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精选13篇)
1.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一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2011-09-08 10:19:40)转载▼
标签: 杂谈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鼓励他们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而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平等合作中树立自信心
将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一种办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及时正确反馈中促进自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学生是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反馈即评价的。教学评价 不当,否定评价过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证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潜在智力。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呢?
1.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教学《母亲的账单》《拐弯儿处的回头》时,我和学生一起感受伟大的母爱和坚定的父爱,并延伸到师爱、同学爱、邻里爱等,人间真情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2.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相结合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这是毫无疑问的,基础打不好,还要从头学起。但是现代学习论,从效率出发,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之后,可作跳跃式的学习,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语文学习也一样,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地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既打好基础,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就要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
2.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二
一、自主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 合作学习在许多教师的眼中就是以小组形式学习,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进行合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 通常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再非常活跃地投入讨论大军中去, 而老师则像一个巡检员一样, 背着手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这个小组里看看, 那个小组里问问, 等到老师给定的时间一到, 教师立即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就表面来看, 让讨论来充实课堂这看起来是非常热闹的, 然而这样的做法其实根本没有多大的作用, 小组活动只是流于形式, 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开小差、说空话的好时机, 学习效率低。
(二) 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缺失
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对合作学习的认可度与参与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是自主合作学习缺失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般都是以学习优秀生占主体地位, 承担主要的学习责任, 通常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讲, 而学习困难者听。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小组交流讨论中的积极活跃分子, 而有的学习困难生则因为自身基础不扎实, 参与积极性、思维活跃性、才思敏捷性都落后于优秀生, 这就使他们在无形中剥夺了其学习的权利, 丧失了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表现的机会, 在这样的小组学习活动中, 学生之间压根无法做到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
二、主张学生个性解放, 自主学习
形式上的讨论往往是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热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小组交流讨论出现频繁, 看似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 可以自我表达, 然而在无形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却在减少, 而且通过教师对小组组织者的具体化指导点拨, 学生个体自由思考, 自主探究的情景, 也在所谓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丧失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优等生来说或许是好的, 但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却无疑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这样的教学就相当于少数优等生的舞台, 唱着自己的独角戏, 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基本上是陪衬, 思路趋向于小组组织者的指向, 人云亦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根得不到认同, 极富个性的求异思维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埋没, 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肯定。全班学习像小组合作学习的过渡只不过是个表面变化, 其实质压根就没有改变, 只不过是将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转换到小组组织者、小组同伴的身上了而已。
三、有效提高小组自主学习
(一) 教师要掌握教学精髓,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对其有相关的了解与学习, 从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 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基础进行优势互补的分组合作学习, 这样学生在自愿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积极地投入小组学习活动中去,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同时,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有什么效果, 它又该如何开展, 教师对他们有什么期望等等, 并适当的传授学习技能与合作技能给学生, 使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 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精心设计, 条理清晰、恰当的讲解
明确的任务这些条件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知道的, 从而让学生能明白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自身学到了什么知识, 明白了什么道理, 掌握了什么技能。学会如何快速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解决问题。
(三) 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能够明白: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生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交流探究, 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此为基础投入讨论中去, 毕竟自身的思维是独立的, 是别人与小组所无法替代的。因此, 在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让他们完成之前, 应该先给予学生适当鼓励、独立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适时的指导, 以便让学生能够放大自身思维, 挖掘出自身学习潜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舞台, 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 学生则是学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观察学生学习需要,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 用心去进行教学, 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自主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互动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而且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自主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的现有条件, 并且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出最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模式, 以便提高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方法。
3.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游戏模式;自主学习;环境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可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受到美的熏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学习。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作灵活安排。
2.巧施方法,情趣盎然
新课标强调了不同年段,不同内容和形式,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改变旧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要有创新。对于神话故事,由于其情节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可以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对于古诗词,可以采取“边读边悟”的方式;对于有大量篇幅图画的内容则可“边读边观察”的方式;还可利用电教手段演示、听录音,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视听效果,让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到轻松愉快。
二、教给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如在阅读中教给预习方法,先让学生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营造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轻松完成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期待和热爱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为此,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尊重、信任学生
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習,教师必须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教师的言行在无形中起到导向作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一个微笑、一次鼓励、亲切的目光、真诚的信任,都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
2.互助互爱
在学习小组中,给每个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展开讨论,发表见解时,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认真听取,并帮助修正,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观点。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
总之,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机械照搬为巧用方法,变单一课本为多种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2]徐立俊.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刍议[J].小学教学参考,2008(12).
4.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教师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善于思考 主动探究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对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课堂中的听众,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互动。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和探究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性格多不相同,所擅长的方面也不相同。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并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能够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讲完课后,播放动画,使学生融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景当中,这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想象。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鼓励性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思考性的问题,让他们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他们学习水平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他们回答错误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帮助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评价
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再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评价的时候首先要肯定答案中好的方面,再针对欠缺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负责接受知识,而且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能随意接话。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常都是教师提问以后,找一个学生回答,之后便给出正确答案。这种模式中,学生对问题缺乏思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惰性,也就不再愿意思考了。这种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而且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进行提问,可以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
(五)在课堂中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图片和音乐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给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都是由教师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也因此受到了束缚。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说出来。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遵循由简到难的规律的,所以,教师的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为他们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此外,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都提出同样的要求,否则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5.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心得 篇五
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古训。现代社会,终生学习仍然是一种学习趋势。一个人一生中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学习知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走出学校以后若想学习只有来靠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而今天的教育形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而不单单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了,所以应该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转化。这种自主学习的基本素质是要学生从小学的时候就进行学习训练,从而才能最终懂得如何终身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了本阶段的课程是我对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认识。笔者通过学习觉得以后的工作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
2、重视并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
3、创建并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平台;
4、诱导并形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促进和完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
6.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策略 篇六
摘 要:语文教学教者致力于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教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没教的知识自己先学等方面采取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 自主学习语文学科 教学策略
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教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采取了以下策略:[1]
一、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到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2]
二、教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
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的很。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得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回商人,并建议他们把合法得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钱来之不易”,更主要让学生知道把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交给那些需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精神上的富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的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四、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
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他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新的学期开始,拿到新的课本要让学生看一下课文的封面、编者、出版社,课本的目录及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这也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把握。一本书是这样,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这样:让学生看看本单元有几篇讲读课文,几篇自读课文,哪几个作者以前见过等等。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在整体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譬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妨先问:为什么要打?在什么地方打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被打者的感受的?打的结果如何?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W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课文重点。我以为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把整个学段的课本都拿来读读。这样学才叫真正的“大语文”
五、没教的知识自己先学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指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都是一个聪明之举。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预习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占据了课堂的主动权。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语文是语文教师的语文更是每个学生的语文。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的钥匙,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投入感情,驾驭课堂,引导学生,让心与心交流,最终让学生迸发出人文的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简介
7.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七
一、方法引领,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无外乎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无外乎字、词、句、段、篇的掌握与运用。仔细研究,各类知识的学习,各种技能的形成,都有其规律可循,都有方法可授。学生熟悉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就可以遵照方法,自主学习。以生字词教学为例,有了低年级识字方法的引导为基础,进入中高年级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学习步骤一般为正音、辨形、组词、释义、运用几个环节。学习时首先是正音,即掌握生字的读音,声母、韵母和声调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读音随时注意;其次是辨形,在辨别字形的过程中特别关注易错字的结构,易错点、重点加以分析和记忆;再次组词,组词时首选课文生字词,再拓展至课外词语;接着是释义,释义可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联系上下文不能理解,可借助字词典及网络等资源;对于重难点词语,运用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此环节可以结合课文采用换词、换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水平。
二、课前预习,构建学生自主学习阵地
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掌握,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预习时可以低段引导为主,中段逐渐放手,高段完全放开。同时,小学生学习受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预习内容应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式,切不可急功近利。预习,可以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通过长期的预习训练,不但能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更能够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呈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信心
我的课堂结构一般为“展示交流、课堂提问、合作探究、疑难解答、总结提升”几个固有的板块,且多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展示交流和课堂提问。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同学们面前充分展现。学生之间谁的知识掌握牢,谁的语言表述最清楚,谁的体验感受最深,观点最有见地,一目了然。同学之间互相比较,互相竞争,既利于下次的预习,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课堂提问阶段更是精彩,除了预习阶段碰到的疑难问题能够呈现外,同学之间都希望能难倒其他同学,也希望能够挑战其他同学的提问。于是课堂亮点纷呈,学生思维积极,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如果教师再施以积极影响,激励评价,学生的学习氛围会更浓,学习信心会更强。
四、读写结合,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如何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扩大其自主学习的空间呢?其实抓住预习需要和课文延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课文预习时在写作背景和作者资料的了解中,涉及很多课外阅读的内容,如历史事件、作家作品等等,教师可以适时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它们,争取让学生更多地去阅读了解。同样,在课堂延伸阶段也可以这样做。例如讲完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一课作者林海音仅仅讲述了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生活的一些片段,你们还想知道她在那儿更多的生活往事吗?”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我抓住时机,推荐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课后,许多同学都读了这本书。除了课外阅读,还有写作。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课后要求学生以闰土的名义给课文中的“我”写一封信,表达闰土回家后的心情。同时又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我”给闰土回一封信,表达“我”对他的思念。学生的两封信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巩固深化,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遵循习惯养成的心理规律。小学六年,我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每一个年段都经历了“要求、控制、固化、习惯”这四个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要形成习惯,必定有一套固有的操作模式,并且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年段,乃至每一个学期的自主学习要求,都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每一个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每一个学习步骤都是前一阶段的深化,因此模式相对固定,也能长时间延续。现在,学生每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都知道需要完成哪些自学任务,并且基本能够自觉完成,可以说自主学习,已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利用好这把钥匙,启开语文学习的大门,学生才能更好地吸取语文智慧,我们的教师也才能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教得轻松,教得自在,享受教育的快乐。
摘要:自主学习,应成为一个人终身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令其终身受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方法引领、阵地建设,信心提升、空间拓展和巩固深化几个方面着手。本文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能给语文教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8.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84-01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短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引入情境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培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四、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9.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篇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
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10.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设计
隆回县九龙学校 钱小兰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而阅读教学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对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改革阅读教学结构,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进行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首先是一个心理过程,其次才是一种活动变化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人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知识和技能有三分之二是靠自主学习获得。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参与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基本的自学能力等,才能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阅读”,指的是运用视觉,看别人用文字(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是一个用多种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为了重点培养学生能够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阅读适度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重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类文章的教学活动设计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于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语言,陶冶爱美情趣。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呢? 首先,“背”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景。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孩子们进行了课前预习,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伴们的认同和赏识,教者就该因势利导,充分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人在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以“背”引入新课并提出适当建议,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实效性。如:“在开始背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同学在背的时候要尊重别人,认真听,如果背错了,也要等他背完了以后再指出来„„”当一同学背出自己知道的诗后,如有出错,老师先别忙于纠正,要将机会让给孩子们,再集体背诵„„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一切教学活动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才能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课堂过渡语,使课堂环节实现“软着落”,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其次,“读”读中感悟,体现自我。
阅读教学重在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之说。诗歌教学中的“读”,笔者认为应分为初读、细读和品读
(一)、初读 创设情境,引读全诗,初知诗意。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例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富有竞争的背诵展示、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细读 理解关键词句,读出诗境。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此时的读就已融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细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细读环节的安排时机,应当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理解了诗句内容,对诗句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急于用朗读来抒发的情况下安排。(2)、细读形式。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竞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组竞读,自由朗读等,依学生的习惯、兴趣而定。还可创设一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进行细读,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诗句的激昂、婉约、诗情、画意。(3)、细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追求同一,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层次等。
(三)、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韵。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领悟了诗句情感,就要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的韵味。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此时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反复的吟诵中,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品读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情流露。情境的创设要依诗的内容而定,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由学生去评价去模仿。还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种多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议”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我
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新学到了些什么,这对学生的求知心、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学习,每个孩子获得的信息是肯定不一样的。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让孩子们面对自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自己的信息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家普遍认同的几类答案——实现共享。教师要当好旁观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适当点拨,必要时对少数活动后进的小组要进行指导,时间要给足,充分地活动,活动目的明确、内容适当、共同参与。“议”就是学生带着“背”中产生的激情兴趣盎然地“读”后进行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
(一)、提出问题,作好合作学习准备。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者,觉悟之机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先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二)、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逐渐学会提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要忙于进行解答,可以将机会让给孩子,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可进行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甚至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表面看来,似乎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多花了很多时间,但实际效果却是难以估计的——既培养了孩子们合作探究的习惯、精神、能力,又教给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功,这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是安排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关于童话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传统体裁,陈伯吹说:“童话这两个美丽的字眼,标志着一个具有诱人魅力的世界。”童话是儿童的天使,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气,适合儿童想像和趣味的情节、形象创造的一种富于幻想的故事把小学儿童带入语文天地,在完成由“幼”到“小”的过程中起着因势利导的作用。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的„„”童话教学在塑造小学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童话以幽默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现抽象的思维和观念,使儿童易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童话教学成了形象愉快的、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好方式。童话教学在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能够,童话教学可以通过发展想像力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童话时,要特别注重“编”这一环节,“编”就是编故事,对童话进行续编、改编。如在教学完《一只小鸟》后,“后来这只小鸟怎样了?”学生纷纷为这只可怜的小鸟设计命运。
三、关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侧重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活动以及人物的经历、命运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理想愿望,表达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感情。记叙文主要的特点是读写结合,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的特点和作用;多读多练、会读会写记叙文;还要根据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要点。
四、关于写景状物类文章中学生美读学习活动设计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总得读,叙事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写景状物的文章更是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美读”是用充满情感的声音来表达的,指导学生美读时,首先教会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认真琢磨文中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感教育是使人“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处于快乐的状态时,能自由地发挥才能,使其成为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崇高情操和实践能力的人。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审美教育的任务便是:鼓舞人们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一篇作品光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心灵。如何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美,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教学中注重美读。所谓美读,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发展语文阅读能力。
一、营造氛围,促读
高尔基说:“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艺术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而节奏与乐调又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教学《荷花》一文的开课部分先让学生伴着悠扬的古筝乐曲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美景图,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就被调动起来,奠定了这节课良好的感情氛围。
二、抓优美词句,品读
我国自春秋时期至本世纪末,以品读这种美读方式培养出无数名垂青史的大文人。若能把握好一篇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品读,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瀑布》一文中,“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教学这部分时,先请学生个别读、读后多个学生评、评后再个别读、小组读,多种形式的读后,学生有些飘飘然了,飘到自己心中瀑布那里去了,此时再配上舒缓的钢琴曲,任学生自由反复读。此时此刻,无需语言点拨,学生早已读得很美。
三、调动想像,自由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想像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的对象中去,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加强着审美感受。如教学《瀑布》“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时,让学生闭眼自由反复诵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完全被陶醉,读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慢、越来越远„„
11.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十一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
一、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
三、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四、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门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
五、注重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12.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十二
一、认真贯彻大阅读理念, 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保障
阅读是语文中的基础学习内容,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对提升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大阅读”理念推出后, 在教学阶段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对此, 教师应结合社会人才使用特征来开展阅读, 引导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个人素质。这样, 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才更具有优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理解能力上, 学生养成语文阅读思维后, 通过阅读文章中描述的内容, 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这样就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并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存在差异, 教师在为学生营造学习范围过程中, 应当考虑这种差异性, 并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掌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在规划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实质性问题。
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就不能一味地讲解, 造成学生被动学习, 使得学生不懂得如果感悟文章内容, 而应当增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比例。如在开始前, 教师可布置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揣摩文章寓意, 对文章理解程度也有所增进。教师也要向学生讲解一些文章中出现的现象,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阅读能够提升个人品质, 当然要在正确的教学理念下才能够得以实现。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多数是一些故事寓言, 目的是教会学生基本的做人道理。传统阅读教学理念中, 以阅读为主, 教学形式过于理论化,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原本轻松愉快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排斥课堂。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 设置一些情景互动环节, 将班级内成员划分为若干小组, 各组所分配的任务也不同, 由学生自主完成情景表演编排。这样,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对阅读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增强。
受课堂环境限制, 教学期间一些情景表演很难实现。此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完成。在班级内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 通过该种方法枯燥的课堂环境得到了改善, 学生也能投入更多的经历在学习中。语文阅读中包含内容广泛, 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教师在探讨教学形式创新时, 不能忽略了教学本体, 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过于创新可能会造成学生依赖课堂游戏, 无法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更是无法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高效的课堂环境, 并控制好课堂纪律, 这样学生才能安安静静地学习知识。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在此期间也可以受到感染, 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一些课外知识, 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语文阅读综合性极强,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全部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同时也要对引入部分知识有效性进行审核, 如果不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步带来促进作用, 则需要重新考虑。阅读虽然是语文科目中的一部分, 但与其他教学内容也是相互串联的。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 可以应用在语文科目的其他内容中, 在成绩与综合能力上都会有很大提升。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 也不能忽略了对传统教学理念中经验的总结, 将其应用在阅读教学中, 可为学生营造高效学习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能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 在进行《蝴蝶的家》的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较少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电子书包里的优质资源,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雨后蝴蝶寻找藏身之处的视频。学生观察得很仔细, 在交流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排比、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感悟出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表达出对蝴蝶的怜爱之情。教师再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使学生更加关注弱小生灵, 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快。我们理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任务驱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以便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封书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 2014 (10) .
[2]王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5) .
13.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篇十三
太仓市荣文学校 王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一大亮点。
人类在进步,社会要发展。现代的教育和素质型人才培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这一类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则凸显得越加重要。站在学生角度上,自主学习似乎是多么遥远的事情,离开教师,有多少学生还会学习?站在教师角度上,现在的升学考试制度如此,自主学习,有多少教师敢放开学生?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学生自主了,教师还要做什么?我想这应该是自主学习实践中难以克服的三大难题:
一、学生不会学;
二、教师不敢放;
三、舆论的压力。这三大难题受升学考试的影响,越是向高年级发展,克服难度就越大。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工作近两年来,我以自己对语文这一课程的理解,引导着学生向着自身能力发展的道路上前进。这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程,近期虽然没有看到显著的收效,但是在这条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我却有一些个人成长的心得。
古木阴中系短篷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定义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这一概念定义的是“语文”这一名词,并非“语文”这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语文”包罗万象,除去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还包括最根本的做人的道理,包括人性、人格的形成教育,包括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作为课程的“语文”理解是:语文,是教师凭借个人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文化道德素养的一门课程,所以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这样的一门课程来说,自主有没有必要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的课堂,需要有立体的三维目标,其中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的比重必须均衡,这是语文课堂自主学习实施首要条件。缺少知识目标,语文课就成为一堂口语交际的说话课;缺少技能目标,语文课堂可能会成为书法、故事的欣赏课;缺少了情感目标,语文只留给了学生死记硬背。语文课堂出现以上三种情况中任何一种,都是教育的悲哀。然而三维目标中占有比重最大的应该是哪一目标呢?个人认为应该是技能目标。这是一个需要技能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技能的社会。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技能,在语文学习中,他们需要有课前预习的技能;他们需要有正确的朗读技能;他们需要有认真倾听的技能;他们必须要有口语表达的技能,他们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书面表达技能。这些技能就是“渔”,而不是“鱼”。
“授人以渔”的过程需要自主。
教育,大家都很清楚,它不可能是终身的,但是学习却是终身的。不论是什么人,不论什么工作、职业,都离不开学习。难道说终身学习的技能是离开学校后才独自领悟出来的吗?不是!终身学习的技能和课堂教学中的技能目标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我们需要从课堂上学会听、说、读、写;我们需要从课堂上学会质疑、学会解决问题。这种技能的培养是为以后终身的自主学习打基础,这一过程需要自主。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中国的教育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礼记·学记》中对学生技能培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就已经有较系统详细的论述。“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学生春季入学,教师要到夏季才去考查学生情况,给他们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这就是理想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观察而不是事先告诉学生,以便他们用心思考。“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又指出了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指出门径,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
答案告诉他们。
其中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课堂是这样的吗?当然现代的社会比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社会进步了很多,教育内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了升学,为了考试,我们的课堂还有多少技能存在?从多年前提倡学生要减负,提倡素质教育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其实就是一条小船,一条在狭窄水路中艰难前行的小船。有一天,我们忽然意识到,岸上的路才是捷径,风景无限好,于是我们登陆了。
杖藜扶我过桥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无非有以下几个版块:课文;习作课;练习课。
一、课文
课文是语文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重要载体。课文中包含了我们必需的字词知识、字词的运用、遣词造句、写作方法的了解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呢?
当然,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技能,那么是不是自主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自己自己阅读、理解课文呢?肯定不行。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理解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逻辑思维尚不成熟,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不可能全面、有重点、准确地把握课文重点。
那么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我认为在这里,教师的角色是一名舵手。教师的工作是掌握着课文学习的主要方向,导向引航。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引领性的大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学生阅读、思考指导方向。问题从何而来?并不是教师上课伊始就亮出的,而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质疑,经教师引导总结出的。学生质疑的问题偏离了目标,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问题多、小、片面,这就需要教师总结。
主要问题确定后,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这就是可以体现自主的一个步骤。学生可以独力、可以合作,可以思考、可以讨论,教师“坐收渔利”,静候问题答案的出现,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讲解、训练,并适时指导朗读、总结课文。
以三下第十二课《荷花》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1.初读课文,荷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集体交流。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荷花的美?是如何描写的?
第二个问题可以说就引领了全文,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是很容易找出答案的。在找到这些答案的同时,学生也就明白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运用在文中的作用,因为缺少了这些手法,荷花的多样美就无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藉此老师恰当地做写作指导。
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画家”是谁和作者的联想。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媒体的辅助。借助影像让学生感受荷花池的美,尤其是动态美。学生看着与蜻蜓、小鱼与荷花嬉戏的欢快、和谐的画面,不觉得也手舞足蹈,我抓住了时机点拨:这就是作者陶醉其中的原因!学生顿时明白为何作者会化身为荷花了。
解决了这一问题后,以一个总结性的问题揭示文章主题:作者看了这么美的荷花,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
的荷花啊!多么
的大自然啊!学生口头填空结束,教师追问:“那么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大自然呢?因为是谁造出了这些如画的荷花?那么画家指的是谁?”文章主题则豁然展现于学生的面前。
穿插于这几个问题中间的,则是教师的朗读指导。朗读感悟很重要,无论怎么自主,朗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字的优美要靠朗读品味,作者的感情要靠朗读感悟,写作方法的优点要靠朗读来体会,语言的感觉更要凭朗读来寻找。因此,这样的一篇课文,我只抓紧了两点:一是问题,引领全文的问题;二是朗读,能充分训练学生语文基础的朗读。至于问题如何解决,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就叫自主。
课文的另一种形式是古诗。对学生来说,古诗也许太深奥,没法自学。其实古诗教学和现代文一样,指导得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小学语文三下《望庐山瀑布》为例。三个问题贯穿全堂: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后师指导读出节奏。
2.再读古诗,说一说,通过古诗你看到了一条什么样的瀑布?(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抓诗中关键字理解瀑布特点)
之后,凭借多媒体资料欣赏真正的庐山瀑布,并让学生观察真正的瀑布与学生在古诗中看到的瀑布有什么区别。学生充分观察瀑布,纠正了自己对古诗描写的误解后,师出示第三个问题:
联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庐山瀑布和它周围的景色。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费三五名学生之力才完整地说出了答案。但是我宁愿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讨论到下课,也没再给予指导。当然,事实上并没有浪费太多时间,我就已经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集体把这一答案说了一遍。这就是全诗的诗义。
最后,点题一笔:李白看了庐山的瀑布,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 的瀑布啊!多么 的大自然啊!有了以上的观察和朗读,学生准确地给出答案,这里缺少的两个词语分别是“雄伟壮观”、“美妙神奇”。我再追问: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什么思想感情?学生的回答异口同声:“热爱大自然!”
整个课堂教学,老师只指出了诗中“生”“挂”两个字、夸张用法的精妙,其余的工作基本是靠学生自己完成,而课堂环节完整无缺,可收效却是丰硕。
二、习作
习作,也就是作文课。作文课实际是最能体现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门课程。同样一个文题,学生作文等第参差不一,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人文化素养决定的。教师除了多渠道地鼓励学生读书增长见识外,并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因为作文真的是自主的。
即使作文是靠学生自己的脑筋、自己的笔写成的,但是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恐怕素养高的学生也未必能作出好文章。
作文指导是老师的工作,但是这一工作同样也有自主的途径,教师指导学生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以小学语文三下《习作4》为例。
本次习作指导要点是对话的写法,例文是童话故事《乌鸦反哺》。需要教师指导的有以下几点:1.冒号、引号的用法;2.提示语的用法;3.表示语气词语的正确运用;4.说话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
根据指导要点,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读例文,说一说,例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乌鸦反哺)2.再读例文,思考文章主要用什么方式讲述这件事情的?(对话)3.假如让我们也来写对话,你会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交流讨论)
学生的讨论的结果包括标点的用法,提示语的用法、位置。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标点、提示语用法的注意点。尤为精彩的是部分学生能根据提示语的位置说出了冒号、引号的用法。这时,教师才进行总结。
然而,另外两个注意点学生并没有考虑到。这时,我要求学生再读例文——要求有感情朗读,可是用什么样的感情我却没提。读后问:“你怎么知道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因为提示语中有表示奇怪、高兴、难过、疑惑„„这些语气的提示词。于是,另一个可交流的的问题出现:你知道哪些可以表示语气、神情的词语可以用于提示语中?分类写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布置学生到所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这些词语,试着去掉它们,句子语气、感情会有什么变化呢?随即,学生明白了课文朗读的感情来源,大部分在这些词语之中。
学生的语言积累贫乏,很多情况下难以说话像话,这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说话内容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而这一问题解决方法是再读例文。这一次,是老师读。我刻意的把例文中妈妈的话和孩子的话调换读。读
后,让学生思考哪里不妥。又举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两句话,让他们来猜一猜说话者是谁。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一口说出说话者是何人,而判断理由却不会表达。此时,我总结揭示:人物说话内容必须符合人物身份。
这是一次作文指导课,而教师条条杠杠的要求、指导并不多,甚至并没有说多少话,学生却把这一次习作的注意点熟记于心,原因是其实是他们自己指导了自己。
三、练习
在单元练习中,很多版块都是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还有少数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有联系的,那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就相对容易得多。
“读读背背”这一版块中常常出现一些常见的成语。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预习工作中,我不赞成学生查阅词典查出成语意思,这叫作“知道”,算不上理解。通常情况下,我布置他们查成语中关键字的含义,课堂上我会出示含有相应成语的句子。二者结合,一来,培养了学生根据关键字、语文环境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二来,学生了解了成语的具体用法,一举两得。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是把要求学生会全告诉给学生,那样做,只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处处是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能自主的内容太多了。课前预习是自主的,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有效指导;课后作业也是自主的,课外阅读、观察生活都是自主的。不论学生自学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老师的指导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出发点。学生的面前摆着一条独木小桥,我们也许会不奈烦看着不会过桥的学生,一生气把他背了过去。想过没有,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是过这一条桥,而是过无数的桥,趟无数的河,教师应该给的不是背,而应该是他们能作为依靠独力过桥的那根拐杖。这才是教师的作用。
沾衣欲湿杏花雨
作为教师,人人都会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在很多方面,这是评定一个教师水平的准绳。自主学习理念刚刚化为实践,会不会因为教师为舆论所迫而致其夭折呢?
我也担心舆论的压力,我也担心学生的成绩会不尽人意。而这种疑虑的消除需要各位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大家的理解。
我们各位教师需要努力。我们要把握好“度”。所谓万事皆有度,过之犹不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度要拿捏得准。不是说自主了,学生们自己学习好了,教师喝茶看报;也不是说自主了,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上面曾经说过,课堂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平衡的,我们不能因为过度的考虑自主性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这就过之不及了。
这种新型教学理念的试行需要社会的理解。教师并不是在玩忽职守,并不是在误人子弟。我们考虑的是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他们的终身学习。这种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并不见成效,因为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孩子的一次两次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但是孩子的能力却正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着质的变化。滂沱大雨、狂风暴雨未必能带来丰收,也很可能给幼苗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而是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的能力培养。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中小学生要减负!”“我们要坚决将素质教育推行到底!”这些曾经的改革当初声势浩大,呼声甚高。而当真正面临实施困难时,也许在轰鸣的雷声下,只有几点雨滴。于是,雷声也只好渐渐地不再响了。
【浅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推荐阅读:
浅谈构建语文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09-30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09-30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10-2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体会》07-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心得08-21
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09-14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探析06-14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