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共11篇)(共11篇)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大纲
一、简答论述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简述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三步走”的内容
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7.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
答: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这是中国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0.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1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答:
一、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
二、灵活及时的传递信息;
三、自动的调节供求关系;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
1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要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和发展已经是我国目前经济的客观事实。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试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心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5.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6.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件主要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形象比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7.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答: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8.试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互相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互相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9.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21.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答: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二、名词解释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2.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7.实事求是:“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力是前进的目标。8.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0.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2.工农武装割据:是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的总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13.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4.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5.四马分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国家向企业投资,并派干部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利润按照所得税,工资福利费,公积金和资方股息红利的原则进行分配。在资方股息中,再按国家和资本家所占股份比例进行第二次分配。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二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适应素质教育对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由于这门课的内容较多, 闭卷考试学生记忆的任务量繁重,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题目相对简单, 大部分内容为书上现有答案, 在命题过程中表现出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轻理解、综合运用和深层分析, 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 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尽管学生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 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有新观点、新见解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只需要考前猛背, 就能考试过关, 甚至会出现平时认真听讲的学生考不过平时不上课的学生, 所以造成一种错觉:上课不用听, 到时猛突击就行了, 最终学得的知识支离破碎, 考完几天就什么都忘记了, 达不到考核目的。开卷考试省去学生背诵的大量时间, 可以用来拓展课外知识, 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等, 以及拓宽学生视野, 增长学生才干,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卷考试的题目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 要求学生视野开阔、能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深层次分析现实问题, 要求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它与知识经济对人才思维灵活、视野开放、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适应。
2. 开卷考试推动了政治课的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 围绕“应试”这根“魔棒”, 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总是迈不开步子, 缺乏实质性进展。开卷考试的推行, 解除了政治课所受应试“魔棒”的束缚, 让思想政治课教师放开手脚, 大胆地进行各项教学改革尝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为实现政治课“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相统一的目标创造条件。
3. 减轻了学生负担,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风建设。
开卷考试免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繁重任务,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使学习和考试变得更加轻松,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更加有利于学风建设。
二、开卷考试对教学的要求
开卷考试不但没有对教师降低教学要求, 弱化这门课的地位, 反而对教师管理学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开卷考试”。
有些同学听到“开卷考试”的消息后, 错误地认为开卷考试只是照抄书本, 因而放松了平时的学习。任课老师一定要加以正确引导, 教育学生认识“开卷”只是考试形式的变化, 并不意味着教学要求的降低, 考试难度的降低, 反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 所以学生丝毫不能疏忽和放松学习, 平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检查。另外对开卷考试题型的变化, 考查学生能力的变化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2. 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观察力。
开卷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为开卷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开放性, 出题比较灵活, 涉及面较宽, 综合性较强, 联系实际较多, 所以要求教师不但要对基本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对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 而且要有开阔的视野, 广博的知识面, 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经常关心时政, 联系现实, 针对某一个问题讲出自己的观点,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学生树立起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典范。
3. 注重教材的纵横联系, 变片面教学为整体教学。
在闭卷考试中, 对某一处的知识点考查的内容较多, 因此有些教师注重某一章某一节的教学, 在讲课中对某一章某一节的内容讲得较详尽、透彻。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把握较好, 但综合起来就不知所措。但是在开卷考试中, 综合性的题目较多, 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一变化, 除了讲清单个的知识点外, 还要对教材的前后联系、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讲清楚,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以不变应万变,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4. 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卷考试题目比较灵活, 要求学生灵活多变, 平时养成勤于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因此, 要针对教材中能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地方进行研究和探索, 设法让学生多思考, 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 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教师要注意设疑、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以多种方式启迪学生独立思考, 开拓创新, 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
开卷考试不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基础知识要扎实。
开卷考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用背了, 一些基础知识还是要牢牢掌握的, 否则开卷考试就是失败的。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东西,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 才能谈得上运用, 谈得上创新, 谈得上独立思考。熟能生巧, 只有夯实基础, 才能运用自如。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 一切都谈不上。
2. 要系统复习, 做到融会贯通。
有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再系统复习了, 只要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就行了, 实际上开卷考试不但要复习, 而且要系统复习。因为开卷考试的题目较大, 一个题目往往会跨几个章节, 如果不进行系统复习, 所学知识凌乱琐碎, 遇到大的综合题目就会束手无策。所以, 开卷考试更应该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 理清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这个问题与那个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样遇到题目才能迅速找出所需要的知识, 答起题来才能系统有条理。
3. 要具备更开阔的视野, 学以致用。
开卷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开放性, 题比较灵活, 知识面比较广, 联系现实生活较多, 所以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 平时大量阅读与这门课有关的文献资料、时事政治, 多看新闻、报纸, 多进行思考, 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学会独立思考。
此外, 为了使考试更加开放, 除了卷面由闭卷改为开卷外, 还可以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分值和比重。这样就能做到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轻最后的考试结果, 而不是一考定结果, 有助于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加大平时成绩的分值, 要求教师有责任心。平时成绩的给分一定要有根有据、要具体, 比如出勤占多少分, 实践教学占多少分, 讨论课占多少分, 课堂表现 (即听课状态) 占多少分等, 制定出具体的指标就能做到给分有据, 不失公平, 不流于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开卷考试不但没有降低要求, 弱化这门课的地位,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也起着导向作用, 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尤电土.开卷考试呼唤开放式教学[J].陕西教育, 2003, 10:20.
[2]杨卫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探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2, 20, (4) :140-142.
[3]陈荣坚.开卷后的政治课教学[J].陕西教育, 2004, 9:30.
[4]裘东明.浅谈思想政治开卷考试及教学[J]科教文汇, 2007, 2, (下半月刊) :109.
[5]史增强.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思考[J].山东教育, 2000, 35:45.
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三
1、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2、论毛泽东思想与民族创新精神
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4、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
5、如何看待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6、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
9、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10、“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
11、试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2、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四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发展才是硬道理。()
3,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区别。()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国两制”的具体表现。()
7,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8,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9,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是类似的。()
10,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双项选择题(1一5题)
1,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是()。
A.革命问题B.和平问题C.发展问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生产力B.解放思想C.发展生产力
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两种相互结合的治国理念是()。
A.以诚治国B.依法治国C.以德治国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二为”方针是()。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5,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中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是()。
A.信息化B.打得赢C.不变质
(二)多项选择题(6一10题)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
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
C.依靠农民D.党的建设
7,党在过渡时期要逐步实现的三大改造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
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尊重”的 方针是()。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10,自主创新的涵义是()。
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
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D.跟踪模仿国外创新
三、简答题(5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四、一般论述题(3题任选1题,占20分)
1,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2,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3,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综合性、应用性论述题(3题任选1题,占30分)
1,你学习了《概论》课,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收获、体会?
2,请应用《概论》课的理论观点分析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评价问题。
3,你参加过哪几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践、公益性社会实践、创造性实践),有什么收获、体会?
课程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2007—2008 学第一 学期)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卷类型:(A)命题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主管院长签名: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2,3,4,5,6,7,8,910√√√√××√√×√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BCACBCABBCABDACDABCDABCDABC
三、简答题(5题任选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 第一个论点占4分,第二、三个论点各占3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每个论点各占5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国家能促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二个论点各占3分,第三个论点占4分】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第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第一、二个论点各占3分,第三个论点占4分】5,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
美好的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以上每个论点2.5分】
四、一般论述题(3题任选1题,占20分)
1,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和官僚资本主义;(2)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革命的领导是中国无
(1)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4)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5)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
【以上每个论点各占4分】
2,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每个论点各占2.5分,(2)第一、二个论点各占3分,第四个论点占4分】
3,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第一,它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它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它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它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1)第一、二个论点各占3分,第三个论点占4分;(2)每个论点各占2.5分】
五、综合性、应用性论述题(3题任选1题,占30分)
1,你学习了《概论》课,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收获、体会?
【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人答题情况评分,再根据每个大班的答题情况进行平衡,作适当调整。】
2,请应用《概论》课的理论观点分析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评价问题。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为什么会对他们作出这一评价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1)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中产生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从它的政治态度看,它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尊守国家法律。
(3)从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看,它们有利于形成多种市场主体;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有利于各类企业增强竞争力;它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4)从它的社会贡献看,它能满足市场的多种需要;增加投资;增加国家税收;增加就业等等。
【以上每个论点6分,能联系实际分析,加6分 】
3,你参加过哪几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践、公益性社会实践、创造性实践),有什么收获、体会?
5.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 邹祺 学号 201209341560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习中心
年级层次1209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提交截止时间:2012年12月9日23:59;
2)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4)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
5)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本门课程大作业由10道论述题组成,每道试题10分,共100分。请仔细阅读题目内容,认真回答。
一、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第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一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客观事物。二是做到科学的创新精神与求真务实精神的统一。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敢闯敢干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敢闯是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闯”就会到处碰壁。三是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只有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才能发现新的规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这一根本要求,达到主客观相统一,是做到与时俱进的前提与基础。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顺应时势,开拓创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不能从时代变化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审时度势,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规律,就会把握不到“时”。因为“时”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发展中的状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科学认识变化中的事物。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是把握“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条件。
由于“时”是发展的、动态的。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充分看到时代、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才敢于在新的变化面前创造新的适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才会主动地和积极地应对变化,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使解放思想成为与时俱进的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1.与时俱进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走向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当今世界的变化剧烈而深刻,“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就是着眼于发展了的社会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用意就在于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前头,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局面,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思想方法上提出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鲜明的时代特性。
2.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品质
与时俱进突出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强调了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深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这就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要始终如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不可缺少的品质。与时俱进的思想实际上已经逻辑地蕴涵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之中,但我们党把它明确的提出来,就更加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对思想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3.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思想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这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目的相一致的。与时俱进则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在思想路线中的地位。一方面,它强调通过创新来应对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通过创新来解决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凸显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揭示了以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的创新规律,使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和内容更加鲜明,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时,邓小平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深刻地道出了这些科学理论的真谛。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新认识。它反映了思想方法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邓小平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党的基本路线中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这两者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两者互相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第二,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使我们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体制和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七、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这是由我国现阶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的。
包括按劳分配这个在公有或集体或混合经济体中的分配制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每个人付出的劳动价值不同,收入也就会不同。
多种方式即包含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信息要素等等,每个人占有的这些要素量的不同,也会造成每个人的收入的不同。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
八、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2)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九、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是非善恶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升华精神境界,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结合发展了的实际,进一步丰富了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
十、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党决定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2020年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论据。《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上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在新世纪,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仍然存在,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没有消除,世界仍然不太平,但是,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增长,特别是大国关系进入新的一轮相对缓和期,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六
一、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重建的必要性
所谓史论结合, 也称史论统一。所谓史, 是指历史事实, 具有具体性和过程性, 所谓论, 是指理论原则、经验总结及其实际运用, 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1]。高校本科通用教材面世以来, 其间又进行多次修订, 该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进行组织教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 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是本课程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是其历史背景。教材“论”和“史”过于简略。作为教学内容, 前者会造成理论深度不够, 不能以理服人;后者, 事实不够清晰具体, 不能以历史形象感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教学内容体系的主线, 是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的主要支撑点。
其一, 对此介绍过于简单, 其过程和规律在教材内容体系中展示不够充分, 不能真正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其二, 教材前后逻辑线索不够一致, 结构层次不够清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主线没有贯彻至整个教材体系, 前后不够一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般来说, 二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至少,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应该是后者的逻辑起点) 在教材的“总论”分析中逻辑较混乱, 结构层次不清。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材重点和教学的重点, 其本身内容的概括和介绍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而教材对此着墨不多, 介绍过于简单, 其内容不
够统一。其一, 总论中没有把该理论作为统一理论而是当做四大理论成果进行概括和介绍的。其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具体理论的安排, 没有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逻辑层次进行安排, 显得结构不够严谨, 层次不够清晰。
4. 教材内容是以理论自身内在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组织和安排, 所以要把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认知能力结合起来, 就需要按照认识规律结合学生认知过程进行改造和创新, 构建适合教、学互动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 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和重建很有必要, 对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有序、结构层次清晰的教学体系具有诸多优点:逻辑主线前后一贯, 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理论深刻具体、历史真实可感, 能够以理服人, 具体感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兼顾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既符合理论自身的逻辑又兼顾学生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认知过程;教学相长, 既符合理论自身的发展过程、反映教学规律, 又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 逻辑严密、脉络、结构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 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有助于提高授课的实效和水平;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层次, 有助于更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结构和体系。
2. 充分反映学生认知过程和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顺利完成教-学知识理论的对接和正向迁移;
能够满足学生解疑释惑的学习需要, 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认知水平,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3. 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教师贯彻教学大纲要
求、依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构建是教师不断研究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对象和总结教学规律的过程。它既可以督促教师总结和研究教学规律、学习和研究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 是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素养和社会阅历进行再创新的过程, 又是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社会实际的过程, 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强化授课效果。
三、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体系为结构框架, 按总分结构改革和重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体系。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由三大编目组成, 即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第二编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 ;第三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论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按其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其中第一章包括:第一节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一般规律、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第二章保持原有教材的架构。该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经、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纬,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 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其历史过程, 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马克思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经验是什么?
分论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 按总分结构构建教学体系, 依次为: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总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该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即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分论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的建设理论”是教学的重点, 按照总分结构依次安排: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论)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基本道路、基本制度)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动力、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该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概论教材体系经过2013年和2015年的修订, 纠正2010年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作四个理论问题, 把该理论作为完整理论体系进行编排, 增加了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之间衔接和过渡, 更好地实现了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的教材编排意图。
参考文献
7.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七
试卷二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做出《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B.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党的领导及正确的政策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是()A、参议会制度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多党合作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5、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出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论联合政府》
6、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
A.经验主义
B.冒险主义
C.机会主义
D.教条主义
7、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A、《论十大关系》
B、《不要四面出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8、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济成分 D.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占主体地位
10、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最主要的特点是()A、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D、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11、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会议是()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D、中共七届五中全会
12、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A.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C.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3、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1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
A.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B.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C.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D.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6、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18、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A.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进行下去 B.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D.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
19、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济贸易关系 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2、简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3、简述我国统一战线的涵义和基本任务。
三、材料题(20分)
材料一: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2011年4月温家宝)问题:
(1)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其现实意义。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具体到现阶段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2.试论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8.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八
当代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调研报告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忙于专业课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将精力投注于其他方面,在应对每年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时,总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裸考”。当今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已在全国各大高校蔚然成风。研究这种怪异现象的发生对于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本调查组运用学习理论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以东南校区为主)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进行研究,力图找出“裸考”现象在各大高校中逐渐盛行的原因,同时,全面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带来的影响,力图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
我们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学习理论的诊断活动步骤如下:
1、裸考学生所占比重
2、学生选择裸考的原因
3、学生对于裸考现象的理解
4、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的目的及目标
5、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看法
6、学生对目前四六级考试的综合评价
我们在调查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法,主要步骤如下:
1、了解当代大学生选择“裸考“的原因。
2、分析不同个体对待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不同态度。
3、拟定写作提纲,与经历过“裸考”的同学交流提纲的恰当性。
4、开始写作:尊重事实,深入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5、向老师提交调研报告。
“裸考“现象,揭示英语学习态度
——当代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调研报告主要结论
如今,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现象已蔚然成风。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说,多数学生选择裸考只是无奈之举。过重的专业课负担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导致英语学习时间减少,无暇为四六级考试做准备。
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合理的看待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一种制度,承认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形式需要改进。我们都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制度出台,能够更好的评价大学生英语能力,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此次调查的范围是常熟理工学院(以东南校区为主),被访者定义为在常熟理工学院学习的学生。调查实施时间为4月17日至18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在常熟理工学院(以东南校区为主)各个学院选取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
100分,回收97份,有效问卷为90份,问卷有效率有90%,调查实施自始至终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进行了全过程检查,督导,并对完成的问卷进行了100%的检查。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现状分析
1.裸考学生所占比重:大大超出预期
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89%的被调查者选择大学英语四六级裸考,其中男性为18人,占总男性被调查者的66.7%,女性为62,占总女性被调查者的77.5%,比率大大高于男生。
在备考人群中,仅有1.5%的被调查者花一个月以上时间复习,2.1%的被调查者利用考前一个月复习,6.4%的被调查者仅在考前一个星期进行突击。
2.选择裸考原因:没时间备考是主流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裸考的被调查者中,79.1%认为没有时间复习,13.2%的被调查者自信裸考可以通过,主要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主,4.3%的被调查者只是考着玩玩,3.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而在选择因没有时间复习而裸考的被调查者中,大一占了40.1%,大二占了33.1%,大三占了25.6%,大四占了1.2%。
3.对于裸考现象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是可取的调查结果显示,67.3%的被调查者表示理解裸考这一行为,并且认为四六级考试本就是注重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考察,而不是针对某一范围进行复习的考察。而32.7%的被调查者则表示,裸考实属无奈
之举,是不可取的。
4.参加四六级考试的目的:以方便就业为主
在被调查者中,将近77.1%表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出于毕业后择业的需要,10.6%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自己的英语水平,2.9%的表示只是随大流,9.4%的被调查者则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目的在于拿到学位证书。
5.对于四六级考试的目标:多数希望拿高分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被调查者中,有69.1%的希望高分通过,21.3%的表示仅需要及格即可,9.6%的则表示没有分数要求,只是考着玩玩。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带来的影响分析
1.对于英语学习的看法:大多数表示毕业后将不再学习英语
在被调查者中,有将近68.4%的表示毕业后将不再学习英语,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学习英语的最后一个阶段,12.1%的被调查者表示还将继续学习,英语对以后的工作社交都很重要,而19.5%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是否学习英语将视以后的工作情况而定。
2.对目前四六级考试的综合评价:有利有弊,客观对待
对于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此项考试可以有效督促大学生学习英语,是积极合理的有33.2%,认为英语考试决定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证书,是不合理的有12.8%,认为上学时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毕业后用的机会却不多的有22.4%,而认
为显得过分重视英语,忽视了汉语学习的有4.7%,但是认为四六级考试目的是好的,但形式需要改进的有99.4%。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积极影响,但也无可厚非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待,切不可走极端化路线。
班级:0709101
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学号:070910117
9.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九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明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 将其调整为三大部分、九个专题。第一部分为概论, 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从总体上阐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与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为毛泽东思想专题,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主要讲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取得的理论成果。第三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为八个专题进行讲解,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主要让学生了解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探索改革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的来说, 这样的专题设置可以使框架内容更加清楚, 有利于组织系统化的教学。
新教材教学要紧跟形势, 与时俱进, 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与内容贯穿到教学环节中。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这一专题, 可以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思想, 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深刻内涵和彼此联系, 突出党在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不能以子孙后代的健康为代价, 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忘生态文明建设, 营造“天蓝、水静、地绿”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在讲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内容时,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梦”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更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只有青年学子精于学业、敢于担当, 从自身做起, 从今天做起, 才能共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特色理论”课程, 在教学中应摆脱过去“说教式”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增加“互动”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行“点菜式”教学, 能契合学生关注的兴趣和话题;“让学生讲”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更好地领会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一味“填鸭式”教学, 要做到边讲解边沟通。在“互动中, 要相信学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 可以挑选一些学生关心的话题, 让学生们自己去讲。比如, 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专题时, 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去组织材料, 制作电子课件与动画。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一个转变就是成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特色理论”课程所讲解和涉及的知识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讲原理, 还讲政策, 将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政策讲解给学生。所以, 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角色转变首先是“宣传员”, 不仅要向学生宣传为什么西方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我们为什么要实现中国革命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更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时、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同时, 还要向学生讲解党和国家进行政策调整的背景、领导人讲话的深刻涵义。
第二个转变是向“沟通者”转变。过去我们的理念中“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思想, 使得教师的角色固定于教书, 上课时激情澎湃, 下课后卷书走人。教师本人不能总是端着架子, 一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和沟通的样子。古人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学其实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可以向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电脑技术和电子课件制作技巧;可以向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相关知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学生也可以称为老师的“老师”,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教师, 要与学生多接触, 主动地去了解他们。所以, “特色理论”课程的教师要加强沟通, 正确引导学生。
第三个转变是向“知心人”转变。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要了解学生真正想在课堂上学些什么,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 了解学生想知道和想了解什么?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与波动。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 感触青年学生的激情与热血, 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关注的热忱。所以,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讲授的知识, 要与学生关心的话题相结合, 可以穿插讲解一些学生关心的、想听的话题, 这可以称之为“点菜式”教学。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1. 指导思想的改革与创新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 提高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人际交往表达、调查报告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特色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思想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理论加实践, 思想不断线”, 实践教学是对“特色理论”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补充和检验。实践教学活动要把握针对性,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确定, 避免出现脱离教育教学以及思想实际的现象;要把握时效性, 即实践活动要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 实践活动要紧跟时代步伐,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把握实效性, 即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必须始终把如何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自身行动的指南作为判断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2. 实践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比如传统的课堂讨论、辩论或演讲活动, 可以采取“大班动员, 小班实践”的形式, 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宏观层面进行动员, 在微观层面加强指导。实践证明, 将每个班分为若干小组, 有利于进行合理分工以及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动员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采取分数奖励、推优推先等方式推荐表现优秀的小组实践活动。好的开场对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非常重要。除此之外, 实践教学活动的话题除了紧扣教材相关知识点, 更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讨论、辩论或演讲活动, 可以让学生先把题目呈交上来, 由老师进行筛选, 目的是在方向性上有一定的把握, 不至于离题太远或选题不恰当;但总的目的是把学生的真实想法引出来, 仔细聆听学生对一些事件、一些问题的看法,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过去用一张试卷来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的做法, 要摆脱过去饱受诟病、不受学生欢迎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性考试模式, 可以采取普遍受欢迎的、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拍摄、放映学生学习生活和身边好人好事的微电影;可以组织“讲课活动”, 以课堂的形式将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以组织调研活动, 调研的主题和范围不拘泥于校园相关话题, 要积极走出校园, 到社会上去调研, 去了解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以及新农村建设新景象和取得的突出成就。调研论文由学生选出小组代表与老师共同参与打分, 既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写出有分量的“精品调研文章。通过各种不搞“形式主义”“接地气”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 亲身感受和深入思考, 可以达到普通考核方式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较以前版本有了较大变动。不过, 从目前的教育教学环节来看, 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师角色转换及实践教学环节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 仍需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
10.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十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C)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D)
A.共产党的领导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四项基本原则
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B)
A.共产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
A. 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 民主集中制原则
C. 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
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6.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D)
A. 社会主义民主的论点
B.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 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
D.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C)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有法可依
B.违法必究
C.执法必严
D.有法必依
E.依法治国
2.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ABCD)
A. 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 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ABCDE)
A.发展民主
B.加强法制
C.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维护安定团结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遵循以下原则建立起来的(ACD)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民主协商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民主集中制
E.由人民群众直接选举
三、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答:(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十七大为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
3.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组织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答:(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冬件。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1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篇十一
课 程 实 践
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
姓
名: 彭希 蒋涛 组
别: 40 序
号: 10
学
号: 2014065229 2014132130
电
话: ***
学
院: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
信息工程学院
班
级: 城规二班 电子一班
指导老师: 张寒梅
完成时间:2016年 6月
5日
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
摘要:劳模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人们对劳模精神也有新认识和对劳模的新期待。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劳动者,他们有对劳模精神的认同,也有对劳模评选必要性的疑问。我们期望对劳模精神进行传承和发展,让劳模形象更加真实和饱满。
关键词: 时代变化 劳模精神 认同感
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以节日的祝贺。这是中国继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最高规格表彰,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习近平在会上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2064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授予9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劳模,它代表着是一种饱含感情的符号;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意味一种“文”,是一种人理之伦、人生之道的“人文”;劳模,意味着一“取向”,那是一个时代的追寻脚步,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前列,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许许多多吸引人们眼球的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嬗变中的国民心态、失衡的权利和义务,使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和道德问题。说起劳动模范这个词语,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大概也只对王进喜、焦裕禄等寥寥几人略有耳闻,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年轻大学生们更是很有必要正确认识劳动模范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的先进性作用。对此,我们在校园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了一些大学生关于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的一些数据。以下是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到的一些结论。
填写问卷的男女比例大概为1:3,这也是由于我校是经管类学校的特点所决定的。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全国劳动模范的事迹都只是知道一些或者知之不多,然而完全没有听说过的人竟然也有1/10,这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惊。诚然,现在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红人十分多,那些奇奇怪怪、嘻嘻哈哈的事情要比一个坚守自身岗位,将自己奉献给工作的劳模事迹要有趣得多。年轻的大学生们需要一些新鲜的事情来满足好奇心,我们猜想这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认识焦裕禄、王进喜的人分别是92.59%和85.19%,认识时传祥的不足三成,而认识王书凤、唐春兰和陈刚毅的人数则不超过一成。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焦裕禄和王进喜是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后来的时传祥等人并未被写进教科书。80%以上的人了解先进人物事迹的途径是通过电视和网络,而这些实际报告并不具有所谓的“爆点”,不能很好的抓住人们的眼球,因此除了一些央媒之外,其他媒体少有报道。相应地,对于全国劳模的评选状况,60%的人才停留在了解一些的层面,有人甚至完全不了解。从以上的总结中我们大致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程度很低。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个结论就草率地给大学生扣上一个浮躁、不踏实的帽子。虽说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程度不够,但是他们对全国道德模范的认同感其实是很高的。爱岗敬业,扎实工作,赶超先进;崇尚科学,更新观念,奋发向上;敢于探索,勇攀高峰;乐于助人,先公后私;保护和热爱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等品质都是被过半数问卷填写人认为作为劳动模范所具备的。而且,平凡至伟,在基层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这样的形象是受大多数人认可的。另外,也不乏有认为虽身居要职,但呕心沥血,为祖国和人民不辞辛劳这样的人更贴近他们心中的劳模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劳模也由建国初期以苦干实干为主,转向今天的高科技、高知识等多成分并重发展。新一代劳模在继承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等优秀品德的同时,有广泛群众基础。很符合主流地,参加我们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评选劳动模范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向;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爱岗敬业;可以发挥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目标。从社会到个人,劳模的影响不可不谓是满满的正能量。然而对于开展劳动模范的评选活动,大学生们的热情并不算高。68.52%的问卷填写人表示会不太关注,原因有也主要是不清楚候选人的事迹。全国劳模的评选对大学生起到的作用有限,只有40.74%认为意义很大。72.22%的大学生表示评选劳动模范很有必要。至此,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同感比较高,但劳模评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觉得劳模精神可贵,评选却无甚必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简单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矛盾的地方,即大学生一面对劳模以及劳模精神表示很认同一面又对劳模评选不感兴趣。劳模精神确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特别是对社会风气的弘扬方面。不过劳模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马克思提出,列宁斯大林实践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正是剥削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苏联经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国家掌控各行各业,收归国有,组织社会化生产,所有人都贡献劳动生产要素,没有资本家、企业家、投资者。因此强调“劳动”精神,劳动最光荣则是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劳模精神里的核心为无私奉献,强调只有为国家奉献自己,做出贡献才算实现人生价值,进行思政教育,从而提高生产力。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苦干实干固然值得敬佩,但科技型、知识型劳动者无疑是新时代劳模更应具备的。此外,个人认为有些媒体对劳模的的报道宣传过于极端。比如一段对中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核物理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创始人,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首席教授马祖光院士的报道: 他的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淡泊名利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留德期间他节衣缩食,以清水挂面果腹,两年时间吃了150斤挂面,节省下来的1万多马克外汇,全部上交国家。光看这几句话马祖光院士应该也可以算是劳模了吧。但人们记住的似乎也只有吃挂面的事情,这就是宣传的刻意引导。最正统的观点是:他很厉害,但他必须穷。包括类似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似乎也在遵循这一标准。这算不算是一种畸形的认知呢?我们渴望看到一个个性格饱满的劳模而不是经媒体各种美化修饰后的极端形象。
附件
一、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
您好,感谢您参与此次关于大学生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认知认同调查研究的问卷调查。由于此次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填写方式,因此不会涉及任何个人隐私,请您认真看题,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和感受填写问卷。最后,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1、你的性别 [单选题] ○ 男 ○ 女
2、你听说过关于全国劳模的事迹么? [单选题] ○ 知道一些
3、以下几个人你认识哪些? [多选题] □ 时传祥
□ 王进喜
□ 焦裕禄 □ 王书凤
□ 唐春兰
□ 陈刚毅
4、你通过那些途径了解全国劳模 [多选题] □ 电视 □ 网络 □ 书本 □ 报刊
□ 先进人物事迹报告 □ 其他 ○ 知之不多
○ 没有听说过
5、你清楚全国劳模的评选情况吗? [单选题] ○ 很清楚 ○ 了解一些
6、你觉得全国劳模应该具备哪品质 [多选题] □ 爱岗敬业,扎实工作,赶超先进。
□ 崇尚科学,更新观念,奋发向上。□ 敢于探索,勇攀高峰。□ 保护和热爱环境。
□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乐于助人,先公后私。
7、你心目中的全国劳模是什么样子的 [排序题,请在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数字] [
]平凡至伟,在基层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
]虽身居要职,但呕心沥血,为祖国和人民不辞辛劳
[
]资产雄厚,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勇于革新,积极进取,成为领域的巨擘
8、你认为全国劳模评选有哪些意义 [多选题] □ 可以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爱岗敬业。
□ 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向。
□ 可以发挥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目标。
9、如果展开全国劳动模范选举会关心吗? [单选题] ○ 很关心
10、关心的原因: [填空题] ○ 不太关注
○ 没有兴趣
○ 知道很少
○ 不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不关心的原因是? [单选题] ○ 跟我无关 ○ 选都不清楚要选的人都有哪些事迹
○ 觉得没有自己想选的12、全国劳动评选对大学生影响意义如何。[单选题] ○ 意义很大
13、全国劳动模范评选的必要性如何 [单选题] ○ 很有必要
14、谈谈你对全国道德模范的认识,或者道德模范评选的感受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证明材料
○ 必要性不高 ○ 没有必要
○ 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推荐阅读: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重点摘要10-0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10-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论文11-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9-18
202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试大纲08-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09-20
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总结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