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共17篇)(共17篇)
1.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
摘要:观察能力作为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对学生学好数学、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总结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激发兴趣、积极评价,突出目的、防止干扰,启发善导、教贵得法,讲究策略、培养习惯,逆向思维、发现规律等教学策略,对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观察能力;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数学活动的过程。观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活动之一。数学观察能力就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由思维参与的较持久的数学感知能力,它和数学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化简运算能力、猜想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共同组成认识、解决及拓展创造数学问题的能力结构,并在这些能力中起着基础开发和前沿作用。观察能力作为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对学生学好数学、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可以运用以下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积极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有效的手段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推动学生的观察内驱力。小学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到位,学生就会认真的去观察、思考、学习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开展一定的观察活动,比如观察竞赛,教师陈列一定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即时做出积极的评价,给学生恰当的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对于观察的事物或者需要观察的内容,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最好拿出教学实物,或者板画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直观、动态、形象的观察效果,那学生的观察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二、突出目的,防止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很难集中,他们一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忽视观察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以硬性的规定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节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课本上的情境图用整个版面呈现了公园的风景,这就极易造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被公园的风景所牵制,或者被公园其它的事物所干扰,而忽视右下角小小的公园定向运动图。如果不排除这样的干扰,观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缩小观察的范围,然后强化提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明确观察的目的会指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观察,观察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三、启发善导,教贵得法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有时候很难现学现用。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要求在观察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可以运用分析观察法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如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三角形为什么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这类数学常识很直观,学生易于了解,但是却很难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上,更悟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达不到预期的观察目标。
四、讲究策略,培养习惯
观察能力不会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结合教授的课程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活动中得到经验,获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参与其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知识,巧用知识迁移,嫁接到图片、标本、模型等实物上。教师还应该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算式中的数据特点,巧用运算定律,进行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不能一拿到题目埋头就做,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解题效率了。
五、逆向思维,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题目相对简单,程序相对简洁,不少问题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数学试题来说,特别是一些综合数题,看上去难度系数较大,但只是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就会从中找出规律,这与传统的解题方法相比,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计算过程。对于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学会逆向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
例如:请比较下面三个分数,然后判断其大小,1/
2、3/
4、6/7。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的小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传统的思维方法,先通分,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大小,这样的话操作起来计算比较多,并且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的话,就可以打破常规,取这三个数与1相比,做差,然后比较差的大小,差小的分数就大,差大的分数较小。这样做差的话计算比较简单,计算的量也很小,解法自然也就简单了。
观察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的基础能力,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自身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以上策略,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宏涛.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2]邰思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2(10)
2.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二
一、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1. 关注材料出处。
它后缀于材料末尾,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必须重视。
2. 关注材料的首尾两头。
一般文章或段落的论点都出现在首或者尾,所以首尾往往是材料的点晴之笔,通常也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不可忽视。
3. 阅读材料内容时选取有效信息。
阅读材料时,要注重抓取关键词语,不论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就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或出处。
4. 关注所列材料的相关性。
新课程试题特别关注情境性、专题性、综合性。例如在近年的全国各地中考中,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新民主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探索、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发展(三农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与工业化问题、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日不落帝国的迅速崛起与对外关系、一战与凡—华体系的建立及对世界的影响、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战后两级格局与当代政治(多极化)、当代经济与全球化等专题常常成为命题人组织选取材料的出发点和中心。所以关注材料的相关性将大大增强学生理解材料、联系相关知识的能力,特别是答题的准确性。
二、理解是解答材料题的基础
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并将课本中的相应知识对应、迁移到材料上来,逐字逐句,研究题中提供的材料。一般情况下是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关键一环。任世江先生在《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集锦》一书的前言中论述到:“粗读材料后最好先细读一下所提出的问题。为带着问题再细读材料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所出现过的材料解析题,在问题的设计上大致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是指令性作答问题,如要求指出材料中所涉及问题的时间、阶段,要求总结材料中所提及的观点、政策、目的、原因、比较两则材料的异同点等。另一类则是开放发展型的问题,答案一般不具有唯一性,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例如根据材料总结结论、反映历史规律、获得历史启示感悟等等。总的来说,无论哪一类型的问题,都是根据材料中包含的信息设计出来的。所以,读懂问题、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是很关键的一步。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
面对考题时,对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别信息;结合相关历史知识,透彻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够分清哪些材料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见解;同时在充分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某一历史现象或对某一观点进行论证。在语言表述上尽量避免“不分段落,层次不清,没有序号、观点不明确、不会列提纲、叙述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逻辑性不强,想起什么答什么”等弊病,在日常练习中对学生存在的这些普遍问题及时指出,反复训练,提高答题能力。
四、根据关键信息,联系储备知识、落实到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阅读材料寻找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时,必须根据关键信息断定解答好设问需要用到哪些知识,进而思考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五、组织答案,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落脚点
组织语言,形成文字答案,即精心作答,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历史语言应该围绕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以及外部联系来组织。语言运用要准确,不能出现歧义,不能出现与论述宗旨相反的表达,在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述中不能用形容的方式代替理性的分析,不能把文学描写作为历史语言表述的方式,历史语言表述的要求是:严谨、准确、充实。一般情况下答题语言的来源有三种: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中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总的来说要做到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3.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三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43-01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又占据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单纯依靠教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课教学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践、遵循素质教育理念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以本地区的初中政治教材为例,对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就思维而言,其属于一种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反映的手段,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具有综合性、比较性以及可分析性的机能。相关教学实践中指出,思维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训练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因为,思维训练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政治不但是一门内容丰富且富有情趣的教学学科,而且是一门充满人性美的学科,初中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对初中政治教学的课堂效果造成影响,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不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而且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造成影响。由此可见,为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实时转变理念
新课改要求各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当前初中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理念可以迎合传统教学模式,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其弊端予以凸显,由此可见,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切实需要转变自身陈旧的教学理念。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对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予以理解,在对传统教学形式弊端予以充分认识后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而形成全新的知识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正视并明确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地位,即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身份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引导者。例如:教师在教学《超生》的时候,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以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为基础,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课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思想品德课,而为有效防止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现脱节,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予以联系,找准合适的时机将教学案例在课堂中予以呈现具有重要作用。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呈现教学案例需要在该课时结束后、知识点讲解后或者某一理论讲授的过程中,但是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理论知识确定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故事讲授,文字资料发放、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及活动等方式予以案例呈现。例如:教师在教学《保护自我》的时候,借助于多媒体等多种形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危险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予以课后呈现,针对呈现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发表自身感悟,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恰当地设悬质疑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视学生的质疑并对其予以肯定,不能采取粗暴地方式干预和组织学生的思维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予以充分地激发。教学的过程中正视师生双方的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需要予以耐心、细致地解说并配合以积极地评价。设悬置疑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思维扩散点予以明确,以便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焦点予以启发,进而为学生扩散思维创造条件。例如:教学《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模拟超生情境,对表演过程中需要呈现的计划生育问题予以引导性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同时,指导学生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进行思考,提出质疑,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质疑予以解答,进而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初中政治课教学一方面需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予以培养。针对当前初中阶段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发现初中政治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先进教学理念。新课改后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依靠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扩散学生思维,满足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肖晓峰.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8(01).
[2] 刘昌松.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2,17(02).
[3] 蔡红.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7(01):84.
4.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四
从人类语言的发展来看,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口语与书面语在表达方式与途径以及词汇、句法、信息密度和语言功能方面有明显区别。从认知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说和写是表达思想,是信息输出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就这四种能力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四种技能,谈谈笔者自己的见解。
一、听力培养
听力是识别和理解别人说话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乃至人类交往活动中,听是最基本的形式,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力可归纳为五点:
1.教给学生语音、语法的规则,并让他们记住一定量的词汇;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上多用英语教学,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也要注意听;
4.多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也就是英美人的语音、语调;
5.鼓励学生课余收听合适的英语广播、收看英语电视节目。
二、口语培养
口语是有声的语言,是言语的输出或释放过程。说是在听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中密切相关,形式却截然不同的行为过程。英语说的技能大致包括语音语调正确、词汇运用合理贴切、语句结构符合表达习惯、言语反应和应变能力敏捷及语言表达简练等因素。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听带说,以说促听,听说结合是提高口语水平的关键环节。
2.改善英语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说的愿望和自信,从而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开辟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夏令营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缓解学生的焦虑,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教师要善于引导,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一个信任与期待的眼神,一次真诚的表扬,都是降低焦虑感的妙药。
4.讲究纠错的艺术。对学生的错误要有宽容性和科学性,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不能立即打断,进行纠正,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后怕心理。
教师应捕捉学生表达的闪光点,并采用鼓励、间接、幽默等策略,尽量让学生自行纠正错误,避免挫伤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三、阅读培养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方面。《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五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解课文的词句:(1)整句阅读,利用上下文把握新词和难句的意思;(2)利用词的构成,猜测词的意思;(3)从词典中查阅新词的意思;(4)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
2.分析文章的结构:(1)找各段的主题句;(2)说出各段的大意或要点;(3)指出文章的转折及转折词;(4)指出文章前后情节的关系。
3.摘录文章常用的词汇、词组、警句、重要内容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4.对读过的材料作评价。对读过一篇文章都应写出简短的评述,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对文章的看法,这样,既练习了写法,也可以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还有助于对课文的复习、理解、消化与记忆。
5.帮助学生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书写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根据图示写简单的文章、写日记、写信等。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事可叙。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英文写作活动时,也应该进行由易到难的练习。
3.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4.要求学生多练习写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历年中考、高考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式。
5.指导学生进行网上交互活动。电子邮件是开展网上英语交流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6.同学互评法。其做法如下:在完成初稿后,学生不必把初稿交给老师,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组或四人组,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传阅作文、提出意见,并讨论修改方案。通过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加学生的“读者意识”,使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
5.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五
一、观察的含义
在实验教材中讲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和兴趣指向偏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是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
2.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较差。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出现看到了气泡就以为是细胞,或看到了细胞就得意忘形,不再进一步的观察。
3.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完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围绕实验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
实验中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只有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做到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客观研究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培养观察的定向性就是要强化有意注意,以消除无意注意的影响,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如在观察和血涂片时,要求学生要观察到红细胞及白细胞,强调注意细胞的大小,形态、有没细胞核,颜色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看到血小板等。
2、严格操作规程,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只有依据前后顺序,顺理成章地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反之,就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先要求学生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认识种子的形态,进而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各部分的位置,分辨胚芽、胚轴、和胚根。在解剖观察时花的的结构时,要求学生由外向内各个解剖。
3、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由于观察只能起到接受信息的作用,人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中,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大量非本质的信息,必须对它们进行筛选加工,抽取其本质的部分,这就要求观察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锻炼。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注意两种植物种子的子叶的数目,有没胚乳,果皮和种皮等。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两种植物的种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对各自的特征就容易掌握了。
4、通过连续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能力
实验室中做实验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但学生学习的课堂决不单纯是实验室。所以常常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例如应用水培法研究缺少矿质元素对植物体的影响这一实验时,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实验所需药品,通过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需要。由于植物的生理症状是逐渐产生的,为此实验需要延续一个多月,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观察记录。课内让参加实践的同学介绍实验整个过程。老师强调学生对各幼苗大小、叶形、叶色、叶片数目、根系大小等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此实验锻炼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耐心和观察能力,同时也深深地懂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元素。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为今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一切事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5、创造实验条件提高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
提高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而是要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的本质性的思维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能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这些感性材料往往还具有片面性,导致不能形成概念,因此必须运用变式观察,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观察,就要提高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观察能力的培养非短时间就能奏效,它贯穿于生物实验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我们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上不断实践、探索、创新,才能取得成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在组织教学、结果控制等方面比较费神且占用时间较多,因此很多教师不大愿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分组实验教学。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好,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下面笔者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备好实验课,提高生物实验课的质量
生物实验材料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限制,有些生理实验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的教学准备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周密的实验教学计划。
新教材中有些实验材料与季节有关,教师应提前制定好每学期实验材料的采集、购买和培养计划,以保证有计划、适时地采集好、培养好实验材料,保证生物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的开设。
2、.适时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有许多方法的,有些本地区没有的实验材料就要采用替代的材料来解决,有些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其获得一些有关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
3、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的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
4、实验中的失败关键。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动作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都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作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能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有些实验还要设法做好示范样品,供学生对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教师的示范操作拍录下来,上课时放给学生看,辅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实验操作课的质量。
二、加强实验课堂控制,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1、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2、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好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就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调节轮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轮,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万不能违反操作规程,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盖玻上,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教师也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另一台则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
3、要有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在解剖鲫鱼时,有的同学发现鱼的心室和动脉球的搏动位置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教学挂图中,心室位于心房下侧,在心室前端有一白色的动脉球,这就要按实际看到的画。又如初中生物课本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而在实验报告册上则要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0.01%亚基蓝溶液作为染色剂,如果此种试剂一时买不到,不进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大,那么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其细胞膜和细胞核等。为了观察清楚,这时可提示学生是否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或墨水作为染色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试着做了结果很满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被染成黄(红)色,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得很清楚。细胞周围空间呈白色,图像很清晰。再如有些同学,即使不用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用一滴口水,处理后也可找到口腔上皮细胞,这又是为什么?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
在做每个实验前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沾污实验仪器和试剂、样品、标本,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还要求学生不应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要节约实验材料,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严禁将教学器具如镊子、放大镜、剪子等带出实验室。同时为保证实验用品、材料、仪器不丢失,在实验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仪器、材料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核实,并填写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和组别等,最后要签名,以示清点核实无误并承担责任。实践证明,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关心仪器和经常节约实验材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5、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要养成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台)凳。对于贵重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其各个部分,镜头(目镜和物镜)必须用擦镜纸轻轻地擦,擦完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尘,罩上镜罩,把显微镜放回箱内,固定螺丝要拧紧,镜箱要锁牢,最后由值日生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
6.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六
课题编号: JXKT-ZY-04-0
43本学期课题组主要通过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理论学习,同时,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培养教师机动灵活的教学机智和温馨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的自我水平,不断总结经验。现将阶段研究结果汇总如下:
一、坚持学习教育理论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章。通过这些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我们从思想上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为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开展研究工作
1、学校教科室定期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课题的指导和培训工作,使所有参与的课题教师明确了课题方向、目标和任务,并积极改进完善了课题的实施方案。
2、聘请原州区师资培训中心专家适时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诊断性的指导。
3、以学校英语教研组为龙头,组织课题组教师观看优质课光盘。同时还组织教师开展了课堂听课、评课等活动,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4、学校教科室对英语课题研究极其重视,以学科教研为阵地,组织课题教师从教研中获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
5、狠抓学生的英语晨读活动。根据学校英语教研组的建议,教务处做出了具体的安排:每天早上8:00--8:30为全校学生的英语晨读时间,由各位英语教师负责,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6、10月29日,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课题中期指导报告会。会上,课题组组长介绍了我校英语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聆听了自治区专家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对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
平时我们注重收集课题研究活动过程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等。从教学资料、学习资料、研究资料、反思资料和评价资料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在档案袋的设计上尽量体现教师的特色。学校教科室经常对课题研究加以督促,并在学期末对档案袋资料进行验收检查,有效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扎扎实实的开展。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1、本学期我们将课题研究与高效课堂改革实验密切联合起来,利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了课堂流程。
2、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带动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促进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 工作的创造性。课题组青年教师韩蓉、杨虎等在学校优质课大赛中获得英语组第一、二名。
五、存在问题
认真反思如何在农村中学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实验中继续探讨。
1、教师的积极性并不是都很高,也许是个别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太累的缘故。
2、研究方法的探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经过一年半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对照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和措施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六、下一步打算
根据阶段反思,课题组对下一个阶段研究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1、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使日常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2、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强教师间的有效合作,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3、确实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为教师的课题研究和高效课堂改革排忧解难,设法排除教师的困惑,关注和分享教师的经验。
7.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七
一、准确性———目的启示
观察是通过视觉神经来对外部信息的一个接收与选择的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 观察者是否抓取到正确的信息将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准确性, 而这可以通过目的启示来实现。目的启示的核心概念就是观察者在观察中要有强烈的目的性, 要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去观察化学实验, 从而确保观察时能够正确聚焦与定位。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 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几种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的比较, 用于实验的物质是红磷、木炭、硫、铁丝, 实际上在实验中所代表的是烟、雾、光、火焰这四种不同形态物质的实质与区别。除此以外, 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可燃物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的不同区别, 这些都是学生在观察时所要带着的目的。不难发现, 如果学生带着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去观察实验, 就不容易被实验中其它无关紧要的现象或因素分散了注意力, 能更好地聚焦于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本身, 从而极大地提高观察实验的准确性。
二、全面性———多维思考
由于实验一般是由两种及以上的物质共同作用的一项活动。所以, 从不同的物质角度出发, 所观察得到的现象与结论也会不一样, 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尽可能地全面和细致, 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多维思考。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制取氧气”为例, 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一套装置中, 虽然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不多, 操作的环节也并不繁琐, 但实验中却多有细节, 一旦其中有一个细节处理不好, 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结论。比如, 如果药品在试管的底部堆积, 那么不但加热无法均匀, 而且受热的面积也因此而增大了;如果铁夹在试管的中间部位夹着, 那么加热就不能均匀地进行;如果试管口的位置在设置上向上倾斜, 那么水就非常容易倒流, 从而导致发生试管炸裂的危险;如果导管在试管内过于长, 那么对于气体的导出就非常不利, 等等。对于学生来讲, 假如发现实验结论与教材说的不一致, 那么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实验问题。由此可见, 通过多维思考来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全面性, 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实验合理性的必要能力。
三、有效性———笔墨记录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最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眼睛直盯着实验, 这固然是注意力集中的一种表现, 但由于记忆力存在的时间非常短, 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看得非常清楚, 但实验操作完毕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就会遗忘。因此, 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还应当培养起对记忆认知的有效性, 而这离不开笔墨记录, 即学生应当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地通过笔墨来记录好实验现象。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 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所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 比如最开始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中, 石灰石并没有明显变化, 在加入氧化铜进行加热后, 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就由黑色变为红色, 由此导入另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时, 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 这一个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出现, 其出现的都是与物质反应有关, 对于这种涉及环节多、实验现象多的实验, 学生在观察时就应当及时做好笔录, 以便保证实验现象的有效性被持久地通过文字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科学性———求真务实
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 它要求学生应当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由于实验本身就代表着实践、检验, 这就决定了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与未知性, 特别是对于验证结论的实验来讲, 在还没有真正操作实验之前, 谁也无法准确预知实验的最终现象与结论。因此, 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具备科学性, 即以一种审视、求问、求真的态度去观察实验。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与预期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学生更是要科学地去看待与分析, 不能盲从预期的结论, 也不能一味地偏信表面上的实验现象 (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实验资源选用不当也会影响实验现象, 故不能一棒打死) , 而是要科学地去分析, 其标准是否符合物质本身的属性、是否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则, 等等。由此可见, 实验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是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 从而才能更好地鉴别实验结论的真伪性。
8.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八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80-01
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三、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廣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大量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材中的“想一想”,进行巧妙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引导学生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
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种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又不产生其它变化”。它的难处在于没有提出与否定描述相对应的正向的肯定的描述。而根据第一种描述“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它变化”,其相对应的方向为热量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则第二种表述的方向为:“高温处吸热,热量用来作功和散发”,更进一步提炼为“热量用来对外界作功”。很明显,反方向为外界对系统做功使内能改变。详细的第二种表述就可说为:“做功的能量可完全转化为热能,但吸收的热能不可能完全用来做功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正反两种方向很清楚,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为进一步讲明“两种表述所表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一重点和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使这一难点从此不再是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
9.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九
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近几年强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新”、“奇”上下功夫,却忽视了仿写,甚至认为仿写就是抄袭。其实作文既是智能活动,也是技能活动,人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初级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一名新教师要成为独具风格的教师不也要经历听课、看别人的案例等模仿阶段吗?学生学习写作也不例外。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过:“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迈出重要的一步。”仿写是知识迁移最直接的途径,仿写的过程是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妙处的过程。若忽视仿写,一味地追求作文的“新”、“奇”只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写出四不像的作文。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揣摩本文生动优美的句子,我让学生仿写这样一个句子:“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时学生有了一个参照,比随意写的句子生动了许多,大多数同学都写出了自己满意的句子。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柔波碧浪中泛起一层涟漪,浩渺无际的星空划过一颗流星,是寂寥空旷的黑夜闪出的一点星光,是田园风光中的一种安详,一种宁静。”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情柔绵绵的春雨挟着一瓣玫瑰,深渊空旷的峡谷中颤动的野百合,是纯蓝的天空上一抹飘忽的云,是皑皑白雪中的一梅独傲,一梅芬芳。”当然模仿课文的方法很多,除了仿写句子,还可以仿写课文的文体,课文的开头、结尾等等。如此持之以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
10.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做好前期准备
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吸引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将物理课程中的现象、特性、规律的探索过程和认识结果展示给学生,可以感染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物理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很多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对日常生活一些现象质疑和探究的结果。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生动的物理学史知识,活跃课堂的气氛。抑或是在进行物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列举有代表性的`科学小故事。在物理的教学中,在加强基本的兴趣研究基础上,要注重对日常生活中不寻常现象的质疑,从而进行探究学习。
二、在物理实验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引导
物理学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对于物理学中力学、运动、重力等知识,如果只是从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不容易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组织小组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其学习、探究的能力。
初中物理学习,其实验主要分为两类,一般包括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物理教学论文 )不同的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不一样的作用,以下进行详细解释。
1.演示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物理教学自身的理论性比较强,而物理实验展示的过程比较形象和生动,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动手实践兴趣,以便对难以理解的知识一探究竟。但是,一般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演示,学生处于观看的地位,极其缺乏参与。这种教学的模式比较机械,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初中的物理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通常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启发教学的特性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的现象、总结实验的结果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光的反射”的教学知识讲解中,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随着光线位置的移动,反射光线发生变化的运动过程。带着问题进入实验,才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光的反射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巧妙地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进行分组实验,做好前期的准备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组织分组实验,通常都是在相关的课程知识学习之后才进行的。分组实验的目的是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没有很好地体现实验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因此,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冲击下,教师只是讲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实验的内涵,从而使实验教学失去了探究性意义。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教师进行纯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会好一些。因此,只有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的实验教学,才可以强化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物理教学中,要为分组实验创造条件,促进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推动合作学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合作交流性学习的引导。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着重体现在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力等方面,因此初中生的教学要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间加强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可以创设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的学习氛围,促进相互之间进行学习成果的共享。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处于自我满足和封闭的状态,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不利于提高物理学习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成果探讨,提高正确的认知能力。
综述全文,物理学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很多的日常生活实践都体现了物理学的知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素材,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贱娥。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14)。
[2]张永。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1(08)。
11.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观察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68-01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对新鲜事物有意识的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感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手脑结合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初中学生学好数学有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文对教师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简要阐述。
一、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以及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观察力是感知一切事物的基础,是人对于周遭事物或者现象进行全面深刻的观察。心理学上,观察力是一种智力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观察力,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也是发展智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对初中数学产生的作用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育指南》规定:“初中数学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学中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力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育指南》中对初中学生的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才能很好的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力是一种积极的检测方式,有助于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熟知程度,观察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智力活动,它不会直接反映人们的思维智力活动,必须有人这个载体的参与,要积极的去思考。也就是说,观察者在一项观察活动中,必须将观察到的事物以及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概括,然后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结论,不能随意下结论。初中教学活动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教师只有更加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指南》所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数学能力,各大学校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素质教育的号召,纷纷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核心点,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是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初中生学习数学要求提高其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接收数学信息能力。不管哪种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其观察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所说的观察力和狭义的观察有所不同,初中数学的观察需要手脑眼并用,但是由于所要观察的对象大多数是数字、图形,这对学生的智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由此可见,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初中数学非常有必要的。
二、初中数学中运用观察法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盲目上课,教师讲课的思路要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顺序。大部分教师在几何的教学中运用这种观察方法,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所以,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具体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有效的思维训练和适当的观察相结合。注意观察的隐含条件,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抽象知识和具体形象二者之间的合理转换。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不科学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及时予以改正,使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数学教学活动中,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观察要具体的从现象到本质。教学活动的开始,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感知现象,但要想具体的研究本质问题需要学生反复、仔细、深入的观察,不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最终可以学到正确的知识。
3、引导学生使用观察方法
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收获,非常细致的观察,有益于了解事物的本质,换句话说,我们在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征的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特有的特征 。
具体的观察方法有:类比、归纳、比较、总结、分类等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具体的观察内容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来观察具体的事物。课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来进行观察,让学生做好观察和观察的前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在具体实践中详细做好记录,直到观察的最后,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这是一种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4、教师设计观察问题尽量简洁明了
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问题,在观察的最初,要让学生有成功的感觉,有一种成就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初中学生对几何图形数量关系、数学逻辑的流程等进行观察,努力为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条件和契机。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尽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并会使用基本的观察方法。教师要用创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观察并善于观察的方法,以促进初中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更好的达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亦菲.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出版社出版,2011.(12)
[2] 钟海青.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M].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12.(6)
[3] 钟春玲.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2011.(1)
12.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二
一、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的基础
教给学生正确、科学、高效的观察方法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基础。古话说的没错:“授之以渔, 可解一生之求。”在观察活动和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是关键。
(一) 抓住特征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 注意着重强调观察的重点。每个观察的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都具备多重特征, 假如每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地去观察, 毫无重点和主次, 必会一无所获且眼花缭乱。要指导学生围绕被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进行观察, 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比如, 从整体到部分、从外观到内部、从前面到后面、从上面到下面。明确观察方法以后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例如, 在指导学生观察鲫鱼的外部特征时, 在观察之前要告诉学生:“鱼是生活在水中的, 你所要观察的内容应该和“鲫鱼在水中生活”的这个特点有所联系, 比如鲫鱼的外部体型特点、鲫鱼身体的颜色、鲫鱼的侧线、以及鲫鱼的鱼鳍等。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观察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活动和知觉活动。除了教育学生利用有效的观察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之外,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维”的能力。观察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利用感官或工具去“看”去“量”, 但是从本质上来讲, 观察的过程更是大脑思考的过程, 观察的目的并不是要知道你看到了什么, 而是要将观察到的现象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
还是以观察鲫鱼这个案例来说明。布置学生观察鲫鱼的外部特征, 鲫鱼的体型、颜色、侧线以及鱼鳍这些显性特征都很容易通过感观获得, 但是要将“直观的观察”上升为“逻辑性的观察”, 不能一直停留在“看到了什么”这个阶段, 而是要教育学生多问“为什么”, 不妨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鲫鱼的体型和颜色对它生活在水里有什么帮助?鲫鱼的侧线有什么用?鲫鱼的鱼鳍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观察日记———提升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生物观察日记属于一种专题式的日记, 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对生物学习过程中对某种生物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变化、结果和体会。通过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 能加深学生对被观察对象的理解, 同时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 长时间坚持写观察日记,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所学的生物学的资料, 从而为学好生物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 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 准确表达又不失规范
生物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写生物观察日记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 所以, 准确和严谨是观察日记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所谓准确, 就是在记录观察现象和数据的时候, 应尊重观察实际, 用规范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准确的词汇、精确的数字来记录观察结果。用一些约数、概数或者模棱两可的描述, 都是有违观察日记的基本要求的。
例如, 记录一棵大树的高度, 有多少米就应该说多少米。如果借助于测量工具的话, 更是应该有精确的结果并记录下来。但是仅仅把它说成“像巨人似的”或“耸入云端”, 读者就无法了解它究竟有多高, 也就缺乏了应有的“严谨”的态度。
(二) 实事求是又不乏生动
观察日记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真实”是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 不允许有半点虚假的成分, 更不能夸大其词, 必须一是一、二是二地记录所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不过, 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是很跳跃的, 为了激发他们写观察日记的兴趣, 在尊重观察事实和语言准确的前提下, 我们也提倡在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抒情、评价以及一些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如果表达适当、运用合理, 不仅可以使观察日记变得生动, 也能无形中训练了学生书面表达和习作的能力。
如在学生观察荔枝时, 有学生这样记录:“荔枝长得一簇簇的, 像一串串葡萄, 它的果壳像一缎红绸, 荔枝的果肉晶莹剔透, 洁白似雪, 而荔枝浆汁的味道, 甜里带着酸, 好象甜酒一样让人陶醉。”这连环的比喻, 准确地抓住了荔枝外观、颜色、味道各方面的特征, 不仅让读者了解了荔枝的特点, 也增强了观察日记的感染力, 给人清晰又不乏优美的印象。
13.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化学上的规律、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离开化学实验就不成其为化学,也就谈不上学习化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动手、观察、思维的能力,并获得特殊的劳动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磨练意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及后期实验复习谈一些想法或做法。
一、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从化学教学的开始,我们就应力求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时,就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操作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由被动接受变为相对主动的模仿、观察、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了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一种想要自己通过自主实验操作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完成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的研究后,就要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让学生根据事先拟订的实验报告自己动手。在实验操作探究后,我们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纷纷发言,互为补充。最后教师小结,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遗漏。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学生初步认为学习化学很“好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二)做好演示实验,便于学生模仿
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实验中的一举一动,每项操作的示范都将成为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楷模。因此,化学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设计,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做到四点:(1)正确安装仪器;(2)及时指导学生观察模仿;(3)注意实验的直观性;(4)操作规范化。
(三)重视起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在九年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就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言,其过程可大体划分为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1.初级阶段——掌握分解动作阶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完成其他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在培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最初阶段,教师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要像教“广播操”的分解动作那样,认真教好每一个局部动作,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中级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就可以通过实验把“分解动作”连起来训练。例如,经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装配”和“仪器的洗涤”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之后就可以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过滤”等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了。在做这些连贯动作的实验时,教师仍然要做好示范,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并加强指导。
3.高级阶段——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在初步学会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再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就可以使同时进行和先后进行的动作协调起来,并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四)做好学生实验
加强实验操作训练
操作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为此我们教师应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除了一些演示实验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做外,还要尽可能开齐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让更多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安排实验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也可以由教师先做演示实验,再由学生模仿教师做实验,并且要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做实验时,强调配合,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关照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最后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成果,反思实验操作的得失。经过多次实验,学生的各项实验操作能力会逐渐熟练起来。
(五)由浅入深,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才刚起步,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最初的探究活动可以完全由教师来设计和操作,让学生来理解和感知。首先选择比较容易的实验进行探究,比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等实验,既是学生熟知的事物,操作又简便,观察和得出结论也相对比较容易。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以后,再安排较难一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二、初中化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一)明确考试要求,把握复习重点
中考对化学实验考查的基本要求如下:
(1)熟悉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2)能根据实验恰当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3)懂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区别。
(5)运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和提纯物质。
(6)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7)能简单表述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8)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研究方案,具有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确定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习范围,突出重点,注重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具体的策略如下:
(1)对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和方法的复习,重点是弄清注意事项。
(2)对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品和仪器的复习,要把重点放在搞清实验装置选择的依据上。
(3)对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复习,应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上。
(4)对用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复习,重点应放在对实验过程的叙述上。
(5)对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要求以操作和现象的表述为重点,做到真实、具体、简洁。
(6)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基本题型有两种:一种是能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或选择最佳方案;另一种是能正确连接仪器、选择实验装置,或判断已给出的实验装置的正误等。实验设计题就是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解决一些问题的化学问题,将实验基本操作、反应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相关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而成为中考试题的新亮点。解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验要求选用比较合理、简便易操作的方案,提出的方案应该包括:所依据的反映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并且表述要正确、简洁、合乎逻辑。
(二)联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解答一些具体实验问题。化学实验是在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不仅要知道此项基本操作怎么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算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为什么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大试管的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做CO还原Fe2 O3实验时,为什么要先通CO后加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导气管要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以上问题都是初中化学实验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中会碰到的问题,操作正确与否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也反应了同学们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在复习阶段,应训练学生多做这方面的实验习题,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三)注意对实验做类比与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应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类比与归纳,以求同存异、灵活把握。
对于一些较完整的典型实验,应予以全方位的规范复习。以CO2的实验室制法为例,复习内容包括:(1)实验用品的选用;(2)实验的反应原理;(3)仪器的选用及原理;(4)仪器的组装方法与顺序;(5)实验条件及其控制;(6)实验现象及其解释;(7)CO2的除杂、干燥、性质实验;(8)操作注意事项等。
对于一些相似实验,应注意类比,以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例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制取二氧化碳两个实验,除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不能外,整套装置十分相似,两个反应都是固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而且反应条件相同,所以其装置相似。但由于两种气体的溶解性不同,因此实验装置的后半部分,即气体收集部分就不一定相同了。
由于实验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教材的各章节中,显得零乱而欠系统,如果复习时不注意实验内容的有序整理而只搞“各个攻破”,既浪费时间又难以提高效率。正确地做法是:按照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归类、比较、把握住各个实验的异同点及要点,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四
西来九年制学校 杨小平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力”。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探究、创新能力 正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教育部制订的《普通初中课程方案》指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那么,创新教育如何进入初中物理课堂,物理课堂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操作要点和操作模式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实验,特别是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甚至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动手进行自制教具、设计实验等活动。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外,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动手进行自制实验教具。如: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都不掉下来;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地吸附在一起,直到只抬桌面就可以把桌架带起来。
二、培养师生情感,创设和谐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学生对你的喜爱崇拜会,地转移到你所教的物理学科上来,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转化落实到学习中去,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爱心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微笑的面容,期盼的眼神,和蔼可亲的语言,推心置腹的谈心,信赖、鼓励的目光都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无形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品质。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大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工作中要投入诚挚的感情,真诚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时时刻刻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老师的关爱之心,做到润物细无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民主、和谐。
三、注重教学手段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迸发出的一种特异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引导学生会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现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物理学之美,让学生能在轻松地环境中快乐地学习物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画面、直观启发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物理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育“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们以往对创新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错误性,往往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只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而言,这是将创新与创造的概念相混淆而产生的错误认识。根据《辞海》的解释,“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突出地表现在“首创”和“前所未有”上,而创新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创新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括对原有的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对其使用价值的重新发现。事实上,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新就是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因此,作为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教师只有珍惜学生创新的巨大潜能,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才能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到创新是自己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情,使创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学习的心理氛围和物理氛围。物理教师可充分发掘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和宣传,要在班集体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六、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再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指出每个正确做法的优、缺点及错误做法的原由,还可以改变一下题设条件再让学生思考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深刻、灵活、流畅,从而探究和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总之,做 为教师的我们只要抓住物理课堂的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还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 :
15.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五
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每位生物学老师面对的首要任务。每位生物学教师要不断设问、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
传统的教学素材主要是停留在课本、参考资料等上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模式。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我们每个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要求, 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 学生通过观察, 已经掌握了30%蔗糖溶液出现的现象后,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导提问:如果换成50%的蔗糖溶液会怎么样?换成30%的硝酸钾溶液又会怎么样?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们跟生产实际相联系, 提出“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什么危害”。像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启发, 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就会从中归纳出知识规律性。
再比如, 观察草履虫的实验, 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草履虫的外形特点和运动形式。教师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目的, 并比较用低倍目镜和高倍目镜、放棉花纤维和不放棉花纤维观察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观察结果及时检查, 并让学生们彼此交流观察到的结果, 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逐步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倡导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命的意识, 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更多的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比如, 教师讲到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 就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要保护濒危物种, 保护珍稀动植物;做实验时, 要尽量节约材料, 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 强调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 关注世界人口问题, 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倡导绿色消费观念, 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这样学生通过课外活动, 就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 才能融会贯通。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分挖掘潜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教育是先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 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让他们不断地产生疑问, 进而激发起他们要解决问题的兴趣, 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生物学习主要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让其在做中学、学中做, 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
在生物教学中, 许多自然现象和小实验、小故事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学习“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 结合生活实例提出问题:一次给农作物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盐碱地里植物为什么生长不好?达尔文环球科考等故事, 教师可以抓住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再比如, 在学习动物多样性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种动物的模型、图片、视频等等, 吸引他们仔细观察, 认真比较, 积极思考,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时教师可以趁机提出要求:“请每位学生为动物做一件有益之事, 并制定出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
16.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物理现象;观察能力;引导;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通过分析、思考和探究,将它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我就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的两个不同方面来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生活的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学生去观察的物理现象,每个学生都会接触到很多事物,只要能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认真地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都是观察,都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比如:引导学生摸一摸汽车驾驶室外的观后镜,它是一面什么镜子?然后让学生把面积相同的平面镜和观后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它们各自的成像情况,成像的大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会发现观后镜的特点。再比如,学习浮力之前,让学生在家观察:泡茶时,茶叶所处的位置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平时并没有想到这和物理有什么联系,有的甚至天天见到家人泡茶,却很少仔细观察过。他们带着这个疑问去观察,发现:泡茶开始时,茶叶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开始下沉,再过一会儿,又上浮,不一会儿又下沉,这样经几次后,茶叶最后沉在杯底,这是为什么呢?学过浮力之后,学生再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就很容易解释了。
在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例如,让学生注意观察家里窗户玻璃上什么时候会出现水珠,什么时候会出现冰花,是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在外表面,要求学生用所学物态变化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还有,每家都有保温热水瓶,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热水瓶的保温情况,研究一下保温性能是否与热水的量有关系?同样,可以让学生观察筷子在水杯中不同地方的弯折情况,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等等。经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学生会欣喜地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去观察的物理现象,并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解释。由于这些现象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能经常见到,观察并不困难,因此学生的观察兴趣极易被激发出来。
我发现一旦学生对此感兴趣了,他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也会越发高涨。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学生感兴趣观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集中,对不易观察的对象进行重点观察,从而抓住现象本质。逐渐的,他们会有意识地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这些易被人们忽视的现象了。
二、引导学生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现象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感知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们对演示实验也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即观察目的要明确,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观察不是出于明确的目的,在观察中把注意力集中于感官刺激强烈或个人较关心的现象上,因而忽视或忘记了观察的目的。比如当教师演示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现象时,不少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白光色散后形成的美丽彩带所吸引,而当老师问及颜色的排列顺序时却回答不上来。在观察物理实验时,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看什么?往哪儿看?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只看到实验的新鲜、仪器的漂亮等。实际上每个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使学生学会捕捉观察对象,抓住观察的具体内容。如在“研究通电导体电阻的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时,观察的对象是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丝及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的变化,要求观察的内容有两个电阻丝的连接方式、哪个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变化快;在“研究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对产生热量的影响”时,观察的对象是两个电阻中阻值较大的那个电阻、电流表、秒表及该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的变化,要求观察的内容有两次电流表示数、两次在同样时间内同一个电阻丝所在的液体温度变化的多少。再如在奥斯特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导线下的小磁针,观察的内容是磁针是否偏转及偏转的方向。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观察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有的放矢。
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数据、图象、图表以及规范化操作等,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又有操作,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转换观察、连续观察等。例如在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由于实验过程时间较长,学生的观察兴趣不能持续维持,造成对气泡的产生与变化这一水沸腾现象的主要特征没有认真观察,尤其会忽略沸腾现象产生后继续对水加热时水温的变化的观察,使得学生没有全面观察冷水从加热到沸腾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沸腾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就明确提出以下观察目标及观察顺序:水开始加热时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将怎样变化?水沸腾时气泡将怎样变化?温度将怎样变化?将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连续观察,避免观察时手忙脚乱。这样,通过连续观察、对比观察等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沸腾的概念、沸点的物理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入门的向导。
当然,以上只是举了几个例子,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总之,物理教学中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只要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 2001(8)柴西琴
[2]《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刘力.
17.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十七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如下:
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知识应该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来获得;同时,还应当使学生在这种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意识,教师首先应当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H)时,有位历史教师对所学的内容经过认真分析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讲解其中的某些章节的知识(如《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等)。教师把这些内容的课文分成几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自行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样进行,既有参与又有合作,结果同学们讲得都很认真。在讲到关于陶瓷的发展历史时,有的同学还拿来了实物,并讲授自己在陶吧制作陶瓷制品的亲身经历;在讲到邮政时,同学们虽不能带来真正的“大清龙票”,却带来了纪念“龙票”发行100周年的新的特种邮票……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详细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但最起码对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初步体会和掌握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和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以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很难会有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前提也大致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尽力避免“专制”和“垄断”行为的出现,应注意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交流互动的民主方式,来妥善解决课堂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等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历史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两个单元后,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探讨:中国古代的集权制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你更认可哪一种?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更好;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中国的集权制度亦有可取之处,并从其发生的根源、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了其理由。这种观点是否合适姑且不论,难能可贵的是,这本身就应当看做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而这种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观点之所以能够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就是得益于师生之间的这种共同学习、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学生德育素养和人文情感的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设计历史教学过程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和引导。
例如,有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时,发现学生们对殖民者的暴行竟然无动于衷,而对他们通过“三角航程”所攫取的利润却大为惊叹,面露羡慕之色。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中涉及资本主义列强的罪恶侵华行径时,他便特意提醒学生回顾“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这一联想和对比,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殖民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同时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反抗外来殖民侵略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仅如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这位教师又一次提到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节课的内容,并就此让学生思考革命导师将什么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在学习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他也提到了这节课,引导同学们认识:只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才是走向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当这个模块的学习即将结束时,这位教师再次提起这节课,同学们立刻都给出了这样明确的回答:“金钱和利润仍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懂得了有比金钱、利润更可贵的东西。”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推荐阅读:
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08-0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浅析以输出为中心的英语演讲能力培养07-2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7
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06-29
物流管理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浅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