 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 (3) 初步建立角的空间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4) 结合信息技术,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活动角、三角板、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 这个字大家认识吗?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呢?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学了数学乐园的“角”, 说说你知道角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角”。
教师:“在数学乐园里有一个角的乐园。在角的乐园里, 我们不仅能玩得开心, 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角的乐园游玩, 你们想去吗?”学生回答。教师:“我们先来看一下,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几个景点。”电子白板出示参观的线路图。展览馆→操作室→休息室→活动室→表演大厅→留言坊。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板书课题:认识角。
2. 操作演示, 感受新知
⑴展览馆里找角、看角、说角。教师:“我们先到展览馆看角去。它们的身上都藏着角, 谁愿意来找一找呢?”电子白板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⑵教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 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能找到角, 现在让我们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比一比, 谁找得又对又快又多。”学生开展比赛:每小组找两个同学快速汇报, 音乐完成就可以顺利去参观下一个景点。⑶学生在操作室中折角。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问:“屏幕中的这张纸上有没有角?谁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请学生把折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在角上画一条弧线, 利用电子白板演示折角的过程。教师问:“同学们也想动手折角吗?”学生选择台面的纸也来折一个角。教师说:“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摸一摸, 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说一说:“两边平平的、直直的……”⑷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让学生用感官摸一摸角上都有什么?教师:“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这个角的顶点, 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 (2) 学生在纸上画上有不同角度的角。老师和学生进行比赛。 (3) 通过电子白板介绍各部分名称、表示方法。再请学生指一指教师画的角有些什么组成部分?顶点1记作:∠1, 读作:角1。学生在自己折的角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4) 在休息室里辨角。进行练习, 判断哪些是角。教师引入:“角爷爷要过生日了, 他准备了这么多的蛋糕, 要请角家族的成员来参加, 你瞧, 这一会儿的工夫就排了两队了, 他们都说自己是角, 小朋友, 你们都认识了角, 你能帮帮角爷爷, 找找在这些图形中,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为什么?”请学生帮忙辨认。
3. 在活动室制作、演示活动角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作图功能, 请同学们试着用两根小棒做一个角。”教师:“用两根小棒做的这个角和一般的角不一样, 这个角怎么样?”学生回答:“角会张大张小。”教师:我们把这个活动的角叫做活动角。”⑵玩游戏:听口令把角变大变小。教师先演示, 然后学生练习。同一小组的学生听口令变化指定的角, 大的角, 小的角。小组长的角摆在台面上让其他学生比着变大变小。⑶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张口越大, 角就越大;张口越小, 角就越小。⑷教师板书:“角的两边张口越大, 角越大。”学生操作, 比较角的大小, 同时利用电子白板显示比的过程。⑸设计练习情境:笑笑和小淘气在争吵, 两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板, 他们都在说自己的三角板比对方大。到底谁的大?设下疑问, 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台面的纸的三角板比一比, 发现:尽管大小不同, 但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 从而体会出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板书: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
4. 应用新知, 进行表演
教师:“有一个很调皮的角, 出示一个角的图, 数一数它有几个角?”电子白板演示。教师:“它在自己身上添了一条线, 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教师:“哎呀, 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请同学们快
以上是不同教师上的两堂基于电子白板的数学课。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架构, 我们通过这两堂课, 可以感受到电子白板给我们课堂带来的显著变化。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教学是创造与开发的过程。电子白板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设计内容。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 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案例1里, 在“实物图中抽象角”的过程中, 教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还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 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 避免了以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过多的预设。在“角的大小比较”环节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电子交互式白板上画一个很大的角, 并请其他学生画更大的角, 然后运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功能进行现场拖动、旋转、重叠, 从而进行大小比较, 现场取材及生动、形象地比较非常好地体现了“动态生成”的理念。
案例2里, 教师先让学生寻找角, 获得初步的感知, 然后让学生折角、画角, 使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发现了角的多种特征及表示方法。接下来是利用电子白板介绍角的知识。由于给予了学生一个自己去寻找、发现角的过程与空间,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提出了多种表示方法, 这些都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的。还有些非常具有创造性, 真正实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两个案例中, 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的生成, 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 重新调整教学结构, 重组信息传递方式, 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 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两个案例中, 教师充分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技术, 运用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匹配功能、即时反馈等功能, 提高了视觉效果, 激发了学习兴趣, 将老师从过多的课前预设中解放出来。
案例1里, 教师在“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角”环节中, 运用电子交互式白板功能, 现场快速画出了一组几何图形;在“抽象角”环节中, 教师准确地画出学生在实物图片上找出的角;在“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中, 师生一起将学生现场画的几个角进行比较;在“画角”环节中, 教师调用电子白板“直尺”工具, 进行现场板演, “直尺”工具的使用让板演更加准确且形象;“角的分类”环节中, 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直接进行分类, 标注的操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案例2里,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 通过“展览馆→操作室→休息室→活动室→表演大厅→留言坊”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特别是最后的“留言坊”, 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留下了各自在本堂课中最想说的话, 包括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没有理解的地方, 效果很明显。
8.《认识角》微课程设计 篇八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而后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认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续学习进一步认识角以及角的度量和分类知识奠定基础,积累经验。这一课在以往常规课堂中的教学并不是很顺利,尤其是学生在找角环节中只能局限于教室,在做角、比角、折角环节中,如果单靠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参与就不够,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先演示随后再让学生操作,课堂时间又会比较紧张,而且部分后进生可能会跟不上大多数学生的节奏。基于这些考量,笔者尝试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
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并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③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达成目标。达成目标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而是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找准达成目标,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就有可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达成目标是整个自主学习的灵魂。笔者根据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从学生本位出发,设计了如下达成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并能说出角的组成部分,会指出物体面上或是平面图形中的角;能够正确识别角;会用两个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并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为了达成这一设计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①学生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述,明确自身应该达到的目标,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②目标的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从知道角的概念到能够辨别角,是对概念的简单应用。③教师引导学生做角、比角,在实践中体会影响角大小的相关因素,是对概念的升华应用。
制作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能全面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并能够指导和检测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在设计这份自主学习任务单时,笔者遵循了以下逻辑:①提炼达成目标;②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依次可以概括为认角、找角、辨角、做角、比角、折角六部分;③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指导其更好地完成课前学习;④设计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形式,形成目标管理的意识。
整个学习任务的设计,笔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本位,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2.设计并录制微视频
笔者设计并录制了教学微视频,它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会知识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节课的微视频依照以下逻辑线索进行设计:①从情境图入手,初步感知角的特征;②通过比画身边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③搭建活动角,探究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④动画演示,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⑤折纸游戏,再次感受身边的角。
视频的录制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录制PPT上的内容,首先将微课中所需的知识呈现在PPT上,再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并配音,后期还可以对视频的时间轴编辑,剪去错误的部分,再进行渲染,生成视频;另一个板块是相机拍摄的部分,这一板块的加入主要是因为《认识角》这一课题本身的特殊性,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比画身边的角,那么在微视频中就需要有一个比画角的示范,拍摄一段教师比画角的录像作为示范就最合适不过了,只是相应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将两段视频合二为一?在其他教师和网络的帮助下,笔者发现了一款软件——“格式工厂”,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款软件中,使用者可以添加多个视频,对它进行合并,并生成需要的格式。最后,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相机拍摄录制视频,再利用“格式工厂”编辑视频,合成并导出MP4格式的微视频。
应用过程
1.第一环节:课初检测
上课伊始,笔者快速检测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情况,并作评价。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检测不但毫无负担,而且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学生经过自身努力掌握学习内容,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时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2.第二环节:提升练习
(1)比角练习
翻转中的课堂是内化知识的地方,有梯度的练习才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挑战有难度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还能促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里提升练习的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课前所学的知识,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能够找到钟面上的角,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这也是在明确了影响角的大小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完成上述任务后,笔者要求学生先组内交流,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以促进同伴互助协同发展。展示交流时,笔者要求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同学互动,使之能在质疑与思辨中进一步内化知识。同时展示让学生感觉在扮演教师的角色,更充满自信。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2)数角练习
数一数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设计了两个练习,分别是数一数多边形中的角和由一个点引出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中的角。前者相对简单一些,在学生独立解决并交流结果后,教师再追问三角形中有三个角,四边形中有四个角,五边形中有五个角,那六边形、七边形、十二边形各有几个角呢?帮助学生联系旧知,完善知识网络体系。后者相对难一些,里面还包含了由两个小角拼成的一个大角。学生完成后,再在组内交流看法,同伴互动协力找出图形中所有的角,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并且信心十足。
在提升练习的过程中,从知识方面而言,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角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能力方面而言,展示与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第三环节:协作探究
提升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探究比较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难点,但日常课堂因为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而在这里可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选择对象比较,并在操作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第四环节:展示评价
展示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台上汇报、台下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都更深入,对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对各个小组从探究形式、同伴互助、汇报情况等方面做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希望。
评价与反思
1.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责最初的定义,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的人。翻转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自主发现问题后再去解决问题。
2.能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在《认识角》这一课中,笔者在微视频中展示了角的实际物体图片,然后抽象出角,再动态标出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口述角的定义、顶点、边的概念。把这样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学生不仅能够看到而且能够听到,通过微视频的步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突破了重难点。
3.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角》这一节微课中,笔者除了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之外,还加入了一个有趣的折纸游戏,利用微课将折纸的步骤一步一步呈现出来。当最终出现了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马就被调动了起来,随后在折纸作品中找角,比画角的环节学生也学习得格外积极。可见利用游戏回顾本课学习的知识点,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认识角》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
2.达成目标:
①知道并能说出角的组成部分,会指出物体面上或是平面图形中的角;
②能够正确识别角;
③会用两个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并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3.学习方法建议:
指一指,说一说,拼一拼,拉一拉,折一折。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任务二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面上有角?写下来。在你找出的实物上指一指角。
任务三 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是的画“√”,不是的画“×”)
( ) ( ) ( ) ( ) ( )
任务四 用两根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并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任务五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怎样使你的角变大一些,变小一些呢?动手试一试吧!
②通过操作,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请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吧!
任务六 折纸游戏。
用纸折出你喜欢的作品,并在折纸过程中找一找折出的角,用小弧线标示出来。
三、困惑与建议
评委印象
陈老师为打破常规课堂上教学《认识角》一课的局限性,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探索,她把本课的知识传授环节前移,设计了任务学习单来引导学生学习,还以课堂形式预告来重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她的微课程设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才能成功,所以从达成目标的设定、学习任务的安排、微课的录制、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都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面对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会立刻明白本课学习后自己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主动做,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意图十分明显。六个学习任务也十分明了,方法明确,易于操作。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用问题时刻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微课视频清晰流畅,讲解透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堂形式预告让学生提前了解了课堂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人机交互观看视频来实现,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非常重要,教师安排的协作探究和展示评价环节有利于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更有助于他们内化习得的知识和拓展个人的能力。
2.设计的学习任务精细
陈老师设计了认角、找角、辨角、做角、比角、折角六个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并给出了“指、说、拼、拉、折”的学习方法建议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学习。这些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与达成目标紧密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支架。这些任务中有的能帮助学生感受身边的角,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有的能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有的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的能化抽象为具体,有的又能化具体为抽象。这些带着问题的任务精确地指引着学生去经历对角的了解、理解到掌握的知识建构过程,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内化知识,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针对这些有梯度的学习任务,教师先引导学生学,让他们明白、理解后再去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听、被动学的状况,使自主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9.《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九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观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这个活动旨在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初步感知角的特点。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一组“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环节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寻找周围物体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动手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10.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找身边的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也就是说我要力争做到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另外我还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自己感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
11.“认识图形”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图片,以及各种实物。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个盒子,是老师给你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想。
师:你猜猜里面是什么?
生:我猜是糖果。
生:我猜是玩具。
…………
师: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看一看。(学生打开盒子观察。)
师:能不能把这些物体分分类呢?(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感知图形
(一)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生:球分一类,长方形、正方形分一类,圆柱分一类。
生:方的和方的分一类,圆的和圆的分一类。
生:圆的分一类、方的分一类、圆柱一类。
生:我们把长方的放在一起,把正正方方的放在一起,把球放在一起,把圆的放在一起。(图略。)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分法吗?有什么不同想法吗?
生:我同意第四组的汇报,他们分得很细致。
生:我也同意第四组的分法,他把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这组同学把这些图形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同学一样,按形状来分吗?
师:请你们组的同学把每一种物体举起一个让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师:按照形状的不同,我们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各类实物。)
(二)摸一摸
1.认识长方形。
师:请大家拿起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然后把它举起来,看谁举的高。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其实这些物体在数学王国里也有好听的名字。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贴到黑板上。)你喜欢的物体是这样的,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
生:长方体。
师:它不叫长方形叫长方体。同学们说一遍。
生齐:长方体。(教师板书:长方体。)
师:你能在桌上找到长方体。(学生举起一个长方体。)
师:请你像老师一样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学生观察。)
师:谁能说一说感觉怎么样?
生:看起来长长的。
生:有一面是长方形。
生: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认识正方体。
师:再看一个,这是什么?(出示正方体贴在黑板上。)
生:正方体。(教师板书:正方体。)
师:跟老师说一遍——正方体。
生齐:正方体。
师:像刚才摸长方体一样仔细看一看是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硬。
生:方方的。
生: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手拿一个长方体。)摸一摸是不是平平的。
(再拿起正方体。)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老师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长得差不多。你们能区分开它们吗?
师: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再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请你举起一个正方体。(学生操作。)
3.认识圆柱和球。
师:看看桌上,我们还有哪几个物体不认识?拿起一样你最喜欢的物体,像刚才一样认真看一看长的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和同座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物体介绍给同学听?
生:我喜欢圆柱体。
师:老师把你喜欢的圆柱体贴在黑板上。(教师出示圆柱体贴在黑板上。) 有什么感觉?
生:圆柱体摸起来滑滑的,上下摸起来平平的。
师:谁来介绍你喜欢的物体?
生:我喜欢球。
师:它是什么样的?(教师拿球贴在黑板上。)它和我们玩的小球长得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球(板书课题:球。)(图略。)
师:刚才这个叫圆柱,把“体”去掉,读一遍“圆柱”。
生齐:圆柱。
师:还有一个没发现,老师把圆柱和球放在桌子上,轻轻一推,发现什么?
生:它们可以滚动。
师:球可以这样滚。(教师演示前后左右滚。)圆柱可以这样滚。(前后滚。)endprint
生: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师:对了, 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三、生活中的图形
师:看黑板,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生活中的物体,如果他们跑到书上、纸上、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我们试试看。
师:(教师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图片)这是——
生:球。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
师:大家都是火眼金睛。
师:生活中认识了新朋友,可别忘了我们身边的老朋友。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四、巩固练习
师:找到你们的朋友了吗?生活中的老朋友和认识的新朋友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让我们再跟新朋友聊一聊。
师:你们还记得这些新朋友的样子吗?
生:记得。
1.猜谜游戏。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找一找。老师来说儿歌,小朋友轻轻找这些物体把它举起来。
师: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是哪一个?
生:球。(学生举起球。)
师: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它是谁?
生:(学生举起正方体。)正方体。
师:上下平平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生:(学生举起圆柱。)圆柱。
师: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常常随处见。
生:(学生举起长方体。)长方体。
师:在生活中,像这4种形状的物体还有很多很多。看一看我们教室,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图形一样。
生:我们教室里的灯管是圆柱体的。
生:我们教室里的粉笔盒是正方体的。
…………
2.蒙眼猜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呀?
生:愿意。
师:游戏的名字叫“蒙眼猜物”。这个游戏要3个同学一起玩,第一个蒙住一个小朋友的眼睛,旁边的另一个同学递给他一件物品,让他摸一摸,猜猜手里是什么图形。你猜是什么?(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游戏的方法和步骤。)
生:球。
师:大家看懂了吗?3个人一小组,游戏开始。
(学生游戏,老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你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露出长方体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那部分,让学生猜猜。)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
生: 我认为是长方体。
师:这一面可是正方形。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因为露出的这个面是正方形。
师: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大家看。
生齐:长方体。
师:为什么有一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它反而是长方体呢?说说你的发现。
生: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所以它还是长方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有理有据。像这样,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它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有些牙膏盒和药盒,就是这样的物体。(屏幕出示。)
3.数一数。
师:大家看——(出示多媒体)看这是什么?
生:一只小狗。
师:你们喜欢它吗?看一看它是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生:球。
师:那你来数一数,球有几个?
生:2个球。
师:数数长方体有几个?
生:4个。
师:正方体有几个?
生:1个。
师:圆柱体有几个?
生:4个。
师:小狗陪我们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想回家。请大家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把它送回家。
生:用圆柱和长方体搭个车,就可以把它送回家了。(教师演示。)
师:用两个圆柱,上面摆一个长方体就成了一辆车,小狗坐在小车上回家可轻松多了。
五、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哪几种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师:其实,在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其他形状的图形,大家看这是三菱柱,这是六棱柱,这是圆锥,这是三棱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物体,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探索数学奥秘的心灵,那么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本领。老师给大家留一项作业,在生活中也找到这些物体画出来给老师,好吗?
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有关几何的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除了着重体现“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课标的要求,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学校的大门,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通过“猜一猜”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复习巩固部分,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蒙眼猜物”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以及互相沟通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面很广,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
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尤其是当一个正方形的面朝向学生时,学生易认为这是正方体,虽然也会有学生会认为是长方体,但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这就须要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去判断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在“蒙眼猜物”结束的时候,我把这个难题很自然地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及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能力,更加进一步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不足:
12.《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十二
《认识角》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P73—76“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角的知识。本设计通过“拼一拼”、“摸一摸”等一系列的体验性活动贯穿全课。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教学内容看角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 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所以本篇教学活动设计以教材为基础, 结合学生实际, 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本节课分为初步感知—直观体验—操作练习—发展新知这几个层次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 , 同时体会到角来源于生活并无处不在。
2.在互动体验和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与哪些因素无关,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活动一:拼图游戏, 引入“角”。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 抓住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设计拼图游戏这一环节, 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学生动手拼图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角”的图形。
上课开始, 先让学生做一个“拼图游戏”:分别用两根、三根、四根小棒随意拼图形。
当用两根小棒时, 很多学生都能拼出角来, 老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顺势揭示:像这样的图形, 我们把它叫做角。
活动二:说一说、剪一剪、摸一摸, 体验角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角的特点, 感受角来源于生活, 并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设计了如下实践操作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都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过角, 让他们自由交流, 并且强调角一定是在物体的表面上的。例如, 黑板的表面上有角, 同时可以用手顺势摸一摸黑板的表面, 暗示学生角是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
2.出示五角星、三角板的图片, 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图片上的角, 将这些图形从纸上剪下来, 然后摸一摸它们上面的角, 并让他们交流剪、摸、看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然后归纳出角的特点:角有两条直直的边, 一个尖尖的顶点。同时向学生介绍表示角大小的弧线符号: 通常我们会从角的一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边, 用这个记号表示角张开的大小。
3.在生活中寻找角。学生找角的范围很广:文具、书籍, 教室里的各种事物。找到这些角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摸一摸两条边中间所夹的部分。
活动三:做角、玩活动角, 体会角的大小变化。
动手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这一环节是希望在操作活动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比如用肢体动作强化对角的感知, 在玩活动角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角变大变小的奥秘。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角。学生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 因而兴致勃勃, 每人都想上台一展自己的创意。他们运用自己的腿、手臂、躯干、手等表示出了五花八门的“角”。 (在这个环节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我们的活动只是一个形象的表示, 并不是严格遵循角的定义, 而且生活中很多“角”都是这样, 因为客观需要而有所“变形”。例如:桌角, 为了避免学生受伤不能做得太尖。 )
2. 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做角。我们可以用上自制的学具———活动角, 让学生用活动角做一个角, 然后想办法让角变大、变小, 引导学生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角是如何变大变小的。小组展开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活动四:学习画角, 探索角的大小与边无关。
在这一环节希望学生掌握正确的画角方法, 通过尝试延长、缩短角的两边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感觉画一个角, 然后通过课件演示规范的画角步骤和方法, 并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标清楚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加长角的两边, 抛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老师把边加长以后, 这个角的太小改变了吗?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由辩论, 认为角变大了, 说说你的理由;认为角的大小不变也要拿出有力的理论与之辩驳。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结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活动五:拓展欣赏, 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同时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最后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物如:剪刀、皮箱、时钟、房顶、家具。让学生找出这些藏在生活中的角, 同时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后的实践活动:回家后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听过的角都记录下来, 名字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鼓励学生只要留心观察生活, 一定会有收获。
【活动评述】
13.《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十三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衡华 的工作室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4―6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并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PPT演示课件
学具准备:活动角,小棒,棉线,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唤醒认识
1.引出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2.找找角。
情境:角可调皮了,这不,它现在已经悄悄藏起来了!你们有信心把它找出来吗?
【反思: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捉迷藏情境,让学生带着神秘感进入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提取角。
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下面就请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角“角”,闪亮登场。这样的图形就是角。
【反思:引导学生找物体上的角,并借用媒体突出这些角,继而隐去实物,抽象出角。从具像的物体中抽象出数学图形,这是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说一说。
知道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请学生介绍角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板书“顶点、边、边”)
两条边夹着的部分就是角,一般我们用小弧线做上记号。
2.找一找。
认识了角,找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上也藏着角?(黑板,书本,窗户,门,三角尺,房角……)并让学生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反思:通过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但是这一环节,最好能安排在提取角之后,因为两者同为生活中找角,放在一起,学生学起来更顺畅些。】
小朋友们可真会发现呀!角摸上去该什么感觉呢?
3.摸一摸。
拿出三角尺,自己摸一摸它的角。谁来说说你摸角后的感受?
(摸角,感觉角的顶点尖尖的;摸两条边,感觉直直的。)
反思:
4.画一画。
感受了角,你们能在纸上画一个角吗?自己画一画。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老师相机示范画角后以儿歌小结: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学生再画一个角)
【反思:画角环节,我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画一个角,通过我的观察,好多孩子都是借助三角尺,把三角尺上的角画下来的。当然这样画角也是对的,但是这样画出来的角个数有限。因此,我追问学生:“怎样画,画出来的角才会各不相同呢?”有学生就想到: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往不同的方向画出两条边,这样画出的角就会各不相同。这样设计,学生就自然明白“先画顶点再画边”的画法的妙处所在了,接着再安排学生照这样的画法画一个角,学生对画角的方法就记得更牢了。】
5.做一做。
画出了角,你能用小棒、圆形纸片或者一根棉线做出一个角吗?选择一样或者几样学具做一个角,和同桌说说角各部分的.名称。(选用不同道具的三小朋友展示自己做出的角。)
【反思:我为学生准备了三种材料,让学生进行创作做角。小棒是每个学生第一想到的材料,只要把两根小棒一头靠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角;棉线可以两个学生合作完成,意在强调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用圆形纸片折出一个角,大部分学生犯了难,经过个别学生的折角展示,其他不会的学生也学会了折出一个角来。这里做得不到位的是,没有能用投影仪,让学生个别去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动手摆一摆、拉一拉、折一折,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角的顶点是尖的,角的两条边必须是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渡: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朋友,还得看你们的表现呢!
6.判一判
判断是否是角?说说你的理由。
【反思:我让学生先判断哪些是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些不是角,为什么。先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角的概念,再让学生讨论哪些不是角,更有利于学生的对角的概念的正确形成。】
7.数一数。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观察第二排的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像这样的几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个角。
老师有几道题考考大家,像这样的八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十边形呢?
【反思:由于考虑到时间问题,这道题我安排学生直接看一题回答一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没考虑到反应慢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里应该用“先练后评”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交流过程建立在自身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小朋友们的表现可真棒啊,角决定和你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啦!
(二)认识角的大小
1.拉一拉
请出你们的好朋友活动角,任意拉一个角,举起展示。告知学生:这些角还有大小呢!
2.比一比
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点名比角的大小,学生演示比角的过程。(角大小不明显的可以将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再重合其中的一条边后再比大小。)
3.变一变
怎样把这个小角变成大角呢?一名学生示范拉角。
每个孩子举起自己拉出来的角,一起将它变大,一起变小。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反思:比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先通过动手拉活动角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再让学生之间互比角的大小,再根据指令,一起将角变大,变小。让学生在动手拉角的过程中,轻松了解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小,角就小。
4.想一想
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两边所画长度不同的角。
想一想:这两个角大小又是什么关系呢?(课件演示)
5.看一看
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少呢!(挖土机、指甲钳、扇子,剪刀,打开的门)
【反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熟悉的,但学生平时并未发现它们角的大小作用。通过这里的展示,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之大,同时感知到数学知识原来就在生活之中。但是,如果这里的挖土机,指甲钳,剪刀,打开的门都能设置为动画演示,这样学生对角的大小作用的认识将会更形象,更深刻。】
角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角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课后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去生活中找找,看角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作用!
三、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猜一猜,剪一剪
角和我们玩的特别高兴,它还想和我们玩个游戏呢!
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反思:这里学生一般能想出三种不同的剪法,分别得出剩下三个角、四个角、五个角。学生想出的三种方法,我让学生指着自己剪后的图形自己来介绍,其他四种方法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回顾课堂,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反思:课末进行必要的新知小结与对话,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
五、当堂检测,巩固成果
14.《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十四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认识角》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教学《认识角》的反思07-24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10-23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7-20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认识角-翼教版07-2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08-26
《认识方位》教学反思09-04
《认识日历》教学反思11-21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06-23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