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高一化学

2024-11-23

24中高一化学(共11篇)(共11篇)

1.24中高一化学 篇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内科和肿瘤科患者, 共48例,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龄31岁~76岁, 平均年龄51.3岁;胃癌15例, 乳腺癌8例, 肺癌6例, 结肠癌14例, 淋巴瘤5例。根据静脉炎标准[2]确诊, 其中Ⅰ级静脉炎15例, Ⅱ级25例, Ⅲ级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4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静脉炎分级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将新鲜干净的马铃薯纵向切成厚约2 mm薄片敷于发生静脉炎的血管外, 用胶布适当固定, 外敷范围超过病变2 cm~3 cm, 每天4~5次, 每次2 h, 外敷过程每30 min更换1次, 7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用50%硫酸镁纱布条沿静脉炎的血管外湿敷, 每天4~5次, 每次2 h, 湿敷过程保持纱布湿润, 7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红肿热痛等症状在用药1 d~3 d内完全消失, 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者;有效:发热消除, 红肿和疼痛在用药1 d~3 d内减轻者;无效:用药3 d发炎部位无变化者。以痊愈、有效计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7%, 对照组为66.7%, P<0.05, 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例 (%)

注:总有效率比较χ2=8.24, P<0.005。

3 讨论

临床上由于大剂量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 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机械刺激, 直至损伤血管内膜, 而发生静脉炎[3]。同时高浓度药物所致局部高渗透压, 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再加上静脉穿刺进针不当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等对血管的化学刺激, 可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疼痛, 血管变硬, 甚至机化阻塞,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即化学性静脉炎。目前临床上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方法较多, 如硫酸镁、芦荟、艾灸及新癀片等[4], 但其疗效存在较大差异, 且缺乏相互对比资料。

马铃薯属茄科植物, 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具有消炎解毒、止痛、缓解痉挛、促进细胞再生和伤口愈合等作用。马铃薯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对改善免疫功能, 增加白介素、消除毒素、消除有毒自由基等具有重要作用;马铃薯中的异柠檬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毛细血管之功效;马铃薯中的蛋白质可促进新生微血管形成, 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马铃薯中的龙葵素有缓解痉挛作用;马铃薯中的维生素C可促进细胞间质以及胶原纤维和黏多糖的合成;有抗感染及解毒作用;增加毛细血管韧性, 散瘀, 防御出血倾向;马铃薯中的维生素P、A、B族, 能促进受损皮肤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再生, 防止伤口感染恶化, 加速新生组织生长及修复毛囊、汗腺、皮下组织, 同时可降低传导痛觉纤维神经和纤维细胞的兴奋性, 从而发挥止痛作用。本研究中应用马铃薯治疗化学性静脉炎有效率为91.7%, 远高于对照组, 显示采用马铃薯外敷明显减少了重度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化学性静脉炎, 其消炎、消肿、缓解痉挛、止痛疗效好, 并有软化、修复血管, 减轻患者痛苦, 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功能。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实用、疗效好、无副作用、患者易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新鲜马铃薯薄片外敷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8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n=24) 和对照组 (n=24) 。试验组采用新鲜马铃薯洗清洁后纵切薄片, 厚约2mm外敷治疗。对照组选用50%硫酸镁纱布条湿敷治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1.7%, 对照组为66.7%, P<0.0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鲜马铃薯具有消炎解毒、止痛、缓解痉挛、促进细胞再生作用, 是治疗化疗引起静脉炎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静脉炎,马铃薯,护理

参考文献

[1]谢玉兰, 孙俊聪.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湿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04, 44 (35) :43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419~428

[3]江珉, 于丽娜, 江咏.化疗患者静脉炎的防护[J].现代护理, 2005, 11 (12) :922~923

2.24中高一化学 篇二

关键词:高一化学;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52-01

本人大学毕业以后来到高中担任化学教师,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经过必修一的学习之后,成绩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导致某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后续的选修中更是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如果在高一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到了高二、高三就会出现更加难以弥补的分层现象。因此,在高一化学学习阶段,若不能正视学生的差异,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则必然不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选修阶段的化学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探索高效的减少或消除学生分层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当今时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探究。科学探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探究并最终达到探究目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由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的分组与一般的分组形式不同,首先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分组工作就应该有如下的思考和操作。

学生的分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分层是表现在多种方面的,既有认知能力的、方法技能的,也有学生观念的分层,同时有学生兴趣、动机等的较大差异。因此,对学生进行的分组应该是动态的,针对每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事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单、疑问单或者作业分析或调查访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情诊断。诊断之后,把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小组按强弱异质组合,编组时具体考虑如下:

(1)保证组内成员的化学知识基础有高有低,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从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中受益。对于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来说,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加强其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同时增强责任感,对知识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则能够得到来自教师以外的本组其他同学的更多帮助,在心理层面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同时能从其他同学那里感受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

(2)学生的能力各有侧重,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思维灵活,在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内容上,尽量要让每一个分层次学习小组在组员上都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在以交流与讨论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上要让每组都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时,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中要尽量使每组都有思维灵活和思考全面以及计算技能强的学生。总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编在一组,这样有利于提高小组活动效率及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

(3)在分层次小组教学中考虑到男女生在认知风格、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采取每组内男女搭配形式,可以开阔不同性别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视角,在更多视角领域进行思维的发散,同时促使分层次小组整体在学习与处理问题方面更为理性和严谨。

通过以上方式组建小组,可以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体现分层次教学中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更能够让每位组员尽快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快、更好地进行全面自我提升,更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总之,在相同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学习化学时,所呈现的各方面状态出现极大的差异,是一种学习非正态发展,称为化学学习两极分化。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化学知识掌握,更阻碍整个化学教学。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一化学采用分层合作教学模式,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提高高一化学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池深波.实施分层教学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0(11):273-274.

[2] 苏锋.分层合作学习法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教育(下旬),2010(4):17.

[3] 李兴海.“分层合作学习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72-73.

[4] 曹宏图.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J].甘肃教育,2009(17):30.

[5] 潘新红.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72-76.

[6] 吕晓杭.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高考(综合版),2012(11):41.

[7] 陈隐婷.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75):179-180.

3.24中高一化学 篇三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1、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 S Se Te Po ⅥA

氧硫硒碲钋

周期:二三四五六

2、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 = 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 SO3 SeO2 SeO3 TeO2 TeO2

H2SO3 H2SO4 H2SeO3 H2SeO4 H2TeO3 H2TeO4

H2S H2Se 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P129一、三、1与2,思考。

4.24中高一化学 篇四

一、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积极稳妥地开展普通高中高一阶段化学新课程实验,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讲,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有26个班,共有学生1600多人,其中2个特尖班,10个实验班,14个强化班。初中虽然已学了一年化学,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化学学习的方法还不是很清楚,学生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编写方式比较陌生,再加上学生来自各地各个学校,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要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和基本的化学学习技能都比较欠缺,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习惯都很差。

三、教材分析

化学(必修2)共分四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2(必修)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以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介绍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性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表等内容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本意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意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其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枞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为例,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和产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章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1)突出主题,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2)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3)更新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四、教学措施及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加强备课

一是搞好个人备课,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化学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化学教学课堂。以初中基本知识为背景对高中化学模块进行新的整合要,达到教学的优化设计,在对初中化学进行必要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

二是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备课小组集体的力量,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教材教法、学法指导、进度考练等方面形成统一的认识;加强备课组内沟通与联络,注重集体备课,集体钻研教材,切磋技艺,共同提高。提倡相互听课评课,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每一节教学都应制成课件,并集体讨论确定做到资源共享。

三是以青蓝工程为依托,以结对帮扶为基本形式,实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从新、老教师帮扶和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师道德的培养和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3.提高课堂教学

(1)遵循教学常规,对学生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适当放低教学起点,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提高的空间;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上课要精讲,讲重点、破难点、释疑点;要求每个学生在教材或笔记本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2)转变教学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问题意识。

①紧紧围绕“转变教与学方式”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关键点,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训练方式(包括题型和出题方式),按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②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忽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③教学过程中注重三维教学,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重点运用启发教学和实验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讨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注重知识迁移,以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化学问题的习惯。

④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适当放慢讲课速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述以及听讲、笔记、质疑、练习、复习等基本的学习能力,答题时做到文句简洁、要点明确、书写规范等;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网络等方法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⑤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室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知识面。

⑥改选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求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认真阅读感知教材,作好读书笔记,找出问题的答案或释疑的思路、方法,教师给予评价,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疑问。

⑦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4.精选习题,落实有效训练

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习题;做到选择题要精选,密度要适度,反馈要及时;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多拿分;要通过讲评评出方法、评出规律、评出能力。

5.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集体备课活动安排 1.基本要求

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章节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节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做到五备和五统一: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程序;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训练、统一单元测试。2.内容及时间安排 周次

内容

主讲人

讨论第一章教学工作建议 §1—1课件和教案分析

卢本福 曾红

讨论确定本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1—2课件和教案分析 卢本福 肖劲松

§1—3课件和教案分析

第一章小结分析单元测试安排

刘荣萍 卢本福

§2—1课件和教案分析

总结第一单元测试情况,安排做一套高考题

杨丽 肖劲松

§2—2课件及教案分析

罗双燕

§2—3课件及教案分析

王秀英

全组教师做一套全国高考题

罗双燕

第二章小结及单元测试安排 §3—1 课件及教案分析

卢本福 李平

总结二章测试情况 半期考试前复习出题

卢本福

半期考试

§3—2课件及教案分析 半期考试分析

王敏 卢本福

§3—3课件及教案分析 做一套高考试题

张登凯

§3—4课件及教案分析

许老师

§4—1课件及教案分析 第三章小结和出题安排

罗双燕 卢本福

总结前期工作

王敏

高考§4—2课件及教案分析

刘菊兰

第四章测试安排期末复习安排

卢本福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工作总结

3.各章单元测试出题安排 内容

出题人

审题人

第一章

刘荣萍

肖劲松

第二章

罗双燕

王秀英

半期考试

张登凯

卢本福

第三章

李平

王敏

第四章 刘菊兰

曾红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2.20~2.26

评上期期末试卷

§1—1 2

2.27~3.5 §1—1 2

§1—2 2

3.6~3.12

§1—2 2

§1—3 2

3.13~3.19

§1—3 2

小结和考试

3.20~3.26

评讲第一章测试题

§2—1 3

3.27~4.2

§2—2 4

4.3~4.9 §2—3 3

4.10~4.16

小结和考试评讲

4.17~4.23

§3—1 3

半期复习

4.24~4.30 半期考试

5.1~5.7

五·一放假

评半期试题

5.8~5.14

§3—2 4

5.15~5.21

§3—3 4

5.22~5.28

§3—4 3

小结

5.29~6.4

考试评讲

§4—1 3

6.5~6.11 高考

6.12~6.18

§4—2 3

小结

6.19~6.25

单元测试及评讲

期末复习

6.26~7.2 期末复习

7.3~7.9 期末考试

5.24中高一化学 篇五

学(考试时间:90 分钟总分:10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S—32;Fe—56 第 I 卷(共 5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日常生活、生产中节约资源 B.汽车装净化装置,减少尾气中污染气体排放 C.加大煤炭的开采力度,降低冬季供暖价格 D.实施绿化,减少环境污染 2.实验室中,下列行为不符合要求的是:

A.在通风橱内制备有毒气体

B.金属钠着火用沙土盖灭 C.闻气体时用手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D.将用剩的化学药品直接倒入下水道 3.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富硒茶叶”和“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碘、铁、硒、氟应理解为 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氧化物 4.2017年 9月厦门金砖国家峰会期间,气象部门的科技人员为保证峰会有关活动的正常进行,一直做好“驱雨 ”准备。催雨剂的主要成分可以是干冰、液氮、碘化银(AgI)等,它们分别属于氧化物、单质和盐,下列物质与上述三种类别完全不同的是 A.I 2

B.K 2 SO 4

C.P 2 O 5

D.HNO 3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 溶液

B.Fe(OH)3 胶体 C.Na 2 SO 4 溶液 D.蔗糖溶液 6.生石灰(CaO)可作食品干燥剂,属于碱性氧化物,不能与其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H 2 SO 4

B.SO 2

C.H 2 O

D.NaOH 7.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Zn

B.NaOH

C.CO 2

D.乙醇 8.将一小块钠投入滴有石蕊的水中,下列有关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钠浮在液面上

B.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C.有爆鸣声

D.水溶液变为蓝色 9.实现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A.Cl 2 →Cl-

B.H+ →H2

C.CO 3 2-→CO 2

D.CO→CO 2

10.有关 Na 2 O 2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淡黄色固体

B.可以作供氧剂 C.应密封保存

D.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11.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Na→Na 2 O 2

B.Fe 2 O 3 →Fe(OH)3

C.Fe→FeSO 4

D.FeCl 3 →FeCl 2

12.某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家中进行 实验,按照图 A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 B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了。

由此得出的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硝酸钾溶液中含有自由离子

B.硝酸钾固体中没有离子 C.在硝酸钾溶液中,水电离出了大量的离子,所以灯泡会亮 D.硝酸钾固体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g 的摩尔质量是 24g/mol B.22gCO 2 物质的量为 2.2mol C.1molCl 2 中含有的氯原子数约为 6.02×10 23

D.常温常压下,1molN 2 的体积是 22.4 L 14.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 +、MnO 4-、Na +、Cl-

B.K +、Na +、SO 4 2-、HCO 3-

C.Na +、H +、NO 3-、SO 4 2-

D.Fe 3+、OH-、Cl-、SO 4 2-

1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LBaCl 2 溶液中含有的钡离子数为 N A

B.1mol 镁原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2N A

C.常温常压下,11.2LH 2 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 0.5N A

D.16gO 3 和 O 2 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N A

16.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Cl 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出 Na + 和 Cl-

B.凡是溶于水后能电离出 H + 的化合物就叫酸 C.HCl 溶液能导电,而液态的 HCl 难以导电 D.难溶物一定不属于电解质 1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跟盐酸反应:2H + +CO 3 2-═H 2 O+CO 2 ↑

B.铁粉跟稀盐酸反应制备氢气:2Fe+6H+═ 2Fe 3+ +3H 2 ↑ C.硝酸银溶液跟铜反应:Cu+Ag + ═Cu 2+ +Ag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 3-+H + ═CO 2 ↑+H 2 O 18.下列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小块钠置于空气中足够时间,最终会变成 Na 2 O 2

B.在饱和 Na 2 CO 3 溶液中通入足量 CO 2 有沉淀析出 C.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放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焰色为黄色,该溶液为钠盐溶液 D.7.8gNa 2 O 2 和 6.2gNa 2 O分别溶于 100g 水中,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前者更大 19.实验室用 FeCl 2 溶液与烧碱制备 Fe(OH)2,为了使生成的产物不容易被氧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配制 FeCl 2 溶液和烧碱溶液所用的蒸馏水通常要煮沸 B.可在 FeCl 2 溶液的上面加一层植物油,以隔绝空气 C.向 FeCl 2 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时,胶头滴管尖嘴不能伸入试管内 D.产生 Fe(OH)2 沉淀后,不能振荡试管 20.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 Fe2O 3 和 H 2

B.向饱和 FeCl 3 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 Fe(OH)3 胶体 C.配制 FeSO 4 溶液时,可在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 D.除去 FeCl 2 溶液中的 FeCl 3 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 Cu 粉,然后过滤 2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已知丹砂化学式为 HgS)A.①中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说明水银发生了还原反应 B.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3Cu 2+ =2Fe 3+ +3Cu

C.根据①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防止中毒 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 22.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 AgNO 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l-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O 3 2-

C 向某溶液中加入 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 4 2-

D 室温下向某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该溶液一定是碱性 23.纳米级 Fe 3 O 4 可用于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水制 H 2,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的反应为:6FeO+O 2 太阳能 2Fe 3 O 4

B.过程Ⅱ中 H2 为还原剂 C.整个过程的总反应为:2H 2 O3 4Fe O太阳能2H 2 ↑+O 2 ↑

D.FeO是过程Ⅰ 的氧化产物 24.某小组为探究 K 3 [Fe(C 2 O 4)3 ]·3H 2 O(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的热分解产物,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 入氮气的目的有;隔绝空气、使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进人后续装置

B.实验中观察到装置 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 E 中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可判断热分解产物中一定含有 CO 2 和 CO C.为防止倒吸,停止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先熄灭装置 A、E 的酒精灯,冷却后停止通入氮气 D.样品完全分解后,取少许装置 A中残留物于试管中,加稀硫酸溶解,滴入 1~2滴 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可证明残留物中含有3Fe 25.室温下,向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H 2 S和 SO 2 的混合气体(2H 2 S+SO 2 =3S↓+2H 2 O),充分反应后,恢复至室温,容器内压强变为原来的 1/4(忽略水的挥发)。则原混合气体中 H 2 S和SO 2 的体积比可能是 A.1:2

B.2:1

C.3:1

D.4:1

第 II 卷(共 50 分)

26.(10 分)工业上冶炼铁的原理为:Fe 2 O 3 +3CO 高温 2Fe+3CO 2。

(1)(2 分)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填化学式),碳 元素被______(填“氧化”或“还原”)。

(2)(4 分)若消耗了 3molCO,则生成 CO 2 的体积是______L(标准状况),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mol。

(3)(2 分)用双线桥法表示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

(4)(2 分)此反应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

27.(9 分)实验室配制 100mL0.5mol/LNa2SO4 溶液。

(1)(2 分)用托盘天平称量,需要称取 Na 2 SO 4 固体的质量为____g。

(2)(2 分)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

(3)(1 分)实验过程中其它操作均正确,只是定容时不小心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则配制的 Na 2 SO 4 溶液实际浓度比目标浓度(填“偏大”或“偏小”)_____。

(4)(2 分)写出 Na 2 SO 4 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

(5)(2 分)取出配制准确的该溶液 50mL,将其稀释到 500mL,此时溶液中 Na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

28.(9 分)钠是一种非常活泼、具有广泛应用的金属。

(1)(1 分)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钠在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2)(1 分)金属钠非常活泼,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里,以隔绝空气。

(3)(7 分)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 NaN 3 可由金属钠生产。某汽车安全气囊内含 NaN 3、Fe 2 O 3 和 NaHCO 3 等物质。

ⅰ.(1 分)当汽车发生较严重的碰撞时,引发 NaN 3 分解 2NaN 3 =2Na+3N 2,从而为气囊充气,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ⅱ.(2 分)产生的 Na 立即与 Fe 2 O 3 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Na 2 O,化学方程式是_____ _______。

ⅲ.(2 分)NaHCO 3 是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释放的热量。NaHCO 3 起冷却作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ⅳ.(2 分)一个安全气囊通常装有 50gNaN 3,其完全分解所释放的 N 2 为_______________mol。

29.(12 分)长期放置的 FeSO 4 溶液易被氧化而变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5 分)设计实验检验 FeSO 4 溶液的变质程度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 1 取待检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KSCN溶液

FeSO 4 溶液 步骤 2

部分变质 ①(4 分)将上述方案补充完整 ②(2 分)若要使部分变质的 FeSO 4 复原,方法是______________。(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2)(4 分)利用部分变质的 FeSO 4 溶液制备 Fe 2 O 3

①(3 分)请在()内填写所需试剂或条件,在□内填写含铁物质的化学式(以离子形式存在 的可写离子符号)。

②(1 分)若 100mL 该变质溶液制得 1.6gFe 2 O 3,则变质前 FeSO 4 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

(3)(2 分)FeSO 4 可用作补铁剂,使用时建议与维生素 C 同服,同学甲猜测维生素 C 可将Fe 3+ 转化为 Fe 2+,以利于人体吸收。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取适量 Fe 2(SO 4)3 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维生素 C片,振荡溶解后,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褪去

由上述实验能否得出“维生素 C 可将 Fe 3+ 转化为 Fe 2+ ”的结论?请说明理由___ __________。

30.(10 分)电解质溶于水时会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电导率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变化。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就越大。如图是向20mL0.01mol/LBa(OH)2 溶液中滴入了 2 滴酚酞溶液,然后向 Ba(OH)2 溶液中匀速滴加0.2mol/LH 2 SO 4 溶液,获得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1)(2 分)0-80s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2 分)写出该实验中的离子方程式_____。

(3)(4 分)截至 b 点,加入 0.2mol•L-1 H2 S O 4 溶液的体积为_____mL;解释 b 点的电导率不等于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解释 bc 段电导率又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分)在两份相同的 Ba(OH)2 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 H 2 SO 4、NaHSO 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题)

A.①代表滴加 H 2 SO 4 溶液的变化曲线 B.b 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Na +、OH-

C.a、d 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D.c 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 OH-

E.H + 导电能力比 Na + 强

2020 北京一七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 参考答案 1-5:CDADB 6-10:DBCDD11-15:BAACD16-20:CDBCC21-25:CDCBC 26.(10 分)

(1)(2 分)Fe 2 O 3

氧化(每空 1 分)

(2)(4 分)67.26(每空 2 分)

(3)(2 分)略(4)(2 分)3:2 27.(9 分)

(1)(2 分)7.1g(2)(2 分)100mL 容量瓶(3)(1 分)偏小(4)(2 分)Na 2 SO 4 ═2Na + +SO 4 2-

(5)(2 分)0.1 28.(9 分)

(1)(1 分)失去(2)(1 分)煤油或石蜡油(3)(7 分)

i.(1 分)分解 ii.(2 分)6Na+Fe 2 O 3 =3Na 2 O+2Fe iii.(2 分)2NaHCO 3  Na 2 CO 3 +CO 2 ↑+H 2 O

iv.(2 分)

1513(约 1.15)

29.(12 分)

(1)①合理答案给分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 1 取待检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KSCN溶液 溶液变红(1分)

FeSO 4 溶液 步骤 2 取待检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 分)

紫色褪去(1分)

部分变质 ②2Fe 3+ +Fe===3Fe 2+(2分)

(2)①合理答案给分

(角度:氧化剂、碱 1分;化学式 1 分;加热 1分,共 3 分)

②0.2mol/L(1 分)

(3)不能,维生素 C 可能过量,也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无法说明一定有 Fe 2+ 生成。(2分)

30.(10 分)

(1)(2 分)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红色褪去,电导率减小(2)(2 分)2H + +SO 4 2-+Ba 2+ +2OH-=BaSO 4 ↓+2H 2 O(3)(4 分)

1;b 点:BaSO 4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液中 SO 4 2-和 Ba 2+ 浓度很小但不等于 0。水存在微弱的电离,溶液中 H + 和 OH-浓度很小但不等于 0。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电导率不等于零。bc 段:b 点溶液中的 Ba(OH)2 被反应完,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达到最小值,随着H 2 SO 4 溶液的不断滴加,溶液中 H+和 SO 4 2-浓度变大,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变大,bc 段电导率增加。

6.如何上好高一化学课 篇六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在初中待了三年, 熟悉了校园的一草一木, 熟悉了周围的老师和同学, 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 进入了高中, 便又面临着新的环境。 陌生的校园, 陌生的师生, 很多同学一开始都极不适应, 给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很好地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一般情况下, 在高一第一堂课上, 我都是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手, 首先简单介绍自己的身份和经历, 让同学们对我有大致了解, 然后让同学们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并且进行互动, 开展一些简单的游戏, 最后让同学们了解化学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当然,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只通过这么一节课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化学课教学中不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我始终认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如果, 在高中的开始阶段, 我们不注意做这项工作, 很可能影响未来学科教学。 毕竟如果一个学科老师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他上的课, 如果一个学科老师不受学生欢迎,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不喜欢他上的课。 喜欢与不喜欢, 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二、展示学科的魅力, 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

化学这门学科, 与其他学科不一样, 学生在初中阶段仅接触过一个学年。 因此, 这个学科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是难学, 毕竟初中时任务重、时间短。 一旦升入高中, 很多同学对化学这一科有些畏惧心理。 但是目前, 高考仍然是语文、数学、英语加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的考试模式, 化学科目在理科综合中占有一百分的分值, 分量很重。 所以化学课教师必须在高一时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让学生打消畏惧心理, 喜欢上化学课。 否则, 很多同学在高中一年级结束时, 都会因为理科难学而在分班时选择文科。

为了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 我一般都是从化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入手, 让同学们了解生活离不开化学, 知道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化学课上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毕竟, 这些事例是同学们可感可知的, 这样就让同学们对化学的实际作用有了感性认识。 通过这样的感性认识, 自然很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认真考虑是否选择学习理科, 是否要认真对待化学学科学习。

三、引导学生树立理想, 让学生们爱上化学课

未来我们要做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高中阶段,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对这一阶段学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在高一化学课上, 我经常和学生谈起未来的话题, 让同学们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 谋划自己的未来。 我一般在高一第一堂课上自然而然地谈起我自己的经历, 告诉同学们我当初选择师范院校的理由, 告诉大家我选择化学系的初衷, 从而引导大家谈谈自己的未来职业理想。 在我的启发下, 很多同学都积极发言, 开始展望自己的未来生活。 比如, 有的同学说长大了做一个医生, 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给予充分鼓励后, 告诉他, 要想当好一个合格的医生, 必须学好化学, 更需要优秀的化学成绩。 总之, 我在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未来理想, 并给予他们鼓励, 并从这个职业与我们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出发, 告诉他们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从而让大家认识到很多职业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学好化学这门学科, 从而引导大家爱上化学课学习。

四、学好化学, 是应对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

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到了分班的时候, 我要选择文科, 自然不必在化学学科上下很大工夫。 我充分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 并尊重这些学生的选择。 但是我仍然告诉大家, 即使选择学习文科, 仍要参加化学学业水平测试。 这个成绩是高中毕业考试的重要参考, 也是一些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因此, 我们仍然不能轻视化学学科学习。

我也对同学们讲, 分班是高二的事情, 我们在高一时确定的理想或者想法还是有一定调整空间的。 如果我们通过一学年的学习, 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然就会改变当初学习文科的愿望, 很有可能转而学习理科。 因此, 我们在一开始就应该对各科学习都保持浓厚的兴趣, 并尽力学好每门学科, 从而为将来分班奠定良好的基础。

7.24中高一化学 篇七

【关键词】高一化学     必修课程      探究性      研究;

高一化学是必修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又比高二的选修内容略显简单。鉴于其特殊性,因此,教师需要对人教版初中化学和高一化学的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外,还要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标准》进行认真研读;同时抽时间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科研意识。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充分体现教师引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其思维能力,探讨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由于担心学生知识能力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拓宽了知识度,同时也加深了知识深度,但是效果甚微,出现了“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的局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编排体系的区别。旧教材:注重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要求高,难度大。如先学习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建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铺垫,再系统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形成理论体系。而新课材在知识编排、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局面。新课标在强化双基的同时,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陕西省于2007年开始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既有必修内容又有选修内容。不少教师在高一教学中有很多困惑,与新课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经过这几年对高中化学的教学,笔者觉得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型”教学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强,学生时常出现“讲的时候听懂了,而做题时束手无策”的情况。为此,笔者使用了探究式教学。课前将打印好的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抽时间完成后并检查;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先阅读教材,再结合导学案分小组讨论,并将问题罗列出来,而后在班上一起交流,最终再由教师做出点评,充分体现教师引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地位!

第三,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要想真正落实这一点确实有一定难度。首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虽说学生的基础差,但是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一定大有所获。其次,教师要下大功夫学习,夯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平时多与同行同班级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更要多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反馈意见,对意见整理后,做出相应的整改方案。最后,作为化学教师,更应充分展示实验的魅力。通过化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习题的选择和训练。新课标为了实现“减负”,在习题的选择和训练方面与旧教材不相同,题量过少,并且代表性不足。而学习化学学科,只有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才能掌握解题的方法并提高运算的准确率。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的选择上下大功夫,尤其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难度上要有所区别。为此,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自习时间进行集体备课,筛选习题,并在每节课结束后,布置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第五,把握好初高中的衔接、必选修的结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教材包括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既比初三的化学内容更深入,又比选修的内容浅显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必修内容的讲授中把握好“度”,一部分内容既要讲,但是难度又要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初三化学所学的内容,还要熟悉选修内容及高考中的知识点,即:高一必修化学既要把握好与初三化学的衔接,又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尤其是要熟记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元素的化合价、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只有熟记这些基本的化学用语后,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才能顺利地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式的书写,以及选修中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平衡等。

通过几年的教学,笔者感觉到“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与新课标“减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通过教学以及课后反思做出以上几点总结,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洪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理科)2004(9).

[2]夏正春.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探析[J].化学教育,2002(6).

[3]李远蓉.中学化学学习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范建军.初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衔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8.高一化学《化学键》说课稿 篇八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一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奠定基础,也为第三章解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深入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自修,能正确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找出离子键的构成微粒、形成条件;

2、通过讨论、总结、练习,能用电子式准确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要落实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之上。

A、知识基础

1、学生已经具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本知识,知道粒子在最外层电子为2或8时稳定。

2、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B、能力分析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C、障碍分析在微观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教法分析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会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低起点,小台阶,采用动画演绎,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知识技能推进的同时,努力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计

1、【设问1】:

(1)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超过元素的种类?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多媒体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设问2】:

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

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由表征性抽象向原理性抽象过渡,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等。用动画演示比较抽象的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3、启发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讨论从产物NaCl到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xx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

1、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2、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学习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总结出书写要点,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容易犯错,用顺口溜“打点、穿衣、带帽”帮助学生记忆,并加以习题巩固。

练习: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溴离子,通过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练习进行反馈强化了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在教学方法上边学习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习惯,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整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5、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要点:

1、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2、不能把“→”写成“====”;

3、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6、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写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C、S、Mg、K、Br、O

9.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篇九

——在新课改引导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改革指引下的高一化学教学活动,我对本学期的教学活动有了一定的思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收获: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去发挥学生的潜力,以及引导他们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让他们在快乐中去感受学以致用。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因为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巩固练习的同时还可以发现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2.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的课堂。

3.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10.如何学好高一化学初探 篇十

关键词:调查分析;多种方式;查漏补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80-01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还有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还使用初三旧教材来复习,这些做法都对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记装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

(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識“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1、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2、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3、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

11.高一化学教学探究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

高一化学既是对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升级, 更是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基础, 在学生的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 高一化学教师又当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呢? 我对此进行了钻研和探索。

一、高一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一般都是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但是迫于中考的升学压力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很多教师选择放弃学科素养培养教育转而追求教学进度 (特别是农村初中) , 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 简单、粗暴地将教材知识点、考试热点强加于学生, 让学生机械记忆, 机械重复, 大量的题海战术强化考点, 根本就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足够认识和了解,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了。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打牢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地基, 再者我省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间存在明显距离, 导致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存在很大困难, 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感到不适应, 作为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有效桥梁的高一化学教育应该履行起其教学职责, 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 化学教师该何去何从呢?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经验告诉我们, 第一堂课尤为重要, 除了外在形象得体, 更要注重化学学科魅力。 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第一堂化学课, 首先要精心设计。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 要把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 例如在高一新学期里我的第一节课不是学习课本内容, 而是从展示化学家阿佛伽德罗和数学家高斯的一场辩论开始的。 争论的焦点是化学到底是不是一门自然科学? 高斯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母, 而化学只是一门使用技术, 算不上真正的科学, 而阿佛伽德罗却认为化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 他举出一个例子, 在数学上“2+1=3”, 但在化学上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 如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气, 接着做了几个变化神奇的化学实验, 例如滴水生烟、钠与水的反应、酸碱盐间反应的沉淀变化和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 于是学生在感受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 油然而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当然第一节课的好印象不可能维持整个学习过程, 化学教师一定要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点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贯穿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

2.做好初高中衔接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 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 初、高中衔接复习显得非常必要。理由如下:

(1) 初中科学强调定性分析, 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 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 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 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 “是什么”及 “是多少”。

(2) 初中科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 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 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

(3) 初中阶段很大程度上记忆的知识多, 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 学习依赖老师,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不会归纳, 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 理解后再记忆, 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 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深刻理解化学原理。 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 则会事倍功半。 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

(4) 新生除了要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 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与初中的教法不同, 高中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 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 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反复多次。

在衔接过程中,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认为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学习思想的衔接, 帮助实现学习心理的转变。 大部分学生都把高一当成新起点, (认为初中不曾认真学习, 养成许多坏习惯。 ) 有一种“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 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开始, 感到很迷茫, 再者是在这种心理过渡性的关键时期, 意志与毅力不强, 很容易会使这种心理自然转变的征象消失。 因此, 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 加强鼓励和表扬, 介绍周围环境中许多成功的例子, 帮助他们描绘未来蓝图等, 以强化学生“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 同时指导学生“怎样开始”, 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通过各种途径 (如兴趣活动, 教师的幽默语言, 化学实验, 让学生有初步的成功体验及社会实践等)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他们感到化学老师是“很好的老师” (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 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学习方法的衔接, 帮助学习方法的转变。 调查表明, 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的, 通常是“你讲我听”, “你写我抄”, “考前背、考后丢”。 到高一以后, 若仍沿用这老方法, 则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 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的 “学是为了会学”。 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 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 要并进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3.注重有效课堂教学, 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这是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在构思教学活动时有“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思想, 以少时间、少精力和少物力, 让学生获得更多收效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效果不是只看考试成绩, 关键看每位学生的个性进步和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 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活动的主人, 使教学变成师生自身的需要, 教也乐, 学也乐, 师生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和创造之中, 体验知识美、学习美、课堂美。

有效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讲氯气这一节时, 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 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 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 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 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 通过实验, 拓展燃烧的概念。 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局限, 并运用已学知识, 重新给燃烧下定义。

有效课堂教学加强探究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 在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 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提高, 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 例如, 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 选出比较好的几种。

①铁钉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③铁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连接在音乐盒中的陶片上;

④铁片和铜片插入用浓食盐水和的面团中, 串联上灵敏电流计;

⑤铁片和铜片插入纯碱溶液中;

⑥铁丝和铜丝插入橘子瓣中, 串联上电流计;

⑦用铁钉和铝条插入西红柿中, 串联上电流计。

通过探究活动, 加强探究能力培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 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上一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下一篇:论诚信作文初二优秀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