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2024-09-24

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精选20篇)

1.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了解有关藏书票的来历、作用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用纸版拓印、绘画或剪纸形式制作藏书票。

3.通过欣赏制作活动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读书、珍惜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藏书票,学习用各种技法设计制作藏书票。规范学生用字。

教学难点:

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藏书票。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示范材料、范作等。

学生:课前查找关于藏书票的相关知识、制作材料、绘画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谈一谈,你是怎样爱护书的?

2.教师出示自己的书,展示自己爱书的方式,就是在书的扉页上贴了一枚自己设计的 “藏书票”,导入课题。

3.板书课题。(藏书票)

二、发展阶段

1.认识藏书票。学生说说自己对藏书票的认识。教师课件介绍藏书票的有关知识:藏书票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欧洲,是用在藏书上的一种标志。它以艺术的形式标明藏书是谁的,它是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贴在书籍的扉页上,通常是小幅版画的形式,本世纪初传入中国,作用如同中国传统的藏书印章,有“纸上宝石”“版画珍珠”之称。

2.研究藏书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藏书票的图片,让学生再欣赏的同时了解藏书票的功能和组成,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3.教师示范藏书票的制作过程。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藏书票,让学生讨论镂印版画的制作方法。教师总结:(1)构思。(2)制版。(3)拓印。(4)整理。

4.欣赏不同类型的藏书票。

5.学生交流讨论:为自己喜欢的书设计一枚藏书票,交流各自的设计意图。

6.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课件伴随音乐循环出现各种藏书票)

7.学生展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完成。

三、课后拓展

用多种方法为自己的爱书设计藏书票。倡导学生爱书、读书,提高情操修养。

2.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 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 课件, 气球图, 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 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 (1) 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 (教师反方位的示范) , 请举起你的左手, 教师带着示范两次, 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 (2) 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 体会加法含义

(一) 结合儿童生活, 体会“1+1=2”的含义

1. 师生共同演示。

(1) 伸出1只左手, 伸出1只右手, 合起来是几只手? (师生共同边说边做, 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 (2) 引导学生说一遍, 教师板书:1%1%2。 (3) 让学生独立说一遍, 教师板书+=。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 (1) 学生起立, 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 (轻踏一下) , 一只右脚 (也轻踏一下) , 合起来是几只脚?

(两脚并拢) (2) 同桌互说一只左脚, 一只右脚, 合起来是几只脚, 算式是什么。 (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 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 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 只要说出来, 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 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 创设情境, 体会“1+2=3”“2+1=3”

1. 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1+2=3 2+1=3。 (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 教师应予以表扬, 但不做要求) 让学生读算式, 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 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 4.认识“加号”和“等号” (1) 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 (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 加号怎样写呢? (教师示范, 让学生先书空, 后在桌上写。) (2) 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 (板书:等于号。齐读) 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 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 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 体会加法含义

1. 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 让学生得出, “3+1=41+3=4”。

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 (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 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 带领学生摆学具, 左边摆2个圆形, 右边摆2个圆形, 合起来是几个圆形, 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 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 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 放轻音乐, 做一做课间操, 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 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 (并注上拼音) 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 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 说算式, 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 (1) 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2) 男生拍1下, 女生拍3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3) 左边的同学拍2下, 右边的同学拍2下, 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 (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 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 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 合起来是5下。) 3.实践活动, 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 说一道加法算式 (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 如灯管、黑板、门、窗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 摆小棒。2+1%1+1%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 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 采取摆图片说算式, 看算式摆小棒, 拍手游戏等形式,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 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 再让学生写。 (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3.“巴西”教学解读(人教版) 篇三

知识与技能: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属于“新大陆”上国家之一,人口组成与其它“新大陆”国家有共同性——“民族的大熔炉”,各色人种俱全。教材除描述性语言外,一个“家庭”的案例是了解巴西种族特点的材料。通过实例认识种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济发展需要一定条件,巴西依靠自身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典范。时间线索图体现了巴西“单一经济”的发展历程;地图中纬度信息隐含着热量、气温等条件,图形中有海拔、矿产资源的信息,可以对应上升至农业生产条件、工业资源与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前后对比形成“发展中”巴西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巴西是现今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热带雨林开发方面是其它国家各地区环境保护的前车之鉴。

二、教材分析

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巴西人口组成的特征——多样混杂,是“新大陆”的共性。巴西土著居民是黄种人。1500年殖民后,欧洲人、非洲人、亚洲人纷沓而至,仅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即达497万余人。然而巴西印第安人却死于屠杀和疾病,至1922年仅存26万,而后略有回升。现在巴西人口组成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由于这种历史原因,巴西人口的种族构成十分复杂。不同种族、多种肤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一个小朋友“卞卡”家庭成员的人种组成恰似“联合国”,是千千万万巴西家庭人种组成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2.发展中的工农业

殖民者在巴西发现红木后,大量砍伐运回欧洲。此时砍伐巴西红木成为当地主要生产活动,也被称为“巴西红木时代”。“红木(Brazil)”一词慢慢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巴西”。在随后的两个世纪,砍伐了大约5 000万株,导致巴西红木数量剧减。至18世纪时这种经济活动终于崩溃。目前红木在巴西大部分地区绝迹,成为濒危物种。

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将甘蔗引种、非洲黑人劳动力贩运到巴西后,巴西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产区和欧洲主要的蔗糖供应地,也是当地传统甘蔗酿酒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巴西开始实施甘蔗酒精生产计划,甘蔗主产区的2/3被用于生产酒精,目前甘蔗及其副产品是位居石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来源,并用于生产塑料等;蔗渣大量用于还田和造纸等方面。17世纪巴西首次发现并找到含有金刚石的砂砾层后,掀起了百年的“采金热”。欧鲁普雷图因有黑金矿被命名为黑金城,仅在其后的50年间靠采金富裕的当地人不惜用成吨的黄金装饰教堂,创造了体现殖民时期巴洛克艺术南美教堂的巅峰,也因此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仅在18世纪的100年中,黑金城就产出200万克拉金刚石、1 200吨黄金,有些年份黑金城黄金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40%。淘金高潮时黑金城人口多达11万,而当时美国纽约才只有5万人。咖啡在巴西18、19世纪之交得到大发展,1810年起咖啡庄园连片兴起,19世纪50~80年代成为咖啡盛世,那时约有40亿棵咖啡树,前后共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咖啡繁荣期”,一直左右国际咖啡市场的价格。20世纪初,巴西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从而赢得“咖啡王国”的美称,成为咖啡世界的“巨人”和“君主”。在较长时期内,咖啡占巴西出口总收入的2/3。巴西是天然橡胶的故乡,种植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得到大发展。19世纪末巴西曾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二战后汽车、飞机对天然橡胶需求增大,巴西天然橡胶重新出现振兴的局面。

巴西曾一直是“单一经济”,依赖某一种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19世纪末巴西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靠国外资本和技术成就了“巴西奇迹”,建成比较完整的工农业体系,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均占一席之地。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行列,咖啡、甘蔗、柑橘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都居世界首位或前列,优先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如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占统治地位。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亚马孙河流域靠近赤道,丰富的降水量使森林生长得特别茂盛。这块丛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有700万平方千米,它从安第斯山脉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大半位于巴西。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巴西的亚马孙雨林正在遭受惊人速度的破坏,平均每8秒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80%减少到58%。最严重的1995年一次性毁林近3万平方千米,到目前被毁森林总面积已近60万平方千米,并导致水土流失、暴雨、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引起巴西以及国际环保组织的密切关注,专家们说,这种情况对物种保护和全球气候的平衡有可能构成威胁。

三、图表利用与活动建议

1.“巴西文化的多元性”(P83活动)

巴西的白人最初来自欧洲,也带来了欧洲宗教及节日。狂欢节原是基督教的节日,巴西的狂欢节可能融入了非洲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也可能已经是非洲和伊比利亚两种文化的混合体。狂欢节现在成为盛况空前的非宗教全民联欢活动。桑巴最早起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也有说从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语中的“森巴”演变而来,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通过被贩卖到巴西的黑人奴隶带到巴西,再与流传至当地的其它文化混合,渐渐演变成今日的桑巴。20世纪初,巴伊亚州的妇女们将这种舞蹈带到当时的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从此桑巴从沿海流向内地,从贫民窟流向上层社会,从黑人、混血传播到白人中间。同时,一直以西班牙六弦吉他和尤克里里四弦琴为主伴奏的乐器,逐渐被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中的铜鼓、大锣、钹等打击乐器所取代。桑巴现已被公认为巴西和巴西狂欢节的象征,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巴西足球是从欧洲传入的。人种的通婚为巴西人造就了足球运动先天的身体和运动优势,融入各种技能甚至舞蹈动作的全民性运动将足球技巧发挥到极致。可见,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利于文化的大发展;尤其是包容性更大的现代社会,使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2.“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P85图9.20)、 “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P86活动)

农业需要依赖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气候、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的特征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工业生产需要原料,矿产资源分布、农业生产空间特征,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地域性。

低平地势、深厚土层、肥沃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亚马孙河流域具有水热优势,且河流谷地、赤道低气压带风速不大等条件,共同造就了亚马孙平原的天然橡胶集中种植区。巴西热量丰富,东南沿海地势较低平,季节性降水适宜,成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及粮食主要种植区,如棉花成就了东南沿海城市的纺织工业和商品工业;东南沿海中部的铁、锰、石油等矿产,奠定和支撑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贝洛奥里藏特“工业三角”的钢铁、汽车、造船、化学等产业部门。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P87图9.25)、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P88图9.26)、“讨论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P89活动)

亚马孙雨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产生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称为“地球之肺”。这里蕴藏8亿立方米的木材,经济价值超过7 000亿美元,占全世界木材总蕴藏量的45%。生物物种占全世界总数的1/5,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8%,河里有2 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亚马孙平原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繁多,而且数量丰富。森林还具有改善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大量移民涌入亚马孙地区,造成农业耕地紧缺,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如天然橡胶,为了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为了生产更多的乳畜产品,亚马孙外围地区毁林造田现象十分普遍。另外,无序采矿、修路、建房等毁林占地的现象以及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也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4.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每个小组完成一组能够反映当地风貌的“旅游节”宣传资料。

2、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本地旅游资源的表现(图、文资料)。

制作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设计当地旅游线路图。

教学准备:调查当地旅游资源,收集当地地图以及收集相应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定一个主题。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类资料。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为本小组将要设计的旅游节确定一个主题,以反映当地风貌〈桂林山水旅游节、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厦门旅游节等〉,并交流。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旅游风景区图片、旅游线路图、宣传海报、宣传小册子等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范例,了解各种创作手法,启发学生创作思路。

(2)学生分小组讨论本组作业的呈现方式,制定初步创作计划。

(3)学生说说制作旅游宣传海报,或者设计当地旅游线路图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确旅游资源就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种。自然旅游资源有山、水、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风光。人文旅游资源有各种民俗风情、文化遗迹、工艺品等。

学生回答:旅游线路图可利用旅游图片、旅游地图绘制(图、文资料介绍)。

旅游图片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内容来表现。特色景点、标志、文字说明等内容来绘制。

(4)学生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设计旅游线路图。

提醒学生在设计之前,应注意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创作。小组的风格相互协调。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

▲学生分小组,以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特色来表现。

▲引导学生说说海报上的组成部分〈特色景点、旅游图片、简易图案、文字标题等〉。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加强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主题,每个小组完成一组能够反映当地风貌的“旅游节”宣传资料。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课外你了解的各地风景

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二、设计

说说你们小组的设计

全班交流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旅游宣传海报或旅游宣传小册子。

学生分小组,以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特色来表现。

引导学生说说海报上的组成部分〈

如:特色景点、旅游图片、简易图案、文字标题等。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加强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

师生评析作业: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相互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

构图、画面表现旅游景点突出、色彩搭配合理。

五、总结

5.人教版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篇五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 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

1. 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 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 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四、教学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 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五、课时进度安排 周次课题 课时 备注

第1周 难忘的艺术形象 1 课时 第1周 多彩的郊外风光 1 课时

第2-3周 亮丽的城市景观 4 课时

第4-5周 有趣的形象(1)(2) 4 课时

第6周 标志的应用 2 课时

第7周 文字的联想 2 课时

第8-9周 吉祥物 4 课时

第10周 星火燎原 1 课时

第10-11周 简练的结构素描 3 课时

第12-13周 多样的立体造型 3 课时

第13-15周 电脑绘画1,2 4 课时

6.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六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培养、电教辅助教学、评价的改革、减负手段等)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学生仍然按照上学期分好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学科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

1、在《会走的玩具》一课学习完毕后,自己设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间会走的玩具并进行展览。

2、在《校徽设计》一课中,设计课后拓展作业为:为我们自己的学校设计一枚校徽。

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将自己通过《变废为宝》一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第一周《色彩的冷与暖》

第二周《线条的动与静》

第三周《美术的节奏》

第四周《变一变》《色彩的对比》

第六周《快乐的回忆》

第七周《登山游戏》

第八周“国庆”假

第九周《校徽设计》

第十周《精美的邮票》

第十一周《做年历》

第十二周《星座的联想》

第十三周《美丽的画盘》

第十四周《我心中的未来》

第十五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第十六周《欢聚游乐园》

第十七周《纸带穿编1》

第十八周《纸带穿编2》

7.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七

一、与老版本的相互对照

(一)加强了学生对于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

在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课后的练习减少了关于字词句方面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于课文整体的领悟和感知程度。在旧版的教材中,通常在课后练习中设立关于字词句积累的训练和文章章节节选的背诵等题目,在新版教材中取消了这一部分的练习,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对通读文章后对整体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相比于原有的题目涉及内容过于分散,新课改设立的题目更具针对性,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认知程度,这更便于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性。更多的是针对于文章主体鼓励学生做出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思考,在培养了学生听、写、读能力的同时,着重提升了学生本身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

(二)加强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及灵活运用

在现有的人教版教材中,减少了对于字词句繁琐的、机械化的练习,增加了一些对文字的灵活运用,练习本身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进而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在构设一些题目的解题思路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路的引导、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通过减少课后题中默诵的比例,着重强调了学生自身对于语言的积累,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

(三)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多元化的理解

不同于过去的死读书、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式,现有的人教版课本中对于课后练习的设立更多地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人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思维的独立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提升到更为高的层次上来说,就是解放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也更有利于今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拓深。

(四)注重培养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从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加提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处理和搜集相关信息、获取新知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一方,学习语文大多通过背诵课文,这就造成了课后的联系缺乏一定的联系性,其过于单一化也使得学生在提升自身语言能力上不能够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现有的人教版教材中更多地设立了口语表达方面和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一些习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进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相关人物特性做出一定的讨论和评析。这体现了现今教材中更加看重对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结合能力的运用;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们更加地踊跃发言,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使课程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综合实践的要求,这都体现了教育本身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结合,强调了学生本身对于个体生活的需求。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主要要求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参与,这在现有教材中的一些课后习题中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课后习题相应模块的设计特点

(一)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品读和知识的讲解两个方面,前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欣赏和评析,通过对文章细节语句的运用来猜测作者当时的内心心理活动,进而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现力的认知和日后的灵活运用。在习题中设立一些引申的题目,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已有内容做出进一步的深化和补充。而在练习中设立知识讲解方面的习题,同样有利用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将语法向自身的能力进行转化,这与过去注重单一知识的培养和传授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二)自主性

新课改的教材中设立的课后练习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题目的构建时必须与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化和学习需求相互结合,并根据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相关学习方式的探究。

(三)开放性

这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空间、意识空间、学科间和认知方法的开放几个方面。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对于课后习题的设计更为注重课本外知识与课堂知识的相互结合,同时保证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通过对课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使课程本身的内容与社会实际、其他课程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自身参与实践、搜集资料、分析判断、动手动脑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8.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三疑 篇八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

这个答案是否准确姑且不论,其中的“豪门旺族”写法正确吗?“豪门”指有钱有势的家庭,无疑是没有问题的。如鲁迅《集外集拾遗·<所闻>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而“旺族”在汉语中却无一用例,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以为:这里的“旺族”应改为“大族”或“望族”。

“大族”指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如《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新唐书·李密传》:“永安大族周法明举江黄地附之。”“望族”指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如秦观《王俭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茅盾《一个女性》:“但巧而又不巧的是琼华出身于本镇的望族,命注定了该受周围五十里内的青年男子的崇拜。”再看贾府,它有钱有势,人口众多,很有名望,正可谓“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这也确是众所周知的。若说贾府是“豪门大族”或“豪门望族”,则显然是恰当不过的。

二、“直栏横槛”译文准确吗?

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翻译为“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试问:“直栏横槛”可译为“直的栏杆,横的门槛”吗?笔者以为,这样的译文并不准确。

“直栏横槛”是个并列短语,“直”与“横”相对,将“槛”译为“门槛”也能与“栏”(栏杆)相对,这似乎符合短语的结构,也符合宫殿的实际,但查检工具书却无法找到相应的理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槛”为多音多义词,除了有读jiàn的音与义,还有读kǎn的音和“门槛”的义。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释“槛”为单音多义词,只有读jiàn的音和几个义项。其中有引申义“栏杆”,例证是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里的“槛”,不是指滕王阁的门槛,而是指它的栏杆。可见,古代诗文中的“槛”是不能释为“门槛”的。

同样的道理,“直栏横槛”中的“槛”也不能释为“门槛”,它不会是阿房宫的“门槛”,只能是它的“栏杆”。这从有关权威资料中也可获得佐证,如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教育出版社)释“直栏横槛”为“纵横交错的栏杆”,阙勋吾等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译“直栏横槛”为“纵横长短的栏杆”。因此,“直栏横槛”当译为“直的横的栏杆”或“纵横交错的栏杆”。

三、“任意信笔写出”表达顺畅吗?

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46页、第152页都写有下面的话:

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

这是编者对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评说。请问:其中的“任意信笔写出”表达顺畅吗?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便知,“任意信笔写出”犯有成分赘余之病。“信”有个义项是“听凭;随意;放任”,例如“信步”“信口开河”。“信笔”是个副词,意即“没有多加考虑,随意(写或画)”,例如“信笔涂鸦”“信笔写来,直抒胸臆”。既然“信笔”含有“任意”之义,那么“任意信笔写出”就有叠床架屋之嫌。笔者建议,应删去“任意”或“信笔”。

9.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鱼儿游游》教学反思

《鱼儿游游》是小学美术课程年改革试验教材(人教版)第一册中的第8课,属于造型·表现类。通过此课的传授,让学生感受美术课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动物的情感。以下是我课后的两点体会。

一、抓住童心,引发激情,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海的女儿》、《海底总动员》等是学生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在他们的脑海中常常出现各种神奇美妙的幻想,色彩艳丽的各种鱼儿在他们的心目中更是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引入阶段,我利用教学多媒体对他们进行了视听感官的刺激,让他们再次欣赏并感受鱼儿在造型和色彩上的变化。引言的导入也富有童趣:“今天我们的美术课堂上将要来几位可爱的嘉宾,让我们用掌声请他们上场„„”“咦,他们怎么没有穿衣服呀!”“你想给他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呢?”“你还能给它们设计出更好看的服装吗?”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思维马上就打开了,他们天真无邪,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10.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

1、认真的观察蜻蜓细部,了解对称对于飞翔的重要性。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

2、通过对蜻蜓的了解和认识,激起学生保护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蜻蜓的认识和欣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益虫的意识,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加入自己的想像描绘蜻蜓,描绘自然。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作品有新意。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绘画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想像描绘或制作有新意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老师有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送给大家,请同学们仔细听、仔细看,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歌曲《小蜻蜓》,听完歌曲回答问题,合理引导学生,对回答较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奖励折纸蜻蜓,设置悬念。小蜻蜓里藏着秘密,提醒学生将其收好,待会儿老师会告诉你。)

小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蜻蜓飞飞》(板书)这一课,共同了解一下这位捕蚊子的小英雄

二、学习新知:

(一)、图片欣赏

1.蜻蜓姑娘不仅善良,而且美丽。请同学们瞪大你亮晶晶的眼睛,我们共同欣赏一下蜻蜓的美丽。同学们在欣赏时注意观察蜻蜓的身体、眼睛、翅膀、颜色。

2.观察后引导学生说出蜻蜓的特点。总结蜻蜓的特点:

身体:细细的长长的,有美丽的花纹。翅膀:细长有两对,左右对称,有纹理。眼睛:大大的圆圆的,像一对玻璃球。3.巩固蜻蜓的特点

学生说特点,教师范画。4.学生体验

请1-2名学生做双臂飞行和单臂飞行,体验对称对飞行的作用。

(二)、范作欣赏,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蜻蜓姑娘非常漂亮,还会捉蚊子,人们都很喜欢它,用了很多方法来表现。

1.欣赏大人们用什么方法表现蜻蜓。2.欣赏小朋友们用什么方法表现蜻蜓。

3.小组讨论想用什么方法和材料表现蜻蜓。(学生讨论并汇报,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

三、情景设计学生作业 1.情境设计

老师有一件事想请同学们帮忙。夏天的池塘里开满了荷花,吸引了很多人来欣赏。可是池塘边的蚊子特别多,来看花的人们常常被蚊子叮咬。想请同学们做一些漂亮的蜻蜓来捉蚊子。(KT板展示荷塘情景)看看哪个小组捉蚊子的小英雄多。

2.提出作业要求

用喜欢的方式表现蜻蜓(做的快的同学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制作的同学注意安全。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播放《小蜻蜓》伴奏)

四、作业展评

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评选最佳作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蜻蜓,有的画了蜻蜓、有的制作了蜻蜓……蜻蜓非常美丽,爱吃蚊子,它是益虫,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

六、拓展 1.揭秘折纸蜻蜓

其实老师奖给你的小蜻蜓是一位小老师,回家好好研究一下,相信你也会折出一只漂亮的蜻蜓。

2.手指游戏

11.人教版九年级《浮力》教学设计 篇十一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用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完成探究,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2教材分析

《浮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浮力概念的建构以及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力现象,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力学知识结构,综合应用密度、重力、平衡力、合力和受力分析等知识来展开,因此本堂课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又由于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又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2)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观察、交流,了解浮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与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5重点难点

重点:(1)建构浮力的概念;(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6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综合应用了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设计了两个相关的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多,实验方法较多,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讨论,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的优势,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分组实验的成功完成.

7教学仪器

弹簧测力计、细线、圆柱体、小圆柱体、小石块、水、盐水、酒精、小桶、乒乓球(2个)、烧杯(大小各1个)、矿泉水瓶(大小各2个)、跳棋子、溢水杯、口服液瓶、水槽等.

8教学过程

8.1新课引入

活动一:观察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分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乒乓球与放置在水面的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浮力.

8.2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

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挖掘学生生活记忆——直接引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石块、铁钉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说出猜想的原因,强调猜想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设计实验:初中物理课堂中浮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间接测量浮力的方法.

交流与评估:(1)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2)点明这是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活动三:讨论浮力的方向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概念.

第二部分: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受到的浮力无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那么,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猜想与假设:设计一个小船载重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各种意见.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仪器,自主设计实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两大难点: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的浮力大小F浮? 如何测量此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

收集数据: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F浮=G排;点明这是阿基米德原理.

8.3课堂练习(略)

9设计特色

特色1: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设计课堂架构

特色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堂课共设计了16个问题,提问学生达35人次,组织学生讨论6次,交流实验方案及实验结论2次,交流学习经验1次,课堂演示实验3个,学生分组实验2个,学生设计及实施的实验方案6个,课后小制作2个,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回忆、观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与交流的思维操作,非常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这深刻地展示了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和辨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的现代物理教学观.

特色3:体现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标理念

12.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内容组成

二年级下册第三组教材编排了一个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四篇课文分别是《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从课文题目上不难看出, 本组教材描写的都是祖国的壮美山河, 所以爱祖国、爱家乡就成为引领本组教材的专题。导语在前, 要布置学习内容。课文在中间, 要铺垫学习内容。口语交际在最后, 要展示学习成果。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有这样几个特点:

1.篇幅短小, 适宜低年级学生阅读。

2.语言优美但不生僻, 适宜学生积累词句。

3.语言凝练, 适宜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4.体现了多民族的风景风情, 适宜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自主开放学习。

因为学生年龄小, 又是第一次接触以祖国山河为主题的学习内容, 恐怕对数量众多、扑面而来的四字词语有些不适应,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想象、积累上要多下一些功夫, 多想一些办法, 力求深入浅出。

本单元涉及到的祖国山河分布在四个地方, 联系到四个民族, 教材特意增加了“我知道”和“宽带网”两个栏目帮助学生学习, 教师要利用这两个栏目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理解课文词句的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6个生字, 会写48个要求会写的字, 巩固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编字谜识字、拆合法识字等识字方法。

2.积累四字词语, 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景色的优美、山河的壮丽。

2.通过展开联想和情境体验, 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祖国的广大美丽, 产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

四、教学建议

教学实施必须有理念的支撑,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教学才会扎实到位, 深刻有效。本组教材的教学建立在以下理念的基础上:一是整合阅读策略, 将图画观察、朗读体验、展开想象结合在一起, 提升对祖国山河的认识与感受;二是创设实践的平台, 学习资料的搜集方法, 感受祖国的辽阔与广大。

对于本组教材, 教学中可以采用两两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朗读中积累

《日月潭》和《北京亮起来了》两篇课文语句生动优美, 课后四字词语数量很多。作者以清晨与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优美风姿, 令人陶醉其间;如数家珍般地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 绚丽多彩, 璀璨夺目。文中的优美词句就像日月潭, 如诗如画, 又像北京的华美灯饰, 满篇生辉。对于这样的课文, 讲是讲不出什么味道的, 甚至会抹杀两地的美。只有通过朗读, 在读中想象, 在读中感受, 在读中积累, 才会使两地的美内化于学生之心。

学习《日月潭》前两个自然段要让学生给其定位、描形。学习第一自然段, 给日月潭在地图上定位。学习第二自然段, 体会日月潭的形状之美, 在心中描绘出日月潭的基本轮廓。三、四自然段为本篇课文学习的核心段落, 可以采用听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步骤为:

———教师朗读清晨与中午的日月潭, 学生闭眼用心听, 看到了什么?

———然后把看到的读出来, 仿佛就在眼前。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加以指导, 如:湖水中的灯光不那么清晰, 该怎么读?中午, 太阳出来了, 所有的景物和我们的心情一样明朗, 让大家听到朗朗的声音。如果说, 太阳高照下的日月潭是阳光的, 那么雨中的日月潭就成了害羞的少女, 谁来读读?

———连起来读, 总结两种不同的美。

———通过四字词语的填空, 基本完成背诵。

学习《北京亮起来了》, 在读中给第二自然段绘图, 在读中体会立交桥怎么会像彩虹, 在读中明白“不夜城”的含义, 在读中体会古老而年轻的故宫, 从而积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等9个四字词语。

★情境中体验

《葡萄沟》和《难忘的泼水节》两篇课文喜气洋洋, 热闹非凡, 其间洋溢着浓浓的维吾尔风情和傣家风情。这样的课文, 一定要让学生走入特定的环境中, 好像维吾尔族老乡与傣族人民就在身边, 心与他们共歌共舞, 从而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葡萄沟》的情境创设, 方法多种多样。体会茂密的枝叶, 可以用手势体验密密层层几乎没有缝隙, 向四周展开没有约束, 所以像绿色的凉棚。体会葡萄的五光十色,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课件中的葡萄要铺满银幕, 体会数量之多、品种之丰。而体会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则可以用表演的方式, 边歌边舞, 边说边唱, 感受热情。

《难忘的泼水节》要创设两个情境, 一是江边与江面的热闹, 突出一种色彩———红色, 表现人民爱总理;二是泼水活动中的热闹, 抓住关键的描写动作的词语, 体会总理也爱人民。最后落脚在“幸福、难忘”两个关键词上。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本文要首先了解周总理, 之后的情境创设才会产生作用。

★练习中使用

通过以上两阶段的教材整合, 最后过渡到使用阶段, 即语文园地中的说和写。说就是口语交际训练, 鼓励学生像前面学习的课文一样, 可以夸风光, 可以夸物产, 但切入点要小, 说得要具体, 最好在学生中间展开竞赛, 看谁夸家乡夸得美。如果说口语交际要多说, 那么写的训练就要精炼短小。几句话即可, 切不可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失去了美好的心情, 又怎会有美好的文章产生。最后, 还可以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 安排学生学习搜集其他地方的资料, 进行拓展迁移的训练。

13.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三

课题:

1、魔幻的颜色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教学准备:

学生:颜色、纸、笔等

教师:塑料杯、颜色、实物投影等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及间色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并请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

3、给学生介绍三个小伙伴:红黄蓝

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看产生了什么变化?

5、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活动三:

1、请学生也来变变看。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看看变成什么颜色?

2、产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颜色的深浅。)

4、请学生再做练习。活动四:

小结:橙=红+黄

绿=蓝+黄

紫=蓝+红 活动五:

1、考一考:请学生来做小老师考考大家。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活动六:

1、调—调、画—画

创造一幅美丽的画。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

感受魔幻的色彩。请学生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2、作品展示 活动七:

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小结: 课题:

2、万花筒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3.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学生: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设计 : 第一课时:

活动一:玩一玩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学生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己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教后小结: 课题:

2、万花筒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3.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学生: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现的万花筒,引起学生兴趣。

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己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学生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现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讨论)交流:用扣子、小粘贴、橡皮、夹子、小花片„„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材料来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活动四: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教后反思: 课题:

3、大人国与小人国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准备:

学生:玩具、纸、笔等

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请学生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学生思考:

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

活动四: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教后小结: 课题:

3、大人国与小人国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准备:

学生:玩具、纸、笔等

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

活动一:

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活动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师从构图及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 游戏:

大人和小人:每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人剪下来,随意找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还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又变成大人还是小人了? 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后小结: 课题:

4、前前后后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

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 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升国旗时前面的旗台和升旗手,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添画两队升旗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教后小结: 课题:

4、前前后后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出示几件粘贴作品,请同学们比较:哪件运用了近大远小的规律,用了的和没有用的有什么不同效果。如果画面中的物品大小都一样,又没有前后遮挡关系,这样的画面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把这些作品发到各小组,请学生们仔细看看:在剪制各物品时哪里的应该大些,哪里的应该小些。粘贴的时候先粘前面的还是先粘后面的? 总结: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在后面的感觉。

只有先贴后面的,再贴前面的才能正确的表现出前后遮挡以及近大远小的规律。

活动二:

小组讨论,从“风景、”“静物”“场景”中任选一个主题,小组集体进行剪贴创作。提示:除了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颜色带给我们的远近感觉。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指导。请学生随手将剪下来的纸屑放进自备的塑料袋中,这样课后收拾比较方便。

活动三:

“前前后后”粘贴作品展,请同学们以参观画展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评价标准是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14.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通过课前和学生的交流,我发现现在学生对邮票知识的了解比较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产生创作欲望和创新意识。

1、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题,极富趣味性,体现了邮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愿望。通过讲读邮票来历小故事、欣赏世界和我国最早的邮票,激发了学生对邮票的兴趣,在故事欣赏中让学生了解邮票的来历。

2、充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使学生在直观视觉感受中了解邮票的基本要素、丰富多彩的主题,适时穿插“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的小游戏,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教学中必要的示范,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方法,少走弯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教师的直接示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能力的生成,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采用打破教师唱独角戏的角色,倡导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说方法,教师动画演示,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来学习邮票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只在学生感到有困难的时候,进行适当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直观了解的同时激发其创作欲望。

二、不足之处在于: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讨论的环节过于细化,花费的时间有些长,导致后面的设计制作环节和展示评价环节过于紧张,部分学生的作业没有完成。通过本次授课,我深深体会到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要精心设计教案,还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2、缺少课堂示范环节。

15.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五

新课改后, 与听、说、读、写相比, 语法教学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已逐渐被淡化, 似乎难以“登堂入室”, 仅在讲评练习试卷中单项选择等题目时方能见其身影。由于不同流派对语法教学各执一词, 使其长时间处于备受争议的地位, 语法教学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些教师虽然在理论上对语法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换汤不换药”是目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鉴于此, 该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进行分析, 希望以此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 进而就如何以课文为载体实施语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安排的理论依据

1.1 布鲁纳发现学习

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正确地说, 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他认为, 发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的智慧的潜力, 促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学会探究学习方法。因此, 他主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传统教学的讲解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张假设式教学, 由教师提出问题, 提供材料, 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得出结论和原理。

1.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奠基人皮亚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 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语法板块都是采用呈现-发现-归纳-演绎-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其板块的安排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充分体现了布鲁纳的教育理念和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思想。

2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解读

人教版高中英语语法板块的的安排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来编排和设计语法项目的, 它体现了下列特点:

打破了单纯以语法结构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模式, 采取了话题、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编写思路;即每个单元都有设置topics, Functional items以及structures, 把输入输出紧密结合起来;

以不同的主题作为组织教材的线索, 一个语法项目可能分解在几个主题中呈现, (如定语从句既出现在必修一的第4, 5单元也出现必修二第5单元中) 也可能在一个主题中同时出现几个语法项目 (如:同样是描写人物:必修一第5单元, 必修四第1单元) ;

提倡发现式学习方法, 采用的呈现-发现-归纳-演绎-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材中的语法项目以一定的情景呈现, 先由学生自己发现新的语法现象, 再由教师引导他们归纳出语法形式和功能, 并加以运用;

侧重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提供非交际性语言活动、交际性语言活动和任务型活动来巩固和运用语言;例如必修一第3单元“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 2”体现了语法为交际服务。

2.1 语法教学的模块分布

语法不仅包括了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项目, 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语法项目, 语法项目先在必修阶段集中呈现, 以便于教学, 并且不断循环反复, 可帮助学生巩固并加深理解, 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如表格1所示:模块1-5基本上包括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语法。模块6—8除增加新的语法点:虚拟语气外, 主要是循环再现高中的主要语法。模块9-10通过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 深层次复习初高中的主要语法项目, 且介绍了独立主格结构和句子分析等, 以便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法基础。并以语篇的角度让学生掌握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 活动和任务去复现, 对比归纳, 拓展和加深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法要求。

2.2 语法教学的单元设置

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主要在阅读篇章reading中呈现, 此后在语言学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中, 有专门的语法教学板块 (discovering usefulstructures) 和 (revising useful structures) 要求学生对阅读篇章中呈现的重点, 语法项目进行学习, 探索, 实践和运用。

语法练习的设置一般按照从简单的语法项目辨认渐渐过渡到稍微复杂的控制性练习和指导性练习, 最后要求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使用语法。为了加强对语法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增强学生对语法运用的能力, 在学生用书的后面的每个单元的练习册部分也设置了专门的语法教学板块 (using structure) 。复现重点语法项目, 加深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和认知,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把此部分整合到学生用书的语法教学中去。整个语法安排体现了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呈现语法点-操作实践-交际运用。

2.3 教材语法练习和活动分析

教材语法板块部分包括了各种的练习和活动, 这些练习和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基于语法形式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观察, 发现语言现象到归纳, 分析语法结构, 然后还要运用总结出来的规划作一些相关形式的练习。

2) 基于语法所传达意义的练习

(1) 语法练习都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和语法项目表达的语言功能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从而加深对语言项目所表达的语言意义的理解。

(2) 练习的具体形式包括补全句子或对话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二) , 选词填空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一) , 看图回答问题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二) , 翻译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三) 等。

(3) 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对教材中所提供的练习形式进行总结, 也可以用其他的练习形式来达到巩固掌握特定的语法项目的目的, 这样在教授新单元中的重点语法项目时,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语法练习形式,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 也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举两得。

3) 以交际为目的练习使用语法活动

(1) 这些语法活动都提供了一些真实的或者类似于真实的任务型活动来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解决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2) 活动的形式包括做一些小游戏 (见模块四第5单元语法活动四) , 讲述或者复述故事, 情景对话等。

(3) 研究这些活动, 有助于教师自己设计出符合学生水平的语法练习, 帮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到的语法知识, 从而来真正实现语法教学的交际运用。

3 语法教学策略分析

教师在使用该教材进行语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下列三个方面:

3.1 明确语法教学的三维目标 (意义, 结构和用法)

教师在教授语法时除了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外, 还要在完成课本句子层面的语言练习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语法练习所应达到的传递意义的交际目的。此外, 教师应利用课本和课外大量的真实语境, 组织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掌握包含语法项目的各种语言材料。

3.2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该语法在传递意义和形式结构以及功能上的特点, 组织语法材料的真实运用。让学生的智力活动参与到语法练习中。如果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环境, 学生在掌握形式的同时也就可以通过前后的语境来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如必修三第1单元情态动词语法教学:在教授may、must、might、can等情态动词时, 教师可以先精讲词语的含义, 然后将它们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口、笔练习掌握。例如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玩一个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杀人游戏”, 如果能把游戏与语法教学结合起来, 课堂就比较有乐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玩此游戏, 分别设置一名法官、两名警察、两个杀手和多个平民。让学生应用情态动词的一些相关句子找出杀手。如:Who can be the killer?You must be the killer?You can be my partner.等句子。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能深化对这些语法点的理解, 为他们在以后的语言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基础。

3.3 语法教学趣味化

受传统语法教学观念以及传统语言材料的影响, 语法教学一直是枯燥乏味, 呆板死记。碰到规则繁多的语法, 学生更是望而生怯。所以, 教师在语法备课时应多动脑力, 是规则简易化, 达到易记而有趣的目的。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4单元定语从句教学为例:定语从句是高中的一大重难点, 规则繁多, 学生掌握的支离破碎。尤其是针对:何时只用that不用which, 这一问题时, 学生更是一脸茫然。多数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记住以下规则:

1) 先行词为much, little, none, all, few, every (thing) , any (thing) , no (thing) 等时, 通常用that。

2) 当先行词the very, the only, the same等修饰时, 通常用that。

3) 当先行词被形容词的最高级修饰时, 通常采用that。

4) 当先行词是一个既指人又指物的并列词组时, 通常采用that。

5) 当有句子中有who或which时, 通常用that。

6) 当先行词被序数词 (包括last, next等) 修饰时通常用that。

这么多条规则学生总会丢三落四, 若是教师稍微花点心思把规则简化, 学生必牢记。如:趣味性的以网络红人凤姐 (学生大都熟悉) 为例:凤姐其貌不扬, 但是曾发出申明:其对象必须富二代, 高学历, 否则没戏。教师以此为例简化成“二代特高有序”, 其中“二”指先行词既是人又是物时。“代”指先行词为不定代词。“特”指先行词被特指的the very, the only, the same等修饰时。“高”指先行词被特最高级修饰时, “有”当有句子中有who或which时, “序”指先行词被特序数词修饰时。这样学生就会掌握的很牢了。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 旨在希望教师在语法教学实践中, 要善于利用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 合理开发教材, 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法教学模式,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法的应用能力。《新课标》倡导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 重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不能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 而必须与逻辑思维, 语言意识, 篇章语境, 题材体裁, 词汇用法和文化联系起来。英语教师要正确领悟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和理念,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应有强烈的搭建支架的意识, 在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动等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语言情境, 还学生语法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一个充满真实、趣味、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掌握语法知识。

摘要:针对许多英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 该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的分析, 希望以此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 有效地实施语法教学, 进而就如何以课文为载体实施语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从而促进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法教学。

关键词:语法,语法教学,教材解读,语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Thornbury S.How to Teach Grammar[M].Edinburgh Longma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9.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崔刚.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 (3) .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

[5]林小玲.再论英语语法教学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 2011, 26 (12) .

[6]项书涟.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法英语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 (10) .

[7]许蓉.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model4unit2working the land (Grammar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0) .

[8]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16.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天气要素的分解诠释,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图表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设计思路

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参与活动为形式,在学生的亲身体验、研究探索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合作学习为方式,由学生集体探究合作完成相关主题,培养其团结协助精神;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其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生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降水的概念;阅读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知道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降水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通过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六、教学过程(表1)

17.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七

《设计纹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生与纹样设计的关系,学习纹样设计的基本方法,完成一幅纹样设计作品,并应用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开展互动式的探究学习与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纹样设计意识,有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写生与纹样设计的关系,学习纹样设计的基本方法,概括、夸张、想象。

难点:完成一幅纹样设计作品,并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知识点回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是纹样,并掌握了纹样的题材、纹样的色彩搭配形式以及纹样的组织形式和构图形式。

2、考考你:出示纹样图片,请学生从题材、色彩、组织形式、构图几个方面分析这些纹样。

3、欣赏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和装饰纹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纹样创作的灵感来自何处?

4、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纹样知识说说我们身边的纹样设计?(利用课件展示身边的纹样。)学生回答:家居用品、日常生活用品、服装设计等。学生回答:纹样创作的灵感大部分来自大自然。

5、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身边存在着这么多纹样,看到了这些纹样就会让我们想到他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板书:设计纹样

二、发展阶段

出示课件,展示图片,结合图片完成下面学习内容。

1、写生与纹样设计的关系: 在纹样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素材,这个素材来源于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各个题材,我们将这种为创作搜集题材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绘画的方式称之为写生。写生也是纹样创作的前提。

2、展示写生的方法:线描写生、钢笔淡彩写生、影绘写生、水粉色限色写生。

3、注意纹样写生的要求:(1)选择适宜的角度:最美、最能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2)抓典型动态和特点。

4、以玫瑰花和猫头鹰为例,展示纹样的写生与变化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对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深入阶段

学习纹样设计的基本方法。

1、观察上图,说说由写生的金鱼形象到金鱼纹样是怎样变化的?(图片展示概括的过程)概括法:是指抓住物象最美最主要的特征,去掉繁琐的部分,通过归纳、概括、省略等方法,使物象更单纯、完整,以加强整体特征的表现。

2、提问:比较两张图片,你认为这张纹样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夸张法:是强调、突出自然物象中能够引起美感的主要部分,使原有的形象特征显得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典型和具有魅力。

3、说说看,下列是狮子形象你会如何去夸张?除了夸张外形之外,我们还会去夸张什么? 总结:夸张的三种方法,并进一步强调:夸张不是对物象简单的放大,而是对物象外形、神态、习性等进行适度的夸张、强调突出,就是让圆的更圆,肥的更肥,狡猾的更狡猾。

4、提问:说说下列纹样设计的巧妙之处。

想象法:是为了使图案的纹样更加丰富,更加理想的一种表现技法。在提炼概括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需要添加装饰纹样,以增加图案联想的装饰情趣和浪漫色彩。

5、展示图例,讲解想象法的两种组合形式:同类形象结合,异类形象结合。

6、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几何化法:将原有的图形转换成几何形来构成图形。

7、总结纹样设计有哪些基本方法:概括法、夸张法、想象法、几何化法。

8、出示几张作品,让学生辨别纹样设计方法。

四、实践阶段

1、课堂实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些纸盘或纸杯,为它设计纹样并绘制着色。要求纹样清晰、色调明确、画面完整。

2、设计步骤;

(1)观察分析物象特征,寻找最美最典型的角度进行写生。(2)运用概括、夸张、想象的方法进行纹样设计。(3)调整设计稿,进行上色。

3、展示作品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并播放轻音乐,辅导学生创作。

五、评价阶段

1、展示:以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优秀作品拿到讲台上进行展示。

2、评价:让组长先解说一下自己的构思,并再让其他同学进行一评价,谈谈他们对这些作品的看法。

18.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各种不同小屋的外形特点

2、学习组成小屋的基本形状

3、学生将童话故事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设计、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小屋的美感,引导学生大胆创作,运用基本形设计来表现小屋的过程。教学难点

难点:小屋的外形美感与创新,表现出小屋特征。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范画

学生准备: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一、新课导入

(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一座神奇的屋子里,房子是蘑菇做的,晚上屋子散发着金黄色的光,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一样。)想看看它吗?故事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童话里的小屋。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贴近生活的问题更适合他们,在这里我采用梦中的故事来导入,增强与孩子们的互动,为课的开始打下了基础,进入新课。

二、拼图游戏

(一)欣赏4幅不同童话故事中的小屋图片。

我这里有很多不同童话故事中的小屋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白雪公主》《千与千寻》《飞屋环游记》《怪物史莱克》等

问:你喜欢这几幅图片中的哪个小屋?为什么? 你能说说你心目中小屋是什么样子的?

(二)学习用基本形组合的方法表现小屋,找出图片里组成小屋的基本形状。

出示几张不同图形组合的屋子,利用白板技术在图片中勾画出屋顶、房的身子、门、窗

(三)【设计意图】通过童话故事中的小屋与现实中的小屋作对比,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了解童话小屋的外形,白板直接勾画出它们的外形,有助于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房子的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童话与现实的认识,特别是在形状方面给予提示,为下面的作业做好铺垫。

四、欣赏作品

6、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优秀作品,看看它们好在哪?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选了三幅绘画作品。绘画作品中突出了不同屋子的形状、色彩的搭配、创意屋子的设计、情景的加入等特点,让学生欣赏时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让学生的绘画时有所选择,灵活的处理作品的造型,让学生的表现更有创意,更有想象力,更加生动,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五、学生作业

看了这么多的作品,相信你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画画童话里的小屋吧

1、画出形状独特的童话小屋

2、在画好的小屋周围添上人物、树木、天空等背景

3、构图完整、想象奇特、色彩鲜艳 【设计意图】

不管哪个年龄的孩子,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我在作业设计方面提出分层,这样让不同能力的孩子有所选择,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六、展评作业

挑选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点评,以点带面,加强孩子的构图创意能力

在你的童话小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为自己的小屋编出美丽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个小环节,既丰富了课堂,更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发挥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看图说话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个平、总评)

七、课后拓展

19.人教版美术藏书票教学设计 篇十九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首先, 新课改后, 初中语文教材有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一纲多本”的情况, 不同版本的教材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作为并列的学习内容。但在教材编写时, 只有苏教版从真正意义上把四项内容分别加以介绍和指导。人教版选择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活动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突出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全套教材有36个活动主题, 在这些活动中写作成了附属产品, 每个单元提供的只是写作的具体题目和话题材料, 并没有真正就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具体指导。新《课标》规定: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而教材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作文修改要求。

其次, 我市使用人教版教材, 在听课调研和与教师座谈中, 教师最困惑的就是写作教学。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和教研论文评选中, 很少有教师选择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有的教师对作文的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和三年目标非常模糊, 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的训练规划。借以指导作文教学的综合性活动, 现状也不容乐观。

第三, 中学生写作需要方法引导, 而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材料。初中三年结束后, 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未形成, 更谈不上在作文中独抒性灵、放飞个性了。不少学生也最终在中考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下无功而返。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构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

语文教科书是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 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基础资源。写作教学应与综合性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难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补写以及写读后感等, 以读促写,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写作实践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本课题致力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写作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与利用, 即根据有序性、完整性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进行整理, 把作文教学从目前的综合性学习的副产品 (即随意性比较大的粗放型作文教学) 转变成目标针对性强, 有系统、有开发深度和高利用价值的写作教学序列。

2.提高课题研究者和焦作市初中语文教师的水平。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使资源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 进而开阔课程研究者和教师的视野, 拓宽课程研究的领域, 从而促进课程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

1.构建新的作文训练体系

课题组立足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写作实际, 尝试着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内化生活素材的作文训练体系。每册分5~7个写作训练板块, 每个板块由“训练内容、写作指导、训练题目、审题思路、学生范文”五部分组成。七至九年级的训练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和初中作文教学规律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经过三年学习和写作实践,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梳理教材内容, 分类积累写作素材

目前学生写作有一个很大的障碍——素材的缺乏。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后花园。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引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例如, 初中六册教材中经典文章很多, 涉及写作素材的各个领域, 但平时教师和学生不太懂得怎样合理利用。课题实验教师对此进行梳理, 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 并通过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

本课题具体从八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自然篇、亲情与友情篇、成长篇、理想责任篇、科学求知篇、文化艺术篇、人物风采篇、哲思篇。每册书结合文本内容确定3~4个具体话题, 让学生围绕话题写作, 必须用教材中的事例、名言等来证明。这样分类整理后, 每个学生到初中毕业时, 都有一个厚厚的写作素材本, 平时考试和中考前, 学生都会拿出来读, 并能不同程度地把事例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除了对课文进行再概括以外, 教师还鼓励学生在每个话题中加入自己在综合性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在课外读到的相关故事。这一写作练习放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之后, 用一节课时间完成, 其中30分钟学生写, 15分钟当堂互评互改, 选出佳作在班级张贴展示, 供大家学习。这样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特别是初三后, 教师指导学生对三年来的素材进行二次整理, 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教材编排的特点。经过对三年来积累的写作素材的认真分析, 学生不仅对课文本身、对教材编排有了新体会, 而且对如何写作文也有了新的领悟。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重新对素材进行选择, 作为中考的备选材料。

3.依托文本, 以读促写, 学习写作语言和技法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作文教学空间。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都有一道写作练习题。每学期开学之前, 课题组成员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分工阅读, 列出可以进行写作练习的内容和题目并共同制订方案, 开学后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写作训练。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和补写六种方法。这套写作体系改变了教师作文教学无序的状况,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使全体学生在接受作文教学和训练时, 最大限度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首先, 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中语文教师对人教版教材中写作教学的困惑, 使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有了参考, 也促使更多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究,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三年来, 不仅实验教师和学生受益, 而且通过全市性的作文教学研讨会、邀请外地名师讲学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 使广大的农村教师也受益匪浅, 促进了我市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其次, 本课题在引领学生梳理教材内容、构建写作素材库的过程中,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利用仿写、续写、扩写、补写、改写的方法, 从选材到立意, 从谋篇布局到联想想象, 从素材累积到语言的习得, 学生收获了许多写作技法。这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和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三, 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显著。本课题研究成果获2011年河南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教师在全省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 学生也在多次写作大赛中获奖。课题组成员论文《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批改记录》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小学语文教与学》 (CN11—5926/G4) 复印转载。

五、课题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反思

课题从立项到结题, 实验运行了三年之久。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2011年9月, 我召开了全市作文教学研讨会, 详细介绍了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上的具体操作方法, 要求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都来尝试进行写作教学研究, 可以从很小的角度入手。经过半年的跟踪调研, 发现个别教师有畏难情绪, 认为这样做要花费很大精力, 不如随着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次写一篇作文省事。部分教师做了, 但坚持得不好。此外, 学生知道课文的内容可以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但在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文章时还是比较生硬, 整合素材的能力和作文修改能力都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 科学出版社。

[2].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研究 篇二十

【关键词】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练习设计

综观国内几套教材,笔者发现诸多问题。笔者试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加以分析,提出其现存的问题以供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阅读课文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4课,其中教读课文12课,自读课文12课,笔者依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对每课课后练习设计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练习数目过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显然是过量的,以下是每课之后的练习题数量表格:(此练习题的数量经过了细化,包含了每一道练习中的各个具体的小题以及诸如阅读一段文字之后要求回答的各个小题)(表格一)

从表格一中我们得出一些数据:所有题目总数达164道,百分之八十的篇目后习题数量超过五道,其中古诗文两个单元共八篇古诗文,要求背诵的有五处,其中四处是要求全篇的背诵。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关于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明确阐述:“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每课的课后练习应该“少而精”,一般3-4道题,最多不到5道题,显然,人教版练习是过量的,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会造成学生厌恶学习语文。

2.低层次认知水平的练习过多。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从利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人教版初中教材第六册的分析中得出以下数据:(表格二)

从数据可以看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中低层次的知识和理解各占34.78%和47.10%,而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及评价则占得少之又少,总数仅仅不到百分之二十。

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的阅读部分阐述如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割裂开来。”显然,在现有的练习设计中较高要求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和较低要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比重不尽合理,还缺乏进一步的结合。

好的练习设计应该是分层次的,这既符合思维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他所划分的这六个层次体现着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过程,这六个层次是连续的,相互蕴含的。而我们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教版的课后练习设计并没有遵从这些规律,较低层次过多,较高层次过少。

3.开放性、实践性不够。从表格一中可以看出,课后练习设计大多数为知识和理解层面的题目,而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层面的题目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的练习设计中多揣摩语句、背诵、相关文章对比分析、练笔的类型。尤其是综合层面的题目多数为改写篇目或是新一段文字的阅读理解。其练习设计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变化。

二、对练习设计的几点反思和建议

1.为教材练习系统的编排寻找理论依据。目前没有一种理论与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直接有关,研究者们常常用课程标准或教学目标来进行衡量,视角还不够宽广,缺乏普遍认同的练习设计的整体建构。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从语文学科的理论层面入手,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策略,为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构建起理论的支持。

其实目前有很多关于教材练习设计的研究,如本文采用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还有其他的理论依据如: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他将人类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巴雷特将阅读中的学习结果分为五类:文字理解、重组、推断性理解、评价和鉴赏。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应该运用这些理论为我们的课后练习寻找一种理论框架,使我们的课后练习更能适合学生的情况,巩固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使教材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练习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内容安排应由简到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形式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只有这样的练习设计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我们教材中的练习设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练习的编排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多样性和层次性,突出整体性,只有这样练习系统才可以真正起到练习的作用。

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指导教师的教,还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能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这一具体的言语作品中学习动态的言语范例,思索学习语言的规律。所以,一套教材的好的练习是不可缺失的。而目前,国内对于教材课后练习设计研究还不是很多。文中笔者只是暂时对人教版2002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作了分析,希冀对下一步的编写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高耀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试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5):58

[2]马爱莲.国外母语教材练习系统的特色.语文教学研究,2005(12):1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九年制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文平.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小学语文,2007(2):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张玉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语文建设,2007(2):34

上一篇:公司年会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下一篇:《FLASH动画时间轴特效应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