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论文(共8篇)
1.城市建设论文 篇一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宗山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城市物化的资源(如城市设施)和活的资源(主要是市民)的相互作用,来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绿色文明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标志,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城市范围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建设形神统一的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与正向积累;二是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是本。城市建设必须从本抓起,全面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涵养市民素质,繁荣城市精神文明。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最根本的是要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充分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其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要充分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西欧国家的城市建设,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安装、公厕的设置,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兰克福、慕尼黑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商业步行街。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两侧,相隔不远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们休憩。伦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设有自动收费、冲洗的公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卫生。他们还十分重视照顾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需要。各个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设有盲人专用通道,横穿马路的人行地道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升降电梯,伦敦的出租车上甚至都备有轮椅上下车辅助装置。一些临街的建筑工
地,安全防护措施非常到位,连脚手架两米以下的部位都要用泡沫塑料或木板包起来,以防行人不慎碰撞。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明程度。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城市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满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升华。
二、建设宜居家园,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的时间只有10余年,但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人对人居环境的理解各不一样。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个人、社会或人类)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人居环境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自然子系统(气候、水、土地、动物包括自然属性的人、植物、地形地貌等)、建筑子系统(为人类提供庇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住宅、商场、办公、工厂等房屋)、网络子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给排水、交通、通讯等系统)、社会子系统(主要指行政、法律、人口质量、文化、经济、社会关系等)。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基本目的是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不仅使“居者有其屋”,而且使“居者优其屋”,从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舒适、和谐。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为改善住区规划和管理,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等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活动和实施手段;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
题,倡导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这些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最佳人居环境的涵义。从其涵义,我们可以知道最佳人居环境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自然及人工生态环境,由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组成的生活环境,城市文化环境。人居环境的的现代涵义更强调物化环境基础上的人化环境。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社会层面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从满足于“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向追求居住的环境品质、生活品味转型,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要求市民道德文明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讲究文化因素,遵循“仁者爱人”的古训,添加更多的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的关怀,打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
三、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现代城市建设要贯穿提升城市品位的理念。据汉语词典的解释,品位的本来意义是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愈大,品位愈高。借用品位来描述城市,则是指通过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整合配置,增强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的人文环境价值。城市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内涵和不可交易的专有功能。城市品位以高度凝练的形式,集中了一座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之精华,比如法国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是经过了几个世纪城市资源的配置和建设积累而成,从罗浮宫到香榭丽舍大街,均成为其引导世界时尚的标志。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提升城市人文环境的品位摆上重要位置。围绕美化环境、美化城市进行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和设施建设,以环境品位来提升城市价值。要强化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精品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维护城市发展在历史上的连续性和重视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渐进性等原则,科学、超前、综合、高起点地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市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建筑美和自然美相结合,用高水准的设计来实施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精心实施城市精品工程,塑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建筑形象,从而进一步
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四、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城市个性魅力
打造城市个性魅力,也就是要形成城市自己的特色。一般地说,城市特色主要由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人文环境构成。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是构成城市特色的自然因素。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其如画的山水构成了桂林独特的城市景观,大连、青岛则凭着倚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形成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构成城市特色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及城市社会风情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各类建筑物和设施是城市特色中最直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各个历史时期见证的现存文物古迹,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大型公建,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物,往往形成城市的一景,如武汉的黄鹤楼、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为这些城市添了一景,自然也就形成了这些城市的,至少是局部地区的一个特色。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城市的建筑特色,而建筑特色对城市特色的形成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城市的社会风情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人工因素的深层依据。人们总是按照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来塑造城市的。如北京的四合院,它的特色就不止于院落的空间形态,而且更在于它承载的和谐、亲密的邻里关系。城市个性魅力是城市在全球舞台上立足的资本,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机的城市,也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中国有许多独具个性魅力的城市,如山城重庆、古城西安、园林城市苏州等。但还有许多城市由于缺乏对城市本身科学深入的了解,在进行城市建设中迷失了城市本身的特色,使得“南方和北方一个样”、“城里和城外一个样”,将许多颇有民族和地方风采的城市特色淹没在缺少个性的现代建筑物之中。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一个城市已有的真正特色,并不断去丰富、创造城市的特色。(2010年9月1日)
2.城市建设论文 篇二
城市经营者一个崭新的称呼,赋予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一个新的课题。不再是单向的建设和管理,而应该是多向的经营。既要搞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又要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的文化的地方性—城市人文历史延续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城市广场、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这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但不是追求大而高,千篇一律,而是应该力争在保持继承城市历史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搞简单的照抄照搬。也就是所谓的城市的识别性。
城市人文历史延续性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区域、某个工业区改造、某个旧城区的改造或新区的建设。
现代化发展是传统的继承延续,传统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行不悖,并且是辩证统一的。“现代化”只能是对传统的扬弃,而不是全盘抛弃。城市设计应该具有:一、民族化,突出中华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二、地方性,它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也是一个城市不同其他城市的特征或者说一个地区不同于另一个地区的亮点。即城市的识别性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城市品质和城市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有机构成。好的城市形象能使城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而引导城市企业,产品品牌和旅游资源走出城市,走向世界。厦门在这点上就是一个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厦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在大区位,城市环境、城市形象等优势上做文章,在城市的资源特色、城市形象等优势上做文章,把城市的资源特色,城市形象特色成功地转变为产业特色,从而带动了整个闽南金三角乃至闽西北腹地的发展。
本土化指的是在城市全球化的潮流中,城市在产业、文化、景观风格的表现上注重本地特色。“本土化”特色的鲜明已是城市发展最佳的竞争武器,也是与国际化接轨的主要途径。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的《城市形象》中提出“城市形象”理论,指出城市形象性(Imageabilety)建立的三个条件,“识别性”(Identity),“结构”(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其中“识别性”指的是物体的外形特征和特点。“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空间的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主要指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任何一个环境元素若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就很容易建立城市的形象性。在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林奇进一步提出了构成人们心理形象的五种基本元素,它们是:路径(Path)、区域(District)、边缘(Edge)、节点(Node)和地标(Landmark),这些元素一起构成了城市的形象性,合成了城市的个性。
实际上,任何城市甚至某个特定的区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都拥有一定的个性。这种个性也应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要想在日益纷繁的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保持和发扬自身的特色,因为愈是民族的、地方的,愈是世界的。厦门市在充分利用好本地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了城市本身的特征发展海湾性城市,保护好鼓浪屿—万石岩这一个国家级风景区,使之成为城市的名片。在开发建设鼓浪屿这个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同时,也加强对其已形成的特色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开发改造旧城区及建设新城区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好名建筑、古建筑,如中山路骑楼及集美、厦大等嘉庚风格的建筑特色(图1,图2)。厦门在规划建设禾祥西新兴商圈中提出的应延续建设中山路的骑楼特色。即符合了厦门的多雨台风的气候,又使城市的传统得以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延续,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
同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单单保护好名建筑、古建筑,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成规模的乡土建筑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重视。特别是在现在城市疾速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更应该作好“原始乡土”建筑的保护。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走过很多弯路,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是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不能照搬、照抄,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它、开发它。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作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个城市之所以能吸引人,首先是城市要有活力,其次是城市的文明。从事城市建设的工作者,在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应作到“因地、因事、因时制宜”,追求一种因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社会、民族、历史、文化,而派生出的丰富多样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这就是所谓的“新制宜主义”。它强调城市设计的场所精神。也就是说首先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建筑师在进行城市的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所设计的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或对比,形成艺术的整体性。应该是为原有环境增色,添加几分魅力,而不是破坏其统一;是去形成一定的“场所精神”,而不是去践踏其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总之,应更多地关心你所设计的房子是否与周围的房子在规模、尺度、形态、材料和色彩、风格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与街道和广场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宜人的、人们愿意停留的城市空间。集美大学新校区与新候机楼(图3,图4)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例子。集美大学新校区在延续原来老校区风格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厦门机场新候机楼充分尊重了闽南民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提炼使之与周围环境及地缘关系很好的结合,又不失其本身的现代气息。
在国内外还有很多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及地缘的好的例子。例如贝聿铭大师做的苏州博物馆(图5、6)跟拙政园、苏州园林及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城市中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博物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在尊重设计的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是破坏其统一,是去形成一定的“场所精神,而不是去践踏其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上。贝聿铭大师在法国卢浮宫扩建的设计上也是一个值得设计师们学习借鉴的好例子。
目前世界各地在保护城市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及如何开发利用上,特别是在工业遗址的开发与利用上也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对待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课题。保护工业遗产并不仅仅是把它当作博物馆来保护,而应该是再利用。如鲁尔工业区一个工业时代留下的东西都可以被评为世界遗产,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对工业遗产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工业时代文明的一个体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状况和技术水平。因此,我们要像对待文物那样对待工业遗产。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它被保护和利用得特别好;俞孔坚所领衔设计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就是一个在造船厂旧址上建设的公共性景观。这一设计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的景观规划设计大奖,并已成为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10个案例教学内容之一。还有北京的798艺术区等等。保护这些反映工业化时代特征,承载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工业遗迹,既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的尊重,也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其崇高精神的传承,多样化开发、因地制宜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也能使之得到新的发展。同时也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整个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早期现代主义存在过于标榜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对现在的城市环境与原有的老建筑太不尊重的状况,从现在的城市景观看,这是一场严重的失误。在有些有文化历史传统的城市里,现代建筑过份标新立异,破坏了城市的整体艺术效果及其固有的风格特色,这是个可悲的结局,教训至深。
因此,作为城市的建设者,经营者,在从事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艺术的整体性,尊重原有城镇环境特色,文脉特征,将现有的城市结构、形态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将现有建筑环境作为个体建筑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搞出地方建筑特色,尊重地方的传统、历史、文化,而不是千城一模,万郭一律。
参考文献
[1]李道增.“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世界建筑,1998,(6)
[2]郭维奇.阳朔城市形象特色的保护与塑造.城市规划,2003,(5)
[3]陈伟.形象工程应大众化、价值化、本土化.城市规划,2003,(5)
[4]厦门经济特区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城市建设论文 篇三
关键词:城乡规划;海绵城市;对策研究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二、城市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把控
(一)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
(二)严格实施规划。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
(三)完善标准规范。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三、具体技术对策应用
(一)加强城市水系统建设。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实施运河、徒骇河、周公河、四新河、青年渠、东昌湖等河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拦水坝、生态缓坡、湿地公园等,增加河道渗漏调蓄能力。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增加河道排放能力。
(二)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按照分系统规划建设与上游优先、集中与分散处理并重的原则,建设区域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建立城市河道补水长效机制。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改造现有输水线路,提升蓄水能力。加快改造既有危旧供水管网,降低供水漏失率,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三)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施西姚公园、玉皇皋公园等片区意向性公园绿地,尽量提升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改造提升工现有公园绿地,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实施透水生态铺装,在充分利用原有景观水面汇水调蓄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提升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减少土地闲置,种植大量绿化树木。
(四)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城市道路作为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从道路规划、设计到施工均要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对在建的市政道路工程,实施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透水铺装,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穴及雨水调蓄池等,增大地表水渗入量,最大限度发挥道路集水功能,蓄积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及绿化等。
(五)建筑小区系统建设。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适当改造,试点片区内的既有与在建建筑小区要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并设置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进行汇集与输送,采取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后引入原有或新建绿地渗透、调蓄,将蓄积雨水用于小区内绿化浇灌等。试点区域内新规划项目应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实施全过程规划控制。
四、外部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切实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任务,建立推进机制,推动试点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开展。要强化监督检查,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定期督查、通报有关情况,严格实施奖惩。
(二)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责任落实的联动机制,以规划、水利为总牵头,结合规划建筑城管等多部门联动行动。
(三)落实保障资金。财政资金的建设投入要跟上,奖励惩罚的资金制度要出台。
(四)完善制度体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修改完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与标准、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排水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将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及要求纳入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修改完善内容,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建设规范标准。出台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对既有建筑小区绿色改造项目给予一定扶持,新建小区在土地出让时严格规划设计条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依法纳入“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土地招拍挂、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进一步完善河道整治管理“河长制”,强化河道、雨污水等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健全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加强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五)抓好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市民群众养成更加生态环保的用水习惯,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四大系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注重总结典型经验,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增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综合能力。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4.城市建设论文 篇四
——“智”造师眼中的世界
智慧城市大厦耸立云霄,起自“智”造师在砖瓦间的构建。他不仅带我们畅想智慧城市的宏伟蓝图,还以中式笔法,勾绘出智慧中国的旖旎画卷。今天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位“智”造师的故事,他不仅带领我们看到了“智”造师眼中的智慧世界,更引领我们跟随其去探寻智慧的足迹,体味智慧城市的瑰丽景观。
“智”造师眼中的世界
一、安定的诺亚城市
维护城市安全和谐,你所能依仗的不仅是孤单的机械战警——智慧,让城市真正步入安定和谐。
1、稳定之本:平安城市——中兴通讯平安城市解决方案
社会转型期,城市中充斥着众多不安定因素。安全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但城市环境错综复杂,茫茫人海中,怎能快速准确地识别犯罪嫌疑人?单凭“警察”人力无异于杯水车薪,智慧型的平安城市需要借助高科技的火眼金睛。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各种自然灾害,做到不稳定因素的提前预防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有效应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平安城市是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集成式、多功能、综合性大型监控报警系统,业务范围涵盖治安、交管、消防、刑侦等多个公安警种,包括图像监控与报警系统(包括车载移动摄像终端系统)、重点要害部位监控与报警系统、居民小区技术防范系统、机动车防盗防劫报警系统、道路交通监控和卡口系统、电子巡更管理系统等独立而又互相协作的
子系统。
中兴通讯平安城市解决方案集成了应急指挥系统、网络视讯系统、定位系统,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光纤网络、3G网络、无线网桥等网络接入部署于“三区三口”,各种企业、居民小区的监控和报警前端、城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各级监控中心、视频会场、移动指挥车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紧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理。解决方案亮点:
丰富的业务功能,多种系统融合:与CERS系统级联融合,统一接警,实现电话、短信、告警“三合一”接警;
覆盖良好,部署快速,直达基层:LBS定位系统融合视频监控,做到统一调度,精确处理;
低成本、高收益:预案规划设置,有效提高应急指挥组织效率; 可靠安全、保密性高:多种网络接入和备份手段,保障应急安全;
平战结合,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融合视频监控,便于领导快速决策; 好管理、易维护:好管理、易运维,几大系统一套网管平台; 基于云平台,减少部署、维护人力投入。客户利益:
中兴通讯平安城市解决方案适应于有线、无线以及混合网络,覆盖整个城市,不留任何死角;
丰富的高清和夜间监控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 强大的智能分析云,提升主动预防能力; 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
融合城市应急系统、视频监控、视频会议、定位、GIS、GPS、门户网站、一卡通等,各系统无缝连接。统一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融合物联网技术,准确获取相关城市数据,帮助政府做出科学的决策。
中兴通讯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中国新疆、吉林、江西等地,以及苏丹、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白俄罗斯、乌拉圭等国家,丰富的海内外项目实施经验,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稳定之纲:电子政务——中兴通讯无线政务网综合解决方案
一张智能的无线政务专网,不仅维护着城市的安全运行,还将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市政市容、能源环境、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构建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帮助政府部门拜托固定的办公空间,为民众提供“时时处处”的政府服务。
智慧城市运行涵盖公共安全、市政管理、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监控等多个方面,各方面工作都需要信息化手段的保障。公众电信业务已不能适应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要求,需要将传统通信技术与新兴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结合、固定应用和移动应用相结合、信息监控和指挥调度相结合,在保障信息安全可靠的同时,利用视频、语音、数据的融合通信技术来支持城市运行的各方面工作。
无线政务专网正式在这种需求下诞生的,专网采用先进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无线通信技术,使用1.4G频率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张能够提供高带宽、高速率、可移动、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稳定服务的无线业务承载网络。其系统结构如下:
解决方案亮点:
Ÿ 采用TD-LTE技术,这是3GPP组织定义的4G无线通讯技术,非常适合在专网领域的非对称性业务,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传输速率,远大于目前主流的移动公网通讯能力
Ÿ 中兴通讯可以提供包括终端设备、基站设备、核心网(大型核心网、小型化核心网)、电源设备、承载网络、运营支撑系统、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在内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Ÿ 系统支持集群通讯功能,支持语音、数据并发的多媒体集群功能
Ÿ 中兴通讯可以提供丰富类型的终端,解决各种业务的应用场景。终端包括:室内室外型的CPE设备(将LTE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数据卡、通信模块、智能平板和智能手持终端等
Ÿ 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保证系统安全可控。方案提供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软硬件可靠性、应用安全等多方面的安全措施 客户利益
Ÿ 提升城市应急通信的保障能力,专网专用,确保任何情况下的信息通道的通畅 Ÿ 实现政务的移动办公,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Ÿ 提供智慧城市感知层的无线宽带接入,尤其是高清视频监控等对于传输带宽要求比较高的终端接入,为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网络支撑平台 通过网络建设,运行,带动当地物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稳定之锤:应急联动——中兴通讯应急指挥系统 维稳保平安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但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生产事故频繁发生,重大疫情传播范围扩大,能源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抬头。例如2008年1月底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2008年5月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2009年肆虐全球的H1N1流感,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事件等等。连续的特大事件暴露出了很多应急管理和处置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合理应对新社会条件下的突发事件,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雅安地震是政府在重大灾难性事件面前的又一次大考。从地震发生到启动I级救灾应急响应,政府在此次地震中只用了3小时。五年前汶川大地震,此过程花费8小时;三年前的7.1级玉树地震,此过程花费近4小时。这其中,智能化的应急联动救援体系功不可没。
中兴通讯应急指挥系统方案内容
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呼叫中心系统、接处警系统、数字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
系统、城市空间地理信息GIS系统、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系统、数据中心和系统应用集成平台等,能够快速的对各种警情进行响应,并且在应对各种重大警情时,将现场的实时画面传回指挥大厅,指挥长官在对现场情况作出足够观察后对各种警力人员做出行动指示。其组网如图一下:
中兴通讯应急指挥系统方案图
呼叫中心系统:能够对多种形式的报警(包括固网、手机语音、手机3G视频、短信、网络以及视频监控点和传感器点报警等)进行统一排队及调度分配处理,并自动判定是否误报或恶意报警。
接/处警系统:实现接警、处警功能。接警中心统一接听和处理市民的报警、求助电话,处警中心接收接警中心转发的警情数据,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定位、空间分析功能,对所有的资源和警力通过一体化的数据传输和通讯调度台进行统一管理、指挥和调度。数字调度系统:完全综合了调度机和大型局用交换机的优点,不仅具有调度机的内外线调度功能、排队功能、录音功能,而且综合了局用交换机强大的交换、组网能力,提供给用户众多新业务、数字业务,为控制中心操作人员提供一个强大和调度平台。
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时空分析和综合信息的全面掌控,自动生成或启动相关处理预案,有效地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工作效率。
GIS/GP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录入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图空间测绘数据及属性信息,形成丰富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可提供道路分布、政府、公安、消防、医院、驻军等静态目标的位置信息,还能通过各种定位技术(LBS或者GPS)获取并显示各种价值目标的移动位置信息,并且在GIS屏幕上对各分布警力、视频监控点、传感器监控点等进行集中监控和可视化的调度指挥。
视频监控/会议系统:视频监视/会议系统为指挥中心提供实时的可视化监控平台,并可即时召开视频会议。该系统可对现场图像进行各项处理,并实现大屏幕显示集中监控与切换。系统及应用集成平台: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统一集成平台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及互联互动。各子系统作为集成平台的终端注册到平台,由平台实现各终端之间的联动功能。各终端可向平台申请资源,平台可根据给定的图形化界面定制业务流程,当各终端申请的资源达到定制业务的阀值后,平台将自动触发定制的业务。中兴通讯应急指挥系统方案优势:
基于软交换的NGCERS能够实现真正的多途径报警接入;
计算机辅助调度、预案处理和资源共享能够提供更加科学的处警抉择;
GIS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调度、视频监控、GPS系统的有效结合,能够提供更加智能、可视化的出警调度;
为不同规模、不同空间布局的调度中心提供更加灵活的系统组网方案; 使用VoIP技术,大大降低了设备费用;平滑扩容升级能力; 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稳定之链: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应急指挥中心信息采购员小徐在自己负责的责任网格上“巡逻”时发现,一个花园入口处不知是谁扔了一张沙发在那儿。破旧的沙发不仅影响路面美观,还给往来行人和车辆造成恶劣不便。发现问题后,小徐立即通知相关负责部门。从发现问题到着手解决问题,时间没有超过15分钟。
这个“网格”即数字城管系统,以数字化手段将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如房屋建筑、道路、水系以及各类城市公共设施,通过普查与地理编码,移植到计算机系统中去。借助这个平台,哪条路上的路灯不亮,哪出下水道的井盖丢失了,哪个社区垃圾未清扫,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正在让城市更美好!
二、经济的新引擎
1+1≥11?这样的经济增长公式并非谬论,智慧城市,让这一切触手可及。
1、智慧旅游:自由行者——中兴通讯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新经济环境下,旅游业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愈发明显。智慧旅游将实现景区信息共享,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通过信息平台自由办公、咨询。安全、自由、智能的氛围将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动与色彩。
中兴通讯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化身自由行者,为城市的经济的添砖加瓦。项目背景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
秦皇岛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集中性、质优性、独有性等特点。山海关老龙头景区、北戴河海滨景区双双入选“中国旅游胜地40佳”。全市现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2家(34处),星级饭店57家,175家旅行社,各语种导游人员25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14万人。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10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6.2%)。
秦皇岛市旅游地图
继秦皇岛市被纳入国家现代服务业改革试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及创新城市试点后,2012年12月,又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全国33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秦皇岛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内将利用网络技术,整合相关资源,推进城市旅游管理系统化、智能化。客户需求
秦皇岛旅游信息化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 旅游资源分散、行业协同度不高
由于旅游资源信息化建设落后,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行业资源应用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同时缺少统筹协调,导致旅游资源相互协同度低、宣传度不够,甚至一些网站发布错误虚假信息,对旅游形成误导。■ 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信息化基础薄弱
首先,大部分涉旅单位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络域名,无法开展电子商务,旅客更无法及时获悉产品与活动信息。
准确性比较弱。
秦皇岛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整体框架图
从框架结构上看,智慧旅游建设分硬件资源建设、智慧旅游能力集成系统、服务体系、网络、终端等5个层面,并且和智慧城市的保障支撑体系相融合,最终有效支撑战略咨询层面的决策分析。即: ■ 硬件资源层
共享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硬件资源,通过云计算的模式进行部署,搭建秦皇岛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通过虚拟化、云存储、云计算、云调度、云管理的模式来进行搭建,为平台提供基础设施,存储信息数据。■ 智慧旅游云平台
进行数据资源和基础能力的整合,按照服务的类别和信息的属性建立规范的旅游资源数据库,制定旅游行业数据标准,充分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海量存储秦皇岛旅游信息,在辖区内共享公共的旅游数据资源,支持各个区、县的旅游平台的建设。智慧旅游云平台包含旅游行业基础支撑资源库以及运营支撑服务。旅游行业基础支撑资源库包括:景区资源数据库、旅客资源数据库、行政资源数据库、交通资源数据库、导游资源数据库、商业资源数据库、多媒体资源数据库、GIS资源数据库和其他资源数据库。运营支撑服务包括语音能力、消息能力、视频能力、IT能力、融合能力、交互能力等,并提供统一的管理功能。■ 服务层
提供面向旅客的公众服务、面向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及面向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服务。■ 网络层
智慧旅游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全球定位网络(GPS)四大网络之上。■ 终端层
支持手机、移动终端、笔记本电脑、PC、触摸屏等多种设备的接入,国内外游客或使用对象能够通过身边的设备随时随地获取秦皇岛旅游相关资讯,享受智慧旅游服务。秦皇岛智慧旅游建成后,将为游客、管理部门、各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智慧园区:高效集合——中兴通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传统园区建设者对于园区建设只做到九通一平,即基本的水电气、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智能化都由入驻企业自行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入驻企业、园区管理方的需求,亟需一种能解决传统园区缺乏整体规划、信息重复建设、信息服务薄弱、资源浪费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济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试验田、创新者。当经济园区牵手智慧园区,两者的结合既整合当今知识经济、创新、分工协作、信息化等产业发展特点,更将园区服务与管理推向更高水平。高效整合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是中兴通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强劲引擎。
中兴通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整体建设方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园区企业服务的服务平台,通过园区的良好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企业做宣传和后备支持。二是为园区管理方提供的园区管理平台,为园区的管理方提供综合的政务能力和园区管理手段。具体内容请参见下图:
中兴通讯智慧园区整体方案策略图
中兴通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低碳、智慧的具体体现在:
1)中兴通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把园区管理会和园区企业等各方面资源整合,提供统一、综合的软件平台。此软件平台为园区管理方和企业提供智能的软件环境和应用。2)中兴通讯的软件平台为管理会和企业提供了网络虚拟园区的技术手段,增强了园区企业间、企业与管委会政府、员工与员工的沟通能力;同时,提升园区综合水平,提供园区的总体知名度。
3)中兴通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可以为园区企业和入驻企业提供低碳、高效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智慧园区软件平台介绍
中兴通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核心是统一、综合的软件平台,此软件平台包括PaaS云计算平台、运营支撑平台和物联网(M2M)平台。PaaS云计算平台
PaaS云计算平台整合电信、互联网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把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源池化,根据园区的应用环境融合多方业务、支撑方面的能力,对外提供开放、简单、高效的PaaS应用开发环境。通过此PaaS平台可以很方便的开发出适合不同企业类型的应用。同时中兴通讯针对园区的企业提供了桌面云、协同办公、融合通讯、全程电子商务、财务、教育、商旅等等方面的应用。运营支撑平台
运营支撑平台包括IT资源的监控、资源的管理、运营管理、IT运维管理、业务运营门户等多个部分。该平台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业务运营、主机托管、业务发布等多种应用的运维和计费等工作,使园区的管理方从园区建设中获益,从而达到企业和园区管理方的双赢。
物联网(M2M)平台
物联网(M2M)平台包括了终端服务、应用服务、定制业务等模块,集成了运营支撑、网络接入等模块,对外提供了管理门户和应用使用门户,并且为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需要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实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保大局。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在于提高环保部门综合决策、环境监管、预警防灾以及公众服务的能力。环境在线监测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在线监测平台,提高环境监测效率,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提升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中兴通讯环境在线监测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架构,主要包括应用层、平台层和基础设施层,并通过门户服务系统作为内部和外部的统一接口,为政府环保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提供环境在线监测解决方案。应用层提供环境在线监测平台主要的功能——水质监测、烟气监测和噪声监测,对数据、业务进行集成,形成完整的软件集成系统,还实现日常办公应用、环境管理和监控及决策支持;平台层包括支撑平台和环境云数据中心,支撑全局的环境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基础设施层包含基础硬件和软件系统、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是平台层和应用层的基础物理设施。
方案优势
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架构,构建统一环境监测平台,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互联,实现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
实现对水、空气、烟气、噪声等污染的统一监测,减少系统建设上的投入,同时提供系
统的易用性。
理清业务规范和流程,使客户业务执行规范化、业务办理流程化、管理维护方便化、信息系统模块化;
采用标准的技术路线,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实现数据统一交换与共享,全面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采用松耦合、可扩展的架构,使系统可随着业务的增多而扩容,而系统结构无需改变。客户利益
通过环境监测平台的建设,实现环境监测提供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环保信息化能力。环境监测平台提供大气、水质、噪声等全方位的监测数据,可以方便地进行相关环境业务办理,还能提供日志、系统管理等功能,提高环保部门行政效率,提高环保部门形象,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
整合各业务子系统,帮助客户建设省/市/区级的环监平台,实现现有系统的整合接入,实现环境数据的规范上传、管理,帮助政府发布可靠的环境数据,提高环境的可感知度,从而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环境在线监测平台采用标准的、可扩展的架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使平台在系统结构无改变的情况下,可随着监测目标增加、监测参数要求提高、功能的添加而随之扩展,减少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
三、生活的幸福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城市人口膨胀,数字化水平、资源服务水平却相对滞后的当下,智慧城市的诞生,把更智慧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普通市民生活中,着力解决交通、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陈疾旧疴,让人民群众真正“幸福”起来。
1、教育,国之根本——中兴通讯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再穷不能穷教育”贯穿中国人的教育理念,而教育发展水平低下,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仍是中国教育亟需解决的两大难题。
中兴通讯智慧教育解决方案,让人民尽享幸福民生。
项目背景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
黄冈市的基础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湖北省黄冈中学创办于1904年,是基础教育的全国名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为促进黄冈市的教育发展,中兴通讯为黄冈教育局规划与建设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与管理平台、智慧校园与智慧教师,将黄冈打造为国内教育信息领域的典范,实现教育服务经济的总体目标。客户需求
黄冈市教育部门对在教育信息领域的主要需求如下:
1.建设区域性教育资源与管理平台的建设:提升学校与区域之间的课件、试题等资源共享,提高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2.推进智慧教室与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录播、方便的课件访问等功能;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3.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理论结合实际,建立科学、规范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应用于区域和学校的教育网络覆盖、设备、教室等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建设。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实现硬件资源弹性调配,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硬件建设和维护成本。解决方案及客户收益
中兴通讯凭借在教育行业多年的成功经验,和对教育云平台、终端和教育信息化的大量投入,在黄教育信息项目,针对客户需求,经过多轮沟通探讨,最终制定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整套基于教育云平台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黄冈“智慧教育”项目建设内容总体概括为:“关注一个模型建设,构建黄冈特色三通两平台,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线。”
(三通为: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两平台为教育资源云平台、教育管理云平台)。
黄冈智慧教育总体建设架构图
通过平台建设,“智慧教育”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覆盖了从个人、班级、校级到区域的教育资源与信息平台建设,解决了黄冈市教育系统中师生互动,学校资源库建设与区域资源共享与教育管理等问题,促进教育升级,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医疗,心之顽疾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在中国,“就医”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儿,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是老百姓心口的顽疾
3、交通,马车之苦——中兴通讯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远远超过路网能力的增长,造成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日益恶化。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传统依赖增加路网能力来解决交通问题的措施远远不能满
足要求,高新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势在必行。智能交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均已规划“智慧城市”,而“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兴通讯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借助先进的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从以下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控和服务能力,构筑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交通体系。
提高交通管理和控制水平:通过广泛感知,全面收集路网交通相关信息,实现路网状况动态感知和实时控制,减少交通拥堵,全面提升路网运行效率;通过电子车牌防伪技术,杜绝假牌套牌车辆,保证合理税收,并方便肇事追溯。
保障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广泛部署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并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方便市民“高效 安全”出行。
保护环境、服务经济:将交通安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等纳入综合交通规划体系中,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中兴通讯智慧交通系统,采用感知层、网络层、综合管控平台和各种交通行业应用的四层架构,以统一的智能交通管控平台为依托,以现有交通信息网络、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和各地市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加强对全市主干路网交通信息和营运车辆的动态信息采集、汇总、融合。并通过对应用的互联、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整合三步走平台建设方式,实现交通业务的延续、优化和创新。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中兴通讯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架构图
解决方案亮点
1)完备的解决方案:满足智慧交通系统建设需求,实现与现有交通系统便捷融合,并全面降低交通运营者的运维成本。
Ø “云计算”+“视频监控”+“车联网”,实现精确感知、畅通信息、智慧调度; Ø TD-LTE无线承载和GoTa专用调度系统,安全承载、高效服务;
Ø 智能、开放、高效、安全的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实现全方位交通信息应用共享挖掘; Ø 通过云平台海量信息收集存储能力,建立数据仓库,根据数据挖掘模型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业务仿真,提供决策参考。
2)快速研发交付,端到端顾问式服务:依托强大的研发团队,丰富的行业经验,实现物联网行业端到端的产品及方案交付,成功打造诸多交钥匙工程,得到用户极大认可。3)高效的售后服务机制:遍布全球的售后服务网络,保障客户实时、方便、快捷地享受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服务,以及稳定可靠的售后保障。客户利益
对城市的产业拉动,增加营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过能力,提高城市机动性、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智能交通平台的搭建帮助拉动城市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创新项目、引进并重点高新产业,帮助政府增加产业营收。
便民的交通信息服务:方便市民获取实时交通信息,出行者可进行实时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的选择,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
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将城市中人、车、路、环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满足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和谐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需求,有利塑造宜居的城市品牌形象,吸引并留住高新技术人才,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4、市民一卡通,点亮智慧城市新生活
随手一扫,购物、点餐、医疗、公交全搞定,智慧城市市民一卡通就是这样的便捷。如同智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碰触精灵,see it,tap it,它会带你找到智慧生活的梦幻世界。
市民一卡通,是点亮智慧城市新生活的火花。中兴市民一卡通,将把我们带入智慧生活的梦幻世界。
专题出处:企业网D1net
5.城市建设规划 篇五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的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上海,一个全新的中国。
在为上海骄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的一些现象:排水不畅、防洪能力差、大气污染严重、河道有机物污染严重、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噪声污染严重、城市“天天挖沟”等等现象。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由多种,主要是:政府体制不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观不正确,部分官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城市规划不合理,财政对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环保意识不强等等。
城市要让生活更加美好,首先要把我们城市的基础做扎实、做牢靠。才能够解除后顾之忧,如何做到扎实、牢靠的基础,有以下几方面:
一、深化改革,要求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多城市的领导都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却全然不顾,这样的体制这样的政绩观,造成了很多大城市出现一到下雨天,排水不畅,城市道路变成“河道”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因此,要改变目前城市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改变政绩观开始。
二、尊重自然,合理规划。马克思唯物主义观教育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认识和撑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开展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因此,无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上,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首先要做到尊重规律,设计合理,并且要做到前瞻性。不要动不支就建一幢大楼,建起大楼的同时要考虑,为这座大楼的水、电、气的供应,以及现在非常现实的交通问题,有没有足够的停车位,这些都应该在事前考虑周全。
三、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每年的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并且让这部分资金确确实实的用到实处,一个城市的基础犹如一座大厦的基础一样,需要扎实、稳固才能够再建设到更高的楼,必需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在财政政策上也给于一部分鼓励,比如在税收政策上、金融贷款上。
四、合理开发“人防”建设,加强风险防范系统。发展已有的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修建地下停车场,发展地下交通,可解决地面人车混杂问题,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地面车速,减轻市中心的交通拥堵的压力。还可以利用地下空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消除污水处理过程散发的恶臭,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针对自然灾害因素,一定要要有合理的风险防范系统,当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缺失。
五、加强教育宣传,提高认识。首先,要加强风险教育,增加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认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不可能容你有一秒钟的多想,就像汶川地震一样,我们付出的是惨重的代价,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于生存的环境,胡锦涛同志说过“我们的地球不是从我们的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我们要保护环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赖于生存的良好的环境”,从总书记的话里,我们能够明确的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环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更加要认真做好我们城市建设的每一步,认认真真、踏实的做好城市的规划工作、做好城市基础工程,保护好环境,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不止是一句口号,让它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综合评语:文章围绕题意展开,立意正确。阐述了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建设美好家园的论点,并从树立
1正确的政绩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等角度进行了论证,呈现了
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层次。文章阐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够全
面,还应补充:公共安全管理缺乏协调和远见,体制运行需要改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不足,重新整治城市基础设施,花费了巨大代价。所提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但不够全面,还可从完善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监管、借鉴经验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
对所提措施进行必要的论证,增强措施的可操作性。文章标题“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建
设美好家园”起到了立论的作用,较强的策论性,应保持。
XX市规划局
2011年11月15日
改革开放20年,使我们的经济飞速增长,城市也日益扩大。附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高楼
大厦、“形象工程”建起来的同时,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做得不好、不扎实。以致于,我们很
多城市中存在着:排水不畅、防洪能力差、大气污染严重、河道有机物污染严重、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噪声污染严重、城市“天天挖沟”等等现象。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深化改
革,改变政府体制,各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规划
城市建设,坚持贯彻合理规划,落到实处;
三、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合理开发“人防”设施;
五、积极构建城市风险管理系统;
六、加强风险教育,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
七、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
综合评语:作答本题时应从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即可,对提出的措施只需简单提及,考生答题时用较大篇幅阐述针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问题
提出的措施,偏离了答题的重心。请考生注意提出要点时不能简单阐述现象,应对现象进行
深入分析,如“排水不畅„„噪声污染严重”可改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薄弱,公共安全存在隐患,城市重化工企业分布不合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答题要点不够全面,从
我国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可补充:公共安全管理缺乏协调和远见,体制运行需
要改进;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科学的发展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重新整
治城市基础设施,花费了巨大代价。从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角度可补充: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发展中忽视了对民生和环境的合理规划,城市规划体制不够健全,城市规划缺乏前瞻
性;社会监管体制及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XX市规划局关于本市建设的规划方案
目前,我市的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正在加快,但城市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
排水不畅、防洪能力差、大气污染严重、河道有机物污染严重、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噪声
污染严重、城市“天天挖沟”。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我局制定方案如下:
一、合理审批城市建设项目。对于城市扩建、扩容一定要慎重,一定要事前做好评估工作,对于基础设施的评价工作由为重要,比如水、电、气、交通问题等更要做到前瞻性的规划,没有完善好基础设施的工程做到不审批或者缓批。
二、尊重规律,合理规划。我局将要日后的工作中,做到事先合理评估规划,不在规划之内的项目绝不审批,不审批先上马的项目决绝予以查处,并做出严肃处理。
三、加大财政对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于在基础设施上的财政投入一定要用到位,用到
实处,做好基础设施。
以前方案,请领导审批!
XX市规划局
综合评语:本题是一道《 XX市规划局关于本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应用文写作的题目,首
先应明确方案的格式要求标题位于中间,须有落款,落款居于行文末端的右下方。方案的内
容应包括定制方案的理由、指导思想、相关措施三个方面。考生阐述了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还应补充阐述解决问题的意义,并陈述制定此方案的制定思
想,如在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下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所提措施不够全面,建议补充:重视
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出台各项制度,并协调各项管理制度间的关系;加强法制和检查监
督,落实行政问责机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城市建设的经验;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机
制,转变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加大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风险意识及其对城市规划重要
性的认识。部分措施缺乏论证性,如“尊重规律,合理规划”应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
划,城市规划要具有前瞻性等内容进行阐述。请考生注意区分报告和方案,方案的作用在于
6.城市建设议案 篇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人口在中心区高度集聚,对城市中心区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先后5届市政府连续努力,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新建和拓宽了众多的道路,但是我市现时的道路系统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交通拥堵已成为阻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证实,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主要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加快我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是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从当前我市交通现状来看,城市核心区的相当多路段高峰时段已呈饱和,拥堵路段越来越多,拥堵延续时间越来越长。以交通秩序混乱、安全保障水平不高、运输效率低下为特征的“出行难”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建设轨道交通,是落实市委、市府提出的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的一项决策,是优化我市生活环境的重大举措,更是兼顾眼前和长远的群众根本利益,扩大市民出行范围,节省出行时间,解决群众出行难矛盾的一项民生和民心工程。
2、是顺应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沿海产业带、建设温州大都市,是事关今后温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两大主题,而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这两大主题的
前提条件和基础。轨道交通的建成是一个都市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象征和体现,它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从而调整和优化我市发展布局,为沿海产业带平台建设和大都市建设提供必要和必须的交通环境,从而增强了城市功能。
3、是提高温州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需要。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因为不具有准点到达功能而制约了它们的运行效率;与其相反,轨道交通运输车以其快速、准点、运量大的绝对优势,不仅使大量人群节省了出行时间,而且满足了他们准时到达目的地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4、是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具有节约土地、运量大、耗能少、污染小、环保等特点,是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城市交通方式。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土地占用方面,公交车单位乘客占用土地面积0.9m2-1.6m2/人,小汽车单位乘客高达26.7m2/人,而地铁则只占0.1m2/人。我市城区土地已是寸土寸金,再大量增建、扩建道路交通显然是不可取的。在能耗方面,公交车和小汽车的能耗分别是轨道交通的3倍多和12倍。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市近年来机动车快速增加,尤其是牌照放开后,私家车数量更是突飞猛进;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城市大气污染物的40%以上。加快实施利用电力推动的轨道交通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的质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5、是改变我市城市交通滞后局面的需要。在我省,杭州和宁波两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热火朝天地进行,这两个兄弟城市的地铁建设已按规划铺开。而我市的轨道交通处于规划的前期。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时间跨度长,必需提前准备,未雨绸缪,等到交通拥堵不堪时再来研究,很可能为时已晚。
二、我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已具备
1、物质保障条件已具备。据市统计局今年3月27日发布的《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末全市常住人口达790.1万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3亿元;全年完成客运量已大大超过的26148万人,即单向高峰远远超过1万人/小时,接近3万人/小时。换句话说,年,温州的人口规模、经济指标、客流规模指标均已符合国办发[]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中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轻轨申报的基本要求并接近发展地铁的基本要求。
2、现在启动我市轨道交通在时机上比较有利和合适。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表明国家对轨道交通已经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而且,轨道交通工程浩大,技术要求高,相当部分是地下开挖作业,一条线的开工到建成往往需要5年以上时间,因此,应该超前规划和建设,决不能等到城市
交通拥堵不堪时才建设。
3、我市城市中心区的主要路段交通流量已饱和,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而建设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的最有效措施。
4、“出行难”已成为全市居民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不仅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瓶颈”问题。
三、几条建议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要向杭州、宁波两市学习,尽快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国资委、财政局、交通局、环保局、监察局、鹿城区政府、瓯海区政府、龙湾区政府等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温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将现存的温州市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撤消或合并在新建领导小组之内,并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抓紧编制《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相关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预测、预研报告。
3、组织专家论证并落实《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尚未确定的轨道交通结构形式。
4、在列入《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内容中的温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规划中,对拟建的“快轨1号线”、“快轨2号线”、“快轨3号线”沿线途经温州城市中心区的地下部分要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建设为地铁规模。
5、铁路温州新客站启用后,把原火车站改建为温州的轨道交通枢纽。
让代表们深感欣慰和振奋的是,3月19日,我市首个科学的、规划在先的滨江商务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方案通过会审。该方案将未来地铁建设纳入整体框架,将地下第二层设计为未来地铁站台兼车库,超前地发出立体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强音。虽然该方案还只是个案,但是说明本届政府对城市主要功能区建设的信心和规划在先的新理念。
7.城市建设论文 篇七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充分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些矛盾,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都遇到过。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大规模推进,过度地使用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忽视了自然的强大报复能力,造成了今天城市中的种种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都在观念上、行为方式上实现了转变。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继承了我国的传统理念。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历来重视自然渗透,建设海绵城市是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可统筹解决城市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城市中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以及对气象造成影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需要。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 1.5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建设海绵城市是重要的投资方向。把这件事抓好了,就是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民分忧。
建设海绵城市要实现重大转变。一是思想观念上要转变。雨水不是负担,是宝贵的资源。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二是在行为方式上要转变。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雨水当地收集、当地渗透,少形成径流;从原来的单一途径转向多途径,利用好河湖蓄水、马路渗水等多种方式;由重视结构性措施转向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并重,抓好法律法规、政策、体制机制、科学管理、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工作。三是在筹集资金方式上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社会多渠道筹资。当前,社会资本十分充足,企业热情很高,要创新融资方式,把工作做到位,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海绵城市建设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确立目标。要争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动摇。二是要千方百计把雨水留下。要借鉴国内外经验,敢于发明、创造,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复、人工工程等办法留住雨水。三是要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雨水的收集、渗透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统筹考虑、系统治理。不仅要划定区域,更要明确区域内的径流控制要求。借鉴国外做法,研究实施雨水排放收费制度,建立责任制。四是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设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项目,必须把目标要求工程化、具体化,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五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各个城市要切实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工作日程,全面规划、全面建设、全面启动。
8.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 篇八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许多国际大城市都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目标。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退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低碳城市”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成为自“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等之后的最热的目标,且将成为今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城市建设的目标。
1.低碳城市的内涵
1.1低碳、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城市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的概念是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低碳城市概念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目前对低碳城市还缺少明确一致的定义,我国主要解释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1.2低碳城市的解析
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设计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
(1)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实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城市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2)低碳城市的关键是低碳排放。低碳城市主要要求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关键在于控制城市碳的排放,通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控制高碳产业发展、引进低碳技术等措施来实现。
(3)低碳城市的实现在我国将是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理论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建设低碳城市时慢慢探索,不断寻求更好的建设模式。同时,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水平各异,各个城市的自身条件也不相同,由此造成建设低碳城市基础上的差异,要消除这些差异并最终时间低碳城市的目标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1.3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指导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在城市规划上入手,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并由此引领其他方面的低碳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我国特殊国情,走环境友好的低碳型城市发展之路,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
2.城市规划层面的低碳城市建设
2.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构建低碳城市空间结构首先应注意城市密度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密度控制可以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从而减少出行,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出于对城市蔓延的忧虑以及在我过城市发展应走紧凑型道路的共识,可以通过城市增长方式的调整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绿环或绿带边界的控制。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不稳定性,绿环绿带的控制方式使城市外围发展更倾向于选择新城或者是卫星城。然而却造成了孤立的新城与中心城的空间距离增大,不利于组织公共交通,使得大部分人选择了小汽车的无序出行,最终将促进小汽车的使用,增加碳的排放。
为了适应“低碳城市”的建设,应采取以绿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型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将新的开发集中于公共交通枢纽,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组织,实现有控制的紧凑型疏解,并且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较好地适应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终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
2.2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的规划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规划的一般法则。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国家政策,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公共交通的优先应首先保证在重要的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全面的公交优先是难以实现的。加强公共交通在交通战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与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状况,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最后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而在整体的交通方式构成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自行车交通。目前我过许多城市正在计划设计建设轨道系统,但是轨道建设投资巨大,如果能将轨道网络与自行车系统结合起来则可以极大的扩大轨道的服务范围,压缩轨道交通的规模,从而节省资金和资源。如荷兰,超过30%的出行和大约1/4去轨道交通车站的出行是骑自行车,因此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应当向这些有着成功经验的国家学习。
2.3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可见产业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以及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工以及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想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产业布局上,要将同类产业和相似产业集中布置,形成产业园区。而主产业生产所需要的配件厂家也可以就近布置,以便于集中管理,更有效的节省原材料的运输资金和资源,使得这些产业高效节能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有着一定污染的产业,在减污减排的同时,尽量将其布置在城市的郊区,同时以一定的绿化防护带进行控制,减少对城市的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2.4土地使用规划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土地的使用应该尽量以多功能混合使用为主。多功能土地的使用可以缩短出行距离,从而达到减少资源的利用,以实现低碳的目标。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一直沿用的功能分区方法,即每个功能区的单一用地性质,因此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土地混合利用的目标是为了增加短途出行,部分规划中土地采取混合利用设计,但却增加了出行距离,因此混合利用应是一种“有效混合”的概念。
在土地规划中,建设低碳城市需要考虑的是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倾向于大尺度的建设,如拓宽城市建设、加大街道的尺度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建设,但是却增加了小汽车的使用数量,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十分不利。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地块尺度是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而决定的,距离市中心越远,地块尺度就越大。在规划低碳城市时,当距离市中心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再随意扩大地块了,应重组用地,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依托的新中心,规划自行车与步行的合理地块尺度。
2.5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城市塑造宜人的景观环境,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体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上,绿地系统能吸收CO2,同时绿地系统可以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间接减少碳排放,故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较好的基础支撑。
【城市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城市建设论文09-16
城市建设相关论文10-13
好用的政治论文城市社区建设问题11-04
经营城市理念 加快城市建设(城建调研)09-10
城市建设调研06-27
城市道路建设流程07-27
城市品牌建设方案08-25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08-07
城市建设考察报告08-23
城市建设市政道路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