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2024-09-17

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精选12篇)

1.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一

1.一个导体接在3伏的电源上,电阻大小为10欧,若从电路中取下这个导体,导体的电阻值为_______欧。

2、 0.2MΩ=_______Ω=______KΩ

3、两条粗细相同,电阻相等的铜导线和镍铬合金线的长度是( )

A.铜导线长些 B.镍铬合金长些

C.一样长 D.无法确定

4、关于导体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

B.导体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C.导体电阻与电流有关,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 D.导体电阻与电流有关,电流越小导体的电阻越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越长,其电阻越小

B.导体越粗,其电阻越大

C.导体越细,其电阻越大

D.在导体的材料、粗细相同时,导体越长其电阻越大

6、将一根阻值为12Ω的电阻线接入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时,通过其电流为0.5A,其电阻为___Ω,当开关S断开时,通过其电流为____A,其电阻值是_____Ω.若将这根电阻线均匀地拉长,其电阻值______(变大、不变、变小)

7、一段由若干股组成的铜芯线,当抽去它其中的几股后,这段铜芯线的电阻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二

1 测试原理

国际发光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红、绿、蓝三基色光的波长分别为700.0 nm、546.1 nm、435.8 nm。与光谱每一波长为λ的等能光谱色对应的红、绿、蓝三基色数量,称为光谱三刺激值。

根据兰伯-比尔定律测量在光通过不同电压驱动下样品的电光光谱特性。

其中,A(λ)为吸光度;I为投射光强;T(λ)为透射率;I0为入射光强[10,11]。

2 测试方法

采用与计算机相连的UV-Vis8500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三基色在不同电压下的透射率,其波长范围为190~1 100 nm,波长调节量为0.1nm。结果只能代表相对透射光谱。

测试采用的样品由汕头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提供。分别测试了液晶光阀(液晶屏)、液晶光阀叠加彩色膜(彩色液晶屏)、液晶光阀叠加电阻屏(黑白电阻触摸屏)、液晶光阀叠加彩色膜以及电阻屏(彩色电阻触摸屏)四种样品的电光特性。测量温度为25℃,选定可见光波长(400~800 nm)测试,波长调节量选1.0 nm。利用DF1028B低频信号发生器对液晶器件施加频率在100 Hz,占空比为50%的交流方波信号,改变电压的大小分别测出了样品在不同电压驱动下的电光特性曲线,电压调节量为0.1 V。测量过程中用数字万用表测电压的有效值[12,13]。

3 结果分析

3.1 液晶光阀的三基色电光特性

在电压驱动方式下,频率为100 Hz,测得不同电压下液晶光阀的电光特性如图1。

从图1中选取R(700.0 nm),G(546.1 nm),B(435.8 nm)这三种波长不同电压下液晶光阀的透射率,得到三基色透射率随电压变化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到,蓝基色和绿基色的透射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红基色透射率变化与蓝、绿两种基色不同,其透射率在4.5~5.0 V区间不断增大;在大约5.2 V时,三基色的透射率开始下降,其中红基色透射率下降最快,绿基色随电压增大透射率降低速度比蓝基色快。

以绿基色为基准,得到不同电压下液晶对三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图,如图3所示,其中△T为绿基色与其他两种基色透射率的差值。

BG为蓝光(435.8 nm)的透射率与绿光(546.1nm)的透射率的差值;RG为红光(700.0 nm)的透射率与绿光(546.1 nm)的透射率的差值;GG为透射率差值为零的直线。

由图3可以更明显地看出随着电压变化,各基色的透射率变化是不一致的。从4.5~4.8 V之间,红绿基色透射率差值持续增大,5.0 V之后开始降低,5.3 V时降低至最小值0,之后重新增大,5.7 V时增至最大值7%。蓝绿基色透射率差值在5.0 V之前达到最大值7%左右,5.6 V时降低至最小值0。5.8~7.0 V之间,蓝绿基色和红绿基色的透射率差值逐渐减小趋于稳定。

3.2 彩色液晶光阀三基色电光特性

同样在电压驱动方式下,频率为100 Hz,测得不同电压下彩色液晶光阀的电光特性如图4。

同理,从图4中选取R(700.0 nm),G(546.1 nm),B(435.8 nm)这三种波长不同电压下的透射率,得到三基色透射率随电压变化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到,蓝基色和绿基色的透射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红基色透射率变化与蓝、绿两种基色不同,其透射率在大约5.2 V时突然增大,之后开始下降;在大约5.5 V时,绿基色和蓝基色的透射率开始下降,其中绿基色透射率下降比蓝基色更快。

以绿基色为基准,得到不同电压下液晶对三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图,如图6所示,其中△T为绿基色与其他两种基色透射率的差值。

由图6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电压变化,各基色的透射率变化是不一致的。蓝绿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在5.0 V之前达到最大值1.8%,5.4 V之后开始降低,5.9V时降低至最小值0,之后有微弱上升。在4.5~5.2 V之间,红绿基色透射率的差值急剧上升,5.3 V时上升至最大值3.7%,5.3 V之后开始降低,5.8 V时降低至最小值0,之后有微弱上升,基本维持恒定。

3.3 黑白电阻触摸屏的三基色电光特性

在电压驱动方式下,频率为100 Hz,测得不同电压下黑白电阻触摸屏的电光显示特性如图7。

同理,从图7中选取R(700.0 nm),G(546.1 nm),B(435.8 nm)这三种波长不同电压下的透射率,得到三基色透射率随电压变化关系曲线,如图8所示。

从图8中可以看出,蓝基色和绿基色的透射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红基色透射率变化与蓝、绿两种基色不同。红基色透射率在4.5~5.4 V区间缓慢增大,5.4 V时增大至最大值47%,之后急剧降低;绿基色和蓝基色的透射率在5.5 V之前基本维持恒定。在大约5.6 V时,绿基色和蓝基色的透射率开始下降,其中绿基色透射率下降速度较蓝基色快。

以绿基色为基准,得到不同电压下液晶对三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图,如图9所示,其中△T为绿基色与其他两种基色透射率的差值。

由图9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电压变化,各基色的透射率变化是不一致的。红绿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在4.7 V左右开始上升,5.3 V时达到最大值9%,之后重新降低,5.7 V时降低至最小值0,之后基本维持恒定。蓝绿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在5.5 V之前达到最大值12%,之后开始降低,6.1 V时降低至最小值0,之后基本维持不变。

3.4 彩色电阻触摸屏三基色电光特性

同样地,在电压驱动方式下,频率为100 Hz,测得不同电压下彩色电阻触摸屏的电光特性如图10所示。

同理,从图10中选取R(700.0 nm),G(546.1 nm),B(435.8 nm)这三种波长不同电压下的透射率,得到三基色透射率随电压变化关系曲线,如图11所示。

从图11中可以看到,蓝基色和绿基色的透射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红基色透射率变化与蓝、绿两种基色不同,其透射率在4.5~5.0 V之间缓慢上升,5.0 V时增大至最大值11%,之后急剧降低;在大约5.3 V时,蓝基色和绿基色的透射率开始下降,其中绿基色透射率下降速度较蓝基色快。

以绿基色为基准,得到不同电压下液晶对三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图,如图12所示,其中△T为绿基色与其他两种基色透射率的差值。

从图12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电压的增大,三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变化显著不一致。在4.5~5.0 V区间,红绿基色透射率的差值急剧增大,5.0 V时增大至最大值4.0%,5.0 V之后开始降低,5.9 V左右降低至最小值0,之后基本维持恒定。蓝绿基色透射率的差值在5.3 V之前达到最大值2.3%,5.2 V之后开始降低,6.0 V时降低至最小值0,之后基本维持恒定。

4 结论

3.浅析初中三年级美术教学理念 篇三

关键词:欣赏作品;练习思考;学生互评

一、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凡是具有“美”的特点的作品都是美术作品,这其中可以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时装设计等,以上事物都具备最基本的欣赏价值,那么就能够算作美术作品。但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美术作品,专指绘画的艺术。实际上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绘画作品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内容相对简单,而在初中阶段则会接触到西方的不同绘画流派的作品,这些流派的作品各具特点,而且画作背后的意义浓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各方面能力已经有一定的提升,也应该适时学习一些难度更大的内容,以此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获得质的飞跃。欣赏美术作品,本身应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人的保守性,往往会导致很多尴尬。初中美术课本一定会有一些法国各美术流派的画作,但是其中的一些画作则会引起学生的误解,从而丧失了严肃性,也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比如说,法国著名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著名画作《自由引导人民》,为纪念伟大的法国大革命而创作。画作内容为一个手持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的女性,赤裸上身,引领着高昂的、为争取法国自由的前进的人群,这本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一种行为,男女老幼皆投身到争取自由的伟大事业当中去。然而在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点却并不在其画作的内涵与意义上,而是更多地去嘲讽画家的低俗以及该画作的“无内涵”,这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学生的无知与内心的空洞,缺少对美的最基本的判断。以上情况发生在初一、初二阶段还情有可原,毕竟学生在那个阶段能力还不够,而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则应该有欣赏此种美术作品的能力,要学会去欣赏,去了解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人民意志,这才是理解、欣赏画作的正确态度与方式,要逐渐去除无知的状态,了解历史知识,以史分析画作创作的背景、表露的情感等。

二、练习与思考

对于大多数知识来说,进行大量的练习都是熟悉并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我们学习数学公式,老师讲完课后一定会给学生留一些与本课学习有关的作业,目的就在于通过做这些作业,来熟悉、练习,进而巩固当天所学内容,达到熟记知识点的目的。学习语文生字、生词,老师要求学生进行默写,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熟记字词。哪怕是老师留的“罚写”内容,其目的也都是使学生记住,因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罚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写一边背,而不能只是机械地写。如果只是机械地练习则失去了记忆的作用。因此,最佳的方式是一边写一边背,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思考。这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在写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听音乐、相互交流等,否则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学生之间互相评议

对于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如学生画的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议,这样做的优点有如下几点。(1)学生之间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学生之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固然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其“三观”大同小异,因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同辈群体之间往往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孩子们之间的建议也更容易被互相接受,所以,同学之间互相提出建议,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并接受改变的建议,这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能力。(2)互相评议可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深刻认知。实际上所有的评价都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相关了解之上的,这样才能够真正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或做出评价。经常让学生之间互评,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对待作业,因为学生都不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得局促不安,而且碍于面子,也会倾向于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其他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来发现同学美术作品中存在的问题。(3)方便教师观察学生对知识、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想深度,以促使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特点进行更加科学的教学。在学生为他人作品提问题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艺术的鉴赏力等。

总之,对于初三年级美术教学理念,首先要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用审美的眼光认真对待。其次,督促学生在练习画画的过程中多进行思考,思考过后再进行大量练习。最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议作品,发现真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28.

[2]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46-48.

[3]杨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J].课程与教学,2015(2):35-37.

[4]田浩.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0(2):101-103.

4.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 篇四

1.通过实验和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复习巩固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学生实验: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欧、4欧、5欧各一只)三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阅读本节课文前的问号中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电阻的串联〉

(2)问:什么叫串联电路?画出两个定值电阻串联的电路图。(同学回答略,板演电路图参见课本图8—7)

(3)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I1、I2和I。

板书:〈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1=I2=I。〉

(4)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与分电压(U1、U2)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U1、U2和U。

板书:〈2.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和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进行新课

(1)实验:测R1和R2(R3)串联的总电阻。

问: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答:用伏安法测电阻。只要用电压表测出R1和R2串联电阻两端的总电压和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两个定值电阻(R1=2欧、R2=4欧)串联总电阻的实验电路。如课本图8—5所示。

进行实验:

①按伏安法测电阻的要求进行实验。

②测出R1(2欧)和R2(4欧)串联后的总电阻R。

③将Rl和R3串联,测出串联后的总电阻R’。将实验结果填在课文中的结论处。

讨论实验数据,得出:R=R1+R2,R抇=R1+R3。实验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2)理论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上述实验结论也可以利用

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从理论上推导得出。结合

R1、R2的串联电路图(课本图8—6)讲解。

鵢板书:〈设: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l、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U=IR,Ul=I1Rl,U2=I2R2。

由于U=U1+U2,

因此IR=I1R1十I2R2,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I1=I2

所以R=R1+R2。〉

请学生叙述R=R1+R2的物理意义。

解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

指出: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大,总电阻也叫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板书:〈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R1+R2。〉

口头练习:

①把20欧的电阻R1和15欧的电阻R2串联起来,串联后的总电阻R是多大?(答:35欧)

②两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是1千欧,已知其中一只电阻阻值是700欧,另一只电阻是多少欧?(答:300欧。)

(3)练习

例题l:

出示课本中的例题1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学生读题并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如课本图8—7)。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小结:注意审题,弄清已知和所求。明确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本题R1、R2串联,所以I=I1=I2。因U1、U2不知,故不能求出I1或I2。但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知道,总电阻R可由R1+R2

板书:〈例题1:

已知:U=6伏,Rl=5欧,R2=15欧。

求:I。

解:Rl和R2串联,

R=R1+R2=5欧十15欧=20欧。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0.3安。〉

例题2:

出示课本中例题2的投影片,学生读题,画电路图(要求同例题1).

讨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①问:此题中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串联一个适当电阻的意义是什么?

答: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是2.5伏,如果将其直接连到6伏的电源上,小灯泡中电流过大,灯丝将被烧毁。给小灯泡串联一个适当电阻R2,由于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Ul+U2。串联的电阻R2可分去一部分电压。R2阻值只要选取合适,就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伏,正常发光。

②串联的电阻R2,其阻值如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分步板书(参见课本例题2的解)。

本题另解:

板书:〈Rl和R2串联,

由于:I1=I2,

口头练习:串联的两个电阻之比是1∶3,串联电阻上的电压之比是多少?(答:l∶3。)

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根据上述分压公式可求解例题2中R2的阻值。学生叙述,教师板演。

板书:〈解:R1、R2串联,

由于:U2=U-Ul

答: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需要串联一个阻值约为11.6欧的电阻。〉

想想看,本题是否还有别的解法,课后请你试试看。

3.小结

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4.布置作业

本节后的练习:1、2、3。

(四)说明

1.本节测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实验,由于学生已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一般掌握较好,故实验前有关要求的叙述可从简。但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指导。

2.从实验测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出的结果一致。在此应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在推导串联电阻总电阻公式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解答简单的串联电路计算问题时要着重在解题思路及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

5.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的扩展,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成就,近代科学的奠基,“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开普勒,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到近代科学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了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使学生认识到:新天文学的确立过程,说明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知识必然战胜愚昧,科学真理必然战胜封建迷信。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战胜愚昧,科学真理战胜封建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是重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在深刻性、广泛性等多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有明确的提高,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整个欧洲、影响遍及世界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以更加汹涌澎湃的怒潮冲击着封建神学,给封建制度以更为有力的打击。

难点分析:

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是难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但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而且还冲击着其他领域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由于思维水平问题还一时间难于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广度方面发展,二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深度方面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介绍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主要作品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以下内容:①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巨人传》以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君主巨人的形象,歌颂“人”的力量。还通过幽默滑稽的故事大胆地嘲笑了僧侣的无知,激烈抨击教会的罪恶,成为批判性和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②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堂吉诃德》通过堂吉诃德的悲剧,歌颂了西班牙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反抗压迫的崇高品质,否定了封建制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③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后期创作的四大悲剧,代表了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主人公的性格被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们的悲剧结局,说明恶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软弱,他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舞台形象,广泛深刻地描写,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补充说明。然后依次简单介绍“天文学革命”中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和开普勒的成就(行星运动三定律)。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列表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表格如下:

所属领域

代表人物

所属国家

主要成就

文学                            美术              天文学                        医学      其他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

难点: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何时何地?其主要思潮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法国作家拉伯雷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成就”,按照教材简单讲解,可以参考“扩展资料”部分相应内容。

关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中关于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和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介绍,提问学生,这两部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教师按照教材讲解。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天文学革命”,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变化,为什么会首先从“天文学革命”开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神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彻底戳穿了天主教会的反科学、反人性的本质。

关于“哥白尼的、伽利略、布鲁诺和开普勒的科学成就”,教师依照教材讲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讲解。

关于“医学领域的成就”,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理卫生”,让学生讲解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出示下列表格,由学生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

所属领域

代表人物

所属国家

主要成就

文学                            美术              天文学                        医学      其他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表格,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相关材料的补充说明和表格的设置,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14课   文艺复兴(二)

――文艺复兴的发展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1.法  国:拉 伯 雷  《巨人传》

2.西班牙:塞万提斯  《唐吉诃德》

3.英  国: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

4.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1.“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布鲁诺和开普勒

2.医学领域: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探究活动

世界名著名作赏析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英才背出,巨星云集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异彩纷呈,他们的精神光芒四射,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如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甘醇味美,值得细细品味、玩赏。

建议教师在文艺复兴二课都讲完以后,组织一个阅读文艺复兴时期名著兴趣小组或开一堂名著赏析课。

1.赏析名画: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名作。可用幻灯机或网络媒体。

2.由教师推荐名著,组织学生课余阅读,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尝试演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准备活动.

程序如下:

1.搜集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2.观看录像或演出戏剧 <<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3.修改剧本,简化剧本.

4.选定角色,安排人物.

5.熟悉台词.

6.借服装和准备道具.

7.彩排.

6.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37个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爆炸,论点,一瞬间,摸不着头脑,前往,解开,另外,众说纷纭,庞大,畏惧,现场,急剧,通常,骤然,估计,罪魁祸首,扭曲,束缚,发掘。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汉字“爆,炸,迅,氧,漩,涡,隧,葬,纭,庞,兆,惧,寂,骤,骸,魁,缚,掘”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5.学会真实交际,了解“魔鬼三角”之谜及其解释。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生字的正确写法。2.重点词语的运用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一些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方法,学会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学好科学知识教育。

四、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及汉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

1.课前学生预习词语和生字,有关提示部分里的内容。2.自己查词典了解和掌握词 语的意义和一般的运用方法

3.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组词组,造句,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大班总结重点词语的意义和运用方法。4.让学生读一边课文并让学生找出课文里的新词,生字。老师把课文中学生未学过的重点、难点词语,句型和疑难问题进行板书并讲解。5.按短文来串讲课文。

6.学生课前预习练习部分,上课时学生提出不懂的疑难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然后老师和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总结。按材料的要求,新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老师检查他们的预习和学习情况。

第一课时: 词语部分(1)(第 周 年 月 日)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爆炸,氧气,隧道,论点,讯号,漩涡,地壳,全无消息,摸不着头脑,解开,葬身大海,一瞬间,前往,疑案。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2.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3.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4.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5.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2.3)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6.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爆炸: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叫做爆炸。2.氧气:氧的通称。无色无臭无味,能助燃,化学性质很活泼。3.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4.论点: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这篇文章论点突出,条理分明。5.讯号:1)通过电磁波发出信号。2)泛指信号。6.漩涡:(旋涡)流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2)比喻牵累人的事情;陷入爱情的漩涡。7.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8.葬身:埋葬尸体;多用于比喻:敌机葬身海底; 9.一瞬间: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火箭飞行一瞬间千里。10.前往:前去;去;启程前往;陪同前往 11.疑案:真想不明,证据不足,一时难以判决的案件。2)泛指情况了解不够,不能确定的事件或情节。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航:航班 罐:罐子 涡: 漩涡 舰:舰艇 灌 :浇灌 锅: 火锅

七、作业: 1.抄写词语五遍 2.预习新课词语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爆炸,氧气,隧道,论点,讯号,漩涡,地壳,全无消息,摸不着头脑,解开,葬身大海,一瞬间,前往,疑案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 词语部分(2)(第 周 年 月 日)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另外 众说纷纭 巧合 范围 庞大 先兆 畏惧 现场 急剧 沉寂 通常 骤然 残骸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2.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3.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4.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5.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4)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6.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另外:在说过或写出的之外;除此之外;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他家新买了一台拖拉机,还买了脱粒机。2.众说纷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3.巧合:(事情)凑巧相合或相同;他们俩同年,生日又是同一天,真是巧合; 4.范围:上下四周的界限;地区范围;工作范围;活动范围;他们谈话的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科学,文学等各方面; 5.庞大:很大(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体积庞大;开支庞大;机构庞大; 6.先兆: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7.畏惧:害怕;无所畏惧;畏惧心理; 8.现场:1)发生案件或事故的场所以及该场所在发生案件或事故时的状态;保护现场,以便进行调查;2)直接从事生产,演出,试验等的场所;现场参观;现场直播 9.急剧:急速;迅速而剧烈;气温急剧下降; 10.沉寂:1)十分寂静;沉静的深夜; 11.通常:一般;平常;通常的情况;通常的办法;他通常六点钟就起床; 12.骤然:突然;忽然 ;骤然一惊;掌声像暴风雨般响起来。13.残骸:人或动物的尸骨借指残破的建筑物,机械车辆等;寻找失事飞机的残骸;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密:秘密 骸 :残骸 缚:束缚 蜜:蜜蜂 核 :核桃 傅:师傅

七、作 业: 1.抄写词语五遍 2.预习新课词语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另外 众说纷纭 巧合 范围 庞大 先兆 畏惧 现场 急剧骤然 残骸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第三课时: 词语部分(3)(第 周 年 月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老师让三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并组词组、造句

估计 自圆其说 罪魁祸首 扭曲 束缚 发掘

沉寂 通常年

月日)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难点:掌握生字的正确解释和用途。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生字和词语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条子,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请学生读词语,检查预习(老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2.老师范读词语,引导学生。(学生注意听并掌握声调)3.老师领读词语。(学生跟着老师读词语,每个词语读三边)4.学生齐读词语。(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5.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词语5)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生字的结构,组词组,造句)。

6.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重点词语。(板书设计)

1.估计:对事物做大致的推断;估量;预测;推想;估计要两个小时;估计需要上万金资金;估计不可能成功;我估计,他们已经完成了任务; 2.自圆其说:能提出理由,使自己的说法没有自相矛盾或破绽之处;你说的话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3.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头子;制造这次案件的自愧祸首就是他。4.扭曲: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形象扭曲;扭曲事实;扭曲历史;你这次扭曲事实是不可能的。

5.束缚:是受到约束限制;是停留在狭窄的范围内;束缚手脚;束缚头脑;束缚思想;家庭的束缚;你不要以旧思想束缚头脑,要敢于创新; 6.发掘:把埋葬的东西挖掘出来;发掘宝藏;发掘事实;不断地发掘;发掘潜力;老师应该善于发学生的潜能;

六、巩固练习:

比较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隧:隧道 墓:坟墓 浮:浮现 逐:逐渐 慕:羡慕 俘:俘获

七、作业: 1.抄写词语五遍 2.预习课文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估计 自圆其说 罪魁祸首 扭曲 束缚 发掘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月**日

第四课时: 课文部分(1)(第 周 年 月 日)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让几个学生读课文(每人几段)

2.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一些问题(“魔鬼三角”在哪一国家?等„„)3.读[学习提示]的内容引入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掌握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新词。难点:掌握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打下初步知识。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老师放一边录音让学生厅(学生合上书聚精会神地听)2.老师再放一边录音让学生听(学生打开书,边听边看)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4.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并划上课文中的疑难问题)5.老师让几个学生单独读课文(学生和老师一起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6.老师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学生发出来的错音)

7.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讨论,交流。并对课文中的新词和疑难句型进行思考

8.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板书)

这些词语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自己解决:

1.护航:护送船只或飞机航行;护航舰;专机有战斗机护航; 2.犹如:如同 3.混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4.坠:落;坠马; 5.纵然:即使;今天纵然下雨,也不会很大; 6.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7.当事人:跟事物有直接关系的人。8.肇事:引起事故;闹事;追查肇事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老师提出问题)1.“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4.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六、巩固练习: 划线连词:

神秘 减小 海洋 现象 突然 生物

七、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预习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1.“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月**日

第五课时: 课文部分(2)(第 周 年 月 日)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案? 2.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解释的? 3.“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4.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够熟练地叙述课文大意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2.老师让几个学生单独分段读课文(学生分段读课文)3.老师让学生分段分组读课文(学生分段分组读课文)

4.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总结出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5.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叙述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

1)对比欧洲和我国对地震的不同看法,说明我国科技的发达程度。2)介绍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的过程。2.第二段:(2-3自然段)介绍张衡的简历。

1)张衡家境贫寒,这使他养成顽强好学的品格。2)张衡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3.第三段:(第4-6自然段)

介绍张衡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1)体会张衡的成就所反映出的我国古代科技的发达程度。2)想想张衡是怎样取得这些成就的。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第一次有记录的地震发生地是:(C)2.张衡在下面哪方面成就最突出:(ABC)3.张衡早期是一位:(A)

4.下面那个仪器是张衡发明的:(ACD)5.关于张衡我们知道:(ABCD)

七、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预习课文大意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2-3自然段)第三段:(第4-6自然段)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月**日

第六课时: 课文部分(3)(第 周 年 月 日)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叫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叫学生叙述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能够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对话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录音机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老师让学生单独分段读课文(学生分段读课文)2.老师让学生分组课文(学生分组读课文)

3.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让学生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5.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许多优秀的品格,他勤奋好学,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测量地震的? 2.“浑天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张衡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4.张衡在天文学上,数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七、作业: 1.复习课文中心思想 2.预习句型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

贫穷使张衡磨砺出许多优秀的品格,他勤奋好学,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第七课时: 句型部分(第 周 年 月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让学生叙述课文中心思想

2.提出学生已学过的简单的 句型来导入新课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理解句型所表达的意思

难点:会运用句型并模仿造句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篇课文的句型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

月日)

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老师让学生把句型写在黑板上解释句型的结构,及句型的意思(学生学生注意听)

2.老师根据自己的解释,给每个句型造一个句子给学生示范(学生注意听)3.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让学生模仿造句(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模仿造句)

5.老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6.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提出疑难问题 7.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8.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1.„„„„有个叫........例如: 1)我们班有个叫阿力木的学生; 2)你们学校有个叫阿迪里的人吗? 2.“把„„„„看做是„„„..”。

在这个句型中“把”后引出一个事物,“看做是”后引出另一个相关事物;“看做”可以用“当做”,“以为”替换,“是”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学生应该把学习看做(当做)是最重要的事。2)我一直把它看作(当做)自己的朋友。3.“哪„„„„„哪„„„”。

该句型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句中的“哪”指的就是前一部分句中的“哪”,但不能写成“那”例如:

1)张衡家境贫寒,这使他养成顽强好学的品格。2)张衡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六、巩固练习

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怎么看待地震的?(把„„„.看做)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把地震看做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2.张衡家境怎样?(接济)

张衡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

七、作业: 1.复习本课句型 2.预习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有个叫...... “把„„„„看做是„„„..“哪„„„„„哪„„„”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月**日

第八课时: 练习部分(第 周 年 月 日)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用下列句型造句:

„„„„有个叫...... “把„„„„看做是„„„..“哪„„„„„哪„„„”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完全理解各练习的要求

难点: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本课的每个练习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条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练习进行讨论,交流并找出答案(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找出答案)

练习

二、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换句中带点的词语: 1.张衡出生于河南南阳西鄂,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援助)2.他从小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实)

3.人们能从仪器上看到星辰的起落,和实际观测的天象完全相合。(升降)4.他测算的地球绕太阳周年的数值也达到很高水平。(推算)5.他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绩)

6.张衡还清楚地说明了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原因)

练习三:选择下列各句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可多选)1.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边的铜球就落入蟾蜍口中。(AB)

2.他从小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B)

3.贫穷使张衡磨砺出朴素而坚强的品格。(C)

4.铜球在水力的驱动下,缓慢地转动,一天旋转一周。(A)练习

四、选词填空:

1.1)反射2)绕3)精确4)从事5)征服6)精通 练习

五、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怎么看待地震的?(把„„„.看做)一千八百多年前欧洲人把地震看做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2.张衡家境怎样?(接济)

张衡幼年家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练习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第一次有记录的地震发生地是:(C)2.张衡在下面哪方面成就最突出:(ABC)3.张衡早期是一位:(A)

4.下面那个仪器是张衡发明的:(ACD)5.关于张衡我们知道:(ABCD)练习

八、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2.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4.你认识大自然的那些文字?

六、作业: 1.复习练习2.预习课外阅读

七、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练习

四、选词填空:

1.1)预测2)炎热3)勉强4)毁5)分辨6)呼应7)投资

八、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九课时: 副课文(第 周 年 月 日)

一、检查复习,预习情况及导入新课:

1.练习(9):你认识大自然吗?你了解多少自然现象? 2.叫学生分段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使每个学生能够理解副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难点: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新词和句型 先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对全篇课文进行思考。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难问题,老师给予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三、教学手段: 录音机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练习法,用启发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学习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 1.老师让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读课文)

2.老师让学生找出读错的地方(其他学生注意听,并找出读课文的学生读错的地方)

3.老师让学生纠正错误(学生纠正错误)

4.老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提醒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边听边对老师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思考)

5.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对全篇课文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对全篇课文进行讨论,交流)课文中的新词

1.苏醒:昏迷后醒过来;伤员已从昏迷中苏醒。春天万物苏星。

2.销声匿(ni)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3.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4.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桃红柳绿鸟语飘香。

5.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

6.节气: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时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

7.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测风力;2)观察并测度(情况),观测敌情。

8.推移:(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日月移动;时局的移动; 老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1.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干什么? 2.几千年来,农民注意到了什么? 3.物候学和气候学是观测什么的?

六、巩固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1.销声匿(ni)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2.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桃红柳绿鸟语飘香)

3.推移:(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

4.节气: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时间中定出若干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

七、作业: 1.复习课外阅读 2.准备全课小测试

八、板书设计: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

苏醒 销声匿(ni)迹 周而复始 鸟语花香 候 节气 观测 推移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年 月 日

第十课时: 全课小测试(第 周 年 月 日

一、选择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

1.铁锹:(C)A.TIě QIáO B.TIē QIáO C.TIě QIāO 2.星座:(A)A.XīNG ZUò B.XīNG ZUó C.XīNG ZUǒ

物)3.预兆:(B)A.Yú ZHàO B.Yù ZHàO C.Yù ZHáO 4.青苔:(A)A.QīNG TáI B.QíNG TáI C.QǐNG TAI 5.箭头:(A)A.JIàN TóU B.JIáN TóU C.JIáN TòU

二、解释下列词语:

1.茂密 2.痕迹 3.学识 4.照耀 5.毫不费力

三、用下列词语造句:

1.分辨: 2.炎热: 3.勉强: 4.„„..像„„.一样„„„

5„„„不是„„„..而是„.„。6„„要„„„就„„..四、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换句中带点的词语:

1.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2.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天天空远远耸立一座白色的云山。()3.他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4.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他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5.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6.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五、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什么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预测)2.你们那儿的气候怎样?(炎热)

3.你能听懂那两个美国人的谈话吗?(勉强)

六、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2.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七、作业: 预习第七课词语

八、板书设计:

测试题

九、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意见:

第八课:“魔鬼三角”之谜年 月

7.初中伏安法测电阻的常见变式 篇七

一、伏安法

例1 现有一个电源、一个电压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 你如何测出一个电阻器R的阻值?

解析: (1) 按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 闭合开关, 三次改变R′阻值, 分别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3) 算出三次R的值, 求出平均值R.

二、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替代法

例2 有一个阻值已经看不清楚的电阻器R, 我们要测出它的阻值, 但手边只有一个电源、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几根导线, 你如何测量?

解析: (1) 如图2所示, 将被测电阻R与已知电阻R0串联接入电路, 用电压表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U1; (2) 用电压表测电阻R0两端的电压U2; (3) 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由undefined, 得undefined.

三、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替代法

例3 现有电源、电流表、开关、导线和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 没有电压表, 你如何测出被测电阻R的阻值?

解析: (1) 如图3所示, 将被测电阻R与定值电阻R0并联接入电路, 用电流表接入电路, 用电流表测通过被测电阻的电流I1;

(2) 用电流表测通过定值电阻R0的电流I2;

(3) 利用并联电路电各支路电压相等的特点由I1R=I2R0得undefined.

四、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替代法

例4 给你以下器材:一个电源, 一个标有“20 Ω, 1 A”的滑动变阻器, 导线若干, 一个开关, 一只电压表, 一个待测电阻RX.

请你设计一个能测出RX电阻值的电路, 要求电压表连入电路后位置不可更动.

解析: (1) 如图4连接电路, 将滑片移到阻值为零的位置, 记下电压表示数U1;

(2) 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记下电压表示数U2;

(3) 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由undefined, 得undefined.

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替代法

例5 现有电源、电流表、一个标有“20 Ω, 1 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及开关, 你如何测出被测电阻RX的阻值?

解析: (1) 如图5所示连接电路, 将滑片移到阻值为零的位置, 记下电流表示数I1;

(2) 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记下电流表示数I2;

8.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了解古琴知识 音乐欣赏《流水》 音乐欣赏《阳关三叠》歌曲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示例: 1教师:同学们,今天在讲台上摆放了,两种乐器,先请大家到前面来看一看,弹一弹,然后回答出这是什么乐器,你了解这些乐器有多少。它们的区别是什么。(教师在讲台上放的分别是 古琴 和古筝)

2学生分组到前面来看乐器,可以弹一弹,然后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要大些。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古琴以及用古琴演奏的音乐。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4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5学生发言老师总结:教师介绍:《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独奏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琴曲《流水》表现了由点点山泉到江河大海的种种形象和智者心神与水相通的豁然灵动、悠远宽广的意境。大约在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卫星探测器,上面装有一张容量为100分钟的金唱片,录有巴哈、贝多芬的音乐,唯一一首亚洲音乐就是中国的琴曲《流水》,她在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6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7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说说古琴的音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记住这段音乐 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乐曲的第八和第九段,感受古琴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失的场景。

9刚才我们欣赏了《流水》,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作品《阳关三叠》。首先先让我们来读一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11教师介绍:《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现今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全曲3大段,即3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结束时添加尾声。《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也经常作器乐演奏,今天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

12音乐欣赏:《阳关三叠》录音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14学生练习演唱《阳关三叠》

15完成教材19页的音乐情景剧创编(全班同学一起创编)。

9.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九

活动教案1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活动主题:纸

一、教学目标:

教师:

1.将学生引向生活,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明确活动意义,了解纸的发明及变迁过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

1.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通过调查、收集、讨论,让学生获得与纸有关的知识。

3.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方式:收集、调查、访谈、讲座、宣传、三、上课时数:6课时

四、教学的过程:

一)课题的提出

谈话:同学们打开书包一定会发现我们的学习用品中纸最多。纸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纸最初是做什么用途的?现在又有那些用途?

除了书上图片里的纸制品,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用纸做的?

当代的纸产品已不单纯是书写和印刷的文化用品,它有了更广泛的用途。让我们走进纸的世界,了解纸的诞生、探索纸的发展和未来。

(板书:纸的变迁)

(二)课题的确立

谈话:你对纸有那些了解?哪些与纸有关的问题是你感兴趣的/

引导学生把想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经过整理后,最后确立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大体确立了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

1.纸是谁发明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查找)

2.纸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在生活中观察、并通过调查、访问等)

3.造纸的原料有哪些?过程是怎样的?(查阅图书或上网查找)

4.纸的浪费(1)学生用纸的浪费(2)教师用纸的浪费(3)由于垃圾分类不当而引起的纸的浪费(调查问卷、实地采访并和暗访相结合)

5.节约用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三)自主合作、确立小组

1.思考:确定研究主题和相应的方式后,如何将课题付诸实施呢?

2.分组 让全班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特长及家庭住址等因素,从五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凡是选择同一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并推选出一位组长和副组长。最后老师对组成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协调。在组长、副组长的召集下,小组讨论,并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需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教有关老师。

3.各小组制订活动计划

4.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活动二:资料交流

(一)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做好资料交流的准备

1.资料汇总

2.分类

3.汇报方式

(二)各小组汇报调查研究成果

活动三:小组汇报

一、各组汇报

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资料:纸的发展历程

(一)通过那些途径查找到资料并通过多次整理而得出纸的发展史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10.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引导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进行词语的积累,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对子。

3、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

4、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 课件准备: 搜集秋天的词语成语古诗儿歌 教学时间:4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一、赏秋/导题.1.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秋天,领略秋天的美.2.欣赏秋天的美景图和活动图.(课件演示)3.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相信你们也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发生着一些趣事吧,在你的印象中记得最深、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

二、赞秋:

1、让学生整理一下想说的内容,按照分类安排相互交流。如:描写秋天的成语组:

描写秋景的古诗组:

描写秋天的句子组:

画话秋天的美景组:

描写秋天的活动组:

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2、老师巡视,掌握各组的情况,适时给以引导。

3、推选代表,班上交流。

三、展示作品。

1、各组把组内搜集的资料粘贴。

2、小组间互相参观交流。

四、总结。

1、说说自己在这堂课的收获。

2、在丰收的季节里,你有什么新的打算?

第二教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

二、写前指导

1.请同学们把画展示给同桌看,并说说画上的内容。

要求:说话完整、清楚,尽量用上好词 2.抽生上台展示、交流,评价。3.交流好词好句。

三、写作

1.根据自己的画和描述写一段话。要求: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语句通顺,用上了好词。

2.同桌相互交流所写的,并相互提出意见。3.自行修改

四、交流、欣赏

1.抽生上台读,大家评价

2.佳作欣赏,大家点评写得好的地方。3.自己再次修改。

4.把话读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听。

五、作业 1.誊写

2.家长写出评价。

第三课时作文评改 【教学过程】

一、比较文章,引出目标。

1、简要小结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表现好的有:刘淑媛等。

2、学生轻声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改。

4、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A、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中的标点,错别字,有语病的句子。B、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篇文章好或不足的地方。

二、上台朗读,集体修改。

请学生大胆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1、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2、你能使他的文章更上一层楼吗? 三:总结

通过本课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看图作文的方法,把一处景物写的很生动。通过观察图画学生能够合理想象画面内容。掌握了写静物的基本方法:A、静处的种类;B、静物的姿态。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教时

一、我的发现

1、先让学生感知字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2、交流发现。要不拘形式,学生不一定都能完整地把这个设计意图说出来,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应给予肯定,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评价,最后还要把要发现的内容明确完整小结出来,为后面的扩展作准备。

3、词语扩展。这里的扩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课本里提供的几种颜色来进行扩展,看能不能说出更多的表示黄、红、绿、蓝颜色,且含有这个字的词。如,浅黄、黑红、深绿、靛蓝。

一是除了这四种颜色外,还可以围绕其他颜色进行词语的扩展和积累。如“紫”、“黑”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2)、鼓励学生自己编类似的对子。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写一写,如能押韵更好,但不可要求过高。

(3)、互相交流自己编的对子,并评一评,看谁编得好。

2、我会填。

短语前面的词是状语,要求补充动词。

1.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每处不只一个正确答案。2.注意积累,填完以后再读一读,进行巩固。

3.可以做些扩展,比如可以用竞赛的形式,在本组或本册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找类似的词语说一说,看谁说得多。匆匆地(离开)快活地(唱歌)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三、趣味语文

1、指名让学生朗读,要读准字音。

2、然后自由读,同时展开想象,感受文中美好的景象。

3、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读出速度;再指导背诵。

4、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进行绕口令比赛。比赛可分组来进行。

5、从每组选一至两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

6、赛完以后做出评价。

11.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十一

课题:

搭船的鸟。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了她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本课要抓住文中的三个问句来体现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童趣,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细心观察到的翠鸟的样子及捕鱼过程,感受翠鸟的可爱。

学前准备:

1、翠鸟的图片资料。(教师、学生)

2、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学前准备:

1、收集翠鸟的图片资料。(教师、学生)

2、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导入:同学们,鸟会搭船,奇不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呢?(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注意“蓬、翠、嘴”的读音。

4、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搭、舱、漂、悄”。

5、辨字组词。

搭沙()

塔()纱()

悄()吞()

消()杏()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用时:10分钟)

1、搭船的是什么鸟?你喜欢吗?

2、从文中找出写鸟的句子读一读。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展示收集的翠鸟的照片,交流翠鸟的资料。

5、课文写了“我”和母亲乘船到乡下外祖母家途中,一只翠鸟搭船捕鱼的情景。

6、找出文中描写翠鸟的句子,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教学小结。

2、指导书写。

(1)“翠”字,上面不是“羽”字,下面“十”不能往上写得太长。

(2)看清字形,认真书写。

3、一字组多词。

搭()()()

沙()()()

吞()()()

教学反思:

生动的质疑导入,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文本。学生通过读文,能多种方法识字,让学生自己收集翠鸟的图片和资料,为学习课文增添了情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学习重点:

学习翠鸟外形的描写方法,学习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深入品味,理解课文(用时:20分钟)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齐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第3自然段的三个问句,体会“我”天真好奇的童心。

3、齐读第4自然段,把写翠鸟动作快的词作上记号。

4、把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画上线,读一读。

5、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

6、如果你看到一只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

7、从“冲、飞”和“一下子、没一会儿”体现了翠鸟的动作快,和作者好奇欢快的心理。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鸟;

()的羽毛;

()的翅膀;

()的长嘴。

二、交流拓展,深化情感(用时:15分钟)

1、你收集的翠鸟的资料中有关于翠鸟捕鱼的内容吗?

2、小作者那么喜欢翠鸟,你喜欢吗?画出你喜欢的翠鸟吧!

(1)交流翠鸟捕鱼的资料。

(2)画出喜爱的翠鸟。

三、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结合课文及生活实际,想想你还认识什么鸟,有什么特点?

2、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3、交流自己认识的其他鸟,并说说它们的特点。

12.电阻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十二

1.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本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打开探究之门情境——探究与发现——认知与实践——拓展与创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部分电学知识,能够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建立学生易于观察的模型,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解决实际困扰学生的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科技发展事例的内容真实、与所讲授的内容联系密切;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逐步养成能通过简单模型来学习物理,体会物理的乐趣;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七、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上一篇: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下一篇:思想及业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