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2024-08-26

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共14篇)(共14篇)

1.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与反思张燕 的工作室初中英语任务阅读教学案例设计分析反思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而此能力是依靠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而实现的。为了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实践性强、任务明确的 “任务型” 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即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内,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以下我将以“牛津英语” 9A Unit2 Colours and Moods(Reading)教学案例设计为例,与同行探讨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并对案例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颜色与心情”,学习不同种类的颜色及其对人情绪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色彩与情绪的关系,而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正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阅读部分向学生介绍了谈论颜色有助于引出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开始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2.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阅读部分所涉及的新单词和词组,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方式及用法方面的固定搭配。

2)能力智力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并要求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领会主要句子的意思。

3)德育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文章中所了解色彩和情绪的关系的知识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并讨论在自己或别人伤心的时候,该如何帮助自己或别人。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来正确使用与课文有关的重要词汇短语? 2)对文章的听读理解能力及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 3)对文章快速阅读的能力及阅读对写作的迁移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多媒体教室,录音机,教材 5.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共45分钟)

6.教学形式:Task-based learning, activity-based teaching(class work;individual work;pair work;group work)

三、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 Step1.Warming up 任务设计(1)do a survey about your favourite colour(2)show up(设计目的:在正式阅读文章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通过五环及福娃,要求前后四名学生为一组共同讨论各自喜爱的不同颜色的福娃及其原因,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协商,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练习机会,而且是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Step2.Leading-in 任务设计: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colours in the world, and can you divide them into 2 parts?(设计目的:利用学生的旧知,鼓励他们把颜色分为warm colours和calm colours)Step3.Skimming 任务设计:skim “reading” within 90 seconds, try to finish the table(设计目的:在学生原有对颜色分类的认识基础上,快速阅读,抓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对原旧知进行细化。)

Step4.Scanning & Matching 任务设计:Scan the reading, and try to match the colours with what they represent.(设计目的:重要的词汇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再次通过加深对词意的理解达到对词汇的掌握,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句中,单词记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在句中理解词汇。)Step5.Revision 任务设计:help students revise all the information together blue---------calm calm white----------purity orange----------joy warm yellow---------wisdom energetic green-----------growth strong red-------------power(设计目的:对于输入的信息量及时地巩固,增强记忆)

Step6.任务设计1.read calm colours carefully by themselves and answer questions 1.What colour can make you feel relaxed?(blue)2.Does white create a feeling of harmony?(No,blue creates a feeling of harmony.3.What else can blue represent?(sandness)4.If I’m feeling stressed, what colour should I choose?(white)

任务设计2.get information from warm colours and try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table

任务设计3.close books and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catch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about red and green.1.Green is the colour of nature and represents new life and growth.It is the colour of envy.2.Red is the colour of heat and represents power and strong feelings.Red can also help us take action or make a decision.Step7.Discuss the passage carefully in groups,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table below:(设计目的:设计了创新思维能力的练习,采用不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示个人才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体现了语言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让学生进行一些即兴的、自由的交流活动,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Step8.Game time 任务设计:If you tell us the correct colour, you can get a present.If you can’t, you can get nothing.For example: The best colour to represent 刘星 is red, because he has a strong personaling and active but I think he should use bluemore, it can help him calm down.1.Cui Yong Yuan used to worry a lot and often got stressed, he should use white more.2.Ying Mu Hua Dao often gets angry easily.I think he should use blue more as it can help him calm down.(设计目的:各种不同的练习使学生很快找出阅读内容的细节,听读结合,动静结合,张弛结合)Step9.Talk show 任务设计: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but they should mention the following points.My favourite colour is.It represents.I like it because.I am.So, my favourite colour match/doesn’t match my characteristics.设计目的:总结并巩固新授知识

四、任务型教学途径下阅读案例设计的分析与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为此,我尝试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的设计进行了几点反思: 反思一:任务是否等于练习?

本节课活动设计步骤较多,针对性很强,但整堂课下来,发现学生非常听话,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们的活动和表现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和练习都是语言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但是任务与练习在活动的目的形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任务与练习的区别归纳如下: 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培养学生在任务执行中运用策略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任务型教学并不排斥语言形式的学习,选择什么样的语言项目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和考虑,形式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赋予学习者完成目标交际任务的能力。因此,项目练习不会只停留在练习阶段,必将过渡到运用这些语言形式去完成任务这一最终目的。由此可见,任务活动与语言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它包括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和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所以任务远不止是简单的练习。反思二:教师仅是播放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于是PPT被大量地运用于课堂之中。随之而来,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呈现课堂中的所有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甚至本该是教师口头表达的指令或问题。于是教师成了PPT 播放员。

但是英语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究竟担当怎样的角色?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权威和主宰,教师的身份将从以往的课堂“主要演员”转变为更有挑战性、更为积极的“总导演”,对学生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教师不仅是任务的设计者、策划者、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交际伙伴。1.评估者(assessor)

老师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2.组织者(organizer)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是什麽,他们将做什么。本人多次听过别的教师的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顺利的完成任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出关键清晰的指令,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或者是因为英语水平差不知道怎样进行对话或讨论,从而造成课堂冷场,好些学生不主动参与活动,甚至使用汉语进行交谈,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在全班开展活动之前,教师或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是必要的。3.参与者(participant)

“参与者”就是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而应下去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好点子,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从而使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4.导师或教练(tutor)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

5.促进者(prompter)“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有角色中最难当的,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

总之,反思只是手段,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不应仅凭借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重复的教学实践,应更自觉地树立反思意识和系统科学的反思行动,开展反思性教学或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理性意义上的反思。

五、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很成熟的经验,我们教师也是边干边摸索。但是有新课程标准的指引,有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有近年来教育改革中英语教学成功经验的支持,有众多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参与,一定会逐步成熟起来。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否定,根据教学对象和环境的特征,将传统教学方法和任务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科学正确的做法。任务型教学将与其成功的教学法一起帮助我们英语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一、教学过程:

笔者在设计时要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 设计成阅读前任务 (Pre-reading tasks) 、阅读中任务 (While-reading tasks) 、阅读后任务 (Post-reading tasks) 。

1.阅读前任务 (Pre-reading tasks)

为了激活学生关于旅游话题的有关知识和经验, 我营造语境, 呈现问题

1.Do you like travelling?

2.What places of interest did you visit before?

3.How did you go there etc.

让学生以Free talk的形式, 进行pair work, 引入这课的话题。接着设置了一个悬念:

Can we visit all the interesting places in only one day?

How?Think as many ways as you can.

学生们对一天能否参观所有的风景名胜这一问题很是惊奇, 通过这一问来引发学生好奇心;我接着再问:如何才能一天参观所有的风景名胜, 有哪些方法, 用这一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和探究心理。同学们先是觉得不可思议, 接着纷纷表达了自己大胆设想。我接着告诉他们Today we’re going to visit the World Park。Then we can visit all the interesting places in only one day.这时我通过介绍世界公园的情况来让同学们学习重点词组:the World Park, a hundred places of interes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iffel Tower, the pyramids, the Golden Bridge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的学习, 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上的障碍, 为阅读教学做好必要的铺垫。

2.阅读中任务 (While-reading tasks)

Task1:让学生通过Skimming这一阅读策略来回答:

What’s the letter about?

How did Linda feel about the visit to the World Park?让他们迅速捕捉文章大意。

Task2:Listen to the tape and do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It took half an hour to get to the World Park from school.

2.We went to the World Park by coach from Sunshine Town.

3.We could see the model pyramids from the coach.

4.There are models of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there.

5.The model pyramids looked just like the real ones in the USA.

6.The model Eiffel Tower is a tall stone building.

7.Daniel made a special home page for the trip.

我设计了上面的针对课文情节的正误判断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读帮助他们迅速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 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Task3:让学生通过Scanning这一阅读策略来进一步回答文章细节方面的问题:

Where did Linda go?

Who did Linda go with?

How long was the journey?

What did she see from the coach when they arrived?

How many models of places of interest are there?

Which places of interest did they see?

What was the best part?

Where can Linda’s mother see the photos of the trip?

Task4:Read and put the sentences in the right order. (Finish Part C2) 通过让学生完成排序的任务来进一步了解全文各自然段之间的大意以及相互联系,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让复杂的信息简单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Linda他们出行的路线。

Task5:Find some words to describe their feelings and what they saw in different plac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rip, …

On the city roads, …

On the high way, …

At the gate of World Park, …

Inside the park, …

After the trip, …

这一任务的设计是在上一任务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理解此次出行的时空顺序, 主要情节及其发展, 掌握对语篇结构的分析, 深层次理解语篇的结构、谋篇布局。对这一任务我是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然后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 交流相互的理解, 最后由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汇报共同的结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 有机会在小组讨论中展示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

3.阅读后任务 (Post-reading tasks)

Task1 Choose your favorite place. (group work)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 world.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m?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one of these places of interest, 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visit most?Who will you go with?How will you go to the places?What will you see and do there?Please use your imagination and talk about your trip.

让每组学生选择世界上一个你最想参观的景点来谈, 什么时间去, 怎样去, 为什么去, 会看到什么, 有什么样的感受。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展开想象, 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每组选择一个学生给大家做一报告。目的是让学生整合已有的信息, 进行语言的输出。最后让他们进行笔头训练, 完成知识迁移, 同时也是完成知识向能力过渡。

二、教学效果分析:

这是我运用任务型模式所上的一节阅读课。将任务与阅读结合, 来驱动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下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很高, 能积极思考、参与活动中较好地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在“任务前”这个环节, 用简单的问题激活了学生关于旅游这个话题的知识和经验, 为有效地阅读和理解阅读内容奠定了基础。在“任务中”这个环节学生使用了Skimming和Scanning阅读策略, 经过由整体到细节, 由浅入深, 由理解到记忆的方式层层推进, 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 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理解能力。在“任务后”这一环节通过整合阅读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结构,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进行扩展性练习, 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 并且创造性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实现了语言的交流。在这节任务型阅读的课堂中, 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活动加强了,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也是逐步提升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三、课后反思:

1.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一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更高层次的语言活动条件,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 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2.我在教reading前全面分析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知道本单元的最后任务是写将要出行的一份计划, 所以我在设计最后的Post-reading tasks时, 就让学生写最想去的景点, 为本单元进行语言的输出进行铺垫, 降低学生后续写作的难度。教师应对教材有全局意识, 掌握教材的内部体系及其内在联系, 不能孤立地分析、教授每一课。

3.由于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均衡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 共同提高的平台。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非常切实可行的, 但是要注意在活动前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 每个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有自己的想法, 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个同学一言堂的状况。

3.任务型阅读教学刍议 篇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学生可以获取资料和信息,并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英语。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只有在有意义和有目的的活动中才会发生。教师要明确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向,科学地布置阅读任务,确立英语阅读课的主题,并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来完成阅读任务。

一、一个中心——明确任务

恰当、科学的阅读任务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判断、推理、分析和处理课文,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逐步提高阅读技巧,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两个基本点——教师导读和学生主读

1.教师导读

作为指导者,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和关键词,把握全文大意,并帮助学生扫清理解的障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课文的背景知识,某些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以及人名、地名和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生疏词和短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提示,如阅读课文注释、上下文猜测、用简单英语释义、构词法、互换词组等,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主读

接触课文只是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必须过渡到第二阶段的学习,即理解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了解文中的主题词、主题句或主题段,通过理解文中的主要事实来明确主题。学生可以采用略读法来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事实,用浏览阅读法来完成课后判断正误的练习,从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或主题句来确定文章的结构,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段落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做好了准备。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通过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归纳新词语、习惯用法、句型以及重要的语法知识,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范例让学生模仿造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实现三个教学目标

在任务型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三个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②解读课文,帮助学生获取所需信息,把握全文大意;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在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容易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和兴趣。在任务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本中的知识,还有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4.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理论上逐步达到成熟。目前已成为我国外运界的研究热点。语言学家David Nunan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交际任务是指在课堂上用目的语做事情,涉及对语言的理解、操作、运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任务是练习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活动),或是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计划,它是由教师控制和调节、学生获得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活动。任务具有特定的,目标、合适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基本特点。

一、阅读课任务的设计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任务有三大部分:以理解性为主的活动;有控制性的产出活动;有真实意义的交际活动。阅读课中任务的设计要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式由初级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微任务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任务型教学强调要充分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阅读课的任务设计过程中,为了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学生应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当然,教师的地位也不容忽视。任务型教学法主张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能下意识地发展他们内在的学习机制,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输入课文的信息,而是应当担任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3、真实性原则。薛基汉在论述任务型教学时,区分了。真实世界”任务和“教学法”任务。“真实世界”任务是指课堂外的真实世界中的各种行为。而“教学法”的任务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但它能培养学习者完成真实任务所必需的技能,从而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为在真实任务中运用语言提供必要的技能准备。任务型教学要求在语言环境下设定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通过语言的实践习得语言。因而任务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

二、任务型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语言学家提出,任务型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即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任务。前任务的工作主要是布置任务。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方式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完成以下教学 任务:一是创设任务情景。教师可以以谈话、游戏、故事、音乐等方式设置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二是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又称 非直观信息,它储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是影响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对将要阅读的材料内容做出一定的预测。三是扫除语言障碍。语言障碍包括生词的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子等。教师可对部分障碍做出解释,但是要控制好生词释义的量,有些生词的词义可让学生通过上下文进行猜测。

2、任务环。此阶段中,教师根据阅读课文所提供的素材来设计任务。如叙事类课文,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把故事改编成短剧,然后进行表演;论述性课文可让学生总结出作者的观点,讨论其合理性并与自己的观点相对比,然后根据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描写类课文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合作把景物画出来,然后每组派一个成员结合图画把课文复述出来。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监控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如监控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得体,并把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3、后任务。此阶段也可称为总结,即教师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及讲解,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最后可要求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作业,如:课文的改写、续写、调查、采访等。

5.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作用 应用

论文摘 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任务型教学法可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并具有活动内容信息量大以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等特点,能较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任务。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作用 应用

论文摘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任务型教学法可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并具有活动内容信息量大以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等特点,能较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任务。

一、任务型教学法概述及其作用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instruction)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的教学活动。它是强调在“干”中学、在“用”中学的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完成多种多样的相关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3)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4)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教学过程高质有序。5)教师作为任务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和演讲者,这种方法能把教师从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但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班级领导者的管理职能。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公共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根据大学英语阅读课的自身特点和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任务型教学法的三个阶段进一步细化为课前预习、前期任务导入、学生自主阅读、分组学习讨论、汇报总结和布置作业六个教学步骤。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unit5thebattlea:gainstaids为例,谈谈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课前预习

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主要任务是搜集相关资料,并对所搜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类和总结,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同时,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难句进行标注,以扫除阅读上的障碍。此外,还要了解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概念、术语和常识。

2前期任务导入

导入阶段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阅读心理状态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任务的不同类型来确定具体时间的长短,但一般不应超过15分钟。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地作好阅读准备,并尽快熟悉即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要完成的任务。例如,用电脑播放世界各地的艾滋病患者的图片,通过声音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围绕着下面问题对艾滋病进行简单的介绍。

3学生自主阅读

因为对导入的任务感兴趣,有热情,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就会更积极、更有效。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主动阅读相关内容,仔细查找与任务相关的资料,并在必要的时候向老师寻求帮助。学生自主阅读是整个阅读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围绕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寻找特定信息来进行。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协调、指导和监督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学生是该阶段任务活动的主体。阅读任务的实施阶段还可以细分为表层阅读和深层阅读两个部分。

首先,表层阅读要求学生运用略读的技巧,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与主题不相干的部分,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表层阅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其次,深层阅读要求学生带着具体问题阅读文章。目的是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迅速而准确地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例如:

6.任务型阅读2 篇六

第二篇简单一点,第一篇难一点

Although many Chinese students say that their knowledge of English grammar is good, most would admit that their spoken English is poor. Whenever I speak to a Chinese students they always say, “My spoken English is poor.” However, their spoken English does not have to remain “poor.”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there may be some reasons for their problems with spoken English.

First, they fail to find suitable words to express themselves due to a limited vocabulary. Obviously the better answer is to expand their vocabulary. However, you can speak with a limited vocabulary, if your attitude is positive. Others will follow you as long as you use the words that you know.

Second, they ar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Sometimes they make mistakes when they are speaking because they are sky and nervous. Yet students should remember that their goal should be FLUENTLY NOT ACCURACY. Your aim in writing is to be accurate following the rules for grammar and using the your message across, to talk to someone in English, as quickly and well as you can, even though sometimes you may use a wrong word or tense, but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the person you are speaking to will understand you and make allowances for any mistakes he hears.

The third reason is that not enough attention is paid to listening. You have one mouth but two ears! All that hearing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start speaking.

Fourth, most Chinese students are reactive rather than proactive language learners. Instead of actively seeking out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they passively wait for speaking opportunities to come to them and wonder why their English always remains poor. If you have this proactive outlook, then, you will see English opportunities wherever you go.

If you do not use your English beyond the classroom you will forget that English you know. Remember : USE IT OR LOSE IT! You can learn how to speak English better by speaking English more.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_________ (5)_________

(6)_________ (7)_________ (8)_________ (9)_________ (10)_________

1.vocabulary 2. Expand/ Enrich 3. speaking 4.Worries 5.nervousness/ tense 6. attention 7. Lack/Shortage 8. Having 9. passive 10.advantage

One of the ro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is to choose the host city for the Olympic Games. The host city election takes place in a country which does not have a candidate city for the Olympics in question. Except for unusual circumstances, the election is held seven years before the Olympic Games take place. There have been two phases leading to the election of the host city since December .

Phase 1: applicant cities

Any city that wishes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must be proposed to the IOC by its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NOC), with a letter from the city itself. During the first phase, which lasts around ten months, each applicant city must answer a questionnaire to provide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itself. Then the applications will be examined carefully. A number of things will be considered, such as government support, public opinion, general 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 safety, accommodations and transport. The IOC Executive Board(执行董事会)will determine which applicant cities will be accepted as candidate cities. Only candidate cities can continue with the procedure.

Phase 2: candidate cities

Candidate cities must provide a candidature file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y the IOC. After all the files are examined and the IOC Evaluation Commission(评估委员会)produces its report, the IOC Executive Board draws up a list of final candidate cities.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IOC then takes a vote on the host city.

73. host

7.浅谈英语阅读课任务型教学 篇七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任务以激活学生的兴趣, 为学好新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可借助直观教具、图、表格等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为学生讲故事、进行对话表演或讨论等。如在学习NSEFCBook8<>这一单元中的的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课时, 在屏幕上显示出电视、电脑、手机、DNA、恐龙化石等图片, 要求学生以两人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以辨别discovery和invention之间的区别, 即引出本课的话题“发明”, 使学生对此感兴趣。

在课文语篇学习时, 应注意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 因此阅读文章要从整体感知开始, 先获得整体认识, 初步了解作者思路并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再此基础上才能去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整篇课文, 分析理解词与句、段与段的关系。此时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丰富意韵。因此在进行语篇教学时应遵循阅读的这一规律, 设置阅读的不同阶段的任务。

在阅读前, 教师可设计引导性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产生渴望求知的心情。如在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课中, 教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形式利用原有知识编制科学实验的顺序, 懂得发明家应遵循的发明阶段, 预测课文中“发明”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目的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可以使学生迅速抓住课文要点, 还能培养他们快速浏览文章并从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当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 他们就对文章脉络及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样就为下一个任务——详细阅读、掌握课文逻辑关系作好铺垫。

深入理解文章时,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散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并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分析讲解课文时语言要精练, 用简单的语言将重难点讲清楚, 随后穿插各种语言活动, 如造句、翻译等, 此时应创设准真实的语境对语言点进行操练, 语言活动应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否则即使学生知道了该语言点的用法, 也很难将之应用于实际交际中。讲解课文可使学生在理解前段内容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下段内容, 注意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整体性, 防止学生在阅读时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这时, 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处理词汇、理解文章、理解抽象的隐含信息的能力, 学会理解、欣赏文章的丰富意韵。

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后, 教师再将他们带回整体,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时教师可设置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如要求学生总结课文, 或借助简笔画、表格或提纲等复述课文内容。如在The Problem of the Snakes一课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优势可能获得专利”;也可以把本课P22所提到生活中的三个问题显示在屏幕上, 让他们讨论对此问题的反应, 然后选择一个问题并设计一种用于解决的方案, 学生个人说出观点, 鼓励他们交换意见, 教师选择两种不同解决方法显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以专利标准判断哪一个更好并给出理由;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发明者和记者以访谈的形式叙述出解决现实问题的专利。这样学生, 就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所学知识并将之表达出来。最后, 教师还可设置拓展性的任务, 如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或结合学生经历或知识进行讨论, 拓宽语言使用的环境, 使之更符合交际的要求。

掌握一门语言需要经过懂、会、熟三个阶段, 在教学上就要体现为感知理解、练习巩固、活用语言三个阶段。因此在阅读课教学过程要通过设置理解型任务和“做中学”型的任务来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当然要注意任务的设置应与文化背景、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及兴趣爱好相结合。为了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任务的形式应有多样性, 如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等。除此之外, 任务完成后及时给出评价, 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新知识并允许错误的存在。

8.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初探

一、明确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是任务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不同的任务目标其所实施和开展的方法、手段是不同的。对于每一个任务而言,应当确保其目标或者目的明确,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比如说,对于课堂导入,教师所设计的提问、看图、调查或者游戏等小活动,是为了调动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欲望和热情;又如在阅读准备阶段,让学生依据文本标题、图片等信息,猜测故事、内容的主题,或者略读文章,找出文本设定的情景和背景,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阅读材料、文章的背景、情景,激发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细节阅读阶段,通过阅读文章,需要学生掌握文本信息,并学习相关词汇、语法的用法。该阶段的任务设计通常是寻找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语句,或者让学生采取列清单、制表格等方式组织归纳文本的大意等等。

二、优化任务设计

任务型教學是指以学习任务为主线,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师的调控、帮助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教学活动以“教学任务”为依托,课堂结构存在明显的动态特征。因此,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合理地编排任务的顺序,明确学生在各环节中的任务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任务教学法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其任务设计要摒弃传统的一刀切、一风吹的错误理念,紧密结合不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水平,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任务,促进整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障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在实施和开展任务教学法时,教师应当把握好任务部署和难易程度,避免因为任务难度太高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或者任务太容易而缺乏挑战性、新鲜感,造成学生失去兴趣等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邢筝.提高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及途径[J].考试周刊,2015(76).

9.任务型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英语课程标准》新理念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情境中导入感知文本,以听音阅读解疑获取信息,以实践操练学习语言,以参与、合作运用、体验交流。

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语境中去运用英语,在这个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进一步去掌握语言的运用,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小学阶段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任务型语言语篇教学。语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既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完整理解语篇意义。学生的深度思考及自主学习只能在完整的篇章中获得。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技能水平。

那么语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呢?

1、复习启动

2、任务呈现

3、任务准备/课文教学 A、课文导入 B、课文呈现 C、关键语句整体学习D、核心词汇初步学习E、难句初步感知 F、课文巩固

4、运用实践与任务完成

5、本课小结与作业布置 ●即我们常说的五步教学法 ●

1、Warming up ●

2、Presentation ●

3、Practice ●

4、Production/consolidation/ extension ●

5、Summary and homework 任务呈现即对课文呈现之前给予提示,铺垫,从而进入课文或者话题。需要注意的是

1、我们引入课题时要巧妙,要自然。如I don’t like meat 一课, 老师直接捂肚子“I’m hungry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简单明了,一看就能够猜出来。再如we laughed a lot 一课以一首歌曲引入,直接进入过去式语法归纳,简洁明了。

2、明确教学目标,并且以文本的方式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语

言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我觉得这是必要的。

任务准备即课文教学。

有效的语篇教学三环节包括1.感知语篇(导入课文设大情景→谈

论话题→理解生词→操练句型2.理解语篇(学习课文可通过任务型教学 3.巩固运用(练习不是操练生词、句型,可以通过提问、复述等提问问题

其中谈论话题应该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分层次对课文提出宏观和微观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语篇。如三年级“Tomorrow is Friday”一可,教师先提出宏观目标”How many people?(easy 接着提出微观目标:完成表格。进入课文深从层次学习,简单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巩固运用中的操练不应是单一的,应该是有效的:关注目标指向,使操练活动有的放矢。关注活动层次,使操练活动螺旋上升。关注思维价值,使操练活动富有趣味。关注信息含量,使操练活动体现意义。如三年级的活动课练习采取猜猜看得形式,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方式,在今后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借鉴这种活动方式,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效。

又如五年级一课,小品视频的大胆进入虽然乍看有些耽误课堂时间,但是仔细想想正是老师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真正的情景,同学们才能真正的laughed a lot.再有后来的两篇文章展示《It’s my funny day》,”My little son’s letter”为后来的写作给予很好的范本,让同学知道如何去写,写些什么,真正做到操作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语篇教学的任务其实是贯穿整个课堂中,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准确教学目标,时刻关注操练的有效、层次、目的,仔细揣摩,反复研究,付诸实践于课堂,反思总结,形成有效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得打造有效的课堂。

10.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 篇十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task)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

教学目标(goals):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和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输入(input):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课本、报刊杂志、学生作品、影视作品、歌曲等。活动(activity):活动是指任务,而不是指练习。师生角色(teacher / student role):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传送与接收)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促进任务性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项教学目标演变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牢记教学是人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人的因素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使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运用语言并掌握语言。需要指出的是,任务型教学设计的任务难度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控制。尽管如此,其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11.初中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上的问题。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分析、思考、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阅读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因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它的研究不够。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有的教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或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讲解生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或把阅读当作泛读,画词组,对答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感觉乏味、无趣,阅读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3)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虽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但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阅读仅是体现于课堂教學中的一部分训练,而缺乏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更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处于低级阶段。

二、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询问、沟通、交涉、协商等多种活动形式完成任务,在“用语言做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发展认知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具备以下特点:①以意义为中心,而不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②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该交际问题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③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重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

根据任务的特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真实性原则。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语言;②阶梯性原则。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阶梯式层层推进,最终形成由数个微型任务(mini-tasks)组成的任务链(task-chain);③针对性原则。任务应吸收全体学生参加,保证有效的分层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④激励性原则。任务要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必须具有任务的结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三、任务型教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阅读材料中有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学习空间。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尝试把任务型教学应用于阅读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交际功能和任务为主线,结合相应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技能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下面以初中英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9 Reading: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这一阅读课为例试作说明。

任务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搜集Singapore的有关信息,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查阅资料。

1.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country of Singapore?

2.What famous things are there in Singapore?

3.Is there anything interesting in Singapore?

任务二:课堂限时阅读,由浅入深多层次地设计下列任务。

1.Where is Singapore?

2.Is Singapore a big country in Europe?

3.How many Chinese are there in Singapore?……

任务三: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阅读任务。

1.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nd then discuss.(分小组讨论)

2.Reporting:One of the small groups answer these questions.(某小组报告完成任务情况)

3.Discussing:(The teacher and other groups give “right”or “wrong”and their reasons.)(教师和其他小组发表意见)

任务四:评估完成阅读任务效果。

1.Play the tape agai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熟读课文)

2.Have the students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and new expressions(语言难点理解):wonderful,three quarters,population,brave,excellent,dark,environment,whenever,awake,have been to,have done.

3.How to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练习运用单词和短语)

任务五:Homework。

每个小组代表一个旅行社向游客介绍一个地方,以吸引游客(其他小组),以备下节课交流并评选出一家最受欢迎的旅行社。(要求学生准备一定的语言材料及图片资料)

四、教学反思

阅读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这类任务型阅读课上,表现出以往所没有的学习积极性,都纷纷查阅资料和上网浏览相关信息,并且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也体现了很好的分工合作,涌现了一些领导者。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达到互动与交际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掌握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设计任务时先应考虑任务的“可完成性”,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教师的指令必须清晰明确。

(2)任务的设计要有连贯性,一连串活动要形成一个序列,后面部分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前面部分活动的完成。而且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任务所设计的内容可以冲破原有教材内容的局限,带给学生拓展、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3)任务模式要符合学生主体的水平。教师要注意对语言材料的控制,针对该课的话题精心设计出相应的情境,使其融语言知识性、趣味性、真实性为一体,在任务形式上不断创新,力求新颖活泼。任务要有层次性,要调整任务的难度,层次清晰,使任务活动大体上呈现由易到难的趋势。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4)在实施任务活动时,即在师生互动的交际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操作的覆盖面,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一些话题的交际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成为课堂交际任务的组织者、控制者、交际合作者和帮助者。

综上所述,任务型阅读活动教学模式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师调控、帮助为辅的互动式阅读交际教学。该模式的课堂结构具有动态性特征,学习任务与阅读活动层次组合的程序描述了学习任务在实际授课中的编排顺序和学生在何环节、以何种方式参与预期安排的活动的过程。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行为,教师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设计和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循环性的课堂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本学科教学理论认识的加深,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8).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1).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12.小学英语任务型途径阅读教学实验 篇十二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强调“老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然而, 目前许多英语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阅读课上, 教师往往将阅读材料肢解为单词、词组、段落, 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而学生则以熟记单词, 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和结构作为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法与以学习者为主体, 以任务为途径, 解决交际问题的任务型教学存在很大差异。那么, 任务型教学途径与语法翻译法, 哪一种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本教学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所谓任务型教学途径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具体而言, 它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力就能自主地学习, 并且主动地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情, 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 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途径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 它既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method) 或者教学设计 (design) , 也不是某个具体的教学过程 (procedure) , 而是一种教学途径或理念。

三、教学实验过程

1. 被试

被试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南关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70名学生。实验班是五 (1) 班, 共35人;控制班是五 (2) 班, 共35人。在实验过程中, 两个班均由笔者担任英语任课教师。

2. 实验材料

实验前和实验后均对被试进行了检测, 检测内容分别是“2007、2008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 (小学高年级组) ”中的阅读试题。

“2007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 (小学高年级组) ”满分100分, 阅读试题要求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短文词汇量为61个, 回答5个问题, 共10分。其中, 第1、2、4、5题均为细节题, 旨在测试学生把握文章主要事实的能力, 第3题为推理题, 旨在测试学生对所读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 以及联系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2008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 (小学高年级组) ”满分100分, 阅读试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词汇量为62个, 回答5个问题, 共10分。其中, 第1题为主旨题, 旨在测试学生把握主题与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2、3、4题为细节题, 第5题为推理题。

3. 实验步骤

本实验从2008年3月3日开始至2009年1月2日结束, 历时35周, 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 实施前测。2008年3月3日, 笔者采用“2007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 (小学高年级组) ”中的阅读试题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实验前的测试。

第二步, 实施实验。在控制班, 笔者仍采用以“讲授、练习、运用”为主的语法翻译法进行阅读教学。在实验班, 笔者根据Willis的任务型教学基本模式, 将阅读课分为阅读前任务, 任务环和语言聚焦。阅读前任务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并对课文的生词、短语和难句进行标注、讨论, 以扫除阅读障碍, 针对其中较普遍和典型的问题, 教师集中进行答疑。任务环是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阶段。教师根据前一阶段的完成情况, 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如小组讨论热点问题、两人对话、分组辩论、角色扮演和采访等。在这一阶段,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进行交流, 完成交际任务, 报告发现的结果。语言聚焦是学生思考语言形式, 提升语言运用意识的活动。活动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形式和运用上, 如通过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讲述小故事等活动, 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 鼓励他们尝试新的语言组合。

第三步, 实施后测。2009年1月2日, 笔者采用“2008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 (小学高年级组) ”中的阅读试题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实验后的测试。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调查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成绩在实验前是否存在差异性, 我们同时对两个班实施前测, 并应用语言研究应用软件 (SPSS) 对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1。

*P<.05**P<.001

表1表明, 实验班的均值比控制班高出0.0571, 差异不明显:实验班的标准差与控制班的标准差相差0.11755, 差距不大, 说明二者来自同一群体。另外, P值=.839, 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 说明两班的阅读成绩在实验前处于同一水平。

为了测定实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差异性, 我们对两个班的后测成绩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P<.05**P<.001

表2表明, 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后测结果出现明显差异:实验班的后测均值7.5429比控制班的3.4286高出4.403;实验班的标准差与控制班的标准差相差1.19383。此外, P=.000, 达到0.05的显著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35周的学习, 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实验班的阅读成绩显著提高, 而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的控制班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说明任务型教学途径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五、讨论

经过两学期的阅读教学实验, 我们发现, 语法翻译法在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 语法翻译法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语法规则为中心, 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单通道的教学模式。在阅读课堂上, 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 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语法规则, 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并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 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学生在尝试使用新学的语言结构时, 一旦出现错误, 就被老师批评指正, 使得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大胆用英语进行交流, 从而失去了使用英语的机会。

最后, 语法翻译法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根据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 (1985) 提出的输入假设, 学习者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 就可以成功地习得语言。但语法翻译法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单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的讲解和练习上, 学生整堂课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几个单词和一两个句型, 这点语言材料不仅是表面的, 而且是支离破碎的, 学生不可能用学到的几个单词和句型表达真实的情感, 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13.任务型教学法 篇十三

铺集小学 徐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目录基本概念 产生 方法介绍 优点 作用 基本要素 基本原则 本质 基本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方法介绍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优点

其优点是: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主要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本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形式/功能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学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三)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

(四)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五)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

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可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本质

任务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上的“活动”(activity)究竟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呢?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或根据火车和汽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英语阅读教学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关于阅读教学,Torgesen(1998)曾提出这样一个原则: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把握适当的教学难度,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兴趣,及早阅读

在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着重在学词汇、句型、背对话上,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母语习得上得到启示,小孩天生喜欢阅读,他们远在正规上学前就开始“读”了,如在父母陪伴下读漫画书,小人书,读他们身边的广告牌等,这种早期的快乐阅读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整个学习生涯。经研究发现,一年级阅读能力低下,其阅读能力将持续低下(Francis,Shaywitz,Stuebing﹠Fletcher1996;Torgesen﹠Burgess,1998),开始的错误将会导致永久的低效,受此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每况越下。可见,英语阅读要抓得早,并在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策略,所谓“Catch them before they down”(Torgesen,1998).(二)量力而行,步步推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所读材料不能脱离他们实际,宜由浅入深,逐步加大难度,让他们始终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开始可读童谣、广告、标签、简易配图故事,到了高年级可以涉猎科普、童话、游记等。教师应做好学生总体阅读规划,分级推进,稳步发展,并要时时检讨,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保证英语阅读实效。

(三)方法得当,质量第一

1、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模式有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补偿。(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尽

管很多研究都好像在说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应受到重视(构成阅读困难的主要是词汇问题),但如果太注重词汇的训练则会剥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所以阅读教学应采取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以自下而上的模式为辅。2.采用正确的教学步骤

阅读教学的开展应包括“读前活动”,“阅读活动”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背景知识的激活,二是提前学习新词。教师应根据学生和阅读材料的具体情况学则适当的操作方式。开展“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1)激发学生阅读动机(2)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3)引出话题(4)为进一步阅读扫清障碍

“阅读活动”阶段以学生阅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必须交代阅读任务,该阶段所涉及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具体可采用如下活动:(1)浏览以了解文章大意(2)捕捉具体信息(3)将信息图表化(4)记录文章的要点和具体信息(5)构画文章结构(6)回答事实性问题(7)回忆推理性问题(8)将事件排序(9)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10)理解文中的复指现象

“读后活动”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内容所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将自己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具体包括:(1)读质量的检查评估(可通过提问,书面检查等形式)(2)对学生阅读表现评估(如通过学生自我汇报的方式)

(3)对策略使用的评估(如组织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讨论,也可通过问卷和读书笔记方式进行)

(4)依据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口头和笔头练习(如角色扮演,大意复述,采访活动)

(5)将阅读信息与材料外的信息相连(如换角色讲故事,介绍自己类似的经历,模仿写作等)

阅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英语应安排适当的课时进行阅读专项教学并应重视对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加强对学生阅读训练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

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书中他介绍了9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主要看一下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CSR-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

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Pollincsar ﹠Brown,1984;Johnson﹠Johnson,1989),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间合作的教学手段,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尤为有效。实验证明被试者阅读理解能力有明显提高,词汇量增加,合作技巧得到发展,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Kling﹠Vaughn,1998).该策略有四部分组成。1.读前准备(preview)

该阶段的目的是:

(1)使学生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2)激活有关话题的背景

(3)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该阶段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部阅读奠定基础。

该阶段有两部分组成:

(1)通过脑激励使学生了解有关阅读话题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其写出他们知道的所有与话题有关的信息,然后再给一分钟汇总他们的信息;

(2)预测自己可能读到的内容,这是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将其预测写出来。2.细节阅读(click and clunk)

该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监控自己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注意自己什么地方理解,什么地方不理解,当学生确定了自己不理解的语段后,学生可以通过下列方式理解:

(1)阅读句子,寻找关键词帮助理解单词;(2)阅读上下句,寻找线索,猜测题意;(3)寻找单词的前缀或后缀;(4)拆分单词,寻找其合成部分。3.大意理解(get the gist)

该阶段要求学生做到两点:

(1)寻找段落中最主要的人物、地点、事件等;

(2)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有关这些人物、地点、事件的最重要的观点。

具体操作中,教师可首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主要意思,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中心大意,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发表自己不同意见。4.巩固(wrap up)

该阶段用于扩充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操作中一般是采用组织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提问的方式。为使学生能进一步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可给学生示范各类问题的提问方式。

14.任务型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四

——本教学设计取材于人教版高一英语section B of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一、设计思路和依据

1.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approach)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进行了一项强调交际法的实验(Bangalore Project),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Prabhu(1979)认为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时,学习的效果更加有效。随着研究的深人,任务型语言教学于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在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它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建议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所谓“途径”指的是一种教学原则或理念,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途径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途径。

2.教学设计的思路—以英语短文的阅读理解为范例

本文所选取的范例来自于人教版高一英语第二单元的课文阅读部分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本教学设计以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为基础,以英语阅读为背景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思路是按照英语阅读理解的思路来展开的。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阅读目的,学习者的角色和阅读材料类型。这些因素实际上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变量。不论客观条件怎样,教师手头的阅读材料一定要新颖,跟得上时代。题材的覆盖面要广,但重复的体裁没必要多做,这样对于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事半功倍。另外,训练方法不能太呆板、单一。传统的“单词——课文——句法——语法——练习”法,以及教师给现成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后核对答案了事的方法会使得教师教得机械,学生学得乏味。学习者阅读时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进行阅读理解。读到一段文章,学习者要从中获取特定的信息,例如文章的主要内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等细节性内容,但是获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获取文章的主旨大意,学习者是对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的过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形成语言的表达,即输出。在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大脑要进行注意、记忆、思维、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加工活动,而获取细节是任务的理解以及有效完成任务的表现,是完成任务中材料与想法的转换过程。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者的角色主要依据学习者是否主动要求参与的。例如,在读一段文章时,学习者精神高度集中,尽力获取文章的主要意义,完成既定的任务,当完成的任务准确率较高时,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同时也掌握了一种阅读策略。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词汇的记忆和应用:通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够将本单元的词汇学会并达到融会贯通的使用。

 英语阅读方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英语阅读的技巧,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 情感因素: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获得了英语阅读的内容建构,同时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于英语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本身的内涵的兴趣和了解度,以便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的调整和计划的改变。

三、任务分析

根据任务型学习理论的原则,教师布置给我学生的任务需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之上”的教学原则。传统的英语阅读理解的模式: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运用(production)”。任务型教学阅读理解的模式:运用(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等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所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四.教学重点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指导下,阅读和理解课文所表述的内容,完成于课文内容有关的任务,例如文章的主题大意,细节表述,作者的观点等内容。五.教学难点

1.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对于具有初步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一学生来讲,不是最大的难点。最大的难点是文章中出现的字词句的用法,尤其是一词多义,固定句式,长短句,复合句等的结构问题

2.英语文章的阅读技巧,例如快速阅读中的跳读法(skimming)和略读法(scanning)及精准阅读(intensive reading)时遇到的细节表述题型。

六.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2.合作学习(cooperative teaching method)3.传统的讲授法(illustrating teaching method)七.硬件配备

1.多媒体设备Multi-media devices, 2.教学课件PPT document 3.高一英语课本(text book)

4.教师教案及教学计划(Teaching documents and planning)八.教学流程

1.热身(warming up),教师讲解和课文有关的英语背景知识。英语作为西方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使用与不同的领域,科学技术及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英语语言从发音,词汇及语法方面,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略有不用,举例介绍。

2.和本文相关词汇的引入(words introduction)。词汇的导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为陌生词汇的阻碍而降低阅读的速度。3.任务的布置(task-based theory used in the tasks-set process)。

阅读前任务:浏览任务的内容: 例如: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匹配等任务;

阅读中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阅读及相关的任务(tasks);

阅读后任务:总结检查完成任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九.板书设计

主要以展示教学课件ppt documents 为主,黑板上仅限于书写相关的词汇或者课件上没有呈现出的内容。

十.教学创新点

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主要是体现了“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oriented teaching method)的原则。摒弃了传统的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译法(逐字逐句的拆解,翻译及解释),让学生以自主的形式学到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策略,以及文章内容所包含的内涵。此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英语文化的普及程度较高,更利于原版英语文章的阅读顺畅。

十一.教学反馈

上一篇:隐患排查专家委托协议书下一篇:企业平安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