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2024-07-23

草原治理施工组织设计(精选14篇)

1.草原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篇一

关键词:自主治理,草地资源,适用性治理

一、中国的草地危机

(一) 中国草地退化的现状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现有天然草地近4亿公顷, 其中可利用面积3.10亿公顷,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 相当于耕地面积的4倍, 森林面积的3.6倍。草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草原资源保护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过度开发利用使草原资源的退化日益严重。中国草地, 特别是北方牧区载畜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况。全国畜均占有草场已由1949年的6.2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33多公顷, 草地生产力普遍下降30%-50%, 牧区退化、沙化草地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2%, 并且每年以133.33多万公顷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 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 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 草原质量不断下降。约占草原总面积84.4%的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退化草原已达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 尤以沙化为主。

(二) 中国草地退化的原因

草地退化的原因,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 目前普遍的共识是:根据我国草地资源近10年的变化, 人类行为占有绝对主导作用。西部地区草地资源目前的危机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行为的后果。人们滥垦, 滥牧, 滥樵, 滥采, 滥用水资源, 这些不合理的行为导致草原严重退化。

在西部, 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并非人口压力最大或最贫困的地区, 而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条件短期内发生激烈变动, 尤其表现在一些流域的下游地区。

(三) 中国草地管理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草原地区以社区管理模式为主, 社区对农牧产品统购统销, 牧民不存在因驱利而过度放牧的动机, 其他地区的牲畜不允许到当地的牧场来放牧, 故不存在因自由开放使用带来的悲剧性结局。

然而改革开放后, 牧区草地与农田一样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内蒙古为例, 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公有, 承包经营, 牲畜作价, 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1989年, 又提出并实施草场“双权一制”, 即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责任制。不同于农田可以清晰地界定所有权和使用权, 草地的所有权的落实进展相对顺利, 使用权落实缓慢, 大部分草场出现了产权虚置, 草场使用权难以有效落实, 混放混用的现象十分常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牲畜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自由出售, 激发了牧户多养牲畜的积极性, 草原地区的牲畜数量纷纷达到历史的顶峰, 对草地的滥牧程度前所未有。

20世纪80年代初承包责任制在草原地区开始实施, 草原地区围栏得到鼓励。最早围栏的牧民既可以保护自己的草原, 又可以共同利用公共草原多获利。而最早围栏的牧民必定只围栏自己最好部分的草原, 譬如冬营地, 因此牧民开始纷纷修建围栏。但修建围栏无形中增加了牧民的成本, 有些贫困牧户无力承担, 于是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修建栅栏, 却将牲畜放牧在未修建栅栏的草地上, 不仅导致贫困牧民的生活越加困难, 同时易导致邻里纠纷甚至冲突, 不利于地区和谐发展。

中国草原正在从“公地的悲剧”向“围栏的陷阱”发展, 牧民一方面看到围栏造成的种种危害, 而另一方面又身不由己地被迫围栏草原。中国实行的是以政府治理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一种管理制度, 但草原牧区通常地处偏远地区, 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及民族特点, 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且政府治理难免有“一刀切”的性质, 无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自主治理理论为草原治理提供新途径

(一) 自主治理理论的涵义

自主治理理论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多中心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和方法, 对瑞士托拜尔高山草场、韦尔塔的灌溉制度等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探索了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性提出的, 被学者表述为:“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 进行自主治理, 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 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自主治理理论是在考察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的案例基础上形成的, 主要适用于小规模的公共地下水资源、渔场资源、森林草地资源等。

(二) 自主治理理论的原则

奥斯特罗姆通过具体案例的调查为自主治理理论积累了大量实证经验, 并从中归纳出八项设计原则:1.清晰界定边界;2.责权利相吻合;3.允许和鼓励集体决策;4.有效的监督;5.准确的累进性惩罚制裁;6.建立冲突协商解决机制;7.对自治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8.建立多等级系统性管理机制。通过揭示相关信息、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加强基础建设以及提高整体对变化的适应性能力等措施, 可以建立起符合当地实情的良好管理体系。该八条原则都是在实证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得出的, 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公共资源治理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在全球渔业普遍存在过度捕捞的情况下, 缅因州的龙虾捕捞堪为一个自主治理成功的案例。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 缅州的龙虾数量因不知名原因而大幅度下降, 缅州渔民和社团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自主治理。良好的环境以及有效的管理使缅州龙虾的捕捞数量维持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渔民和联合会通过长期的沟通、游说、磨合等方式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规则, 如禁止捕捞幼虾, 分配捕鱼地点, 建立彼此监督制度等。缅州规则的制定不自觉地使用了清晰界定边界、集体决策、有效的监督等原则, 因而, 自主治理理论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在自主治理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全部或部分应用其原则。

(三) 自主治理的难题

缅州大学的学者对缅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发现若渔民不遵守规则或不尽职监督彼此, 则缅州龙虾将会和世界各地渔场一样存在过度捕捞, 故在自主治理过程中存在三个难题, 分别为: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

制度供给问题, 即谁来设计自治组织的制度, 或什么人有足够的动力和动机建立组织。在新制度产生的过程中, 委托人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 但在不断重复博弈的过程中, 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彼此信任的制度, 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

可信承诺问题。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 在初始阶段, 一个占用者在大多数人同意遵循所提出的规则的情况下, 其未来预期收益流量作了计算后, 可能会为了与其他人和睦相处而同意遵守这套规则。但是达成协议后可信的承诺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只有在违反承诺受到制裁之后所拥有的预期收益低于遵守承诺的收益时, 承诺才可能被遵守。否则, 当出现诱惑的时候, 只要有人违背承诺, 其他人就都不会遵守。所以, 要解决可信承诺问题, 必须先解决相互监督问题。

相互监督问题。没有监督就不可能有可信承诺。自主治理成功的案例表明, “由于所使用的规则的作用, 在许多长期存续的公共池塘资源中, 监督成本是低的。”“在这里, 双方都没有在监督活动中投入附加的资源, 监督成为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取水机会这一强烈愿望的副产品。”

制度供给、可置信承诺、互相监督是三个彼此关联的重要的问题。制度供给回答的是自组织的创建问题, 可置信承诺解决的是动力问题, 而互相监督是制度可持续运行的保证。正因如此, 自主治理组织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建立有效的制度设计才能实施有效的自主治理, 因而在中国草原自主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首要解决上述三个难题。

(四) 自主治理与中国草原治理

目前, 中国的草原治理以政府治理为主, 但因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其管理结果不尽如人意。以草原牧区为例, 中国草原牧区通常地处偏远地区, 地形复杂多变, 政府依靠行政管理难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 且政府执行力度很差, 不利于草原治理。草地资源属公共池塘资源, 故以小范围自治管理来解决中国草原治理困境是切实可行的, 但需解决三个难题。

在自主治理组织中, 首先要解决制度设计问题。针对中国草原管理的现状, 制度的设计者应该落实到县旗等具体的区域。在小区域范围内, 牧民基于共同的利益驱动, 有动机及动力制定一个符合共同利益的规则, 若继续各自为政, 则会继续“公地的悲剧”或“围栏的陷阱”。从理性经纪人角度以及长远利益来看, 在小范围内构建一个合理的机制是可行的, 且符合可持续发展。

当制定了机制和规则后, 需要解决的便是可置信承诺问题及监督问题, 即规则制定后, 如何能实施, 以及如何保证其实施。假设一个公共牧场由一个某一个牧民群体所承包, 如何才能使每个牧民都遵守规则?若违背规则会遭受如何惩罚?在这个小范围环境下, 牧民彼此之间不断沟通, 相互打交道, 建立了信任、信赖、合作的模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惩罚及监督机制, 以便使规则可以顺利执行下去。牧民彼此之间互为邻里, 若一方违规, 不仅会遭受经济损失, 还会受到邻里间的排斥, 在非一次博弈中, 理智的牧民会选择遵守规则而非违背, 这便使自治管理能够有效的实行。

在偏远的草原地区, 政府的管理威力是非常有限的, 可以认为, 退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有力政府管理的缺失下, 地方相关利益人博弈互动形成的退化均衡。当然, 这种退化均衡目前正更多地受到政府管理机构和外地公众、舆论的干预。以生态系统为基本单元的自主治理是可行的, 且符合中国实际的。自治管理是为草原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自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八条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性,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政府治理为主导, 自主治理为补充的草原自治管理体系。

三、草原自主治理的生态经济意义

(一) 经济意义

草原自主治理给牧民带来了经济上收益, 改变了传统牧民靠天吃饭, 各自为政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集体为基础, 可以降低个人风险, 增加集体凝聚力。偏远地区的牧民生活艰苦, 依靠自治管理可以节省修建栅栏等制度成本, 同时提高其收益及生活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分化, 有利于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二) 生态意义

草原自治管理可以缓解牧区草原“公地悲剧”以及“围栏陷阱”问题,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草原的生态环境对全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通过草原自治管理, 可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对我们走出公共资源治理困境提供有益的尝试, 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三) 文化意义

我国牧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生活状况复杂多变。在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环境下, 人们不断地沟通, 相互打交道, 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依赖、合作的模式, 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有利于地区间民族繁荣稳定, 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有利于草原文化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曹晔, 杨玉东.论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原因与持续利用对策[J].草业科学, 1999 (4) .

[2]章力建.关于加强我国草原资源保护的思考[J].中国草地学报, 2009 (11) .

[3]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12) .

[4]杨理.中国草原治理的困境:从“公地的悲剧”到“围栏的陷阱”[J].中国软科学, 2010 (1) .

[5]Ostrom.TheChallenge of Common-Pool Resources[J].Environment, 2008, 50 (4) .

[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 余逊达, 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7]高轩, 神克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2.草原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篇二

某道路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设计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准确查明滑动面,岩土物理力学性能、弄清复杂地质条件,采用抗滑桩、重力式片石挡土墙,桩锚杆,锚钉钢板网喷,锚杆喷网和综合防治工程的.联合支护方案,保证了道路施工和市政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安全,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达到力求一次根治目标.

作 者:王汉雄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八队,湖南,郴州,423000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16)分类号:U4关键词:页岩地层复杂地质条件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 抗滑桩、重力式片石挡土墙 桩锚杆,锚钉网喷,锚杆喷网

3.草原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课题: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二、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电教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导言: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辽阔的平原、茫茫的沙漠,有巍峨的山峦、平静的湖泊。今天,我们就就让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课文,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五、教学反思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

4.草原教学设计 篇四

刘颖

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美丽的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第二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写“我们”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但对于课文中一句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

3、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4、充分利用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难点:

1、体会第1自然段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自然段 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句子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蒙古族的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项目影像);卡片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初入草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并领略了它的美丽风光,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你了解到了草原的什么?(指名回答)

过渡:嗯,看来同学们学的很不错,草原那里风景美,其实更美的是那里的人。那这节课我们继续骑上马儿跟随老舍先生,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板书课题)

二、初入草原,感受蒙古人民热情好客

1、当作者的车子慢慢驶进草原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答案。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生畅谈)

(1)这句中的“三个一百五十里”是从正面说明草原的广阔;用“行车十分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从侧面衬托草原的广阔。(2)“洒脱”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还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草原真是令人向往啊!(4)指导朗读,读出洒脱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2、过渡: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随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描写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语句。指名读找出的句子。

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板书:热情好客)那么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再次让学生读课文2-5自然段。指名回答。

3、(出示“热情迎接”)指名读相关的语句(讲解比喻句)

师: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同学们,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蒙古族人民像过着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体会到他们的热情好客)

(出示“激情相见”)指名读相关的语句

草原人民的热情真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指名读、齐读(热情还不够,激励学生读)小组交流表演当时相见的情形,教师随机采访: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出示“盛情款待”)指名读相关的语句

主人们用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美酒)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真是其乐融融。

(出示“尽情联欢”)指名读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蒙古族人民骑马表演、射箭表演、摔跤表演、跳舞表演)同学们,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项目,他们的表演精彩吗?精彩,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热情的迎接、激情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和尽情的联欢吧。(齐读课文2-5自然段)

4、(出示“深情话别”)出示课件: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述: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令人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真情地握着,那样不舍的握着„„此时此刻宾主双方心情,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吗?(依依不舍,恋恋不舍„„)是啊,怎么舍得分别呢?这真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斜阳”是夕阳的意思。(2)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5、同学们,如果你是陪老舍先生随行的一员,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打开你的心扉,写下你想说的话语吧。(配乐《蒙古人》)

指名学生读读写话

三、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两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同学们,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都是友好、和谐的,都是团结互助的,让我们学会互相关爱,学会互相团结,最后,让我们在《爱我中华》这首歌曲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16、草原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人情美

热情好客

“盛情款待”

5.阜新县沙化草原治理效果监测报告 篇五

1 监测时间

2011年共开展3次草原治理效果监测, 开始时间分别是4月25日、6月25日和8月25日。

2 监测内容

在实施草原治理项目地块内设固定样方, 在非治理区域选有代表性的地块设固定对照样方。主要监测草原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及植物种数变化等情况。

3 监测物资准备

监测共需准备1平方米样方框4个、刻度测绳或卷尺2个、剪刀4把、枝剪4把、便携式天平或杆秤2个、野外记录本8个、GPS2台、数码相机2台、计算器2个、样品袋 (25×30cm) 和标签若干、调查表格和生活用品、1台监测用车。

4 监测区域和布设样方

根据项目区工程措施、工程量和草原类型的不同, 监测区选在了七家子乡毛岭沟村毛岭沟山、紫都台乡宝合堂村双庙西沟、化石戈乡化石戈村西沟南山和二色村鸡冠山、于寺镇扎兰村上扎兰西山和他本改村王道山、太平乡大道村丁家店北沟和四家子北山、阜新镇八扎兰村北沟和同乃村后山、苍土乡上石土村北山、八家子乡果树村三家子南山和乌兰木图西山、红帽子乡好四村荆条洼和扎兰北山。

非工程地块内只有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植物, 每个地块内设置3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样方;工程地块草原地势平坦, 且有数量较多、分布均匀的灌木或高大草本植物, 每个地块内设置1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样方。全县工程区内共布设样方54个。样方多为正方形。在各工程地块外选择有代表性的草原, 相应设置对照样方54个。样方均匀分布于地块内, 样方间隔大于250米。有51个样方为每个1平方米, 3个样方为每个100平方米, 对照样方相应设置, 满足了样方是工程地块缩影的要求。我们对每个样方分别进行了编号, 并利用GPS记载了样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5 监测内容及方法

⑴植被盖度

方法:1平方米和4平方米的样方采用样线针刺法。每个监测地块沿不同方向取3条样线。选择了30米刻度样线, 每隔30厘米用探针垂直向下刺, 有植物, 记为1, 无则记为0, 计算其出现频率, 累加计算盖度。对100平方米的样方采用丛径法, 用刻度尺测量灌丛直径, 按圆形计算覆盖面积。

⑵平均高度

用刻尺测量样方内草层叶片或植株枝条集中分布的平均自然高度。

⑶产草量

方法:1平方米和4平方米的样方采用了齐地面剪割样方内全部草本, 灌木只剪割当年枝条, 称量并记录剪下的植物鲜重。以样方为单位装袋, 风干后称重, 记录风干重。对100平方米的样方采用了按照大、中、小株型分类, 选定标准株, 分别剪取不同株型当年枝条的二分之一, 称量并算出标准株产量, 分别装袋, 风干后称量风干重。

⑷植物种数

对样方内所有植物种类及名称做了细致调查和记录。

6 监测结果

⑴植被盖度

利用样线针刺法植被盖度= (按触植物的探针次数/探针总数) ×100%, 丛径法植被盖度= (样方内所有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样方面积) ×100%的计算方法, 得出本县草原治理区植被盖度为80%, 对照区植被盖度为29%, 植被盖度增加51%。

⑵平均高度

平均高度由各样方所测高度和与样方数的比值得来。草原治理区植物平均高度为36厘米, 对照区植物平均高度为12厘米, 植物平均高度增加24厘米。

⑶产草量

通过对样方产草量的调查, 分别得出工程区与对照区产草量, 我县草原沙化区内干草产量为每公顷6770千克, 对照区内干草产量为每公顷5039.5千克, 工程区内产草量增加25.6%。

⑷其他监测项目

通过工程效果监测项目区内增加植物种数5种, 促进了草原植物多样性, 对增加产草量和牧草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6.教案设计草原 篇六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7.草原教学设计 篇七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2、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1、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2、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⑴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⑵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

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面三部分

1、总结学法: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自主合作学习: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全班交流: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n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相关内容:一件运动衫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8、童年的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读《枫叶如丹》有感花坛国小四年级海伦凯勒的故事教案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回顾・拓展八(课标本)《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神奇的克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课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 ,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自然美

草原

8.草原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篇八

一、实施任务及范围

1. 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

在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4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草原建设防火隔离带2 884 km。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建设1 498 km, 吉林省建设160 km, 甘肃省建设71 km,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1 025 km,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130 km。

2. 飞播种草

按照全国飞播种草规划重点布局, 根据基础条件、适宜飞播面积、拟播地点、技术措施、飞播成效、资金配套情况等因素, 实施飞播种草示范1.47万hm2。其中:安排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等省 (区) 飞播种草任务0.67万hm2, 重点治理退化草原, 恢复草原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安排四川、贵州、湖南、云南等省飞播种草任务0.53万hm2, 重点对南方水土流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退化草原治理和植被恢复;安排河北、山西两省飞播种草任务0.27万hm2, 重点用于优质饲草料资源开发, 种草养畜, 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二、补助内容及标准

1. 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在国界线内侧开设、营造草原防火隔离带的机械翻耕、化学除草、人工刈割、生物隔离等方面的燃油、除草剂、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劳务雇工等支出。

2. 飞播种草

主要用于飞机租赁及作业现场的简易机场维护、燃油购置、购买草种、组合拌种和丸衣化处理、播前播后地面处理、围栏和漏播区域补播等重点环节。其中, 调机、购买草种及组合拌种任务由省级草原技术推广机构统一承担。每0.067 hm2中央财政补助45元。

三、有关要求

1. 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

(1) 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各地要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项目建设单位。补助资金要实行专账核算, 专项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做到每一笔支出有测算依据、有政府采购合同、有支出账目明细, 做到支付对象和施工采购合同主体一致, 禁止补助资金挪用、串用、截留和超范围支出。

(2) 强化项目建设管理。严格落实行政领导监管责任制, 推行项目建设监理制, 建立检查监督机制,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各省级草原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检查监督力度, 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建设技术、资金使用、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 要认真分析原因, 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限期落实改进措施, 确保建设质量。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和归档立卷, 确保档案资料齐全。

(3) 要切实做好总结评估。要及时组织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对项目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注重掌握边境草原火灾发生的规律和建设防火隔离带的地段、方式、方法。在以后下达建设任务时, 要对不适宜建设防火隔离带的地段及时进行调整, 并因地制宜地选择机耕、机械打草、人工打草、化学除草等不同的建设方式, 保障项目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对于不能按进度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项目县下一年度调减任务或取消补助。省级农牧业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于2013年12月底前将项目总结报送农业部、财政部。

2. 飞播种草

(1) 加强领导, 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省级草原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组织编制本省区飞播种草总体计划, 绘制播区规划图, 编制规划设计书, 制定飞播种草实施方案。要建立健全飞播种草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 确保飞播种草任务的顺利落实。要引导地方和群众投资投劳, 拓宽融资渠道, 在保证质量前提下, 鼓励扩大飞播面积。

(2) 强化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下发的《中央财政飞播种草补助费管理暂行规定》使用项目资金, 做到专款专用。各项目实施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 不得截留或挪用, 确保飞播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 推广新技术, 提高飞播种草科技含量。在飞行作业、种子组合加工、播前播后地面处理、播区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 并进行组装配套。在飞行作业中重点改善导航和撒种系统, 在种子丸衣与拌种处理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采用保水剂、生根粉、根瘤菌、防鼠药及各种增产肥料等。

9.草原上教学设计 篇九

九台区土们岭中心学校

李朝辉

教材分析:

歌曲 《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结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是近期内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试唱教学的内容。它可以让学生们再学习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乐理知识及音高概念,在发展学生读谱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

知识目标:在视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基础乐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上》。

2.初步体会蒙古族民歌羽调式的旋律特色,体验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表现。

教学难点:

1.视唱教学中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及音准的把握。

2.教学mi、sol、la,并进行以此为基础间的旋律创编。教学方法:听唱法 情景法 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要播放一段歌曲,你们能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 学生聆听(预设:这是蒙古族的歌曲,藏族的歌曲„„)2.揭示课题

,初步聆听 导语:同学们的小耳朵很灵,这的确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那谁能告诉我,蒙古族的小朋友生活在那里呀?(预设:内蒙古的大草原上,住着蒙古包„„)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肯定有人亲眼见过那里的样子,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演唱的这首蒙古族的民歌《草原上》,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快乐的牧羊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预设:

更抒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歌谱,从这里找到答案。3.学习歌曲

(1)熟悉歌曲旋律,感受节奏的规律 教师出示歌谱,边听边观察歌曲旋律的变化,发现节奏、旋律重复的部分。导语:请你们边看歌谱,边听老师弹奏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预设:发现重复的乐句)(2)画出旋律线,视唱歌谱中重复出现的旋律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旋律线,学生一起模唱歌谱 导语:让我们用手势画出旋律线,唱一唱歌谱。(本首歌曲的谱面是两个升号调。因此,提示学生第一个音的唱名是mi)

(3)师生接唱歌谱,巩固音准。

学生演唱每一行的前两个小节,教师接唱后两个小节。(机动内容:如果学生演唱歌谱的效果较好,可以尝试增加难度!和教师互换演唱歌谱或完整演唱歌谱。)难点的解决:教师演唱的部分让学生用“wu”唱一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用连贯的气息进行演唱。(4)填词演唱歌曲 轻声读词,感受歌词字尾音上的押韵,指导学生开口音ao的口型及发音,特别是乐句长音的保持。4.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用肢体表现

(1)随着老师的钢琴完整的演唱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音准或气息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

(2)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5.回顾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1)聆听并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也是蒙古族的民歌,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教师出示歌(2)归纳歌曲尾音结束在la上的羽调式特点

课堂小结:

10.《草原》优质课教案设计 篇十

一、课前播放音乐《天堂》师: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吗?齐读课题“草原”。谁能讲讲,你想像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草原是牛羊们的天堂;原来草原也是那么的富有情趣;草原还是诗意)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高原辽阔的大草原。

二、现在大家打开书,根据自己的节奏自由朗读,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三、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学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哦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读读你感受最喜欢的句子。(听出来了你喜欢高原辽阔的草原,你喜欢一碧千里的草原,你喜欢诗意的草原,你喜欢柔美、生动活泼、带给人们的奇妙心境。(你找的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大家读出了这么多的草原,太好了!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部分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这是作者的两次抒情,一次要高歌,一次要低吟,两种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心境。我们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顺序,先让他低吟,再让他高歌,行不行?(挺有意思的,谁还有看法?)

师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这样考虑:一开始,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使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所以他要高歌;后来他又看到什么样的景色,产生了什么情感,而要低吟。要想通这个问题,咱们必须把前后文对照起来,把景和情联系起来体会。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

作者究竟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他情不自禁想高歌一曲?(2)

没错,这是老舍先生生平第一次看到草原,草原一直是他很向往的地方,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很激动、很兴奋)人在激动的时候,就想跳起来、喊起来,唱起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很好,真情实感

(3)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他还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新奇,面对这样的美景,他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出示图片(草原好大、天蓝、天高、晴朗真想不到世界上竟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

(4)

是啊,这里没有了林立的工厂、没有密集的楼群,没有废气浓烟的污染,空气像溪水一样清澈。像泉水一样纯净,不带任何杂质)置身在这样的空气中,你会怎么做呢?(大口大口地呼吸,贪婪地吸气,让每个毛孔都张开,让清新的空气浸润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这就是清鲜的空气。

一个清字带给我们如此美妙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但感觉还不够不够新鲜,不够明朗;情感变弱了;离极点还差一点;)

(5)

初到草原,心胸为之开阔,视野为之大开,一股豪情放之情油然而生,不禁使人引吭高歌,一吐为快。(再激昂,再有力些)

过渡:那么作者低吟又是因为什么呢?(被草原美景陶醉了,后来作者平静下来了,细细的看,静静地看,他觉得已经陶醉了,像入了神,看不够,走进了这幅画圈中。)谁能把他接下去看到的景色读给大家听听。哪一句让你陶醉了?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把你这个到处具体展开吗?)

(2)、生:在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放眼处处皆绿色。

(3)、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4)这一派绿色使人忘掉了疲劳和愁苦、带给人们舒展与宁静,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生:心情开朗。生:心旷神怡。生:神清气爽。舒服(好一个一碧千里啊)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个形容绿色的词语,赶紧找一找。“翠色欲流”

(2)这个词在哪句话中出现的,请你把这句话找出来,读一读。(3)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手来表现小丘柔美的线条?

(4)缓缓地高起,又缓缓地低下,就像是绿色的——波浪。沿着这条波浪般的线条放眼望去,就觉锝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翠色欲流”。(5)师:你能把这种柔美的感觉读出来吗??这段话给怎么读?(慢一点、轻一点、优雅些甜一点)这绿色向周围慢慢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感觉会更好。读出了这种自然、流畅、轻盈意蕴.齐读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

草原上这幅巨大的绒毯仅仅是一种绿颜色吗?

(2)

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绿草配白羊,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多美!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比如红加黄让人感受到很灿烂。红的加绿的使人觉得很鲜艳,白的和黑的放在一起,就很肃穆。这绿色配白色呢?给你什么感觉?(清丽、雅致)出示画面。

(3)

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4)

是“绣”字!羊群本因为吃草无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巨幅绿色绒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实奇妙!

5、静静地望,细细地品,面对这番美景,此时此刻老舍先生他怎么了?难怪老舍先生会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五、草原是一幅画,草原是一首诗,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你可以用诗的形式,也可以用一段文字把你最深的感受记录下来,好吗?

11.草原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篇十一

阜蒙县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重点做到了“九个字”。

1 工程组织确保一个“强”字

沙化草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阜蒙县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畜牧、财政、发改、监察、水利、林果、公安、国土、环保和项目区乡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法人为第一责任人。在畜牧局设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局长任主任。项目区乡(镇)成立了专业施工队,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县政府把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纳入到全县的政绩考核,作为重要考评指标之一。各部门按职能分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正是这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工程管理体现一个“严”字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阜蒙县制定了一系列工程规章制度,严格遵照执行。在工程技术管理上,落实了项目监管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等相关制度。县与乡签订施工合同,乡与工程队签订施工协议。在地块选择、图纸设计、播种围栏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和技术承包制度。根据乡、村和地块分布, 把项目区划分成片, 确定包片负责人, 每个地块都有包块技术员, 把各项工作细化到每个点, 落实到每个人, 实行优奖劣惩。在工程材料管理上, 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 对刺线、水泥柱等围栏材料和地方自采品种牧草种子严格进行招标采购, 依法与中标方签订供货合同, 指派专业人员对刺线、水泥柱等物资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为防止项目材料流失, 对工程物资的下拨和领用设立专门台帐, 将沙打旺和草木樨按7∶3的比例、羊草和披碱草按6∶3的比例充分混合后下拨, 水泥柱印上绿色“草”字作为标志, 严格工程管理。

3工程建设强调一个“硬”字

为保证工程建设做到硬质高效, 阜蒙县按照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各项技术规程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制订并印发了《技术规程》、《检查验收标准》等技术资料, 统一技术要求, 加强监督管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队、队不漏人。县、乡、村、队严格按照工程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由畜牧局、财政局、监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程自查验收小组,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随时进行进度和质量抽查。技术过硬、监管得力的人才队伍保证了工程质量全部达标, 无一例返工。

4 工程地块遵循一个“需”字

阜蒙县属低山丘陵地带,全县天然草原面积220万亩。根据阜蒙县的自然生态、地形地貌、草原等级、土壤类型等特点,科学选择治理地块。在植被盖度不足30%的确需治理的“三化”草原中,选择已核发草原使用权证、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地块作为沙化治理区,达到了治理目的。

5 工程补播提出一个“早”字

辽西地区十年九旱,尤其春旱每年都有发生。阜蒙县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早播、干埋等雨的补播方案。根据当年气温变化情况,在地温允许的情况下,4月中旬开始全面补播。第一场降雨,种子就能迅速发芽、破土,出苗时间较雨后播种提前了4~5 d,牧草的出苗率和保苗率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实践证明,早播在保苗上具有明显优势。

6 工程围栏注重一个“固”字

刺线围栏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一旦老化围栏草场就会处于开放状态。在进行围栏施工前,经专家小组研究论证,决定采取“双围栏”的围封模式,即:在进行工程围栏施工的同时,沿围栏线路播种柠条带。柠条长成后,就形成一道与工程围栏共建的生物围栏,即使没有了工程围栏,生物围栏仍起到围封作用,保证了围栏的一建永固。

7 工程资金做到一个“专”字

为保证项目资金合理使用,阜蒙县专门制定了《阜蒙县草原沙化治理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阜蒙县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专用物资领用管理办法》等,对项目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由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每一笔支出都有经手人、验收人。做到了资金管理规范,审批手续齐全,无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8 工程档案实现一个“全”字

为了健全工程档案,阜蒙县对工程各类文件、方案、制度、协议、合同、图片、声像等项目材料、资料设定专人负责采集、整理、报送,专人保管,专柜保存。所有材料都保留有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可随时查阅,确保了档案齐全,有据可查。

9 工程设施着重一个“护”字

12.《草原》优秀教案设计 篇十二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干部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文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又一重点。上述教学设计,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注重凸显两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文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文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文本核心的价值引领。教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文理解这两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文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文结尾这两句诗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文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文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文字美”

1.选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优美诗句……

2.出示文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文美、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文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文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文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文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13.草原教学设计 篇十三

隆坊中心小学

刘晓妮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2、理解诗句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跟随作者走进大草原。继续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板题:

1、草原

二、自主读文,感受人美。

过渡:孩子们,如果说草原的景色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呢?

1、品读:欢迎远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1)出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蒙古人是怎样欢迎远到而来的客人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2)交流读书体会。(3)指导朗读。(出示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出示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品读:亲切相见——体会蒙汉团结互助。(1)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2)交流读书体会。(3)指导朗读。(出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过渡:师:蒙古人是那么热情好客,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会怎样招待?

3、品读:热情款待,把酒话别——体会蒙汉情谊深。

(1)读课文,找出蒙古人热情款待客人的语句。(2)欣赏图片:了解蒙古人的民族风情。(3)理解诗句含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在夕阳里,大家站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出示: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拓展延伸。

1、说说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2、如果少数民族来你家做客,你会如何款待他们?

四、总结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五、作业超市。

1、学唱草原歌曲。

2、背诵文中优美的语句。

附:板书

1、草

14.湿陷性黄土边坡治理设计与施工 篇十四

1 工程概况

兰州市某高校住宅小区位于一天然边坡下, 坡最高处约22 m。为防止地质灾害, 考虑边坡的永久性安全和美化环境, 拟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根据边坡的高度及破坏后果, 确定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2 边坡现状

2.1 场地地形与区域地质构造

该边坡位于黄河南岸Ⅲ级阶地前缘斜坡部位, 地势相对较高, 经地质调查此边坡为黄土天然状态下孔隙比较大, 坚硬状态、压缩性中等强度中等黄土, 具有较强烈的湿陷性。原始地形为30°左右陡坡, 边坡上下海拔高度分别为1 595 m, 1 624 m左右, 该场地在勘察时未发现厂区断裂通过, 但存在构造方向的次一级断裂。

2.2 不良现象

不良现象位于抗震不利地段, 有滑坡现象。

3 治理方案

3.1 治理方法

根据地形、地质及周边环境, 采用挂网喷锚、压力、灌浆、预应力锚杆外加格构梁等措施对该边坡进行加固处理, 如图1所示。

3.2 设计参数

黄土粘聚力C=10 kPa;内摩擦角φ=20°;土体极限摩阻力f=50 kPa;重度γ=16.8 kN/m3。

边坡分两级设计, 第一级坡角80°, 第二级坡角55°。

3.3 设计原则

第一级底部设置ϕ800 mm, 深3 000 mm, 间距2 600 mm的短桩, 沿边坡设置钢筋混凝土格构框架, 格构框架内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第二级挡墙除采用格构框架外, 格构内放置绿色植被网, 维持天然土, 让其织染生长草已达到生态护坡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并在二级挡墙加钢筋混凝土顶板。

采用预应力钢筋对边坡进行支护加固 (如图2所示) , 选用HRB335, 18 mm, HRB400级, 28 mm和36 mm的钢筋, 锚具选用JLM-32锚具, 锚杆间距2 600 mm, 锚杆与水平夹角10°锚固段最大值10 m, 最小值3 m, 锚杆灌浆采用M25水泥砂浆, 设计预应力值为20 kN~100 kN, 预张拉力为设计预应力值的1.05倍~1.1倍。锚杆的张拉及锁定值按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执行。

4 施工方法

由于边坡陡高加固施工难度较大, 在施工过程中要防止土体突然滑坡、坍塌事故发生。

4.1 人工清除边坡上的浮土及杂草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削坡处理使边坡的坡角满足设计要求。

4.2 钻孔

土层锚杆钻孔工艺直接影响土层锚杆的承载能力、施工效率和整个支护工程的成本。

依据施工设计图进行测量放样定出孔位, 做出标记。钻机就位后, 保持平稳, 导杆或立轴与钻杆倾角一致, 并在同一轴线上。在钻进过程中, 应合理掌握钻进参数, 严格控制钻孔速度, 防止钻孔扭曲和变径等孔内事故。

4.3 锚杆制作与安放

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制作锚杆, 并用粘结或绑扎方式在锚杆上安置定位支架, 以保证锚杆处于钻孔中心。安放杆体时, 应防止杆体扭曲、压弯, 注浆管宜随锚杆一同放入孔内。

4.4 灌浆

锚杆施工技术的关键是二次注浆, 土锚的关键是锚固段与土体的摩擦力, 其值与锚固段和周围土体的挤密、粘结度有关。用通常的一次注浆工艺, 其承载力较低;如果在水泥砂浆初凝状态时再在其底部注入水泥浆, 使水泥浆挤入土体, 能增加土体对锚固段的法向应力, 从而较大地提高土锚的承载力, 二次注浆其承载力一般为一次注浆时的2倍, 而且徐变会大大减少。锚杆注浆时, 采用底部注浆法, 即用注浆导管将水泥浆送到底部, 边注浆边抽, 直至口部流浆后, 浆口部封堵、加压。注浆压力为0.4 MPa~0.6 MPa, 锚杆返浆后即可停止注浆。水灰比控制在0.45~0.5范围内。施工中应做好注浆记录。

4.5 预应力锚杆张拉

混凝土台座及锚固段水泥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值80%时, 进行预应力锚杆张拉锚固。

4.6 防腐处理

外锚头锚具经除锈、涂防腐漆三度后采用钢筋网罩, 埋入现浇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 mm;自由段采用优质聚氯乙烯塑料套管防腐, 套管两端长度100 mm内填黄油防腐, 外绕扎工程胶布固定, 一端与锚具相连, 另外一端进入锚固段。

4.7 挂网喷射混凝土

采用干式喷射法, 施工时, 墙面应先喷水湿润, 喷枪垂直于墙面, 每次喷射厚度不得大于50 mm。采用逆向施工法, 从上到下均匀喷射。

4.8 防水、排水措施

第一级挡墙底部设计排水沟, 坡面以上区域雨水经排水沟疏排。

第二级挡墙坡面应设置排水孔, 排水孔间距2 m~6 m, 向外倾坡5%, 内埋500 mm PVC管, 外露100 mm。

5 结语

利用预应力锚杆在边坡加固中应用, 有利于减少边坡开挖和弃方量, 减少用地面积从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同时和传统挡土墙相比节省费用, 施工方便, 美化环境。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3]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4]宋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浅谈[J].山西建筑, 2008, 34 (33) :112-113.

上一篇:暑期物理远程研修个人总结下一篇:小兔过河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