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10篇)
1.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一
领悟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精神
曲洋初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曲洋初中将以此为契机,举办“领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以“立德树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旨,以“领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为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积极探索能够承载更多思想信息并能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去的新型德育范式,更好的将传统精华内化于青少年的心智,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廖峰林 副组长:王贵龙 刘德财
成员:曾金石 张剑 肖毅 杨泽斌 谭爱民 周国霖 何太阳 葛微波及全校语文老师班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何太阳具体负责
三、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将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追求培植于心。
2.广泛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4.探索适合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新途径。
四、活动内容和形式 1.营红色氛围
利用宣传栏张贴英雄烈士的头像和事迹介绍,班主任任课老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成知“红色”晓“红色”讲“红色”的氛围。
2.观革命影片
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各班利用班会课或晚自习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爱国主义革命教育为主题的红色影片,语文老师布置观后感的写作,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
3.唱红色歌曲
要求每生学唱(2-3)首革命歌曲,学校利用音乐课教唱红色歌曲;课前五分钟大力开展红色歌曲传唱活动。通过红歌演唱,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旋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4.讲“红色”故事
各班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红色经典书籍,语文老师组织好,有计划地开展讲革命故事活动,从而感受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5.选“红色班级·红色青少年”
通过抢做“红色班级”、争做“红色青少年”的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感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曲洋初中
2013年5月6日
2.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二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迅速发展,为国家GDP的增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江西、浙江、武汉、延安、南京、上海等地相继提出了“红色旅游”,在国家与各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央、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都拟定了相关的文件和规划方案,列举规划具体的革命根据地为红色旅游景点,这种举动更加推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做了铺垫。
二、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
发展红色旅游,首先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重新去了解、认识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在红色旅游业中挖掘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更有目的、更有效地发展红色旅游业,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更能起到保护红色文化的作用。
(二)探讨如何发展红色旅游,达到传承红色文化的效果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销售模式,即营销方案,当然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也如此。红色旅游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无法激起人们参与的兴趣。首先要通过某种方式阐述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以及能体会到的感受。只有通过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亲自投身到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中,理所当然,红色文化会被更多的人更加深刻的记住,从而达到被传承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需要被传承的市场意义
(一)传承的价值
当前这个经济体制下,物质成为人们积极追求的东西,红色文化是特殊的文化,通过对这种文化的认识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正能力,这些积极的正能力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它证明了中国的诞生于发展。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包含了更多的爱国精神与革命精神,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中的革命胜利理论、党政指导社会发展等等,而当代价值主要为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等等,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传承的效益
红色文化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种精神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是觉有指导思想建设的意义,其具有旅游消费低、周期活动、组织性强等特点,综合了不同的旅游资源。通过红色文化的继承,如建立革命旅游纪念地等景点,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带动该地区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另外也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它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业、交通事业、通讯行业、种植业等各种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传承的营销
红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承载着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销是有很多理念也方法的,为了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必须采用资源整合的营销方案[2]。不能靠单纯的产品销售为目标,要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与管理理念、审美方式、旅游形象结合起来,让旅游者有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旅游目标,让旅游者主动的传播红色旅游的好处,进而获得有效的传播感染力。
四、探讨红色文化传承的途径
基地建设的内容包含革命文物的保护、红色产品的开发、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等多种,在此处就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探讨。传统的媒体对传播红色文化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传承红色文化,必须要改革,要采用新型的传播媒体和新的高科技力量对红色文化进行大力度的宣传[3]。如何借用这些改革后的方式,是红色文化传承者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传播的方式、手段与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例如大型的舞蹈剧、中国现代京剧等具有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值得提倡,激发观看者思想上的共鸣。高校采用实践课的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高校免费开发教育资源,另外最重要的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的手段就是改革,任何行业都存在改革,红色文化急需采用新的传播方式被传承下去。采用直观的表演形式把红色文化演艺出来,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这样的演艺作品会被一代一代的人传承。
五、结论
3.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三
【摘 要】红色资源是我国的重要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现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红色文化中传承了我国优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和信仰,融合了我国人民的勇于斗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品质。本文主要是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基因;精神
1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化基因的传承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保护,有效传承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2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
我国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加强党政工作的建设,通过有效的依托红色资源,能够给党政工作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能够为党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为标杆。我党在开展建设制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人物作为代表,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支柱作为保障,这其中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3.1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
想要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传承作用,需要对红色资源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挖掘,主要包括红色资源的起源、表现以及内涵等方面。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地区较多,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全面有效的发掘,针对革命先辈们遗留下的物品、精神和活动轨迹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相应的可以建设一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对于这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域中存在的各项文化内涵和精神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充分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1]。
3.2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将其中存在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行有效展现,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仪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比如说在每年的“七一、八一和十一”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文化之旅,让现代人们重走当年革命先辈的路途,组织人们积极参观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各个革命先辈纪念馆以及各个重要的根据地等,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兵下队、老兵退伍的时间段中,组织人们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的表演活动,人们在一些红色文化形式的教育之下,能够更加充分的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传承的那种基因和精神。第二,经常性的重温一些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之中积极代表和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说一些《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以及《挺进大别山》、《铁血红安》等影视剧等,通过对这些经典进行经常性的重新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加全面的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第三,积极创作一些红色文化的精品作品和活动。使用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更加调动和吸引人们的兴趣。创办一些红色文艺小分队,在各个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区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通信手段,比如说微信和微博之类,设立一些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定期发送一些红色文化的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各种基因形式[2]。
3.3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有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基因进行全面传承,需要对红色文化的传统进行有效延续,提升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党积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公信力,使用红色文化锤炼战斗精神,使用红色文化涵养我党的坚强性,使用红色文化来提升党内凝聚力。将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向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延展,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比如说在开展抢险救灾等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作用,使用红色文化资源来锤炼共产党的战斗精神。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是老区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出的,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信仰,在开展当今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红色文化作为良好的指导[3]。
4结束语
红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需要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硕伟.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4):142-144.
[2]胡遵远.挖掘党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金寨县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教导切实抓好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J].铁军,2016(6):29.
4.关于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篇四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源流。
这其中,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持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由于文化概念非常宽泛,我们不可能一堂课把所有内容都涉及到,今天着重谈的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炎黄二帝的传说,表明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红色崇拜”。而将这种“红色崇拜”转化到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应该是从“过年”开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夜,就要闯进我们祖先居住的村落,伤害人畜。为了免遭“年”的攻击,祖先们只好在这一夜逃离村庄,躲进山林。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下午,正当祖先们扶老携幼大撤离的时候,从村口走进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叫大家休要惊慌,他有办法制服“年”。祖先们哪敢相信,还是迅速撤进了山林,不听劝说的老人独自留在村子里。老人住进一间屋子,在大门上贴上红纸,在屋子里点起红灯笼,静候“年”的到来。是夜,“年”按惯例准时入侵。可是,当它看到老人门上贴的红纸和屋里点亮的红灯笼时,大为惊恐,未敢搜寻人畜便狼狈逃窜了。正月初一早晨,“避年”的祖先们返回村庄,迎接他们的是安然无恙的老人。祖先们急问其方,老人据实以告。从此,祖先们再也不用逃进山林“避年”,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贴红纸,点红灯,安然度过“年”来之夜,叫做“过年”。从此,“红色”就被赋予了“避邪”与“吉祥”的含义。中华民族因此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岁月无法流逝的“红色情结”。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的是红、黄两种色彩。远眺故宫,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红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红头文件”等。
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电影插曲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之色、高兴之色,是吉祥之色,是发达之色,是阳刚之色,是坚强之色。所以,只要是喜庆之事,都离不开红色;没有了红色,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在汉语里,“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红色也代表光荣。“金榜题名”是红榜,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
红色代表美丽。因为喜欢红色,便赋予了“红”以美的含义。“红颜”一词就是指美丽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挚友称之为“红颜知己”。
红色代表革命。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未能分离过。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瑞金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总以写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诸如:《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即是中国的“国色”。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曾记得,2005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红色衣服出来迎接,连她戴的帽子都是红色的,表示对中国国家元首和中国文化的敬意。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是用血换来的。据此,我们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专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是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
(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具体可以概括为革命和建设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人”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革命和建设有着一定影响的志士和为革命建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建设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已经经历或必将经历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直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
二、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兴起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转而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小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红色作品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水平和创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遗憾,但正是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增添了一份无法复制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二)红色文化的地位作用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其一,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三,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等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3、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价值。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程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红色文化的经济开发价值。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
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工作实践,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今天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蕴含的先进文化,就是明天的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要以深化研究为基础,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宣传普及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有以下2个方面:
(一)加强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不断丰富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
首先,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实行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鼓励文物博物馆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第二,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加强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及时把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改扩建革命纪念设施应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不得未批先建、边报边建。第三,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做好革命文物的对外开放,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完善革命文物改陈布展管理机制和支持政策,深化研究、及时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建立展陈内容和解说词研究审查制度,增强展陈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如用好新媒体技术,通过扫描纪念馆的景区公众二维码,即可用手机进入“智慧纪念馆”,通过VR等多媒体技术,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解馆内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等。打造党史、党性等教育基地,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二)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
新时期,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百姓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需要不断创新路径和模式。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精心谋划、不断推出有影响的红色文化专题、专栏,实现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常态化。不断推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红色精品力作,正确回答人们的关切,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积极创作党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小说、影视作品、话剧、情景剧、戏剧、文献纪录片、红色歌曲等,借助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等,不断推出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学艺术精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红色文化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抒情、为后世立范。进一步创新有利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培养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党史文化企业,创新党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红色文化产业,尤其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党史文化作品,加大史志网站和公众号等媒体建设力度,规范红色信息传播秩序。
四、福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和目前我们开展的工作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抗争史,又是一部奋斗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烈,沉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福州是福建省最早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地区,是闽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地、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城市运动和游击武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能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为推动红色文化强市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建设新福州提供了强大的“红色动力”
一是突出“服务现实”,深化党史研究,红色文化的挖掘成果为福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福州市自1981年恢复党史机构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现实”,响应时代召唤,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需要和群众需求,研究、编写红色历史;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在增强红色文化生命力,为福州文化发展注入源动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开展党史正本研究。完成《福州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福州历史》(1949-1978)《福州革命史画册》《福州革命老区》《福州革命遗址通览》《十九路军在福建》专著等。注重既写人也写事抓好党史人物研究。编辑出版了《福州英烈》《福州革命烈土传略》《中共福州党史人物辞典》等书籍。注重对本地实际状况的概括和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加强专题研究。完成《二战时期福州团组织初探》《试论“大众社”》《福州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等数百篇研究成果。注重挖掘鲜活、生动、典型的党史资源加大资政研究。完成《习近平在格工作期间执政理念与实践专题资政研究成果汇编》等资政课题。
二是突出“创新发展”,加强党史宣传,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福州人民心中不断获得思想和情感的认同。
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精心谋划,积极创新,不断推出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党史文化专题、专栏和艺术作品,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开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以各类展陈为依托,创造性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借力新技术、新科技、新兴传媒如红色动画、红色教育视频、红色歌曲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先后举办闽赣省委暨紫山革命斗争史迹陈列展,福建新四军抗战史暨福州抗战史陈列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中共福州组织成立90周年专题图片展,以及红色书画剪纸作品展、主题展等多种展览。
以艺术创作为着力点,打造红色文化宣传精品工程。积极创作红色影视作品,先后创作的《高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地下航线》《新四军孤胆英雄——王明星》《抗战印记》等影视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福州革命历史和革命先驱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开展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红色文化的艺术创作成果使大家在喜闻乐见中不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思想和情感认同。
以“六进”活动为触手,推动红色文化宣传深入普及。推进党史文化深入乡镇、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军营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六进”主题活动。发放红色文化宣传册、党史书籍、资料、刊物十余万册。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深入乡镇村居、一线党校、市县直属单位、高校、中小学等作党史、国史等专题讲座达数百场。
以新媒体为前沿载体,推进红色宣传平台多样化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创建党史宣传多样化平台。建设党史网站,开通“福州党史”等微信公众号,建立短信宣传平台等,推进红色宣传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通过新媒体等前沿载体,及时回应人们关心、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决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三是突出“启发示范
”,强化党史教育,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在福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得到广泛传承。
打造特色基地,红色资源的教育示范功能不断增强。从1990年开始,福州市利用革命遗址先后打造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余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的47处,市级党性教育基地的14处,国防教育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等50余处。通过基地开展党性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等,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接受红色洗礼,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
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开展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充分利用全市革命遗址资源,每逢
“七一”“八一”“国庆”“清明”等重大节日,部队、大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组织人员到各类纪念设施等革命遗址现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参观学习,在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成为常态。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场馆和各类教育基地,组织“
重走长征路
”等体验活动,观看珍贵历史照片、塑像,以及战争实物如炸弹、手雷、枪械、大刀、马灯、织布机等,生动再现革命前辈和革命老区人民的英雄事绩,让前来瞻仰的人对先辈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奉献使命。
四是突出“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软实力在助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了强劲动力。
加强革命遗址普查,加大分类保护利用力度。福州市自
2000年开始对革命遗址开展调查登记统计工作,先后更新普查数据5次,目前全市革命遗址共计
290处。根据遗址情况,分清权属,区分优劣,进行分类综合保护。相当数量的革命遗址申报成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革命遗址列为国家级和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达102处。许多遗址列入到挂牌保护,有的在遗址处建立了纪念碑、亭和石刻,不少遗址通过修缮建立了纪念场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各县(市)区都加大投入,改造升级纪念设施,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已逐步形成规划合理、特色鲜明、教育功能完整、保障措施有力的格局。
发展红色旅游,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通过打造永泰县青龙瀑布全域旅游+红色文化精品示范景点区、福清一都红色旅游区、马尾船政、三访七巷历史文化名街、长乐南阳省委旧址、连江透堡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民众在参观红色景区、瞻仰革命遗址中,深受先辈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感染,激发受国热忱,在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着红服,参加各类体验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献身民族伟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不断转化为建设新福州的强大动力,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如连江县透堡镇,福州著名的革命老区,闽东革命的发源地,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写满了英雄的壮举,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近年来,透堡人民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历史,保护修缮改造红色遗址群,编写和推广红色乡土教材,红色领航工程成效凸显,干部队伍精气神不断提振,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多年高速增长。2017年又引进总投资四亿多的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农业和民生养老等招商项目。在红色引领下,透堡镇经济社会全面腾飞,老区人民幸福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强。
五、当前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存在的不足和下步的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福州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与其它各地、各省市相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从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来看,首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2016年7月,市委召开协调会,决定成立由市民政局、市文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编办、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等多部门参与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开会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整改和落实措施。通过联席会议的部门联动,强化责任分工,搞好部门协同,推动包括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在内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入实施。2018年我的一篇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红色文化课题再次专门提及,并以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向市委办公厅张忠秘书长作了专项报告,但目前这项联动机制还未形成,联席会议还未建立,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近年来,各省市对革命遗址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市制定并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走上法治化轨道,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宝生还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明确大遗址保护法律地位,将其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在我省,龙岩市2017年制定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将红色文化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法制轨道,列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三明市2017年也出台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而我市目前虽有组织制定《福州市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尚未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不利于革命遗址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是保护措施还不够有力。有的地方对革命遗址的管理重视不够。有的权属私人的革命遗址,因未受到保护管理上的指导、监督,遗址内设施损坏较重。比如,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的王助烈士纪念馆,里面的照片、字画、展板脱落掉地,有的都霉变看不清了,损毁程度令人震惊。有的革命遗址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或被忽视,或被戏说。闽清县宏琳厝景区的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旧址,许多导游解说员对项南、舒诚、张徽等同志在此干革命的历史不清楚。此外,不少革命遗址在郊县山区,复杂的地理位置和福州地区常年多潮湿暖热的气候对遗址保护带来不少困难,现有革命遗址中,保护一般和较差的达111处,占遗址总数的38.3%。
四是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有的革命遗址利用简单、展示形式单一。主要是陈列布展模式简单,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对革命历史内涵的深度挖掘,社会影响力不够。利用革命遗址开发的红色文化精品还不够多。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不够丰富,虽有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讲,数量不足,挖掘不深。
(二)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来看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连接一切”,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迭代,但宣传的内容却还不够丰富、形式还显得保守、手段比较单一,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与进步缓慢的产品供应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同时,在网络信息的空间里,各种观点泥沙俱下、鱼目混杂,这都对主流宣传带来了冲击与压力。具体表现在:
传播方式与技术的融合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VR、AR等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难以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提升红色文化的展示和传承的成效。传播方式与产业结合的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结合上,如通过影视传播,通过情景剧、歌舞剧、话剧的传播明显不足,难以增强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穿透力。传播方式与群众的联合上不足。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依托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将红色文化以新颖的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扎下根、培养感情,用现代的方法如音乐舞蹈史诗、优秀红色书刊等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上还不够。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大党史大史志的格局形成不够,史志部门与其它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的充分沟通、融合、协调、参与不足的问题,也有各级各有关领导的关注度、推动度不够的问题。实际上,与全国各省、各地市相比,福州市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党性、廉政、国防等教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是有不少差距的,总之,要让福州的革命遗址“活起来”,红色文化“转起来”,红色基因“扬起来”,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持续绽放红色光芒的路还很长,这方面,史志部门应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纵横向联接作用。
六、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下步的努力方向
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下步主要努力方向我认为应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从物质层面来看
再版《福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州市2010年开始革命遗址普查,2012年在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当时编纂选入的革命遗址有近220处,经过近年来的再挖掘补充,现有登记统计的革命遗址已达290余处,加上第一版通览中,有的革命遗址史实叙述不够完整,个别地方还有错漏之处,因此,再版《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保存珍贵文献史料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同时,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利用革命遗址配合组织、宣传、文保等部门打造特色教育基地,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现场教学、红色故事会、访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全市党员干部到革命遗址寻根问本、锤炼党性、触及思想灵魂,坚定理想信念。
编好红色故事。这些年来,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的红色故事比较缺乏,展现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图文影像资料不足。上世纪90年代,市委党史室编纂出版了《福州英烈》系列丛书,这是一套非常好的适合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材,但因时间长,书稿纸张质量差,字体小,字迹模糊,加上文字叙述单一,内容不活泼,可读性不强,达不到宣传普及效果。建议对这套丛书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面进行修订再版和普及,通过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将福州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充分展示出来,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强烈共鸣。
编纂《福州市红色文化图录》。根据市委宣传部《福州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任务分解方案》,党史部门应积极参加红色文化图录的编纂工作,图录相对于革命遗址通览,内容更加丰富完善,除了硬件资源外,还有红色标语、故事、抗战解放等软件文化资源,还有红色文物的定期排查并建立排查档案机制等。这项工作史志部门虽不是牵头单位,但红色文化图录实际上是党史部门必须收集整理和保存的重要红色文献资料,对于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要积极与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等有关单位沟通,大力参与、抓紧推动这项工作的尽快落实。
编辑出版《红色记忆》系列图书。近些年来,各县(市)区搜集整理的红色文化相关文物和文史资料、口述历史资料十分丰富,编辑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材料,如《业绩长留山水间,丹心永志史册中——记连大妹同志的革命事迹》《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忠诚战士——俞洪庆同志光辉的革命一生》《抗日功勋昭日月——缅怀抗战英雄陈金来烈士》《中共福清县委机关原址修缮感言》《留取丹心照汗青——记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陈吓垱烈士》《罗源红色记忆》《民运春秋》《高家大院的红色记忆》《永不消失的彩虹》《暗夜里闪烁的簇族星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散存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编辑形成一套具有整个福州特色的《红色记忆》系列图书并开展“六进”,将极大地推动红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进一步深入。
(二)从非物质层面来看。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推动形成大史志格局。
加强请示报告,推动尽快建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也不只是我们提出来,全国重视红色文化传承的不少省市县都建立了类似机制,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也提出成立革命文物保护联盟组织,和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相近。因此,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应刻不容缓,史志部门在这项工作上应主动靠前作为。
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史志格局,为建设有福之州提供强大的“红色动力”。从职能和作用发挥上看,建议由一位市领导主抓,由市委宣传部或市委办公厅牵头并处理日常工作,文广新局、名城委、民政局、文物局、数字办、史志研究室、财政局、编办、规划局、旅发委、文联、建委、教育局、科协、社科、经信委、市属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部门共同参与。同时,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制定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订立规章制度;精心部署各项工作,抓好分工落实,并强化主动作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来之前,史志部门有责任去推动这些问题落实)
出台法律法规,推动革命遗址走上法治化管理轨道。编制《福州市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规定》,对革命遗址遗迹的范围、保护管理模式、经费保障、保护管理的措施(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的普查、认定、公布、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日常巡查及报告制度、责任人的确定等)、开发利用的规定、处罚办法等进行立法,推进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提升。
提炼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县都加大了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的研究,阐发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宣传、推动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深入学校、乡镇村、社区、企业、机关、军营等,发挥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独到的宣教作用。福州市多年来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对于本地区革命老区精神的提炼研究和阐发还是空缺,我认为这块研究应尽快填补,建议设立“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研究”专项,组建研究课题组,加强与中央和省市有关学院的合作,调动各方力量深入研究阐发福州革命老区精神。这方面也要发挥好史志学会、闽浙赣革命历史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加大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挖掘利用。多部门协同,加快打造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福州特色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在延展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旅游时段从而增加旅游客流量上下功夫。此外,尝试举办一些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全省性重大旅游文化节,提升我市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大对导游解说员的红色文化普及,提高导游自身素质和解说质量,防止在红色旅游景区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联席会议制度可心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大力发展影视动漫产品都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得到解决。
二是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产品,讲好福州红色故事。
福州市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震撼人心的红色影视动漫等产品,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功能一度比较弱势。实际上,能搬上影视屏幕的福州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非常多,比如,位于福州市西洪路边的鸡角弄,被市民称为“福州的雨花台”,先后有180多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英勇就义,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长年不为多数人所知。再比如,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福州,血战降虎,解放罗源县城,特别是600多位英烈遗骸长眠于连江桃源梧桐战场,惨烈的战斗和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样不为福州人民所熟知。闽东革命策源地的连江,是福州最早建立革命政权的地方,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动暴动、建立政权和武装,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同样不为多数人所悉。等等红色文化故事都是搬上荧屏等红色产业的有力素材。史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甚至主导这些红色文化走上屏幕等各类文化产业,用百姓的视角讲故事,以艺术的方式讲故事,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作品,电影作品如《先驱者的足迹》《征途》《红色闽东》等;电视连续剧作品如《为了解放》等;
纪录影片,结合福州解放70周年口述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拍摄制作《福州解放》纪录影片,为保证质量,影片制作不必要限定在“八一七”福州解放日播出。制作完成后,引入各级党校、大中小学校和全市各类教育基地,作为福州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电教片长期使用。
话剧或舞蹈剧作品,如《福州“雨花石”》《地下航线》《暴动》或《方尔灏》等人物话剧作品。
戏剧、音乐剧作品,如《根据地》《红色记忆》等。
动漫、动画、VR、AR等产品,从群众需要出发,精选红色文化成果,开发形式多样的作品,以适应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不同载体的传播需要,以动感内容激发群众动心动情,让群众在短时间内能够基本了解福州红色文化。
开发红色游戏项目,让网民在游戏中了解福州革命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和革命经历,接受红色洗礼。
三是建设网上纪念场馆。
在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推动缓慢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先行建设网上纪念场馆,以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方式。比如先尝试建设比较简单的福州抗战网上纪念馆,通过3D全景式展示,让用户身临其境体验抗战。根据成熟后的推广情况,再考虑建设网上福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或史志馆等,网上纪念场馆的建设既可以作为实体纪念场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为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网上纪念馆的生动展示与传播,将有力吸引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和体验,对推进爱国主义和党史党性宣传教育,促进我市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
四是推动史志讲坛尽快走出去。
史志讲坛是成果转化交流的一个好场所,但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史志成果转化不能仅在系统内部作局部交流,应尽快推动走向机关、各大中小校、党校、乡镇(村)、社区、企业、军营等社会各领域。这方面除加强自身素质的锤炼提高外,重要的是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纵横向联系,让全社会了解福州红色文化,感受福州红色文化精神,在红色文化的浸染熏陶中汲取不断向上的前进动力。
最后对当前史志文化的期刊、公众号、网站的传播方式谈一点看法和建议。期刊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媒体的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已明显落后,许多部门的期刊已不为人欣赏,免费赠阅的编得再好的杂志,好多连封签都没有打开就扔到垃圾箱去了,因此包括史志在内的很多刊物受众面都不广,大多也只在系统内发放交流,另外作为文献资料予以保存。所以对这种传播方式期望值不能高,不出错是最基本的原则,当然編得精致一些自己也可以陶醉欣赏一下。
微信公众号是近几年出来的新生事物,一经面世就有门类繁多的各类公众号充斥互联网,人们接受公众号信息已经应接不暇,给史志公众号的传播带来极大压力。实际上党史公众号推出来时,从时间上讲就已经是马后炮了,加上推出的力度也不大(领导实际上也不够关注),其传播的点击率、影响力早就大打折扣。目前,整合后史志公众号仍然受到其它各类公众号的冲击,其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靠自身是难以根本扭转的。我的设想是,主动与市直机关工委或市委组织部沟通,将我们的公众号关键内容与“一线福州”“福州机关”等公众号进行充分融合。通过这种抱团式的打造整合,才有可能快速提高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史志网站的传播实际上也存在这种问题,普通的网站受各类新媒体的冲击,受关注度一样越来越式微。同样,在发展自身的情况下,也要考虑主动参与其它大的门户网站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当然还有一个学会,但因为是空架子,实际上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可以利用学会的名号办一些诸如系统内学术讨论等方面的事情的。
5.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五
发布时间: 2011-8-16 8:59:29 被阅览数: 7 次 来源: 京珠管理处大悟管理所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传承红色文化
创新党建工作
以跨越式发展新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党委书记王凡昌在庆祝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党委中心组第三次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
(2011年6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第三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主要任务是:共同回眸党的光辉历程,表彰先进典型,重温入党誓词,激励全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振精神,锐意进取,创先争优,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先行跨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建生机活力日益彰显
再过两天,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0岁生日。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造力、最有凝聚力、最具战斗力的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倍感自豪。回顾湖北京珠高速公路管理处十年来的发展成就,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十年来,在厅党组的坚强带领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京珠管理处始终坚定党的必胜信念,秉承党的优良传统,创新实践,创先争优,党建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去年“七一”以来,管理处先后荣获“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湖北省杰出青年文明号”、“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荣誉称号,顺利通过省直机关工委党建工作考评,鄂南管理所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鄂北管理所荣获“湖北省优秀职工书屋示范点”殊荣,累计24个单位和集体受到厅级以上表彰。
管理处党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主要实现了“五个坚持、五个加强”。
(一)坚持以学习作为第一需求,党员队伍素质得强。一是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成果丰硕。处党委紧扣当前形势,坚持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带头撰写学习记录,带头宣讲政策,带头汇报学习体会,围绕各项工作目标组织召开了4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近1000人次,真正做到了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二是各支部都坚持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委书记、总支书记讲党课在管理处上下已经蔚然成风,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实效。
(二)坚持把基层作为第一阵地,党建平台实现多元整合。一是积极完善“网上京珠党校”。针对党员分布散、流动快、变化大等特点,利用门户网站等平台建立了“网上京珠党校”,设立了京珠党校、组织生活、党员论坛、党员管理四个子栏目,初步形成了集同步教学、网上辅导、交流互动、在线讨论于一体的教学体系,拓宽了党员学习的平台。二是以人为本,实施全员健身活动计划。结合岗位特点,大力实施 “一线职工一轮班一次列队训练,路政队伍半年一次体能测试,机关职工一天一次工间操”的全员健身计划,并为每名职工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职工健康隐患实施跟踪式服务,营造了“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团队氛围。
(三)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坚持落实党委议事决策制度,为“五好”班子建设提供保障。实行每周一次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处长办公会制度、每季度一次党委会议事制度和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每年一次民主生活会制度。对涉及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班子组建、重要干部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都组织专题调研,进行科学论证,集体讨论决定,促进了班子的团结与和谐。二是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始终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始终坚持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注重向艰苦的地方倾斜,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干部格外关注。一年来,两名提拔的中层干部、三名交流干部民主推荐票均名列前茅,得到了群众公认,营造了谋事不谋人、专心干事业、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四)坚持把典型作为第一导向,创先争优实现全面推进。管理处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公开承诺、组织评诺、督办检查、结对共建、培树典型上均成效显著。一是在深化学习中创先争优。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京珠品牌的提升工程和时代潮流,坚持理论讲解与专题辅导结合、领导带头与活动带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激发广大党员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在狠抓落实中创先争优。认真实施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将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纳入考核和民主评议等“四步走”流程,确保党员公开承诺取得实效。全处230名在职党员按照“不浮夸、不务虚、不拔高”的原则分别签订了公开承诺,制定了“年初有承诺,季度有检查,半年有通报,年底有总结兑现”的检查督促机制,全面开展“五亮五比五创”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三是在勇争一流中创先争优。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中心工作,与提升员工士气相结合。不仅分岗位、分部门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活动,营造了“敢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在刚刚结束的全省高路系统职工运动会上,京珠管理处87名运动员在7个项目中奋勇争先,以142的总积分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荣获了“优胜单位奖”、“优秀组织奖”的荣誉,健美操、男子篮球、乒乓球男子团体、乒乓球女子团体、拔河等五个团体项目获得冠军,多个个人项目进入前六名,运动员们以高昂的竞技状态再一次为管理处先行跨越年谱写了新的荣誉,也再次展现出京珠管理处职工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
(五)坚持把廉政作为第一要求,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已见雏形。一是广泛开展了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争作勤廉表率”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观看警示教育片《学廉政准则 做廉政模范—52集系列情景短剧》,全体党员干部完成了《廉政准则》对照检查工作,签订了“廉政承诺”,召开了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廉政准则对照检查”专题民主生活会。二是严格落实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六个全覆盖”,建立了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处党委与各党总支、各党总支与党支部、各党支部与纪检监察员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建立了三级督办制度。集中力量编印了《京珠管理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手册》,加大了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和监督力度,建立了近100个职能岗位的腐败风险点及工作流程图,进一步完善了腐败风险教育、排查、预警、化解工作机制,取得了廉政意识明显增强,风险防控扎实有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的阶段性成果。
二、牢记使命,创先争优,全力保障湖北京珠先行跨越 回顾成绩的取得,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这得益于省交通运输厅等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管理处党委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得益于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湖北,尤习贵厅长在厅党组七一表彰大会上也再次强调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肩负使命,勇担重任,进一步明确方向、明确任务、明确重点,把握湖北交通先行引领、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为湖北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积极贡献。当前,目标任务已进入攻坚突破期,服务品牌进入全面深化期,标准化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发展方向进入战略转型期,湖北京珠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工作状态,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深化学习、从“五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抓自身建设,把夯实基础引向深入。党建工作要始终做到着眼于基层、立足于基层。当前,我们要着力从完善党的重大决策机制、健全党的基本组织、增强服务中心工作的本领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规范的议事决策机制,谋求班子建设新发展。二是要着力实施基层党工团组织结构调整。按照“把支部建到一线”的原则,在符合条件的站所建立独立党支部,进一步扩大支部组织覆盖面,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三是围绕“先行跨越年”各项工作目标,努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要以费收“先行保障杯”竞赛活动为核心,进一步强化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以传承“国检创优”精神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程养护管理,确保道路养护质量指数MQI值始终保持在95分以上;要以 “文明交通示范路”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文明执法理念,不断提升路政执法的整体形象;要以打造“星级服务区”为目标,全面开展“星级同建、品牌共创”活动。
(二)抓创先争优,把公开承诺引向深入。按照既定实施方案,从今年7月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将进入深化提升阶段,此阶段将持续一年时间,自下半年开始,我们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全面开展“创先争优在岗位竞赛”活动。要充分挖掘我们在窗口服务、路政执法、道路养护、服务区管理、机关效能建设等各领域各岗位的工作潜力,认真开展以“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技能,创一流业绩;比服务,创一流作风;比团结,创一流队伍;比奉献,创一流形象”为目的的岗位竞赛活动,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进一步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二是集中开展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深入总结各单位一年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的总体情况和特色经验,全面展示各基层党支部、广大党员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促进各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更好地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一次集中评诺活动,深入推进践诺履诺。承诺是基础,践诺是保障,评诺是关键,要重点对照年初制定的“实事承诺”进行个人自评、党员互评,使承诺有监督、履诺有检查、兑诺有保证。
(三)抓齐抓共创,把文明创建引向深入。一是要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是创建文明单位工作的全国最高荣誉,是一个单位各项工作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典范。它反映了一个单位整体文明水平,多年来,京珠管理处在文明单位的创建步伐中已取得了屡屡战功,可以说,与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仅隔一步之遥,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创建意识和参与创建的自觉性,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单位的文化品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争圆满完成考核验收工作。当前,第一个重点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建党9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第六届全省交通职工《先行颂》文艺演出活动,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以一流的业绩向党的生日献礼;第二个重点是要全面启动结对共建文明新村活动,充分发挥省级文明单位服务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表率作用,积极开展与大悟县阳平村的“结对共建文明新村”活动,确保共建项目如期完工,配合做好验收检查工作;第三个重点是要着手准备“通车十周年”纪念活动,热情讴歌京珠管理处十年风雨历程中的发展成就及辉煌业绩,为展望未来发展宏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奠定基础。
(四)抓机关建设,把转变作风引向深入。一是全面启动“四定一保再延伸,服务基层大访谈”活动。机关25名中层干部要严格按照“五个在一线”、“六个必访谈”的要求扎实开展“四定一保下基层、访民情、知民意”活动,建立“点对点、人对人、一对多”的帮扶机制,工作组要在机关所有中层干部中实现全覆盖,访谈对象要在所有基层站、所、队的职工中实现全覆盖,年底,管理处将组织专班对访谈情况组织检查。二是进一步强化机关综合绩效日常考核。前期,管理处在反复讨论、调研的基础上对《京珠管理处机关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也对相关检查情况进行了全线通报。为进一步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在全处范围干部队伍中重点开展三查:查岗位值守情况,杜绝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岗现象;查工作作风情况,着力解决纪律松弛、工作涣散的问题;查休息日值班情况,确保节假日、双休日期间政令畅通。希望全体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发挥机关龙头示范作用,为全处职工做好表率。
(五)抓廉洁自律,把勤政廉政引向深入。党的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建国初期,我党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强调加强廉政建设,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一直以来,京珠管理处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建党90周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更加坚定的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务求实效,力争取得廉政建设工作新成效。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厅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和部署,坚持贯彻《廉政准则》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有关要求,算好个人的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带头为树立湖北京珠良好形象做好表率;各级党组织要以“廉政阳光六同长效工作法”为根本,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深入开展向身边的勤政廉政典型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弘扬廉政精神为动力,努力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廉洁从政的好党员,好干部;要深入体制机制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大源头治腐力度,推进中心工作与廉政建设良性互动,齐头并进。
6.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六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暨五四青年节,更好地发扬与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我机械系团学会编辑部于2011年4月20日至4月26日独立组织举行了以《传承红色文化,勇担历史使命》为主题的征文大赛,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各系同学,经过部室成员的积极筹划,共接到60余篇各系优秀来稿,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取得的成功之处:第一:本次活动是我编辑部独立组织,全校范围征集作品,征文的范围大,随之难度增加,我部室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将征文信息传达到各系。组织,筹划做的比较好。第二:征集到的作品较多,尤其机械系的同学更为积极。第三:活动中部室成员分工明确,活动在顺畅的状态中始终。第四:活动主题较好,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激发了同学们积极的爱国热情。
活动还有许多的不足:第一:来稿的数量乐观,但来稿不均匀,各系来稿量偏差量有的很大,并出现某系来稿为零。可能宣传的过程中提及重视不够。第二:在传达征文要求时未能将征文的要求注的非常的明显,导致很多同学未能认真的审题,出现很多优秀但跑题的征文。第三:来稿较多,审稿过程较为仓促。第四:获奖要求过于死板,采用的应试征文的要求,导致一些优秀的“跑题”美文被封杀(下次可以设立“优秀文学奖”从而给跑题的优秀作品安个家)。第五:审稿过程选择的时间不合适,致使部室人员因有课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参加审稿工作。
活动的展望:第一:以后的类似的征文活动继续做好分工工作,统筹规划,在宣传上做到明确,到位。第二:宣传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书面及口头的向征文对象传达,可以用海报的形式,或是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征文信息,增大征文活动的影响力,激发同学的投稿热情,立足做到全民参与。第三:可以设立特殊奖,以便使那些优秀的但略显不拘束的文章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第四:在奖项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设立奖品。第五:增强审稿团队,以求征文活动的权威性。第六:创作出一些随和青年大学生的征文主题,将征文活动融入生活的每时每刻,不仅仅限于传统的纪念性的征文活动,确实的发挥编辑部带动同学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活动圆满的完成让我们编辑部所有成员欣喜,但种种的不足仍需我们积极认真的完善,我相信我们是一支充满热情,积极进取,团结而有活力的团队,我们将努力的使下一个活动趋于完美。我们编辑部的所有成员将继续做好本部室的工作,积极配合其他部室工作,为机械系团学会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总 结 人:编辑部
7.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七
南湖船拳,亦称江南船拳,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古江南嘉兴地区,是在“船”上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武术表演项目,主要分布于嘉兴三塔塘、南湖区解放街道、南湖区东栅街道、市区运河边。春秋战国至今,具有浓厚江南水乡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南湖船拳伴随着古运河演绎着嘉兴的历史,以嘉兴文化为主导,秉承传统,吸纳百家之所长,成为嘉兴人民保家卫国、强健体魄的武学文化。[1]南湖船拳既有相当强的实战作用,也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观赏价值。其武术套路实践与理论体系完整,在江南一代,特别是嘉兴地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然而在当前传统武术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南湖船拳出现了练习者减少、精通者势单力薄、研究者缺乏相关支持的不利局面。如何才能够让南湖船拳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并焕发出生机,成为当前体育学者和社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南湖船拳当前遭遇的传承途径单一、文化意识淡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而探讨出解决这一不利局面的措施,那便是将南湖船拳引入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中。同时,学校教育也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使南湖船拳在地方学校文化语境下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2南湖船拳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使我国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能够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地域文化作为一颗明珠闪耀在教育的大家庭中,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通过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发扬,能够有效地开展地域语境文化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教育与文化的融合。
2.1培养学生地域文化的人文情怀与崇高责任感
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是以地域为根基,把历史作为主线,用文化作为相应的载体,虽然与地理有关但却不是地理,与历史有关联却不是历史。[2]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的同时可以体验到当地绚丽多彩的文化魅力,学会了解与欣赏当地地域文化,培养热爱当地的人文情怀,激发对课程中地域文化主动思考的潜力,同时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精神财富。在特定语境下经过长期沉淀起来的地域文化,是一道拥有充沛水量的地域文化沟渠。因特定的语境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人力资源,不仅仅可以利用其内部的资源将地域文化传承,也是独具价值的民间技艺发扬光大的重要推力,还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启发学校利用地域资源与传统项目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就业面。如南湖船拳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同时可以作为防身与保护技能,增加学生知识与武术融合等多方面的职业选择,以及南湖船拳的文化担当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从中体会到嘉兴船与水文化的趣味。
2.2传递给学生尊重地域差异的文化态度
我国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本地区高等教育的需要,一所高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作为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的大国,学生生活所在的地域文化,无时无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依据地域文化来组织体育课程,能够激发不同地域文化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本地域的学生也会倍感亲切,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又能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生活中的文化事物和生活体验中得到认同感,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就在自己身边,体育无处不在的生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通过对南湖船拳地域文化的了解,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地区文化的内在价值,不但对当地文化产生归属感,而且还能够破除对当地文化的陌生感,吸引学生主动的去了解、去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知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更加尊重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3]尤其是浙江地域文化,不仅有南湖船拳,还有舟山、杭州、湖州等地船拳,虽然各地一直都在争做船拳的“龙头”,但各家都明白自身特色不一,应取长补短,日渐完善自身,而船拳文化也进一步得到统一。
2.3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体育课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地域文化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的养分,充满探究生活规律的健康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体育学涉及的领域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的趋势,体育与多个学科的交叉、联系、渗透,从地域文化语境下作为起点,依据文化传承的历史规律,抓住文化传承的特点,在当前学校教育体制背景下,开发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更多的文化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并逐步以体育的形式把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最终转化为有益于社会的创新价值。南湖船拳不仅有理论体系,根在于行船中打出的一招一式,既要有超强的身体能力,更要求夜以继日的勤加苦练,还必须在钻研中创新招式,突出自家武学的特色。
3南湖船拳的技术特点与文化特征
南湖船拳之所以能够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因为其是独具浙江水乡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于陶冶体育人文情怀、强身健体、铸就防身为国的思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主体精神贯穿于南湖船拳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有利于南湖船拳的传承和延续,展现南湖船拳的风格特点与文化特征。
3.1南湖船拳的技术特点
南湖船拳,由于是在船头上仅有一张八仙桌大小的面积上练习,决定了南湖船拳的招式不能与其他的武术那样,限制其大范围的跳、蹦、纵、闪、展、腾、挪的习武传统。身动的同时船也在晃,为了能够让习武者的身体适应船的晃动,既要练习者身体保持平稳,又不能受到船体晃动的约束,在防守的过程中,双手不离上下,如门窗一样,似开非开并且出招迅速,一般在原地转动,具有步伐猛烈、躲闪灵活的特点。
南湖船拳基本功对腿部、臀部以及腰部的力量极其重视,步伐中以挪步为主,以求出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簸。腿部是发力的重点,为了适应空间狭小的船体,南湖船拳重视弓步、马步的转换动作,以体现出攻守兼备的特点。南湖船拳的独特风格,正是江南水乡灵秀与中华武术刚劲勇猛融合的完美演绎。[4]
3.2南湖船拳的文化特征
任何一门拳术的产生都是用身体表达生活的习性,根据大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人类生活的演绎,南湖船拳就是借助肢体的动作形态传承博大精深的地域传统文化,映射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5]因此,在练习南湖船拳的武术技法之外,也需要通过了解南湖船拳文化来深入了解与体验江南水乡文化。南湖船拳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成为了嘉兴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默默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嘉兴南湖”的发展,在嘉兴地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情调。现如今,南湖船拳只是作为一种嘉兴民众健身娱乐的项目,但由于传统武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嘉兴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文化精神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承载与传输功能。
4学校教育中南湖船拳的文化传承分析
经过历代师祖的不懈探索,南湖船拳理论基础和技术套路逐步得以完善,其知名度也由地方扩展到全省乃至全国,国内外船拳爱好者前来嘉兴参观、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与此同时,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西方竞技体育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冲击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南湖船拳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传承和发展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南湖船拳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局限于民间传授,缺乏文献依据,注重技能学习而轻视文化传承,传承途径比较单一,以及传承人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比较注重传统的师傅收徒弟模式,或者是家族传承等来实现,传承和发展模式非常滞后。这种局面若长时间的存在,必然会造成传承梯队的断层,经历南湖船拳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学校体育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载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机遇。
4.1学校教育中南湖船拳传承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语境下萌生的体育传统项目有其独特性,而我国众多的民间体育从远古时代一路走下来,[6]不同的地理环境成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语境,这也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武术派别。根植于民间的本土文化,既融合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反映出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习俗,武术派别的产生与发展,在受到民俗习惯影响的同时,也对时代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7]例如,起源于河南温县的陈氏太极拳、世界文明的少林武术、独具胶州半岛文化气息的螳螂拳,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对南湖船拳的开发研究中,必须要对它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江南水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南湖船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域文化空间,在南湖船拳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嘉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其运动特点、运动内容、价值取向、人文精神、传播途径等都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传承过程中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并趋于完善,在练习南湖船拳的过程中可以让练习者感受到嘉兴这片土地的文化气息,以地域语境为背景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展示出本地文化,也使得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武术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4.2学校教育中南湖船拳的课程改革方向
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南湖船拳历史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选择走向社会,基本具备独立体育锻炼的能力,并且能够认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选择的,因此,有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南湖船拳走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案,建设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南湖船拳武术课程体系,不仅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也是体育与科学贯通的标志之一。
目前,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传承断层的问题,而且日益严重。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必须利用更加有活力的载体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传承。[8]我们必须找到更加有利的途径和手段使南湖船拳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而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等特点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教授,扩大本地区的群众基础,根据嘉兴地区的实际特点把南湖船拳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高校的自我完善功能也能够弥补许多民间传承的不足,更加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传承教学体系,也为南湖船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南湖船拳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传统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身体练习中深入了解传统武术技艺中的文化底蕴。
4.3学校师资教育力量对南湖船拳传承的影响
引入学校教育来谋求南湖船拳的发展,应走两个主线方向:第一,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加大民族传统武术课程的比例,为学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无论是国学理论还是传统行为礼仪的教学都是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隐形熏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各大高校在校本教材的选用中应更多的满足地方和院校的需求,增加与本地域“武术文化传承”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地域优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避免本地稀有拳种的灭绝,为武术拳种的整体传承做出贡献。[9]第二,承担一定数量的民间武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背景出发,结合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对民间武师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培训,找出适合当代学校教育模式与传统拜师学艺教法的平衡点,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传统文化素质和教师专业业务能力。南湖船拳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学校教育对于南湖船拳的传承与发展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
5结束语
当前,我国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经历着传承难的困境,一是科技的进步,人类淡化了古人的劳动与智慧成果;二是青年人的享乐精神与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很少有人学习传统技艺,尤其是经济价值回报率不高的项目。鉴于此,国家正在通过文化宣传与经济补贴的方式,多渠道地传承与开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湖船拳是由嘉禾渔家儿女保家卫国、生活娱乐所创生的拳种,凝聚了多少代师徒的传承智慧与心血,然而时至今日却遭遇到了无人习得的窘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嘉兴市人民政府,以及南湖船拳当代传承人韩海华先生委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形式将其传承下去,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南湖船拳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习练,成立了市属武术协会和学校俱乐部,参加浙江省内各项武术竞赛取得较好成绩。同时,在南湖船拳引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如课程标准、师资力量、教师资格等,虽然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后期的实践教学中仍需要加强总结,设计出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南湖船拳课程理论体系,实现其从学校教育到地方推广、从地区文化到国家品牌,完成韩海华先生的国际推广战略,凸显出南湖船拳的独特价值功能。
摘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针对嘉兴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际情况,围绕南湖船拳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经过文献整理与逻辑分析得出:学校开设南湖船拳课程是实现教育与文化融合的最佳途径之一,以学校教育作为南湖船拳的传承方式,不仅可以突出南湖船拳的地域文化特征,还可以提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教育,南湖船拳,地域文化,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怀建,韩海华.南湖武魂[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5):29.
[2]孙立,李福林,施群英.地域特色项目引入高职体育课程研究——以“南湖船拳”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6):59-61.
[3]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6):35-39.
[4]高东方,孙立,等.“南湖船拳”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地域文化开发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7):71-72.
[5]闫民,邱丕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49-52.
[6]王俊奇.“边缘文化”语境下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
[7]马敏卿,张艳霞.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8-451.
[8]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54-57.
8.浅谈学校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升华 篇八
一、传承:学校文化的坚守与积淀
周南中学是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先生毁家兴创。朱剑凡很早便抱有教育救国的信念。当时朝廷明令禁办女学,但朱剑凡利用朝廷不禁家塾的政策空子,兴办女学,并将学校定名为“周氏家塾”。在朱剑凡夫妇的坚守及社会各界的支援下,周南女学渐渐壮大起来,发展为湖南乃至中国女子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华女学第一校”。周南中学文化从建校的那一刻起,已经如一颗顽强的种子扎进厚实的历史土壤,并注定要长成参天大树。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历经军阀干涉、抗日战争、文夕大火、文化大革命,无论时局多么混乱,一代代周南人都坚守教育阵地,心念如一,薪火相传。进人新世纪,学校为求发展,在长沙城北新建北校区,并尽量保持了周南百年文化的“原味”:学校图书馆叫剑凡图书馆,用了创始人的名字;学校人工湖叫湘若湖,以纪念朱剑凡夫人魏湘若倾尽嫁妆解周南办学之艰危;学校新建筑的颜色全部保留了百年老校的青砖颜色,让人观之如旧。
周南中学充满传奇色彩的办学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学校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教育人的坚守和奉献,需要一年年时光的磨洗和荡涤。不坚守,无以有周南;不积淀,无以成文化。
二、创新:学校文化的发掘与开拓
传承,是为了创新。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内涵,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优秀而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其精髓在于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在于古为今用、发扬创新。周南中学有着一百多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不去传承,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无根之萍、无源之水;而这种百年文化不去挖掘、发展和创新,又可能会成为束缚学校发展的绳索。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是百年老校开启下一个百年辉煌的必然选择。
一是精耕细作。进人新世纪后,周南人一直在摸索着如何传承文化财富、开创文化未来。2005年,学校举办百年校庆,第一次总结归纳出周南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即以人为本、关怀社会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和甘为人师、甘于淡泊的奉献精神。2014年6月,学校将周南精神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勇于开拓的革新精神,这是对朱剑凡先生突破樊篱勇创女校以及学校于新世纪率先进行课改的开拓革新精神的传承;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这是对朱剑凡先生毁家兴学和周南师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豪情大义的传承;严谨艰苦的治学态度,这是对朱剑凡、李士元等校长倾一生心血于周南,徐特立、杨树达、周世钊、陈嘉钧等名师不计名利、不辞劳苦,为周南学子的成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精神的传承。
二是吐故纳新。在新的领导班子的顶层设计下,周南中学将朱剑凡先生的“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作为核心办学理念。“自治心”原意节制整洁,主要针对人的外在形象而言;“公共心”原意博爱仁恕,主要针对内在品德而言;“进取心”原意勤勉耐劳,主要针对学习而言。进入新时期,周南中学重新梳理“三心”理念,“自治心”强调自我治理,着眼于学生的内在修养,做有德之人;“公共心”强调公共道德,着眼于处世,做合格公民;“进取心”着眼于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要笃学奋进,拼搏进取,做有为之人。
三是转型升级。周南中学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为“不让每一个孩子输在终点线上”。“自治心”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稳,“公共心”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好,“进取心”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远。这样的教育思想,正契合今天的教育,强调自我治理,自我学习;强调打造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强调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如今,“三心”理念已然成为新周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成为周南师生的行为自觉,成为周南核心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源泉。
三、升华:学校文化的内化与张扬
《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意为只要官民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目标,齐心奋战,共赴时艰,就能出奇制胜。治校也是如此,全校师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表现在学校文化上,就是对学校文化的内化与张扬。周南中学作为百年名校,其深厚而独特的学校文化绝不是装潢门面的饰物,而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是全体师生思想境界的磁力场。
一是潜移默化。周南中学于2005年迁入现代化的新校区,这很容易让师生们产生一种历史的隔离感和文化的疏远感。为此,学校首先将百年文化的要素凝聚在大家耳濡目染的建筑上。如周南人引以为傲的剑凡图书馆,是一个挺立在38亩人工湖中的金字塔建筑,除了寓意为“学海勤渡书山可攀”外,其建筑灵感主要还是来源于周南老校区的亭台水榭式建筑;排球公园是为纪念学校排球队当年荣获“泰安球王”美誉而兴建的;樱花园是为纪念朱剑凡先生求学东瀛、回国兴教的事迹……这些全新的建筑处处透露着历史的气息,蕴含着周南文化。
二是培根护源。周南中学在德育上成功内化了“三心”文化。学校推行无声晚自习,实行学生晚自习的自我管理,30多个社团在学生自己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活动,这是“自治心”的成功内化;学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团队,组织志愿者关爱母亲河、清洁公交车、免费写春联、牵手留守儿童,无一不是“公共心”的内化;学校设置对表现杰出的学生的奖励制度,打造明星学生,是对学生“进取心”的肯定和褒扬;在课堂教学上,周南中学提出的基于“四性”的学教一体生本课堂模式,提倡学生课前自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组织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学习,也是“三心”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是发扬光大。周南精神中有“勇于开拓的革新精神”,“革新”二字是周南文化的重要符号。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时代,朱剑凡先生就革新课程设置,高度重视体育,经常组织周南女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2004年,周南中学再次“敢为人先”,成为全国第一轮课程改革试点,并在2007年前后,构建起全新的校本课程体系:语文与生活、机械制图、湘菜、新闻采写、古典音乐鉴赏等。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了课程主体,课堂成为滋养学生的文化绿地。
正是因为周南中学对百年文化的梳理发掘,传承创新,并成功地将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内化为全体周南人的行动,周南这一百年老校才焕发出惊人的青春活力。周南中学作为一所享誉三湘的百年名校,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作出了不懈的思考、实践与探索。
9.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九
学生处(团委)举办“传承胶东红色文化”报告会 12月13日下午,我院学生处(团委)在报告厅举行了 “传承胶东红色文化”报告会。担任本次活动主讲的是原海军大校于令初老先生,报告会由学生处副处长邹广安主持。报告会上,71岁的于令初老人讲叙了我人民海军如何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成为捍卫祖国尊严和领海安全的光辉历程;讲叙了我海军主要海上作战战例以及如何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遏制我国而建立的海上战略等重要问题;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学子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永远跟党走,好好学习、增长本领,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整场报告会,同学们热情高涨、掌声不断。
报告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激扬青春风采、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处(团委))
10.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篇十
[摘要]党的十八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出了新的课题。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革命圣地、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满足社会与公众对纪念馆的需求,把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迎接十九大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教育基地;西柏坡;传承;红色文化
[作者简介]王军参(1972-),男,汉族,籍贯:河北正定,西柏坡纪念馆,中共党员,政工师,西柏坡纪念馆旅游服务公司副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以“两个务必”、“赶考”为内容的西柏坡精神理论、现实意义及职工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40-02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蕴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深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能焕发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始终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五大革命圣地,一直重视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深入发挥文物藏品作用打造精品陈列、挖掘红色资源拓展社教服务内容、创新宣教思路和形式、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职能。西柏坡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有效利用馆藏,打造精品陈列,巩固宣教阵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文物是革命纪念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一件革命文物所发挥的作用,要比单?文字的描述更具有情感说服力。因此,利用馆藏文物打造精品陈列,发挥传播知识、宣传教育、丰富文化生活等功能是全国大多数纪念馆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利用新征集的文物,巩固提升固有的宣教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丰富,现有的陈列内容和展示手段已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为此西柏坡纪念馆发挥文物的作用充实提升陈列展览效果。如增加方志敏烈士的手稿――《清贫》、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反腐败文件,增添毛泽东使用过的收音机、衣架和江泽民题词用过的砚台等,不仅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而且让收藏的文物“活起来”,提高了陈列展示的效果。
(二)开辟建设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主题展览,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如利用“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土地法大纲》《婚姻法》”等文件,深挖党中央、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时期开展的各项法治工作举办了《“依法治国从这里起航”西柏坡法治建设启示》展览;利用馆藏的新闻图片举办了《中国梦、赶考行――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红色新闻文物》等展览。增强了馆藏文物的真实性、可看性、实效性,并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西柏坡时期党的文物史料进行科学、人性化的诠释。
(三)组织展览交流合作,延伸爱国主义宣教阵地。一是“请进来”联合举办展览。和香山公园管理处、河北省海内外名人联合举办《中共中央在香山双清别墅》《江山如此多娇――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名家作品展》等。二是“走出去”异地举办主题展览或巡回展览。和武汉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香山公园管理处等地组织了以西柏坡精神为内容的《弘扬西柏坡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展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2年到2016年间,西柏坡纪念馆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举办各类展览60余场,观众达200余万人次,受到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嘉奖。
二、深挖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红色文化的研究是革命纪念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研究队伍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行业内地位及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因此,西柏坡纪念馆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以自主和联合方式深挖红色资源,更是以研究成果直接服务陈列展览和教育产品,扩大了社会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自力更生”深挖红色资源。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寻访革命后代,先后完成了《西柏坡研究》《西柏坡记忆》《西柏坡口述历史》《忠诚与信仰》《西柏坡见证和解读》等几十种书籍。
(二)“借鸡生蛋”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在自主深挖的基础上学会“借鸡生蛋”,把红色资源挖深挖透。西柏坡纪念馆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柏坡精神协作研究基地作用的基础上与人民大学、国防大学、市委组织部等单位长期合作。先后拍摄了《西柏坡光荣传统红色讲堂》党性教育电视片,编辑出版了《西柏坡电报解读》《西柏坡历史故事》《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学习读本》等书籍,创作了动画电影《西柏坡》、纪录片《中国1949》等红色精品剧目,努力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整合,优势的互补。
(三)结合时代新特点和新要求,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党性教育资源。一是创新定制服务理念,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观看演出、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目前已培训全国各地党员干部200多批,共计15000余人。二是紧跟当前时政教育主题活动,推出党性教育展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作推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片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出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展览,把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开展党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党的作风建设的生动课堂。
三、注重创新持续,探索多种宣教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力和感染力
依托主题陈列,通过讲解开展宣教活动是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就是“量体裁衣”,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观众需求,勇于突破常规,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宣教模式,增强爱??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继承传统宣教模式,创新讲、唱、跳相结合的宣教形式。西柏坡纪念馆在承袭传统阵地讲解的基础上,融进“讲一段革命故事、唱一首革命歌曲、跳一段地方舞蹈”互动节目,使西柏坡的红色文化的宣传实现了从静到动、从古板生硬到鲜活生动转变,这种寓教于乐、形式新颖的宣教方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二)建立馆校、单位共建共育的宣教模式。一是与清华大学、国防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开辟高校在校生进行革命教育的“第二课堂”;二是与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国石油等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牌合作,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加油站”。
(三)积极开展“六进”教育活动,实现宣教活动常态化。充分发挥纪念馆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从社会群体需求出发,深入开展“西柏坡精神”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单位、进军营等“六进”教育活动,通过发放相关资料、图册,摆放展板、报告会、现场讲解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2016年就举办30余场。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努力缩短与公众的距离,吸引更多观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互联网技术为现代高科技与红色历史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实现的技术支撑,方便了观众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纪念馆与观众的距离更加缩短,形象更加接近百姓生活。
一是继续利用好馆刊、广播、LED大屏幕和宣传标语等传统模式营造社会宣教氛围。在长期工作中,建设了一批爱国主义宣传工作阵地,他们以方便和实用为原则,结合了各地文化特色,符合了消费者习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要继续维护好广播、出版物等传统宣教模式,使其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是建立纪念馆官方网站,使观众更便捷、更及时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西柏坡纪念馆成立了信息中心,并依托其创建官方网站,对馆内陈列展览及纪念馆建筑、功能设施、内外环境的资源进行数字采集、加工,并通过馆内触摸屏及官方网站进行展示。公众轻点鼠标便能足不出户了解馆藏信息,领略革命遗址的建筑风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纪念馆。
【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推荐阅读:
小学生红色文化传承09-10
传承红色基因体会06-11
传承红色经典班会09-04
红色传承演讲稿09-08
传承红色基因的心得11-16
传承红色基因新人作文12-14
红色基因的碰撞与传承08-30
传承红色经典演讲稿09-10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11-20
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心得11-24