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精选15篇)
1.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 篇一
文澜镇多法勒中心学校
2013——2014学上学期二年级数学
教学工作计划
学校:北平小学
教师:饶琼芳
时间:2013年9月6日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 篇二
一一、集合思想——“1010以内数的认识”
在学过“10以内的数”后, 有的学生在家里数虾时问:死了的虾要不要算?在数铅笔时问:还剩一小截, 不能写的铅笔要不要算?
从这两问可见学生不知道“集合中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 没有从集合的观点去认识数, 这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师的教学偏颇有关。教材在编排这一内容时大多是按“情境图—集合图—点子图—数”来逐渐抽象的。但是, 为了美观, 一般给学生计数的都是大小、方向、形状完全一样的物体, 这容易给学生“外表完全一样才能计数”的错觉。而教学方面, 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难点都放在自然数的两种属性上, 即基数属性和序数属性, 而忽视了集合思想的渗透。现代数学从集合的观点解释自然数的产生。自然数概念的产生是先有“有”、“无”的概念, 然后“有”的概念进一步分化为“多”、“少”, 在比较多少时就产生了“同样多”的物体集合 (即等价集合) , 用具体的集合来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性质, 脱离具体集合, 出现专门名词, 最后抽象出自然数。这些语言不必告诉小学生, 但要借助直观图向学生渗透。
认识自然数需要一个抽象的过程。集合思想的主要特征包括概括原则、外延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和实无穷思想。针对上面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现状,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一一对应原则”。
1. 一一对应原则。
多数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渗透“一一对应原则”, 但是只用在“数的大小比较”上, 更为重要的一点“自然数的产生是从
一一对应引出基数的”却被忽视。其实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数的产生和抽象过程, 如“6和7”一课的抽象过程 (如图1) , 按人物头像图、点子图、数的顺序编排。不仅体现数的抽象过程, 还有一个重要意图, 就是6个头像的集合与6个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 都用数“6”表示。因此教学中, 教师可以再添实例, 如6列火车 (图完全一样) 、6只大象 (有大有小、姿势各异) 、6只蚂蚁 (有黑有白、爬行的方向各异) 的集合图, 再总结:这些圈圈内的物体不管是什么和什么样子的, 只要它与6个点子图一一对应, 都可以用6来表示。
2.数的抽象过程。
其实“集合中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如图2:“8和9的认识”。
图中宣传栏前的9盆花完全一样, 9个人的性别、服装、发型、职业不一样, 9只蝴蝶颜色、形态、品种都不一样, 排列也不整齐。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图3, 让学生数数后比较这两个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总结:数数时不管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品种。
二二、计数策略——“1111~20各数的认识”
学生数一串珠子 (16颗颜色、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珠子串起来的) 有几颗, 很多学生反复数, 问:怎么数不清呀?
计数策略的形成, 是在解决生活中复杂多样的数数中形成的, 它是针对某些具体的情境而总结出来的。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注重数学性的计数策略, 如单数、双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 对于非数学性计数策略, 如固定起点、分类整理等不重视, 只强调不重复不遗漏。而且教材中让学生数的也多数是分类好、排列整齐的物体, 大多是从左往右数, 一行数完再数下一行, 学生缺乏分类整理的意识。因此, 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设计固定起点、分类整理的例子, 让学生有分类、固定的意识。
1. 固定起点——圈中数。
“11~20各数的认识”, 为了引入“十”这个计数单位, 教材和教师一般选上能捆的教具, 因此常忽视封闭排列的计数方法的引入。再者“11~20各数的认识”, 学生大多也是耳熟能详, 因此提供给学生计数的, 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才有兴趣。课堂上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封闭式的排列, 如一串珠子、让学生知道起点的重要性。
2.分类整理——乱中数。
教材中出现的数数大多是整齐有序的物体, 而生活中大多数物体都是有待学生排列整齐后再数的, 有的是无法重新排列的。如数停放无序的自行车、汽车, 学生常不知所措, 感到无从下手。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或作个记号数, 或观察特征数。
三三、计数单位——“1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主题图是百羊图, 教材中出示10只羊一堆, 正好10个十。学生问:小羊怎么会数数?它们怎么知道每10只一堆?
教材出示百羊图, 意在引出计数单位“十”和“10个十是一百”, 但是100只羊在草地上吃草, 可正好分成10个十。其实, 百羊图暗示的是面对一群羊时, 可以十只数一次, 看看有几个十。结果学生误以为, 羊群自觉分成10个十, 所以才觉得奇怪, 不可思议。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开始的, 往往是模糊的。10以内或11~20各数的认识, 由于数量小, 学生感受不到计数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要注重计数单位的教学。而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常把数的组成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忽视了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生活原型——凑十数。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 教师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面对众多物品时, 不能想到10个捆成一捆。其原因不在学生, 而在于教材的编排和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问题在教具的准备上, 为了简便, 大多教师让学生带牙签、小棒、花生、黄豆等, 而这些物品在生活中都没有10根 (个) 捆成一捆的, 缺乏生活原型的启发。其实, 生活中“10”个一包装的物体原型不少, 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经验启发学生。如先用盘子装20个跳棋珠子, 让学生数;第二次出示一盘全新的跳棋, 学生一下子就能数出60个。引导学生说出6种颜色, 每种颜色10个放一格, 所以是60个。
2. 单位必要——比较数。
虽然学生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过计数单位“一”和“十”, 但刚上小学的他们很难理解计数单位和为什么要学计数单位。因此, 教师要强调“一”、“十”、“百”都是计算单位, 适当选择这些计数单位, 能迅速地进行计数, 渗透学习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跳棋的暗示, 可给每学习小组100根小棒, 让学生小组合作数数, 看哪一组数得快。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怎样数更快, 然后同时开始数。有的小组可能每人随便数出一堆再相加, 结果100以内的计算学生还没有学, 相加后算不出结果或计算时间很长。最后, 10根10根数的小组速度快一些。有了这一启示, 再让学生比一比, 哪一些能迅速摆出35根小棒, 学生就能直接摆3捆又5根。这样, 通过比较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以十为单位的方便与快捷。
四四、估数策略——“1000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主题图是让学生估计体育馆的人数, 大多数学生盲目乱估, 最后问:到底这个体育馆坐多少人?老师也答不上来。
这张主题图根本没有估数的策略可用, 因为图的呈现不完整, 而且实在是太远了。因此, 不仅学生无法估计体育馆的人数, 就连教师也不知道。其实, 教材对估数或者估算的编排不合理。估数在一年级下册就有所体现, 但因为数量小, 学生感受不到估数的快捷, 常因为100以内的数及计算简单易数、易算而真算假估、先算后估, 把精确答案算出来后, 再看答案估成整十数。到了大数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感受估数的策略与便捷时, 主题却无策略可用, 不知道到底能容多少人。因此, 笔者建议到大数的认识时再学习估数和估算, 这样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估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课要让学生估数, 体会估算的优势。
1.参照估。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大多学生会说成千上万, 甚至说上亿。这时, 学生还不知道估数的策略。因为天上的星星或隐或现, 学生上课时都在课堂上, 很难现场看星星估, 因此, 也不可能用估数的策略, 教师让学生随便估只是为了了解学生心中的大数感。这也为下面的借助参照物估更准确作反衬。估算的必要性来源于生活需要,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须要用到估算的情境, 并能产生细估的需要。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 可以给学生呈现一大摞纸, 让学生估一估, 大约有多少张。学生刚开始估时比较盲目, 没有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应用策略。如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60页, 观察数学书的厚度后, 再用这个厚度去度量这一大摞纸大约有多少个这么高, 从而估出这一大摞纸有多少张。
2. 调整估。
3.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理念探析 篇三
关键词:承上启下;数学能力;复习策略
一、承上启下,足够重视
在初中的三年时间中,二年级处在过渡阶段,在学生适应了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开始大量学习新知识的阶段。所以总体来说,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升入初二之前,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假期时间复习初一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在进行了复习之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便可以充满信心。哪怕是没有时间或没有复习的主动性,也可选择阅读新学期的数学教材,提前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升入二年级之后,学生也要重视新知识的学习,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为自己设定新学期的目标。教师也应该以新的标准要求学生。首先,讲课的速度要有所提升。上文已经提及,初二与初一数学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数量与难度的增加。因此,初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更多内容,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一阶段讲得那么慢,否则进度就会减慢。那么,对于比较难的内容,老师讲解过后,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去做大量练习,方能扎实记忆。第二,注重课堂效率。由于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会倾向于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相对于初一年级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也要配合好老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上课的时候自行学习其他内容,课后再去补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本末倒置,这样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初中二年级教学的过程中,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学习之后,知识量有所增加,也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如下几种能力。第一,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链条与关系的学科,因而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也异常高。初中数学学习不同于小学数学学习,小学数学学习基本上是简单的逻辑运算,对能力的要求还比较低。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则经常需要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也有专门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提升这一能力,因此,在初二阶段,教师要着手做好计划来逐渐引导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运算准确的能力。严格来讲运算不能算作是一种能力,因为在数学的代数中绝大多数都是四则运算,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学习四则运算,似乎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运算准确就毫无疑问是一种能力了。这不仅仅是简单运算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以及细心仔细的程度,这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训练,缺少训练或不认真对待练习则无法有效构建这种能力,所以在日常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要以培养计算能力为目的去认真计算。
三、引导学生的复习策略
在初中阶段,一般在初三年级开始就进行系统性复习,而初二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掌握得不扎实,那么,在初三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初二阶段就着手进行适当复习,考虑到学生平日的任务量也比较重,所以建议教师每天或每两天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且针对该知识点进行适当练习,如此这般,到了初三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便会有一定印象,再进行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时候就可以牢牢记住,并且灵活地运用。最重要的是,利用初中二年级的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自行制定复习的策略。当然,在初三复习之前,学生制定复习计划都是有益的尝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复习知识点。对知识的复习,越早越好,越系统越好,早进行系统性复习的最大好处就是提前熟悉,比别人早一步,不要小看这一步,在日后的继续复习中如果可以一如既往坚持则可以帮助学生遥遥领先与其他同学。
四、结论
总之,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正确理念下引导进行。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益,对于学生日后的继续深入学习甚至是生活、工作都有重大意义。最后,还要在该时期及早引导学生去复习,以便于学生日后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提前复习,赢在新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楚廷.数学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四
本学期二年级共有86个学生,一班44人,二班42人。两个班的常规基本形成,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坏的习惯。比如没做到“闻铃而动”,上课时随意讲话,个别学生还随意下位。
二、 教学内容
1、 表内乘法。1―9的乘法口诀及运用
2、 表内除法。分一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倍的认识
3、 角的初步认识。
4、 测量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长度,用米作单位长度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具体的情景初步了解乘法、除法的意义,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的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
2、结合生活情景初步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
3、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m,cm的含义,知道dm,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二) 教学思考
1、在探讨乘、除法的意义和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以及有条理的思考。
2、在测量长度、认识角的过程中,开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测量活动、探讨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编乘法口诀、测量、收集并整理数据等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测量等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可以用100以内的数和方位、长度单位、统计等形式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4、经历归纳与探索乘法口诀和观察角。测量长度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具、学具准备
1、乘法口诀表
2、圆形乘法练习板
3、表内除法练习表
4、口算练习卡片
5、测量工具:三角板、皮尺、米尺、卷尺
五、课时安排建议
全学期计划安排64课时,可视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一)表内乘法(20)
乘法的初步认识(2)
1,2的乘法口诀(3)
3的乘法口诀(3)
4的乘法口诀(2)
5的乘法口诀(4)
6,7的乘法口诀(2)
8,9的乘法口诀(2)
8.整理与复习(2)
(二)角的初步认识(2)
(三)测量长度(5)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3)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2)
实践活动:小小测量员(2)
(四)表内除法(16)
分一分(2)
除法的初步认识(3)
用乘法口诀求商(5)
倍的认识(4)
解决问题(4)
整理与复习(2)
实践活动:庆祝元旦(2)
5.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篇五
紧张而充实的一学期即将结束。为了在的期末复习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制定一下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是二(2)班和二(6)班,2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但6班的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的口算速度比较慢,笔算的正确率不高;
2、不能正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不够好,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二、复习内容:
1、解决问题。
2、表内除法
(一)。
3、图形与变换。
4、表内除法
(二)5、万以内数的认识。
6、克和千克。
7、万以内的加和减法
(一)。
8、统计。
9、找规律。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通过复习,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准确辨认锐角、钝角;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复习重点:
1、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10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
2、通过复习、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能熟练正确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复习难点:
1、进一步明确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选择并运用恰当的重量单位。
2、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数量间的基本关系,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六、复习措施:
1、走进新课程。找课堂要质量。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生互助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在复习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5、在复习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
8、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重点指导学困生,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10、复习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补缺措施:
1、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能在小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2、每天作业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过关。做到每天堂堂清,不拖欠。
3、对学困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对他们温和,循循善诱,让他们喜欢数学。
七、复习进度与时间安排:
1、万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
2、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2课时
3、用数学知识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2课时
6.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六
原州六小 张弘略
一、教学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有:
1、解决问题
2、表内除法
(一)3、图形与变换
4、表内除法
(二)5、万以内数的认识
6、克和千克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8、统计
9、找规律
10、总复习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本册的教学难点是: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
二、班级情况分析:
二(1)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同学数学基础较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真,对他们继续学习数学是个有利条件。上学期,有五个同学成绩不理想,这和他们不良习惯和智力有关,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养成良好习惯。总之,要使所有的同学喜欢学数学,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4、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二〇〇九年二月
五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14课,其中有欣赏课2课,绘画课8课,工艺美术课4课。本册绘画课中安排了三课《学画中国画》,工艺课中安排了版画,由于实际情况和授课条件的关系,完成有一定困难,拟据实际情况选学。其它的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完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到了五年级,学习任务比以前更重一些,时间不多。但是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这门课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愿意学。还有部分同学特别爱好,在这方面也有特长。针对这些优势和不足,只要扬长避短,适时点拨,点滴渗透,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有一定的增长和提高。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情况和地域的情况,我决定把本期重点放在工艺课上。本期工艺课中的《美化板报、墙报》与学生活动关系密切,有实用价值,所以把这一课及其相关内容作为重点。本学期教材安排的素描基础:物体的结构比例和透视基础。这两方面的内容共有四课,专业性很强,概念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比较难于理解。这是本期学习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模式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本期的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室内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想像与写实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1、封二画页(欣赏)
1课时
2、难忘的一件事(欣赏、绘画)
1课时
3、比例的美感(绘画)
2课时
4、立方体和长方体的透视现象(绘画)
2—3课时
5、圆柱体的透视现象(绘画)
2课时
6、物体的结构(绘画)
1课时
7、美化板报(工艺)
5课时
(其中美术字2课时,板报设计制作3课时)
8、做风筝(工艺)
1课时
9、纸筒人(工艺)
2课时
10、学画年画(绘画)
1—2课时
11、表现日常生活的绘画(欣赏)
1课时
7.小学二年级数学语言能力培养初探 篇七
(一) 发现数学语言
凡是接触过小学低段儿童教学的人都知道, 语文课 (或者其他学科) 的发言和数学课的发言的能力和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些学生, 也许语文课朗读需要的“声情并茂”他做不到, 可就是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大胆发言, 并且表述清晰、明了.也许, 这就是数学课堂语言表述的特别之处, 这些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语言”, 前人把它们叫做“数学语言”.
(二) 什么是数学语言
1. 前人的研究成果
数学语言的特点:有许多人研究了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针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数学语言具有科学性、简洁性、通用性的特点.
数学语言的大致构成:小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一种文字和数学符号相结合的结构, 与日常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又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专有名词, 如三角形、四边形、算术中的加数等;第二类是表示计算过程的名词, 如乘、除等;第三类是有助于理解题意的一般词, 如比较、大于、小于等.
2. 个人心中的数学语言
在我看来, 数学语言是通过教师示范, 言传身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它需要运用数学领域的专用词汇, 包括名词 (如三角形等) 、动词 (如计算过程等) 、形容词 (有助于理解题意的, 如大、小等) , 能够把自己酝酿过的想法通过科学、简洁、通用的语言表达出来;包括表达思考的过程, 包括表达思考的结果或结论, 还包括提炼数学思考的经验.就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语言的功能来看, 其实就是信息的读取、信息的处理和思维的锻炼.
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尝试
(一) 结合实际, 重视二年级数学学习资料中数学语言点的查找
我对我所教二年级的数学学习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看看是否可以在其中找到数学语言渗透的契机.我整理了书本的一些教学点, 发现有30个左右的地方明确强调了对学生语言的要求.其中, 读取信息类的语言训练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像后面两种类型的语言训练占到了绝大多数, 我将它们按照初步的功能分类为处理信息类的语言训练和提高思维类的语言训练.只有关注到课堂上语言点训练的落实,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养成
(二) 从最简单的数学语言入手, 严谨地学习数学语言
在我看来, 数学语言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数学领域的专用词汇, 包括名词 (如三角形等) 、动词 (如计算过程等) 、形容词 (有助于理解题意的, 如大、小、重合、对称等) .当然, 这些都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地做示范, 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下学会选择合适的字、词进行数学语言表述.
下面是两个同一内容、不同引导方法的课.
《对称图形》片段A
欣赏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对称图形呢?
生:两个图形拼起来的.
师:你们如何证明它们是一样的?
生:两个对折.
师:我们来验证是否对称 (教师自己动手折, 没有引出对称轴) .
《对称图形》片段B
欣赏对称图形.
师:你能说说什么叫对称图形吗?
生:两个图形拼起来的, 左右或者上下都一样的.
师:你们如何证明它们是一样的?
生:两个对折.
师:请再仔细看一看他的操作过程, 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生:要完全合牢, 没有多出来也没有少一点.
师:我们把这样对折刚刚好的叫做完全重合 (强调完全重合) , 中间的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你们看, 它对折后……
生:完全重合.
师:它的折痕叫做……
生:对称轴.
师:请你选择上面的一个图, 动手做一做, 说一说.
……
这里截取了片段A和片段B, 这是同一个内容两个不同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课后的练习中, 对很明显的对称图形两个班级的反馈情况差不多, 但对于稍难的, 正确率相差甚多.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做对的人, 虽然看起来结果一样, 但对于为什么它是正确的, 掌握的程度大不相同.片段A的这个班说理不是很清楚, 但片段B的班级学生就可以从“哪条为对称轴, 对折后哪里没有完全重合”进行解释说理.这里的“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等就是最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述.
看来,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力, 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述, 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否则, 潜移默化的就会养成学生的数学语言既不科学严谨, 又不简洁明了, 还晦涩难懂, 让人听了不知所以然.因此, 教师要示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科学、简洁、通用的数学语言.
我的复习心得:这些题目都很简单, 只要懂得做这些题目的方法, 这些题我就都会了.应用题要看仔细;竖式个、十、百、千、万要对齐;记住进退位.这次要复习的内容主要是计算, 对于这些题主要是看清进退位以及时间换算问题, 应用题要分清大小关系 (相差数) ;另外要分清求的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 要把答案写完整.有小括号的运算里,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经过时间里,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就像上面这样, 都是老师说过的, 如果有小括号的运算、经过时间你却不是这样做的, 你就错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理清楚, 并有时间给自己的数学语言进行准备, 让思维和语言同时发展, 把自己的经验、想法、过程表述清楚.这就是语言的数学区别于计算的数学的关键要点.当然, 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这里为大家推荐心理学家的研究.
也许以上几点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学习单的方式增加训练点, 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其实, 我们还有其他的很多途径来帮助学生提高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比如, 在检查作业的时候, 可以一边轻轻地说给同桌、爸妈或者自己听, 一边看这样思考的结果是否和原先的答案一致, 起到监控自己学习的作用.
三、数学语言训练目的对于二年级学生的意义
1.为发展而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才刚刚起步, 他 (她) 面前的是一条刚开始的路.数学语言的训练能帮助他们可持续发展, 包括情感的发展 (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态度和习惯) 、认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 、思维的发展 (归纳、类比、猜测、论证) 和能力 (抽象化、概括化、推理的能力) 的发展.
也许, 你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一、二年级学生不管你怎么教学, 他们的学业成绩不会相差太远;可是, 如果是经过了二、三年, 学习过数学语言训练的人就会比平时不注意数学语言训练的人更能把握知识的本质, 更能由此及彼.也就是说, 认知的投入的策略和水平不同, 将会延后呈现出来, 尽管目前的成绩是大致相同的.
2.为形成数学素养而学.数学素养这一概念是由文字素养推衍而来的.大量有关基本数学素养的研究文献表明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 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 (符号系统) 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四、本次数学语言训练还存在的不足
时间问题是这次实验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其一是数学语言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时间, 需要在时间中慢慢磨炼.其二, 数学语言的训练效果是延后反馈的, 也需要时间来证明语言训练的真实功效.
知识领域的先导缺乏.数学语言的训练不是没有人做过, 但在我看来, 不是纯理论的 (如前面所说的“前人研究过的”) , 就是太片面.有的一线老师就记录了几个语言训练要注意的地方, 如教师要做好榜样、要多给学生鼓励等等, 没有一个能够既联系理论又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
摘要:在我看来, 数学语言是通过教师示范, 言传身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它需要运用数学领域的一些专用词汇, 包括名词 (如三角形等) 、动词 (如计算过程等) 、形容词 (有助于理解题意的, 如大、小等) , 还包括让学生把自己酝酿过的想法通过科学、简洁、通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有思考过程的表达, 有思考结果或结论的表达, 还有提炼数学思考经验的表达.
8.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二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
一、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换而言之,体验教学实际上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
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
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结论
9.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九
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生本课堂”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共有29名学生,其中蒋梓嫣由于父母在外务工转走。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奋斗目标
1、学期总体奋斗目标:全力以赴培优转差,力争达到镇下达的质量标高,并超过90。
2、学期具体奋斗目标:人均得分90,及格率95,优分率85。
3、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及格人数力争达到29人,优生人数力争达到25人。针对学生特性,培养特优生7人:宦思淇,李梓涵,陈俊豪,张继志,余汝洁,刘乾鹏,陈志远,力争达95以上。转化后进生1人:宦仁旭,力争达60分以上。促进中等生6人:张澜,张烁,吴佳怡,杨青山,李楠欣,李鑫杰,力争达到85分以上。
4、班级双优目标:除宦仁旭外,其余28人,力争全部培养成双优生。
五、具体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学生走上讲台,落实好生本课堂。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7、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8、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10.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 篇十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指导文件,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教学课程设置和提高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
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乘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课时安排: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
11.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兴趣与应用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下改变。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将数学问题与兴趣相结合
小学的数学课程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环环相扣的。要想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牢靠。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那么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1.从教学方法上改进,就要求一线的数学老师,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的思维模式
2.从教学形式上改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厘米、毫米”时,笔者让班上的学生以实物测量。让学生量一下自己手掌的长度是多少。有的學生在测量后说:“老师,我的手有8米。”学生哄得都笑了。接下来就这个手掌到底是8米、8厘米还是8毫米,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测量了这位同学的手掌,最后这个知识点每个学生都记得很牢固,并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应用中
单纯的数学学习很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培养他们热爱数学,引导他们寻找学习数学的兴趣外,还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应用中来。
1.用实物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导学生利用实物解决数学问题,能更准确地利用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如,计数单位中的“百”“千”“万”,利用实物计数,学生能更清楚地记住这些知识点。
2.变换思考角度,做好应用题的解答
二年级的数学会逐步涉及应用题,这一类问题一般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表述方式不同。在做这类题目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可以数字不变,将题目的内容转换一下,换成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这样解答起来,思路会更清楚得多。
教学实践得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学生热爱数学,就要从兴趣和生活应用中入手。
参考文献:
赵俊凤.浅谈创意法教育下小学二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1(04).
12.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 篇十二
一数学计算容易出错的原因
“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这是恩格斯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找出差错,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 只有清楚认识学生错误之后, 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算理,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从整个二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明显提升, 但计算错误时常出现, 现将错误整理归纳如下:
1. 算理不明
算理不明出现错误的情况并不是很多, 主要出现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未能领悟计算的正确算理。如进行进位以及退位减法时, 学生没有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数学意义时, 就会出现不理解进位与退位的算理而计算错误。
2. 认知结构不成熟
受到认知结构的影响, 相比加法和减法, 学生对加法更熟悉, 在做减法运算时, 经常会出现以下错误: (1) 65-28=43, 错误做法:个位5减8不够, 产生困难, 就用8-5=3, 但是不影响十位, 最后得到错误答案43。 (2) 43-25=68, 错误算法:当学生在计算时对加法的表象较深, 因此在计算时, 当个位相减后, 部分学生在十位上进行加法计算。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他们知道计算的算理, 但受到自身思维发展的影响以及盲目追求速度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在这类问题的改正过程中, 教师应当耐心与学生讲解错误的原因, 尽早让学生快速找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除此之外, () +9=11以及 () -7=17类型的题正确率不高。学生错误的原因在于:二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看到加法就是把两个数相加起来, 看到减法就是把大的数减去小的数。从而会在括号中填写错误的答案:20和10。当教师指出错误时, 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实际上, 二年级的学生还缺乏自主验算的意识, 学生如果能够自己检查一下填完后的式子, 就能够发现错误进行改正了。
3. 学习习惯不佳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之后, 都能够进行相应的运算, 为什么还会出现计算错误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 (1) 加减法混为一谈; (2) 进位退位标记不标上; (3) 进行列竖式计算时数位不对齐, 横式上的答案遗漏; (4) 书写不工整; (5) 有余数的除法做完之后不验证余数比除数小。
二培养计算正确率的方法
学生犯错误并不是无源可循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错误认真思考教学方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 重视计算教学, 加强计算训练
学生进行计算正确的前提是明确算理, 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数学的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学生明确算理之后, 举一两个例子内化方法, 再次遇到同样类型的计算, 就有相应的计算方法了。
熟练地计算技巧以及计算能力并非朝夕之功, 它需要每天坚持训练。
2. 培养学习兴趣, 规范计算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这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赋予计算更丰富的形式, 在题型的设计上更多样化,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助于提高计算题对学生的吸引力。
有了学习兴趣之后还要有学习方法和计算习惯, 在计算方面规范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非常有效,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抄好题目后与原题核对, 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 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 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要把进位的标记和退位的标记标上; (3) 书写工整, 避免计算出来的数字看错进行接下来的计算; (4) 列竖式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
3. 引导巧妙估算, 提倡验算习惯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 也要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近似数, 在进行计算之前,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算, 当计算完之后再看是否在估算的附近。最后要进行验算, 目前验算的方式有: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加法的验算, 用加法验证减法是否正确, 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 要验证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被除数是否等于除数乘商加余数等。
总之,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 分析错误原因, 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 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 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定能得到提高。
摘要: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三大基本能力之一。从学生的计算错误中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 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明确算理, 规范书写,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估算、验算技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关键词:错误原因,明确算理,学习方法,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李士锜、吴颖康主编.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三
本班学生情况分析:本班现有学生33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3人,通过上期的期终考试,我班的学生
基础知识比较的好,但也暴露出了一个缺点:就是学生在做比较灵活的题的时候不太爱去脑筋。需要在本期对学生这方面进行教育。提高本班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材分析:本期我们二年级使用了课改新教材,这给我们老师一个较大的难题。这和上期的教材在衔接上有一个过渡的时期。如何做好这一个过渡是本期面临的一个重点。
本期的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我们就需要用各种手段来展现课文的内容,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形象的认识课文的内容。
本期教学要求:
1、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并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应用题和计算题。
2、正确掌握除法和乘法的关系,并能用这种关系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不断的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将学生教育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做合格的人材。
4、使学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遇到不会的题要充分动脑筋
会用灵活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5、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本期教学的重难点:
1、抓住乘除法教学的关键,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
2、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根据题的要求提出自已的看法。
3、结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做到教书育人并重。
4、教会学生能正确应用解题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本期教学措施:
1、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针对学生制定好七期的教育教学计划。
2、认真上好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落实好基础知识,让学和生平时做好基础知识的过关工作。
1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九个单元: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一)、观察物体(一)、表内乘法
(二)、认识时间、搭配
(一)、总复习。本册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表内乘法
(二)。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外在假期中,有学生能够做到超前学习,本学期的知识也略有掌握。二(4)班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但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开小猜等,习惯不够好。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该依然将习惯培养放在首位。另外林家正完成作业非常慢,习惯边做边玩。二(5)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因此在在课堂上,多让学生探究方法、多采用生生互动的模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题意理解的能力。另外姚世霖、谢相宜、梁逸飞的理解能力较弱,要注重训练她们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姚世霖、梁逸飞书写依然不规范,因此对两位学生还需加强规范书写的训练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4、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点:能够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教学难点:从抽象中去理解平面图形中的角,并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进行计算。
3、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进行计算。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像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教学目标:
1、经历7~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
3、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半时、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合理利用时间的能力。第八单元:搭配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第九单元:总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梳理、总结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最有趣的事情,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初步建立总复习的方法,初步感受复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梳理、总结所学内容。教学难点:感知复习的方法及重要性。
四、教学措施
1.关注课前、课上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态。让学生养成课前准备先做好的习惯。课上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坐姿端正、发言之前先举手等习惯。
2.强化每日作业的准确率及规范度的要求。采取展示优秀作业、鼓励进步大的同学等激励措施,培养学生规范书写、作业本干净整洁习惯。
3.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生帮生”的结队方式,帮助学困生掌握知识。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在计算能力培养的方面,注重规范学生笔算的书写格式。采取课前“视算”、在家“听算”、每周一测等形式,达到计算天天练,最终学生能够熟练口算100以内加减法。
5.培养学生逐字读题、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预期目标:
合格率:100%
15.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 篇十五
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呢?下面就二年级的实践课《实践活动——测定方向》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思想上动起来
1. 教学观念动起来
数学实践课不同于常规课, 常规课重在新知的领悟以及解决想过的实际问题;而数学实践课重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链接。因此, 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观念上领悟, 让自己对数学实践课的程序和模式有新的转变。
教师要蹲下身子, 放下架子, 把自己融入学生的谈话中, 做一名真诚的听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是用孩子教我替代我教孩子。
2. 学习态度动起来
数学实践课中要让学生有自主的权利, 可以自己选择组员, 自己选择地点, 自己设计学习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生本”课堂, 让学生迈过心理束缚的那道坎。
二、课堂上动起来
1. 新知动起来
数学实践课中要让学生接触的既有已学知识的再现, 又有别于已学的知识。在课堂中让学生既要巩固已学的知识, 又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异同。
如苏教版数学第四册中《实践活动——测定方向》一课中, 让学生巩固的是八个方向的旧知, 又发现了本课中情境图中指北针并没有朝上, 而是斜着放的。我质疑:“不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这个图的方向, 怎么知道这个情境图中的方向呢?”
学生在讨论中, 不断有好的方法。
生1:按照指北针的方向, 画出一个十字形, 按照学过的知识就可以找出八个方向, 并标在书上。
生2:按照图上的方向, 逆向地想, 北的反方向就是南, 中间的方向, 在直角的位置就是一个东一个西, 靠近左边的还是西, 另外一边当然就是东了。
生3:虽然指北针不是朝着上面, 但只要稍微转动一下书, 斜着望就可以了。这样还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课本中的不同之处, 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效地与实践联系起来。
2. 探索动起来
数学活动作为一种载体, 肩负着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会合作等重责, 所以数学活动的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
数学实践课重在实践, 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验证自己的所学, 让学生感悟学习的快乐, 除了让学生明白本课的知识点, 也让学生懂得探索的方向和过程。
常规课堂中学生展示得比较多, 而数学实践课中重在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上, 探索自己的所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合理化、常态化。
课堂中学生可以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设计好思路, 在学习小组中表明自己的观点,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路。因此, 开展制定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 抓住其兴趣点, 创设好活动的情景, 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行动中动起来
课外的数学活动是课堂数学活动的延伸与加深, 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的重要体现与保证。因此, 我们要注意把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数学实践课中学生真正动的地方在课堂之外, 那么课堂之外的学习就要合理安排好, 运作好。
1. 领导好组员
如在苏教版数学第四册中《实践活动——测定方向》一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帮助书上的小朋友解决了问题。那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现在你想走出教室去测定一下吗?我们每小组四人, 选一人做组长, 一人记录, 两人测定。”这样, 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 顺利地完成分组的任务。
2. 制定好方案
让学生分好小组后在组内制定好方案:哪里的建筑物容易区分, 容易记忆, 容易表达。测定方向时要注意什么。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在小组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责, 让他们在活动时既分工又合作。这样, 学生在准备中会有明确的行动目标, 能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3. 汇报好成果
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有机融入课外时,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 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价值观等。根据分工与合作, 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课外的学习任务, 而真正检验学生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学习成果。
如在苏教版数学第四册中《实践活动——测定方向》一课中, 学生的汇报如下:
生:我们小组通过选举, 选出了组长, 并有组长对我们几个的任务进行了分工。我们小组还通过商量, 确定好以幼儿园为中心, 对于八个方向的测定……
通过汇报加强了学生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 促进知识间的建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计划二年级数学】推荐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07-14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表07-03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07-21
二年级数学上教学工作计划08-1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西师版)10-22
二年级数学学科上学期的教学计划10-14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07-04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7-09
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9-10
六年制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