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16篇)
1.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篇一
舒兰六中开展“弘扬中华优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舒兰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舒兰六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刘明慧 副组长:郭勋
组员:赵东方
蔡春梅
张全军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 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
五、工作措施
1、学习宣传,营造氛围
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和责任。加强宣传,使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人都懂得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意义。
2、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资水平。让教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影响学生。
3、加强各项活动的指导和落实。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舒兰市第六中学
2.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篇二
作为语文老师, 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活动方案的一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去领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感悟传统道德风尚。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分别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戏曲知识擂台赛”综合性学习活动
戏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有着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开展此次活动前两周, 我就安排部署, 让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戏曲剧种、派别, 戏剧的表演行当, 著名的戏曲人物及戏剧片段等相关知识。在活动中, 同学们开展戏曲知识竞赛, 展示他们亲手制作的脸谱, 学唱戏曲著名唱段, 整个活动沉浸在戏曲文化氛围中, 以说唱脸谱将活动推向高潮, 通过此次活动, 同学们对戏曲文化知识有了基本了解, 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操。
二、参加“少年儿童书信文化征文活动”
借助我省书信文化征文活动的契机, 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书信写作, 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儿童与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情感沟通, 并养成规范书信写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对每一位学生的书信习作悉心指导并写出评语, 并选出优秀篇章报送年级备课组长处, 参加校内评选。然后将优秀作品推荐上报。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们感受到了书信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虽然没有手机、电子邮件等快捷方便, 但他能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流泻于笔端, 说真话诉真情, 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许多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述说了真话, 流露了渴望与期待, 表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姚江奇同学获得了陕西省级二等奖。衡艺馨同学获得了汉中市级三等奖。吴来奇、赵子涵同学获得了城固县级一等奖。
三、以手抄报形式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 自办了手抄报, 手抄报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古诗阅读与鉴赏”“诗词千古名句”“诗文趣味问答”“诗词配画、谱曲”等。学生开展活动兴趣高涨, 活动效果显著, 有不少学生的手抄报已在学校报栏予以展览。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 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化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了搜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四、利用传统节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年, 国家对传统节日规定了公休假, 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传统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 不仅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 多渠道了解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的途径, 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典故。另外结合课文诗词等作品, 了解传统文化。如学习《雷电颂》一课, 在了解主人公屈原的生平经历时, 渗透了“端午节”的来历,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精神。关于中秋节, 有大词人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通过学生们探究学习, 背诵, 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也了解中秋节寄寓着一种团圆、美好生活的意义, 学会了在节日前夕向亲朋好友送去问候、送上祝福来表达感情。
2. 多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在春节来临之际, 我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和热情感受新春气息。同学们利用寒假搜集春联、拟写春联、大扫除、贴窗花、贴对联、吃饺子、吃元宵, 亲自感受了节日的气氛, 感受了传统节日的内在魅力, 进一步知悉了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刻寓意, 在清明节时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与家人共同祭拜死去的亲人, 表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家乡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都体现着一种传统文化, 它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也是我们将要探究的内容。
3.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篇三
省委宣传部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赵志强、主任科员王金元,省新农村办主任董国权、副主任肖允功,四平市农委主要领导及公主岭市、梨树县新农村办有关工作同志,梨树县蔡家村和马家村、四平市团山子村、西八大村、东八大村和哈福村等村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省农委科教处副处长侯宇心主持。
会上,梨树县蔡家镇党委书记王志清介绍了经验,省委宣传部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赵志强做了重要指示。
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董国权强调,要抓住农民文化节的有力契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和整理我省农村特色文化。我们大家要多上心、多留意、多收集、多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广泛开展文化宣讲活动,打造农村文化“四窗”、“五廊”。要积极利用文化休闲广场、文化大院、小庭院、小公园、艺术长廊、博物馆、展示馆等农村文化活动场地,积极开展“四窗”、“五廊”建设。“四窗”,即政务公开窗,按规定公布村务、党务、接受村民监督;政策宣传窗,张贴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宣传反邪教、村规民约等;文明礼仪窗,张贴文明礼仪的知识、标识和美德事迹等;科普知识窗,张贴与群众生活密切联系各类科普知识、生活窍门等,倡导科学低碳生活方式。“五廊”,即全景式展示村情村史村貌,打造传承优秀文化、弘扬道德文明新风的教育阵地;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典型。根据每个村所在的地域文化,打造具有区域性代表性的、具有本村特色的美丽乡村文化品位。一是创建一批精品文化村。突出典型示范,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行政村,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打造精品文化样板。二是评选一批乡土文化村。立足各地实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评选出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具有较好乡土文化特色的行政村。通过梳理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进一步提炼特色村文化内涵。三是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村群。四是建设一批休闲生态文化村屯。要坚持规划高水平,建设有品位,落地出精品,加强农业农村独有的民俗保护、文脉传承、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等文化资源,在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同步建设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展现现代田园风光,真正实现美丽乡村与休闲生态文化紧密结合,努力让美丽乡村实现文化的提升、财富的提升和品牌的提升。
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农耕文化博物馆、柳条边遗迹、千米石器长廊、阳光沐浴人家、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和农村环境改观、房屋改善、厨房改良、厕所改造、人们生活观念改变等“五改”建设情况。沿途参观了四平市铁西区团山子村、西八大村、东八大村美丽乡村建设现场。
4.弘扬孝道文化活动方案oc 篇四
关于开展“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我校研究决定在本学期开展“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悌爱兄长的道德风尚,扎实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植根、社会弘扬”三位一体的实施战略,用孝道文化的魅力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切实增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营造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目的
百善孝为先,“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进校园活动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要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生活,关爱父母健康,多与父母谈心交流;要懂得尊重他人,发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美德;要懂得回报社会,自立自强,发奋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青春力量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活动内容
“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举办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的讲话,推荐一批优秀亲子教育书籍”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理解孝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推进美丽和谐新长武做出贡献。
1、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各班组织学生读一本有关敬老的书籍,通过读书让他们了解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各班要开展一次以“行孝道、知感恩”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用敬老爱老的故事来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
3、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各班要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实践,要通过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我为爸爸妈妈洗洗碗、捶捶背”、“我为长辈做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4、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四年级以上的班级要通过读敬老书籍、做敬老好事等,组织学生写一篇孝道方面的文章,深化青少年对孝道文化的认识。
5、出一期孝道文化黑板报或手抄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和各班要出一期敬老爱老专题板报,也可开展敬老爱老专题手抄报竞赛活动,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
6、举行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讲话。学校要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讲话,作一次“孝道文化进校园”动员报告,通过升旗讲话教育引导全体青少年学生要弘扬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做一名尊老敬老助老的好少年。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是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幼道德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校成立以校长李平为组长,王鹏为副组长,教导处、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活动开展。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教师会、家长会等各种会议和活动以及标语等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孝道文化宣传活动,坚持做到重点宣传与普及宣传相结合,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重点宣传;平时德育课渗透、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人人尊老敬老、个个孝敬长辈的良好氛围。
3、强化教育,培养意识。各班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孩子增强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听从长辈教导,关心长辈健康,分担长辈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长辈添乱。做让父母舒心、省心、放心、称心、顺心的事。
4、认真组织,确保实效。各班要围绕今年“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制
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学校要对在活动中开展好的班级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015年3月30日
关于开展“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龙头完全小学 2015年3月30日
龙头完全小学
关于开展“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实践
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李副组长:王成员:田
平
鹏
锐
剡小妮
曹娟丽
杨春锋 高文静
5.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篇五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语文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活动,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为着力点,带动我校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活动内容 ;
(一)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学生头脑。以“感恩、励志、修德”为主题,每天利用早晨晨读、中午课前20 分钟左右时间,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每位学生捐献一本书放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互相在平时阅读。每班图书管理员认真负责记录。
(二)假期开展班级学生传统经典等多种形式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的学习和理解。语文教师指导教育学生每周读一本书,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开展“与经典文化同行,经典文化进家庭”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购买借经典著作与家长一起阅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教育部推荐的语文必读书目《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老人与海》《鲁滨孙漂流记》等。读完按照要求写出读书笔记或者心得体会,当作假期作业来完成。
(三)每位语文教师不但要读完中学必读书籍外,还要读与专业相关的一些书,包括教育教学类书籍,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教育指导学生广泛开展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四)假期结束,教师要结合自己所读的书做个总结交上,在下学期教研活动有机会交流读书内容和体会,将此作为业务学习对待。假期教师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看完后在组内交换看。使语文教研组长期养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五)下学期开学,各年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展示活动,初一美文配乐朗诵比赛,初二讲经典故事比赛。高一开展经典书籍内容知识比赛,高二根据经典书籍表演话剧。语文教师提前安排,教研组长检查总结,做好记录。
语文教研组
6.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篇六
“争当爱岗敬业职工,弘扬长城餐饮文化”餐
饮大赛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渤海镇“争当文明职工”活动,激发我镇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切实提高我镇旅游品位和服务接待水平,根据渤海镇党委《关于开展“举旗帜〃颂英模〃忆传统〃扬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要求及部署,特举办渤海镇“争当爱岗敬业职工,弘扬长城餐饮文化”餐饮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展现渤海健康美食文化魅力,挖掘培育品牌餐饮和特色餐饮为主题,组织开展各行政村参与名优特色菜品大赛,提高村村创新、户户创业意识,开拓餐饮消费市场,扩大餐饮消费需求,促进我镇餐饮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活动主题
创新渤海健康美食弘扬长城餐饮文化
三、活动时间、地点
初赛时间:2011年9月上旬
复赛时间:2011年9月中旬
比赛地点:渤海镇餐厅(具体地点待定)
四、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渤海镇人民政府
评审单位:区旅游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局
五、参赛范围
镇域12个行政村各选送1名民俗户,以及从事餐饮制品和为消费者提供就餐场所的从业者。
六、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评选出渤海镇品牌特色菜,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七、评选标准
由评审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负责参赛菜品评选。评判意见报经大赛组委会审定后公布。
(一)鼓励菜品创新。通过改良创新,菜品质量好,色香味形独特,个性彰显,具有创意性或地方特色。
(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菜名、来源、创意)。
(三)菜品制作要注意实用性、观赏性、营养均衡性和材料搭配的合理性。重点突出:
1.创新性:突出新材料与辅料的合理搭配、新工艺、新技法、新鲜而富有寓意的造型。
2.健康性:菜品符合绿色、健康、安全、卫生要求。原材料新鲜无污染,营养丰富,绿色环保。
3.特色性:菜品以突出地方特色为主,具有一定影响且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美食产品,具有宣传和推广价值。
(四)菜品制作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对人体健康有害有毒的添加剂。
(五)菜品主副用料均不得使用国家明令保护的动植物。
八、评选活动安排
(一)宣传发动(2011年8月中旬)
1.镇总工会、镇旅游办要及时召开会议,广泛宣传此项活动。各行政村、各餐饮企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开展渤海镇餐饮大赛评选活动的重大意义。
2.镇秘书科负责对活动情况进行宣传报道。
(二)收集、初评及推荐报名(2011年8月下旬)
各行政村和餐饮企业要广泛收集、挖掘本地有创新和创意的菜系,于2011年7月底前报组委会办公室。填写报名表时,菜品命名要有创意、特色,尽可能有历史文化内涵,需写出每道菜
品的主、辅、配料,制作方法和工艺,菜品口味特点,营养成分和制作要点,历史典故,作者姓名等。
(三)评比表彰(2011年9月)
为确保大赛的公信度,成立由餐饮评委、政府部门代表等组成的专业评审小组,具体评选办法另行制定印发。
九、组织机构
为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渤海镇餐饮大赛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竞赛组、宣传组。办公室设在镇旅游办,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7.弘扬传统文化渗透国学经典 篇七
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潜移默化地进行国学教育
为了打牢国学根基, 保持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班级的布置可以围绕国学大师、经典名句、书法作品展开, 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班级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激励学生, 如:读书节、赛诗会、书法展、国学知识擂台赛、朗读比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用国学吸引学生, 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创建“书香班级”, 让国学这朵奇葩在校园内绽放, 让缕缕芬芳弥漫课堂。此外, 教师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创建“书香家庭”。比如家长让孩子在饭后背诵一首诗, 孩子背得好, 家长就可表扬他, 让孩子有成就感;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背, 比一比, 赛一赛, 以此激发背诵兴趣。此外应尽量让学生定期收看“百家讲坛”节目, 也可以购买相关书籍阅读。良好的氛围, 必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让“国学”走进千家万户, 用“国学”滋养国人。
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言传身教地进行国学教育
“身教胜于言教”, 教学生学习国学经典,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首先必须饱读诗书, 出口成章, 酷爱国学, 文化底蕴极深,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由于传统国学的断层, 国学教育中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学研究队伍, 重建国学必然流于形式, 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因此, 建设一支具备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科技、拥有扎实传统文化学术功底、富于献身精神的国学教学研究队伍乃是振兴国学研究的根本前提。
把握课程的终极目标, 有所选择地进行国学教育
1.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体, 因为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光明的东西, 我国古代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 有精华, 也有糟粕。我们应该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国学, 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指导。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我们应当用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学生, 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 让这些传统文化熏陶现代的学生, 给学生铺垫一生的道德基础。国学经典中适合小学生的有:书法、诗词、《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以及《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大学》《中庸》中的经典语句。
2.联系实际, 古为今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背诵经书, “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语文国学教育而言, 这个火把需要点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介绍经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与文化的内涵、语言及文体特征等。涉猎的面要广, 侧重横向的了解, 而不能过于注重单一的纵向的学习, 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掌握阅读方法。要古为今用, 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批判地吸收经书中的内容, 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理解、吸收古代文化。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 循序渐进地进行国学教育
学生学习国学,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经典诵读是个慢活, 无法一蹴而就, 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低年级的诵读内容应以韵文为主, 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唐诗等, 中年级主要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古典诗词等, 高年级主要诵读《孟子》《老子》, 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 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教师应因势利导, 利用各种手段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鼓励, 少批评, 不能逼着学生学, 要引起他们学习国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国学水平。
关于汉字的学习, 教师也要重视起来。中国的汉字是流传世界的七大文字中唯一遗存的象形文字体系。汉字诞生伊始, 人们就不曾间断过对其形式美的追求。书法是国学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要加强汉字书写训练。从一年级开始, 让小学生以描红的形式用硬笔和毛笔练习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 掌握汉字笔画的书写规律。中年级进行汉字结构的训练, 到高年级能做到规范工整美观的书写。班级中应经常开展汉字书写比赛, 平时写字也要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考评。如在平时作业中运用双等第进行评价, 考试中增设卷面书写分数等。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要真正把规范汉字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来完成。
开发家乡的文化遗产, 拓展国学教育阵地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经典名篇没有一点了解, 又怎么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经典呢?因此, 在国学教育中, 我们应努力开发家乡的本土资源,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文化, 积极争做家乡文化的传播天使。
1.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学生收集家乡的优秀文化经典, 互相交流。可以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打听、请教, 可以对周边群众进行访问、调查, 上网查询或考察收集有关资料 (图片、文字、实物等) 。
2. 带领学生参观, 寻找景点中自己感触较深的人、事、物, 用画一画、写一写、摄一摄、说一说、唱一唱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也可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和自己的介绍作品进行集中筛选, 通过展版的形式介绍。
3. 利用图画、文字等方式制作介绍景点的人、事、物的小卡片, 在相关网站上张贴有关的考察成果, 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 了解我们家乡的文化。还可以以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文艺节目形式, 在班队课中展示考察的成果。
8.教会孩子感恩,弘扬传统文化 篇八
在学习《弟子规》“孝”的部分时,教师不但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还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感恩父母。一些当了母亲的教师向孩子们动情地讲述自己育儿的经历:怀孕时,虽然吃了东西就呕吐,但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还是得吃,吃了吐,吐了再吃;孩子出生后,日夜颠倒,父母也只能陪着孩子,白天孩子睡了,还要继续工作……父母为孩子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让孩子们回去与父母聊天,让父母讲讲母亲从怀孕到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他们写道:母亲怀孕时为了我有个健康的身体,十个月没看过电视;母亲挺着个大肚子上班,挤公共汽车时,总是用手护着肚子,怕别人伤害我;刚出生的我半夜总是哭,父亲抱着我,不停地哄我,当我再次睡着时,父亲的手都麻了,天也亮了,父亲也该上班了;我三个月大的时候病了,要打点滴,由于血管太小,护士扎了好几个地方都找不到,爸爸看到我那么难受,流泪了……通过聊天,孩子们了解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还小,很难体会父母生养的恩德有多深,为了让他们亲身体验,有些教师开展护蛋活动,让孩子们与一只鸡蛋形影不离地呆7天,把自己的做法、感受写下来。孩子们有的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十个月,能够完好无损,是多么不容易啊,而我连半个小时都做不到,就把鸡蛋宝宝弄破了。妈妈,您实在太伟大了,谢谢您!”有的说:“这7天里,我为了怕鸡蛋碎了,我哪也不敢去,连球都不敢打,难受死了。鸡蛋饿了不会哭,闷了不会闹,不用拉屎拉尿,我都觉得照顾他很累。可以想象得到,妈妈为了我,不知放弃了多少自己想干的事,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养大是多么不容易,妈妈,您辛苦了!”通过护蛋活动,让孩子们直接地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悉心呵护的慈爱,护蛋只有7天,可父母是以这样的心境爱我们一辈子的。孩子们明白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顺父母,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那么,如何去孝顺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教师又回到《弟子规》的学习中,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弟子规》里每一句话的内容,并相机讲一些古今孝顺父母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孝顺父母。孩子们把自己所做的事记录在联系手册上,父母就孩子的表现写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鼓励。教师也给予鼓励,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
在学习《弟子规》“泛爱众”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感激的人,除了父母,还有谁。通过讲解、启发、举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历尽艰辛养育我们,给我们以呵护和温暖,使我们得以成长,当然应该感谢。历史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沃土,应该感谢。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创建了我们的共和国,应该感谢。照耀着璀璨的灯光,享受着清凉的空调,不是应该感谢那些在黑暗的、令人呼吸不畅的矿井里劳动的煤矿工人和高温车间里的电厂工人吗?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们应该感谢。同学给了我们关心和帮助,我们应该感谢。我们应该感谢周围的一切,因为它们给了我们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这些应该感谢的人和事物,是无穷尽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教给学生感恩词,在吃饭之前和睡觉前都在心里默念,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感恩词是这样的:感恩父母生我育我,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恩赐;感恩教师教我成就我;感恩同学的关心与帮助;感恩农夫的辛勤劳作;感恩所有帮助与付出的人。在让孩子们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去做,从小事做起。如要感激老师,就要尊重老师,可以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拿作业本、双手接过老师递给的东西,老师的批评要乐意接受等。感激同学,就要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不计较同学的缺点,对同学的缺点要忍让。感激农夫,就不能随便浪费粮食。感激清洁工,就不要随地丢垃圾,见到地上的垃圾要主动打扫……总之,要求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并用实际行动去报恩,每天都想想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育,孩子们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去爱别人,对别人心存感激。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谢谢”,听到孩子们见到老师时发自内心的一声问候;见到地上的纸屑孩子们自觉地捡起;孩子们能善待他人的误解与错误,多了宽容和理解,少了伤害与摩擦。妇女节,孩子们不但给自己的母亲送上祝福,还给老师和女性长辈送上祝福。哪个同学有困难,孩子们就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如六(1)班的张昱晟同学患病住院,要一大笔的治疗费,在短短的一天里,六(1)班的家长、同学、老师就捐款一万多元,帮他度过难关。本学期末六(1)班的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能记住父母生日并表示祝贺的达到95%,有好吃的让长辈先吃的达到98%,父母批评乐意接受的达到92%。
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使孩子们成为感情丰富,道德高尚,自己快乐,对别人有益的人。
9.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方案 篇九
济阳县曲堤镇三教小学
2017.09
根据上级相关安排,学校高度重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开展落实,精心编制了活动实施方案,目的就在于让学校全体学生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愤读书。
一、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好“九个一”主题教育,具体为:一是组织学生和家长及时收看中央二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四至六年级学生写出征文,并选出两至三篇于9月11日之前交大队部。二是各中队以“爱国“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学校将于9月11日下午检查评比。三是组织师生向台湾灾区捐款和献爱心活动。学生可写慰问信或制作一张爱心卡为台湾少年儿童送去关爱和祝福;四是由各中队组织一次专题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讲座;五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每人阅读一本反映新中国诞生和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书籍并写出读后感;六是每名学生创作一件描绘祖国、家乡的建设成就的作品(或作文、或书画、或摄影等);七是每名学生力所能及地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八是通过周会课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九是组织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班队会,诵读歌颂祖国的诗歌、散文,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好好学习。
二、活动要求: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2、活动力求“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本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受到教育,能力得到锻炼。
10.弘扬长征精神活动方案 篇十
一是开展主题图片展览。
二是开展主题读书活动。
三是召开主题班队会。
四是举办主题手抄报,
五是开展主题征文,
六是开展“长征英雄”故事会大赛。
有关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各校要充分认识到此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活动方案,确保此次活动有效开展。
(二)广泛参与,注重实效
各校要全员参与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在浓厚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内化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1.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篇十一
一、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有做正气的中国人
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冲击,让有的孩子对祖国母亲的感情淡薄了,对民族的土壤厌弃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做一身正气的人,做自力更生的人,做勤劳勇敢的人的血性和气概都缺失了。本人从事德育特色研究多年,希望能够淘取民族精神的金钥匙,打开学生心灵。
1.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集中开展民族教育
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从未断绝;我们炎黄子孙,一身正气。于是,我校将每年的11月定为“弘扬民族精神月”。在这个月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例如:举办民族文化文艺汇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革命故地重游。从“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到“爱国如饥渴”的班固;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
2.日常活动不放松,点滴落实更见功
除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之外,我们也非常重视日常民族精神教育,例如:升旗仪式检阅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逐步使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铁一小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以及每周一都会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表达爱国热忱,使学生了解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学生也愿意做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的人——中国的脊梁。
二、弘扬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国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身为中国人感到悲哀。甚至有的学生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津津乐道,反而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植文化根,铸中华魂,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1.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传统文化自豪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孩子的传承。我们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开展“忆传统、学先烈、爱学习、做先锋”主题教育,到烈士陵园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号召学生学习先烈们胸怀大志,为理想奋斗的气概;又如三八节、教师节,组织学生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向教师表达节日的问候等,借助节日的契机,让学生充分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2.亲自实践学传承,感受文化精髓
我们熟悉的古代文物玉如意,常见装饰中国结,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结发源于旧石器时代,历经十万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精致、精美、优雅、对称,极具视觉冲击力,代表着无私、友谊、真诚、平安、吉祥、和谐。我们尝试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中国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结的发展变化,去体味中国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粹、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不仅滋润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提高了其作为祖国儿女的荣誉感。
类似的还有,举行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的比赛,吟咏言志、对仗和谐的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三、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自私任性,堕落懒散,缺乏基本的文明规范,与人交往,从不相让,生活因此失去了快乐。为此,我们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1.培养尊老爱幼,体会付出的快乐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倡导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在校帮学弟学妹干活;坐在公共汽车上,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
2.提倡尊师重道,体会感恩的快乐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我们贴出“程门立雪”等尊师重道的故事;规定学生见到师长主动问好等日常行为。
3.号召团结友爱,体会互助的快乐
学习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得道多助”等思想。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打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快乐不在于得到的多少,而在于心理的满足。
四、展望未来工作 ,德育教育任重远
1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公民 篇十二
近几年,我校生源不断扩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学生公德意识、民族精神的缺失,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素养”“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办社会满意、学生得益的好学校”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问题。幸而我校拥有一个保存完好且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大成殿。它是建于清雍正五年的孔庙的主体建筑。因此,我校致力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公民,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引领师生发展。
一、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由校园环境所构成的育人氛围能够形成一所学校的环境文化。这是由校园规划布局、人文景观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可以说,学校环境文化是人文精神、学校特点的象征。我校在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把目光放在了用环境文化育人上。一方面,我校将大成殿设计成为集聚教育功能的文化创意区,向学生展示了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教育思想、儒家经典选粹等,还开设了孔子学堂,帮助学生走近孔子、了解孔子。另一方面,在我校的宣传画廊、楼道、走廊、墙壁上,随处可见孔子《论语》中的经典格言、警句,无不昭示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和道德内化。
二、以课程文化教育人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状况和文化品质,如何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凸显办学特色,是学校管理层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我校围绕大成殿及孔子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从预初到高三年级,各年级段分别形成了以“求知”“交友”“守信”“做人”“崇德”“修身”“兴国”为主题的系列校本教材,如《大成殿》《风骚百首详析》《古文笔法详析》《儒家名言录》等。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特点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体验、感悟儒家文化精髓,我校还特别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在语文课上吟诵《论语》的片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融合儒家的求知、交友、守信等经典之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课程的完美融合,既强化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充分展现了我校独特的文化和学科教学特色。
三、以实践活动感化人
13.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的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创新精神教育,积极参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尊敬师长、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和锻炼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主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组织机构:
组长:马生林
副组长:杜西洋
组员: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目的:
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和锻炼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启动仪式。
利用第二周升旗仪式举行“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学校发表以弘扬和发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弘扬民族精神活动。
(二)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活动。
通过少先队、中队的组织形式,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并在学校宣传栏中开辟专栏进行宣传,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并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组织好宣传活动。
2、学校在活动月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尊师重教、师恩永远、庆中秋·感恩父母、革命传统教育、让生活更加文明和谐、迎国庆·祝福祖国等主题活动。
3、结合实际对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礼仪教育和常规养成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三)活动安排:(后附)
平罗县西灵小学
14.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篇十四
一、活动主题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为主题开展包信中心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为,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感受祖国变化”、“我为祖国服务”三部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一是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将提供下载或在线观看。各班要认真组织师生收看。二是各地要积极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到校宣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三是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家乡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并在校内外进行宣讲。
2.“感受祖国变化”:一是充分利用反映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系列专题片、教育部与新华社制作的新中国60年成就宣传图片、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的《共和国成长的故事》读本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调研,感受家乡、祖国的发展变化。三是以作文、书画、摄影、摄像等形式描绘祖国、家乡建设成就。
3.“我为祖国服务”:在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和感受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本着就近就便安全的原则积极开展体验劳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服务家乡、服务社会。指导学生撰写活动体会或社会实践报告。
四、活动形式
时间及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参加人员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2010年9月1日至9月10日)开学典礼,学初教育;收看专题片《走进新中国》;特邀“五老”人员宣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收集、整理家乡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在校园内开展英烈故事宣讲活动。全校师生感受祖国变化(XX年9月11日至9月20日)国旗下讲话:宣讲英烈故事;收看《形势教育专题片》;观看教育部与新华社制作的新中国60年成就宣传图片;读《共和国成长的故事》,写读书心得;爱家乡教育活动;学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手抄报、绘画书法、作文、摄影比赛。全校师生我为祖国服务(2010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国旗下讲话;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劳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及志愿者活动等;指导学生撰写活动体验或社会实践报告;班队主题活动(1)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2)学唱一首歌唱红军精神的歌(3)看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或电视片(4)看望老红军(5)举行以“建国60周年”的主题班会(6)出一期“牢记历史,报效祖国”的黑板报(7)利用校园宣传栏张贴反映红军长征历程的图片(8)寻找一位自己最钦佩的“了不起的中国人”并写出出自这位“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名言,把其名言剔作成书签,在班中集中展示。(9)写一篇“牢记历史,立志报国”的作文。全校师生成果展示国旗下讲话;各学校初选学生收集、整理的家乡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创作的反映家乡、祖国发展变化的作文、书画、摄影、摄像作品,撰写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体会或社会实践报告等活动成果,并在学校进行展示。全校师生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今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抓住机会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好主题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制定符合学校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方案,方案要突出思想内涵,进一步拓展思想教育内容,扩大活动参与面。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主题教育顺利安全开展,确保教育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各校要根据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充分发动,要将主题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抓住契机,加强宣传教育。在整个系列活动中,各校要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力争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得到体验、感悟与升华。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校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橱窗等阵地加强宣传,宣传好建国60周年的伟大成就,营造浓郁的氛围,掀起主题教育的宣传高潮。
15.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篇十五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 每一种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又有着各自的轨迹和脉络。这就决定了廉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廉政思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试就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教师廉洁从教风尚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的概念、内涵
1.1 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生活方式。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人类的起源就是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则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础, 形成了许多具有深邃哲理的“廉说”、“廉论”, 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 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这个定义来看, 廉政文化既体现在廉洁理念的树立上, 也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 在全社会形成“崇廉明德”的价值判断和社会风尚, 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1.3 校园廉政文化
校园廉政文化从属于廉政文化, 体现在教师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上, 即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教育职责、实施教学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追求的价值、遵循的规范、体现的风骨、展示的形象, 是一种职业文化。其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精神层面包括教师的认知程度、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教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物质层面包括廉洁的教育场所、廉政文化活动和文化景观等。
2 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2.1 传统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的思想源泉
廉政文化由“廉政”和“文化”两个要素构成。“廉政”是本质内核, “文化”是表现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说到底就是用文化的手段开展廉政建设, 在廉政建设中蕴含文化品味, 彰显“文化”的独特魅力。校园廉政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 而传统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 传统文化为校园廉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校园廉政文化既具有区域的特殊性, 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 这种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任何时代的社会文化, 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文化有着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校园廉政文化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 传统文化为校园廉政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各不相同。传统文化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 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代代相传的文化积淀, 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 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校园廉政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政者, 正也”, “天公平而无私, 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 故大小莫不载”以及“勤俭廉政、精忠爱国”, “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 无不与校园廉政文化中的忠于职守、客观公正、依法从教、廉洁奉献息息相关, 并融入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2.2 传统文化是形成廉洁从教风尚的不竭资源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同样也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 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使其深深地融入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思想, 历代清官廉吏广被传颂的典型事例, 不断提炼升华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 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第一, 弘扬传统文化, 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方面, 有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内圣, 就是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 磨砺坚强意志;外王, 就是服务社会, 管理国家, 平治社会。古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修齐治平”,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在我国传统文化看来, 有较高的自身修养才能入世从政,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这与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抓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是相通的, 对我们建设校园廉政文化有莫大的启示。今天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就要批判地继承上述传统儒家思想, 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有高远的志向、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生活目标, 淡泊明志, 洁身自好, 并时常检点作风, 反思不足, 才能抵抗腐朽思想的冲击和诱惑, 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
第二, 弘扬传统文化, 有利于帮助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实生活中, 绝大多数人都痛恨腐败, 但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声讨的同时, 又随波逐流。构建校园廉政文化, 必须从规范行为方式、约束不轨举止入手。一要常怀“畏惧之心”, 筑起思想堤坝。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共产党员, 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 胆子太大也不好, 做事要有所畏, 有所怕, 不能无所顾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 更应当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强化自我约束,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常思贪欲之害, 不做出格之事。二要汲取文化知识营养, 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用先进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 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增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意识, 做到正派为人、洁身自好。三要培养廉洁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历代圣贤都主张从教育入手, 提高官吏克己奉公、反贪拒贿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 要求官员清心寡欲, 淡泊明志, 慎独律己。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同样要坚持以预防为主, 教育引导教师“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第三, 弘扬传统文化, 有利于帮助教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廉政文化的重要支撑。建设廉政文化, 面对着来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三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尤其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促使教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要坚持以德治廉,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化而润其内, 养德以固其本”, 只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才能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侵袭, 消除西方文化和传统腐朽文化给教师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二要脱离低级趣味, 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在廉政文化建设中, 教育和帮助教师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和享乐的关系, 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作为兴趣爱好, 在休闲娱乐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三要把好“交友关”和“人情关”,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 一个读书人, 应该将发扬道义作为志向与目标, 如果不是这样, 总以穿不上时髦光鲜的衣服, 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 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和交朋友。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对仁人志士尚有如此要求, 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者, 更应当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多结交“志于道”的志友、学友、诤友, 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 近贤人, 远小人, 从利用教师职务之便, 精心编制“关系网”中解脱出来, 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调, 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 密切师生关系,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3 继承传统文化, 展现时代风彩
当前, 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 增强廉政文化意识, 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 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治本之策。因此,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一, 继承传统文化, 依法从教、教书育人。孔子曰:“从心所欲, 不逾矩。”这个矩, 对教师来说, 就是《教育法》, 就是规范我们行动的规矩。依法从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守的, 它既维护了学生的利益, 同时又能保障教师的权益。教师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 维护教育的尊严, 规范自己的言行, 树立高尚的教师形象, 依法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违反纪律或不认真学习而对学生进行体罚, 认为是为学生好, 为学生着急, 但这违背了学生的利益。
第二, 继承传统文化, 做到客观公正, 公平正义。我国自古就视公正为为官的基本美德, 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正, 就是不偏、不斜、正派、正当, 合乎法则、规矩。《吕氏春秋》记述:“公则天下平矣, 平得于公。”意思是说, 做到公, 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 正是由于公正得来的。作为教师, 就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 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 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 把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学生心中播下公平正义的种子。
第三, 继承传统文化, 清廉自守, 甘于奉献。“廉者, 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 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 即不取不义之财, 不贪不义之利。“公生明, 廉生威”, 千百年来的吏治都以“清廉自守”作为为官之本。历史上清廉自守官吏的故事人们大多耳熟能详, 如包公、海瑞等。廉政是工作的生命线, 是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教师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 更要常修为师之德, 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在校园里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严以律己、无私奉献。
第四, 继承传统文化, 以生为本, 服务社会。古代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说中。自先秦以来, “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儒家“廉政”思想认为, “廉政”的最高境界是“爱民”、“仁民”。孔子一再呼吁统治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 博施于众, 为民兴利除害”。《周礼·小宰职》说:“以听官府之六计, 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 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 五曰廉法, 六曰廉辨。”指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由此看来, 一个教师做到了依法从教、客观公正、清廉自守, 也仅仅只是做到了“廉”的一部分, 只有把热爱学生的意识、服务学生的行动融入具体的工作之中, 才能达到廉洁从教的最高境界。
16.传承民歌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篇十六
一、陕北民歌发展及其传承困境
陕北民歌发源于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陕北人民勤劳、善良、坚毅,用他们的智慧凝结出宝贵的陕北民歌艺术。
陕北民歌之所以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与它鲜明的艺术特征是分不开的。从内容、题材上看,陕北民歌包含广泛,涉及到农业生产、社会万象、风俗礼仪、爱情家庭等劳动人民能够触及到的方方面面。记录着陕北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孕育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与追求。与内容相对,陕北民歌在体裁上也是丰富多样的。这其中,有与生产相关、带有劳动节奏的号子;有自由奔放、直抒胸怀的信天游、山曲;有叙事陈情的小调;有打坐腔、耍丝弦等丝弦小调;有红火热闹、亦庄亦谐的秧歌大场子、旱船、小场子、转九曲等社火小调;有猜拳调、酒曲,祈雨调、神官调等风俗小调;有催眠谣等儿歌,还有哭丧调、吆牛调、叫卖调等生活音调。陕北民歌的结构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句式与四句式两种。上下两句形成一个小段落,两句一个韵脚,自由变化。调式方面,最具典型性的是建立在商、徵、羽三种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上下方五度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
陕北民歌走出黄土高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在张振涛的《走进现代的陕北民歌》一文中,他将二十世纪陕北民歌的兴衰起伏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伴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冼星海、李焕之、吕骥、刘炽等进步音乐家追随革命的步伐来到陕北、来到延安,他们在这里发现了陕北民歌这座还未被发掘的艺术宝藏。《东方红》《三十里铺》《绣金匾》《南泥湾》《翻身道情》等流传广泛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发掘、传承的。陕北民歌第一次突破地域,风行天下,汇集而成的区域音乐概念,被郭兰英、王昆等表演艺术家演绎为经典,响遍全国,持续半个世纪,久盛不衰。第二个阶段,建国伊始,中国艺术代表团参加布达佩斯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陕北民歌与陕北秧歌在此次联欢节中大放异彩,民歌第一次起到了如同1949年后一系列国家行为起到的撑起中国人精神的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天明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中采用《天下黄河几十道弯》《走西口》的曲调,大获成功。无独有偶,1989年,滕文骥导演的《黄河谣》也运用了陕北民歌音乐元素。随着影视作品中陕北民歌的启用,陕北民歌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当中。这次陕北民歌的兴起还伴随着寻根的热潮,歌手们涌向熟悉而又陌生的黄土地。西北风的大获成功,不单在于重新唱出了陕北,还在于形式感上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第四个阶段是在21世纪初,经济高度发展之后,人们开始寻找精神的家园与回归。陕北民歌以其原生态的特质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基本完成了经济积累的起飞阶段,开始向更高台阶迈进,对物质的焦虑开始转换为精神焦虑。学术界再次把目光转向传统,喊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复兴国学”的口号。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与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意识、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陕北民歌也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面临逐渐消亡和灭绝的危机。具体说来,首先,黄土地上人们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就导致了以往陕北民歌所具有的诸如民俗、娱乐、情感表达媒介等功能从客观上弱化或消失。其次,多种文化的冲击、涌入,使得黄土地上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转变,陕北民歌不再是他们精神上的唯一选择、首要选择。“这样一朵民族民间艺术奇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通俗流行文化无限丰富、审美情趣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尴尬……曾经的民歌经典只能在很多中老年人的激情回忆中找寻,更多的青年人痴迷于快餐文化。陕北民歌陷入落后与老土的灰色地带。”
面对当前陕北民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处在我国教育最高阶段的高校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传承责任和天然的传承优势。这集中表现在:首先,高校中汇聚着优秀的声乐教学力量,这些专业教师无疑会对陕北民歌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高校教育具有多学科同时开展教学研究的特点与优势。从视唱练耳到专业课的学习,再到更高层次的和声、曲式的学习。有一整套完整、复合化的培养教学体系,便于系统化地培养新型全面的陕北民歌演唱人才。
二、高校陕北民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借鉴西方声乐唱法,培养传统与科学的发声方式
长久以来,陕北民歌在黄土高原上以一种自发、原生的状态发展传承着,形成了独有的艺术奇观。如今,为了在高校中更好地传承陕北民歌艺术,我们应该在保持它原有民族性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借鉴西方声乐唱法及训练方法,使陕北民歌的研究教学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一是,应当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当中关于发声的系统理论和规范。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尤其是民歌教学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模式,吊嗓、喊嗓、念白等戏曲化的发声训练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民歌教学的需要。二是,民歌教学中应当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声区理论,即胸声、混声、头声三个声区的训练,以达到陕北民歌演唱扩展音域,声音上下连贯统一的目的。三是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共鸣腔体的理论。共鸣腔是调节歌唱音色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当注重歌唱共鸣腔体的整体运用,同时也要注重对歌唱共鸣腔进行不同比例的调节运用,以达到发声方式民族化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2、注重陕北民歌的润腔艺术
润腔是对音乐进行润色和装饰的过程,是我国民歌艺术独有的音乐处理方式,也是民歌区别于西洋唱法的一大特色,丰富的润腔技巧是陕北民歌一个重要的风格特征。高校中的陕北民歌教学在解决了民歌基本发声方式之后,要更加重视润腔的训练学习。“唱好陕北民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功:一是歌唱方法的基本功;二是风格润腔技法的基本功,二者缺一不可”。陕北民歌常见的润腔手法有:(1)甩腔。陕北人在日常说话中有拉长尾音的习惯,往往在长音的后面加上一个重音字,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2)断腔。陕北民歌中有一字数断,也有一腔几断,效果是真切实在唱出每个音符,每一个歌词都交代的清清楚楚。(3)衬腔与衬词。出现在陕北民歌中的衬词衬腔包括一些常见的叹词、助词,如哎、呦、呀、嗨呦等,还有诸如“太平年”、“杨柳青”、“摇三摆”等长期传承而沿袭下来的一些衬词、衬句。(4)滑音。滑音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也十分常见,包括了大、小滑音,上、下滑音。高校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陕北民歌丰富的润腔技巧,才能将陕北民歌的演唱从形似提升到神似的高度。
3、重视方言的学习
方言是体现陕北民歌浓郁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掌握准确、形象的陕北方言是唱好陕北民歌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陕北当地的学生,方言自然不是问题,而在高校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外地甚至外省的学生,方言对于他们来说就成为了学习陕北民歌的一个首要障碍。所以在高校陕北民歌教学中,应该把陕北本地与外地的学生区别开来。对于陕北当地的学生,要训练学生准确区分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要能够使生活语言上升为歌唱语言。生活语言化的发声不仅不能把字咬得清楚准确,而且还会对歌唱状态和发声腔体造成损坏。教学的目的应该使学生达到字咬而无痕、咬而不死,进而字正腔圆的要求。对于外地的学生,陕北方言的学习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说来,学唱陕北民歌之初,先重点掌握歌词中的关键字,所谓关键字就是最能体现陕北方言的单字。比如苦命人中的人,应发“仍”的读音;鞋子的鞋,应发“孩”的读音;山下,应该发音为“三”、“哈”等。在熟练掌握这些关键字之后,完整的陕北方言加上行腔处理,就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演唱效果。
4、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
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强调:“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其最适当的教育形式。”在当前高校陕北民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一对一专业个别课的教学形式。显而易见,专业个别课有着因材施教、灵活性强的特点,以这种方式上课,教师能够直接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辅导,针对性很强;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示范环节也能够做到清晰明了、效果显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最为直接的了解。然而,专业个别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容易造成实践锻炼有余而理论学习不足,专业教师也容易形成主观随意等。对于低年级初学陕北民歌的学生,在基本发声理论、民歌理论课的教学中,探索多人集体课教学,也应该进行有益的尝试。此外,走出去、请进来应当成为高校陕北民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深入陕北,深入陕北民歌世代传唱的黄土高原;请进来就是邀请民间艺人到高校定期进行讲座与示范。最后,还要通过举办校内民歌大赛、组织演出等激励机制来激发高校学生学习陕北民歌的热情。
5、强化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的培养
声乐艺术是舞台的艺术。研究与传承陕北民歌,出发点与落脚点最终都是舞台实践,也就是要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这就要求高校中的陕北民歌教学要特别重视舞台上的艺术实践能力培养,而这恰恰是当今高校艺术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点。如何让学生在表演陕北民歌时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这包括了准确的音准节奏感,符合乐曲音乐表达的旋律感与律动感,良好的音韵感与语气感。二是训练学生在演唱表演时要投入真情实感。歌以咏言、声以宣意,声乐是音乐、语言、情感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作为一名歌唱演员,尤其是演唱陕北民歌这样细腻与粗犷兼具,感情表达丰富多样的地方民歌,更要注重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合理恰当的舞台表演。作为歌手在舞台上不仅要完成歌曲演唱,还要在演唱过程中加入形神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如果一个歌唱演员在舞台上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任何形体动作,一动不动地唱歌,就会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命力。合理恰当的舞台表演包括: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手势情感表达,通过运用引、定、开、合、托、错等几种手势可以使歌曲的情感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传神、点睛的眼神交流。眼神是心灵的窗户,更是传递陕北民歌神韵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总之,培养优秀的歌唱能力与舞台表演实践能力都是高校陕北民歌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其一。
6、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多角度传承陕北民歌艺术
多学科交叉、不同课程间穿插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大特点与优势,这就为多角度传承陕北民歌提供了可能。第一个角度,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这包括了视唱练耳、乐理、专业个别课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要素。当代民歌教学需要突出理论积淀,而高校或音乐学院理论层面教学的摄入,则会帮助学生完善理论认识,为其实现科学的演唱提供有效帮助。第二个角度,音乐学多学科的交叉导入。当代音乐学学科具有完整的理论系统,这对教师与学生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层面,完整的音乐学分类体系及其总体系,能帮助其解决陕北民歌整体分类、教学范畴、教学范式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学生层面,如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等音乐学科的学习,则能帮助他们建立对陕北民歌,进而是陕北文化的整体认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曲目所传递的情感、内容。
三、小结
综上,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华丽的瑰宝。当前,我们应当充分借助高校的平台进一步挖掘它深厚的文化价值,建立系统科学的陕北民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人才,使陕北民歌艺术永葆青春。
【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09-1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知08-30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10-20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诗歌10-21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10-26
诵读经典诗文 弘扬传统文化07-25
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文化精髓作文07-24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09-22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10-12
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